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工程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生态工程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生态工程的概念

环境生态工程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桥梁工程 概念设计 产品概念化

中图分类号:U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059-01

为满足人类之间的实践交流、跨越空间障碍的需求,政府部门投资建设了多数桥梁,随着社会的发展,桥梁也需要不断的地更新、改造。基于桥梁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桥梁建造开端的桥梁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而桥梁的概念设计是具体设计的先导,是对桥梁设计的总体把握与构思,其思想贯穿桥梁设计的全过程,并随着项目的进行而不断完善。在桥梁建造工程中,高达70%以上的生产成本取决于概念设计,做好桥梁工程的概念设计才能造出“精品”桥梁,才能从根源上节约工程的建造价值,提升美学内涵。

1 桥梁工程概念设计综述

1.1 桥梁概念设计的过程

桥梁的概念设计主要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提出满足结构造型要求、耐久性和使用功能要求、满足形变与受力要求的合理设计方案。现行的桥梁建设主要以结构设计与桥梁施工为核心,按照时间进行相关组织与实施,设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依照必要规范产生经济安全的桥梁结构设计方案。桥梁的概念设计活动除包含上述功能外,还要综合考虑影响设计初步阶段的环境、人文、美学等要素,完善了传统设计的表现手法与设计理念。

1.2 桥梁的产品化概念设计

桥梁是一种特殊产品,它具备土木工程结构的基本特征,也具备产品的一般属性。桥梁产品的建设规模大、投资巨大;桥梁的建造一般由政府根据社会、经济、交通需求确立实施,与市场关系较小;桥梁的使用年限长,达到寿命后将成为废弃物,在其长寿命周期内需具备抵御环境侵害的能力。鉴于产品概念设计的思想和桥梁概念设计的重要指导,将现有的桥梁概念设计内容从桥梁设计各步骤里提炼归纳出来,形成如下的桥梁概念设计新思路。

(1)设计定位阶段主要包含环境总体分析、使用方式分析、用户群体分析和寿命期成本分析这四个层次[2]。只有充分分析影响桥梁设计的主客观因素,才能合理定位设计走向。环境分析主要是对拟建桥区的水文、地形、气象、地质等条件的分析,这将决定了桥梁设计的抗震、抗风设计需要;桥梁的用户群体主要是社会、业主和生态环境,设计中要注重桥梁的生态性、安全性、景观美学性、经济性等;使用方式决定了线性布置、建设规模的大小、上下部结构设计、断面布置等;寿命期成本主要包含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和灾害事故成本。桥梁概念设计的主体由设计、施工、运营、管养等多单位与部门构成,在其寿命期内的所有部门被称作利益共同体。

(2)方案初拟阶段是在对桥梁概念设计精准定位后,从结构体系、桥位、景观、桥梁造型、施工方案等方面拟定桥梁建造的初步方案。桥位选择将决定工程造价、施工和运营的安全性、施工操作的难易程度;结构体系的选择要注意结构的可达到性和可维护性,为今后的桥梁检修提供便利条件,整体节约桥梁寿命期的总成本;桥梁的造型与景观设计要以工程师为主导,同时邀请建筑师及其他专业人员加入,形成合理的设计模式;施工方案直接影响着桥梁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在考虑结构、线性、桥位条件之后形成了初步的施工方案。经反复对比分析,筛选出两三个可行的推荐方案。

(3)方案比选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依据项目的相关规定和工程师的相关经验,从若干推荐方案中择优选取最终设计方案。经济指标是大多数桥梁最终方案决定的关键性要素,但在一些景区桥梁或标志性大桥的设计方案比选中,景观美学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1.3 桥梁概念设计的阶段划分

桥梁的概念设计工作主要集中在工程的可行性分析、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设计桥梁工程的技术层面的具体细部与结构设计,具体每阶段的概念设计内容如表1所示。

