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化学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化学概述范文1
[关键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有的5年制医学检验专业(隶属于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一级学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统一调整为4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归属于新单独设立的医学技术类,授予理学学士学位)[1]。由此,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科内涵和培养目标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应用型人才是4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属于临床生物化学的一部分,是化学、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结合,以化学和医学知识为学科基础,主要研究与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相关的生物化学标志物及其检测技术和方法的一门应用型学科[2]。为了符合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重新修订了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教学大纲,对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授课内容、课堂教学模式及考核评价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探索,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1改革理论教学内容,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结构
教学改革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优化,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材中,因此,根据4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们为本校首届招生的4年制2013级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班(以下称2013检本)的学生重新选用了教材,由原来5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使用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教材),更换为《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教材)。该教材强调以检验项目和检测技术为主线,充分体现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突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科特色。同时考虑到教材建设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因此,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合理知识结构出发,我们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整合与改造,合理增减部分授课内容,既要突出课程教学重点,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新颖化和应用化。例如在讲授血清葡萄糖的测定时,重点讲解作为参考方法的己糖激酶法和常规推荐测定方法的葡萄糖氧化酶法,重点讲解其检测原理、方法学评价等,对已被临床淘汰的缩合法及氧化还原法不作介绍;考虑到实际生活中糖尿病患者普遍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自行监测血糖,因此,我们增加了便携式血糖测定仪的内容。我们还适当介绍本专业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科研动态、科研思路等前沿知识和现代最新科学技术,使理论教学内容既要与时俱进,更要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2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仍然存在传统保守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教师的教为主,更多的是强调三基教育,而不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对知识的吸收率低下。为了摒弃传统课堂教学气氛单调沉闷,不利于开拓学生学习思路的缺陷,同时保留其固有优势,即学生可以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内化为自身的学习成果,切实实现医学检验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在理论与实验授课中针对不同知识点设计并尝试了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包括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加涅九段教学模式、布鲁纳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等。如在讲解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中关于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这一知识点时,我们采用了加涅九段教学模式:(1)引起注意:通过幻灯片呈现糖尿病代谢紊乱对人体危害性的一系列图片作为刺激材料引起学生注意。(2)告知学生目标: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知识点,能够列出糖尿病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测指标,并且可在临床实际中利用这些指标对糖尿病患者做出诊断、评估及其鉴别诊断等,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学习任务参与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3)进行相关知识的回顾:通过提问和共同回顾、总结的方式巩固学生对血糖浓度的调节、糖尿病的定义与分型及诊断标准等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刺激学生的记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4)学生开始学习新知识阶段: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结合自主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完成既定任务目标的学习。(5)教师提供学习指导:学生在学习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6)引出作业或练习阶段:通过幻灯片展示6个单项选择题和1个临床案例分析题,要求学生在课前发放的答题纸上做出答案。目的是当场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7)提供反馈:对学生所做练习的效果予以反馈,告知学生的行为表现,使他们能从错误中学习到有益的反馈。(8)对学生的作业做出评价。(9)促进保持和迁移:教师讲解如何保证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调动自己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技能去分析解决问题。大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改革大学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4]。因此,课堂教学模式无论怎么改革,我们始终要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发挥好教师作为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3深化实践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当今医学实践实验教学已不再单纯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而是与理论教学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5]。在实验教学内容上,我们参考卫生部第4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临床检验科SOP文件,编制了各实验项目的标准操作教程,积极开展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强化训练,尽量使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能够获得较为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他们进入临床生产实习及毕业课题实验的完成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减少单一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内容,建立涵盖基本技能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践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在课堂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对基本技能实验采取“带着走”,使学生准确掌握做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综合性实验“看着走”,以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操作能力;设计性实验“自己走”,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研究性实验[6]。例如,在学生做完血液、尿液、肾功能、肝功能相关实验后,让学生设计临床蛋白尿查因的实验室检测,自选实验项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质量管理等,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加以指导和点评,最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收集整理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并撰写实验小论文。
4改革效果分析
通过对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以上一系列的改革,使该课程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在授课期间课堂的出勤率达到了100%,无旷课现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均提升,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能够配合教师完成课堂中布置的各项任务,一改过去上课常有学生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改革后2013级检本班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90分的学生人数超过了学生总数的10%,且无一人不及格。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通过χ2检验分析发现,2013级检本≥70分的学生人数的分布频率(31/37,83.78%)高于2012级检本(26/42,61.90%)(χ2=4.686,P=0.030)和2011级检本(46/73,63.01%)(χ2=5.044,P=0.025)。见表1。2013检本班有7名学生申报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花蕾计划,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的人数也达到历史最高,这说明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较大提升。总之,改革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我们将继续不断更新大学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培养适应现代医学检验技术发展要求的创新性、高素质检验人才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37-339.
