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文1
一、人口老龄化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5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世纪之交的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字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41%,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1、老年人口规模大,发展速度快。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位。虽然我国进入老龄化时间迟,但老龄化发展速度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瑞典老年人口比重从7%升至14%用了85年,法国用了115年,老年人口发展速度最快的日本用了2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与日本不相上下,老年人口比重从7%升至14%,预计只需要27年。
2、人口老龄化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差别很大。总的来说,东南沿海地区属于老龄型,内陆和西部偏于成年型;城市偏于老龄型,乡村偏于成年型。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五省市率先进入老龄化,而部分边远省市区在2000年之后10~20年时间才能进入老龄化。
(三)呈现高龄化趋势。预计到2025年世界80岁及8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为11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35%,而我国有2574.8万人,占总人数的1.76%。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
(四)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三者大致是同步的。我国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综合国力不强,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到来的,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未富先老,超出了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增加了解决老年问题的难度。
综上,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就要求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而这种模式单单依靠政府、企业、家庭是远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所以,应该追寻一种家庭、企业、政府共建的多元化社会养老模式,以适应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分布不平均等特点。大连市开创的居家养老就是这样一种模式。
二、大连市居家养老新模式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双职工家庭往往无暇顾及老人,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加快了我国家庭规模缩小的进程,“421”家庭和“空巢家庭”越来越多,使得家庭中需要照顾的老年人相对增多,可提供照顾老人的成员减少,这必将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自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推行社会福利社会化以来,养老机构的建设已经形成“燎原”之势,养老机构床位数不断增加,政府和社会对这方面也给予了很多的关心和支持,老人要选择养老院基本上不成问题。但对于大多数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来说,除了政府能为行动方便的老年人建设一批活动设施以外,高龄老人和卧床需要照顾的老人问题始终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法。这也是国际上共同存在的问题。大连市沙河口区民权街道创办了“家庭养老院”,构建了一种花钱少、见效快、简单易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一)“家庭养老院”的概念。“家庭养老院”是指老年人在自己家庭中,由街道和社区选派护理员对其照顾服务,并由街道统一组织管理的网络型居家养老方式,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家庭养老院”建立前期,大连市沙河口区民权街道对辖区的老年人状况和养老服务资源进行了调查。辖区内共有27878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3412人,占区内总人口的12.2%,在这些老年人中,希望进入养老机构的仅占一少部分,一些特别需要照顾的老人很难得到照顾。对养老服务资源的大概了解有以下:一是社区有260多名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劳动能力的大龄失业女工,可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最充足的人力资源;二是这些需要照顾的老年人都有固定的住所,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到养老服务;三是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愿意为老年福利事业提供资金支持;四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为老年人解决医疗保障;五是社区干部有较高的积极性。在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后,民政部门对养老服务方式、管理体系、服务内容、服务人员等做出详细的计划,初步确定了一种适合民情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即“家庭养老院”。
(二)“家庭养老院”的运作方式。“家庭养老院”的运作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筹集资金保障。“家庭养老院”成立时,街道即时成立了“慈善会”,该慈善会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团法人,实行会员制,会员由驻街单位和个人组成,会员每年向慈善会缴纳会费,为家庭养老院的成立和运作提供了资金保障。之后,区政府通过多方筹措,筹集200多万元奖金,启动了全区的“家庭养老院”。其次是选择养护对象。养护对象的选择分为三种:一是无固定经济来源、无子女供养和生活无依靠的“三无”老人;二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300元的急需家庭养老照顾的特困老年家庭;三是子女不在身边,急需家庭养老照顾的,有能力支付服务费用的老年家庭。再次是选择养护员。选择养护员的基本条件是:社区成员,身体健康,离老人居所较近,便于照顾老人,有一定责任心与爱心。其四是对养护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老年人心理特征、老年人常见疾病防治急救知识、家政服务、与老年人的交流技巧等。使养护员具备基本养老护理知识并持证上岗。其五是制定规章制度,使家庭养老院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和健康发展。制定了养护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养护员工作守则及服务承诺,规定老人与养护员必须签订服务协议书,建立《帮扶日记》、《家庭收支明细账》和《老人健康档案》。
(三)“家庭养老院”的运作效果
