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1
(一)黄陂区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1、旅游休闲延伸农业产业链
一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禀赋拓展农业。充分挖掘殷商盘龙城文化、木兰文化和二程理学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等悠远厚重的文化底蕴,拓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全新理念与宏图。二是打造农业观光休闲景区延伸农业。南部有武湖生态农业园,组织开展观农家乐、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购农家货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旅游活动。
2、普及科技延伸农业产业链
为了支持产业发展,黄陂区整合技术力量,新组建了芦笋、种业两个技术研究所,高薪聘请南京农业大学资深芦笋专家,集中精兵强将,打破传统技术部门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以产业为核心集并技术人才,合力开展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并在芦笋、种业、茶叶等方面已取得新的突破。
(二)黄陂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做法
1、发展水平从低迷徘徊向高速增长转变
近年来,黄陂人民不再局限于“菜篮子”工程,而是把眼光瞄准“如何服务中心城区,丰富城市居民生活,实现城乡人民利益的'双赢'”,从而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联动互进。从黄陂田头采摘的农产品,经过深加工,在各大超市“登堂入室”;花果飘香的田间地头,成为武汉市民趋之若鹜的休闲观光去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搞起了时髦的“农家乐”,这些都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2、发展态势从封闭低效向开放高效转变
近年来,黄陂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开放先导”战略,先后引进以打造中国鸭肉第一品牌的精武美食公司、以生产加工羽毛为主的华发羽绒制品公司、以生产科技饲料为主的明天科技饲料公司、以芦笋及蔬菜加工企业为主的武汉新辰食品公司、以生产奶制品为主的蒙特利乳业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今年,黄陂区以每亩补贴1000元的扶持政策,支持蔡榨、李集新开发茶叶基地1万亩,并成功将红岗山茶场整体转让给武汉尤尼特茶叶公司经营,引进黄鹤楼茶叶公司合作建设有机茶园,引进台资尚好商贸有限公司开发冷泡茶加工和有机茶园。
二、黄陂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有了空前的发展,但也应该看到,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牺牲了其他生态系统,导致了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少数领导和部门还没有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真正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给予充分重视,并切实加强领导和管理。除此之外,农业劳动人口素质偏低,农村科技人员严重缺乏。致使不少生态农业试点开始建设时很好,但几年以后科技人员一旦撤离,生态农业建设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了。
(二)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不完善
黄陂区在确定以芦笋、蔬菜、种业、优质稻、小龙虾、水禽、茶叶和乡村休闲游等为八个主导产业中,除少数加工企业带动部分地区的农产品生产之外,全区的产业化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现阶段,黄陂区的生态农业体系建设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无论是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还是政府提供的科技指导,以及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规划,这样才能使黄区的生态农业发展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缺乏必要的政府激励政策
发达国家的生态农业企业,由于不使用或基本不使用化肥、农药,农产品产量有所下降,但生态产品的价格远高于传统农产品,加之得到政府的各种生态补助,故企业总利润及人均收入均普遍高于传统农业企业。目前黄陂区生态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部分龙头企业,政府的政策大多偏向于这类型的企业,对大多数普通农户的政策支持仍然较少,大多数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得不到调动,直接导致了黄陂区生态农业发展普及程度不高。
三、黄陂区生态农业发展走出困境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宣传,提高对发展生态农业的认识
加强宣传教育,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农民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力军,只有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生态农业建设才能付诸实践。要做好农民工作,动员农民自觉地积极参加到生态农业建设当中;要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多形式、多层面、全方位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
(二)依靠科学技术,强化创新人才团队培养与基地建设
大力加强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优秀人才引进的力度,强化稳定支持,保持科技人员、科研团队研究工作的整体性、延续性。积极创造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培育造就一批站在学科前沿、具有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只有在技术发展上走在前面,才能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更具竞争力,使生产的农产品更有市场活力。
(三)建立生态农业补偿制度,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
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
1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
生态农业是以可持续稳定发展为目标模式,按照人们生活需求要求,以生态发展为前提,实现满足人们日常农业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过程。生态农业以传统农业产业发展为平台,建立起具有现代科技发展体系的加工、生产、销售管理流程,不断完善生态农业发展建设进程,减少污染农药的使用,选用更加具有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前提的产品,完成对产品品质的有效提升。
2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特点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发展阻力,需要合理的规划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生态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尽可能的完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内容。
