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分析范文1
关键词:高校篮球教学活动教育生态环境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具备复杂性的特征,其因素包括多个方面,如社会、自然和规范等。该学科的重要观点,是注重教育活动和环境的作用及关系,只有明确两者作用,处理好两者关系,才能提高教学活动的效能。篮球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协调好教育生态环境,做好优化工作,从而推动我国教育生态学发展。
1、教育生态学理论统述
1.1、教育生态学的含义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把生态环境和教育相融合,联系两者的机理作用与对方间的关系,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从而达到研究和发展的目的。
1.2、教育生态学的作用原理
限制因子定律。教育生态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可对自然限制因子起到一定的扩张作用,让其变成社会中的精神因子。教育生态领域发展中的限制性因子包括两点,分别为信息流和能量流。如果能量流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时,就造成教育生态系统的质量和规模和质量受到限制。适度原则及耐度定律的相互结合。教育生态学发展过程中的规模和数量,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律有着密切联系。如果不能实现两者发展速度上的相互统一,给教育生态学的发展构成一定影响。因此,在教育生态学发展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耐度的发展目标,并认真贯彻和落实。教育生态位原理。为实现教育与其他系统共同进步和发展的目标,要对其输入一定的能量。这种情况下,就要做好合理分配,此过程中包含两种关系,即排斥与竞争。在相同的生态位中,激发事物斗志,实现积极进取是竞争的重要表现。但在实际过程中,竞争和排斥,会存在一些负面情绪,因此,要通过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2、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作用分析
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包括三种,分别为规范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开展篮球教学活动时,要注重结合三种生态环境,以确保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持续、稳定和安全发展。
2.1、规范生态环境的作用
规范生态环境,又被称作精神环境和价值环境。所谓的规范生态环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展现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等。其包含内容较为广泛,如、民族文化传统、社会风气、科学技术、风俗习惯、艺术和社会思潮等。规范环境是制度环境的一种,既是人类所特有的,又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规范生态环境是以自然和环境为前提,其可作为一种条件,起到决定篮球教学活动发展的作用,又可作为一种制度,保障篮球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非独立性是篮球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要在规范生态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内规范生态和外规范生态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价值观。创设制度性的规范,充分展现其文化价值,陶冶学生情操,达到体育教育文化目标是规范生态环境的教育目标。创设的规范环境,其作用多以文化层面体现,不仅展现了人们与篮球有关的心理认知,又形成了一种意识形态,从而推动篮球教学活动开展。
2.2、社会生态环境的作用
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教育的动机取决于社会生态环境,由教育内部组合、教育群落、社会和家庭构成,与科技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社会生态环境比自然生态环境更强调“社会化功能”。就学校教育而言,社会生态环境包含多个方面,如篮球专业的经费状况、课程设置,教育学生的技术手段,学生与同学、家长、教师的关系,社会关系以及生活和学习现状等。国家政策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态环境,因此,在创设社会生态环境时,必须有国家政策作为保障。
2.3、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
一切物质的基础是自然,就篮球教育自然生态环境而言,要注重创设物质条件。自然环境包括教育物质环境、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方位等。学校自然生态环境一般为硬件建设,主要包括生活、生产和教学基地,教学基础设施,学生的绿色成绩、建筑质量、装修风格、建筑功能和建筑面积等。自然生态环境关系到学生参与的任何一项活动。构建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还可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审美能力,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起到重要作用。
3、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关联性分析
从生态体系来看,构成该体系包含多个因素,各个因素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就教育生态环境而言,各个因子相互牵制、相互影响,既存在联系,又具有独立性,从而决定着教育活动的开展。各个因子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篮球动能,养成良好的篮球运动习惯,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篮球教学活动中,任何一个因子不可缺失,只有确保各个因子同时存在,才可保障篮球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各个因子的关联性,充分发挥各个因子的作用,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场区意识的培养。要想完成此教学目标,就必须要有优越的场地设施作为前提条件,同时,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接受。就教育生态环境各个因子作用而言,各个因素具备较强的独立性,例如,教师队伍,教学活动风气,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给予学生有关篮球技术方面的指导,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总结和归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4、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分析
4.1、规范生态环境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越来越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规范篮球教学,能够提高篮球教学效果。高校篮球文化,融合了娱乐文化和竞技文化,其既可让学生积极参与篮球教学活动中,又可加强教师与篮球文化的内在联系。高校开展篮球教学活动时,影响其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社会风气。在开展体育运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同时,注重舆论导向的把握,从而构建良好的生态氛围,以促进篮球教学的发展。
4.2、社会生态环境
社会生态环境中,政策体制直接影响到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开展。国家要制定一系列体制,保障高校篮球教学设备和设施的完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强调学生思维的扩展,学生可创新篮球要领及技术,使其有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3、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学校器材和运动场馆间的生态建设、整体建筑规划以及自然环境建设。自然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以及篮球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人的塑造受到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建设校园时,要融入学校的思想和制度,加强户外教学设备和设施的建设,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优化措施分析
