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1

论滨江新区的建设理念

学习和借鉴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成为21世纪城市规划领域发展的核心,只有生态的城市才能可持续鏖战。结合此次滨江新区专家的意见,设计单位成果的汇报,以及我市的实际自然情况,总工办以打造松原市生态城市示范区的观念,从生态城市经济,生态城市社会,生态城市环境,生态城市文化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生态城市经济

滨江新区中,经济的发展应以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首要条件,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居发展模式,实现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推广无污染产业和高薪科技产业。对于经济增长,不仅重视短期数量的增长,更追求可持续、长期的发展。在具体的实施上,遵循三、二、一的城市发展原则,新区的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以不专业的眼光看第三产业中十一类行业,排除国营处垄断地位的,地理、环境、人力资源等条件不允许的,以及难以走出松原做大做强的,发现有以下几种可能符合滨江新区中,经济产业的发展,即:现代物流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文体娱乐业以及随着现代物流业可发展起的批发和零售业和文体娱乐业相关的专项技能教育业。其中,尤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体娱乐业应加大政府引导力度,一是因为松原地理位置上距离此两种行业的中心城市较远;二是此两种行业都是高等教育的普遍学科,人才广泛,家乡此两类人才众多;三是此两种行业起步低、见效快、可持续发展,且周边城市尚未形成局部行业中心。

二 生态城市社会

滨江新区的建设,将使松原历史性的第一次拥有了市区内建设完善的旅游场所,这里将迎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和外来观光者,各位知道,一个旅游业繁荣的地方,首要的问题是环境的保护。要求人们拥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文明和守序,因此,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应加快步伐,这也要求相应政府部门对滨江新区范围内,加以更有效的限制和引导力度,将滨江新区中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点,日后,人们在滨江新区会真切的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全市范围内,精神文明建设程度也会相应提高,与自然环境、经济、历史文化共同协调发展。规划人都有着较高素质,在此倡导我们规划人在滨江新区建设之际,在精神文明方面做出表率作用。

三 生态城市环境

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节约能源、提高热能、水源利用率,使用新型能源,提倡大力使用无污染能源。在具体的建设上应遵循环境政治与土地开发相结合;资源利用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堤防改造与道路建设相结合;景观建设与功能性建筑相结合,力求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与景观的创新,突破传统的求高、求大的创新误区,使滨江新区成为以功能性建筑景观为点,街景、堤景、绿地湿地景观为线,环江成面的独特景观社区。

松花江每到晚上,江面一片漆黑,让想观赏夜景的外地游客大失所望,还给市民出行、活动带来不便。

水资源利用方面,生活用水双循环体系,

夜晚的光污染,在设计之初就将防护光污染考虑进来。道路与景观相结合,以绿化带等设施防止临街景观的防噪音、防粉尘。区内临街建筑较多,也应对进入区内的车辆总重作出限制。

太阳能-风能

江滨亮化,尤其江北的滨江景观带,沿岸景观已经形成,但亮化程度还不够,部分区域只照明,无亮化,对沿岸及江面辐射不够,灯光颜色单一。应以多种颜色的射灯、地灯、草坪灯、高杆灯、激光射灯等,将沿岸的路面、绿树、草坪、江面统一协调的进行亮化。

漂浮式沿江拦污网-漂浮物和江畔旅游垃圾,经济上远低于清理江面,浮漂设置为微型悬浮发电机,拦污网在夜晚标示出水岸安全线,

白天繁华动中取静、夜晚宁定不失恢弘,动静有序的无污染区域。

景观的功能性,观赏性与能源相结合

游船能源政治,防止旅游业发展起来,江水被污染

四 生态城市文化

在座的各位都走过很多城市,一个城市不论经济发展的如何,历史和文化一直是城市知名度和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市民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源泉。同时,一个经济发展速度快,新兴的城市,往往都面临着历史、文化、精神文明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例如深圳,从一个小渔村成为经济之都,因为文化的匮乏被称为文化的沙漠。又如东莞,经济第一强镇,空有行政中心广场这个亚洲第一广场,即使在周末,游客也难以超过千人。历史、文化的开发,不只是开发本土旅游经济,也是让市民在生活中注意到松原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并因此感到作为一个松原人的骄傲和自豪。在这方面,松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据确凿史书记载,松原有着2117年的塞北文明足迹,也有着近千年的中华文明传承;有着基础广泛的汉文化,也有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松原的文化不仅是满蒙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也不是局限于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同城化、空间布局、沈阳经济区、沈抚新城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对城市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一种新的城市间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即同城化发展。自深圳与香港最早提出“同城化”发展以来,湖南长株潭地区、广州与佛山、西安与咸阳、沈阳与抚顺、郑州与开封等地相继提出同城化发展,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二、沈抚新城发展回顾

