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范文1
1.人口老龄化影响消费的作用机制
由于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的提出,人口年龄结构尤其是人口老龄化逐渐被引入到消费领域,而随着消费理论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则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
1.1直接作用
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影响了老年人的消费水平,由于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较低,直接制约了其消费能力。中国老年人的人均收入远远小于全国人均收入,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收入水平越来越低,与平均水平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老年人所特有的消费习惯也会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由于老年人的年龄限制,大多数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商品的实用性和消费的合理性,并不会去追求名牌和时尚。同时老年人的闲暇时间过多,他们有时间和经历去找出最实惠的商品进行消费,很少会有冲动性的购买行为。同时,其会更注重养生,在消费过程中,会更偏向与医疗保健类的消费品消费。
1.2间接作用
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储蓄,进而影响资本积累。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得知,老年人的消费来源多依靠中年时期的储蓄,而并没有收入来源,因此会减少储蓄的积累。这就会增加社会总体的储蓄,进而增加资本积累。人口老龄化影响储蓄,进而间接影响了社会消费,影响消费水平。由于人口老龄化,就会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同时,专门照顾老年人的劳动力需求有所增加,因此当前劳动力共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力资源储备减少。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供给下降趋势越来越明显,进而会减少家庭收入,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间接对居民消费造成影响。人口老龄化还会影响长期产出水平,从而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资本和劳动力能够制约经济增长,而人口老龄化就会影响到资本和劳动力这两个因素,从而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人口老龄化会关系到社会资本积累能力和劳动力的质量,进而就会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产出。除此之外,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增多,社会赡养负担就会增大,老年人福利财政支出增多,就会减少社会可用资金,制约经济结构升级。
2.人口老龄化下的消费结构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峻,同时也面临居民消费低迷的现象。通过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居民消费现状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对于食物、衣着等生存资料消费并没有过多要求,而对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等发展资料消费有更多的需求,因此说,我国人口老龄化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文教娱医疗保险、交通通信、居住消费占总消费比重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老年人闲暇时间多,生活压力小,并有一定的收入保障,他们因此就有能力文教娱乐消费,其更关注养生,会增加医疗保健品的消费。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下居民消费增长空间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老年人的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在当前现代社会消费观念的影响下,就会向“既储蓄又消费”的观念转变,老年人越来越注重消费质量,追求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提升有利于提高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扩大我国的消费市场。其次,还有利于发展老龄产业市场。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规模巨大,老年人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可以发展老年人专用品市场、老年人家政服务市场、老年人闲暇娱乐市场等等,让老年人消费更加追求消费质量、消费的舒适、方便和保健,扩大老龄产业市场。
三、促进人口老龄化与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快建立为老服务体系,增加社会福利支出
当前,应该增加养老金支出和老年社会福利费用支出,只有这样,才会促进人口老龄化与消费储蓄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现象加剧,无自理能力的老人也越来越多,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就是很大的负担,对于家庭其他成员来说,轻者会影响工作,重者则会无法继续工作造成家庭经济收入的降低,间接影响国民财富的增加。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完善为老服务体系,共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老年产业的发展,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
老年产业涉及一二三产业多个领域,不仅能够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发展老年产业,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和老年人的需求特点,以及他们的实际消费水平。这就首先要发展老年人迫切需要的养老服务产业,例如老年社区服务业、老年日常生活用品产业、老年旅游业等等,通过这些产业的日渐成熟,来带动其他老年产业,全面启动老年产业的发展,这不仅是提高居民消费的有效措施,也是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范文2
摘要:本文基于区域差异的视角,选取了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5项相关指标,对全国31个省市老龄化分布做了聚类分析;依据聚类分析结果,从每个类别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样本,对其老年人口消费需求趋势进行预测。结论表明,伴随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消费支出的总额呈现上升态势;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老龄化程度对地区老年消费支出所占比重的大小产生影响。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消费需求;聚类分析;趋势预测