教育生态环境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基础,其质量决定着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效果。要想提高高校篮球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要不断的改进生态环境,使其更加系统化。通过上述教育生态环境分析,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包含多种因子和维度。任何一个因素缺失,都容易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因此,在对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优化时,不仅要强调高校内部与外部环境间的协调发展,又要重视内部各个因子的协调发展。优化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生态环境时,要结合自身本校的特色,构成一种特定的意境及条件,以形成学生正确的体育方法论、价值观和参与性。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行为,使其满足体育教育理想变化的需求。例如,开展趣味的体育比赛,设置体育专栏和体育角等。开展篮球教学活动时,要联系学校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教育过程情景化和自然化的教学目标。篮球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体质,还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提升。优化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和学校的积极配合与响应,还需要国家制定一些政策给予支持。国家可以制定一系列条文规定,确保学校建设校园时,重视篮球教学设备和设施的建设。由于我国地域不同,自然生态环境也存在差异,因此,对于相对自然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国家要给予大量资金方面的援助,从而起到优化生态环境的效果。篮球作为竞技体育的一种,正因为其赋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才展现出特殊的魅力和气场。因此,在优化教育生态环境时,要对其进行规范,不断注入全新的文化内涵,以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舆论对于教育生态环境而言,起到关键性作用,在优化过程中,要给予舆论支持,从而推动篮球教学改革。
总结
教育生态环境对我国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规范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是教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教学活动效果,需要完善各个生态环境,以加强高校学生能力和素质方面培养。与此同时,国家和学校要重视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制定一系列措施,并认真贯彻和落实,从而营造优质的生态环境,实现篮球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詹朝阳.福建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5).
[2]沈云激.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研究[J].林区教学,2014,(10).
[3]魏钦.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4]叶琴.江西省普通高校定向运动的教育生态环境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141(8).
[5]刘亚楠.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分析———以篮球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3,(21).
[6]刘瑞玲.大学篮球文化对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影响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20).
生态环境分析范文2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 煤电化基地 双鸭山市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202―02
金融生态作为一个仿生学概念,最早是在2004年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他将生态学的概念引申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重视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无论对金融业的发展,还是对煤电化基地的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相关理论
金融生态是由金融生态环境、金融主体和金融生态调节所构成的一个协同的系统。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讲,金融生态环境指的是与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相互影响关系的社会与自然因素的综合,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地理、风俗习惯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面。从狭义来讲,金融生态环境指的是影响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本文对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分析主要是着眼于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对金融生态环境指标分析
影响煤电化基地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很多,从中选择部分既有代表性,又能对影响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作出迅速、准确反应的指标是最为关键的一环。由于数据获得渠道限制,本文选取2011年双鸭山煤电化基地的以下指标做相关分析。(数据来源:哈尔滨人民银行统计数据)
1.环境因子指标。
(1)经济环境因子指标。
经济环境因子是金融生态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金融发展的方向、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双鸭山的财政收入与同期省内其他城市相比较低,但是GDP增幅较快,和政府的调控能力是分不开的;2011年煤电化基地累计投资137亿元,企业总产值123亿元,拉动了本市经济增长。
(2)法制环境因子指标。健全的法制环境是维护是良好金融生态的主要方面。双鸭山地方政府出台了协助金融部门维护债权的有力措施,对逃废债行为不仅予以媒体曝光,由公检法部门协助清收。但是在金融债权胜诉的基础上,要提高执行收回贷款总量/应收回的贷款总量的比率。
(3)信用环境因子指标。
信用环境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金融业的空间结构、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双鸭山煤电化基地企业不良贷款率较低,担保贷款占比较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贷款的安全性,但是一是要注意抵押物的可行性,其市场价值、流通性、抵押率、是否重复抵押等;二是抵押品产生的相关费用的合理性。
(4)制度环境因子指标。黑龙江出台了《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和《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煤电化基地建设支持政策》等诸多优惠政策,这对双鸭山市煤电化基地建设和接续产业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政府主导金融生态建设方面,双鸭山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为切入点,自上而下推动社会诚信建设;同时协助金融部门出台了维护债权的有力措施;启用各种平台,提高政策传导的时效性;以优化区域金融生态为落脚点,构筑监督检查平台。制度保障因子力度较强。
2.金融主体内部指标。
