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环境功能;区划;内涵

0.前言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地区环境系统条件、结构特点与空间分布规律,参照自然生态体系以及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现实条件,遵循相应准则,将生态环境空间分配成较多的地域单元,该工作为一类呈现综合性以及系统性的环境分类实践活动。我国从上世纪中期便着手从事生态环境规划,探究有关理论方式,并渐渐意识到,了解区域科学的空间系统结构、探究功能分区,为有效应对区域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必要手段。

1.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内涵

生态环境为人们赖以生存以及不断发展的核心基础,做好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可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需求,同时也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必由途径。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的敏感度,生态服务功能的核心重要性、生态环境的现实特征,呈现出的相同之处以及不同性实施地理空间的划分。进行生态功能区划,需要全面认识到生态系统具备的生态服务价值与能力,令生态环境各个要素呈现的生态服务以及经济功能实现全面融合,进而令人类可持续发展同保护资源的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提升经济发展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综合支撑水平,确保我国生态安全,真正营造绿色、生态区域环境。生态功能区应体现明确清晰的界域以及功能目标,并应制定权责归属以及保护管理工作体制。做好生态功能区划应把握可持续性、发生学原则,同时体现出区域相关相似性内涵,把握区域共轭性,将自然属性作为核心,同时应顾及到社会属性。

2.生态环境功能特征

环境功能体现出整体全面以及区域性特征。前者主要为环境不同要素形成的完整功能系统。各个要素在互相影响作用下,以及外界不明显的干扰下,一般会发挥出整体的环境功能。

区域性则为环境存在区域差别,构成了不同的环境功能。地理位置以及空间范畴的不同会导致环境功能存在差别。

另外,环境功能还呈现出变动以及稳定性属性。环境系统结构在人为影响以及自然环境作用下,如果变化控制在一定范畴内,便可借助自身具备的净化调节能力抑制或消除变化,呈现稳定的功能。变动呈现出绝对性特征,稳定则为相对状态。为此,我们应有效的把控自身实践活动对自然环境形成的影响,令其始终至于环境自我整理调节的范畴之中,方能令活动同环境功能相匹配,进而推进人与自然的持续协调发展。

再者,环境功能还呈现出资源性以及价值性特征。前者包括物质以及非物质性内容,例如水、矿产等体现物质性,而环境功能具体状态影响产业模式则为价值。突发性事件会对环境形成明显的作用影响,同时该影响存在一定的持久性与发展性,因而令环境功能具备了隐显性特征。

3.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与实践对策

3.1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依据不同区域发展对环境服务的具体需要,可将国土区域划分成四类功能区,即人居健康管理维护区域、保障粮食安全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保育区域、后备资源系统保留区域等。第一类区域可保证人们生存发展的空气环境清新、水质优秀,景观良好。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完善第二类功能区域的规划管理尤为重要。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良好空间,保障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为环境功能的核心本质,具体显现为保育型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区域。另外还应做好后备资源保障,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2生态环境功能区划问题与实践策略

人居健康保护区域,主体需求在于确保为人们营造健康平衡的生态环境,其具体存在的问题为人口分布较为密集,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因而面临了更为严峻的环境形势,令环境功能受到了明显破坏。为此应采取调节产业结构、快速进行环境基础系统设施建设,进行清洁生产、拓展循环经济,管控城市污染等对策。应有效开展修复并完善生态环境的实践行动,真正保障生态环境功能的可靠、稳定发挥。

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区域可提升农产品总体供给水平。存在的具体问题为,农田侵占、令土壤肥力逐步降低;过度的采用农药化肥,形成了土壤污染问题;一些区域存在明显的金属污染现象等。为此应良好的保障基本农田建设,提升土壤肥力水平,倡导科学应用化肥农药,扩充宣传管理。应通过绿色农业建设,打造无公害绿色产品,发展有机食品,强化农村区域基础环境设施管理建设,管控污染问题。应通过综合整治管理,优化水环境,提升土壤质量水平,进一步稳定环境功能,保障粮食供应的持久安全。

自然生态保育区域可确保生态系统的可靠、安全以及健康,当前存在的问题为明显的土地侵占行为、过度的开发生物资源、令生物栖息环境受到不良破坏,呈现出管理水平的有限。为此,应进一步强化生态保育区域的经费投入,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做好监督管控。应完善法律保障,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杜绝乱砍乱伐以及过度开采行为。另外应实施良好的生态修复,拓展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环保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完善,有效的管控污染问题,保障区域之中环境质量的全面优秀。

