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概论

生态环境概论范文1

关键词:环境会计;生态伦理;会计要素;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的科学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来看,可持续发展具有三个维度:经济、社会、环境。这三个维度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坚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们对各自现实利益的追求总是打垮了人类的伟大理性,各利益集团的争斗总是以牺牲人类的总体利益为代价。而由此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长期以来却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全球环境的恶化危及现实社会中每一个人的生存时,直到社会的动荡造成社会发展的停滞时,人类才在面临的巨大灾害面前惊醒:没有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不可能持久的。如果人们在经济发展中不顾一切地毁灭了自然生态。人类最终也要被毁灭。

20世纪以来,由于全球环境的迅速恶化,人类深深陷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困境之中。面对严峻的生存困境,各国目前的现实、紧迫选择更着重于对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也更着重于对危及全人类和某个国家、某些区域人们生存环境的治理。由此,人们对环境会计展开了深入研究。

二、两种生态伦理观——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教训使人们重新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哲学和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以下两种不同观点:

(一)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自身才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最高目的,因而忽视大自然的规律、权威与尊严,仅仅以人类自身的价值作为惟一尺度来衡量自然的价值,根本不考虑生态的平衡与和谐。这就是以人类经济发展为惟一目标的狭隘人类中心主义。

以人类经济发展为惟一目标的狭隘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灾难性生态状况的认识论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建设在三种人性观的基础上:1、人是理性动物;2、人是自然界的最高贵者;3、人千方百计满足自身欲望。有学者认为,人作为理性动物,导致了人类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狂妄;人是自然界的最高贵者,误以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人是满足欲望的动物,疯狂、猖獗地掠夺自然,使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演出了一场摧残大自然的惨烈悲剧(曹孟勤,2002)。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是人性的危机,是人类中心主义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危机。

(二)非人类中心主义

现代生态学研究证明,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地球的生态系统,人与自然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员。这一科学生态观的出现为人与自然的平等性奠定了基础。非人类中心主义正是根据这一现代生态科学的成果,谴责了传统人性观中的理性主义、人类贵族主义、享乐主义,提出人应尊重自然的价值。既肯定自然不仅拥有工具价值,还肯定其拥有不可剥夺的内在价值,并且让自然按其自身的规律和存在方式成长与发展;应赋予自然以权利,尊重大自然的内在价值,维护大地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强调应该把人际之间的伦理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对人的道德关怀延伸到对非人类存在物上,从而提出了新的、革命性的“生态伦理观”。

显然,人们应当反省“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观和价值观,并且用新的伦理规范来制约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

三、环境会计开展的现实背景

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人类对生态的认识是基于“经济发展——环境破坏——不可持续增长——危及生存”的现实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会计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管理活动,其基本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环境会计是基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对被破坏生态进行恢复而发展起来的会计新学科。它是人类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急迫的体现,是人类对只核算经济发展的传统会计的修正和革命。同时。它也是具体进行环境资产核算、环境消耗补偿,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传统会计学只服务于经济发展,未能涵盖环境保护的相关业务。不能收集和提供有关环境数据,这不仅造成环境管理信息缺失,而且可能导致企业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决策失误。因此,传统会计学显然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物。而在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对被破坏生态进行恢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环境会计(或称绿色会计),从会计学的意义上讲是一场革命;从伦理学的意义上讲是对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批判和忏悔;从现实的意义上讲是对人类中心主义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进行的补救。

四、传统会计与环境会计的要素与基本结构比较

(一)传统会计要素与会计基本结构的缺陷分析

传统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是:

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等式1)

收入-费用=利润(等式2)

在等式1中。对资产只承认是某主体拥有的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这是一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只承认经济资源而不承认生态资源的缺陷。这既是对传统经济运行方式的现实反映,也加深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千方百计把一切变为“经济资源”;而对权益只承认债权人和所有者拥有权益,不承认社会权益,导致各个主体漠视和践踏社会权益,尤其是社会的生态权益。

在等式2中,只承认收入是企业资产运作的结果,只将费用定义为自身资产价值的耗费,既漠视环境带给企业的效益,也把破坏环境的成本统统推给社会承担,世界环境和中国环境的现状正是传统经济运行的后果。而传统会计一方面反映了这种经济运行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对环境的加速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环境会计基本结构