金融机构内部指标是评价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区域金融处于何种状态,以便针对不同的金融状况作出相应的对策,从而防范金融风险。双鸭山的存、贷款规模较2005年均有一定规模增长,不良贷款率明显下降,说明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有所提高,资产质量实现跨越,盈利能力增强。但是在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注意贷款的结构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资本充足率,保持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同时加大业务创新能力。
三、改善双鸭山煤电化基地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1.建立区域经济金融联动机制。一是建立黑龙江东部六市经济金融联动机制。工作重点是协调六地市产业整体布局,避免内耗性竞争;二是建立各地市自身范围内的经济金融联动机制。工作重点是建立良好的经济金融生态环境,统筹本市的产业布局、发展方向、筛选项目,确立金融支持的重点,合理高效配置信贷资源。
2.加强法律环境治理。健全维护金融债权的法制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主体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体系,在立法上要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债权人在企业破产和重组中的法律地位,切实保护金融机构参与企业改制、兼并和破产的合法权利,防止企业借改制、兼并和破产之机逃废金融债务;强化司法公正,加大执行力度,提高金融纠纷案件的审结和执结率。
3.推动外部增信机构建设。一是要正确运用组织增信。组织增信是政府与金融机构的一种合作方式,双方通过共建信用体系和制度体系来防范风险:二是要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融资性担保行为,降低融资风险,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三是要大力发展资信评估机构,在煤电化基地建立一批政策性和市场性并存的担保机构、资信评估机构。
4.强化制度环境。区域金融政策除了要加强与产业政策、收入政策和价格政策的协调配合外,还必须重视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应进一步加大财税政策向黑龙江东部地区倾斜的力度逼过预算扩大煤电基地专项补助的范围和数额,并合理确定转移支付的基数;对相应地区的金融机构,在税收政策上应该给予优惠,以支持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和接续产业的发展。
5.金融主体的自我调节。一是科学把握信贷资金配置方向。优先支持重点推进项目、在建工程项目和即将投产项目建设和配套资金。抓好银企洽谈签约项目的落实,加快授信审批进度,确保已发放资金流向煤电基地建设项目;二是实行差别或优惠利率,扩大货币资金供给。如对重点扶持产业实行低利率政策等,发挥金融部门的导向作用;三是全方位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信贷产品和避险产品,并指导企业开展多元化融资;四是正确处理信贷集中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适当逐级下放贷款审批权。
[基金项目:2011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际金融危机在新时期的形成机理研究》,(项目编号11D022);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中金融生态环境保障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514133)。]
生态环境分析范文3
关键词:新形势;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发展
引言
传统发展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严重破坏已经引起我国相关机构的高度重视,走科学发展道路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环境破坏,还可以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寻找作出积极贡献。近几年,受全球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便是如何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会受到影响,还对全球生态环境现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解决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势在必行了。
1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1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是我国公民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也没有引起广大民众的高度重视。为数不多的人甚至还认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其无关,认为没有必要对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措施,这些消极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严重束缚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以此同时,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相关常识也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的一大重要原因,这些现象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部分地方官员为了在脱贫工作中能够取得显著成效,从而忽略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地方的经济增长建立在牺牲生态环境上。(2)很多人觉得生态环境保护不在他应尽的责任范围内,因此认为没有必要为生态环境保护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生态环境保护隐患不断累积下来,造成我国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影响人们生活环境的同时,还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
1.2缺乏合理开发资源意识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行被早期经济发展模式所遗留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所制约,尽管已经意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锁具有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导致不合理开采的事情经常发生。例如在有“工业元素”之称的稀土开采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前几年,部分企业由于稀土的价值较高便大量开发此类资源并出口国外,严重缺乏合理开发资源意识。工业所带来的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以此同时,还对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在资源紧缺的市场迫使下,部分稀有金属的价格成倍增长,部分商家被其丰厚的利润所吸引,从而对资源无节制的开采,这些都是我国不合理发展的最好体现。
1.3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的重视来源于生态环境被破坏后给其生活带来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处于相对劣势,投入根本不够从本质上解决生态环境严重被破坏的问题,所以做好全方位的投入也显得特别重要。领导层对环境保护这方面的重视度不高,对于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投入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挪用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也有发生,由于缺乏资金不能进行合理规划,导致后续的保护工作无法开展,生态环境所受到了严重污染将会是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够顺利实施,必须对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2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问题,相关部门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我国实现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1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施科学治理
