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化学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化学分析范文1
本书共8章:1. 生物分子:介绍了与生物分析相关的分子,它们的物化特性及功能,在细胞内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生物学理念;2. 色谱:讲述了色谱分离法的原理,分离及纯化的基础理论,以及广泛应用于检测生物分子的色谱法;3. 电泳:电泳分离的基本原理,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的不同之处,用于分离生物分子的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4. 质谱:讲授了质谱的基本原理以及MALDITOPMS和ESIMS两种质谱仪,如何用质谱来检测生物大分子(DNA或蛋白质)的重量、分离、以及获得多肽和多核苷酸的结构信息;5. 光谱: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原理及基本理论,荧光F和标签,用荧光术分析生物分子和细胞,以及荧光显微测量;6. 免疫测试、生物传感器、DNA阵列以及焦磷酸测序中的分子识别:如何识别抗体和抗原,将生物检测应用于临床诊断,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单链DNA间的分子识别,核苷酸测序等;7. 核酸分析:核酸的萃取和分离,DNA分子的放大,测定核酸序列的各种技术;8. 蛋白质的分析:蛋白质的展开,测定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方法,基团的鉴别,产生蛋白质碎片的反应,蛋白质碎片的测序,以及蛋白质整体结构的测定。本书目录的后面有序言和缩写字表。每一章的结尾有总结和参考书目。书的末尾有主题索引。
本书第一作者Manz Andreas博士是德裔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KIST)的教授,他的研究和教学领域包括:机电一体化、生命科学、生物分析化学、分离科学、微型分析系统以及过程分析化学等。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掌握一定分析化学知识的化学系和工程系的大学生,也是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有益的参考书。
生物化学分析范文2
【关键词】化学物质 生物降解 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新的化学物质不断的出现,据资料显示我国每一年都有一百多种新的化学物质注册。新化学物质的出现并在生活中使用,一定条件下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丰富了人们生活,而已经使用的化学物质和待使用的化学物质中可能有潜在的有害物质,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和危害自然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高度重视化学物质安全评价工作。生物降解作为有机污染物降解重要降解过程之一,其生物降解性不是化合物的难易分解程度判断标准,也是生态环境中滞留时间长短的重要指标,对化合物在生态环境中的转化和风险评价有重要作用,能更好满足现实需求。文中从生物降解技术实际出发,做出如下分析。
一、生物降解技术概况
(一)生物降解概念
生物降解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其可能是微生物的有氧呼吸,也可能是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生物降解过程难易程度不仅与其本身特征有关系,与有机物的结构特征也有关系,其中简单的有机物先降解,复杂的有机物后降解。生物降解不一定是生物自身引起的化学物质结构变化,也可能是化合物被矿化或完全矿化化合物转化成c、h、o、n等稳定的无机化合物。有机物降解过程也是化学物质在环境中转化的重要过程之一,且是大部分化学物质在环境中转化的归趋。
(二)生物降解技术分类
目前来看,对生物降解技术有多种分类,主要有初级生物降解、最终生物降解、快速生物降解和固有生物降解等。初级生物降解就是化学物质在生物作用下化学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使化学物质本身丧失的过程;最终生物降解也可以称为好氧降解,是化学物质被微生物完全分解为二氧化碳、水、矿物盐和新的微生物细胞成分的过程;快速生物降解是化学物质固定的时间内和接种物接触而表现出来的生物降解能力;固有生物降解就是在良好的试验条件下,化学物质和接种物长时间接触而表现出来的生物降解潜力。
二、基于有机污染物模拟实验分析生物降解技术
目前来看,国内外对化学物质生物降解技术研究的试验比较多,多数试验是用污泥作为接种体对污水处理厂中的生物降解进行分析。这种生物降解技术试验方法虽然经济,但是却不能对高浓度物质、母体化合物进行分析,从而使生物降解技术的结果得不到保证。加之试验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沉积物对降解的影响和不对受试物进行测定,其降解率相对较低。再加上污染物可能受微生物物质的影响而产生其他物理过程,不能更好的实现有机物生物降解实验。因此,有必要采用新的试验方法对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技术进行分析。
(一)实验准备
