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双减政策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双减政策现状范文1
一、现状评估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我局紧紧围绕全县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战略,凝聚全力助推经济发展,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各种措施,推进环保重点工作的落实。一是有序开展污染减排,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去年我县被省政府列入第二批“双三十”减排重点县,我局紧紧围绕“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大措施,积极挖掘减排潜力,认真做好怀来京西洁源污水处理厂扩容等减排工程的推进工作,计划年内22项减排项目已全部完成,四项主要污染物均完成年度1.5%削减目标。二是积极申请专项资金,助推企业快速发展。我局对重点减排工程、循环经济项目优先帮助争取国家有关政策和专项资金方面的支持。为提高企业资金申请效率和成功率,不断完善项目储备库,现已到位湖滨奶牛养殖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沼气工程、环境监察能力建设、鸡鸣驿村污水处理工程及配套管网项目等5个项目专项资金358万元,有效助推了企业改造、治理升级。三是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积极防范环境风险。将信息化引入环境管理,构建了信息互通、工作衔接的协调联动机制,对全县重点排水企业11个排污口进行日常监管、监测,获得有效监测数据218个,为八号桥断面水质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加强一类风险企业和重点化工企业一、二级防控体系建设和整治工作,3家重点风险防范企业正在编制环境应急预案,2家重点化工企业按要求相应完成了环境风险防范工程建设。四是开展绿色创建活动,提升我县生态文明水平。我局积极推进有特色、有亮点、有示范作用的生态保护细胞工程。在绿色学校创建过程中,注重环保教育引导,沙城六小创建市级绿色学校,存瑞中学和沙城四小深入创建省级绿色学校受到了省市的好评;以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为抓手,指导沙城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桑园镇创建市级环境优美城镇,并顺利通过了省市验收。
总体评估我局的工作,虽然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突出问题主要有:一是思想解放的不够,缺乏知难而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是面对依然严峻的减排形势,污染源监管能力、污染治理设施社会化运行和规范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队伍建设方面,一些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与“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还有差距,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
二、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贯彻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省环保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县委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核心,突出抓好污染减排和环境安全工作,加大减排工程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环境监管核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力度,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建设京畿科学发展强县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撑。
三、工作目标
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及省政府确定的“双三十”年度减排任务,县下达的排污费征收任务,招商引资达到200万元,跨界断面水质指标比上年有所好转,不发生重金属超标问题,不被扣缴生态补偿金,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农村饮用水源地不发生污染事件,国家级环境优美城镇和绿色创建工作取得成效,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得到明显提高。
四、主要工作任务
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污染减排攻坚力度。今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污染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我们要继续把污染物减排作为环保工作的主线和重中之重,综合考虑环境容量和承载力,精心谋划今年年度减排计划,特别是要突出新增减排指标的研究,落实项目和责任,细化措施,确保污染减排取得新进展。强化结构减排,加快对德泰全钢铁、传统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落后产能淘汰步伐。完成扩大热力管网覆盖范围,做好管网内锅炉的取缔工作。细化工程减排,根据县域实际环境容量,积极谋划实施一批重点减排工程项目。5月前完成鸿安养猪专业合作社全过程综合治理工程,10月前完成怀来京西洁源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扩容工程和东花园镇一区污水处理厂建设验收。实化监管减排,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对形成减排能力的治污设施的环境监管。积极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做到源头把关、以证促管、以管促治,使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法制轨道,2012年纳入环统重点排污企业持证率达到92%以上。
(二)统筹综合整治推进生态建设。一是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结合区域开发和新民居建设,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实施一批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工程。二是积极推进生态创建工作。继续完善沙城镇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创建成果,迎接环保部的抽查。同时,深入各个乡镇、重点村调查了解环境现状,对照创建指标认真筛选符合申报的乡镇、村。三是继续做好环保专项资金申报工作。充实环保项目库,主动与上级政策对接,积极编报以奖促治、以奖代补项目,加大跑办争取力度,力争更多项目纳入支持范围。
(三)坚持环保优先加快结构调整。严格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要求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以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为依托,加强环境准入管理。围绕沙城经济开发区、高档葡萄酒产区、东花园区域总体开发和京北生态新区怀来新兴产业示范区,做好整体规划环评。对符合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大项目、大企业,提前介入,超前服务,尽量向前延伸服务环节,在项目咨询、可研报告等方面提供服务,使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早见效益,确保全县重点项目顺利落地。
(四)深化专项行动严格执法监管。深入开展污染减排、环境风险源、饮用水源地和畜禽养殖污染等环保专项执法行动,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特别是对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怀来双大食品有限公司、张家口长城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列入市一类风险企业要密切关注,规范处置,确保不发生区域性、行业性环境污染事件。围绕保障群众环境权益,重点开展对扬尘、噪声及饮用水源地环境违法问题的集中整治,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完善环境风险企业应急管理,梳理县级环境风险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进行监管。
