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代化的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现代化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现代化的含义

农村现代化的含义范文1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工;早退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90

1 农民工早退的含义

1.1 农民工早退的含义

在城镇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的背景下,大量农民工进城,但是又不能在城市安身立命,导致农民工过早的退出了城市劳动力市场,我们将这个现象称之为农民工的早退。

1.2 农民工早退的表现

城市缺乏熟练老工人,技艺得不到传承,技术提高缓慢;农民外出打工时间短,长期工作的很少;农民工平均年龄低;农村劳动力富余,尤其是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工回到农村,增加了本来就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回乡农民工非农就业率低,大部分农民工只是退出了城里的劳动,回到了生产力低下的农业领域。

2 农民工早退的影响

农民工退出工业或服务业,回到农村,使得太多的人口堆积在较小的土地上,难以实行家庭承包、集约经营,降低了整个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同时农民工早退,造成全国的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下降,制约着我国总体技术的快速进步。农民工回到农村又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长此以往社会矛盾会激化,产生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

3 农民工早退的诱因

农民工早退主要受到城市 “拉力”和农村“推力”这双重力减弱的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生活成本的问题使城市的吸引力即拉力在逐渐下降;农村的各类保障日益完善,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使农村将农民工推入城市的“推力”在减弱。

3.1 城市拉力在减弱

农民工在城里留不住,原因是社保、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问题。而且本身农民工教育程度相比之下偏低,大部分都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这在客观上不利于他们在城市扎根。再从工资上来看,很多人会谈到农民工工资现在可能比某些白领还高,尽管农民工的平均工资确实比几年前明显提高,但涨幅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而且,通货膨胀的影响稀释了农民工资增长的部分,使其转化成了生活成本。

3.2 农村推力在减弱

是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加速,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使得农业收入提高,某种程度上,一部分农民工觉得待在城市不如家乡好。而且农民工几乎无法在城市里凭借收入购置房屋,这与农村自家宽敞的大院相比确实差距较大。农村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将农民工推入城市的力量在减弱。

4 农民工早退的解决对策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究竟该如何合理解决农民工早退问题呢?我们可以从“推拉”二力下手,合理协调这两股力量的强度。

4.1 逐步实现农民工居民化

虽然国家层面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但是现实情况往往比户口本上的那几个字要难改的多。真正接纳农民工使其成为城市“居民”还需要做很多思考。要认识到这是一个过程,而非一蹴而就,所以需要政策上的过渡。需要实行分类、分层的措施,先行试点,试点成功再推开。让这一过程来走的稳健扎实,逐步接纳农民工居民。

4.2 用公共服务留住农民工居民

农民工早退很大一项原因是因为得不到均等的公共服务,国家应该大力改善公共服务,不仅提高质和量,也扩大其服务人群,让农民工享受到社保、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等与城市人口相当的待遇,最终实现市民化。

4.3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与现代工业、管理科学、信息技术的结合日益密切,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不难预测,未来我国的农业必将实现现代化。而在这个过程中会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到非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最终农村剩余的农业劳动力可以实现规模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收入,最终形成农业和非农业收入相当的一个均衡状态。而在这一过程中又避免了农民工早退现象的发生,延续了我国的人口红利。

5 小 结

解决农民工早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城乡的多方面关系,本文认为可以思考“推拉”这两个力,上述对策旨在通过一系列优质措施增加城市对农民工进城的引力并通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农民工进城的推力,这样应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工早退一问题。而本文仅仅是提供一种思路,在实际操作中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仍需做很多探索。

参考文献

农村现代化的含义范文2

关键词:法国,农业现代化,启示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政府追求的战略任务之一。总结和借鉴素有“欧洲的中国”之称、当今世界农业现代化成功的典型国家——法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应对入世后国外农业的挑战、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解决“三农”问题,探求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业现代化的含义

1.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在现代化理论中,虽然不同学派和不同学者对现代化的理解和定义有所不同,但学者们普遍接受现代化的两个基本内涵:一指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二指发展中国家在不同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中指出,作为人类近期历史发展的特定过程,把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实现作为现代化完成的一个主要标志也许是合适的。

