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1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关键在于提升公民生态道德素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管理者,大学生的生态教育工作举足轻重。而实施大学生态教育,文学的浸润作用不可小觑。作为环境文学的发源地和发展重镇,美国有着丰富的环境文学资源,可为我们所用。本文以三部美国环境文学作品为例,探索其自然审美向度、大地伦理向度和对“唯科技论”的反思,以期为我国大学生态教育带来启示。
关键词 :美国环境文学;自然审美;大地伦理;生态教育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61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139—03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3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美国环境文学的生态教育功能研究”(项目编号:AH201310364087);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环境文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灵生态的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12zs 01zd)。
收稿日期:2014—11—19
作者简介:李月悦(1992— ),女,安徽无为人。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生态批评。
吴玲玲(1992— ),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生态批评。
孙乐(1991— ),男,安徽安庆人。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生态批评。
王玉明(1970— ),男,安徽天长人。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生态批评。
美国历史虽短,但其工业文明的发展及其影响却较为深远,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对现代文明的弊病的批判与反思也更为深刻。正因如此,环境文学发源于美国,也发展于美国。作为后来兴起的国家,中国的工业文明程度虽然不及美国等发达国家,但由工业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在近些年却已集中凸显。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为国家战略。而要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公民生态教育是关键,对大学生的生态教育更是迫在眉睫。当然,要开展大学生态教育,由内而外的文学浸润作用不可小觑。本文以三部美国环境文学作品为例,从不同向度探究其生态教育功能及其启示。
一、美国环境文学:源与流
20世纪以来,伴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在此背景下,有先见之明的知识分子开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由此诞生了环境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形式。环境文学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以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为主题,彰显生态思想、环境正义、环境审美情趣为主要价值导向的文学样式或思潮,融合了文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美学等多学科为一体, 创作体裁丰富,风格多样。[1]
美国是环境文学的发源地和发展重镇。早期定居者对茫茫北美荒野的真实记载以及对于边疆的探索与文学想象,形成了自然书写——美国环境文学的雏形。19世纪的美国渐渐完成了工业化,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但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森林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开发过度。在“发展至上”等现代思想的指引下,经济建设如火如荼,但生态环境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关键时刻,有识之士敏锐地发现了问题并开始进行深刻的思考。1854年,亨利·大卫·梭罗的散文集《瓦尔登湖》得以出版;1864年,乔治·帕金斯·马什发表了《人与自然》,这就是世界环境文学的滥觞。[2] 经历了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也就是二战后,环境文学在美国渐渐自成体系,成为了文学中的新派别,得到了传播与发展。1962年,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真正开启了美国当代环境文学的先河。此后,伴随环境保护运动,环境文学迅速发展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文学思潮,在众多国家影响深远,硕果累累。
二、美国环境文学的生态教育功能:以三部作品为例
(一)《瓦尔登湖》:自然审美教育
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是人与宇宙及自然万物之间发生的精神联系。[3]这种精神联系包括和谐价值观的诉求,因此,自然审美也应是当代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学作品就是最好的自然审美教育的媒介。《瓦尔登湖》便是梭罗独特的自然审美情趣的体现。该书字字句句皆是围绕自然的审美情趣所展开,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相互交流。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主宰下,人与自然是二元对立的,始终处于一种不协调的状态,分离导致不能交流对话,不能自然地融为一体。然而,在梭罗的《瓦尔登湖》中,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清新的“诗意”。作品以审美的姿态来看待自然,看待生活,从而达到人在心灵上获得愉悦、在情感上获得满足的效果。审美在自然和人之间构起一座桥梁,引导人们在自然的生活中超越理念世界,能够更和谐地生活。[4]
梭罗用艺术家的敏感、作家的天赋、诗人的灵魂来审视自然,与自然沟通交流,展现了自然之美。在梭罗笔下,自然是有生命的,是有人格的,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如梭罗描写的湖:“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的,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5] 对瓦尔登湖细致、灵动的描写,便是梭罗对自然审美的体现。在梭罗的审美中,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细微而又极具个性和情感。梭罗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自然之美,并赋予此审美过程以诗意。
