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

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范文1

一、20*年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0*年全市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以提高农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提高粮食单产、保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为目标,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大力培育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为手段,完善和强化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努力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增加、种粮效益明显提高。

总体目标:全市20*年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42万亩和总产16.5万吨,其中早稻面积12.5万亩(详见附表)。

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减少抛荒

正确处理稳定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关系,在充分尊重农民种植自,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培育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有效地抓好粮食生产。要充分广泛地宣传省、市有关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争取多种粮、种好粮。各乡镇要根据市政府有关扶持粮食生产的文件精神,及时研究当地对粮食生产的补贴方案,落实补贴资金,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推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季节性抛荒,制止全年抛荒。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

(一)积极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早稻以金早47、杭959、嘉早312为主推品种;中晚稻以中浙优1号、甬优6号、两优培九等优良超高产品种为主推品种;小麦以温麦10号为主推品种;甘薯选用加工型的“浙薯13”、“苏薯4号”和鲜食型的“龙岩7-3”等为主;马铃薯以东农303、克新系列品种当家。同时大力开展引试新品种,筛选适宜我市的优良品种,并做好优良品种的示范工作,加快品种更新换代。

(二)推广高产节本技术,提高粮食经济效益。要立足于依靠科技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省工省力节本增效轻型栽培技术、优质高效无公害生产技术、水稻品种优化栽培技术、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抗灾避灾技术的研究、集成、示范、推广,改变种植模式,简化生产过程与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努力提高水稻单产。20*年全市推广应用水稻直播抛秧等轻型栽培技术5万亩,水稻机械化插秧面积2万亩,超级稻及其集成技术1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5万亩,病虫草鼠无害化治理面积30万亩。

(三)加强示范方和示范户建设,充分发挥示范样板作用。各乡镇要结合实际情况,对20*年粮食生产主导品种,主导技术建立示范方,每个示范方要有组织有领导,有技术有服务,并达到一定面积,确保较高的产量水平,通过示范方建设,充分发挥样板作用,切实带动面上生产与发展。20*年我市继续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与竞赛活动,对各参赛示范方建设工作做得较好,产量水平较高的优胜示范方给予奖励。同时,水稻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村都要选择一位种植水平较高、对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强的水稻种植户作为水稻主导品种和主导技术示范户,带动本村农户做好水稻主导品种和主导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

四、积极推进粮食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

要遵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让部分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和鼓励各类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和产销服务组织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和粮食产销关系,发展订单生产。大力培育粮食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提高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重点抓好农机服务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粮食生产合作社的培育,加快粮食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合作化、机械化,努力提高粮食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水平。

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范文2

一、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我市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以满足人口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为导向,以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为目标,稳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增加、种粮效益明显提高。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3.5万亩,力争48.7万亩,其中早稻播种面积保持在13.5万亩,力争14.1万亩,粮食总产17.0万吨,力争18.6万吨(各乡镇20*年粮食生产指导性目标详见附件)。

各乡镇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市下达的粮食生产指导性意见及计划任务,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认真抓好落实,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特别是要将早稻生产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

二、加强指导,搞好规划布局

各乡镇政府要集中精力,深入农村、田头,加强调查研究,倾听广大农民尤其是种粮大户的呼声,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粮食生产尤其是当前春耕备耕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各平原乡镇要形成稳固的水稻生产基地,扩大优质稻米生产规模,着力提高食用稻米品质。提倡种植“双季稻”,压缩单季稻种植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旱杂粮生产。重点发展专用稻,按照口粮、工业用粮、饲料用粮等用途多样化要求,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同时,各乡镇政府要根据市政府有关扶持政策,及时研究对粮食生产的补贴方案,落实补贴资金,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健全和完善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形成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发展订单农业,推进粮田规模经营

大力开展订单生产,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协调好农户与企业的关系,努力提高订单生产中的履约率。充分发挥各种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协会、农产品批发商及购销大户的作用,实现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购销大户与粮油种植大户的对接,按市场需求开展订单生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各乡镇政府、市农业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户找订单,落实种植计划,建立稳固的订单生产基地。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让部分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连片种植,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稳妥的粮食产销关系。

四、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

(一)组织实施粮食作物种子工程。各乡镇政府要根据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要求和当地实际,加强指导,确定优质、高产、专用的粮食作物主推与重点示范品种。农业部门要采取措施,积极调运和储备相关物资,落实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种子种类、品种、数量,确保生产需要。

(二)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今年要继续实施好单季稻“双百工程”,积极推广水稻超高产栽培(强化栽培)、稻鸭共育、轻型栽培、稻田免耕全程覆盖马铃薯栽培、平衡施肥等技术。同时加快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控制能力,开展水稻纵卷叶螟、螟虫、矮缩病等重大病虫害的区域性治理,并实施好水稻恶苗病和黑条矮缩病的预防技术。加强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深入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人员联大户活动,提高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三)切实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积极引导和鼓励种粮大户和企业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实现粮食生产耕作、收获机械化,提高劳动效率。鼓励发展以机耕、机播、机收、秸秆还田、烘干等农机产业化作业为主的作业大户和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扩大跨区作业范围。加快先进实用技术和机具的创新、集成、组装、配套和示范,推广机械化耕作、播种、收获、烘干等节本增效技术和机械化还田、化肥深施等增加土壤肥力技术,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推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