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达882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7%,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了老龄化国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多。2013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1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9.7%。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既加重了社会的养老负担,也给老龄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动力。老年消费支出的上升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个必然趋势,各地区之间这一支出所占比重的大小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值得更进一步探究。
一、相关文献综述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65 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在7%~14%之间称为老龄化国家,若该比率超过14%称为老龄国家,超过21%时称为超老龄国家。”西方国家由于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早,对老年人口问题研究也较早。《老龄化经济学》(James H.Shulz1976)的出版,标志着老龄化问题在经济学中的确立。随着老龄化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FLynn(1980)对老年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都市区核心区和偏远乡村聚落,老年人口明显集中。Golant(1984)通过研究指出,有3/4的美国老龄人口居住在大都市区。我国对人口老龄化研究起步较晚。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田雪原研究所在《人民日报》发表篇名为《关于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章是国内较早注意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文献。杜鹏等(2005)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得出从现在到2053年是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时期,2055年预计老年人口将为3.4亿,达到最高峰值,在本世纪的后半叶则在波动中缓慢增长。随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布,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李扬等(2011)利用ESDA技术研究发现,北京市各区县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呈圈层结果,且区域分布差异较大。潭姝琳等(2011)基于1995—2008年我国31个省市数据对我国老龄化特点进行了聚类分析。金晓彤等(2012)对我国老龄人口的消费支出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全国老龄人口的未来消费需求进行了预测。
虽然学者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有一定研究,老年消费总量将不断扩大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对未来老龄消费趋势的具体量化预测却涉及较少,对各地区老年消费支出预测更是几乎未涉及到。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选取部分有代表地区,对我国区域老年消费需求趋势做出预测。
二、我国老年人口地区分布差异的聚类分析
从全国31 个省市来看,各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结构不尽相同。位于东部板块的天津、山东、江苏,中部板块的湖南、湖北、安徽以及西部板块的重庆、四川的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0%。新疆、宁夏、西藏以及广东四地的老年人口比重7%,说明这些地区还未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东部沿海且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的老年人比重仅6.98%,也未进入老龄化社会。此外,我国大部分省市老年人口比重均位于7%~10%之间,说明绝大部分地区都已步入老龄化。
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各地区人均创造GDP 呈现从东向西逐步递减趋势。但位于中部板块的内蒙古其人均GDP 大于54095 元,位于第一梯队;而安徽、江西两省人均GDP低于30000元,形成中部塌陷局面;而宁夏、陕西、湖北、重庆等省人均GDP则相对高于中西部其他地区。
1.基本原理
聚类分析是一种依据样本数据特征,按其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情况下,建立多种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依据分类对象的不同,聚类分析可分为Q型聚类和R型聚类。Q型聚类是对样本进行聚类,将具有相似特征的样本聚集在一起;R型聚类是对变量进行聚类,将具有相似性的变量聚集在一起,减少变量的各数,以实现降维的目的。我们将全国31个省市进行聚类划分,用以发现各种类型相似之处,因而采用Q型聚类分析法。
2.模型和计算方法
假设给定n个变量(我国31个省市),分别确定这n个变量的样本指标(x1 ,x2…xK),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形成列表。通过平方欧式距离测算方法对各变量个体之间的距离进行计算,并得出相关系数矩阵:
其中:C代表地区,S代表平方欧式距离,Sij则代表i地区同j地区之间的平方欧式距离。
依据样本之间的平方欧式距离,将距离最小的两个个体聚为一类,形成n-1类;对所得出的n-1类个体继续进行距离测算,将距离最小的个体或小类继续集聚,直至所有个体凝聚成为一大类。最后依据集聚的步骤,进行分类处理。
3.指标说明
为了将老年人口地域分布同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聚类分析,本文选用了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抚养比、GDP比重、人均GDP 比值、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5 个指标,对31个省市进行聚类分析。
老年人口系数是指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用以反映一个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快慢程度。老年人口抚养比是65岁以上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比重,用以度量劳动力的养老负担。GDP比重和人均GDP比值反映一个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GDP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政府对老年人口抚养压力较小,医疗卫生水平也会有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是指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这一指标可反映地区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在养老问题上的负担程度。
4.聚类结果分析
文章采用2013 年全国统计年鉴数据,选取全国31个省市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抚养比、GDP 比重、人均GDP 比值、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5个指标,运用spss软件对各个省市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聚类树图,根据聚类结果,可将我国31个省市分为五个类别(表2)。
类别Ⅰ: 渐老先富的广东模式。广东省老年人口系数为6.89%,老龄化程度较低,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3 倍。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快速发展,一大批企业在国家优惠政策支持下蓬勃发展。大量高校毕业生和外来务工人员被吸引至此,为广东省输入了新鲜血液,也为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因此造就了广东省人口年龄在五个类别中处于相对较年轻水平,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状况。
