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双减政策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双减政策的认识范文1
“双减政策”的利弊1:
对于此次政策实施也关注许久。虽然仅仅是《意见》,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但市场已然风声鹤唳,外资对于中概股产生恐惧,教育系统,家长学生,对于该意见亦有诸多不解。
这里,我们必须肯定国家对于人口问题,教育减负问题的改革决心和魄力,认识到此次意见的出台十分不易,对于广大家长减负作用,也是非常正面的。
然而从我们家长及孩子的角度上讲,依然觉得是弊大于利的,为什么这么说。那就要从校外教培行业兴起的根源说起。
我们能理解,此次《意见》出台的背景,是我国的人口生育率出现了下降。这是一个国本问题,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之前央视调研,影响我国生育率的原因有:房价、教育成本、医疗、养老等。在这几座大山里,谁是主山,人心皆知。
家长们为什么要补课?是希望孩子成绩好。为什么希望成绩好?因为考高中,考大学的淘汰率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广大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取得分数上的优势。如果所有学校可以给予同等的、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为什么家长还要去教培?
但是学校并不能给与同样优质的教学,或者只能给与部分学生优质的教学,个中原因,我想各位看官比我理解的要深刻。
那么我们不看以前,只看现在。在初中升高中必须腰斩的情况下,我们剩余50%的孩子,十四五岁的孩子!必须去职业学校另谋出路!试问有多少家长愿意就此放弃继续投入资源培养。
教育的公平性和高效性是永远存在矛盾的,我的孩子在那50%升高中以外的成绩中徘徊,但是我有资源,我有力气赚钱,我有好的私教渠道,为了孩子家长们连命的可以不要,花些资源让自己的孩子顺利升学又有何不可?
有些读者大概会想:既然公家出台这样的政策,势必也会为不能升高中的孩子想好出路,这里我不多评价,各位看官可以去各大知名招聘网站看看,看看他们的任职要求,看看稍微体面一点的工作要求是什么!大专要求的都凤毛麟角了!!!各位大大!!考公,考研,考编制????会有他们的份吗!
在这种中考、高考分流的指挥棒下,大多数的学生和家长不得不去竞争优质教育资源。
仅仅打击教培机构能解决这种竞争吗,我认为不能,家长们也如此,我们看一下下面的调研结果:
是的!只要有升学录取率的存在,学生就一定存在竞争,对于补课的需求就不会改变。这时候如果单方面禁止供给,必然会导致行情涨价——一对一的价格越来越高,学区房越来越贵。此外,地下黑补也会泛滥,徒增家长的经济压力。很多学生家长为什么花大价钱去上民办私立学校?因为学区房越来越昂贵,只能退而求其次,上上辅导班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其实政策里有一条特别好,“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
推行下去势必会平衡教育资源,让学期房概念慢慢淡化。我所在的内蒙古包头就已经推行很久了,实践起来或许有诸多因素不便吧,效果甚微。
最后:最开始底层民众欢呼雀跃,但缓过神来就会发现,这样只会让自己的孩子没有“出头之日“。
总之,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国家,希望家长和学生,能够真正的得到减负!更希望教育能实现真正的公平!
“双减政策”的利弊2:
“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增加了学生课外负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甚至扰乱了学校正常教育秩序,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
市面上是不是所有培训机构都违背教育的初心,我觉得肯定不是的;是不是所有的培训机构都在做制造家长焦虑的事情,我觉得肯定也不是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飞速发展的时候,俞敏洪老师带着新东方第一批创业的老师给这个社会打了一剂强心剂,告诉年轻人你们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奖学金拿到签证走出国门,新东方精神照亮了当年一群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人。
当下很多培训机构里的年轻老师,在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是非常认真且尽责的,因为他们勤勤恳恳做着帮助学生的工作,扮演好公办教育的补充,通过阶段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多多少少改变一个孩子,多多少少改变一个家庭。
疫情前后,大量资本进入培训行业,多家机构入驻学习强国平台可以看出,国家也在观望资本进入之后是否会推动培训行业健康发展,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在线机构把钱都花在了商业广告和获客补贴上,这显然扭曲了教育的本真。
《双减意见》颁布后重创资本信心,股价大幅跳水,大批机构顶着倒闭的压力,千万从业人员面临降薪甚至失业的风险。从某种角度讲,这次调整是举国体制和市场经济的较量。《双减意见》的颁布说明政府在教育这种百年大计的事情上的决心是无比强大的,远远高于维护教培行业经济稳定的需求。
对双减政策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新供给经济学 供给 需求 主流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以来,面对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的挑战,以及结构调整面临的瓶颈制约,中国的“新供给经济学”研究群体提出了从供给侧发力应对现实挑战、破解瓶颈制约的一套认识和建议。“新供给”新在哪里?虽然已有的研究成果还属初步,但其新意已可做出概要总结:一是新在其“破”,即对经济学理论迄今已取得的基本成果基于反思的扬弃与突破;二是新在其的“立”,即结合中国的现实需要与国际经验启示提出的理论创新进展;三是新在成体系的思路设计与政策主张。
“新供给”研究中的“破”
第一,指明主流经济学理论认知框架的不对称性。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虽然各自强调不同的角度,都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共同的失误又的确不容回避,即他们都在理论框架里假设了供给环境,然后主要强调的只是需求侧的深入分析和在这方面形成的政策主张,都存在着忽视供给侧的共同问题。最近几十年有莫大影响的“华盛顿共识”,理论框架上是以“完全竞争”作为对经济规律认知的假设条件,但是联系实际的时候,并没有有效地矫正还原,实际上拒绝了在供给侧作深入分析,存在明显不足。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前几十年经济实践里,在应对滞胀的需要和压力之下应运而生的供给学派是颇有建树的,其政策创新贡献在实际生活里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正面效应,但其理论系统性应该说还有明显不足,他们的主张还是长于在“华盛顿共识”框架之下、在分散市场主体层面怎样能够激发供给的潜力和活力,但却弱于结构分析、制度供给分析和政府作为分析方面的深化认识――因为美国不像中国这样的经济体有不能回避的如何解决“转轨问题”与“结构问题”的客观需要,也就自然而然地难以提升对供给侧的重视程度。相比于指标量值可通约、较易于建模的需求侧,供给侧的指标不可通约、千变万化,问题更复杂、更具长期特征和“慢变量”特点,更要求结构分析与结构性对策的水准,更不易建模,但这并不应成为经济学理论可长期容忍其认知框架不对称的理由。
第二,直率批评经济学主流教科书和代表性实践之间存在的“言行不一”问题。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在应对危机的实践中,关键性的、足以影响全局的操作,首推他们跳出主流经济学教科书来实行的一系列区别对待的结构对策和供给手段的操作,这些在他们自己的教科书里面也找不出清楚依据,但在运行中却往往得到了特别的倚重与强调。比如,美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真正解决问题的一些关键点上,是“区别对待”的政府注资。美国调控当局一开始对雷曼兄弟公司在斟酌“救还是不救”之后,对这家150多年的老店任其;而有了这样的一个处理后又总结经验,再后来对从“两房”、花旗一直到实体经济层面的通用公司,就分别施以援手。大量公共资金对特定主体的选择式注入,是一种典型的政府区别对待的供给操作,并且给予经济社会全局以决定性的影响。然而,如此重要的实践,迄今还基本处于与其经典学术文献、主流教科书相脱离的状态。
