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双减政策的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双减政策的研究报告范文1
为了便于让读者对已经过去的2012年上半年楼市有一个总体认识,本刊特地进行了一次总结。
关键词一:刚需释放
刚需的释放,造就了“银三月”、“红五月”甚至“疯狂六月”。
6月楼市呈现罕见的“量价齐涨”格局。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报告显示,6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8688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05%,结束自2011年9月以来的连续9个月环比下跌态势。
成交量的持续回升,以及价格微幅上涨,这与刚性需求的释放有着极大的关系。自2010年初开始调控以来,刚需已经观望了近两年时间,部分开发商采取降价促销措施,吸引了部分刚需和改善型需求入市,市场成交状况得到改善。
关键词二:政策博弈
随着珠海取消双限令(限购、限贷)做法“胎死腹中”,又一起政策博弈事件,以地方政府失败而告终。不可否认的是,珠海虽然没有成功,但不会打消其他地方政府继续博弈的积极性。
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30多个城市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台楼市微调政策,涉及到限购、限贷、税费和信贷等方面。市场的持续低迷,已经让地方政府感受到了不小的财政压力。于是,虽然中央反复重申房地产调控政策基调,但地方政府“小动作”不断。不过,其中一些做法因为过于宽松而被“叫停”。
关键词三:住房保障
住房保障依然是楼市调控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前6个月中央财政已投入金额超过2000亿元。住建部公布数据显示,全国上半年保障房新开工套数为470套,根据年初设定的700万套目标,开工率已达67%。
在大力推进建设的同时,近期各地纷纷出台《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的细化方案,保障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的不断完善日益重要。预计下半年各地保障房推进的力度将有所加大。
关键词四:以价换量
以价换量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中海在今年上半年销售额为529亿元,已完成全年销售任务的81%。在5、6月份,标杆房企凭此策略使得销售业绩大幅增加,如保利、万科和中海三家房企连续两月单月销售销售金额都超过100亿元大关。总体而言,十大标杆房企总合约销售金额约29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2%。
一向以价格稳定而著称的豪宅也“hold不住”了,不少豪宅项目开始尝试低价促销策略,如上海内环内高端公寓项目华府樟园、汇景天地等,以及部分别墅项目如华茂东滩等,都加入到了促销大军。
关键词五:库存高企
库存量维持在高位是今年上半年楼市又一大特点。
在今年上半年,上海楼市库存量不断攀升,于5月份突破千万平方米关口并一直维持该水平而居高不下。其实上海并非个别案例,据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最新统计数据,截至5月底,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的全国13个典型城市的楼市库存总量为78万套,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7.82万套,上涨29.6%,库存达到最高峰。
截至2012年6月底,标杆房企在49个城市在售项目库存量相对于2011年同期增加了约6成。
关键词六:土地减供
城市居住、商办用地供应量同比下降,曾经是“香饽饽”而受到无比热烈追捧的土地,如今让开发商爱恨交加。
据有关市场研究机构跟踪监测发现,1~6月,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在内的13个重点城市居住、商办用地供应量同比分别下降约34%及20%。其中,居住用地供应量降至近5年中同期最低。
房企购地意愿不强、流标率高企,致使政府大幅缩减供应是土地成交量大减的直接原因。为了控制大量流标对市场可能产生的不良预期,各地政府在土地供应环节普遍采用“预出让”制度,以确保上市地块能够最终成交。
关键词七:规避调控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市场规避调控的歪招从未消失过。
就在不久前,上海进一步明确外地人限购政策,无论是否已有缴纳税赋或社保证明的单身外地人士,均不能在上海购房。为了获得购房资格,于是有些人想到了“假结婚”,即虽然领取了结婚证,但并不是因为感情的瓜熟蒂落,而是为了——买房子。
假结婚和假离婚一样,都是为了房子。有人曾经感叹,民间的智慧是无穷的。的确,对于假离婚之后出现的假结婚现象,这样的应对之策的确让人无言以对。但凡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些外招的确能够让人一时得逞,但是其潜在的风险却不容忽视。
关键词八:优惠再现
曾经一度消失的首套房贷优惠利率,再次出现。
从去年8月开始,由于银行新增贷款总体偏紧,贷款利率普遍上浮,包括中农工建在内的商业银行率先取消首套房贷优惠利率,随后,中小商业银行陆续跟进。最终,几乎所有商业银行都取消了首套房优惠利率,最为紧张时期,首套房贷利率还会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5%~10%不等,最高至30%。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今年3月份。随着市场回暖,银行贷款利率有所松动,并有银行开始恢复85折优惠。到今年5月,各大银行陆续恢复85折优惠。这样的变化对市场需求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关键词九:连续降息
降息并非为了楼市,但降息对楼市来说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利好。
两次的降息确实可以极大的促进购房者置业的信心,通过测试,首次置业按85折100万万元的商业贷款,贷款期限为20年(等额本息还款法),与未降息时基准7.05%相比每月还款相差865元。
降息实实在在地降低了购房成本,这种刺激作用效果明显。从目前商品房成交趋势看,降息的催化作用极有可能成为支撑今年三季度楼市“淡季不淡”的支柱。
关键词十:资金魔咒
虽然市场回暖,但依附于开发商身上的资金魔咒并未解除。
双减政策的研究报告范文2
地球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它的开发强度日益增强,不少地区已呈现资源枯竭和生境退化的趋势,难以再承受下去来满足人类的要求,因此,实施生态发展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成为一项急迫的任务[1-3]。众多的国际生态公约就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它们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安排和限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以维护子孙后代的利益。这些被称为是法律旗帜的各种公约都不是单纯由法学家们单独完成的,必需要广泛征询涉及自然保护的专业人士的意见,总结自然保护第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们以及生产战线上广大公众的经验教训,才可能制定这些涉及全社会利益的许多规定。本文就拟简要地探讨一下它们的意义和作用,以期我国能完善和健全有关自然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律体系,来适应已踏入生态发展文明时代门槛的迫切要求。
1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既是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它是对自然界生态平衡基本规律的一个简明科学概括,也是衡量生态发展是否合乎客观规律的主要尺码。一个区域保持得是否完整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以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是否合理来决定。因此,它的保护对象是全方位的,要从物种及其遗传资源、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各个方面着手。这个公约不仅阐述了防止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问题,也强调要关注人类发展的目标和策略。它提出要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持续利用和利益公平分享三者密切结合来考虑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实践证明,缺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工作就难以持续下去。它要求各缔约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要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作出全面的安排。“公约”经过多年的讨论和多次的修改,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签署,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这说明世界人民终于认识了由于人类本身的管理失误所造成的地球生境退化、资源枯竭所带来的灾难,决心采取共同行动制定有约束力的并起综合作用的国际公约。现在,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成为各个国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可以看出,”公约并不是一纸空文,但与其说是一次性产物,不如把它看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许多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1.如何做好野生物种种群和被传统农业与本地人民广泛应用的物种及其变异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问题,2.发达国家如何落实支援发展中国家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责任;3.如何通过技术转让和交流实施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战略;4.生物资源利用者如何落实酬报各地从事保护工作者和提供传统利用知识人们的责任。这些问题虽经多次讨论,但不易取得协议。
我国于1993年1月7日作为第7个国家正式批准加入“公约”,由环境保护部牵头组成国家履约协调组,统一规划各项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可见国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和认真态度。许多学术单位建立了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研究机构来规划研究和宣教事宜;还出现了非政府组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基金会”,它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公众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工作。10多年来完成了大量工作,除了按“公约”规定完成必需做的基本项目,例如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外,还出版了系列丛书和许多研究报告。建立了许多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实体。主要经验有下列三点:1.保护和发展必需密切结合,利益公平分享是关键;2.统一协调分散管理的方针是正确的,但需要进一步完善;3.基础性和综合性研究不断加强,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在201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期间,国家颁布了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2011-2030),”明确今后20年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将之看为是维护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保障的大事。因为,当前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并未解决,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状态一时难以解除。它要求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基本体系,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国家和地方计划;开展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评估、监测、人才培训和能力建设,加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例如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和种质基因库的建设和完善,把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重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外来入侵物种的蔓延和完善,完善群众参与和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工作[4-8]。
2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是关于改变了遗传性质的活有机体跨境转移的一个协议,它旨在充分确保它们的转移、处理和使用。它的文本由生物多样性缔约国会议来讨论和确定,已有100个以上缔约国批准,于2003年9月11日正式生效。所以,可以说,它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一个议定书。文本中详细论述了安全转移、处理和使用凭借现在生物技术所获得的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改变了遗传性质的活有机体的保护措施,同时顾及对人类健康所构成的风险。这意味着,已改变了遗传性质的活有机体从一个国家跨境转移必需符合议定书的规定,出口者必需提供充足资料使进口者能做出知情决定,确保所有货运有议定书要求的文件记录,即使进口者不是缔约国也要按议定书要求办理。我国于2005年4月27日批准了议定书,显示我国在执行国际条约和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承诺,并大大增强该议定书的份量。同时,制定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对国家生物安全管理政策体系、法规体系、转基因活有机体及其产品风险评估和管理技术准则、生物安全管理国家能力建设作了具体规定和说明。
3拉姆萨尔湿地公约
湿地是指内陆和海岸地带水深6m以下的水域、沼泽和草甸地带。这些地区是调节水分循环、维护水禽和水生生物生存的重要栖息地,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大片湿地被改变为农地、养殖场甚至城镇,导致许多物种消失,常出现一雨便成灾的可怕事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此,原亚洲湿地局、国际水禽与湿地研究局、美洲湿地局三个湿地组织合并为湿地国际,并在湿地公约的制定和技术支持中发挥了中坚作用,大大促进世界范围主要地区湿地和湿地物种现状的评估和研究,加强与政府和当地社区的合作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湿地公约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订,所以常称为拉姆萨尔湿地公约。它通过传播信息资料、提高公众意识、开展培训活动和在各地建立湿地管理项目、支持和促进区域和各国湿地保护和湿地资源持续利用和行动计划的制定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国凡是在生态学、生物学、湖沼学和水文学上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都可申请加入湿地公约所建立的国际湿地名录,加入国际湿地名录的湿地应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物种和栖息地的管理,管理好者可得到相应的奖励;反之会受到批评。中国加入湿地公约会后,认真履行缔约国的义务和责任,为了适应湿地保护形势发展的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投入湿地保护,1994年9月由林业部牵头联合17个部委制定一个广泛参与、切实可行、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确定了中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目标、内容、优先领域和项目,使之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以确保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进一步推动中国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许多科教部门建立了湿地研究中心,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出版了众多的专著和研究论文和报告[10]。迄今,我国已有37个湿地保护区分五批加入了国际湿地名录,并开展大量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工作。#p#分页标题#e#
