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范文1
2012年,“家庭医生”作为上海医改的新服务模式和惠民举措,成了上海的城市热词,也实实在在成了上海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从“家庭医生”这个不再陌生的概念出发,我们不妨来看—下中国的医改新市场。
激增与膨胀:医疗服务行业的扩张
近几年,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发展迅猛:不论是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还是总体规模,都取得了较大进展。(见图表1)
从我国医疗机构总量上看,据卫生部统计,截至2012年2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相关医疗机构在内,数量已高达95.9万个。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诊所(医务室)等。
在经过2008年的小幅下降后,截至2012年2月,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447个。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量为9142个,居增量首位。村卫生室及公立医院增量位于其后,分别为9309个及119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医院则数目有所减少。
其次,作为医疗服务的物质基础,中国医疗服务资源近几年来在总量上呈现了持续增加的态势。这种趋势主要通过两个分支体现:一是政府卫生费用的支出情况,二是卫生机构的床位数目。(见图表2、图表3)
从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06年至2010年这五年间,政府的卫生总费用支出增速进一步加快,人均卫生费用数额也明显增加。床位数方面,我国医疗机构的床位数目总量持续增加,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医疗机构总体住院服务能力也在持续增强。(见图表4)
再次,随着经济水平的攀升,我国国民的医疗健康及保健意识有所提升,医疗服务的需求虽增速有所放缓,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据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62.7亿人次,同比增长率为7.4%。2011年居民平均就诊次数达4.63次。
失衡与缓慢:医疗服务行业的现状
在多年改革及发展之后,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依然存在以下特征。
首先,医疗市场分布不均,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发展及配置不均衡。在医疗服务结构总量蒸蒸日上的态势下,医疗机构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切实存在。医疗机构众多,而城乡分布不均,设施先进,环境优越,医疗人员齐备的医院多分布于城市;医疗机构基数大,但医疗设施相對落后,服务水平普遍偏低。
其次,我国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缓慢。基本诊断治疗技术在我国已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但是缺乏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大力推广这就需要政府及各方面资本的力量来共同协作进步。人均医疗服务供给偏低,这也是我国医疗行业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特征。
机遇与潜力:医疗服务行业新投资
近年来在政策鼓励下,我国医疗服务机构的投资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逐步显现出以公立医院为主,私立及股份制医疗机构为辅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态势,其中民营医疗机构在近几年问更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投资机遇看,在利好政策出台后,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涌入医疗服务领域进行投资并取得进展,投资领域主要趋于新建专科医院、高端医疗及收购企业厂矿医院,其中众投资者中也包括已成功上市的公司。
据清科数据库,2011年起,我国医疗行业的投资所趋向的细分医疗科室主要集中于齿科、体检、医美等专科医疗服务机构。其问,也有部分已上市公司加大了對医疗服务领域的投入,例如,双鹭药业与新乡市中心医院合资设立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拟投资达1.6亿元;通策医疗拟出资3亿元与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合作成立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呈贡新区医院。其他类似的还有金陵药业、益佰制药、康美药业以及马应龙等,这些都是主业制药同时投资医院的上市公司。主业为医疗服务的上市公司方面,继“爱尔眼科”后,“迪安诊断”也与2011年7月19日在深圳创业板成功上市。
总体看来,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投资潜力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医疗服务机构分布结构及市场基数大的现状,为各类专科及中高端医疗服务机构赢得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如:眼科、妇幼、口腔以及体检等科室。
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范文2
1.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字化医院;2.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数字化社区和乡镇卫生院;3.以信息共享为中心的区域数据中心、全国通用的“协同医疗卡”和各级政府管理平台;4.以人为本的公众医疗卫生服务平台;5.以保障国家卫生数字化为目标的技术标准规范、法规政策和运行机制。
