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的重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化学的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化学的重点

生物化学的重点范文1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生物化学;典型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77-02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已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所谓研究性教学,就是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与阅读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研究性教学的本质在于“教”和“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研究性的特征,包括教师研究型的“教”和学生研究型的“学”[1]。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验性完美结合的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通过对未知领域内的问题的不断探索,对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揭示,逐步积累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这个过程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高度统一的过程。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也就是科学问题探索实践过程的再现。结合我们十余年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就生物化学中的几个案例谈一些研究性教学的体会。

一、“科学实验再现”型研究型课堂设计

作为一门探究性、实践性强的学科,在设计研究性教学时,可以循着“提出问题、科学实验再现、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究”的模式。如教学案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提出问题:“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科学实验再现。重点讲述经典的三个实验。

①1928年,Frederick Griffith利用肺炎双球菌和老鼠进行的体内转化实验,结果证明细菌的遗传讯息会因为转化作用而发生改变。②1944年,Avery等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首次证明DNA是细菌遗传性状的转化因子。③1952年,Hershey和Chase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T2感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噬菌体DNA携带了噬菌体的全部遗传信息。

3.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究。在这一阶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引导学生了解,自20世纪上半叶三个经典实验的证明,继而1953年Wtson和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解析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分子机制,自然转接到后续DNA结构的相关内容的讲述。另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究,如:Avery转化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什么;自主设计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证明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类似的案例如:三联体遗传密码的证明;脂肪酸β氧化途径的发现等。

二、“物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型教学设计

这一类型的典型案例是“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学习了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蛋白质的共价结构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后,教师通过有效的研究性教学指导,促使学生探索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紧密联系,自主地提出、解释、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性主题承上启下、知识容量大、开放性强,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有所研究和收获。

1.教师布置任务,启动研究。蛋白质多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方式,即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包括同源蛋白质的特种差异与生物进化的关系(以细胞色素c为例)、分子病(以镰刀状贫血病为例);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改变引起空间构象的变化进而导致功能改变:包括血液凝固的机制、酶原激活的实质以及核糖核酸酶变性与复性实验;蛋白质空间构象改变引起功能改变:变构现象(以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关系为例)[2]。以上提出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该章节的内容,它们涵盖了蛋白质、酶、核酸的相关知识。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掌握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还可以使学生认识生物体内大分子物质的相互联系,为后续的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的知识作铺垫。

2.组织协调,跟踪指导。教师深入班级,巡回检查或召开分组会议,听取汇报,掌握学生的研究过程,督促学生的研究正常开展,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答疑解惑,保证研究进度和质量。

3.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学生汇报研究成果,“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这一章节内容是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结构复杂。这部分内容所涉及的知识背景丰富,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鼓励每位同学从不同的视角提出问题,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并应用知识解释身边的生命现象,学会探索性学习,探索性工作。类似的案例如:DNA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糖链的结构与糖生物学等。

三、“例证型”研究型教学案例设计

生物化学是解释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的科学,因而其理论内容与实际紧密联系,在理论教学时教师常常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现象以解释抽象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如:禽流感病毒,其案例应用主要有以下章节[3]。

1.蛋白质的分类。禽流感病毒表面有两种蛋白质都属于糖蛋白,一种称为红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另一种称为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7N9中的“H”指代前者,“N”指代后者。而就目前而言,红血球凝聚素有18(H1-H18)种形态,神经氨酸酶则有11(N1-N11)种形态。

2.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在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中典型的例子是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丙二酸。禽流感防治药物的开发是酶竞争性抑制机理的完美应用。目前市场上有效的抗流感药物是罗氏公司独家生产的达菲,通用名称为磷酸奥司他韦(Oseltamivirphosphate),化学名称为(3R,4R,5S)-4-乙酰胺-5-氨基-3(1-乙基丙氧基)-1-环己烯-1-羧酸乙酯。奥司他韦口服后经肝脏和肠道酯酶迅速催化转化为其活性代谢物奥司他韦羧酸,奥司他韦羧酸的构型与神经氨酸的过渡态相似,能够竞争性地与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活位点结合,因而是一种强效的高选择性的流感病毒NA抑制剂,它主要通过干扰病毒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流感病毒的传播。

