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行双减政策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行双减政策的原因范文1
对照年初考核目标任务和有关指标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中期自我考评方案,开展自我考评工作。充实提高扶贫防贫脱贫组织机构,实行党委书记、政府镇长双组长制,主管副职为副组长,其余副乡级领导成员;下设扶脱防办公室,主管副职为主任,扶贫、民政、财政、农经等相关负责人为成员。另抽调我镇骨干力量,结合我镇包村领导、包村干部以及各村支书主任共同构成我镇扶脱防体系人员。镇党委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党政班子会逢会必讲扶贫工作,做到了思想上的真正重视,真正扛起扶贫责任;制定相应的帮扶计划和措施,针对中央、省、市、县反馈的各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并制定整改方案。
今年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在市、县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导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大力践行“3691”扶贫脱贫防贫工作法,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镇所辖19个村,2019年目标脱贫154户、336人,十月底将完成今年减贫任务。
二、工作成效
(一)、工作部署推进情况。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保障自我评价工作顺利推进,我镇高度重视,充实提高扶贫防贫脱贫组织机构,实行党委书记、政府镇长双组长制,主管副职为副组长,其余副乡级领导成员;下设扶脱防办公室,主管副职为主任,扶贫、民政、财政、农经等相关负责人为成员。另抽调我镇骨干力量,结合我镇包村领导、包村干部以及各村支书主任共同构成我镇扶脱防体系人员。镇党委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和自我考评工作,党政班子会逢会必讲扶贫工作,做到了思想上的真正重视,真正扛起扶贫责任;制定相应的考评工作计划和方案,针对中央、省、市、县反馈的各项问题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专题讨论并制定整改方案。
(二)、目标指标实现情况。
减贫成效方面,2019年减贫任务154户、336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呈上升趋势;责任落实方面,镇党委、政府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及自我考评工作,党政班子会逢会必讲扶贫工作,做到了思想上的真正重视,真正扛起扶贫责任;政策落实方面,饮水安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全覆盖,农村危房改造方面,南关1户危房已完成整改;兜底保障工作做到贫困户应纳尽纳;产业科技扶贫方面,大力发展产业项目。发展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在产业扶贫的工作中,根据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市场导向的原则,制定各村产业规划。一是于2018年冬春季,落实人均20棵核桃树政策,采用村集体规划栽植、全镇贫困户收益的方法,在南岗、北岗、上偏凉、南原、中原、北原和寨上7个村,集中栽植核桃树苗,建成核桃扶贫产业园,由村集体统一管理,贫困户每人每年可收益40元;二是在已建成中原核桃扶贫产业园,为2018年的贫困户每户再落实一棵盛果期核桃树,实实在在增加贫困户林果收入;三是采取集中种植加农户分散种植的方式,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红薯1亩地政策,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红薯产业,增加产业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就业扶贫方面,着力提高贫困户就业。为进一步落实就业扶贫各项政策措施,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脱贫,我镇以“四个就业”为目标,以“六个一批”为措施,依托县级贫困劳动力就业大数据平台,搭建了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对接平台。经全面详细调查摸底,对有就业能力、有就业需求的贫困劳动力,我镇建立精准扶贫就业工作台账,多次组织农业技术、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的开展就业培训,变“输血”为“造血”。通过招商引资上项目,结合双创双服,将有就业能力、有就业需求的贫困劳动力向企业进行劳务输出。同时,增设公益性岗位,拓宽增收渠道,争取做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金融扶贫方面,积极配合联系我县邮政储蓄,推进贫困户小额信贷工作,做好金融扶贫;生态扶贫方面,帮助年龄较大、但身体尚好的贫困人口参加护林防火、道路养护、卫生保洁等工作,2019年上半年,帮助中原村、太平庄村、龙耳村、上偏凉村共计4人贫困人口参加护林防火工作,帮助南原村1人贫困人口参加道路养护工作,帮助北关村1人贫困人口参加治安管理工作,帮助南岗村、北岗村、下偏凉村等12个村共计16人贫困人口参加卫生保洁工作;扶贫资金绩效方面,保障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制定扶贫资金管理使用规章制度,明确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
(三)、工作亮点
一是设立专项救助金。扶贫工作中,了解到贫困户大都是因病因残因学致贫,为帮助更多贫困户解决“燃眉之急”,打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对因病、因学、因灾等可能致贫的情况,我镇于2018年5月份新成立扶贫专项救助基金,涉及医疗、教育、护理、特殊困难等扶贫领域,对符合情况的建档立卡户,逐一实施特别救助,对非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特殊困难户进行“一事一议”,决定是否纳入救助范围。二是建成中原核桃扶贫产业园,为2018年的贫困户每户再落实一棵盛果期核桃树,实实在在增加贫困户林果收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一是问题剖析不到位,整改措施不到位,政策宣传不到位,危房改造建设进度缓慢等问题,缺乏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对存在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分析研究不够彻底,部分整改措施空洞,对整改报告中未完成整改部分现场督导走访多,回访少;三是扶贫工作力量弱,村级临时抽调工作人员,业务不够熟练,对政策的理解力和工作的执行力与精准扶贫工作要求还有差距,亟待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在挖掘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方面还存在欠缺。截止目前,我镇1贫困村已脱贫出列,但出列村仍有贫困人口5户、10人。因病因残人群比例增高。