五、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范文3

一、正确认识当前粮食生产形势

去年以来,我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扶持发展粮食生产,努力提高种粮水平,年粮食生产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局面,出现了重要转机,全省粮食播种面积2181.8万亩,总产量834.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40.14万亩和41.51万吨,总产增5.2%,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去年我省粮食增加绝对量有限,而且是在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市场旺的共同作用下取得的。从总体上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科学种田水平依然较低;全国粮食总量仍产不足需,产需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年粮食生产面临着气候条件不确定,农资价格居高不下,粮食比较效益依然偏低等问题。我省人多地少,粮食自给率低、供求市场依存度高,抓好年的粮食生产,对于巩固宏观调控成果,推进“平安浙江”建设,构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明确年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年我省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是:正确处理好调整农业结构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坚持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制止耕地抛荒、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为重点,稳定粮食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大力发展优质品种,改善粮食品质。稳定完善粮食扶持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积极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种粮综合效益。粮食生产的目标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2150万亩、总产量800万吨以上(见附表)。各市要按照粮食安全分级负责制的要求,将指导性计划目标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认真抓好计划落实的督促检查,确保生产计划顺利完成。

三、抓好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落实,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今年省政府在去年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基础上予以继续稳定完善,出台了全面免征农业税、对种粮大户进行直接补贴、实行早晚稻谷最低收购价和价外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大户良种补贴等政策,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了良好条件。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扩大政策宣传,让基层和农民及时了解政策,做到家喻户晓。要认真总结去年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成功经验,尽早研究制订落实政策的工作措施和计划,建立责任制,做到方案具体化、措施规范化、落实责任化,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杜绝弄虚作假。要积极建议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健全和完善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坚决制止耕地抛荒,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要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同时正确处理好结构调整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种植自,把发展粮食生产的重点放在制止全年性耕地抛荒、减少季节性耕地抛荒上,努力多种,提高土地利用率。要以春冬两季为重点,积极扩大冬季春花作物、绿肥,大力提倡绿色过冬,努力减少冬季抛荒。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多种早稻,努力减少春季抛荒。认真总结完善去年开展耕地抛荒检查复耕的做法,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耕地抛荒,引导农民群众发展粮食生产。省里将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开展耕地抛荒检查活动,并建立举报和公开曝光制度,组织明查暗访,依法查处案件,对特别严重的予以公开曝光。

五、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

(一)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作物种子工程,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认真抓好“0406”计划的良种推广工作,全省推广优良水稻品种600万亩。早稻以推广圆粒形高产优质品种为主,重点推广金早47、杭959、中早22、甬籼157等品种;晚稻以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为主,努力改善我省食用稻米的品质。杭嘉湖、宁绍等粳稻主栽区重点推广秀水110、嘉花1号、秀水09、嘉991、浙粳20以及杂交粳稻甬优3号、晚粳糯稻绍糯9714、春江糯2号、浙糯5号等品种(组合);金衢丽、温台等籼型杂交稻主栽区单季晚稻重点推广两优培九、协优9308、粤优938、中浙优1号、Ⅱ优7954、甬优6号,连作晚稻重点推广协优914、Ⅱ优8220、协优46等杂交稻组合。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合理确定适合当地种植的主推品种,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区,加大优质高产新品种的试种、示范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应用优质高产品种。

(二)大力推广粮食作物节本增产增收技术。扩大水稻抛秧、直播、旱育秧等省工节本增产技术的应用,全省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100万亩、稻鸭共育技术50万亩。要抓好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积极示范推广水稻强化栽培、富硒稻米技术和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等。大力推广单季晚稻“五改”技术,全省实施单季晚稻“双百工程”700万亩,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全省单季晚稻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推广保护性耕作、经济绿肥、平衡施肥等技术,科学合理指导施肥用药,控制和缓解土壤障碍因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加快全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控制能力,开展水稻纵卷叶螟、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的区域性治理,推广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1000万亩,重点推广十大实用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深入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人员联大户、联基地、入村入户活动,提高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三)广泛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要把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主要领导亲自抓。要组织动员栽培、种子、植保、土肥等单位,发挥各自优势,确定示范内容,制定实施规划和技术操作规程,选择示范地点,落实各项技术措施,齐心协力,切实做好示范项目实施工作。要求村村有示范田,镇(乡)镇(乡)有示范方,其中县级百亩示范方不少于5个。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结合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万名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县(市、区)级中心示范方要选派技术骨干蹲点指导,在示范开展高产高效攻关试验、新品种新技术的小区试验,做好示范方和试验田的苗情观察和田间管理档案记录。早晚稻生产期间,各地要做好检查督促和现场交流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广播电视讲座、印发技术资料等各种途径提高技术到位率。在早晚稻成熟收获时,要组织力量对高产田和方进行产量验收,对表现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