1、探索出了一种投入少、见效大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无力花巨资兴建大量的机构养老院,并且大部分老人都无法承受高额的入住费用。而发展“家庭养老院”则可以利用老人现有的住房条件,减少新建养老设施的费用,比较经济。目前,“家庭养老院”的费用支出主要是养护员的生活补贴,标准是平均每人每月300元。其中,“三无”和孤寡老人的护理费用由慈善会解决,其他家庭由老人自己解决。与进入机构养老院平均每人550元的费用相比,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大的养老模式。
2、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老年福利服务,实现社会福利和社会效益双赢。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关键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当大连市成立家庭养老院时,在大连投资的“首创安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经过考察,决定把用于宣传和开业庆典用的30万元人民币,资助100个家庭养老院,同时建立了“首创安泰关爱天使”义务服务队,为100户老年家庭服务。在其带动下,“海宴堂公司”、“蒙牛乳业”等相继资助“家庭养老院”10多万元,为启动和支持“家庭养老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借助“家庭养老院”也对这些公司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3、解决了现阶段中低收入老人家庭的社会养老问题。随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养老需求越来越多。而现阶段养老机构数量有限且门槛过高,大多数老人退休收入较低,不能进入机构养老。即使部分老人有能力进入养老机构养老,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不愿意进入养老机构养老。这些老人都期望能得到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既不离开社区,又能得到和入住机构养老同样的生活照料。“家庭式养老院”满足了这些老人的要求,有效地解决了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
4、为大龄下岗女工提供一条新的就业途径。大龄下岗女工是再就业的弱势群体,生活负担较重,迫切需要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随着“家庭养老院”的兴起和发展,对养护员的需求势必越来越多,从而为大龄女工再就业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5、转变了人们的“养儿防老”观念,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延续和拓展。家庭养老有效地解决了“三无”老人,孤寡老人及“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实现了“无儿也能养老”,“儿女不在身边也能养老”这个社会问题。这就有利于转变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陈旧观念,有效地控制我国人口增长,实现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协调发展。
6、有利于社区形成尊老、敬老、护老的社会风气。养护员一般家住在老人附近,有的就在楼上楼下,彼此了解,随叫随到,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有利于周到细致地照顾老人。并且通过养护员的行为影响其家人,进而带动整个社区成员做到尊老、敬老、护老,有利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完善“家庭养老院”对策建议。“家庭养老院”模式从建立至今,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其具体运作过程中,仍需要进行一系列完善。
1、低收入老人的养老问题应纳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由于国家财力的制约,低收入老人的养老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创办“家庭养老院”既解了政府之忧,又消除了老年人之忧,解决了一部分低收入老人的养老问题。但就民权创办“家庭养老院”短短几个月的实践来看,这项事业的发展主要借助社会的力量。这在严格限制供养对象,支付养护员较低工资标准的情况下还可以维持下去。但从“家庭养老院”这项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随着“家庭养老院”规模的扩大,供养对象的增多,支付养护人员工资标准的提高以及对养护人员的培训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增加,资金不足,资金来源不稳定等问题都会凸现出来。这需要政府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财政与经济援助。具体措施为:一是市政府、区政府应在当地财政支出中列出一笔养老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各社区“家庭养老院”的运营。二是各级政府可以用购买养护员岗位的方式,在支持“家庭养老院”发展的同时,解决部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三是积极争取政策,每年由市民政部门发行一次专门为老年人养老筹集资金的“即开型”社会福利彩票,所得资金专项用于支援低收入老人的养老费用。
2、加强对养护员的培训,扩大养护员队伍。目前,民权街道“家庭养老院”养护员大多是来自社区的大龄下岗女工。从长远来看,当这些下岗女工达到法定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享受养老保险金待遇后,她们不一定还愿意接受月薪300元的养护员职业;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下岗失业问题得到缓解,也不会再有大量下岗女工来承担养护员的工作。由此可见,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完善必将面临养护员的后续来源问题。这就要求政府未雨绸缪,在市属相关院校增设社区服务的养老护理专业,扩大招生数量,为社会培养热心为养老服务的高级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促进院校与社区进行合作,在社区开设短期培训班,扩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她们的养护员水平,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应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养护员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文2
关键词:空巢人群;生活状态;通用设计;设计艺术学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025-0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而由于我国独特的国情,老龄化现象,特别是城市人口老龄化在面对“4-2-1”家庭结构模式的情况下又产生了更为难以解决的问题――大量的“空巢”人群,而作为能够改善人们生活模式、状态的产品设计则应当对此进行理性的思考。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它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按照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了人口总数的10%。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两次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并将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大的重要议题,可以说,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目前也属于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然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