国家新医改方案归纳为“四梁八柱”。四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这四大服务体系必须依靠网络信息技术来支撑才能运转起来。主席今年5月28日再次强调提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也只有依靠网络信息技术来支撑才能完美实现。
当代医疗卫生信息化正在应用或需要的IT技术,主要包括网络、存储、交换、图像、标识、安全等方面。国内外20多年卫生信息化的实践证明,就信息技术而言,已足以为国家卫生信息化提供支撑。因而,医疗卫生行业对IT的要求,就是如何应用,如何用好;如何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如何成为四梁八柱的支撑,成为党和国家民生政策的载体。
区域卫生信息化推动IT行业的创新发展
随着医院“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医院数字化区域卫生数字化国家卫生数字化”的发展,区域卫生数字化对IT行业的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
1.组织规模化
过去一个医院的数字化建设常需要多家甚至一、二十家专业公司实施,而现在的区域卫生信息化要求的是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的区域整体实施信息化。因而实施公司必须具备相当的规模和相应的能力才能满足要求。
2.专业集团化
区域卫生信息化不仅需要规模化,还需要多专业的集团化。没有多专业集团化的队伍就难以完成区域卫生信息化。既需要有大医院的HIS系统,也需要小医院的HIS系统;需要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卫生院的信息系统,还需要各类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各级政府的集成平台等等。种类多且规模大,因此必须具有多专业的集团化的IT公司,才具备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能力。
3.实施区域化
区域卫生信息化需要许多专业性很强,并与高端设备密切相关的信息系统。如PACS,包括CT、核磁、普放、核医学、超声、内镜、病理、心电图等等。目前这类单项公司很多,而且规模常常很小,面对区域卫生信息化统一的网络、统一的数据中心、统一的管理和应用平台,常常难以适应。因此,这类公司虽然需要进一步专业化,但更需要的是区域化的能力才能适应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要求。
4.技术标准化
区域卫生信息化必然成为国家卫生信息化的组成部分。要避免区域信息孤岛的产生,要实现区域乃至全国所有医疗卫生保健信息共享,必须坚持技术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近年国家卫生部为此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标准,必须作为各实施公司的执行标准。
IT行业发展对卫生信息化有重要引领作用
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范文3
(一)
浙江省有许多长期从事体检、保健、疗养、康复业务的国有和民营机构,他们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近几年,由于政府部门指定了一些定点体检医院,这就使一些想去服务质量相对较好的健康管理医疗机构进行体检的企事业单位职工群众,只能到定点医院去体检。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竞争的不公平,也容易导致这些医院“皇帝女儿不愁嫁”,不注重提高自身的软件、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同时,从事健康体检行业医疗机构也因此忽视提高服务的技术和质量,而把功夫和精力花在了争取上面“定点”上。
目前在定点医院中没有一家是民营机构。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拥有极其丰富的民营资本,并且近年来有大举逐鹿医疗服务市场的趋势。虽然民营机构从事健康体检保健工作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在坚持每个市场主体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的前提下,并不排斥他们的盈利要求。相反,对逐利行为带来的消极现象和问题,完全可以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加强宏观管理的方式加以引导、监督和管理。这就是所谓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可因此否定民营机构在促进健康管理行业良性有序竞争、提升健康管理行业整体水平中的积极意义,不能因噎废食,将民营力量拒于健康管理行业门外。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进程中。政府的职责是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氛围,让所有市场竞争者都能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对于健康管理行业来说,就是要促进各种国有、民营机构良性竞争,通过提高各种软件、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来增强市场竞争力。但是由于我们观念、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健康管理事业的口任朝相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其原因主要是:
1.传统的思维模式仍然在延续。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行政管理新模式。行政力量在经济生活中的色彩日趋减化。但是,由于改革过程的渐进性、改革领域的拓延性,在某些行业某些领域。甚至是在新兴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行政力量对经济生活干预过度的现象仍然存在,市场主体、广大群众也能够明显感受到行政力量过度干预经济生活的伤害和不方便。
