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1
关键词:呼吸式双层玻璃幕墙外墙装饰特点优势
中图分类号: TU7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人类人口的增加、资源的减少、环境的破坏,节能环保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传统的建筑外墙装饰施工中所用的玻璃虽有一定的节能装饰作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它们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和人们的需要了。为了适应新的时代新的变化,产生了呼吸式双层玻璃幕墙。呼吸式双层玻璃幕墙具有保温、节能、防噪、防尘的特点,它还能随着天气的变化自动的改变自身的特性,有很好的装饰效果。所以要根据呼吸式双层玻璃幕墙的特点,加强其在建筑外墙装饰施工中的应用。
1呼吸式双层玻璃幕墙工作原理
玻璃幕墙(Glazed Curtain Wall),是指由支承结构体系与玻璃组成的、可相对主体结构有一定位移能力、不分担主体结构所受作用的建筑护结构或装饰结构。墙体有单层和双层玻璃两种。呼吸式双层玻璃幕墙又称双层幕墙,是由内外两层立面构造组成,形成一个室内外之间的空气缓冲层。外层可由明框、隐框或点支式幕墙构成。内层可由明框、隐框幕墙、或具有开启扇和检修通道的门窗组成。也可以在一个独立支承结构的两侧设置玻璃面层,形成空间距离较小的双层立面构造。内外幕墙之间形成的空气缓冲层是一个通风间层,在这个空间中空气处于流动的状态,热量在这个空间中流动,形成热量缓冲层,从而调节室内的温度。
2呼吸式双层玻璃幕墙的形式分类
2.1 按气流的组织形式分类
(1)在水平方向上以幕墙柱间为单位,在垂直方向上以一层为单位。从楼板面进风,在顶棚下面排风,直上直下,每个单位单独进行排风和进风。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气流便捷的流通;(2)在每一个幕墙柱间的竖直方向都打通,形成排风竖井,相邻柱间各层要隔开,从一层的下部进风口进风,从这一层的上部排风口排风。但这种形式的双层玻璃幕墙不适宜高层建筑,柱间隔太小,不方便清洁;(3)排风口和进风口错开,以便气流转向相邻柱间排风口的形式是一个便于清洁幕墙的形式;(4)设置一个总的排风口,把各层进风都收集到总的排风口排出,借助房屋的高压差形成强烈的通风气流。
2.2 按构造原理分类
2.2.1 封闭式内循环体系式
按照双层幕墙的构造原理可以把双层幕墙分为外循环式双层幕墙和内循环式双层幕墙。在内循环式双层幕墙中,外层幕墙采用中空玻璃、隔热型材形成封闭状态。内层幕墙采用单层玻璃或单层铝合金门窗,成可开启状态。利用机械通风,空气从楼板或地下的风口进入通道,经上部排风口进入顶棚流动。由于进风为室内空气,所以通道内空气温度与室内温度基本相同,因此可节省采暖与制冷的能源,对采暖地区更为有利。这种形式的幕墙适合冬季寒冷的北方建筑。利用内循环式双层幕墙的通风间层和建筑物的排风管相连,形成一个空气可以自由流动的循环系统。夏季可以利用此循环系统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室外,冬季则可以把利用玻璃幕墙产生的温室效应积蓄的热量传到室内,节约能源。
2.2.2 敞开式外循环体系式
敞开式外循环体系式也就是外循环式双层幕墙。在外循环式双层幕墙中,外层幕墙采用单层玻璃,在其下部有进风口, 上部有排风口。内层幕墙采用中空玻璃、隔热型材,且设有可开启的窗或门。它无需专用机械设备,完全靠自然通风将太阳辐射热,经通道上排风口排出室外。从而节约能源和机械运行维修费用。夏季开启上下通风口,进行自然排风降温。冬季关闭上下通风口,利用太阳辐射热经开启的门或窗进入室内,可利用热能和减少室内热能的损失。
3呼吸式双层玻璃幕墙的应用优势
(1)节能。呼吸式双层玻璃幕墙又称双层幕墙,是由内外两层立面构造组成,形成一个室内外之间的空气缓冲层,这个空气缓冲层是一个通风间层,在这个空间中空气处于流动的状态,热量在这个空间中流动,形成热量缓冲层,从而调节室内的温度。呼吸式双层玻璃幕墙可以通过温室效应和烟囱效应的原理进行节能。