2 桥梁设计的前沿设计理念

这里主要介绍三类较具代表性的设计理念,即桥梁的耐久性设计理念、桥梁的生态性设计理念和桥梁的全寿命周期设计理念。

(1)耐久性设计理念是指在桥梁的设计使用期限内,保证桥梁的安全性、使用性及外观功能的设计理念。耐久性的设计需要在明确设计中可能的侵蚀类型和不同状况下的耐久性要求;评估特定条件下的侵蚀严重程度;明确桥梁的各个构件对侵蚀作用的防护水平与防护方法;提出设计、养护、维修等后续方案。

(2)桥梁的生态设计理念是充分利用生态学的设计思想,综合考虑桥梁相关的生态环境,在桥梁的设计规划中,提出满足人们需求且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设计方案。生态设计中要坚持生态保护的原则,尽可能选取对周围植被、水文、气候破坏程度最小的施工方法,严格控制施工范围;施工坚持使用清洁能源,选取无毒无害的装饰与建造材料,从而利于桥梁报废后的物料回收;桥梁建造需保证施工工艺先进、材料先进、设计和施工组织合理。

(3)桥梁的全寿命周期设计包含桥位的规划、方案的设计、性能的分析、详图的设计、建造的施工、管理的养护和拆除这几个阶段的全面规划和系统考虑,从而达到最优目标。桥梁的全寿命周期设计将使用、资金、文化、生态等需求细化成具体指标,并采用恰当的方式实现桥梁寿命周期的各类指标要求。

3 结语

本文介绍了桥梁概念设计的具体定义、相关特点、设计的步骤和流程,并从定性分析、经验积累、合理估算的基础上总体把握桥梁设计构思。借鉴产品设计的成熟经验,将桥梁作为产品,尝试桥梁的产品化概念设计,进而深入探讨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的技术层面的桥梁概念设计。最后,介绍了现今的一些前沿桥梁概念设计理念,如生态设计理念、耐久性设计理念、全寿命周期设计理念等,对以后的桥梁概念设计发展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环境生态工程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生态修复 生态恢复 生态演替 生态工程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战略思指导下,水利部提出了“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水土流失防治新思路。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启动后,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配套,积极开展封山禁牧、轮封轮牧,努力探索和总结生态修的技术和经验。生态修复已为水土保持工作者所熟知,但其学涵义及有关问题尚待明确和研究。现对生态修复的若干关概念、理论及有关问题作一讨论,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1 生态修复相关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1.1 环境与生态

    广义上讲,环境是人以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如现代人居环境即为广义的环境概念;狭义上讲,环境是影响有机体生长、发展和生存的外界物理条件的总和。生态系统简称生态,是有生命的主体(包括人类)与无生命的客体的总和。研究有机生命体与无机环境关系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研究生命体以外的无机环境的科学称为环境学。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离不开环境学和生态学,而后者尤为重要。

    1.2 生态环境与环境生态

    生态包括环境,“生态环境”的说法是不科学和难以理解的,可以牵强地理解为与生命体最密切相关的环境。我国所谓的生态环境实际就是生态,准确地讲“生态环境建设”应为“生态建设”[1]。生态修复是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故不能称为生态环境修复。

    环境虽然是无机的,但完全从无机角度理解环境是不完整的。特别是自然环境,本身是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整体状况,只有应用生态学原理研究、认识和理解环境,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这就是环境生态学。环境生态作为概念不易理解,但环境生态学无疑是科学的,他对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3 干扰与生态演替

    自然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如火灾、水灾、泥石流、虫害、大风、人类活动等,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些事件称之为干扰。干扰可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干扰促使某一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旧的环境和物种破坏了,新的环境和物种又会产生,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其相对稳定。在没有严重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生态系统会定向地、有秩序地由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这称为生态内因演替。演替的结果,最终会出现一个相当稳定的生态系统状态,这称为顶极稳定状态。每一演替阶段有其特定生物群落特征,顶极稳定状态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干扰常使生态系统受损并改变,称为外因演替。生态系统正常演替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干扰使演替进程发生变化,严重时,如人类大规模活动,则使生态系统向相反方向演替,这称为逆序演替。生态修复就是使扰生态系统的逆序演替转向正常演替[2]。