2.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应该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农业特点而提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涵义多种多样,目前,较为一致的为:(1)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转变过程,(2)农业现代化是所达到的相应水平时的一种农业状态。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可表达为: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健全的社会化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投入结构、资源结构和生产方式等,提高农民素质和收入,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法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

从20世纪60年代实施农业现代化开始,法国农业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法国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广泛应用自动或半自动的农业机械,农业生产过程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并己发展成为高效率、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法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系统的过程。法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无疑是成功的,总结他们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主要采取了的一些措施,借鉴其成功经验,对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有重大意义。

1.注重农业的经济投入

法国农业之所以有大的发展,是因为战后法国政府加强了财政干预,大力扶持农业,包括增加农业预算支出、扩大农业低息贷款、提供巨额农业补贴,尤其是在高速发展时期,农业投资曾长期占有较高比重。如1975年法国政府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为33.379亿法郎,用于农业投资的新增贷款50亿法郎。国家农业投资占总投资的73.9%到1987年法国政府农业财政投资已经达到了269亿法郎。法国政府采取的农业投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从税收、财政补贴和信贷等角度对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特别是农机具给予资助。 (2)以补贴和贷款的方式对农民实施的水利、道路、电气化和土地整治等农村基本建设工程给予资助。(3)对农产品价格实行保护政策。(4)农业发展科研教育和培训及农产品销售合作社等项目的政府投资。政府对农业的大量投资,加速了资本和土地的集中,大力推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和一体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2.构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家庭小规模生产联接起来形成社会化的大生产,把家庭小范围的经营和整个社会的大市场联系起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在法国,农业合作社种类很多。农业流通领域的合作社是农业合作社的主题,包括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和生产资料供应等。在法国的120万个农场中,有100万农场主参加了产前、产后的流通领域合作社。法国流通合作社属于纵向联合的合作社,合作社来组织、协调和推动家庭农场按照市场需要进行生产,通过流通领域合作社的运作,使家庭农场成为了食品加工企业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生产基地。这种不经过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把农业生产者纳入到纵向一体化的合作轨道是法国农业合作社的最大特点。

3.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农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现代化农业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经营者的文化技术素质。法国把农业教育作为农业政策的重要组成。法国政府对农业教育进行改革,提倡公私共同兴办农业教育,由高等院校、农业高中、农业初中和半工半读4个层次组成农业教育体系,围绕“学以致用、就地施教、面向农村”开展教育,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文化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国家、省和农场3级技术推广委员会,尽快把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去,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4.农业规模化经营

对土地集中和农业互助合作给予财政支持。为了扩大农场经营规模,法国政府购买“无生命力农场”的土地,并优先卖给大农场主。政府规定出售土地的农场主可得到35年的预备年金,以鼓励老年人提前退休。对于转业来经营农业或扩大农场规模的青年农民,国家给予财政援助。对购进土地的大农户给予免税登记、无息或低息贷款。对停止经营的农场主或出租土地者(出租土地18年以上)由国家发给奖金。农场经营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农业机械广泛而充分的运用,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5.用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业现代化

法国的现代化农业,是由多层次、多元化纵横交错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来保障的。,启示。,启示。这些服务组织不仅跨地区提供科研、生产、试验、推广、教育培训、技术信息咨询、质量认证、销售及跟踪维修等服务,而且依靠自身拥有的实用的技术、准确的信息及可靠的手段,为农业生产及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农业经营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启示。,启示。法国形成了由政府、农会、农民以及私人企业等组成的有效服务体系。,启示。法国农用工业比较发达,私人企业销售网遍布农村,有的还开办出租业务,出租农场主买不起的大型农业机械,例如联合收割机等,服务周到。在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下,农民也合作开办一些生产资料合作社和生产资料供应社,进行产前服务。生产资料合作社由若干农户集资,主要是用银行贷款购买农业机械,雇佣驾驶员,共同使用。生产资料供应社主要供应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另外,由于法国农产品过剩,有关销售问题,除了私人企业外,农民们组织了各种产后服务的合作组织。