自2007年沈抚同城战略提出至2011年十二五规划开局,沈抚新城建设成绩斐然,沈抚新城发展空间迅速拓展,产业布局日臻完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民生质量明显提高,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全面步入发展快车道。

回顾四年来沈抚新城的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定问题:各片区空间拓展迅速,但增长极的带动和辐射效应还较弱;东陵片区的产业定位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统筹考虑设施共建。

三、新城概况

沈抚新城行政辖区范围605平方公里,其中,沈阳市342.2平方公里,包括棋盘山片区203平方公里,东陵片区139.2平方公里;抚顺市262.8平方公里。 规划总人口为230万人,其中,沈阳棋盘山片区50万人,沈阳东陵片区50万人,抚顺片区130万人。

四、规划理论指导及应用

1.大都市圈理论

大都市圈理论,又叫城市群理论,是区域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自1957年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戈特曼教授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已在全世界被广泛运用,并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所谓“大都市圈理论“,就是在一定地域内,由一二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并带动周边一定范围内的一批中小城市,使其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区域城市群或城市带。

由于大都市经济圈着眼于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所以,不能仅就沈阳和抚顺两个城市来思考沈抚同城化的意义。应从更广域的角度来思考沈抚同城化的战略意义:一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层面;二是沈阳经济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互动层面;三是东北区域振兴及东北亚经济合作层面。应把推进沈抚同城化作为推动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并为建设沈大经济带积累经验,为建设哈长沈大经济带乃至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创造条件。

2.生态补偿理论

生态补偿(Eco-compensation)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生态补偿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主要内容:一是对生态系统本身保护(恢复)或破坏的成本进行补偿;二是通过经济手段将经济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三是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投入或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的经济补偿;四是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

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战略地位,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

沈抚新城的建设日新月异,同时,对新城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不容小视。新城北部有棋盘山国际旅游风景区,抚顺高湾生态组团等,是沈阳与抚顺的城市绿肺,建设沈抚新城必然选择走生态发展之路。

五、新城发展目标

总结近年来该地区的相关规划与实际建设情况,确定沈抚新城规划定位为:

将沈抚新城建设成为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先导示范区;沈抚城际连接带的生态文明都市走廊;一个功能完备,宜居、宜商、宜业的现代新城。

确定新城发展目标:

1.创造城市协作典范,引领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通过新城建设,优化沈阳经济区整体功能布局,推动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在沈抚新城率先实现资源共享、生态共建、发展共谋、功能共升的战略目标。

2.探寻高效――低耗的发展模式,走绿色发展之路

加强对生态区的保育和修复,合理确定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产业园区集中布置,有利于规模效益形成。通过交通引导,使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联系便捷,同时在控制开发空间形成屏障,控制车辆进入。

3.生产生活互动,打造功能完备的现代新城。

以往规划要么在规划产业园区时,偏重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缺乏城市的依托;要么在规划城镇时,偏重于“土地的城市化”,缺乏产业和人口的支撑,从而陷入“产城脱节”的误区。一个成熟的产业园区,一定是个功能完备的城镇社区。由此可见,“产城融合”的突破口就是激发城镇社区这一结构单元活力,把产业园区作为城镇社区加以精心打造,把城镇社区提升为“产业发展服务区”,从而实现产业园区由工业园区向产业集中区转型,产业集中区向产业社区提升,产业社区向城市特色功能区转变,推动经济发展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城市型经济转型。让一个个产业“细胞”的活力在新城建设中得到提升,使产业园区借助城市功能、城市功能服务产业园区。

六、实现目标的策略

按照“产业先导――产城融合――生态示范”的总体策略逐步推进新城发展。

策略一:对外衔接、对内统筹,助推一体化建设

加强沈抚新城与沈抚铁三市的交通衔接与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沈抚新城与沈阳的交通联系主要有:集锡高速、沈吉铁路、沈抚大道、沈抚轻轨、棋高路、马宋路、沈棋路、沈抚南环、三环、四环等;与抚顺的交通联系主要有:集锡高速、沈吉铁路、沈抚大道、沈抚轻轨、沈抚南环、沈通线、沈环线等。

