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多样性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多样性的好处范文1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生态综合体。它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物种之间的多样性、物种内部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等3个层次①。对于农业生态系统来说,生物多样性在这3个层次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建立在生物多样性基础之上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概念也十分宽泛,是指与农业生产相关所有生物的总称。农业生物多样性产生和存在的现实基础是农业生物的差异性、联系性和发展性。实现多样农业生物之间的协调与和谐,使多样生物与多样环境适应乃至平衡,乃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实质和精髓。传统农业正是巧妙利用了这些关系,合理安排种植制度,积极防虫治病,实行多种经营,从而实现了农业系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种植制度中的生物多样性运用
在西方实验科学传入中国之前,古人往往把“阴阳”和“五行”思想作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其中的“五行”学说,主要是阐明万物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万物的5种最基本元素,这5种元素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人们很早就把“五谷”与“五行”相对应,认为麦呈木性,菽呈火性,稷呈土性,麻呈金性,黍呈水性,这“五谷”之间也存在着相生相克关系。这种认识反映在农业生产中,就是要合理安排种植制度,充分发挥作物互利功效,巧妙避免作物互相妨害。农业系统中多样的生物、复杂的关系②,构成了古代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的基础。农业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包括土壤和气候条件在内,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表现:不同生物要求不同的生态环境,即使同一生物的不同品种,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也不尽相同,无疑会形成多样生物与多样环境的生态关系。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结构迥异,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也会千差万别。古代的人们很早就懂得充分利用多样环境条件,合理安排种植制度,或轮作,或复种,或间作,或套种。传统农业时期,我国古代虽然没有明确的多样生物种间关系利用观念,但古人在长期种植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还是总结出了一套技术措施,不仅把作物之间的互害作用控制到最小程度,而且能把互利作用发挥到了极致。陈旉《农书》在总结桑苎间作的经验时说:“若桑圃近家,即可作墙篱,仍更疏植桑,令畦垄差阔,其下偏栽苎。因粪苎,即桑亦获肥益矣,是两得之也”。
古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单种某一作物时,特别是连作条件下,容易导致病虫杂草猖獗;实行多种作物间作套种,有利于控制病虫灾害。如《齐民要术》认为谷子连作就会“莠多而收薄”;麻连作就会有“点、叶夭折之患”;水稻连作就会“草稗俱生,芟亦不死弦”。因此,“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作物种间既有互利关系,也有互抑关系。因此,古人注意到,在安排种植制度时要充分利用互利关系,尽量避免互抑关系。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强调:“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芝麻,扇地两损,而收菲薄”;《农桑辑要》也认为,桑间不宜间作蜀黍,因为“若种蜀黍,其枝叶与桑等,如此丛杂,桑亦不茂”,这是避免作物间互害作用的极好例子。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种类作物间、套种比较合适,相互促进;另一些作物相互抑制,不宜间、套种在一起。对于哪些作物相互促进,哪些作物相互抑制,古人虽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做出归纳和解释,但已经积累了不少事实,总结出了许多经验。《齐民要术》认为谷、黍、稷等作物的前作,都以豆类作物为最好。如“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凡黍稷田,新开荒为上,大豆底次之……种瓜,……良田小豆底佳”,均说明当时人们已对豆类作物作为谷类前作的好处有所认识,并最终将豆谷轮作确立为种植模式之一〔1〕。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古代的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就是要寻求多样生物之间的最佳生态关系,实现生物互利作用的最大化、互害作用的最小化。《齐民要术•杂说》曾详细记述了在“灼然良沃”之地中穿插种植瓜、萝卜、茄子、葱、葵、莴苣、蔓菁、芥、白豆、小豆等十种作物的技术措施。中国古代栽培的作物种类多种多样,其中,既有耗地作物,又有养地作物;既有喜阳作物,也有喜阴作物。为了实现多样作物间的互利功效,避免多样作物间的相互妨害,古人总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作物种植制度。
2虫害防治中的生物多样性运用
虫螟之害的发生,实际上由于环境多变,人类着意利用的作物来不及调整适应,有害于其利用作物的生物潜滋暗长,甚至肆意扩张。从人类利用农作物的角度来看,这些“有害”生物无疑具有极大的危害性。除环境的影响之外,害虫发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缺失。人类每一次有意识的“良种”选育,每一作物品种的增加,尽管能在一定程度内能够弥补因物种减少而导致的生态位的缺失,但人类的品种选育使农业生物呈种类不断减少的趋势,使得生物种间关系大为简化。种间关系的简化,往往会导致农业微系统生物链松弛,一些有害生物种群迅速膨胀,对其它作物生长构成威胁甚至危害。这个时候,往往需要外界手段的介入,才能使农业生态经常保持平衡。基于以上的认识,要防止病虫危害,就是要从根本上保持农业系统生物多样性,并使之在结构和功能上不断更新自我。不要试图彻底消灭某一物种(这恰恰是人类已经犯过并且现在一直在犯的毛病,功利的人类正在消灭自己认为有害的生物物种,一味地单向培育自己认为有益的生物物种,而且愈往后,这种情形愈严重),应该对农业系统进行合理的干预和调节,使多样物种之间保持适当的制约和平衡关系。古人从天敌食灭害虫的观察中受到启发,开始自觉地运用多样生物之间的天敌关系,进行害虫防治。古籍中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如《礼记•郊特牲》的“腊”祭典中有“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深也”的说法;《尔雅•释鸟》载:“蜘蛛吐丝网虫,维螂张臂捕蝉,守宫食互,蝇虎捕蝇”;《南史》记载梁武帝时“范洪胄有田一顷,将秋遇蝗……忽有飞鸟千群,蔽日而至,瞬息之间,食虫遂尽而去,莫知何鸟……”;《梦溪笔谈》载:“元丰中,青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稔,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旁不肯’”。#p#分页标题#e#