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俗话说得好“治标先治本”,必须从根源下手才能过好的解决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并明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递进关系。合理规划工业、农业等产业并加大对其管理制度,多方面采取措施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从而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以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人们充分了解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性,这在后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此外,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也要做出对应的解决措施,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使居民或法人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科学合理化,对违法此法规的法人给予一定的处罚。
2.2科学治理
我国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在已经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不牺牲环境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发展循环经济来减少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对于很多人来说循环经济是一个新定义,其主要提倡“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合理化”等先进环境保护理念,也就是循环利用资源进行高效生产,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来改善生态环境现状。在循环经济的研究、资源再利用技术、利用程度等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因此,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时候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理论概念,争取能够早日实现资源的高利用和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让我国能在保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够实现环境的有效保护。还可以以循环经济作为指导思想对久产业进行整改或创办符合当今发展趋势的新产业,促进我国可持续道理发展。
2.3加强景区环境的保护力度
我国最常见的现象之一便是旅游热,在我国现在的发展形式看旅游业可谓非常好。不少的旅游景点都是由原始森林开发而来,这些旅游景点尽管保留了原始森林的基本风貌但是被开发过后存在许许多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大量原始植被被砍伐、河流上飘满“白色垃圾”等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旅游景点开发阶段,大量污染物排放主要来源于施工方案缺乏科学性。与此同时,施工过程中所发出的噪音严重影响周围动物的正常生活,甚至有可能造成生物链不平衡,原始森林内食肉动物的减少致使食草动物数量急速增加,对景点内的植物进行啃食,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加剧。对于旅游开发应该对其进行研究,合理开发旅游业有助我国经济增长,但是应该合理开发旅游项目,与旅游业有关的部门要严格监督旅游公司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协助资源部监管旅游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兼顾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
3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并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已经是大势所趋了。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治理环境污染、加大对景区环境的保护力度等都是比较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以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肖晓英.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创新性的策略分析[J].地球,2016(2)
2宋艳玲.浅析发展循环经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1)
3汪芳琳.皖江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生态补偿策略———以安徽池州市为例[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5(1)
4王彬,孙克园.探索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5)
生态环境分析范文4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安徽省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趋势仍将持续。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特别表现在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超常规损失。所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走出经济效益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的必然选择。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很多,其中生态足迹模型法以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形象明了的概念框架、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以及方法本身的普适性而开始流行。生态足迹法由于计算结果具有定量化和区域可比性,因此很快成为了定量分析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
本文通过构建安徽省2001-2011年的生态足迹模型来分析安徽省近11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安徽省在过去11年间总体呈现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并对未来相关区域的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2.研究方法
(1)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是指不断地生产一定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消纳所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足迹法是在一定的生态承载力条件下,关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费量和对废物消纳量的一种计算分析方法。这里的生产性土地主要包括以下六种类型: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筑用地和化石能源用地。其计算公式为:
在生态足迹计算中,由于6类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能力差距很大,因而需要将具有不同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面积转化为具有相同生态生产率的面积。通过给各类土地赋予不同的均衡因子可实现这种等量化处理。均衡因子每年变化的幅度较小,目前生态足迹计算中普遍采用的均衡因子为:耕地2.8,草地0.5,林地1.1,水域0.2,建筑用地2.8,化石能源用地1.1。
(2)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是指特定区域实际提供给人类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由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及技术条件不同,单位面积同类型生物生产土地的生产力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同区域的同类型土地的实际面积是不能直接对比的,需引进产量因子对不同区域的同类型土地面积进行标准化。