预留后备资源区域可有效拓展后续环境发展空间,存在的问题是资源的持续开采对于生态环境条件的不良破坏。为此应出台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拓展清洁生产建设,实现资源的有效回收与循环应用,调节产业结构,完善环境监督管理。

4.结语

总之,我们只有明确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内涵、功能特征,做好合理划分,针对不同功能区域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工作策略,方能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预防污染影响,提升综合效能,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崔树军,陈纳,张建云,刘民超,谷立坤.煤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工作的突出问题和应对原则[J].中国煤炭,2010,36(8).

[2]张丽君,白占雄,王志琳.基于ArcGIS的台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研究-以声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为例[J].华北农学报,2005,20(z1).

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 经济建设 关系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日益提高,城市环境问题逐渐凸显,生态环境质量逐步下降。在去年党的十上,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出了四大举措,以共同建设我们的美丽中国。将消耗资源的多少、损害环境的程度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列为经济社会是否合理发展的评价标准。这一个方面说明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冲突,才会导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环境受到了破坏和污染,这主要是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不了解而导致的恶果。只有了解了二者的关系,才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由此,本文着重探讨的就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问题。

1、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概述

1.1、生态建设

1.1.1、生态建设概述

生态建设是通过植树种林,治理水旱灾害,预防水土流失,减轻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程度,科学合理地建立生态农业体系等措施,来建设和保护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1.2、生态建设的原则目标

生态环境的建设应该遵循统筹规划原则,一定要“十个指头弹钢琴”,切勿“眉毛胡子一把抓”,分清主次问题;依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有步骤、有目标、循序渐进地发展;从社会、环境、技术等实际情况着手,运用科学、合理、生态的技术手段谋求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发展。

1.2、经济建设

1.2.1、经济建设概说

经济的发展是我们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将经济建设作为我们社会发展的中心,党的十报告也指出:我国的兴国之要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寻求社会发展始终是解决我们国家所有事情的重中之重。

1.2.2、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没有发展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社会生活的发展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以经济建设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经济建设是民族振兴的关键,也是解决国家大小问题的重中之重,更是保证国家兴旺发达、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和平生活的根本要求。

2、城市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相互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但与之伴随而来的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要使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统一起来,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就需要对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笔者认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所以二者应该唇齿相依,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1、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以经济建设为前提条件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无法离开经济的发展,并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条件。因为经济的进步发展所创造的出来的物质、技术财富,可以用来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遵循大自然客观规律、不扰乱固有的生态体系的前提条件下,利用自然、顺应自然,对自然坏境加以一定的改造,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增长方式。在保护环境的大前提下,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生态建设的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能靠经济的发展来解决。经济的发展为它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保障。

2.2、生态建设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生态环境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原料产地,所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生态环境建设应该在遵循大自然客观规律和保护自然的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经济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大自然的各类资源,也就是无法离开对生态环境的利用。虽然说我国的“一个中心”是经济建设,但如果撇开生态环境,经济也无从发展。就好比离开了树木,木头制品的东西也都消失了,也就没有了以此为依托的一切产物。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互依托、唇齿相依、辩证统一的关系。离开了生态环境的经济建设就像是无本之木;离开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设也只是空谈。在谋求社会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共荣共存的关系。

2.3、经济的发展要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前提

大自然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各类能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考虑到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受到污染后的环境的恢复能力也是一定的,在发展的同时应践行可持续发展观,保护好我们的自然环境。只有生态环境能够永久持续的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资源,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经济的腾飞奠定基础。

只有正确的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才会达到共存共赢的目的。如果以经济建设为重,而忽视环境保护,只会造成对资源的滥用,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为了保护环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过多限制对各类资源的使用,这也只能遏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提高产生一定的阻碍。

3、结语

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城市文明的象征,是城市形象的载体,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应该共荣共存,相互协调,促进共同发展,切勿顾此失彼、因小失大。在生态环境得到良好建设、自然环境得到合理保护的同时,促进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永昌.城市生态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莉.基于循环经济理念下的陕西生态城市建设[J].商业研究,2007.

