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意义范文1
论文摘要:21世纪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表现为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竞争,国家迫切需要各种创新人才。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人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让学生“百花齐放”,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现代教育对“以人为本”赋予了新的内容,就是面对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教师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在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健康成长,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认识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在教学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既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育人之本
教育的真谛绝不是捧上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应是捧出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每个生命成为他自己。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对学生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和整体划一的评价方式,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观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教鞭下,教师是教书的机器,学生是学习的机器,教师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那就是应该视为教育上的失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向传统的评价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对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1983年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九个方面组成: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拓宽了智力的范围,学生智力的不同主要是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所致,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该把它视为一种财富来珍惜和开发。
这样的“学生观”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都用这样的“学生观”去看待学生,就会对每一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从学生实际出发是备课之本。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前期工作,这项准备工作关系到教师施教过程的质量。课备得好,讲课有条理,重点突出,难点容易突破,对问题解释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备课不仅要关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要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需求。具体地说,就是以课堂作为教育背景,设计一个从人到物和谐发展、变化的可行性方案,重点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物,物只是人在此背景下完成思维变化、发展的附属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习取决于他本人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为他们呈现了什么内容。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从学生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维和整体观察”的认知心理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意识,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是认识世界、增长才干的过程。例如,生物课中的“细胞的分裂”就以橡皮泥做实验的形式进行,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理解了“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进而发展到从抽象思维模式中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讲究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学生的思维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也要给予关注,什么时候强调形象思维、什么时候开发或强化抽象思维,在备课中都要有全面的安排。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过程,备课中教师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只是理清如何把完整的理论知识讲给学生听,求的是自身清晰的思路,而学生感觉怎样、如何思维,是通过形象思维模式还是抽象思维模式获得知识,或通过学习学生思维能力要提高到何种程度则不尽然。因此,教师所讲并非学生能听、会想、能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即备课时设计的教案、学案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通过教和学的过程,实现学生素养的形成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2.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是授课之本。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上要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活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因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牵着学生走路的状况,尽量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独立思考,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问题,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知识规律,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不强求一致的标准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穿针引线、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来推导结论过程,领悟发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例如,“种子的结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描述出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可采用实验的方式进行。课堂开始,通过学生介绍自带的种子,引出问题:这些种子外形不同,内部结构是否一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由教师演示玉米的胚乳被碘液染成蓝色的实验(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再经过学生动手实验、相互讨论、教师引导,结合教师展示出的种子结构图,找出胚轴、胚根、胚芽、子叶、种皮等各部分的位置,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各部分的功能,逐步发现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如小组实验应强弱搭配,实现合作学习,教师的重心应向能力弱的学生倾斜,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容易的题由他们展示;点评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对他们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通过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使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获得知识、构建知识,增长能力,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结果。
3.关注学生发展是评价之本。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技能及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课题,按现代教学改革的理念,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则是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学评价形式多种多样,这里就笔试形式谈点看法。笔者认为: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要想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命题就要侧重知识的再现(如概念、结构名称等),这类题目只能评价学生的记忆力,而评价其他能力的因素甚少;要想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命题时需侧重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与判断、实验的操作与实践、对文字的描述与表达、对图文的理解与转换等(如综合性和开放性题目),并且对这类试题的评分没有刻板的标准,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只要符合要求,具有一定的综合水平且言之有理即可。考生做这种试题不仅没有恐惧感、压抑感,而且充满着创造的激情和情趣,这不仅能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较好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知识拓展等应用能力,对学生个人成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示例1: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人借“酒”表达情怀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一句带“酒”字的古诗句(前后要连贯) , 。