    1.4 生态稳态与生态阈值

    生态系统不是绝对平衡的,而是永恒地发生着演替,旧的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就会产生,当演替到顶极状态时,在很长时间内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稳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中的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稳态。稳态生态有相当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干扰作用下虽不断地振荡和变化,但只是量变;当干扰严重并超过其调控能力时,系统将发生质变、崩溃,而走向逆序演替,甚至不可逆演替。稳态生态抵抗干扰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称为生态阈值[2]。只有研究生态稳态和生态阈值,才能确定修复生态系统的类型、区域、难易程度、时间周期,并确定合理的修复指标。

    1.5 人与自然共生理论

    人与自然共生和和谐相处,是人类对“自然改造论”深刻反思后产生的新认识。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不是其对立面,脱离生态规律的自然改造,损害了自然生态系统,必然损害人自身。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利互惠的共生现象。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共生的基础之上。F.Vester基于共生现象的研究,总结了人类系统与生物系统之间生物控制的8条规律。据此研究,生态学家提出了以最小能量输入和最小物质消耗以保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的生态设计原则。这也是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 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

    修复的本意是对错误和缺陷进行纠正的作用或过程,修复最早从污染环境治理角度被定义为: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环境生态修复起源于环境修复,生态恢复又受环境生态修复的影响。

    2.1 环境修复与环境生物修复

    环境修复是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措施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到未污染前的状态。早期的环境修复主要采用工程技术手段,以后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1972年美国尝试采用微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管线泄漏造成的汽油污染,1989年对Exxon Val-dez油轮泄油造成污染的阿拉斯加海海面进行修复(阿拉斯加研究计划),从而出现了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后来出现了环境植物修复技术,最终形成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环境生物修复被定义为利用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被污染环境的污染物,并使之无毒化和无害化。

    2.2 环境生态修复

    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H.T.Odum提出生态工程概念,受此启发,欧洲一些国家尝试应用研究,并形成所谓“生态工程工艺技术”,实际属于清洁生产的范畴。随着生态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90年代美、德等国家提出通过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来修复污染环境的概念,并通过选择特殊植物和微生物,人工辅助建造生态系统来降解污染物,这一技术被称为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该技术至今还不成熟,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也只是对轻度污染陆地的环境修复,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通过湿地自调节能力防治污染。这与我国的生态自我修复有很大差别。

    2.3 生态恢复

环境生态工程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生态建筑适宜技术推广应用

生态建筑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但是一定的生态技术含量并不能表明这样的建筑就必然成为生态建筑,而不含有那些典型生态技术手法的建筑也未必就不是生态建筑,因为生态建筑的核心并不在于其硬件如何,而在于其内在的运行系统如何,生态建筑是一个系统,必须从总体上来衡量和评价。

毫无疑问,生态建筑是一和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概念,生态建筑的概念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改变着内涵,其评价标准应当建立在当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从这个角度看,生态建筑自古便有之,只不过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如此紧迫地提起。

自原始社会以来,我们的祖先逐步发展着建筑技术来挡风雨、避寒暑、御猛兽、抗灾害,但人们从来没人真正在通过建筑本身和外界环境完全隔绝开来,直到20世纪中叶由于环境控制技术的发展(如暖通空调,人工照明等)使人们有能力将建筑和外部环境前所未有地隔绝开来,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过多地强调了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正是这一错误倾向,极大加剧了全球的生态和能源危机,也使我们自1981年《华沙宣言》以来愈来愈也不得不重视生态建筑这一复合名词。

千百年来我们把建筑描述成“凝固的音乐”,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建筑也曾作为“具有特定功能的机器”而被广泛接受,而今当我们从生态的观念来看待建筑时,一座生态建筑或一个生态建筑系统似乎更像是一个能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生命体,生态建筑应当能够和地球这一大的生态系统有良性的物质及能量交换,并融入其中。论文百事通