[3]赵清,张珞平,陈宗团.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07.

[4]薛一梅.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环境经济学分析[J].西安工业大学,2011.

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农村经济 生态 对策

海南省的生态环境全国一流,世界闻名。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具价值的物质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越来越成为海南人民的共识。这种共识,随着建省以来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形成、深化。从建省之初提出工、农、贸、旅并举的发展举措,到上世纪末相继出台的“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省的重大决策,再到2010年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人们日益清晰地认识到,海南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热带海岛生态这一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资源,首先要保护好生态资源,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然而,由于发展经济、追求富裕的愿望在不断蚀食和淡化着人们的生态意识,甚至冲昏人们的头脑,自觉不自觉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在海南仍然非常普遍,非常严重。尽管近年来海南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法规措施,但海南的生态保护形势并不乐观,严重威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长期存在,保护生态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海南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状况

海南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比较其它经济发达省份,现代工业企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显著。不过,农业(农村、农垦)生产、旅游开发和房地产扩张等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却有增无减,其中,来自农业生产的破坏范围广,危害大,不容忽视。就破坏范围而言,农村散布全岛各个角落,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所及,既包括农村周边生态环境,也包括生态保持区,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整体性的。就破坏程度而言,目前海南和全国一样,所面临的一共性问题,如生态林地损毁、生活垃圾和化肥农药污染等,一个都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生态环境呈缓慢退化之势。对于诸多咄咄逼人的危害生态安全因素,遏制的力量显得十分薄弱,对于已遭受摧毁的生态环境,促进其恢复的力度不够。

(一)农作物违规和无序种植对生态的损毁极其严重

只要深入海南各地调研,亲眼所见,就不难发现绝大部分生态区都已被或正被农业种植所蚕食、分割、截断孤立,完好无损、绵延完整的生态在海南已极为罕见。几乎所有农村周边小山丘上的原生态植被都已被剔光,取而代之的是郁郁葱葱的经济林、农作物。高大一点的山岭,也多数逃不过被围剔的命运,只剩下顶峰、沟壑里一小块所谓的生态林,如琼海市官塘区的白石岭、万宁市礼纪镇的西岭等,在这些地方,山上山下,处处是槟榔,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已不复存在。在有名的呀喏哒热带雨林景区,实际上除山壑里还保留着原生态植物外,整个景区的山坡都已被荔枝园、龙眼园等果园团团包围。即使是七仙岭、五指山、吊罗山、黎母山等自然保护区,也被农业种植片片蚕食,层层分割,面积委缩、功能退化,动植物多样性不断减少,一些以往常见野生动植物濒临绝种。

海南农作物违规、无序种植在上世纪末达到高峰,有些地方因此而把生态推向灭绝的边缘。种植的作物种类繁多,包括橡胶、槟榔、橙桔、菠萝等,当时尤以槟榔种植最为疯狂。由于农民认为槟榔的经济前景较好,在东南部和中部地区曾一度出现家家户户种槟榔,到处垦荒种槟榔的景象。本世纪初,违规、无序种植的势头受到初步遏制。2005年,海南林业局提出“25°坡度以上种黄金都不行”的口号,下决心保护日趋脆弱的生态。但整体破坏格局已经形成,或明或暗的持续破坏行为仍然发生,恢复措施乏力。

(二)农业养殖和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逐年加剧

农业养殖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在海南,近海水产养殖、陆地养殖、山区养殖等各种农业养殖并存。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水产品,禽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养殖的量和面也呈逐年快速扩大的趋势。农村养殖几乎均无排污设备,每个养殖场都是一个排污户,生产的污水污物直接向外排放,注入小沟溪流,流进江河湖海。小户小排,大户大排,污染日积月累。农业养殖不仅是重要的污染源,而且也是导致毁林损地的一大要素。养殖所到之处,红树林、海防林、湿地等生态都遭受不同程度破坏,甚至完全被毁。万宁市神州半岛风豪港湾原有的一大片葱翠美丽的红树林,就因水产养殖扩增而渐被砍光。

农药化肥是生态环境的另一污染源。跟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如今海南农业生产几乎是无作物不施化肥,无瓜菜不撒农药。由于农药化肥用量极大,残留物多,时间持续,加之用法不够科学,使用效率不高等原因,其污染范围之广,危害之大,非常惊人。农业养殖和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逐年加剧,在海南各地乡村的田间地头,土质变差,水变浊变臭。昔日田沟小溪清澈见底、鱼儿穿梭的景象已难觅踪影。

