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育率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育率趋势范文1
【关键词】 东风渠 河道生态 绿化美化 以绿养绿 实践探索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和基础,而河渠道的生态绿化建设便成了摆在水利人面前的重要任务。河渠道生态绿化建设既与民生息息相关,又与城市绿化步调一致;既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又可以美化环境;既能提高渠道运行的安全性,又能实现灌区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可谓是一举多得。
1 基本情况
东风渠灌区位于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腹心地带,管理的干渠16条,全长816公里。灌区水利工程设施大多处于郊外农村,河渠道两岸地形千差万别,这也为渠道生态绿化治理及景观打造提供了天然的大舞台。从2004年至今,东风渠管理处每年利用丘陵区干渠进行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之机,对改造渠段两岸进行生态绿化,在管理站、点或必要地点打造水文化景观长廊,相续建成了一批在大型灌区具有示范作用的河渠道生态绿化示范点。如东风渠眉彭干渠生态渠建设,将人文景观融入自然生态之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又如东风渠总干南北闸景点建设以历史人文景观来突显水文化的特点,既富含哲理又具浓厚的文化底蕴等等。
2 实践与探索
2.1 将新理念融入河渠道生态绿化建设的原则之中
在渠道岸坡绿化的规划设计中,以现代水利的理念为依托,重点突出人文水利及生态水利,按照以人为本、立足长远、注重特色的原则,突出山系与水系融为一体的和谐绿色长廊特色。在规划设计中,严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科学搭配乔、灌、草三层绿化物种和巧妙布局小景点,有效控制地表径流冲刷侵蚀两岸水土,最大限度降低入渠洪水的浑浊度和有效拦蓄入渠洪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对新建水利工程设施的破坏,充分发挥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水土保持效益,同时达到绿化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融为一体的人、水、自然和谐共处的终极目标。
(1)在沿渠带状绿化规划设计方面,利用渠道地处郊外、农村原有的田园风光,以及河渠道两岸自然的挖填相间的起浮地形,形成高雅别致、错落有致、美观和谐的绿化风景;依托河渠道原有的弯曲,制造出曲径通幽、曲则有情的效果,以岸坡绿化衬托出水的洁净之美和灵动之美。在绿化效果上,按照注重层次、合理搭配的原则,充分利用植物的大小、色彩、季相等特点,把乔木、灌木、图案及地被植物进行巧妙配置,努力打造四季有花、四季常青、富有变化的植物景观。在绿化苗木选配上,充分考虑维护成本、适宜性、成活率,按照“观赏、实用、便于维护”的绿化要求,做好苗木品种的选配。以渠堤两岸生态绿化治理为侧重点,大面积铺种防冲刷、耐干、维护方便、低成本的草坪。新南干渠王家冲填方渠段外坡在物种的选择上,大面积铺种根系发达、生命力强耐旱、耐冲刷的铁线草,渠堤外坡间种植美人蕉和芭蕉树加以点缀,增添了美感。通过治理,达到了固坡、减小雨水径流对坡面的冲刷和美化环境的目的。如图1所示。
(2)充分利用一些节点工程,依托河渠道两岸现有的挡墙、桥梁等水工建筑物,植入具有个性的文化小品,用以增加渠道绿化的文化品位和哲学内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眉彭干渠地处丘陵山区,在生态渠道打造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挖方渠段两岸现有条石挡土墙的立面,打造成壁画形式展现出来。壁画两端雕刻有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者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和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千古名言。壁画巧妙点题、引题将人文生态融入自然生态之中,更展现了水利人知性的一面。如图2所示。
(3)在重要枢纽闸、管理段的景点,根据管理段庭园结构形式的特点,引入园林景观打造的风格,将增加水利工程的水文化作为重点,突出景观的哲理和文化底蕴,以提高水利工程设施的品位。总干渠南北闸景点建设,利用总干渠和北干渠分水处的三角地带,在原堰塘内作景观设计,共设计“太极阴阳、龟负洛书、飞沙溢流、翠瀑洒珠、碧泉吐玉、七星伴月和空亭翼然等景点,用“龟负洛书”展现大禹治水,“飞沙溢流”则是小型的宝瓶口,展现李冰治水的画面。如图3所示。
2.2 强化河渠道绿化管理,巩固绿化效果
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作好日常管理和维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加大生态绿化建设的同时,要按照“建管并举”的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已成绿化区域的管护力度,巩固绿化成果。