2.管理理念上没有与时俱进。建立健全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是政府的责任。目标虽然明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在具体的管理方式的选择上,还是存在着与时代脱节的现象。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财政体制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也先后启动。这些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走向高度的市场化和商业化。一方面,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主要来自于供给主体(广大医疗卫生机构)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所有的供给主体都遵循市场约束,成为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具有独立经营意识的利益主体;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地演变为私人消费品。伴随着这一改革过程,政府和社会在卫生资源投入上逐渐退出主体地位,而个人的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则逐渐增加并成为投入的重要的来源。不少专家学者指出,在市场环境下,我们应该在政府主导下打破公立医院垄断。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大力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有效地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改造,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政府要把民间办医力量的发展纳入卫生整体发展规划中。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部门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引导民营部门为公共利益的目标服务。但在前期医疗改革阶段性失利的情况下,政府不得不收紧了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的口子。在我国的卫生改革过程中。除了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外。要求政府增加卫生投入的呼声也是不绝于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但我国在卫生支出上的增长速度却远远比不上经济的增长速度。
与此同时。许多研究人员和专家一致提醒我们的政府:增加医疗卫生投入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如果没有体制机制改革,单纯增加公共财政在卫生领域的支出,会造成更大的浪费。从2000年以来,卫生费用支出翻番,但老百姓并不满意,原因就在于卫生公共财政支出效率不高。因此,许多专家认为,政府购买医疗服务,或采取公私合作方式,完全能够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结合。
(二)
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体。行政力量的合理介入是健康管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力,那么,合理介入与不适当干预的界限在哪里呢?界限就在于掌握一个适当的度。 行政干预在领域上要把握一个度。在健康管理事业发展中,那些涉及行业规范和标准、涉及公民健康保障、涉及卫生基础设施和基层卫生机构建设的部分。都是应该加大政府的行政干预力度。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群众的基本权益。但是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方面。政府则应该给民间资本在合法范围内以足够的自主决策的权利。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特别是在健康管理事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行政干预就应该适当减弱和调整。同时行政干预还要在时间上把握一个度。当行业发展较为稳定。市场比较健全时。行政干预就可以适当少一些。而在经济过度繁荣,出现泡沫或者经济处于低迷阶段时,行政干预应该适当加大。总之,行政干预要掌握时机,恰到好处。
1.要为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确立理论高度、指明发展方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也是现代医疗保健的一个核心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含了提高全民素质的内容,而“健康素质”又是全民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可以说,健康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其他素质都无从说起。健康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中国人口与卫生科技发展战略也为我国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提出“战略前移”和“重心下移”的方针,指出我们在落实健康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应该真正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以一、二级预防为重点,从疾病发生的“上游”人手,提高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加强健康的监测、预测、管理与促进,预防重大疾病的发生。同时要进一步把卫生防病保健工作的重点放在社
区、农村、社团和家庭,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医疗保障的覆盖率,让更多的人享受基本的健康管理服务。
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建筑设计 理论 技术
中图分类号:TU24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8537(2011)03-0029-03
