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育率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育率现状范文1
一、体育旅游的概念
体育和旅游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不是体育和旅游的简单糅合。体育旅游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活动。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心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狭义上讲,则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于一体的服务,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体育旅游的特征
明确了体育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就可以区分体育旅游和其他旅游形式特征的联系和区别。
1.健身性和娱乐性:体育旅游以体育活动参与为主要内容,人们在亲近自然,感受新鲜环境的同时,也愉悦了身心,促进了身心健康。
2.欣赏性与体验性:这主要体现在观看大型体育赛事、体育文化活动、民族体育表演及地方传统特色的体育竞赛,观众既欣赏到了表演者的技能和当地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也满足了内心情感的体验过程。
3.刺激性和挑战性:主要是体现在刺激性体育旅游方面,如攀岩、漂流等,并以年轻旅游者为主,挑战自我、追求极限、感受刺激、自我超越。
4.多样性和重复性:体育旅游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既有普通的陆地活动,也有水上、空中活动,内涵面广,可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5.教育性与交际性:人们在体育旅游活动中能够学习一些简单的运动技术,增强体质,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在体育旅游活动过程中能够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
三、体育旅游的分类
关于体育旅游的类型划分有很多种,此篇文章将其分为三大类,其中每一类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子类。
1.观看比赛型:这类体育活动包括纯粹观赛型和体育观光型。纯粹观赛型主要是以追求和体验热烈而刺激的赛场气氛为主要特点。而体育观光型在观看比赛之后还会在当地开展一些其他社会观光活动。
2.亲身参与型:这类体育旅游重点在于参加者主动亲自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
3.文化体验型:这种类型包括: 文化参观型和学习修炼型以求知为主要特点。
四、大学生体育旅游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体育旅游市场规模分析
大学生是指在大学校园里攻读各种学位的学生,有数据表明,86.7%的在校大学生有旅游意向, 而其中70%以上的大学生有过旅游经历。
(二)大学生对体育旅游的认知现状分析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行业中的一种形式, 可以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和恢复精神疲劳,受到广大青年人青睐。 但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程度还是很低,尤以女生为重。有统计显示:30%的大学生对“体育旅游”知之甚少,5%的大学生甚至从来没有听过“体育旅游”。随着媒体对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逐渐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旅游会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三)大学生体育旅游行为分析
1.大学生闲暇时间分析
将在校学生的闲暇时间分为3类:零散闲暇时间、短期闲暇时间和长期闲暇时间。一天当中可以为自己任意支配的时间为零散闲暇时间;周末时间,“五一”,“十一”为短期闲暇时间;寒假、暑假为长期闲暇时间。
2.大学生旅游消费能力分析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费用主要来源还是靠父母提供,有部分学生通过兼职或获得奖学金补助和助学贷款而有部分积蓄。有资料表明:大学生人均月消费额为500-700元的占大学生总数的近一半,而基本消费占全部开支的2/3。相对而言,大学生的总体消费能力还是偏低的。
3.大学生体育旅游行为动机分析
大学生的体育旅游动机倾向多元化。我们将其归结为文化、交际、身体与心理、精神4种动机。
五、总结与建议
大学生旅游有六要素,是指“行、食、住、游、购、娱”,其中前四项为必备要素,且是大学生比较注重的,因此要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 就必须充分考虑行、食、住、游的条件,推行相应的优惠措施吸引大学生的旅游。
1.实行旅游消费券制度:把大学生也作为旅游消费券发放的目标人群,将旅游消费券通过学校发放给大学生。
2.开展高校间的互助游活动:大众互助游是旅游发展的一个新现象,互助游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旅游消费的顾虑,符合其消费观念。
3.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符合大学生口味的旅游产品,如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各体育旅游景点还可以和高校社团合作,也可以给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
生育率现状范文2
关 键 词:公路绿化 环境保护 生态绿化
1概述
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高速公路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到2001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9000多公里,其中山东省有2077公里。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设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其快捷、安全、舒适的特性为驾乘人员提供了优质服务,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高速公路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快捷、安全、舒适,而是畅、洁、绿、美的绿色生态景观大通道。因此,如何保护和恢复高速公路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绿色植被功能,是公路建设和管理者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就如何对山东省高速公路绿化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多功能的科学规划建设,创建全省绿色生态高速公路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尝试。
