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市场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市场分析

生态环境市场分析范文1

【出版日期】2010年05月

【报告价格】¥11,000元(中文电子PDF版)

【摘要】

云计算在2007年横空出世,经过2008年全年的培育,迄今已经成为一门众说纷纭的“显学”——那些不说自己跟云计算相关的厂商或业者已经屈指可数。根据赛迪顾问的预测,未来五年内,“云计算”将会继续成为占据各IT传媒头条及IT从业人员口端的“热词”。如果说当初SOA的兴起是为软件厂商提供了一个各取所需、含纳一切的“箩筐”;那么,今天之云计算,则是一个将硬件、软件、服务、信息安全、虚拟化等等一切IT概念及其背后的利益相关者裹挟在内的“超级大容器”。

那么,云计算对整个IT行业格局的影响到底如何?从底层的基础设施,到高层的IT应用,云计算的兴起对整个IT生态环境中各利益链条的相关者又到底意味着什么?价值链上各环节所推出的跟云计算相关产品和方案的厂商应该如何进行分类?它们在2009年的市场表现如何?

基于此,我们的《2009-2010年中国云计算应用市场研究年度报告》,将帮助业界厂商、投资者、产业人士更精确地把握中国云计算应用市场发展规律、更深入地梳理价值迁移轨迹。

深入、翔实的市场研究数据。基于重点厂商重点产品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品结构、区域、城市层级、垂直与平行行业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全面、深刻的品牌竞争分析。除了从细分市场格局、竞争策略、SWOT分析等多个维度总结企业表现,我们依托对IT市场的深刻理解,建立6大项31子项的CPM矩阵体系,评点市场成功要素,区隔领导者、挑战者等四象限归属。

科学、完整的未来发展预测。建立在各重点细分市场上的建模回归与专家校验,并与相关产业环节进行关联分析,确保给出有价值的趋势分析与定量预测结果。

【目录】

研究对象

主要结论

重要发现

一、2009年全球云计算应用市场发展概述

(一)发展现状

——云计算概念席卷整个IT行业,成年度最热热词

——巨头企业试水云计算应用,市场增速明显加快

(二)基本特点

(三)主要国家与地区

1、美洲

2、日本

3、欧洲

4、亚太(除日本)

二、2009年中国云计算应用市场概述

(一)市场规模与增长

1、2009年市场规模与增长

2、新技术应用

(二)基本特点

——大型跨国公司主导市场,国内IT企业谨慎跟行

——“公共云”与“私有云”皆已开建,政府筹划相关政策

(三)市场结构分析

1、产品结构

2、区域结构

3、垂直结构

4、平行结构

5、渠道结构

三、2009年中国云计算应用细分应用市场研究

(一) IaaS市场分析

(二) DaaS市场分析

(三) PaaS市场分析

(四) SaaS市场分析

(五)虚拟化市场分析

(六)云安全市场分析

四、2010-2012年中国云计算应用市场发展预测

(一)市场规模预测

(二)市场结构预测

1、产品结构预测

2、区域结构预测

3、垂直结构预测

4、平行结构预测

5、渠道结构预测

五、2010-2012年中国云计算应用市场趋势分析

(一)市场发展趋势

(二)产品技术趋势

(三)产品价格趋势

六、中国云计算应用市场竞争分析

(一)整体竞争格局

(二)重点厂商竞争力评价及SWOT分析

1、Google

2、微软

3、IBM

4、…

生态环境市场分析范文2

关键词:营销环境 目标市场 定位

一、驻马店市城市营销环境分析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在北纬32°18'-- 33°35 ',东经113°10'-- 115°12'之间,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交汇过渡的气候类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古为汝宁府属地,历代设皇家驿站,又盛产苎麻,故名曰“驿城”。全市现辖驿城区、高新区、西平、上蔡、汝南、确山、正阳等2区九县,总面积为15095.3平方公里,全市以平原为主。

(一)基础设施

驻马店市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地理位置,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称,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西气东输等大型基础设施在境内通过,供水、供电、道路建设及园林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二)优势资源

1、农产品资源

驻马店市素有“天下粮仓”、“芝麻王国”之美誉,是国家和河南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年粮食总产量居全省第二;芝麻产量占世界的1/10,居全国第一位;油料产量居河南省第1位,肉类、禽类总产量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3位。

2、旅游资源

驻马店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180多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余处。这里东有全国最大平原人工湖――宿鸭湖,南有山水一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薄山湖,西有幽奇叠翠、险峻兀立的铜山,北有《西游记》拍摄地之一――“天然石林”岈山;另外,驻马店还有亚洲最大的寺院――南海禅寺、天中山、悟颖塔、梁祝故里、西周蔡国故城、李斯墓、伏羲画卦亭、战国冶铁遗址、“子路问津处”、红色革命根据地――朱沟和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等具有较高的参观价值和考古价值的重要的旅游景观。

3、劳动力资源

驻马店市现有887.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1.36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务输出人员务工类别繁多,能做到根据需要可招之即来,来之能用。

(三)经济环境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1259.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7.0∶43.3∶29.7,全年财政总收入6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04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10.0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3%。

(四)文化环境

驻马店市地处天中之腹地,人杰地灵,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这里的重阳节民俗、打铁花、扁担戏、杠天神、梁祝传说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山县朱沟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时,这里还是韩非子、李斯、干宝、范缜、杨靖宇等名人的故里。驻马店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整合出以蔡国为代表的古国文化、以“棠溪剑”为代表的冶铸文化、以平舆为代表的交通文化、以南海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梁祝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和以竹沟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六大文化资源体系。

