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交通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交通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传统机加工工艺 数控加工工艺 特点 比较
中图分类号:T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092-01
较之传统的加工工艺,数控加工方式作为当今的主流加工方式,在加工工艺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变革,本文认为需要不断了解这些区别,才能更好的使用数控加工工艺,从而保证数控加工的整个过程都顺利进行。
1 工艺复杂性
数控加工工艺一般需要考虑加工零件的定位基准、工艺性、工艺路线制定、刀具选择、装夹方式、工艺参数以及切削方法等,而在传统加工方式中,这些注意事项均被简化处理了。所以,数控加工工艺要比普通加工工艺影响因素更多一些,也更复杂一些,因此对数控加工工艺的整个过程要进行全面分析,采用合理的加工工艺,并从整体上对加工方案进行完善。在完成数控加工任务中,一样的任务有多种不同的方案,可以从加工刀具的角度来选择加工工艺,也可以从加工部位的角度出发选择加工工艺。数控加工工艺的复杂、多变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与传统加工方式的主要区别所在。
2 刀具选择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来选择不同的刀具。特别是对与传统速度切削加工机理迥异的高速切削来说,此种切削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加工质量与加工效率、大大地缩短加工周期以及减少切削变形的显著优势,由于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不断增加致使高速切削刀具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此外,还有一种干切削方式,干切削顾名思义就是在切削时加极少的切削液甚至不加切削液,因其这一特性就对刀具提出了更高的耐热要求,相比普通机床,它对刀具的性能要求更高。目前刀具制造商的角色也与原先相比发生了重要的转变,现在的刀具制造商不仅仅单纯的从事刀具生产、供应,也将精力很多地投入到开发新切削工艺及相应的配套技术、产品。他们合作关系中地位,也从单纯的甲方、乙方提升到了制造企业在控制产品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方面的生要合作伙伴,同时他们也积极地为用户提供更为全面的技术与服务支持。
3 夹具选择
由于数控加工自身特点,对使用的夹具有着基本要求。第一,机床坐标方向较之夹具的坐标方向来说,应保持固定不变。第二,对于零件和机床坐标系之间的尺寸关系应协调好,这一点是与普通机床加工的重要区别。为了要确保机床坐标系与零件工作坐标系固定的尺寸关系,数控加工中心夹具本身应该以工作台的基准孔或基准槽进行定位并安装。装夹分别有定位与夹紧两个非常重要的步骤,与传统加工需要多次装夹相比,数控机床可以一次装夹并加工不同的面,极大地减少了因装夹频繁带来的误差。为了定位与夹紧更为方便与迅速,生产商也在不断设计和使用专用夹具,但是此夹具的生产成本较高,在产量不大的情况下分摊在每个产品上的夹具费也更高,这是个不能忽视的问题,需要慎重选择。如果采用仪表调试方法进行定位,选用普通的压紧元件去夹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
4 热变形
一般在切削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热变形,而精加工时热变形会影响最终产品加工的精确度,在传统加工方式中,区分各加工阶段十分容易,因每道工序间的间隔时间较长,故可待前一个加工产生的升温变为正常时再进行下步的精细加工,如果精细加工可以分为多个步骤,那么可以通过增加每个步骤之间的时间来进一步降低热变形带来的不利影响。
数控加工中的热变形则是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由于数控加工是同时对多个面进行加工,这样导致切削中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消散,但如果像传统加工那样空出停留时间则又会影响了加工效率。如果能够发现热变形的规律并通过编辑生产程序作以适当补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但可惜的是目前还未找到发现变形规律的可靠方法,所以在生产精密度较高的零件时也只能采用普通机床加工先冷却后再进行精加工这一方式。
5 加工方式
由于数控加工的自身特点,对于传统机床来说并不适用的加工方式,在数控加工中的可行性却很高,利用尾座导向支撑镗和传递的悬臂镗,都已经被固定循环方式和调头镗所取代。传统孔位加工工艺中的修整法、充填法、空刀法都已经被背镗法、数控修整法和圆弧插补所替换。新的加工工艺硬切削,在降低加工成本、减少设备资金投入、提高加工效率方面效果显著,对传统加工方式造成一定冲击,用切削取代磨削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作为绿色加工工艺的干切削,较之湿切削具有很多优势,然而,也有切削变形加剧、切削力增大、工件加工质量不易保证、刀具耐用度降低等劣势,通过分析干切削的影响因素和各种条件,为了弥补切削的缺点,需要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及技术措施,上述缺点对于干切削来说瑕不掩瑜,干切削将是未来的主流加工方式。对于数控加工来说,高速加工受到广泛的认可,以模具加工为例,主要具备以下优点:传统加工工艺大致可以分为:粗-半精-精-磨削等流程,而在高速加工时代,这些工序可并为一到两个流程中,并且由于其在加工精度方面的保障性,可以将磨削加工工序省去。高速加工的切削速度较之普通加工来说有五到十倍的优势,可以大幅节省加工时间,为直径较小的刀具使用带来便利,而且可以加工壁厚较小、强度和硬度都较高的脆性材料,可替代某些工艺,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其一道工序的加工质量和精度,要普通加工经过多道工序方可达到,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6 柔性化程度