2高速公路绿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1高速公路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都有明确规定,交通部对公路绿化也有明确要求,我省林业、交通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也一直将公路绿化工作列于重要议事日程,并一直在不断努力。
2.2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对自然环境的质量产生了影响,应采取措施,搞好环境保护,保持生态平衡。而绿化是重要的措施,因为植物茂密的树冠、落叶及草皮可防雨水的冲蚀,高大的枝叶可以遮阳,叶面的绒毛或气孔可以帮助净化空气,植物的各部分可将声音吸收、折射偏向,所以上述环境上的问题可以用栽植植物的方法控制,而且采用植栽方式不仅能够增进环境协调,恢复自然生态,并能持久发挥作用或随时间增强。所以植物在保护维系环境及生态系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高速公路绿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2.3公路绿化的作用
①自然环境调和:通过适当规划公路绿化,可解决破坏当地自然生态平衡及与自然环境不调和的感觉,使公路融于自然环境之中,达到相得益彰之效。
②生活环境调和:人类大肆的开发利用绿地,已使生活环境的绿色资源逐渐减少。公路绿化可为单调的道路平添绿意,也具有削弱车辆噪音,及吸收车辆废气,净化生活环境的作用。
③防止灾害发生:公路的兴建经常破坏沿线地区自然环境的平衡状态,加强公路绿化可以减缓此种不良冲击,减少灾害发生。
④稳固边坡:裸露的边坡长期在自然条件下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散落等侵蚀现象,增加了养护的难度,而边坡植被可达到水土保持、稳定边坡的目的。
⑤视线诱导功能:合理规划苗木栽植位置,有助于引导驾驶员视线,集中注意力。公路沿途连续的植物绿带,可以显示公路线形变化,使驾驶员预判前方线形走向,避免弯道突兀出现。
⑥防止事故发生:中央分隔带规划整齐的花木绿带可以有效遮蔽对向车辆灯光,起到防眩作用,有助于降低交通事故。边坡栽植的柔韧性强、耐冲撞的灌木丛,为失控车辆提供了缓冲地带,有助于减低伤亡程度。
⑦协助休憩:公路沿线由植物营造的绿意盎然的环境,能有效消除驾乘人员长途旅行的疲劳。通过园林规划的服务区,为暂停休息的旅客提供了优美的休憩场所。
⑧调整景观:借助密集连续的绿墙遮掩路旁不雅观的景物,达到美化路容的效果。通过规划公路绿化,可降低公路所造成的不协调性,将公路融入当地景观中,加强景致特色。
这里要提出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普遍关注的效益,而高速公路绿化能带来什么效益呢?我们认为,从以上八项功能足以说明,绿化改善提高了通行条件和环境,除能给高速公路带来有利于交通安全、稳固保护道路、降低养护成本、吸引更多车辆通行、增加运营收入的自身效益外,更大的是改善了国土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的社会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3山东省高速公路绿化模式
3.1山东省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概况
山东省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东部三面临海为半岛,境内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山东境内有各种植物3100余种,其中野生经济植物645种,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山东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年平均降雨量在550-95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1~14℃,极端最低气温在零下11~20℃之间,极端最高气温36~43℃。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山东水资源比较贫乏,每人平均占有仅52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18.8%。丘陵山区土地瘠薄,黄河平原为盐碱地,近几年干旱缺水,对植树绿化带来较大难度。
3.2山东省高速公路绿化的现状
山东省高速公路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建成通车13条高速公路,里程达2200多公里,到今年底可达通车里程2433公里,到2003年可达3000公里,到2007年实现4000公里,届时将形成全省县县通高速的高速公路网。
前几年由于我省高速公路建设任务繁重,把主要精力和资金投到了建设上,对高速公路的环保生态配套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高速公路的绿化美化方面相对滞后,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1、先期工程项目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绿化工程重视不够,设计预算安排不足,使主体工程与绿化工程不协调,给后期绿化带来了繁重的任务。2、各建设管理单位仅依据所辖路段的情况进行绿化设计、施工,使得整条高速公路绿化没有统一的规划与风格,绿化建植格局比较混乱。3、高速公路隔离栅外的沿线绿化,由于缺乏与当地政府的紧密协调和投资渠道不畅等原因,影响了绿色通道的整体建设。4、后期管护投入不足、管护力量薄弱等原因,使得高速公路用地范围内的土地闲置较多,影响了公路生态及景观,使得高速公路绿化率、成活率、覆盖率偏低。在以上方面有的兄弟省市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也使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从今年起我们注重了建、管、养并重的原则,并将高速公路绿化美化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正在加大投入,加紧建设山东高速绿色通道。
3.3我省高速公路绿化的理念和原则
高速公路作为环境中的道路,既要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又要满足道路本身的环境要求。我们确立绿化的理念是:以恢复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提供优美舒适的行车条件为目的,体现以人为本、车为本的服务观念,实现车在绿中行,人在画中游,绿在路中,路在绿中的生态、文明、景观大通道。