二、驻马店市城市营销目标市场分析

驻马店市城市营销的目标市场为:投资者、游客市场、住户和雇员市场、出口市场。

(一)驻马店市投资者市场分析

投资者即工商业,是城市营销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市场。为了吸引投资者,城市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才和各种优惠政策,还需要有适合投资者居住的空间环境和文化氛围,尤其需要城市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形象。驻马店市有自己的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具有巨大的开发和发展潜力。因此需要结合自身资源特点,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引导投资,形成优势产业体系。具体来说,应引导外商投资以下产业:

1、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驻马店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可以依托小麦、芝麻、香菇、花生等特色农副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现代农业基地。采取优惠政策,扶强扶壮王守义十三香、众品食业、大程面粉、王勿桥醋业、品正小磨香油、天歌鹅业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品牌经营,迅速扩张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尽快成为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把我市打造成全省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质林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能源和采矿业

驻马店市拥有丰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电、天然气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因此,驻马店市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抓住机遇,吸引资金,加快发展,延伸骏马化工集团、蓝天集团开发、豫南水泥等资源性产业的竞争优势,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层次,培育产业优势。

3、特色工艺品产业

近年来,驻马店市涌现出了麦草画、棠溪宝剑、老君庙木雕、和孝剪纸、上蔡毛笔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的名、优、特、新产品。可以立足于这些特色工艺品产业的现有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民间艺术之乡”的优势,引进投资,引导麦草画等特色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注重工艺创新,提升艺术品位,促进特色工艺品产业上档升级。

4、旅游产业

旅游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和新一轮投资的热点。目前,驻马店市的旅游产业链还比较短,产业化水平较低。下一阶段,驻马店可以围绕景区开发进行招商引资,以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二)驻马店市游客市场分析

游客市场分为非商业游客和商业游客两大团体。非商业游客主要是观赏该地景观的旅行者,商业游客是到某地出席商务会议,考察某一场所或进行商品交易的公务旅行者。对游客来说,城市提供的是一种旅游产品,其吸引力在于城市整体形象。它既包括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也包括休闲、娱乐和文化设施。把城市作为旅游产品来经营可以带动外地人前来游览、休闲、购物,从而带动城市旅游业、餐饮业和零售业的发展。

1998――2012年,驻马店已连续14年成功地承办了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先后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20个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 “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等荣誉称号,不少客商已在驻马店投资兴业,大展宏图,商业游客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同时,驻马店拥有为数众多的优质旅游资源,因此,驻马店市应把非商业游客和商业游客两大团体都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面对不同类型的游客,根据自己旅游产品的特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首先要深度开发市内游客市场。他们既是游客又是住户,既是客人也是主人,他们对本地游有了良好的感受,自然会产生主人翁的自豪感,会介绍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到自己的家乡旅游。省内游客应该被看作目前驻马店旅游市场的主体,对于省内游客的合家短途出游、朋友聚会休闲、自驾游等应重点开发。吸引国内其他省份及国际游客应该作为驻马店市旅游业发展的长远目标,要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努力开拓这一市场。驻马店市拓展旅游市场要突出强调文化与旅游的联姻,以文化促进旅游,以旅游发掘文化,实现文化业与旅游业的并驾齐驱。

(三)驻马店市住户和雇员市场分析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城市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所以住户和雇员市场应作为驻马店市城市营销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市场。对本地住户和雇员来说,城市提供的是一种居住产品,其质量的好坏在于它是否适合居住。是否适合居住包括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社会治安、工作机会、教育机构、生活成本等。一个城市只有提供高质量的居住产品才能留住本地住户和吸引到外部人才。总体来看,驻马店市人才队伍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急需引进高素质人才。驻马店市应用良好的机制、政策、环境培养人才,吸引人才,集聚人才,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完善人才机制,发挥人才作用,变人口优势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驻马店市出口市场分析

对出口市场,城市提供的是出口产品和生产基地、企业和品牌形象、出口贸易的财政优惠等各项附属活动。而出口市场竞争力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降低贫穷的一个重要工具,它有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加财富,制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好处,因此各地都千方百计地扩大出口能力。2010年,驻马店市出口创汇1.3亿美元,同比增长接近9个百分点,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实现正增长的省辖市之一,但出口总值在全省排名中还是处于较落后状态。下一步应逐步加大特色农产品、优势工业品、工艺品在海外市场的开发力度。

三、驻马店市城市营销定位

定位是建立城市品牌的灵魂,准确的定位是城市营销的基础。通过以上对驻马店市情的分析,并借鉴郑州、洛阳、开封等周边城市的定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驻马店市城市形象进行定位:

(一)区域整体定位

驻马店市从性质上讲,应体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生态宜居、宜商城市的特征。本人从城市营销角度提出驻马店市应尽力打造以“驿马”为标志的“宜居、宜商的生态园林”城市品牌。

(二)旅游定位

驻马店市旅游定位要体现“人文自然两脉交融”的景观风貌。构建历史文化脉、自然生态脉两条“人”字形景观主脉,重点开发“一带四区”, 打造特色旅游基地。“一带”指构建沿107国道、京珠高速和京广铁路沿线旅游带;“四区”指岈山生态旅游观光区,铜山、薄山湖旅游观光休闲区,天中文化旅游区,红色旅游、军事体验旅游区。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李斯故里等景观、举办重阳文化节等措施,展现以蔡国为代表的古国文化;通过开发南海禅寺景观,展现驻马店悠久的宗教文化;通过开发梁祝故里,展示以梁祝为代表的民间文化;通过开发宿鸭湖、薄山湖水上旅游线路,展现驻马店“北方江南,中原水乡”的景观风貌;通过开发朱沟革命根据地和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展现驻马店的红色文化。