1 我国是在经济还不太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从整体上来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通常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的态势。而我国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的态势。由于经济基础的差异,对于由此产生的老年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极为不同,面临的困难程度也大不相同。
2 “4-2-1”的城市家庭结构模式使得老年问题变得更为凸现。由于不同于国外和农村的多子女的家庭模式,我国城市家庭中往往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在一家三代的情况下,必将出现四位老年家长、两位青壮年家长和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当这一个孩子成年后就将负担起赡养、照顾6位老人的责任,然而以我国目前城市中的通常的工作模式和个人经济收入而言,这几乎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最主要的是工作与照顾家庭之间在时间上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由于这些原因,城市中“空巢”人群的数量正在、也必将长期的增加,而存在于这一人群中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日常生活起居问题,在当今充满电子产品的家具生活中,老年人是否能够安全、自如的使用家中产品来进行自我照顾,就成了亟待设计师们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为“空巢”人群进行设计研究具有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1 不合理的设计给空巢老人带来不便。
尽管我国老龄化人口日益增多,然而他们的生活状态和质量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提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日用产品中大量存在的不合理的设计因素也是原因之一。例如:现在很多家电在设计的时候将操作界面做得很繁琐,因此使得老年人不能够简便的去操作。再比如很多现在老人都有手机,然而由于手机上的字体太小,使得老年人在使用时看不清楚,感到非常的不方便。有调查显示,老年人的家庭现代化设备的拥有率和使用率最高的是手机,占40%左右,但是会使用的仅为24.7%,电脑拥有率为24.7%,会使用的仅为6.7%。其他如数码相机、MP3等数字产品的拥有率、使用量就更低了。通常我们认为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弱,特别在面对新的电子、数码产品的时候尤为如此,然而事实上这其中很多都是由于不合理的设计造成的,虽然老年人也想用MP3听音乐,也想用手机发短信,但由于害怕不会使用而要向别人求助,因此宁可不去使用。当他们不会使用电子产品时,可能不会认为是设计上的问题而是认为自己已经老了。很多产品只考虑时尚、炫酷,而忽视了其最基本的使用功能,这对于空巢人群来说无疑是一种漠视。
2 老年人具有巨大的购买力。
根据数据显示,2003年欧洲65%的人口为55岁以上的老年人,预计到2015这个比例将上升到70%。在我国,根据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的8.2%。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老龄化群体是相当庞大的。根据零点公司大中城市调查《老年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发现,老年人消费以抑制型为主,然而,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城镇人口收入的增加,新的生活方式的不断出现,使得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步发生改变。特别是70岁以下的城市老年人群,由于大多有稳定的退休收入和一定的积蓄,因此具有购买的欲望和需求,需要生产商、服务提供商、媒体更多的关心。
二、从“空巢”人群谈通用设计
由于空巢人群在生活中往往遇到方方面面的不便,而现在的设计大多以年轻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着眼点往往以年轻人的需求为主,如:新颖的功能、时尚的造型等,而这些与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诉求点大相径庭,自然不能够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更不用说获得他们的青睐了。因此,设计师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并且将这些因素纳入到通用设计的范畴内。
通用设计是指对于产品的设计和环境的考虑是尽最大可能面向所有的使用者的一种创造设计活动。按照通用设计的一般原则来讲,通用设计不应该为一些特别的情况而做出迁就和特定的设计,具体来讲:
1 公平地使用。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产品的设计应该是可以让所有人都公平使用的。
2 可以灵活地使用。设计要迎合广泛的个人喜好和能力。
3 简单而直观。设计出来的使用方法是容易理明白的,而不会受使用者的经验、知识、语言能力及当前的集中程度所影响。
4 能感觉到的信息。无论四周的情况或使用者是否有感官上的缺陷,都应该把必要的信息传递给使用者。
5 容错能力。设计应该可以让误操作或意外动作所造成的反面结果或危险的影响减到最少。
6 尽可能地减少体力上的付出。设计应该尽可能的让使用者有效地和舒适地使用,而丝毫不费他们的气力。
7 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尺寸,使使用者能够接近使用。提供适当的大小和空间,让使用者接近、够到、操作,并且不被其身型、姿势或行动障碍所影响。
这些原则通常用于残疾人的公共设施设计,事实上由于老年人生理上的衰退,再加上空巢人群会场时间处于无人照顾的情况下,因此,他们的日用产品完全适用于这些设计原则。以手机设计为例:现在的手机大多按键和字体很小,老年人往往看不清楚,而在操作方面,则显得非常繁琐,老年使用者在对手机进行设置、发送短信时往往感到不知所措,特别是 空巢老人在没有人能够帮助他们使用这些产品时,则显得更加无助。因此,相应地在为老年人设计此类产品的时候,应当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使用者分析,确定目标群体的年龄,藉此确定使用者的生理状态和生活模式,再根据这些因素赋予产品相应的功能和造型。
经过总结,笔者认为针对空巢人群的设计应当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生理方面
1 安全性
随着年事渐高,许多老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开始行动不便,日常生活中开始充满很多不安全因素,因此,产品的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卫浴产品设计中,应当尽量减少尖锐的边角防止磕碰,并做好地面防滑和扶手的设计。
2 易识别性
老年人的视力普遍都有下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适合于青年人识别的标识和符号大多就不符合老年人的识别习惯,特别是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绝大部分需要自理,因此产品的易识别性就非常重要。例如:普通的电视遥控器,按键上的字体和符号都比较小,老人在使用时就会感到看不清楚,有的需要带上老花镜来看,用完后再摘下眼镜,反复使用时就增加了操作的繁琐程度,非常不方便。再比如说热水器上的冷热标识,有些设计得很小,虽然在视觉上看起来很时尚、舒服,但老年人使用时就有可能因为辨别不清而发生烫伤的情况。再例如产品声音的识别,由于听力的下降,很多时候老年人会对产品上发出的声音没有反应,有时会造成一些危险。因此,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产品,其识别的简易性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3 易操作性
根据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短期记忆能力一般比年轻时低很多,因此难以记住复杂的操作步骤,甚至经过多次使用也很难改观,无形中降低了产品的使用频率,自然就不会得到使用者的喜爱。例如:尽管许多老人也想使用电脑,但由于其操作往往比较复杂而使得老年人望而却步,往往无法独立使用。
