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后的教育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双减政策后的教育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双减政策后的教育现状

双减政策后的教育现状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状;发展;对策

职业教育面临的现状:

一、生源危机

1.学生数量萎缩。近两年“普高热、中职冷”的“生源大战”局面愈演愈烈。随着学龄人口的变化,初中毕业生本就逐年减少,而在这种形势下,“普高和高校”的扩招导向使得普职比例呈“普增职减”的趋势。而今后几年,职校招生数依然会持续下降。初中毕业生的锐减、普高的扩招、中职缺乏吸引力带来的“招生难”,无疑给职业学校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

2.学生状态处于弱势。由于当前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视普高,轻视职教的思想。人才价值观严重错位,使得家长普遍不愿意让唯一的孩子到技校、中专、职高去学一技之长。许多家长宁愿缴纳高额的费用削尖了脑袋也要把孩子硬塞进高中的队伍,而丝毫不管不顾孩子是否适合普通高中的学习。这也充分反映出技能人才得不到应用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回报,整个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而淘汰分流机制下的职校考生分数偏低,比如,一些职业学校不得不录取分数很低的学生,所谓的“二科生”(中考只用勉强考语文、数学),甚至头脑有残疾,根本不适合普通教育方式的学生等,统统都被职校“收编”;“考不上普高到职高”的无奈选择,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格发展。而把相当数量的不合格初中毕业生教成“学历加证书”的合格职校生谈何容易?“生源质量下降”是职教人的又一感叹。

二、体系割裂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后发的教育类型,在体系上尚不完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够太清晰。

1.在层次上衔接不够。过去一般认为,“职业教育”从层次上看主要是指职高、中专和技校等中等层次,高职对于大众来说是陌生的。而且中高职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也缺乏有机的衔接,尽管现在有些中职学校也开办了高职,也还在探索高职教育。中职与普通高校的交叉衔接更是缺乏有效机制。 一旦进入中职,基本就断了孩子们继续深造的可能性,除了成教。

2.在类型上融通不够。初三后分流的职教与普教相互分离、高中阶段的职普二元并存,是我国中等职教模式的一大特色。职普相互融通和渗透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综合高中在国外是成功的模式,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取得经验形成特色,当然目前教育系统已经在大力推行综合高中,但其思维观念的普及尚需一段时间。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也处于浅尝实验阶段。

3.职业培训在正规教育体系中没有正式的地位。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多地属于非正规社会教育系统。但随着职教事业的变化,成人的、非学历的职业培训也应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原有的教育体系显然具有局限性。

三、模式单一

尽管多年来职教取得很多经验,但用它本应有的“多样化”的内在特征来对照,依然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化”的痕迹。

1.办学功能单一。几乎所有的职教都离不开学历教育、正规教育。而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仅仅只是一种补充形式。

2.办学体制单一。我们研究发现现有的职业教育由于走学历教育的路线,因此仅有少量是民办教育,其余均为公办学校,有些民办教育不得不挂靠公办教育。与国家积极鼓励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采取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不相适应。

3.办学形式单一。职业教育在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学校为主的模式、以企业为主的模式、以企业和学校相结合的模式。我国近几年虽也有“校企合作”的提法,但依然是比较典型的学校本位模式,企业和行业参与的力度和广度不甚平衡,其中有认识问题、有政策问题、有企业的困难,但关键还是制度和机制问题。以学校为主的办学模式,带来的是资源和投入的客观需要与实际供给不足的矛盾。中等职业教育原有的办学条件和基础普遍较差,加上这几年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压力加重,办学投资力度远远跟不上职校规模的发展速度,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改善,很多职业学校不仅教学设备奇缺,就连实训基地也大多名存实亡。一面是高额的经费投入所引起的世界银行专家的质疑,一面又是依旧不足的经费投入导致职业教育质量效益的难以提高。

4.教学制度单一。学校系统的职业教育几乎都是长学制,或是三年制,或是四年制。一些经济和企业界人士认为,若单纯从职业能力和岗前培训的角度看,许多岗位职业(工种)根本不需要3、4年的培养;而为了一味的满足技能高考的需求,本地教育系统近两年居然“一刀切”的将中职教育模式单方面强行制定成2.5+0.5(即在校的理论学习时间为二年半,实习时间为半年)。另外,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是面向企业行业,固定而不灵活的教学制度也不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四、管理多头

在管理体制上,多头分散的管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表现为:

1.部门分权。职业教育分属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各行业部门多头领导。同是职业教育还分普通中职,成人中职,技校等各种纷繁复杂的提法,让人眼花缭乱,却实在看不出其中有何种本质区别。

2.证书分管。教育部门发学历证书,劳动部门发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不同行业又有执业证、专业技术等级证,等等。―个中等职业学校或一位职校生要面对多种证书考试。

3.中职与高职分统。同是一类教育,同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却按层次分割开来:中等职教归职成教司(或处),高等职教归高教司(处)。

4.职前与职后分离。职前教育主要是教育部门的事,职后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多是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各行业、社会和个人的事。

总之,尽管职业教育很复杂,但多头的、分散的管理模式不可避免的形成交叉、争权、推委、扯皮、门户之见等弊端。

五、质量遭非议

中等职教因为先天的不足(人、财、物、办学思想等)和后天的不利因素(社会认识、用工政策、政府导向、自身条件)影响,导致它的社会吸引力和认可度都不是很高。据调查显示:公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满意度状况,中等职教的分值最低,质量评价不仅低于学前、普通中小学和高校,甚至不如民办、私立学校及继续教育。这种状况需要客观地分析,至少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增加了职业学校教育的难度。

第一,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及实习的双重要求,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把握比重适当(尽管教育部门有指导性的比例分配,但其中的科学性有待考证),二者的关系始终困扰着职校,各种说法此起彼伏,畸轻畸重在所难免。

第二,升学与就业两个目标两种标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如何兼顾,难免此消彼长。

第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孰轻孰重?道理上好说,实践中谈何容易!

第四,由于职校最近几年盲目扩张,一哄而上热门专业,并且出现了“无所不办,无所不能办,无所不敢办”的可笑局面,造成了对口专业教师奇缺,于是赶鸭子上架,东“聘”西“借”,由于教育毕竟有自身的规律,教师培训也有一定时间及过程,还有一些政策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教师队伍中的“人才”型教师流失,还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队伍中还出现了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使得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第五,“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与匮乏的矛盾。在职教形势迷茫,理论和技能人才奇缺,人事制度、教师培训机制和流动机制没有健全的形势下,如何扩充“双师型”师资?

问题很多,但是不得不说,仅上述矛盾有些就是学校难以摆平的,需要靠外力来缓解。

针对上述客观存在的问题,本人归纳出以下相应建议,以供参考:

1.要有效的整合资源,治理无序竞争。目前职业学校生源竞争非常激烈,本就生源有限,一些职业学校还在招生宣传上夸大其词,利用中介、回扣等其它手段拉生源,有些学校甚至借助国家助学金直接打出零学费的旗号,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的正常招生秩序。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振兴,要发展,必须整合所有的职教资源,不分公办的还是民办的,无论是招生就业,还是升学,都要进行全部整合,组建职教集团,从招生、教学管理、就业分配等全方位进行资源整治,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学校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对现有的专业进行实用性的考察,包括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不应由中等职业学校现有能力开办的专业应及时下令停止该专业的招生,避免其误导学生家长,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对相同的专业也应进行资源重组,避免学校间因利益驱使重复大量开办相同的专业。造成每个学校都有这些专业,专业水平良莠不齐,却都吃不饱的现象。提高综合实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办学模式要转变,并突出实用性。 职教资源整合后,要对这一地区的所有职业学校实行统筹管理,对待民办职校也要一视同仁,并建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帮助职校改善办学设施,培训职校教师。职业教育学校要走校企联合的路子,推行企业订单,学校下单,政府买单的人才订单模式,增强学校的自身活力,职业教育还要从用人单位的立场出发,不能惟考试论,而应适应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求,在教育中突出职业性、专业性、实用性,才能实现技能人才的合理利用和顺畅流通。职业教育才会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3.强化教学管理,提高社会认知度。 严格务实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的就业、升学提供良好的条件,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校自身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招生,培养全过程,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知识技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就业为导向,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可试行“学分制”,为不同学习水平者、半工半读者、工学交替者分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只要实现了“管理有方、教学有法、升学有门、就业有路”的办学目标,就会得到社会的赞誉和肯定,就会改变学校上门求生源的尴尬局面。