(五)注重能力建设提升工作水平。强化监测能力建设,围绕污染减排工作任务,全面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比对监测。加强空气自动监测站点设备运行和管理,完成与省监控平台的联网,保障监测数据传输正常。新增一个大气自动监测点,年内完成点位认证。强化监察能力建设,进一步规范环境监察程序,建立健全污染源监管档案,规范现场监察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不断提高查处和回复质量,全面提升环境监察执法水平。强化信息化能力建设,完善监控中心和环保网站建设,确保在线监测系统正常运行,实现污染源的动态管理,提高监管效果和效率,为环境管理服务。
(六)进一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继续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环保宣传活动。结合“十百千”工程,确定一批经济发展后劲足、基础好的村为重点,深入挖掘,打造出一批有亮点的宣教工程。结合“五绿创建”工作,深入到创建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和医院开展环境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在学校组织环保知识竞赛、在企业粉刷环保标语、在社区开办宣传栏等形式促进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世界环境日和法制宣传日期间,除在县城举行宣传活动外,深入到乡镇的集市上进行宣传,扩大宣传覆盖面。改版电视、电台环保专题节目,重点突出宣传我局“双三十”污染减排、治污先进企业,增加污染案件反馈情况,增加节目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队伍素质
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号召全局干部职工要自觉开展业务学习,鼓励学历升级、继续教育、在职培训和各类职称评定,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做到学以致用,成为推动环保事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
(二)强化作风建设,树立环保形象
一是以全新的思路创新工作。切实解决办事作风拖拉、工作推进缓慢的问题,做到高效率、高水平地完成工作目标任务;二是以全新的理念开展工作。树立顾全大局、服从大局的理念,在全局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下一条心的工作格局;三是以全新的机制促进工作。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执法队伍素质建设等措施,切实抓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树立环保部门的良好形象。
双减政策现状范文2
关键词:柴油补贴政策 现状 建议
我国是海洋渔业大国,海洋渔业在海洋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海洋捕捞产量超1200万吨,产值逾1700亿元,位居全球第一。浙江省是海洋大省,也是海洋渔业大省,海洋捕捞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至2012年末,我国共有机动渔船69.56万艘,浙江省机动渔船拥有量为4.96万艘,其中舟山市是浙江省渔船拥有量最多的城市。由于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竭和渔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造成渔业捕捞增收难的现象。
目前柴油成本已占到捕捞生产成本的六成以上,部分海洋捕捞渔船柴油支出已占其生产成本的七成多,而近年来油价又大幅度上涨。为缓解渔业燃油成本急速上涨而水产品价格波动不大的矛盾,自2006年国家开始实行渔业燃油补贴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对于降低渔业生产成本,加强渔政管理,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和渔区稳定等均具有积极作用。然而,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受自利倾向的影响,相关利益主体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全面了解柴油补贴实行现状,探索和发现实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完善渔业补贴政策,有效地减少政策实行过程中问题的发生,切实维护渔区社会和谐稳定,确保渔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基于作者的教育背景,以及舟山渔业以海洋捕捞为主的实际,本文主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对舟山市渔业主管部门、渔业公司及渔民的调研,着重探讨海洋捕捞渔船柴油补贴实行中存在的问题,整合相关资料总结出合适的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海洋捕捞渔船柴油补贴实行中违规现象的发生。
1.我国柴油补贴政策发展历程及取得成效
近年来,国际成品油价格不断上升,国内油价市场波动明显,柴油价格自2005年起进行了多次调整,总体看,我国柴油价格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1]。为缓解渔业燃油成本急速上涨而水产品价格波动不大的矛盾,促进渔民增收,保证渔区稳定,在2006年国家下发的《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因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增加支出实行财政补贴的意见》([2006]16号)中就正式提出了渔业燃油补贴的政策。
我国于2006年开始实行了渔业柴油补贴政策,舟山市在工作实践中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有些已被国家所采纳,如2007年远洋渔业油补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2]。其后在2008年的《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国发[2008]37号)中规定对种粮农民、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给予油价补助支持。在2009年1月财政部了《关于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进一步完善种粮农民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补贴机制的通知》(财建[2009]1号),同年12月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渔业成品油价格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9]1006号),并于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定渔业油价补助对象为符合条件且依法从事国内海洋捕捞、远洋渔业、内陆捕捞及水产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渔业企业。
在2009年浙江省了《关于落实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财政补贴机制的实施意见》(浙财建字[2009]17号)。这些政策中提及了对渔业的扶持和渔船燃油的补贴措施,表明了国家对渔业的扶持和关注。其中补贴资金是由农业部根据各省市的具体上报情况下拨,再由各省海洋与渔业局具体发放。舟山市根据其国内海洋捕捞作业方式较多且各作业之间年油耗量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创造了“捕捞渔船分作业耗油补贴系数”,根据捕捞渔船分作业耗油补贴系数结合渔船主机总功率核算发放成品油补贴。
近十年的实践表明,渔船柴油补贴政策实施办法总体上是切实可行的,柴油补贴政策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渔民收入、稳定捕捞业生产和渔民生活,以及推动渔船规范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普遍的拥护和肯定。渔业柴油补贴政策的实施解决了基层渔业管理的许多老大难问题,缓解了基层渔业管理者和渔民的矛盾,改善了基层渔政和渔民的关系,为渔业规范化提供了解决途径。同时,渔业柴油补贴政策是切实解决渔业受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影响生产成本急剧增加的办法,是保障渔民生产积极性和收入的有效途径。
