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优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双减政策的优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双减政策的优点

双减政策的优点范文1

【关键词】碳税碳交易中国碳减排

【中图分类号】F124

一、碳税与碳交易的涵义及现状

碳税是指在能源排放中按每一单位碳含量比例所征收的税。在严格控制碳排放的背景下,对于传统的能源以碳的不同含量来分别征税,以期达到延缓全球变暖速度的效果。碳税机制下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则是碳排放的边际成本与碳税相等。从全球看来,美国、日本以及北欧各国等碳制度研究较早的国家都已陆续建立了旨在减少碳排放量的税收制度,并且在一些碳税制度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其碳减排已经取得了相当成效。

在我国,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于2010年首次就碳税问题作出专题报告,报告指出现阶段的中国应该首先推出生产型而非消费型的碳税模式,即应先向排放碳的企业征收暂不针对个人。该专题报告不仅提出了我国碳税制度实施的基本框架,也包含了如何实现碳税征收的路线图以及相关配套措施方面的建议。

碳交易是针对全球碳排放总量而采取的市场机制措施。1997年,《京都议定书》上决定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可交易商品,先严格限定全球碳排放总额,企业可以在碳市场中交易许可证,许可证额度内允许排放温室气体。从而形成了排放权的交易,目的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寻减排新路径。《议定书》同时规定了三种灵活履行机制,分别是:发达国家适用的“联合履行”(JI)、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及“排放限额交易”(ET)。

我国碳交易方面,实际参与的只有碳交易体系中的清洁发展机制。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首次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其中,深圳市于2013年6月18日启动全国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中国碳交易的实施拉开了序幕。

二、碳税与碳交易的比较分析

(一)减排成本比较

1.碳税:实施成本低,社会成本高

相比于碳交易机制来说,碳税的实施成本较低。碳税以各国现有的税收法律为基础,其实施方式即为增加一个税种。各国现有的税收制度非常完备,并且已经存在燃油税、资源税等各类针对能源的税目,碳税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征,不必重新设计一种新的制度体系以及配备相关的机构设施。这不仅降低了碳税实施的成本,而且可以随时征收,减少为构建新体系花费的时间。同时,碳税计量较碳交易简单,征收环节非常集中,可操作性强。

但是就社会成本而言,征收碳税有着诸多弊端,例如增加产品成本、通货膨胀率提升;降低居民生活水平等。同时,很多人认为一旦征收碳税,生产企业会将其税负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起不到以高税率遏制碳排放的作用。因此,碳税的推行遇到非常大的阻力,不仅影响国家经济命脉的能源部门反对征收碳税,消费产品的个人为避免税负的转移也不支持实行碳税。所以,碳税的征收不仅要考虑其实施有效程度,也要考虑社会成本,研究其会不会对健康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2.碳交易:社会成本低,实施成本高

由于温室效应是均匀分布在全球的负外部性,所以无论碳减排发生在哪里,其收益都完全一致。但是,鉴于各国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各地的减排成本却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碳交易核定的总排放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利用地域成本差异,使碳减排成本最小化,这无疑做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兼顾。《京都议定书》中设计的三种灵活履行机制确保了在各类不同的情况下,其减排都以最低的成本发生。从微观层面来看,碳额度的交易比较灵活,在核定碳排放额度预计不够的情况下,企业既能选择从自身方面提升创新水平,也能选择到法定的碳交易市场购买需要的额度,多途径的实现碳减排的目标。

但是,构架碳交易体系成本却很高。创建一个完善的新型市场机制对于碳交易体系的顺利运行必不可少。首先,使碳排放权变成可交易商品的量化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需要世界各国碳排放的具体数据,为了保证真实性,也具有监测成本。第二,为了使碳排放权成为稀缺资源,强制保障措施必不可少,需要设立监管机构,制定严格的惩罚措施,产生保障成本。第三,碳市场运作后,为了监测不断波动的碳价格也给交易双方带来额外的成本。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实际上实施碳交易的成本要远高于理论成果,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二)减排效果比较

1.碳税:减排效果不确定性高

理论上,碳税的高低与实际碳减排效果呈现正相关关系,税率越高,减排效果越出色,但就目前而言,两者间没有确定的数量关系,量化困难。也就是说,碳税制度存在很大的不可控性,无法确切的将碳排放降到警戒线以下。同时,随着碳税的不断增加,其碳减排效果存在边际递减效应,然而其减排成本却有边际递增的效应,到达一定程度之后,碳税的征收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另外,企业很可能将额外的碳税税负转移给消费者,这使减排效果不可控性大大增加。

纵观碳税制度的实施国家,只有北欧国家由于经济发达,法律完善而使其得以有效实施,剩余国家效果均不佳。所以学界有观点认为,仅仅依赖单一的碳税来实现我国核定的碳减排目标可操作性低,同时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

2.碳交易:减排效果不确定性低

碳交易措施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减排效果有保障,并且可以事先预计与量化。碳交易设置全球总排放目标后,根据一系列因素将其分配至各国,国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减排额,将其分配到地区,行业甚至微观企业。通过利益的合理分配,碳排放份额不断进行流转,最终以市场来实现全球减排的目标。同时,辅以完善的监督机制有效管制各级排放主体的遵约状况,保证减排的实施。