(1)聘请专业绿化维护公司对绿化区域进行维护。绿化管护的专业性较强,植物的习性各异,需制订具体的维护方案。为此,东风渠管理处聘请专业绿化维护公司对绿化区域进行维护,签订维护合同,明确维护目标。由承包人负责实施绿化合同区域内的管护养护和保洁工作,管理项目包括:绿化区域的施肥、施药、杀虫、修剪(树、灌木、草坪)、清除杂草、换种、延伸草皮等技术管理。绿化维护公司聘请当地群众为管理员,并对他们进行业务技能培训,通过业务知识讲座和实际操作,使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保证了绿化管理任务的有效圆满完成。同时聘请的管理人员要负责日常巡查工作,防止并制止出现侵占、人为损坏绿化工程的现象发生。如图4所示。
(2)加大绿化执法力度,维护绿化成果。为确保河渠道绿化的长效管理,要认真抓好绿化执法工作。充分利用水管单位已有的水政执法队伍优势,安排执法人员参加绿化执法方面的业务培训,负责对破坏绿化行为的查处工作。设立举报电话,实行“群防群治”,确保损坏绿地和苗木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
(3)加大舆论宣传,提高沿渠居民文明素质。进行河渠道生态绿化建设,主要受益的是当地居民,加大宣传,强化舆论监督,鼓励、引导沿渠两岸居民参与绿化管理。充分结合水法规宣传和平时普法的时机,不断地加大绿化建设法律法规的宣传,形成全社会参与爱绿护绿的氛围。设置温馨标语牌,提醒广大居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共同爱护我们共同的水利生态环境。
2.3 大力发展“以绿养绿”的循环模式,促进绿化工作良性循环
随着绿化工作的不断开展,绿化面积及规模越来越来大,需要投入的维护经费也不断增加。多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经费管理模式为自收自支,绿化建设方面已投入很多资金,在没有国家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还需要在维护方面投入大的资金已经捉襟见肘。为此,要尽可能地开展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模式,依托现有的大面积绿化区域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以绿养绿”的循环模式,促进绿化工作良性循环,减轻单位支出负担。
(1)利用已成绿化区域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苗圃产业,套种生态经济林。在新南干渠生态绿化区域,由专业绿化维护公司牵头运作,业主单位以现有绿化区域为资源入股,用分红收入抵扣部分维护费。绿化公司在渠道管理范围内种植长势和见效较快的巨桉树,计划用5至10年时间,逐步减少河渠道绿化维护方面的投入,实现生态绿化自身良性循环。
(2)充分利用部分河渠道管理段(点)的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增收渠道,补贴绿化建设。总干渠进口段约有8000余平方米的绿化区域,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好,利用地处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招租,盘活了资源。
3 经验与启示
3.1 按建设水生态文明的理念统筹规划,科学设计
按照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多树种、草种的合理配置,提高河道生物多样性,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2 坚持五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原则;二要坚持“满足功能,兼顾景观”的原则;三要坚持“保障水利工程设施安全”的原则;四要坚持“保护与新建结合”的原则;五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3.3 按照“突出功能,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与搭配物种
(1)乔灌草结合,形成复层林冠结构。乔灌草结合能更好地发挥林冠对降雨的截流作用,减弱雨水直接对地面的溅击作用。
(2)深根系植物种类和浅根系植物种类结合,形成立体的地下根系结构,不仅能更好地防止水土流失,而且提高了土层营养的利用率。
(3)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混交,植物群落可以形成不同的季相,避免色彩单调,提高景观效果。
(4)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搭配,河坡和堤顶较宽时,在四周可采用阳性树种,林带中间和林下则采用阴性树种,以减少树木间的竞争。
(5)不同花期的植物种类混交,不同花期的植物混交,改善河道的视觉效果。
(6)在优先考虑防止或控制河岸水土流失的条件下,充分考虑植物护岸植被带的绿化,美化的亲水景观效果和提供动物良好栖息地等生态效能。
4 结语
做好灌区河(渠)道生态绿化建设,为灌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水利生态绿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应是我们长抓不懈的重点工作。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水利建设与管理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人水和谐、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冠美.水工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6.06.