第三,直陈政府产业政策等供给侧问题在已有经济学研究中的薄弱和滞后。比如,在经济发展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些“产业政策”方面,尽管美国被人们推崇的经济学文献和理论界的代表人物均对此很少提及,但其实美国的实践却可圈可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亚科卡自传所强调的重振美国之道的关键是“产业政策”,到克林顿主政时期的信息高速公路,到近年奥巴马国情咨文所提到的从油页岩革命到3D打印机,到制造业重回美国,到区别化新移民和新兴经济等一系列的亮点和重点,都不是对应于教科书的认知范式,而是很明显地对应于现实重大问题的导向,以从供给侧发力为特色。不客气地说,本应经世致用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在这一领域,其实是被实践远远抛在后面的“不够格”状态。
“新供给”研究中的“立”
第一,经济学基本框架需要强化供给侧的分析和认知。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主要支撑因素,从长期考察可认为是有效供给对于需求的回应和引导,供给能力响应体系及其机制在不同阶段上的决定性特征形成了人类社会不同发展时代的划分。需求在这方面的原生意义,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人有需求才有动力、才要去追求各种各样的可用资源――但是在经济学角度上,对于有效供给对需求引导方面的作用过去却认识不足。我们从供给能力在不同阶段特征上的决定性视角,强调不同发展时代的划分和供给能力,以及与“供给能力形成”相关的制度供给问题,具有基础理论层面的普适性,也特别契合于在中国和类似的发展中国家怎样完成转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关键是在处理“生产产品满足消费”的需求侧问题的同时,解决“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的供给侧问题――尤其是“制度供给怎样优化”的问题。
第二,正视现实而加强经济基本理论支点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比如“非完全竞争”,应作为深入研究的前提确立起来,因为这是资源配置的真实环境,牵涉大量的供给侧问题。过去经济学所假设的“完全竞争”环境,虽带有大量理论方面的启示,但它毕竟可称为一种1.0版的模型。现在讨论问题,应放在“非完全竞争”这样一个可以更好反映资源配置真实环境、涵盖种种垄断竞争等问题的基点上,来升级、扩展模型和洞悉现实。需求分析主要处理总量问题,指标是均质、单一、可通约的,但供给分析要复杂得多,处理结构问题、制度构造问题等,指标是非单一、不可通约的、更多牵涉到政府-市场核心问题这种基本关系,必然在模型扩展上带来明显的挑战和非比寻常的难度,但这却是经济学创新与发展中绕不过去的重大问题。更多的中长期问题和“慢变量”问题,也必然成为供给侧研究要处理好的难题。过去经济学研究中可以用一句话打发掉的“‘一般均衡’或‘反周期’调控中可自然解决结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升级为在非完全竞争支点上的一系列非完全自然演变过程而需加入供给侧能动因素作深入开掘的大文章。
第三,市场、政府、非营利组织应各有作为并力求合作,这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在明确认同市场总体而言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我们还需要有的放矢地来讨论不同的主体――即市场和政府,还有“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公益团体等),它们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可以和应该如何分工、合作、互动。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领域,分工、合作、互动的选择与特点又必有不同。由分工、失灵到替代,再由替代走向强调“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式的合作,反映了人类社会多样化主体关系随经济发展、文明提升而具有的新特征、新趋势。
第四,制度供给应该充分地引入供给分析,从而形成有机联系的一个认知体系。即物和人这两个视角,在供给侧应该打通,各种要素的供给问题和制度供给问题应该内洽于一个体系,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概念下的研究成果,需要加以整合融于一炉。在中国要解决充满挑战的现代化达标历史任务,必须藉此强调以推动制度和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结构优化为侧重点的供给侧的发力与超常规的“追赶-赶超”长期过程。
当然,以上这些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忽视需求方面的认识――“需求管理”的认识在已有的经济学理论成果中已经相对充分,我们希望在供给这方面更丰富地、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认识框架的对称性。这样的认识落到中国经济学人所处的现实中间,必然合乎逻辑地特别强调要“以改革为核心”,从供给侧入手推动新一轮“全面改革”时代的制度变革创新。这是有效化解矛盾累积和“滞胀”、“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和“福利陷阱”式的风险、实现中国迫切需要的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健康发展而直通“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和“最大红利所在”。我们的研究意图和可能贡献,是希望促使所有可调动的正能量,把重心凝聚到中国迫在眉睫的“新一轮改革如何实质性推进”这一问题上,以求通过全面改革和理性的供给管理,跑赢危机因素的积累,破解中长期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瓶颈,从而使“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可以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新供给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新供给经济学研究群体的基本政策主张,是以改革统领全局之下的“八双”和面对“两个一百年”历史任务的“五并重”。
“八双”的基本要点是:
第一,“双创”――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和大力鼓励创业。
第二,“双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产业优化。
第三,“双减”――加快实施以结构性减税为重点的税费改革和大幅度地减少行政审批。
第四,“双扩”――对外开放格局和新的国际竞争局面之下,扩大中国对亚非拉的开放融合,以及适度扩大在增长方面基于质量和结构效益的投资规模(对于消费的提振当然是比较重要的,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和重视程度的明显提高,但是对于投资这方面的进一步认识,我们认为也需要强调,所以放在“双扩”概念之下来体现)。
第五,“双转”――尽快实施我国人口政策中城镇体制内“一胎化”管制的转变,和积极促进国有资产收益和存量向社保与公共服务领域的转置。
第六,“双进”――在国有、非国有经济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发展方面,应该是共同进步,需要摒弃那种非此即彼、截然互斥的思维,在“混合所有制”的重要概念之下,完善以“共赢”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的现代化实现形式。
第七,“双到位”――促使政府、市场发挥各自应有作用,双到位地良性互动、互补和合作。这方面的分析认识,需扩展到中国势必要发展起来的第三部门,即志愿者组织、公益慈善界的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这些概念之下的一些越来越活跃的群体,应该在社会主体的互动中间发挥他们的潜力。
第八,“双配套”――尽快实施新一轮“价、税、财”配套改革,和积极地、实质性地推进金融配套改革。