2.完善柴油补贴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渔业补贴是渔业行业特有的政府行动或无行动,且政府这种行动或无行动改变了渔业行业的短期、中期或长期潜在利润[3]。当前我国渔业已实行了渔用柴油补贴、渔民双转专项资金补助、远洋渔业扶持、渔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其中柴油补贴政策为补贴政策之一,其在施行过程中还存在若干问题,尚需进一步完善。完善柴油补贴政策具有如下意义:
2.1完善柴油补贴政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完善柴油补贴政策,解决我国目前现代渔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增加渔民收入,改善渔民生活水平,提高渔民素质,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4]。
2.2 完善柴油补贴政策
完善柴油补贴政策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惠农政策需要。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渔农民增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出台了若干个有关渔农民增收、渔农村改革发展的中央1号文件,并落实了一系列的惠渔惠农政策。而渔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海洋捕捞又是渔业的重要部分,因此完善渔船柴油补贴政策,是贯彻党和政府惠渔政策的客观要求。
3.柴油补贴实行中的主要问题
从渔业产业政策和惠渔政策要求来看,就舟山市渔业的现状而言,渔船柴油补贴政策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双减政策现状范文3
【关键词】林地;保护利用;监测;规划编制
林地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目前,林地的保护与利用普遍存在着保护重视不够、管理相对滞后、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不规范、林地生产力不高等问题。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保障了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空间,为实现林地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手段。宾县林地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矛盾逐渐突显,如何编制科学可行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值得思考。通过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图斑落界工作,实现我省森林资源监管手段的重大变革,促进森林资源监测、规划等工作的有效开展。
1.规划编制工作情况
为了落实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及在新时期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林地管理工作的新要求,落实好森林保有量、征占用林地定额等约束性指标,落实好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等预期性指标,形成宾县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共同维护的职责,适应新时期下的林地保护利用调控与管理,宾县正式开展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1.1基础资料收集
规划编制技术人员深入到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收集与规划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现状资料,包括各职能部门的现状及相关专业规划资料和各乡镇现状及相关规划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源进行整理与核实,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完善,详实的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汇编,建立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平台。
1.2专题研究
对节约、集约利用林地和分区、分类、分级、分等管理林地对策和措施进行研究。对可能影响规划范围内林地保护利用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区域林地生产潜力分析、林地保护利用战略选择、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保护利用的影响和提高林地生产率措施等有关问题的研究。
2.林地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林地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社会对土地的需求与林地保护依然是主要矛盾,林地资源分布不均、利用不合理、质量不高、生产力低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
2.1基础工程建设加快,土地供求关系紧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基础条件的改善,各项工程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增加。相对于发达地区,我县社会基础条件薄弱,工程建设速度慢。特别是交通、城市等基础性建设对土地潜在需求量大,在耕地保有量不变的前提下,大量的项目用地将向林地转移,加之毁林开垦、吞食林地和非法占用林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与林地保护依然是主要矛盾。
2.2林地保护利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协调
长期以来,林业投入资金不足,社会地位较低,宾县的历史经验说明,当地方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发生冲突时多以前者利益为主,林地保护利用效果不佳,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后,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规划的各项保护利用措施,更科学地管理林地,也是规划编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2.3林业投入资金不足,林地保护利用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林资源培育生产周期长、短期经济效益比较差,林地保护和利用水平低下,林业建设投资不足,吸引社会资金能力差,森林资源管理政策不活,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等,严重制约全县林业建设。商品林建设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商品林建设投入和产出体系尚未形成。
3.规划编制必要性
3.1保障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编制实施五常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加强林地保护,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对于发展现代林业、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五常县又是林业大县,森林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保障粮食安全、固碳减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绿色生态空间和生态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对环境与资源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县的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抗灾害能力弱等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在此形势下,要实现方正县林地、森林面积“双增目标”,迫切需要统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用地需求,保障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2加强节能减排,提升林业地位的需要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间接减排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除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工程减排和结构减排力度外,还应充分发挥森林在间接减排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森林固碳和净化大气的能力,这就需要通过科学规划,从根本上增加林地和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为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我县地处黑龙江省中部,位于哈尔滨市的中心地带,按现有森林面积计算,林业每年可固碳约40万吨,在全省碳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3提升资源监管水平,建设现代林业的需要