产量因子是其代表的局地产量与世界平均产量的比率。当前国际上已经有很多机构和组织对于产量因子给出了自己的取值,在计算安徽省生态环境承载力时,考虑到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简单的套用国际标准数值会使得计算结果不能准确反应其具体情况。所以本文希望在模型中加入产量因子的地区修正因子q,即安徽省产量与全国平均产量的比值。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本文是在Wackernagel(2000)产量因子的基础上(即耕地1.66、草地0.19、林地0.91、水域1.00、建筑用地1.66、化石能源0),先计算产量因子的地区修正因子q,然后再与Wackernagel给出的我国各类土地平均产量因子相乘,最终获得安徽省不用土地类型的产量因子。计算公式为:
(3)生态赤字/盈余
我们用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差值来表示某地区的生态系统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如果生态足迹超过了该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会出现生态赤字,表明该区域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供给,区域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如果小于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表明该区域的生态供给可以承受人类负荷,该区域发展模式处于可持续状态。
3.安徽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与分析
3.1 数据来源
根据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和安徽省的实际状况,收集了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两大类数据。生物资源消费分为农产品、动物产品、林产品和水产品四大类,依次归属于耕地、草地、林地和水域。生物资源生产面积的折算采用FAO公布的相关生物资源的世界平均产量资料。能源消费根据安徽省省情和统计年鉴资料可得,具体计算时以世界单位化石能源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安徽省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化石能源土地,将电力消费转化为建筑用地。另外,在计算总生态承载力时扣除了12%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计算结果详见表1。
3.2 可持续发展情况分析
人均生态足迹分析:由表1可知,2001-2011年安徽省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由2001年的1.5710hm2增加到2011年的2.1827hm2,增长了38.9%。从构成类型来看,耕地和化石能源用地所占的比例一直较大,11年间增加迅速,其增幅分别达到23.17%和95.15%。这是导致安徽省人均生态足迹持续上升的最主要因素,说明我省依然采取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仍然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破坏性很大。
人均生态承载力分析:表1计算结果表明,安徽省2001-2011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稍有下降,但整体变化较为平缓。在近11年的安徽省人均生态承载力中,耕地所占的比重最大,贡献率均达到68%以上。但是耕地承载力却从2001年的0.3099hm2减少到2011年的0.2790hm2,直接导致了安徽省近11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下降趋势。这说明当前安徽省在经济发展中耕地资源占用现象严重,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可持续发展形势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2001-2011年人均生态赤字由1.1281hm2增加到1.7759hm2,11年间增长了67.35%,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逐渐扩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安徽省人均生态足迹的不断增加和人均承载力的减少。伴随着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人口的迅速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态足迹这只“大脚”越来越大,而安徽作为中部内陆省份,对外贸易额相比沿海省份并没有优势,消化生态供给的不足只能通过不断消耗自然资本存量,其发展属于不可持续状态。分类型来看,化石能源用地、耕地和草地的生态赤字最为严重,近11年的贡献率均占到了90%以上,所以它们每年的变化直接影响人均生态赤字。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安徽省对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以及以农产品、畜产品为主的耕地、草地资源的消费不断加大。特别是承接产业转移以来,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势必会造成这种差距越来越大,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转变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林地和建筑用地出现了生态盈余,这得益于安徽省近几年的退耕还林力度及对建筑用地的合理规划及控制,但由于其本身所占的比重较小,故而不能改变安徽省总体上呈现的不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4.结论与建议
(1)针对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赤字情况日益严重,建议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削减排放总量。把治理的关口前移,使负社会成本内部化,探索运行市场化导向的排污权交易制、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生产者延伸责任制,从源头上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滥用。希望能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的速度,从而通过降低化石能源生态足迹的方法来减少生态赤字。
(2)耕地、草地、水域的生态赤字状况也不乐观。从供给角度来看,希望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将高新技术引入到生产中,提高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从消费角度来看,引导绿色消费,保持合适的消费水平和合理的消费结构,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环保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改善相关地域的生态赤字情况。
(3)林地和建筑用地存在生态盈余,这主要得益于安徽省近几年在退耕还林、城市建设和维护、土地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取得很好的进展。我们应该保持这种良好的势头,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Wackernagel M,Onisto L,Bello Petal.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3):375-390.
[2]Wackernagel M,Rees W.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1996.
[3]吴开亚,林保国,等.1990-2004年安徽省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9):1134-1138.
[4]侍远,孙世群.2005~2009年安徽省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分析[J].安徽化工,2011,
37(5):62-64.
[5]岳大鹏,张露露.河南省2000-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7):612-616.
[6]叶田,杨海真.生态足迹模型的修正与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6E):449-453.