3.酶的作用机制。“流感酶(Fludase)”是美国NexBio生物制药公司研发的最新抗流感药物。与达菲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不同,“流感酶”的主要成分是唾液酸酶融合蛋白。它作用的对象是细胞本身,使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失去活性,流感病毒就无法与受体结合,也就无法附着细胞。而达菲等药物的原理是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使其无法感染细胞,因此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产生耐药性。流感酶的作用机理可以用来说明酶的诱导契合学说,该学说认为当酶与底物分子结合时,底物分子诱导酶分子构象发生改变,酶的催化基因与底物的反应基因正确结合,形成酶与底物复合物,以利于催化。流感酶能切断唾液酸的糖链,使神经氨酸酶与无法与底物结合发挥催化,则流感病毒无法脱离宿主细胞去感染新的细胞,从而达到预防流感的目的。

4.基因重组。核酸作为遗传物质有三个功能:一是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二是通过转录使遗传信息在子代得以表达;三是通过变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获得新的遗传信息。变异是核酸的核苷酸序列改变的结果,它包括由于核酸损伤和错配得不到修复而引起的突变,以及由于不同核酸分子之间的交换而引起的遗传重组。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包括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基因点突变正是造成病毒抗原漂移的主要因素。抗原转变的主要原因则是基因重组。如果两种不同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则可发生基因重组形成新亚型。中国杭州疾控中心和WHO中国流感中心共采集,分析了4个新H7N9甲型禽流感的基因组,并在GISAID数据库上公布。2013年,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贺建奎副教授用这4个基因组以及1193个已知的流感各亚型的基因组,做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生成树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在新H7N9甲型禽流感的8个基因中,表面血凝素蛋白基因来自于H7亚型病毒,神经氨酸酶基因来自H11N9,其余6个内核基因都来自H9N2。也就是说新H7N9甲型禽流感是由这三个病毒的基因重组产生的一个全新的基因。禽流感在近几年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禽流感病毒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化学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发掘,一方面可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收获,另一方面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禽流感,消除对流感病毒的神秘感,建立科学防控流感的信心。类似的案例如反式脂肪酸、各种激素等。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它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难度大。许多同学在学习时缺乏自信,怯而止步[4]。我们通过以上典型案例的教学实践证明:生物化学研究型课堂教学改革有效促进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立军.关于研究性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若干思考[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3,32(增刊):187-188.

[2]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生物化学的重点范文2

1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初中物理属于理科课程,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难免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对于物理兴趣不大,物理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其实对于没有接触过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初中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相比较难理解,教师在台上讲解物理知识时,对于重难点讲解不够透彻,学生也听得似懂非懂,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也一味地听,这样的讲课方式让课堂变得枯燥,气氛也不活跃,导致一些学生对不理解的知识也不愿意再提问,更别提课间找老师讲解了.而一部分学生会因为教师枯燥的教学方式对初中物理提不起学习兴趣,长期以往,不喜欢的学生一直不主动学习,而原本有点兴趣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也降低了学习兴趣.而教师并不了解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没有兴趣的原因,过于注重书本知识,没有将初中物理带到生活当中去运用,往往导致整个学期下来,教师不满意学生成绩,学生也抵触物理这门学科.

2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原则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是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通过遵循三大原则来改变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1生活性原则

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来源于生活,坚持生活性原则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教师对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要从生活入手,将其带入生活当中,还原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的本质,回归于生活,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2.2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这是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关键点.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过于看重教师对知识的传承作用,忽略了学生的接受作用.现代新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好奇心,主动对教师提问,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兴趣.

2.3体验性原则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基础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后由学生亲自操作,完成物理知识与物理场景的转变,同时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这是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体现.将物理知识融入生活场景,学生亲自体验物理知识的变化,同时引发学生自我思考,刺激学生求知欲.

3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其实初中物理的内容并不多,相对还很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以往的学习中并没有接触到物理这门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影响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喜爱程度.初中物理中的基础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而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体现在生活当中.某著名教育学家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所以初中物理教学要求学生观察生活,旨在培养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不论什么学科,兴趣都是影响学生的一大因素,教师除了负责教给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还要负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最终为国家输送人才.