以上这些记载,还不能说是生物多样性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真正利用,因为这都是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真正有意识地进行生物防治,开展以虫治虫的最早记载见于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交趾人以席囊贮蚁鬻于市者,其窠如薄絮囊,皆连枝叶,蚁在其中,并窠而卖,蚁赤黄色,大于常蚁。南方柑树若无此蚁,则其实皆为群蠹所伤,无复一完者矣。”这是对古人利用蚂蚁去防治柑桔的某些害虫创举的最早记载。对生物相食、寄生现象认识的逐渐深入,促进了人们利用天敌防治害虫的自觉性。据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记载:“南中柑子树,无蚁者多蛀,故人竞买之以养柑子。”古人在选育品种时,有意识地培育一些抗虫品种,这些品种被虫吃过之后,能迅速自我修复,如《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气杀蝼蛄谷,“性不畏虫,虫食一苗,更生二苗,虫食二苗,更生四苗,名曰气杀蝼蛄谷。”该书还记载说:“翻眼黄谷,性不畏虫,虫食一苗仍生一苗,虫食二苗仍生二苗。”此外,古人还在利用生物物质循环的原理,把从害虫天敌生物体内提取的有效物质,用在病虫的生物防治上。我国早在战国时代就有用“莽草”、“以嘉草熏之”、“焚牡菊以灰洒之”杀灭害虫的记载。当然,更多的时候,古人利用农业系统多样生物之间互相制约和平衡的关系,进行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即通过轮作复种、间作套种,结合施肥耕作、作物浇灌,营造出适宜作物生长、不利于害虫生存的微观生态,以达到降低虫害的风险或危害的目的。以桑虫的综合防治为例。桑虫防治中应用最早和最广泛的是白眼蜂,古人一度把白眼蜂的多少和蚕桑生产的丰歉联系起来,据《丰宁传》记载“开元中一春末,两市多白眼蜂如山,市人以此卜丝帛之丰歉”。通过间作防治桑虫,最早见于《氾胜之书》:“黍、桑当俱生”。选用抗虫桑品种,在我国应用也很早,有记载的可见于《广蚕桑说》:“富阳桑皮紧,虫不能啮,是为佳种”。中耕除草防治桑虫,也频见于宋代的《陈旉农书》:“桑,时时看虫,恐蚀损,每岁六七月间,必锄其下草,免其虫缘上蚀损”。
3农业经营中的生物多样性运用
如果说轮作复种、间作套种以及虫害生物防治,是对微观农业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巧妙利用,那么农业多种经营便是生物多样性在宏观系统层面上的有效利用。植物作为生态多样性中的一类生物,必然要参与大农业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流,同其它种类的生物自然会存在着生克关系。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通过不断实践,努力尝试,摸索出了今天看来依然有效的生物多样性利用方式———农业多种经营。古人不仅利用着植物间的互利关系,他们还注意到植物与动物间的互利作用,并加以利用。《越绝书》中曾提到:“播种五谷,必以手足,大越滨海之民,独以鸟田。……当禹之时,舜死苍梧,象为民田也。”古人注意到麋鹿践踏过的沼泽地可作为原始稻田,用来播种水稻(不是插秧),因为那些麋鹿吃剩的叶子草根等物,都被麋鹿踩踏在泥里了,使得水和土呈粘糊状,在这种熟化程度好土壤里种植水稻,产量极高。在放牧制度安排中,古人也对生物多样性多有利用。古代草原牧民在长期的游牧实践中,形成了这样的游牧方式:游牧者每到一个草场,总是先牧马,再牧牛,继而放羊。因为从觅食习惯上讲,山羊与绵羊吃草,都是把草株的底部完全切断,而马与牛吃草则牙齿截断草株的位置较高一些。这样一来,马与牛吃过的草地,羊依然能获得草食;但羊先吃过之后,马与牛就无草可吃了。这种生物间多样的觅食习性,为马牛羊的互利共生提供了可能,也为牧民合理安排畜牧制度提供了依据。“桑基鱼塘”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栽桑养蚕养鱼的多种经营方式。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将低洼之田再挖深成“塘”,取挖出之泥覆盖四周成“基”,基上种桑,塘里养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塘泥肥桑。这样不但能获得“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还能收到极好的生态效益。因为在这种多样生态中,桑、蚕、鱼、泥四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既可扬长避短,又能趋利避害。今天看来,“桑基鱼塘”无疑是我国古代生态多样性利用的典范。
生物多样性的好处范文2
【关键词】湿地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
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它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湿地不但可以提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持续高产的粮食。而且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再次,湿地拥有一定的循环净化能力,既可以净化水土,还可以防止其他细菌杂物的侵害,对保护湿地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影响。
1 张掖湿地环境和法律保护现状
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但我国尚无一部统一的《湿地法》来切实保护湿地。虽然各个湿地地区都有从法律方面保护,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地方特色明显,难以规整。从更深层讲,我国虽然初步形成法律体系,但是在实际应用上湿地法律保护依然存在漏洞。
甘肃河西走廊干旱少雨,风沙盛行,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但张掖黑河湿地的存在,对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起了重要的作用。黑河区域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湿地植物45科124属195种;由国家级保护鸟类大天鹅等18种,国家“三有”鸟类60余种。
湿地生物物种虽然丰富,但是由于人们过度重视经济的发展,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动植物生态环境更加恶劣,虽然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但仍不能有效的解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现状。