《议定书》参与国家承诺于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这就为这些国家碳排放量设定了一个上限。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数据,在2005~2007年期间,碳交易体系使总的碳排放量降低了2%~5%,平均每年减少4 000万吨~1亿吨排放。同时,碳交易制度中的CDM和JI机制帮助了许多不发达参与国进行低碳工程的建设。碳交易措施的减排量是确定的,这对延缓气候变化有很大帮助。

(三)未来前景比较

1.碳税:灵活多变,但前景不足

对比碳交易制度,碳税制度更加灵活多变。碳税作为税种的一部分,其核心控制权在各国政府税务部门手中,税务部门可根据对宏观经济的把握,随之调整征税范围、税率水平等。这样可以使碳税跟着经济走,减少对经济的影响,最大化提升其减排效果。

然而,额外开征碳税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大。碳税的较早征收国荷兰,经济一度受到较大的冲击。研究表明,若是在我国征收20元每吨的碳税,会使我国GDP减少0.015%,就业减少0.008%,出口减少0.548%,而碳减排仅仅为2%左右,若是继续提升标准,追求减排量的达标,碳税会使普通能源的价格提高,企业可能会将额外税负以价格形式转移到消费者中,使人民利益受损,这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很不利的影响,因此,碳税并不是一个可以作为长期国策的制度。

2.碳交易:体系僵化,但前景广阔

碳交易的体系设计比较僵化。首先,减排基准量的确定不准确。由于各国经济差异很大,其碳排放量也必然不同。根据减排基年判断的减排基准量会有较大误差,这可能导致某些国家配额过少,而另外一些国家配额溢出,从而出现浪费资源的情况。其次,制度的适应性与灵活性较差。与碳税类似,最佳配额的确定与经济发展情况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受到视野的限制,未来状况具有不可预见性,这使得政府僵硬的配额计划赶不上经济形势变化,产生过少的分配导致高昂的成本,过多的分配导致浪费的情况,经济效率的实现非常困难。

但是,目前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正在持续加速。对于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构建成为当前全球能源规划中的重要部分。据统计,全球碳交易额2007年为630亿美元,2008年1 263.5亿美元,2009年1 140亿美元,2010年达到1 200亿美元。据世界银行预测,截止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额将提升到3.5万亿美元,涨幅惊人。随着交易额的迅速攀升,交易额最大的石油能源的市场地位很可能将被碳交易市场所取代,其前景十分广阔。

三、相对减排目标下二者的兼容性分析

碳减排的目标被分为绝对与相对两种。绝对减排目标,就是针对总量进行绝对的碳排放削减,同时严格监督以达到预期的减排效果。而相对减排目标则较为温和,以碳减排与产出值等衡量因素构造相对比例,不以重大经济损失为代价而达到相对减排效果。碳税与碳交易在这两种不同目标之下其效果也大不相同。相比于绝对减排目标,相对减排目标更加灵活具有弹性。但相对减排目标并不严格遵照减排总量,所以其减排效果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然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双重压力,必须在其中寻找平衡点,所以中国选择相对减排目标更符合现实需要。

相对减排目标的碳交易中,由于不是对总量进行绝对的碳排放削减,所以其减排目标有着动态性,不会出现超出限定排放的情形。同时,科技水平的上升会产生更多减排技术以促进减排。企业在碳税制度下节约的排放额度,并不一定能有很广阔的市场。另外,除了碳交易制度的影响,碳税制度也能制约控制企业的碳排放。此时,碳税和碳交易具有兼容性,虽然在相对减排目标下其兼容性并不是很强,但在完成低碳减排目标上具有较大的兼容并蓄作用,减排效果较好,这对于保持健康经济下的碳减排有着积极影响。

结合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碳减排的实际经验观察后可以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碳税和碳交易的具有各自的适用优势。大中型排放主体由于其监督、交易等不同方面的成本均较大,从经济效率考虑,推行碳交易比较合适。而小型微型的排放主体,由于其实施和监督成本较低,更适用于碳税制度。从经验中可以得出,当单个政策无法有效率的解决问题时,使用多层次的政策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所以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碳减排问题上,应将碳税和碳交易在时间的跨度上结合使用。

四、我国减排之路的建议

中国在国际上公开承诺大力推行碳减排,以2020年为目标年,我国单位GDP碳排放将会降至2005基准年的40%-45%。作为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减排之路、实现社会经济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短期内采用碳税措施,将碳交易制度的建立完善作为一个长期规划,是碳减排措施在中国实施的最佳选择。

(一)短期采用碳税措施

短期可以实行碳税制度。减少碳排放有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两种措施,分别对应碳税和碳交易。而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国政府具有最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在短期内运用行政力量铺设好碳税制度,以便于在2020年之前完成减排承诺。在短期内,碳税的征收并不需要额外的资金支持,只需在我国原有税收体系中进行针对性调整即可运行。但在长期内,由于目前中国税负已经很高,税收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长期征收碳税加重企业和居民的负担,不具有可行性。同时,北欧、美国等发达国家十几年征收碳税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国碳税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例如确定碳税的征收范围,具有经济效率的税率设置,以及怎样避免其对健康经济发展的冲击等。

在征收碳税时,为了兼顾经济增长的平稳发展,可采用税收中性原则,即在征收碳税的同时,减少其它税收的税率,最终保持税额不变。或者将多出的税收全部以政府支出形式补贴或者投资,保持政府储蓄不变,采用这种形式,补贴的对象应该针对高碳行业、主动减排行业、居民。