(三)投资环境定位

投资环境定位,主要考虑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定位,驻马店市可以以现有食品加工产业、能源和煤化工产业、医药产业、轻纺产业、建材产业等现有五大优势产业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综合开发为手段,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延伸产品链条,兴建大型物流配套加工基地。注重培植产品研发创新、产品质量检测、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等较高层次的产业发展创新体系。逐步建设与特色产业相配套的市场体系,形成以特色产品为支撑,集培训、研发、制造、仓储、配送为一体的区域性高新产业基地。

(四)宜居定位

完善中心城区内部绿化系统,改善城区外部生态环境,形成生态网络,将驻马店建设成为生态健全、环境优美、宜居宜商的生态园林城市。

基于以上分析,驻马店市应依托丰富的资源,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准确的选择目标市场和定位,加快城市营销进程,实现本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娟.南阳市城市营销SWOT分析.南阳理工学院学报[J].2010(5):106-109

[2] 邢红央. 南阳市城市营销战略研究[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9,15-16

[3]郭国庆、刘彦平.城市营销提升核心竞争力.人民日报,2004(5):25

生态环境市场分析范文3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政府行为;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吴昊,吉首大学旅游学院张家界校区教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湖南张家界427000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1-0033-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旅游的发展,世界各国都意识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与新的旅游发展形式逐渐兴起。但是,在政府主导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行为失当,出现了许多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的问题。因此,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应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政府的“失当”行为,选择“适当”的政府行为,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优结合。

一、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政府行为的关系

1.生态旅游的含义

尽管生态旅游作为全球化旅游理念的提出已经20余年,但是关于生态旅游的含义仍然众说纷纭。自从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首次提出生态旅游概念以来,随着生态旅游在世界各国的实践和普及,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世界上很多组织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综观各种关于生态旅游的含义和理解,可以概括出生态旅游的基本含义:(1)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理念。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生态旅游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经济发展功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使当地居民收益。(2)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产品。从旅游开发角度而言,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要将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对子孙后代负责。(3)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消费方式或行为方式。从旅游者角度而言,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应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价值取向,以生态学原则指导自身行为,尽量减少自身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不良影响。

2.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政府行为的关系

我国旅游产业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求政府让位于市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初期尚难以带动产业迅速形成规模经济,市场体制无法自发地生长,必须要有政府的干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所依赖的基础条件、配套设施、综合环境等还不够牢固,市场机制、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就决定了我国目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不能缺位。它需要政府投资,发展基础设施;需要政府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需要政府组织大型旅游活动宣传,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等等。但是政府不是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市场的“替代者”,不能忽视市场的作用和市场机制的运用,政府主导生态旅游开发只是市场的规范者、服务者和保护者,在旅游产业起步中只是扮演市场制度的导入者和市场体系的完善者的角色。

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失当行为分析

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政府的失当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规划定位失当,着重生态旅游资源一般性开发,注重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缺乏资源环境深度保护,破坏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由于生态旅游的兴起,各地政府官员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怦然心动,各地相续兴起了生态旅游热。如我国西部10省市有8个在“十五”规划中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建设,其余省区也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和优势产业或者中远期的支柱产业。在此情况下,政府在生态旅游资源具体规划上往往不顾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生态旅游经济功能特点,盲目对自然资源作一般性的开发,缺乏资源环境的深度保护。这种错误的定位和规划必将引起生态旅游经济的非正常发展,最终导致景区重复建设,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资源退化。如四川九寨沟、湖南张家界经营性建筑无序发展和环境污染;张家界、泰山、庐山索道建设破坏山体等问题与当地政府对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定位失当有着直接的关系。

2.政府管理失当,政府替代市场,扮演企业者,多重管理,功能错位

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管理错位,忽视市场机制,多个部门争着充当企业管理者,权责不清。这样只能破坏生态环境,阻碍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政府扮演企业者,事无巨细地直接管理涉及面广、关系复杂的旅游资源开发。部分地方政府往往直接投资兴建生态旅游企业,政府直接参与经营和利润分配,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与保护,无法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第二,政府多重管理,职责不清,权责不明,功能混乱。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林业部的森林公园、建设部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土资源部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旅游局的4A级景点。致使其受到林业部门、建设部门、国土资源部门、旅游部门等多个行政部门的多重管理。而且各级政府各主管部门的政策衔接性差,政策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3.政府监控失当,监控不力,甚至于放任自流,致使部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盲目无序,扭曲变相

政府作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主导者,在科学制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政策,引导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同时,更要搞好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监控,使其健康有序发展,达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预期目的。但是,在我国生态旅游开发的现实中,存在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变相开发等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有关调查显示,国内有22%的自然保护区环境因开展生态旅游而受到破坏;11%的生态旅游资源出现退化;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第二,唯利是图,变相开发。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获得所需土地的价格都很低,一些旅游企业在以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名义拿到廉价生态资源后,却开发成一般性的旅游项目,甚至于搞黄、赌、毒等非法项目,立项和实际实施发生了偏离。

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影响政府行为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而言,我国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多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对这些不发达地区来说,发展旅游业的目的是为了使当地尽快

地脱贫致富,在较短时间内把经济搞上去,这就造成政府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行政行为的短期化。即为了当前的经济利益牺牲长远利益,从而导致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盲目性、破坏性开发,忽略对其长远保护。