策略二:绿色发展、创新优先,强化生态文明示范

新城从规划到建设应充分运用国际先进绿色低碳理念,从用地布局,交通组织,产业选择,绿色建筑评价等多方面体现绿色发展的思路,真正起到生态文明的示范作用。

在生态敏感区域设立保护区:棋盘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秀湖保护区、抚顺高湾生态保护区等。严格控制保护区内开发建设与保护区无关的项目。

策略三:功能引导、合理布局,实现现代新城发展

首先,通过区域层面宏观分析,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大背景下确定沈抚新城总体空间规划构想。

其次,运用综合功能区划引导,提出核心提升区、功能拓展区、生态建设区三个层次空间的划定,对每类空间提出相应的管制措施。

七、四大空间格局

1.生活空间发展格局

构建功能完备、配套完善的现代宜居新城,根据各功能或行政片区将沈抚新城居住用地划分成九个生活居住组团。

2.生产空间发展格局

沈抚新城以“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理念为依托,北部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度假产业,中部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南部为工业产业区。

3.交通空间发展格局

道路交通作为城市的骨架,是城市内部各功能正常运转的保障,也是城市对外联系的通道。沈抚新城和沈阳主城区的交通联系主要有集锡高速、沈棋路、马宋路、三环、四环沈抚大道、沈抚南环、棋高路、沈平路等交通干道,和抚顺主城区的交通联系主要有集锡高速、沈通线、沈抚大道等交通干道。

4.生态环境空间格局

基于“生态文明都市走廊”的总体定位,以棋盘山北部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秀湖保护区、抚顺北部高湾生态保护区和南部自然山体为基底,结合主要水体和交通干道,形成“四横四纵”的生态廊道。

八、结语

沈抚新城建设实施已近五年,新城本着“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避免了盲目开发造成的建设用地无序蔓延的现象。新城交通便捷,产业落位合理,并借助河流与山体等构筑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并通过绿道的贯穿使自然生态环境渗入建设用地集中区域,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新城。

空间是城市的基本载体,随着新城的发展,产业聚集,人口增长,建设用地也将趋于紧张,因此,新城更应该严格按照规划布局保护生态用地及绿色廊道,控制好各功能片区的开发强度,使沈抚新城成为同城化模式下城市间协作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张京祥.《全球化背景中的区域发展与规划转变》[J].国外城市规划,2004,19:1-4.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对策

一、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

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唇齿相依,农村环境保护不好,不仅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还会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

1、农村饮用水环境逐步得到改善。高度重视农村饮水环境安全工作,合理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科学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加大风险防控工程资金投入,重点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着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切实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安全。

2、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开展。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管,科学规划养殖园区,突出抓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实现畜禽养殖由庭院式分散养殖污染向集约式集中治理污染转变,积极引导畜禽产业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

3、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效果明显。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原则,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生态建设活动,积极开展治理“三乱”(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堆杂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粪便堆、垃圾堆)、推广“三改”(改水、改厕、改厨)、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门口)活动,净化了农村环境。同时,通过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和绿色文明单位创建等系列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推进。

4、农业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有序推进。加强对农业土壤环境污染调查,开展高污染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法律、政策、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防治污染,不断提升了土壤环境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

二、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环境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农村水环境污染表现较突出,农村作坊式企业生产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村生活污水随便倾倒,造成“二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或用于农田灌溉,严重威胁着村民生命健康和农作物安全。农村生活垃圾、废弃物基本上未进行无害化处理,“脏、乱、差”现象仍十分普遍,严重影响农民正常生产、生活环境。

2、化学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农业生产中化肥的过量施用,造成土壤养分比例失调,理性化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农药的高强度使用造成高毒、高残留,不仅会加重农作物生长环境污染,而且存在严重农药残留持续污染。非降解农膜碎片残留土壤后,滞留时间长,将严重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农作物吸收和根系生长,导致减产。

3、面源污染防治任重道远。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畜禽养殖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逐渐加重,“三废”排放很难有效控制,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污染,甚至导致部分水体、土壤功能丧失;农村生活垃圾的肆意堆放,垃圾解析、淋溶导致大量污染物渗入地下,将对农村地下水质量构成严重威胁。