环境会计的基本结构可以用以下两个等式表述:

生态资源=社会权益 (等式3)

生态收益-生态成本=生态利润 (等式4)

生态环境概论范文2

关键词 环境材料概论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教学模式

1 环境材料概论的课程简介

环境材料的英文名称Ecomaterial,它是Environment Conscious Material的缩写,也就是说这种材料是具有环境意识、考虑环境、考虑生态学的材料。它在生产的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比较少,废弃后能够回收再生利用的可能性比较大,其从生产使用到回收的全过程对周围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最小。因而它可以称为“绿色材料”或者“生态材料”。环境材料是未来新材料的一个重要方向,更是人类保护生存环境、实现材料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发既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又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率,且对生态环境无副作用的新材料及其制品已经成为现实的一种迫切需要。

环境材料概论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材料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材料科学的基本知识、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评价、材料的生态设计与理论、材料的环境友好加工及制备、环境治理功能材料与技术等,是重要的专业先导课程。

2 课程教学特点

2.1 是环境科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

该课程是90年代初才发展起来的新课程,内容广泛,涉及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且发展迅速,文字叙述多,大部分是概念知识,计算内容偏少,从材料科学的基本知识到环境材料的设计、制备加工,再到各种环境材料的介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记忆的知识太多,且各种自成体系,学生会学起来抓不住重点,容易感到枯燥无趣,学习难度加大。

2.2 课程的专业要求不同

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重点要讲解材料的基本知识及材料的生态设计、生态功能材料等,而再生资源科学与工程则重点讲解环境材料治理技术及环境生物材料、复合材料的生态化等。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根据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以提高教学实效。

2.3 与实际工程密切相关

环境材料是一种概念材料,且发展迅速。若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使用功能。所以需要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引用工程实例,来获得材料的重要信息。

3 课程教学方法及模式

3.1 培养学生兴趣以提高教学成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成果。笔者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在第一节课绪论里,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材料的重要性,借用一个20分钟的环境科教片来调动学生,不但让学生知道环境材料在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而且让学生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学生观看完之后,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课程讨论,彼此交流心得体会。可谓一举多得。再比如,在讲到生命周期评价时,利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来启发学生,在讲到生命周期评价时,“是一次性还是可重复使用型的婴儿尿布更符合环保要求”?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答案却是不一定。因为要根据地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曾经在美国的某个州,公众认为一次性的婴儿尿布浪费资源,且加重了垃圾填埋场的压力,所以州议会在公众压力下颁布禁止使用一次性婴儿尿布的法令。但是随后的事实证明,大量的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婴儿尿布导致了用水量的急剧增加,而当地恰是美国最干旱的州之一,用水非常紧张。而当地幅员辽阔,垃圾填埋场不存在任何压力。所以当初的禁令是错误的,该州又恢复了一次性婴儿尿布。由此可见,在进行生命周期评价时,对于选择系统边界时,对于环境问题的分析必须考虑到本地的实际情况,再做出正确的判断。

3.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环境材料概论课程中包含了众多工程知识,许多材料的性能难以用语言来描述,得通过试验来表达,而现实条件做很多试验又不可能。这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显得尤为重要,我学校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有多媒体可以利用,这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且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图片、影像、动画等手段来描述材料特征及试验方法,不但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 充分且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经遍及了在各个高校,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方便地使用互联网来工作学习,在环境材料概论课程教学中,利用互联网可以获取各种环境材料的新标准及新的试验方法,以弥补教学的局限性。

3.4 以教材为本,不断补充新内容

材料与科技的发展是互动的。科技发展带动了材料的发展,材料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的科技的进程,因此,教材必须保持一种动态状态,时常更新。就我国目前情况,时常更新教材有点困难,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以一本教材为基础不断补充,不断地扩展内容,再加上现在互联网的资源,完全可以实现不断获取环境材料新的知识。

3.5 考核内容多样化

目前,很多课程的考试,都是采取期末考试来评定。而这就造成了学生采取的策略都是考前突击和死记硬背,更有效客观的考核应该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综合评判。考试的卷面成绩不足以全面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综合掌握,应该再加上平时的表现,为此,对于环境材料概论,笔者采取总成绩=平时成绩(10%)+期末成绩(90%)来综合评定,会更为公正。

4 结语

在深入分析环境材料概论课程特点后,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深入,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新的环境材料的不断出现,教学将面临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探讨。

参考文献

[1] 尹健,李益进.《建筑材料》教学改革实践[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9(5):47-49.