(四)切实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积极引导和鼓励种粮大户和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实现粮食生产耕作、收获等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解决季节性劳动力紧缺矛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发展以机耕、机播、机收、秸秆还田、烘干等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开发研制、组装、配套、集成和示范,推广机械化耕作、播种、收获、烘干等节本增效技术和秸秆机械化还田、化肥深施等增强土壤肥力技术,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

六、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经营水平

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使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发展规模种粮,这是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种粮效益的重要保证。鼓励种粮大户拓宽经营范围,向周边农户有偿提供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服务;鼓励种粮大户创建品牌,开展粮食产后加工、销售,延长产业链,提高经营水平。支持和鼓励各类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和产销服务组织与种粮大户建立稳固的粮食产销关系,发展订单生产,扩大订单数量。积极组建种粮大户协会和种粮专业合作社,加强与种粮大户的沟通,提高服务水平。

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范文4

一、认清形势,分析特点。

1、我乡粮食生产任务重、难度大。从中央到省市县有关会议,对粮食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央进一步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此,农业部门及各村要充分认识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抓好培训,搞好服务,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早宣传、早发动、早安排、早行动,切实把各项计划措施落实到田头,提高新技术的到位率、覆盖率和贡献率。

2、春播任务重,育秧类型多,科技含量高。春播既要播水稻,又要播杂粮,仅早稻、再生稻、晚改中及单晚在四月中旬前播种面积占2/3,育秧方式重点推广抛秧、旱育秧,同时还要加强新技术的组装配套,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技术。

3、早春气温多变。常年育秧期间一般会出现过程性的低温冷天气,根据气象部门的分析,预计今年春播天气属正常年景,平均气温正常,不利春播时段大致出现在3月上旬中前期、上旬末—中旬初、中旬末—下旬中前期及4月初。高海拔山区有“倒春寒”天气。

二、突出重点、规范水稻技术。

1、优化品种布局。品种布局要求稳中求高,大力推广超级稻、优质杂交稻品种,良种覆盖率要力争达到95%,稻谷优质率要达到85%以上,实现高产与优质的统一。认真抓好各种作物面积的落实,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栽培、熟期适当的高产优质品种。

2、选择最佳播种期。安排播期时应充分考虑品种的生育期、茬口搭配、气候特点、育秧方式等因素。2012年春播期(3月1日-4月10日)气温接近常年,春播不利时段主要出现在3月上旬中前期、上旬末—中旬初、中旬末—下旬中前期,我乡属于中高海拔山区乡,有可能出现“倒春寒”天气。为此今年春播育秧要掌握适期早播,旱育秧播期掌握在3月1—10日,抛秧和湿润秧播期掌握在3月15目—20日,迟熟品种播期卡死在3月25日,再生稻播期应在3月10日—15日。晚改中和单晚播种期安排在清明前(4月4前)。同时各地要认真对照常年及上年的春耕春播情况,做到“播种时期看常年,播种日期看当前”抓住“冷尾暖头”天气,抢晴播种。

3、培育壮秧。①及早溶田整地,秧畦畦面要沉实,不要高低不平和泥浆过烂,防止烂种确保出苗率;②播种前把好四关。一是晒种关:晒种时间安排在浸种前3天,晒时薄摊、匀摊、勤翻、晒至口咬谷粒有响声为度。二是选种关:可用筛选、风选、清水选。三是浸种关:采取活水浸种,种子用袋装好,置于小溪、小河或水龙头下用流动活水浸种,可有效清除附着于颖壳上的激素和微生物;无活水浸种条件的,应做到勤换水,勤冲洗、防止发酸发臭。四是消毒关:为了消灭附在谷种的病菌,要进行种子消毒,强氯精是种子消毒的良好药剂,但一定要掌握好剂量和浓度,每5克强氯精加水2公斤,可浸2公斤种子,先将种子用清水先浸12小时,再置于配好的药液中浸12小时,而后捞出种子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清水浸种至催芽。同时,应选用容易透气的浸种催芽工具,禁用不透气的塑料袋,尽可能不用化肥、农药袋。③稀播匀播。杂交稻亩播10kg,常规稻30kg;④地膜覆盖保温,防止烂种烂秧,促进秧苗生长,提高成秧率,是保季节、保良种、育壮秧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同时要做好防止大风掀膜、及时补破膜防烂秧,遇高温在白天要揭开畦头尾的膜以利通风降温炼苗两项工作;⑤培育矮壮秧。在一叶包心期,亩用300ppm多效唑喷施或亩施25kg壮秧剂施用;⑥除草除稗,在秧苗一叶包心期,亩用40克乐草隆掺沙撒施或75—100ml丁草胺喷施;⑦施好四肥,即施足基肥、轻施断奶肥、重攻壮苗肥、巧施送嫁肥,一般秧苗施肥应掌握控氮增磷钾原则,增施火烧土等热性肥料;⑧注意水的管理,以水调温调气。掌握芽期不上水,二叶淹秧腿、遇寒灌深水,晴暖逐渐排水的原则,达到前期湿润通气促早扎根立苗,中期浅水保温防烂秧;⑨做好病虫防治,应勤检查测报、适时药剂综合防治和施好“送嫁药”。