[2]尹一兵,倪培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5.
[3]张晓丽,潘静,司维柯,等.对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创新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3,19(29):3005-3006.
[4]韩洪文,族,袁东.我国大学教学模式同质化的表征、原因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2,(9):67-72.
[5]王学春,石运芝,马敏,等.构建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50-51.
生物化学概述范文2
实验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实践、认识、再认识的过程。实验教学是高校理、工科教学的关键环节,加强实验教学,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途径,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同时对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树立科学精神、增强合作意识也有着重要作用。当前,我校正在积极创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因此积极探索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物技术专业实施BSC(Basic,synthesized,Research)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入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强化了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在综合和创新试验中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与科学精神,使之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生物系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重要步骤。
二、“BSC”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模式
“BSC”实验教学模式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和团队学习的理念,在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上进行变革,使教学内容更能反映现代生物制造产业的需求;使教学方式体现以人为本,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使教学方法具有研究性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评价方法具有多层次性,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BSC”实验教学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即“基础”、“综合”和“探究”阶段,分别对应最终实验成绩的40分、30分和30分。第一阶段为基本实验技能训练阶段,通过开设4~6个基本实验,锻炼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完成后可获40分。第二阶段为综合性实验训练阶段,学生通过组成实验团队的形式完成2个综合性实验,可获得20~30分。第三阶段为创新性实验训练阶段,学生可自选与行业需求紧密相关的1个实验题目/自行设计应用型实验题目,通过团队学习的形式完成实验,可获得20~30分。第二和第三阶段为开放性试验,学生可利用任何工作时间/周末到实验室自主完成实验。在成绩评价方面,不以实验报告和理论考试为主要评价方式,而主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数据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对实验方法的掌握程度为考核要点。
三、“BSC”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BSC”实验教学分成三个阶段实施,每个阶段各自有其不同的教学模式、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
1.在第一阶段,即基本实验技能训练阶段,相关专业课程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学大实验等核心课程设置4个基本实验,涵盖课程主要的研究方法。组织形式采用正常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2人一组,在3课时内完成实验,撰写实验报告。评价的标准是能否按照实验指导材料完成实验,是否能够正确地使用相关基本实验仪器,是否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并进行讨论。学生每完成一个实验均可获得10分(最后总成绩以百分计)。
2.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为锻炼学生的团队学习能力、领导能力、自学能力并能提高实验效益,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和团队学习的组织方式进行教学。
在第二阶段,指导教师根据与实验课程相关产业的实际需求,设计2个综合性实验题目,并给出实验方法。同时,学生不再以2人1组的形式进行实验,而是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8名学生,指导教师指定组长一名。组长负责召集其余成员预习实验题目,制订实验方案,分配试验任务,组织撰写实验预习报告;经指导教师同意后,组织小组成员配置试剂,准备材料,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采用全开放模式进行,要求在指导教师批准后1个月内完成,学生可灵活安排时间,以小组的形式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3.对于实验成绩的评价,采取“课堂讨论”和“审核实验原始数据与报告”2种方式进行。实验完成后,指导教师随机指定一名小组成员,制作PPT,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数据与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并由指导教师进行提问与点评。指导教师根据原始实验数据、实验报告和汇报情况进行成绩评定,每完成一个实验,组长和汇报的同学可获得12~15分,小组其余同学可获得8~12分。即完成2个实验,组长和汇报的同学最高获得24~30分,其余同学可获得16~24分。
4.第三阶段为学生创新实验阶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该阶段实验。本阶段指导教师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围绕植物抗逆性设定1个实验范围,学生可在这个范围,以小组的形式自行设定题目,共同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预习报告;也可以由学生自行拟定实验题目,要求实验题目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涉及本课程主要知识点与操作技能,对于学生毕业后尽快进入企业科研/技术人员角色有很大的帮助。