2.1加强整体规划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对实际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行协调,架起整个生态农业产业的长效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竞争机制,尽可能的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实力,确保生态农业的长效发展水平。
2.2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
建立生态化的多样发展品质,不断扩展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条件,对比南北区域的生态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的对实际的生态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建立符合生态效益整体平衡的标准内容,实现对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统一建设。
2.3生态的高效性发展
加强生态高效性的农业发展模式,从传统的生态环境中认识适合生态农业发展循环利用的标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标准内容,不断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经济水平。
2.4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需要可持续性的稳定发展,建立农产品供需规划体系,按照实际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形成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进程,提升生态体系的稳定性,确保生态农业的有效可持续稳定发展。
3生态农业经济的探索分析
3.1促进生态农业结构化的改进
逐步推进农业生态化建设发展,利用现有的生态优势,提升农业市场发展的需求,调整农业产品发展的结构化标准。根据实际的发展竞争力水平,建立符合实际竞争格局的发展内容,加强生态农副产品的结构化管理,从各方面推行农产品的特性形式发展,保证农民的收益,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建立符合企业综合营销的管理模式,解决各种物流推广运输流程,实现对生态农产品的快速发展。
3.2建立合理的农产品融资管理渠道
按照农产品的优势发展趋势,分析农业生态发展的优势,吸引投资,提升农业生产的发展可行性。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不断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对生态农业经济进行合理的投资。
3.3生态旅游与农业经济的开发
生态农业可以创建旅游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全新管理。例如,生态农家院、生态田园景观、生态农产品采摘等等。从另一个角度吸引游客消费,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途径,确保生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4农业经贸的国际化管理
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农业行业;农业市场;“农业+”
1有机生态农业相关概念
1.1生态农业
早在1991年著名学者马世骏和边疆两人对生态农业进行了定义,生态农业是依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的具体条件,把生物学、物质循环学等学科相互交融在一起,结合现代的科技技术和工程办法综合设计的农业生产体系。
1.2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OrganicAgriculture)在现代人们生活中运用的十分广泛,基本上大家每天都面对各种有机农业的产品,如有机大米、有机茶叶、有机蔬菜等等。有机农业主要指在我们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基本使用最原始的肥料来肥沃土地,增加土壤的生产能力。基本上不使用化肥、农药等有毒有害化学制品来污染土地,达到污染农产品的。采用有机肥种植的农副产品或养殖业成为有机农业产品。
2有机生态农业市场发展趋势
2.1由单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行业性的农业运动
首先,有机农业需要进一步联合起来,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才能最终引领市场,目前在国际上设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简称IFOAM),并且成员国有115个国家,足以说明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对有机农业的重视和推广的力度;其次根据上半年农业部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有机农业产品每年呈几何式增长,就全球而言大洋洲目前有机农业的面积最大,高达44.91%,几乎占据全球的一半。第三有机食品消费大幅度增长,预测十三五期间,有机产品将达到5000亿元的销售额。
2.2由区域性布局转向全国性布局
有机食品的消费在全国占据将近一半的市场,主要是人们对于健康的越来越重视,各种养生食品层出不穷。尤其是在欧美国家等发达国家,有机食品的价格居高不下,一直占据农产品的高端市场,在销售额中,美国位列全球之首,日本次之。而我国出口到国外的绿色有机产品包括茶叶、坚果等。国际市场对于有机农业产品的热衷,给我们从区域性的布局转向全国布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有利于拉升我国有机产品行业的整体发展,并创造更多的市场机遇。
2.3有机农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
有机食品主要市场进行了细分,有蔬菜水果、粮食、婴幼儿食品等,伴随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经销商的不断增多,市场已经由过去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时占据50%左右的市场份额。专卖店占据40%左右的市场份额,直接对客户销售占据10%左右市场份额。销售市场细分很明确。目前销售渠道主要分三类,一是直销,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费用,效益增加;二是专卖店销售,需要依托一定的配送中心,实现货物畅通运转;三是传统超市和农产品销售。
3对我国有机农业品牌的战略思考
3.1有机农业品牌的重要性
品牌价值是企业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产品的核心价值,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就能带动整个市场效益,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因此在有机农业产品一定要形成自有的特色品牌,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和未来的业务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能进行集约化销售打通渠道,占据有利的市场位置,攫取足够的市场资源。树立有机农业的品牌十分重要。
3.2有机农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有机农业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形成企业化向集团化发展、区域化向全国化发展、国内化向世界化发展,三步走战略需要品牌作为整体的支撑,也需要有机农业实施整体的品牌战略,不是单一的品牌战略,这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但从战略上利用品牌推广有力企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秉龙,乔娟,王可山.WTO规则下中外农业政策比较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刘康婷,屈志光.绿色农业信息服务主体功能的优化之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1):37-38.