三、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启示

1.国家要加大农业投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面对市场的国际化和竞争,投资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可以说,如果没有深刻的技术革命和财政投资,法国的农业生产不可能有飞跃式的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高科技、人才和资金,不是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可以做到的,必须依靠国家的支持。借鉴法国的经验我国应因地制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要求,多元化多渠道筹集资金,并激励农民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当前,应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驱动,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农业投入机制,逐步完善农业投资机制,提高基本建设投资效益,确立投资主体的职能,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同时,政府为了保证资金的按时到位和合理使用,还应该加快农业投资立法进程,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克服政府投资的随意性。通过法规约束,来保证对农业投资的稳定增长及对资金使用的有效监控。

2.国家要建设齐全的农业经济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系统

多年前,我国农业改革建立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以分散的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围绕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应积极引导和支持以行业或产品为纽带的各类民办的专业协会、研究会和合作社等农民自发的服务组织,发挥其在保护农民利益、沟通市场信息、组织产品运销等方面的作用。当然,要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借鉴法国的经验,当前流行的靠订单联系起来的“公司+农户”模式是一种松散而不持久的“订单农业”产业化模式。最好的办法是:在实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要采用产业一体化组织战略,塑造崭新的产业组织结构。,启示。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和产加销联席会议等行业组织,让商品生产专业户普遍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类市场主体高度组织化的结果是,在农业产业内部和涉农领域形成平衡的组织结构,从而有力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加强政府在基层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大以资金为主的政策扶持。要改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农民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贷款难的问题。要强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监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担当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监督管理职能,制定农业服务的行业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明确服务质量。大力推行服务质量承诺制,服务收费公示制,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3.国家要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是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们要发挥在农业科研、教育方面的优秀,要以农业院校、农函大、文化技校为阵地,抓好乡村干部、农技人员以及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根据农村的现状和实际情况,开展农民教育、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加强非农产业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市场知识方面的培训,有选择地组织农民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参观考察,或外出经商、打工,以贴近市场、开阔眼界、提高素质。

4.国家要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是土地经营规模小,而且极度分散。土地逐渐集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必经之路。在有条件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地方,应实现土地大规模经营,以促使农村产业分工。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进行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培育核心农户,强化农业现代化实施主体。对自愿放弃土地的农民给予经济补偿,顺利实现土地集中。

5.国家要走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家要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努力使人口、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上。法国当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向是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追求可持续发展,创造人和与自然和谐的环境。这也是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根据我国国情,坚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贯彻计划生育、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三大基本国策,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控制农业人口增长,提高农业人口素质;要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其他各种农业资源,坚持利用、开发、整治、保护相统一的原则,以提高农业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要高度重视水利规划,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建立农业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要大力推广生态型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绿色食品;要切实加快绿化建设,逐步建设生态绿地系统,构筑城乡绿色生态屏障,以创造一个优美洁净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科学管理,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顾焕章,张超超.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3]洛纯.法国农业概况[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8,6.

[4]严官金.农业与农村现代化[M].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农村现代化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农地流转;产权;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45-02