梭罗和其精神导师爱默生同为美国超验主义的先驱。在超验主义者看来,自然是精神的象征,是超灵的外衣,大自然充满生机,能净化人的心灵。[6] 怀着此种理念,梭罗独居湖畔,体验自然生活。他认为,在工业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梭罗提倡过简朴本真的生活,因为他深刻认识到在这个自然逐渐被物质化、人化的社会,人们的精神上产生了荒原。梭罗的《瓦尔登湖》则成了荒原的灵泉,能够滋润荒原,生出绿色之花,产生自然审美的能力,进而鼓励人们保护自然,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与宁静,追求精神上的升华,与自然和谐共存,生生不息。
(二)《沙乡年鉴》:大地伦理教育
19世纪中叶到一战期间,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森林遭到乱砍乱伐,土地也被过度开垦,荒野渐渐消失,沙尘暴肆虐了将近十年,空气和水也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在此背景下,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的利奥波德出版了《沙乡年鉴》一书,深刻阐释了其生态伦理思想。
1935年,利奥波德在沙乡,位于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处被遗弃多年的农场,开始了13年的实践生活。他亲近自然,努力用自己所学恢复沙乡的生态平衡,在此过程中,他的思想结晶成就了《沙乡年鉴》这部巨作,他也因此被誉为“生态伦理之父”。
在《沙乡年鉴》中,利奥波德首先阐释了“大地共同体”的概念以及对伦理世界的扩展。他说:“只有当人们在一个土壤、水、植物和动物都同为一员的共同体中承担起一个公民的角色的时候,保护主义才能成为可能;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成员相互依赖,每个成员都有资格在阳光下占据一个位置。”[7]在他看来,地球是有生命的,土地伦理扩大了这个共同体的界限,包括土壤、水、气候、植物和动物等。他的“像山一样思考”的名言充分体现了他的有机自然观。其次,他还强调了人类对大地共同体的义务。在地球这个共同体中,一切物种都平等,人也不例外。因此,人们切忌在自然面前骄傲自大,而应怀着一颗敬畏自然的心。作为地球上的高级物种,人类应当承担起维护自然界和谐、繁荣、稳定的义务。最后,此书还论述了人类应当建立以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为基本道德的大地伦理。这就意味着将人类和大地融于一体,人类应担负起促进大地健康、繁荣发展的道德义务。在他的书中,传统的伦理观念被拓展到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上来,致力于构建生态整体主义观,极富生态伦理教育功能。
(三)《寂静的春天》:反思“唯科技论”
进入20世纪,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更丰富的物质享受与极大的便利,科技似乎无所不能,这就是所谓的“唯科技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危机,环境问题日益蔓延,整个世界似乎变成了卡逊《寂静的春天》中那个死寂无声的小镇。
《寂静的春天》开头描绘了一个普通的美国小镇,那里百花争艳,百鸟争鸣,溪水中鱼群欢畅……突然,作者笔峰一转,写道“然而,好景不长,一种莫名的灾难向这片土地袭来,一切都随之改变了。由于某种邪恶的魅惑的潜入,神秘的瘟疫在家禽中蔓延,牛羊等牲畜也纷纷得病死去……一切都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医生们也发现自己的病人们罹患了从未见过的疾病……”,“只剩下诡异的寂静——比如,鸟儿们去哪了呢?知更鸟、猫雀、鸽子、松鸡和其他数种鸟儿的歌声曾使这里的清晨充满生机,但是现在却鸦雀无声——田野、树林和沼泽里只有寂静”。 [8]其实,书中描绘的这个小镇是虚构的。卡逊说:“我没有听说过什么地方遭受过所有的这些不幸,但是每一种不幸都曾在某个地方发生过,而且有的地方还遭受过这些不幸中的好几种。”[9]在《寂静的春天》中,卡逊认为,许多地方春天的寂静无声是由机地毯式地喷洒强化学物质所造成的,这种毁坏性行为也是科技发展附带的后果,人类是时候该怀疑“唯科技论”的正确性了。
1952年,在一次与读者的交谈中卡逊曾提到,人类一直企图把自己隔离在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城市里,对土地、水和正在生长的种子一无所知。由于陶醉于自己的权利意识,人类越来越沉迷于毁灭自己和整个世界的实验中,这种实验便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的滥用、人类生态的破坏。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卡逊暗示,科学家们不能放弃扮演大自然的主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当然,这并不是赞同“唯科技论”,因为文中也提到,科学家们所做的任何决定都应该以充分理解生物体和整个生命体系为前提。他们不但要寻求新的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性的方法来让人类与其他生命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而且要谨慎地引导其他生命走上有利于人类发展的道路。
《寂静的春天》阐明了正确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支持而不是绝对的推崇,肯定而不是至高的赞扬。卡逊看到了科学带来的进步,也意识到了科学带来的灾难,引领我们对“唯科技论”进行反思。
三、观“中”宜鉴“西”: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在《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中曾设问:“我们现在倒是该问一问,我们真的这么独特、这么强大,乃至于我们从根本上可以和地球分离吗?” [10]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历史的演变也是人类心态的演变,在人类中心主义和科技至上心态产生的那一刻,错误就已产生,在很多人眼里,自然只不过是一座取之不尽、任人宰割的仓库。庆幸的是,大多数国家的一小部分人的生态意识已经觉醒,他们开始明白,人类在自然面前依旧是那么的卑微,他们开始追求和探索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最好方式,那就是让人类回归自然,端正自己的心态,重新修复人类文明和生态的失衡尺度,让我们的地球重新回归平衡的生态模式。前文所述三部环境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然审美情趣以及生态伦理等观念正是拯救人类生态危机的良方妙药。
中国的工业文明程度不及美国等发达国家,但由工业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在近些年却已经集中出现。而环境危机实则文化危机,在此背景下,公民生态教育迫在眉睫。当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未来社会的管理者,其环境道德水平提升工作更是举足轻重。而要提升大学生生态教育水平,文学的作用不可小觑。作为人类心灵的净化师、人类文明的推动仪,文学作品自然任重而道远。其中,作为高度工业和物质文明的反思成果,美国环境文学不失为一种宝贵的教育素材,可以为我国大学生态教育所借鉴。在美国环境文学中,学生在清新宁静的瓦尔登湖畔洗涤繁忙躁动的心灵,在淳朴荒芜的沙乡接受大地伦理的熏陶,在万物凋敝的春天反思科技,在文学中得到升华,拯救人类共同的家园。运用环境文学中的浪漫情怀、人文精神、环境正义和审美情趣特质,发挥环境文学的浸润作用,有助于健全受教育者的生态环保意识,有助于推动人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文学可以疗伤,可以实现人类的精神救赎,最终拯救生态。
[
参考文献]
[1]龙娟.环境正义主题:美国环境正义的思想灵魂[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9(1).