4、落实防寒措施,谨防烂种烂秧。寒流来临之前,必须做好盖膜保温,已揭膜的湿润秧田,要灌深水护苗。寒流过后,应先进行两头通风炼苗,切忌突然揭膜、断水。受寒害影响生产的秧苗,炼苗后应酌情补施一次肥料,促进恢复生产。

三、抓好杂粮,增加粮食播种面积。

旱杂粮主要是玉米、大豆、甘薯、花生。一是选好适宜的品种;二是抢晴播种,开深沟排水;三是增施钙镁磷肥、火烧土等热性肥料;四是推广地膜覆盖栽培;五是把好密植规格关,为高产奠定基础。每亩种植穴数饲料玉米0.35万穴,果蔬性玉米0.45万,大豆0.58万穴,甘薯0.9万穴,花生1.0—1.1万穴。

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范文5

[关健词] 粮食生产;问题;建议

我国每年粮食生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在5亿t以上,各占世界粮食产量和消费量的四分之一,目前全球粮食贸易总量约2.4亿t,仅相当于我国消费量的四成多。因此,粮食安全不容忽视,粮食自给成为唯一选择。虽然国家对粮食生产越来越重视,2011年实现八年连续增产,粮食价格也总的呈上升趋势,但粮食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一、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下降

1.在产业之间,农业比较优势不断下降

近几年来,非农产业用工紧缺,农民工工资大幅上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农业比较效益不断下滑。在利益驱动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大量转移,从事农业劳动的绝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农业的弱势日益突显。

2.在农业种植结构之间,粮食比较优势也在不断下降

根据广东省农业厅调查,2011年广东种粮每亩全年的纯利润为300元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蔬菜、水果、花卉、南药、蚕桑等主要经济作物的面积虽然只占农作物面积的30—40%,但产值却占了种植业的60%,经济作物的单位年产值是种粮产值的2倍以上。从农民增收的角度看,发展经济作物效益更加显著。

二、种粮直补能使农民受益,但不能调动种粮积极性

国家对粮食生产长期实行多种形式的补贴,自二00四年以来,实行种粮直补,将补贴款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此举能让广大农民直接受益,因此受到普遍赞同,但从实际效果观察,种粮直补已演变为普惠式的政府福利,没有起到政策的杠杆作用,其结果无法实现中央的政策目标,其过程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也值得商榷。

1.种粮直补未能真正起到调动种粮积极性的作用

种粮补贴目的是调动农民积极性,以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但实际操作中,比较普遍和可行的办法是,以政府掌握的土地承包面积为依据,按政策规定的标准,将补贴款发放到农民手中。这样补贴就成为普惠制的耕地补贴,已经背离了制定政策的初衷,人们在领到补贴款的同时,仍会根据市场导向选择种植结构,此时,种粮补贴不再是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而纯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福利。

2.现有补贴力度不足于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

2011年,中央及地方各级落实到本地的农资综合直补56元/亩、种粮直补4.45元/亩、良种补贴15元/亩,合计75.45元/亩。按每亩产量900斤计算,每斤稻谷所获补贴只有0.08元,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同时,该补贴标准也不足于抵销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生产资料上涨及人工成本大幅提高带来的负面影响。

3.面积核实工作难度相当大,现有管理体制无法保证政策落实的公平性和严肃性

一是现有耕地面积为历史数据,现在政府掌握的土地面积数据,是以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面积为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加加减减形成的统计数据,与实际面积已有较大出入,补贴政策规定以实际播种面积为依据,实际面积如何核实成为难题;二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的种植意愿受利益导向调节,而且有高度自,要准确核实每户农民每年种植结构变化情况也面临相当大困难;三是农村土地流转的普遍性和流转方式的多样性,使该补给谁的问题难于准确核实,对补贴政策的正确落实形成挑战。

三、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只能保证耕地存量,但不能保证粮食生产规模

国家为了保住耕地18亿亩红线,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规定在保护区内实行“五不准”,较好地保护了耕地总量。但由于种粮效益低,生产条件差、产量低的地段甚至亏本,在保护区内撂荒丢耕现象随处可见,粮食种植规模事实上在逐年萎缩。

四、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只是理论和统计数据平衡,新开发土地基本不能实现耕地功能,且与生态保护相矛盾

为了解决建设项目用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国家制定了“占一补一”的制度,目的是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加大补充耕地的力度。但现实中新开发的基本上是贫瘠的、无灌溉条件的山坡地,不但无法达到耕地标准,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受益的只是土地开发者和地方政府。

五、出口管制政策在非常时期作用明显,但从长远来看并不能保障粮食安全

2007年国际粮价暴涨,而国内粮价平稳,最终形成国际国内粮价悬殊2—3倍的局面,原因是我国实施了出口配额等管制措施。从当时的粮食安全角度看是保证了国内的市场稳定,但也过度的抑制了粮价,扭曲了市场,压制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从长远的角度看是抑制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反而不利于粮食安全。