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07
1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是结合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规律,根据实际环境设计、构建、调整及管理农村经济、农业生产的系统化工程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远远高于传统农业。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要求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并且要将农业种植与林、牧、渔业等关联起来,即把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联合起来[1]。在传统农业经验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共同支持下,构建出生态工程,让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
2制s四川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
大环境来看,四川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支撑,但也受到了部分因素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四川境内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依然以传统模式为主。在平坝地区,灌溉及耕作条件较好,主要依靠大水漫灌及化肥进行种植,整体产量较高。但种植品种较为单一,品质不高,价格相对较低,并且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对部分种植区域土壤性质产生了一定影响,不利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二是森林系统退化较为严重。四川部分地区森林资源开采过度,境内森林覆盖率下降幅度较大。尽管加大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力度,但新增林中多数为中幼林,层次结构较为单一。新增林当中草本植物、灌木植物较少,甚至部分区域地表存在的情况,森林生态功能不健全,无法达到生态平衡的要求。同时,四川境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存在不足,导致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三是整体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受体制因素、资金因素、人力资源因素及科技创新观念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四川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四川农业在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化肥利用率及农业机械普及率等方面明显落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加工技术、品质技术存在明显不足。
3促进四川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3.1发展节约型农业
水土资源流失及生态环境质量日趋下降,已经成为了制约四川地区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发展节约型农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业循环发展,让农业经济与生态协调化[2]。一方面,要注重土地资源节约。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以遵循生物互利共生、种间互补的原则,对农业生产层进行深度开发,让自然资源例如光资源、热资源得到多层次的吸收利用,以此来提升单位资源的产出率,提高农业种植效率。另一方面,要完善节水管理。通过农田节水、保水技术及优化种植布局,来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同时,通过节水技术推广、节水宣传等,增强农业种植户节水意识及节水技能知识储备,形成规模化的节水效应。除此之外,在强化节水、节地的同时,还应该适当转变畜牧业及渔业发展模式,推广节粮――食草型畜牧业及节饵――多层型渔业。
3.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让农业资源及环境发展达成平衡状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做到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一是要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氛围,在政府的引导下,让农户主动参与其中,奠定群众基础;二是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对农业种植结构、作物布局等进行优化、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以资源循环、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为发展方向,并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分层次发展模式。在上游山区应实施退耕还林;在坡地及丘陵地带,则应该重点种植经济林果;在河谷平原地带应扩大稻谷、烤烟等作物种植规模,并发展淡水养殖。另外,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例如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绿色种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让农业生态资源得到合理开发。
3.3加大农业生态资源及市场保护力度
加大生态农业政策扶持力度。地方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构建出适用于生态农业的环境检测体系,特别要关注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发展情况。一旦发现假药、假种子销售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让市场能够保持稳定的发展秩序。要加强水资源、林业资源的统一管理保护,继续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通过加强生态农田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保证农产品质量及安全达到标准。
4结语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技术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未来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粮食问题;农业资源;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04
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人们对农业的探讨与研究从未停歇。农业的发展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后来的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以及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的生态农业,无不凸显出人们对粮食质量要求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国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有学者提出,不解决这些问题,就无法建设生态文明。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种植大省之一,其效益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目前河南省的农业种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规模上存在的不足;化肥、农药、除草剂大量使用带来的污染;农膜大量使用后处理不当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等。随着生态文明主题的提出,“生态农业”一词也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科技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势必促进未来生态农业在全国大范围地展开。
1 河南省当前面临的农业发展问题
1.1 种植规模与品种单一
目前,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小户经营模式,并且种植作物品种比较单一。据考察,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经济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小部分地区种植有小面积的棉花、水稻、花生、药材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科技的发展,一种大型链式的农业经营模式势必成为潮流,并且大规模的种植经营模式也将随着3S技术等人为可操纵机器在农业领域的大规模使用。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现今的科学技术,大规模并且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将成为一个好的发展趋势。
1.2 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不当