作者简介:
生态环境分析范文5
关键词:环境艺术;精神生态;问题探讨
伴随社会发展,工业文明程度日益加大,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为便捷,这也带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故而人们心理、生理、心态方面都处于敏感变化时期,甚至很多方面出现严重的生态失衡。为了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需开展环境艺术设计,并将生态设计看成设计的基础,设计过程中融合文化内容,最终达到艺术设计生态化的要求。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合精神生态的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
现代化建筑风格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封闭的钢筋建筑虽然符合现代化要求,但是人们隔离自然环境,在钢筋或建材营造的“伪森林”环境内生存,缺失与自然对话的机会,人们总是在钢筋水泥内做着对自然单项的告白,说着我喜欢自然,想要感受自然,想要生活在自然的环境中,但实际感受到的日光均是透过窗户上玻璃获得的,不能真正地呼吸日然的空气和感受阳光的照射,甚至在恒温空调中都已失去对“春夏秋冬”的感悟。外在生活场景中人们需面对刺目的广告色彩,部分广告商为了让自己的广告更为醒目,选用浓烈的对比色让色彩的光感度更好,但是这在无形中破坏原本的城市或者日然颜色,繁忙的人们更难看见清新的颜色平复内心的生活和工作压力。
同时商业中心繁忙和嘈杂的人群,让人的心情更不能平静,人们每天为了生活劳碌和奔波,在“物”的丰收中让“心”逐渐迷失。其实当前出现危机的诱因一方面不是外在环境中充斥着的浮躁因素;另一方面是人的内在精神危机,对物质的极速追求,每天忙碌地对着电脑和手机,收发邮件联系业务,没有真正地空余出时间看看生活的环境,看看蓝天、看看大地、看看小区里面嬉笑的孩子,每天用赚来的金钱将自己包裹在钢筋水泥中,现代化冰冷的建筑内唯一的绿色植物是装饰的观赏植物。人们目前生活的环境是人们自己创造的环境,这种环境已经越来越背离日然城市环境,人与人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疏离,人与人的内心世界也日益疏离。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归属于艺术范畴内,发展中要求精神主题在艺术主体之上而存在,即说明环境艺术设计可调节人的精神世界,通过不同的设计改变人的心境,故而设计时可以从文化精神方面考虑设计出发点,考虑人们当前的精神需求,重新审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摒弃设计理念中哪些现代化的构想,通过自然元素的融入,让人们重新接触自然、感悟自然。
(二)环境艺术的出发和归属地
若必须从环境设计角度考虑生态失衡,那么唯有探究人类设计的目的所在,设计时我们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其实设计的本质是在不改变外在形态的基础上,做小的变动让整体呈现效果最佳,但是现在设计显然没有遵循这一原则,而是将原有的内容全部摒弃,开始新的创造。就如同北京老城区设计是将原有的建筑元素全部拆除,现代化的建筑艺术融入到北京中,失去北京原有的“京腔京味”。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地从根本上考虑“文化精神生态化”这一设计诉求。故而在快速发展中,出现各类问题接连出现。其实设计是让自然与人文相和谐,但是现代的设计更看重效率和速度,忽略设计的主体性,即人们通过设计可以更好地欣赏自然,或者从全新的视角欣赏自然,但是现代设计更是将成型的设计元素堆砌在一起,看似很时尚,但是没有太多的人文内容,有的是时尚的浮夸,因而失去设计的过程,不能把握好不同因素之间的平衡关系,特别是不能掌控好自然、生态、绿色、人文和个性的统一和谐。文化生活的生态核心是平衡,更追求诗意生活,生活中不仅有物质更要有精神,现代人更追求复古理念,主要是复古物件中的东西虽然不能满足现代设计的便捷,但是可以在操作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例如中国的茶道,现在虽然有茶包可以快速喝到茶,但人们仍愿意在闲暇之余静静地享受整个泡茶的过程,体会到“浮生若茶”之感。人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操作者,因而设计时需要秉承精神美和物质美这两项,故而文化艺术不仅将成为环境艺术的主要出发点,更要将其看成主要归属点。人在设计时借助精神理念,融合更多的人文警示,逐步将物质设计转化到精神层面,进而能满足不同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并能在情感沟通中形成新的审美认识,进而满足物质平衡。
二、当代文化精神与艺术设计的联系
(一)时代联系社会
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有了巨大变化,目前个人的心理感受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关注点,社会更重视人文主义情怀的发展内容。在此大背景下,环境设计的艺术性将面临更高要求,西方的文化以及思想的融入,让设计师有更多可借鉴元素,设计师为让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融合,需在了解东方文化的前提下融合西方的设计理念,并在设计过程中将人的心灵感受放到首位。例如在房屋格局设计中,西方人通常将主卧与客厅分开,考虑因素是西方人希望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所以会客厅多单独陈设,即使房间整体格局较小也会割出会客空间,中国人则习惯热闹,因而可以在房间原有格局上设计出大面积的会客区域,便于会客以及家庭聚会,这种设计秉承中西理念,并结合中国人的习惯,故而更容易获得认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的重视逐年提升,故而在经历经济全球化冲击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仍保持着常年屹立不倒的态势,由此获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也能认识到环境设计的同时,文件警示是设计的核心部分,也是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
(二)简单富有禅意研究
现代化设计理念获悉,简答是现代人追求的重要因素,现代化的家庭装修中更需要通过简单体现室内的整洁和清晰,让人有一种放松的感觉。特别是在环境艺术以及室内设计等领域内,极简主义更为盛行,我国受到传统中国文化影响,所以更喜爱“禅宗”的美学思想,受此思想影响,将“无即是有,一即是多”看成设计的理念,这也是某个极简主义思想,融合极简和禅意,让环境设计更有艺术气息。
(三)自然与人文统一
我国无论是古代的园林设计,还是皇家的宫殿设计,设计师都秉承一点,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目前环境设计是设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需秉承这一理念,在设计的同时融合自然生态的绿色景观设计思想,让设计更为清新。设计初期需要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将自然环境看成是设计活动的基础要素,其他的各类要素都要围绕此要素开展。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才能“原汁原味”保有原有理念,加入新的创新思想,既能看到原来的影子,又能有新的想法融入其中。就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为例,设计上为体现中华文明,将主道设计成龙的形象,大道沿用原本的道路,两边通过绿色植物做出造型,这样不仅体现出中华文明,并且不影响道路交通运行,进而起到平衡城市生态的作用,让人与自然真正地和谐发展。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生态化