2.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依然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不同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致使生态旅游盲目无序发展。如张家界景区、庐山景区等分别由景区管理局(处)等6个部门管理,各部门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往往作出有利于本部门的行政行为,牵制相关部门的行政行为。而我国绝大部分景区管理局既承担景区资源保护功能,又承担旅游开发功能,很难保证其行政行为的公正性。

3.政府官员的企业家能力

地方政府在旅游开发中的决策与政府官员的企业家能力直接相关。官员的企业家能力影响着政府行为,由于对生态旅游有较深的认识,在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上具有前瞻性,能形成旅游开发的先发优势,并建立起创新机制,使地方和生态环境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具备长远的眼光,就会对当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使之可持续发展。而如果政府官员不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就可能产生种种不当行为。如掠夺性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或不顾本地区的特色,只是一味模仿其他地区进行开发等。

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适当”行为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政府行为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刻影响。因此,政府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分析其行为的“失当”性和“适当”性,进行行为的取舍,调整和改进政府“失当”行为,使之转变为“适当”行为。

1.转变政府职能,搞好宏观调控

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必须转变职能,以宏观调控者身份规范市场,运用各种手段搞好宏观调控,制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金融和税收政策;制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则,做好地方生态旅游发展整体规划;等等。尽快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完善监管法规与政策,使各部门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政府要定位好自己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和功能

政府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要起主导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规划、政策以及监控方面。一要科学规划。规划要建立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承载力基础上,要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同时规划引导市场,给市场机制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市场主体在竞争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二要公开信息。政府利用信息引导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非常重要,因为投资者的眼界是有限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政府应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基本的信息如项目规划、承包年限等公开,让投资者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决策。三要加强管理。政府务必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监督,防止开发商变相开发,或者掠夺性开发,污染环境,破坏生态。

3.政府要大力推行听证制度

大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同时其投资额大,往往占用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其道路、公园等基础设施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如果设置不当,将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无序竞争等后果。所以,政府应该推行听证制度,规范生态旅游资源项目开发,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一方面要重视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参与,为当地居民提供商业和就业机会,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政府自身在加强生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监督与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将部分旅游收益用于当地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事业中,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取得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

4.政府要引导微观决策主体进行理性开发

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要利用宏观调控手段,诸如立项审批手续和程序、信息的等,引导开发商理性投资。所谓理性投资,就是投资一定要建立在对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地理位置选择、客源市场分析、同类项目优势比较等正确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对于有的生态旅游资源来说,高的消费群和消费层次是其开发的首要前提,开发商在开发之前要充分调查和估计社会购买力和市场容量。作为辐射性很强的大规模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必须有大量的外来消费人群,本地消费水平也要达到相应的水平,才能开设,否则无以支撑该生态旅游项目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政府在生态旅游立项审批时,必须考虑区域的消费力和客源市场容量。

[参考文献]

[1] Ebaal]os―Lascurain,H・Tourism.Ecotourism and Pro-tected Areas[A].Inkusler JA,ed.Ecotourism and Re・source Corservstion[C].Ecotourismand Resouice Conser-vation Project,1991.

[2]钭晓东,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之一[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3,(12).

生态环境市场分析范文4

关键词:金融生态;经济发展;金融运行

本文是2007年海南省教育厅研究项目《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批准号:HJ200797)的系列论文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金融生态理论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金融生态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对金融外部运行环境的形象描述,而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要素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基础。狭义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以及金融体系内部各要素如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通过资金媒介和信用链条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

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主要包括: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协调的市场环境和规范的制度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促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和保值增值,促使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并且可以有效防止金融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促使其将各种成本内在化到自己的治理结构中。加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金融生态环境中各因素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金融生态链。金融生态主要是组成金融生态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金融要素的优化配置。

金融生态圈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功能不畅,都会影响整个金融生态圈的良性循环或金融业的运行效率。重视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无论是对金融业的发展还是对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才能对经济社会各方面有宏观、透彻、准确的掌握,能带动整个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业控制着国家的信贷资源,只有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把个体微观经营行为与整体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相结合,才能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就是要推动金融业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通过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可以更好地发挥金融融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作用,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维护金融稳定和完善公司债券市场的重要保障。从金融生态的角度看,政府、公司属于环境因素,但从政府、公司等角度看,金融业则是它们的环境因素。金融风险的累积不但削弱了金融职能,而且也影响到金融业的正常发展。更严重的是金融风险的累积最终可能引发金融危机,这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这场次贷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暴,导致全球闹股灾,从而使很多国家的金融生态环境恶化,市场对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失去了信心。因此,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

最后,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社会诚信的重要载体,是对债权人的保护。金融业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特殊行业,金融生态状况折射了社会诚信水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构建诚信社会的强大动力。金融生态建设和金融业的稳健、可持续发展将为自身和社会诚信建设创造条件。同时,金融生态状况的改善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良好的诚信机制。在公司债券市场上,无论是信息披露还是信用评级,如果缺乏诚信基础,那么就不具有存在的价值。尤其是投资者在债券市场获取信息方面不占优势,其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只有诚信才能构筑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所需的生命线,让投资者和融资者在公司债券市场上能够进行理性的博弈。此外,良好的金融生态是促进社会充满活力的重要力量,还能实现动态平衡,有效控制金融波动,降低不确定性,有利于推动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二、海南省金融生态环境分析