毫无疑问,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设疑培养学生兴趣.比如在讲到“压力和压强”时,让学生思考一些生活方面的问题,捏气球为什么气球会变形?为什么打针的针头那么尖尖的?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重量?为什么做沙发比较舒服而坐地上就不舒服?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将教师所讲过的知识点自主带入其中.同时教师也可以设计不同的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理解.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对于教材内容进行研究、细分,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设计好课题增加课堂气氛,将生活中的现象融入教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在讲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摩擦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关的道具,设定以下情景教学: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瓶,在其中一个玻璃瓶的外壁涂抹一层油,让学生去亲自体验,为什么一个玻璃瓶就能拿住,而涂抹了油的玻璃瓶就不容易拿住.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联想到家里的油粘到碗边时就不容易拿住的情况.

其次,教师让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实验探究.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由学生自己去论证物理知识,接触物理现象.就是让学生进行“生活化”物理实验.比如当教师的课程讲到初中物理的“静电现象”时,可以提前让学生在家进行实验,早晨醒来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就一定会飞起来.对于静电知识不了解的学生一定会感到奇怪,第二天也会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尽量布置需要动手操作的作业.比如教师讲完“静电现象”后,让学生在课后实验除了塑料梳子以外还有哪些材质的梳子能引起静电,或者在黑暗的环境中脱毛衣时会不会看到火花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物理实验的道具也能令学生在体验中感觉亲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真正做到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

生物化学的重点范文3

关键词:课程设计;生物化学,启发

1教材分析

1.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生物化学教材内容多且学时少,学生普遍感到生物化学难学,但也有学好这门课程的愿望。本课程所用教材是杨丽萍主编的《生物化学》第四版,绪论是第一课,是对本课程的高度概括,是学习生物化学的前导。讲好绪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的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化学基础相对较好,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理解分析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绪论讲的新鲜有趣,就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有了这种求知欲,将为后续深入学习生物化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1]。

1.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2)熟悉生物化学发展的历史;(3)掌握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熟悉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

2教法和学法指导

2.1教法

(1)层层递进提问法:提问贯穿于本次课程教学过程,其目的是学生可以带着疑问去思考。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课程内容逐步深入、前后贯通。(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合理的板书设计,加深学生了对绪论知识目标的理解掌握,从而为后续深入学习生物化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3)启发对比法:这种方法变学生被动性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4)列举实例法: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提高了运用所学生物化学知识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的四种传统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结合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2学法

(1)学生应课前做好预习;(2)课上注意听讲、记好笔记;(3)课后做好复习。老师应介绍怎样预习、如何记笔记、及时复习和回顾已学的知识点等。把学生引导到生物化学知识的范围中来,同时教导学生学会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总结生物化学问题的能力[2]。

3教学程序设计

3.1引入课题(10min)

由生物界的各种现象引出生物化学的概念—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在学生理解后设置问题:自然界中生物体的化学现象多种多样且复杂多变应如何分析?此处设此问题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果学生回答不准确或不能回答,则继续问:怎样揭示生物化学现象的内在规律?启发学生回答:要研究生物界这个复杂结构体系的物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基本原理,基于生物组成及变化规律的一致性建立生命现象基本原理整体框架。进一步设置问题:如何研究?再启发学生举例回答,从而进入下一环节--生物化学发展简史[3]。

3.2讲授生物化学发展简史(15min)

3.2.1生物化学研究的启蒙阶段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很早就出现了酿酒、制酱、做醋等应用;在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就有“治脚气常做谷白皮粥防之”,即使用含大量维生素B1的食物对脚气病进行治疗。同时还用猪肝治疗雀目(夜盲症)。讲到此处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使老师的文字叙述变得更感性。3.2.2生物化学研究的初始阶段生物化学自18世纪中后期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现后,涌现出很多卓越的科学家。讲到此处,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解读相关研究。原因有三:(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为后续内容如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脂质代谢等的生理现象的讲解做铺垫;(3)为之后知识拓展埋下伏笔。3.2.3生物化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生物化学研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乏其人,对生物化学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讲到此处可与3.2.2的内容做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然后设置过渡问题:从这些研究中可以总结出生物化学研究的什么规律?