传统通用机床的特点是拥有较好的柔性,但效率较低;传统专用机床的特点是有较高的效率,其适应性较差,柔性差,刚性大,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能力较低。这就需要我们转变程序,通过数控的方式进行加工,在实现自动化的同时,柔性和效率都能有所提升,可见,数控加工对于当前市场来说,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7 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加工是数控加工的基础,数控加工是集传统加工、CAE、CAM于一体的加工方式,本文通过对传统机床加工工艺与数控加工工艺的对比,归纳总结出各自的优点与缺点,以期为数控加工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进而更好的编制出科学合理的文件。
参考文献
[1] 郭英杰.浅谈数控加工切槽与切断[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1-53.
[2] 高素琴.数控车床螺纹加工指令的分析与应用[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1(1):77-79.
公共交通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不同钢管脚手架;特点探讨
一、前言:
现今建筑市场施工中所用的脚手架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而建筑施工现场多数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门式钢管脚手架、碗口式钢管脚手架、轮扣承插式钢管脚手架等。不同类型的工程施工选用不同用途的脚手架和模板支架。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落地脚手架使用扣件脚手架的居多,脚手架立杆的纵距一般为1.2~1.8m;横距一般为0.9~1.2m。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又出现了承插式钢管脚手架,使很多在施工单位在材料采购、安全技术管理角度上都多了一样选择性产品。
二、目前几种常用脚手架的特点:
1、碗扣式钢管脚手架
1.1优点
1)多功能:能根据具体施工要求,组成不同组架尺寸、形状和承载能力的单、双排脚手架,支撑架,支撑柱,物料提升架,爬升脚手架,悬挑架等多种功能的施工装备。也可用于搭设施工棚、料棚、灯塔等构筑物。特别适合于搭设曲面脚手架和重载支撑架。
2)高功效:常用杆件中最长为3130mm,重17.07kg。整架拼拆速度比常规快3~5倍,拼拆快速省力,工人用一把铁锤即可完成全部作业,避免了螺栓操作带来的诸多不便。
3)通用性强:主构件均采用普通的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之钢管,可用扣件同普通钢管连接,通用性强。
4)承载力大:立杆连接是同轴心承插,横杆同立杆靠碗扣接头连接,接头具有可靠的抗弯、抗剪、抗扭力学性能。而且各杆件轴心线交于一点,节点在框架平面内,因此,结构稳固可靠,承载力大。(整架承载力提高,约比同等清况的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提高15%以上,)
5)安全可靠:接头设计时,考虑到上碗扣螺旋摩擦力和自重力作用,使接头具有可靠的自锁能力。作用于横杆上的荷载通过下碗扣传递给立杆,下碗扣具有很强的抗剪能力(最大为199kN)。
6)易于加工:主构件用Φ48×3.5、Q 235焊接钢管,制造工艺简单,成本适中,可直接对现有扣件式脚手架进行加工改造.不需要复杂的加工设备。
7)不易丢失:该脚手架无零散易丢失扣件,把构件丢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8)维修少:该脚手架构件消除了螺栓连接.构件经碰耐磕.一般锈蚀不影响拼拆作业,不需特殊养护、维修。
9)便于管理:构件系列标准化,构件外表涂以橘黄色。美观大方,构件堆放整齐,便于现场材料管理,满足文明施工要求。
10)易于运输:该脚手架最长构件3000mm,最重构件40.53kg,便于搬运和运输。
1.2缺点
1)横杆为几种尺寸的定型杆,立杆上碗扣节点按0.6m间距设置,使构架尺寸受到限制;仅能作为支架使用,外墙脚手架因节点多不建议选用。
2)U形连接销易丢;
3)阶格较贵;
1.3适应性
1)构筑各种形式的脚手架、模板和其它支撑架;
2)组装井字架;
3)搭设坡道、工棚、看台及其它临时构筑物;
4)构造强力组合支撑柱;
5)构筑承受横向力作用的支撑架;
2、扣件式钢管脚手架
2.1优点
1) 承载力较大。当脚手架的几何尺寸及构造符合规范的有关要求时,一般情况下,脚手架的单管立柱的承载力可达15kN~35kN。也可作为支架受力主托梁。
2)装拆方便,搭设灵活。由于钢管长度易于调整,扣件连接简便,因而可适应各种平面、立面的建筑物与构筑物用脚手架,支模使用后剩下的短钢管可当脚手架连墙件循环使用。
3)比较经济。加工简单,一次投资费用较低;如果精心设计脚手架几何尺寸,注意提高钢管周转使用率,则材料用量也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扣件钢管架折合每平方米建筑用钢量约15公斤。
4)当支模体系发现变形问题时可以增加立杆、斜撑、剪刀撑等加固措施,应急情况下操作方便。
2.2缺点
1)扣件(特别是它的螺杆)容易丢失;
2)节点处的杆件为偏心连接,靠抗滑力传递荷载和内力,因而降低了其承载能力;
3)扣件节点的连接质量受扣件本身质量和工人操作的影响显著。
2.3适应性
3、门式钢管脚手架
3. 1优点
1)门式钢管脚手架几何尺寸标准化。
2)结构合理,受力性能好,充分利用利用钢材强度,承载能力高。
3)施工中装拆容易、架设效率高,省工省时、安全可靠、经济适用。
3.2缺点
1)构架尺寸无任何灵活性,构架尺寸的任何改变都要换用另一种型号的门架及其配件,经常要进行配架处理,有时导致可调顶托和底托超高。
2)交叉支撑易在中铰点处折断;
3)定型脚手板较重,
4)价格较贵
3.2.3适应性
1)构造定型脚手架 、卸料平台
2)作粱、板构架的支撑架;