(2)通风。双层玻璃幕墙中间是一个通风间层,换气层,可以自动的将室外的自然风输送到室内,给室内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空气。
(3)隔热。幕墙中间的空气缓冲层可以把外界的热辐射挡在缓冲层之外,起到隔热的作用。
(4)防噪。呼吸式双层玻璃幕墙是双层的幕墙,具有很好的隔音效果。
(5)美观。幕墙能随着天气的变化自动的改变自身的特性,在外观上给人以大方、亮丽的感觉。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4呼吸式双层玻璃幕墙在建筑外墙装饰施工中的应用
4.1 箱式双层玻璃幕墙
箱体式双层皮玻璃幕墙又称单元式双层皮玻璃幕墙,它是对幕墙空间进行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划分,以特定幕墙分隔为单位,形成不同箱体,每个箱体都设置开启窗,由底部进风口引入室内回风,在幕墙内产生由下向上的空气流动,通过热交换从上部排风口排出热量。在建筑外墙装饰施工中应用箱式双层玻璃幕墙可以阻止噪音和废气,保持屋内的空气新鲜。
4.2 井箱式双层玻璃幕墙
井箱式双层玻璃幕墙就是利用比较深的竖井和箱式单位做成的幕墙。竖井比较深,温差比较大,可以加速空气的循环流动,提高通风的效率。这种形式的玻璃幕墙适用于较低的,多层的建筑。
4.3 走廊式双层玻璃幕墙
利用通风间层形成的形成的外挂式走廊的走廊式双层玻璃幕墙具有保温和通风的功能。这种幕墙的进气口和排气口位于每层的楼板上,利用通风调节盖板控制通风,利用缓冲层阻挡高温热量,保持室内温度。
4.4 多层式双层玻璃幕墙
多层式双层玻璃幕墙主要是在水平方向设置通风层,外层幕墙设置很少的开口。在冬天的时候。可以把外层幕墙的通风口关闭,利用通风间层形成的温室效应保持室内的温度。由于外层幕墙的来口少,因此可以有效的防止噪音,适合外部噪音较大的环境。
4.5 可开启式双层玻璃幕墙
一般来说,可开启式双层玻璃幕墙指的是可以完全开启的幕墙。在夏季,开启的外层幕墙可以作为遮阳装置。在冬季,关闭的外层幕墙和内层幕墙之间形成缓冲层,可以有效的保持室内的温度。
5结语
综上所述,呼吸式双层玻璃幕墙又称双层幕墙,是由内外两层立面构造组成,形成一个室内外之间的空气缓冲层。这个空气缓冲层是一个通风间层,在这个空间中空气处于流动的状态,热量在这个空间中流动,形成热量缓冲层,从而调节室内的温度。总的来说,呼吸式双层玻璃幕墙具有保温、节能、防噪、防尘的特点,它还能随着天气的变化自动的改变自身的特性,有很好的装饰效果,所以要充分的利用呼吸式双层玻璃幕墙的优点,更好的运用在建筑外墙装饰的施工中。
参考文献
[1]焦爱新.建筑外墙装饰施工对呼吸式双层玻璃幕墙的应用[J].中国连锁,2014(20):244-245.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2
关键词:夏热冬冷被动式太阳能采暖 可应变
中图分类号:TK5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二氧化碳排放过量,我国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尤其在夏热冬冷地区,冬夏持续时间长,气温变化大,非采暖地区在冬季面临着极大的空调能耗问题。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保成为热点,建筑生态设计所关注的视角应从依靠设备技术解决问题转向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将建筑界面的可应变设计作为更重要的发展途径。在建筑设计中通过被动式太阳能设计进行采暖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有效方法,然而对于夏热冬冷地区,重要的矛盾在于,建筑物的冬季性能主要是隔热、气密、集热、蓄热,夏季性能主要是通风、夜间换气、隔热、夜间辐射、蓄冷。两个季节的建筑特征恰好相反,因此在被动式太阳能采暖设计的同时要考虑其带来的夏季负面效应,针对建筑的夏季特征做出应变的设计。
1直接受益系统