张掖市出台了一些关系湿地保护的政策性规定:建立省级的高台县黑河流域地及候鸟保护区,编制了《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4年4月10日市政府等32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办法》,然而,湿地保护法制体系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地方性法规的配套,执法制度的建立,执法机构的建立等方面还相对滞后,没有把湿地管理真正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2 张掖湿地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的影响因素
2.1 自然因素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祁连山雪线不断上升,气温逐渐升高,导致了冰川渐渐融化,这样虽然对土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增长有一定的好处,但这样会导致黑河径流减少,进而地表水减少,湖泊干涸,湿地面积开始缩小,荒漠化加剧,植被枯竭死亡,物种减少。如果在肆无忌惮开发和过度开采,不保护生态环境,使得湿地这样一个生态宝库将成为历史的一段风景。
2.2 人为因素
2.2.1 人类的活动开发
张掖市地处丝绸之路重镇河西走廊,北方的小绿洲,物种资源丰富,人口密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为发展经济大量使用化肥等农业,污染了湿地土壤,湿地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开垦,群众法制意识和湿地保护意识淡薄,而且相关的法律措施不完善,导致湿地面积大幅萎缩沼泽旱化,草地退化和沙化加剧。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现象明显,加上过快发展的畜牧业、种植业和城镇化,张掖湿地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2.2.2 管理机制及执法制度不健全
各个地区湿地法律保护条款分散,差异较大,并且地方的湿地保护条例中一些法律规定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湿地保护立法仅仅具有一种宣示作用,而且没有可操作性,这使得执法的效力大打折扣。当前湿地生物多样的保护,在基础建设方面还很薄弱,当地地方政府投入的资金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在执法过程中,并没有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也是当前张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法律问题。
2.2.3 公民保护意识淡薄
张掖作为一个农业城市,当地群众目前所依赖的还是土地,肆无忌惮地开采土地,不合理利用农业肥料,由于经济的落后和文化差异,使得当地的群众缺乏对湿地保护的意识,导致湿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方面湿地的保护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完成湿地保护工作。为了更好地保护张掖湿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倡导公民积极主动参与生态保护工作。
3 张掖湿地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对策与建议
3.1 树立环境优先,湿地优先的法律意识,加强政策宣传和扶持力度
张掖市随着经济发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甘肃省丝绸之路经济黄金段的加快建设,张掖作为河西走廊重要的立体交通枢纽,“居中四向”的区位优势更为突出,承东启西,承南启北的作用日渐显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得张掖成为河西走廊重要的生态保护地区。
因此,为了促进张掖生态法制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草原生态治理,退牧还草,加大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水源涵养能力,推进黑河湿地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现生态资源在城乡的合理流动,在城乡一体化的大发展中,利用保护好生态资源,将生态价值充分发挥,进而推动经济,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2 完善湿地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制度体系
法律为了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规范而制定的法律关系的总和,而现在我国的依法治国国策,逐渐侧重于调整生态与社会的法律关系,但随着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严重遭到了破坏和威胁,这促使全世界人民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
为了湿地生态的发展,也为了更好地为子孙后代造福,在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发展策略中应该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更好地衔接,充分的发挥湿地的多功能性,需要加强对湿地的监管和保护,并在湿地保护立法工作中建立一个专门的湿地保护执法机构,更好地保障湿地建设,加强管理监督,建立湿地保护的协调管理机制,缓解现阶段我国湿地管理权利冲突问题。①公众参与湿地保护是以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感与姿态参与社会管理,而且参与湿地环境保护对生态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在湿地保护中,公众的参与度仍有待提高,公众普遍缺乏对湿地定义和功能的了解,而且在许多人眼中,湿地与一般的景观公园无差异,张掖湿地公园走访考察过程中公众的保护意识令人担忧,游客在欣赏原生态自然风光的同时,将矿泉水瓶和塑料袋随手丢弃在水面上,垃圾污染随处可见。
因此,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设置标语,更多的举办环境保护的法律宣讲活动。目前的公众参与机制仅停留在宣传教育,应当加快改变此种模式,在一定范围内赋予公众保护湿地的权利。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切实发挥网络信息功能,将公民参与湿地保护的评论,建议及提出问题及时给予回复,还可以通过手机将湿地最新资讯发给公众,当然如果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保护协会,鼓励公众积极去参与到保护湿地的队伍中去,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实现从传统的法治社会向法治生态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徐广,李萍.张掖黑河湿地资源现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J].甘肃林业科技,201035(4):51-53.