目前,海南的金融生态环境在金融产业体系的外部和内部都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海南省的金融产业体系的外部环境没有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依据金融生态环境内涵的界定,金融产业体系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法律环境、地方政府和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三个方面。在区域法律环境方面,尽管改革开放已进行了很多年,但海南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权力至上、以权代法的做法仍随处可见。我国的法律基本上是以粗线条为主,这为执法者在具体操作中留有很大的自由度。基层地区的许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此原因造成的。有关金融业运作的全过程,如产权、进退出制、创新、整合、监管、重要业务、自律、保护、破产等方面尚存在许多法律空白。在地区层面,配合国家已颁布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及结合地区特点制定的法规还很欠缺。在地方政府方面,海南省地方政府的观念既表现为仍较保守,又表现为急功近利,即对新事物、新体制、新做法吸收较慢,且不能将之与地区区情有机结合,眼光短浅、图省事、图政绩、摆花架子,缺少长远打算。在经济基础方面,海南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较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历史包袱拖累造成了改制缓慢、改革滞后,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均较慢,这在相当程度上阻滞了金融产业的正常发展和金融业创新成果的出现。

另一方面海南省金融产业体系内部环境也阻碍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形成。在区域信用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信用体制不完善和信用意识淡薄。海南省信贷征信体系的建设基本上不能成为银行系统对贷款风险进行有效评估的基本支持和重要依据,这使海南省对其内部资金不能进行有效利用,从而形成内部资金通过总行一级的资金池流向其他地区,严重阻碍了其他地区的资金向海南的正常流动和授信程度,从而总体上导致海南省在经济振兴过程中的资金“瓶颈”。

另外,由于海南省信用环境欠完善,银行无法对贷款风险做出合理评价,骗贷、三角债、逃债、虚报、隐瞒等事件屡屡发生,从而导致海南省金融业的发展非常滞后。在区域金融产权方面,以国有银行制度为主是我国金融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建制、运行和管理监督等方面,渗入了较浓厚的国有银行管制的色彩,这是在新时期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的金融产权制度不明晰问题。由于金融产权不明晰导致产权关系不清,进而引发风险承担责任人不明确和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等市场化运作机制不能有效落实。在区域金融机构方面,海南省的金融机构主要仍然以国有独资四大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为主,支撑经济、社会事业的运行,缺少引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性银行机构。在区域金融中介方面,海南省为银行提供服务或与其业务相匹配的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会计师、律师、财务师、审计师事务所不仅数量有限,而且整体水准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三、海南省金融生态环境缺失对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

海南省金融生态环境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遭到严重破坏,金融体系失去平衡,金融机构、司法环境、执法环境、信用环境等不同程度恶化,导致地方金融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信贷供求缺口问题突出,地方经济在严重“缺血”的状态下低效运转,金融生态系统的效能难以正常发挥,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导致了海南经济在沿海开放城市中一直处在欠发达状态,各项经济指标一直在沿海开放城市中排名靠后。金融生态环境的缺失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对海南省经济形成制约:一是地方企业获取贷款困难,成长完全靠自身积累,以致企业规模小,发展速度慢,始终达不到规模效益;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来源,招商引资受阻,无力承受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全球产业链的转移,海南省外资投入在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显著减少就是很好的证明;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缺乏金融支持,就缺乏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四是投资环境退化,难以吸引外部投资者进入。以上这些制约因素,使海南省经济金融生态链陷入“金融生态环境恶化金融业严格控制信贷金融业务和盈利水平低下金融机构收缩业务和网点地方企业成长受阻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恶性循环。这种“累积性恶性循环”使得海南省经济增长一直受到金融生态环境缺陷和金融生态效能弱化的制约。虽然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海南省政府尽最大努力重树沿海开放地区经济金融形象,但信用重建需要时间积累,地方经济的恢复却时不我待,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融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的重建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四、构建和谐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促进海南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适时增加有效信贷投放。要全面理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准确把握市域经济运行的

特点。正确处理防范风险、发展业务和支持地方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着力搞好信贷结构调整的同时,适度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建立起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首先,要在继续保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成果的基础上,正确审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过热迹象不明显的地域特征,在加强调控的同时,要注重引导支持,防止信贷的过度萎缩;其次,应增强宏观意识,跟进研究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趋势,准确把握银行业运行情况和风险状况,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市场分析,避免贷款投放的盲目性,倾力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最后,应继续调整与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适时、适度地调整和优化信贷投向,积极向上争取授信额度,适当放宽对企业的评信标准和限制,降低门槛,进一步扩大信贷投放,在调整和改造过程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亮点”和“绿洲”,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优化经济金融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和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一个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必然是最吸引资金的“洼地”。构建和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一是要建设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要培养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金融意识和诚信意识。重塑新型银企关系,对改制后中小企业、私营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同时,要树立起新的、长期、互信的银企关系,对恶意逃废债务的企业进行严厉制裁,从根本上杜绝逃、废、赖债劣迹的发生,维护银行债权;二是要建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将银行业作为地方的一个优势行业,把支持银行业的发展作为扩大招商引资的一项重要举措,支持银行业提高资产经营质量和经营效益,为金融机构向上级行争取更多的信贷规模,开辟信贷投放绿色通道提供政策环境;三是要建设良好的法制环境。严厉打击涉及金融领域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案件执行力度,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四是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充分利用新闻部门的舆论宣传优势,坚持从正面宣传报道金融政策、金融环境和金融经营管理情况,为金融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三)加强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合作,共同创建宽松的融资环境。可以由政府牵头做大、做强现有的担保公司,完善担保机制,健全贷款担保制度,积极引导和推进形式多样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社会法人,特别是那些有一定规模、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负债率低的民营企业之间成立信用担保机构和发展担保业务,发挥对民营经济融资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解决民营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要督促有关部门简化抵押评估、登记、公证等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努力解决民营企业抵押难的问题。同时,政府应协调各经济管理、司法、新闻宣传和金融等部门,扎实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教育企业强化信用意识,重诺守信,在全社会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还应建立民营企业信用评价机构,根据全市民营企业信用信息,对民营企业做出综合评价,实现信用信息共享,逐步完善信用登记、信用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管理等企业信用评价功能。对于通过国企改制来的民营企业,要将改制后的民营企业与改制前的信用区别开来,注重考察新企业的信用。另外,政府还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管理,鼓励组建行业自律性组织,如行业协会或行业商会等,对民营企业自身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进行培训。要监督和管理民营企业,注重增加积累,提升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切实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帮助民营企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从经营机制、经营策略、组织管理、自身素质等多方面进行提高,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行业协会内部企业的联保作用,从根本上改善区域融资环境。