六、国家虽然逐年加大投入,但仍无法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双重落后的困境

2011年中央预算涉农投入9890万元,对比上年增加1760万元,增长21.7%,但占预算总额的比重仅为9.78%,而且对比上年下降了0.25个百分点。现有投入规模难于扭转国家长期以来对农业欠账形成的困难局面。

粮食生产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国家既要保障粮食供应充足,又要避免谷贱伤农;既要调动种粮积极性,又要防范国际市场的冲击,还要符合WTO规则。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在保证耕地一定保有量的前提下,加大政府投入,充分考虑政策的杠杆作用、操作成本和可持续性,尽可能采用绿箱政策,重点加大对农业科技、农村教育、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等高回报领域的投入,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能力。

七、提高粮食价格,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价格始终是调节生产最灵敏的杠杆,粮食价格的提高,应足于抵消生产资料价格及人工成本上涨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应根据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与经济作物比较效益情况、农民得到社会平均利润等综合指标,合理确定粮食最低收购价并畅开收购,保证种粮农民的实际收入跟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真正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农民才有继续种粮的动力。

八、增加粮食储备,保障粮食市场稳定

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走向最重要的因素,应发挥粮食风险基金的作用,加快建立健全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增强粮食吞吐能力,适度控制粮食进出口,以调剂国内粮食余缺,有效调节粮食市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粮食资源的最大效益。

九、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降低生产成本

大力加强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和粮食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管护,改善生产条件、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不断提高抗御自然风险水平,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十、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生产效率

要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与示范推广有机结合起来,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并重的原则,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能力,实现粮食产量、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十一、完善土地制度,促进土地流转

一家一户守着几亩田的经营模式已无力支撑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更好地承接现代科技和资本的投入,进一步提升生产能力。因此,应完善土地制度,创新经营机制,促进社会分工,鼓励农民在有偿、自愿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流转。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实行企业化经营,实现规模效益。

十二、加大税收优惠力度

对生产资料及粮食加工行业实行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以降低粮食的生产成本和消费价格,提高产业竞争力。

十三、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力度

粮食产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低,要调动地方政府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必须在财政领域建立以工补农制度,加大对产粮区的财政转移力度。

十四、加大对灾害防治和农业保险的投入

建立科学可靠、高效运转的灾害预警系统和功能齐全、反应灵敏的应急机制,提高处置突发灾害的能力;加强病虫测报,推广统防统治,提高病虫防治水平;健全农业保险和灾害救济机制,提高抗风险能力。

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范文6

关键词:贵州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6.11;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8-2146-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8.059

Abstract: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rovinces in southwest China, the output value of grain produc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have occupy an important status in national economy. Based on the relative data of 1993―2012 food production in Guizhou, using the least-squares regression method, an initial regression model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grain production of Guizhou was established, then using the stepwise regression method to adjust the accuracy and test the correlation and heteroscedasticity of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the best fitting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obtained. Through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area sown to grain and amounts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were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grain production of Guizhou, and which argued that in the extreme background that the area sown to grain was limited, and the amounts of fertilizer began to make the marginal product decline, the capital input and agricultural technical progress were new ways for increasing grain production in Guizhou. Therefore, Guizhou should ensure the stable and increased grain production of the province through measures such as effectively protecting the arable land, making food crops planting area stable, improving fertilization structure, increasing inputs of agricultural capital and technique.

Key words: Guizhou province; grain production; influence factors; the regression model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定富强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保障,粮食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是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之一[1]。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世界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粮食生产与安全问题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分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探究粮食生产投入要素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寻找制约粮食生产的瓶颈因素,对于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国内围绕粮食产量影响因素问题,赵慧江[2]在1990―2005年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普通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建立以5种可量化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粮食产量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中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关于中国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参考意见。肖海峰[3]通过建立粮食总产量和影响因素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中国1978―2002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段分析,从而研究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高倩倩等[4]运用统计学的知识采用Eviews 6.0统计软件建立了粮食产量评估模型,对建国以来山东省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提高粮食单产是粮食增产的最有效途径的结论。廖婧琳等[5]则更加关注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了水旱、冰雹、病虫害和低温冷冻等农业灾害对贵州省粮食产量的影响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本研究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贵州省1993―2012年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为依托,构建了一个统计特征合理的分析模型,来对影响贵州省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贵州省制定合理的农业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贵州省粮食生产函数的构建

1.1 粮食生产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现实中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有很多,对这些因素进行量化是分析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困难的工作。本研究从数据可获取性、指标量化的可行性等指标选取原则出发,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贵州省农业系统的实际状况,选取粮食总产量(Y)作为要预测的目标数据,选取粮食播种面积(X1)、农业机械总动力(X2)、农业从业人员(X3)、化肥施用量(X4)、家庭农业支出(X5)、政府财政支农支出(X6)和成灾面积(X7)7个对贵州省粮食产量有较大影响的因子来构建农业系统粮食生产的指标体系。所需数据均来源于1993―2012年的《贵州统计年鉴》和《贵州年鉴》,模型采用线性生产函数:

Y=θ0+θ1X1+θ2X2+θ3X3+θ4X4+θ5X5+θ6X6+θ7X7+?着

式中,θi(i=1,2,…7)为各指标系数,?着为随机误差项,表示受这些指标影响以外的其他随机扰动。

1.2 基于OLS的模型估计

运用OLS法对贵州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回归方程进行估计,假设取显著性水平为α=0.05,那么估计结果为:

Y=-9 253 308.42+5.37X1-0.79X2-0.65X3+4.13X4+0.88X5+0.92X6-4.74X7

t统计量为:{-2.32} {7.84} {4.95} {-3.41} {0.73} {2.56} {0.66} {1.21}

R2=0.978 2, F=35.16, D.W=1.98

由于R2值接近1,F0.05(6.20)=2.60,F检验值35.16>F0.05(6.20),因此可以认为贵州省粮食产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但是,X4和X6未通过t检验,X2的系数符号表示的经济意义也不合理,这说明这种线性关系很有可能不是单重的,而是比较复杂且难以处理的多重线性关系。为了验证以上推断,下面对各指标之间相关关系进行检验(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农业机械总动力(X2)和农业从业人员(X3)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接近0.96,证明了以上的推断。为了排除指标间多重共线性给解决问题带来的干扰和困难,有必要设法对上述回归方程进行调整。

1.3 用逐步回归法对模型进行调整

用粮食总产量(Y)分别对指标X1、X2、X3、X4、X5、X6、X7作一元线性回归(表2)。

由表2可以看出,贵州省粮食生产受粮食播种面积影响最大,与实际调研结果相符,故选Y=F(X1)的表达式作为以下研究的基本回归模型。之后把其他指标依次引入到基本回归模型中,通过逐步回归,进一步寻找一个单线性且各指标系数经济意义均合理的回归方程。

逐步回归步骤如下[6]:

①把X2引入模型,用Y对X1、X2做回归分析,得Y=F(X1,X2);

②再把X3引入模型,用Y对X1、X2、X3做回归分析,得Y=F(X1,X2,X3);

③去掉X3,引入X4,用Y对X1、X2、X4做回归分析,得Y=F(X1,X2,X4);

④引入X5,然后再用Y对X1、X2、X4、X5做回归分析,得Y=F(X1,X2,X4,X5);

⑤之后再引入X6,用Y对X1、X2、X4、X5、X6做回归分析,得Y=F(X1,X2,X4,X5,X6);

⑥最后引入X7,再用Y对X1、X2、X4、X5、X6、X7做回归分析,得到最终的回归方程Y=F(X1,X2,X4,X5,X6,X7)。

由表3可以看出,引入X2后,拟合优度有所提高,X2的参数符号经济意义合理,且变量均通过了t检验;引入X3后,R2值从0.898 7提升到0.925 5,说明拟合优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但X3的参数符号经济意义不合理,且未能通过t检验;去掉X3引入X4后,拟合优度再次提高,且X4参数符号经济意义合理,各变量也都通过了t检验;之后依次引入X5、X6、X7,拟合优度继续提升,从0.954 0提高到0.988 2,这3个指标的参数符号的经济意义也都合理,但X5、X6未通过t检验,而X7顺利通过了t检验。据此得到的较为合理的回归模型应该为:

Y=-5 247 300.15+5.44X1+0.82X2+4.12X4-5.16X7

1.4 序列相关性检验和异方差性检验

对回归方程Y=-5 247 300.15+5.44X1+0.82X2+4.12X4-5.16X7 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

t统计量为:{-11.95} {6.43} {8.45} {3.57} {6.22}

R2=0.988 2, F=223.17, D.W=1.79

D.W检验表明,n=20,k=5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有dk=1.52,因为D.W=1.79>dk,证明该回归模型各变量间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

之后采用怀特检验法[7](White test)对该模型进行异方差性检验,模型估计结果见表4。

由表4可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有nR2= 11.07>χ20.05(4)=9.49,因此存在着异方差性。为了克服这种异方差性带来的问题,运用WLS对以上回归模型参数进行进一步调整:

Y=-7 136 218.23+5.25X1+0.76X2+4.37X4-5.08X7

t统计量为:{-29.83} {15.23} {7.56} {25.17} {45.09}

R2=0.997 8, F=1 230.55, D.W=1.46

D.W检验表明,n=20,k=5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有dk=1.52,因为D.W=1.46