类别Ⅱ: 渐老未富模式。这一模式以西藏、宁夏、青海、新疆、海南为代表。这些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全国而言处于较低水平,老年人口系数均值为6.62%。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均GDP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0.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0.76。原因是这些地区均位于我国偏远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交通相对闭塞,经济发展较为困难;造成医疗卫生条件相对滞后,影响了人口的寿命;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并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继而造成新生人口较多,老年人口比重相对较低。
类型Ⅲ:渐老渐富模式。有20 个省份属于这一模式,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总体趋势。这些地区老年人口系数均值为8.89%,均以步入老龄化社会,但老龄化程度并不严重。从经济状况看,人均GDP 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5,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一致。这些地区伴随经济的增长,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水平有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口寿命的提高。
类型Ⅳ:边富边老模式。这一模式下的地区主要是江苏和山东两省。两地人口老龄化程度很高,老年人口系数均值为11%。同时,经济较为发达,人均GDP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3倍。这两地医疗养老保障制度较为健全,居民收入水平较好,养老压力相对较小。
类型Ⅴ:未富先老模式。这一模式下的典型地区是湖南、四川和重庆三地。这些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老年人口系数达11.94%。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GDP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0.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0.88。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相应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并不健全,加之居民可支配收入有限,面临较为严峻的养老压力。
三、聚类结果下的老年人口消费需求趋势预测
依据前文得出的聚类分析结果,文章从五大类型中分别选取了广东、宁夏、河南、江苏、重庆五个省市作为进一步分析样本。这五个省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经济发展程度均处于类别中的平均水平,并分别涵盖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对其老年人口消费需求预测能较好反映出区域发展差异对老年人口消费需求的影响程度。
1.预测模型的构建
已有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消费需求有所不同。为各个年龄段消费需求所赋予的权数称之为消费系数。通常,15~64岁劳动力人口消费系数为1,视为标准量;儿童和老年人则以一定比例进行折算。有学者实证研究发现,当未成年、老龄人口的消费系数均为0.7时,所得出的模型拟合优度要优于其他消费系数。因而本文将未成年、老龄人口消费系数均设定为0.7。将居民消费支出同老年人口系数、老龄人口消费系数相乘,得出老年人口的消费支出。研究方法上,本文利用1997-2012数据建立了一个时间序列,采用布朗单一参数线性指数平滑对老年消费支出和居民总消费支出做出预测。
2.预测公式
布朗单一参数线性指数平滑适用于有线性趋势的时间序列。计算方法是在一次平滑基础上对时间序列的线性趋势进行修正,进而建立线性平滑模型进行预测,其计算公式如下:
3.预测结果
依据线性指数平滑模型,得出未来几十年老年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的预测值,选择部分数据列表如下:
四、预测结果分析
预测结果表明,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老年消费支出也有所变化。总体来看,老年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到2050年,预计江苏省老年消费支出可达9502.7亿元,占居民消费支出的10.78%;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重庆市,老年消费支出为1964.1亿元,占比9%;位于中部地区的河南省预计2050年老年消费支出为3991.6 亿元,占比7.58%;位于西部地区的宁夏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较为缓慢的广东省,老年消费支出占比分别为4.35%和4.76%。虽然总体上老年消费支出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受区域差异影响,各地区老年消费发展趋势也有所不同。
从预测结果可以发现,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地区,老年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要高于其他地区。江苏和重庆老年人口系数为11.5%和12.9%,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其老年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10.78%和9%%,相对高于其他三个地区;河南老龄化程度相对居中,老年人口系数为8.82%,老年消费占比为7.58%,同样也居于中间水平;广东和宁夏两地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轻,老年人口系数分别为6.98%和6.62%,相对而言老年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也较低,分别为4.76%和4.35%。
在相同老龄化程度下,经济发达地区老年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高于经济较为落后地区。以江苏和重庆为例,两地老年人口系数较为接近,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但江苏经济较重庆市更为发达。2013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为59161.75亿元和74697元,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四;而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12656.69 亿元和人均GDP42976.88 元均低于江苏省水平。从老年消费支出2050年预测值看,江苏省老年消费支出占比10.78%高于重庆市的9%。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消费支出总额会不断上升。老年人消费支出不仅受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也会受地区老年人口规模和老龄化程度影响。老年消费群体是未来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老龄产业发展是新时期的一大着力点。但在大力扶持发展老龄产业同时,应以老年人口消费习惯为基础、遵循地区老年消费能力的客观规律,有针对性的发展地区老龄产业。
参考文献
[1]Flynn CB. General Versus Aged Interstate Mi?gration, 1965- 1970 [J]. Research on Aging,1980.2(2):165-176.