引言

伴随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步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农户非农收入在其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农地流转呈现出加快趋势。农地的流转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土地细碎化,优化了土地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然而我国是一个人均耕地少、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的国家。在这种形势下,农村却存在大量的土地闲置甚至抛荒的现象。另外,农村土地细碎化、流转不畅等因素阻碍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不利于农业的集约化和效益最大化,也不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所以,研究我国农地流转有利于引导并解决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合理流转,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一、农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关系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创收问题。而解决创收问题的关键就是进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党的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依靠现代化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土地、资本、劳动力三大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国际上比较认同的现代农业指标为[1]: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为8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在95%以上,农业投入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40%以上,农业劳动人数占全国劳动力总数比重低于20%。但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相应的农业现代化指标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究其制约因素,主要是农业规模经营程度低,流转不利[2]。据农业部统计数据,2007年末,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63 723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5.2%;2008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1.06亿亩,占承包耕地面积8.7%,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2007年,东、中、西部地区流转面积占总承包面积比重分别为5.88%、4.77%和5.3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土地流转呈现加快趋势,在经济比较活跃的东部地区土地流转比例较高,但总体流转程度偏低,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另外,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少,农民比重大且不易在较短时期内转移的国情,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应当立足国情,通过正确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流转土地,逐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微观经济主体,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学术界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探讨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论断。土地作为农村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核心是产权问题。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产权经济学大师德姆赛茨认为:产权是界定人们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依民法界定和权利束理论,产权是一组权利束,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励和约束机制,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科斯指出在交易费用为零时,不管权利初始安排如何,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是帕累托最优的,即产权的初始状态与效率无关。由科斯定理我们可以看出产权界定的重要性,只有清晰地产权界定,通过市场机制,资源才能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自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经历了―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和―的历史变迁,农地产权由最初的私人所有演变为集体所有,经营方式由集体经营变为家庭承包经营。目前,我国有两种土地公有制度: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土地全民所有制主要是指城市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其权利主体是国务院和各级政府。这种土地产权主体界定清晰,土地市场比较健全。集体所有主要是指农村土地除国家法律规定属于国有的以外归农村集体所有。农村的集体所有权主体有三级:乡(镇)农民集体、村农民集体、村内农民集体。这种所有权主体的多样化使得集体中的任何一个人他是所有者,他又不是所有者。这种“既是你的,也是我的,从而是大家的”公有制关系构成了个人二重规定性[3] 。这造成了集体土地产权残缺,土地流转不利,矛盾纠纷不断。因此,需要探索一条新的制度安排来解决由于产权问题造成农地流转不利的局面。目前,提出进行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主要有三种:土地国有化、土地私有化、坚持集体所有。土地国有化论者(何炼成等)提出集体土地国有化和农地产权家庭化。农地产权家庭化是指将现行的土地农户承包责任制转变为农业家庭占有产权制,即农户可以占有、使用和支配土地的产权,可以出让、出租、出卖、继承这些土地产权[4]。土地私有化论者主张(杨小凯等)认为土地私有产权制度的确立,是建立市场经济和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私有化才能消除人的寻租行为[5]。集体所有论(温铁军等)主张在现有农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赋予农民除集体所有权以外其他全部权利,使其所有权主体具体化,个人化[6]。这三种土地所有制改革的思路分析起点均是土地使用权稳定性及土地交易效率。但是坚持和完善农地集体所有制是主流观点。现行的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不存在永久、有效、完美的制度,而且目前的农村集体所有制出现的种种弊端,不在集体所有制本身,其根源在于土地产权残缺、流转机制不健全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应从改革制度本身出发,而应从制度的完善出发。因此,目前农地产权改革起点仍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主要任务是产权关系和经营方式的改变。

三、农地流转的现实约束

1.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残缺。我国法律确定了归属性质的农地产权,即“属于农村集体所有”。但是这种农地集体实行三级所有,形成了多元所有权代表,产权主体不明确。而且,村民与村集体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是委托―关系。每个人都是“经济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委托人和人的利益目标常常发生错位和冲突,这就产生了“委托―悖论”[7]。而且,在巨大的流转利益驱动下,引发了利益集团在土地产权市场中为权益而争,土地收益进入个人或单位腰包,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

2.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地流转得不到有效的规范。农地流转虽然早已存在,但大多数都在私下进行,多数是口头约定,这导致流转期限不明确,交易双方权利义务也不清楚,造成集体土地流转市场自发和混乱。二是缺乏流转服务平台。流转信息咨询、价格评估等配套设施不健全导致信息封闭和不对称,增加了流转双方的交易成本。

3.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滞后。土地强大的社会保障功能使部分农民把它视为命根子,这就造成农民即使抛荒土地,也不轻易放弃承包土地的现象。进城农民有的将自己的土地交给亲朋好友代耕,还有一部分土地摞荒,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另外,农业的弱质性导致了农业的比较利益呈现每况愈下的情形,兼业化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在没有建立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下,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政策建议