[2] 贾福根.《建筑材料》课的教学体会[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1):68-70.

[3] 安玲.对《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探讨[J].甘肃科技,2003.19(6):108-109.

[4] 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CDIO 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4):15-18.

[5] 欧俭平,马爱纯,蒋绍坚.工程案例教学法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教学改革中的实践[J].高教论坛,2006(5):131-132,135.

生态环境概论范文3

Abstract: Biology Marxism is a new theory conformation ofWestern Marxism on contemporary,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analyze the reason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ecological crisis of modern capitalist, and to explore ways to solve those crises. Ecological Crisis Theory of Biology Marxism is a kind of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contemporary global issues as well as the dilemma human being is now confronting during thei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t has a important value and also a great revelation effect on ou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学;当代价值

Key words: the ecological crisis;Biology Marxism;contemporary values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322-02

0引言

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的西方的最新分支学派之一。它关注当前严重的生态问题,从资本主义制度、异化消费和科学技术三个层面对生态危机的成因进行剖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危机理论。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研究生态学的生态危机理论对于正确认识当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丰富与发展,以及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1生态学的生态危机理论

1.1 生态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追求利润是生产的唯一目的,为了实现利润的不断增长,资本必然会不断扩张。但是地球是一个有限的生态系统,它所提供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说明人类影响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也表明无限扩张的资本和有限的地球生态系统必然会发生冲突。生态学指出,资本主义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经济增长,这势必会造成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因此,生态危机发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具有必然性。资本主义生产是“以无限价值扩张为目的的,它丝毫不考虑这种扩张所带来的政治的、经济的、地理的或生态的后果。”[1]“这种把经济增长和利润放在首要关注位置的目光短浅的行为,其后果当然是严重的,因为,这将使整个世界的生存都成了问题。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根本变化使人类历史走到了重大转折点。”[2]虽然资本主义通过科学技术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生态问题,但这些措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利润的顺利再生产,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2 生态危机和异化消费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人们在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图,就会使人逐渐变得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3]感受不到自由和幸福,反而觉得痛苦。为了宣泄劳动中的不满和痛苦,人们购买和消费商品。这种商品消费并非人的真实需要,而是一种逃避异化劳动的异化消费,是“一种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4]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为了追求利润不断扩大再生产,并借助广告和大众传媒大力宣扬消费主义观念,向人们源源不断地提供商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异化消费。这种消费消除了人们对异化劳动的不满,麻痹了人们的斗志,延长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寿命。它制造了虚假的市场繁荣景象,造成生产的盲目扩张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导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

1.3 生态危机和科学技术生态学认为,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的关系很复杂,只有对科学技术的性质进行分析,才能正确的理解科学技术对生态的后果。在生态学看来,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人征服自然和控制自然的手段和工具,它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技术本身是可分的,可以分为“以资本主义生产逻辑为标志的技术”和“温和的技术”。前者建立在对工人和自然进行合理性统治的基础上。后者主要指分散性技术,包括日光、潮汐、风力和生物能等技术,它们服从于人类的控制,具有潜在的反资本主义和民主性质。生态学指出,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资本积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不断地进行扩张,只有有利于资本扩张的技术才能得到发展,而不利于其扩张的技术则被排斥。因此,“资本主义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和与之相伴随的对稀有资源的不断增长的消耗导致了快速的复杂化了的环境问题。”[5]在生态学看来,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

2时代意义

生态学关注当代全球环境问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乏真知灼见,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一方面,生态学透过生态环境问题,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和自然的严重损害,揭示了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倡导生态保护,在维护和平、环境保护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等国际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生态学不仅在学理上对进行了理论探索,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把与当前生态环境及其危机问题具体结合起来,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人们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3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总的来看,“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6]我国绝不能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必须立足于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发展道路。不言而喻,生态学对生态危机的深入研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3.1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3.1.1 必须从实际出发,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按自然规律去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彻底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同步开展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这一点对于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更具有实践上的意义,绝不能把大开发演变成大开荒、大开采和大开矿,而应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1.2 正确地运用科学技术来改善生态环境必须扬弃传统的技术使用方式,采用既有利于实现人类利益,又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的技术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探求生产资料循环利用的技术,为我国生态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保证。