(三)农村生活垃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重

在全省范围内,不论城乡,生活垃圾的处理都是个大难题。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生活垃圾更难应付。城市有专门垃圾收集、运送和处理设施,而绝大多数农村却没有,且农村范围广,地区分散,垃圾不易收集和处置。虽然目前海南文明生态村数量已过万,约占全省农村总数的一半,乡村公路、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但在生活垃圾处理以及排污系统建设方面进展极为缓慢。在农村,生活污水横溢现象依然普遍,日用废旧物品、塑料袋、建筑废料等垃圾往往是被随意抛扔,随处可见,阻塞河沟,污染田地,妨碍观瞻,到了让人难以容忍的地步。

(四)多数乡镇企业高耗低效治污无力直接危害环境

海南是工业落后地区,乡镇企业不发达,与其它沿海发达城市相比,乡镇企业污染环境的现象不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对生态的不利影响可以忽略。2010年,海南乡镇企业经济单位已愈5万多户,其生产活动无疑与生态安全戚戚相关。海南的乡镇企业大多规模小,实力单薄,科技水平低,技术设备落后,高耗低效,对治污往往有心无力。其生产过程所产生废气废烟、污水毒物甚至没有经过简单的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去,成为生态杀手。在调查中容易发现,乡镇企业多的地方,环境污染总是相对较为严重。

二、促进海南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当前,海南正加快建设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的步伐,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热带现代农业发展,无疑需要更多的耕种土地供给,更多的化肥农药和扶助设施,从而对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构成新的威胁。与此同时,热带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优质高效的农业,讲求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和节能环保,因而也有利于促进环境的改善。海南应紧紧抓住文明生态村和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的机遇,采取有力措施,战胜挑战,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入研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

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充分摸清海南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透彻分析生态环境现状,准确评估生态环境安全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目标,提出科学可行的实行和保障措施。

特别是要严格划定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缓冲区范围,划分不可开发区、可开发区。在保护区和缓冲区内,坚决禁止农业、工业、旅游及房地产开发,尽可能杜绝外来因素的干扰和危害。要注意不同生态功能区的整合,避免人割断森林、海洋、渔业、生物、河流、湿地等自然要素的整体生态功能。

(二)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规,实施更为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确立“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须根据形势需要,在现有《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海南经济特区限制生产运输销售储存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等条例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一部内容全面的环保标准更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以及制定和完善有关生态保护区管理、农村水源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法规。

(三)加强生态环境监控,加大对破坏生态行为的惩处力度

建立海陆空立体监控体系,采用卫星传感、水质测验等科技监测与人工实地察看相结合,职能部门专业监督与社会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办法,既重视临近地区和敏感地区的监控,也不疏漏边远偏僻地区的监控,实现环境监控全省实时覆盖。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实行生态环境监控问责制。对危害环境的行为不闻不问或监管理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要严厉查处。

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及时依法从严处理,对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采取科学果断措施尽快恢复被毁自然生态。对保护区内种植的农作物,采取政府补偿、奖励和农村自愿的办法,坚决予以推毁。恢复生态,切不可用人工种植公益林的方法,人为干预生态区植物的生长,破坏生态的多样性。海南雨水阳光充足,空气滋润,只要不人为破坏,生态恢复相对较快。

(四)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责任制,积极推动绿色发展

切实将绿色发展成绩作为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从体制机制上激励领导干部不断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动节能增效,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采取有力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对于那些只顾眼前利益,急于出政绩,保护生态环境不得力,甚至放纵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领导干部,要严肃追究其责任。

(五)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在农村深入持久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农村群众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的意义和重要性,掌握生态环保的基础知识。引导农民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爱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培养讲究卫生、分类处置垃圾、减少排污、节约能源资源等良好的生产和生活习惯。特别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从小培养生态意识和环保理念,培养保护生态的行为习惯。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疏通河道水渠,修建排水道排污沟、污水处理厂、净化沼气池、垃圾处理场等。有条件的修建乡村公园,绿化美化乡村内外环境。