4世界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是指具有世界价值的独一元二的自然和文化区域以及许多非物质的文化和精神遗产,是各个国家精华中的精华。作为具有世界价值的自然和文化区域可从以下列几点来判断:(1)表征地球进化历史的主要阶段的典型代表或独特的地理景观类型;(2)表征具有重要意义的不断进化的生态过程或生物进化和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典型事例和杰出的代表;(3)具有极为特殊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的区域;(4)具有世界价值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或众多受威胁物种的栖息地。符合四个标准之一的区域可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三类)。世界遗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拉姆萨尔湿地公约三者被认为是国际保护生境(栖息地)的三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制定,1978年正式生效。这说明大多数国家都认识到有责任来保护那些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和文化区域,把它们看为是人类遗产的一部分。这是第一个认可和保护文化景点的国际法律条约,它把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和自然资源管理体系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拓宽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相互关系的思维,并制定协同计划来保护它们[11-14]。
随着我国经济多年的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并深深体会到自然与现代化共存、经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保护共存的伟大目标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样,加入和认真实施世界遗产公约,建立比较完善的世界遗产地系统,就成为政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许多省市建立了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促进自然保护、文化组织和文物系统各方面的专家认真考虑,提出具体的计划和方案。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自然遗产地8处、文化遗产地25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处,还有文化景观3处,总共40处。现在打算申报的区域还有100多处,估计每年只有自然和文化遗产各1处获得批准。但是,人们已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是为申报而申报,而是决心通过完善管理,争取支持,使之更加壮大,以适应社会、文化、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那时申报将是水到渠成之事。主管自然和文化遗产工作的分别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
值得指出的是,有悠久历史的全球农业系统,是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既有自然的成分,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在发掘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时,却忽略了这个方面,以致传统的农业耕作制度及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优良品种的基因多样性在现代化过程中大量流失。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及时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2003年建立了“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心”,旨在开展全球重要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以期建立一个全球共识的持续发展的动态系统,弥补了不足之处。我国浙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全球第一批五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其实,我国还有许多项目符合其标准,需要大力发掘、继承和发扬[15-18]。
5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持续利用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注意保护,不允许任何利用是不科学的,必然是行不通的;当然,过度的利用,不注意保护必然导致破坏。这个公约的目的就在于监测商业开发的主要物种,对一些已陷入受威胁状态的物种,通过贸易限制达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要求。这个公约1973年3月于美国华盛顿签订,1975年7月正式生效。它把控制贸易的物种划分为三类作为其附录,附录1是指那些受到和可能受到贸易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物种。这些物种的对外贸易必需获得出口国科研机构认可,管理机构发放出口许可证,进口国也确认是如此才能进行;进口国将之再出口也照此办理。附录2是指那些目前虽未濒临灭绝,但如对其贸易不严加管理,以防止不利其生存的利用,就可以变成有灭绝危险的物种。这些物种也必需得到出口国家科研机构的认可,管理机构发放出口许可证才能进行出口贸易。附录3是任何一个缔约国认为属其管辖范围内应进行控制开发利用,而需要其它缔约国合作管理贸易的那些物种;它们的出口贸易同样需要出口国管理机构发放出口许可证才能进行。前两类物种需经全体缔约国大会讨论通过,后一类物种只需各缔约国自己认定,报公约秘书处备案即可。附录中所列的物种是重点管理对象,但它们的地位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要随其种群传播和消长而有所调整,所以需要对它们进行长期的研究和监测。这样,每一个缔约国都要建立专门的科学委员会和进出口管理办公室来负责专司其事。前者负责研究确认各个种的基本情况,提出处理的意见;后者即专司具体管理业务,发放出口许可证。可以看出,这个公约不是要禁止野生动植物包括濒危物种及其衍生物的贸易,而是制定各种措施保证可持续贸易,不引起它们走向灭绝;目前,它已建立一个世界性的控制野生濒危物种及其衍生物的国际贸易系统,为物种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80年12月25日,我国提交参加“公约”的交存书,1981年4月“公约”对我国正式生效,1982年正式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办公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种科学委员会”,分别挂靠在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内,开展有效的研究和管理,成果垒垒。看来,大力培养熟悉“公约”的科研和管理人员,进一步弄清和宣传“公约”各条款的实质内容,加强对濒危野生物种的研究,提供其消长规律和具体情况,监测贸易现状,编制控制贸易的物种名录及其识别手册和图谱,制定合理开发利用的指标,提高进出口管理水平,防止过度开拓而造成物种灭绝应是一项长期的任务[19-20]。
6迁徙物种公约
物种的生存和分布不受边界的限制,特别是迁徙物种的生活周期可能遍历多个国家,但各国的保护和管理水平不尽相同,难免会遭受猎杀,因此必需通过国家政府间的共同努力来加以保护,既要保护物种本身,也要保护其栖息地。保护区在这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个公约于1979年签订,1983年正式生效,100多个国家参与并共同关注这些独特物种种群的保护,效果明显。我国签署这个公约以后,许多保护区承担了这些迁徙物种的保护,无论在科研监测和合理利用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山东长岛保护区累计环志各种候鸟128种21万多只,其中猛禽22种6万多只,占全国猛禽环志总量80%以上;回收国内外环志鸟231只,最长回收为8年,为鸟类迁徙规律与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成绩明显[21]。由于“公约”所关注的物种独特,没有任何公约能代替其作用,实际上,它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必要的补充和起具体的辅助作用。#p#分页标题#e#
7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这个公约是全球许多国家的政府为解决地球气候潜在变化可能引起的众多问题而联手进行的一项努力。它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于集体执行“公约”所制定的各项规定。它于1992年5月9日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获得通过,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我国于1993年1月批准了这个公约,是最早的10个缔约方之一。“公约”要求所有缔约方在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注意减少和防止人为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开展技术转让等各种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增强所有温室气体的吸收汇和储存库,例如不同类型的保护区等;在适应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制定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综合农业的发展、关注受干旱、荒漠化和洪涝影响地区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在可行的范围内,将气候变化纳入相应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政策和行动,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尽可能降低气候变化对经济、公共健康和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在京都议定书中为发达国家规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量化减排指标,使其CO2、CH4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排至少5%;同时,确定了“共同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贸易“三种境外减排的灵活机制,使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境外取得减排限排的抵消额,从而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限排目标,缓解其国内减排限排压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是其义务的核心内容,要求采用由缔约方大会制定的可比方法编制人为引起的各种温室气体的源排放和汇清除的国家清单,发达国家必须为其提供相应的资金。但是,要真正的具体落实十分困难,许多会议都是在讨论这些问题的具体化,但都不能取得共识,需要更耐心地通过深入分拆,实事求是协调和合作共事地去解决。可以看出,制定减排限排温室气体目标是一个重要方面,而确定不同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人工营造的方法来固碳的目标也是不能忽略的,两者是相互相成的[22]。
8防治荒漠化公约
双减政策的研究报告范文3
[关键词]绿色转型发展;资源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41.2;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8-0024-07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始终存在。2008年9月中旬,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次贷危机”发展为国际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结构既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又面临一次新的战略性调整机遇。“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换一种说法就是绿色发展,不仅包括改革制度方面,还包括发展方面,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还包括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
目前我国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国内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大等严峻挑战,我国已进入绿色发展时代。“十一五”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已采取很多重大行动。“十二五”规划主线是转型发展,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对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对各省绿色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对现有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是制定绿色发展战略,推进绿色工作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正确认识及评价各省市自治区绿色发展的现状,量化各地绿色发展水平,可以帮助针对各地区的绿色发展中出现的不足和偏差进行分析,从而理清思路,找出差距,解决问题。这对于今后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制定并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正确评价现有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构建各省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排名,有助于帮助各地区明确自己在绿色方面的相对位势,并且树立优秀典型,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对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可持续竞争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树立大国形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生态资源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随着绿色(低碳)经济在国际社会引起重视,国外对绿色(低碳)经济竞争力体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而且方法多样,给出的指标体系中涉及了相关的评估模式。如Hall,B.& Kerr,M.L.在《1991-1992绿色指数——对各州环境质量的评价》(Hall,B.& Kerr,M.L.,1991)[1]一书中提出了“绿色指数”的概念,将绿色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指标3个层次,一级指标包括绿色状态和绿色政策两类指标,二级指标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能源消费和交通等9类指标,三级指标包括256个指标。Clifford Cobb,Ted Halstead & Jonathan Rowe(1995) [2]提出了具可持续发展性的真实发展指标GPI(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该指标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账户。Lawn(2003,2005) [3-4]在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和真实发展指标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其他替代指标以获得广泛的接受。2009年5月,新西兰经济发展部了《新西兰能源发展指数报告2009》,将指标分为安全、环境影响、能源强度、承受能力、定价等5大类。2009年9月由澳大利亚气候研究所和欧洲第三代环保公司赞助,VividEconomics了低碳竞争力指数,以与碳生产率的相关性为依据,分为产业细分、早期准备、未来繁荣等3个一级指标,交通部门人均能源消费量等19个二级指标。2009年12月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了低碳经济指数,仅以碳强度为指标。