3.3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和学习方法(20min)

首先设置问题如“生物体的化学组成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此处讲授人体每天都和环境进行物质的交换,即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中酶催化了绝大部分生化反应,与此同时生物体具有精密的自我调控方法。这点从几个层面为学生理清思路,进行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重点,可适当举例说明。从“种瓜得瓜”推导出遗传的概念,结合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遗传的相关知识点[4]。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活跃气氛,应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知识点,同时穿插知识点覆盖的实例。

4课堂小结

在绪论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拘泥于教科书,不能生搬硬套、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的讲解是扼杀积极性的。绪论课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愿。因此可介绍一些目前在基因诊断及其基因治疗方面的成功事例,让学生明白生物化学是和我们生活健康密切相关的,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绪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生物化学是一门记忆与理解并重的学科,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并融会贯通才能牢固记忆[5]。

5课堂效果分析

通过四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同时学生也在分析、理解及融会贯通中建立了科学的思维方式[6]。

作者:朱会霞 孙金旭 单位:衡水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凯迪,王建光,毛孙忠,等.讲好绪论调动起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J].大学教育,2013(13):118-119.

[2]张艳芳,张煜,单琳琳,等.医学生物化学绪论教学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6):582-584.

[3]张璟,尹战海,李霞,等.浅谈生物化学绪论课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08(3):608-609.

[4]冯晓帆,柳春,王艳杰,等.生物化学绪论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5(7):587-588.

生物化学的重点范文4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课题(编号:2009一JKGHAG一0395)Educational Science in

Henan’s Eleventh Five-year Plan (2009一JKGHAG一0395),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课题(编号:E20L03一JKGHAG一0312)Educational Science in Henan’s Eleventh Five-year Plan (E20L03一JKGHAG一0312),河南中医学院博士基金(编号:BSJJ2010-34)Doctoral foundation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CM (BSJJ2010-34)。

【摘要】生物化学是中医院校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由于生物化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如课程内容难懂、知识面较大、结构复杂以及很难记忆等,使得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时具有畏难情绪。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医院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作者根据自己在中医院校多年从事生物化学的经验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兴趣;教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过程的化学变化规律和生命本质的学科,讲述正常人体内的物质代谢以及疾病发生过程中与代谢异常相关的问题,与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中医院校的教学中,生物化学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理论、方法和技术已渗透至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学习并掌握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基础医学的其它课程和临床课程,乃至以后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1]。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普遍感到生物化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有些原理及生化反应难以理解,且不易记忆,因而学生普遍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有效的提高中医院校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是值得相关部门和教师去探究的一个关键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一 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过,教师最

重要的技能是集中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2],因此,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生物化学内容繁多、理论抽象,概念枯燥难懂,如代谢过程冗长乏味,代谢反应错综复杂,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学生很难掌握。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时,都是采用完全记忆的方式来应付考试,很少理解其丰富的内容,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不用提进行深入研究。此外,目前中医院校使用的生物化学教材编写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体系较为紊乱,内容划分不太恰当,前后不连贯,阐述条理不清,语言枯燥和乏味,且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较少。因此,学生在接触这门课时在心理上通常产生畏难情绪,在学习中常处于被动状态,很少有学习的主动性。鉴于存在的以上问题,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就应针对学生各自的专业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生物化学的主动性。例如,在生物化学的第一节课-绪论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把整个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进行分析归纳,把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即四大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类和核酸,和其它的次要内容条理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加深其对生物化学的理解,避免因对内容不清楚,而产生的畏难情绪。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案例教学和PBL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把书本中难懂的理论和临床案例联系起来,如通过对糖代谢紊乱和脂类代谢异常学习,加深对糖尿病和高脂蛋白血症发病机制的理解。由教师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使其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二 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中医院校很多专业的学生构成都是文科生和理科生各占一半,很多文科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很好地学习过生物学和化学两门学科。在大学阶段,学习生物化学-这样一门涉及到生物和化学两门学科的课程,对这此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他们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放弃这门课程,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来说都是不利的。因为以上种种原因,在中医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必须针对中医院校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合理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降低学习生物化学的难度,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 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也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填鸭式”的知识输出,学生则是被动吸收。因此,该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但在一些内容枯燥难懂,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学习的部分,如:生物化学中四大营养物质代谢途径的反应条件、反应部位、重点反应步骤等,通过教师系统讲解,则有利于学生掌握,所以该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法,能够突出重点.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并掌握生物化学的知识体系,但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较高。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包括知识储备、知识结构、语言表达、教育心理、多媒体使用等。