在确立我省高速公路绿化原则时,对如何结合山东的实际,体现山东高速的特色,我们做了大量的考察和论证,认为,我省的高速公路绿化建设应充分考虑山东省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绿美结合,注重效益,充分挖掘山东省常绿苗木资源丰富的优势,以耐瘠薄、耐干旱、宜粗放管理的常绿树种组成山东省高速公路的常青骨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地段组配不同季相的开花及彩叶植物,丰富景观组成,体现出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山东高速特色绿化模式。具体应掌握以下原则:
(1)公路绿化应以满通功能要求为主,兼顾景观舒适性、生态适应性以及经济实用性。即保证高速公路的交通功能,并加强水土保持、视线诱导、标志、指示、防眩、遮蔽等功能;合理规划公路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使高速公路成为一条景观走廊;设计合理的动植物群落演替方向,较快的达到稳定,并能够长期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从根本上控制生态工程管理成本;要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优化设计,结合自然恢复和人工种植等多种方法,开展生态工程建设。
(2)在设计手法上突出简洁、大方,多采用大色块,避免繁杂;
(3)中央分隔带以防眩和诱导功能为主,注意减少养护工作量;
(4)路侧绿化带以水土保持、固坡为主。注意与路侧自然景观相协调,适当考虑与绿色通道的协调,并根据路外景观适当采取景观通透和遮挡等设计手法;
(5)在苗木规格和数量的选择上注意兼顾初栽效果与成景效果,综合考虑种植费与养护费,并尽量少用草皮,增加乔灌木数量,降低工程综合造价及后期管护费用。
3.4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建设期和运营管理期的关系:高速公路绿化作为公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纳入公路发展的统一规划。我们在今后的新建、改建高速公路中,将坚持高速公路绿化与公路建设"同规划、同建设、同施工"的原则,对高速公路绿化在建设期间就给予充分重视,使绿化工作一步到位,避免先期不足。运营管理期以做好已有苗木的管护、完善原有绿化规划为重点,通过各种抚育管护手段促进苗木的生长,保持并改进高速公路沿线的景观生态环境及功能绿化效果。
(2)规划和实施的关系:好的规划设计是绿化成功的一半。只有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选择适宜、先进的绿化规划方案,才能更有利于指导绿化工程实施。为此,我们首先对全省高速公路进行统一绿化规划,再根据山东省绿化资金状况和气候特点分期实施绿化工程,并在施工中积累经验,并逐步推广。
(3)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全省高速公路绿化应有所侧重。对于途经山东的全国交通主干道和山东省内的经济、旅游交通干线,以及靠近大城市、旅游城市、收费站、服务区的重点路段要提高绿化档次,重点规划,加大投入,在搞好生态、功能绿化的同时,突出景观效果。
(4)绿与美的关系:绿化是美化的基础,只有营造出绿意盎然、四季常青的绿化背景格调,才能在其上勾勒优美的景色。因此,应首先构建高速公路四季常青骨架背景,再进一步实施美化环境的工作。
(5)绿化与效益的关系:高速公路绿化工作在突出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应结合实际情况考虑经济效益。首先应加大先期投入,以减少后期的管养费用;其次要通过"以圃代林、以绿养绿"的形式,增加绿化经济收益;再是依靠科技进步,减少绿化管养成本;另外还要将绿化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促进持续发展。
(6)路内与路外的关系:隔离栅外的绿化也是高速公路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建设和运营管理期间应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配套实施。解决的途径是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充分发动沿线群众,按规划同步搞好绿化建设。
3.5山东高速公路生态绿化形式的选择
(1)路侧绿化带
以保护路基边坡,恢复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丰富公路景观为主要功能。
①土质边坡栽植多年生耐旱、耐瘠薄的草本植物(如狗牙根、结缕草、野牛草等)与当地适应性强的低矮灌木(如紫穗槐、连翘、沙地柏等)相结合,如济青高速公路边坡上部1/3栽植结缕草、狗牙根等乡土草种,下部栽植经常修剪的紫穗槐等灌木,起到了较好的固土护坡作用。
②挖方路段的石质边坡无土无水,只可采用垂直绿化材料加以覆盖,恢复绿量,增加美感。沿碎落台砌花槽,内植常绿树及花灌木,形成多层次空间立体绿化,以减少路堑构造物的压迫感和粗糙感,形成景致效果,恢复自然环境。路堑顶部栽植根系发达的植物材料,以减少水土流失,并与原有山体环境达成一致。
③高填方路段坡脚可种植一些乔灌木,树种选择与绿色通道和周围环境相协调,低填方路段可种植花灌木。
④边沟外侧绿地的绿化以生态防护为目的,兼顾美化环境。
(2)中央分隔带
中央分隔带绿化是车行过程中视线触及最多的景色。我们以达到防眩、安全、美化等目的进行绿化,并注重了以下几点:
①除城市进出口外,减少花灌木的种植,并附以地被覆盖,宜绿则绿,避免裸露;
②因中央分隔带绿化为高速、动态的景观,种植形式的变换以15公里左右为宜;
③设计的苗木规格和种植间距及树冠形状应保证防眩效果;
④考虑养护工作的安全性,在养护困难的重丘段可采用地表硬化,以防眩板满足防眩要求;
⑤以常绿树种为主,如蜀桧、龙柏、大叶黄杨等,在重点路段可适当栽植花灌木。
近期,我们拟对京福高速(山东段)中隔带进行改造,采用蜀桧、龙柏等植物以"百叶窗"的形式进行防眩栽植,其间布置紫薇、月季等花灌木,其下铺植结缕草、野牛草等耐粗放管理的植被,以期达到防眩、景观、绿色覆盖为一体的效果。
(3)互通立交区
对于互通立交绿化,我们采取以下风格:以优化植物配植为主,强调生态绿化;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突出季相效果;立体绿化层次分明,突出层次效果;以丛植为主,注重涵养水源;在创造良好生态群落的前提下,追求景观效果,力求做到生态性与视觉效果上的有机结合。
①地处主要城市的出入口的立交,我们加大投入,搞好绿化设计,建设成紧跟时代潮流,体现高速公路形象的绿化美化景点。如地处济南市郊的天桥立交,我们突出展示早春和城市森林景观为主,植物配置反映季相效果和层次效果,以片植为主,突出大色块,大线条,注重了城市景观和公路绿化景观的统一与协调。曲阜立交在突出大色块、大线条的同时,又结合孔子故地的历史文化背景,栽植了碧桃、李树,寓有"桃李满天下"之意。
②在一些位置偏远,立地条件较好的立交匝道,将绿化、美化与经济林、用材林及苗圃地相结合。尤其是加大苗圃地的建设,选择一些经济增长点高、美化效果好的苗木,利用园林设计手段,合理布局,在绿化美化立交匝道的同时又能生产大量的可供高速公路使用及对外经营的优质苗木,提高经济效益。如峄山互通立交,我们拟栽植雪松、桧柏、扶芳藤、紫薇、连翘等植物,在将几个匝道圈巧妙连接、优化配置、展现景观效果的同时,又可通过间苗的方式产出大量优质苗木。
③在取土厂、拌和厂等不适宜绿化的立交匝道,通过开挖整填,形成鱼池、经济林、畜牧养殖相结合的立体生态经济体系。如华山立交原为拌和料厂,我们开挖了鱼池,修建了养殖厂,并进行了适宜的绿化,节约了绿化资金,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4)服务区绿化