4 省力、舒适
老年人的体力一般都有所下降,根据一些研究表明,55岁的男性其力量一般下降为25岁的50%左右,并且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而成加快下跌的趋势。因此,为空巢老人设计的产品应该尽可能地节省体力,并使使用者感到舒适。
(二)心理方面
1 减少老年人出现的自卑感
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老年人往往容易产生一些自卑感,认为自己没用了,特别是当他们很长时间不能学会一款产品的使用方法时,这种情绪就更为强烈,继而转变为对新事物的极度抵触。因此,为老年人设计的产品应当尽可能的避免这种情况,使老人不易产生这种与年轻人比较的挫折感。
2 适度的中庸平和
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文3
日本的养老金(年金)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八年(1876年)的“恩给制度”,即由中央政府出钱,对退役军人及政府官员支付老年生活费作为国家对忠诚于国家利益的军人及官吏的一种恩赏。进而在1939年建立船员保险和1941年制定《劳动者年金保险法》,是最早以民间劳动者为对象实施的养老保险,保证在他们年老或受到伤害及死亡时,本人或其家属可以领到养老金。1944年又制定了《厚生年金保险法》,保险范围扩大到职员和女性劳动者。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复兴,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急剧涌入城市;再加上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空前低落,人口平均寿命逐步延长,进而急需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并完善国民养老保险制度。这样,1961年日本制定并开始实行《国民年金法》,规定20岁至60岁的日本国民都要加入国民年金,实现了“全民皆年金”。
然而此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养老金制度。为了确保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稳定的发展,1985年,日本制定了新的《年金修改法》,设立基础年金,对分立的保险制度进行整合,实现了给付和负担的公平化,对重复给付也进行了修正,同时还确立了女性的年金权。也正是这次改革确立了目前日本养老金制度的基本框架:大体上可以分为公共年金和补充年金。公共年金包括国民年金(基础年金)和雇员年金,其中雇员年金又分为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这样日本以国民年金为基础层的保障,以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为第二层的保障,而以自愿建立的年金等补充年金为第三层次的保障,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少子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经济一蹶不振,养老金制度改革一直在进行之中。1994年引入月工资浮动制,决定免除受雇者育儿假期的养老金保费;1997年开始实施“基础年金账号”制度;1999年决定将“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的给付水平减少5%,引入在职老龄年金等。在此基础上,2004年日本在养老金制度方面又做了比较大的改革,力图实现养老金的给付与负担的合理、公正,解决养老金财源问题,保持养老金制度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次改革针对一些紧迫的问题采取了具体的解决方法,例如,针对泡沫经济破裂、经济长期萧条而带来的养老金缺口所采取了增加政府对年金的补助;调整缴费基数;提高缴费比率;取消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的一些限制;规定大学生保险费补缴制度等措施。为了解决部分人拒交保险费的问题,日本政府决定利用行政手段,采取查封银行存款、冻结个人资产等非常手段,强迫被保险人交纳养老保险费。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沉重负担,采取了在提高保险费的同时,逐年降低向被保险者支付的保险金;分阶段提高退休领取年金的年龄等措施。
二、评析日本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日本养老金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逐步成熟并成为得以信赖的退休人员生活来源的支柱。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日本养老金制度的不断改革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变化的需要。战后,经济增长迅猛的日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巩固经济的发展,所以扩大了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实现了全民皆有年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又针对人口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以及养老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多层次立体化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养老保险基金的金融运作以及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机制等。进入2l世纪,由于经济发展的停顿和少子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日本的养老金制度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仍然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养老金财政困难有增无减
目前日本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发达国家,截至2006年9月,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640万人,比上年增加83万人,占总人口的20.7%。另一方面,日本的新生儿数量已经连续减少25年。少子化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使养老金财政日益困难。日本政府曾试图通过提高退休年龄等办法抑制养老金给付,并阶段性地提高养老金保险费,但这些措施仍没能改变日本养老金财政赤字的状况。在最近这次改革中规定:国民年金(基础年金)的国库负担比率由以前的l/3逐渐提高,到2009年达到1/2。这样做是想通过提高国库负担比率、增加投入来弥补年金财政的不足,尽量抑制年金保险费的上涨,使低下的保险费缴纳率不会进一步恶化。而作为安定的财源,政府可考虑的只有提高消费税率、增加税收来充当这部分费用。但是,把税收只为某种目的而使用是否妥当,以及南于增税而引起的民众不满并带来消费下滑,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就得不偿失了。
(二)养老金空洞化,企业负担加重
代际间付出与回报的不公,社会保险厅的违规操作,政治家和官僚们滞纳养老金保险费,2007年5月又发生了日本社会保险厅遗漏了5000万份养老金保险记录的大事,使日本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日本公共养老金产生了信任危机,日本国民养老金的空洞化就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拒绝缴纳保险费,会使将来拿不到养老金或无法拿到足额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这样,新一代人会更加不信任日本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最终会使建立在代际转移基础上的养老金制度难以维系。另外,这次改革规定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厚生年金,要从目前的13.58%最终提高到18.3%,这样做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企业将用尽各种手段图谋逃避缴费,例如,增加非正规用工,变更工资的支付方式,从而减少企业厚生年金的负担,但是这会使年轻人的雇用受到影响,并减少整个社会的保险收入,使本已脆弱的日本年金体系受到更加负面的影响。(三)如何实现多种公共养老金制度的一元化管理