鉴于之前的化学物质生物降解技术试验,多为在未受污染区和污染较轻的天然水体中进行,其劳动强度大、用时长、资金量大。本文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对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技术进行研究。研究以甲基对硫磷为对比物,这种化合物质是一种高效有机磷杀虫剂,难溶于水和石油;试验中选用的材料是经过两次蒸馏两次的纯水和乙腈;选用的仪器是液相色谱仪、恒温振荡培养器、离心分离机、微电脑酸度计、固相萃取小柱、玻璃瓶和标准检验筛等;接种物为天然地表水;试验装置采用的反应器是2l玻璃瓶,将其设置在可以调温的大型振荡器中,并对其进行旋转使其与自然水体流动相似,从而使颗粒物漂浮在水面;试验过程中需要采集水面60mm处的水为水样和沉积物上层约6mm左右的样品,并对样本的水温和ph值进行测定,再经过标准筛筛过之后,将其放置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试验。
(二)试验过程及分析处理结果
试验中要对水样和沉积物连续24小时搅拌,用重量差法来计算用泥量,再利用母液的形式增加4个玻璃瓶,用清洁的空气将丙酮吹散,并在两个反应瓶中各增加1l左右的地表水样,另外两个瓶中加入标准浓度的沉积物,对地表水进行定容。之后在适当的时间段
内从瓶中取出适量的样品,进行离心除去悬浮颗粒,再经过小柱收集淋洗液。在此基础上用液相色谱仪等仪器对样品进行分析,依据生物降解半衰期公式进行计算。结果甲基对硫磷在地表水和沉积物中的降解过程与一级动力学规律相符,与实际水体中有机物降解过程也相同。当甲基对硫磷有沉积物存在时,其降解速度相对较快,而在地表水中,降解速度相对较慢。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悬浮物反应时,可能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进行浓缩或成为微生物菌落的载体。这与甲基对硫磷前三天和前四天的实验不同,之前测得浓度低于实验开始的添加的浓度,出现这种原因可能是物质自身特性或加入母液而引起的。经过甲基对硫磷在地表水和沉积物中应用分析,其结果与许多专家测得的结果一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化学物质生物降解技术基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试验证明化学物质生物降解技术的良好效果,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保证人们身体健康。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化学物质研究相关的工作可能还会有新的问题,对生物降解技术的要求将会更高,这就需要对化学物质的生物降解技术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邱孟德,陈杏娟,邓代永,孙国萍,郭俊,许玫.溴代阻燃剂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0(07).
[2]张敏,安莎莎,宋洁,杨松,邱建辉.pbs/天然黄芩色素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12(01).
[3]李仲.硝基苯化合物生物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5).
生物化学分析范文3
关键词:生物;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93-01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教学活动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积极引导他们化知识为智慧,化知识为德行,化知识为教养,化知识为生机勃勃的精神力量,并使这种良好的智慧、德行、教养以及生机勃勃的精神力量服务于自己的人生,服务于自己的生活,服务于整个社会。好的生物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背景出发,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生物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现学生在已有的生活背景下学好生物、乐学生物。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促进学习兴趣的形成。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在备课时,认真分析教材,挖掘对学生有新鲜感、奇妙感的生活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在讲到“人体的免疫防线”时,我说:“大家都打过乙肝疫苗吧,大家知道打了乙肝疫苗就很不容易患乙肝,大家想没想过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患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特异性免疫。”通过疫苗来导入特异性免疫,把知识与生活实例联系,使学生对知识没有生疏感。讲授“生物与环境”时,谈“晏子使楚”中晏子的机智多谋,引出这样一句话“桔出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其叶徒相似,而其味不同”,设疑“为什么同一品种在两个地方却性状不同呢?”