各小组拟定的实验预习报告被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各小组进入实验室开展开放实验,实验时间为批准之日至学期末。本阶段的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与阶段二相同,完成实验的小组成员可获得16~24分,组长和汇报成员获得24~30分。
生物化学概述范文3
[关键词]中职院校;生物化学;任务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11-0101-01
生物化学课程是现代众多学科的研究基础,在现阶段分子生物学研究不断深入以及生物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今,该课程的学习掌握显得极其重要。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任务型教学方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否该种教学模式可使中职院校学生从“知识被动获取”转变为“主动吸收”,突破课程学习的瓶颈。希望本研究能够对任务型教学法的推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最终对中职生物教学实践的改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任务型教学法概述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概念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特殊的新型教学模式,最初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开始逐渐形成,不断推广。该模式倡导以学习者为核心,以在完成某种任务中学习和掌握某种技巧为目的,将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转为“主动”,使学习者达到“意识与形式协调统一”,获得预期的效果。
(二)任务教学法的特点
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任务的开放性。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习者以最终目的为导向,采取的方式具有多样性,这在教学中除了可以达到预期获取知识的目的,还可以使学习者拓展思维、摆脱固定模式的束缚。
2.任务的互动性。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今,无论是生活、学习或是工作中,无不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闭门造车”即使技术再高超,能力再强大也不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培养更是如此,互动的沟通学习交流方式可以让每位学生取他之长,补己之短。
3.时间观念的培养。任务教学除注重任务完成外,还伴随时间限制。这种模式给任务接受者产生非语言的效果,对于其责任心、时间观念的培养都极其有意义。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中职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结合中职院校学生自身特点、对于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需求以及任务教学法的独特性,将二者结合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任务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其实早在2007年,赵凤琴就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她以152例学习生物化学课程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课前一周就将任务布置。实验组学生依据布置的任务进行上课发言,组间讨论。课程结束后,采取调查问卷和期末成绩相综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评估,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均分远远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2014年蔡玉华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她以220例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生物化学课程选修者为研究对象,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取任务型教学法,将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分解给每个学生,让学生以自行学习,上台授课的方式开展第二学期的学习。反之,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教学模式,学习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模式开展。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发现,干预组在学期末实验技能、期末考试成绩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实践证明,任务教学法突破了生物化学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但是否适用于中职院校是本文接下来要讨论的重点。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中职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生物化学知识零散、枯燥、概念繁多、极易混淆,在中职院校学生生物化学的学习中,任务教学法给学生学习制订计划,以小组讨论、上台授课等方式,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转为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趣味授课,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生物化学学习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知识基础性强,点扩散面的扩散范围广。比如对于单纯的蛋白质结构而言,可扩展到基因、酶工程、生物工程等多个领域。而传统的授课方式时间极为有限,教师的知识也无法完全在课堂上让学生收获学习。这种任务型教学模式,学生在获取知识时,无意识地就会获取很多相关的知识,这在一定角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中职院校学生以自己理解的方式传授给其他同学,以同龄人独特的视角更易于所传播知识的快速融合。任务型教学法以开放性强、互动性高、知识面广的特点是近期教学模式探讨的研究热点。且众多研究也表明,任务型教学在生物化学学习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较好的实用性。针对中职院校学生而言,以任务型教学法传授知识更易于接受,符合中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中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因而,本文研究提出可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院校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蔡玉华,杜江,胥振国.任务驱动与PBL教学法在高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10):1410-1412.