服务区是为了满足驾乘人员的活动、休憩、维修、餐饮等目的而设的专区,是体现高速公路服务质量及绿化景观效果的重要示范窗口。需满足欣赏风景、提供游憩等多种功能,体现优美、静雅、舒适、方便的特点。如济南崮山服务区,我们考虑了周围的大片绿地与其后的山水背景互相协调,其建筑、广场、花坛、绿地主要采用庭院园林式绿化手法,加强美化效果,使整体环境舒适宜人,轻松活泼,起到良好的休闲目的。
4高速公路绿化管护的保障措施
4.1高速公路绿化工作应走专业化、市场化、群众化的道路。
(1)专业化:高速公路绿化工作科技含量相对较高,技术要求严格,施工安全系数较低,因此,施工人员应有较强的技术能力、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必须培养专业化的施工、养护队伍。
(2)市场化:随着我省高速公路绿化工程规模、标准、投资的不断扩大,我们将结合养护体制改革,对绿化施工及管护实行招投标制度和定额管理制度,引进社会化、专业化的绿化队伍,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降低管护成本,提高管护质量。
(3)群众化:高速公路的整体绿化工作非赖高速公路绿化主管单位一己之力可以达成,尚需各有关方面群策群力,共同创建。我们将高速公路绿化纳入各级国土绿化规划、城市整体规划中,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和群众搞好用地范围外的绿色通道建设。发动收费站、服务区人员,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自己动手,美化家园,使绿化工作更具群众性。
4.2加强管理,重视质量,明确管养目的。
抓好绿化抚育管理工作,及时对苗木进行补植、修剪,切实做好防治病虫害、浇水、更新、采伐等工作,确保苗木生长旺盛,保持树形美观、突出绿化美化效果及植物功能。同时采用以圃代林,加强苗圃建设的方式,使绿化与效益相结合,满足高速公路补栽、更新等管护要求,并积极开拓绿化市场,尽可能的达到"以绿养绿"的目的。
4.3依靠科技进步,推动高速公路绿化建设迅速发展。
提高高速公路绿化水平,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在工程施工、选种育苗、栽植管护、植物病虫害等方面加强科研工作,提高技术含量,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推进科技成果向高速公路绿化实际工作的转化。培养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强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适应新形势下高速公路绿化工作的需要。
4.4根据山东省干旱缺水的自然特点,推广节水型管护措施。
高速公路绿化区域的干旱缺水,成为苗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并降低了绿化苗木的成活率与保存率,影响了景观、生态和功能绿化的效果。因此,须在选择耐干旱苗木品种的同时,应用多种措施进行节水:
(1)覆盖保墒:通过覆盖塑料膜、草苫、干土,起到减少蒸发的目的。
(2)修建蓄水池: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建设蓄水池、蓄水沟,尽可能截留自然降水。
(3)药剂喷施:通过喷施抗旱剂等药剂,减少植物水分蒸发。
(4)新产品应用:采用干水、保水剂等新型保水材料,最大限度的蓄积水分。
生育率现状范文3
关键词:高校;体育旅游;策略
在我国科技与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人民的消费思想与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注重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转变。因此,旅游这个行业作为新型产业发展起来。其中,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中的消费热点,吸引了消费群体,其中包括高校大学生。
对于体育旅游的研究,国内外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研究数量大,但是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体育旅游研究却很少。在游行业中,管理者通常都把经济承受能力较强的人群作为主要对象,例如中老年。因此,大学生因为经济承受能力较弱受到旅游行业的忽视。事实上,旅游行业在大学生中有着很大的市场。第一,大学生文化素质较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面对新奇事物的诱惑,旅游的愿望强烈。第二,相对于中老年人群而言,大学生的旅游时间可以自由掌握,支配更为自如。另外,在大学中,体育健康教育理念激发大学生外出旅游的兴趣。通过参加体育旅游活动,大学生可以丰富课余生活,为大学时光增添色彩,并且开阔了眼界,可以提高面对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高校大学生体育旅游现状
(一)认知现状
通过对全国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体育旅游的认知程度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发现,对体育旅游没有了解的人占有一半以上,所占比例为62.76%;而且剩余的37.24%也仅仅是单纯知道,听说的层面。所以,大学生对于体育旅游只是简单的了解层面,需要进一步向前发展。
在信息获得渠道方面,多数学生是通过网络和报纸来了解的,其他的是通过电视、杂志、宣传手册等渠道来获取。
(二)实际参与现状
在大学生群体中,从参与体育旅游次数多少来看,只有一次旅游经历的大学生占39.07%,两道五次的占有24%左右;从性别上看,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要高9%。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来看,男生参加体育旅游的比例要高于女生,另外由于学生学业负担较重,经济负担能力有限等因素,因此,体育旅游在大学校园宣传较少。
体育旅游项目较多,分为休闲性,健身性,刺激性三种,其中休闲性和健身性两种更接近于大学生课余活动,费用较为合理,所以很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然而刺激性项目,在设备上要求较高,价格有压力,所以学生选择较少。
二.大学生体育旅游的问题
作为国家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调整好供需关系,才能让体育旅游市场得到更好的开发,高校大学生就是开发体育旅游的重要市场之一。
大学生体育旅游不足之处可以概括为以下:大学生消费能力有限,体育旅游费用承担有问题;在现有的体育旅游项目来看,无法满足大学生;在高校的体育旅游宣传力度小;相关部门的忽视等。
三.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针对体育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高校问题,并避免国家旅游经济受挫,我们应该采取各种解决方式来解救这些问题。