21世纪的医疗建筑设计行业,要求医疗专业设计师,不仅是一个合格的建筑师,具备相应的建筑专业知识,同时也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医疗行业的引导者,要将医院功能、科室体系、就诊流程等知识融会贯通,为院方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然而,目前的国内医疗行业缺乏对这一新兴领域系统描述的著作或是权威的规章规范,不得已之下,我们假诸外求,试图通过对Guidelines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Health Care Facilitiesl《医疗保健设施设计与建设指南》(美国国家标准指南)的翻译和学习来研究国际,国内先进的专业技术,充实到我们的设计业务之中,以促进我们在综合医院设施,专科医院设施以及医院具体环境的净化、空气、噪音环境等方面的设计理念转换和设计水平提升。
本文将分两部分对以上内容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我们将就体制、经济、社会、技术四方面对我国医疗建筑设计领域的现状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是结合Guidelines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Health Care Facitities的翻译内容,对其体会进行阐述。
我国医疗卫生建筑现状
1、体制因素System
(1)卫生部2008版《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规定:一个地区医院床位的总规模,宜控制在千人均拥有病床数量为4~6张,但根据卫生部网站上公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来看,市、县差距较大,全国除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新疆五个省、市、自治区以外,其余所有省市自治区,均无法满足上述标准。
(2)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新建医疗建筑提供财政拨款或低息、免息贷款,以扶持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同时,政府也鼓励外资、民间资产进入医疗行业;大力支持具有优秀医疗资源的医院的改扩建和新建分院。
(3)鉴于国内目前缺乏医疗建设相关规范的现状,卫生部也在积极组织专家进行行业内规范的编著。
2、经济因素Economic
(1)通常来说,医院建设投资额度巨大,其中大部分医院需要政府投资或低息、免息贷款来完成建设,但也有部分投资来自外资,民间资产或医院自筹。
(2)医疗卫生建筑作为新兴的特种建筑发展迅速,规模和利润也都高于传统工业、民用建筑。
3、社会因素Society
(1)社会对于医院数量的需求不断增长,一方面由于设施陈旧、用地限制,无法满足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对新建医院的需要。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福利日趋完善,以及逐渐觉醒的健康意识让人们对先进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技术因素Technology
(1)学科专业细分导致社会对于专科医疗卫生建筑的需求不断增大,如妇产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五官科医院等,要求医疗卫生建筑设计更加专业化和先进化。
(2)传统的医疗建筑设计,与普通建筑区别不大,没有重视流程、分区等细节设计。如今医疗建筑,要求方案策划人员充分了解医院各方面的条件与要求,同时也要能将院方的需求及时、准确的传达给设计人员。这就要求策划人员具备相当的创造力,协调力以及专业技术能力。医疗卫生建筑的合理性是保障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之一。
(3)国际上,由于各国国情和地区特点的差异,没有统一的设计标准。而国内,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时间尚短,无法形成统一的共识。因此,行业内仍然是基于过往的经验进行方案策划和建筑设计,所以设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设计方案策划人员和建筑师的个人经验,而非标准,这注定了设计质量的差异性和收费的多样性。
(4)国内专业设计领域内缺乏指导性的设计规范,至今仍是限制设计水平提高的瓶颈。
翻译体会
1、“指南”溯源
(1)自1947年最初版本诞生至今,内容不断更新,格式不断调整,甚至运用的语言修辞风格上也在精益求精(见表1),参与机构不断扩充,参与编写人员从业领域多样而全面。为了使更多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士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编写研讨会分别在东海岸,中部、西海岸举行。旨在鼓励与提倡以项目研究来支持决策过程,用事实指导实践,编写委员会始终坚持改进修订过程与改进“指南“的内容,使文本历久常新,真实地反映当代的技术水平(表1)。
(2)经过60多年的不断更新与完善,2010版“指南”充分的体现了先进性、专业性以及公正、公开的特点。因其是许多专家、专业人员参与编写而完成的著作,这就为其先进性和专业性提供了保障。同时要求公众对其进行评论,从而最大限度照顾各个领域人们的要求,得到非盈利机构的监督,体现了公正公开的特性。
2、前瞻性的编法
(1)在2010年版“指南”第一稿草案的公众评审期间,编委会收到了大量新的建议,其中有些建议因接收时间太晚,在2010版订期内不能全部及时收录,许多内容将在2014版“指南”修订期内审核。
(2)因此在2010版“指南”中有许多为2014版增加内容而预先保留的段落,这种为将来版本留有必要接口的前瞻性的编法,为我们现在和将来在编写规范,标准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编委会将“指南”的草案在互联网上公示,对公众版本的草案讨论和反馈意见进行甄选,将合理的信息汇总,最终在“指南”的编写过程中予以采纳或参考。
(4)如此一来,编委会做到了充分考虑到公众的利益诉求,进而这些建议不仅来自专业人员,而且也来自病人和其他消费者等非专业人士。让每一个未来的直接或潜在使用者都能够充分参与到“指南”的编写过程之中,从而最大可能的完善“指南”内容,消除其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
3、理性与感性
(1)理性是趋向于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感性则是凭借直觉和情感来思考问题。
(2)“指南”的编译是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的过程。一个医疗流程的实现,是墙、地、门、窗、构件组成的物理空间,是门厅、走廊、候诊、诊室组成的流程空间,是医生,护士,病人、家属组成的人员空间,是门诊、医技、住院,管理组成的功能空间。