(二) 案例式教学法加深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解

生物化学的传统教学法中一直存在只重视讲解理论知识,而轻视甚至忽视与临床的联系的问题,造成理论与临床脱离,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所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而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案例教学法,则被实践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3]。该方法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互动,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况的决策和行动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点在于:以学生为主体,使之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对具体案例发表各自的见解,使教学真成为双边或多边互动的过程;同时,它可以把抽象难懂的理论和现实生活中生动典型的例子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课本上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此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查阅文献的能力,使学生的探索、研究的热情得以充分激发。

(三)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生物化学课程中概念、符号繁多,生物化学中的物质组成、结构、代谢过程都是微观内容,看不见摸不着,大多数理论知识相对抽象、难以理解,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常导致大多数学生产生严重厌学情绪。此外,生物化学中的各种生命物质,如蛋白质、糖和脂肪在人体内的相互转化、代谢的过程,都是要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后才能完成,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论教学肯定会很枯燥,随着更多难以听懂的理论知识的灌输,就会导致学生厌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综合处理和控制多种文字、符号、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并把它们进行恰当的组合,使教材中难懂的阐述和复杂的物质代谢过程以声像、图文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也可以随时进行更新或添加新的内容。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充分延伸和拓展学习内容和领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代生命科学飞速发展,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学科的产生和发现,极大地改变生物化学的发展现状。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能够及时接触前沿学科、边缘学科的进展,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如DNA的双螺旋结构、蛋白质高级结构、呼吸链等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以影视、动画、图像等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充分理解该部分内空。此外,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活跃教学气氛,降低学习的难度,还可以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四)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roblem Based Leaning,PBL)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教学法最早源于医学教育,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 s于l969年提出,该教法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式[4]。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自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目的。该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对学习过程的参与,有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和创新型的医学人才。但是,因其对于学生与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都比较高,且教师备课强度非常大,所以该方法只适合在30人左右小班进行。授课前,教师先按教学大纲,根据所授内容选择合适的病例,设计问题,授课时再向学生提出,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各自讲述自己的观点,总结、归纳形成小结;随后,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小组集体讨论等形式,达到自己解决相关问题的目的。如此,则不仅可以让学生较为全面和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也使他们能够把教材上的知识和临床实践联系起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此外,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医学相关的各学科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使之相互渗透融合、为以后的临床教学乃至工作打下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PBL教学法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三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紧跟生物、医学发展的前沿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医学院校的多数学生毕业后,都将从事医学或与临床相关的工作。因此,医学院校的教师除了应该具备较高的师德修养外,也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医生不仅要知道怎么治病,更应该清楚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随着生物科学和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生物科学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也在逐渐加深,一些生物科学或基础医学的重大研究成果不断地应用到临床治疗中。这就要求医学院校的教师应该紧跟生物和医学发展的前沿,了解其中一些重要研究进展,好让学生尽早知道当今生物和医学发展的现状。这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使之掌握较新的医学知识,为以后医学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分化和交叉增多,培养方案的调整等,使得生物化学的教学课时不断减少,因此,中医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师应该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来加强教学能力,以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主动性,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渴望心理,将授内容最大程度地与临床医学、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医学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镜岩, 朱圣庚, 徐长法. 生物化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2] 刘秀财, 郭红艳, 李淑燕, 张梅. 有效方法促进教学一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 31:185.

生物化学的重点范文5

(邵阳学院体育系,湖南 邵阳 422000)

【摘 要】当前,各高校体育院系对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时数进行了调整,减少了运动生物化学的理论课时,对教材内容也进行了压缩,在这种背景下,势必也要对运动生物化学考试进行改革与探索,传统的运动生物化学考试形式单一,成绩构成略显呆板,面对大容量的教学内容,仅靠期末的闭卷考试已不能体现新时代下学生学习的要求,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与创新时代下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且考试内容仅局限于教材,无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中小学时代的应试教育大同小异,而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运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样做的后果无疑割裂了理论与实践间的联系,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生物化学意识的培养不利,且此种僵化的考试模式在当前许多高校体育院系中比较普遍,因此,对运动生物化学考试改革的内容与途径进行探讨,以促进运动生物化学在高校体育院系中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运动生物化学;考试改革;探讨