当我们谈及“生态”时,其实我们主要指的是“生态平衡”,那是自然界的生物群落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是一种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不断调整的动态平衡。

我们知道建筑是为了改善和调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建造的,是为人类生活和行为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而生态建筑就是力求和自然界之间就资源和能源的输入、输出达到一种良性的循环,动态的平衡。

显然,一座座单体的生态建筑是很难独自成立的,这是由生态和一概念的系统化内涵所限定的。故而,我们必须着眼于生态社区,生态城市,乃至生态社会的建设,从一个个子系统的建立到整个系统的形成,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

一、关于“适宜技术”

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建筑中的技术含量有着明显的增长和专业化的趋势,具体到生态建筑更是如此,很难想象一个缺乏生态技术的生态建筑会是个什么样子,可以说,生态建筑的持续性在很大强度上是依赖于技术的有效性。

生态建筑的涉及面很广,是多学科,多门类,多工种的交叉,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涵盖的技术也是多层次的,从目前来看有所谓“低技术”、“中间技术”和“高技术”。

眼下,“高技术”的生态建筑是建筑行业的一大热点,许多媒体和建筑师都热衷于这一话题,源于高技术的生态建筑将会是生态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是不是生态建筑就非“高技”不可,非“高技”不做呢,显然未必。论文百事通

就我国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而言,我们关于生态建筑工作的落脚点仍应放在“适宜技术”上,更不用说在我国这一目前全球最大的建筑工地上建造的大多数工程仍然是投资规模中等甚至较小的工程,要在这些工程上试用身价昂贵的“高技术”更加缺乏可行性。

但是生态建筑并不是一项可以等我们“万事俱备”才可以着手的工作,生态建筑的实施有着相当的迫切性。如果我们不从今天开始,不从手边仅有的工具开始着手,等到工程建设的高峰期过后,将空留余恨和愧对子孙。

再回首我们身边,不用说“高技术”即便是“中间技术”,普及率又如何呢,又有多少被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去的呢?显然,在我国现有的状况下,我们的生态技术与一味追求“高”“新”相比,更应重视技术的具体化,现实可行性及效率,重视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就生态建筑的目前发展状况而言,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适用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太阳能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阳,中水利用,整体绿化,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

当然,与许多设计学科一样,在技术设计前有着总体设计和概念设计的阶段,众所周知,在概念设计中蕴含的偏差甚或错误,想通过后续手段来弥补将是极其困难和代价昂贵的。所以,我们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首先重视总体设计、概念设计的问题。

要重视生态层次的概念,生态城市与生态建筑按地理范围可以如分为四个层次,区域城市级、区级、地段级和建筑单体。建筑师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地段级和建筑单体这两个层次。在城市设计中要和整

体城市的生态规划,生态原则协调一致,确保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个城市生态链中的一个链条,能促进整个系统的生态效果。

要强调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总体设计中贯穿生态设计策略,为建筑单体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催化生态建筑单体的生成。利用场地周边地理环境和建筑形体组织外部空间促进自然通风和降温,避开冬季风主导方向,避免不利风道产生;通过群体的组合形成完整的院落空间,创造良好的微气候,利用场地中的水体和绿化,调节微气候;通过建筑群体的组合,采用更适宜的结构方式,节约土地,发展地下建筑,掩体建筑,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深入研究环境特征,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在设计中通过新建的建筑物发掘出环境最优的生态潜能。新晨

二、关于常用的几种适宜生态技术

1.自然通风:近年来,每到炎夏高温季节,许多城市都出现了电力紧缺的状况,以至不得不拉闸限电,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空调的用量大幅提开,有调查表明建筑制冷能耗已占到建筑总能耗的10%-20%。而自然通风可以在不消耗任何不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潮湿气体,补充新鲜空气。