[2]吕宪国,陈克林.中国水禽及其栖息地的保护[J].野生动物学报,1997(3):10-13.
[3]孙中艳.论我国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体系的完善[D]中国发展,2006(04):64-67.
[4]张雪.完善中国湿地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D].2015(01).
[5]王跃先,付鑫蕊.我国湿地法律保护的问题与对策[D].2015(02).
生物多样性的好处范文3
水温变化与水生生物
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的重要因素。在最适水温范围内,温度升高,持续时间越长,生长越好。通常,水温升高10℃,可使鱼类生长速度增加1~2倍。但过高水温却可能使鱼类死亡。当然,水温下降对鱼类也不利,因为这时鱼类代谢活动降低,食欲下降,生长缓慢,水温低于极限,也会导致鱼类死亡。
德国不莱梅的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与极地和海洋研究所的汉斯·波特等人对瓦登海(沿丹麦、德国西部、荷兰西部和北部的浅海区域,是世界第二大的国际重要湿地)的长绵鳚进行研究时发现,当夏天海水温度达到20摄氏度时,这种鱼活得有滋有味。但是,在温度达到25摄氏度时,它们的种群增长就下降到几乎为零。原因在于,这种鱼的心血管系统在其感到舒适的温度下才能正常工作。而在较高温度下,这种鱼的代谢速度增高,它们就需要更多的氧,但是它们的心脏无法搏动得更快以供给身体大量的氧,所以它们无法在较高温度下生存。 每个物种都有其适宜的生存温度,在这样的温度下它们才能舒适地呼吸。但瓦登海的长绵鳚现在的生存环境已经处于其保温窗的上限,而它们又不喜欢游得离其自然栖息地太远,所以不可能向北面的更冷的水域转移,因此它们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只有窒息。最大的长绵鳚会首先死去,因为它们比小长绵鲥需要获取更多的能量以泵出氧气供应较大的躯体。更糟的是,温暖的水里包含了低溶解度的气体,包括氧气,因此不足以供给水生生物呼吸。而未来全球气温升高将更为常见,科学家推算在过去40年内海水平均上升了1.13摄氏度,未来还会大幅上升,因而长绵鳚可能成为气候变暖而灭绝的许多物种之一。
中国研究人员对中国沿海主要鱼种(带鱼、小黄鱼、大黄鱼)进行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水温度升高对鱼类生长和渔业生产会产生不利影响。水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摄食、产卵、洄游、死亡等,从而导致鱼类种群的变化,并最终影响到渔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
总体上看,由于环境变暖水温升高,可能使冷水性鱼分布范围缩小,鱼的性成熟年龄提前,减少怀卵排卵量,降低幼鱼成活率,进而导致成鱼鱼龄缩短,体重减轻和出现“逃避行动”,最后造成成鱼数量减少、渔获量下降。
同时气温升高对于暖水性、温水性以及广温性鱼类也有影响,主要是对其生长、繁殖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研究人员认为,我国四大海区主要经济鱼种的产量在气候变暖后将降低5%~15%,渔获量将降低1%~8‰
寒冷极地生物的命运
受到全球变暖负面影响最深的应当数极地寒带的生物,其中北极熊和南极的企鹅岌岌可危。
2005年8月13日北极一个叫艾里斯的相当于1.1万个足球场大的巨型冰架完全断裂,形成浮冰岛,漂浮在海面上。这是全球变暖加速的一个根本性标记。由此研究人员预测,北极地区的夏季冰川到2040年有可能全部融化。
北极的变暖对于北极熊的影响首先是造成其种群减少。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06年警告说,北极熊种群数正在加速减少,从2001年减少1个增加到2006年减少5个,目前世界上北极熊种群数目仅剩19个。根本原因在于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变快,该地区变暖的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2倍。
由于北极熊依赖冰块生存、猎食及繁殖,在变暖的气候下,它们的生存必然受到巨大影响。在过去20年中,加拿大哈德逊湾的北极熊及位于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南波弗特海的北极熊分别减少了22%和17%。
另一方面,现在幸存的北极熊也处于生存困难的境地。由于冰面融化,北极熊的觅食发生困难,它们必须长途跋涉才能找到食物。
英国海洋生态学家查尔斯·莫奈特博士的调查组发现,在美国阿拉斯加北部海岸,短短1个月间出现了4具北极熊尸体。莫奈特等人的观察表明,这些北极熊很可能是因为长途跋涉觅食而被淹死在途中的。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北极周围冰层融化速度加快,北极熊的地盘不断受到“蚕食”,找寻食物也越来越困难。为了觅食,它们不得不在海里游上大约100千米。虽说北极熊也是游泳好手,但它们更擅长在靠近海岸的地方游泳。而且,漫长的海上觅食会导致它们精疲力竭、体温降低、抵抗力相当虚弱,如果碰到海里的大风浪,很容易淹死在海里。