另外要树立职教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主干地位,特别是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必须改变职教是“二流教育”的看法和做法。就业与再就业工程、促进农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其实都离不开职业教育和培训。要加强和引导舆论宣传,要创造一个“重技术,重技艺”的社会氛围,国外“博士可能失业,师傅永久吃香”的现象值得深思。就是我国也自古就有“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提法,但要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中职教育的教学体系,切切实实把学生培养成“手艺人”。只有把正确的认识与政策和制度一致起来,职教才能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4.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分担机制,和提高教师的待遇。职业教育硬件建设经费必须保证逐年增长,但其来源不仅仅依靠政府不断提高的财政投入。校企合作的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切实利用企业现有的设施设备,这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在有助于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也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提高教师待遇,有利于这支本来就不稳定的队伍的持续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稳步的发展。

双减政策后的教育现状范文2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经济资助 能力本位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150-02

高校贫困生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特别是近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快速增长,目前已有300多万人,在各高校学生群体的平均比例高达25%。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的历史任务艰巨,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结合当代经济形势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探索更加有效的资助途径,建立科学、系统、长效的资助体系。本文主要通过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实证分析,以及找出这些现状对学生身心所带来的影响,从学生的基本生活、学习、思想及心理健康的角度,在不断完善认定工作的同时,结合我国“奖、贷、助、补、减、免”资助手段,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和精神“双贫”问题,实现我国经济资助效益的最大化的同时,形成一套经济与能力本位型相结合的资助新模式。

一、我国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日渐深化,高等教育实施了收费制度改革,高等学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高校贫困生的人数也呈快速增长趋势。高校贫困生问题已不仅是一个经济困难的问题,它还包括贫困生所拥有的物质资源、知识技术、社会支撑的不足以及贫困生精神寄托、综合能力、心理健康方面的缺陷。据本人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贫困生中的问卷调查,有51%的学生承认:贫困的家庭背景和出身影响了自身在性格、能力、外语、计算机、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发挥。“家庭背景越好,大学生的性格愈显开朗,综合素质就越高,毕业后的发展也就越好”这一观点深植高校贫困生的心中,也严重影响了这一部分贫困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日后的发展。具体表现为这一部分学生性格更加内向,内心更加自卑,不敢接受新鲜事物,有的贫困生甚至沉溺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毁了自己,更毁了自己的家庭。据了解,中国在校贫困生的比例为20%,约240万;特困生则占5%~10%,约160万。

二、传统经济资助的弊端

贫困生思想单纯,家庭成员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使他们保持了良好的生活作风,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独立性较强,思想较成熟,“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都更加勤奋刻苦。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发展,贫困生与其他大学生一样,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很多贫困生盲目认为自己考上了大学就已经实现了脱贫的梦想,不同程度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弱化、组织纪律性淡薄等不良现象。还有些贫困生功利性强,价值观发生偏差,将国家的帮扶政策视为获取利益的机会而奋力钻营。而当前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主要集中在“物质解困”上,使贫困生能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境,但往往却忽视贫困生的“精神脱贫”。这些弊端都使传统单一的经济资助难以成为真正帮助贫困生成长成才的助推器。

三、能力本位型资助模式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1996)》中指出:“贫困不仅仅是缺少收入,更重要的是基本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匮乏与不足。于是对贫困的分析也就从收入‘贫困’转向‘能力贫困’。”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可以看出,早在20世纪末,国际社会中的一些国家对贫困的认识就开始由收入不足向能力不足转变。而当代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特点主要是行政性和分配性,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很多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它的缺点是不能有效提高对贫困生职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精神素质,不能有效缩小因贫困造成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的素质差距,并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应积极构建能力本位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模式,在继续发挥社会资助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资助职能的发挥,提供生产性和教育性资助,将培养和提高贫困生多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资助的着重点,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缩短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差距。只有寻求新模式,才能为贫困生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真正实现资助育人的目的。能力本位充分体现了人从知识―素质―能力发展的本质规律,如果顺利实施,将实现高校贫困生的可持续发展。

能力本位型资助新模式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践:

1.培养创新能力,开设创新班。

2.建设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增强就业能力。

3.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

4.加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

5.以学业辅导为抓手,提高学习能力。

6.实施“牵手教育”,增强贫困适应能力。

虽然能力本位型资助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代高校贫困生精神、能力贫瘠的问题,但往往这六种实践方式与传统经济资助模式脱节严重,各高校难以形成一套固定的资助模式,精神资助和能力资助往往只在宣传层面上止步不前,可操作性差。这些资助都无法在贫困生当中形成固定模式,造成学生只关注经济资助而忽略了能力本位资助。另外,各高校缺少贫困生的监管和考核,使贫困生在一个过于宽松、自主的环境享受资助,长此以往会引起学生的思想松懈,意识淡薄,学业上不力求上进等,这些都极大地违背了我国教育资助体系的初衷。所以,探索两种资助模式的有效结合,开发经济与能力本位型相结合的资助新模式势在必行。

四、经济与能力本位型相结合的资助新模式的实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全国教育部直属、经教育部批准的“985”、“211”重点建设高校,全校农村学生比例占全校人数的60%,其中贫困生比例占全校人数的50%。多年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积极主动寻求社会支持,贫困生100%得到了有效资助。在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我校一直积极探索构建经济资助与能力本位型结合的贫困生资助工作新模式,着力提升贫困生的综合能力。

(一)学校调整资助模块,加大资助力度

学校应鼓励力求上进,学习能力、综合能力优秀的贫困学生,适当调整奖助学金的资助金额和资助条件,在保证每个贫困学生享受一定资助基础上加大对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采用奖助学金“分期发放”的方式,采取现代企业“鼓励型”奖励制度,引导贫困学生用实际行动使自身强大起来,真正改善当今部分受资助贫困学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现状。

(二)加大奖助学金评定的考核、审核制度和程序

学校应设立奖助学金评委会,开通奖助学金评定或者面试环节,评委从政治方向、思想品德、表达组织能力、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获评资格,每学年期中再进行一次跟踪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下一个阶段的资助资格。

(三)增设贫困补助专项基金,开设贫困学生培训班

每学年学业等方面考核不合格的贫困学生,从贫困补助专项基金提供专项补助,保证在校贫困学生的基本生活保障。受到贫困补助专项基金资助的贫困生自动纳为“阳光资助团”队员,每年定期更新成员名单,资助团的成员必须参加资助团的培训班,培训班从开学起至期末每周定期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创新能力、创业就业能力等方面开展培训,不参加培训的同学将不能收到资助。

五、结束语

经济资助往往通过外在的力量去消除贫困,能力资助则是利用贫困生内部力量去消除贫困。经济和能力本位型结合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新模式的实践探索,将实现由单纯经济资助到经济、能力发展资助并重的转变,它有效提升了贫困生的综合能力,是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根本出路。这种新模式的构建,使高校在消除社会贫困的斗争中发挥更富建设性的作用,对减小社会贫富差距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构建经济和能力本位型相结合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瑞芝,吴唐燕.能力本位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模式的实践――以中华女子学院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4):121-124.

[2] 魏俊玲,刘佳.新形势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6):48-49.