(二)转型期采用双策并举模式

有学者研究显示,采用单一的碳税制度可以于2020年使我国碳排放较基准年下降30.85%,明显与我国承诺的40%~45%的减排目标有差距,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减排措施。但是,不管是单一的碳税制度还是单一的碳交易制度均无法让我国取得合规满意的效果。

通过上述的对比分析与兼容性分析,无疑结合实际国情,将碳税和碳交易在时间的跨度上结合使用是一个较优的选择。鉴于短期和长期所采取的政策差异很大,所以在二者交接的过渡时期内,可以采取改进的双策并举模式。这样既可以在前期发挥碳税灵活多变的优点,为碳减排的建设积累经验,又可以为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提供资金与实践,同时也可以接轨国际碳减排步伐,有助于建立我国碳减排大国的积极形象,此外也不损害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长期实行碳交易制度

中国作为联合国CDM项目的最大实施方,却只有CERs的一级市场,国际买家可以在中国市场上买入CERs在国际市场进行套利,这只会加大中国经济与其它国家的差距,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在长期积极参与碳交易体系。

我国可以率先在高碳排放量的垄断行业中试行碳交易制度,这有助于缓解经济冲击。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吸收了90%以上的就业人数,所以在大型垄断企业中试行碳交易制度对整体就业的影响相对较低。而大型企业虽然也受到一些影响,但其巨大的体量决定其对损失的容忍度较高,不会对企业的生存造成重大打击。同时,垄断企业资金丰富,人才众多,能为国家碳减排目标提供强大的创新能力。碳交易制度给予企业较大的灵活度,相比于会造成经济效率损失的碳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碳交易制度无疑将经济损失最小化。最后,我国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场,而且要大力推动其国际化,争取利益最大化。目前发达国家碳交易制度相对完善,我们需要紧跟世界能源革命,把握先机。根据《京都协议书》,发展中国家在目前的碳减排情况上具有相对优势,这有助于我国抓住机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碳交易体系。殊途同归,无论是碳税还是碳交易,其目标都是保证世界碳减排的实施,可以综合采用两种手段,达到维护全球气候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光.碳税与碳交易在中国环境规制中的比较及运用[J].北方经济,2011,(06): 3-4.

[2]朱苏荣.碳税与碳交易的国际经验和比较分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2,(12) : 71-75.

[3]石敏俊,袁永娜,周晟吕.碳减排政策:碳税、碳交易还是二者兼之?[J].管理科学学报,2013,16(9) : 9-17.

[4]郑爽,窦勇.利用经济手段应对气候变化:碳税与碳交易对比分析[J].中国能源,2013,35(10) : 11-15.

双减政策的优点范文2

1、CNG与CNG汽车的概念与特点

压缩天然气(Compressed Natural Gas,简称CNG)是天然气加压并以气态储存在容器中。它与管道天然气的组分相同。CNG是一种最理想的车用替代能源,其应用技术经数十年发展已日趋成熟。它具有成本低,效益高,无污染,使用安全便捷等特点。CNG汽车是指以压缩天然气取替现用汽油或柴油作汽车燃料的汽车。它的优点主要表现为:节约燃料费用,降低运输成本;安全性比燃油要高;抗爆性较好;节能环保;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等。

2、CNG在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

天然气汽车以其低排放、抑制温室效应和摆脱对石油的依赖这三大特性,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和推广,成为21世纪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自1999年12月由国家科技部、原环保总局联合13个部委启动实施“空气净化工程――清洁汽车行动”以来,我国作为亚太地区新兴的天然气汽车市场,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天然气汽车保有量从2000年的不足1万辆发展到目前的100万辆,成长为亚太第四、世界第六大天然气汽车市场。目前国内有450个天然气汽车车型(包括底盘)进入到国家机动车新产品公告,整车年产量超过6万辆,重点推广城市天然气汽车行业年产值已超过150亿元,直接参与企业800余家,从业人数超过20万人。天然气供应方便,气价低(仅为油价的40%~50%)是CNG汽车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3、CNG在我国车用发展的可行性

3.1 已有技术基础

现在我国的绝大部分CNG加气站采用的都是国产的机械设备,九成以上的各项装置与机器基本都是国内独立生产的。这些设备具有生产成本低、运输配送快捷、维修保养费用低与服务便捷等优点。而且CNG的汽车技术也日益成熟,现在也已实现国产化。汽油和CNG双用燃料的改装已完全是国产。双燃料或CNG单项燃料的汽车也可完全由国内生产。当前国产多个品种的汽车与发动机已投入使用。从环境排放来看,原产双燃料、CNG单燃料轿车、公交车及重型货运车发动机尾气排放已达欧Ⅲ标准。

3.2 价格低廉、可降低污染,具有社会效益

CNG的经济性取决于天然气的热能价值和本身价格。CNG车用比燃用汽油要节省成本,可为广大的普通车主所接受。同时它的热值和汽油相当,就拿93号汽油来说,它的热值是32.74MJ/L,从热值来讲,1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1.13L汽油。以河北唐山为例,1立方米CNG售价3.58元,1L汽油价格7.96元,1.13L为8.99元,CNG的耗用价值仅为汽油耗用的39.60%。这就说明与使用汽油相比,使用天然气则可省60.40%的燃料费。

