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1
注:本文是课题《乐山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途径和对策研究》的部分研究内容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进一步证明,内需不足是制约国民经济增长的症结所在。农村居民占中国人口的比重约为60%,从内需的角度分析,这一群体是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在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受限、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受阻及城镇居民增量消费短时内难以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应成为当前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加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乐山市的基本情况
乐山市统计局2012年3月2日《乐山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市2011年末有户籍人口354.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3.14万人,占总人口的68.60%,年末常住人口324.33万人。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770元,增长20.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31元,增长5.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 %;年末全市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10.77万人,同比增长17.2%,占参保人数的36.8%;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7万人。
2.乐山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
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对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乐山市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呈现下述特征:
2.1农村居民消费能力逐年上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2008年以来,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速达19.125%。随着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出台,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
2.2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占比逐年下降。2008年以来,乐山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较快增长,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975个百分点。目前,食品在农村居民消费中仍占最大份额,副食品消费份额上升,农村居民对食品的营养和口味越来越注重。
2.3服装类消费增加,占比仍然较低。农村居民服装类支出逐年增加,年均增长为34.27%;但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农村居民服装消费已从传统的布匹消费向成衣消费转化,品牌意识和时尚意识有所增强。
2.4住房支出增加,住房质量和面积得到提升。2008年“汶川”地震后,住房支出出现了一个回落阶段,2009年后农村居民建房支出快速增长,住房逐渐由满足生存需要向舒适型转变。
2.5家电类消费增加,人均家电拥有量上升。乐山市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逐年上升,年均增长52.7%,其中2008年出现暴发性增长,当年同比增长106.5%。彩色电视机基本普及,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非常高,摩托车的拥有量也已达到较高的比重;这与国家出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引导农村消费密切相关;同时,农村电网改造也促进了空调、家庭用小型机械等方面的消费,小家电的拥有量不断攀升。
2.6交通和通讯费用稳步增长。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增加,其交通和通讯费用稳步增长,手机在农村已经普及,但座机和宽带的拥有量比较少。
2.7文化娱乐消费占比略降。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主要为子女教育支出,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费等政策的实施,子女教育支出占比呈下降趋势;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呈现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用于其他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很少。
2.8医疗保障消费支出增加。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消费支出稳步增长,随着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增加了农民保障性保险的支出,促进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
2.9消费商品求廉、求实,人情消费稳定。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对价格特别敏感,购买商品优先考虑“结实、耐用、实用”,其次是“便宜”。农村居民宗族、家庭观念强,强调人际关系,好面子,邻里亲友的红白喜事都要支出和消费,邻里礼金100元左右,近亲100-500元左右,年均支出近千元。
3.乐山农村居民消费分析
3.1基本分析
对消费的分析多采用消费倾向指标,常见的有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APC=C/Y,即: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支出/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率,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MPC=ΔC/ΔY,即:增加1个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乐山市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高于城镇居民,都接近于1。这说明农村居民收入基本都用于了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其收入增加将对消费增长有更大的贡献。
3.2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措施
3.2.1支农惠农,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可以从几点入手:一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以土地流转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规模效益;三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四是完善用工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农民工劳动保障机制建设;五是鼓励返乡能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和增收。
3.2.2完善农村市场,优化消费环境。主要从几点着手:一是健全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强化监管力度和售后服务;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农资、农产品价格和供需信息化平台;三是加强消费需求调研,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3.2.3加大农村文化教育投资,引导理性消费。一是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居民增收和改进消费结构的能力;二是加大文化建设,丰富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三是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抵制低俗消费。
3.2.4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推进小额贷款业务,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供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2
关键词: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现状;对策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对精神文化性劳务及对精神文化类产品的占有、欣赏和使用,较之物质消费更能准确反映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我国是一农业大国,农村居民文化建设必然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农村地区相当贫穷,人们只关注吃饭问题,有很强的节俭意识,很少花费金钱进行文化消费。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进步,居民收入增加,丰富多彩的服务和文化消费品进入了农村地区。同时农村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可以采取多种文化消费方式,例如看报纸、看电视、上网或者看电影、旅游等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虽然我国农村文化消费水平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城镇居民相比,还存在较多问题。
1.1 农村文化消费水平与城镇相比人处于较低水平