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河南省每年施用的300多万吨化肥中,只有大约1/3被农作物吸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此外,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为保障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干扰,农民大都采用农药除草剂等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方式来控制害虫和杂草。然而,这种模式却给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化学肥料、农药和除草剂等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或过度使用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土壤板结、地下水严重污染等问题,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们身体健康。虽然在短时间内产量有所提高,但造成的生态经济效益的损失巨大,且非长久之计。因此,提出与之相对应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与技术势在必行。
1.3 农膜、畜禽养殖粪便与生活垃圾处理不当
农膜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量大幅增加,但回收率过低,大量农膜留于土壤中,造成白色污染,而且@些农膜属于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对土壤危害极大。由于没有系统的发酵技术,当畜禽粪便存储不当或者用作有机肥而不注意施用方式,其中N、P元素以及残留的添加剂与各种气体经挥发、淋溶、扩散将带来农业面源污染。目前河南省大部分农户包括一些养殖厂没有将粪便充分发酵。农村大部分地区没有较完善的垃圾处理方式,一些危害极大的废电池、难降解的塑料制品等废弃物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给其带来持续性的危害。
2 对生态农业的探讨
生态农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种植模式。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土壤学家W. Albreche 提出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随着中国科学院蒋高明教授经营的弘毅生态农场的发展,生态产品也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弘毅生态农场所提倡的“六不用”原则,即不用农药、化肥、农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和转基因,来生产无公害的有机食品。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尊重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并且能使自然生态系统变得更好,这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热点下,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2009 年底我国耕地总面积1.35 亿公顷,全国人均耕地0.1公顷,仅占世界人均水平(0.225公顷)的45%,而且在以每年20 万~33 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并且1/3 的国土正遭受到风沙威胁。耕地仍以每年几十万公顷的速度被占用,而且大都是优质耕地,保护耕地面临更大的压力。此外,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更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并且使全球性问题更加严重。在十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上,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而生态农业正是集这些优点与一体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特别是农业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生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须坚守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国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了不打农药、不用化肥地膜等“六不用”的生态农业,并且仍能达到高产。
3 结语
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耦合;路径;陕南
中图分类号:F320.3;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4-0787-0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兴起,陕西省南部地区(以下简称陕南)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利用区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并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之间的耦合互动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当前,面对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市场需求的新变化,立足陕南资源优势,遵循产业发展演进规律,研究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耦合发展路径,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陕南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而且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实现循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1.1 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基本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在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的前提下,吸收传统农业经验,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治理、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生态旅游是一种非消耗性、教育性、探险性的新型旅游,其目的地是那些自然风景异常优美、文化和历史意义突出且几乎未受人类干扰破坏的地区,旨在欣赏当地的自然、社会文化历史[1]。生态旅游业是在传统的大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它要求旅游业发展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安全,积极寻求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点,实现适宜的利润和持续的环境资源价值维持。从产业演变和发展的进程来看,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都是人类面临人口增长、粮食不足、能源短缺、资源匮乏和生存环境恶化等现实问题,以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重新反思人与自然关系,通过转变产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冲击和消极影响,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相互关系
近年来,随着中国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之间互动作用不断增强,两者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一些学者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了两者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和实现模式。李建丽[2]根据对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调研分析,提出一体化发展是实现生态农业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相磊[3]研究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共生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共生模式。杨红[4]通过对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揭示了产业耦合系统的演化机理。马点明[5]基于对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模式。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二者一体化协同发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产业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
1.3 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耦合机理