[2]李大艳,王奥玲.浅析二战后的美国环境文学[J].学理论,2010(29).
[3]张都爱.自然审美的精神意识分析——兼论自然审美教育成为一门课程的必要性[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4]苏文健.在未漂泊过的牧场上自由地生活——梭罗与他的《瓦尔登湖》[J].中国研究生,2012(2).
[5](美)亨利·戴维·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6]卢凌.崇尚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的审美价值[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7](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侯文惠译.沙乡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8](美)蕾切尔·卡逊著.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分析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0102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性也逐步的显现出来。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的重要环节。开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研究,将科学有效的方式全面应用于我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进程中,可以为我国社会以及经济的持续性的、环境友好型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2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分析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由于气候和气温存在的差异,我国不同地域所具有的林业生态现状也不尽相同[1]。
以钦州市为例,钦州市年均雨量约为2104 mm,夏、秋两季是空气湿度大并且降水较多。6月和8月为全年两个降雨高峰,平均相对湿度可以超过80%。冬季为干冷少雨季节,雨量不大,降水量仅占全年雨量的5.9%。夏季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冬季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由于气候上的优势,钦州市所具有的林业生态环境也存在着十分可观的优越性,同时植树造林和禁止非法盗猎和采伐工作也得到了初步的全面性实施,符合我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2]。
3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根据我国林业环境和林业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主要可以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总结如下。
3.1开展植树造林,禁盗防火工作
植树造林和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无疑是我国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很多的城市的林业区,特别是南方城市的林业区,在夏季往往长时间处于高温干燥的状态,因此存在着发生火灾的潜在问题。森林火灾一旦发生,不仅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的林业生态环境,同时也对当地居民的人身财产和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同时由于部分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更高的经济利益,私自砍伐树木,盗用森林中的自然资源,当地林业局也必须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相关措施,严厉打击违法分子,确保当地林业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2建立以生态和谐发展为支撑的林副业
很多人存在着林业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只为“提供木材原材料”的思维误区,因此通过林业生态环境获取利益的方式,也往往只是单纯的砍伐木材,这不仅不利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障,同时也不能够为当地真正的带来理想的、持久性的经济效益。开展建立以生态和谐发展为支撑的林副业的方式探究,全面提升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类型和发展方式的多样性,例如蘑菇、木耳的人工种植等等。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更加理想的经济效益,有效的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实现当地生态资源的全面保护,符合我国所大力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可知,开展植树造林,禁盗防火工作以及建立以生态和谐发展为支撑的林副业,是我国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明确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可以有效的提升各个地方林业局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全面性,确保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3]。
4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
在明确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以及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后,开展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分析,可以将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总结归纳为以下的几个部分。
4.1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的开展
提升各个地区的森林资源储备量,加强对林区的保障力度,保障林业生态资源及物种的多样性,是实现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实施效果的重中之重。因此当地林业局在开展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时,也应当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实现当地的林业生态资源的良好保障。
同时除却人为因素之外,自然因素也是影响当地的林区的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虫害等等。因此当地林业局在开展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基础工作时,也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生态状况,进行林区保护工作计划的完善,实现保护力度的真正的、有效的提升。
4.2提升对于森林生态资源重建工作的重视
由于我国早期部份地区的发展理念的不完善,很多林业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砍伐现象,以至于当地环境水平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升对于森林生态环境重建工作的重视,加强森林环境修复工作的开展进程的工作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4.3引导和培养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活动参与意识
地区的群众也是影响当地的林业生态资源的状况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调动当地群众进行工作的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和培养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活动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提升当地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的全面性、时效性、实效性以及持续性。
实施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首先应当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的开展,进而提升对于森林生态资源重建工作的重视,并且引导和培养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活动参与意识。根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和开展需求,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可以有效的实现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的综合水平的全面提升[4]。
5实施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的建议
根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和开展需求,提出了对于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建议,可以将建议内容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5.1多角度的筹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资金
生态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实施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地政府和林业局也当加强对资金投入,多角度的筹集林业生态资源建设资金,有效的实现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整体的、全面的以及系统性的发展。
5.2创建林区资源,协调统一保护和建设工作
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工作时,也应当将森里的保护理念的应用与森林的建设理念的应用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真正实现明确林业生态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方向。
5.3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的长期规划工作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的,因此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工作时,也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林业生态状况,开展长久的规划工作。
在逐步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多角度的筹集林业生态资源建设资金;创建林区资源,从而促进保护和建设工作的协调统一性的提升;开展林业生态资源建设工程的长久规划工作[5]。通过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有效实施,完善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模式,促使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的建立了优美的、良好的生态资源[6]。
6结语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进而进行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在明确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以及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后,开展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分析,并且提出对于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建议。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研究,更加科学、有效地保护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冉瑞平.西南地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林农行为分析:来自四川邛崃市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6(9):41~45,79.