虽然近年来国家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多方面给于资金和政策支持,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收入偏低,其文化消费水平依然很低。
1.2 轻视精神文化、重视物质消费依然是我国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观念
据数据统计,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消费总额为6112.9元,其中用于文教娱乐的现金消费金额为485.6元,文化消费金额仅占消费总额的7.9%。由此可见,尽管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但是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仍然较为落后,依然保持着轻文化消费、重物质消费的思想观念,更愿意把钱花在食品、房子、交通等物质消费上,这种落后的消费观念使得农村居民用于文化消费支出严重不足。
1.3 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产品匮乏,低俗文化盛行
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市场发展很不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乡村广播站、文化站等文化管理体制僵化,文化结构和文化项目单一,同时部分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后继无人等都导致了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需要;同时封建迷信活动大量存在,不健康不文明的文化形式广泛存在,赌博盛行,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沉渣泛起,这些都对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1.4 文化消费的公共基础实施不够完善
与城镇相比,农村数字图书馆、阅览室等并没有得到普及;农村的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教育基地等较少并不能适应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需要。同时农村教育事业基础设施有所欠缺,室内娱乐活动基础设施缺乏,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落后缺乏大大影响了农村居民进行文化消费,导致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层次难以得到实际的提高。
2 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低的原因
2.1 农村居民收入较低、购买力低
虽然近年来国家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多方面给于资金和政策支持,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人均收入差距依然很大,处于落后阶段。
2.2 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大部分农村居民过分节俭抑制了文化消费,在日常生活中会精打细算、力求节约,抑制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妨碍了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启动;二是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农村居民轻视日常生活消费而重视节日性消费,在春节、婚庆等重大节日时会改变平日里的节俭而摆阔气、讲排场,浪费了资金且制约了农村居民正常的文化消费。
2.3 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产品匮乏
在我国发展较好的地区文化消费环境较好,而在部分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的基础设施则较差甚至缺乏基本的文化消费基本设施,农村的文化消费环境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
2.4 文化管理体制落后
按照市场运行规律的要求,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市场在优化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辅。当前我国的文化市场依然被政府统包统揽,削弱了市场与文化产业单位的联系,而政府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支持不足,在进行公共文化建设,配置文化资源时依然存在“轻农村、重城市”的行为,阻碍了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3 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对策
3.1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收入是进行消费的源泉,只有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具体措施有:第一、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政府要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农业技术投入,生产出更加优质高产的农产品,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品的档次,从而增加农村居民农业收入。第二,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政府增加对农村和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等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对种粮的农村居民采取直接补贴的方法,并不断加大对良种的补贴力度同时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给予购置补贴,提高补贴标准。对运输农副产品的车辆采取免受过路费和过桥费,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等措施来降低农副产品流通环节的费用。第三,完善农村社保制度。解决好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养老等问题,这样才能解决农村居民进行文化消费的后顾之忧,使农村居民更愿意进行文化消费。第四,增加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集中在养殖业、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且农村居民家庭的非农收入较低,农村居民大多不善于理财。因此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村居民非农收入,并且大力促进我国农村的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增加农村居民的投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
3.2 增强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转变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摒弃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引导并培养农村居民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帮助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行为由被动走向主动并积极地进行文化消费。
3.3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并不缺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持续增强农村文化产品的活力,根据当地的特色和资源优势来挖掘已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出新的文化消费内容,创新农村文化的形式及内容,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农村居民持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3
关键词:山西;农村;消费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消费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在消费结构上。山西省是中部六省之一,作为一个农村居民占有比重较大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消费结构还不够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要想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升级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山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在1978年到2015年的37年时间里,山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涨势凶猛,净增9352元,增长将近92倍;此外,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净增7293元,增幅达到近57倍。可知,山西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接下来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解读山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在穿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向城市,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衣着需求从只追求温暖到对款式的挑剔,由耐用型向更为美观的成衣转变,对服饰品牌、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饮食方面:随着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消费中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是逐年降低的,山西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合理化,生活正在从小康向富裕迈进。