双减政策后的教育现状范文3

农村经纪人是指在农村经济社会活动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促成买卖双方交易,搞活商品流通;为交易双方沟通信息,提供各种相关服务,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直接组织农产品交易的自然人、法人和中介服务组织,是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为进一步抓好我县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其组织化程度,规范其经营行为,促进其健康发展,按照重庆市农业局市场信息处《关于开展农村经纪人发展情况专题调查的通知》的要求,我局组织了人员成立了农村经纪人专题调研小组,对**县农村经纪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我县农村经纪人调研结果报告于后:

一、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我县农业生产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农村经纪人,他们积极为农产品的买卖双方牵线搭桥,促进了农产品流通,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对于开拓农产品市场,引导农民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产品,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与滞后性,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培养有市场意识,敢闯敢干的新型农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发展农业,加快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经调查,我县目前农村经纪人已达1500余人,分别活跃于农产品营销、职业介绍、信息服务、代办代销、代储代运、产品加工等行业,其中从事粮油、蔬菜、果品、小杂粮、畜禽产品这几个产业的农村经纪人较多。从目前我县农村经纪人的组织形式上看,农村经纪人主要是自然人,法人组织较少,多为农户为销售产品自发组织形成。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县周边区县,如梁平、垫江、万州等地,也有少数经营规模较大的在国内其他省市如山东、河南、福建等地进行农产品交易活动,组织农产品参加国际交流的基本没有。我县农村经纪人中大多数人的活动方式是销售旺季经营、淡季种植,平时从事农作物种植,收获季节“转型”成为农村经纪人,如石宝镇太平村经纪人黎万平,从1984年开始经营果品和粮食贩运活动,他在生产季节忙着种植,收获季节收购农产品外调,成为农村经纪人,这种经营形式既保证了种植生产,又保证了产品的顺利销售,也给农副产品营销队伍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此类经纪人占全部经纪人的80%左右;也有少数农村经纪人专职进行经营活动,如汝溪镇汝溪村的谭乾芝,从1990年开始从事粮油产品和小杂粮收购销售活动,拥有自己的门市,具有了较大的规模,其用于收购农产品的流动资金30万元,现已经不直接从事种植业生产。此类经纪人占全部经纪人的20%左右。

二、农村经纪人的功能特点和发展趋势

随着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进行,各种特色产业大量涌现,广大农村经纪人在活跃农村市场、搞活商品流通、促进农产品交易、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特点表现为:

(一)在产品货畅其流上的促进作用。农村经纪人把买卖从本地做到外地,从农村做到城市,帮助农民把产品卖出去,解除了广大农民销售难的后顾之忧。我县三汇镇是全县种植黄籽油菜“渝黄一号”的大镇,全年种植“渝黄一号”面积在15000亩以上,年产量达到1965吨,三汇镇经纪人王鸿培,长年进行粮油产品的收购外销活动,全镇“渝黄一号”黄籽油菜基本是通过王鸿培及其他粮油收购户进行销售,保证了全镇油菜籽的销售流通。今年他收购油菜籽300吨,其中“渝黄一号”油菜籽250吨,对“渝黄一号”油菜籽收购价格基本保持比常规油菜籽高10%左右,达到每公斤2.6元,提高了农民种植优质油菜的积极性,保障了农产品货畅其流。

(二)在市场信息传递上的触角作用。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以石宝镇松岭村谭凡为代表的经纪人,在今年得知山东黄豆收购价仅为1.6元/公斤左右,与我县黄豆市场价2.6元/公斤的价格差距较大的信息后,迅速组织调运了6吨山东黄豆到**县销售,获纯利润高达5000元左右,再加上他经营果品、小杂粮销售等项目,年纯收入可达近2万元。他为乡邻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门路,在他的带动下,周围乡民纷纷效仿,也成为了农村经纪人,活跃在城乡市场中。这样,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既活跃了农村市场,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又提高了自己的经济收入,走上了小康之路。

(三)在壮大特色产业上的催化作用。市场经济是规模经济,没有规模就形不成特色,没有特色就形不成竞争优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我县紧紧围绕“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规划发展”的原则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4+2”农业发展战略(即四大特色产业:大豆、油菜、高梁、柑桔;两大重点产业:蚕桑和“双杂”制种)。在粮油业方面提出了“三增三减调结构,两进两退优品质”的结构调整思路(即稳水稻,压小麦,扩油菜;减玉米,扩大豆;压薯类,扩杂粮)。优质大豆如渝豆1号、浙春3号、沔537、鄂豆4号及山东魔豆等,优质油菜如“渝黄一号”等在全县的种植面积较大,产量较高,对这些产品的收购,除进行推广时与农户签订订单的公司外,其余部分的销售主要依靠农村经纪人进行,如汝溪镇经纪人谭乾芝,今年共收购“渝黄一号”黄籽油菜400吨,前段时间收购价格保证了每公斤2.6元,近日由于油菜价格下调,降低为每公斤2.5元,保持了比常规油菜籽价格高10%的水平,对促进我县优质油菜的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壮大了我县特色产业。

随着我县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经纪人将大量涌现,其发展趋势为:

(一)信息中介型农村经纪人将会大量涌现。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县即将出现各种特色农业产业,与此同时,产品产量也会迅猛增加,这使得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培养一批能够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随时掌握市内外农村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情况,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积极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产地、结构和潜力情况,提供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变化和供应能力趋势,向市场中买卖双方提供真实、有用、准确的信息,使市场信息得到及时、有效、迅速地传播,以最小的成本代价取得最大化的效益成为农村经纪人最迫切的要求,必将出现大量的信息中介型农村经纪人,为广大特色产业种植户提销信息。

(二)流通中介型农村经纪人将进一步增多。流通中介型农村经纪人是搞活农村商品流通的主力军。现在的经纪人主要分布在这一块,今后的农村经纪人将不断地由生产型向交易型、营销型转变。使商品的流通从商品的提供者转移到商品的接受者,从商品的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或使用者,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缩短流通时间,促进广大农民及时、有效地抓住交易机会,促进农产品进入市场。

(三)劳务中介型农村经纪人将会得到发展。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导致农业生产中会出现阶段性的剩余劳动力,把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投身到第二、三产业,带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农村小城镇建设,会成为劳务经纪人的首要目标。

(四)组织中介型农村经纪人会成为农村经纪人的发展主流。在自然人经纪人的基础上,随着规模的扩大,由经纪人共同组成经纪机构,龙头企业+农户型、专业市场+农户型、科技学(协)会+农户型、中介服务组织+农户型的组织中介型经纪人,将成为农村经纪人的发展主流,发挥整体效益,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农业部门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所做的工作和成效

(一)大力加强对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培训工作:今年以来,**县农业局大力加强了对农村经纪人的培训工作,共召开培训会三期,每次参加培训的农村经纪人为250左右,共有750人次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农业法律法规、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农产品营销知识、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等,经过培训,提高了农村经纪人的素质,为进一步活跃我县农村经济打好了基础。

(二)大力加强对农村经纪人的信息服务工作:**县农业局成立了**县农业信息网,组编了《**县农业》和《调查研究》等刊物,将农村经纪人急需掌握的相关信息如市场行情、农业生产技术等定期,为农村经纪人进行经营活动提供切实有效的信息服务,各农村经纪人依靠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了全国及国际的市场形势,更好地调整经营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效益。

(三)大力加强特色产业示范工作,带动一大批农村经纪人的发展:我县按照“稳水稻,压小麦,扩油菜;减玉米,扩大豆;压薯类,扩杂粮”的指导思想,积极发展四大特色产业即大豆、油菜、高梁、柑桔;两大重点产业即蚕桑和“双杂”制种。目前均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全县各乡镇农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进行优质农作物生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由过去只注重生产转变为在注重生产的同时关注市场的发展,一大部分农业生产大户自觉地以市场为导向,农忙季节搞生产,农闲季节忙销售,转型成为农村经纪人,带动了一大批农村经纪人的发展。