[2]关月,韩雨丝,王斌.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22):72~73.
[3]解坤梅.矿业开发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分析与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4(3):76.
[4]潘金志,黄旺生.关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哲学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2013(2):183~186,192.
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检察机关;环境保护;法律监督;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125-02
检察机关对环境保护领域的监督,突出体现了检察机关履行打击环境领域违法犯罪、保护公共利益,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职责。然而,环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使得检察机关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进行机制创新面临诸多难题。
一、检察机关环境保护监督的现实性
检察机关作为我国宪法确定的法律监督机关,对环境问题进行监督,是忠实履行宪法赋予职责的具体体现。检察机关通过打击生态领域违法犯罪,查办破坏生态环境犯罪背后的职务犯罪,发出检察建议促使相关部门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完善环境保护领域“两法衔接”长效机制,对环境问题进行监督,有其合法性和现实性。
为有效打击生态领域犯罪,《刑法修正案(八)》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修改为“污染环境罪”,降低了入罪的门槛。2013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有关环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作出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相关法律适用,提供了法律依据。为增强打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检察机关针对破坏生态环境犯罪案件,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对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案件,依法快捕快诉;对社会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特大案件,依法从重从快打击。新解释与2006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比,减少了对危害结果的要求,使得大量环境污染违法行为无需造成危害结果,只要实施了违法行为就可以进入刑事程序。同时,现行《民事诉讼法》“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的规定,也为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检察机关环境保护监督现状与影响发展的瓶颈
(一)司法立法不足
从立法渊源上看,关于环境公共利益保护的立法位阶,从宪法、环境基本法到国务院的行政法规都有相应的的立法规定,然而分析环境公共权益监督的立法内容可以看出,这些关于环境公共利益监督的相关法律规定仅是停留在实体方面,而在程序法中却没有具体的实施程序,缺乏操作性。
我国的程序法中,除了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对侵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讼外,另外两大诉讼法均未对公益诉讼作任何规定。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看,虽然建立了公共检测预警机制、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扩大了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确定了计罚按日无上限、强调了政府管理职责,但对环境司法保护制度规定仍然不足。在最高人民法院已经颁布的3400条司法解释中,与环境案件审判有关的仅有18条,而且针对地也主要是环境刑事案件,环境民事案件和环境行政案件涉及地极少。相对检察机关环境保护监督职能而言,现有刑事规范与环保法律法规有相互渗透尽管令人欣喜,但其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
(二)监督途径单一
检察机关依据宪法、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立足检察职能,积极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主要途径有五:一是强化批捕职能,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刑事犯罪;二是完善诉讼监督机制,对刑事案件、民事案件以及判决的执行进行监督;三是强化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法律监督;四是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犯罪背后的职务犯罪;五是面对损害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支持、督促、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以上途径不仅使检察机关的法律职责与环境保护的政策导向相契合,更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三)监督机制缺失
职能属性方面,检察机关民事行政部门,是接触环境执法的具体部门,但法律规定的局限性和“事后监督”职能性质约束了其部门执行力的提高。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或者裁定确有错误,检察机关可以通过法律赋于的抗诉权来加以监督,但是对于没有达到抗诉条件但生效判决确有瑕疵的民事申诉案件,以及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执行等一系列活动如何进行监督,法律上都没有明确规定。
民事行政方面,职能特点决定了检察机关是提起环境公诉讼的适格原告。检察机关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价值追求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既是“能动司法”理念的具体要求,也是确保司法公正、维护公众环境利益的要求。但是,检察机关是否具备公益诉讼原先资格,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依据。虽然现行《民事诉讼法》中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但检察机关的原告资格仍不明确。