针对存在问题,我镇将认真剖析问题深层次原因,充分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严格制定问题整改措施,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实行双减政策的原因范文2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形势大好。在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口需求稳步增长,使得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从整体数据来看,运输是导致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亿美元,支出343.69亿美元,逆差133.54亿美元,与2005年运输逆差63.32亿美元相比,同比扩大70.22亿美元。
从2003年到2007年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这几年里,“双顺差”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国际收支的“惯例”。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547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18%;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增长1.3倍,改变了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6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80亿美元,增长21%。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我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增长21%;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汇回6亿美元,增长142%;净流出74亿美元,增长17%。“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进出口的增长,1992年以来境外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但更主要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二)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三、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国际上以低价量大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进口缺乏中国真正急需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仅仅把我国作为制造业基地,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在发达国家国内。因此,我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在平稳出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子先,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0).
2、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7).
3、杨慧.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浅析[J].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07(6).
4、张少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原因与化解之道[J].甘肃社会科学,2005(5).
实行双减政策的原因范文3
关键词 玉米生产;气象条件;山东禹城;2016年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222-01
夏玉米是禹城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受国家政策和玉米价格影响,2016年禹城市玉米种植结构有了明显调整。玉米播种面积4.8万hm2,比2015年减少706.67 hm2。气象条件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克服不利气候因素是保障玉米丰产的有效途径。2016年禹城市大力抓好“一增四改”、精量播种等技术的推广普及,加大各项惠农政策的宣传落实,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带动全市玉米持续稳定增产,顺利实现玉米生产14年连丰。
1 玉米生长期气候概况
夏玉米是喜温作物[1-2],主要生长期在6月下旬至9月下旬。在此期间,禹城市平均气温25.7 ℃,较常年偏高1.1 ℃;降水708.9 mm,较常年偏多334.0 mm;日照时数616.6 h,较常年偏少118.5 h。降水异常偏多、气温偏高、光照欠缺是2016年夏玉米生长期的主要气候概况。
2 玉米生产基本情况
据考察,2016年禹城市玉米收获面积4.8万hm2,平均穗数6.375万穗/hm2,穗粒数525.32粒,千粒重340.5 g,平均单产9 693 kg/hm2,总产量46.54万t。产量结构与2015年相比,收获总面积略有减少,减少706.67 hm2,穗数增加750穗/hm2,穗粒数减少10.38粒,千粒重增加3.1 g,平均产量增加13.5 kg/hm2,增幅0.14%,总产量比2015年减少0.66万t,减幅1.4%。
2.1 播种基础好于往年
玉米播种自6月9日开始,至17日全部结束,比2015年平均提前1~2 d。其间13日有1次大的降水,彻底解除了旱情。同时,全市推广普及了玉米单粒精播技术,播种质量高,玉米播种进度明显加快,出苗整齐,没有出现苗期干旱和芽涝、苗涝现象,加快了苗期发育进程。
2.2 播种质量大幅提高