生物化学概述范文4
关键词:“纲要式”教学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生物化学学科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目前其研究进展主要以英语的形式进行报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应从书本上获取相关知识,同时,也需要从各类报道、国际交流会议等方面获取所需知识,因此,很多高校开展了相应的双语课程,并采用“纲要式”教学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一、纲要式教学法的概述
纲要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模式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问题引出所要讲解的课程内容,再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最后利用问题的解决结束课程。在生物化学双语教学中运用这一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相关教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生物化学方面的英语词汇量。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便可以依靠自身英语水平,简单了解专业领域内的英文文章,并对其内容进行简单陈述。
二、采用纲要式教学法进行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要点
1.提出问题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利用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或提纲,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教学内容引出。目前,高校信息化手段较为先进,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一手段,设计丰富多彩的课件,以吸引学生目光,并将问题和提纲设置在课件的第一部分,尽量采用全英文的形式。由于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阅读水平,因此,在观看课件时并不会出现完全无法理解的情况,可能会有一些专业名词不太了解,且全英语部分又仅限于几个简单的问题和提纲,学生未曾见过的专业名词较少,能够依靠自身英语水平大致了解教学内容,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对双语教学产生较强的排斥心理。
同时,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保证问题既能契合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又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尽量提出贴近于学生生活的问题。例如,在学习脂肪代谢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这一方面知识与糖代谢的知识充分结合,并在教学正式开始前提出引导问题“Why do some vegetarian monk was fat(为什么一些和尚明明吃素,却仍然还很胖)?”“Why some people do not eat fat but fat(为什么一些不吃肥肉的人却偏胖)?”等等。这样能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2.分析问题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针对上一阶段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纲要展开讲解,这一部分课件主要采用英汉双语进行展示,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演示、视频等。课程讲解英汉各半,或是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的形式。生物化学双语教学虽然采用的是双语教学模式,但是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生物化学知识,而这一课程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再加上一些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若是采用全英语形式进行教学,会使很多学生无法理解教师所讲内容。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中英语的运用程度,以保证学生能够完全理解专业知识内容。
同时,对于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和专业名词,教师在课件上应重点用英语进行标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专业词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专业词汇的规律进行总结,便于学生记忆。例如,在学习“酶”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特殊后缀“-ase”常用于表示“酶”,学生在了解单词“synthetic”为“合成”的意思后,便能够很容易猜测出单词“synthetase”为“合成酶”的意思,这样教学十分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名词的积累和理解。
3.解决问题阶段
这一阶段所用的课件主要以全英内容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求教师尽量运用英语进行教学,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总结专业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完三聚氰胺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知道的事件、平时获取的资料等,用英语进行即兴演讲,并采用竞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改革,生物化学双语教学也应得到切实落实,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纲要式教学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获取前沿生物化学知识的能力,并进一步加强对这一教学法的探索和运用,以获得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芦晓晶,徐俊杰,吕士杰.采用“纲要式”教学法进行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1,2(2):122-123.
[2]赵青,黄炜,章喜明,陈新美,王燕菲.提高生物化学双语教学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5,1(1):69-71.