并且人们在主食方面的花费明显减少,而对水果、蔬菜等副食产品的支出增加。这说明人们的饮食结构在逐渐升级,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消费结构也得到优化。
在住房方面:农村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大,在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的前提下,已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居民住房开始像楼房发展。现在,在农村中随处可见小楼房。同时,农民开始追求房屋内部装饰,装修生活用房的支出明显增加。
在交通通讯和耐用消费品方面: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信息的重要程度,农民对交通和通讯工具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手机在农村随处可见,并且农村居民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也呈现升级换代趋势,消费重心由一般和低档的家电用品转向耐用消费品和高档的家电用品,人们更加注重享受。
总之,山西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在逐渐提升,消费结构趋于合理。
二、山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首先,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而山西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要比城市居民缓慢得多,消费结构的升级受阻。收入水平低会导致需求不足,消费水平低会严重影响到消费结构升级,进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
其次,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比较保守。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人们更愿意把大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以应对不时之需,这些落后的消费观念和习惯都阻碍了农村居民的当期消费,制约了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此外,农村消费习俗落后。农村居民往往在婚丧嫁娶上浪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相互攀比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最后,农村的基础条件薄弱,供电和供水问题还广泛存在。由于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不够健全,渠道体系不完善,物流运输和商品运输的效率低,许多人们需要的商品很难进入农村市场,这就导致农村市场商品少、规模小,供需脱节,农民买卖商品都比较困难。此外,农村社保体系不够完善。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居民对于子女教育、养老和自身的健康重视程度日渐提高,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会使得人们的教育、看病、养老支出在总支出中占据较大比重,从而影响人们对其他享受型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消费结构的升级受阻。
三、优化山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建议
(一)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收入是影响消费最主要的因素。因此,要把重点放到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上来。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对农业补贴,增加农村居民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此外,山西省多数农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应适度开发这些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促进农村消费的增长。
(二)挖掘有潜力的农村消费市场,鼓励农村居民消费
农村居民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较深,因此有必要通过对消费信贷的宣传,培养农村居民的消费意识,增强人们的消费信贷观念。通过加强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拉近城市与农村的距离使农村居民可以更快的获取最新的知识,逐渐促进消费观念的转变。除此之外,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引导居民参与丰富的文化生活。
(三)完善农村消费市场,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
完善农村的消费市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与消费配套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着力解决好农村居民用水和用电难的问题,解决好广大农民的基本生存问题;其次要全面提高农村住房质量,加大道路交通建设力度,使居民生活和出行更加便捷;最后,加快完善农村的文化教育基础设施,不断提高乡村的医疗卫生水平。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完善,才能全方位的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使农村居民潜在的购买力变成现实的购买力。
(四)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农村居民消费不确定性
教育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因此应加快深化推广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努力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切实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对农村医疗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各项基本保险制度,重点健全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增加资金的筹集渠道,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专款专用,保证所有农村居民享受到养老保险,解决人们的养老问题,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农村居民消费的不确定性小了,自然会增加消费,进而才能优化消费结构。(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编.山西统计年鉴[J].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 李宏博、陈金玉.浅议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J].大众商务,2009.
[3] 李.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质量需要优化农村消费环境[J].消费经济,2010.
[4] 严旭阳.中国农村消费市场[J].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4
关键词:面板数据分析;消费;GDP;经济增长
1.引言
1.1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对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郝正亚、王建中、甄建岗(2007)在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中采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ECM)进行分析,刘太琳、刘敏敏、董中印(2012)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方式进行分析,耿晔强(2012)以1983―2009年消费环境和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统计数据为样本,使用VEC模型就消费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进行冲击响应、方差分解分析,万元元、雷雨、王龙(2013)以1990―2010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以上文章对农村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整体的分析,并没有将其进行区域划分分析,本文贡献在于对全国农村居民进行区域划分,逐一将二者关系进行分别探讨,区域性地为现阶段利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提供理论依据。
2.数据选取与实证分析
2.1数据选取
在本实证分析中,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东,中,西部,分别通过每个省1994年到2010年的GDP以及农村居民消费情况,考察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程度。具体划分为: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
2.2实证分析
2.2.1各个区域的各个回归模型的回归分析:
通过建立不同的回归模型,得到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回归结果如表2.3.1所示:
2.2.2各个区域的各个回归模型的模型筛选就东部地区而言。
・混合回归模型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筛选:
根据构建的F统计量公式,RRSS=4.59E+09,URSS=2.05E+09,N=11,T=17,可以得到:
F=(4.59×109-2.05×109)/(11-1)2.05×109/(11×17-11-1+1)~F(11-1,11×17-11-1+1)
最终得到:
F=21.8068,而查表得0.05水平的F统计量临界值F(10,176)≈1.84,F>F,所以拒绝原假设,应该接受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与个体随机效应模型的筛选:
Hausman检验结果如下:
Test SummaryChi-Sq.StatisticChi-Sq.d.f.Prob.