(四)强化银行业经营管理,提高风险防化能力。一是要紧紧抓住海南省目前良好的机遇,用好、用足、用活中央已给政策,采取超常规手段加快处置不良资产,消化历史包袱。要拓宽信息渠道,抓住政策导向,及时向上级行反映实际情况和风险程度,积极争取核呆指标,最大限度处置不良贷款;二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采取转让、打折出售、打包处理、租赁、招标、拍卖等方式直接处置不良贷款。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区域性资产重组和置换,盘活不良资产;三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相关责任,坚持常规手段“抓降”,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四是加强贷款分类监管,要真实反映资产质量,既要敢于亮底,又要积极处置,要进一步加大对恶意隐瞒不良贷款行为的处罚力度,切实防范不良贷款反映失实造成的风险。

(五)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海南省应针对中小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发展快、资金需求量大的实际,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贷管理机制。首先,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明确中小企业信贷职能部门,培养中小企业信贷专门人才,完善适合中小企业信贷人员的业绩考评和绩效挂钩体系;其次,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标准,对中小企业的评估和信用评级应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注重对成长性指标考核,突出对业主个人的信用评级以及对其所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信用环境的评价;第三,应完善授权授信制度,改变目前从建立信贷关系到每笔融资都要上级行审批的办法,根据各基层行的决策、管理水平和所在地区经济结构及企业融资状况,分层次明确融资审批权限,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第四,应推进信贷融资产品创新,拓宽担保渠道,探索新的贷款担保形式,解决中小企业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最后,可以适当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减少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高成本和高风险代价。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生态环境市场分析范文5

金融生态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对金融外部运行环境的形象描述,而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要素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基础。狭义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以及金融体系内部各要素如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通过资金媒介和信用链条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

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主要包括: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协调的市场环境和规范的制度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促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和保值增值,促使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并且可以有效防止金融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促使其将各种成本内在化到自己的治理结构中。加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金融生态环境中各因素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金融生态链。金融生态主要是组成金融生态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金融要素的优化配置。

金融生态圈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功能不畅,都会影响整个金融生态圈的良性循环或金融业的运行效率。重视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无论是对金融业的发展还是对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才能对经济社会各方面有宏观、透彻、准确的掌握,能带动整个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业控制着国家的信贷资源,只有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把个体微观经营行为与整体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相结合,才能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就是要推动金融业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通过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可以更好地发挥金融融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作用,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维护金融稳定和完善公司债券市场的重要保障。从金融生态的角度看,政府、公司属于环境因素,但从政府、公司等角度看,金融业则是它们的环境因素。金融风险的累积不但削弱了金融职能,而且也影响到金融业的正常发展。更严重的是金融风险的累积最终可能引发金融危机,这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这场次贷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暴,导致全球闹股灾,从而使很多国家的金融生态环境恶化,市场对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失去了信心。因此,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

最后,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社会诚信的重要载体,是对债权人的保护。金融业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特殊行业,金融生态状况折射了社会诚信水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构建诚信社会的强大动力。金融生态建设和金融业的稳健、可持续发展将为自身和社会诚信建设创造条件。同时,金融生态状况的改善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良好的诚信机制。在公司债券市场上,无论是信息披露还是信用评级,如果缺乏诚信基础,那么就不具有存在的价值。尤其是投资者在债券市场获取信息方面不占优势,其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只有诚信才能构筑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所需的生命线,让投资者和融资者在公司债券市场上能够进行理性的博弈。此外,良好的金融生态是促进社会充满活力的重要力量,还能实现动态平衡,有效控制金融波动,降低不确定性,有利于推动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二、海南省金融生态环境分析

目前,海南的金融生态环境在金融产业体系的外部和内部都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海南省的金融产业体系的外部环境没有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依据金融生态环境内涵的界定,金融产业体系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法律环境、地方政府和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三个方面。在区域法律环境方面,尽管改革开放已进行了很多年,但海南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权力至上、以权代法的做法仍随处可见。我国的法律基本上是以粗线条为主,这为执法者在具体操作中留有很大的自由度。基层地区的许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此原因造成的。有关金融业运作的全过程,如产权、进退出制、创新、整合、监管、重要业务、自律、保护、破产等方面尚存在许多法律空白。在地区层面,配合国家已颁布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及结合地区特点制定的法规还很欠缺。在地方政府方面,海南省地方政府的观念既表现为仍较保守,又表现为急功近利,即对新事物、新体制、新做法吸收较慢,且不能将之与地区区情有机结合,眼光短浅、图省事、图政绩、摆花架子,缺少长远打算。在经济基础方面,海南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较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历史包袱拖累造成了改制缓慢、改革滞后,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均较慢,这在相当程度上阻滞了金融产业的正常发展和金融业创新成果的出现。