生育率趋势范文2
关键词:绿化苗木;问题;趋势
1、我省苗木业的现状
就苗木业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营销模式陈旧、缺乏标准化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这说明要真正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不单单意味着改变种养门类,加强产业规划,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势在必行。
国家生态和园林建设需要苗木,但不是什么苗木都需要。特别是常规树种、小规格苗木和低质种苗的市场需求不再旺盛。从北方的杨树、柳树过剩到南方的蜀桧、龙柏过剩,我们依稀看见某些苗木过剩已经不是部分地区的问题了。一方面是小苗多了,绿化工程一时还用不上;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人们普遍对五六年后绿化苗木市场的担忧。大规模苗木已连续几年紧俏了,今年也不例外,这是城市绿化和美化工程直接拉动的结果。
2、苗木生产者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苗木生产的根本目标是应用,而应用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园林设计。园林设计中与植物关系最为紧密的是植物造景,苗木生产者如果对植物造景有一定的理解,有意识地把苗木生产与植物造景联系起来,生产就更会有的放矢。就目前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苗木生产者特别予以关注。
首先,植物的功能性日益受到关注:植物改善环境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树叶较厚、枝下高较低、枝叶比较密集的减噪音植物,如南方的珊瑚树,海桐,山茶等;可以吸收有害气体的植物如夹竹桃等,是设计师在道路以及居住区绿化设计中非常需要的品种。
其次,要深刻认识植物造景的功能和特性:从应用植物完善空间构架的角度讲,很多园林设计师非常需要高度超过25米的高大乔木来增大空间的体量,而这样的植物种类现在苗圃里面非常少,成品苗就更少。当前的园林植物造景中青睐季相变化明显的树种,而这一点在目前的苗木生产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从体现地方特色的角度讲,我们的园林设计越来越强调体现场地的地域性和独特性,这就必然需要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树种,而从全国的苗木生产情况看,我们的苗圃恰恰面临着品种单一,乡土植物品种缺乏的问题。一些生产技术不难、又有相当适应性的乡土树种却很难买到。
再次,植物是野生动物的生存基础:目前,规划设计师们不仅强调要以人为本,也非常强调要给动物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实现的主要手段就是建造适当的植物群落。而这个群落里面,一定就会有可以给小动物提供食物的植物,吸引鸟类筑巢的植物等等。我们的苗木生产者一方面一定要知道在一个地区到底什么样的植物可以有这样的功能,从而确定自己的生产目标。
3、苗木价格的构成因素
3.1、苗木的珍贵程度:苗木同样有审美情趣和文化背景,审美情趣愈高,传统栽培愈久,其价位往往较高,如罗汉松、银杏、桂花等树种。特别是大树,古朴苍劲,富有浓厚的文化韵味和内涵,是园林植物造景中的精品。
3.2、苗木的树体特征:苗木的树体特征,主要包括苗木的干径大小、冠围丰满程度和大小、树木长势以及枝条生长情况和树木健康状况等。
3.3、苗木自身的生长速度:园林树木可分为慢生和速生树种。生长速度慢,生长周期长,价格较高,如大中型罗汉松、桂花、松柏类树木。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相应较短,则价格较低,如木芙蓉、天竺桂等。
3.4、苗木的生熟:生树是指异地树木,以及一直在原生地生长和多年(至少5年以上)未进行翻植的树木。此类树木一旦移植至绿化工地栽植,死亡率较高。熟树是指在本地且经过苗圃培育的、反复移植或多次作过断根处理的树林,因其须根发达、土球紧实,移植成活率很高。同一规格,同一长势的同一树种,因生熟有异,价位相差一般较大。
3.5、绿化工程对苗木的特殊要求:因规划设计方案不同,树木的配置千差万别,其中自然式绿地的树木配置情况有时非常特殊,它要求树木的姿态、长势独特,一地一景,避免重复。目前,园林苗圃地生产的苗木,多以同规格、同形态为多,生产方和需货方很难合拍,这就给个别在姿态和长势上奇特的树木留下了较多的高价位空间。
4、在苗圃育苗生产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4.1、培育全冠或半冠大规格苗木。由于城市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要求工程竣工后,马上投入运行,园林景观能立刻见到效果才行,因此全冠或半冠大规格苗木在工程中比较受欢迎。此类苗木起苗时,要提前2年断根并进行适当修枝,故苗圃生产者要提前进行规划。
4.2、适当培育一部分容器大苗。当前的工程建筑项目竣工后需要接着进行绿化施工,而建筑项目不可能都赶到春季竣工,因此绿化工程反季节施工较多,采用容器苗是提高苗木成活率和快速体现绿化效果的重要手段。
4.3、培育抗性强、适应性广、养护成本低的苗木。用于城市绿化的树种,要适应城市的立地条件。城市的空气相对干燥,昼夜温差小,环境污染较重,而且土壤板结、透气性差、肥力差。在城市园林绿化中,不可能为了栽活一棵树或者让某一树种正常生长而改造城市的环境,使城市的立地条件适应该树种的生态特性,因此那些抗寒耐热、抗旱耐湿、抗病虫耐污染的树种在城市绿化中就占有一定优势。建议苗圃在选择树种的时候着重从其适应城市环境条件的需要出发。
4.4、培育非常规树种、品种的苗木。不要争着上热门苗木,可以改变策略攻冷门。几年前,杨树苗一哄而上,法桐的大面积培育,紫叶李、美人梅等彩叶树种几乎每个苗圃有。但是,再热门的苗木生产过多,也会造成互相压价,这种现象苗圃生产者要引以为戒。春天开花的树种的确俏销,但一年两季、三季开花的树种观赏效果更好。大自然造就了万物生长,科学的发展观需要我们培育多样性的品种,以适应在多种自然环境的生长。因此,苗圃生产者可以尝试从事稀有苗木的生产,如观赏果树中的木瓜、海棠、山楂、石榴、柿等;水生植物中千屈菜、荷花、睡莲、水葱、花叶芦竹、水芹、再力花、梭鱼草和屋顶绿化常用的佛甲草等。这些花木品种目前在苗圃中培育的比较少,将来需求会逐渐增加。
4.5、苗木规格与培育密度要适合城市应用。一般说来,大乔木胸径为7厘米~9厘米和10厘米~16厘米,中乔木5厘米~6厘米和8厘米左右,小乔木2.5厘米~3厘米和4厘米左右,没必要培育再大规格的。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大规格苗木培育前期可在苗圃地内套种地被、花灌木。如果培育胸径12厘米以上的大规格乔木,可分两个阶段进行。开始按每亩222株的密度栽培,等培育到胸径7厘米以上后,可隔行卖掉一半苗木,然后剩下的继续培育。