其中,“双创”是发展的灵魂和先行者;“双化”是发展的动力与升级过程的催化剂;“双减”则代表着侧重于提升供给效率、优化供给结构以更好适应和引导需求结构变化的制度基础;“双扩”是力求扩大供给方面在国际、国内的市场空间;“双转”是不失时机、与时俱进地在人口政策和国有资产配置体系两大现实问题上顺应供给结构与机制的优化需要,以支持打开新局;“双进”是明确市场供给主体在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安排演进中的合理资本金构成与功能互补和共赢效应;“双到位”是要在政府与市场这一核心问题上明确相关各方的合理定位;“双配套”是对基础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财税、金融两大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再加上行政体制,以大决心、大智慧推进新一轮势在必行的制度变革与机制升级。
“五并重”的基本内容是:第一,“五年规划”与“四十年规划”并重,研究制订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第二,“法治经济”与“文化经济”并重,注重逐步打造国家“软实力”;第三,“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并重,有效应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第四,柔性参与TPP与独立开展经济合作区谈判并重,主动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订;第五,高调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低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重。该思路设计的视野,是把中国顺应世界潮流而寻求民族复兴的时间轴设为百年、空间轴设为全球,来认识和把握综合性的大格局、大战略问题。
由破而立,由理论而实际,在分析中就特别需要注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合,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互动等全方位的深入考察,力求客观、中肯、视野开阔、思想开放。“新供给经济学”决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面对挑战有感而发,为不负时代而做出理应追求的创新。中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宏观调控中“反周期”的政策实践,有巨大的进步和颇多成绩,但延续主流经济学教科书和仿效发达国家的需求管理为主的思路,随近年的矛盾积累与凸显,已日益表现了其局限性。今后随着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台阶、经济下行中资源环境制约和收入分配等人际因素制约,已把可接受的运行状态的“区间”收窄。再复制式地推出“四万亿2.0版”已不切实际,较高水平“供给管理”的有效运用,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要求,其后领导层更宣示了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直指形成有效制度供给这一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一招”和以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解除供给抑制释放增长潜能的系统工程。我们应站在前人肩膀上,以严谨的学术精神,秉持理论密切联系并服务实际的创新原则,更好地追求经济学经世济民的作用,更多地注重从供给侧发力,在实践中破解瓶颈,服务全局,把握未来。
(作者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参考文献】
对双减政策的认识范文3
林业作为重要的经济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在优化提升整个农业产业、实现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功能和作用。为做好我区年林业工作,根据市绿化局和区委、区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稳定总量、动态平衡、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坚持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民增收、优化农村环境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体系,以本市林业建设五项政策为重点,加快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努力营造资源丰富、功能完善、生态文明、效益显著的现代林业新格局,推动全区林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坚持以“造林、管理、养护”三结合为着力点,抓好抓实各项政策的落地贯彻工作,确保本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16%。以创建“绿色小康村”为侧重点,凸现林业建设新亮点,以优化提升经济林产品质量为主攻点,全面提升经济果林综合竞争力。稳步推进生态林建设。全年完成新建通道林420亩,沿海防护林400亩,新增经济果林2148亩,生态公益林基础设施建设3200亩,经济果林基础设施建设4580亩,建设“四旁林”市级试点村1个。养护好全区16万亩林地。推广经济林使用商品有机肥15245吨,经济果林套袋推广20386万只,农药推广86290亩。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及野生动物保护和疫情疫病监测工作。
三、重点任务
为了确保实现今年林业工作总体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完善林业规划,完成达标验收
一是根据市绿化局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做好-2015年全区的林地规划。二是做好年工程化造林、新增经济果林、生态林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果林基础设施建设和“双增双减”等市林业建设五项政策覆盖到的各项林业建设工作。三是做好2007年工程化造林项目的市级验收工作,确保资料客观、准确、详实。四是完成前一轮林业政策补贴工作,缺口部分由各镇财政予以妥善解决。
2、创建绿色家园,构建富裕新村
根据年中央1号文件有关“创建绿色家园”的精神,按照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创建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的通知》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电视电话启动会议要求,按照林业部门制定的创建技术标准以及创建目标,抓好绿色小康村建设。每镇可选择有条件的1-2个村,聚焦政策、项目和资金,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引领农民共同致富。抓好“加拿大一枝黄花”整治工作,改善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
3、认真调查资源,提高管养水平
一是开展全区林地资源摸底调查,掌握全区林地的消涨动态情况,重点对近年来变化较大的经济林面积和分布特点进行认真的分析。二是做好林业养护社的日常管理工作。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区林业养护项目工作的实施意见》(南农[]47号)文件精神,结合本镇实际,进一步加强对本镇林业养护服务社管理指导、建立和健全养护社内部管理机制,提升养护社自身实力,提高我区生态公益林养护水平。
3、拓展林业功能,优化产业品质
一是要充分利用日益丰富的桃资源,结合本镇的实际特点,积极开展林业旅游项目,进一步拓展林业产业功能。二是结合经济林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林“双增双减”等政策,把林业发展的重点从追求林地资源拥有量,逐渐转变为提高林地资源质量上来。三是以项目为载体,提高经济林产业的品牌化、规模化水平。做好项目的跟踪指导工作,重点做好大团6000亩特色综合产业发展项目、新场果园村、大团赵桥村特色果林基地建设、航头300亩花卉基地建设。
4、着力科技创新,紧抓农民培训