二、加强生物教材与生活知识的联系
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越贴近实际生活,就越有利于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索和运用生物知识。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并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物现象,合理地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案例,把课堂教学内容转变为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生活,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会感悟,逐渐形成个人的丰富经验,不断加强生物教材与生活知识的联系,转繁变简,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的生活现象:同样是在荫凉处乘凉,但在树荫下要比在房间里凉爽得多,这就可以用来验证在植物的蒸腾作用中,水分不断蒸发的过程会带走不少热量。再如用加了酶的洗衣服去洗沾染污渍的衣服会很干净,如果用普通的洗衣粉是洗不了污渍的,由此可以验证酶的催化作用。在讲授植物吸水的原理时,可以举出泡菜、咸菜的腌制案例,把白菜、黄瓜和萝卜表面撒上盐之后水就会渗出来,自然导出浓度的变化会影响到植物吸水的条件。
三、用生活中的事例拓展学生的探究视野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与呼吸作用原理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利用市场调查和互联网等手段,了解呼吸作用相关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开拓探究活动的视野。组织同学们分组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哪些是利用呼吸原理制造的产品,哪些是利用呼吸原理进行的实践,可以使探究活动更加贴近生活,更有趣味。如啤酒、葡萄酒的酿造,酱油、泡菜的制作,酸奶、食醋的生产等。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的国际热点,使知识视野更开阔,如通过网络查阅呼吸原理在开发生物能源的应用的相关知识。目前,世界上生物能源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生物能源不同于矿物能源,它具有减少对少数矿物质能源的依赖,使能源利用呈多样性发展。生物能源通常包括:农业生物能源(木炭,薪材,林业废弃物等);微生物能源(主要为藻类,细菌);城市及工业废物残渣,动物粪便等。生物能源的使用原理必须通过呼吸作用。例如,在巴西,人们利用农作物的甘蔗发酵产生酒精,相当于每天生产117桶石油,实现国家不进口石油的目标;1988年,丹麦建成第一个秸秆发电站;一些工厂利用厌氧菌无氧发酵产生H2;美国利用垃圾回收沼气的发电站已经100多座。
四、作业布置应生活化、活动化
通过生活化的作业优化学生的实践,使实践更理性化,而不再是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开展题海战术,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和具有创新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让学生经历和体会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问题的成功喜悦,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逐步养成从生物学的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在教学“环境污染”后,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从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有充分利用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有一起合作写环保倡议书的,有写给化工厂厂长的信,信中诚恳指出危害的。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生活是学生完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是真实可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更应是学生的“学”,因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应该走生活化的道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参考文献:
生物化学分析范文4
关键词:物理 学习 分化 原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58-01
1 高中生物理学习两极分化比较严的原因
1.1缺乏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各届的学生中较大一部分都认为物理难学,老师也反映物理难教,而这些思维都会以不同的途径输入到高一新生的脑海中,使他们对物理产生恐惧心理,失去学好物理的信心。这样导致他们上物理课时心情紧张,思维受到压抑,而大大影响了听课效果,从而导致成绩不理想。每次考试带来的不理想的成绩又会不断加剧这种恐惧心理对学习的影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终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导致物理学习的最终失败。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联系的,与初中阶段的学习相比,高一物理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增强。在高中衔接过程中有的学习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1.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物理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初中物理而言,高一物理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如对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方向等知识点的认知度常常影响后面的能量、动量等知识的学习,而摩擦力教学安排在新教材第二章的教学内容。其次还表现在掌握物理知识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如整体法、隔离法、全过程法等技能,贯穿于整个高一物理甚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这些方法也是第二章中就开始涉及。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1.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物理学习要求