四、对农村经纪人的政策建议

因对农村经纪人疏于管理,在经纪人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有的经纪人两眼只盯个人利益,为促成生意,不惜哄这方瞒那方,侵犯了他人利益;有的经纪人缺乏信用观念,货款到手后,不及时交给卖方,有的甚至一味拖欠耍赖,最终引发纠纷造成矛盾,影响稳定;还有的经纪人欺行霸市,专欺"外地客",造成极坏影响;有的经纪人经营畜禽产品,缺乏法制观念,将病死畜禽偷运到外地销售,给消费者的生命造成了极大危害。以上种种做法,既违犯了职业道德和有关法律法规,又扰乱了经济秩序,损害了经纪人本身的形象。在现行对经纪人的政策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对部份经纪人的经营收费没有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执行,存在收费标准超标的现象;存在对外销农产品设置人为障碍的现象,如不按规定扣押经纪人的产品、扣押相关证照和乱罚款等。鉴于此,建议有关部门对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强市场经济知识、职业道德及工商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遵纪守法、文明办事,树立新时期经纪人的良好形象,为进一步搞好市场流通做出贡献;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规范自身的行为,为农村经纪人经营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规范管理,鼓励有序竞争。一是要实行自律管理。按照“自愿、互助、合作”的原则,把经纪人组织起来,逐步走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轨道。二是要规范经纪行为。对从业人员发证办照,持证上岗,规范管理。三是要加强日常监督。充分发挥工商、行业主管部门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对欺诈行为予以打击、曝光,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违法乱纪的要依法严惩。

双减政策后的教育现状范文4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0-0061-04

随着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从1997年开始,我国的高等学校也相应地实施了以并轨为特征的招生制度改革,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趋势,但这种趋势也带来了大学生有偿求学比重的增加,致使高等学校出现了贫困生人数逐年上升的现象。据调查显示,各高校的贫困生约占全体在校生的15.6%―19.8%,其困生占到7.5%―9.8%。这不但给高校的学生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也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办学效益。为了解决贫困生求学的后顾之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资助贫困生的政策,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使在校贫困生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有了基本保障。但是,由于贫困生在高校里属于弱势群体,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贫困的压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思想扭曲和自卑心理,影响了学业的进步和人际交往的和谐。因此做好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就成了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贫困生产生的原因和类型划分

高校贫困生是指在校学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即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费用难以维持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需要。高校贫困生按其贫困程度可分为特困生、困难生和一般困难生,但由于各人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地理条件、家庭因素不同,导致其贫困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根据调查,高校贫困生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八类。

1.纯农户。父母均为农民,收入单一,且不够稳定。

2.双下岗。父母失业待业,平时在外打零工,工作不固定,收入也不固定。

3.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地处老、少、边、穷的偏远山区,这些地区整体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

4.因病致贫。家中有亲人罹患重病,花去大量医药费,甚至背债数万。

5.因残致困。父母一方或双方为残疾人,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力。

6.人多致贫。家中兄弟姐妹较多,一般有3―5人,均要上学,还有老人要赡养,仅靠父母微薄收入难以承担学费和生活费。

7.单亲或孤儿。父母一方或双方早亡,或者父母离异。

8.天灾人祸。家中有人遭遇地震、车祸和严重疾病等突然变故而亡故或急需大量医药费用。

二、高校贫困生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随着高校贫困生人数的增加,有部分学生能够保持较好的心态,自强不息、表现积极、成绩优异,成了学生中的佼佼者。但是不可否认,也有一部分人背负着过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很值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关注。

1.自卑,缺乏自信

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往往不如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见多识广。进入文化氛围浓厚的大学校园以后,他们会觉得自己和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差别明显,因而产生了自卑感,进而又因自卑而缺乏自信,不敢与人交往,说话做事心生胆怯。这种情况在刚入学的大学新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每年高校贫困生认定时,常常会看到有些学生带着《贫困证明》怯生生地去找辅导员办理手续。他们往往低着头,走路脚步很轻,说话时声音也很小。如果辅导员让他介绍一下家庭情况,有的会含着泪简单说几句,有的则沉默不语,只让老师阅读他(她)的书面材料。

2.性格孤僻,不合群

有些学生生活拮据,觉得自己经济上不如其他同学,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表现得不合群,性格孤僻,久而久之便会出现各种人际交往障碍。

3.学习压力大,成绩不理想

有不少贫困生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教育设施、教育水平相对落后,致使他们学习基础较差。加之经济困难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们中的不少学生都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还有的学生不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常常为了赚取生活费用去做兼职,以致影响学习。因此这部分学生大多学习成绩平平,几乎没有机会获得奖学金。

4.感恩、诚信意识淡薄

近几年,国家、社会、学校对高校贫困生十分关注,采取了各种措施保证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资助力度逐年加大,许多贫困生每年几乎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奖、助、贷、补、减的帮助,大大减轻了他们求学的困难度。例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就有5000元/年,国家助学金也有3000元/年。通过这些措施,有些优秀的贫困生不但学费、生活费可以基本解决,有的甚至还能贴补家用;大量普通的贫困生,其生活费用的压力也基本能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但是在重视资助,缺少教育的情况下,也有一些问题逐步浮出了水面。例如,有一些贫困生认为,接受学校和社会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是社会对他们的亏欠,逐渐养成了“等、要、靠”的依赖思想,有些人甚至一边领着补助费,一边进行高消费,却未体会到这是国家、社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是社会对下一代尽责任的体现,自己应该抱着感恩的心态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回报社会。甚至,每年还有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的贫困生,不能按时归还上学期间的助学贷款,出现了诚信问题。

三、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的有效策略

考虑到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现状,笔者认为,开展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应该确立这样的指导思想:对贫困生要给予适度帮助,工作重点应放在培养其自强自立的品质上;要多沟通并给予正面引导,但不要流于形式;要给予充分尊重和理解,平等对待,不能关心过度。为此,我们应该统筹规划、系统安排各项教育管理工作,丰富教育管理的内容,探索形式多样的教育管理的有效策略。

1.科学评定策略

据了解,目前不少高校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假贫困生的现象,这些假贫困生虽然持有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但有些《贫困证明》反映的情况并不真实。高校要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每一个贫困生的家庭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及受助状况,提高资助的准确性、科学性,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因此,很有必要建立起科学的贫困生评定管理办法,笔者认为这项工作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标准,作为贫困生教育管理的依据。这样的标准应该含有符合当地及本校实际情况的详细的、可量化的贫困生认定细则。第二,建立贫困生档案。这类档案可由学院或系部委派专人负责,档案中除应存入民政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以外,还应包含能证明家庭经济情况的相关材料,如父母的收入证明、下岗证、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明、外出打工证明、当地农民平均收入状况的说明等。还有,经过深入调查采集到的本班同学的意见,特别是室友和好友的意见,也可作为参考材料入档。第三,建立监督机制。这样的机制在于监督贫困生受助后的效果。在做法上可通过班干部和有关同学了解受助者的消费情况,并坚持每年定期考核制度,及时更新档案内容。此外,学校还应制订相关处罚条例,如若发现弄虚作假、挥霍浪费现象,应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罚。

2.思想引导策略

笔者认为,高校的贫困生管理工作应该坚持一手抓助贫,一手抓教育的做法,根据贫困生的思想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学校应有计划地聘请有关专家做理想教育、挫折教育和自强自立教育的主题报告,开展评选“自强不息之星”活动,鼓励贫困生努力拼搏,发愤图强,为实现人生的价值不懈努力。还可借助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懂得人生遇到挫折和困难在所难免,应该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使他们懂得生活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贫困和学习贫困,因此必须确立良好心态;使他们懂得参与勤工俭学不只是为了改善经济条件、缓解经济压力,而是为了通过自己的助学努力,建立信心和尊严。“不是把钱送到贫困生手里解决其吃穿问题,而是通过帮助使其毕业后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使其终身受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思想引导对于贫困生管理是一项必要的策略。

3.激励教育策略

激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贫困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常常会因为自卑而显得十分敏感,激励教育正是打开他们敏感心扉的一把钥匙,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在贫困生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三条途径对贫困生进行外部激励,并逐渐引导他们走向自我激励。第一,融洽师生关系,使激励教育具有渗透性。教师应经常与贫困生进行心灵交流和感情渗透,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感化他们,激励他们前进。第二,激发自我潜能,使激励教育具有鼓舞性。面对个性敏感、缺乏自信的贫困生,教师应努力发现其自身的闪光点和潜在的上进欲,鼓励他们通过参与各类活动,展现个人的潜质,发挥个人的潜能,在成功中消除自卑,获得自信,发出光辉。第三,引导自我比较,使激励教育具有推动性。比较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比较得当,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教师应指导贫困生多从纵向自我比较,少从横向与他人比较,使自己从自我成长的脚步中得到力量,消除不切实际的攀比,以平静的心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推动自身发展。