单粒精播技术的推广普及,减少了用种量,减少了苗期养分消耗,有利于苗壮[3-4]。据统计,2016年全市机播面积达100%,精量播种面积达100%,良种覆盖率达100%,为玉米丰产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2.3 新技术、新措施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2016年禹城市重点推广了“一增四改”、配方施肥、“一防双减”、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良种良法配套等农业科学技术,并采取示范引导,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种田水平。一是推广了优良品种,登海605、先玉335、郑单958、蠡玉35、蠡玉37、登海618等分e占总面积的30.5%、13.1%、14.9%、6.7%、7.7%、5.7%,其他良种占总面积的21.4%,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二是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增施磷钾肥、有机肥及微量元素,合理用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三是根据玉米生长发育阶段、长势、地力水平、天气等情况采取措施,科学管理,及时排水。四是推广“一防双减”,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减少玉米中后期穗虫发生基数,减轻病害流行程度。
3 气候因素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3.1 温度
2016年8月上旬平均温度27.3 ℃,比2015年低0.3 ℃,温度适宜,没有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情况,对玉米授粉有利。8月中、下旬及9月平均温度分别为27.3、24.4、21.7 ℃,分别比2015年增加0.1、0.8、0.1 ℃。温度适宜,积温多,适宜于玉米灌浆,对后期生长有利。
3.2 降水
2016年6月上旬降水量约为0.2 mm,为无效降雨。6月中下旬降水频繁,降水量为160.6 mm,是2015年同期的3.42倍,其间正值玉米播种和出苗时期,有利于玉米快速发芽、出苗和根系下扎,对玉米苗期生长有利。7月降水量为171.2 mm,是2015年同期的3.44倍,降水量多,但间隔时间合理,对玉米拔节、抽雄等生长发育非常有利。8月降水量合计为145.0 mm,比2015年同期少28.8 mm,对玉米开花、灌浆等生长发育有利。因8月降雨量偏多、雨强偏大,加之品种不同、地块差异及生育进度不同,导致部分地块玉米生长发育不良。特别是8月上中旬降水次数较多,6―9日出现连阴雨,这对正处于授粉期的部分玉米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也是造成2016年穗粒数比2015年减少的主要原因。9月降水量为9.1 mm,较2015年减少8 mm,阴雨天少,利于灌浆。
3.3 光照
玉米是短日性作物,光照对产量影响很大,尤其在籽粒灌浆阶段光照条件对产量形成尤为重要。2016年8月光照时数为204.9 h,较常年同期偏少10.0 h,较2015年减少22.4 h,光照较不足,不利于玉米开花授粉和前期灌浆;9月光照时数242.0 h,较常年同期偏多32.1 h,较2015年增加64.0 h,光照充足,且日光照大多在8 h以上,对灌浆十分有利,使玉米千粒重增加。
总之,从整个玉米生育期的气象条件看,利多弊少,气温适宜、降水充沛,光照比较充足,对玉米生长十分有利,为2016年玉米14年连续丰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月在玉米开花授粉期间,由于降雨次数频繁、降雨量较大,造成部分地块玉米授粉不良,穗粒数比2015年减少,对玉米生长不利。
4 参考文献
[1] 欧阳海,郑步忠,王雪娥,等.农业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
[2] 龚绍先.粮食作物与气象[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
实行双减政策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国际收支;现状;对策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形势大好。在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口需求稳步增长,使得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从整体数据来看,运输是导致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亿美元,支出343.69亿美元,逆差133.54亿美元,与2005年运输逆差63.32亿美元相比,同比扩大70.22亿美元。
从2003年到2007年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这几年里,“双顺差”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国际收支的“惯例”。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547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18%;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增长1.3倍,改变了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6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80亿美元,增长21%。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我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增长21%;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汇回6亿美元,增长142%;净流出74亿美元,增长17%。“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进出口的增长,1992年以来境外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但更主要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二)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三、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国际上以低价量大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进口缺乏中国真正急需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仅仅把我国作为制造业基地,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在发达国家国内。因此,我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在平稳出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子先,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0).
2、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7).