[2] Golant S M. A Place to Grow Old: the Mean?ing of Environment on Old Age[M]. 1984.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魏冉,李蓓琼.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索洛模型[J].现代商贸工业,2011(14).
[4]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6).
[5]李扬,刘慧,金凤君,等.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
[6]谭姝琳,贾向丹.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6).
[7]金晓彤,王天新.中国老龄人口消费:现状与趋势[J].西北人口,2012(3).
[8]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5).
[9]林琳,马飞.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趋势[J].地理研究,2007(9).
[10]姑丽巴合尔·阿不力米提满苏尔·沙比提.新疆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分析[J].商界论坛, 2012(10).
[11]王金营,付秀彬.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中国消费函数计量分析:兼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6(1).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范文3
关键词:老年服务消费; 人口老龄化; 双轨制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76-002
2000年我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目前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正大量增加。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扩大老年服务消费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虽然近年来我国老年服务消费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旧面临着发展的两难境地,市场上的供需双方都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困难。
一、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现状
1.人口老龄化现状
2010年8月11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在昆明表示,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约1.69亿。预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三成,达31%。李宝库还表示,“421”(即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生育一个子女)的家庭大量出现,使赡养老人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空巢老人”在各大城市平均比例已达30%以上,个别大中城市甚至已超过50%。由此可见,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2.老年服务消费内容
物质生活需要即生存需要是人生的第一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要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而在现代工业社会,家庭的养老功能正在弱化,所以,从老年人需求的角度来看,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内容应包括两个基本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健康护理服务。
目前来看,根据老年人的居住地点来划分,流行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老年人在养老院生活,称为机构养老;另一种是在家中生活,称为居家养老。前者的服务需求主要由养老机构负责,后者的服务需求主要由社会化的为老服务机构提供上门服务。对于机构养老模式来说,提供一般生活服务的为养老院,提供健康护理服务的为护理院,大型的综合养老机构同时提供多种服务。对于居家养老来说,为老服务业提供的生活照料的主要内容包括:钟点工服务、餐饮服务和热线服务等等;健康护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和特殊护理等等。另外,对于生活在托老所的老人来说,其需要的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内容与居家养老类似,包括餐饮服务、一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等等。
3.当前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的特点
所谓的老年服务消费市场,可定义为为老年人口提供适当的社会服务,以有效地满足其在物质和精神生活等方面需要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当前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相对于其他消费市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点。其一,从需求者的角度来看,老年消费者群体有其明显的消费特征。这主要表现在老年人消费行为的理智化、消费习惯的稳定性以及消费地点的就近性。这些特点主要由老年人的心理和年龄等因素决定,老年人的消费决策和行为往往受情感冲动因素的影响较少,不易进行冲动性消费,所以消费决策和行为大多趋于理智型;由于老年人的阅历丰富,积累了大量的消费经验,所以易于形成稳定的消费习惯,而稳定的消费习惯一经形成便会长期地影响消费行为;由于老年人的体力等生理机能逐渐退化,为减少体力负担避免劳累,老年人习惯于就近消费。其二,从供给者的角度来看,老龄产业具有特殊的性质。关于老龄产业的性质,长期以来一直是各界争论的焦点,各方说法不一。目前流行的有三种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应坚持福利优先的原则,即老龄产业具有福利性;有的学者认为老龄产业应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原则,老龄产业具有市场性;还有的学者认为老龄产业具有微利性,其含义既不同于福利性也不同于市场性,而是指“从事老龄产业的企业在老龄市场的单项产品或单项服务中获得的平均利润率与从事其他产业相比相对较小。”[1]
二、老年服务消费市场面临的困境
从供给和需求的双重角度来看,当前老年服务消费市场面临着两难困境:一方面,市场的消费潜力巨大但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市场的供给相对短缺。