国内有关绿色(低碳)经济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较少,其中发表的期刊文献仅有朱有志等[5](2009)和陈晓春、陈思果[6](2010)提出了低碳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前者提出了包含13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后者在前者基础上提出了包含16个指标的评价体系。然而,二者都没有确定研究对象、利用统计数据计算出绿色发展竞争力,仅提出绿色经济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其中有部分指标是需要通过调查得到的定性评价指标。另外国内近年来出版了不少关于绿色指数、低碳发展方面的报告,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等[7](2012)编著的《2012中国绿色指数年度报告——区域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 [8](2011)编著的《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李士,方虹,刘春平[9] (2011)编著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2中国绿色指数年度报告——区域比较研究》中的指标体系由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3个部分组成,分别反映经济增长中的生产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资源与生态保护及污染排放情况、政府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投资和治理情况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从发展动力、现有能源使用效率和污染排放水平、政策环境支持3个维度选取57个指标进行评价。《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构建了中国省域低碳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以低碳效率为核心,综合考虑低碳效率的直接影响因素能耗效率以及低碳社会、低碳引导两大作用机制。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绿色指数、低碳经济等相关研究的综述发现,研究的角度、目的、方法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各不相同,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均未把转型考虑进去,本文将绿色、转型与发展相结合构建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保护环境与经济结构转型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三、中国绿色转型发展及其评价的层次体系
(一)绿色转型发展的内涵
在绿色发展评价研究领域,不同的关注点或视角会对绿色发展含义有不同的界定。而对绿色转型发展内涵的辨析,可使开展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研究时更准确、全面的理解绿色转型发展内涵,进而使指标体系设计具有一定理论支撑。
绿色发展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是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指由过度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方式转变。
绿色转型发展是“绿色+转型+发展”,是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两者相辅相成的紧密结合。由过度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形态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形态的转变,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转型发展是多层次的协调发展,在概念层次上是绿色发展与转型发展的统一,在空间层次上是国家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在时间层次上则是当前发展与远期发展的一致。
(二)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的层次体系
根据绿色转型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维度构成,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竞争力提升三大评价维度出发,构建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的层次体系。其中环境保护主要对应绿色发展内涵,竞争力提升主要对应转型发展内涵,而资源利用则兼具两方面发展含义,三方面各自独立又相互支持,共同构建第一层指标结构。环境保护一级指标下设减排能力和增绿能力两个二级指标,减排从污染物减少方向,增绿能力从治理方向,共同达到环境保护的效果。从降低污染排放和增强资源环境可再生能力两个方面体现绿色发展的要义,同时与转型发展中的排放结构转型直接对应。资源利用一级指标下设资源集约能力和能源结构优化能力两个二级指标,意味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两项能力,一方面体现绿色发展中的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包含转型发展中的投入结构转型与排放结构转型。竞争力提升一级指标下设科技创新能力、劳动产出能力、资金投入能力、资源支撑能力和结构优化能力5个二级指标。这五项二级指标与投入结构转型、排放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区域结构转型、需求结构转型、分配结构转型、目标结构转型和制度结构转型等8大结构转型直接对应,同时动态的反映发展能力。
四、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构建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发展绿色转型发展的能力,进而识别我国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难点和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绿色转型发展的误区和问题。既包括绿色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包括绿色转型发展与其他宏观经济体系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既包括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也包括公众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既包括全局性的问题,也包括具体层面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包括全国性的问题,也包括区域性的问题。针对绿色转型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的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因此,在开展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之前,有必要对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进行探讨,既要遵循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的一般性,也要突出相关研究主题的典型性。
1.系统性原则
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是一个大系统,必须要尽可能涵盖绿色转型发展发展的全过程,基于发展的内在逻辑,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价内容和指标,力求全面完整地反映绿色转型发展发展状况。
2.可操作性原则
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要能对不同区域绿色转型发展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概括性,并使指标在不同区域之间具有可比性。指标内容应明确、具体、可供测量、易于应用,定量指标应能方便获取或者测算,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电力年鉴》、《中国循环经济年鉴》等统计年鉴和部委、省市政府、行业协会等公布的年报,定性指标应尽量标准化,以使绿色转型发展评价便于操作。
3.代表性与动态性原则
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选择应该避免重复,指标的选取和设置要尽可能与绿色转型发展发展评价目标直接相关,并结合绿色转型发展的特点,从绿色转型发展评价主体需求角度出发,区分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差异,选择关键性和最具代表性指标,摒弃一般性指标。同时既能反应当前的发展水平,又能涵盖未来的发展趋势,体现动态特点。
4.典型性原则
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遵循上述一般性原则的同时,还需要突出绿色转型发展研究主题的典型性。坚持绿色、转型与发展相结合,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突出领域结构转型发展。
5.引导性原则
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要能够起到引导作用,我们对绿色转型发展开展评价,其目的在于通过绿色转型发展评价,起到提升地区整体绿色转型发展能力的作用。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考核评价的工具之一,其重要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对绿色转型发展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更在于通过引导,促进地方政府更加关注绿色转型发展的改进。
(二)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秉着前文所述的五大原则,在前文确定绿色转型发展层次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关于绿色经济评价指标的相关文献,坚持绿色、转型与发展相结合,确定了9项二级评价指标和66项三级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结合前面指标的确立原则,从系统性、可操作性、代表性、典型性和引导性来看,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涵盖了绿色转型发展的三个维度,选择的指标有的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有的从传统方面考虑,比较具有代表性,从可操作性来看,指标数据都是可以通过相关统计年鉴获得或者根据年鉴数据测算出来,专业性比较强的指标可以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来测量,再结合有关专业部门获得的数据对比选取。
五、中国省级区域绿色转型发展评价实证分析
省级区域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目前采用的主流评价方法是采用建立分层次、多维度的指标体系,对省级区域绿色转型发展实行综合评价,依据综合评价的逻辑顺序,综合评价通常由3个方面构成:一是指标和数据处理,二是指标权重确定,三是将多指标“综合”成一个整体评价值的多指标绿色转型发展综合评价。
(一)指标和数据处理
指标和数据处理方法主要是指标的数据缺失修补、一致性处理和去量纲化。对于数据缺失修补,首先根据地区划分成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当每一个省份数据缺失时,用所在分区的其他省份均值修补。一致性处理是将指标体系中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趋势一致化,以保持指标之间的可比性,对于正向指标无需进行同向化处理,对于逆向指标,为了消除两类指标在合成时相互抵消,对逆向指标需进行正向化处理,主要采用倒数法、最大值法和求补法。去量纲化主要是消除指标量纲的影响,对于选定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各个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且数量级相差较大,所以一般不能直接进行综合计算,所以在进行综合评价之前,必须先将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变换为无量纲的指数化数值或分值,再进行综合计算,本文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法。
(二)指标权重确定
综合评价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权重系数确定得合理与否,关系到综合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权重是以某种数量形式对比、权衡被评价事物总体中诸多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度量值。多指标综合评价时,常通过对各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体现不同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以及重要性程度的差异。依据计算权数的原始数据来源不同,权重的确定方法一般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本文对于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采用等权,对于一级指标,由于发展的影响影响大,适当调高权重,最终选择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权重为0.3,竞争力提升权重为0.4(见表2)。
(三)综合评价实证