日本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不断进行年金制度的合并,最终形成现在由政府掌管的国民年金和雇员年金两大块。但从目前来看这两块的给付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别,复数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并存造成了一定的不公。比如,截至2005年3月以国家公务员为对象的“共济年金”月给付额为22.4万日元,以地方公务员为对象的“地方共济年金”为23.2万日元,而以企业职工为对象的“厚生年金”仅为16.9万日元。对于这种差别,人们希望将雇员年金并于国民年金之中,对公共养老金制度实行“一元化”管理。2007年4月13日日本内阁专门召开会议,通过了《被雇佣者年金一元化法案》,决定在2010年废止以公务员为对象的“共济年金”,将其统合到以企业职工为对象的“厚生年金”制度当中,从而消除在公共养老金上的官民差距。尽管该法案还要在国会审议,离具体实施还有段距离,但应该说是向养老金的一元化管理迈出了一步。
三、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分析了解,结合当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所进行的改革,我们认为日本养老年金制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
(一)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
日本养老保障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不同层次的制度覆盖着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了不同水平的养老保障。有基础的,有补充的,这一点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尤为重要。中国是个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十分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人数多。随着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大家族制向核心小家庭的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将无法维持,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难以妥善解决。在建立健全城镇养老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体制,以形成一个低水平、广覆盖的养老保障体制,才有助于为中国完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变提供制度基础。
(二)养老体制的改革和设计要解决代际不公问题
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建立在现收现付制上的养老体制并没有问题,但是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经济衰退等问题的恶化,养老金账户的不平等问题就凸现出来。我国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我国的养老金缴费率一直保持在职工工资的25%-28%,与此同时养老金收入的欠费率每年也在20%左右。而且许多企业不堪重负采取了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方式。所以对于我国而言,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是需要通过利用资本市场和国有企业改革来化解转轨成本,以及做实个人账户问题。从长远来看,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只有选择完全的个人积累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金筹资困难、养老金财务危机和财政危机等问题。
(三)从缴费、给付、基金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养老金动态平衡
日本的经验表明,如果一味地提高了养老金缴费,这相当于对个人征税和公司征税,不利于激励个人缴费,并削弱了企业竞争力。因此,在提高缴费率方面要非常慎重。在养老金收益给付方面,如果给付水平太高,那么,将来进行削减将会遇到非常大的阻力。除了在缴费和给付方面进行改革外,利用养老金基金投资来筹集资金也是一条重要渠道。日本由于较强的政府干预,养老金投资的收益并不高。中国养老金投资收益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尝试利用资本市场获得较高的养老金投资收益。在养老基金面临偿还危机,宏观经济繁荣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要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就必须提高基金的运作效率,逐步扩大基金入市的比例。加大政府对公共养老金投资力度,是减轻养老金账户不平衡压力和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重要手段。
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文4
社会养老保险一直在根据我国国情做出相应的改善和调整,这对人民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趋于严重,“4-2-1家庭”逐年增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可以减少子女抚养老人的压力,对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有重大意义。文章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确定其主要影响因素有:老年抚养比,居民消费水平和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通过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式和影响力度,寻求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养老保险;时间序列数据;OLS回归模型
养老保险问题关系到社会民生,经济发展以及道德建设等方面,我们应该正视这一重要问题,并为它的成功解决出谋划策。本文通过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研究影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因素,就其影响程度,结合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我国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1.我国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开始实行养老保险,但在期间,我国的养老保险事业曾经一度被禁止发展。迄今为止,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了半个多世纪,从最初的企业代交养老保险制度,到企业扣除一定比例的工资共同承担保险费用,再到如今的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的养老保险制度。其中政府承担部分即基本养老保险,企业承担部分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承担部分即商业养老保险,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主干是基本养老保险,但在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体系中应逐步落实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险的整个发展历程上,不断出现问题,也不断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被提出来并加以运用。经过对以往教训和经验的总结,我国已探索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体系。