另一方面海南省金融产业体系内部环境也阻碍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形成。在区域信用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信用体制不完善和信用意识淡薄。海南省信贷征信体系的建设基本上不能成为银行系统对贷款风险进行有效评估的基本支持和重要依据,这使海南省对其内部资金不能进行有效利用,从而形成内部资金通过总行一级的资金池流向其他地区,严重阻碍了其他地区的资金向海南的正常流动和授信程度,从而总体上导致海南省在经济振兴过程中的资金“瓶颈”。

另外,由于海南省信用环境欠完善,银行无法对贷款风险做出合理评价,骗贷、三角债、逃债、虚报、隐瞒等事件屡屡发生,从而导致海南省金融业的发展非常滞后。在区域金融产权方面,以国有银行制度为主是我国金融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建制、运行和管理监督等方面,渗入了较浓厚的国有银行管制的色彩,这是在新时期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的金融产权制度不明晰问题。由于金融产权不明晰导致产权关系不清,进而引发风险承担责任人不明确和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等市场化运作机制不能有效落实。在区域金融机构方面,海南省的金融机构主要仍然以国有独资四大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为主,支撑经济、社会事业的运行,缺少引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性银行机构。在区域金融中介方面,海南省为银行提供服务或与其业务相匹配的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会计师、律师、财务师、审计师事务所不仅数量有限,而且整体水准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三、海南省金融生态环境缺失对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

海南省金融生态环境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遭到严重破坏,金融体系失去平衡,金融机构、司法环境、执法环境、信用环境等不同程度恶化,导致地方金融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信贷供求缺口问题突出,地方经济在严重“缺血”的状态下低效运转,金融生态系统的效能难以正常发挥,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导致了海南经济在沿海开放城市中一直处在欠发达状态,各项经济指标一直在沿海开放城市中排名靠后。金融生态环境的缺失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对海南省经济形成制约:一是地方企业获取贷款困难,成长完全靠自身积累,以致企业规模小,发展速度慢,始终达不到规模效益;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来源,招商引资受阻,无力承受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全球产业链的转移,海南省外资投入在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显著减少就是很好的证明;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缺乏金融支持,就缺乏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四是投资环境退化,难以吸引外部投资者进入。以上这些制约因素,使海南省经济金融生态链陷入“金融生态环境恶化金融业严格控制信贷金融业务和盈利水平低下金融机构收缩业务和网点地方企业成长受阻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恶性循环。这种“累积性恶性循环”使得海南省经济增长一直受到金融生态环境缺陷和金融生态效能弱化的制约。虽然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海南省政府尽最大努力重树沿海开放地区经济金融形象,但信用重建需要时间积累,地方经济的恢复却时不我待,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融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的重建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四、构建和谐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促进海南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适时增加有效信贷投放。要全面理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准确把握市域经济运行的

特点。正确处理防范风险、发展业务和支持地方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着力搞好信贷结构调整的同时,适度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建立起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首先,要在继续保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成果的基础上,正确审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过热迹象不明显的地域特征,在加强调控的同时,要注重引导支持,防止信贷的过度萎缩;其次,应增强宏观意识,跟进研究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趋势,准确把握银行业运行情况和风险状况,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市场分析,避免贷款投放的盲目性,倾力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最后,应继续调整与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适时、适度地调整和优化信贷投向,积极向上争取授信额度,适当放宽对企业的评信标准和限制,降低门槛,进一步扩大信贷投放,在调整和改造过程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亮点”和“绿洲”,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优化经济金融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和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一个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必然是最吸引资金的“洼地”。构建和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一是要建设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要培养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金融意识和诚信意识。重塑新型银企关系,对改制后中小企业、私营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同时,要树立起新的、长期、互信的银企关系,对恶意逃废债务的企业进行严厉制裁,从根本上杜绝逃、废、赖债劣迹的发生,维护银行债权;二是要建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将银行业作为地方的一个优势行业,把支持银行业的发展作为扩大招商引资的一项重要举措,支持银行业提高资产经营质量和经营效益,为金融机构向上级行争取更多的信贷规模,开辟信贷投放绿色通道提供政策环境;三是要建设良好的法制环境。严厉打击涉及金融领域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案件执行力度,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四是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充分利用新闻部门的舆论宣传优势,坚持从正面宣传报道金融政策、金融环境和金融经营管理情况,为金融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三)加强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合作,共同创建宽松的融资环境。可以由政府牵头做大、做强现有的担保公司,完善担保机制,健全贷款担保制度,积极引导和推进形式多样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社会法人,特别是那些有一定规模、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负债率低的民营企业之间成立信用担保机构和发展担保业务,发挥对民营经济融资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解决民营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要督促有关部门简化抵押评估、登记、公证等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努力解决民营企业抵押难的问题。同时,政府应协调各经济管理、司法、新闻宣传和金融等部门,扎实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教育企业强化信用意识,重诺守信,在全社会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还应建立民营企业信用评价机构,根据全市民营企业信用信息,对民营企业做出综合评价,实现信用信息共享,逐步完善信用登记、信用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管理等企业信用评价功能。对于通过国企改制来的民营企业,要将改制后的民营企业与改制前的信用区别开来,注重考察新企业的信用。另外,政府还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管理,鼓励组建行业自律性组织,如行业协会或行业商会等,对民营企业自身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进行培训。要监督和管理民营企业,注重增加积累,提升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切实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帮助民营企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从经营机制、经营策略、组织管理、自身素质等多方面进行提高,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行业协会内部企业的联保作用,从根本上改善区域融资环境。