3)装饰工程活动工作台;
4、铝合金快装脚手架
铝合金脚手架特点:
1)、铝合金脚手架所有部件采用特制铝合金材质,比传统钢架轻75%
2)、部件连接强度高:采用内胀外压式新型冷作工艺,脚手架接头的破坏拉脱力达到4100-4400Kg,远大于2100Kg的许用拉脱力。
3)、安装简便快捷;配有高强度脚轮,可移动。
4)、整体结构采用“积木式”组合设计,不需任何安装工具。
5、轮扣式钢管脚手架
技术原理:
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门式脚手架的技术指标、计算参数与依据,进行各项试验和检测,必须达到或高于同类产品的技术指标要求;钢管的轴压力,抗弯、抗剪均达到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的指标要求;轮扣焊接强度强于“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扣件的抗滑力;即设计值RC=8KN,经检测>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传给立杆的竖向作用力2KN的要求。
轮扣直插式脚手架组件:直插式扣盘、竖向接长套筒、横杆接头、立杆、横杆等构件组成;扣盘、竖向接长套筒直接焊接在立杆上,变成三件合一。横杆接头直接焊接在横杆的两端,变成二件合一。
轮扣直插式脚手架安装方法:
立杆安装时,首先把下托调至水平才连接其他立杆。
把横杆两端的插头,插入立杆同一步距对应的锁盘孔内。用小锤敲击到位,当插头和锁盘到位时,中间的锁栅孔会相对应时再安上保险锁,这样安全更加保证。
脚手架高度低于10米时可不考虑自重,10米以上时必须考虑自重。
安装此体系支撑架应水平搭设,首先根据支撑平面配置方案放置好立杆,4个为一基本组装单元,接着同时安装横杆及纵杆,并敲紧上轮扣,使节点紧固。并以此基本单元为起点,安装其它的支撑架单元杆件,随安装随调整加固,完成最底层的安装。
拆除此体系支撑架时,先放松上部的可调托撑,从一侧分单元逐件拆除,同时应将上部的模板及脚手板同步拆除。拆除的总原则是先装的后拆,后装的先拆。
三、结语
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钢管脚手架在工程中的合理选择和使用关乎到项目的经济、安全等方面;工程人员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加先进更科学的脚手架被发明和推广,使高层建筑的施工在社会使用能够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公共交通的特点范文3
1 大容量公共交通模式的解读
大容量公共交通模式是指一种基于大容量公共交通导向的一种城市交通开发模式,其中TOD模式是大容量公共交通最具代表性的模式。大容量公共交通模式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二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它的特点体现在通过建设城市间的快速公交系统与城市内外部的地铁、高铁、轻轨等大容量的公共交通,为城市的正常有序运行提供交通支持系统,并通过公共交通节点社区的建立,实现居住、工作、教育、娱乐、商业等多种社会功能的集合。公共交通节点社区的建立要确保留有较大的生态空间,便于居民选择多种类型的出行方式来实现出行的目的,从而形成合理的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模式,如图1所示。
大容量公共交通模式主要包括两个子系统:
一是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它具有准时、舒适、快速便捷及容量大等方面的优势,通常会在具有巨大交通出行的主要城市交通干线进行建设,主要表现为快速公交系统与轨道交通系统两种基本形式,其中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模式的关键引导,它的补充与延伸形式主要为BRT。
二是大容量公共交通节点社区,它通过鼓励混合土地模式的利用,倡导城市居民采用步行、自行车、公交及出租车等多种出行方式来代替私人汽车的使用,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居民对于交通方式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促进社区交通微循环的改善。
综上所述,实施大容量公共交通模式,有利于城市交通方式的发展与转变,有利于城市交通拥堵、城市空间狭窄的缓解与解决,还有利于改善城市土地利用的结构性难题,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城市的构建。
2 国内大容量公共交通模式下城市空间规划的案例
“地铁+物业”是香港大容量公共交通模式的重要特点,作为世界上铁路系统开发最为成功的地区之一,香港的大容量公共交通模式具有两个方面的成功经验。
2.1 布局模式的“大疏+大密”的紧凑特点
香港采用的是高强度的开发方式,尽可能在较小的土地氛围内实现较大的城市功能,为其他设施与生态绿地等留出足够的空间,如“城市―郊野”共存的城市规划设计空间框架;
2.2 有机结合交通建设与土地资源利用,实现城市开发 的立体化模式
香港将居住、娱乐、商业等多样化的城市功能有效的与交通功能整合在某个立体空间中,利用架空廊道为行人与商铺提供活动空间,利用地面为汽车行驶提供公共开敞空间,利用轨道与公交为人们提供交通方式与换乘方式,形成一种高效的混合的立体空间。
由此可见,大容量公共交通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交通系统的健全及市场、政府等多方面的配合与协调。
3 大容量公共交通模式下城市空间规划策略的探寻
3.1 城市功能的多样化聚集
交通可达性较高通常是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的重要特点,它在城市发展的带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为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确保居民能够开展正常的工作与生活,需要以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为核心,采用工作、居住、娱乐及商业等混合用地的布局形态,保证各个社区之间留有较多的绿化空间,实现城市功能的多样化聚集。