oss-section random6.14890510.0131
Hausman检验的零假设H0:接受模型为个体随机效应模型。
从检验结果中看出,卡方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131,即拒绝原假设犯错误概率为1.31%,因此拒绝原假设,得到最终筛选结果:回归模型应该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同理分析,可得中部、西部地区模型选择。
2.2.3各个区域回归结果
通过筛选和调整,最终得到东,中,西部的最终回归结果如表2.3.3所示:
2.2.4各个区域回归结果结论分析:
就东部地区而言,t统计量显著性概率均小于5%,说明在5%水平可以拒绝原假设,通过t检验,结论成立。同时,CON的边际系数为4.201793,说明每增加一单位的农村居民消费,可以刺激GDP增长4.201793单位。农村居民消费与GDP增长存在正相关。同理,中部、西部农村居民消费与GDP增长存在正相关。
由以上数据可知,西部农村居民消费对GDP影响最大,中部次之,其中东部农村居民消费对GDP影响最小。
3.回归分析及意义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GDP增长存在正相关,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实证支持,政府应该着力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建议如下:
①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建立农业保护制度,减轻其对于储蓄的危机感,同时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力度,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②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农产品结构趋同造成农产品相对过剩,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的价格下跌。因此,国家要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针对高等教育费用方面的预期,国家应制定优惠政策,给予贫困学生一定补助,并制定助学贷款制度。同时,应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并完善农村医疗保险体系①。
由于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消费对GDP的影响最大,国家应着力提高西部农村居民消费力,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对农村市场的开发与完善具有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内需,拉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增长。(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注解:
① 赵伟铎,于晔,王建力.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力的对策探析[J].当代经济,2012(07).
参考文献
[1] 郝正亚,王建中,甄建岗.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当代经济,2007(05).
[2] 刘太琳,刘敏敏,董中印.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东岳论丛,2012(10).
[3] 耿晔强.消费环境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12(11).
[4] 万元元,雷雨,王龙.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3(02).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5
本文作者:徐其东工作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特征及成因
生活性消费糊口化农村居民当前还是把保证温饱放到首位,消费行为的“糊口化”趋势较为明显。调查显示:户主对衣食住行娱乐等消费类别按重要性排序时,82.4%(385户)的家庭户主选择满足基本衣食生活需要,排在首位。家庭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下的家庭户主90%以上认为收入低,家庭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家庭户主90%以上认为家庭支出大,几乎所有收入阶段的家庭户主都认为当前物价高,这一比重高达98.9%,说明经济因素决定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收入)一定时,消费结构层次会与其相适应。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1%,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仍然很大,居民消费糊口化倾向明显,居民进行消费时期受到民以食为天等传统消费习俗的影响,从骨子里认为追求温饱需求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潜意识里把温饱问题作为人生的基本需求。个人消费城市示范化农村居民的个人消费城市示范化是指农村居民在消费时受到城市居民消费影响所诱发的不顾自身经济条件去模仿城市过高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的经济现象。调查发现,农村居民个人消费的城市示范化特征趋势较为明显,家庭收入和文化程度越高,这种城市示范化特征越明显。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样本家庭户主在对“城市居民消费行为对你的消费有影响吗?”的回答中,仅有14.3%的户主回答“没有”,58.5%回答“有”,27.2%回答“说不清”,在对“哪类生活消费受城市居民消费影响较大?”回答中,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个人消费城市化现象,医疗保健、衣着和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城市示范化特征最为显著,60%以上的家庭户主认为受到城市居民消费的影响。这说明家庭收入和文化程度越高,这种城市示范化特征越明显。农村居民的个人消费城市化趋势受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日趋紧密和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等因素共同影响而产生的。河南省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按农村居民家庭按收入来源分组的平均每人纯收入从2006年的2871元增加到2010年的5524元,年均增长率18.5%,收入的增长为农村居民消费城市化提供了经济基础;河南2011年城镇化率40%以上,加速了城乡一体化的融合,加之多年来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常年外出进城务工,这都为农村居民消费仿效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现实参照。