3.3 CNG车用还可降低污染,有利于环保,具有社会效益

和使用汽油来比,使用噪声可降低40%左右,它的尾气排放的有害物质也大大减少,减排一氧化碳90%,减排碳氢化合物72%,减排氮氧化物39%。消除了一些有害和到致癌物质的排放,再就是CNG的在生产和利用过程中不会再对水源和土地造成污染。所以说CNG车用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国家对环保工作会越来越重视,天然气汽车也必将以其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而成为天然气利用的重要方向。

4、CNG在汽车行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CNG以其自身低廉、环保、高能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汽车行业应用的美好前景,其车用的市场潜力巨大,但不应回避的是虽然CNG车用有着诸多的优势,但它的应用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当前仍存一些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

4.1 气站建设急需跟进,安全问题需要注意

天然气便宜环保,目前在汽车行业已经被广大车主认可并有部分已进行使用,但用天然气的车辆并不多,还没有普及。原因在于加气站少,加气不方便,这是制约车辆使用天然气的主要障碍。安全是CNG在汽车行业应用的重要问题。它的性质和被压缩以后的高压压力,要求CNG在加气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来进行,还应当按规定对CNG设施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另外还要对一些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4.2 相关的标准规范有待完善

目前,天然气汽车产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时期,在一些规范与标准规定上有所不足,为了保障CNG在汽车行业应用的安全与良好运行,应当尽快建立健全系统的规范与标准。

4.3 CNG的气源保障问题

随着CNG在汽车行业的推广使用,CNG的气源保障问题成为了CNG在汽车行业前进发展中的瓶颈,供气紧张的情况的时有发生。这就需要建立起多管道、多气源的供气结构,而要满足天然气的需求主要靠增加资源供应和调节管线运力。加强统一高度、积极实行管道调压、储气库扩容增储。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CNG在汽车行业的逐步发展和利用,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将会凭借其自身优势逐步推广并完善,CNG在汽车行业的应用空间也将会越来越广阔。

参考文献

[1]郇庆金,王守震.浅析车用CNG的发展前景[J].现代经济信息,2010,(2).

[2]周怡沛,周志斌.中国CNG汽车市场发展现状、趋势与策略[J].国际石油经济,2009(10).

双减政策的优点范文3

关键词:冷电联供;控制策略;数据中心;内燃机

中图分类号: TM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2-178-2

1 背景

当前,我国正步入大数据时代,而作为大数据处理载体的数据中心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数据中心运作时需要供电安全连续稳定,即需要庞大的电力作为保障,也因此增加了发电产生的环境污染。同时,与一些发达国家比,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率较低。因此,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降低能耗的方式是当前数据中心节能的主要方式。

2 能耗分析

据统计,我国2013年落成的数据中心约43万座[1],庞大电力需求问题也越凸显。据估算,2020年全国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将超过[2]。数据中心的能耗[3]组成如图1所示,主要由IT设备的能耗、空调系统能耗及配电系统能耗,其中空调的能耗占比高达40%,因此降低空调能耗是数据中心节能的主要途径。

3 供能系统

3.1 内燃机联供系统

燃气内燃机优点如下:规格齐全、价格便宜;热能输出形式多样;启动快、启动耗能少;运行时安全可靠且变负荷性能好;排放环保。约500~600℃的高温排烟气及约85~95℃的缸套冷却用水是其可回收的主要余热形式,这些余热经由回收装置产生热水或蒸汽。

其中,Ee,d,h,Qf,d,h,ηe,d,h,βe,d,h,Qrec,d,h,Qj,d,h,Qexh,d,h,ηC,d,h分别为设施d天h时的发电量,耗天然气热量,发电效率,部分负荷率,回收的余热量,回收的缸套水热量,排烟气回收热量以及系统效率。ηe,Ee为额定发电效率和发电量。ηdis能量损失。ηexc热回收效率。

何晓红,蔡睿贤[4]拟合出一组发电内燃机变工况特性公式,通过公式发现燃气内燃机的排烟流量和温度跟随发电负荷的减少而降低。发电效率随设备发电负荷减少而先增后减,即具有一个最佳发电效率。内燃机排烟温度、排气流量和发电效率与输出功率的关系对应的拟合公式可表示为:

3.2 溴化锂制冷系统

溴化锂制冷系统中制冷剂为水,吸收剂为溴化锂。系统特点:以热制冷;系统安全可靠,且功耗小运行安静;变负荷能力强。单效设施COP约0.65~0.7,热源要求95~150℃热或0.03~0.15MPa饱和蒸汽;双效设施COP约1.1~1.2,热源要求95~150℃热水或0.25~0.8MPa饱和蒸汽。溴化锂制冷设施设计时可在25%~100%区域间有效控制与调节。

溴化锂制冷设施数学模型如下:

3.3 免费冷却系统

免费冷却利用天然的冷作为冷源。现在主要的理念为在原空调制冷系统中新增板换一台(图3),该系统无需新增动力设施,投资占地都少,在环境温度满足需求时电制冷设施关闭,通过板换热。

4 控制策略

4.1 相对节能率控制

通常情况下,相对节能率为使用分产系统作为联供系统的参照系统来反映联供系统与常规分产系统在使用燃料数量上的差异:

在联供系统中一般选择2种参照系统:电网主要来源的火力发电厂;电制冷系统。我国超临界火力发电效率45%,输送网损为5%;电制冷机组的COPele本文考虑为5.0。双效溴化锂机组COP为1.1~1.2。当参照系统与联供系统输出同等冷量和电量时,参照系统输入的燃料量为:

4.2 电价调节

参与调峰和经济性考虑,运行模式体现以下两点:上海市峰平谷电价机制中夜间电价便宜,且为起调峰作用,夜间用电制冷设备供冷;冬季及春秋两季气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使用直冷系统。即系统运行时间为春、夏、秋三季的6:00~22:00。

5 小结

本文对联供系统中主要供能单元的特性进行了研究,为使冷电联供系统的综合效率提高,回避低负荷率运行,确保各台机组均有稳定合理的运行时间。在环境直冷外,内燃机运行在春夏秋三季的6:00~22:00间,且供电负荷在45%~100%区间内。

参 考 文 献

[1] 秦婷,张高记.数据中心节能减排措施探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3,18(4):95-99.

[2] 张高记,陈学文.通信基站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措施探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6(2):71-75.

双减政策的优点范文4

关键词:高炉炼铁、低碳、现状

中图分类号: TF5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据统计,我国、工业能源消耗总量每年约为20亿t标准煤,其中15%以上是钢铁工业消耗,能源消耗高达3亿t标准煤(含矿山、铁合金、焦化、耐材等),是能耗最高的行业。此外,钢铁冶金是基于碳的高温冶金过程,因此,钢铁工业每年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CO2以及多种大气污染物,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各种烟尘和粉尘等,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10.5%,因此钢铁工业的节能减排意义重大。

二、高炉炼铁碳的利用现状和未来CO2减排方向

1. 高炉炼铁碳利用现状

钢铁生产工艺主要是将碳作为热源和还原材,因所需碳量与钢铁生产成本和效率有关,故业界长时间对碳的削减和有效利用进行了研究。向炼铁厂输送的碳最终作为CO2排放,高炉的还原材比与产生的CO2密切相关,故将高炉还原材比作为指标,可以把握最近数十年炼铁厂排放CO2的大致动向。最新统计表明,在主要产钢国家和地区,日、韩、德、EU15、南美等地的还原材比为500kg/t铁左右,中、印、俄等国甚至达到600kg/t铁以上,世界平均水平约为500kg/t铁。

在资源和能源都短缺的日本,在减少钢铁生产所需碳材的同时,还引进了多种节能技术,如CDQ,高炉顶压发电等的普及率都达世界顶级水平,使钢铁生产能源利用效率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因此,促进日本向海外转移CO2减排技术,并构建有实效性的CO 2减排规则是很有必要的。

2.钢铁联合企业CO2排放结构

钢铁联合企业将大量的煤等化石燃料作为还原材和热源而用于炼铁工序,同时又将产生的煤气作为供给下游工序的能源。因此,输入碳X=Y+Z+P+Q,其中Y为炼铁工序的碳排量,Z为焦油类副产品中的碳量,P和Q分别为电站和下游工序的碳排量。高炉采用低还原材比操作的目的是通过减少碳输入量减少CO2排放。

高炉中矿石还原直接产生的CO2大约20%,其他的则是由炼铁工序所供能源的消耗而产生的CO2。为减排CO2,必须考虑炼铁厂功能与能量平衡的匹配性,及CO2的整体排放状况。

3.未来减排方向

在定性分析钢铁生产CO2排放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减排CO2的大方向:一是提高能源利用率以节省能源;二是开发并采用新的低碳技术,从而削减所需碳量。同时采用清洁能源脱碳,并强化能源的再循环利用,以及采用生物能量等。另外一个重点是继续开发并完善CO2的分离、输送和贮藏技术。

三、高炉低碳炼铁分析

所谓低碳高炉就是减低还原材比的高炉。因高炉的物料平衡与热平衡与焦炉、热风炉等相关,故降低高炉还原材比即减少炼铁整体碳量。降低高炉还原材的措施有利用还原平衡控制炉内气体组成,或改善热平衡等。但这些措施已接近操作极限,改善余地少,而控制还原平衡本身则是未来开展的方向。

使用高反应性焦炭可激活从低温开始的焦炭气化反应,利用其吸热效果而使炉内温度移向低温侧。但反应性上升会使焦炭强度下降的问题需要解决。

另外,还须考虑废塑料的再循环及生物能量的再利用。废塑料氢含量高,是有效减排CO2的喷吹还原材,已分别在JFE和新日铁的高炉实用化,及新日铁焦炉上使用。

日本国内的废弃物系生物质能贮存量若以碳换算可达3050万t,约相当于其年产塑料全碳量的3倍。然而这类物质的纤维素和木质素中氧含量高而能量密度低,作为热源和还原材的置换效果差,使高炉操作范围变窄;同时这类物质粉碎困难也是个问题。对此,有研究报告提出利用气氛和温度控制干馏操作,可选择性地脱除生物质中的氧;且模型计算表明,吹入40k沙的干馏炭,可以使高炉减排5%的CO2。

由于在短期内我国钢铁行业还很难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废钢资源不足的现状。当前CO2的减排主要依赖于在淘汰落后装备和技术的前提下,采用技术改造和不断优化生产流程,以提高对副产煤气和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率,从而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