示例2:生物实验探究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①提出问题;②建立假设;③设计实验方案;④实验检验;⑤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有人以“绿豆种子的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为题进行了实验探究,以下是实验探究中的两步:
提出问题:干燥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浸没在水中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而潮湿的绿豆种子在合适的温度下却能发芽。那么,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建立假设:请围绕“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你的两个假设。
假设一:绿豆种子萌芽与温度高低有关;
假设二:
假设三:
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充分认识“能力”的多样性和具体表现形式,把握好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应提高的能力标准。只有这样,才利于把握现代教育的本质和评价的意义,落实“以学生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备课、上课、评价都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教案的设计、内容的导入、质疑的激发、知识的传授、疑难的化解、能力的评价等各方面都要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把握好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教师的努力,挖掘出每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漆权.创新与创新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
[3]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00-01
高中数学新课程强调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部分,所以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1.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1 积极调动原则。判断一节高中数学课的好坏,不在于教师教的有多好,语言多么的精美,而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调动起来,是否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当中来。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好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及时肯定学生课堂表现出来的优秀举动,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乐学。
1.2 成功体验原则。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问题的解决,积极地参与发言,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在成功的体验中,学生得到认可,学习动机增强,愿意与同学分享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适时的点拨,课堂的肯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备教材备学生,注意考虑问题的设置,给学生增加体验的机会。
1.3 和谐民主原则。和谐民主的氛围是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与指导。不使用语言暴力及体罚待,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对待学生因非智力因素出的错误,应以一种宽容的态度面对,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爱和关心中成长。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自觉、自强、自律的能力,能够做到以正确态度面对自己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因为教师的威慑强迫自己去做。
1.4 渗透灵活机动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渗透没有定法,在实施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为目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不能死板渗透,留下很重的渗透方式的痕迹,这样就会有作秀的嫌疑,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2.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
2.1 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课堂教学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心情良好则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情绪低落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所以,在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
1.1.1 重视教学民主,参与群体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既是教学目的,又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一种自主的境界。学生具备了学习能力后主动地获取知识,做到无师自悟,无师自通,而它的基础就是教师平时的民主教学风格,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学民主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并能主动地提问,敢想、敢表白,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要敢于让学生想、说、做,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去获取知识。
1.1.2 运用合作教学,培养群体意识。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学生必须了解群体的目标任务,然后试着去达到这些目标,而这样的了解不是自动的调节结果,必须经过学习,考虑到合作活动中方法和观点的多重性,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因而学生在观点上会有一个较大的协调过程。这种协调大致有两类:顺应和同化。同化大多被看作是一种主动的调整,顺应则是个体认识结构的变化。这种协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有效地防止孤癖型学生的产生。
2.2 克服浮躁心态,强化内控心理。由于学生的浮躁心态,造成学生在"反馈控制"阶段所做的大量工作是:纠错、改进、提高。要改变这种现状,措施很多,其中确定一套正确的操作程序是非常必要的。
2.3 确定评价导向,体验成功愉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效果的价值判断,评价的形式一般有相互评价、自我评价等。学生参与的评价过程实质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相互评价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步肯定评价法,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这样的相互评价,不仅保护了同学,帮助他树立自尊、自信,鼓励他自强,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对人、对事客观公正,善于待人的品质。而自我评价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通过评价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而提高学生做人的品质。
2.4 培养创造性思维,促进素质全面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有利于他们将来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进行更大的创造,更好地为人类造福。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不仅加深对教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灵活运用旧知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发现教学的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通过这样有序、有目的引导、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5 扭转学困生的心理,让他们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学困生是教学中最令老师头疼的,但我们要知道,学困生不是笨,很多都是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通过活动,学生了解到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尝试去煅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就不再讨厌数学了。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创新
0 引言
纵观国内外物理实验教学,都是通过物理实验训练,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主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物理是理工科生的一门必修课,实验室应该是大学生学学物理最有效的和收获最丰厚的场所。通过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实验课不仅能使大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他们掌握实验操作的技能,而且能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培养大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实验课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对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加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模式。
1 研究教学对象,完善教学大纲
理工科学生的培养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理工科人才。所以,基础学科的教学应该考虑理工科学生的需要。教学大纲是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的基本根据,应该体现改革精神,服从课程结构和教学安排的整体要求。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的制定既要反映本学科的特点,又要培养大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科学的判断力,高度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的创新能力。