首先,对于大学生体育旅游项目,我们应该从社会各界力量来改善,为了得到更多部门的支持,第一步就应该争取国家相关政策的制订,这样才能扩大消费市场,帮助体育旅游的组织与发展,并且以此进行相关调查,在发展策略上推进发展。
第二,大学生体育旅游需要进行规划,只有合理的进行规划才能使旅游经济健康顺利的发展,在发展方向和步骤这些方面进行指导与规划,规划这些,首先要开发旅游资源,把市场做大,在经济承受能力方面制定与大学生相适应的计划。
第三,新生事物都有较强的生命力,有很大的市场与广阔的前景,旅游经济也是一样,体育旅游经济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刚刚进入市场,所以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让人们适应,于此同时,在人们慢慢适应的阶段还应该对此进行大力宣传,利用网络、报纸、电视与杂志等形式来传播,从而使广大消费者兴趣得到激发,打开广阔的市场。
第四,在开拓市场时,一定要注意市场的供求关系,把目标定在消费者的需要上,以最为合理的形式组织各种项目,研发与体育旅游相适应的产品。
另外从大学生生活习惯与特点来看,在对体育旅游进行开发时,一定要注意以下方面:
1.大学生旅游应该适宜短途旅游,因此应注意开发短程项目,这不仅给体育旅游带来了市场,同时也发展了当地的经济。
2.旅游事业具有季节性与地域性的特点,所以在大学生体育旅游组织活动时应该考虑大学生的时间,考虑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3.体育旅游项目包括刺激旅游、娱乐旅游、休闲旅游、健身旅游等,对于高校的旅游应该组合多种形式。
4.要知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各项旅游有自己的特点,对于不同的旅游应该按照自己的特点进行设计与构思。
在旅游产业中,体育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它有着传统的旅游经济特点,但是在传统中还增加了娱乐与体育,二者有机结合,不但放松了心情,娱乐身心,同时还可以使人们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接受着社会上的新鲜事物,好奇心较强,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与支持。
参考文献:
生育率现状范文4
【关键词】中职生 法律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192-02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念、知识、心理的总称。它既包括人们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感情、法律意志、法律态度、法律信仰,也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和内容。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职业技能培养、提升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其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环节,加强其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可造就一代守法公民,而且还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因素。可以说,国家法治化的过程就是逐步建立法律权威和法律信仰的过程。由于教育、法治现状、社会转型期信仰的缺失等原因,再加上自身年龄偏小,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和稳定,中职生虽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大多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并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仰,部分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为权力和金钱所支配。
2.法律知识不足,整体法律知识水平低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形成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重要依据。由于中职学生是中考失利者,文化素质明显不高,他们很少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仅有的部分法律知识,多是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和道听途说所得,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存在明显欠缺,其在校期间所表现出诸多的不良行为,往往只有纪律上的处理,并没有在法律上对其警示,导致中职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社会危害缺乏明确认识。比如有的学生对于盗窃概念十分模糊,偷多少,能构成什么罪,几乎一无所知,相当多的学生不知道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误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
3.法制观念淡薄
法制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与法律知识水平存在着密切联系。虽然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仍是“应试教育”,中小学的课程中,很少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导致中职生法律知识水平低下,法制观念淡薄。遇到矛盾时或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采取激烈的方式来处理,对自己行为的后果缺乏清醒认识,更有甚者,对法律缺乏畏惧,严重危害社会而触犯法律,比如,校园暴力中的伤害。这些问题无不反映了其法制观念的淡薄。
4.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
在我国,中职学校都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课。通过老师的讲授能够学到一定的法律知识,老师会告诉学生,遇到问题、纠纷应该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但是当实际冲突发生时,有的学生就头脑发热,采取一些过激的方法处理矛盾;有的学生则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如,在日常购物时不知道索要购物凭证;毕业时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打工过程中拿不到劳动报酬如何维权等。这些问题课堂上老师都讲过,可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由此可见,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依旧缺乏。