1.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界定土地产权主体。实践充分证明,确权是土地流转的前提和基础,是土地进入市场交易的逻辑起点。所以,要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土地的权利主体,让农民享有充分的土地所有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政府应当提供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制度性基础设施,包括颁发有物权含义的土地长期使用权证,进行土地的登记、土地流转的信息登记等。加强对基层干部政策法律法规培训,明确界定地方政府在集体土地流转中的地位、职责和作用,做到只管理,不介入。

2.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和监督机制。首先,加强土地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其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最后,逐步建立完善的流转服务平台。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流转服务组织,为流转双方提供流转信息、流转咨询、纠纷调节等服务。

3.建立和健全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享有社会保障权,政府应当逐步建立起从最低生活保障到农村养老、医疗、生育、伤残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使农民与市民一样平等地拥有权利和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还应增强农业对自然灾害等风险的缓冲能力,促进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农民进城务工。所以,只有健全的保障制度才能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推动农民转出土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顺应农业现代化道路。

参考文献:

[1] 项仁学.国外现代农业三种模式[J].农村工作通讯,2008,(1).

[2] 王美青,卫新.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综合评价[J].农业经济,2009,(5):28-29.

[3] 樊纲.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4-25.

[4] 何炼成,何林.三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兼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5] 杨小凯.中国改革面临的深层问题――关于土地制度改革[J]. 战略与管理,2002,(5):1-5.

农村现代化的含义范文4

常态课堂纯朴有效自主我们所说的常态课堂,是一种真实、自然、纯朴、本色的学习课堂,是追求教学纯真的过程,是追求和谐、人文、体验、收获的教学行为。

一、因地制宜,返朴归真

有人说“坐在农村热炕头上喝着大馇粥是纯朴。”那么,农村小学的教学也更需要纯真,因此,老师在上每一节课时,都要从校情、教情、学情出发。而当今教学课堂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认为教学多样化,使用多媒体教学会给学生以直观教育,课堂很热闹,又特别流畅的才是优质课堂,这样的课堂师生配合的妙合无垠,但这并不是常态课堂的教学过程。对于农村小学,还有许多地方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多数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还达不到完全的多媒体教学,那么教者就应该因地制宜,有效利用现有条件完成教学,做到返朴归真。

二、准备充分,精心设计

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应该每一节课都准备充分,精心设计。

1.做好课前准备。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课前准备不但是老师做好准备,孩子也要做好精心准备,尤其低年级孩子做好课前准备必不可少,这样免去了课上的手忙脚乱。

2.把握教学方向。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应采取的教学方法。

3.课堂设计简洁而有效。“课件满天飞”“游戏多又多”,这样的课堂很热闹,但一节课下来,老师、学生身心疲惫。常态课堂的教学过程追求实效的同时,课堂设计也不要过于繁琐。

三、追求真实,发展为先

教学追求真实的同时,也要追求适当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因此,我们在追求常态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的发展,稳中求胜。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教材,挖掘教材。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还应有源源不断的泉水。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在把握教材的同时还应深刻挖掘教材的知识点,并抓住教材间的相互联系,这样自己在课堂上教学时才会游刃有余,使课堂达到最优化。

2.剖析过程,调整行为。我们的教学课堂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学活动的双方本来也是在不断地成长、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教师追求实效的同时,也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

3.鼓励个性,提升常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提升常态教学的水平上,既要有教师这个外力的作用,也要有学生的内在驱动,因此在追求常态课堂的同时,力争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讲求效果,人文课堂

常态课堂并不是指原始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完成的教学,而是学生在真实有效的环境下学会知识,形成技能。一节课如果没有了学生的最佳状态,也就没有了课堂发展的最佳效益,故此在一节课的教学中也应处处追求人文课堂。

1.追求常态课堂,首先追求民主与平等。拉近师生距离,用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待学生,让课堂成为平等的生命对话,追求师生关系民主、教学问题民主、问题解决民主、教学评价民主,让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场所。

2.追求常态课堂,还应追求自然与和谐。师生与环境、师生与资源、师生与手段、师生与方法都应追求和谐,促进课堂融洽,激发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3.追求常态课堂,还应追求自主与合作。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不朽的话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落实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4.追求常态课堂,更应该注重探究与生成。真实有效地完成一节课,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实验探究、模拟探究的学习阶梯,给予学生更多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自主学习、