城市功能的多样化聚集中,功能的多样化要与公共交通站点的级别与类型相适切,根据多样化功能导向的类型,可以将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划分为社区型、中心型及枢纽型,社区型站点的主要功能以居住为主,同时发挥着教育、商业等方面的配套功能;中心型站点的主要功能以商业、娱乐为主,具有大型的公共服务设施;枢纽型站点的主要功能则以交通为主,是客流在不同交通方式之间互相换乘的主要场所。
3.2 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大容量交通公共交通站点可达性的不断提高,造成站点区域及周边地区的土地价格也出现上涨的趋势。
依据地租竞价规律,功能不同的用地类型会有不同的承租能力,也会对区域可达性产生不同程度而依赖,这使得交通可达性较好的区域聚集了承租能力较高的用地类型及较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导致交通站点区域的开发强度呈现出由内而外、梯度递减的圈层式特点,这种较高强度的土地开发有利于保证大容量交通站点的充足客流量,促进大容量公共交通高的有序、正常运转。
另外,城市土地资源与空间资源紧缺逐渐成为各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一些特大城市,因此,特大城市要转变未来发展的理念,从大容量公共交通模式的视角出发,对城市上盖物业开发、地下空间利用等集约化方式进行开发与采用,通过土地与空间资源的拓展,资源利用效益的提高,逐渐集聚土地的利用效益,实现紧缺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换乘方式的系统化完善
大容量公共交通需要通过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与衔接来实现正常的运行,这就需要大容量公共交通必须要与常规公交系统进行统一部署及有序的安排,确保人们能够在大容量交通与常规公交系统之间进行方便、快捷的换乘,如陆地交通与水路交通之间的换乘。
另外,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为私人汽车设立专门的停车场,停车场可设置在城市中心区外部的沿线站点周围,帮助乘客实现私人汽车与其他交通工具之间的有效换乘,这种换乘方式称之为停车换乘方式,它有利于城市中心区过度交通压力的环节,有利于发挥充分发挥大容量公共交通的优点。停车换乘方式在城市规划中的设计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上班族,在规划设计时要考虑交通拥堵方面的因素;二是它需要换乘条件的快捷、方便及收费政策的合理、完善。
3.4 开发力度的低效化冲击
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一方面要鼓励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高强度开发对社会及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一,可以通过自行车、步行两种交通模式来适当的控制公共交通站点的规模,制约城市交通用地的无序扩展,同时要为交通站点保留外围的绿化与开敞空间,这些空间也可以作为城市居民用来日常休息娱乐的场所或躲避灾难的紧急场所,以此促进城市交通环境的生态平衡,改进城市居民的生存状态。
其二,从微观层面来看,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可以引入绿色技术、改造现有场地,为高密度开发区打造生态空间,如屋顶绿化,如图2所示,从而促进绿色生活理念的发展与维系。
公共交通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究
前言:
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作为先进的智能信息化系统,实现了便捷、安全、可靠的运输环境,通过对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智能控制,很大限度的实现了道路信息的多元化传递,提高了道路的畅通和高科技的发展,探究和发展的最高标准也是完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多元化性能,增加出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形成高标准、高质量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
1、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阐述
由于受交通运输因素的制约,改善当今的公共交通运输,缓解由各种天气、堵塞等产生的影响,建立完善的交通智能化系统和管理体系很有必要,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主要由监测公路、信息导向和语音功能几个主要部分组成。监测公路:监测公路系统主要通过视频图像和监控摄像等设施来达到监视路面的实时状况及突发状况等,能准确快速的传递现场的路况分析图,方便公共交通管理中心及时掌握信息。信息导向:信息导向系统主要是针对路况上的收费站和路段上的突发状况进行交通上的采集数字报表和资料的传递,实现了完整的探测系统设备。语音功能:语音功能主要是采用信息探测的功能,无线电话系统和遇到突发状况等。通过信息感应和图像处理及时和应急中心取得联系,大大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智能性。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角度来分析,宏观调控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从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来讲,经济效益的发展对国家的贡献有长久的影响,整个发展目标对于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有着很大个影响。随着市场的变化,高新技术产业在不断地快速发展,很多经济企业避免被淘汰下架都在不断学习与完善新型技术,通过新型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的发展,运输智能的新颖性也在不断提高,加上企业间的竞争力只增不减,促使一些企业间形成了无形的效益竞争,更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为基础,实现智能系统的多元化发展,为此通过整合总体的经济效益的目标,最终需要多种措施来评价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所做出的影响。