4、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十分薄弱,环境监管工作机制不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投入不足,导致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淡薄,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氛围尚需时日。

三、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

1、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农村保护实际情况,抓紧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的规范、条例和制度等。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制定农村区域间、城乡间的生态补偿政策。推广应用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根据农村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现状,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

2、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升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扩大环境宣传教育领域,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及危害,让群众了解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污染的紧迫性,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道德水平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新风尚,构建人人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新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推进环境连片整治,着力改善村容村貌。(1)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生态文明村镇创建是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城镇规划与农村规划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统筹考虑、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努力构建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新格局。(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大力实施农村连片整治工程,积极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3)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按照“硬化、净化、绿化、亮化、文化化、有序化”的“六化”标准,强化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等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逐步建立起村镇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3)加强畜禽养殖集中整治。科学布局畜禽养殖园区,加强对畜禽养殖散养户的引导,积极推动集约发展,逐步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鼓励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4、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重视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农药、化肥控制,坚决禁用超标农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扶持生产企业开发生产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种。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将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大力扶持并建设一批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化废为利的生物科技企业,通过“压小上大、扶优汰劣”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推广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采取适时揭膜技术,提高塑料地膜的回收率;要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开发农膜再生加工技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结束语

近年来,各级政府以“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能源”为目标,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和抓手,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稳步实施人居饮水安全工程,突出抓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工作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环境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易国锋. 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及对策[J].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06)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信息管理;信息化;园林绿化

中图分类号:TP311.52

当今社会计算机已在管理领域运用广泛,人们越来越重视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已逐步完善管理系统信息化,而围绕在人们身边的市容生态环境问题,在市容绿化面积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难度也在增加。在现下信息化管理已成为主导趋势的城市中,科学建立市容园林管理信息系统,将对市容园林养护管理和施工维护的工作量大大地减轻,绿化管理工作的效率得以提高,在合理有效地投入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同时,提高市容园林规划设计、数据查询、模拟拆迁、方案优化的质量,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及相关数据的共享、永久保存和实时查询,实现动态管理。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开公布市容园林绿化信息,让市民享受到城市园林绿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

1 地理信息系统在园林绿化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GIS)是结合地理学与地图学以及遥感(Remote Sensing,简称RS)和计算机科学,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是用于输入、记载、调查、分析和显示研究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市容绿化是表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市容绿化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分析调查方法的客观性至关重要。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飞速发展,它已成为简单有效地利用和获取市容环境数据的工具。GIS与RS的结合,是信息空间飞信综合化、一体化的趋势。

2 建立园林绿化管理系统的原因

党的十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了实现改善和提高这一战略目标,在这现代化的时代中,利用信息系统来描述市容园林的种植情况和绿化信息,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园林绿化综合数据库体系,利用信息系统数据资源的智能化来提高园林养护管理的效率、妥善进行园林的种植;通过建立的市容园林信息系统为园林资料管理、质量分析、统计数据测算等提供便捷服务,城市园林绿化的工作以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实时监控,对以往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以确保切实有效的管理进度。

3 信息化园林绿化管理的主要特点

在资料信息化开展的背景下,我们所在的城市里已有园林绿化种植设计成果、园林绿化历史数据档案和城市景观重要园林苗木资料等都通过日常工作的采集或积累建立了资料数据库,以便查询和管理。

信息化管理主要应用在行政审批管理和行业信息交流过程中,主要服务于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对外窗口和与市民的互动平台。在城市园林绿化网站上可以看到园林绿化项目征集和审批流程、项目审批进度、方案公示、林木绿地认养、园林绿化成果与技术推广、互动交流等。一些学者在从事行业研究中也广泛应用到网络信息,例如雷一东在编著《园林绿化方法与实现》一书时就应用了中国园林设计网、上海绿化网、园林在线等网络资料。

园林绿化设计已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各个设计部门结合Autocad、Photoshop、Sketchup、3dmax等软件,开展园林绿化设计和实现模拟,并以此进行方案交流,这已成为各地开展园林绿化项目前期工作的主要方式。

4 园林绿化管理系统开发方向

城市园林绿化信息系统的开发面向三个层次的用户需求。首先,面向园林系统领导,使各级领导一目了然地掌握绿化新工程建设和养护管理的情况及存在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辅助支持;第二,面向市容园林委专业科室,直接为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植物养护管理、执法行政审批服务,用于各级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面向普通公众,通过“园林门户网站”向全社会宣传、普及绿化知识,园林绿化的建设情况,政策法规等。