(3)“指南”的内容即从合理的流程、布局,空间上做到最简,同时又会从人性的角度提供舒适、便捷,高效的
环境。将理性与感性整合得无懈可击。
(4)“指南”中的标准是所需结果的展现。对于一般认可的标准,给出的规定性量度是经过仔细考虑的。例如,经验表明,设计一间比“指南”中建议面积更小的房间,同时又具有正常功能和操作用的空间是极为困难的。因此,“指南”中所要求的标准或许是满足功能使用下的最低要求。
4、集约与分散
相似的集约,特殊的分散。
(1)2010版的“指南”较其2006版,在形式上有较大调整。“指南”对医院的分类不同于我国,它将医院分为:综合性医院、小型初级护理医院、重症就近医院、精神病医院四大类。
(2)2006版将这几大类医院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没有强调其共性和特性,优点是条例清晰,检索方便;但缺点是没有突出医院之间的区别。在使用过程中,许多使用者对这些感到不便。
(3)因此在新的2010版“指南”中,编委会将各个医院的共性整合后,先期说明,再分别阐述四种类型医院的特殊之处。对于读者而言,在阅读每一类医院特殊要求的同时,可以回溯到先前章节中查询所需要的内容。
5、差异与类同
(1)“指南”在美国,是各州机构合作采用,以求用当前的行业理念来规范医疗保健设施项目。
(2)“规范”在中国,是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政府、机构、行业都需无条件遵守,而“指南”可仅限于参考范围之中。
(3)但“指南”和“规范”一样,都可以指导设计者进行合理设计,为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以及对建设的安全性、规范性起到导向作用。
(4)“指南”中要求,在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将多个专业小组融合到设计之中(利益相关者)。这个多专业的团队至少应包括:管理者、临床医生、感染预防人员、专业设计者、建筑师、设施管理者、安全官员,设备使用者,以及受工程影响的相关区域的支持人员与了解组织项目功能目标的人员,还有项目的范围和性质所确定的其它有关人员。
(5)相比较之下,我国在项目的全过程中,参与人员性质的单一可能会导致在建设完成后,使用过程中无法全方面,各细节的满足所有人员的要求。
6、核心与边缘
(1)核心――建设的核心,在于对一砖一瓦、一桌一椅的精益求精,2010版的“指南”做到了。房间面积的大小、病床最小间距的尺寸、房间的开间和进深等细微之处都做了精确的要求。例如对于特殊区域(如肥胖症单元)的细节要求(见表2):
(2)边缘――2010年版中里程碑式的变化是在“指南”中引入了美国国家标准协会/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美国医疗保健工程学会(ANSI/ASHRAE/ASHE)2008-170标准:“医疗保健设施通风(Ventilation of health Care Facilities)”。在2010版“指南”修订过程中,放弃了2006版“指南”中的通风规范表格,而与ASHRAE合作采用ASHRAE 170规范与随后的补充说明,作为“指南”文本中的一部分。新标准的引入,使2010版“指南”的内容更权威,更科学、更全面、更具指导意义。
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范文5
摘 要:在201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这一文件的颁布为陷入资金困难的公立医院筹措资金提供了方向和指引。本文从公立医院融资概念、当前医疗卫生行业收支状况以及公立医院融资渠道这三个方面对公立医院融资渠道构建进行探索。
关键词:公立医院、融资、商业保险
一、公立医院融资概念剖析
公立医院融资顾名思义指在公立医院为了实现持续经营,从公立医院自身医疗服务经营现状出发,因其未来发展需要,在进行精准预测及科学决策后而主动进行的资金筹措及资金运行的行为。[1]公立医院虽然从本质上承担着救死扶伤,保障公共生命健康安全的职责,但是公立医院的持续经营、发展壮大多需要资金作为后盾,所以健全通畅的融资机制对公立医院发展至关重要。
二、我国当前医疗卫生行业收支现状
根据历年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来看,公立医院的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于主要来自其业务收入,各级别公立医院收入90%以上均是来自于其日常经营所得,而其中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则占据了主要部分。我国公立医院正是因为遵循这样的收支模式,才会导致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也更会导致天价医疗费事件频频发生。这种收支模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看病贵"局面的形成。
尽管政府一再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资金的投入,但是国家对公立医院财政投入不到医院总收入的10%。这个比例显示了我国政府在对公共医疗方面投入不足,迫使公立医院运营和发展严重依赖于药价加成收入和高薪技术的诊疗收入。200年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08 年全国卫生部门所属城市医院和县医院, 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支出的8.8%, 其中基本支出补助占总支出的5.4%,这个比例甚至低于医院对离退休人员相关费用的支出。此外,公立医院所的传染病报告、传染病疫情防控、突发事件救治和无主病人救治等公共卫生任务而支出的费用,都是用过公立医院的业务收入实现补偿的。
根据我国公立医院目前资金状况来说,的确有不少规模大、设备先进、医疗技术人员尖端的公立医疗机构,不存在资金困难。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公立医院来说, 尽管他们具备一定的规模, 但也不得不面临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等问题。与更新设备,引进技术所需的资金相比,财政在这方面的投入却是零星和非决定性的, 所以即便是政府有意转变公立医院的运营模式,让其自负盈亏也会因为缺乏营利性而鲜有社会资本持有者对其收购。更有公立医院自从举办至今,在硬件设施、医疗设备等均是举办指出的配置,也未有具备良好医院管理经验的经营者,医院运营陷入每况愈下的窘境。 上述这两类公立医院在整个医疗卫生市场上不为少数,这也证明资金对我们整个公立医院队伍可持续发展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三、未来阶段我国公立医院融资机制之完善