北极熊主要捕食海豹、幼海象及其他各种海生动物。海冰是他们觅食、和生产_的场所。但由于全球变暖的加剧,北极冰块减少,北极熊的生存也因此受到威胁。由于缺少食物,北极熊陷入自相残杀的境地。
美国地质调查局阿拉斯加科学中心的史蒂文·阿姆斯托普等人调查了2004年1月到4月发生在阿拉斯加北部及加拿大西部的3起北极熊同类相食的案例。2004年1月,一只公北极熊冲进洞穴,对一只母北极熊发起突袭。之后,公北极熊把它的猎物拖到75米远的地方,开始食用母熊的尸体。2004年4月,在加拿大的赫斯切尔岛,一路跟踪北极熊脚印的科学家发现了一具成年母北极熊的残骸。没过几天,加拿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另一只1岁的北极熊残骸。
而研究人员在对阿拉斯加北部波弗特海24年的跟踪研究及加拿大西北部34年的研究中,还没见过北极熊像这样围捕、杀害然后食用同类的例子。这说明白极熊的生存面临食物短缺的绝境,因而不得不蚕食同类。面对北极熊的生存窘境,一些人预测,北极熊很有可能逐渐消亡。
在极地生存的企鹅,变暖的日子对于它们同样不利。南极的帝企鹅遭遇了在地球最北端北极熊的相同危机。帝企鹅和其他企鹅也需要浮冰作为猎食的平台。帝企鹅可潜入水下1640英尺深处寻找食物,能在水下屏息游泳20分钟之久。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山融化,它们的栖息地不可避免地减少。帝企鹅一般在隆冬季节繁殖,这一过程必须是在冰天雪地中进行。如果海冰秋天结冰过晚,或春天裂开过早,新降世的小企鹅由于发育尚未完全,此时还不能潜入水中游泳,就会威胁它们的生存。
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统计,在全世界19个企鹅种类中,其中12个受到气候变暖的威胁,需要受到特殊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正向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管理局提出申请,要求其列出的所有12种企鹅应受到美国《濒危物种法》保护。这其中就包括世界上体形最大的企鹅——帝企鹅。
气候变暖下的生物多样性
《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称,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地球上6个地区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25%的陆地生物在未来50年内灭绝,也就是说,在半个世纪后,约100万个物种将从地球上消失。
美国和中国研究人员也认为,本世纪将是全球变暖最恶化的一个世纪。伴随着其他一些因素,全球变暖将引起物种的大灭绝。这将比6500万年前恐龙大灭绝还恐怖。甚至许多非濒危物种都会在数量上急剧下降,从而造成物种间基因多样性的逐渐消失。虽然一些物种,尤其是昆虫,也许能够适应变暖的环境,甚至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继续进化。但是对大多数物种,尤其是那些濒危物种来说,全球变暖只能是一种灾难。 转贴于
气候变暖主要是通过改变生物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性来影响生物的多样性。比如,全球变暖的一个明显的后果是春天提早到来。这对赤道到两极的动植物都有巨大影响。
比如,植物开花、卵孵化、青蛙产卵都提早了。在欧洲,树木呈现秋色的时间每10年晚0.3到1.6天,许多迁徙的鸟类正在改变它们的旅行日程。在英国,蝴蝶在春天的出现较20年前平均提前了6天。而动植物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正不断地改变着其活动范围和行为。许多情况下,这样的变迁正在引起生态混乱。例如,迁徙的鸟类到达欧洲的时间太晚,因此,它们产下的后代会错过了毛虫生长旺季,严重影响到后代的生存。
动植物对气候的适应体现在地理分布、生理、生活周期、迁徙习性和栖息地,由于全球变暖,在这些方面它们会有很大变化,而种种变化则导致其生存能力降低。比如,美洲哥斯达黎加的鸟类濒临威胁,坦桑尼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蚊子向高海拔地区扩展,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蝴蝶栖息地在丧失,不能耐受霜冻的植物上升到新的海拔高度,英国彩龟后代的性别比例受到7月平均温度升高的影响。而珊瑚礁大量死亡的原因则直指气候变暖。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海洋植物生态学家迈克尔·贝伦非尔德发现,海洋生命系统的存在依靠一个平衡的生态链,这一生态平衡的微妙程度超过了任何人的想像。海水的温度即使上升一点点,海洋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也会明显下降。温度越高,这种下降的趋势越明显。
海洋浮游生物活动所需的氮、磷、铁等营养物存在于海洋深处的冷水之中。而气候变暖使得海洋表面的水温上升,这一原因导致浮游生物和它们生长所需的营养物之间产生了一个屏障,水温越高这个屏障越坚固。这一屏障的形成使海水难以和大气层进行必要的流通,浮游生物也因此吸收不到足够的营养物。如果温度持续升高,将会对以浮游生物为食的生物产生巨大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气候变暖也有好处?