二 影响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
1.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18岁之间,其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各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渴望独立却经验不足,情感强烈却不稳定,好奇心强、模仿性强,自控力差,冲动易怒。面对社会上各种诱惑、压力,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的功利心、自我意识过强,加之其薄弱的意志、消极的态度等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2.外界价值观念及社会负面的影响
中职生离开家庭在外学习,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社会,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中职生大部分都是没有考上高中,迫不得已才进入中职学校的,不仅在文化知识上,而且在人生理想、意志品格方面都有一定的缺陷,易受外界环境和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影响,各种负面信息也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本不成熟的价值观造成冲击,金钱至上、崇尚享乐、自我中心等严重阻碍了中职生的健康成长,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学习法律内容少,法制教育观念错位
一是中职生教学计划中,道德与法律课程,学时少,内容少,教材内容滞后,法条多,案例少,学生不喜欢;二是法制教育定位不准确,重义务轻权利,使学生觉得“法律就是义务”,不利于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三是重条文轻理念,忽视现代法律观点、法律理念、法律精神的培育;四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厌倦和反感,失去了学习兴趣。
三 培养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总书记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法律意识不能自发形成。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
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是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同和依归。对法律的信仰归根结底是法律体现着当代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当对法律认同并建立了法律信仰之后,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遵守法律就会形成自觉。因此,对中职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应用现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所体现的价值观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要求,是否充分体现、实现并保障了公平和正义,法律的内容是否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法律的情感和其内心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完成法律意识的升华。
2.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及校园法治氛围
环境对于人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为此,从社会大环境看,要培养中职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在司法领域,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其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教育示范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在学生法律意识的塑造方面,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营造出良好的法治环境。另一方面,在学校小环境上,学校管理要做到依法治校、依法育人,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照章处理,不姑息、不迁就、不因人而异,树立规章制度的权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丰富校园文化,开展多种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如法律板报、知识竞赛、法制讲座、旁听庭审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氛围,以利于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
生育率现状范文5
要缓解矛盾,增加法律援助资源是根本,确切的说就是要增加参与法律援助的法律工作者的人数。目前《法律援助条例》主要是依靠律师、基层法律服务者。公证员等职业法律人提供法律援助,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法律预备役”—法学专业大学生。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开设法学专业的高等院校有500余所,在校法学生人数达到了80余万人。这些法学专业大学生通过学校的专业教育,掌握了一定的法律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同时又由于长期处于理论学习状态,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造成了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学毕业生能力在法律应用方面的弱势。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不论是我国法学教育,还是法学专业大学生,为了弥补自身不足,都会产生参与实践的迫切需求。这正好能够缓解目前我国法律援助资源紧缺的现状。
二、大学生法律援助的现状分析
1、相关法律制度模糊