生态环境市场分析范文6

一、海南旅游客源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国内客源分析

1、大陆市场

(1)海南省内部客源市场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海南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的收入迅猛增多,居民的旅游能力和旅游率较以往都高出很多,特别是在三亚、海口等城市,旅游所占的比例更是在海南居于旅游前十名。对海南省当地的居民来说,周末的短途旅游是人们出行的最佳选择,因此,本省内部的短途旅游市场前景和客源都很广阔,具有良好的开发空间。

(2)珠三角客源市场

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高,消费水平也较其他地区高,并且该地区的人们的旅游意识强。根据旅游局的统计研究分析,我们得知,海南省的民族特色风情、自然风景观光、休闲度假类的旅游景点对珠三角地区的游客有致命的吸引力。海南省具有丰富多样的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悠久的人文自然景观资源,这些风景秀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在珠三角地区的游客眼中独具魅力。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状况的改善,私家车的剧增,导致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距离大大缩短,大大增加了海南旅游客源。上述原因促使珠三角地区成为人们外出旅游首先的旅行和观光地,珠三角地区成为海南旅游客源市场的主要源地之一。

(3)西北部地区客源市场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内蒙等地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居民有了一定的出行能力和潜力。并且,该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和海南的热带湿热气候形成鲜明对比。最近几年,西部地区各省份的游客逐渐增多,这一人群在海南省的旅游客源所占比例快速上升。

2、港澳台地区客源市场

我国港澳台地区经济发达,实力强大,旅游人数和潜力巨大。自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地区一直是海南旅游的重要客源市场。随着经济的增长,旅游业的发展和完善,该地区的客源市场逐渐完善和成熟,游客对自然资源风光、民族风俗风情、人文旅游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南是该地区人们出行游玩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二)国外客源市场分析

1、东盟各国客源市场分析

即新、马、泰等地区,在这个地区生活的华人华侨占全球华人华侨总数的一半左右。并且该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比内地地区高,甚至有部分华侨掌控着一国的重要经济命脉。海南地处有利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景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对东盟各国的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

2、日韩客源市场分析

日本是东亚地区经济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文化上,日本和中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并且日本的气候特点和海南的迥然不同,海南的热带风情深深的吸引着日本游客。韩国是仅次于日本的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之一。海南岛和韩国的济州岛同为旅游胜地,他们在经济上有诸多可借鉴学习的地方,加之两岛气候互补,造成海南成为韩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3、俄罗斯客源市场

俄罗斯地处欧洲西部内陆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气候上的迥然不同,以及海南滨临大洋,这一系列成为俄罗斯人选择海南作为过冬、度假、疗养的圣地。风格迥异的热带风光和绝佳的度假配套设施成为俄罗斯人来海南旅游的主要原因。

二、海南省滨海旅游发展对策

(一)丰富滨海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旅游者多元化需求

现如今社会在飞猛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也随之变得更加多元化,并且开始向旅游产品发展。凭借海南自有的滨海旅游产品,并在这个基础上利用新科技、新能源、新材料,根据国际化标准进行升级和改造。与此同时,参照国际滨海海岛的开发运营经验,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发展,开发类型较多的通常情况下有历史文化游览型开发、自然安静休闲度假型开发、健康休闲度假型开发、运动休闲度假型开发独特景观游览型开发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在多种形式的滨海旅游开发中,不仅有高端大气的旅游产品,而且还有适合大众的中低端旅游产品,逐渐的形成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

(二)加强滨海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做到开发与保护并行

滨海旅游环境和其他地区旅游环境相比较起来是一个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如果被破坏,就很难较短时间内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不利的影响。为了避免旅游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滨海旅游开发中应该对滨海旅游环境的可承受压力进行有效的探索,并且将旅游的发展建设在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内,适合当地的发展情况。增强滨海旅游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制定相应的滨海旅游开发计划,特别是要把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作为是判断旅游开发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增强滨海旅游规划,尽量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旅游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相关的各政府部门及环境方面的非政府组织应该尽力合作,增强旅游规划的可行性研究,制定适合的发展结构,完善旅游规划,实现海南省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坚持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持续发展海南岛的地方特色,使滨海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方式

制定具有预订、旅游咨询及多种服务功能的配套系统和旅游网站,结合网络信息资源,促进线上线下公益性、旅游咨询有机结合和相互配套,推动探索旅游数字化和无线网络信息化,加快形成专业化的电子旅游服务行业;形成以旅游景区道路连接线、旅游交通引导标识为中心的旅游公共交通系统;建立以旅游集散中心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服务系统;形成以安全救助和危机管理为中心的旅游配套服务系统。

(四)注重品牌效益,增加对滨海旅游营销的投入

因为旅游产品是在无形中进行销售的,并不像传统的消费活动,消费者可以看到商品,进行挑选,并在付钱之后形成快速消费。所以,在购买旅游产品过程中,旅游产品的品牌影响着消费者购买的选择。在现如今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旅游产品的外在形象塑造在旅游市场中占主要位置。因为旅游产品具有不可移动的特点,因此它决定了旅游产品要依靠形象进行传播,使它被潜在的旅游者所熟知,进而产生良好的旅游商机,最终实现出游计划。国外旅游研究结果表明,外在的形象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原因之一,形象使旅游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追求感,从而促使旅游者向这个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