4.6、外来品种苗木的培育要谨慎行事。在引进外来物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前,国家规定必须经过评估论证、引种评审、隔离试种、鉴定认定和严格检疫等一系列过程。前几年,一些苗圃引进了不少外来树种,大部分未经正规渠道,有些树种不适应我国生态环境;有些树种虽然表现较好,但适应生长的范围较窄;有些树种观赏价值确实较高,但栽培水平要求高,栽培成功的工程大苗较少,因此价格也较高,工程上应用也少。由此看来,规模较小苗圃应慎重发展新品种,经济实力较强的苗圃可选择优良的外来树种从事专业生产。
生育率趋势范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瑞丽减肥”为你整理了这篇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调研建议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按照博山区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的部署要求,区政协于8月中旬制定专题调研实施方案,成立由张新清副主席任组长的专题调研组,8月17日,首先对区文旅局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自今年4月份全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区文旅局按照职责,克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积极推动全区创建工作向前推进,但是目前全区面上来看,各单位、部门对创建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创建氛围不浓厚,下一步我们专题调研组将重点调研相关单位和景区,对创建活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及时梳理,力促创建工作积极稳妥高效开展。
通过对区文旅局的调研,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如下:
一、资金问题。按照创建工作需要,区文旅局已经提报创建工作资金的请示,但截至目前相关创建资金还未拨付到位,影响了创建活动的进度。建议加快拨付创建急需资金。
生育率趋势范文4
关键词 原平市下马铺;铝土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8-0047-02
1 概述
山西省原平市下马铺铝土矿区位于原平市北西320°方向直距34km处的段家堡乡西庄头~龙宫一带,矿区据208国道约2.00km,有简易公路相接,交通较为方便。本区地处云中山北端,地貌属断块剥蚀的低中山区,沟壑纵横,切割强烈。下马铺村一带史上无铝土矿矿权设置记载,但进行过小比例尺地质填图等区域性的基础性工作,地表现有零星铝土矿的出现,近年来,在露头出现附近有铝土矿民采活动,为地质工作提供了考察依据。1997年~1998年山西省地勘局区调队在本区进行了1:5万的区域地质调查,编制了1:5万轩岗幅、下大林幅地质图。2009年在该矿区范围内进行了普查工作,由于区内矿体不连续,厚度变化大,用第Ⅰ勘查类型控制不了矿体,对圈出具体靶区造成了难度。此次通过对矿区普查工作的详细摸底和对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分析,初步明确了该矿床的成因及成矿规律,并对其下一步的找矿方向作出了预测[1]。
2 区域地质
1)地层本区区域地层出露较齐全,从老到新有太古界,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及新生界第四系;
2)构造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吕梁~太行断块的宁武~静乐块坳北缘,东邻五台山块隆,西接吕梁块隆。区域构造线以NE~SW向为主,横穿矿区中部的盘道梁向斜,褶曲构造及NE~SW向断裂是本区的构造主体;
3)区域矿产较丰富,主要以煤和铝土矿为主,石灰岩、粘土矿等亦有产出。其中铝土矿赋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下部,是本区主要矿产之一。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规模大小不等,Al2O3>45%,A/S 2.6~7.0。下马铺矿区东南有石墙等中型铝土矿床,西南部有原平市长梁沟、南蚕食等大中型铝土矿床,北部有西红河、宽草坪等大中型铝土矿床。
3 矿区地质
1)地层区内出露地层有奥陶系中统,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山西组,二叠系下统下统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全新统。全区基岩出露面积达75%以上。含矿段附近地层从老至新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主要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主要出露在矿区东南部。岩性为灰白色、肉红色、灰黄色,少量紫色微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角砾状泥灰岩。厚度大于200m;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本溪组与下伏奥陶系中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本组分为两段。一段(C2b1):本段为铝土矿主要含矿层(含铝岩系)。底部由铁质粘土岩开始,向上依次为山西式铁矿、铁质粘土岩到中部的铝土矿,上部为硬质耐火粘土矿或粘土岩。依据其岩性组合和铝土矿成因关系,剖面上可分为三种组合类型,即铁铝质岩组合、铁泥质岩组合和泥质岩组合。区内这三种剖面类型相互渐变过度,形成了成矿带和无矿带相间出现。铝土矿为灰绿、灰、灰白色,碎屑状、半粗糙状和致密状结构,块状构造,矿层下界距奥陶系灰岩侵蚀面0.00m~3.69m,平均0.78m。各类岩(矿)石之间呈渐变关系,界线不大明显,呈层状、似层状产出。本段厚度1.28m~11.95m,平均4.77m。横向上厚度变化较大,纵向上变化相对较小。二段(C2b2)从下至上依次由生物碎屑灰岩或球粒状泥灰岩、细砂岩、粘土岩、黑色页岩夹不稳定的煤层或煤线组成。底部生物碎屑灰岩不稳定,呈灰色、灰黄色,透镜状层理。生物碎屑多为瓣鳃、腕足类和海百合茎碎片。其顶底通常有一层不稳定的煤层或煤线,煤层多相变为黑色碳质页岩或黑色页岩。该段在区内沉积厚度不稳定,变化范围由1.30m~15.80m,平均8.85m。
2)构造
矿区处于盘道梁区域主向斜的东南翼。主要构造线方向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多呈NE~SW,NEE~SWW方向展部。地层产状2°~28°,一般14°左右。区内有14条小断层,断层延伸短,断距小,对矿体影响很小。