生物化学概述范文5
关键词 Seminar教学模式;生物化学;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78-03
Application of Seminar Style in Biochemistry Teaching
LIU Xiao-lin CHEN Ji-peng QUE Zhi-qun HUANG You-ming LIAO Jun-jie
(Yichun University,Yichun Jiangxi 336000)
Abstract Introduction of seminar teaching model in biochemistry teaching has proved that it can change the traditional one-way teaching mode of teachers′ ″teaching″,students′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teaching,so as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students.It is a kind of effective new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Seminar teaching pattern;biochemistry;application;practice
提高教W质量是高校办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各本科院校都在进行教学体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其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教学模式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生物化学是江西宜春学院农学、生物科学、园艺、动物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体的分子基础、化学变化及信息传递的一门科学。它是学生从分子水平了解生物各种生命现象和生物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由于生物化学研究范围涉及所有生物体,知识多样,内容庞杂且抽象难以理解。另外,随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学生减负的推进,生物化学的授课学时日益减少。过去,在本科生生物化学教学中主要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教学效果比较差。因此,为了适应生物化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为了适应生物化学授课学时减少的实际需要,从2014年开始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Seminar教学模式,并以此为契机,努力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整合,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学生[1-3]。
1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总是有既定的人为目的。教学要达到既定目的,完成所肩负的任务,离不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中介。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而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它是在当代有机化学和生理学发展的基础上,在20世纪初期从生理学中分支出来的,并很快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而年轻的学科。生物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具体来说,它是研究生物体的基本物质(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性质及其生命活动(如生长、生殖、代谢、运动等)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通过生物化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大分子的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代谢过程及其调控规律,遗传信息的储藏、传递和表达调控的分子基础及基本的实验技能;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对植物和微生物进行生化分析的一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奠定生物化学知识基础。由于生物化学课程涉及的基础知识广泛,基础理论众多,实验技术基础性强、内容多,加之生物科学的空前发展使生物化学教学面临知识类别空前复杂,专业研究更加深入,成果信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这种新形势,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学习的能力。而Seminar 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双向互动式的交流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做到教与学互相促进,有利于提高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发展[4-6]。
2 Seminar教学模式概述
2.1 起源与发展
Seminar为德语词汇,发轫于18世纪德国,源于拉丁文seminarium,原意为培育幼苗的“苗床”。 Seminar在英文中含义可译为“研究班讨论会”“研讨班课程”“专家讨论会”等。它后来逐步演变和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教学和科研双重功能的课程教学模式。Seminar是指大学或暑期学校学生为研究某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之班级或研习班。这种教学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在教授或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一课题结成小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从而达到教学和科研的双重目的”。它起源于英国,后来成为欧美大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20世纪30年代以后,Seminar 模式被引入中国。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国内学者开始重视Seminar教学法及其运用,其主要运用于我国大学课程如管理、营销、英语、金融、预防、中医外科、肿瘤学等,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2 结构
Seminar教学模式结构主要包括:一是主持人(主要是教师)介绍本次讨论主题及涉及的基本问题。二是主题报告宣讲。由报告人(学生代表)进行专题发言,介绍专题的背景知识和目前的研究进展。可以针对某一研究进展发表自己的看法、陈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研究内容。三是教师对报告进行补充和简略的学术评述,引发其他学生提问。四是针对报告人的发言进行提问和交流,包括课程参与者有教师、学生等。
2.3 特点
Seminar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转变。与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相比,Seminar教学法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Seminar 教学法是一个教学双向互动的过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Seminar教学法更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内在认知结构充分激活、展现,从而实现从知识再现型向知识创造型的飞跃。三是Seminar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可以紧跟最新的研究进展,从而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那种单调而又陈旧的“老黄历式”教学思路。四是Seminar教学法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提供了与他人合作的机会,使他们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开展工作。五是Seminar教学法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沟通模式的建立,不但提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学习交流的机会,也为学生之间的竞争学习提供了情景的压力,促使每一个参与者积极投入到相关主题的思考中去,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趋向的纵深发展。六是Seminar 教学法有利于塑造民主、平等、现代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心灵的塑造。总之,Seminar教学方法是“教”与“学”双向互动式的交流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发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它充分体现了互动性、民主性、激励性、学术性特点。Seminar 教学方法引入大学课堂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实现了大学教育中“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的这一目标,使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变以往学生的“要我学”而为“我要学”,能极大地提高大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 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宜春学院自2010年成立以来,就在生科学院的农学、生物科学、园艺和动物科学等专业开设了生物化学课程。长期以来,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虽然其中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引进了其他一些方法,但教学效果并没有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从2014 年开始,在生物化学传统的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引入Seminar 教学,旨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探求一种更好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标。根据近3年的教学实践,Seminar教学模式为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真正促进了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发展的效果。