当今农村居民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追求小康富裕生活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展现自我个性成为许多农村居民消费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显露其居地社会地位的隐性炫耀和攀比的心理需求。消费决策思考集体化农村居民消费以家庭观念为中心,农村居民在做出消费决策时,以惠及家庭成员的集体性思考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笔者称之为消费决策思考的集体化特征。在对农业生产消费问卷调查中,农业生产类消费诸如种子、肥料、农用机械等家庭户主表现出集体性思考的一致性,94.9%的样本家庭户主认为其价值观影响农业生产类消费行为。笔者认为农村家庭户主的消费决策是理性的行为,户主要考虑家庭集体需要,也是由农民职业化定位的长期历史角色所决定,况且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农村劳力能长时间抽身出来从事非农经营,使农业生产相对变成简单的非主业化经营,较少的投入即能实现家庭基本生活的满足。在对生活消费类调查中,家庭户主对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消费影响较大,均超过六成,以家庭观念为中心的消费决策集体化特征也较为明显。原因是农民虽然重视基本生活消费但已基本得到满足,把注意力集中到耐用品及教育医疗等。由于这类消费对于居民家庭生活的发展、改善和享受密切相关,同农村居民家庭社会角色地位心理预期相符合,所以在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相对较低且不确定性加大、支出较大的生活现实和物价高涨的心理预期下,家庭消费十分谨慎而理性,考虑家庭预期的整体需要。家庭代际消费非均衡化农村家庭消费支出在农村家庭成员之间的分配以老人和其子女代际之间非均衡化进行,即老人消费支出比例相对于其子女消费支出比例较小,表现出家庭消费代际间的非均衡化特征。我们调查中筛选出二代以上同堂的家庭,在全部有效样本家庭中有379户家庭符合这一条件。在回答“在您消费时是以子女为中心还是以自我为中心”时,90.2%样本家庭户主回答以子女为中心,仅有9.8%的样本家庭户主回答以自我为中心;回答“请列举出子女的哪项开支较大”时,为子女的建房、婚事、教育是家庭开支的居前三位,分别有66.8%、56.5%和35.9%的户主回答开支大。之所以农村居民消费呈现代际的非均衡化,可以从我国的家庭特有的血缘亲情关系和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现实状况考虑。在我国家庭生活中,父辈一代人对自己的后代普遍存在着恩爱有加的情愫,当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水平较低时,为使家庭有限的经济收入实现价值最大化,老一代人表现出消费利他主义的价值倾向,在消费时常常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末位考虑,优先满足家庭其他成员的消费需求,再加上今天子辈的年轻人消费理念和传统消费习俗与父辈们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消费动机已经成为家庭消费的主要驱动力,强化了家庭消费的非均衡化。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了当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特征的基本结论:农村居民消费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首先考虑满足生存需求的温饱问题,在具体的消费过程中追求发展和享受型的、体现个性需求的、城市居民消费示范化的消费行为,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居民消费决策时表现出很高的集体化的决策思考,消费行为结果家庭代际消费非均衡化的消费特征较显著。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基于我们对当前农村调查分析,有利于我们把握现阶段农村经济的新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开拓和刺激农村消费市场,合理引导农村居民消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农村居民消费相对于城市居民消费层次总体上较低,收入是制约消费的基本因素。因此,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关键是努力寻求和增加农村居民持久收入来源,提高持久收入水平而增强其消费信心。一是继续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尤其是提高农村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二是大力增加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在稳定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收入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努力拓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三是逐步改善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偏低的现状,发挥农村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积累性作用,稳定并适时增加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调动农村居民发展农村经济和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优化农村消费市场环境,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在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商品流通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建立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制度,为农村消费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开发农村消费市场潜力。一是以城市商品流通体系为参照,以符合各地特色的农贸市场为依托,整合当地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建立起与城市商品流通体系相对接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便捷而高效地服务农村消费市场。