4.诚信教育策略

同志说过:“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市场经济要讲诚信,做人也要讲诚信。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诚信是他们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可是现在在媒体中屡屡听到关于大学生不向银行归还助学贷款等信用缺失的负面新闻。对于高校来说,完成贫困生资助工作仅仅是整个贫困生工作的第一步,资助后的教育引导和监督管理则是更重要的后续工作。在教育引导方面,高校应将诚信教育渗透在贫困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例如要求学生开会守时,参加诚信考试,观看诚信教育片,组织关于诚信的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都是可行的诚信教育举措。学校还可借助学生组织的力量,成立贫困生社团,让贫困生组织一些募捐活动、爱心公益活动、受助者助人活动等,去感受诚信教育的作用。在监督管理方面,高校可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考评机制,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总之,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活动,就能让贫困生体会到贷款助学、诚信助人的内涵,提高贫困生的诚信度。

5.心理援助策略

目前,学校和社会对贫困生的关注更多的是集中在经济资助方面,其实,许多贫困生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贫困问题。体病可治,心病难医,因此,对于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从高校对入校新生的心理普查结果来看,贫困生中确有一部分人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自卑、自闭、敏感、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疾患。帮助这一部分既有经济贫困。又有心理贫困的“双困生”,高校可开展心理随访、心理咨询、心理团体辅导,乃至心理矫正等工作。在做法上,对“双困生”的心理援助不仅要从专业角度入手,还要从日常工作入手,教师、学生干部、优秀贫困生可与 “双困生”结成对子,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关心和帮助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使他们体会到大学生活的温暖,不断地扭转心理偏差。总之,要用关心获得其信任,用温暖启发其觉悟,使他们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顺利地完成大学的学业。

6.人文关怀策略

当前,各地的高校都在大力提倡人文治校的管理思路。笔者认为,人文治校的关键主要在于推崇人本精神和和谐理念。在贫困生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把人本精神和和谐理念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一方面对贫困生实施人文关怀,尊重他们的生存权利,关心他们的生活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一方面坚持和谐管理的理念,采用和谐管理的方法,对贫困生一视同仁,引导他们融入班集体的和谐氛围之中。特别是当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捐助活动等工作时,更要注意创造和谐氛围,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体会到这是一种人文关怀。如今有很多高校和企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贫困生社会捐助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是不少企业在捐助过程中过多地考虑了广告宣传效应和社会影响,而忽略了受助贫困生的感受。事实上,很多贫困生并不愿意被贴上“贫困标签”,作为高校和企业,或许应该更多地做些实事,少搞一些“面子工程”。贫困生们需要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援助,更多的是需要感同身受的人文化理解。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也要注意工作方法,不能因为善意的“过度关心”而伤害了贫困生的人格尊严。多年来研究教育问题的熊丙奇教授认为,高校通过设置“绿色通道”、奖学金等方式帮学助困,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只有打造“无形的绿色通道”,让贫困生摆脱“贫困标签”,才能使帮学助困的目的和效果得以真正的体现。作为高校,应强化人文化管理的理念,采用和谐治校的思路,将“强权关心”转变为“人文关怀”,将“恩赐资助”转变为“和谐助学”。

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应该本着人文精神,既讲究科学性,又讲究艺术性,而且要发扬不断探索的精神,创新贫困生管理工作的经验,形成更为有效的贫困生教育管理的策略和模式,并切实地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拓展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让他们将来成为能对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宏.加强贫困生综合管理 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0(5).

[2]杜文清.做好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工作[J].药学教育,2002(3).

[3]牛晓东.对做好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几点体会[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1).

[4]安立峰,金辉,尹同欣.完善资助体系切实做好高校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5]刘丽娟,夏娟.激励机制在高校贫困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6]周红霞.贫困大学生就学现状及教育模式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 (11).

[7]崔化.加强高校贫困生工作体制中的后期教育管理工作[J].当代经理人,2006(4).

[8]李娟维,和建华,崔玉宝.论如何做好高校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6(2).

[9]王红.高校班主任如何关注贫困生[J].卫生职业教育,2006(21).

[10]陈雄辉,陈东霞,冼德庆,陈彦敏,张奕华,姚轶懿.论高校贫困生的学生工作――对某大学贫困生的个案调查与思考[J].社科纵横,2006(6).

[11]陈建伟,苏煜.论高校贫困生工作体系化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6(20).

Effective Strategy for Educ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Poverty-Stricken College Students

ZHOU Ru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Suzho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21, China)

双减政策后的教育现状范文5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

一、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999-2010年期间,我国国际收支一直处于“双顺差”状态。国际收支顺差由1999年的262.9亿美元不断扩大至2010年的5314亿美元,涨幅超过20倍。经常账户顺差从1999年的211.1亿美元攀升至2008年的4261.1亿美元。 2009年以来有所回落,但一直维持在3000亿美元的水平。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由2008年的189.5亿美元升至2010年的2260亿美元,涨幅接近12倍(如图1所示)。货物贸易是经常账户顺差增长的主导因素,10年间涨幅超过7倍。直接投资净流入构成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主要来源,10年间涨幅接近4倍。

数据来源:1999年-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受世界经济衰退等因素影响,我国经常项目占GDP比重由200年的10.6%回落到2010年的5.2%。但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加之我国外汇储备仍以每年4000多亿美元的规模继续积累,未来该指标仍面临反弹压力。我国目前的对外经济失衡状况甚于当年日本。

(二)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分析

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可能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周期性失衡,即一国经济周期引起该国国民收入、价格水平、生产和就业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二是货币性失衡,即在一定汇率下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变化而引起的进出口货物价格变化。三是结构性失衡,即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四是收入性失衡,即由于各种经济条件的变化引起国民收入的较大变动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五是临时性失衡,即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就是一种接近结构性失衡的不平衡,是国际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全球经济失衡和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是重要因素。全球经济失衡时全球生产力布局变化和国际金融体系变化的反应。上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劳动力流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跨国公司出于比较经济优势和在全球配置资源的战略需求,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从发达国家转向了新兴市场国家,而把一些高技术的制造和高端服务留在了本国。这样就促成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欧美市场的贸易顺差。在国际生产力布局变化下,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以直接投资为主的利用外资方式,使中国出于制造业的终端,承担了许多转移顺差。

2、现存经济结构和多年经济政策的综合作用是主要因素。我国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储蓄高于投资,消费低于投资,内需不足。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在外贸上,我国是以加工贸易为主。中国出口顺差的50%以上来自外商投资企业。长期以来,我国实施出口导向和对外资优惠的政策和体制,鼓励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鼓励各地方各部门运用各种办法吸引外资,甚至要求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尽可能对外出口,并尽可能控制其在国内的销售比例,希望流到国内来的外汇和外资越多越好,如此,产生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从明显的资金短缺,进而发展到资金和流动性的严重过剩。

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一般政策途径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当国际收支失衡后,政府面临着三个层次的政策选择。首先,它们必须决定是通过融资来弥补国际收支赤字,还是通过调整来消除赤字,或是寻求弥补与调整的某种适当的组合。其次,如果确定用调整手段,则在确定调整程度后,当局必须决定是用支出变更政策(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还是使用支出转换政策(汇率政策或直接管制)来达到增加外汇收入、减少外汇支出的目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常运用扩大内需等结构调整政策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当然,在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这样的特殊情况下,也会采取一些加强资本管制的措施和直接采取行政措施。再次,转换政策可以通过贬值或贸易政策实现,其中贸易政策包括进口配额和外汇管制等限制或鼓励措施。同时,有弹性的浮动汇率制度也能自发地对贸易和国际收支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

(二)德国和日本应对国际收支顺差的政策比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日本和德国均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汇率升值和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两国采用了不同的对策,取得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如今,德国仍保持了欧盟“火车头”角色,而日本则逐渐丧失了亚洲“领头雁”地位。