1. 降低高炉燃料比的技术

炼铁系统减少CO2排放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1)减少所用碳量,在现有高炉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燃料比。

(2)减少对碳的依赖,开辟不含碳或者含碳少的还原剂,如天然气和废塑料等。因为煤炭是CO2排放量高的燃料,消耗每吨煤炭的碳排放量为0.7t,而天然气和塑料排放的CO2较少,消耗每吨天然气的碳排放量为0.39t。我国炼铁燃料比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40kg/t以上,主要原因是我国高炉风温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0℃~150℃;喷煤比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在40kg/t左右;高炉入炉矿品位比国际先进水平低3%左右;焦炭灰分比工业发达国家高3%,含硫量高约1.5%,同时炉料成分波动大是我国燃料比高的重要原因。

2. 淘汰落后,实现装备大型化和合理化

高炉大型化具有生产效率高、降低消耗、节约人力资源、提高铁水质量、减少环境污染等突出优点。据统计,落后的小高炉燃料比一般要比大高炉高30~50kg/t。落后和低水平工业装备能耗高,二次能源回收低,污染处理难度大。如果钢铁企业开征碳税,将对炼铁生产装备、运行成本、生产规模和产品竞争力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钢铁工业尤其是炼铁企业要密切关注国家碳税政策制定的进展,及早编制低碳经济规划,研究和制定碳减排的实施方案。

3. 低碳炼铁共性和关键技术的集成

低碳炼铁共性和关键技术的集成主要有干法熄焦技术(CDQ)、煤调湿技术(CMC)、高炉喷吹废塑料、废塑料与煤共焦化、烧结余热回收蒸气或余热发电、高炉干式布袋除尘、煤气余压透平发电(TRT)、热风炉双预热和烟气余热利用技术、高炉富氧喷煤技术、高炉煤气回收及综合利用、燃气-蒸气联合循环发电机组(CCPP)等技术,可降低生产过程的单位产品能耗并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4. 重视低碳炼铁技术细节的改进

(1)降低烧结机漏风率

改善烧结机和冷却机及相关的风流系统的密封装置,减少烧结机漏风率(国际先进水平为10%~20%;国内为30%~50%)。采取低负压、低风量(烧结风量配备:日本为80%~85%;我国为100~105m3/m2有效抽风面积)的“慢风烧结”工艺。烧透烧好,不追求产量,力求低能耗。另外,提高风机效率(国外平均为85%;国内平均为78%)和工艺风机调速,以降低电能量消耗。

(2)合理的烧结返矿率

合理减少返矿(合理的返矿率在25%左右,但我国烧结机返矿率一般在40%~60%),重复烧结率高会大幅增加能耗。同时建立高水平的专家系统,精确烧结终点控制,实现自动化操作和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3)降低高炉吨铁风耗

高炉利用系数=冶炼强度/燃料比。提高利用系数有两个办法:一是高冶炼强度作业;二是降低燃料比。我国的一些中小高炉目前是通过采用大风量、高冶炼强度的方法达到提高利用系数的目的,在高炉设计时就采用大风机,风机出力与高炉容积比大于2,甚至达到2.5。由于风机处于“大马拉小车”的状态,风耗在1300~1500m3/t铁,因而造成了炼铁工序能耗高。因为燃烧1kg标煤,要2.5m3风,动力消耗0.85kg标煤。宝钢高炉的燃料比为484kg/t左右,风耗在950m3/t铁左右。鼓风机与高炉炉容的比例应控制在1.6~1.7。

(4)脱湿鼓风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布局的调整,大型高炉转向沿海、沿江等地区建设,大气湿度波动对大型高炉的影响不容忽视。高炉鼓风含湿量每降低1g/m³,综合焦比降低1kg/t,增加喷煤2.23kg/t,置换焦炭1.78kg/t,因而脱湿鼓风减少炉腹煤气量,有利于高炉顺行而增加产能0.1%~0.5%。同时还可节约鼓风机电耗,降低煤气消耗。

四、结语

在宿舍,在高炉低碳炼铁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推广低碳炼铁技术,降低高炉炼铁的能耗水平,还要积极探求新的生产流程,做好技术储备,进一步降低CO2排放量。

参考文献:

双减政策的优点范文5

日前,记者就有色金属行业的二氧化碳减排问题,采访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工程师邵朱强。

邵朱强认为:在有色金属行业的生产过程中,基本没有二氧化碳产生,有色金属行业的二氧化碳主要是因能源消费而引起的。2009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由能源消费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2.4亿吨,其中由电力消费带来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行业二氧化碳总排放的66.4%,由煤炭(含焦炭)消费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行业二氧化碳总排放的26.8%,两者相加带来二氧化碳排放约全行业的93.2%;天然气、油等其他能源消费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只占全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8%。如果扣除电力消费等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间接排放),有色金属行业碳排放只有6600万吨左右。2009年有色金属行业由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铝(含氧化铝)、铜、铅、锌、镁等产品的冶炼环节,约占有色金属工业由能源消费带来碳排放总量的81%左右,与分品种能源消耗占全行业能源消耗的比例基本一致。其中,铝冶炼(含氧化铝)占68.8%,铜冶炼占1.6%,铅、锌冶炼占7.7%,镁冶炼占3.1%。矿山采选、加工和其他金属品种冶炼碳排放占全行业约19%左右,因此有色金属行业碳排放减排的重点在铝(含氧化铝)、铜、铅、锌、镁等产品的冶炼环节,铝工业是碳减排的重中之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健全机制,加强组织指导,落实好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作用,促进有色金属工业健康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