4 矿床地质特征
4.1 铝土矿的赋存层位
铝土矿赋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一段中下部,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灰岩侵蚀面之上,俗称“G层铝土矿”。矿层下界距奥陶系灰岩侵蚀面0.00m~3.70m,平均1.75m。
4.2 矿床规模及矿体形态产状
普查工作在矿床内部施工了21个钻孔及露头38个浅井,有8个钻孔和16个浅井为沉积无矿,沉积无矿天窗的存在使得矿体间断不连续,厚度变化较大,矿体厚度极值0.50m~3.89m,全区平均1.35m。根据见矿工程控制及矿体不连续孤立存在的特征,只在埋藏较浅有较少工程控制的地段圈定了四个小矿体,分别为Ⅰ、Ⅱ、Ⅲ、Ⅳ矿体,其中矿区中部Ⅱ、Ⅲ两矿体为本矿床的主要矿体,其余两个矿体零星出露,呈孤立的不规则状产出,单矿体沿走向长度不一,主矿体达950余米,小矿体320m~780m不等,沿倾向最大宽度950m左右,小矿体为100m~300m。矿体形态呈不规则的似层状、透镜状,产状与围岩一致,倾向320°左右,倾角12°~28°,一般在14°~20°之间。局部地段可达30°。矿体形态变化受后期风化剥蚀作用的改造,使其在地表出露形成不同形式的锯齿和港湾状。
4.3 矿体厚度变化规律
矿体严格受含矿岩系岩相分布控制,铁铝质岩相的发育程度决定了矿体的存在与否,制约着矿体的形态、厚度变化,铁铝岩相受奥陶系灰岩侵蚀面的古地形控制,使其形成为盆地充填沉积层序。铁铝岩相厚度越大,矿体越厚。而厚度小的地方常相变为泥质岩,矿体尖灭。
4.4 矿石物质组分变化规律
4.4.1 铅垂方向上
各矿种和矿石类型的变化及沉积顺序,从下至上基本是山西式铁矿——铁矾土——铁铝岩——铁质铝土矿——粗糙状铝土矿——致密状铝土矿——硬质耐火粘土矿:化学成分的变化一般是下部铁高、铝低,中部铝陡然增高,铁和硅低,而上部铝又有所降低,硅增高较为明显。
4.4.2 水平方向上
铝土矿各矿石类型沿走向一般变化不大,但由于受到古地貌凹凸不平的影响,有时出现厚度发育上的差异,个别地段甚至相变为铁铝岩形成沉积无矿天窗。沿倾向向西矿石质量及矿层厚度一般亦有变差趋势。
从整个空间上看,矿体的化学成分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即Al2O3与SiO2呈反相关关系,而与TiO2呈正相关关系。
5 矿区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5.1矿区成矿规律[2]
5.1.1 矿床成因
本区铝土矿与我省绝大多数铝土矿矿床一样形成于石炭纪本溪期。其层序与建造具有陆源铁、铝质建造沉积韵律的特征。它以古风化壳的奥陶系中统石灰岩类为基底,向上为铁质层—铁铝层—铝土矿层—铝硅(粘土岩)—碳酸盐岩层。矿体呈似层状、层状产出。界线多为渐变过渡关系。就物质成分及结构而论,在弱酸环境中溶解的铁质和古风化壳残积物,首先沉积形成铁质层,然后是铝硅物质的沉积,这是沉积环境水介质pH值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而其结构为致密状和粗糙状(碎屑状),这些特征表明该铝土矿床为泄湖—浅海相碎屑及胶体化学沉积而成。
成矿物质来源要结合本区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本区位于原平古岛北部边缘。这一特点与我国北方大部分铝土矿成矿地质条件大致相同。有理由认为本区铝土矿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是基底碳酸盐岩的古风化壳。另外有古陆、古岛、古老的结晶岩石风化产物的补充。
5.1.2 矿区成矿规律
区内铁铝质岩相为铝土矿成矿岩相,泥质岩相不含铝土矿。铝土矿矿体在矿体走向上和倾向上均随铁铝质岩相沉积而变化,往往呈不连续透镜状孤立存在。
矿体严格受含矿岩系岩相分布控制,铁铝质岩相的发育程度决定了矿体的存在与否,制约着矿体的形态、厚度变化,铁铝岩相受奥陶系灰岩侵蚀面的古地形控制,使其形成为盆地充填沉积层序。铁铝岩相厚度越大,矿体越厚。而厚度小的地方常相变为泥质岩,矿体尖灭。
5.2 矿区成矿预测[3]
普查工作用第Ⅰ勘查类型工程间距400m×400m无法控制矿体形态,矿体规模太小,只在埋藏较浅有较少工程控制的地段圈定了四个小矿体,找矿成果不太理想,本次通过对普查成果的综合研究发现本区还有扩大找矿成果的可能性,其找矿方向是:
1)改变勘查类型
下一步找矿工作建议按Ⅱ类矿床勘查类型布设勘查工程,区内岩相组合变化大,矿体厚度不稳定,工程间距太大容易漏矿,根据普查已施工的见矿钻孔,重点选含矿段及矿体厚度都较大的钻孔,在其周围附近布设新工程,符合从已知到未知的勘查原则。同时利用新工程进一步重点控制值得怀疑地段的无矿天窗的范围;
2)加大找矿深度
近年来,在很多勘查区内逐渐加大了探矿工程深度,特别是对大于300m~600m埋深的地段进行深部找矿并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本矿区有两个钻孔深度均大于300m,其单工程矿体厚度超过1.5m,矿石质量较高。区内西北角本溪组埋藏较深,埋深在500m左右,普查阶段因经费限制,没有对该区域布设钻孔进行勘查,该区域紧邻已知见矿,有找矿远景;
3)煤铝兼探本区煤层较发育,对深部勘查时应做好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工作,煤铝兼探,会收到更好的找矿效果和经济意义;
4)加大对构造的研究区域上构造复杂,对本区肯定有影响,应进一步查明矿区内构造。
参考文献
[1]钟庄华,等.山西省原平市下马铺矿区铝土矿普查报告.
生育率趋势范文5
关键词:城市绿地环境; 人居环境; 建筑物绿化;
中图分类号: 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人们把焦点从高速发展经济的关注中抽调了出来,开始用心去关注除了经济发展以外,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进行处理。城市快速发展了,因而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需求,关于资源的调配问题是今天社会主体急需面对的问题。城市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所以城市的核心是人。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活动对周边环境会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会反作用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上,或产生积极的作用或起到阻力的作用,这都是我们不得不谨慎处理的关系。