1.1 开设综合型实验,坚持基本技能训练
把基本技能训练安排成综合型实验,既能突出学生对实验的主动性和对实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学物理理论知识的连贯性也有条件开展综合型实验,使得实验内容紧凑,丰富,知识点连续性强,为开展更多的实验内容提供基础。例如,声速测量,热敏电阻温度特性研究等实验,除了可以训练学生各种技能外,还可以利用学生重视实验结果的心理,使学生充分参与实验,满足大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和方法的愿望,实现教学科研相结合。
1.2 开设设计型实验,与理工科结合
淘汰验证性实验,添加与理工科紧密结合的实验,展现理工科物理实验的特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开设“传感器特性研究及应用设计”实验,转变了过去的专门化,单一化实验在认知上的脱节,增加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
2 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1 教学理念需改变
我们至今大部分教学仍然是填鸭式,验证性实验教学。有些实验几十年没有任何变化,更糟的是,有些实验仪器更加集成化,整套设备就一个箱子,学生无需理解实验原理只要打开电源开关等少数几个步骤即可测得合理的数据。在日益庞大的学生数量面前,实验室的人次数翻了几倍,但是实验老师人数并没有大幅增加,老师的工作量和压力就可想而知了。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个人认为,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式下,学生层次扩大,人人都应有被教育的权利,这样迫切要求我们的实验课内容应该拉开档次,增加更多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完成必修的课程,还应该更广阔地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设演示实验,这样同时能解决实验老师缺乏的问题。
2.2 集体备课,确保实验课的质量
在上实验课之前,我们要进行由实验课老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参加的课前讨论,发挥集体优势,深入理解实验内容和准备工作的要求,明确实验的重难点,确保学生的基本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2.3 把好实验预习关,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写出预习报告,熟悉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等。如果准备不充分,对所涉及实验内容理解不透彻,实际操作时就会无所适从。这样做就能有效地把握实验的每一个环节,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提高实验效果。
2.4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表现形式直观生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扩大教学量,对于实验室没有条件开设的实验,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模拟实验使学生有所了解,使学生了解新方法,新技术在物理领域中的应用。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介绍与实验室有关的知识和背景,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介绍与实验室有关的知识和背景,有助于知识的拓展。既节约了时间,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
3 实验器材的完善是实验教学的根本
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大规模,学生的人数剧增,与之呼应的实验器材的扩充,实验课老师的不足和其流动性频繁等诸多问题,对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何保证实验室能够满足正常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已经是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了。最基本的原则是保证器材的完好,除了相应配套的实验守则和规章制度约束外,还需要管理实验室的老师与上实验课的老师及学生相互配合好。这就要求上实验课的老师应有强烈的责任心,要求他们非常了解实验仪器的性能,能够及时处理实验中仪器的故障,并详细地写出要上的每个实验的实验报告,填写好实验室工作记录,这样可以对仪器的管理责任分明,避免相互的推诿现象,保证良性循环。如果的确无法自行修理好损坏的仪器,可以联系生产厂家,平时应该做好仪器的防尘,防潮,防腐,防热,防漏电,防震等保护措施。
4 勤工助学的优势
勤工助学的学生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学生本身而言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其次,可以通过实验室管理和维护自身得到了锻炼,部分减轻实验老师繁杂重复性的工作。实验课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比理论课更为突出,那么要求一位老师同二十几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到达很好的互动效果,难度很大。如果此时有对实验项目熟悉的勤工助学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上实验课的学生进行辅导,他们能更加有亲和力,能更好地与学生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从而达到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新的理念,激发新的思维,新的挑战,呼唤新的方法。通过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对学生实验操作的对比分析,清楚地显示出教学内容及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表现在学生对新的实验内容的兴趣和实验的主动性增强,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任文辉.开设物理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2005,18(2):81-82.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化学课堂 学科整合
化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化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化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根本上决定化学学科中素质教育的落实情况。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掌握操作技能、培养科学素养必不可少的过程。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给化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教学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创造了新的教学模式。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笔者就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意义进行初步探索。
一、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在班级授课中,大量地、系统地、有效地向学生传递人类的文化科学知识,讲授法无疑是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方法,接受学习仍然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其实,讲授法并不是注入式的代名词,讲授不得法容易变成注入式,但是,讲授得法,则很富有启发性[3]。在这样的状况下,有意义的问题应该是如何让教师讲授得法,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的教学途径。运用计算机于化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是一种有益的、值得探索的方法。教师的有意义教学主要体现在对课堂的设计和掌控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恰当的、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从方法和策略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上得到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所提供的主动参与活动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空间和舞台,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二、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局限于师生之间的形体语言、表情、简单的问答和少量的练习。运用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可使教学变为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增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轻松地接受知识,探讨知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内驱力[4]。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起点,也是发展智力的起点。如何才能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持久地发展呢?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实物投影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学、爱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任何教学改革,教师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应根据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化学课堂教学和化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觉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起初是问题的探索者,后来成了掌握答案的主人翁,从中他们感受到了自身的力量和智慧,进而形成了自尊和自信的心理素质。在新环境中他们不再畏惧或胆怯,自然,探索会更卓有成效。这正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
总之,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交流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把新课程理念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化学教学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1(8):86-87.
[2]姜伟.化学信息化教学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8):116.