2、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根据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终极目标来发展,全面建设综合化系统管理必须要建立健全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确定影响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法,在各种因素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分析路面交通、地域影响,明确研究评价的目标是完善社会经济效益体系。通过国际权威的技术检测来评价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复杂性、选择性都对评价方法做出了实际研究,多方面的技术应用发展也是建立的一个良好评价方法,系统经营者创造的一系列综合效益成果的技术检测,旨在揭示全社会以追求盈利的前提下,放眼于公共交通管理系统所带来的评价以及最终的影响。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一般是由成本和收入的最终效益来实现,例如,整个交通运输的维护费和通行费都属于企业的成本。大众出行便利,车况信息完善,促进交通的畅通,都可以作为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影响评价的有利特点,把社会产业之间的联系又递进了一步,从经济的长远考虑,提出合理的研究评价成果,能带来产业的快速发展。
3、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综合评价内容
从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公众驾驶车辆的行程,来往的驾车时间,天气以及路面突发状况的等对交通影响。一方面,对交通过程中产生的车辆损伤、人员伤亡及车载货损等安全方面问题,做出了分析;另一方面,对车辆行驶中产生的尾气、燃油消耗也对环境产生了影响,通过对出行的大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提高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智能化,不仅方便大众出行,而且还有利于系统的不断完善,提高运输的运作率,降低了成本效益的投资,维护了系统的耐用性。针对当前的市场经济模式,确保大众的切身利益,一部分可以直接得到效益,如运输中途的时间缩短,燃油量消耗少;另一部分不能直接得到效益,而是由无形中带来的效益;如改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化的提高、增加用户满意度,推行车辆自动性能安全性检测。分析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影响评价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及适应的各种环境。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应该满足于社会经济的需求,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来分析,公共交通管理的系统化、多元化不仅能准确的识别自身的突出特点,还能明确评价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他方面所带来的成本和效益,利用对所选择的各类系统性能、方法内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多面分析,结合整理数据,实施评价的检测和成果,从抽选的数据中来看,一些评价方案往往不能到达评价的预期目的,从中就要判断符合综合评价的分析,无非就是对已经实施生产的效益做出对比,从而得出衡量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牵动着经济的需求,对于公共交通管理系统追求的利润和成本,一般都会在最后的成果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来要求和不断完善系统化发展的长远性,全面统筹分析客观现象,着眼于当下的社会经济水平,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应该全面适当的改变格局,从实际出发,全面总结由实践所带来的检测,有利于评价的最终研究成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的发展来看,通过对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综合阐述,主要分析了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研究的因素、原则内容和方法,遵循着市场的经济变化模式,构建完善的系统化、科学化管理。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研究成果的科学发展和有秩序的进行,是建立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李忠伟.中国高速公路用地社会经济影响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2]张云飞.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分析及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3.