自然通风的主要动力是风压和热压,通过建筑的平面和剖面设计制造出正压区和负压区,可以实现引风,导风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通过制造温差和加大进排风口高差达到造风的目的。

环境生态工程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环境协调;形态设计;室内绿化;建筑技术

前言

在建筑行业对环境造成重大污染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背景下,生态建筑观的提出为建筑行业获得可持续发展指明了一条方向。在1969年,由麦克哈格所著的《结合自然的设计》一书出版,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产生,对生态建筑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界定,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众多专家学者根据自身建筑设计的实践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这一概念,使生态建筑观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生态建筑观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性、促使建筑方案设计的个性化、推进室内空间绿化的发展和促进建筑技术生态化、节能化。

一、生态建筑的概念及应用价值

通常认为,生态建筑在本质上就是将数量庞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观指的是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包括有机结合观、生态观、回归自然观、地域与本土观等观念,不仅属于环境价值观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

生态建筑设计遵循可持续的发展原则,尽量采用新型、无污染、能耗低、经济成本低的建筑材料,注重对建筑材料的回收使用,生态建筑观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生态建筑设计在原有的建筑设计功能与内容上进行更新,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既满足了人们对当前生活环境的要求,又不会危害到以后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态建筑观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始终,在施工前要完善施工方案,使施工方案体现出生态建筑的理念,在施工时要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充分使用与对自然环境的充分保护,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施工后注重建筑材料的回收使用,最大程度地节省资源,有利于节能减排;为建筑工程节省资金投入成本,促进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效果

(一)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性

生态建筑观在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有利于建筑保持与环境的协调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使建筑的选址更加合理这一方面。建筑选址对于建筑是否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建筑工程实现环境效益的前提条件[2]。在之前的建筑设计当中,设计人员侧重于体现建筑自身的个性化,忽视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使建筑在选址上就违背了与环境协调的原则,大大降低了建筑的环境效益。在生态建筑观指导下的生态建筑设计,将建筑的选址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中之重,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选址,以自然因素为主,辅之以人为施工,尽量协调建筑、环境以及效益三者之间的矛盾,使建筑工程凸显生态效益。比如在某自然风景区建造一个大型娱乐场所,在进行娱乐设施与工程美化的时,要对各娱乐设施合理规划,利用风景区内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设娱乐设施,以回归自然为主题,不能为建设娱乐设施而破坏植被、地表形态等自然要素,处理好娱乐设施与自然风景之间的关系,淡化人工建设的痕迹。

(二)促使建筑方案设计的个性化

在传统的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大多数设计师将建筑的独特风格作为体现方案设计个性化的方式,认为自然景观的作用不大,但在当今倡导环境保护的理念下,传统的建筑设计观点就无法适应当前建筑设计的需求,将生态建筑观应用到生态建筑当中,顺应了当今社会的主流趋势,建筑方案突出环保的设计理念反而是建筑方案个性化的最佳表现方式之一。生态建筑方案设计只有兼顾建筑特点和环保效果,才能使建筑呈现出更加美好的外观形象,与环境契合度更高[3]。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当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并融入到方案当中,把握好设计的尺度,无论是在建筑的外观设计还是在建筑的内部设计都要结合生态建筑观,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植被等环境因素完善设计方案,增强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推进室内空间绿化的发展

生态建筑观在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推进了室内空间绿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室内外空间一体化、室内外景观一体化、室内景观生态化三个方面[4]。室内外空间一体化指的是在建筑设计时,充分运用建筑的结构特点将室内室外构建成相同的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室内的空间,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景观设计方式,比如一些建筑的大厅或者庭院都采用这种方式。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室内湿度的调节,取消部分墙壁达到连接室内室外的目的,加速室内空气流动,获得充足的光照条件。室内外景观设计一体化指的是将室内景观与室外景观相互融合、相互引入,连接室内外景观,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可以提高建筑的美观效果,使建筑更具有生活气息与自然气息,达到建筑生态设计的目的,比如将室外的水引入到室内、盆栽绿化等。室内装饰生态化指的是建筑室内的物品选择及其摆放应当体现生态观念,当在室内放置盆栽、鱼缸等装饰景观之后,要选择一些与之搭配的小物品,主要是营造出一种置身于大自然的氛围,增强人们的视觉美感。