通过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来拓宽体育院系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深化改革运动生物化学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前各高校体育院系的重要责任之一。但检查学生对运动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仍离不开考试,考试作为一种传统的检验手段,可了解学生某个阶段学习的效果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据此可知,考试仍在老师与学生间起重要作用,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但选择怎样的考试方法才能真正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积极性,突出运动生物化学的学科特点等,这似乎是当前各高校体育院系面临的教育难题之一。当前, 各体育院系趋向于“典型知识点考试 ”,围绕教材中的典型知识点出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此种考核方法不适合新时期下对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当下素质教育时代大学生学习的期望,所以,对运动生物化学考试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运动生物化学考试改革的内容与途径进行有益的探索。

1 运动生物化学考试内容的改革

1.1 考试成绩比例的优化

以前,很多高校体育院系的运动生物化学成绩比例较为单一,期末成绩仅凭最后的运动生物化学考试试卷成绩,即只依靠笔试成绩对学生整学年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这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因此,除了笔试成绩,还应对学生在课堂中考勤、回答问题和实验操作中的表现等进行综合评定。即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应包含多方面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此外,应合理优化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以邵阳学院体育系为例,运动生物化学的期末成绩分成三部分,分别为考勤成绩、实验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为2:2:6, 此种设置在很多高校体育院系中广泛应用,优点是迫使学生重视运动生物化学整体过程的学习,不能仅靠期末突击理论知识而一举过关。但此种方式也有明显的弊端,考勤成绩主要是指学生的出勤率,少数学生会钻空子,在老师不熟悉学生的情况下,找人代替,使考勤偏离了原来的出发点。而实验课中很多学生不思进取,等别人做出结果后才动手,存在偷懒现象。所以,高校体育院系老师要在课余时间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不良习惯和心态,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2 考试内容的合理设置

运动生物化学考试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而考试内容的选择是决定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考试内容不仅要包含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运动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还要包含学生在课外进行运动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还要包括学生在实验中所学习的实践知识,只有将各方面进行综合,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才会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评价才较为客观公正。此外,教师应纠正学生的一些认识误区,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考勤率高,上课掌握好教材的主要知识点,课后认真完成习题,通过期末考试就没问题。其实不然,学生还应掌握一些课外热点知识,对实验操作也必须进行量化考核。如生物化学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类考试,将考试分成实验性考试与理论性笔试,通过这种创新性的考试方法,使学生享受到运动生物化学学习的乐趣。

2 运动生物化学考试方式的改革

2.1 考试时间的多阶段化

所有考试的终极目标是检查学生对运动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生物化学教师应根据本门课程教学的开展情况,在一学期或一学年中增加课堂当堂检测和阶段化考试(如月考和期中考试)的次数,特别要注重期中考试的效用,因为期中考试对一学期所学知识起着连贯的作用,对期中考试成绩的分析,可使学生对此时间段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可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综合分析,以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寻找学生的自身原因,有的放矢地为学生进行补救,以提高后期的学习效果,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2.2 把握出题难度

生物化学教师在试题的选择上,应与学生的学习水平保持基本一致,既不能随意拔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出难题、怪题,使大多数人挂科,也不能对学生过于心慈手软,出小学生水平题,试题过于容易,使大家过关,皆大欢喜。在选题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试题的难易度,科学认识考试的功能,对自己平时讲授的运动生物化学知识要了然在胸,重点难点一清二楚,使学生能跟着老师的方向跑,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3 结束语

运动生物化学考试改革是高校体育院系运动生物化学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既要调整生物化学的考试内容,也要改革生物化学的考试方式。但由于改革是对当前教学的改进,其涉及的时间较长、受到的影响较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但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出谋划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运动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不断进行相关的改革探索,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为紧密,而对运动生物化学考试内容与方式的改革进行探讨,将为促进运动生物化学在高校体育院系中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锦茹.考试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4).

[2]王志红.高等医学院校考试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05).

生物化学的重点范文6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过程的化学变化规律和命本质的学科,其知识体系庞大,内容抽象复杂,是一门教师教、学生难学的医学基础课程。难学、难教和学好、教好成为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突出矛盾。影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因素

1教材因素

1.1教材内容抽象、枯燥、乏味、专业性过强,涉及的化学结构式、反应过程复杂、难记,代谢过程仅有文字叙述,学生难以理解。

1.2学生园素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基础差,缺乏扎实的生物学、化学知识,学习目的不明确,厌学且学习方法不当。如有些学生想学但学不会;有些学生则能听懂教师的讲解,却看不懂书本内容。