要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的运用,强化以科技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林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工作,把科技创新作为提升林业整体素质的关键。一是认真实施“提升水蜜桃质量三年行动计划”。针对水蜜桃品质提升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抓好相关新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开发,要想方设法在稳定单产的前提下,控制亩均留果数,提高单果重,增施有机肥,提高糖度,进一步挖掘水蜜桃市场潜力,从而增加果农收入。二是要做好专业农民培训,尤其要结合夏季桃树管理,举办指导性的现场会,让果农掌握最优栽培技术。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交流、咨询、服务活动,普及科学知识,推广造林、森林资源管理和病虫防治实用技术。三是进一步强化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为经济林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加强示范区、示范点、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建设,带动高效林业的发展。
5、强化林政执法,维护生态安全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积极配合区林业部门开展林政执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及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全区生态安全。一是开展集中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专项活动,各镇要根据相关文件精神,重点做好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飞鹰行动”和加强森林资源监督治理整顿的“春雷行动”专项行动。二是加强禁猎区建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及人员培训,制定《东滩野生动物禁猎区管理办法》,相关镇要积极配合,配合林业执法部门加大禁猎区执法力度。三是加强野生动物疫情疫病的监测工作,提高与区林业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效率。四是加强对本镇古树名木的养护工作,同时要充分挖掘古树名木后续资源。五是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保障林业健康发展。
四、措施建议
一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各镇要结合本区域年度目标,逐级分解林业生产任务,科学规划,将林业工程落实到具体区域,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各镇要以党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为指导,把各项林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逐级落实责任。对历史遗留问题,要本着“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原则妥善处理。
三是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林业建设的经济、社会效应,利用简报、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林业当前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全社会关注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林业健康快速发展。
对双减政策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保险,碳交易,资源,罚款超额累进制,技术革新成本-碳排放量函数
一、引言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提出新险种,即碳排放保险,来促进我们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激励企业改良生产条件不断向集约型经济发展,以及加强碳排放量超标的风险管理,提升该风险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能提高企业追求低碳经济发展的意识。
二、碳排放保险的理论基础以及参数设置
在以下模型中,将涉及到收益最大化情况下最佳碳排放量假设条件和碳排放量保险系数假设。
(一)收益最大化情况下最佳碳排放量假设条件如下:
⒈CDM合理定价且价格恒定
⒉CDM在国内以及国际上能够无摩擦地自由交易
⒊企业不存在偷、逃税现象
⒋在保险期间内,企业的规模和产量不变
(二)碳排放量保险系数假设:
⒈国家标准碳排放函数
我们规定,国家在未来的时间里,会逐渐限制企业的碳排放量。因此,我们设定了一个“国家标准碳排放函数”,企业每年的国家规定碳排放量逐年递减。对于不同的产品生产企业,国家对其产品的允许碳排放量每年按照一定的减排量k进行减少(一定年限内),以促进企业改良生产技术,减少碳排放。假设:
At:企业在t年国家规定的排放量
A0:企业投保时,国家规定的碳排放量
AT:企业的国家目标排放量,即国家所规定的,在第T年必须达到的准许排放标准量
k:企业每年的平均标准减排量k=
因此,国家标准排放量递减-时间函数表示为:At=A0-kt,k=
⒉罚款额实现超额累积制
对于超过国家年排放标准的企业,国家统一进行惩罚性罚款,罚款额(P)由基础罚款(P)和超额排放累进罚款组成,对于超过国家标准的企业进行罚款额为(P),此后按照p=aX2+P进行累进的罚款,X=A-At为企业的超额排放量。即超排越多,每一单位罚款额增加越多。国家对于企业罚款收入,部分可以收归国库,部分可以对未超排企业进行鼓励性转移支付和对于购买碳保险企业进行适当补偿。
⒊碳排放保险保费
碳排放保险保费额应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的排放量,缴纳一定量的费用。I=f1At,f1是单位保费, At为国家标准排放量。保费也可以按照企业自身预估碳排放额,随企业自行购置投保额,此时单位保费为f2,其中f2>f1,I=f2(At+X)=f2A,X为企业预估碳排放超排额。
⒋企业实际碳排放量: A
⒌免赔率:α
⒍单位保险金: θ
θ值由国家、地方政府以及保险公司根据地区差异共同设定,可以适当调整 θ值大小,促进落后地区的工业发展。
⒎保险金赔付额:
当A>At,保险金赔付额B=(A-At)*(1-α)*θ=X*(1-α)*θ;当A≤At,保险金赔付额B=0
⒏企业投保激励制度:
P1=d*p=d*(aX2+p),参数d即因为购置保险,国家进行的罚款减免系数,此系数0<d<1。此项制度是为了让企业积极投保,基本上应保障投保企业的减免额大于基础保费。
⒐若企业发生超额排放行为,即保险事故发生,则国家的实际罚款P2:
对于超过国家年排放标准的企业,国家统一进行惩罚性罚款,同时,对于已购置保险的企业,按照每单位超额排放量按照赔付率θ进行赔付。即企业实际罚款额为P2=P1-B=d*P-B=d*(aX2+p)-X*(1-α)*θ
⒑CDMs机制R1:
国家对于CMD的定价合理,在短期内,我们设定其价格不变,即单位CMD价格C元。当A≤At时,即企业未发生超额排行行为,企业能通过谈交易市场获利R1。R1=(At-A)*C
⒒保费返还额:R2
若企业未发生超额排放行为,即保险事故未发生,则对企业的部分保险费进行返还,返还额为R2。 碳保险年返还额应根据碳保险类型进行赔付,按国家标准规定的排放量,缴纳一定量的费用的保险,按照R2=β1At返还,β1<f1,β为返还比例。保费按照企业自身预估碳排放量和小于国家标准的排放额,即按返还率为 β2计算,其中β2<f2,R2=β2At。最大保费返还额不得超过保险金额。
(三)技术革新成本-碳排放量函数:
运用EVIEWS软件对中国各省1994年-2007年的工业废气排放量进行拟合,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值以及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等三项数据(见附录),得出技术革新成本-碳排放量函数。
由于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值缺少1995、1996、1998年的数据,所以这里采用线性插值的方法进行弥补,将数据导入MATLAB,运用命令interp1(x,y,xi,‘linear’)进行插值,得出1995年、1996年、1998年工业数据是1108、1200.8、1373.5,单位亿元。