3.1.3 加强人口数量的控制,缓解人口对生态的压力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增加,直接引发社会需求扩大,势必加重自然环境的负担,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少生和优生,努力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持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启示

3.2.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群众所需的精神产品,满足并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精神需求。

3.2.2 坚持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大激荡,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把其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3.2.3 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提升精神需要层次文化是精神的载体,没有高层次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修养,何谈精神需要的发展。因此,要大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全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重新唤起人们对精神的那种亲切的感觉。同时,要加强对人们精神需要的引导,使人们追求健康合理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本・阿格尔.西方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本・阿格尔.西方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生态环境概论范文4

关键词:环境;生态伦理;初中生物;教学

20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带来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环境问题都越来越重视,生态伦理思想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普及。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生物老师应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生态伦理素质。

一、生态伦理素质的基本内涵

生态伦理素质是指人们在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实践活动形成的道德素养。目前全球的生态危机日益加重,正逐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只有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生态伦理素养,才能让我国的经济增长由资源型转变为科技进步型,才能有效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目前初中生生态伦理素质的基本状况

根据在学校的调查,初中生的生态伦理知识、环保知识比较欠缺,保护生态的理念和实践能力都较弱。这些和他们自身、家长、

学校和社会宣传有较大的关系。

1.学校教育不足

当前的初中教育,过分关心的是升学率,关注的是基础知识的构建,而基本上没有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尽管有部分章节谈到了环境保护问题,但是很少从人与自然的价值观、消费观、权利观等方面去讨论和引导,未能让学生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形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同时,生态伦理的教育往往停留在组织一些简单的环保活动上,手段过于单一,传统的教育模式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

2.家长意识不够

家长的生态伦理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生态伦理素质的形成。由于部分家长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尤其农村学生的家长很少接受相关知识,导致这些家长很难从正面影响学生的生态伦理观。

3.社会环境的影响

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将促进学生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形成,相反,则会起到阻碍作用。由于社会热点问题太多,信息量太大,媒体在宣传生态伦理观念时引导不够。同时由于生态环保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导致一些监督措施成为形式主义。公众真正参与意识不强,学生生态伦理观念难以形成。

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生态伦理素质的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提升他们的生态伦理素质,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生态伦理素质的提高。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不少章节和内容都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伦理直接或者间接相关。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1.做好典型课程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生物与环境》一章中,教师应该紧扣环境保护这一核心,采用情境式教学。教师尽可能多地收集图片、影像等相关资料,利用课堂讨论、辩论等方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如,在《生态系统》一章中,可以采用小品的形式,由学生扮演各种生物,演绎生物链、食物网的各种变化。这种教学形式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不少活力,使得学生对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为直观的形象,有助于生态学概念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观。

2.结合社会活动,提升生态伦理素质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湿地日、爱鸟周、无烟日、人口日、土地日、减灾日等众多节日,旨在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教师应结合这些节日,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引导学生提升生态伦理素质。

如,我们可以结合爱鸟日举办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参与相关媒体组织的征文比赛;在讲传染病一节时可以观看有关非典的影视录像,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破坏环境的危害,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督促自己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

3.突出农大优势,开展研究性学习

江西农业大学有众多与生物学相关的专业,如农学、林学、动物学、环境保护等专业。同时大学还有植物园、生态实验园。江西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利用相关优势,邀请大学农林学院的专家教授,为学生传授一些最新知识,或者组织优秀学生参与他们的一些研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生态伦理素质。

总而言之,初中生物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课程,将对学生今后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生物教师应该坚持对学生灌输生态环保的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只有尊重大自然发展规律,社会才能和谐、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提升生态伦理素质。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概论范文5

关键词:生态设计;生态学;景观;生态环境

自工业革命以来,我国城市发展主要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就导致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直接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景观中的生态设计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改造环境,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生态景观设计,并在生态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如何保留原有的生态功能与文化特点,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以下从生态设计在景观中的概念出发,浅要阐述了生态设计在景观中的运用以及重要性。