五、因材施教,自由课堂

一节生动、实效的课堂要求老师有发散思维,大胆教学,让学生大胆质疑,亲自解惑,所以说追求常态课堂也要力求自由课堂。下面一节语文课和一节数学课做出如下设计,并力求常态课堂。

教学小学语文长春版第十册《风》这一课文“第二课时”时,在没有任何电教设备情况下,教师采用了最纯朴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了父爱的博大。

首先,上课整理课堂后,我和学生一起复习了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扫清了生字障碍,回忆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线索并板书:

父亲――――――――――我

(热水壶)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打开教材,通读全文,找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做好标记,然后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解答疑问和重点词句,中间不乏讨论、交流,释放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其中所包含的浓浓深情,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暖烘烘”,与学生共同探究其不同含义,从而理解父爱同时也感受到儿子也在回报父爱。

再次,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多次出现的“笑”的内涵,父亲三次笑与儿子两次笑都有不同含义,教师与学生根据不同环境共同表演,学生体会出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笑”除了表现了浓浓父子情还有为人处世的道理。

最后,诠释课题,本来文章以热水壶为线索以表达父子情深,可却以“风”为文题,这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初步接触的一种文章写作方法――象征。“风”的两层含义也就被探知出来了。

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没有用到现代化教学设备,也没有多元化整合,但是教学的整个设计过程全体同学都参与了,学生在自由探索文章主旨过程中享受了体验的乐趣,教师也完成了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教材“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教学中,有条件的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在大屏幕上直接演示了长方形周长的求知过程,学生直观的教学效果也很好,但做为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缺少了电教设备,老师又不能直接枯燥地“告诉”学生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一位经验很丰富的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娴熟的动作很好的完成了这部分的教学,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周长知识,然后话锋一转,向学生抛出了两道实践问题:给贺年卡镶边;对相框扎彩带。这两个实践问题都是三年级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活动,因为当时时近新年,贺卡和相框学生手里都有,于是,实践活动开始了,学生自己分组,有的量,有的裁,还有的同学托腮思量怎么做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扎好彩带,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第二,学生汇报过程。每一组汇报的方法不尽相同,有的边量边贴,有的边画边裁,方法不一,但结果相同。教师依照学生的方法求出了彩带长度:A:长+款+长+宽;B:长+长+宽+宽;C:(长+宽)×2

从而老师归纳整理了学生意见,推出了长方形周长公式,并及时运用进行巩固练习。

第三,教师鼓励学生根据长方形计算公式猜测并认定了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农村现代化的含义范文5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现代结构。

第一,城乡关系上最现实的问题是“三农”,这个问题相当突出而且根子很深;第二,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难点和重点在农村,也就是说,必须解决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才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这样一个实质,也可以说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二元结构,换句话说,统筹城乡发展最后要落脚到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加大?就是因为我们的城乡二元结构具有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深刻背景和深刻程度。

这有三个理由:第一,历史的原因。各国普遍存在的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各国的具体情况虽有所不同,但二元结构是普遍的。第二,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有其特殊之处,这就是中国上世纪50年代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这个背景特别重要。当时我们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当时的国际国内条件下,这是一个唯一正确的选择。但这个选择带来两大问题。第一,钱从哪里来,重工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重工业需要的投资从哪里来,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靠内部积累,这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让农民做贡献,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二是让工人做贡献,实行低工资政策。第二,人到哪里去,优先发展重工业投资大,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大量的劳动力没地方去,这就是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下乡的背景。在资金和就业难题的面前,走向了一套城乡分割的体制,形成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生活福利制度,从供给制度到社会事业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第三个原因,在近几年进入城市化加速过程以后,继续存在“城市倾向”。在指导思想上,在政策的设计上,忽视了统筹城乡发展,在有些方面扩大了城乡差距,甚至有损农民利益。

由这三个原因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我国三农问题相当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