不过,也有一些人认为全球变暖并非一无是处,有些好处是我们还未觉察到的。比如,上面所说的海洋浮游生物因气温变暖可能导致其种群减少。但是,也许海洋水温变暖会促使浮游生物在地球两极频繁活动,同时水温升高也可能会增加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但这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来证明。
而对于北极来说,气温升高也许有利于一些生物的生长和生存。格陵兰的严寒超乎想像,中部地区的最冷月平均温度为摄氏零下47度,绝对最低温度达到摄氏零下70度,是地球上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个“寒极”。然而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依然有勇敢的生命。夏天,格陵兰的南部低地,野花像五彩的地毯满满地铺遍原野,黄春菊、蒲公英、蓝铃、北极罂粟、野草莓……即使是在北纬80度左右的北部地区,仍然可以找到90多种开花植物,它们无疑是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开花植物。尽管格陵兰的植被大都十分矮小,但却顽强地生存着。
而气温的上升几度,也许有利于这些植物的生长和生存。比如,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劳瑞·艾特曾写道,由于全球变暖,原来被冰雪覆盖的土地逐渐显露出来,一些格陵兰人开始种植一些蔬菜,这对于长期依赖进口的格陵兰而言是个惊人的变化。格陵兰代表了一个没有被意识到的全球变暖的另一面……尽管大家在纷纷议论全球变暖后,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但对于居住在这里的格陵兰人来说,全球变暖不是威胁而是恩惠。
当然,全球变暖对于极地动物北极熊是负面影响,但对于其他动物,如驯鹿、麝牛、旅鼠、北极狐,以及在蓝色的海水下的可爱的逆戟鲸、凶猛的杀人鲸、美丽的白鲸、稀罕的独角鲸等是祸还是福还需要观察和研究来得出结论。
另一方面,美国研究人员也认为气候变暖还可以产生进化大爆炸,产生更多的物种并使一些物种产生新的适应。
生物多样性的好处范文4
关键词:园林;植物;引种;失败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is refers to from the outside areas area or the foreign country alien crop new variety (is), through adaptability test, directly in this local or this country promotion planter process. The blind introduction creates the introduction frequently the defeat, presently through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e introduction defeat's several kind of possibility reason, will hav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to the future ornamental plant's introduction cultivation.
Key word: Botanical garden; Plant; Introduction; Defeat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外地区或外国的优良品种、品系直接引入该地或该国,通过适应性试种后,进行推广种植的过程,称为引种。广义的引种还包括引入那些具有特殊优良性状,以供育种和有关理论研究所用的品种资源。引种成功的标准有3条,第一,被引种与在原产地比较,不需特殊保护即能露地越冬,渡夏,正常生长,开花,结实;第二,被引种保持原有的产量和质量等经济性状;第三,被引种能用适当的繁殖方式进行正常的繁殖。
引种有众多的好处,但是也不能盲目地引种,应掌握各种植物的生态类型,引种地与原产地的气候上壤等立地条件因子,有的放矢地进行引种驯化,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一般来说,造成引种失败的可能原因有以卜几点。
1忽略引种植物生长的地带性
植物生长的分布区域有明显的地带性,它随地理区域气候带地貌等不同而有区别。引用植物时应该充分尊重其地带性特征。然而在城市绿化的历史上却常常发生跨越地带的错误,如上海地区大规模引种了适应在低纬度华南地区生长的检树,结果全军覆灭。事实上,上海地处中亚热带北缘,为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过渡地带,当前应该深入到江、浙一带属于木地带的区域去挖掘、去发现,先引到城市环境中来种植,成功的再加以推广应用,充分体现上海城市绿化的特色;又如江南地区为片而追求热带风光,大规模引进南方植物,如棕桐科、按树属、榕属植物等,尽管暖冬和高投入的过冬保暖措施使一些植物侥幸过冬,但潜在风险和巨额投入仍不容忽视。
2过于偏重外来品种的引种
无论是领导还是绿化从业人员,包括许多市民常常过分欣赏和青睐外来物种,特别是国外观赏品种,追求“洋、新、奇、特、快’,淡薄乡上植物的引种驯化,甚至将乡土植物视为“土、旧、俗、野、慢”,从而有意或无意地疏远甚至放弃乡土物种。外来种的无序引进,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利的后果,如排挤本土植物,使微生物和小动物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对野生生物缺乏友好性,不利于丰富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构建地域特色的绿地景观等,另外,异种花粉还可能导致过敏症;而从栽培角度,外来种还会因为对肥料、土质、水分的要求较高而增加养护管理的投入和成本。
3对新引进植物的习性缺乏了解
许多新引进植物的定名不够准确和规范,关于它们的栽培习性及植物配置要点的介绍也比较缺乏,从而导致了一些不恰当的植物应用配置方式,影响新引进植物的推广效果。如虎耳草、八仙花类植物种植在全光环境下,植株容易遭受日灼,叶片萎蔫、反卷和变小,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因此,如何进一步摸索新引进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掌握各种植物在本地的生长特点,合理配置新优植物,将是提高新优植物推广应用的关键。
4引种可能会导致生物入侵