1.3教学大饲因素

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多,但学时少,且课程安排衔接不当,如化学与生物化学同时开课,导致生物化学第一节课涉及的氨基酸结构式等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学生还没有学到。

1.4教师国童

由于教材的权威性,专业知识的严密性,使教师教学受到制约,对枯燥难记的概念、化学结构及代谢过程必须按教材讲授,以保证生物化学知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完整性,限制了教师的课堂发挥。

1.5教学方法园素

生物化学教学缺乏直观的教学用具,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动态表述代谢物化学结构的变化特点和代谢过程的化学变化。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个别教师制作课件存在困难,课件制作水平不高,只是将文字、图片罗列出来,难以动态展示代谢过程的变化规律,教学效果不好。

2提高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2.1注重教师个人仪容仪表,树立文好教师形象

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教学风格、人格魅力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一位仪态大方、教态自然、语言幽默、亲切和蔼、关爱学生的教师,会很快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重视生物化学绪论讲授,激发学生学习募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解生物化学绪论课是教师介绍本学科专业知识的第一步。如果教师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照搬教材,讲解缺乏新意,学生很快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生物化学绪论虽然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其内容十分丰富,是全书学习的指南,可以帮助学生村立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笔者对绪论中“生物化学”概念采取“望文生义”教学法进行讲解.让学生用已知的生物学和化学知识,分析未知的生物化学概念,并得出以下知识点:生物一研究生命的本质(研究对象一生命体)-一生命现象(健康、疾病、死亡);化学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从而总结出生物化学的概念(生命的化学)、研究内容(生命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代谢过程)、学习生物化学的意义(掌握代谢与健康、疾病、死亡的关系)及方法。

2.3明确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的展示应少而精,重点突出,并结合学生实际听课情况,由易到难,由浅及深。鼓励学生记住知识的结构和提纲,准确把握知识的点(要点、重点、难点、疑点)、线(主线)、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从知识的点、线、面入手,结合教材内容,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氨基酸代谢一章时,围绕蛋白质是体内主要的含氮化合物,引导学生注意氮的代谢途径,总结出蛋白质分解代谢的主线:蛋白质(N:16%7氨基酸(基本单位)堕墨墨堡旦氨(剧毒)塑墼堡尿素(肝脏)_堡一排出。明确本章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为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方式、氨的代谢。

2.4精心组织教学,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说过:“教师的教学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对教师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考验。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交互性,采取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从而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2.5引用生话实例,辅助赦学

生物化学教材中的生活实例很少,且与专业知识联系密切,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应采用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实例,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知识。例如:三羧酸循环是生物化学中的核心代谢过程,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代谢过程十分复杂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利用磨盘可以将豆类磨成豆粉,再加水制成豆浆的实例,形象地将三羧酸循环(机构)比喻为磨盘,乙酰辅酶A比喻为黄豆(大分子物质),Co’、0比喻为豆浆(小分子物质),进而理解三羧酸循环的主要作用就是氧化乙酰辅酶A中的乙酰基。再例如:生物氧化中H20的生成是通过呼吸链来完成的,十分抽象且难以理解。笔者在讲解呼吸链的概念时,通过多媒体动画将呼吸链比喻为接力比赛:呼吸链(接力赛)是指代谢物(起点裁判员)脱下2H原子(2H++2e)(接力棒)经递氢体和递电子体(4名运动员),按照一定顺序(1、2.3、4棒),最后传递给激活的氧分子(终点裁判员),生成H,0(奖品)的全部体系(体育项目)。使学生理解了呼吸链的组成(递氢体和递电子体)、受氢体(氧分子)、呼吸链在生物氧化中的作用(2H++0一H2(})。如果将2e递给氧分子(终点裁判员),不是最后的递电子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第4棒运动员),则违规,生成H20:(无奖品H1O)。并结合煤气中毒进一步阐明呼吸链在生物氧化中的意义。

2.6指导学习方法,掌握记忆砚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生物化学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积极思考与总结,抓住问题的实质,寻找记忆规律,将复杂的生物化学知识、代谢过程尽量简化,突出重点、难点,达到触类旁通、掌握重点的目的。例如:学生反映很难记忆8种必需氨基酸,为此,教师总结了很多记忆方法,笔者认为谐音记忆法最简单、直接。记忆方法如下:到图书馆一缬(借)异亮(~)亮(两)苯丙(本)蛋(淡)色(色)苏(书)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