第二点: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关系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浙江党政领导的一项重要决策。正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部署,所以有必要讨论城乡一体化和统筹城乡发展是什么关系。现在,有许多市、县编制了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这些规划当中,对城乡一体化的含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已经看到的一个比较好的表述是“城乡一体化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下,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协调的现代社会结构”。这样一个表述,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我认为至少要讲清三句话:第一,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第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逐步转变为现代结构;第三,目的是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或者说城乡居民有相同的共享现代文明的基本权利。

按照这样的理解,在统筹城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关系的理解上,有以下三点值得关注。第一,在二者的基本关系上,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手段,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过程,实现城乡一体化是目标,其核心是解决城乡居民多方面存在的“两种身份”,解决城乡居民的国民待遇问题。第二,公平和效率的权衡。在统筹城乡发展最后达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当中,应该说是充满着公平的理念。但这个公平的理念不能离开效率,不能过度地损失效率来达到公平。第三,要研究和防止可能出现的一些倾向。可能会产生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简单化,例如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就把产业、生态等等都戴一个一体化的帽子。这个一体化到底是什么含义,如何来实现,并不是十分清晰。就产业来说,在一个县的城乡一体化中,一个县的产业能否一体化,如果一个县的产业是一体化的话,那区域的产业分工会怎么样?生态一体化,一个县是否是一个生态系统,还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里的一个部分?第二种可能产生的倾向是理想化。比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一体化,要有一个过程,从城乡不同水平、不同方式的社会保障做起,要考虑到国情,考虑到过程,考虑到条件。要有一个推进的时序。如果没有一个时序,在实践中,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困难,或者是要求过急,或者是做不到,或者是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第三点: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

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陈锡文主任讲的钱、粮、地、人、权五个字,钱是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是第一位的。虽然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在于“发展”,发展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看,从公平的角度看,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大致算了一下,目前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大致是2.4:1,按的基数,到20__年,假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每年增加8%,农民收入年均增幅提高到9%,比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1个百分点,到20__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2.3:1。如果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达到12%,比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4个百分点,到20__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9:1,接近1990年差距的水平。要达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水平,比如全面小康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5:1,现代化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1,距离尚远,谈何容易。因此,这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切入点。抓住了这个切入点,就抓住了重点和难点,抓住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环节。

增加农民收入,至少要解决四个问题,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第一,减少农民,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包括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第三,提高农民的素质,农民各方面的素质——文化、科技、劳动技能等素质的提高,使得农民具有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资本;第四,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既要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更要重视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的教育、文化、科技设施。

第四点: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个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包括产业的分工、产业相互之间的联系、

农村现代化的含义范文6

一、农业科技推广意义

农业科技的应用有利于节约水资源、促进生态平衡、降低人力物力,是农民提高农业收入的有效措施与手段。推广农业科技能够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实际应用效果发挥,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农业问题的重要解决方式,是实现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农业推广通过示范、宣传、培训等手段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涉及农业生产全过程,辅助农民了解并熟练应用农业技术。我国现阶段农业推广将重点放在实用农业技术手段,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推广一部分,与农村推广相区别,不仅要求提高农业生产力,也要求促进农业整体科技水平提高,提升农业科研成果实际应用能力,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浪费、减少其对生态环境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1.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

积极探索参与式的农技推广路径对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尤为重要,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农民技术精英的角色与功能,通过“由点到面”的技术扩散效应,来带动更多的农民采用新技术。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是在以往“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选取部分进取心强,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农户,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造就一批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并把他们纳入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中,通过区域辐射和推广作用,产生社会幅面扩散效应,引导和帮助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2.农业科技合作社

农业科技合作社是一种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以科技成果和技术力量作为股份,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共同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最显著的不同点。从实践上看,农村科技合作社有两类典型组织模式,一类是综合性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社向农户提供涉及多个产业领域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另一类是产业型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制是提供某一产业领域的科技服务。

3.农业科技园

农业科技园区,就是在农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郊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民或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为一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试验示范,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种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

4.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大学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以大学为主导、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联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的新型推广体制,是对现行农业推广体制的必要补充和完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