1 景观中生态设计的概念分析

目前,在我国社会各个行业中,设计无处不在,它是当前使用范围最广的一个词,当然,其中也包括了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即是景观设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很多景观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突出其功能与美观,甚至将设计当做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为了改善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因此,要想设计得到良好的发展,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突出其未来性的特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设计方式--绿色设计,也可以称之为生态设计。生态景观设计是生态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在设计过程中将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的景观设计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生态景观设计。事实上,早在二战之前,国际上就已经出现了生态景观设计的概念,虽然在过去的研究当中有很多都是幻想而来,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它的确改善了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直到二战之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但是由于人们并没有对其加以重视,导致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极度短缺,最终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因此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我们有必要对景观中的生态环境做深度研究,它不仅是设计领域中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还是一种新的设计理论学科,即是通过生态学的方式来思考并合理的设计。

2 当前的景观设计与传统的景观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的进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城乡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型城市当中,景观工程的建设促使景观设计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在我国大多数城市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突出当地的特色,也没有将生态环境以及未来性特征融入进来,还有一些城市中竟然出现了欧式花园等。纵观国际,虽然国外很多国家都开始关注生态设计,并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并没有将生态设计实际运用在景观设计当中。而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自西周以后,人们更是注重人与天之间的关系;而在明清时代,人们已经将这一思想观念运用在建筑设计当中,例如干阑建筑。它主要是以木质结构为主,不仅满足了建筑的使用功能,还重视了当地环境的特点,使建筑的各种特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些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3 生态设计的运用

生态设计不是一种技术的追求,而是一种观念的变革,它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也不仅仅是为了占有设计,而是利用生态设计,科学技术从宏观的角度拯救人类。比如,正在迪拜修建的迪拜旋转摩天大楼,虽然造价不菲,但是意大利建筑师戴维・菲舍尔将这个旋转大楼装上太阳能板,大楼每层之间都安装有巨大的风涡轮机,它们将为整个建筑提供足够的电力。这样运用当代科学技术为生态服务的新观念为指导的设计才是保护生态、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设计不仅仅满足人的需要又有益于生态平衡,它更加重视的是地球的生存能力,和传统的设计理念想比,它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越性,比如它和科学技术综合,改造人类的居住环境。这样,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4 景观设计师的责任和生态设计的重要性

在整个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景观设计师都必须要深刻意识到生态设计在其中的重要性,使景观设计满足国家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景观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将当期的地理环境、区域特色等考虑在其中,还需要将当地的科学技术水平开裂在其中,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领域,例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采用自我能源供给系统作为一种新材料,或者将资源能源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以供人们的需要等。国外著名建筑师在实际工作中,它将大量的掩土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实践发现,这种建筑不仅具有非常好的生态环境效应,还可以使自然生态景观和土地利用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也可以取得不错的节能效果与心理满足。因此掩土建筑又被为“未来建筑”。因此生态学这个基础环境科学应引起广大景观设计师的关注,并在具体实践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5 土地在生态设计中的重要性

当人类不停地行走于大地表面之上,在穿越峡口和攀登山顶之时,不知会有多少次驻足而立,研究大地之形态。

对于现代景观设计师来说,掌握着一块块土地的命运,土地又是人类赖与生成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所以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与对待自己的生命二样对待这片土地,土地是有生命,设计师在土地上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应该是一种赋予土地更鲜活的生命力的过程,而能让土地拥有生命力的设计就是生态设计,每一块没有死亡的土地上都有许多鲜活的生命在上面繁衍生息,这就是土地的生命力。

生态设计不是一种技术的追求,而是一种观念的变革,它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也不仅仅是为了占有设计,而是利用生态设计,科学技术从宏观的角度拯救人类。

结束语

如果景观设计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本身的利益,以人类为中心思考,那么这种唯利是图的思维方式会让人类无所顾忌的像自然掠取资源,会麻木的对待自然环境的破坏,这种改造只能带来短暂美好环境,从长远来看其本质是在破坏环境,这未免对大自然太不公平,尽显了认了人类自私的本性。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的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寻求人类和自然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生态环境概论范文6