(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进绿色农业快速发展

加快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以农业科技为支撑,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绿色农业快速发展。通过绿色生产有效控制化肥、农药等人工合成化合物施用,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节约资源能源,增强农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资金项目:本文为海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海南省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研究》的成果。

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城市;绿化;控制带;结构;生态

城市绿化控制带就是指在城市的周围建设绿色植被带。发展到现在,城市绿化控制带已经成为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成为了一个城市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表现。

1 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结构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城市绿化控制带的建立成为了城市规划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城市规划讲求的是对城市周围的地貌、气候环境,甚至历史文化做出严格的考察,因地制宜去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做到城市与环境历史相协调。而城市绿化控制带作为城市的展现,它的结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于城市绿化控制带结构而言,没有最好的绿化控制带结构,只有找到真正适合本城市发展,有利于生态保护,能够彻底保护生态环境的结构,才是城市规划的根本,才能做到城市的最佳规划。

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结构设计总体上可以分为:环形绿化控制带、楔形绿化控制带、廊道环形绿化控制带、环城卫星绿化控制带、缓冲绿化控制带以及中心绿地。但实际的控制带规划中却远远不止这些,为了找到最适合的结构方式,每个城市的规划师都会参照实际情况综合利用这些结构,甚至创造出新的结构。但无论哪种结构类型都是以城市规划为主,保护生态环境为辅,深刻贯彻城市绿化控制带结构建设的基本准则,做到控制与绿化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完美结合。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结构也从侧面体现了城市本身的发展方向,但无论结构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

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中,无论是城市的改造,还是市区的新建,都显得格外迅速,难以控制。与此同时,城市发展的顽疾也逐渐体现出来,拥挤的交通、脏乱的空气,以及持续升温的热岛效应,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和谐发展。其实很早之前,我国就提倡过在城市规划中给城市绿化控制带留出一些地方,可当时人们被城市的飞速发展蒙蔽了双眼,直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时,人们才发现了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城市绿化控制带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但它也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要辩证的去处理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与冲突。良好的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绿化控制带的建设,不仅对城市道路有序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保证了城市形态与格局的完美建设,也对生态环境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城市发展将自然生态系统变成了人工系统,这就不可避免的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间接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这是与世界城市化发展主流相悖的,不可能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也不可能去做好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为了保护好生态系统,也为了创造一个和谐社会,做好城市绿化控制带的建设就显得极其重要。

2 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生态功能

城市绿化控制带对于整个城市规划布局来说,可能仅仅占据了很小的一部分,但它对城市的价值却无法估量。对城市内部而言,首先,城市绿化控制带本身就是城市展示给人们的第一名片,是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次,城市绿化控制带周围的地表温度普遍低于城市中心的温度,由此可见,绿化控制带对城市气候的巨大调控作用。最后,城市绿化控制带作为城市中最完善的植被绿化,能够改变城市中的环境,吸收粉尘、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更能够解决日益严峻的沙尘问题。

对于城市外部而言,城市绿化控制带同样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绿化控制带的初次提出就是为了限制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保护耕地。在增强自然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多样化等方面,城市绿化控制带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城市绿化控制带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轻松的场所,还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栖息场所。城市绿化控制带将城市的现代化与乡村的田园气息很好地结合起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步,城市绿化控制带的作用体现的越来越充分,而环境保护活动的兴起更是给城市绿化控制带的建设提供了一大助力。随着人们对环境的不断重视,作为环境保护使者的城市绿化控制带,也逐渐占据了城市规划的重要地位,成为了城市生态文明保护的最佳展现。

3 结语

随着国际对环境保护的逐渐重视,以及各种环境组织团体和环境保护活动的不断兴起与举行,世界环境问题已经显得越来越严峻。城市发展作为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改革体制,制定良好的规划决策就显得极其重要,因此,城市绿化控制带的建设就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生态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

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之下,旅游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80年代末以来,我国旅游业经历了入境游、国内游到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的发展阶段,在多年的发展时间内,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繁荣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据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旅游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尤其在近年以来,由于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的环保性,提倡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湿地公园、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生态旅游也成为大众旅游的重要模式。

1.国外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分析

近年来,生态旅游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很多国家都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开展了形多样化的生态旅游活动,旅游带来的经济收入也成为了很多国家经济收入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1.1美国