使用多指标数学合成法中的线性加权和函数法来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前面得到的各指标的权重和无量纲数值,对指标进行逐级汇总,即首先对三级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将三级指标线性加权汇总为二级指标得分,再将二级指标得分利用线性加权计算出一级指标得分,最后由3个一级指标得分线性加权得到省级区域绿色转型发展评价得分,根据最终的得分进行排名。评价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各省级区域绿色转型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30个省(区、市)中,绿色转型发展水平排名前10位的是: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四川、山东、天津、福建、湖北;山西、贵州、新疆、宁夏、甘肃位列后5位。可见我国绿色转型发展水平综合了资源环境与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情况,呈现出东、中、西阶梯状分布,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好,产业结构调整快,资源环境良好,绿色转型发展较好,而内陆省级区域由于竞争力提升相对较弱,在减排增绿、资源结构调整等方面显得相对落后,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因技术相对落后,资源消耗大,绿色转型发展难度较高。
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竞争力提升3个维度来看,环境保护方面,得分最高的是北京,北京将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在全国率先完成三级“双控”节能目标分解,实行“条块结合”的污染物减排目标分解机制;而山西、新疆、河南、甘肃等地得分较低,能源结构不合理,主要以煤炭为主,加上受技术的限制,污染物排放多。资源利用方面,湖北得分最高,湖北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格局,建成了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而内蒙古、山西、宁夏等地得分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以资源消耗大的煤炭工业为主。竞争力提升方面,上海、北京、广东得分高,说明综合实力强,优势突出。而云南、甘肃等地得分较低,主要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六、结论与政策实施建议
绿色转型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本文通过构建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省市地区绿色转型发展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有助于帮助各地区明确自己在绿色转型发展方面的相对位势,并且树立优秀典型,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一种新型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扶持和引导,在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实施过程中,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以考核评价为导向的绿色转型发展转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十二五”规划中高度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转型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在政府由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大背景下,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文化正愈加浓厚,地方政府需要与时俱进,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引导各级干部把思想行动统一到绿色转型发展上来,进一步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要注意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由易到难,逐步健全绿色转型发展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还属于探索阶段,绿色转型发展评价体系还需逐步健全。我国绿色转型发展实施全面的评价尚不具备一步到位的条件,需要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绿色转型发展评价工作。
3.建立强有力的绿色转型发展评价保障体系和组织体系
绿色转型发展要推行评价,首先要有评价的法律框架、相关政策与标准体系。要想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持续长久的开展下去,需要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作为支撑。在我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实施的初期,可先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的顺利进行,同时进一步完善绿色转型发展方面的税收优惠、信贷优惠等财税政策。
4.制定科学规范的绿色转型发展评价运作程序
为保证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的规范性,应制定科学规范的绿色转型发展评价实施程序。包括确定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的范围、对象和目标;从多个维度考虑,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竞争力提升等指标纳入绿色转型发展评价,同时结合绿色转型发展发展的最新动态,实时调整相应的评价指标;运用该指标体系量化计算我国省市地区、城市、行业、企业、工业园区等绿色转型发展发展评价排行榜。
5.加强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除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法律保障、制度建设等需探索研究外,还需加强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本身的方法理论研究。从绿色转型发展内涵的理论解析出发,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标准和指标。
[参考文献]
[1] BOB HALL,MARY LEE KERR. 1991-1992 green index: a state-by-state guide to the nation's environmental health[M].Island Press,1991.
[2] CLIFFORD COBB, TED HALSTEAD, JONATHAN ROWE. If the GDP is up, why is America down? [Z]. The Atlantic Monthly, 1995:59-78.
[3] LAWN P A.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o support the 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 (ISEW), 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 (GPI), and other related index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4(1):105-118.
[4] LAWN P A. An Assessment of the Valuation Methods Used to Calculate the 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 (ISEW), 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 (GPI), and Sustainable Net Benefit Index(SNBI)[J].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05,7(2):175-208.
[5] 朱有志,周少华,袁男优.发展低碳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国情国力, 2009(12).
[6] 陈晓春,陈思果.中国低碳竞争力评析与提升途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5).
[7]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等. 2012中国绿色指数年度报告——区域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9] 李士,方虹,刘春平.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hina’s Green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Xiao Hongwei1,Li Zuojun2,Wang Haiqin2
(1. State Information Center,Beijing 100045, China;
2. State Counci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100010, China)
双减政策的研究报告范文4
直面能源争议:巨大的消费量与不合理的结构
2010年,国际能源署的一则消息引起了全球各国的注意,也引发了中国国家能源局与国际能源署的一场关于“谁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的争论。
2010年的7月,国际能源署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国际能源署表示,2009年,中国消费了22.52亿吨油当量,较美国高出约4%,美国消费了21.70亿吨油当量。油当量代表消费的所有形式的能源,其中包括原油、核电、煤炭、天然气以及水力发电等再生资源。国际能源署总干事田中伸男表示,按照我们的定义,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很可能贡献了一半左右的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并且没有人知道该国需求增长会持续至何时。
对于国际能源署的此番言论,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统计局予以了驳斥。
国家能源局发言人、综合司司长周喜安表示,国际能源署不久前把中国列为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是对中国的情况不了解,特别是对中国这些年节能减排的情况不了解。随后,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文对国际能源署的观点予以反驳。在《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情况说明》一文公布的资料显示,按照国际方法折算,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折合成标准油为21.46亿吨,人均消费能源1.61吨标准油。2009年美国能源消费总量23.82亿吨标准油。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比美国少2亿多吨标准油,人均消费约为美国的五分之一。
探究此事背后的种种缘由,无论是国家能源局表态的“可以借鉴,但不可信”,还是国内专家认为的“形迹可疑”抑或是“别有用心”论。中国必须面对现实的是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的确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且面临不断增长的态势。中国每年消耗到国内的大量能源资源而且还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消耗巨量的煤炭及其他不可再生能源。
从改革开放时期的年能源消费量57144万吨标准煤到2009年的310000万吨标准煤,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30年上升了5倍。尤其是2003年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38553万吨标准煤,到2008年这一数字上升至285000万吨标准煤,增长了一倍以上。2001~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9.4%。
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主要靠国内供应,能源自给率达到90%以上。煤炭和石油构成了我国的主要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自1993年以来,中国石油进口逐年增加的趋势一直没有扭转,从当年的6%攀升至2009年的52%,超过了50%的国际警戒线。这标志着石油消费从主要依赖国内供给转为主要依靠海外进口。同时,中国在2009年首度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净进口1.03亿吨。而在2010年中国将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
在国际能源市场上,中国因素显然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能源价格的一大重要原因,中国买什么什么就贵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如果按2006年的汇率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15%左右,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即便如此,我国的能源还是一再告急,不少地区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水荒”,能源形势所面临的危局已经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
在从我国现存的能源结构上来看,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中国的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8.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77.5%、石油9.4%、天然气3.84%,其他(水电、核电、风电)占9.26%。2009年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30.5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位,比例为:煤炭70.1%、石油18.7%、天然气3.85%、其他(水电、核电、风电)7.35%。
与国际水平相比,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比重比世界平均高41.5个百分点,石油低16个百分点,天然气低20.5个百分点。尽管在2000年以来,国内水电、风电、核电等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消费量占比逐步提升,但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消费仍然占据绝对地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煤炭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7.8%,占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三种非可再生常规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72.6%,2008年,前者上升至68.7%,后者上升至75.4%,分别提高0.9个和2.8个百分点。
此外,不仅仅是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被我国用掉的大部分煤炭用于直接燃烧。其中大部分又被用作发电和工业锅炉等直接燃煤。这样的煤炭利用方式不仅造成环境的污染,还造成了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
如今燃煤产生的烟气是造成中国生态环境破坏的最大污染源之一。中国的SO2的排放量已经占到世界的15.1%,燃煤所排放的SO2又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7%。全国每年因SO2和酸雨造成经济损失巨大。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还带来严重的地面污染。资料显示,煤炭开采已经引起我国地表塌陷达30万公顷,且以每年约2万公顷速度增加,造成农业减产,居民住房损坏;煤矸石堆存已达30亿吨。此外,每年约有22亿吨煤矿井水外排,约6亿吨煤炭的长途运输,造成了铁路、公路和水路的沿路煤尘污染。