3.1 理论课程教学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的科学,其研究范围涉及所有生物体。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酶、维生素、激素等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各类有机分子在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和能量的转换,代谢的调节机理,基因重组技术及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的前沿技术。生物化学的任务不仅要揭示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种类、结构和含量,更重要的是要从分子水平上探讨这些物质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生殖、遗传、衰老等生命现象的关系。
在进行理论课程教学之前,一般是先根据各专业教学的要求和培养方案,向学生提供一份详细的生物化学Seminar课程计划,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选题范围、每周选题安排、课程流程设置、成绩考核标准以及关于各个选题的相关阅读材料、书目及参考文献等。
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师结合核酸、氨基酸、蛋白质、酶、糖、脂类物质等各个相关选题,先主要是介绍该选题的主要知识点、当前这方面的研究热点、难点以及主要进展提供给学生参考。然后学生则根据该选题的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拟定Seminar题目。再由教师根据各班学生情况和题目情况进行分组,同时各组推举1名报告人,并准备PowerPoint报告。Seminar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主持人介绍 (3~5 min);报告宣讲 (10~15 min);讨论交流(20~30 min);总结( 3~5 min)[7-9]。
3.2 实验课程教学
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课程构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验技术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在Seminar实验教学改革上,对验证性的实验项目,主要按照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而对一些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则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然后再由学生进行报告,报告的演示文稿为PPT课件。学生报告后,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言。对相关的实验方案设计提出修改意见。最后方案确定后学生再开展具体实验。Seminar实验教学其他程序同上。比如,在正式进行玉米醇溶蛋白的提取与酶解工艺这种探索性的实验项目时,先由学生从国内外专业网站和期刊中查阅玉米醇溶蛋白和蛋白质的提取及酶解方法等相关文献,并阅读教师提供的有关材料,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准备各自的实验方案和PowerPoint报告。然后按照Seminar其他程序,学生报告人从实验研究的构思、实验设计、实验实施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和其他学生在报告人介绍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这个实验课题的理解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对各组实验方案和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之后,学生则根据论的情况和教师的点评对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修改确定最后实验方案。然后才开展具体实验。这样,不但拓宽了思路,丰富了知识面,而且取得了最好的实验结果[10-12]。
3.3 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影响评价
生物化学Seminar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结束后,结合生物化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对Seminar教学法对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调查和测评。主要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和采用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测评主要内容包括2个方面:一是学生方面,二是教师方面。学生方面主要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师生感情、创新素质、文献阅读水平、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PPT制作水平、团队合作精神,选题的合适程度、课堂交流讨论的情况等。这些方面主要作为教师对学生Seminar课程进行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待学期结束时,学生的Seminar课程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部分,占80%,其他如实验实践考核和实验实践报告、上课表现和考勤等占平时成绩的20%。学生的生物化学课程总成绩按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计算。教师方面主要包括: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协助学生选题情况、对Seminar教学过程的控制情况、参与讨论的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性、介绍与总结点评情况等。对教师的测评情况主要作为教师改进Seminar教学水平和进行奖励的参考依据。
4 结语
通过在生物化学课程的理论、实验教学中运用Seminar 教学法,建立了合理的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使学生的交流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等都有所提高和改进,增强了自信,同时密切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也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据调查,近2年来,各个班的学生期未考试平均成绩均较往年有较大幅度提高,提高10%以上,不及格率明显下降。此外,每年均有多人参加的学校大学生能力建设项目被立项,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有多名学生考取了研究生,部分甚至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
当然,在进行Seminar 教学上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学生对相关知识背景的储备有的很不充分,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一些欠缺,有的主讲学生没有把精力全部投入进去,应付任务型的学生不少,有的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够高,有的教师存在行为惰性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Seminar 教学的效果。
总之,将Seminar教学模式引入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了枯燥、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激活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全面思维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Seminar教学模式是适合大学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在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对大学生教学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5 参考文献
[1] 徐继存.教学方法阐释[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6):58-62.