英国著名记者乔纳森·沃茨(Jonathan watts)①曾就一次访谈中指出中国在高速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拖慢中国飞奔的脚步的,是生态空间的不足。“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者。今年,中国的燃煤量,可能将占全球消耗量的一半。自2003年以来,行驶在中国马路上的汽车数量已经增加4倍,从而提高了对燃油的需求量。”“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许很快就会撞上‘生态墙’,有些地方可能已经撞上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开始制约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生态建设刻不容缓。
生态建设中的“生态”是人与环境间高效和谐的生态关系的简称,它既是一种竞争、共生和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又是一种追求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和秩序持续与和谐的系统功能;既是一种着眼于富裕、健康、文明目标的高效开拓过程,也是一种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进化适应能力;既是保护生存环境、保护生产力、保护生命力支持系统的长远战略举措,也是一场旨在发展生产力的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革命,是一种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
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生态的含义不是指回归自然的原始状态,也不是人间仙境式的理想模式,而是在积极意义上的去发展生态,让积极意义上的生态建设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作用回城市建设上,同时创造更适宜的优质生活环境有利于人的活动,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此,生态建设既要立足于对环境的保护,又要着眼于企业经济和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平衡二者的关系才能为社会带来协调的局面。我国已经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也从多年以前就开始着力于生态建设。不久前召开的党十上更是重点提到要注重“生态”的发展,为响应号召全国在生态建设方面更是注重,各种保护和改造在上演。
可是,目前我国生态建设的重心应放在力度和稳度并重的发展上,不能只是因政策风头而着重进行,而疏于生态规划布局。生态建设毕竟是意义深远的规划与建设并重的社会活动。它有别于环境保护主义和环境掠夺主义,城市可持续能力包括生存适应能力、生产进化能力和生态整合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生态规划与设计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它的任务就是要以尽可能小的物理空间容纳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以尽可能小的生态代价换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以尽可能小的物理交通量换取尽可能大的生态交通量。可是,现实往往与理想是不一致的。城市现今的发展都是土地减少,高楼林立,绿地空间反而越来越狭小,城市的生态空间在受到挑战。这种趋势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二线城市甚至更深入的内地城市。可是,随着城市发展与生态关系的辩证关系上,一线城市开始注意到了绿地生态对城市的重要作用。人们发现城市城市屋顶占有约城市面积的1/5,如果合理改善并加以利用,会使城市在环境与绿化方面得到整体的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正从传统的物理规划走向生态规划,实现从绿地到绿体——屋顶花园、中空花园、立面绿化、底层公园的转变。
在深圳,第14期深圳城市建筑设计大师论坛:“向城市致敬——新世纪摩天楼的设计实践”中曾提到过,未来大城市的发展趋向是超高层建筑综合体,也就是说建筑的未来发展是空中的战役。这样的趋向值得我们深思未来城市景观绿化的前景方向是否是跟随建筑的步伐,把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技术发展到的一个指导性方向。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技术,技术的初期投入相对常规绿化来说性价比是比较高的,但是,众所周知,屋顶绿化技术从诞生到发展,建成后维护的费用高一直是设计者和建设者费心思的难题。
目前,我国的屋顶绿化技术与国外的屋顶绿化技术存在差距,而且在植物选种培养和植物生态习性培育上也存在有很大的分歧。这是由于我国景观主导方向与国外的景观理念不同所致的。国内关于在关于屋顶绿化方面不仅仅只是要求地被式(地毯式)屋顶绿化,更多的是希望会有花园式的景观作为休闲休憩空间。因此,对于植物的种植形式和植物育种以及选种配置上是有相当高的要求的,这就决定了国内对于屋顶绿化技术的继续研究和发展并不是一时一刻就可以完成,他需要我们广大工作者的长期努力。
事实上,世界上有很多城市都在推广屋顶绿化技术的应用。这绝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重要的意义就在于——生态。它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还能吸收大气污染物、增湿、滞尘、降噪,“城市中心地带寸土寸金,可以种树种草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少,但屋顶上还有大片空地可以利用。” 于是,屋顶绿化就以一种的特定的姿态——对城市建设占地的补偿,从而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国内一线城市都是寸金寸土。在地价和房价都在增长的时期,钢筋水泥混合建筑物不断在土地上成长,绿地也在一点一点的减少。在香港,为适应土地资源短缺的现实,建筑方向是以超高层建筑为主导,因此超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天空几乎成为一线天。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等一线城市注意到了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开始在这一方面上去发展绿化空间。绿地,不仅仅是地表的定义了。绿化种植开辟了空中的高度。