下面是数据建模的过程:
从以上的散点图可以看出,在经费较低的时候,废气排放量较高,而随着经费的提高,废弃排放量有了显著的降低,尤其在经费为0~80这一段中,废弃排放量下降了55%左右;而随着经费的进一步增加,其边际效应开始逐步体现,当经费从80增加到160时,废弃排放量只有约25%的下降。根据经验推测,应该使用logistic、指数、或者双对数进行拟合,经过比较检验,可知采用双对数函数进行拟合时的效果比较理想。以下对其主要过程进行详述。
双对数函数的形式如下:
lny=a+blnx
经过回归处理可得到如下结果: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置信概率下方程和系数都是显著的,但是从DW=0.745758可以看出此结果可能存在自相关,所以检验是否存在自相关,这里对残差使用拉格朗日乘数检验,滞后阶数从1到10进行循环,可发现该方程存在二阶自相关,如下图:
可以看出,在5%的置信概率下,0.02
εt=ρ1εt-1+ρ2εt-2+ν
使用EVIEWS进行估计,可得到如下结果:
以看出,在5%的置信概率下方程和系数都是显著的,拟合度也很高。下面再对残差进行自相关检验,结果如下:
以看出,已经明显消除了自相关性。所以最终模型如下:
lny=2.185147-0.3590611lnx
得出该函数的经济含义:经费每增加1%,废气就会减少0.36%。所以有必要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碳排放量,碳排放保险才有可行空间。
三、碳排放保险的模拟操作
由于现在大多企业采用粗放型生产方式,而未来发展趋于集约型,国家积极倡导企业产业优化,因此碳排放保险定义如下:积极促使企业改善技术和设施,减少碳排放。国家财政部应联合保监会和银监会设立碳排放基金,并通过财政支出对碳排放基金的成立进行注资,资金除了要保证补偿赔付外,还要保证基金能在合理运营中抵御风险。
(一)未购买保险的企业可以分为两类:
⒈CDM>国家标准:
对于未购买保险的企业,保险公司不承担承保责任,不用进行赔付。但与此同时,国家对投保公司超过国家标准的碳排放量需要对罚款征收,按每单位碳排放量计算价格,对罚款额实现超额累积制度,即P=aX2+p。总收益为E1=-d*P=-d*(aX2+p)
⒉CDM 国家标准:
此情况即未引入碳排放保险的情况,企业只能对因为技术、机械设施革新原因使公司碳排放量少于国家标准的CDMs进行销售,无其他收入。总收益为 E2=R1=(At-A)*C
(二)购买保险的企业可以分为两类:
⒈CDM>国家标准:
由于公司在超排前已经购置了碳排放保险,保险公司基于投保公司的保额进行赔付,将赔付款纳入碳保险基金。同时,国家对投保公司超过国家标准的碳排放量进行罚款,按每单位碳排放量计算价格,对罚款额实现超额累积制度,即P1=d*p=d*(aX2+p),参数d即因为购置保险,国家进行的罚款减免系数,此系数0<d<1。此项制度是为了让企业积极投保,基本上应保障投保企业的减免额大于基础保费。总收益为E3=B-d*p=X*(1-α)*θ-[d(aX2+p)+f1At]
⒉CDM>国家标准:
保险公司不用对投保公司的进行赔付,实现盈利。投保公司不仅可以对因为技术、机械设施革新原因使公司碳排放量少于国家标准的CDMs进行销售。同时,国家对投保公司低于国家标准的碳排放量进行补偿,按每单位碳排放量计算补偿额,此项支出来自于碳保险基金。总收益为E4=R=R2+R1=R2=β1At+(At-A)*C或者E′4=R=R2+R1=R2=β2At+(At-A)*C
由上述情况的分析可知,购买碳排放保险对企业在企业的排放超过国家标准的情况下有利,因此碳排放保险可行。
四、关于我国碳排放管理方面的建议
(一)改善各省区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
针对各省区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速度过慢,应当大力调整和优化各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尤其是要大力开发和利用绿色能源与清洁能源,提高其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具体而言,对湖北、重庆等省可以大力开发水电;西北地区则可以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光热利用等项目;农村地区则注重生物质能的开发和高效利用。对于某些省区特有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其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因此应当促进煤炭消费相关的技术创新,提高煤炭利用效率。
(二)合理控制煤炭产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由于煤炭生产加工业对地区CO2 排放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针对煤炭行业采用相应的减排措施。首先,应当合理控制煤炭产量,从源头上减少CO2 的排放。例如,限制生产企业的规模、关闭生产效率低的小煤窑、淘汰高耗能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等。第二,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依托于技术创新来实现CO2 减排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例如,对于煤炭生产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加工和利用,从而减少废物的排放,并通过重复利用为企业产生经济利益。第三,对传统的煤炭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政策鼓励的方式引导其逐步加大对其他可再生能源或绿色能源的开发,一方面实现控制煤炭产量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好准备。
(三)加快各省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不同省份经济发展的异步性非常突出,因此需要针对各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具体而言,对处在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程中的省份,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技术进步为目标,以提高技术水平和利用清洁能源为主; 对一些较发达的省区,应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以传统的煤炭生产或高耗能的重工业为主要经济命脉的省区,不仅要积极提高现有工艺的技术效率,而且要积极寻求其他清洁产业的发展途径。
(四)制定并完善各省区CO2 减排工作的分析制度。
在制定各省区CO2 减排政策时,不能单从全国排放总量排名的分布来决定重视与否,而应当针对各省区特定的历史状况和发展趋势决定政策的实施力度。具体而言,对于那些CO2 排放总量很低,但是恶化程度较快的省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其CO2 减排工作。当然,前提条件是该政府必须要对本省区在全国的CO2 减排工作所处的位置和本省区的CO2 排放状况有真实和及时的认识,而这就需要建立各个省区的CO2 排放核算和比较制度,同时需要一定的相关专业人才进行分析和指导。
(五)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碳交易机制。
中国碳强度目标是一种自愿性目标,和国际承诺没有相关关系,不需要国际的MRV(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证)。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考虑未来国内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的关系,以及不同机构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需要通过试点来解决。在欧洲,碳交易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其经验对中国节能减排有着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别涛,王彬.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中国构想[J].环境经济杂志,2006,(11):52.