(四)促进建筑技术生态化、节能化

建筑技术生态化、节能化是生态建筑观在生态建筑技术中应用的一个效果,在当前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的形势下,建筑设计获得环境效益需要通过建筑材料、施工等环节来实现建筑技术生态化、节能化[5]。一方面,在建筑技术、材料选择方面,要优先使用新技术、新材料,积极使用可再生、可循环、污染小的材料,比如天然石材、木材、可再生能源建材等材料,减少使用污染严重、不可再生材料,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为缓解资源短缺的危机贡献绵薄之力。另一方面,在施工时要确保材料的充分利用,节省资源,以及施工之后要回收使用材料,避免材料浪费,比如可以使用聚苯板、挤塑板和涂刷保温材料等外墙保温技术,提高建筑的保温效果,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问题已经使建筑行业认识到生态建筑观应用的重要性,建筑设计需转变传统的设计观念,使用生态建筑观,不仅有利于建筑行业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环保要求,也是建筑行业取得经济效益、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生态建筑作为一种环保理念较强的建筑形式,在其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环境保护的概念融入到形态设计、室内设计、建筑材料选择等各个环节,有效地降低了建筑的能耗,符合生态社会的建设理念。在未来的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中,生态建筑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应当引起建筑行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灵芝. 生态建筑理论应用于建筑设计中的分析[J]. 城市建筑,2012,15:15.

[2]刘彬,李可. 试论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 城市建筑,2014,02:15.

[3]张润霞. 小议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观[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0:204.

环境生态工程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水土保持;概念;方案编制;水体损失;土地保育

中图分类号:S15 文献标识码:A

1 水土保持的概念

水土保持现行定义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1.1 水土保持的含义

近几年水土保持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其内涵也在不断的扩充,不断充实,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还赋予了利用水土资源、绿化美化环境等。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治理性质的建设工程,它以保水保土为中心,综合采取合理利用土地、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等手段,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水土保持的内容已不只是防治水土流失,而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它能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证,能促进社会进步。

1.2 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虽然未在国际经典辞书上找到专门简明释意条目,但根据一些国际学术专著,它们的意义也是比较明确的: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土壤侵蚀是国际通用的土壤学学术用语,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机构对此定义大致相同,即水、风、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

1.3 水土保持的作用

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有效改善治理区的生态环境,降低土壤侵蚀模数,增加林草覆盖率,提高空气质量,还能有效拦蓄降水,拦截泥沙入河。同时,对于缓解山丘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减少洪涝灾害和抵御旱灾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能为治理区域的农、林、牧业创造良好条件,为增加群众收入,使群众尽快走致富道路提供有力的支撑。

1.4 水土流失与水土流失

防治水土流失涉及了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植物侵蚀、化学侵蚀、慎重考虑工程措施等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总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简简单单地把水土资源固定在某一个区域。

2 水土保持问题根源的解析

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的概念在不断完善、深化,水土保持学正在逐步演变成一个综合学科。我们要逐步改变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而没有意识到水土保护的根本目的。保持含义不仅限于保护,而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因此,在方案设计的时候,仅着眼于防治土体的损失,进行机械地“固定”处理,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

2.1 对绿化、美化环境认识肤浅

同时,由于没有意识到绿化、美化环境,一部分人没有考虑植物措施、或是乱用植物措施、或是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等。总的说来,是对绿化、美化环境的认识没有深入。没有考虑植物措施的人完全没有考虑水土保持的绿化、美化这一部分内容。在方案设计中,不再乎植物措施,认为在工程措施的防护下,已经能够达到防治目标,采用植物措施纯属多余。