未来,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全世界经济的重要理念。对于中国而言,改变目前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进而降低中国的能源消费程度变得尤为重要。构建一个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快新能源开发,将是中国下一个五年、十年以至于更长时间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任务和目标。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1978~2009年)(单位:万吨标准煤)
新能源的兴起:中国又一次大有可为的机遇
2010年5月1日到10月31日的上海世博会给中国和全世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届世博会也让以低碳为标志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在上海世博园区,绿色新能源的身影随处可见,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LED绿色照明、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地热能等,使人们看到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上海世博会的太阳能发电项目,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采用技术最多的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也是世博会历史上太阳能发电技术的最大规模应用;上海世博会15公顷城市最佳实践区、“一轴四馆”的景观照明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照明集中示范区;世博园区逾1000辆新能源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万吨,使园区内公共交通实现“零排放”,让世博园区成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集中运行示范区。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海上风电示范项目。
如今,新能源所引发的绿色经济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会带来一场重大的能源革命,而且会引发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了规模宏大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力求在新的国际分工中抢占先机,在全球范围内引领新的经济增长点。
自2006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后,中国政府又相继出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赛迪顾问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新能源开发规模最大的国家,可再生能源装机(包括水电装机、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核电)占总装机容量的23%左右。2004年之前,我国新能源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2006年的《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实施,为新能源发展注入强心剂。
中国风能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达到1380万千瓦,超过美国,成为当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的国家,当年新安装风机总数达到10129台,平均每天27台,相当于每小时就竖起一台风机。与此同时,累计装机将达到2580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二。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指出,早在2005年,中国的太阳能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在2009年中国生产了超过3.6GW的光伏(PV)电池,其中90%销往国际市场,使得中国成为当年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出口国。2009年全球10大光伏电池生产商中有六家在中国。此外,中国还是太阳能热水器第一生产大国。在山东省的德州市、河北省的保定市近年来太阳能产业的快速崛起为世人瞩目,各地区均已形成了大规模的太阳能产业的生产和研发基地。
农业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止到2008年底,中国已有3049万农户使用了农村沼气,每年产沼气113.9亿立方米;在全国建有16.4万处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专门处理公厕、医院等公共场所等生活污水,总池容达785万立方米。到2005年底,在9个省的部分地区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替代汽油,年产生物乙醇燃料约150万吨。
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8月,全国水电装机总量突破2亿千瓦,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水电装机以超过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加快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水电遍布全国1/2的地域、1/3的县市,装机达到5100万千瓦,年发电量1600多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水电装机和年发电量的30%,累计解决了3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在国家2007年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要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到2020年达到15%左右的目标。
具体来说,在水电方面,到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亿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2.25亿千瓦,小水电7500万千瓦。生物质能方面,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440亿立方米,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风电方面,到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在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河北、内蒙古、辽宁和吉林等地区建成若干个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大省。太阳能发电方面,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总容量达到180万千瓦。太阳能利用方面,到2020年,全国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约3亿平方米,加上其他太阳能热利用,年替代能源量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农户普及率达到70%以上,农村户用沼气达到8000万户,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达到1亿平方米。在农村可再生能源方面,到2020年,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农户普及率达到70%以上,农村户用沼气达到8000万户。
金融危机后面对世界经济疲软的状况,对新能源及其技术的研发投资成为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气候变化的压力,中国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提出了中国自己的减排计划,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为了加强中国在未来发展中的能源安全地位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2010年,国家成立了由国务院总理和副总理组成并负责的国家能源委员会。
2010年7月,业界期待已久的“新能源发展规划”的面纱也终于掀开,并更名为“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按照该规划,到2015年,天然气利用规模将达到2600亿立方米,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预计将从目前的3.9%提高到8.3%左右。水电利用规模将达到2.5亿千瓦,核电利用规模将达到3900万千瓦。水电和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提高1.5%,达到9%。其他非水能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也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6%左右。届时,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将有望达到11%左右。而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则会从2009年的70%以上下降到63%左右。规划期累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
显然,中国政府的新能源发展计划已经得到了市场及地方的支持和响应,众多企业已经投入巨资进行新能源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在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新能源产品的研发和制造的新的重要基地。
资料显示,江苏省的无锡市现已形成以尚德、尚品、华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2007年无锡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450亿元,成为新能源产业的领军城市,目前无锡的光伏产业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研发和出口基地。
甘肃省酒泉市正欲打造中国最大的新能源装备基地。据称,规划10平方公里、投入6亿多元人民币的“甘肃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现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9年底,包括金风科技、华锐科技等14家上市公司的22家国内风光电装备制造企业入住基地。目前已形成年生产风机2000台、叶片2000套、塔筒500套、机舱罩1500套的生产规模。
2010年3月2日,辽宁曙光汽车与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签订了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合资合作协议,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大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
2010年8月30日,华能新能源产业控股公司宣布,将投资60亿元,在江苏省大丰市建设华能300兆瓦风电示范项目。据称,该项目是目前建成的海上风电场中装机规模最大、离岸距离最远、电压等级最高的海上风电场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将生产约7.4亿度清洁电力,节约标准煤25万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62万吨,与常规能源发电相比,每年还可减少6000吨二氧化硫、2500吨烟尘排放,节约淡水240万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核心清洁能源的投资总额达到了1620亿美元。而中国以53%的投资增长率超过美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投资者。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2010年的《可再生能源国家吸引力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地。
“癌症村”的阴影:经济增长背后的环境代价知多少
2010年3月,东方卫视、东方网、江西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上海松江区车墩镇南门村吕伟明夫妇家继七岁的儿子患有结节性硬化症后,他们不到两岁的女儿于2010年2月被确诊患有白血病。吕伟明夫妇认为,这一切都是家门口的塑料加工厂排放污染所造成的。而据南门村村民反映,这里近两年已有十余人患有或死于癌症。
这则来自多家媒体的报道,显然不是此类事件的孤例。近几年来,有关某一村镇或某一地区癌症死亡人数上升的事件已经屡见不鲜。外界对于此类地区的一个统称叫做“癌症村”。虽然“癌症村”不是一个科学严谨的概念,但大致有癌症患者数量超高、污染严重、死亡率高等特征。
2009年出版的第11期《凤凰周刊》根据国内媒体报道,绘制了一张“中国癌症村地图”,其中有准确地址的行政村110余处,遍布全国各地。另外,这份周刊转载了其他媒体收集的资料:有197个癌症村记录了村名或得以确认,有2处分别描述为十多个村庄和20多个村庄,还有9处区域不能确认癌症村数量。这样的话,中国癌症村的数量应该超过247个,涵盖中国内地的27个省份。
这些“癌症村”多处于城市工业园区周边地带、河流下游,或者矿山附近,受到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生活垃圾,以及重金属等多重污染。
据世界银行报告,中国农民死于肝癌的概率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倍,死于胃癌的概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2007年5月,国土资源部公布数据显示,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形势严峻。而自1997年以来,癌症成为中国人的第一死因,每年有近130万人死于癌症。
《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透露,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癌症发病及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至90年代的20年间,癌症死亡率上升29.42%。2000年癌症发病人数为180万~200万,死亡140万~150万。
“癌症村”或许只是中国诸多环境污染问题的一个缩影。伴随着中国近几年来经济的飞速增长和重工业化的加快,环境问题也正在加重。
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世界状况报告》中指出:中国面临着一些世界上最严峻的环境挑战。
中国环境保护部的《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全国监测的488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258个,占52.9%。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千米,已经占国土总面积的37.2%。
绿色和平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里,中国占了16个,同时大约有300个中国城市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中国的385个物种被列为濒危物种。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在过去的十年中迅速增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中国每年死于呼吸道感染的人多达40万,这其中,空气污染是致病的直接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0)》认为,2009年是中国社会的垃圾危机爆发之年。垃圾危机引发了超乎寻常的激烈争论、前所未有的影响,震撼了全国。可以预见,过去30年经济高速发展逐渐累积的垃圾造成的环境与健康问题,在未来10年到20年很可能更为集中地爆发。