长期以来,林业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森林资源管理技术手段落后,森林资源管理还停留在“数字”上,林地的位置、界线尚无统一的图面资料,林地与非林地的界线难以确定,资源管理无据可查,给森林资源监管带来诸多困难。林地资源的管理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通过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全县“一张图”的建立,明确了林地位置和界线,为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加快了现代林业进程。
4.提出的建议
4.1科学规划合理制定编制方案
规划占用林地限额在制定时,要考虑国民经济对各行业的要求,以及宾县相关部门提供的各类建设用地对林地的需求预测,测算规划期内建设用地对林地的需求规模,在各部门预测自身行业用地需求的基础上,考虑历年林地征占用相关统计数据和今后林地保护利用的政策导向,进行综合平衡分析后,征求多方意见及协调后确定。
4.2要节约使用林地
要以少占或不占林地为原则,控制城乡建设使用林地,加强城市森林、绿网、义务植树等工程建设和造林绿化。限制独立的工业、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使用公益林地、天然林和重点商品林地。规范旅游经营设施等用地,适度保障符合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规划的生态旅游用地,减少优质林地改变用途。
双减政策现状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两型社会;现状;设想
本文为河北行政学院二类课题《河北发展低碳经济的途经分析-基于中外比较视角》(课题编号:2010XYKT0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河北在经历了过去若干年的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后,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强调“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其实是在中国强劲增长动力之上增加一个平衡器。对于过分依赖煤炭、工业偏重、环境容量有限、环绕京津的河北而言,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唯GDP论的驱动模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来抓。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一)英国。低碳经济的先驱英国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5年英国建立了3,500万英镑的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承诺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
(二)欧盟。欧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整体水平较高。欧盟碳市场(EU ETS)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交易体系,该市场目前不同类别的碳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参考价值的碳交易市场价格。欧盟通过碳交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促进私营经济参与低碳转型;二是借由交易盈利为欧盟发展世界领先的碳技术筹措资金。欧盟还实施经济与技术援助在内的项目目标式战略,如积极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2010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一份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0》,拟在重点能源领域实施更加细化的行动计划。
(三)美国。美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一直在暗自发力。美国政府的举措可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2009年《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的均旨在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在新能源、低碳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世人有目共睹。
(四)日本。日本作为亚洲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也在不断坚定着低碳发展的步伐。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确定了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目标。2008年5月,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其中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转换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支持。同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2009年4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出台,旨在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五)韩国。韩国2008年9月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明确了2009~2050年的低碳绿色增长总目标。以此为主轴,立法机构负责描绘法律框架,2010年4月14日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行政部门制定了阶段计划,韩国环境部新设“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推行一项旨在到2012年前达到年均能耗下降1%~6%的计划;科研部门发展绿色技术及其产业,外汇部门发展“旅游”等货币资产项目。
(六)印度。印度是CDM项目大国。印度在《京都议定书》还未生效的时候,就看好并着手CDM项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CDM项目开发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机制方面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此外,印度还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国内的减排行动,包括对煤炭征收碳税为清洁能源提供资金支持。