Y= -7 136 218.23+5.25X1+0.76X2+4.37X4-5.08X7

图1是根据拟合方程计算的贵州省1993―2012年粮食产量拟合值与实际值二者对照图。

2 结果分析与预测

2.1 结果分析

结果表明,在上述选取的7个指标中,粮食播种面积X1、农业机械总动力X2、化肥施用量X4和成灾面积X7等是影响贵州省粮食生产最关键的因素。其中,粮食种植面积X1的回归参数为5.25,表示在影响粮食产量的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1万hm2,粮食总产量就会增加5.25万t;农业机械总动力X2的回归参数为0.76,表示农业机械总动力每提升1%,就会引起粮食总产量增加0.76倍;化肥施用量X4的回归参数为4.37,表示化肥施用量每增加1万t,就会使粮食总产量增加4.37万t;而成灾面积X7的回归参数为-5.08,说明成灾面积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成灾面积每减少1万hm2,就会促使粮食产量增加5.08万t。由图1贵州省粮食总产实际值与模型拟合值的对比曲线图可以看出拟合值与实际值具有高度的拟合优度,最大拟合误差仅5.5%。

1)在该回归模型中,农业从业人员(X3)即农业劳动力被排除在了模型之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目前贵州省农村中存在着大量的未转移或者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导致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低,甚至为零[8]。另一方面,由于劳动与土地、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替代效应,因此在目前贵州省粮食耕种面积有限、农业资金匮乏的条件下,农民必会继续投入劳动,直至劳动的边际收益为零。此外,根据Leontief生产函数Q=Min(L/M,K/N),粮食产量Q取决于L/M和K/N两个比值中较小的那一个,即使其中的一个比例数值较大,也不会提高产量,其中,L和K分别表示粮食生产中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M和N分别表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它们分别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的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因此,在当前贵州省农村中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就应该由资本投入量K决定,而K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农业机械、化肥等农业生产要素,这也解释了模型中不包含家庭农业支出(X5)和政府财政支农支出(X6)的原因。

2)由贵州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最终拟合回归方程可以看出,粮食播种面积是贵州省粮食产量最大的一个影响因素,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1万hm2,会带来的粮食增量高达5.25万t,就可以多养活人口3.40万人[9],可见保证粮食播种面积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贵州省是全国人均耕地占有最少的省份之一,其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耕地面积少、质量差,开发利用比例大,后备耕地严重不足,这极大地制约了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1993年贵州省共有水、旱耕地436.22万hm2,总人口为3 155.23万人,人均耕地占有量为0.138 hm2;到2012年,全省共有耕地469.85万hm2,人口3 474.65万人,人均占有量降低到0.135 hm2,虽然20年间人均占有量仅减少0.003 hm2,却反映了贵州省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趋势的进一步恶化。耕地是不可再生或者说很难再生的稀缺资源,而粮食又是耕地密集型产品,在人类尚未开发出不使用耕地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粮食生产的技术之前,必须加强耕地保护,确保一定的耕种面积。

3)模型显示,成灾面积(X7)是对贵州省粮食产量影响排名第2的因素,二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因受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贵州省粮食产量多年来波动较大。贵州省常发性农业自然灾害有冰雹、春旱、暴雨、倒春寒和作物病虫害等,其中寒灾和旱灾是对该省粮食生产影响最大的两种自然灾害。1993年,贵州省农业自然灾害成灾面积为56.36万hm2,约占当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15%,之后的7年里,贵州省粮食成灾面积逐年减少,到2000年,成灾面积仅为20.54万hm2,减少量为35.82万hm2,降幅达63.56%,是8年里的最小值[10]。1999年以后,贵州省又经历了两个自然灾害多发期(分别为2000―2002年和2006―2008年)和两个自然灾害少发期(分别为2003―2005年和2009―2012年),在两个自然灾害多发期内和两个自然灾害少发期内,贵州省粮食作物年均成灾面积分别为56.10万hm2和21.34万hm2,粮食产量年均增长7.6%和15.8%,可见自然灾害成灾面积对贵州省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是很大的。

4)化肥施用量(X4)对贵州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在所有因素中排名第3。贵州省粮食播种面积从1993年的286.22万hm2增加到2012年的305.43万hm2,增幅仅为6.7%,而化肥施用量却从36.40万t增加到98.2万t,增幅高达169.78%,可见这20年里化肥施用量对贵州省粮食产量的促进作用还是相当大的,这也验证了学术界关于“20世纪最后十年和21世纪前十年中国西部地区粮食产量增量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化学肥料的大规模施用”的结论[11]。贵州省农业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较高,对粮食产量影响也比较大,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对粮食稳产和增产都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受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化肥投入在贵州省粮食生产方面的促进作用也必将逐步下降,因此一味地靠增加化肥施用量来增加粮食产量的做法并不可行,关键是要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

5)农业机械总动力(X2)是对贵州省粮食产量影响较大的又一因素。贵州省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之说,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喀斯特地貌比较明显,造成贵州山地比较多,土地比较小,并且高低不平,以至于大型农业机械在此不能使用,这也制约着贵州农业现代化的发展[12]。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贵州省特殊的农业地理条件,逐步推出了小型轻便的农机具,这使得贵州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993―2012年,贵州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2.28万台提升到56.69万台,其中30马力以下的中小型机械增加25.6万台,占到全部增加量的57.64%。尤其是2008年以后,贵州省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呈现出直线型增长趋势,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提升对促进贵州省粮食产量的增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产量预测