[2] 李军.利用Seminar 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电力教育,2010, 161(10):75-76.
[3] 朱郁闻.论Seminar 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运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28(3):46-47.
[4] 冯琳佩.略论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Seminar 教学模式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4):45-47.
[5] 孙连坤,康劲松,李扬,等.Seminar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84-85.
[6] 茅卫锋,殷玉玲,陈杨,等.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Seminar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94-95.
[7] 林文珍,蔡丹昭,吴耀生,等.Seminar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研究生教学中的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8-9.
[8] 雷化雨.本科教学中构建Seminar教学模式的探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7):102-106.
[9] 葛伊莉,郭慧.Seminar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1(12):145-146.
[10] 毕玉水,赵晓红,巩学勇,等.Seminar教学模式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4(3):123-124.
生物化学概述范文6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做中学
1.引言
近1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特别是2006年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在探索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全面推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高职院校的教学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型教学活动。这就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而那种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学形式,显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然而,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理论教学,教学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主,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被极其详细地分析和解释,教学效果评价以“学生是否听懂、教师讲解地是否详细”为评价指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比较轻松,只需听懂即可,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既有理论功底,又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这种“听中学”的教学模式使得本是教学活动主体之一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缺乏针对自身不足的而设定的明确目标,工程实践能力更是难以提高,其能力构成无法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对于极其强调实践能力的粮油食品行业而言,这种教育模式的缺陷更为明显。粮油食品人才的实践能力在“听中学”教学模式下则很难提高。因此,在粮油食品人才培养中如何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便有效培养符合粮油食品产业需求的人才是粮油食品教育领域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教育学家提出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并成为当前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大量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证实了“做中学”理念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许多教育家也在不同国家、不同教育层次实践“做中学”理念[1]。
2.“做中学”教学理念
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为依据,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理论。其理论实质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事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所需要的一种理论,一种既定的培养目标[2]。
3.“做中学”在粮油食品专业中实际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做中学”理念融入“粮食生物化学、粮油检验”两门课程的教学中,总结了一套体现“做中学”理念的教学方案,并在粮油储藏与检测两个教学班(64人)中进行了实施。实施效果表明,基于“做中学”理念的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3.1教学背景
粮食生物化学是粮油食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粮油食品专业课的学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食品工业技术角度出发,以人和食物的关系为中心,概述了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和与人类食物质量密切相关的色、香、味的化学与生物化学的知识。