1、汇率改革政策方面。德国顺应形势的发展主动渐进地完成了德国马克汇率机制改革。1973年2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后,马克汇率开始浮动。1960-1990年,马克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从4.17∶1升值到1.49∶1。总体来看,马克在1980年前主动完成了升值的主要过程,并且较好地控制了升值速度。灵活的汇率政策扮演了平滑国内经济周期、避免外部冲击的稳定器作用,促进了国际收支平衡。与德国相反,面对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以及强大的外部压力,日本政府放弃了主动改革的时机,屈服于美国的强大压力,被迫让汇率大幅升值,形成了一边倒的日元升值预期,丧失了对整体经济的可控性,直接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和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导致日本进入“失去的十年”。1972-1979年,日元汇率与经济增长状况明显背离,1979年日元的贬值幅度达18.8%。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迫于压力骤然升值25.2%,随后两年又持续升值26%和28.8%。由于升值幅度过大,“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986年,日本出现了因日元升值引发的短暂经济衰退。

2、资本管制政策方面。在浮动汇率制下,资本流动成为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德国在1973年5月实行浮动汇率制后,在很大程度上已取消了资本流入的限制,但仍然保留了一些对短期资本流入的小的限制。事实证明,这些管制阻碍了运作良好的国内货币市场的发展。1974年,德国恢复了资本自由流动,也通过资本项目逆差弥补了经常项目顺差。相比之下,日本政府更多地运用了资本管制。1971年,日元的升值压力导致日本当局收紧了资本流入的管制,并在l97l-1972年间放宽了对资本外流的管制。但是,1973年石油危机出现后,日元面临贬值压力,对资本流入的限制放宽而对流出的管制增加。1977年,日元的升值压力再度导致外流管制的放宽和流入管制的收紧。1979年,日元又出现贬值,导致了流入管制的放宽,但此时没有重新实施外流管制。虽然资本管制在日本似乎是有效的,但是它也推迟了必要的国内政策调整,无法改变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

3、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在独立货币政策、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三难选择之间,德国货币当局旗帜鲜明地选择了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资本自由流动,并自主地推进汇率机制的市场化改革。这样,国内产出和物价都比较稳定,没有让汇率价格中的泡沫伤害国内的经济。同时,在汇率升值过程中,为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和稳定马克汇率,德意志联邦银行把货币政策的重点放在防止“进口型”通货膨胀加剧方面。因此,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德国持续了较长时间。而日元升值后,为抵消汇率升值的紧缩效应,日本政府提出经济增长由出口导向转为内需导向,实行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1987年5月,日本政府实施紧急经济对策,推出了总额4万亿日元的公共投资和1万亿日元的减税政策。日本央行1986-1987年连续五次下调官方贴现率,1987年2月其官方贴现率已降到1980年代最低的2.5%。日本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从1987年的8%增加到1990年的12%。同期,日本央行放开了国内利率限制,导致银行存款大幅上升,存款成本的上升推动银行把资金大量投向不动产等风险收益更高的领域。1980年代,日本银行的贷款总额增长约120%,其中房地产贷款增长超过300%;非银行的产业贷款增长超过700%,大多被用于房地产投机。在上述政策共同作用下,日本的资产泡沫空前膨胀,形成泡沫经济。日本和德国的经验教训说明,必须维护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绝不能让货币政策成为汇率政策的附庸。

三、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治理对策

(一)放宽资本流出限制,扎实推进减顺差外汇管理政策改革

逐步实现包括资本项目在内的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是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经常项下已实现了完全可兑换,资本流入的可兑换程度也比较高,资本流出的可兑换程度较低。截止2011年6月底,有效外汇管理法规共466件。据初步统计,剔除319件规范操作或统计类文件,剩余的147件政策类文件中,遗存“宽进严出”条款的文件104件,覆盖率71%。设有“严进宽出”条款的47件,覆盖率32%(部分文件兼有“宽进严出”和“严进宽出”结构性安排)。在遗存“宽进严出”条款的104件文件中,宽进或强制汇入的36件,强制结汇的14件,限制流出的54件。减缓外汇储备增长,“堵”不如“疏”,防“热钱”流入不如扩资本流出,因为前者在加强监管与规避监管的博弈中存在越管越细的倾向,管制越多市场扭曲越厉害,不符合改革的最终取向。

放宽资本流出限制,形成分散化、市场化的外汇资源运用渠道和方式,有利于逐步改变目前我国高成本融资、低回报投资,穷人补贴富人的不合理格局(突出表现为世界最大对外净债权人中国常年投资收益赤字,而最大对外净债务人美国却常年巨额投资收益盈余),形成反制和风险对冲能力,切实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为降低风险,开放资本流出的措施可采取设置市场准入条件和总额控制的办法。市场准入管理可以借鉴境内外合格机构投资者的做法。额度设置可同减顺差、促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结合起来,国内金融市场承受能力和对外投资风险控制能力也应是额度设置的重要考虑因素。初期通过额度安排,宜将国际收支“双顺差”引导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基本平衡,再过两三年则可转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最终达成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从根本上切断外部经济对国内货币政策的直接影响。

(二)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由于近期我国经常项目顺差趋于减少,要素价格逐步理顺,资本流出逐渐增加,人民币汇率正逐步接近均衡水平,因此并不存在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的基础。人民币升值预期之所以挥之不去,主要是因为汇率机制僵化和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无风险的单边投机行为,又造成了预期的自我实现。增加汇率弹性,将有利于形成汇率双边波动,抑制单边套利活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普遍害怕汇率浮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通常存在因本币不可兑换以及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而必须大量从境外融资的“原罪”。因此,它们往往既害怕汇率升值影响出口竞争力,又害怕汇率贬值增加对外偿债压力,从而对汇率浮动存在恐惧心理。但从理论上讲,长期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等实际变量,汇率只是作为一个价格变量,决定资源在可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之间的配置比例。过于强调汇率稳定,就是将汇率从工具变成目标,是对汇率政策的异化。况且,美元未来是一个不确定、不稳定的货币,盯住美元难以引进信心锚,反而会加剧多边汇率变动,诱发输入型通货膨胀。

外汇调剂公开市场自由浮动的历史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管理浮动而对欧元、日元等其他主要货币自由浮动的现实均表明,我们没有必要害怕汇率浮动。浮动不等于人民币单边升值,浮动有利于形成双边波动,抑制单边投机。如果汇率变化影响实体经济运行,市场将会自行调整预期和交易行为。央行仍可以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适时调控,防止汇率过度波动。完善汇率机制的核心是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让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近期适当加大人民币升值幅度,将对抑制出口、扩大进口、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进而缓解国际压力,都将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长远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要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人民币升值应走小步、不停步,并在上下波动中探索和趋向均衡水平。在改进汇率机制的同时,还应理顺利率、土地、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逐步解决价格扭曲造成的资源错配。

(三)调整出口导向和外资偏向的管理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应该牢牢抓住经济再平衡的主动权,而不只是单纯应付国际压力。从中央到地方要在思想上认识到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外贸外资发展优先的观念,清理各种支持外资外贸发展的过度激励政策。尤其地方政府要树立宏观意识、全局意识,克服盲目扩大出口和招商引资的内在冲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将改变路径依赖,涉及既得利益的调整,短期内可能会对出口和就业形成一定的压力。但从长远看,有利于社会资源在出口行业和服务行业间的更合理配置,有利于增强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当前政策调整的重点是在稳定出口的基础上,坚持扩大进口,积极发挥进口在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四)合理调整储蓄与消费,积极践行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模式

根据“两缺口”模型――I-S=X-M,如果一国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就需要一个规模相等的贸易盈余予以平衡,这时需要国内资本输出。我国经常项目的持续巨额顺差,主要是因为消费不足造成的储蓄率过高,目前,我国储蓄率已经超过了50%。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投资渠道少、房地产过热等都是造成储蓄率过高的原因。

缓解对外不平衡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积极发展内需经济,向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模式过渡。扩大内需首先要解决内需总量相对不足的问题,但要增强扩大内需的针对性和效果,又必须同时考虑内需的结构问题。扩大内需关键在于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城镇中低收入者和农民的消费。这就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旨在完善社保体系、医疗体系以及教育体系的公共支出,以降低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储蓄。通过财政和其他手段(如法律、法规),缩小城乡、地区和阶层收入差距。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投融资体系改革,使国内储蓄能够顺利转化为国内投资。同时扩大投资要眼睛向内,而不是把扩大投资与扩大对外出口生产能力对应起来,要把投资的重点转向提高节能减排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基础设施等方面。

参考文献:

[1]AlinaCarare,MarkR.Stone.InflationTargetingRegimes[R].IMF Working Paper,2003.