2007年,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的一份合作研究报告《中国环境污染损失》公布的资料显示,室外空气和水污染对于中国经济造成的健康和非健康损失的总和约相当于每年1000亿美元(约相当于中国GDP的5.8%);空气污染,尤其是大城市的空气污染导致肺癌、呼吸系统疾病等肺部疾病发病率上升,造成工作单位和学校缺勤现象增加;水污染还引起癌症和腹泻发病率上升,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腹泻发病率上升;水污染正在进一步加剧中国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致使水资源短缺总成本约占GDP的1%。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中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
根据过往的国外环境治理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增长水平的提升,环境在一定阶段内受到危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环境态势又出现良性逆转。
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从“双三角洲”――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到中西部地区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不断,且有不断增多的态势。
《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0年到2008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从1010.3亿元上升到4490.3亿元。可以说,中国已经走上了过去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且中国的这条治污路线显得十分昂贵、矛盾和充满了挫折。
整个“十一五”期间,根据环保相关部门的测算,预计环保总投入将达到1.4万亿元,占同期GDP的1.5%。其中重点环保工程投资有3336亿元,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投资有150亿元,还有新增国债基金用于环保设施建设。
环保部科技司副司长刘志全在中国环境服务国际合作论坛上透露,经过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环保投入将达到3.1万亿元,其中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要投入1万亿元。
2009年媒体报道称,中国政府在6年内投入了910亿元治理污染最严重的“三江三湖”,但水质仍然较差。以太湖为例,水质“连降三级”:从20世纪80年代的Ⅱ类水为主下降至Ⅴ类、劣Ⅴ类。
2010年7月3日,福建省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事故发生后,媒体报出,早在2007年,紫金矿业就因环保问题被环保部门通报。数年间,紫金矿业因多次环保事故与当地居民发生纠纷,而当地县级政府多年以来在多方面放任监管。
数据更说明了问题,2000年以来,中国的环保事故造成损失和其最后的赔偿金额总是相差甚远。2000年,1.8亿元的环保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赔偿、罚款金额仅有3682.6万元;2004年,3.6亿元的环保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赔偿、罚款金额仅有不到4000万元;2008年1.8亿元的环保事故损失,罚款和赔偿金仅有其直接损失额的5.1%。
面对直接经济损失就达数亿元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事故,所谓的赔偿金显得如此寒酸。此间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对生态环境及人民生命安全所造成的危险又由谁来赔偿。环保事故的多发,和不断曝出的种种问题,让人不得不怀疑,对于中国而言,我们的“环保拐点”在哪里。
低碳的代价:中国经济的减速与负担的上升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让“低碳经济”一词成为全世界最时尚的流行语。而就在这届峰会召开的前夕,中国国务院作出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
英国关于低碳理念的提出,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响应和讨论。虽然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没有在减排问题上取得共识,但是诸多的国家和经济体已经开始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
低碳经济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间的中国来说无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于长期处于粗放型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讲,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所要付出的转型经济代价和对国民财富的牺牲的成本不得不引起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的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大幅度降低,但近几十年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国的碳排放量在1970~2007年之间排放总量增长了7倍多。2007年中国CO2排放量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尤其是在时间进入2000年以来,中国的碳排放量的增速也在不断加快。数据显示,1989~1990年,中国的碳排放增速为4.7%,1990~1999年为3.4%,而2000~2006年中国的碳排放增速达到9.2%。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单位GDP碳排放的大幅减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弥补低水平的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历史欠账。那么,在单位GDP已经受到20年的减排挤压后,未来10年的中国减排压力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压力呢?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袁富华等人基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通过建立模型,对减排冲击下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趋势做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分析。
袁富华等人在《低碳经济约束下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一文中的研究结果显示,碳排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在改革开放30年中,平均为0.23,80年代平均为0.21,90年代为0.25,进入新世纪以来平均为0.23。但是在中国资本驱动的工业化模式中,经济增长的一部分是以高耗能和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估算结果显示,1978~2008年的平均9.5%的潜在经济增速中,约有1.3个百分点是环境的代价。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一轮的经济规模扩大中,环境的代价也相应提高。2000~2008年中,环境消耗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2个百分点。
在控制了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的因素后。如果到2020年,中国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要在15年内达到这个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就应以年均3%的速度累计下降。到2014年,中国经济的年潜在增速将下降到8%以下,减缓到7.9%的水平。而到2020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将进一步下降到6.1%。2010~2020年的潜在增速水平为7.6个百分点。
如果在以上的条件下,进一步考虑到中国劳动力供给在2010年出现拐点的话,那么2010~2020年的潜在增速将进一步下滑0.2个百分点。2020年的潜在增速水平仅为5.8%。
进一步,作者给未来资本存量增速定为8%,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到2011年以后,中国的经济潜在增速就将滑落到8%以下。到2020年将进一步下滑到4.6%的水平。11年间的平均增速达到6.3%。
8%几乎是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年增速的底线。如果在现有经济增长方式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年增速低于8%将给中国解决庞大的就业人口和保持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压力。
事实上,要实现未来的低碳发展,经济增长下降只是其中的一方面,中国还必须面临的是由此所引致的高额的增量投资和增量成本。
麦肯锡研究发现,要实现中国减排的全部潜力,中国在今后二十年中平均每年需新增资本投入2000~260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1.5%~2.5%。在这些投资中,约1/3的投资将产生经济回报,1/3将产生较低到中等程度的经济成本,还有1/3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成本。
联合国开发署的情景研究模型为中国设计的减排路径表明,即使是在中国采纳了一系列的包括提高能效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内的一系列的先进措施,实现了可观的减排成果的情况下,中国在2050年前仍很难出现碳排放峰值。中国要在2050年前实现碳排放的下降的话,需要付出巨大社会经济代价。到2050年,中国所付出的增量成本将达到约1.6万亿美元,对应的单位减排成本为148美元/吨CO2,约为当年GDP的6%,相当于每户中国人需要负担高达3046美元的额外成本。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以2005年为基准年,中国政府如果作出大幅度减排的努力,中国到2050年的年GDP损失最低将达到4.6%,最高将达到9.9%(相当于1万亿美元和2.3万亿美元,2005年不变价,达到2005年的GDP水平的46%和97%),平均每吨CO2对应的GDP损失为158美元和210美元。
上述种种的研究结果为中国未来的低碳之路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也突出了未来我们要面对的种种困难。低碳这个世界大潮流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挑战和由此所面对的种种负担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要实现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低碳又是一个必要的选择。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1978~2008年)
注: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是根据中国年度一次能源消耗量(煤炭、石油、天然气),并未考虑其它排放源的计算,也未考虑森林碳汇后的净排放额。其折算标准依据英国BP能源统计的折算方法。
双减政策的研究报告范文5
关键词:环境预算控制;体系构建;对策建议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全国上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都对环境敏感度较高的企业构成了较为刚性的环境目标约束。全面预算控制(也称预算管理)是企业使用的最基本的管理控制手段,如何使这个手段发挥更好的作用、更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直是企业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然而在传统战略目标的导向下,企业在开展预算控制工作时,只考虑力求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导致企业出现以自然资源耗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缺乏环保责任意识的局面,最终造成总体经济的低效率与畸形发展。企业环境管理成本的不断增加使其经济效益也受影响。因此加强环境管理成为当前企业的重要而迫切任务,而在理论和实践中,作为环境管理重要工具的企业环境管理会计(EMA)主要注重的是把环境影响因素纳入企业成本管控、经营和项目投融资决策、业绩考评,对能为企业强化环境管理提供价值引领与统筹规划的环境预算控制缺乏探究和应用,成为EMA研究和实践的明显薄弱环节,因此如何构建企业环境预算控制体系,并将其作为企业EMA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价值。本文将初步探讨企业环境预算控制体系框架的构建问题,并对企业如何更好实施环境预算控制体系提出对策建议。
1企业环境预算控制体系及其构建动因
1.1企业环境预算控制相关概念
企业目前所采用的降碳环保方式通常从污染治理、清洁能源、节能设备及低碳技术使用等方面出发,但这些技术性方式投入成本较高,企业仅通过这些方式所能实现的环境管理效果存在限制,因此必须拓展其他有效途径。从管理角度看,通过运用管理制度和工具,如采用多种EMA手段控制环境成本、纳入环境因素优化生产经营和项目投资决策及实施业绩考评,特别是实施环境预算控制进行事前、事中及事后控制,从而实现提升环境管理绩效的目标。环境预算控制是通过编制和实施相关预算的方式科学确定和合理分配环境收入和相应成本费用、强化对环境资产负债等环境资源及其影响的管理、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企业管理行为。环境预算是企业规划和控制环境影响的工具和基础,也是企业整个环境管理的重要环节。环境预算控制体系作为组织、规划、协调、执行和考评环境管理活动的体系框架,对企业环境战略目标的实现及执行效果的好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与环境管理有关的活动均须纳入环境预算控制中。
1.2企业环境预算控制体系构建动因
1.2.1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而这些又都与绿色发展紧密相连。绿色低碳发展是从速度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后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出现了诸如资源高耗、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为此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实践在制度创新的保障下开始试点。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宣布了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2014-2019年七个试点城市碳交易市场配额成交量从约2000万吨增长到10282万吨二氧化碳,年均复合增长率约32%。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表1体现了2021年不同类型交易的市场表现。随着2020年9月“双碳”目标的提出,2022年成为中国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极为重要的一年。降碳减排工作的系统化和制度化将进一步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企业环境预算控制体系的构建成为加速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迫切需要。1.2.2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要求资本市场在注重公司经营状况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资本市场相关政策法规演进如表2。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出版的《可持续生产与消费:企业界的观点》也指出:企业应运用生命周期原则于产品设计及服务提供上;会计系统要能将个别产品可能出现的生态负担进行计算并纳入企业决策中;企业应透过EMA系统倡导无偏见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并将其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在我国,从2021年起《财经》杂志联合中创碳投每年都会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榜。综上,来自资本市场中的各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外在压力将迫使企业更加重视环保降碳,构建起企业环境预算控制体系。1.2.3企业成本效益驱动企业发展经济同时促进环境效益并不矛盾。企业在环保与治理过程中会考虑环境管理的收益或损失,进而寻求效益提升与治污成本之间的平衡点。随着生态环保要求的趋严,企业会越来越重视环保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责任问题,将环境预算纳入全面预算控制可以充分发挥预算控制的作用,不断优化环境管理工作,使企业树立绿色环保的社会形象。