邵朱强表示:当前依靠科技进步,在有色金属行业中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意义重大。目前,在有色金属行业中,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二是依靠技术进步;三是加强管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

邵朱强以铝、铜、镁、铅、锌的冶炼为例,为记者做了详细的解释。他告诉记者,以铝冶炼为例,我们可以研发和推广大型预焙槽技术。400kA槽型的吨铝直流电耗可以达到12300千瓦时/吨,比2009年全国电解铝平均吨铝直流电耗低900千瓦时/吨。如果2015年全国电解铝产量中20%采用400KA及以上大型电解槽,那么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0万吨;如果做好了铝电解槽新型阴极结构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将使我国铝电解生产技术和能耗指标位居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应该让我们的电解铝厂采用这项技术,结合电解槽的大修,进行铝冶炼节能技术的改造与升级。如果真把这项工作做实了,那么我们可以预计,在“十二五”期间,这项技术将会大面积推广,我国的电解铝平均综合交流电耗就会大幅度地降下来;如果2015年全国电解铝产量有35%采用大型预焙槽技术,将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80万吨。

另外,采用新型结构导流槽铝电解技术,吨铝可节电1000千瓦时,如果2015年全国电解铝产量中有25%采用该技术,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50万吨。

谈到铜冶炼的二氧化碳减排问题,邵朱强说,我国铜冶炼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企业采用了先进的富氧闪速及富氧熔池熔炼工艺,这种工艺替代了反射炉、鼓风炉和电炉等传统工艺,提高了熔炼的强度,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在“十二五”期间,氧气底吹炉连续炼铜技术、闪速炉短流程一步炼铜技术、新型侧吹熔池熔炼等铜冶炼工艺的短流程研发成功和推广,将是铜冶炼节能的重要途径。经测算,依靠上述先进的工艺技术与工艺流程,在铜冶炼行业就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0万吨。

现在,我国的铜冶炼技术已经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污染严重的鼓风炉、电炉、反射炉炼铜工艺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引进并消化自主创新的闪速熔炼法、诺兰达、艾萨法和奥斯麦特等先进技术。另一方面,湿法冶金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湿法炼铜具有投资费用低、环境污染少、生产规模适度、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相对火法冶炼较低。近几年,湿法炼铜的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产量逐渐增加。根据我国铜矿特点,湿法炼铜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很大,这也有力地推动了铜冶炼行业的碳减排。

对于铅、锌冶炼的节能减排问题,邵朱强认为:铅、锌冶炼的节能减排是一个重点,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余热余压节能,充分利用热导油技术、蓄热室燃烧技术、热能高效梯级利用技术,利用氮气回收热能及中低温废热进行发电;二是要重视能量的系统优化,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高高炉窑的热效率,加强炉窑的保温,改进窑内的燃烧气氛,提高工序的连续化,加强冶炼中的副产品氢气的开发利用,这样才能降低原料和燃料的消耗;三是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让一批关键技术成为减排的重要支撑;四是提高管理效益,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对企业耗能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分,重点攻关,层层突破。邵朱强告诉记者:铅、锌冶炼重点是推广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工艺技术、完善和提高氧气底吹熔炼炉熔炼技术、铅富氧闪速熔炼工艺和铅旋涡柱闪速熔炼工艺。只有依靠先进的科技成果,才能实现铅锌冶炼的节能减排难题。例如,以中心旋涡柱流股连续熔炼技术及铅渣液态直接贫化技术为核心,进行流程原始创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短流程和连续化为主要特征的炼铅关键技术和装备,就可以提升我国铅冶炼工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就可以把国内粗铅综合能耗降到350千克标煤/吨粗铅,降低单位产品能耗7.9%。当前,除了低电耗大极板锌电解与自动剥板系统技术,生产每吨锌能够节电200千瓦时以外,在国内的锌冶炼过程中,其他技术或者落后工艺的节能潜力已经不大。“十二五”期间,如果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工艺技术普及率能够达到30%,铅富氧闪速熔炼工艺和旋涡柱流股连续熔炼技术普及率达到20%,低电耗大极板锌电解与自动剥板系统技术普及率达到20%,那么通过加强余热余压回收,推广高效节能电动机,高效风机、泵,压缩机及高效传动系统等,国内铅、锌冶炼行业每年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0万吨。

双减政策的优点范文6

关键词:地暖;水暖;温控器;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地暖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地暖素来都是以舒适节能著称,也是现今社会新型采暖发展最为迅速的方式之一。经过近几年的用暖检验,地暖这种采暖方式得到了大部分使用者的一致好评。地暖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地暖系统已经从北方地区向南方发展,人们对地暖的认可程度也越来越高了。在现在推行建筑节能的时期,地暖以其舒适经济环保等特性已经成为人们采暖的首选。

1电暖和水暖

一、

地暖可以分为电暖和水暖,电地暖以其节能、环保、舒适、健康等特点,迅速进入采暖市场,取得了人们的认可。电地暖有其优于水地暖的多项优势,占据了大部分地暖市场的份额,再加上天燃气的不断涨价,电地暖更是成为人们的首选。