[2]施天涛.商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697.
对双减政策的认识范文5
因此,为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应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明确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大投入、完善政策、落实责任,确保实现“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
二、减排目标和基数
在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两项主要污染物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氨氮和氮氧化物(NOx)纳入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对上述四项主要污染物实施国家总量控制,统一要求、统一考核。
根据省环保厅要求,市“十二五”减排总体目标是2015年COD、NH3N分别比年减排8%,SO2、NOx分别减排8%。其中,工业COD、NH3N减排比例不低于总体减排比例8%;畜禽养殖COD、NH3N减排比例不高于总体比例8%。市“十二五”减排总体目标将根据市人民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按年度进行制定。
三、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情况评估
(一)总量控制目标完成情况评估
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部门积极采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措施,努力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市下达给我市的减排目标,年我市COD排放总量计划控制在0.5078万吨以内;SO2排放总量计划控制在0.4362万吨以内。经省环保厅核算、国家环保部核定,到年底我市COD排放总量为0.486万吨,SO2排放总量为0.4029万吨,全面完成减排目标任务。
(二)主要减排措施落实情况
1.强化污染减排责任落实。认真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和环保监督管理“一岗双责”,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环保工作副市长为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副市长兼办公室主任,协调开展减排工作,市政府坚持定期召开环保工作会、减排形势分析会、重点流域整治汇报会等,对减排工作不断进行动员和部署,始终保持减排力度不减、要求不降,切实提高工作成效。严格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结合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市政府每年都制定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把年度减排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减排项目和重点企业,明确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和配合单位,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使减排项目的顺利进行得到有效保证。
2.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厂的建设是“期间总量减排的关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采用公开招投标等形式确定运营商,引进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参与污水处理厂建设,积极解决项目征地和资金遇到的问题,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运行。市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一组、日处理能力达2.5万吨的项目于年月正式投入运行,减排效果显著。单独建设工业区污水处理厂2座,日处理规模3万吨,其中角美开发区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2万吨,于年月投入正常运行;华城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日处理能力1万吨,于年底投入正常运行。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坚持城市污水处理厂与配套管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围绕污水处理厂建成一年内处理负荷率不低于60%,两年内不低于70%、三年内不低于75%的目标,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和提升泵站建设,努力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近三年来,全市投入大量资金新铺设污水管网41公里,建成市区1号、3号提升泵站并保持正常运转。加强运行监督管理,注重加强对已建成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进行监督管理,积极落实污水处理厂运行评估制度,实行污水处理运营费用同处理效果挂钩。督促已建成污水处理厂按照《省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标准》要求,规范运行维护管理,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污泥规范处置,并按照省环保厅《关于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的通知》,完成中控系统建设和改造,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对进出水量和水质主要指标、设备的运行状况、生化处理率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切实发挥减排效益。近三年来,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累计已削减COD排放量1045.5吨,占全市COD削减总量的51.3%。
3.实施工业企业减排工程。以治理工程项目为载体,狠抓COD和SO2工程减排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有效削减排放总量。一是实施工业废水深度治理。督促全市再生纸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新的《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进一步完善污水治理设施,确保排放浓度、排放水量符合标准。年以来,市信达纸业有限公司、市佳利达纸业有限公司、市下楼民政福利造纸厂、市榜山三星民政造纸厂等4家再生纸厂完成生化治理设施改造,提高废水综合利用率,降低吨产品废水排放量;共削减COD排放量251.3吨。二是实施工业锅炉脱硫工程。加强工业锅炉脱硫设施和在线监控系统的安装和运行管理,新三和管桩有限公司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按规定添加石灰石脱硫剂,基本达到设计脱硫效率;紫山集团有限公司、华发()纸业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燃煤锅炉烟气脱硫设施均按要求时限建成并投入使用,并安装二氧化硫在线监控设施,有效控制SO2排放量。三是加强减排设施监管。按照《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办法》,切实加强减排设施日常监管,近三年来,我市环境执法人员采用定期和不定期和方式,每月对辖区减排项目进行现场督查和监督性监测,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确保治理设施达标排放、有效减排,确保在线监控设备正常运行、稳定传输。实施总量减排调度制度,对全市减排工程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月调度,及时掌握减排动态,并建立健全的减排工作档案,确保减排量计算依据充分可靠。
4.坚决淘汰落后产品能。以结构减排为抓手,加大重污染小企业关闭淘汰力度,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严格项目环境准入。坚决不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条件和环保要求的“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严格控制重点流域新建排放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项目。把总量削减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点对点”调剂制度,对不能通过“以新带老”、“以大带小”实现“增产减污”的改、扩建项目,以及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无法通过区域平衡等替代措施削减污染总量的新建项目,环保部门不予审批。二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对高耗能、高污染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和产品,对国家明令禁止的小造纸、小化工、小冶炼等企业,组织发改、经贸、环保、工商、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坚决予以关停并转。近三年,全市共关停取缔不符合产业结构、污染严重和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的小造纸6家、小皮革1家和废塑料加工场138家,共削减COD排放量903.9吨、SO2排放量95.7吨。三是切实落实关停措施。加强关停淘汰企业现场日常巡查,切实落实断水断电措施,及时拆除主要生产设备,吊销工商营业执照,做到彻底关停,防止关停项目死灰复燃,并杜绝落后产能异地转移。同时,认真做好企业关停材料的收集整理,补充完善政府关停文件、经贸部门关停产能、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供电供水部门停电停水证明、关停现场照片等材料,确保通过减排核算。
四、“十二五”减排措施
(一)水污染物减排项目和削减量预测