截至目前,我国专门针对法律援助制定的实体法只有《法律援助条例》,而该条例自2003年9月1日实施后,至今未修订或颁布司法解释及实施细则,社会组织参与法律援助的规定仍是非常原则性的。这就造成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的形式和认可度无法明确。在实践中,大学生自发组成的法律援助机构往往得不到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认可,学生只能以个人名义参与案件。而根据《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大学生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参与刑事或行政诉讼案件的,其享有的诉讼权利受到了较大限制,尤其是在阅卷和会见当事人方面的限制,直接损害作为弱势群体的当事人利益,使得法律援助的宗旨和意义得不到实现。
2、组织建立与管理不健全
目前高校内的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大多是由学生自发建立的学生社团,其基本成员(包括社团领导和骨干分子)主要是在校学生,指导教师多是受学生邀请而自发参与的。学校对社团工作基本不参与,对其持放任自流的态度。在校学生由于没有工作经历,与社会接触不够,对如何管理和运营一个团队缺乏经验。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主要依靠个体兴趣和新鲜感维持,缺乏相应的内部规章制度管控或有制度却不能很好的贯彻实施。这就导致了社团呈现出组织管理松散、成员流动性大,社团稳定性差等特点。
3、成员分布不均,能力有待提高
从在校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的学生年级分布来看,各高校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人数的80%都来源于大一、大二学生,大三学生所占比例很少,大四学生几乎不参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一、大二学生进入高校时间不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对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激情高,而大三、大四学生由于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多数学生都忙于备战研究生考试、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或者在校外找工作,空余时间大大压缩,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法律援助中来。但是由于成员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完成全部法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专业知识不完整,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不能够很好的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待其专业技能和经验提高后,又因面临毕业而无法继续参与法律援助,造成大学生法律援助能力始终停滞在较低水平。据统计,在上海接受过高校法律援助咨询的当事人对大学生所提供的援助服务的满意率仅为50%。①
4、指导老师人数不足
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活动,而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是不足以支撑其独立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因此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离不开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办案经验以及较强的办案能力的指导老师。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老师除教授课程外,其主要工作是做学术研究,能够兼顾并做好法律实践的双能型老师数量不多。此外,作为法律援助指导老师,目前主要是以无偿帮助为主要形式,指导工作也不是像日常教学工作那样有固定的场所和工作时间,往往需要老师随着援助案件的处理进程不定时往返于司法机关、当事人和学生之间,需要老师牺牲大量的个人时间和精力,因此许多老师不愿意参与指导工作。
5、法律援助经费筹集难
大学生一般是以校园法律援助中心等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参加法律援助活动的媒介和载体。但这类社团主要是学生自治组织,而非盈利机构,其资金主要来源于高校社团经费拨付和学生自筹,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固定的资金来源。与此相对,法律援助作为一种法律应用类实践活动,大学生参与援助必然要求一定的物质基础,例如办公场所、办公用品、差旅费等,而这些目前都是由高校法律援助学生社团自行承担。因此,高校法律援助学生社团常常出现资金短缺的困境。援助资金的匮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法律援助活动的正常开展。援助活动质量的高低受到资金情况波动的影响,造成援助活动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降低了当事人对大学生法律援助的认可程度。
6、与其他力量缺乏沟通
在大学生法律援助面临种种困境,难以独自前行时,更多时候选择的是暂停活动甚至放弃,极少与法律援助的其他力量进行沟通,寻求支持。《法律援助条例》第3条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律师法》、《法律援助条例》第6条规定律师应当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依照上述法律,政府机关和执业律师有参与法律援助的法定义务,而且由于其所具有的特定身份,使得他们在参与法律援助的不同阶段或方面具有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所不具备但又急需的资源优势。如果不能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共同促进大学生法律援助活动的生存和发展,那么大学生法律援助将是举步维艰的。
三、大学生法律援助的意义
1、社会层面
(1)大学生法律援助能够有效缓解现阶段我国法律援助资源紧缺的局面。我国现有参与法律援助的主体主要是职业法律人,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执业律师。但是目前我国在册的执业律师尚不足30万,仅仅是法学专业在校大学生人数的1/3。此外,职业法律人分布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覆盖面有限,但大学生因其来源的广泛性,造成其能够有效辐射的覆盖面要远远大于职业法律人。