监督措施方面,法律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可以以抗诉和检察建议两种方式行使监督权。由于环境问题的潜伏性和复杂性,尤其需要防患于未然,检察建议对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其作用多体现在预防职务犯罪方面。高检院颁布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也规定检察机关可通过向法院发出检察建议的方式加以监督,但对检察建议的法律约束力却语焉不详,没有明确其强制性和约束力。检察建议并不具备必然启动法律纠错程序的功能。
三、检察机关环境保护监督机制的完善途径
(一)建议完善立法
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效益,结果导致环境恶化。但从现行《刑法》第四百零八条的规定中可以看出,环境监管失职罪的法定最高刑只有3年有期徒刑,容易诱发环境监管人员的侥幸心理,一些企业可能还会变本加厉破坏环境,轻刑导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改善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必须立足我国国情,苛以重罚。特别是对主观恶性极大、情节恶劣,后果极其严重的污染破坏环境的犯罪行为,建议增加无期徒刑和没收财产刑种,以大幅度提高犯罪经济成本,来达到有效控制环境犯罪的目标。
环境刑事犯罪的刑罚设置,还应注重刑罚种类的多样化,建立宽严有度的刑罚体系,要从立法层面补足生态环境危险犯刑事法网。
(二)严查职务犯罪
环境保护领域问题频发,折射出背后监管渎职问题严重。环境监管失职罪与污染环境罪往往是“伴生的”。检察机关可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从涉及民生民利的事情入手,从热点领域入手,依职权主动出击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破坏环境事件、污染环境行为,深挖背后的职务犯罪线索,积极查处与环境相关的职务犯罪。同时,也要搞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2011至2012年,按照中央统一部署高检院开展了“全国检察机关严肃查办危害民生民利渎职侵权犯罪专项工作”,2013年开展了“全国检察机关查办和预防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职务犯罪专项工作”。2014年3月至10月,又开展了“破坏环境资源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通过专项行动,对惩治和预防生态环境领域渎职犯罪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落实“两法衔接”
侦查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法律监督职责。检察机关依托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集中排查有案不移、有案不立等情况,加大监督移送、立案的力度,防止以罚代刑。健全检察机关与安监、公安、环保、工商等行政执法机关之间的联系和配合,进一步加大渎职案件查办力度。建立案件移送监督及快速受理、审查机制。协调公安、行政执法部门在发现污染环境等破坏生态环境案件线索后,及时向检察机关做出反馈,检察机关应当及时介入案件调查,发现违法行为涉及犯罪的,及时督促公安机关立案侦办。在相关部门移送案件后,检察机关案件管理部门应快速受理,及时流转环境案件办理部门或专门人员进行审查,保证质量的同时从快审查。
2013年3月,最高检专门部署开展专项监督活动,检察机关监督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监督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侵犯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危害民生犯罪案件。为进一步加大依法惩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的力度,2014年2月底,高检院在全国检察机关部署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以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为重点的专项立案监督活动,并将该项工作与高检院部署开展的查办与预防危害生态环境职务犯罪专项工作相结合,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加强环境司法保护的呼声和诉求。
(四)强化捕诉职能
一是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继续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犯罪中的漏罪、遗漏犯罪嫌疑人的监督,及时督促移送和监督立案,提出量刑建议,依法监督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等问题,坚决防止和纠正对环境犯罪打击不力问题。
二是适时介入侦查,加强对侦查活动合法化的监督。对于重大复杂的环境破坏案件,检察机关应当派员适时介入侦查活动。
三是强化审判监督,对量刑畸轻的破坏生态环境犯罪案件及时提出抗诉,确保打击效果。司法实践中,环境监管失职犯罪的惩处有罪判决率偏低,免予刑事处罚及缓刑适用比例偏高。
(五)提起公益诉讼
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与传统诉讼类型不同,这是一种新出现的诉讼类型,可称为环境公益诉讼。它对于解决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有着重要作用。探讨当前阶段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的介入模式,这对理顺检察机关职能、促进司法体制改革;对建立有效的环境公益诉讼机制;对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检察机关进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摸索还没有充足的法律依据,进行环境公益诉讼更是一片空白,这些问题都困扰环境公益诉讼的展开。因此,我国目前应从程序角度上进行环境公益保护的相关立法,赋予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环境公益诉讼权,实现对受损环境生态的司法救济,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公共利益。
(六)提出检察建议
检察机关在把污染环境犯罪作为打击重点的同时,应当结合环境问题执法办案,及时向土地、环保、水务部门提出加强监管、堵塞漏洞的检察建议,帮助其完善制度、强化监管,从源头上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加大对生态领域的违法犯罪打击力度,深挖破坏生态环境犯罪背后的职务犯罪,积极发出检察建议促使相关部门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探索环境公益诉讼,完善环境保护领域“两法衔接”长效机制,才能使检察机关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得以健康发展,才能为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美丽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郭英华,李庆华.试论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J].河北法学,2005(4).
[2]郝海青.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前置程序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5-90.