公共交通的特点范文5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乡村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46号)建设部等四部委关于优先发展乡村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建城〔〕288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乡村公共交通实施意见的通知》豫政办〔〕87号)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优先发展乡村公共交通实施意见的通知》郑政文〔〕163号),为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方便市民出行、促进“和谐交通”建设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就我区优先发展乡村公共交通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优先发展乡村公共交通的重要性
区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随着城镇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小汽车出行比例继续增长,车多路少”矛盾凸显。乡村交通拥堵日益加剧,影响了乡村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先发展乡村公共交通,不只是缓解乡村交通拥堵、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肯定要求。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确立公共交通在乡村交通中的优先地位,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乡村公共交通发展步伐,切实提高乡村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促进乡村公共交通与乡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优先发展乡村公共交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大力发展乡村公共交通,依照乡村公共交通“设施用地优先、资金安排优先、路权分配优先、财税扶持优先”原则.改善乡村公共交通发展环境,基本形成以公共汽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的乡村公共交通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平安、方便、快捷、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
(一)年底完成玉发大道公交场站建设。
(二)年底在现有5条公交线路的基础上新增3条线路。营运里程由现在70.6公里达到100公里。
(三)年底完成公交站牌的更新、装置设计新颖与我区建设相协调的公交站牌;
(四)年底编制完成《市区乡村交通专项规划》
(五)底公交车辆达50台(现32台)实现公交出行分担率达2030%。建城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建城区达50%,中心城区大于70%,乡村居民走出家门500米之内乘上公共汽车,换乘一次到达目的地。确立公共交通在区乡村交通中的主导地位,2012年乡村公共交通设施达到国家规范。
(六)根据我区新建改建道路发展情况和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
三、依法保证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
方便农村群众出行,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乡村公共交通的通知》〔〕46号要求:引导乡村公共交通向农村延伸服务的精神。以优先发展乡村公共交通为核心,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乡村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做好规划的实施及修编等工作。统筹规划城乡发展,统一编制我区城乡公共交通规划,积极引导乡村公交向农村延伸。努力构建城乡公共交通统筹发展格局,实现乡村公共交通全覆盖。
已经投入使用的乡村公共交通场站等基础设施不得随意改变用途。对乡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审批、场站建设施工等,要优先预留、保证乡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尽快落实规划确定的乡村公共交通停车场、颐养场、首末站、调度中心、换乘枢纽站等设施用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乡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及其建设用地.设立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
四、加大乡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合理设置乡村公共交通首末站、枢纽站、综合停车场,加大乡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确保场站用地充分,满足公共交通线网布局合理要求。
(一)加大公共交通场站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始终把乡村公共交通场站建设作为区级重点工程,投融资方面予以重点支持,用地、拆迁、规费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政策倾斜。