从需求的角度看,因为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在加快,老年人的绝对数量在大量增加,并且随着医疗等条件的改善,老年人的预期寿命正在延长,所以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要还会增大。据统计,“2006年,我国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由2000年的799万增加到940万,部分失能老年人同期由1461万增加到1894万。从2000年到2006年,城市老年人对热线服务、老年饭桌(送饭)等服务的需求分别上升了6.1个和3.5个百分点,农村老年人非常担心需要时没人照料的从11.3%上升到13.4%。”[2]这表明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的潜在需要是很大的。但是,有需要并不简单的等于有需求,在这里还要考虑有效的实际购买力这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老年人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收入很低,并且没有享有全面的社会保障,再加上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落后,这些因素导致了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村老年人的“零消费”现象。所以,从需求角度看,老年消费者存在很大的消费需要,但是由于以上这些现实因素的制约,这些需要在转化成有效的需求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困难。
从供给的角度看,在国外,专业的养老机构和为老年人上门进行医疗和照料等服务的行业已经相当普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程度都很高。但在我国,和其他行业的产能过剩相比,目前的社会为老服务业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庞大的老年人群的需要,尤其是日益增长的“空巢”、带病老人和高龄老人的服务需要。以老年护理为例,“到2007年,我国老年人平均生活不能自理率为8.81%,达到1300多万人,在全国范围内单就照顾这些老年人来说,至少还需要220万名专职护士,供需缺口专职护士高达120万人。”[3]
三、扩大老年服务消费的途径和对策
很明显,老年服务消费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因为市场上的需求者即老年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其需求既具有市场性又具有福利性;另外,市场上的供给者即老龄产业也是一个特殊产业,既具有福利性因子又参与市场运行和市场竞争。很明显,既让老龄产业参与市场竞争,又要遵循福利优先原则,对于老龄产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企业参与竞争首先是以营利为目的,若按照福利优先原则,势必会降低企业的利润,打击相关企业的积极性,不利于老年服务市场上供给方的发展。若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则会影响老年服务市场上需求方的利益,因为老龄产业是特殊的产业,其含有福利性的因子,若完全按照“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运作,势必会损害需求方的利益。若遵循微利性原则,实行薄利多销的市场策略,即使行业的平均利润低,但市场的需求规模很大,老年消费市场的利润总额会很高,所以遵循微利性原则既有利于刺激供给方增加供给,又能促进需求方增加消费,表面上看起来可以解决两难困境,尤其在解决老年餐饮服务的问题中,微利性原则可以做到薄利多销,解决供需矛盾。但这一原则在护理照料和精神慰藉的服务中却很难实行,因为无论是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为老年人提供这些服务的人员和设施数量都要与老年顾客的人数相匹配,每增加一位顾客,养老机构都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在做到“多销”的同时,养老机构的成本也会相应上升,所以老龄服务业的总额利润实际上并不会全面地上升。由此可见,遵循微利性原则并不能全面地刺激供给方增加有效供给,也就不能解决市场的两难困境。
要走出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的两难困境,就需要全面解决供需双方面临的困难,而实行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的“双轨制”,使政府和企业这两条腿同时走路,或许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双轨制的主要内容有二,其一,政府主导建立一批为老服务机构,目的是满足低收入老年人的各种基本服务需要,这些养老机构的运行遵循福利性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投资由政府承担,并积极开拓其他融资渠道,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其二,在市场导向原则的指导下,政府通过各项政策鼓励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这些养老机构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参与运营和竞争,其运营成本主要由企业承担,同时政府给予适量补贴,其目标顾客群体是中高收入的老年人。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两个轨道,即一个是福利性的轨道,一个是市场营利性的轨道,前者的运行由政府主导,不以营利为目的,针对的需求者主要是低收入的老年消费者群体;后者的运行主要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针对的需求者是中高收入的老年人群体。这样一来,站在需求者的角度,不仅中高收入的需求者在营利性市场轨道上可以得到较好的养老服务,而且低收入的老年群体也可在福利性市场轨道上得到基本的养老服务。而站在供给者的角度,营利性市场轨道的供给者也会因市场的利润驱动增加有效供给。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个轨道,政府都应加强规范和引导,尤其是针对营利性的市场轨道,政府应对民营养老机构提供各种支持,例如提供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政策,以鼓励其发展。
要想解决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的两难困境,除了尝试“双轨制”,让政府和企业两条腿同时走路之外,还应设法提高老年人的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转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并加强老年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这样才能全面激发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潜力,从而走出市场的两难境地。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扩大我省老年人服务消费的途径和对策研究”(编号:HB10ISH06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汪雁.“对老龄产业内涵及性质的再思考”,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3期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范文4
关键词:农村人身保险 保险产品 创新
一、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现状
第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养老保险有极强的需求。目前,我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也会逐步改变人们消费及储蓄结构,提升人们养老的危机意识,为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开展留下广阔空间。此外,老年人群体是一个各种慢性病高发的群体,这不仅对医疗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农村家庭保障功能的日趋弱化,老年人护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照料护理类的险种,将拥有广阔市场。