2.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之处
我国的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阻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缺失、老年人群参保率低、养老保险覆盖率低、养老保险收支严重不平衡(收不抵支)等。中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是农村人口,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暂时还没有形成一个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国绝大多数人民还没有得到基本养老保险,这说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养老保险是否涵盖大多数人民及地区是衡量一个国家养老保险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发展我国养老保险事业的重中之重还是增加参保人数、扩大覆盖面。
二、影响养老保险因素的分析
养老保险旨在为人民的晚年生活提供保障,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但是更雪上加霜的事情是老年人群参保率低,养老保险覆盖率低。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养老保险收支严重不平衡,养老保险相关部门的保险金收入和保险金的支出不平衡,长期的收不抵支将会严重阻碍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和发展,而政府部门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将会损失现有参保人的利益,这样的局面显然不是众望所归的。要想解决社会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还要回到其基本出发点,就是需要增加参保率。通过对已经出版的文献资料的查阅及对现实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因素有:年末总人口数、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老年抚养比。
三、模型的初步设定及数据的选取
养老保险旨在为人们的晚年生活提供保障,确保其生活来源稳定可靠,养老保险参保率增加,意味着养老保险金收入的增加,更多的资金将流向资本市场。拥有大规模资金做基础,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更方便有效的推行。通过对已经出版的文献资料的查阅及对现实情况的调查研究,选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的影响因素有:年末总人口数(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居民消费水平(元)、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万人)、老年抚养比(%)。确定计量经济模型为:Yt=β1+β2X1t+β3X2t+β4X3t+β5X4t+β6X5t+ut其中Yt,X1t,X2t,X3t,X4t,X5t分别代表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万人),年末总人口数(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居民消费水平(元),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万人),老年抚养比(%)。β1,β2,β3,β4,β5,β6为待确定的参数,ut为随机误差项。由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养老保险的发展才比较深入且开始了一系列的变革,因此本文的数据从1993年截取到2012年。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四、参数的估计及模型检验
1.参数的估计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用逐步回归法修正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采用ARCH检验,检验模型中是否存在异方差;运用BG检验,检验模型中的自相关性,对于存在的自相关问题用迭代估计的方法进行修正;最终确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模型为:Y^t=1085.715+1.0252X3t+7.3292X4t+736.3386X5tt=(0.3552)(5.5767)(2.6140)(2.2048)R2=0.9982F=1326.321DW=1.9054
2.模型的检验
所估计的参数β^4=1.0252,β^5=7.3292,β^6=736.3386,说明居民消费水平每增加一元,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增加1.0252人,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每增加一人,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增加7.3292人,老年抚养比每增加1%,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将增加736.3386人,符合预期。通过判断t值和F值可得出每一个解释变量单独和共同均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性的影响。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影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主要指标有:居民消费水平、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和老年人口抚养比。研究表明居民消费水平上升了,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也会相应的增加,而消费支出是由收入决定的,这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增加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上层建筑就是养老保险事业,只有经济基础牢靠,养老保险事业才能取得更深层次的发展。其次,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高校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扩招,一方面国家需要拉动内需、搞活经济,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人拥有了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培养了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这关系到发展养老保险事业,更对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稳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抚养比也逐年增高,劳动年龄人口的压力增大,但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即使如此,我们也并不能无限制的增加老年抚养比。