高一阶段是物理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一阶段物理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而高一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度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物理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也是造成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很明显,是“要我学”。原因是多方面的如:(1)为提高分数,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的学习依赖于教师提供套用“模子”。(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经常“参与学习”进行课后辅导检查,学生自己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们升入高一年级后,面临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习惯依赖的套用“模子”没有了,家长的辅导能力也跟不上了。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学习不定计划,课前没有预习,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指望留下笔记课后再做钻研,但不知高中物理十分注重过程分析,思维方法的掌握,有许多东西无法写在黑板上的,真正到了要写式子时到是十分简单了,况且高中课程内容量比初中大了很多,有很多同学其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课后复习时间都比较紧张,哪有时间和能力在没有帮助的条件下钻研笔记,最后日积月累,问题成灾,进而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这样的同学若不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将会与其他同学拉开差距,出现分化。
2 消除学习分化的对策
2.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物理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的学习。
2.2教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
有一部分学生在物理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效果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的重要表现之一。还有些较聪明的同学可能在初中平时学习并不太刻苦认真,只是在考试前一段时间稍作努力,结果也能考出较好的成绩。这样使他们认为物理很容易学习而产生轻视心理,并把这种学习习惯带入高中,结果可想而知。对这些学生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指导,找出症结所在。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物理学习观念,杜绝初中那种“临时抱佛脚,照样考得好”的思想。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2.3加强思维方法训练和培养
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思维方法,基本方法有: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比较与分类的方法、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对学好物理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生物化学分析范文5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各大科学的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内容丰富、重难点零散、涉及概念较为复杂,想要把生物化学知识传递给学生绝非易事,生物化学教学一直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怎样提高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如何提高课堂质量这两大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个人小型网络设备的普及,“微课”和“翻转课堂”这两种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而且渐渐吸引了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微课作为一种新式的教育方式,可以应用于生物化学教育,用以解决传统生物化学教育中学生积极性不高、重难点不好抓、困难问题不好理解等问题,从而很好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化学知识传递的效率。
关键词:
微课;生物化学;知识传递渠道;调动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与应用,当今世界已然成为了一个一体化的信息社会,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模式,同时也改变了商业、工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其中,作为发展的根基的教育事业也同样得到了改变,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改革,成为了时展的需要,微课这种依赖互联网的新型教育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在考察了多例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改革的实例,并且结合自身使用微课进行教学改良的实际经验之后,来谈一谈微课应用于生物化学教育事业的经验与建议。