(七)巴西。巴西政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为出发点,结合农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如,成立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目前,全巴西境内27个州,有23个州建立了研发生物柴油的技术网络。金融支持政策是巴西政府出手的另一项拳头措施。国家银行推出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央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鼓励农户种植甘蔗、大豆等作物,满足原料需求。除此之外,巴西政府还大力号召和推动国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河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河北省处于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腹地,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借势京津辐射优势,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具有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前景。
(二)资源禀赋良好。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三)前期基础坚实。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河北自2007年开始实施“双三十”工程以来,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河北已经投产的风电装机规模居内蒙古和吉林之后,排名全国第三;在光伏发电领域,河北省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保定市为首批开展低碳工作的城市试点之一;以“生态科技”、“创新”为理念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作为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之一,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同样有助于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的崛起;河北在建筑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80%达标,唐山市新建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在“节能减排”方面,河北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唐山新能源汽车、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2010年重要经济工作之一,为河北省的经济低碳化发展确定了方向。
但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一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金融系统支持机制;二是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碳增长是刚性的,短期内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是主要难题;三是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将是长期制约因素;四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最大制约;五是河北工业特别是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高碳”产业特征明显,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六是低效企业众多,单位能耗偏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七是高耗能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河北占有大比重,短期内改造很难,从而导致高碳排放锁定,构成潜在风险;八是人们低碳消费意识尚未普遍形成。
四、发展河北低碳经济的设想
借鉴与参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立足河北现状,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河北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明确低碳发展战略。战略是行动的指南,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行动的总体安排。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低碳经济的全面方案和行动路线,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中,以制度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
第二,细化低碳支持政策。细化政策支持是落实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需要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省有关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密切协作,探索建立适应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支撑。
第三,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住宅已势在必行。建议引入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高耗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四,构建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镇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控制私人轿车无节制增长;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交通体系;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第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居民“碳中和”理念。通过对“碳中和”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分解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大力提倡,可以使人们深刻了解到生活中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的作用,拥有越来越重要的环保意义。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电小到玩具、书籍和摆设,都有无穷的改进空间,投入智慧就意味着减少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个人的积极行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可汇聚为行为减碳的威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第六,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低碳转型的方向下,为了改革过程不可逆转,同时使改革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是可承担的,应当坚持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径。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地区或行业来先期试点,先在局部取得经验,再逐步扩大,最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五、结语
没有人会反对增长,因为这是繁荣和福祉的基石,需要调整的是增长方式。置身在一个有限的世界,告别“竭泽而渔”的野蛮增长,倡导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我们过往所保持的唯经济发展单一维度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也是为了迈向更为人道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必将成为影响未来若干年河北增长后劲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河北行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如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06.7.