实行双减政策的原因范文5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结构调整[CD15]作者简介:伍端翌(1986―),男,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成都,610074 )。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一、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的内外因素
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开始加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不断创下汇改 以来的新高。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来源除不断受到美欧日等经济体联合施压的政治因素外,更 主要在于内外 经济因素的推动。第一,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造成储备资产过快增长,直接使外界产 生人 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第二,我国国内消费投资结构不合理,间接引发了外部经济的不均衡 。据 世界银行统计,2006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为62%,发展中国家平均为58%,我国不到50%。 [1]根 据宏观经济双缺口模型:储蓄缺口(S-I)=外汇缺口(X-M),当国内储蓄>投资,即S-I>0 时,过剩的产能和积压的产品只能转向海外市场加以消化,会加大贸易顺差,形成升值压力 。第三,我国长期奉行“出口至上”战略,政府出于政绩,企业出于生存而千方百计地扩大 出口 与招商引资,形成外向型经济粗放增长的巨大惯性。第四,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如 果一国的高速经济增长是由贸易品部门生产率增长所驱动,其结果要么是国内通货膨胀,要 么是本币名义汇率升值。[2]唐旭,钱士春(2007)等人的研究结果 均支持该效应在我国的显著存在。[3]第五,2007年以来,美国金融市场因次贷危 机等原因 持续动荡,经济增速放缓,巨额贸易赤字有增无减。为防止经济陷入衰退,美国施行宽松 的 货币政策,利率下行加剧了美元贬值。美元资产吸引力的下降使不少资本开始撤离美国,重 新寻找新的避风港。第六,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加之国内劳 动力资源 丰富且成本低廉,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日臻完善,因此日益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和国际资本 流入的主要目的地。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Mundell-Fleming模型
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追求的宏观经济目标不仅要实现内部均衡――物价稳定、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还要实现外部均衡,即国际收支平衡。为实现内外均衡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除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外,还有汇率政策。20世纪50年代,英 国经济学家米德J.Meade提出“米德冲突”,认为单独使用一种政策工具要同时达到内外均 衡目 标,其结果必然是使决策者面临两难的处境。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打破这种看法,指出只 要恰当 地搭配使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就可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他提出并经弗莱明修正形成了 著名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为我们分析在不同的汇率制度和不同的资本流动条件下的政策 搭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框架。需要指出的是,经典M-F模型多用在对发达国家的分析上 ,至于对发展中国家是否适用,其创始者蒙代尔先生也认为要谨慎。但笔者认为,随着我国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资本项目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的经济环境将越来越符合模型的假 设条件,分析结果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Mundell-Fleming模型(以下简称M-F模型)由IS-LM模型推广而来,它由三条曲线及其对 应的三个方程构成,分别是:
1.IS曲线:SP(Y)+T+M(Y)=I(r)+X+G,表示经济的漏出因素等于注入因素 , 反映商品市场的均衡。式中Y代表本国国民收入,r代表本国利率;SP为私人部门储蓄,M 表示进口,二者均是Y的增函数;I为投资, 是利率的减函数;税收(T)、政府支出(G)、出口(X)视为外生变量。
2.LM曲线:Ms=Md=L(r,Y),Ms与Md分别代表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L是货币需求函 数,货币交易需求是Y的增函数,投机需求是r的减函数。该曲线反映货币市场的均衡。
3.BP曲线:CA+K=X-M(Y)+K(r)=0,反映国际收支均衡。蒙代尔认为,外部均衡是经常项目、 资本与金融项目总差额的平衡。M-F模型作为一种理论研究视角,所探讨的是在纯粹固定汇率制度或完全浮动汇率制下的政 策组合,但现实中各国采用的汇率制度大多是介于这两种极端模式之间。我国从汇改以来实 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事实上还是在努力维持汇率的稳定,汇率水平波动幅度有 限(2007年5月18日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动区间扩大为0.5%)。为此,在分析问题时笔 者选用固定汇率制度模式近似定位。另外,由于我国对资本项目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国际 资本流动对利率的敏感性较低,弹性较小。可以认为BP线比LM线更陡峭。[4]