5 信息化园林绿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将园林工程资料利用GIS形式进行管理,通过查询绿地或其他设施,调用其相关的工程资料;根据实际拆迁的范围,自动计算该区域内影响实际建筑、绿化、道路等基础地形的实际拆迁面积、拆迁单位成本和总成本;提供了绿化养护资料库、病虫害资料库,为植物的绿化养护提供了有利参考,并且对平时的养护过程及养护信息进行记录,方便进行查看;针对绿化相关的一系列宏观统计指标对一定范围的绿化指标进行统计,如绿化分析,种植分析和养护分析等。

6 市容园林绿化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包含了从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等全生命周期,既涉及城市总体的用地布局和功能配置,又涉及城市居民日常房前屋后休闲,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管理者需要真实、全面和动态地了解城市园林绿化的方方面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随着城市绿地覆盖面积不断扩张和人们对市容生态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很多地区开始提出园林绿化方面进行新建和改造工程,使园林绿化数量、密度不断增加,复杂性也越来越大。改造后的城市绿化量和绿地面积、种植品种以及公园分布等资料,难以用传统的设计文件、档案归缴和纸质化保存数据等方式进行统计整理,容易造成各类绿化信息的数据不完整、不准确,容易丢失等问题。由此导致管理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下,城市园林信息管理面临着数据现势性、管理动态性、应用广泛性、内容详细性等方面的困难。要解决上述困难,就有必要从园林绿化初始资料信息开始为避免数据遗失和损害,宜采取集中统一的数字化管理方式,应用空间信息技术对城市园林种植设计、工程建设、养护维护等进行管理。

7 信息化园林绿化管理系统的目标

市容园林采用信息化管理是为了对从前期种植设计到后期绿化养护做到更系统的管理,该管理系统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3D模拟仿真、空间数据存储、高速宽带等新技术,对园林绿化种植材料的编辑及管理、数据资源共享、规划的科学性、园林绿化3D虚拟模式等进行分析,把城市的社会绿化、古树名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以信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整合城市的基础空间数据库、遥感影像数据和园林绿化信息数据库,为日常管理工作提供帮助,通过多种手段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8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系统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而我国日益增加的人口数量和工业化导致了资源不足和坏境逐渐恶劣,因而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信息工程越来越受到关注。市容园林既是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保障,又是可循环利用的有效资源,应用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园林信息系统的管理,实现园林数据信息的开放化、共享化和普遍化是目前市容管理的重要方向。市容园林信息化管理系统不能仅限于单一的平台,应该与政务信息、资料公开、辅助决策等部分共同组成。综上,建立一个智能科学的、数字化的市容园林信息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市容环境治理的实施监督和远程监控,从而达到客观公正、真实有效地进行园林管理。

参考文献:

[1]唐运海.城市园林绿化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研建[D].北京林业大学,2010.

[2]范明华,徐志忠,李明巨.基于3S技术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J].现代测绘,2005(S1).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已建成2300多个环境监测站,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达到了36万人,相当于整个环保系统总人数的4%。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监测的对象涉及到空气、水资源、酸雨、噪声以及放射性物质。另外,环境自动监测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提升,从而大幅减少了环境监测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比如空气自动监测技术已经在我国70多个城市投入使用,是未来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水监测方面,我国十大流域都已建设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并且在每个省都建设了环保系统环境监测信息卫星通讯系统。再加上遥感监测技术和自动连续监测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为我国的重点流域开展自动监测水质以及有机物污染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已初成体系,并且形成了较多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和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环境监测技术也得以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技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出现了大批的技术专家,为环境监测奠定了基础,提高了环保系统的工作效率。

二、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不足

1、环境监测设备的落后

硬件条件是支撑环境监测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基础,环境监测技术硬件条件就是环境监测设备。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设备在品种、数量、性能、质量上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要,全国大部分监测站的仪器装备大多是国内中小企业生产的中低档产品,技术含量低,功能单一,故障率高,使用寿命短,稳定性和可靠性差。尽管有些仪器如烟尘采样器、放射性和电磁波监测仪器等较为先进,但和国际先进监测设备相比,国产设备在自动化、连续性、可靠性、实时性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2、监测人员分配不合理