(一)文化精神生态化、设计艺术化两者的关系
环境艺术如果能够融合精神生态化,那么审美价值将会提升较大,并且两者的融合也是艺术化的最终追求,人们通过观看艺术获得对生活或者对人生的启迪,便是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艺术首先是外在的美,然后是内在的精神内容,两者的完美融合能够让艺术环境设计更有文化内涵。环境艺术设计一方面需要满足美化城市环境的要求,另外一方面是为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创设精神空间,让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精神“物品”可欣赏,并提升精神生态化。为缓解人们目前匮乏的生态化危机,需通过艺术的功能性,提升人们的审美理念,让人们的心理协调能力得到新的发展。现代化文明的发展,充斥着商业化利益,很多设计都是以商业宣传为目的,但是设计师需明确一点,商业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设计是为了遵循人内心的情感或者想法,不是受到利益的驱使去堆砌或者创造出适应客户喜爱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只能“热”一时,经过时间洗礼,将慢慢被人们所淡化。这也是有内涵的物品才能经久流传的原因,就如同文物和字画,他们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状况,里面刻画的内容是创造者自身的精神世界,所以值得后人研修和分析,并且一同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他们对话。
(二)设计人情化市场
经济发展中,固定的生活方式被打破,区域化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人才层出不穷,生活在现代,人们更需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故而会经常出现失落感或者不安的情绪。环境艺术设计,就需要缓解人们的压力,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其实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与其他各类因素相联系,包括心理、生理和文化风俗等内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喜欢或者想要创造出自然空间,例如很多家庭在落地阳台区域摆放茶几或者榻榻米,这是由于人们想要在繁忙的生活之余有自己的心灵空间,不考虑外在浮华的世界,给自己营造良好的精神世界,让环境与自身的情感相契合。
(三)文化精神生态的多样化
环境艺术设计首先需在社会环境中生存,但是社会环境需要受到城市文化、城市历史等因素影响,那么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让环境有多边性或者呈现出多元化变化状况,这是适应不同环境影响因素的最佳途径,使人们在观看艺术的同时能有较好的艺术感悟,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给人们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设计时开展设计的同时,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体会人文关怀,让设计更体现特色和个性,让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最终完美呈现。
四、结语
经济社会的逐年发展,人们物质生活获得较大的满足,故此人们开展对精神世界新的追求,环境艺术设计的开设能较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态化理念需求,在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前提下,让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借助于环境艺术设计,缓解紧张的生活压力和生活状态,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并为环境生态建设作出贡献,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王静.环境艺术设计与精神生态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05):15-17.
生态环境分析范文6
随着水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逐步认识意识到水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水利工程和水生态系统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往往水利工程的建设,尤其是农业水利工程会对水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影响。如何实现生态和谐的水利工程建设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对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影响
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解决水资源利用和分配的同时,也对水生态环境带来诸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打破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而出现诸多问题,又会制约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想最大化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就需要深入了解其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水利工程建设给水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1)水环境方面。
不管是何种作用和性质的水利工程,其建设往往会对既有河道水体、水文带来较大影响。比如:在建设阶段,截流会让近坝址区域流速加快;在工程投用后,上游道水面会增宽,而流速变缓[1]。另外,因工程建设会导致河流既有水文条件发生变化,使得水利工程上游水位提升,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下游水位降低,则可能导致湖泊干涸,直流断流。此外,还会对流域内的水质带来极大影响。在工程建设阶段会产生诸多垃圾,比如在挖渠、围堰、灌浆等施工中会出血诸多废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入河道导致水污染,以致于水质大幅降低。工程运作中,对水质有一定积极影响,可增加工程区域水环境容量,提升纳污能力。但在枯水期,则会带来不利影响,会导致下游河道净污力降低,严重破坏水环境。