屋顶绿化是一种节能环保和丰富景观的绿化形式。广义的屋顶绿化不仅仅指建筑物屋顶上的绿化,还包括阳台、天台、露台、墙体、地下车库、立交桥等建筑物上的绿化。 曾经有研究表明,城市建筑的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达到50%以上时就可以防止城市内涝,达到70%以上时,城市的空气就会湿润而洁净。对屋顶绿化下方的住户来说,也有更直接的好处:夏天房子里温度起码会降个几摄氏度,会比没有做屋顶绿化的建筑物要凉快许多——这就是屋顶绿化的“空调作用”。同时,它降低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吸纳和降解PM2.5,节约能源,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还可以改变城市空中景观,是城市中心区廉价的绿化方式。
俞孔坚教授曾经说过,景观设计要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神”——文化。屋顶绿化设计也不例外。屋顶绿化技术的发展要结合建筑系统来进行研究,屋顶结构板的荷载是必须在建筑设计初期就应该考虑在内。屋顶绿化在选种和设计上也要考虑种植土的自重对结构板的影响。
城市的核心是人的活动,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人的活动。人——城市——生态(自然)都是息息相关,具有动态联系的。屋顶绿化技术作为生态建设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还应该不断的改进以期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生育率趋势范文6
>> 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 基于文化认同的广西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构建研究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内在动因分析 试论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选择 生态旅游中社区居民参与模式研究 生态旅游中的社区参与问题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比较研究 分析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谈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社区参与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分析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分析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问题分析 旅游社生态旅游服务探究 乡村旅游社区生态意识培养 国内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研究进展述评 社区居民参与视角下的生态旅游规划研究 基于社区参与的南矶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态旅游中社区参与的有效性探析 基于社区参与的大庆市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si=9。)。非政府组织由于其政治、财政、管理的独立性,更能客观公正的体现民间诉求,服务公众。社区作为生态旅游的利益主体,无论是政治参与,经营管理还是资金投入和知识水平都处于劣势,话语权微弱,无法保证利益的获得,而非政府组织的引入在加强第三方监管的同时,更因其在资金及教育等方面的支持提升了社区的获利能力,强化了社区的主体地位。
4. 社区被纳入受益体系
不同模式都强调关注社区利益,并建立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体现了社区生态旅游的本质。社区利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2) 基础设施、服务及安全等公共福利条件改善;(3) 自主创业和就业机会增加,获得工资收入;(4) 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包括环保等知识的学习和生存技能的培训;(5) 红利收入。
相对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能使各利益主体在生态旅游系统中找到利益平衡点,进而产生“心理平衡”。当地社区最大的资源是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效的资源价值评估,合理的生态补偿,可以激发社区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减少对外来企业的敌意和不信任感,自觉放弃砍伐、打猎、放牧等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其它主体合作共同开发生态旅游市场。
尽管上述模式体现了CBET的一系列特征,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5. 社区参与的起点问题
没有资料表明社区参与了洛克泰尔湾和哈里曼山的生态旅游规划。哈玛谷村理事会对旅游规划的参与主要体现在制定、落实规划上,村民对旅游规划的参与主要体现在对旅游规划的贯彻执行上,但明显受到资金和规划水平的影响甚至制约。
本文认为社区参与应始于规划。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经营、管理、监测和利益分配的全过程是社区参与的高级阶段,是保障社区主体地位的有效手段。社区是当地生态环境变化的最直接承受者,因而是旅游规划必不可少的参与主体。国内外的生态旅游实践都尝试在旅游规划中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扩大社区的参与广度[20,21,22]。
6. 社区参与的强度问题。
社区参与方式、参与程度及其获利途径都比较单一。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收入主要来自:为游客提供牵马上山等服务、接待游客家访、餐馆、导游、销售手工艺品等,参与强度不够。