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高速公路 项目竣工 环境保护 验收调查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158-01
公路建设项目经过的区域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和分割土地,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公路建设项目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到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往往要历时几年,致使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阶段的工程概况较环境影响评价阶段会发生很大程度的变化,同时给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带来一定的难度。
一、公路建设项目特点
1、公路建设项目是以生态环境影响为主
公路工程具有投资数额大、回收周期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经过的区域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和分割土地。主要表现为:
1.1公路工程一旦建成,它将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不会产生废气、废水、噪声等污染。这是它和一般基础设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最大区别。
1.2公路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建设期的噪声、扬尘、水土流失、生态影响等因素,可能给沿线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带来影响。当然,对于环境问题处理得好的公路带,既是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也是沿线居民和当地经济发展的致富路。而一般建设项目,相对规模较小,且多是以经济效益为主要技术特征的。
1.3公路营运期间,运输工具将给公路沿线环境带来诸如噪声、振动等不利影响。对于容易发生洪水的地区,其公路营运期的水系畅通问题,也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可见,一般基础设施建设或多或少与此不同。
2、公路建设项目建设周期长、变化大
公路项目从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往往要历时几年,工程线位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而环境影响评价往往在可行性阶段完成,致使公路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工程概况会发生很大程度的变化,给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带来一定的难度。
3、公路交通环境问题的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
公路项目突出特点表现在污染源的流动性,污染源强度随着地形的改变、生态环境的状况不同而不同,涉及到包括物理方面和化学方面的影响。公路竣工验收环境保护调查不仅要调查其生态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大气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还要调查其施工不同阶段产生的环境影响,加大了调查和研究的难度。
二、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问题
1、施工期环境影响基础资料不齐全
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造成的环境影响是公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期环境影响基础资料还不齐全,如施工占地、开挖方、施工便道、营地、拌合场、预制厂、取土坑、弃土堆等对地表扰动情况,施工期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情况,大部分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未委托有资质的监测部门对施工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造成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中施工期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不能真实、确切地反映。
2、无完整的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公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内容涉及到区域生态环境调查、农业生态环境影响调查、水土保持调查、景观影响调查、交通噪声影响调查、水环境影响调查、大气环境影响调查等。目前并没有完整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公路验收调查状况,因此没有完整的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来反映公路建设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
3、与环评单位信息交流不够
环境保护验收的主要工作任务是验证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结果,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验收作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上的2个重要环节,环评单位与验收调查单位之间应保持一定的信息交流。目前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单位与环评单位信息交流还不够,有时不能及时解决验收调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验收调查中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也不能及时反映到日后的环评报告中。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强施工期管理和环境监测
为了补充完善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中施工期环境影响的基础资料,提高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有效性,应对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查,因此应加强施工期管理和施工期的环境监测。施工期环境监测主要对施工期的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声影响进行监测,通过数据采集来考核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以便于施工期环境管理有的放矢。通过施工期的监测数据可以看出公路建设施工期各种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提高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调查的有效性。
2、验收调查技术方法多样化
常规的环境监测方法主要应用于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监测指标,而对于生态环境的调查往往是定性评价。因此应针对竣工验收监测指标体系中的生态环境监测因子,应用遥感调查技术方法,对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进行验收。遥感调查宏观、客观、动态,可以分析公路建设全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变化,可以为竣工验收调查提供更全面真实的数据。采用多种验收调查技术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监测验收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中的各种指标数值,增强验收调查的说服力度,提高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有效性。
3、生态环境影响调查
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在施工期间,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恶化,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验收期间生态影响调查主要调查工程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措施的有效性,重点调查公路沿线是否存在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以及工程施工对其产生的影响。
4、声环境影响调查
噪声是公路运营期间最大的污染源,验收调查的重点是环评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中规定的声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及在公路沿线受噪声影响的环境敏感点已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为了解试运营期交通噪声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程度,还应进行声环境现场监测;同时应根据环评报告车流量预测结果对沿线所有环境敏感点噪声进行中期预测,并提出噪声防治建议。
5、加强环评与验收单位之间的交流
为了提高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有效性,应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环评提出的环保措施在设计中应满足竣工验收时达标的要求,环保措施设计中应满足污染物监测采样的要求,生态环境本底值的调查、监测应涵盖环保验收的范围。反之,验收调查中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也应及时反映到日后的环评报告中。协调好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保护验收之间的关系,就能够保证二者之间的顺利交接,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全面提高有效性。
结语
对于公路在建设期间的环境影响往往只能通过公众意见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了解,我国不同团体、不同阶层的群众环境意识相差很大,应慎重识别来自缺乏环境知识的公众意见,避免公众意见中的不公正因素,导致调查结果的局限性。在调查阶段必须进行施工期及运营期的公众意见调查及环境主管部门回顾性调查,同时还应参照最新环保要求,提出改进的建议。
参考文献
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生态翻译;译者主导;适应选择;清明上河园景点简介;简介建议性英文译本