(2)河道泥沙方面。
水利工程,尤其是较大型、功能多样工程的建设会对水库区域及上下游河道水流中的泥沙转运和沉降带来极大影响,此外对相应区域的生态带来一定影响。在施工阶段,因大量泥沙进入到河道使得水中悬浮物增加,以致于下游水体也变得浑浊。而上游河道则由于库区水体大幅提升,流速变缓,挟沙力大幅降低,导致泥沙日益淤积而导致河床提升。此外,下游段会因为下泄水体内的含沙量降低而出现冲涮情况,对河道带来稳固性带来影响,增加了防洪难度。同时,河道形态往往也会因回水沉积发生变化,在被大坝截断之后,泥沙沉积会在库区底部构成回水三角洲,而其会往大坝向提升,泥沙颗粒日益细化。
(3)生物多样性方面。
当前,导致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就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主要对水生和陆生两个方面的生物带来影响[2]。在陆生生物方面,主要使其生活和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比如:在建设阶段,为顺利达到工程设计标准,满足施工要求,一定会打破既有生态环境平衡,甚至造成破坏,进而导致多种陆生生物迁徙,并逐步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运作机制。在工程投用阶段,库区水体发生变化会对陆生生物带来较大影响,会使某些生物因库区建设河道两岸转滩地或湿地范围增加相应的繁衍力增强,以致于水禽、两栖生物的种类、空间密度会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既往生物平衡。在水生生物方面,因库区蓄水及泄水,会导致鱼类等产卵地的淹没或者冲毁,并改变既有鱼类的产卵环境,使得某些水生物种类降低。而无法适应此种环境变化的生物物种则面临灭种的威胁,倘若某生态区域内有一个物种绝种,则该区域生态系统必然被破坏,进而带来不可逆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一般对水生物,尤其是鱼类生物影响较大。但也要看到,库区水域增大,流速变缓,水质和水体较好,能够为水生物的繁衍和人工养殖给予更为有利的条件。
(4)地质环境方面。
通常水利工程建设对所在地的周边地质环境带来极大影响,而这会影响到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该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利工程间区域可能易发生地震、泥石流、塌岸等地质灾害。有研究发现,水库工程所诱发的地震破坏力和影响力和库区蓄水深度存在直接关系,如库区蓄水深度越大,那么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也很大。倘若库区蓄水量和深度在达到某个极限后,不应再提升坝高,否则会导致大坝崩塌而决堤,直接使下游受到洪水影响,淹没农田,给下游农民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规划和建设水利工程时,必须做好相关的论证工作,对工程所在区域周边地质进行全面勘察,如此才可最大限度消除此方面的影响。
2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影响对策
(1)加强影响评价工作,掌握影响因素。
积极落实好水生态环境的调查和评价是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影响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室内农业生产大国,同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水利工程建设需求不断提高。一直以来,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了极高重视,并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水法》等都对工程项目规划建设和环境评价有明确规定,在建设前须进行全面的环境评价。落实好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确保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环境的完整性。
(2)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科学有效施工。
水利工程建设通常包括规划设计、开工建设、投入运行等阶段。其中,在规划设计阶段需对工程所在区域进行严格、全面的考察。特别是要对堤坝两边的生态环境及施工所引起的环境变化予以科学、系统的分析、评价[3]。以得到更为全面、真实的数据及资料,再结合调查结果,设计符合所在区域水生态平衡发展的水利工程方案。在开工建设阶段,可能会面临诸多工程基础构造方面的问题,应在确保既有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态环境平衡基础上,尽量降低工程的影响面和影响深度;在投入运行阶段,需对施工中造成破坏的植被、耕地、水域等,进行最大限度的补救,确保水生态环境的恢复,减少影响[4-5]。
(3)建设生态提防工程,维护好水生态。
在水利工程实际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施工区域的差异,充分考虑到工程的实际和区域内水生态实际,因地制宜的建设,少用外来材料。在布置工程堤防线时应充分考虑到所在区域内的河流等情况,在确保自然形态和流向同时,堤型需要严格按照自然特性予以设计。此外,应尽量借助河道自身形态设计堤型,不但可确保水系统良好联通性,让水生生物不会受到影响,同时为植被的设置奠定基础。另外,应遵循修复为主原则,全面考虑堤防工程实际需要、水生态环境保护等要素,对已存在的提防进行相应的生态修复,且对建设之后的土地予以平整,使施工场地的环境得以恢复。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看到水利工程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看到其社会和环境效益,要深入认识到该类工程的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在建设前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要做好对水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工作,在基础上按照设计方案建设,加强堤防建设,确保工程区域内水生态系统良好恢复,实现水利工程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作者:王光瑞 单位:乐平市水务局
参考文献
[1]江南.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及解决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4)∶29+41.
[2]门玉华,李云生.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影响浅析[J].吉林水利,2014(07)∶55-56+59.
[3]马建华.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中国水利,201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