关键词:生态学 应用翻译 和谐论 系统论 可持续发展

生态翻译学初期发展的基础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切入点为生物学理论,即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其论证结果必然是强调“活物”的重要作用,因而其研究结论就必然是确立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框架,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而翻译生态学则是将翻译学和生态学两者充分融合,创建了一个由“天、地、人”构建的新的交叉学科,强调其是创建一个崭新的交叉学科。翻译生态研究是一个很大的领域,涉及的切入点自然也比较多,目前的两种研究模式也只涉及其中的某些切入点,如能进一步扩大范围,对其进行全面探索,则翻译生态研究必定会兴旺发达,并在译界占领其应有的一席之地。

既然生态与翻译的关系密切,其有关原理借用到应用翻译及其研究中,必然会开辟一个应用翻译研究的新天地。这里我们就讨论生态学原理在应用翻译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其运用可归结为以下15个方面:

(1)生态环境基础论。世间万物的诞生、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是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既然翻译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那它的诞生、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人类生态环境。应用翻译研究也是如此,它有着自己赖以生存的沃土。凡应用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必受所处天地环境的影响,打上其地域的烙印。这就为我们建立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译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们审视域外译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2)生态系统论。人类生态环境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在内的复合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原理,全球生态圈和地域生态圈是相互依存的,全球生态圈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地域生态圈的消失,相反,正是这五彩斑斓的地域生态圈构成了大一统的全球生态圈。翻译研究只有扎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壤,才能保持特色,并使其小生态圈得以保留,从而为建设外部大一统而其内部又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全球生态圈做出贡献。应用翻译研究也不例外。

(3)生态和谐论。天、地、人,三者合而为一,既是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也是翻译生态研究的支柱。人立于天地之间,必受其制约,不可违背其规律;但人可在认识天地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此,研究应用翻译,切不可将天地人相互对立,而要特别注意其间的妥协和包容,力求和谐。

(4)生态环境论。应用翻译的生态环境探索,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译者和研究者的生理及心理环境以及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镶嵌性等,应用翻译的存在必然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应用翻译同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翻译理论实践研究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翻译不但需要社会基础,而且需要生物基础,处于地球的整个生物圈中。应用翻译的发展离不开应用翻译的生态环境,彼此之间存在协同进化的关系。应用翻译的生态环境是对应用翻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节作用的n 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对其研究不但能分析应用翻译生态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而且还能研究作为应用翻译主体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等环境因素。

(5)生态结构论。应用翻译的生态结构,包括宏观生态和微观生态,翻译生态的层次分析。从多角度利用生态学结构来分析应用翻译结构,为揭示应用翻译的生态功能和法则打下基础。应用翻译的生态结构包括应用翻译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生态结构强调应用翻译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微观生态结构则强调应用翻译研究具体问题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从纵横两个方向剖析应用翻译的生态结构:纵向分为个体生态、群体生态、生态系统;横向分布为翻译资源、国际文化交流及翻译研究。而应用翻译生态系统只有在宏观生态和微观生态协调作用时才能有效运转。

(6)生态功能论。应用翻译的生态功能,包括内在功能和外部功能。从生态学观点和原理出发,研究和阐释应用翻译的生态功能;通过揭示应用翻译生态的内在过程及其外在作用,深入探讨应用翻译的内在功能和社会功能。内在功能即生产功能,包括应用翻译系统内部的生态条件,生产者(译者)、消费者(译语读者或听者)和分解者(翻译研究者)三大功能的协调运作;外部功能即社会功能,如应用翻译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挥的作用等。

(7)生态原理论。应用翻译生态研究的基本原理,即应用翻译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包括:限制因子率、耐性定律与最适度原则、花盆效应、翻译生态位原理、翻译生态链法则、翻译节律、社会群聚性与阿里氏原则、群体动力与群体动力学、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和翻译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如可探讨应用翻译中的竞争与合作,以及限制应用翻译发展的因素及对待某些具体问题,如翻译企业间竞争问题的解决办法;如何处理好应用翻译生态整体效应和边缘效应的关系;如何在应用翻译工作中群策群力,确保应用翻译生态链的完整闭合;如何让应用翻译人员和翻译企业在翻译实践和管理的大风大浪中经风雨见世面;如何把握好应用翻译工作和应用翻译发展的节律等。