2企业环境预算控制体系构建设想
目前来看,无论是企业的战略目标还是日常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等传统预算内容中,均未考虑环境管理活动及其影响。但面对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不少企业已感受到环保降碳的压力,产生了加强环境成本管理、将环境因素纳入决策和考核的内在需求。企业环境预算控制是企业全面预算控制体系中亟需重视的部分,必须在传统预算的基础上,将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融入到现有的预算控制体系,实现对原全面预算体系的改进和突破。
2.1企业环境预算体系的内容及编制
企业环境预算体系的设计首先应确立一个编制起点。环境预算控制体系应结合国家环保部门对能源使用和环污排放的政策要求及企业自身发展战略,故应采用战略目标作为环境预算编制起点,做好本期环境管理规划和确定环境目标收入和成本,然后把生产经营和资本预算中发生的与环境活动相关的收支等环境预算编入全面预算。企业决策层将环保等因素切实融入经营战略目标,是开展环境预算控制的前提和归宿。企业构建了完整的环境预算控制体系框架,并与其他预算进行数据和功能对接,不仅强化了全面预算控制的效能,而且增强了环境管理的力度。企业环境预算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2.2企业环境预算控制体系的组织构建
组织保证是企业环境预算控制体系运作和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企业应明确环境预算编制、执行、管理主体并设计相应的组织安排。为了更好地开展环境预算控制工作,其组织体系应采用以自上而下为主线的模式,提高预算控制的效率。具体组织框架如图2所示。企业在预算管理(编制、审定、监督、协调、信息反馈、考评)组织和执行组织(责任中心)中设立相对独立的环境预算组织有利于对环境因素及其影响做出更为客观有效的分析与判断,从而保证企业环境预算控制工作的合理性和效率性。构建相对专门的环境预算控制组织能保障企业环境预算编制的效率和执行效力。
3企业开展环境预算控制的难点
3.1制定的预算目标缺乏战略性
传统的企业全面预算通常以经济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目标,缺乏总体战略长远引导性,极易导致短期行为,执行下去会损害有些利益相关者(如社会)的利益。为了实现目标经济利润,企业可能会极力压缩对于履行社会责任及环保降碳等的必要支出,从而损害企业社会形象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3.2环境预算控制组织机构不健全
对污染行业的企业来说,由于严重的环境问题及社会的高度关注,环保治理等活动已成了经营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完整的预算控制体系及相对独立的控制组织成为实施环境预算控制的前提条件。而传统的预算组织体系中并未设置有关环境预算控制的相关组织,为达到责权利明确的效果,企业需要设立相对独立的环境预算管理组织和执行组织,至少应在现有预算组织体系中增加负责环境管理和执行的专人或功能来落实环境预算控制工作。
3.3环境预算考评奖惩机制不到位
在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中,环境预算控制是承接环境管理决策与环境管理绩效的关键管理机制。但当前不少企业在实施环境预算控制中,其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又往往是其薄弱环节,这严重制约了实施环境预算控制的绩效。
4企业实施环境预算控制体系的对策建议
企业通过环境预算控制体系可以系统地规划和执行环境管理行为,发挥这一管理工具的环保效力,但在实施环境预算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才能使其效果更好。
4.1匹配目标,健全组织,促进模式优化与创新
环境预算控制体系在应用初期可能会面临一定的阻力,这就需要企业提高认识,坚定可持续发展决心,制定具有与总体战略相匹配环境预算目标,并设立相应的预算管理组织和执行组织切实保证环境预算控制体系的顺利实施。同时应完善环境预算控制的运行体系,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促进模式优化与创新。企业高管层更应突破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传统理念,树立绿色环保低碳意识和社会责任,与各利益相关者达成有效合作机制,引导企业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环境预算控制体系的完善和执行,是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对环境管理会计领域革新的外在要求,也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优势的内在需求。
4.2借力于国家政策扶持和市场激励作用
由于我国民众、企业的环保和社会责任意识起步相对较晚,所以仅靠企业自觉行为的环保效果还不能立竿见影,况且绿色环保生产经营意味着高技术、高成本、高投入和回收慢等问题加大了企业资金运转压力,因此在实施环境预算控制体系时应积极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引导作用,借力于国家出台的环境法规制度政策和奖惩机制,给企业以扶持,尤其要发挥好市场的激励约束作用,增加企业环保收益降低环保成本,如加大环保降碳的补贴力度,出台相关绿色产品认证标准,减轻企业环境管理成本压力,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为企业环境预算控制的实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3抓住可持续发展机遇,提升品牌影响力
近年来,资本市场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视也凸显出各利益相关者日益增加的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需求及期望。企业通过实施环境预算控制体系,提升环境管理效果,从而把握战略主动,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增强核心竞争力,将利益相关者共同关注的应对生态环保和资源问题的挑战转化为市场开拓和业务发展的新机遇。此外,企业通过实施环境预算控制体系提高绿色环保发展水平,进而同国内外领先企业相对接,更好地参与到共同关注的可持续发展业务中,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
5结论
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自身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和全社会对环保的关注促使企业必须通过实施环境预算控制管理等制度工具提升环境管理绩效。企业应以环境战略目标为起点,把生产经营和资本性投资中发生的与环境活动相关的收支等纳入全面预算,并建立起相应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构建起完整的环境预算控制体系框架。当前企业在实施环境预算控制体系中必然会遇到不少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涂建明,李晓玉,郭章翠.低碳经济背景下嵌入全面预算体系的企业碳预算构想[J].中国工业经济,2014(03):147-160.
[2]徐琨.碳预算设计及其绩效评价———以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财会通讯,2019(07):24-27.
双减政策的研究报告范文6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举行2011年迎新春老干部团拜会,共谋发展,共话未来。首先,向各位老领导、老干部以及全县广大退休干部,表示亲切的问候并致以新年良好的祝福,祝各位老领导、老干部健康长寿,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下面,我向大家通报一下2010年全县工作情况和2011年思路和打算。
一、2010年工作情况
2010年,是我县经济形势最为复杂和最有收获的一年。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跨越发展为目标,全面引深“一三三”发展战略,扎实开展“项目落实年”活动,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
(一)牢牢把握第一要务,主要经济指标顺利完成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7亿元,同比增长11%;全县财政收入完成10.065亿元,增长1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6亿元,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5亿元,增长26.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11566元,同比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4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8亿元,增长15%。
(二)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全力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着力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将2010年作为制定规划年,以“十二五规划”为龙头,以县城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两翼,实行“三规联动”,指导带动其它多项专项规划,科学描绘未来发展蓝图。“十二五”规划方面,制定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了领导组,确立了30个研究课题,目前,规划初稿已经完成。其他专项规划方面,《全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修编、《太行板山总体规划》、《太行龙湖A区生态园总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蟠洪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控制性详规》和《镁工业生态示范园区规划》已完成;《县城规划控制性详规》、《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专项规划编制已经完成,正在组织评审。
二是园区建设顺利推进。以《蟠洪工业园区产业规划》为指导,出台了《蟠洪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实施方案》;《蟠洪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金属镁产业发展规划》已通过评审。和信电力工业园区建设实施意见、园区地形地貌、基础设施建设、入园企业等基本情况已上报,正在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及二期项目申报前期准备工作。投资580万元的蟠洪工业园区大桥主体完工,园区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三是传统支柱产业巩固提高。煤炭产业,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圆满完成了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关闭工作,煤炭产能达到1100万吨/年。东庄、新村两个90万吨矿井续建项目全部完工,今年上半年可达产达效。电力产业,和信电厂二期2×600MW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水资源论证报告》编制完成,《土地勘界及预审》取得省国土资源厅批复,报请国土资源部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初稿编制完成,将积极争取尽快报批立项。与山西汇功昌靖水泥有限公司成功合作,引进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日产3000吨水泥熟料及配套建设6MW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总投资3.28亿元,今年5月份可投产运行。焦炭产业,泰昌焦化公司二期30万吨焦炉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已投入试生产;祥辉华远公司100万吨焦炉及化产技术扩建项目和万吨金属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通过省环境保护技术中心技术评估;万吨金属钙项目环评经环保部门初审通过,土地租赁、水资源,双回线路架设等前期工作完成。金属镁产业,五矿盛盈合轻金属3万吨镁合金及100万件压铸件项目,一期工程完成投资1.2亿元,设备已订购,前半年可投入生产;山西融聚远镁业公司一期2万吨金属镁及镁合金项目总投资2.48亿元,其中一期1万吨金属镁及5000吨镁合金项目前半年投入试生产;泰昌焦化有限公司3万吨金属镁及镁合金项目一期年产6000吨金属镁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完成投资4850万元,已投入试生产。
四是新型产业项目招商取得突破。以发展新兴产业为目标,以开放引进为动力,先后引进香港新恒基集团文化旅游产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中国“两弹一星”国际基金会“两弹一星”国防教育园项目、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文水锦绣农牧发展有限公司3000万只/年肉鸡养殖、屠宰及饲料加工项目、山西鑫四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百万头生猪生态养殖加工基地项目、香港新恒基干细胞生物组织工程项目,与国际能源集团公司七大板块项目初步达成意向,与珠海查理科技节能环保有限公司和深圳东江环保垃圾发电有限公司分别就秸杆植物综合利用项目、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进行了对接洽谈,与中煤保险公司达成建设中煤保险呼救中心及金融建设项目合作意向,与山东临沂初步达成建设“•临沂商城”的合作协议。
五是节能减排收效明显。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2010年,全县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501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0.065万吨,圆满完成市政府下达减排任务,顺利通过国务院核查组验收。积极开发和利用甲醇燃料、煤层气、天然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引进香港新恒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科技文化产业园区,联合开展集中攻关,发展和创建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
六是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为目标,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和“三项行动”,引深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全年全县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32起,死亡12人,与去年同期减少2起3人,分别下降5.9%、20%,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稳步好转的良好态势。