粮油储藏与检验专业的毕业生的对粮食生物化学是否了解、了解多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专业课学习效果的优劣,比如“粮油检验”的学习和理解,“粮食生物化学”作为粮油食品类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一门核心基础课,对于粮油食品专业而言,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理解检验过程的整体概念,为粮油检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2“做中学”教学方案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基于“做中学”教学理念设计了一套教学实施方案。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个案例以学生为主体讲授粮食生物化学的相关知识点,通过“做”项目提高粮食生物化学的操作能力[3]。
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3.2.1案例设计方案
本次教学改革中,我们首次将粮食生物化学和粮油检验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粮食生物化学包括水分和矿物质、糖类化学、脂类化学、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化学、维生素化学、物质代谢、食品的色香味化学、实验等内容。这些内容正是粮油检验课程中涉及的重点内容。那么,我们把“做中学”教学方法引入后,教师先在粮食生物化学理论课中给学生讲解水分并安排相关实践内容,随后教师就在粮油检验课上安排“粮食、油脂水分测定”实验。粮食生物化学课程中讲解蛋白质的理论内容,随后粮油检验课中安排“凯氏定氮”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从事实践操作。
3.2.2团队组成方案
团队组成包括两个部分:教师指导团队和学生实践团队。
教师团队组成要考虑与本课程相关的先修课程(粮食生物化学)和后续课程(粮油检验)的指导教师,这主要是考虑从课程内容衔接和实践指导便利方面考虑。在本课程实施中,教师团队包括2位教师和2位实验指导教师。其中两位教师分别负责“粮食生物化学”和“粮油检验”理论课程讲解,然后4位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均是与本课程直接相关的。
学生团队组成首先遵循自愿原则组成4人左右的团队,并选择一位作为组长。在实践中,学生团队在人员分工中各不相同。实践中让学生培养团队精神,并逐步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在师生比控制方面,希望能尽可能高于1:16。我们在实践中,教师团队负责两个班,每个团队都包括组员4名左右,共有16组。每次实践指导都基本保证有两位教师和两位实验教师现场指导,师生比大致在1:16左右,实践表明,这种师生比基本上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较低限度。
3.2.3课堂组织方案
在“做中学”中,“做”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做,但教师合理组织课堂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在初始阶段起引导作用,在进行阶段起监督作用,在总结阶段起总结点评作用。
我们将课堂组织方式分为三种形式:理论课、实践指导课和阶段讲评课,每种课堂形式的侧重和目的各不相同。理论课控制在两个学时内完成,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首先,将本周任务清楚地描述后交给学生;然后,针对任务完成中涉及的难点讲述对应的知识点和相关技巧;最后,给出足够而完整的参考资料供学生使用。实践指导课在每个任务学时分配中占主体,约为5个学时,以团队讨论、学生开发为主,教师团队全程现场答疑。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指导课上,要尽量保证至少1:16的师生比,否则难以及时答疑无法保证进度。另外,在实践指导课上,如果发现几个团队都问过类似问题,教师就要及时在课堂上讲解问题解决方式,因为这很可能是大部分同学碰到的问题。在每个阶段末的阶段讲评课要求两个班的同学全部参加。阶段讲评课非常关键,必须及时进行,这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也可以让团队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此外,教师可根据每周的进度在实验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一般不超过20分钟。
3.2.4管理方案
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完成,周密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教师团队制订如下管理方案。
(1)严格的教师跟班制度。按照1:16的师生比强度配备指导力量。
(2)严格的考勤制度。学生必须按时出勤,特殊情况要写书面申请。
(3)项目报告单制度。项目结束后,所有学生要书写实验报告,说明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实验结果分析。
(4)灵活的奖评制度。[4]教师团队将每4周进行一次总结,选举本月的最佳团队给予奖励,最佳团队的评选将以学生为主进行。奖励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上进心。
实践表明,所制定的管理制度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特别是阶段讲评中,每个团队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都可以看出学生的荣誉感和表现欲。
3.2.5考评方案
为了对课程进行合理考评,我们制订了理论课、实验课的综合考评方案。最终每位学生的得分是这两部分成绩之和。
考评方案的关键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理论课对“粮食食品化学”、“粮油检验”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方式是笔试,占总成绩的40%。
(2)实践课这部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平时实践课的得分,占总成绩的30%,另一部分是综合实践技能考核,教师在本学期讲授的所有实践技能中随机抽取2-3个学生对他们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30%。
3.3实施效果
在为黑龙江粮食职业学院学院2010级讲授“粮油检验”实践课程时,我们实施了本文设计的“做中学”方案。实施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明显增加,教学效果明显。
总之,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做中学”,在成长中摸索道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职业教育的春天就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1]东南大学科学学习研究中心.“做中学”内容标准(试用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6-18.
[2]秦旭芳,庞丽娟.“做中学”科学教育的主要理念.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6:27-28.
[3]王颖,俞启定“.教学做合一”:“做中学”思想的创新与继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