[2]Rober.J.Carbaugh.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吴晓灵.国际收支双顺差下中国货币政策[J].中国金融,2007,(1).

[4] 管涛.关于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思考[J].中国金融,2011,(8).

双减政策后的教育现状范文6

2、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落实全省重点项目现场会议精神为契机,一是全力推进“三个一百”重点项目,及时掌握动态,适时提请市领导现场办公,分片组织现场推进,协调解决问题,明责加压促动,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二是跟踪推进省部属企业扩张再造项目。邯钢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项目、天铁铁前系统改造工程、新兴铸管综合技术改造项目、峰峰集团煤化工项目、邯矿集团2×30万千瓦矸石电厂等项目要积极加快进度。三是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申办力度。组织项目专题申办小组,积极推进邯黄铁路、石武客运专线、邯长和邯济铁路复线前期工作。加大青兰高速二期建设、邯武快速路以及主城区“两路四延”工程等在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力度,力争尽快建成。

3、谋划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协调推进美的北方基地项目,全力确保美的集团年产350万台空调项目顺利建设。积极推进中船重工邯郸高技术产业基地制氢装置、特种气体、空气净化设备、OPC鼓等24个系列产品项目,力争汉光产业园和派瑞科技园项目一期尽快开工建设。

4、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全力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协商引进的中船、美的、中棉、中化、中粮“四中一美”项目,做好跟踪对接,争取尽快开工。会同配合有关部门、县(市、区),加强与中纺集团、恒天集团、美旗集团、冀东机电、中国五矿、中国外运等战略投资者的跟踪对接,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5、努力化解要素瓶颈制约。成立铁路项目和运力跑办专题小组,加强与铁路部门热线沟通,加快铁路项目前期工作,缓解重点企业运力需求;对腾龙纺织、彦亭活性灰、邯郸县无缝钢管等省重点项目,与土地部门联合争跑,着力破解项目建设用地难题;对新峰水泥、德源纺织搬迁改造、海盛威高仿真面料等存在资金缺口的项目,协调金融机构与项目业主现场对接,缓解资金紧张。

6、开展节能减排集中行动。对100家能耗大户,邀请国家级专家分行业指导研究循环经济技术路线;对100项重点减排工程,进行一次集中现场督访;对列入淘汰范围的落后产能,建台账,定时限,指导有序淘汰。

1、关于立体化交通辐射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加快主城区中轴延伸工作,20*年中华大街南延至马头全部贯通;机场路南延至成峰公路,20*年启动前期工作,力争2009年上半年开工建设,2010年完成;开工建设邯武快速立交桥工程,2009年建成;20*年完成柳和街、岭南路、百花大街等城区内10条群众关心的道路建设,进一步加强邯郸与周边的立体交通连接,强化我市中原地区物流中心地位。

2、关于旧城和城中村改造问题。认真落实省委“三年大变样”要求,三年内启动旧城区73片拆迁改造;城中村改造启动建成区内50个城中村,完成拆迁量80%。20*年城中村改造启动拆迁改造13个村庄,实施拆迁60万平方米。

3、关于建筑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展开建筑节能工作,市主城区新建居住建筑、新建公共建筑全部执行节能65%、50%的设计标准,各县新建居住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比例达到60%。做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开发应用工作,市主城区太阳能应用率20*年底达到30%,2009年底达到50%,2010年底达到100%。积极鼓励和支持新建住宅的楼梯间照明、庭院照明、草坪灯采用太阳能光伏照明技术。

4、关于建筑市场管理问题。坚持总量控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市场竞争主体实力。强化行业管理,实行行业自律,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加大建设市场(!)行政执法检查力度,依法规范竞争主体市场行为。实施市场退入机制,对违法违规市场主体,要建立不良记录制度;情节严重的要清出建设市场。

1、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和省颁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夯实环保工作基础。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学习环保法律法规,刻苦钻研专业技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注重调研和善于思考,不断提高领导综合素质,提高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健全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咨询、听证、联席会议等制度,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实行建设项目环保“首评”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探索河流生态补偿,动员全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严格环保目标考核。

3、进一步明确重点,确保总量减排任务圆满完成。积极实施省“双三十”、市“双百”和限期治理工程,多措并举,确保完成。加快脱硫工程进度,实现钢铁、电力行业脱硫工程的新突破。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力争年底前市东污水处理厂二期及各县(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

4、进一步严格执法,切实保障群众环境权益。组织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重点加强对饮用水源地、子牙河流域、生态水网沿线、化工区、马头工业城等流域、区域的综合整治。全力开展环境隐患百日排查行动,加大环保后督察力度,解决久拖未决的遗留问题。

5、进一步强化服务,积极为企业和基层提供支持。搞好项目、技术、资金支持。积极为企业帮办、跑办项目,想方设法让项目早日开工。建立技术信息数据库,加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切实加大资金争跑力度,争取全年争跑污染治理资金突破亿元大关,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资金保障。

1、强化对全市城乡规划的调控指导,健全完善规划管理机制。加快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实行集中统一、责权明确的城乡规划体制,实现城乡规划机构全覆盖。确立科学的规划编制体系、权责清晰的监管体系和严格的规划实施制度,对主城区规划工作强化直管,对组团城区和各县规划编制实施加强指导和联管,对乡(镇)规划加强指导,切实发挥城乡规划的统筹协调和指导作用。

2、围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尽快推进城市四期总体规划按程序报批工作,力争年内报国务院审批;加强城市控详规的编制力度,提高编制水平,尽快实现控详规全覆盖;加大民生类规划的编制、管理和执行力度,提升人居环境,加强城市供热、供气、供水、排水、污水、道路、公交等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力度,超前编制,体现前瞻性,保障好市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需要;

3、施政为民,问政于民,提高市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规划力度。完善配套的公开制度和管理办法,奠定规划参与基础;制定相关制度办法,畅通参与渠道,让当地政府、基层组织、市民群众在规划的编制阶段介入参与;让市民群众、社会各界和专家意见一起成为规划决策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尤其是与市民生活休戚相关的项目,引入项目市民参与制,在项目方案审批的初期,充分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在竣工验收中,让小区居民和居委会共同参与,接受监督,体现以人为本,公开公正和公平。

4、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创新上下功夫。全面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引入国内外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在重要地段、重要节点打造城市精品和亮点。健全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专家审查制度,发挥规委会和专家的作用,推进科学决策。同时,在体制机制、监督管理上做到求实创新,不断完善。

1、城市路网。继续完善主城区“小内环”(联纺路、陵西街、渚河路、滏东大街)主次道路改造,打造主城区畅通的城市道路环境;对连接机场出入市口的南环路等道路进行路灯亮化改造,打造我市亮丽的窗口形象;完成20条小街巷改造,进一步改善市民出行环境。

2、城市公交。搭建都市区“1+8”组团大公交线网框架,开通永年、广府古城、肥乡、成安等卫星城线路;对城区线网进一步优化,构建多点放射、便于换乘的市内公交线网格局,构筑方便快捷的公交网络;下大力气解决公交停车拥挤问题,完成丛台路、浴新大街、陵园路等100座候车廊及港湾式停靠站建设,提高公交硬件设施保障能力;加快车辆更新步伐,淘汰超期服役车辆,全年实现更新车辆300部,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

3、污水处理和截污工程。今年上半年要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并投入试运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由现在的每日20万立方米,提高到30万立方米,增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结合主城区生态水系建设以及东污水扩建工程建成投运,完成滏阳河、沁河、支漳河、渚河、输元河“五河”污水截排工作,完成管线清淤和截留井施工建设,逐步改善“五河”生态环境。

4、城市供热。着力解决热源不足的问题,全面完成铁西供热锅炉建设并投入运行,督促邯电机组改造和马头电厂30万机组建设,新增集中供热能力300万平方米。同时加快配套管网建设,完成9条供热干支线管线铺设,加大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力度,提高供热保障能力。