由于各种形式的国际间植物材料交流相当频繁,城市绿化植物引种已经成为最有可能造成生物入侵的途径之一。绿化植物引种所带来的入侵生物不仅包括植物,还包括植物材料可能携带的危险性昆虫和微生物等。生物入侵种通常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遗传多样性高、抗逆性强、生态位广等生物学特征。在我国目前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中,超过一半的种类是由于人为引种造成的。作为经济物种、药物、牧草或饲料引入而成为入侵例子的如蓖麻、曼陀罗、紫苜蓿、一枝黄花等。
园林植物引种失败的一点启示:
植物引种应以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必须杜绝盲目引种和推广行为,严格进行科学论证和风险评估,经过规定地点、时间的控制性试验后,再确定能否推广应用。引种前要根据地域、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制定详细的引种计划,提高引种工作人员对生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严防生物入侵等。同时,还不能完全否定引种外来园林植物,视外来植物为洪水猛兽,因为如果没有外来植物品种的引进,就难以形成优美的城市绿地景观。因此,应提倡科学、合理地引种园林植物,协调本地植物和外来植物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绿化植物育种工作,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和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李云侠,侯桂兰.花卉引种栽培.北方园艺.1993年.
[2]景士西.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3]秦毓茜,姜晓丽.中国的外来入侵物种现状及防治对策[J].今日科苑,2007.
[4]张庆费,周元吉.城市绿化植物引种推广存在的问题分析[J].蓝天园林,2005
[5]邓启明,张秋芳.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及其安全管理问题[J].自然灾害学报,2006.
生物多样性的好处范文5
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我们的基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而现在,有一个新兴的科学研究领域,研究的是肠道内的细菌与所有困扰着我们的疾病的关系。
细菌,还有病毒和真菌都是微生物,而我们的体内有很多微生物。你的身体中每有一个细胞就有约10个微生物细胞。身体中到处都有微生物:你的皮肤上,你的嘴里、鼻子里,你的生殖器、尿道和肠道中。
这些微生物一起,形成了你身体殊的微生物群体,叫做微生物组,一部分微生物组的微生物来自于你母亲体内的微生物,还有一部分则取决于你的生活习惯。由于人体内的微生物非常多,毫无疑问,微生物会对你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直到最近,科学家们了解到的信息还十分有限。
肠道中的微生物最多,所以大多数科学研究都是有关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者们通过研究粪便样本中细菌的DNA,想要了解这些微生物是否会导致特定的疾病,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状况。
你的微生物组很有可能与你能够想到的所有的疾病都有关系:糖尿病、癌症、自闭症。而细菌对肠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肠道细菌是什么?
寄居在你肠道中的细菌能够帮助你消化食物。在消化的过程中,这些细菌还能合成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给免疫系统发送信号,以及合成帮助大脑运转的小分子。
如果没有肠道细菌的话,我们什么都做不了。肠道细菌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我们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在进行的实验研究显示,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的肠道内的细菌群与身体健康的人相比,有很大差别。研究者们正在努力研究健康人肠道细菌的种类都有哪些,还有哪些肠道细菌能导致人们患有特定的疾病,或者是导致患特定疾病的风险高。
一些证据表明,健康的微生物组并不是存在或者是缺少某一种细菌,而是在于细菌的多样性。
如果你的肠道内有很多种细菌的话,就能消化分解不同的食物,产生很多不同的分子,这些分子能够促进你的免疫系统成熟,还能产生大脑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分子。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高是非常有好处的。
肠道不宁,全身都是病
有关微生物组的研究还是初步的,不能证实某种特定的细菌是否会引起疾病,或者是某种疾病是否会滋养特定种类的细菌――或者疾病和细菌之间还有别的关系。现在来看,科学家们仅能证实一个人体内的细菌组成和特定疾病之间是存在相关性的。不论是否发现了这两者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肠道细菌都是一种能够让医生更早、更精确地诊断特定疾病的方法。
已有研究显示了结肠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肥胖与肠道细菌有关。虽然这些疾病看起来好像和肠道或者是新陈代谢更有关系,但是肠道细菌与全身的疾病都是有关的。
近期的研究显示,特定的细菌能够加强免疫系统,而有些种类的细菌可能会刺激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
很多皮肤病、肺部疾病、关节病还有其他组织中的疾病,都可能是由感染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衡会导致炎症更加严重,这样会刺激病情的发展。
一项近期的研究显示,没有接受过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肠道中,特定的炎性细菌更多,而一种有益的细菌的数量要比健康人少。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炎性的自身性免疫疾病。
研究者还发现了肠道细菌和焦虑、抑郁、强迫症、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D)、自闭症和阿兹海默症之间的联系。有的人认为,这些疾病与肠道菌群之间有关是因为,肠道菌群制造能够到达大脑并影响大脑工作的小分子(即代谢产物)的能力。
如何驾驭肠道微生物?