我国的公立医院目前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机制不完善是制约我国公立医院发展的主因。在借鉴国外有益举措及改革经验,笔者拟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一)科学合理地分配投向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支出
构建覆盖面更广,保障力度更强的医疗卫生体系必然要求国家更为强大的财政支持力度,而且英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完全依赖财政支持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是行不通的。所以,国家对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医疗卫生领域的资金支持必然会形成"僧多肉少"的局面。那么对于国家财政我们应当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第一、政府应当进一步提高国家财政在医疗卫生领域尤其是基本医疗服务领域的投入比重,减轻居民在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的负担比重;第二、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中的供需方财政支持比重,在过去的2009-2012年间医改新增的资金投入约有三分之二是用于需方,在未来的医改中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需方财政支持力度;第三、针对医疗卫生服务供方的财政支持应当完善配置机制,将国家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2]
(二)完善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制度
本文所指的商业医疗保险是指按商业原则经营,以盈利为目的的医疗保险形式,由专门的保险企业经营。[3]商业健康保险机制的建立健全可以让患者在除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有一种医疗费用经济保障,可以提高我国公民的医疗卫生保障程度。在美国,商业健康保险业务是其保险业中的一项主营业务,业务收入额远远超过收寿险和财险。根据2009年数据显示,美国商业健康保险总保费为8012亿美元,占整个保险市场保费总额的40%。而相比之下,我国保险市场上则仍是以寿险和财险为主要的保费险种。所以在未来公立医院融资渠道的完善上,无比要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应有作用。但是健康保险作为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资金补偿形式,仍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加以注意:
第一、商业健康保险参与医疗卫生体制建设应当以保障民生为立足点,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经营原则。
商业健康保险进入到医疗卫生领域后,应当尊重公共医疗服务的本质属性即公益性。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引商业健康保险基金服从于医疗保险的社会保障性质,服从于"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服务理念。社会医疗保险在与商业健康保险合作运行时,不论在内容上还是方式上,均不能完全遵循商业保险的操作规则,而应当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墓地为主导。
第二、商业健康保险在合作中应当准确定位,实现保障范围的有效衔接。
从合作墓地上看,商业保险的保障范围应当是基本医疗保险所不能涵盖的医疗卫生服务领域,起着对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和完善作用。所以根据我国目前基本医疗保险的范围来看,商业健康保险可以推出城镇职工大病保险、自费医疗补充保险这样的产品。只有构建与基本医疗保险市场形成错位保障的商业健康保险格局还是符合我们引导该保险品种进入医疗卫生市场目的之初衷。
第三、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合作中应当以求发挥自身优势
我们之所以引进商业健康保险,更大的目的是发挥商业健康保险资金运作效率高、网点多、专业保险人员数量多等优势。在与社会医疗保险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上述优势。
(三)医疗卫生领域应当实现融资形式多样化
在医疗卫生领域,尤其是公立医院与民营资本结合运行或者由民营资本运作医疗卫生领域,应当实现融资形式的多样化,包括通过股权融资、发行债券融资以及通过信托形式实现融资等。这些在金融领域有着成功融资先例的融资模式可以在考虑医疗卫生领域的特殊性之后引入到该领域中,拓宽医疗卫生领域资金的多样化,支持该行业发展。我国台湾地区就特设新竹国际医疗区这一试点,鼓励医疗机构通过股权融资,实现自身发展。
(四)鼓励公益慈善类款项投入到医疗卫生领域
在西方国家,慈善事业在医疗卫生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有着继市场和政府分配之后的"三次分配"的称号。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也处于蒸蒸日上之势。截止至2008年,已经登记注册的慈善组织中,有基金会1361家,县级以上的慈善会、红十字会4100多家;同时募集资金也较2004年的50多亿上升到2007年的309亿,这个数字在这两年有大幅增长。因此,在未来政府应当要起到将慈善事业募集款项科学合理地注入到医疗卫生领域的作用,引导各类慈善机构兴办医疗机构、成立救助基金、向医疗保险捐赠等。
参考文献:
[1]毕四岭,袁长海.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及其对医院融资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12).
[2]王军.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服务好医药卫生改革--医改中财政经济政策的研究与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0,(33).