1.工业结构优化调整项目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认真执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积极推进重点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坚决淘汰造纸、皮革等行业落后产能,倒逼造纸、纺织印染、酿造、化工、制革等重点行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计划关停淘汰以废纸为原料、年产3万吨以下的造纸企业10家,10万标张以下皮革企业4家,预计可减排COD1225.07吨、氨氮66.7吨。
2.工业企业深度治理项目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对皮革、造纸、制药、纺织印染、化工、电镀等行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切实降低污染物产生强度;加大皮革、造纸、纺织印染等行业工业废水深度治理,提高废水综合利用率,切实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华发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再生纸业企业计划通过治理设施改造,提高废水综合利用率等途径,削减COD55吨、氨氮1.6吨。详见附表4
3.城镇污水集中处理项目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完善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及时扩建、增建、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提高废水收集处理率,提升其氮、磷去除效果,力争在2015年前所有污水厂处理率均达到85%以上。严格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环境整治工作的通知》(政文〔〕215号)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含各类开发区、工业小区、污染集中控制区)环境整治,所有开发区的污水必须进入集中治理设施进行处理。经测算,“十二五”期间污水处理厂可新增COD、氨氮削减量1917吨、141吨。详见附表1。
4.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
按照年畜禽养殖场原有综合利用和治理设施对应的去除量不再纳入减排量计算口径,“十二五”以2015年所有措施(含年的原有措施和“十二五”期间新增的措施)分类型进行统一测算的原则,年我市农业源水污染物产生量为COD30549.57吨、氨氮1601.94吨,通过采取改进养殖方式(生物发酵床、垫草垫料等,且垫料还田利用或生产有机肥的)、建设治污设施(清粪方式、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污水处理工程等)等措施,按COD去除效率50%,氨氮去除效率60%计算,可削减COD、氨氮15275吨和961吨。
(二)大气污染物减排项目和削减量
大气污染物减排项目清单各个项目以年污染物排放基数、燃料消耗量、产污设备名称、规模、项目类型、治理技术、污染物去除率等主要指标,根据排放基数与减排措施的污染物去除效率计算“十二五”减排量。
1.二氧化硫治理工程
市“十二五”期间以工业燃煤锅炉脱硫治理为重点,加大对煤锅炉规模在10t以上、SO2排放超标的燃煤锅炉实施烟气脱硫,按照该锅炉的SO2排放基数与脱硫工程的综合脱硫效率计算削减量,综合脱硫效率按照60%取值。“十二五”市燃煤锅炉烟气SO2减排预计为478吨,详见附表2燃煤锅炉烟气脱硫工程项目表。
2.氮氧化物治理工程
氮氧化物的减排主要通过采取淘汰旧机动车辆的措施所产生的氮氧化物削减量,由市环保局配合交通部门进行统一部暑和测算。
五、“十二五”减排保障措施
(一)强化减排责任落实
制定实施《市~2015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落实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政府的减排主体责任,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减排工作负总责,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项目推进和调度机制,协调、督促、推进减排工作。强化企业的污染治理责任,所有排污单位必须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落实目标责任,自觉进行污染减排。强化部门的齐抓共管责任,应认真执行《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的要求,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共同推进减排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对企业履行污染治理法定责任的监管,对不按规定完成治理和减排任务的企业,要通报给金融机构列入企业征信系统,采取停贷、限贷等措施。
(二)深化工业园区环境整治
深入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环境整治工作的通知》,切实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监管,扎实推进工业区环境整治。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相关规定,限期淘汰造纸、皮革、纺织、化纤、食品等行业落后产能、生产工艺和设备,促进开发区优化产业结构。要全面实施清洁生产,现有污染物超标或超总量排放的企业,以及电镀、印染、制革、造纸、制药、食品、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必须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要健全污染治理机制,已建污水集中处理厂要进一步配套管网,完善清污分流系统,实现工业园区废水全收集、全处理;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要完善污水收集管网,督促区内企业自行处理达到接管标准,对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发现一起坚决打击一起,确保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达标排放。
(三)深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重点流域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文件要求,抓紧编制畜禽养殖发展规划及其规划环评;推广规模化畜禽养殖工程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工程;加快畜禽粪便有机肥料厂的建设,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新建规模化养猪场项目,严格实行环评审批和“三同时”制度,配套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积极推广生物发酵养殖“零排放”技术和“猪-沼-果”立体种养模式,推动养殖业规范化发展;积极推行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治理利用工程,努力实现养殖污染零排放和达标排放;严格限制养殖规模,坚决遏制禁养区内养殖回潮现象,坚决制止禁养区外养殖户超规模畜禽养殖,坚决杜绝养殖污水直接排放。
(四)严格新建项目源头把关
把总量削减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把好项目环境准入关,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点对点”调剂制度,新(扩、改)项目的排污总量从辖区内削减量中调剂使用账,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对不能实现“增产减污”的改、扩建项目和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无法通过区域平衡等替代措施削减污染总量的新建项目,各级环保部门不予审批。同时,把好项目竣工验收关,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依法按总量控制要求发放排污许可证,加强核发后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无证排污、超标排污。
(五)强化减排政策资金引导
加大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力度,对高耗能行业中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淘汰类范围的企业,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实行城市污水处理运营费同处理效果挂钩,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COD处理合格率不符合《省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标准》要求的,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减当月污水处理运营费用2%;连续三个月出水COD处理合格率不符合要求的,责成城市污水处理厂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市政府将采取措施收回运营主体的特许经营权。
对双减政策的认识范文6
9月7日,在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一组数据极为亮眼。
在四川,“十三五”前四年,在全省GDP年均增长7.8%、城镇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年均增长3.2%的情况下,人均碳排放为3.2吨,是全国最低的两个省份之一。
与此同时, “十四五”开局,四川定下“高水平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目标,明确要“把数字牵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聚焦激活新要素、推进新治理、营造新生态,加速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打造西部领跑、全国领先的数字驱动发展高地。”
若是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能源大省,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实现碳中和碳排放任重道远;另一方面,数字化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是实现碳中和促进可持续发展重要路径。