(8)生态规律论。以生态学观点来研究应用翻译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以及应用翻译内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基本规律。从多学科角度研究应用翻译的生态机理,揭示应用翻译的现象、问题和本质。其中,可探索迁移与潜移律、富集与降衰律、翻译的生态平衡与失调、竞争机制的协同进化和翻译生态的良性循环。可运用这些基本规律讨论现阶段应用翻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如应用翻译内部研究的不平衡现象、应用翻译人才的培养和质量的保证等。

(9)生态行为论。应用翻译的行为生态,包括个体行为生态、群体行为生态、学习行为生态、教学行为生态等。引入行为生态学来进行应用翻译研究,讨论应用翻译的行为生态,可以从多样性的行为中找出一些带有共同性的特点,找出导致这些特点行为产生的因素,以便更好的理解人类行为的原因、意义及后果。从而使应用翻译工作者、管理者更能根据人类行为的特点进行工作,去引导人的行为向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也就是了解人类行为规律,以此推进应用翻译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应用翻译教、学行为的发展。

(10)生态演替演化论。应用翻译生态的演替和演化,主要论及应用翻译生态的演替和演化的一般过程、纵向和横向演替和演化的趋势、应用翻译生态演替和演化的动力系统等。将生态学中的演替和演化与应用翻译相结合,得出结论:应用翻译生态的演替主要反映在层次演替和阶段演替上,其实质是知识、信息量的积累并产生质变。从系统论观点来看,应用翻译生态演替是从一种有序演化到另一种新的有序态的过程,或从无序经振荡过渡为有序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体系的改变,应用翻译结构的内部层次、系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应用翻译系统发生变化,如更新应用翻译内容,改变我们对应用翻译的认识并使我们将翻译生态学方法与各种应用翻译理论结合起来,系统地研究这些外部因素。还可分析应用翻译发展的某些具体过程、应用翻译学科的演化及应用翻译演替演化的动力系统。

(11)生态监测评估论。运用生态学和翻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应用翻译生态的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型的对象以及有关应用翻译及其活动和过程进行检测与评价,从而正确认识应用翻译生态系统,促进整个应用翻译事业的发展。其内容涉及对人工翻译、机器翻译、口译的质量量化评价及整个应用翻译生态系统的质量评价。

(12)生态调控论。生态系统不是自发的系统,而是一种目的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反馈机制,向目的趋移。应用翻译研究也是一样,在其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错误、偏移或不合时宜现象,这都需要其反馈机制,使用其调控系统予以纠正、修正,以维持应用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推动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健康发展。

(13)全球本土化论。翻译生态研究使人最受启发之处,在于其借鉴西方翻译理论,但不拘泥于此,而是以此来发展、完善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使翻译研究本土化。应用翻译研究也不例外。

(14)非完美论。根据翻译生态原理,大凡世上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不可能穷尽世间所有翻译问题,这就为应用翻译及其研究提供了不断拓宽和深入的空间。

(15)可持续发展论。主要论及应尊重和顺应基本翻译生态规律,以及在此前提下发挥译者、研究者、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生态翻译和翻译生态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翻译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述实现生态翻译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促进应用翻译事业的稳步发展。不管是对应用翻译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发展,翻译生态研究都具有指导意义,它能够指导译界人士自主调节生理、心理环境,改善应用翻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适应应用翻译的生态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应用翻译氛围和气候,逐步实现应用翻译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应用翻译的多维效益。

从生态学角度讲,目前应用翻译的地位有些尴尬。应用翻译,作为当前工作量最大、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最多的翻译工作,在我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与此极不相称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基本都是文学翻译的一统天下,应用翻译及其研究常常被忽略。为扭转这种局面,应用翻译工作者及研究者当自强,并创建一个能使应用翻译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整体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曹凑贵.生态学概论(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2009,(2):47-50.

[4]黄秀敏.迈向绿色生态翻译――评许建忠教授的《翻译生态学》[J].中国科技翻译,2009,(4):37.59-60.

[5]黄忠廉,焦鹏帅.建构翻译地理学新学科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24.

[6]孟凡君.后现代之后的翻译研究新转向略论[J].胡庚申.翻译与跨文化交流:整合与创新[A].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48-53.

[7]庞博.《翻译生态学》述评[J].沧桑,2009,(4):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