5、城市绿化。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抓实生态水系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努力打造宜居和谐城市环境。强力推进主城区“四河一湖”生态水系建设,初步形成水清可用、岸绿可憩、文化可品、景美可赏的靓丽景观带、水林风景线;强力推进公园绿地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丛台公园、龙湖公园、滏阳河带状公园、沁河带状公园和滏阳公园“五园”建设;强力推进城市绿化、亮化和美化工作,加大对309西口、五交口、中华大街南北口、107南北口、高速连接线等主要出入市口的改造工作,结合道路新建和道路改造,新建一批街头游园和绿地,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场所。

6、城市供水。加快供水设施更新改造步伐,拓展供水管网覆盖区域,提高城区供水能力;加大供水市场延伸和大用户发展,完成邯宝钢铁、纵横钢铁和邯钢新区供水工作,加大关闭自备井力度,提高供水量,降低产销差率;加快高开区自来水加压站建设进度,满足该区域用水需求;加快羊角铺水源地泵房建设,全力保证城区用水。

7、城市供气。加快供气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谋划建设马头天然气站,满足当地用户需求;加大老化庭院管网改造力度,完成3个居民庭院改造工作,提高燃气安全系数;在拆除铁西3万立方米储气柜的基础上,新建完成10万立方米储气柜,确保2009年春节前投入试运行,将主城区煤气储气能力由18万立方米提高到25万立方米,进一步增强煤气调峰供应能力,满足市民生产生活需要。

8、城市防汛。针对城市防汛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加大防汛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排水管网新建、改造步伐,完成改造泵房10座。完成滏阳河西岸防汛应急泵站建设和青年河综合改造任务,在抓好管网日常清掏的同时,加快防汛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城市泄洪排涝能力。

9、精细化管理。按照精细化要求,重点解决好行业管理工作中的粗放问题,完善行业标准,制定作业流程,强化工作考核,做到每项工作都有标准,有目标、有责任、有检查,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

1、深化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更新思想观念,提高城市科学管理能力。加强理论学习不放松,深化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加强作风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树立科学理念,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树立统筹理念,提高驾驭全局能力;树立开放理念,提高改革创新能力;树立人本理念,提高构建和谐城管能力。

2、加大主城区早夜市和便民市场规范设置力度,进一步方便群众生活。科学划定早夜市市场,严格按照“四统一”标准审批设置,“五统一”标准规范管理。今年底,在主城区设置和规范14处便民市场、20个高标准早夜市。

3、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在服务能力上取得突破。以景观标准新建改建一批公厕和垃圾中转站,20*年新建15座公厕、改建12座公厕,切实解决群众如厕难问题,提高生活垃圾的中转能力;购置20辆垃圾自卸车和一批垃圾清运三轮车,确保城市垃圾的日产日清。同时,在主城区新增更新维护配置绿色环保果皮箱1500个,方便市民群众垃圾投放。

4、创新环卫作业新机制,全面提升城市整洁程度。深化环卫作业标准化、长效化管理,主城区全面推行“称土计量法”道路清扫作业检查考核机制,扩大新型清扫工具使用范围,做到全市街路环卫作业管理的长效化目标;强力推进薄弱部位治理,强力推进小街巷和城乡结合部、环城路、铁路沿线、集贸市场周边等薄弱部位环境卫生治理,解决这些薄弱部位的脏、乱、差现象;加大两站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清扫保洁做到全天候,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活动,进一步打造靓丽“窗口”形象;增购机械化清扫车5台、洒水车2辆,20*年,使机扫率达到37%。

5、抓好垃圾项目建设,在综合管理利用上取得新突破。启动装修垃圾收运工作,对有资质清运车辆安装GPS卫星定位监控设备,实现建筑垃圾“零”污染目标;提高生活垃圾进厂率,对小街巷要实施定时收集沿街垃圾,做到源头管理,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快生活垃圾填埋气发电CDM项目建设进度,年底前一台发电机组并网发电;加快我市新的医疗废物处置厂建设步伐,力争年底建成投运。

1、努力打造一支适应区域教育高地建设需要的干部队伍。用现代教育理念武装校长队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型、科研(!)型校长队伍,有效解决学校班子和校长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加强师德建设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建立完善师德建设机制、教师动态管理机制、教师考评机制和良性补充机制,建设一支德才兼备、数量合理的教师队伍。

2、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普及成果。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与主城区扩强扶弱工程双管齐下,同步实现城乡办学条件与办学质量的均衡发展。20*年16个县(市、区)各建成标准化中小学2至5所。2020年以前,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攻坚战任务。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教育信息促进教育现代化。加强省级示范性高中建设,2010年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3、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围绕我市“十一五”10大产业,重点扶持汽车制造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焊接、冶金等10大特色专业。继续深化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办学模式、课程体系、用人制度五项改革,激发职业教育活力。20*年至2010年,逐步谋划、实施、落实。

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好以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父母、爱同胞、爱自然为主题的“六爱塑魂”教育和“教育教学提升计划”;广泛开展每名学生都有一门艺术爱好和一项体育爱好的“双爱好”活动。积极开展“太极进校园”活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增加开放性、综和性、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5、认真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费,为农村学生和城市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资助新入学普通高中家庭贫困学生、家庭贫困大学生、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农村在校生和城市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进一步扩张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实施强弱联合、组建联盟体的管理体制,到2010年基本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抓好校舍维修改造,维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1、进一步解放思想,谋划加快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新思路。一是完善“十一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民政工作科学发展方向,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统筹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二是完善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新思路,注重改善民生的政策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注重低保与就业、医疗救助与合作医疗、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等深层次问题的研究探索,促进民政工作机制的创新。

2、创新工作方式,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是创新决策方式,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采取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或信箱、网络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民政对象的意见;二是创新执行方式,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保证政令畅通,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创新服务方式,推行“民政干部下基层服务日”、“民情联系卡”、“婚姻登记无假日”等为民服务新举措;在退役士兵报到、社会团体的登记等方面推行一站式服务;对基层婚姻登记处进一步规范管理,简化大病医疗救助程序,开拓民政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新渠道,营造科学发展的服务环境。

3、立说立行,解决好学习实践活动中群众提出的问题。一是在创新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体制和工作机制方面。本着救急救难的原则,建立《邯郸市临时救助制度》,妥善解决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受灾家庭突发性、临时性的生活困难。二是在改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方面。解决当前我市低保补差标准调整与物价上涨不协调的问题,解决农村五保供养和低保群众界定模糊的问题。三是在为群众办实事方面。适时提高低保补助标准;采取以奖代补措施,新建、改建5所农村敬老院;加快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1、深入调研。针对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农村建设、农村政策落实、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几个重点领域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活动。每个课题都有县级领导带头,7月底撰写出调研报告。

2、7月份组织召开好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观摩会。

3、抓实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按照《20*年全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要点》要求,搞好全市“7·30”民主议政日活动。

4、进一步加大对乡村两级村务公开有关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对乡村两级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做好村务公开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为全面提高村务的质量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5、抓好惠农政策落实大检查。利用一个月时间在全市农村进行拉网式检查,确保粮食安全,丰产丰收。

6、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近期抽调专门人员下村调查摸底,总结典型经验,7月下旬召开新农村建设观摩会。

1、切实增强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意识,树立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良好形象。

2、深化“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切实加大对“黄、赌、毒”问题严重地区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

3、组织开展爱民实践和“警民相约警务室”活动,与群众进行“面对面”对话。

4、切实改进公安行政管理工作,从户口登记、证照办理等窗口服务工作入手,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

5、抓好奥运安保工作,深入开展主城区大巡逻、大防控活动和重点治乱,集中整治校园周边、企业项目周边等重点区域治安秩序和网吧等突出治安问题。

6、大力加强岗位练兵活动,积极稳妥推进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

7、围绕建设“区域经济中心”,改进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进廉政建设和行政权力公开运行。

8、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经济犯罪,不断净化市场环境。着力解决“公路三乱”、违规越权办案等问题,抓好平安畅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