根据以上得到的模型Y=-7 136 218.23+ 5.25X1+0.76X2+4.37X4-5.08X7可以预测2013年和2014年贵州省的粮食产量,根据2013年贵州省农委的有关数据和《贵州省农业经济数据统计》(2013)等相关资料,可知该年的模型解释变量分别为:

X1=311.84 hm2,X2=59.85万台,X4=97.4万t,X7=36.92万hm2

把以上数据都带入模型,得到Y=1 207.11万t。查阅资料可知,2013年贵州省实际的粮食总产量为1 030.38万t,二者误差较小,可见该回归模型还是相当精确的,它完全可以用来表征贵州省的粮食生产情况。

通过对贵州省2013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实例计算,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下面用该模型预测2014年贵州省的粮食产量。由于粮食播种面积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变动,这里姑且认为粮食播种面积相较2013年没有出现变化,即仍为X1=311.84 hm2;由于自2008年以来贵州省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呈现线型趋势,年均增幅为5.57%,本研究仍以这一增速来大体估算2014年贵州省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情况,估算结果为X2=63.19万台;在估算2014年贵州省的农业化肥施用量时,本研究取1993―2012年这20年间化肥施用量的年均增速来作为2014年相比2013年的化肥施用量增幅,由此计算得X4=107.52万t;由于2008年以后一直到2013年贵州省农业自然灾害相比以往少发,2014年也没有出现特别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可以认为2014年仍处于这个自然灾害少发的局部时间段内。基于此,用2008―2013年5年间的年均受灾面积作为2014年农业成灾面积的估算值相对来说比较科学,这样得到X7=33.85万hm2。把以上各解释变量都带入模型,得到2014年贵州省粮食产量的预测值:

Y=-7 136 218.23+5.25×311.84+0.76×63.19+ 4.37×107.52-5.08×33.85=1 269.47(万t)

3 政策建议

3.1 加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2012年贵州省政府1号文件要求要保证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23.3万hm2、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 150万t左右,为此必须进一步挖掘耕地潜力。近5年来,贵州省粮食播种面积一直保持在441万hm2至499万hm2之间,平均为475.8万hm2,总体粮食播种面积还算比较稳定[13]。粮食播种面积会受到诸如粮价、气候环境、耕地数量与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确保粮食价格稳定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加强预测预警以减小气候环境对播种的影响,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减少非农建设对耕地的占用,提高耕地使用效率,才能维持可耕地红线,粮食种植面积才会有所保障。

3.2 加快农业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减少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要加快完善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最大限度地攻克突发性农业自然灾害在预报方面的难关。可以考虑将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遥感遥测技术引入到自然灾害监测中,提高预报精度。要加快贵州省防汛抗旱领导办公室的职能建设,对灾后农业减灾工作开展专业指导、对口援助,最大限度地降低粮食产量损失。另一方面,还要深化贵州省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农业自然灾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有的放矢、全面规划、综合防治,才能有效减少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3 改革现有耕地制度,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

目前贵州省耕地的使用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①省政府和各下级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上目标不一致。省政府更注重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全省的粮食生产与安全,地方政府更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不太关注对耕地的保护和永续利用。②贵州全省耕地规模化经营水平很低,不利于提高粮食生产效率[14]。针对这两个问题,必须果断改革现有耕地制度,可考虑通过耕地有效保护和地方政府政绩挂钩来规范其非理性的供地行为;要提高土地规模经营程度,通过立法立规为其提供法律保障,以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提高粮食产出效益。

3.4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单产

在可用耕地面积有限、粮食播种面积也不可能有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贵州省粮食总产量的增加必须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2006―2012年6年间,贵州省粮食单产平均值为268 kg,而同期全国粮食单产平均值为312 kg,是贵州省的1.16倍,由此可以看出,贵州省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依旧很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要想提高粮食单产,就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具体可以考虑选育适合贵州省的优良粮食作物生长品种,提高生物技术应用能力,扩大应用范围,研制绿色新型肥料,改善施肥结构,提高肥料使用效率等。

参考文献:

[1] 谢 杰.中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 9(12):45-47.

[2] 赵慧江.影响我国西南山区粮食产量的因素分析[J].山地学报,2007,11(25):113-116.

[3] 肖海峰.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16(45):21-26.

[4] 高倩倩,邢秀峰,姚传进.山东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06,25(2):30-37.

[5] 廖婧琳,苏 月,冯泽蔚.农业自然灾害对贵州省粮食产量的影响[J].山地学报,2008,33(17):121-126.

[6] 董梅生.基于逐步回归模型的中国农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J].技术经济,2009,28(1):37-41.

[7] 王焕春.我国农业投入对农业产出影响的实证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8] 左 亭,周志伟.农业安全视域下的粮食安全再认识[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5):1-2.

[9] 王天生,王 瑶.贵州省粮食生产发展60年回顾与展望[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9):1-9.

[10] 何雯娜.贵州省主要农业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26(21):67-69.

[11] 李 亮,但文红.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粮食安全保障的时空变化与预测[J].山地学报,2012,42(1):218-223.

[12]李福夺.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贵州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8):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