(三)以八路军文化旅游业为引领,带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一是八路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深度挖掘革命老区独特的文化资源——八路军文化,把八路军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全县转型发展的引擎,启动了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纪念园、《太行山》大型实景剧等一批支撑项目,带动第三产业规模迅速扩展。截至目前,八路军文化园(一期)、八路军游击战纪念园(一期)主体全面完工,今年八月份可全面开放;《太行山》实景演出正在进行舞台基础施工,今年八月份即可上演。在全省首家引进中国港中旅集团和深圳华侨城集团两个中国“旗舰型”旅游管理团队,推动全县旅游产业管理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二是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投资1.2亿元的太行大酒店主体完成,今年可投入使用。综合办公大楼、煤运大厦、交警征费大楼、二十轨制高中、汽车站、游泳馆、涅河大桥等一批基础性民生工程顺利竣工投用,南泊湾商务大厦、县医院综合楼、寄宿制初中等重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
三是现代物流等各类服务业蓬勃发展。总投资5900万元的红星杨物流中心主体工程完成。引进临沂现代物流龙头企业,与临沂商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新型流通形式和营销方式带动我县传统物流产业升级。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改造农家便民店300个。深入推进“家电、汽摩下乡”活动,销售收入突破3239万元,发放补贴421万元。
(四)以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为目标,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证粮食安全,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以谷子为主的小杂粮面积达到11万亩;以“三个十”工程为抓手,特色农业产业化迈出坚实步伐。石北设施农业园区、故城万亩蔬菜园、监漳立体瓜菜园区等十大产业化园区稳步发展,区域发展特色更加明显。完成农业调产面积17万亩,发展反季节蔬菜5000亩,旱地西红柿5000亩,新建日光温室大棚1400个,种植中药材3万亩,新植核桃2万亩、梅杏1.1万亩。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93个,牛存栏4.8万头,猪存栏3.3万头,牧养鸡存栏104万只。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县财政出资700万元对十大龙头企业进行扶持,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龙头带动辐射作用明显增强。大山禽业百万牧养鸡及绿色循环综合利用项目、老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小杂粮系列产品产业化开发项目、汇丰农产品开发公司万吨果汁生产线扩建项目共完成投资4000多万元,带动分社农户超过3万户。通过多方努力,与山东六和集团•文水锦绣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3000万只肉鸡屠宰深加工项目,为农业产业化引进了新动力。
三是造林绿化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完成造林49730亩,其中通道绿化248公里,村庄绿化297个,义务植树37万株,特别是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县城南山绿化工程,为建设山水园林县城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四是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全县92个新农村重点村完成总体规划,150个新农村完成“四改四化”和“六个一”工程,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较大提高,民生问题不断改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五是扶贫开发工作收效明显。完成155个村的整村推进任务,涉及群众7万人;投资3000万元,新建续建58个移民点,涉及15个乡镇,129个自然村。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00人,推荐就业200余人。革命老区建设示范试点项目成效显著,今年共发展核桃经济林2万亩,惠及3个乡镇、76个行政村、2万余农户。
(五)深入开展项目落实年活动,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今年,全县确定了115项重点工程项目,概算总投资达124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0亿元。启动了八路军风情一条街、太长线县城过境段改线、涅河县城段综合整治、马牧河治理北延伸、县城垃圾处理场二期等工程。完成了县城新区大桥工程,县城发展空间进一步拉大,品位进一步提升。投资2600万元完成通达(通畅)工程34个村,新增通车里程86.6公里;启动了太长线过境段改造工程,目前完成投资1710万元;投资185万元改造榆洪线10公里;投资1220万元完成5条乡级公路连接线工程,新增通车里程34.5公里,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六)以关注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和谐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投资1亿元对全县150所中小学校进行了加固改造,投资1.4亿元的二十轨制高中正式投入使用;投资1100万元新建职中学生宿舍楼两幢,投资680万元新建了职中实训楼工程。新办幼儿园10所,全县幼儿园达到25所。同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新招聘134名特岗教师充实到了教育一线。
二是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新建故县、涌泉两个乡镇文化站,实现一个乡镇一个文化站目标。大力实施“文化低保”工程,新建农民书屋226个,137个贫困村的516万贫困人口实现了免费看137场戏、4488场电影,拥有20.4万册图书的目标。先后举办各类文化活动80余项,进一步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全县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参合农民163785人,参合率达到96.88%。扎实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造,监漳、故城两所中心卫生所主体全部完工。启动了县医院综合门诊楼改造项目,人民群众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
四是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263人。新建、改建9所乡镇敬老院。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阳光小区东延伸工程已投入使用,太行西街、东沟、兴隆、外贸等保障性住宅小区主体完工,完成投资1.12亿元。扎实做好优抚安置和双拥工作,为优抚对象解决医疗费240元;发放低保、五保、医疗救助金7185.6万元,临时救助1.5万人,发放救助金60余万元。
五是创业就业成效显著。有效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残疾人培训、再就业保障等资金和政策。对全县小煤矿、小工厂职工进行了岗前培训2600人,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300人,开发就业岗位780个,基本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
六是五个全覆盖工程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全覆盖,总投资1亿元,现已全部完工;54个村卫生室建设任务村于2009年全部完成;10个村、47.8公里通村公路全覆盖任务全面完成并全部通车;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已全部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共解决68个行政村,119个自然村,19315口人饮水安全。
在如此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我们依然能够取得这样可喜的成绩,是全县上下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结果,也是广大离退休老干部、各位老同志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们向为全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老干部、老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2011年工作思路
今年是我县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在“一三三”战略取得全面性胜利谋求新突破之年。在1月4日召开的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县委提出了今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建设”为引领(建设全国镁合金终端产品制造中心区,建设全国最大的八路军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周边地区的服务性中心),“五项措施”作保障(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产业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以园区为承载,以创新为路径),深入实施“一三三”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县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在新的起点上开创老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再造一个新。
围绕这一思路,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全方位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按照“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思路,全面推进各类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循环化发展,使循环经济成为基本经济形态和产业发展模式。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抓好四大煤业集团7个120万吨矿井技改;加快和信发电有限公司二期2×1000MW发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祥辉和泰昌两个焦化企业200万吨产能项目,实施“主化副焦”战略,鼓励焦化企业发展核心转向化工产品领域。要培育壮大镁合金等新材料产业,以五矿盛盈合为龙头,重点建设焦炉煤气、煤层气综合利用冶炼镁项目、高品质镁合金及其坯料项目、镁合金挤压、压铸项目、镁合金板材轧制项目、新型镁合金锻压、锻轧项目,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打造国内知名的镁合金终端产品制造中心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抓住替代能源汽车和煤化工等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重点推进五矿盛盈合500万件压铸件、山西佳新能源化工公司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山西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设。开发利用天然气、煤层气和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积极向高科技产业进军,加强与香港新恒基集团合作,推进干细胞组织工程项目早日落地。
二是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农业产业化这个主题,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关键,夯实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个基础,以《全县农业发展规划》为引领,出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推进规划,在稳定绿色谷子、小杂粮等传统种植业的基础上,制定核桃、旱地西红柿、梅杏、牧养鸡等专项发展规划,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第三产业规模化。坚持旅游为体、文化为魂,大力实施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筹建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文化产业方面,突出大片大作大戏表现,围绕八路军文化这个主题,以规划为引领,打造体验式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重点实施“两园一剧”项目,今年八月份全部竣工并试运营,努力打造全国唯一的八路军文化主题公园。要抓住创意这个核心,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内生动力。旅游产业方面,坚持大服务引领,加强与中国港中旅、深圳华侨城等“旗舰型”集团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发管理,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业服务层次,力争有更多的景点景区进入国家4A、5A级行列。加强同省内各城市资源整合,积极融入京津冀都市圈和中原城市群,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现代物流业方面,要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以红星杨物流中心为龙头的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加强城乡商业网点和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强与山东临沂商会战略合作,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投资落户,开工建设临沂商城,大力发展现代新型物流主体,培育重点物流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商贸流通、餐饮住宿、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和信息服务业,打造周边地区的物流中心、信息中心。
四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全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形成“一体两翼”为主体的城镇空间布局。要把城乡生态化贯穿于城镇化建设始终,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上下功夫,巩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先进县、中国绿色名县的成果,以创建省级宜居县城为抓手,以建设绿化、气化、净化、健康为目标,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园林绿化工程、“蓝天碧水”工程,加快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东部工业乡镇污水处理场建设和以煤层气、天然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工程。
五是坚持民生为先,切实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要针对教育、医疗、保障、住房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逐步加以解决。要继续实施“五大惠民工程”,全面提高“五个全覆盖”水平。要加快教育资源配置和均衡发展,稳步推进普及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全覆盖和免费进程;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