伴随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监测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监测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环境监测水平,但是,由于大部分地区没有认识到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也不重视人员配置,监测人员的选择标准也逐渐降低,进而无法有效完成环境监测任务,使环境监测工作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3、未建立专门的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实验室

在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中,很多都来源于大学的学科研究,还有一些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没有设立专门的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实验室。环境监测的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一些环境监测仪器技术档次低,性能不稳定,故障率高,不能适应环境监测发展需要。因此,成立专门的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实验室很有必要。

4、环境监测应急能力不强

当前,我国正处于环境事故多发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呈上升趋势,环境风险加剧,相对环境的压力,我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环境预警与应急能力且严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环境应急监测缺乏统一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规范,主要是针对环境质量监测和工业污染源,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监测,存在很多差异性和局限性,监测结果有失科学性。

5、监测手段落后

由于不同的污染物的的采样和分析方法不同,因此监测手段也有所差异。环境质量标准中,不同的监测项目,其样品采集、保存、处理及分析方法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无疑给样品采集和数据分析造成了较大的麻烦,对监测项目的顺利开展十分不利。此外,我国还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对于突发的环境污染事故难以进行及时的动态监测和样品采集,难以满足监测工作的要求。

三、环境监测的相关发展建议

1、改革体制,加强监督

现行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对环境监测站的约束力和监督力度远远不够,有必要改革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当前,环保部门由当地政府监管,存在较大的漏洞。由于环保工作的专业性较强,对环保部门应该进行垂直管制,由上级环境监测部门直接对下级环境监测部门负责和统一管理。这样一来,一方面有利于对环保部门的工作进行考核,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环境监测部门之间的人员配置和资产重组,提升整个环保系统的整体业务能力。

2、提升环境监测的应急水平

当前,我国各类突发环境事件频发,环境风险加剧,突发环境事件正处于高发期,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就需要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加强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对和监测能力,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在实施“专业队伍、专用仪器、专门监测”的基础上,从“程序-响应-技术-保障”全方位提升应急监测水平,确保在实战应急工作中实现“测得出、测的准”,为环境污染事故处置提供高精准技术支持。

3、强化监测设备管理

环境监测机构要加强监测设备的管理,制定相关的准则,实现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各地区的工农业结构特点科学的进行设备采购,并按相关程序,合理的寻找供货渠道,将采购回来的设备进行质量检测与审查,做好技术分析,以便更好的在实践中应用。要依照本地区环境特点,结合设备数据,组建良好的监测机制,同时将技术先进的设备可以及时的运用到环境监测中,避免浪费的现象发生。另外,要加强设备的维护工作,技术管理人员要对设备的性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理解,加强对设备的维护管理,防止老化损坏的设备影响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加强环境监测设备的管理,提高设备使用的效率,从而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提升。

4、建立专门的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机构

加强生态监测及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研究。我国很多有机污染物还没有成熟的监测方法,有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监测技术复杂,时间长,费用高,很多监测技术来自国外。这都严重制约我国相关污染物的防治工作。因此,建立专门的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机构很有必要。仪器设备方面,目前应重点开发的监测仪器设备包括在线类仪器、便携式仪器、各类自动采样器、快速测定仪、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监测仪等。

5、加强环境监测新技术研究

新时期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常规性工业污染和生活型污染,同时,一些新的环境问题或一些隐形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包括危险废物、微量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污染等。面对新型、复杂的环境问题,各级环境监测机构须对现行环境质量标准中尚缺的环境监测标准分析方法、持久性毒性物质、痕量超痕量污染物和土壤有机污染物监测标准分析方法优先开展研究,修改完善现有的空气、水、噪声、污染源、生态、固体废物、土壤、生物和辐射等环境要素的环境监测技术路线,开展近岸海域、振动、酸沉降、光污染、热污染和沙尘暴等环境监测技术路线研究,开展农村环境监测新领域的技术路线研究,以此逐步形成现代监测技术体系框架,真正发挥环境监测的“先行和引领”作用。

6、加强人员培养力度和人才引进

从业人员素质对环境监测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抓好人才引进和人员培养工作关系到环境监测工作的成败。对于从业人员,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加强技术技能的培训,从而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技术技能的考核,从而保证环境监测队伍的整体素质。

结束语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环境监测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使其能更准确、全面、及时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规划和污染防治提供依据,提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连卫中.浅谈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2:102.

[2]钱冠磊.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及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J].科技信息,2014,06: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