实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乡村主干道建设必需同步建设港湾式停靠站,将乡村公共交通场站设施作为开发区、新建小区、大型商业网点、风景区以及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工程建设项目的必备基础设施.客流量巨大、普通港湾式停靠站难以满足要求的,还要设置多车道的深港湾乡村公共交通停靠站。对未按规定配套建设乡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验收。通过乡村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建设,确保乡村公共交通车辆进场率不低于95%
(二)加快乡村公共交通枢纽站、首末站建设。重点加快玉发大道公交场站土地划拨、设计和建设的进度。同时要完善乡村公共交通专用通道相应配套设施和使用管理方法,加强专用通道管理,充分发挥专用通道的效能。
(三)加快乡村公共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积极构建智能化公共交通系统.为乘客提供相关信息服务。提高乡村公共交通服务的科技含量和吸引力。
五、加大对乡村公共交通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将乡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和政府乡村建设投资计划。依照乡村总体规划和公共交通专项规划.以及乡村公共交通科技创新项目所需的资金,纳入区政府财政预算和政府乡村建设投资计划。要在城区维护建设资金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乡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共交通企业缴纳的乡村公用事业附加费即征即返,专项用于乡村公共交通车辆更新。乡村公共交通建设资金占乡村建设资金支出的比例应根据我区实际情况逐年增加投入。
(二)科学合理核定乡村公共交通票价。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核定乡村公共交通票价。建立规范的乡村公共交通企业利息费用和政策性亏损审计与评价制度。对乡村公共交通因价格限制因素造成的政策性亏损,由区财政给予补贴。
(三)建立规范的补贴、弥补机制。对乡村公共交通企业因低票价和承担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伤残军人、伤残警察等免费乘车及学生和成人持月票乘车)以及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经区市政局、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审核,报区政府批准后,由区财政给予补贴和补偿。补贴资金要于当年足额拨付到位。
(四)扩大资金来源渠道。符合《划拨用地目录》公共交通场站建设用地.保证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对外经营,经营收益用于弥补主业亏损。
(五)对乡村公共交通企业实行税费减免政策。乡村公共交通车辆免征车船税、过桥(路)费、公路客运附加费、运营车辆年检年审费、运营车辆养路费;乡村公共交通场站免征乡村基础设施配套费、乡村道路占用挖掘费、绿地占用弥补费;乡村公共交通企业免缴公路建设基金、运管费、残疾人就业保证金等费用。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经有权机关批准后可以免征。
六、提高乡村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
(一)优化调整乡村公共交通线网.对中心城区现有线网进行规划、调整,构建快线网、减少重复线路、调整支线网,与快线、普线形成科学网络,方便市民出行。
(二)扩大乡村公共交通服务范围。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公共交通在乡村交通主导作用的同时,统筹中心城区与周边村镇的公共交通发展,构建本区行政区域内的大公共交通网络,底实现乡村公共交通在区范围内的全覆盖。协商一致的情况下。
(三)改善乡村公共交通乘车、候车条件.改善乘坐条件。要加快车辆更新步伐,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大容量、低能耗、环保型乡村公共交通车辆,不符合国Ⅱ排放规范车辆以倒计时方式全部淘汰完毕。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新购车辆达到国Ⅲ标准,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共交通体系。
(四)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公交企业优秀的目标。乡村公共交通企业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方向;要建立、完善和创新服务质量的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和行车秩序;要认真履行有关公共交通服务规范,真正做到市民满意、政府放心”,实现乡村公交优先,公交企业优秀的目标。
七、建立健全行业监管制度
(一)理顺乡村公共交通管理体制。依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消除乡村公共交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确保乡村公共交通行业健康发展。
(二)实行乡村公共交通特许经营制度。市政主管部门应与公共交通企业签订《乡村公共交通特许经营协议》.应明确其应承担的社会公益性责任、准点守时责任、社会效益责任和车辆更新降低污染的责任。严禁拍卖、无限期出让、重复授予乡村公共交通线路经营权,经营者不得擅自转让乡村公共交通线路经营权。
(三)加大乡村公共交通执法力度。依照《市区乡村公共交通管理方法》严格执法.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营运活动,维护乡村公共交通客运市场秩序。严格乡村公共交通企业经营服务管理,制定完善的相关考核方法,规范企业经营服务行为。