最佳的人口结构是年轻型或成年型,因此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于十八届五中全会大会公报正式,公报允许生二胎,我国将完全放开二孩政策,终结了持续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养老保险收支不平衡问题的关键还是入不敷出,养老保险金计发办法无法大幅度更改,因此需要扩大养老保险的影响范围,将养老保险的收入问题落实在增加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上,除此之外,延迟退休年龄可导致养老保险金的多付少取,对于解决收支不平衡问题影响深远。参保人数的增加对于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也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解决了人数的问题,相对应的还需要社会保障机构增设更多的分部,致使有意愿投保的人有保可投。关于养老保险立法滞后的问题,政府应该发挥其作用,应尽最大的努力让制度正规化,养老保险牵涉到广大国民的根本利益,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紧密相关。应将社会保障监督机构和管理机构严格分开来,监督和管理不分开来,将无法达到社会保障的公平、公正性。应该加大对于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最后但同样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加大对于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意义的宣传力度,只有了解的人数越来越多,人们从内心真正了解到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重大作用,才会从根本上解决现如今养老保险存在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用求.中国养老保险扩面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段家喜.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行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张红梅,周燕.基于面板数据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
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文5
关键词:可穿戴电子设备;智能;应用技术;研究;开发
引言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第六次全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空巢家庭”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达44.8%,平常对老人身体健康的照顾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同时老年人群体特有的生理特点导致了老年意外失足跌倒或者某种疾病突然发作及恶化的概率也非常大,如得不到及时救治将可能危及生命。这些都给医疗机构带来了很大的服务压力。因此,一种低成本,便携式,并且适用于普通大众人群的自我健康监护产品急需面市,使得健康管理和监护可以走出医院,走向普通家庭。
1 可穿戴健康医疗系统架构
针对老人、病人的可穿戴健康医疗系统,架构如图1可穿戴健康医疗系统架构所示:
整个架构按功能层次分为三个层次,传感器层(可穿戴设备)、移动手持终端层以及远程健康云平台层。可穿戴设备主要负责对人体相关生理参数的采集,行为跌倒检测,gps定位,并将生理参数,gps信息通过3G网络传送远程健康云平台;健康云平台负责对生理数据进行存储、数据挖掘,并及时反馈健康状态及建议;当发生跌倒或心脏病发作,哮喘发作等需要及时处理的问题时,可穿戴设备通过3G网络将这些信息直接发送给监护人,以便突发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处理。
2 硬件设计
该系统主要的硬件设计为可穿戴设备,其架构图如图2所示。主要由体温充电供电模块、生理参数采集模块、加速传感器模块、报警模块、GPS模块、通信模块以及ARM中央处理芯片等模块组成。ARM主控制器作为数据的处理中心,读取人体生理数据以及加速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判断出佩戴者是否有跌倒,发生跌倒便启动可穿戴设备报警功能,并将相关信息通过3G网络传送到监护人手机。同时将生理数据及位置信息进行处理打包后,通过3G网络传送到远程健康云平台做进一步的处理。
3 技术路线
该系统主要由可穿戴设备、手机移动终端、远程健康管理中心三部分组成,接下来分析其主要技术实现。
3.1 可穿戴设备
体温充电供电模块:提供自动供电的功能,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解决了电池需要经常充电的瓶颈。主要是由误差发电元件、充电控制模块以及聚合物电池三部分组成,该功能通过设置温差发电元件来利用人体体温给聚合物电池发电充电。
生理参数采集模块:采集的参数主要包括血压、心率以及体温等各种相关生理参数,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分析监管佩戴者的身体情况。由于这些信号本身就比较微弱,并且在采集传输过程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信息,因此针对不同性质的信号以及干扰因素要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法。示波法测量血压作为比较准确的一种方法,主要有两种突变拐点模型以及归一化比例模型。但是由于各有劣势,突变法实现困难,归一法针对个体特征的差异有其局限性,因此该项目将研发一种结合两种方法优势的改进方法来更准确的测量血压。另外将小波变换引入到传统QRS波检测,以此来改进对心电信号的提取。
ARM主控制器:作为数据的处理中心,主要负责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把数据发送到云平台,并做出相关的决策。该部分技术难点在于解决跌倒检测问题。国内外现有先进检测算法[1]都是基于三轴加速度SMV阈值的跌倒检测算法上的一个改进,SMV值如(1)式所示,Ax、Ay、Az分别为x、y、
z三轴向的加速度,通过设定SMV的阈值来判断是否跌倒。SMV阈值判断比较粗糙,存在很大的误判漏判情况,因此也出现了基于SMV阈值检测的改良方法One-Class SVM,利用核函数将所有样本映射到高位特征空间实现分类。在特征空间里,One-Class SVM 确定了一个包含所有目标数据的最小超球面体表面,这个表面就是通常定义的分类器[2]。用一组松弛变量来控制超球体的半径和超出超球体的样本数量。通过此算法我们可以做到的是能够提取出绝大部分的跌倒性样本数据。研究表示,One-Class SVM阈值算法也存在一定的误判错判问题,因此该项目重点实验研究通过不同的辅助手段对疑似跌倒的数据进一步的判定,最终提出一个高效准确的跌倒检测算法。辅助手段包括对能量损耗、倾角、位移和速度等等的分析。该项目跌倒检测流程如图3所示,包括加速度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跌倒检测算法三部分。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确定3轴加速度的采样频率定为45Hz,然后将采样信号通过中值滤波和0.5Hz的高通滤波器滤除噪声和直流分量,最后把预处理过后的加速度通过One-Class SVM阈值算法以及辅助算法判断出是否跌倒。
3.2 远程健康管理中心
远程健康管理中心作为本系统的远程医疗健康服务的云平台,接受可穿戴设备发送过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并经3G移动通信网络或其他宽带无线网络为用户提供适时或非适时的人体健康信息监控、紧急医疗处置等医疗健康服务。健康管理中心包括web集群、会话集群、消息队列集群、数据挖掘算法集群和云存储等5个功能模块。
4 结束语
本项目通过研究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智能应用技术,提出了一个针对医疗监护的可穿戴远程计算平台模型,通过对各种软硬件资源的比较,选择了符合需求的软硬件资源,开发了针对老人、病患者的可穿戴健康医疗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具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Neil Zhao. Full-Featured Pedometer Design Realized with 3-Axis Digital Accelerometer[J]. Analog Dialogue,2010,44(2):17-21.