第二,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改变了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农民养老观念的变化,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第三,特殊农民群体的人身保险需求。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民离开相依为命的土地。因此,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对养老保险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希望既能解决当前人口的养老,又能惠及后代人。也就是要为有限土地补偿费用寻找一个资金经营者,它可保证资金高效运行,能实现本金的保值和增值,由团体不记名地分享经营利益。失地农民也急需健康保险,以满足医疗保障需求。第四,农户对保单质押贷款的需求。当前的正规金融安排不支持农户资金借贷需求,农户借贷资金中绝大部分来自民间金融。从实践层面的反映来看,多功能的养老金账户,尤其是能够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急需提供灵活贷款支持的养老金账户,深受农民欢迎。新疆呼图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经验为保险业提供了较好的启示。
二、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真正适合农村市场的人身保险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均不足
在当前阶段,风险保障是农民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但目前为农民设计的保险产品,一是产品未能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保险产品价格相对较高,超出多数农民的购买能力。
2.农村人身保险在营销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创新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总体来看,农村营销网络的构筑还未成型,完整、有效的营销渠道体系的建立也尚需时日。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伴随着农村营销服务部的建设,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少数农村地区在客户回访、续期收费等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客户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在业务管理体系方面,机构、人员、资金、单证等管理亟待加强,业务、财务和管理信息工作亟需改善,以进一步适应农村市场的内控机制和标准化业务流程的建立。
3.农村市场相对脆弱,如果开发不当,极有可能出现从众性投保、群体性退保等非理性行为,严重破坏市场资源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民风纯朴,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市场传染性强,销售误导和无理拒赔的后果可能相对城市来讲后果要严重得多。正如监管机构所讲: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就像生态一样需要保护,如果开发得好,潜力是巨大的,农村保险市场就像一个聚宝盆,挖掘不完;如果开发得不好,由于寿险产品的替代性很强,农民可能就不会再买保险产品,保险在这个地区就无法发展,甚至绝收。
4.外部政策环境还不能满足农村人身保险的业务发展要求
广大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决定了发展农村人身保险业务的经营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同时,几乎空白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远高于城市。因而,政府的有效推动是发展农村保险业务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财政、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还不能满足业务的发展,部分地方政府主动利用保险和保险公司的意识亟需加强,对农村人身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
三、我国发展农村人身保险的相应对策
1.积极开发真正适合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力求做到条款简单、保费低廉、保障适度
各家寿险公司应加大农村人身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针对农民的收入状况和实际需要,重点开发医疗、养老、意外等保障险种。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发展投资分红型产品,但应尽量控制在较低的比例范围内。在产品设计与推广上,要调整好趸交、短期和长期业务的比例,保持合理的结构,将寿险小额期交业务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以保护农村人身险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产品开发上要特别引导以劳动力为主要参保对象,而目前农村市场参保对象多为儿童。
2.加大农村人身保险的营销网络构建和业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力度
推进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不断探索适合农村人身险发展的组织形式创新,也成为推动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目前农村保险普遍存在重视开展业务而管理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客户服务工作不充分,在客户回访和续期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应健全客户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尽快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续期收费和客户回访制度,并尽快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此外,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应考虑设立专门的农村保险部门,由专人专岗负责,这样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针对农村市场的特殊情况,各家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城市与农村不同的社会问题,避免社会矛盾的出现
农村市场在开展保险业务时,一定要明确法律关系,明确保险公司所担当的角色;在客户服务中,绝不能有欺诈和误导行为,务必搞好售后服务。针对农村市场的脆弱性,保监会已于 2006年10月出台了《促进农村人身保险健康规范发展的通知》,相信这必将对规范农村市场的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公司经营行为,打击和防止误导行为,实行保护性地开发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起到强大的指导作用。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范文5