社区参与强度的加强取决于社区是否在核心管理层享有“话语权”,因而,应赋予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实权,摆脱象征性参与的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哈玛谷社区为代表的由居民自主经营开发的社区参与模式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社区在资金及开发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不足都可能构成发展的瓶颈。所以,应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不同作用,如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学术机构、企业管理等,关键是要建立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及利益分配机制。
参考文献:
[1] Wood M E.Ecotourism[M].Ann Arbor Science Publishers Inc,2001:9-15.
[2] Western D.Defining Ecotourism,in Ecotourism:A Guide for Planners and Managers,edited by K. Lingderg and D.E. Hawkins. North Bennington,VT:The Ecotourism Society,1993:7-11.
[3] Ziffer K.Ecotourism:The Uneasy Alliance,in Conser-vational International[R].Washington,D.C.:Ernst&Young,Working Papers on Ecotourism,1989:1-36.
[4] Wallace G N,Pierce S M.An evaluation of ecotourism in Amazonas,Brazil[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4):843-873.
[5] Scaee R G,Grifone E,Usher R.Ecotourism in Canada[C].Hull:Canadian environmental Advisory Council. Singdiga,I,1993.
[6] 佟敏.基于社区参与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
[7] David A.Fennel.Eco-tourism:An Introduction[M].New York:Routledge,1999:119.
[8] 成竹.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研究进展[J].生态经济,2004(10):39-42.
[9] Scheyvens R.Ecotourism and the Empower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245-249.
[10] David Weaver,杨桂华,等译.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1] 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
[12] Masberg B A,Morales N.A Case Analysis of Strategies in Eco-tourism Development[J].Aquatic Ecosystem Health and Management,1999(2):289-300.
[13] 郑向敏,刘静.论旅游业发展中社区参与的三个层次[J].华侨大学学报,2002(4):12-18.
[14] Agnes Kiss.Is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a good use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funds?[J].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2004,19(5):232-237.
[15] 邓冰,吴必虎.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6(4):84-88.
[16] Spenceley,刘晓晔译.南非两个自然旅游经营项目中的当地社区受益体系[J].产业与环境,2002(Z2):50-53.
[17] 赵俐俐.社区生态旅游开发与居民参与实证研究――以一个云南藏族村庄为例[D].成都: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
[18] Reinaldy Joy.印度尼西亚西爪哇哈里曼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企业的发展.兴生态旅游,促社区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231-239.
[19] 刘静艳.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企业主导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8(6):80-86.
[20] 刘静艳.从系统学角度透视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结构关系[J].旅游学刊,2006(5):17-21.
[21] 黄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湖北:武汉大学,2004.
[22] 张伟,吴必虎.利益主体(Stakeholder)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2(4):63-68.
A Case Study on Ecotourism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odel
LIU Jingyan1,WEI Yuchun2,HUANG Liying3,LIU Chunmei4,SHI Qiong1
(1.School of Business,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2.Key Labs of Ministry of Virtu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duca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3.Zengcheng Colleg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Zengcheng 511363,China;4.TNS Marketing Research and Consultant Company Ltd.,Guangzhou 51012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