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财务管理 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计划经济时期单纯的社会公益性质结构开始向自负盈亏的经营机构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实现看病救人和盈利的双赢,财务管理是重要的一环,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赖以生存的根本。但由于财务管理还存在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如何解决,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市场竞争的关键,同时,也对其能否持续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产生重大影响。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在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全额财政拨款,不需承担市场风险。还沿用旧时制度的财务管理无法有效应对市场经济挑战,从而拖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步伐。同时,岗位、人员安排不合理,观念上不重视财务管理、制度上存在缺陷等,都导致其财务管理出现问题。
(一)忽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么重要的一步,却经常被卫生机构忽视,要么对资金的预算草率对待,要么干脆忽略对资金的预算。如此不严谨的预算管理,使卫生机构在资金实际使用过程中不能合理地分配资金流向,使财务管理变得混乱无章,出现超额支出等状况。另外预算资金的编制方法过于传统,无法与时俱进,不够科学,容易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比如在对财务的处理上,没有设置新会计制度中“累计折旧”的科目,而是使用过去的折旧和摊销方法。
(二)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如上所述,目前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制度还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缺乏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的引入。财务管理制度多数比较粗放,只负责维持收支平衡、缺乏资金支配的有效管理。制度僵化也导致财务人员无法真正参与监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流程,忽视成本控制和资金有效利用。同时,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没有真正落实药品核算制度,没有设置明细账、各部门之间衔接不良,原始凭证没有经财务人员审核等。
(三)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一方面, 长期的国家管控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清闲,缺乏主动和忧患意识。领导缺乏管理意识,没有起到积极的监督、支撑作用。因此导致财务工作只局限在核对账目,发放工资的表面工作,没有深入挖掘和肩负起财务管理的职责。另一方面,财务人员选拔制度也存在问题,论资排辈现象十分严重。导致真正有能力的人无法进入,不能得到重用,这严重制约了财务部门的发展。另外,分工不明确,上岗后缺乏培训机会和进修机会也是制约基层卫生机构财务人员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
(四)财务投资盲目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国家用于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已经日趋减少。医疗市场激烈的竞争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通过药品差价、医疗服务等环节盈利。药品差价能够调控的空间十分有限,而如何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就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盈利的重要途径。但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部门在投资资金问题上没有明确的预算机制和投资管理,盲目的投资容易导致资金周转不灵,如何向银行筹借贷款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制度监督,这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长远发展带来很大的隐患。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与控制对策
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还是有很大差别。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的运转,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社会福利是大有裨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愈发凸显了重要地位,下面就如何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提出一些简单的建议:
(一)加强对预算管理的重视水平
预算管理就像是建筑物的基底,是整个财务管理的基础,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科学客观,对财务预算树立正确的观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妨利用“零基预算法”,不仅能改善资金使用效率,还能增强财政资源配置。卫生机构不但要做好事前预算,更要控制好资金的实际使用,事后也应该对资金进行核对,这样不仅能控制好资金的流动,也能降低由于预算管理不当带来的财务风险。此外,在资金绩效方面,要设立一套完整的指标,比如分别设立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既能保证卫生机构的评价制度适用于所有财政支出,又能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作出公正评价。
(二)健全财务管理体制
财务部门毕竟只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属的一个分支,要使其有效运转,首先需要设定具体的运行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该制定财务规章制度,明确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形成积极有效有相互制约的良性互动机制。
制度完善之后也不能形同虚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建立有效地监督审计制度,切实做到各项收支都有章法可循,有记录可查,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的财政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三)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
一方面在人才招聘上,要实行凭能力说话,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这样才能调动其财务人员积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需要重视财务团队的建设。制定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定期监督,采取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并积极学习财务管理方法,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定期组织培训,使财务管理水平跟上时代的发展。在财务部门构建学习型小社会,推动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相互学习,统计人员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掌握专业会计记账方法。会计人员学习统计分析知识,提高统计分析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高效、高质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为卫生机构决策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支持,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统计报告与会计报告之间的误差。
(四)科学稳健开展投资
通过预算的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提前了解到卫生机构各部门之间如何进行有效地资源分配,如何更好地在成本控制的前提下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可以通过历年的预算对比,分析市场环境、医疗行业发展趋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问题,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财务制度。
另一方面,在一些重要的医疗设备采购、医学技术培训、考察学习项目上,必要的投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也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出了要求。要有专业人员分析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状况、资金市场的走向,综合评估后做出投资决策,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实现收益最大化。这也要求财务部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结束语
从封闭走向开发,从粗放走向系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必经道路,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部门需要充分重视财务管理改革,积极应对挑战,才能更好服务社会,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吴可嘉.浅析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会计与统计的结合[J].商情,2013(8):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