产业耦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原本分立发展的产业系统之间通过某种性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同演进、共生发展的现象。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为其耦合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生态农业为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乡村风光、农事生产、农业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生态农产品的前向联系,还体现在生态旅游业通过旅游消费,为生态农业创造了更多的市场需求,从而拉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后向联系。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决定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之间关联效应和协同效应的发生和发展。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二者的耦合发展主要表现在产业要素、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制度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共生融合方面。其中产业要素的耦合主要体现在两大产业间产品、服务、人才、技术、管理、资本和市场等方面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产业结构耦合则不仅包含生态旅游业推动生态农业产业结构从纵向一体化逐步裂变为横向一体化的结构转换,也包含生态农业对生态旅游业产业结构的拓展与优化;产业组织耦合是不同产业主体间的交互融合与共生发展。在产业组织耦合方面,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耦合通常是由分属于两大产业的不同主体的合作经营来实现的。不同产业主体间基于利益需求,建立起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新型合作组织,或直接从事跨产业经营,形成企业网络等新型经济组织;制度耦合则主要体F耦合产业间各项政策制度衔接和配合方面。
2 陕南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战略分析
2.1 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陕南位于陕西省南部,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气候温润,土壤肥沃,雨量丰沛,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作为国家限制开发区域、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陕南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区域内没有密集工业区,环境污染小,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同时,由于陕南地处中国南北交汇地带,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成为中国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最富集、特色最突出的地区之一。据统计陕南现有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国家级风景区45个,其中国家级4A风景区8个,3A风景区2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3个,国家水利风景区7个。
2)产业优势。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生态农业在中国推广以来,陕南三市因地制宜,有机结合地方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农业科技,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茶叶、核桃、板栗、魔芋、食用菌、生猪、蚕桑等特色农业种植,无公害果、蔬,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其中,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以富硒为特色的生态富硒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以安康市富硒生态农业为例,2012年,该市富硒食品实现产值94.4亿元,增速54.7%。当前,为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陕南各地结合产业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生态农业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商洛市提出建设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的战略目标;安康市以畜牧、茶叶、魔芋、特色瓜果和设施蔬菜五大产业为重点,积极探索生态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汉中市坚持走“有机、绿色、安全”生态特色之路,创立了猪―沼―菜、猪―沼―果种养休闲生态循环模式,积极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努力创建国家绿色产业基地。
目前,陕南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0%左右,比陕西省平均水平约高出19%。近年来,陕南各地紧紧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水资源,成功打造出一批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并辐射带动当地服务产业蓬勃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4年,陕南三市各类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生态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超过8 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400亿元。
3)交通区位优势。陕南位于“西三角”腹地(“西三角”是指西安与重庆市、成都市联合,组成一个对中国西部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三角形经济区),处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江汉经济区的交汇地带,是连接中国西北、西南和华中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区域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主干线纵横交错,特别是西康高速公路和即将建成的西城高速铁路,使陕南逐步融入西安一、二小时经济圈,与川、渝、甘、鄂、豫等周边中心城市的交通网络也大为改善。航空航运方面,目前汉中城固机场已经开通至西安、北京、深圳、上海等国内大城市航线,安康富强机场也正在筹建之中。随着陕南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运输能力的不断增强,长期制约陕南发展的交通瓶颈将被逐渐破除,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日趋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为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文化优势。陕南文化素有秦风楚韵之称,北接周秦汉唐中原文化,南承巴蜀、荆楚文化,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由于秦岭隔阻、巴山屏护,陕南在历次战乱中所遭破坏较少,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创造出稻田养鱼、植物性农药防治农作物害虫、农业间作套种、施用有机肥、循环生产等独特的农业生态文化。陕南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区域内两汉三国历史文化古迹、遗存和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从历史上看,陕南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源点,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出生于城固,张骞墓作为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标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古丝绸之路丝茶贸易的重要起点,陕南丝路文化资源优势明显。
2.2 劣势分析
1)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足,产品层次低。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模式、资金、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被视为两个不同的产业分立发展,业已明确的产业界限深刻制约了产业间的互动交融。尽管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起步较早,但对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整体上仍处于较低层次,主要表现在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少,产业链短,技术落后,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项目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
2)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主要以农村合作社、中小企业、旅行社和农户为主,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品牌和特色。由于缺乏市场调查和科学论证,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主要依靠生态农业资源优势,开发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观光、餐饮、休闲等较低层次,产品和服务差异性小,布局分散,管理粗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不强。