二是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城乡发展不平衡现状,为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基本保障,优先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资和生活产品进入农村消费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加强工商、税务、质检、农业等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从源头上保证农村市场产品的安全,防止伤农、坑农现象发生,规范农村消费市场秩序。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心理顾虑挖掘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消除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心理顾虑,应改变我国农民一直沿袭的“土地和家庭保障”模式,建立起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的基本方面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改变农村居民不能消费、不敢消费和非均衡消费的现象。一是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民的最低生活需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和集体经济承受能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健全“保大病”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应根据群众意愿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多种合作医疗形式,逐步形成以村合作医疗组织为基础、乡(镇)合作医疗组织为重点的合作医疗组织体系,积极探索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和其他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例如在条件成熟的农村地区可以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三是创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农民自愿和政府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建立满足不同层次农村居民需要的、多样化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培育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正确引导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形成有利于正确引导农村居民合理的消费行为。一方面政府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农村大力倡导文明消费、理性消费、绿色环保消费等积极的消费行为,制定正确的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形成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结构合理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应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和合理的消费需求进行理性消费,在保持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优良传统消费观念的同时,适时地提升自身的消费层次,逐步培育出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积极健康的农村新消费观念,减少超越农村实际的盲目地仿效城市那种显示地位和生活水平冲动性的短期购买行为,力戒过度的炫耀性消费和相互攀比性消费行为,消除片面追求物质消费的畸形现象。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6
关键词:苏北农村;消费结构;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029-04
一、前言
在当前经济下行期,要拉动经济增长,当务之急是提高居民消费力。相比较于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缓慢且消费结构不合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容乐观。苏北是江苏北部地区的简称,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苏北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远远落后与苏南、苏中区域。所以,以苏北农村居民消费为研究对象,优化其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于推动江苏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二、调查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苏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课题小组采用查阅文献及开展问卷调查的方式,明确苏北农村消费结构现状。课题小组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对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以及盐城等五大苏北区域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55份,收回问卷285份,回收率为80%,剔除无效问卷45份,有效问卷为240份,能满足研究需要。
(一)人口统计特征
有效样本中,(1)性别分布。男性102位,占样本总体的42.5%,女性138位,占样本总体的57.5%,女性比例略高于男生,这符合农村地区男性外出打工而女性居家的现状。(2)年龄分布。18~30岁的样本占40.8%,31~40岁的样本占32.9%,41~50岁及50岁以上的样本占了26.3%。这与本研究调研对象的选择有关,主要是考虑便于问卷的填写。(3)学历分布。小学或以下比例为3.4%,初、高中比例为46.6%,专科或本科比例为41.7%,硕士研究生为8.3%,这与之前的年龄分布选择基本吻合,也表明现在农村居民对于子女教育水平的重视。(4)职业分布。公务员或国家企业员工比例为26.6%,私企或个体经营户比例为49.6%,教师比例为10.5%,务农、学生能其他职业为13.3%。私企或个体经营户比例为所调查人群的一半,与农村的职业现状基本吻合。(5)家庭月收入情况。从群体收入比例来看,1 000~3 000元占比为25.4%、3 000~5 000元占比为43.7%、5 000~8 000元占比为16.7%、8 000元以上为14.2%。从收入来看,目前农村月收入主要集中在3 000~5 000元,但是两级分化趋势明显,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6)家庭成员数量分布。3人或3人以下比例为35.8%,4人为40%,4人以上为24.2%。由于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40岁之前,因此家庭人口也较为符合。综上所述,研究样本涉及到各类人口统计特征群体的消费者,反映了样本群体的多元化。同时,在不同人口统计特征变量的不同水平上又有所侧重,这与选择的被调研对象有关,需要有一定知识又了解家庭消费收支的群体。