M-F模型的作用在于:根据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决策者可以搭配使用手中的政策工具― ―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对这三条线进行移动,使之重新交于一点。该点对应充 分 就业下的国民收入,意味着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国际收支重新达到均衡状态 。
三、基于M-F模型的现行政策搭配探讨
从2004年开始,中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阴影,开始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宏观经济也 呈现出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GDP增长跨入9%区间且呈逐渐攀升之势;(2)社会部 分行业投资过旺,消费增长缓慢使银行存贷差逐年扩大。大量闲置资金滞留于金融机构内部 ,有效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3)国际收支顺差通过影响本国储备资产量,形成外汇占款 ,货币供给量快速增长。根据2008年6月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1 8088亿美元(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也就6万多亿美元),占央行总资产的70%。过剩的流动性 , 集中在商品市场,引发通货膨胀;集中在资产市场,会推高房地产、股市等资源类产品的价 格,最终催生泡沫损害实体经济。2008年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比上年 提高5.3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逐月攀升,分别上涨9 . 8%和6.9%;种子、仔猪、化肥、农药和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农产品生产价 格 同比上涨25.5%;此外,国际大宗商品继续提价进一步加大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1]高企的通货膨胀和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积累已成为宏观经济面临的两大难题。
从M-F模型出发,笔者认为,为重新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适宜在维持汇率渐进、有序、 小幅升值的前提下,搭配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与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政策取向由长期担负 的经济增长“发动机”功能向“稳定调节器”和“结构优化机”的功能适度转变。
如果政策当局采用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如图2所示,政府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IS 曲线右移到IS1,与LM曲线交于点A。届时,国民收入(Y)增加使进口增加,经常项目恶化 ;而资本项目反而因利率升高得到改善。由于假设我国资本流动对利率的敏感度低,资本项 目 的改善不足以补足经常项目的恶化,最终造成国际收支逆差(A点在BP线下方),本币有贬 值压力。而搭配紧缩货币政策的执行需要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抛出外汇买本币,相当于收 缩货币供应量,LM曲线左移到LM1。如果政策力度恰好合适,IS、LM、BP三线会重新交于 一点E。在新的均衡点,国民收入增加且利率水平上升。收入增长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速 度,整体利率上升有助于抑制经济过热。这里有两点需要强调:第一,财政政策的扩张程度 必须温和,否则(例如移到IS2)会同紧缩的货币政策一起形成利率上升的合力。第二,利 率上升在调控经济过热的同时也可能会加大人民币升值预期。但是,在我国仍然维持资本项 目相当管制的情况下,利率仅是引起汇率变动的因素之一。除投机资本外,外资流入更多是 因为看好我国低廉的资源价格、稳定的政治经济局势、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优惠的税收政策。 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国内外利差的不利因素可以通过其他措施的搭配加以缓解和 弥补。我们应当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而不能本末倒置。
四、人民币升值压力下政策搭配的侧重点与实施途径
社会上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利弊一直争执不下。不可否认,人民币升值对于中国既是严峻的 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对于不善于从内部主动 进行转变的中国来说,借助于升值的外力与硬约束环境,变压力为动力,我们可以加快进行 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转换外贸增长方式,化解因顺差过大引发升值的恶性循 环,并着力推行以扩大内需为基点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从源头上缓解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突 出问题的治本之道,也是运用政策工具搭配进行宏观调控的中心任务。
(一) 从紧的货币政策应侧重于总量调节和自身功能改善