1生物化学与微课概况
1.1生物化学教育概况
生物化学这一重要的学科出现在大约在19世纪末,脱胎于生理学与化学,是化学与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研究静态的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以及动态的新陈代谢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基础生命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生物化学问世的短短百年以来,已经成为了一门在医学,生物学,化学等各大科研领域不可或缺的一大组成部分。
1.2微课模式概况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变的越来越方便,可获取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多,而“微课”就是一种依靠互联网而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方法。所谓“微课”其主要特点是“微”即微课视频的长度不能过长,方便学习者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完成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其核心组成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视频,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资源,它们以相互配合的关系共同组成了一个主讲知识重难点的教学体系。
1.3微课应用于生物化学的状况
目前我国的微课已经在很多地域被用于生物化学教学。虽然还没有完全推广,但是各地均有类似的教育模式出现。比如依赖于网络交流工具如微信、QQ等的生化教育公众号,这其实也是微课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这种方式不够系统也不够专业,但是这种便捷的传播途径却明显的提高了生物化学教学的广泛程度。毕竟,新事物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虽然目前微课在生物化学教学方面尚且缺乏全面系统的授课方式,但是总的来讲,生物化学微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利用微课进行生物化学教育的优点
2.1传统生物化学教育的部分问题
利用传统的课堂式授业模式来教授生物化学这门学科时,迫于生物化学这门学科本身晦涩难懂且知识量巨大的特性,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总是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二是学生很难提起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最后就是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太多,重点不好抓。
2.2利用微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把微课这一教学新模式加入到生物化学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利用微课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三大问题,首先微课中的微视频与教学课件中可以加入很多形象化的结构模型,比如在蛋白质合成一章中,教师可以利用电脑做出氨基酸由tRNA转运到蛋白质剪切加工的图示全过程。用来解决学生的理解问题。其次,如果在微课中加入例如短动画的知识讲解,学生的积极性也就会自然的提高上来。最后,在录制微课视频或制作微课课件时,可以先列出知识纲要然后对教学重点进行重点讲解,或使用特殊标记,标记重点。这样一来,生物化学课程重点不好抓的问题也就得到解决。
3将微课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的具体方法
将微课应用于生物化学教育的过程,主要包含建立生物化学网络平台、录制微课视频和制作其他教学材料、制作微课学习方案这三部分。
3.1建立网络平台
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进行微课资源下载、和老师同学进行问题探讨的平台,这样就便于解决微课资源的更新、教学问题的修改等问题。当然,如果是利用微课进行教育的探索者,想要进行实验性的教学,但是迫于资源环境的限制,无法独立的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依附于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甚至是利用百度云等资源存储器作为资源的储存平台。
3.2录制微课视频和制作课件等材料
这一步是将微课应用于生物化学教育的重点,微课的制作成功与否,决定了将微课用于生物化学的成败。首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要抓住教学的重点,把本节或者专对于某一知识点想要传授的内容讲清楚,微课视频一定要简短,便于学生短时学习。其次,微课课件等资源一定要全面,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在课后充分复习。
3.3制作微课学习方案
鉴于我国目前的总体教育状况,微课尚且是传统教育的辅助部分,所以在学生学习微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微课进行预习、练习与复习,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制作学习任务单,然后向学生发放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4将微课应用于生物化学教育的具体实例
在进行生物化学教学中,有关糖代谢中的三羧酸循环代谢途径,一直是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记忆起来总有一些难度,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我们制作了讲解三羧酸循环的微课。