近年来,国际旅游业飞速发展,清明上河园作为北宋文化旅游景点的重要代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景点网页英文翻译是将“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历史画卷展示给国外游客的关键。本文将从译者的主导和适应选择的角度来探讨清明上河园景点简介的翻译过程。
1.译者的主导和适应选择
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生于21 世纪初提出的翻译理论,是一种以生态学为视角的翻译研究,其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引入翻译研究,把翻译视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 胡庚申,2008: 11)。 翻译中的语境也扩展为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环境由原文、原语和译语等元素构成,包括语言、文化、交际、读者等方面。生态翻译学者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主导的适应与选择的交替循环的过程(王宁,2011:2)。 就汉英翻译来讲,在从“汉语原文―译者―英语原文”这个过程中,两种语言的原文都是客体,只有译者才是有能力选择的主体。所以,翻译的过程就是从汉语到英语的双语言、双文化的转换过程。译者作为主导者,在此过程中既要适应又要选择。因此,翻译是一种再现性写作或改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这一文本内在的生态结构。译者要综合考虑语言、读者等因素,通过用另一种语言再现给定的原文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达。下面就以清明上河园旅游景点网站的中英文简介加以说明。
2. 清明上河园旅游景点网站英文简介试译分析
打开清明上河园的官网中文版,出现的是如下交替浮动的标语式的宣传性文字:“祝贺开封市清明上河园荣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荣获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 大宋・东京梦华(篆刻) 锦绣王朝 盛世画卷 大型水上实景”及“再现千年画卷 创建AAAAA级景区”。(注:清明上河园景点简介是以虚化的图片浮动出现的形式展现的,持续时长为2秒钟,由于时间短,字迹颜色轻淡,在正常速度的网页浏览时,文字信息几乎是无法获取的,文字内容在网页其它窗口也均无法找到。) 虽然没有文字介绍,但是对于拥有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中国游客来讲,标语式的浮动文字因基于深厚文化背景,所以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我们就其中的关键词逐一进行分析:
一、“开封市”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曾是强大的是北宋王朝的国都。
二、“清明上河园”是以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集中再现原图风物景观的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
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是全国旅游景区(点)最高等级荣誉。
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是实力的体现,更是一种荣誉,也意味着国家文化部对其在政策、信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五、“画卷”指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和图》,它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北宋大都市包括商业、运输业、建筑业、手工业、民间风俗等等各个方面的社会繁荣景象。
六、“东京梦华”指的是再现北宋王朝鼎盛时期生活的大型夜晚水上实景表演,是《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的历史再现。分析可见,对于中国游客而言,虽然网站上中文介绍性文字不足百字,但在独具北宋文化特色的画面却能烘托出“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壮阔景象,游客似乎回到了锦绣壮丽、繁华无限的北宋王朝。
然而,大多数国外游客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更没有中国的朝代概念,对以上六点内容几乎是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对景点英文简介翻译时,国外游客的身份就要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下面是清明上河园景点简介的中英文版本。
中文版:清明上河园是中国著名古都开封的一座大型历史文主(化)体公园。坐落在开封城风光秀丽的龙亭湖西岸。它是以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一幅弥足珍贵的社会民俗生活长卷,画中所反映的是北宋时期作为古都开封的社会生活、市井风情和城建格局。虽然它反映的是当时开封的一部分,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由此也不难想象其余街市的大略形貌。有趣的是一千多年前张择端把它从现实搬进了画卷,而一千多年后开封人又把它从画卷搬进了现实!徜徉其间,常令人有“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时光倒流之感。
有了上述六点重要信息的呈现,景点的中文介绍省略了大量的重复信息,相反,用很口语化的语言(例如“有趣的是”、“常令人”)从“现实―图画,图画―现实”独具特色的角度向游客推介景点,传达出闲适的感受和轻松的氛围,迎合了游客的心理。
英文版:MILLENNIUM CITY PARK, which is located in western shore of beautiful Longting Lake in Kaifeng,is a large-scale historical cultural theme park with 600Mu total floor space in Chinese famous ancient city Kaifeng. It was founded in July 1992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ILLENNIUM CITY PARK done by Zhang Zeduan, a famous artist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opened to the public in October 28th 1998. The MILLENNIUM CITY PARK is a valuable life drawing for social custom, which represents social life, social custom and building structure of Kaifeng as ancient city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Although it only shows part Kaifeng, it is very easy to know other streets’ situation by supposing. What is more interesting is that Zhang Zeduan put it into drawing from life one thousand years ago while Kaifeng’s people put it into life from drawing one thousand years later. Walking in MILLENNIUM CITY PARK makes tourists getting such felling that they have returned to one thousand years ago.
汉语崇尚词句华丽、字字相对、整齐和谐,英语则避免使用同义反复、追求言简意赅,注重信息的有效传达。在这种前提下,由于文化背景信息的缺失,虽然译者在适应和选择性地翻译的过程中,已经对文本进行了改编和加注,此英文译本亦不乏可商榷之处。首先,对清明上河园地理位置的确定以“开封市美丽的龙亭湖西岸”(western shore of beautiful Longting Lake in Kaifeng)为参照物不能对此景点有效定位,建议定位为“中国中部的城市开封”(in Kaifeng ,central China)。其次,“北宋”(Northern Song Dynasty)对于国外游客来讲时间概念模糊,建议加注起止时间“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再次,建议删去冗长的描述,使用简洁的词汇,如“历史文化古城”、“皇家建筑”、“宫廷娱乐”、“民俗文化”“实景演出” 及“体验千年文明”等关键词传达有效信息。最后,建议使用语言交际的呼唤功能。西方人了解古代鼎盛的中国引来“八方朝拜”,熟知“丝绸之路”和茶叶交易, 所以通过描述景区中从“丝绸之路”上走来的骆驼商队等情景,激发游客的冒险热情和猎奇心理,并以呼唤式的语言结尾,如“还等什么?”“欢迎来到梦幻的千年奇境!”这同时也契合了“一日步入画卷,一朝梦回千年”的绝美意境。
3.清明上河园官网简介建议性英文译本
建议英文译本:Kaifeng,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s a famous historical city in central China. Millennium City Park, located in Kaifeng, is a large-scale (600Mu) Song Culture Theme Park.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enic area follows up the ancient painted scroll ‘At River on Clear & Bright’ of the excellent painter Zhang Zeduan of Song Dynasty (960-1127). It reproduces the splendid view of Song Dynasty by the construction way of Song Dynasty, such as ‘Imperial Architecture and entertainment’, ‘folk culture’, ‘millennium city life shows’ and ‘ancient civilization’ etc. It creates a space with view, taste, melody, rhythm and history. Here, you can experience the bustle and prosperity of ancient Kaifeng. Hundreds of pedestrians jostle each other on the streets. Kaifeng’s stature attracts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Camels carry merchandise in from the Silk Road, and teahouses and restaurants do a thriving business… What are you waiting for? Welcome to the dreamlike wonderland!