随着我们发现的与肠道微生物有关的疾病种类的增加,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你能改变肠道内细菌的种类吗?能治疗或者除掉某种将你置于危险之中的细菌吗?
如果你做一个长期的饮食调整――比如说从高脂高糖的饮食,调整为低脂高纤维的饮食――那么重塑微生物组,使之更加健康是有可能的。健康的微生物组能改善你的免疫系统功能,降低炎症反应,身体也更加健康。不只是健康的饮食,饮食多样化也是形成健康的、多样性高的微生物组的关键。
另外,一项近期的研究说明,锻炼也能够使微生物组更加多样化,该研究显示了运动员与非运动员相比,肠道微生物更加多样化。
生物多样性的好处范文6
全世界都在传说着类似的事情。凶手的身份会让人们大吃一惊:这种凶残的杀手就是蚯蚓。
蚯蚓让土地板结
明尼苏达大学的生物学家弗瑞里奇教授,正在研究该州入侵的生物。他的同事安德鲁侯兹沃斯说:“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知道蚯蚓是对土壤有好处的。现在,人们却发现,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
弗瑞里奇最早开始进行入侵物种研究的时间是在1997年。当时,本地一个百万富翁布鲁斯代顿打电话询问为什么他林子里的野花没有了。弗瑞里奇一下子也不知道原因何在,但因为听说过纽约城市公园入侵蠕虫的危害,他想到这个问题可能类似,于是他着手调查疑凶。
在布鲁斯代顿和妻子捐给明尼苏达州的伍德里尔森林罩,蚯蚓活动的痕迹非常明显。这个森林原本是各种植物和树木种子的家园,地表应该覆盖着10~15厘米的树叶和蚯蚓粪混合物。可是,如今一眼望去,人们看到的却是光秃秃的板结土壤,地表上几乎没有什么植物。
调查表明,至少有6种入侵蚯蚓造成了这种现象。其中两种的危害最大,一种叫从粉正蚓,这种蚯蚓偏爱叶子的碎片。它们可以在一个季度罩将植物的叶子统统嚼烂,使之变成腐烂的树叶堆。还有一种在英国常见的叫做夜行者蚯蚓,它们应该对土壤的上层负责。这种蚯蚓喜欢吃新鲜的叶子,它们将整个叶子拉下来埋到地下来吃,植物的茎则像是被啃干净的肉的骨头一样遗留在那里。
在明尼苏达这个地方,土壤是由土壤中的昆虫,比如甲虫、蜈蚣和千足虫来松土的,还有依赖土壤中的动物,比如像出没于土壤的蝾螈或者小型哺乳动物,使得土壤保持疏松。弗瑞里奇说,外来蚯蚓入侵后,这个原本有效的巯松土壤系统被取代了。结果是,土壤的质地变得紧密了,本地的植物和树种在这样的板结的森林土壤中扎不了根。
夺主之宾
外来物种入侵对于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是很大的威胁:因为它们没有天敌,可以长驱直入,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浩劫,明尼苏达原本没有蚯蚓,这些虫子的入侵路径很清晰,但世界上其他的地方就不同了。入侵物种进入后,它们首先要与本地物种展开激烈的战斗。
在罗马尼亚的喀尔巴阡山脉区域,几种本地的蚯蚓被来自欧洲其他地区的蚯蚓取代了。这些外来的物种可能是人们不经意间由农业和采伐森林的活动带入的。热带的情况也类似,在那些由于砍伐森林和农业活动被搅动的土壤中,本地的蚯蚓种群已经失去了稳定的优势,于是像环毛蚓这样的入侵物种已经开始取代本地蚯蚓。一些亚马逊流域的蚯蚓,正在与另外一种入侵者黄颈透蚯蚓进行艰苦奋战。这种入侵物种从亚马逊的南部地区开始蔓延,现在已经入侵到亚马逊地区的盆栽植物和作物上。
在欧洲,这场发生在本地和外来蚯蚓之间的战役尚未引起像明尼苏达这样的浩劫。但是,罗马尼亚克鲁齐・纳波卡生物研究所上作的维克托柏普最近在调查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灭绝的很多本地物种后指出:“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这种外来物种入侵绝对是有负面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