双减政策现状范文5
关键词 治污减排;对策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1-0131-01
1 治污减排工作现状
近年来,沾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将环境保护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坚持“科学发展,环保优先”理念,以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为重点,严格环保准入制度,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污染源监管,建立健全环境应急机制,污染减排工作成效显著。截止2010年底累计完成二氧化硫净削减量1630.6吨,化学需氧量净削减量2053吨,削减任务分别累计完成为100.51%和100%,其中二氧化硫已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削减目标。
1)海河迎查成果斐然。年初,我市代表山东省迎接国家对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取得全国重点流域和海河流域双第一的好成绩,我县水污染防治考核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沾化万亩人工芦苇湿地、下洼生态湿地公园等亮点工程得到各级领导好评,成为我县治污减排工作的亮点。
2)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更加严格。调整了沾化县新开工项目评审论证委员会,把节能减排作为新开工项目评审论证重中之重,真正做到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严格环保准入关,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选址不当或污染严重、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设。对不履行“三同时”制度,依法责令停止生产;对试生产的企业,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的,责令停止试生产并限期改正。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标的污染源,实行限期治理,实现削减计划。坚持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纳入总量控制目标,按总量计划审批项目,确保总量控制年度计划顺利完成。
3)污染减排治理得以强化。以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开展了全县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全县环保百日集中整治活动、清理整顿“土小”环境违法企业专项行动、城北工业园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制定方案,突出重点,强化调度,各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4)产业结构转型逐步提升。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行业和企业,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减少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实现结构性减排。运用经济手段,激发企业的内在动力,提高企业治污减排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以沾化经济开发区和县城北工业园为重点,以重点循环经济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推进企业内部纵向闭合、企业之间横向联合、优势产业区域整合,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条,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目前,滨州海洋化工、海明化工等3家企业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企业”。庆翔金属材料利用益心生物科技达标废水冷却矿渣的“中水回用”工程,现已投入使用,每年可减少污水排放95万方,减排COD315吨、氨氮126吨,创造经济效益100多万元。县城北工业园46家制革企业依托华生化工处理危废,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2 存在的问题
我县治污减排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环境保护和重点排污企业治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治污减排形势还十分严峻。
1)环境违法现象仍然存在。部分部门、企业负责人治污减排意识淡薄,受经济利益驱使,不惜牺牲资源和环境,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没有将治污减排转化为自觉的行动,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2)经济增长与治污减排的矛盾较为尖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县SO2、COD等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已迫近环境承载能力。全县工业污染防治整体水平还不高,落后的生产工艺依然存在,治污减排任务压力大、难度大。
3)治污减排资金投入不足。治污工程、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我县经济基础薄弱,治污减排资金投入仍不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污水管网建没不配套,污水收集率不高,经处理后的水还未能有效的再利用,良性循环的格局还未形成。
4)环保执法监管存在薄弱环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县治污减排工作业务量激增,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环境监测设备和监控手段较为落后,尚有多项监测项目无法开展,不能及时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治污减排的对策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转型提升,追赶超越,努力实现“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向生态环保要质量、要效益,着力构建“黄蓝”两区产业体系,力促治污减排工作实现新突破。
1)加强对治污减排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做好治污减排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要把治污减排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严格环保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建立政府治污减排工作问责制,将治污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2)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意识。完成治污减排任务目标,最根本的是要走科学发展的路子。要从优化产业布局人手,加大环境容量控制力。一方面监督、帮助老企业实现环境治理目标,另一方面对新上项目要严格执行项目审批制度。所有新上项目都要考虑我县环境容量,根据我县的自然生态状况、环境承载能力、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需要,制定相适宜的产业布局规划。同时要对现有产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使环境容量控制制度成为不欠新账的“控制闸”,科学发展的“调节器”,维护人民利益的“杀手锏”。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发展项目的优化布局、循环经济的壮大,逐步优化全县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
3)着力推进治污减排基础工作。一要严格环境准入门槛。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审批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把总量控制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切实控制住排污总量。二要加快推进治污工程建设。三要加强治污减排各项基础性工作。加快治污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建没。四要加强环保队伍自身建设。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员队伍贯穿至环保工作的全过程。
4)加大治污减排资金投入力度。要把治污减排投入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逐年落实并加大治污减排资金,环保部门要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依法、足额、全面、及时征收,排污费全部用环保体系建设。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尽快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的环保投融资体制。
参考文献
双减政策现状范文6
关键词:国际收支;现状;对策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形势大好。在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口需求稳步增长,使得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从整体数据来看,运输是导致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亿美元,支出343.69亿美元,逆差133.54亿美元,与2005年运输逆差63.32亿美元相比,同比扩大70.22亿美元。
从2003年到2007年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这几年里,“双顺差”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国际收支的“惯例”。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547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18%;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增长1.3倍,改变了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6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80亿美元,增长21%。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我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增长21%;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汇回6亿美元,增长142%;净流出74亿美元,增长17%。“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进出口的增长,1992年以来境外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但更主要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二)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三、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国际上以低价量大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进口缺乏中国真正急需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仅仅把我国作为制造业基地,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在发达国家国内。因此,我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在平稳出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子先,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0).
2、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7).
3、杨慧.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浅析[J].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