结语
运用生态翻译理论,能够指导景点简介的翻译并阐释其中的特殊现象。景点简介的翻译肩负着传递景点信息和民族文化的重任,译者应充分了解译文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尽量避免因生态环境的差异而引起的误解和交流障碍,进而实现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目的,同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 (6): 11-15.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0.
[3]王宁: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解构与建构[J].中国翻译,2011(2):10-15.http:///
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生态环境;地质学;地球系统科学
生态环境地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将生态学、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不仅研究用于研究自然环境自身的变化,也用于研究人类活动作用与环境周围的相关变化,从地质学的角度发现生物的多样性,将生态学扩展到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在研究的过程中仍旧存在部分问题,因此需要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让环境地质学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一、生态环境地质学的发展现状
在国内专门研究生态环境学的文章其实并不常见,尤其是对于地质生态学的研究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特征判定。探索的主要内容是环境,将生物体作为研究主体,却忽视了其中的地质学部分。生物环境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地质学作为一个非独立的生物系统,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影响的作用下,将其中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对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分析作出总结性的变化,合理利用地球上的水与土地以及其他的能源资源,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对水与土地以及其他资源进行保护。
二、生态环境地质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具有人为性
人力社会与自然环境彼此之间存在的关系是相互探索。环境科学与生态环境地质学等多个领域永远是人类值得不断探索与发现的新知识。生态环境地质的变化除了由自身环境演变而成的基础上,还存在人为破坏的因素,由自然因素演变而成的称之为自然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而人在其中起到了间接性的作用。为创造经济价值,人不断地勘探新的环境资源,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缺乏有效的管理的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行为无疑增添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
(二)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具有滞后性与不可逆性
由于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具有一定的变动性,内部结构与外在因素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但是当人为的作用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时,自然的自我调节功能也会逐渐降低,则难以维持生态地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部分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就是在环境进行维持稳定的过程中,所受到的人類活动愈加频繁,这使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不可逆性。
(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具有地质环境变化的差异性
区域性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有着明显的地质原因,以冰岛火山喷发为例。冰岛地表有冰雪覆盖,火山爆发导致岩浆影响区域温度升高,大面积冰雪快速融化超出河流排水能力,导致洪灾泛滥。而火山喷发所带来的大量二氧化硫和大气中水分充分作用后形成酸雨进入海洋造成海水酸碱度变化,严重影响海洋地质生态环境。再比如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青藏高原冻土面积减少或大量冰雪融化。冰雪融化为水,冰川的储水减少而使得长江、澜长江等河流上游径流量和水位在短时间大量增加,引起洪涝或泥石流灾害;冻土的减少则会使得高原覆盖的植被发生变化,植被对水分的调节作用降低会造大量成水土流失。
三、开展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建议
(一)注重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关系
地质环境与地壳内作用的强度和质量制约着生态环境的演变,而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着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例如地震、泥石流等,为了国家的稳定发展与人们的生命健康,建议决策机构在对灾害研究之前就应该做出具体的、前瞻性的战略调整。既要使得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受到较小的灾害影响,又要大力整治可能会造成地质灾害的工程。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进行有效调整。
(二)加强对生态地质环境管理和调节控制
由于生态环境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要想使其在良性的发展,就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与调节。所以生态环境地质研究应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模式化的理论方法,建立优化的模型,为生态地质环境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尽可能地预防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而不是在蒙受巨大损失后再进行整治。
(三)对陆地水以及土地资源退化的重视
陆地水环境的变化对淡水资源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与国民经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各种水资源都干涸就会为人们的生活和生物的多样带来严重的影响,直接结果就是淡水资源的缺乏。因此,从地质学的角度出发,重视陆地水的变化情况,对保障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比如监控青藏高原冰川的含量的变化就是一项重要的工程。
四、结束语
现代人类对环境的思考不再仅仅停留在曾经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望。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者更应该是去了解生态地质环境的变化规律,然后做出合适的预判,并更好地去适应,且利用科学原理管理人类自己的行为,以防损害自然环境进而危害人类社会。了解生态环境地质的变化规律和人类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合理调整和管理人类自身的行为是这门科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