3.4.1利用微课的具体步骤如下
①制作微课视频,在视频中以图示方式逐步讲解由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使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参与代谢反应最后再次生成草酰乙酸的全过程。②制作配套学习资料,学习资料里包含三羧酸循环记忆口诀,可以提高学生兴趣的小故事,简单的预习题,较复杂的课后练习题。口诀:乙酰草酰成柠檬,异柠檬又成α酮,琥酰琥酸延胡索,苹果落在草丛中。故事:从前有一个柠檬(柠檬酸)去海边,她遇到了一只乌贼(顺乌头酸),柠檬与乌贼一见钟情,于是柠檬追随乌贼住在了海里,变异成了异柠檬(异柠檬酸)。时光飞逝,异柠檬渐渐褪去青涩(异柠檬酸脱氢酶),有一天,在一丛水草之间,她发现了隐居在其中的一颗琥珀(草酰琥珀酸),她们发现彼此竟然如此相像!于是她们在两棵梧桐树(α-酮戊二酸)下郑重地结拜成了姐妹,从此大家就叫柠檬“琥珀腐妹”(琥珀酰辅酶A)。后来大家认为此名过长,于是乎她有有了第二个名字———“酸琥珀”(琥珀酸)。柠檬有一个表弟住在盐湖城(延胡索酸),名叫苹果(苹果酸)。一年夏天柠檬去看她的表弟,中途不幸遭遇车祸身亡。人们追究这个传奇柠檬的身世,发现她是草酰乙酸和乙酸腐妹A的女儿,她的外公叫丙酮酸,外婆叫腐妹A(一家子都是腐女)。其实,在柠檬去看苹果的时候,苹果并不在家,他正巧去探望柠檬的老爸———草酰乙酸了。③通过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将微课传递给学生,并布置预习任务。④检验学生的预习状况,首先是观察学生在预习过后对三羧酸循环过程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然后是课程作业的完成顺利程度,最后是相关问题的测试正确率。检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明显提高,课后作业的正确率较传统方式也有所提高。
3.4.2微课的效果分析
事实证明,使用微课进行三羧酸循环有关的教学之后,学生在课堂上的响应程度会变的明显高昂,在讲授到相关知识点时,部分学生会马上响应相关的问题,课堂活跃程度也较传统式教学的课堂有明显提高,很显然,微课显著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将微课应用于三羧酸循环这一知识点的讲授很有意义。
4将微课应用于生物化学教育的思考
微课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打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让受教育者可以不分年龄,不分地域的进行学习。然而,目前还不能用微课来代替传统的生物化学教育,毕竟,想要只通过微课就完成教育的所有过程,对学生的自主性、老师的能力都有极大的要求。而且,由于微课制作者本身具有的自由性,所以有些微课可能会伴随着出现一些错误。另一方面,微课大部分是由在生物化学方面具有经验和兴趣的爱好者所做,这也就造就了生物化学微课具有散乱、不系统的特点,所以想要找到一套有始有终而且系统全面的微课材料反而不易。因此,微课应用于生物化学领域,尚且还在实验阶段。
5结语
利用微课进行生化教学是培养生物化学人才的崭新模式,如何利用微课改进传统生物化学教学?如何针对不同章节内容的不同特点设计出更多有特色的微课资源,建立崭新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这些问题的解决仍有待于所有从事生物化学教学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任颜荣.浅论多媒体技术在生化教学中的应用[J].社会纵横,2009,24(5):161-162.
[2]尹幼明.生物化学教学理念的更新[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20):155-157.
[3]曾东霞.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以中南大学为例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3):128-137.
[4]陶志杰,曾卫国,王娣.小软件大用途生化教学好帮手[J].广东化工,2012,39(7):36-37.
生物化学分析范文6
关键词:生物化学检验 分析前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099-02
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贯穿分析前中后的各个程序中。要提高生物化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严格控制各个程序,进而为临床有效诊治疾病提供客观的检验学依据。目前临床实践十分重视生物化学检验的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控制,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可以很好地控制分析中质量,并使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得到很好的保证。为此,笔者在分析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影响因素的同时,提出有针对性地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 影响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因素
1.1 标本因素
当在病人输入葡萄糖溶液的同一侧肢体、同一方向血管采集检测标本时,所检测的生物化学检验结果为局部血管内血液受到稀释后的失真数据,由此致使送检标本中K+、Na+、Cl-出现异常降低而血糖明显增高的关键因素。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干扰氧化酶法测定血糖的过程,患者静脉滴注能量合剂中大量维生素C可导致血糖浓度异常降低。能量合剂中含有的大量KCl可异常提高患者血液标本中的K+和Cl-的检测含量;未及时送检血液标本可异常提高其中K+的检测含量;采集并检测静脉滴注5% NaHCO3患者输液末端回抽血的血液标本可异常提高CO2结合力的检测值。
标本本身因素。在标本采集前,患者的生理状态、病理变化及其程度和不同的用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均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其中生理因素可使标本检验正常值出现异常波动,如餐后检测无机磷可出现异常增高,检测早晨空腹和夜间血液样本血清铁分别会出现增高和降低现象。标本检验结果与饮食因素和药物因素也有关系,如酗酒会提高7-谷氨酰转移酶、尿酸、乳酸的检测值,会降低血糖检测值。