2.2 仅从定义上理解,没有注意到事物的发展

水同土地资源一样,是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地下水资源有限,地面水分配不均,事实上只有20%的水分布在64%的耕地上。估计到2050年,将缺水4,000亿立方米,水资源方面形势严峻。如国内有人把入渗作为一种水体保护措施;但有人认为,入渗到地层深处的水体已经变得难以利用。个人认为,水资源的保持要从水资源的利用、便于利用出发,做好库存,同时进行防污染处理。所以,在方案编制中少了很多内容,让编制方案的根本目的落了空。没有了那“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这一内容,好多东西也就空荡起来,更别说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了。

3 法律意义的水土保持功能概念

3.1 如何定义水土保持功能

水土保持是指陆地上的一些生态系统在地表对水资源的蕴藏以及发挥的有利于蕴藏水土资源的能力,同时这样的能力也对土地的生产力有着促进的作用。这里做个假设,若是定义里没有水土保持设施这一概念,这是为了避免循环的论证理论而做出的假设。在定义中,生态系统是广泛的概念,可以适用于任何的等级范围。所以,池塘、农田、森林都可以被说成是生态系统,生物圈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定义中的土地生产力则是对水土保持功能进行评判的重要标准,这里的生产力不是经济学也不是政治学上的生产力定义,而是生态学上的。

3.2 表现形式

这里的涵养作用是指,植被在地表覆盖地面,可以对降水进行截持,并且能够有效的对地面径流进行调节以及吸收,对土壤进行改良,并保持突然的固持性,对下渗的水分可以起到滞留储蓄的作用并且还能抑制地表水分的蒸发,水分的蒸腾是水循环的一种,对于森林以及水资源本质上需要发挥涵养作用,于山蓄水,于林蓄水是现代需要注意的。所以对于滥砍滥伐现象,以及肆意毁坏植被的现象,在陡坡开荒的行为都会破坏水源的涵养,也就是降低了水土的保持功能。

3.3 指标

生产力的大小排序上,森林最大其次是农田以及疏林然后则是灌丛和草原,荒漠的生产力最小。在同等的光照水分和温度的自然环境下,植物的分布数量以及密度决定了生产力,植物的生产力总数的高低就决定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也就是说水土保持功能低。直接性的说明了,认为的一些挖掘以及破坏活动会产生压塌破坏植被。

土壤是有机无机物的混合物,水分是其重要的物质组成,不仅仅影响了其物理性质,同时,也会对突然中的微生物活动以及溶解和转移养分的含量造成影响,这是土壤肥力大小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更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条件,地表水以及地下水都会为根系说吸收,这也是土壤水分被利用的过程。

结语

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利用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统筹规划,求真务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使我国早日呈现出河流清澈、山川秀美的大好景象。

参考文献

[1]王飞.人类活动对区域水土流失影响的定量评价[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环境生态工程的概念范文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可持续的理念就一直是重中之重。不管是我国的环境保护,还是建筑事业的发展,都应该秉持着生态文化的发展理论。本文就简单的探讨了一下生态提防概念以及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之中,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提防建设;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生态文明;作用

一、前言

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的国家,不仅人口众多,而且还是能源消耗的大国。所以,我国的各种建设都应该充分的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比如说,在我国的提防建设中的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就可以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来进行施工。这样一来,在发挥它应有的防洪工作之外,还可以起到美化生态、涵养水源以及娱乐消遣的作用。

二、简要阐述一下什么是生态提防以及生态提防所起到的作用

1.生态提防的概念

所谓的生态提防,指的就是在进行提防修筑的时候运用自然因素对河岸实施修复以及加固,以免出现非人为的泄洪现象。通过这种手法,可以使建设的人工提防不仅能够保证防洪,而且还可以进行自动水土循环工作。除此之外,生态的提防所运用的方式大都是采用天然材料进行施工建设,比如说种植绿色植物、设置水边的自然景观以及扩大生态提防中绿地面积等等。这样一来,可以使得提防具有防洪性的基础之上更兼有观赏性。