3)耦合主体整体素质不高,新型复合型人才紧缺。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大批具有突出专业技能和广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现有从业者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人文地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服务礼仪以及经营管理等基本知识匮乏。陕南有6所普通高等学校,每年培养旅游、农业、管理、营销专业毕业生数千名,但选择在农业企业和旅游企业工作的毕I生较少。传统的就业观使当地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十分短缺,既通晓农业知识又兼有旅游专业背景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更为匮乏。
4)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陕南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所辖28个行政区划中有20个国家级贫困县区,地方政府对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十分有限。现有的生态农业园区、绿色产业基地、生态旅游景区、休闲农业观光区道路、水电、通讯、网络、环保和相关服务机构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滞后,尤其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步伐。
2.3 机遇分析
1)战略机遇。随着中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一带一路”等国家层面战略规划的逐步实施,陕南从过去西部欠发达的边缘地区转变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区,秦巴扶贫中心区、“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源点。这些重大转变为陕南依托资源优势,调整传统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重要契机。
2)市场机遇。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两者的耦合互动、共生演进既是中国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体验田园情趣的市场需求日趋增长,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
3)政策机遇。为促进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各级政府在财税、土地、金融、投资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和优惠鼓励政策。各种面向陕南发展的专项资金、农业专项资金以及旅游专项资金优先支持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企业投资,出台了更具吸引力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工作程序,开辟绿色通道,积极为企业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4 威胁分析
1)消费者需求变化。随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以物质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转向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并重,文化、服务消费需求增长迅速,消费需求逐渐从基本需求型向多元需求型转变。以旅游为例,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基本需求正在向“商、养、学、闲、情、奇、新”等新需求、新要素拓展,旅游的商务需求、养生需求、研学需求、休闲度假需求、精神情感需求和探险寻奇需求不断增长,个性化深度旅游、私人定制旅游正逐渐升温。然而,陕南以观光为主的旅游市场结构显然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新需求,转型升级压力大。
2)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当前,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的新科技革命正逐渐渗透到现代产业的各个环节,利用新信息技术进行资源综合开发、产品生产、服务设计与营销推广是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起步较晚,网络基础设施、综合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难以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产业耦合发展的新趋势。
3)周边同业竞争者的威胁。近年来,与陕南毗邻接壤的川、渝、甘、鄂、豫等省市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并将两者的耦合发展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策扶持引导,初步形成了耦合产业链的网络结构,打造出一批极具特色的耦合产业新形态。如与汉中毗邻的绵阳、广元、陇南等市均为中国生态资源富集区,通过规模化的开发建设,一大批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精品景区和优质生态产品相继推出,力图在市场上占居更有利地位和争夺更多的消费者,从而对陕南生态农业旅游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4)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中国GDP增速在历经长达十多年的连续两位数增长之后,逐渐回落至个位数。受国内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陕南三市经济增长速度从2011年的15.3%下降至2014年的11.4%,且市场需求总体疲弱,支持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强,企业利润增速低迷。在陕南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尽管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耦合已经成为当地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方向之一,但由于资本投入增长乏力、生产成本上升,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耦合发展动力减弱。同时,经济增速放缓也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回落,增收难度大,居民消费支出意愿减弱。以生态旅游业为例,近年来,陕南接待境内外游客增幅、旅游综合收入增幅持续下降,市场新增需求不强。
3 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推进路径
3.1 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战略选择
从资源禀赋特点和国家功能区定位来看,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是陕南最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两大产业,两者耦合发展不仅符合产业演进规律,也与陕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契合。通过两大产业系统的耦合作用,能够推动陕南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带动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陕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发展现状来看,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还处在低度耦合阶段,耦合机制还不健全,产业发展潜力和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当前,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规划推进实施的历史机遇,树立“大耦合”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系统布局和顶层设计,降低产业耦合壁垒,扩大产业对接合作和创新互动,深化产业耦合层次,提高产业耦合综合效益。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等新产业形态,使其成为陕南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新动力。
3.2 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路径
1)树立“大耦合”观念,运用新思维,科学规划。在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过程中,首先需要打破传统封闭的发展观念,将两大产业系统间的互动耦合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并结合大数据思维、互联网思维、消费者思维,促进业态裂变和跨界耦合,推动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在产品、技术、资本、信息、市场、政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耦合。当前,尽管在陕南三市出台的相关规划中,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互动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但规划较为分散,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难以形成合力。要推恿酱蟛业良性耦合发展,必须打破地方行政区划障碍,树立开放耦合,协作共赢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区域层面的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规划,明确耦合发展的目标、重点、进程和路线图,引导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良性耦合和持续发展。