克鲁格曼(Krugman,1999)提出了“三元悖论”思想,指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不能 同时实现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三个目标,只能三者取二。[2 ]我国现在的发展趋势是逐步由固定汇率制走向浮动汇率制、由资本管制向资 本自由流 动的方向平稳过渡,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汇率起伏和国际游资的频繁冲击 。在现行结售汇体制下,基础货币投放量不能完全由中央银行主动控制,货币政策独立 性受到削弱;而发达国家常用的三大工具,却因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传导媒介缺乏市 场基础而效率低下。因此,货币政策取向的当务之急是改进自身功能,提高政策调控实力, 从总量上抑制经济过热。具体建议有:大力发展短期融资工具;加强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 业务、再贴现工具的有机结合;灵活使用外汇掉期、货币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加快货币市 场――特别是同业拆借和票据贴现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进程; 改变现行的强制结汇制度;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等。
(二) 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应侧重发挥结构引导与资源配置的优势
2003年到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约17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计划增加10万亿元,年均 增长22.1%。2007年财政盈余占GDP的0.7%.在货币政策日益陷入被动的困境下,财政政策 大 有用武之地。我们应抓住财政增收的有利契机,灵活用好三大财政政策工具――税收工具、 支出工具和国债工具,从根本上解决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体制和结构问题。
1. 税收工具
财政收入上需要探索利用减税机制,降低经济主体的税收负担以提高其利润水平和生产积极 性。因此,应有效实施企业所得税合并政策,并加快增值税转型的推广。第一,“两税合并 ”将使国内企业总体所得税水平由33%下降到25%,这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盈利空间,减轻因 升值造成的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提价和紧缩环境中利率上升而加重的融资成本 。同时,“两税合并”对外资企业整体而言是增税,这有利于从税收、土地和融资方面减少 对外资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变“招商引资”为“选商择资”,多引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 的外资企业,对属于粗浅加工贸易和能耗高、资源占用多的外资尽量少引进甚至不引进,有 助 于扩大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实现我国从加工到制造再到创造的产业结构优化。[5] 第二, 与生产型增值税不同,消费型增值税征收时对所有房屋、基础设施和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进 项税全额抵扣,既能消除重复征税,体现税收公平、中性原则,又能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升级 ,参与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和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中去。
2. 支出工具
首先,稳中趋松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政府支出的适度扩张,但增加的支出――通过政府消费、 转移支付、政府直接投资等方式实现――不应进入竞争性投资领域,而要更多地用于针对农 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及城市弱势群体等的公共服务支出。如前文所述,消费疲软、内需不 足是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深层次原因之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 在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缺位使居民的预期消费支出(包括住房、养老、 失业、医疗、保险、教育等项开支)增加。如何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地区、行业和阶层 间的收入差距,挖掘消费 潜力,需要财政支出充分发挥引导功能。
其次,支出工具应与税收工具(主要是出口退税等)一道,共同推进贸易增长方式的转 变。第一,可以采取降低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甚至征收出口关税的做法,减少能源、原材料和 高能耗的一般工业品出口,并适当运用降低关税、调节增值税等激励措施,进口一些可用于 改善国内教育、医疗设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节能、安全生产、排污环保事业亟须的各种 设备与技术,以及国内短缺的重要能源和资源产品。这样不仅能直接减少贸易顺差,而且为 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第二,可以直接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 企业研制新产品、新技术和进行技术改造,支持重点企业和重要行业科技投入,打造国际品 牌,重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3. 国债工具
国债工具的地位特殊,它既属财政政策,又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考虑充分发 挥它在两大政策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拓宽财政收入渠道的同时改善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力 。第一,财政可发行专项国债,募集资金以购买中央银行富余的外汇储备。这样不仅可以直 接减 少外汇占款引起的基础货币投放,回收居民手中的流动性,而且可以丰富央行持有的国债资 产余额,改善其资产结构比例,提升冲销操作空间。2007年8月财政部开始分批次发行15500 亿元特别国债以购买外汇为中国投资公司注资,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第二,设立专门的投 资公司,财政参与国家外汇储备的投资与管理,并结合使用财政支出工具,改善国际收支, 分散投资风险。第三,大力发展短期国债市场。短期融资工具是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 要载体,而现有债券的种类、期限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可以加大 短期国债的发行力度,既能改善央行票据日益捉襟见肘的尴尬处境,又能为财政省下一大笔 利息支出,这对于货币政策效率的提高以及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都是大有裨益的。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第四季度、200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3]唐 旭,钱士春.相对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分析[J].金 融研究, 2007(5).