八、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建立乡村公共交通职工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根据乡村公共交通行业主要提供公共服务的特点,高度重视和关心乡村公共交通企业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状况.建立职工工资增长主要与其发生的社会效益相联系的机制。提高乡村公共交通行业职工的劳动收入水平,2012年年底前,乡村公共交通职工工资收入要逐步赶上并略高于我区社会平均水平,坚持乡村公共交通职工队伍稳定。乡村公共交通企业要认真执行国家工时制度和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等有关规定,保证职工休假和休息权益,要按时为职工足额缴纳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平安费用和住房公积金,各种劳动维护和福利待遇必需予以保证。
公共交通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寒冷地区,冬季,公共交通
Abstract: Frozen weather in winter usually bring a lot of difficulty in city transportation, against the relatively outstanding traffic issues,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better operat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frozen areas, winter period, public transportation
中图分类号:U491.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寒冷地区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侯特征所定义的,概指因冬季漫长,气侯严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我国寒地区域国土面积的较大,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和等十几个省市区。首先,解决了冬季公共交通问题就解决了全年多数公共交通问题;其次,随着旅游业在城市第三产业中比重的扩大,冬季成为寒地城市旅游高峰期,冰城雪景城市形象的推广离不开公共交通的健康发展;再次,我国寒地城市多位于东北老工业区内,城市发展相对滞后,解决寒地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问题对老工业区城市的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一、寒冷地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交通效率低
寒冷地区城市多位于东北老工业区,城市基础设施普遍陈旧,公共交通以地面交通为主,特别是在老城区,由于城市空间肌理的限制,严重影响了城市道路系统更新速率,直接导致城市交通高峰期拥堵现象严重,特别是冬季冰雪路面进一步降低了行车速度;偶尔发生的交通事故使得车行举步维艰;此外城市中交通拥堵的多发地段多为公共汽车的必经之路。在这样的城市交通大环境下,公共交通很难具有高效率的运营状态,这也是公共交通满意度较低的根本原因。
(二)公共交通服务质量较低
公共交通作为城市的民生工程,是城市形象的代表,作为城市的一扇窗口,体现城市的精神状态和市民的生活状态。诚然,公共交通晚点、不准时等服务质量问题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城市公共交通的管理基本处于初级状态,由制度、管理缺失,个别人的不作为等非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低下的情况普遍存在,公共交通乘运人员的低素质所引发的争吵、漫骂、殴打现象时有发生,语言粗俗、仪表不整、吸烟、吐痰等不礼貌行为屡见不鲜。
二、引发寒冷地区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原因
(一)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果显著,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财产不断增加,汽车已经不再是生活中的奢侈品,有车人群的扩大,更加凸显城市道路交通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化脚步加快,城市人日的激增,必然导致人均交通资源的大幅下降,二者的相互作用必然引发交通问题,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区城市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城市,交通出现问题体现了一定的必然性。
(二) 寒冷气候对其他出行方式的制约
寒冷地区城市冬季寒冷的气侯对出行方式的制约也是寒地城市冬季公共交通压力剧增的原因之一,当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的自行车大军已经成为回忆的时侯,欧洲城市鼓励自行车这种环保的出行方式活动正如火如茶,但在寒地城市冬季由于气温、路况的原因,自行车、摩托车等出行方式已经基本淡出公众冬季出行方式的选择范围。一方面,自行车与摩托车冬季出行舒适性极低,同时光滑的路面增加了出行的危险性;另一方面,在道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寒地城市严格的非机动车道很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他季节自行车、摩托车在出行方式中的比重。寒地城市冬季出行的方式已经被气侯限定在了公共汽车、出租车、轨道交通、私家车、步行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