在发达国家之中,美国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较早,其中代表性的生态旅游地就是国家公园,早在1872年,美国就将黄石国家公园划定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实施的是一种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模式,管理层只负责行政事务,不会分管经营工作。公园经营活动由服务企业负责,但是这些企业必须要通过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批准。在公园的经营过程中,国家需要对公园环境开展监测工作,为此,在1991年,美国国家公园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设置了入口管制站,设置了完善的法律,这就为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在美国,其生态旅游产业都是由当地政府进行管理,他们需要跟踪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情况与生态许可性,除了联邦政府外,与生态旅游产业相关的部门也需要为生态旅游产业提供必备的支持。

1.2日本

与美国相比而言,日本生态资源并不丰富,因此,日本政府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在这一方面,日本政府采取了如下的措施:第一,严格立法与执法。日本生态旅游活动主要以自然公园为场所,包括国定公园、国立公园与都道府自然公园,为了保护好这些公园的生态环境,日本政府制定了《国家公园法》与《自然公园法》,这些法律中严格规定了公园中的限制利用区域。第二,双向管理。在日本,这些公园都是由环境部进行管理,旅游从业者是能够开展多样化经营活动的,但是在开展活动前需要与上级管理机构签订环保协议。第三,居民共同管理在生态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居民也是能够参与管理工作的,并可以在其中获益,居民能够对生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居民可以在自家开设家庭旅馆,这对于增加居民的收入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意义。

1.3德国

截止到目前为止,德国的生态旅游产业已经发展了近30年的时间,德国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其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一直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在德国,旅游者的环保意识非常高,而政府也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仅非常注重当地资源的保护工作,还十分注重文化资源的开发,各个乡村都会积极的将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结合起来,这在德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工作中起着极大的影响。

2.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2.1强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又不能危害后代的需求,并满足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生活、资源的协调发展,在生态旅游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这一理念才能够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基于现阶段下生态旅游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各个区域生态旅游产业的转型必须要建立在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指导,看问题要长远,根据自身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发挥出森林、山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转型过程中,各个地区要注意人文生态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开发与融合,将生态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进行有机结合,遵循因时制宜的原则,以春秋民俗观光、夏季避暑等多形式的发展特点,打造出中国生态旅游胜地的新形象。

2.2统一规划,提升资源开发的科学性

在开发生态资源之前,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不能够与当地经济水平发展相脱节的,在进行规划时,需要从全局角度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到周边的环境,将所有影响生态旅游产业转型的因素都纳入考虑范围中。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进行主导,担当好核心角色,突出转型重点,处理好生态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突出特色,表现出生态旅游产业的特殊性。在开发过程中,要将加强旅游者与生态资源见的互动性作为设计依据,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保护好生态环境,避免出现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的问题。总之,生态旅游产业的转型必须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生态旅游产业的转型必须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要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开发工作就必须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控制好游客容量,制定出完善的监控方式,防止出现超载问题,并采取科学的措施调整好生态旅游环境的超载问题,这可以采用旅游空间分流法,根据景点类型开展分区管理工作,在旺季适当提高食宿费用与门票费用,根据旅游景点的情况延长旅游季节。此外,针对以往“一哄而上”的开发问题,政府要加强打击力度,严格按照规划流程来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做好可行性论证工作,将各个方面力量团结起来,构建出一支涵盖到林业、旅游、环保、规划多方向人才队伍,建设出生态资源旅游开发小组,提升规划工作的含金量。此外,要聘请专业的生态旅游学者、专家与设计人员进行指导,编制出高水准的发展规划。

2.3注重生态旅游管理,注重低碳化旅游

低碳旅游已经成为生态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种模式强调在旅游活动中尽可能的降低CO2排放量,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旅游模式。与其他工业相比而言,生态旅游业本身就不会占用过多的资源,营销的也是文化与自然环境,这与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是相吻合的,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大范围推广低碳化旅游模式,加强宣传与教育,让低碳旅游的概念可以深入人心,让城市居民意识到低碳旅游的重要性。在自驾游时,尽可能与朋友拼车;在出行过程中,也应该尽量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在旅行过程中,应该准备好生活物品,不使用酒店提供的一次性用品;在到达旅游地之后,需要多使用骑行与步行的方式。