这意味着,在“数字化”“低碳化”浪潮下,如何加快推动“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探索出数字空间绿色低碳发展的四川方案,将成为天府四川在“双碳”目标下的“破局”之路。
这趟跋涉中,也正酝酿出前所未有的新机。
这里将汇聚数字经济新业态带来的新机遇,将肩负起创构理想城市形态的时代使命,还将承载起每一个个体对于生活和工作、现实和理想的更多想象……
毫无疑问,“双碳”目标下的四川故事,正入佳境。
格局
“十三五”期间
四川碳排放总量快增态势基本扭转
从初春到立秋,四川很“忙”。
四月初,省会成都,首个冠以“数字”之名的产业功能区正式官宣——位于新津区的天府牧山数字新城,其定位为“数字经济赋能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重要功能是“成渝数字经济新名片”。
到了初夏,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联合召开覆盖21个市(州)、183个县(区、市)政府的重要会议,聚焦“两高”项目分类处置。随后,省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对上半年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红色预警的3个市(州)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
随后,传统产业主动谋变。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发出全省首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呼吁钒钛钢铁低碳转型。7月27日,四川冶控集团揭牌成立,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短流程绿色炼钢集团。
来到9月,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蓉召开,论坛以“数字助力,绿色发展”为主题,旨在动员聚集各行业各政府部门,各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等社会力量,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手段助推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目标,备受关注。
数月之间,针对“双碳”的目标,四川就涉及到了数字产业集聚、严控“两高”项目发展、助推清洁能源转型等多个领域,再细化下去,新场景新业态、新生态等题中之意更是贯穿于每个日常中。
也正因为这样的快节奏,眼下,四川的碳排放总量快增态势已基本扭转,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
“十三五”期间,四川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7.4%。全省水电装机达到7892万千瓦,居全国第一,水电外送电量累计6698亿千瓦时,全省森林覆盖率累计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40%。
在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的背后,是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加快。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创建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296家,建设工程节能标准设计阶段执行率达100%,新增和更新城市公交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连续3年超过90%,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占比突破84%,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50%以上,化肥使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
这也印证了一个事实逻辑,从微观主体的“一小步”,汇聚成助推能源转型的“一大步”,再到探索出数字碳中和中的四川“样板”。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时间节点,四川正积极抢占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高地,从顶层设计入手,以数字技术助推能源转型、引领市民生活减碳合,实现经济效益和降碳减排双提升。
天府四川,新的格局,正在崛起。
破局
发展阶段不平衡不充分
区域间减碳压力差异明显
何为数字碳中和?
“我理解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在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讲到,题中之意,除了包含让数字产业低碳化、绿色化之外,还有让数字产业为碳达峰、碳中和赋能增绿的思考。
王金南坦言,国家要实现“双碳”目标,势必将目标任务分解和细化到各地,各地方政府将成为实现目标的关键,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过程中,各地因能源结构不同,产业结构不同,必然节能减排任务不同,完成时间也将有所不同。
事实上,发展阶段不平衡不充分,这样的困局在四川同样存在。
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在赵乐晨看来,四川下一阶段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思想认识和能力薄弱与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存在巨大差距;发展阶段不平衡不充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挑战十分巨大;碳达峰、碳中和纵深推进的发展基础和政策行动差距较大。
对此,四川正通过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战略布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作出更大贡献。
具体而言,达峰时间有先后,区域上,成都、广元等已经作出承诺的地区要锚定目标推进达峰,攀枝花、眉山等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加快达峰,多数城市应于2029年及之前达峰;行业上,特别是煤电、钢铁、水泥、化工等传统高碳产业要率先达峰,建筑、交通要通过提升能效、优化用能结构实现低碳化。达峰水平有高低,四川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资源大省,要树立全国和全省一盘棋理念,增强大局、全局意识,设立总量刚性目标,实施差异化增量控制。
而这样的探索,其实已有成果。在成都,以数字经济推动低碳增长、以数字治理助力低碳生活、以数字创新驱动低碳发展、以数字基建支撑低碳转型,“十三五”时期,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分别累计降低14.2%、21%,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62.6%,森林覆盖率达40.2%、年固碳量超过200万吨,人均碳排放位居全国十大城市最低,荣获联合国“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
解局
着力提升数字碳综合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探索多路径减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系统变革,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论坛上,有专家举例道,浙江、上海等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可重点关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等;甘肃、宁夏等西部省份可在探索新能源发展方面持续发力;四川、福建等森林覆盖率较高的省份可重点关注生态碳汇。
整体上看,“十四五”期间,四川将以碳中和愿景为引领,围绕2030年前达峰目标,积极探索符合四川战略定位、发展阶段、产业特点、能源结构和资源禀赋的低碳转型路径。
对此,论坛上,相关领导透露,下一步,四川将着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抓好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运用互联网加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升,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着力推动能源数字化转型,加快普及智能化用人监测和诊断技术,强化能源使使用的精准调控,优化能源生产运输交易和消费环节的资源配置能力。着力推动市场数字化转型,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赋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新场景新业态正在不断涌现。例如,科技战线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号召,四川大学联合东方电气集团等单位组建全国省级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布局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三大研发方向。西南石油大学挂牌碳中和研究院,设立天然气绿色开发利用、零碳能源系统、储能技术、二氧化碳高效捕集与绿色转化4个研究中心。
绿色金融创新迈向2.0时代。人行成都分行实施碳减排票据再贴现专项支持计划,加大对碳减排企业的融资支持。中航成都碳中和产业基金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四川机场集团、雅砻江水电参与发行全国首批碳中和债券,全国首单区县级碳中和绿色中期票据在成都新都区发行。
此外,四川也是林草碳汇的“沃土”。《四川林草碳汇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林草碳汇项目规模达3000万亩。支持凉山州乡村振兴、宣汉森林经营、天全大熊猫栖息地恢复、龙泉山城市森林、若尔盖湿地等林草碳汇项目示范,还将探索林农碳汇+互联网“微碳汇”模式,开发乡村林草碳汇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