输液。采集正在输液患者标本,检验结果往往不符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不能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因此,应在输液前或输液后1~2 h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如采集输入脂肪乳过程中患者的血液标本,会异常提高患者的血脂检测值水平。
采集标本的时间。早晨空腹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化验结果,但空腹时间超过24 h后所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使某些检测指标出现异常变化,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如空腹时间过久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使血糖、血清胆红素和甘油三酯出现较显著的异常变化。因此,采集标本时应合理掌握空腹时间,保证获得准确客观的检测结果。
送检和处理标本。采集血液标本后的送检时间与其检验结果之间密切相关。两者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可获得较为准确的检验结果。反之,间隔(放置)时间越长,有的检测项目越容易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异而出现检验误差,严重影响临床诊疗。如采血后标本放置时间较长,会提高血清钾离子降低血糖检测值,误导临床实践。因此,采集标本后室温保存时间应在2 h内及时送检。
1.2 标本采集前因素
患者生理状态。患者的性别、年龄、情绪、生理状况、生活习性等都有可能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如新生儿的血氧浓度升高会破坏大量的红细胞,从而增加血中间接胆红素,而由于新生儿自身肝缺少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会增加总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造成新生儿出现黄疸。为此应在取样前充分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
饮食。告知患者在取样前禁食,排除溶血与脂血等影响。这是由于食物成分可能对检验结果造成直接影响,如甘油三脂会使血清变得浑浊,对采取比浊法进行检验所得的结果造成干扰。
药物。药物的影响在于其化学反应。医务人员应在患者取样前嘱咐其正确合理用药。
运动。运动会影响某些检测结果。在取样的前晚,患者一定要禁止剧烈运动或长时运动,且在取样前要让患者保持10 min以上的休息时间。
1.3 标本采集过程中因素
采集信息。医务人员在采集取样的过程中应仔细核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姓名等基本信息,杜绝出错,以免影响医疗质量。
采集部位。按规定对患者进行采血取样。如在静脉采血时,应在正中静脉或肘前静脉进行,特殊情况可在踝部静脉或手臂静脉进行,但应避开皮肤病部位;小儿则可选择颈静脉采血取样。应注意的是,不宜在患者输血或输液侧采血,以免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采集。患者的改变也可能造成检测结果不一。分析原因是,从卧位到立位的过程中,水分进入组织造成血浆量的减少,进而使生化指标不断升高,此乃生理变异,医务人员应在抽血取样的过程中给予重视,并将采集统一成坐位,避免改变造成的误差。
2 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措施
2.1 构建分析前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提高标本的检验结果准确率
根据医院实际和相关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从病人准备、标本采集、标本送检、标本处理等分析前质量管理体系和监督监管机制,不断提高分析前质量控制水平。不断提高生物化学检验各相关部门采集标本合格率,为疾病临床诊治提供高质量服务。
2.2 患者准备
患者积极准确配合生化检验是保证检验准确的重要前提。患者进行生化检验前的饮食情况、用药情况、心理状态都会在不同程度影响检验结果。这要求医护人员在患者进行生化检验前,要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要详细向患者嘱咐清楚注意事项,采集检验标本时尽量要在患者处于平静的休息状态下进行。采血最佳时间是空腹后12 h,空腹时间不足饮食会影响血液成分,但并不是空腹时间越久越好。为避免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尽可能在检验前停止服用药物,如果不能停用,则在检验结果出来时需要考虑到药物的影响作用对结果造成的偏差。
2.3 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检验结果。
首先标本采集是生化检验实际开始进行的第一步,标本采集原则上都应该在早晨空腹的情况下进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要进行特殊的处理,例如对于患有急性心脏病的患者,发病后的4~6 h是诊断价值最高的时间,这类患者在这一时间段采集标本对检验效果有利。不要在输血同时采集标本,应在输血完成一段时间以后再对患者进行采血。
标本保存和送检应遵循及时原则。在采集标本后,要正确保存标本并尽快送检。长时间将标本放置于室温条件下易使标本产生变异,影响检验结果。在标本保存和运送中要做好防污染防高温工作,对不符合标准的标本要重新采集。
2.4 与临床建立密切的联系,深入开展学术交流
加强检验科室与临床其他科室之间的交流联系,更多地与临床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以此来提供准确的及时的实验检测数据。通过规范化的操作示范、专家讲座、学习资料等方式大力开展培训或考核,使临床工作者认识到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加强科室之间的交流学习,使医护工作者达成共识,临床医学紧密地结合检验医学,提升检验医学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曾洪伟,梁又佳,刘玲,等.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标本的采集[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9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