实行双减政策的原因范文6
一、回归模型的初始设定
海洋捕捞产量的波动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文章假定渔业资源量是外生给定的,主要考察捕捞努力量(即主要检验渔船数量、渔船马力数以及专业捕捞劳动力)对渔获量的影响,稍后再加入制度虚拟变量进行分析。首先将模型设定为:Yi=a1+a2X1i+a3X2i+a4X3i+ui其中,Y代表海洋捕捞量,X1代表海洋捕捞渔船马力数,X2代表海洋捕捞转业劳动力数,X3代表海洋捕捞船数。文章数据来源为各年《中国海洋年鉴》和《中国渔业年鉴》,选取了1989~2006年17年间相关变量数据进行回归拟合,应用Eviews6计量软件进行实际操作,得到回归结果见表1。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捕捞转业劳动力数(LDL)和捕捞船数(cs)均未通过置信度5%检验,但R2和修正R2都较高,可知存在较严重的共线性问题。由此进行辅助回归,即将每个X变量对其余X做回归。回归的R2结果见表2。将结果进行怀特异方差检验通过,所得结果表明接受原假设,即样本不存在异方差。将结果进行LM在p=1、2、3等时均不能拒绝原假设,即残差项不存在序列相关。从而证明最后的回归结果具有说服力,代数表达式为:由此代数式可知,海洋捕捞专业劳动力每上升1单位,捕捞量就上升15.6个单位,马力数每上升1个单位,捕捞量上升0.8个单位。可见,劳动力的增加对于捕捞量的的增加影响很大。
二、加入制度虚拟变量后的回归模型
(一)模型稳定性检验
对模型的稳定性进行检验,首先采用递归残差发进行检验,见图1。
(二)虚拟变量的引入
由于2000年、2001年模型参数都存在不稳定性,因此,引入虚拟变量D1,2000年以前赋值0,2000年为1,2001年以后为2。加入虚拟变量的回归结果见表4。由图1所示,在2000、2001年两年间方程的参数的标准差超过了临界区域,因此是不稳定的。通过邹志庄断点检验2000、2001两年结果表明方程在这两年间具有不稳定性。从而加强了递归残差检验的结论。代数表达式为:BLL=-10711203.2004+1.31385269897MLS+8.29952328351LDL-1105153.33186D1加入虚拟变量后的模型修正后的R2增大,且F统计量也大幅度增加,说明加入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更好的拟合了数据。
三、模型解释
(一)常规变量解释
由以上模型可以看出海洋捕捞量与海洋捕捞努力量存在较大依存关系。这种关系用生产函数表示为:q=hfx。其中,q表示渔获量,h为可捕系数,x表示资源量,f表示捕捞努力量(它是一个复合概念,包括投入捕捞作业的渔船数及渔船功率、航海次数、捕捞时间及船员的素质等)。本文假定渔业资源量是外生给定的,主要考察捕捞努力量(即主要检验渔船数量、渔船功率以及专业捕捞劳动力)对渔获量的影响。对捕捞努力量替代变量的选取,本文选择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且数据容易量化的变量———渔船数、渔船马力数、捕捞劳动力数,但三者存在较大共线性问题,经过比较分析将渔船数剔除,留下渔船马力数与捕捞劳动力数作为两个自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表明海洋捕捞量与渔船马力数、捕捞劳动力数存在明显的依存关系,回归结果中的R2为0.970466,也佐证了这一结论。
(二)虚拟变量解释
对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看出,不同年份模型参数存在着较大的不稳定性,由图4可知,2000、2001两年超过了临界值,其余各年份虽没有超过临界值但波动性较明显。因此针对超出临界值的2000、2001两年引入虚拟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通过了递归残差检验,证明模型稳定性问题得到解决。下面即对模型的不稳定原因展开分析。
1.“双控”制度
农业部从“八五”(1987年)开始对全国海洋捕捞渔船船数和功率实行总量控制。通过压减捕捞渔船船数和功率数,达到初步控制我国海洋捕捞强度盲目增长和资源的过度利用,逐步实现海洋捕捞强度与海洋渔业资源可捕量相适应的目的。与此同时,“双控”制度也和海洋捕捞“零增长”和“负增长”政策相配合,进一步加大了对海洋捕捞强度的控制力度。
2.休渔制度
休渔制度是根据渔业资源的繁殖、生长、发育规律和开发利用状况,划定一定范围的禁捕区(保护区、休渔区),规定一定的禁捕期(休渔期),在禁渔区内禁止某些渔具渔法的使用或者全面禁渔的一系列措施和规章制度的总称,属于投入控制制度。针对近海渔业资源的不断衰退,我国自1995年起在东海和黄海实行伏季休渔制度,并在1999年把我国的伏季休渔制度推广到其他海域。
3.“零增长”制度
我国于1999年提出捕捞量“零增长”,2000年新修订的《渔业法》正式提出了在我国实行海洋渔业捕捞限额制度。捕捞限额制度也是一种投入控制制度,通常是在一定的区间、一定的区域对特定的渔业生物资源品种设定可允许捕捞量的最大值,是将渔业的结果———产量(捕捞量)作为直接管理对象,根据相关捕捞对象的资源禀赋状况,通过综合性的资源评价,确定总允许捕捞量,如果捕捞量超过了一定的标准,渔业生产就会被控制。
4.“入世”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虽然并不是针对海洋渔业发展的制度变化,但是它对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影响却引起了很多渔业专家的注意。在进出口方面,2002年1月,我国的活鱼(不包括鳗鱼、观赏鱼和鱼苗)和鲜、冷大马哈鱼的进口税率分别降到了10.5%和10%;在要素投入方面,以前碍于我国市场准入限制的外资会利用我国加入WTO后实行的普惠制与全面降低关税为渔业发达国家介入这一领域提供的有利契机,积极加入到我国的渔船和相关产品的生产、制造技术和管理中来。总之,入世对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