(2)大学生法律援助能够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减少政府负担。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自《法律援助条例》颁布以来,鲜有其他法律法规提及或完善,加上当事人寻求救助途径不畅通、政府投入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造成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发展缓慢。依照《法律援助条例》第8条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不仅具有法律制度上的合法性和可行性,更是对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模式单一的缺点进行了完善。同时大量愿意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大学生的加入,还能够减轻政府经济负担,促进法律援助经济资源的优势配置。
(3)大学生法律援助是对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重要补充。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总体而言是一种以教为本的应试教育。②这种教育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让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则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而鲜活的案例来源,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印证,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4)大学生法律援助能够切实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大学生通过与当事人交谈、收集整理案件材料、分析案情、拟定法律文书等方式将自己所学所会应用于当事人的实际案件。一方面,当事人通过法律援助能够平等的面对法律及司法审判,确保当事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促成司法案件的个案公正;另一方面,当事人在接受法律援助过程中不断接收、理解案件相关法律知识,既能提高普通当事人的法律认识,帮助其树立法治意识,还能促进当事人对司法审判的理解,提高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2、个体层面
(1)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能够锻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参与法律援助不仅仅是简单的提供法律知识的咨询,还要求大学生在接触案件后从纷繁驳杂的现象中抽离问题的实质,这中间可能涉及多个法律部门或多门社会科学知识,可能还需要与不同阶层人群进行沟通交流,这些就要求学生具备多种法律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社交知识。而这些能力单单通过目前的高校教育是远不能满足的,需要大学生在处理问题中不断去探索、充实、提高。
生育率现状范文6
延边大学护理学院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133000
【摘 要】为了了解朝鲜族大学生考前焦虑情绪现状,进行心理护理,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200 名朝鲜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朝鲜族大学生出现考前焦虑情绪与性别,专业类型,外部压力等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 朝鲜族大学生;考前焦虑;心理
一直以来考前焦虑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初中高中学生,大学生考前焦虑情况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朝鲜族大学生,考前焦虑这种应激源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生这种普遍情况的原因我们不能忽视,本研究旨在分析朝鲜族考前焦虑现状及其原因,并针对原因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延吉市某大学不同类型专业共200 名朝鲜族学生进行调查,共回收192 份。
1.2 研究方法
采用山西医科大学段丽娥修订的调查表,共41 道题,该调查表包括Sarason 考试焦虑量表,20 个条目,考试焦虑影响因素问卷,15 个条目,焦虑应对方式调查。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 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总体施测结果
经统计,被调查考前焦虑人数为52 人占总人数的27.2%。
2.2 朝鲜族大学生考前焦虑与性别的关系
在存在考前焦虑现象的学生中,男大学生构成比为7.8%,女大学生构成比为19.4%,女大学生焦虑情况高于男大学生。
2.3 朝鲜族大学生考前焦虑情况与专业的关系
医学类专业的朝鲜族大学生考前焦虑构成比为53.8% 非医学类专业的朝鲜族大学生考前焦虑构成比为46.2%,医学类专业大生明显比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考前焦虑出现比例高。
2.4 朝鲜族大学生考前焦虑情况与外部压力的关系
复习时间紧,担心老师责备,担心父母责备这三种外部压力中,复习时间紧造成焦虑发生所占比例最高,高于担心父母责备和担心老师责备所占比重。
2.5 朝鲜族大学生考前心理状态
通过表4 可以看出,考前焦虑的考生考前心理状态较差,被各种因素干扰的情况较多。
2.6 焦虑应对方式调查
经调查,面对考前焦虑,学生应对方式中,选择转移注意力,心理暗示,寻找倾诉途经这三种方式的同学的构成比相差并不明显,提高心理素质是主要应对方式。
3 结论
以往的研究认为朝鲜族大学生的焦虑,强迫性和依赖程度明显高于汉族大学生,心理压力成为困扰朝鲜族大学生的严重问题,需要重视并给予心里指导
通过对200 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经过SPSS 的分析处理,研究结果显示,朝鲜族出现考前焦虑的大学生中,女生所占构成比高于男生,以往的研究认为这可能与女性的心理特点有关,情绪易波动,容易受到考试这一负性刺激的影响,从而产生考前焦虑情绪。女性对考试情境产生的情绪性水平相对高些,从而女生出现考前焦虑的情况略高于男生,这与本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
经研究,朝鲜族出现考前焦虑的大学生考前心理负担普遍较重,心理负担十分严重,这可能与个人性格,性别,专业以及外部压力多重因素有关,心理负担十分严重,出现焦虑情况明显
4 心理护理
心理状况成为影响朝鲜族大学生考前焦虑的因素之一,心理护理是通过心理科学理论来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改善和影响他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及行为,从而改善心理状况。通过对朝鲜族大学生应对考前焦虑的行为进行分析及对以往研究的参考,提出以下考前焦虑心理护理缓解指导。
一是转移注意力,二是心理暗示。
( 指导教师:孙凤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