[3]张楚廷.教学论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279-280.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意义范文5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我建议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
一、从现实生活寻求学生心灵的震动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设置问题时,我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背景材料。有时利用乡土案例,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乡土案例由于发生在本乡本土,有的为学生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在时空上贴近学生,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联。因此,教师要适时地利用乡土案例,引起学生更多的关注,并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求知欲,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处处有活例,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要让大多数学生在每一门学科中都有少量的高峰体验,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都寻求对自己的价值的积极认可。”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才能把学习中的被动变为主动。教师可通过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来达到此目的,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快乐地学习、生活。
二、在和谐课堂中激发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不仅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在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课堂气氛严肃、刻板沉寂。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而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是发挥不出来的。所以,一定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种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上思想政治课时,充分运用体态语言来传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点的强调,同时也运用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来表达教师对知识、对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在语气上,通过轻重、缓急、抑扬、快慢等变化进行教学,在语态方面,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体现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在其乐融融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出来,主动性自然被发挥出来,也就不再有思想政治课毫无生趣的结果了。
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不再满足于是什么,而要深究为什么,因而老师在教学时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干扰学生,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下,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完成创新过程。
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最直观可行的工具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并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将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可见,在现代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还要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景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生涩与呆板,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在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踊跃发言,激烈讨论,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来。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这个教学要求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和平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对教材的内容给予适当的简略或补充,或展示有关最新最热门的讨论观点及意见,这样既讲授了课程内容,又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既讲授了必修内容,又扣住了时代脉搏,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四、与班会课有机结合,使知识真正落到实处
新课标既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根据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把课堂当成学生成长的乐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和平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机地结合班会课,使知识教育结合实际生活,落到实处,发挥出实效。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到政治教育的实用性,又能带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实际生活中更能体现知识的价值,以及运用知识的乐趣。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酵工艺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培养
国内外同类高校对于发酵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研究,较多研究的是如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变过去纯讲授的上课模式。也有研究教学内容改革问题,主要集中在改革过于陈旧的理论知识和增加当代新的发酵理论知识上。但是这些教学研究往往是对全国任何一所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酵工艺学课程教学而言的,缺乏针对性。其研究成果对于像我校这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价值有限。
目前国内外同类高校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纯粹的理论教学课程的研究,对于在发酵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创新环节的研究内容极少,而有系统地主要针对发酵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创新环节的研究,并与国内外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教师的科研成果相融合,目前笔者还未发现类似的研究项目。
一、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进一步修改完善专业课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增设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基本理论可靠、论述准确、信息量大,尽可能地包括该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
2.重点、难点的突出性。
采用以科研促进教学,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把研究内容充实到讲课和实验中,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可能通过大量的彩色照片、课件、录像,将枯燥乏味的操作流程变得生动形象;课件的制作力求图文并茂,收集大量的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图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3.实践教学建设力度的加大。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并结合现阶段的实验条件,尽可能地多安排实验教学,让学生外出参观,使学生对发酵工艺的操作过程、企业的实际生产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
科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面临知识类别空前复杂、研究程度日趋深入、成果信息日新月异的现状,这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的知识容量和教学效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不断修改完善专业课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应以科研促进教学,及时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把研究内容充实到讲课和实验中,以提高教学质量。
2.更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推动着教学的手段、方法、内容、模式、规模以至体制、观念诸方面的变革,大学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许多知识需要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传授给学生。针对现在学生思维活跃、爱思考、好动的特点,教师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彩色照片、课件、录像,以读书报告与学科发展相结合,课堂提问与专题讨论、平时测验与期终考试相结合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关注本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教师可要求学生写出综合性读书报告,阐述本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亲自写出示范读书报告,让学生分析讨论,从选题到基本格式,从收集资料整理总结到写出读书报告,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不能学到的知识。
4.结合生产实践,开设综合性实验。
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的能力,笔者首先利用100L啤酒生产线在实验室进行综合性试验,然后将学生带到生产现场,了解目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希望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养成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通过长期的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分层次的发酵工艺学教学研究是以后研究的一大趋势。不同层次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一样,不能用同一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去要求每一所院校。笔者的研究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的。
目前,众多院校的研究学者已经注意到发酵工艺学理论教学与企业需求的脱节问题,针对发酵工艺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创新环节的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只是缺乏专门针对此项内容的系统研究,希望有志同仁能对此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林剑,郑舒文,王长海等.发酵工艺学的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02,18,(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