电地暖最大的优点就是精确控制。不管室外温度怎样变,不管发热电缆加热怎样波动,由于采用了非常精确的电子温控器,地表的温度和房间内的空气温度基本上是非常平衡的,不会产生波动,这是散热器采暖和空调采暖所无法与之相比的。同时,电采暖会在每个房间都装温控器,所以更容易做到分室分时控制。

电地暖的发展以其灵活和智能吸引了很多消费群体。在中国北方由于有集中供暖的前提和历史,以前采用的都是水暖,城市热力管网是已经建设好的,如果废弃比较可惜,而且改造为电暖也增加了电路容量的负担,在短时间内是不现实的。因此电地暖只是作为北方没有城市热力管网楼盘,办公楼工厂的采暖补充,降低了城市管道的初始投入成本,同时也可以平衡电力的季节差问题。而在南方情况就不同了,南方的用电夏季是高峰,所以电路的设计都是按最大负荷去做,冬天电力就会有很大的富裕空间,电采暖的应用平衡了电力使用上的季节差,给用户带来了便利和实惠。

电力的价格:是目前最稳定的能源价格,在过去的30年中电价上涨3~4倍,而天然气和石油等的价格上涨了15~20倍,从经济的同比的发展上来说电的价格是稳中有降的趋势,而其他能源的价格不确定性以及上涨的趋势比较明显,国外发达国家的历史也证明了这点。

电地暖系统将电能直接转化为热能,无需用水,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解决了建锅炉房,储煤、堆灰、管网设置等一些列的占地问题,有利于城市规划。并且该系统完全防水,接头处亦做防水处理,整个系统耐潮湿。电地暖供暖系统的使用寿命长达50年以上,几乎不需要维护,亦无水暖系统的跑、冒、滴、漏及暖气片冻裂等令人头疼的问题。

单从节能减排层面讲,电能是最清洁能源,永远不会从减排的角度被排除在供暖市场之外。而电力紧张的缓解必将为电热地暖带来新的天地。

最后从市场层面上来看,由于电热地暖市场还没有真正红火起来,所以竞争显得不是很激烈,至少没有水地暖市场比较成熟。但是随着电热地暖市场的逐渐成熟,市场前景广阔。

2如今地暖的安装会产生的问题

现今安装的电地暖大多时候都是在后期装修期间才铺装进建筑中的。如果严格按照《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中的“电地暖隔热材料不小于20mm,混凝土填充层不小于35mm,养护期不少于21d”的要求施工,那么电地暖安装后就会产生如下结果:

2.1结构层抬高地面55mm以上,会影响了与非采暖区地面的找平,并且会使房间层高变矮。

2.2楼板承重增加60kg/m2~80kg/m2,填充混凝土施工量大、周期长。如果整栋楼大面积安装电地暖,开发商则会因大楼原基础设计无法承受如此大的负荷而放弃立项,不利于大面积电地暖工程项目的推广。

2.3电采暖施工后因混凝土填充层养护期不少于21d,无法在短期内进行后续装修工作,会影响整个装修周期。

2.4因结构层较厚升温较慢(通常需4h~8h),故采暖时需不间断地使用,后期运行电费则居高不下,会出现“装得起,用不起”的现象。而对那些间歇式使用电地暖的用户而言,因升温较慢,安装电地暖就又变成了摆设。

对于同样的问题,国外的电地暖行业电采暖系统结构总厚度降为10mm~25mm,自重降为4kg/m2~7kg/m2,升温提高至仅需20min~30min,有即开即热的效果。这种系统对那些间歇式使用电地暖的用户非常适用,虽然蓄热性差一些,但节省运行电费的效果非常明显。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电地暖行业应及时与国际接轨,不断制订和修订规范产业和行业健康发展。

二、 加快开发专业的电地暖专用温控器

目前国内电地暖行业选用的温控器五花八门,大多采用的是水地暖系统中常用的室温型温控器。这是不专业的做法,存在着地面温度难以控制、地暖舒适性会变差的缺点。如果地面过热,还会导致地板变形、采暖电费大幅上升的后果。

应按以下方法正确选配电地暖用温控器:

1.选用带有地温探头的地温型温控器,若用双温双控的温控器则节能效果更佳。

2.地温型温控器应带有最高35℃限温的功能。

3.所选择的温控器应具有一周定时编程功能。

4.专业版的温控器通常将常用的几种舒适或节能模式按键设计在面板上,使普通的消费者既可简单、易懂、方便地操作,同时又能大幅降低运行电费。

目前,国内适合电地暖以上5种要求的专业温控器的产品还不多,应加快开发或引进,彻底改变国内电地暖耗能较高的局面,更好地普及与推广电地暖。

结束语

地暖行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即寻求政府支持;制定产业政策;加快标准的制定。用现代化的工业发展方式发展地板采暖行业;加强沟通和行业自律。地板采暖易于推广、标准化、集成化、强竞争力等优势在建筑节能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未来前景十分看好。

任何产品的发展都离不开产品创新,目前地暖行业在我国还未上升到发展的高峰时期,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更应该得到重点加强,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使其更加经济适用,能够在我国形成产业是所有地暖企业应该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