[2]李娜.基于人体运动状态识别的可穿戴健康监测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3.
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文6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园林;环境
引 言
建立无障碍环境,使残疾人在当今社会完全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和生活。截至2006年4月,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为6.34%。我们要把无障碍设计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好,让残障人士可以真正平等享受到我们这个社会提供的各种平等的公共设施。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从i989年4月1日颁布实施《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包含无障碍设计内容的《老年建筑设计规范》1999年颁布实行;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2001年8月1日起实施;2003年7月,《建筑无障碍设计》经建设部批准正式成为为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建设部等部门也多次颁发有关加强无障碍建设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和社会逐步实行方便残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采取无障碍措施”2004年4月,北京市人大通过《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地方性无障碍设施建设法规。
一、无障碍设计的在园林中具体问题体现及解决方法
设计行业中,相比较而言,在建筑类的书中或法律法规中涉及到无障碍设计方面的内容较多,园林类的比较少。以下谈几点对园林景观中无障碍设计的想法。
1.在园林入口处,应当设置盲道和触摸式盲文标志牌与音响装置,协助视觉残疾者告知所在地的方位以及目的地。切实地做到以人为本的宗旨,消除各种人为的障碍。
2.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占总人口比例越来越大。老年人习惯晨练,迫切地向往接近大自然。园林设计中,他们对自然的向往比别人更高,向往在和谐环境中度过安闲的晚年,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需求也越来越大。
3.在园林中往往有复杂地形,在此要设置导向措施,或者是设置另一条路,简化行动线路,尽量让布局平直。
4.停车场目前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能给残疾人士提供停车位的少之又少,有很多城市没有这一设施。应当为残疾人设计单独的停车位。
5.在园林的步道设计立缘石的绿化地带,协助视觉残疾者方便行走。园林中的树木、灯、座椅、路标、指示牌等公共设施要统一规划布置与摆放,不能影响视觉疾者前行。
6.园林中坡道坡度问题。在园林中的走道中会有高低差,那么台阶是一个重点。起落的高低差,可以通过加坡道来解决。台阶应有明亮的对比突沿,并应防滑,有警示作用的触觉材料也应该在台阶和坡道的上端和下端,并且同一段台阶的高度和宽度都必须一致。充分为残障人士的出行考虑,坡道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们实际行动是否方便。
7.园林中的厕所,应该有残疾人专用的设施。从马桶到洗手台面以及起坐扶手,都要考虑全面。
8.水景周围的保护措施。护栏等基础设置不仅仅为游人,更为有障碍的人提供保障。河边设计中加强措施,提供安全保障。
9.人都有亲水性,在湖边设置与水接触的设施时,可以考虑设计保证安全的水上无障碍平台,让残疾人也能够参与进来。
10.自动售货机高度应该设置成残疾人可以安全舒适的取到东西。自动售货机的放置问题,要考虑到所处位置与临近马路的尺度问题,使轮椅使用者能够接近,能使轮椅脚踏板插入,应该留出一定的空间。
11.娱乐设施。残疾人也可以有公共娱乐场所。在园林中,可以通过声音、音乐、听觉与触觉系统来加固他们对园林的认识。在行走的铺地道路设计上可以设置盲文铺地,增加互动性。
总之,无障碍设计给残障人士提供便利,它被赋予了新含义,引导他们去感受生活。无障碍设计不应该只体现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应该渗透到园林设计等各行各业和社会各个层面,从无障碍目的出发,把握细节,体现设计的重点,做全方面与全立体设计。创建无障碍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残疾人的强烈要求,也是各界人士的愿望和需求,还是迈向社会文明的关注点和标志点。
1974年联合国召开残疾人生活环境专家会议报告书中提到,“我们所要建立的城市,就是正常人,病人,孩子,青年人,老年人,残疾人都没有任何不方便和障碍,能够共同自由的生活与活动的城市。”
二、结论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迅速发展,无障碍设计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园林的无障碍设计的分析看出,这一行业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对周围的生活进行观察与分析,提出问题解决方法,明确在园林中无障碍设计应注意的方向,可以体现出社会关注残疾人,关注弱势群体,提倡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的文明程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