2)抓住机遇,创新定位,走多元化、差异化发展之路。面对周边地区严峻的竞争态势,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找准发展定位,形成特色,走多元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在耦合层次上,应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特点和产业发展趋势,逐步从产业链低端的对接合作向中、高端的耦合协同发展,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未来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是旅游产品中的教育要素及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体验,同时保护环境和社区[6]。为适应未来发展趋势,陕南在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耦合发展中,应充分利用陕南生态农业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充分挖掘具有教育功能和旅游价值的生态农业体验项目,对于具有养生功能或药用价值的生态农产品应进行深度加工和开发,推动其形成特色化、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体系。此外,汉文化、民俗文化是陕南文化的突出特色,在两大产业耦合内容上应紧密结合陕南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在开发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等传统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基础上,注重对陕南传统生态农业文化、丝路文化等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尤其是要主动传承陕南传统文化中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事习俗和丝路文化精神,打造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丰富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内容。
3)借力“互联网+”,搭建产业耦合新平台,促进产业深度耦合。“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互联网+”运用到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过程之中,有助于形成更广泛的产业链网络,促进耦合产业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创新,提升耦合产业系统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当前,“互联网+产业”已经成为陕南“互联网+”提升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搭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平台是推动两大产业深度耦合的重要途径。首先,搭建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产业耦合平台,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领域,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其次,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两大产业生产服务体系,深化互动合作,打造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生态农业旅游精品园区,积极发展私人订制农场、个性化定制旅游,开发陕南旅游手机APP,将线上操作、互动娱乐与线下生态农产品配送、生态农业旅游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综合化、智能化的生产服务体系。第三,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基础上,利用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微博、微信和APP等新媒体渠道,开展“线上线下”互动营销、整合营销和精准营销,促进耦合产业产品与服务从“传统营销”向“智慧营销”转型。
4)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为产业耦合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是推动产业耦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产业耦合目标的关键。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需要一大批既精通农业、旅游业专业知识,又熟悉新技术、新经济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从陕南人才建设现状来看,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在坚持和完善现有人才政策的基础上,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鼓励各地通过顾问指导、短期聘用、咨询讲学、科研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为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引才聚智。同时,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训平台,大力培养适应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陕南地方高校、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应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当地企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委托式培养、基地式培养、半工半读培养等多种形式,为企业输送具有复合性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在员工培训方面,企业必须改变传统封闭独立的培训观念,根据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对员工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建立跨行业、跨企业、跨区域的合作培训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协同合力。在培训方式上,结合员工实际,采取名师带徒、专家面授、模拟演练、交流研讨、拓展训练、网络培训、移动学习等多种形式,引导员工改变传统思维惯性,开阔视野,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培养员工自我创新意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自我创新能力。
5)优化产业耦合环境,强化支撑体系,推动耦合新产业发展。产业耦合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目前,陕南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政策机制、组织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激励机制还不健全,影响两大产业互动合作的部门、地区和行业壁垒还没有彻底破除。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完善两大产业系统间的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建设开放包容、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生态圈。优化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环境,积极推动陕南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养生农业等新型交叉产业发展,努力使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从初级耦合向深度耦合发展。
总之,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是陕南传统农业和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陕南实现循环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厚重的生态农业文化为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以生态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创新定位,走多元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新型交叉产业,增强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不断为陕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SIRAKAYA E,SASIDHARAN V,SONMEZ S. Redefining ecotourism:the need for a supply-side view[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9,38(2):168-172.
[2] 李建丽.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一体化的战略选择――对佛山迳口华侨经济区的调研与思考[J].广东科技,2005(5):72-75.
[3] 相 磊.黑龙江省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共生模式研究[J].华章,2010(29):19-20.
[4] 杨 红.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产业链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三峡库区为例[M].北京:济管理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