(二)消费情况分析
1.消费结构支出比例。通过查阅江苏省统计年鉴(见表2),苏北农村居民2014年的消费支出比率分别为:食品消费占比为32.56%位居第一,其他依次分别为居住18.04%、文教娱乐15.21%、交通通信11.48%、衣着7.96%、医疗保健6.73%、家庭设备6.28%及其他1.74%。与2010年对比发现,而食品比重大幅度下降,交通通讯的比例逐渐提升,居住波动上升,交通通信、文教娱乐所占比重表明苏北消费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2.消费支出增长情况。为了进一步了解消费结构,就消费增长较快的项目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尽管城市之间有所差异,目前增长较快的是教育支出和住房新建改建支出。增收后的农民首先想到钱用于建房、装修住房,而教育支出的快速增长表明农村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总体来看,住房教育支出过大,消费结构仍有待调整(见下页图1)。
3.储蓄现状分析。在收入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储蓄的增加,必然带来消费的减少。调查显示,农村居民保持着良好的储蓄习惯,储蓄比例以30%~60%居多。之所以保持如此高的储蓄,从下页图2分析来看,购买新房、子女教育、子女婚姻是当前加强储蓄的主要原因,这与前面消费增长较快的支出项目也是吻合的。
4.影响消费的因素。了解农村居民在购物时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刺激消费的政策制定。调查显示,五大区域基本是质量第一、价格第二、实用第三和品牌第四。以上分析表明,农村居民在购物方面,不再一味地追求廉价,而是更关心产品质量。尽管品牌并不是农民居民的消费首要考虑要素,但是随着收入的逐渐提高,对品牌的需求会日益加强。
5.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消费支出,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消费观念。调查显示,苏北农村居民依旧坚持“量入而出”“省吃俭用”的消费观念,超额消费的倾向不显著。但是有些地方的农村居民在消费过程中还表现出一定的攀比心理,缺乏计划性和合理性,在添置大量耐用消费品时并非根据家庭的实际需要,而是一种从众消费,满足了虚荣心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见下页图4)。
6.其他方面。进一步的调查发现,由于交通的便利,现在农村居民不局限在乡镇购物,去城里购物的情形越来越普遍。而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购物在农村市场中也较为流行,且比例越来越大。随着网络购买的兴起,网络支付方式也越来越流行,虽然现金仍然是支付的主要方式,但是银行卡和网络支付使用势头上升迅速。
三、优化苏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
(一)提高农村消费品质量
过去由于收入有限,农民多数入不敷出,购物先看价格,再看商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逐渐提升,因此食品、衣着、家用设备等供给方面,应加大产品品种数量,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应注重产品品质,提供优质廉价的产品;同时加大品牌产品的销售力度,满足农村居民对家用产品在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的多元需求。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高储蓄必然会抑制消费的增长,而降低储蓄的唯一办法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因此,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解决农村居民的医疗及养老担忧;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补贴制度,减轻农村居民的教育负担。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才能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三)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
通过对苏北农村居民新的消费需求的满足,提高其消费水平,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如针对日益增长的交通及通讯消费热点,鼓励本省的车辆行业、手机等通讯设备的发展,做到农村交通设备多样化,手机通讯便利化。
(四)倡导科学的消费观念
随着收入的增长,农村家庭消费依然应该遵循“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应避免超前消费和从众消费。超前消费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而从众消费更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添置。在产品的消费方面,应鼓励农村居民多增加一些文化、娱乐消费,不能一味沉溺于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
(五)增加农村商业网点
针对农村居民日益旺盛的需求,增加农村商业网点,为居民提供更多购物的渠道,方便居民购买,才能进一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消费需要。针对结算方式的转变,在农村商业网点也应该增加银行卡、支付宝等支付方式,满足农民快捷支付方式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可远,欧向军.苏北经济发展的阶段、问题与对策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14,(3).
[2] 张荣.江苏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12).
[3] 刘姝媛.农民生活消费问题的社会学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6.
[4] 孟凡美.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对策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