2.建设生态提防所能够起到的作用

在了解生态提防的作用之前,首先应该知道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之中可能会对河流等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对河流的床位以及流向造成负面的影响

对河流进行施工,破坏了它原有的渠道,而且容易导致水土的流失。除此之外,水利工程的建设还使得自然河流的河床不像以前一样柔软,很可能会出现硬化的情况。如果水利工程的施工以及取材不当,有极大的可能改变河流原有的流向,使河流的形态日渐趋于直线,这样一来,就加大了洪水发生的危险系数。

(二)水利工程的不当建设很可能会造成河流的断流,进而影响水系的联通性

建设水利工程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也不能够在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赚取利润。一般来说,水利工程的建设都会造成河流与河流之间出现断流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水系的发达程度。这种行为不仅会造成河流功能以及结构的变化,甚至会给子孙后代带来更大的经济流失。综上所述,对提防的建设采取生态化的手法不仅仅能够保持水流的稳定性,而且还可以发挥生态自然的原始功用,起到保护环境、美化景观的作用,而且还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一个城市的形象。生态的堤防还起到一下的重要作用:

(一)调节水流的流量以及流速的问题

堤防所起到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在河流水量以及水速过大的时候采取储水的功用,以免引发洪水的爆发。而在河流断水枯水的时候,能够开堤坝防水,从而减轻当地的旱情。在这一点上,生态堤防不仅做到了,而且还保证了河流的水质。

(二)生态堤防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调节水质并且形成壮丽而独特的自然景观

一般说来,生态堤防所采用的建设材料主要就是树木等绿色植物,这样一来,生态堤防在防洪之外还兼具净化水质以及美化环境的功用。除此之外,绿色植物的广泛种植,也给鸟类等生物带来了更为便利的栖息的地方,从而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形成一个独特而又壮丽的生态圈。

(三)生态堤防的建立在后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虽然说生态堤防在建立的时候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但是,在生态堤防建成以后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却是无法衡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态堤防的建立改善了水质,影响了水环境,从而也改善了一个城市的生态以及绿化的水平,进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的质量。其次,生态堤防的建设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态圈会是很好的旅游项目,带动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生态堤防的建设成果能够吸引大量的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远不是旅游业能够媲美的。总的说来,生态堤防的建设绝对是一个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好的因素。

三、堤防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实施的重要的步骤

堤防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要想建设出一个既能够发挥应有的防洪效果还能保护环境的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生态水利工程的建立应该遵循保护生态的原则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之中,不仅仅要考虑到当前的经济效益,还应该遵循保护生态的原则,这主要是因为破坏容易治理难。除此之外,在建立生态的水利工程时还应该选择多种多样的植物来进行建设,保证质量的同时保证观赏性。最重要的是,在进行材料选择的时候要尽量选择自我修复能力较强的植物。

2.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选择合适的堤线以及堤型

不管是不是生态的水利工程,在建设的时候都应该选择适合当地地形以及环境的堤线。这是因为大自然的生物多种多样,既然要建立生态的水利工程,自然是要充分的考虑到各种生物的适应能力,所以,在进行堤线以及堤线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在保持原有河道的基础之上给生物更大的生存空间。

3.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时候应该注意岸坡的防护工作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最难做到的一点就是对河岸的保护措施。一般来说,水利工程的建设势必会造成河岸的破坏,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定理,但是,这虽然无可避免,却能够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尽量对河岸实施保护的工作。比如说,最大限度的不对河岸的地形地貌进行更改以及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采用合适的并且透水性较强的混凝土。除此之外,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立的时候尽量采取缓坡的结构,给当地的生物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四、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坚持不动摇的发展之路,而堤防的建设也是我国不可或缺的工作。因此,如何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生态水利工程的建立就是秉持着这样的想法,在完成防洪作用的同时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发展理念。

作者:陈长洪 单位:中铁十八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