2.4强化法制观念,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对旅游资源造成了一些破坏,为此,必须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法规,实施“以法治游”的政策,对生态旅游区进行全盘的规划与管理。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大执法力度。就现阶段,涉及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国家文物保护法》与《关于加强旅游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三种,但是依然无法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在生态旅游产业转型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大旅游环保工作的执法力度,协调好环保部门、旅游部门与建设部门的工作,履行好环保义务。第二,加大立法力度对于旅游环保法规,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健全,让生态旅游环保工作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第三,加强监督。生态旅游地的保护工作如果依靠旅游者自身的道德,是不够的,如果监管不到位,就会出现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在下一阶段下,需要加强监管,实现旅游者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5实施人才战略,引进素质过硬的人才旅行社是实施生态旅游产业的中间力量,对于旅行社而言,导游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旅行社管理人员必须要积极的实施人才战略,吸引一批专业水平扎实的人才参与到自身的经营与管理中来。此外,旅行社还要加强对现有导游的培训与教育工作,建立一支服务水平强、政策水平高、工作效率高的专业化从业人员队伍。

3.结语

地区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旅游产业能够很好的推动旅游经济水平的发展,两者有着空间集聚性与相似性关联。同时,生态旅游产业对于经济增长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这就说明,旅游创新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本地区旅游经济水平的提升,还能够有效促进相邻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明月.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探讨———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06)

[2]王杰,王晓琳,王英杰.乡村旅游是辽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2008(02)

[3]张鹏,唐善茂,丘萍.广西贺州市生态旅游的投入—产出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7(06)

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生态环境 生态意识 可持续发展

一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近年来,生物高考试题以现实问题立意,成为高考命题的又一特点。这其中,有不少题目的情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求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鉴于此,要学好生物学,就应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多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呼吸作用”时,可联系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家庭制作甜酒:先将大米煮熟,装入缸中,待米饭冷却至35℃左右,往米饭中加入适量的酒药(酒药实际上是酵母菌和曲霉菌种),拌匀,然后在米饭中间挖一个洞,加盖并在30℃的条件下保温24小时。(1)加酒药前为什么先要使米饭冷却?而后为什么还要保温?(从酶的活性考虑)(2)为什么酿甜酒时要用酵母菌和曲霉菌种?(从酶的专一性考虑)(3)在缸的米饭中间挖一个洞的目的是什么?(从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所需条件考虑)(4)酿制甜酒时,为什么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从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考虑)又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时,可联系生活中的实例:鸳鸯湖由于生活污水排入导致连续多次发生蓝藻爆发,引起水草死亡及周边居民中毒的现象。据水样分析表明:①居民中毒是由于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引起的;②在不同时间段(早晨和下午)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的PH值及含氧量均不同。(1)湖泊中导致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从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考虑)导致水草死亡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角度考虑)(2)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于不同时间段(早晨和下午)抽取水样分析,为什么其PH值、含氧量均不同?(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角度考虑)(3)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是如何经过食物链传递给居民的?(从食物链、营养级的角度考虑)通过以上联系,不仅培养了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而且还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夯实基础。

二 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生态意识

广州地处珠江流域的源头,被南、北盘江包围。而南、北盘江汇合为红水河则是珠江的干流。结合现在全国退耕还林、还草的浩大呼声,上课时我给同学们讲到“2002年,国家给了我县5000多万元作为退耕还林、还草的专项用款。按理说,这个地区是一个木材盛产区,森林覆盖率很高,完全可以大量砍伐木材,以此来发展经济,我们还有必要大力植树种草吗?”这时,激起了同学们思考和热烈讨论。有的同学认为:“现在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比较落后,我们应该大量砍伐木材,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的同学则认为:“虽然这个地区经济状况差,但我们绝不能以破坏生态来求得经济的发展。如果我们只图目前暂时的利益而大量砍伐森林资源,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付出巨大的代价,珠江流域将会遭受灾难。这样的事实在1998年的长江洪灾中已得到验证。”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举出同学们最熟悉的事例,从而激起同学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是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又一素材。

三 学习过程中,灌输生态理念

由于生物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可以说,它是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最好的途径。因为,不管是初中生物教材还是高中生物教材,在许多地方都涉及到了生态知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生态学属于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所以,利用生物学的学科知识,向中学生灌输生态理念,是培养青年一代生态意识的可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