1.1辽宁省养老保险缺口较大
2001年起随着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逐渐深入、辽宁省养老保险收支规模均不断扩大,基金征缴收入由2001年的135.4亿元,到2011年增加到727.2亿元。但是快速增长的收入却无法满足养老保险支出的需要,辽宁省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由2001年的178.6亿元,到2011年增加到883.6亿元。造成辽宁省基金缺口不断增加由2001年的43.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56.4亿元,平均缺口水平可占基金支出的17.4%。
1.2养老保险替代水平有所下降
通过收集历年《辽宁统计年鉴》中关于养老保险的有关指标,并以此指标下的数据为样本,经过整理得出辽宁省从2001年至2011年十一年间的现实养老金替代水平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由2001年的60.94%,2002年的57.59%下降到2008年的44.08%,此后虽然有所提升,但幅度不大,到2011年为46.91%。其中辽宁省从2005到2011年间波动较小,最大值为2006年的47.47%,2008年的养老金替代水平处于最低值,为44.08%。这七年间的波动范围都控制在3%以内,基本维持在45.00%左右。
1.3国内生产总值保险系数较为稳定
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同时也决定了社会成员晚年基本生活需要满足情况和生活质量。根据国际通行规则,一般以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衡量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满足社会成员养老需要的份额。利用辽宁省历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出2001-2011年养老保险支出增长幅度平均水平为17.5%,比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的16.1%要高,国内生产总值保险系数基本维持在4%。
1.4实际缴费水平不足
辽宁省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缴费人员主要集中在企、事业职工与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基本上遍及省内所有用人单位及职工。但从2001年至2011年征缴收入、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的对比关系测算出的实际缴费率平均水平为17.59%,未能实现养老保险制度设定的28%缴费率。
2改进建议
2.1加大执法和宣传力度
由于《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法规中对于处罚条件规定不够详细以及惩处力度不够等问题的存在,造成执法力度不强,部分企业钻政策空子存在着不参保、缴费不及时、不足额缴费等问题。加大执法力度,努力实现应保尽保。使得实际实现的缴费率能够不断提升,最终达到制度预期的缴费水平,这样有助于通过提高实际缴费替代率,从而实现制度预期的缴费替代率水平。同时,通过不断的对养老保险制度及其相关政策的宣传,使得企业以及企业的职工,其中尤其是第二产业企业及其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和缴费的意识得到培养和提升。社会公众成为主动关注企业为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情况的监督员,成为监督企业缴费的生力军。这样即可通过提高实际缴费率,实现制度设定的替代水平,而且可以增加职工累积的缴费年限,实现社会统筹中32%的代际供养替代率,进一步促进制度设计替代率的实现。
2.2加强基金的增值能力,减缓替代率水平下降速度
利用前人的一些研究,当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既定的情况下,工资增长率与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会出现反向的相关关系;若工资增长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投资收益率与替代率会出现正比的相关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果平均工资增长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投资收益率水平处于较高的层次,个人账户的自我保障能力也会不断强大,养老金个人账户能够实现的理论替代率也会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辽宁省人均工资水平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平均水平已到达14.4%,致使养老金替代率呈现出快速下降的态势。在当前工资水平快速上升时期,要求养老保险的积累基金必须能够实现较高并且较稳定的收益水平。目前提升养老保险基金增值水平比较现实的方式是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金融投资运作部门或独立的运作单位,强化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能够有助于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得到提升,从而能够保证辽宁省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有较充足的供给。
2.3建立养老金指数化调整制度
由于辽宁省老龄化加剧以及制度赡养比例的节节攀升,养老金替代率下降成为必然。保持一个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适应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既有利于对养老保险制度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还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退休持续时间必定也会随之增长,在退休时所确定的养老保险金发放水平必定会因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使得实际购买力不断下降。为了确保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在养老保险发放制度中引入指数化调整机制是必然的,从而实现保障退休人员的收入能够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保持适度的增长,从而保障养老金的购买能力。
2.4采取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的模式
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状以及国家保障到社会保障所产生的较高转制成本,仅靠向企业和企业职工收取养老保险费这一条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势必会产生较大的收支缺口,形成个人账户空账和对政府财政补贴的过度依赖。因此必须积极从其他渠道来筹措资金,如出售国有股份、发行社会保障彩票、个人所得税收入全部或部分转入等方式筹集资金,以维护基金的平衡和制度的平稳运行。
2.5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政策及自由转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