直接受益是指阳光直接透过南向窗户,室内构件作为蓄热体。对于直接受益系统应使用蓄热量大的材料建造墙体、地板等构件。针对夏季的应变设计,则需要考虑避免过多的蓄热量以及使热量向室外空气中尽快散失的问题。法国马赛的一组两层节能住宅有着这样的设计:在每户的南向墙面仅仅开必要的窗洞,60%的面积用蓄热量较大的厚墙筑成,并且在墙外侧附加一层较宽且能翻转的铝百叶板,和蓄热墙间形成空气间层,通过调节百叶改变空气间层的封闭程度。冬季白天开启百叶板使蓄热墙接受太阳辐射贮存热量,夜间关闭使之向室内散发热量。夏季的处理正好相反,白天关闭百叶但留进风口和出风口保证蓄热墙尽量少蓄积热量,夜间则开启百叶使热量尽快散发。(图1.1)
2 蓄热墙式系统
2.1特隆布墙体
特隆布墙体(trombe wall)是一种通过玻璃和墙体的构造组合形成的界面,由法国工程师Trombe Michel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图2.1)其构造是将表面涂成深色的蓄热墙体置于一个南向的玻璃界面后。这是一种兼具玻璃温室效应和烟囱效应的界面,利用被动式太阳能既能在冬季借助温室效应采暖,又能在夏季促进通风降温,实现双极控制。
将特隆布墙体与窗体组合起来运用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方法。例如图2.2中用简单的图示表达了这种考虑,将特隆布墙体和窗体进行一定角度的结合,冬季上午通过窗体获取太阳辐射,下午特隆布墙体又为夜晚蓄积热量。针对夏季,这种组合装置需要做一定的应变设计,窗体设置可调的遮阳装置,而特隆布墙体中玻璃与蓄热墙体之间的空腔则应有能打开的通风口,或者能将玻璃打开而避免温室效应。(图2.2)
2.2水墙
图2.3 拜尔住宅水墙构造
图片来源:《建筑师技术设计指南
――采暖、降温、照明》
根据特隆布墙的原理,可以利用水蓄热系数高的特点,构造出一种水墙式界面。水墙由竖向管道状容器组成,这些管子通常是由半透明或透明的塑料制成的,以便光线透入室内,管中的水可以是清澈的,也可以加入任何颜色[30],这使其构成的建筑界面在阳光的折射下将会获得很美的光影效果。太阳能专家史蒂夫・拜尔(Steve Baer)在美国墨西哥州为自己设计了一栋住宅,在玻璃内侧用装满水的圆桶垒成厚墙充当蓄热墙,圆桶向玻璃的一侧涂成黑色,向室内的一侧涂成白色,玻璃外侧设计了一组隔热百叶窗,在室内通过一根绳索可将其升起或放倒。冬季白天,将百叶窗放倒至地面,作为反射器,以增加太阳能的采集;冬季夜晚,将百叶窗升起,减少热量向大气的散失。夏季则相反,白天将百叶窗升起,减少太阳辐射热;晚上将其放倒,加快热量的散失。(图2.3)
另外,还可以利用水的流动性,将水充入墙体内的间层或导管内,通过调节间层或导管内水量的多少对墙体的隔热性能及热容量进行控制。若将此种墙应用于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的西墙,冬季墙体导管内不充水,空气间层加大,隔热性能提高而有利于保温;夏季使腔内充满循环流水,大部分太阳辐射热被水流吸收带走,既阻隔了日晒,又获得了热水[31]。这是一种很好的应变设计,实际操作上的问题在于前期投入大,维护技术复杂。
3 被动式太阳房
为了使太阳能有效集热,可设置被动式太阳房达到采暖目的。例如利用建筑南向的缓冲空间,如阳台、通廊、小门厅或者屋顶空间,设置蓄热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缓冲区升温改善冬季室内舒适条件。但要注意处理夜间由于玻璃面积大造成的夜间散热量增加的问题,一般设可调节的覆盖体,夜间将玻璃面覆盖以保存热量。在夏季,则应解决好遮阳问题,设置可调节的百叶装置,并使玻璃面能够尽量多的开启,以利于夜间通风。被动式太阳房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式:(图3. 1)
3.1直接型太阳房
位于阳光房和内部空间之间的落地窗使阳光能直射入室内,在玻璃窗上设开启窗,组织内外空间的热气流循环。还可在室内设置蓄热墙,白天通过墙壁、地板蓄热,夜间可拉下保温窗帘,蓄热体将热量逐渐释放出来。夏季则要做好白天遮阳的处理,夜间应能使阳光房的玻璃能尽量打开。阳光间里若种植植物,能形成富氧的室内空间。
3.2对流式太阳房
将位于阳光房和内部空间之间设置蓄热墙,在墙上开设上下通风口,组织内外空间的热气流循环。蓄热墙上还可以少量开窗,使室内可以直接获得阳光辐射热和自然采光。还可用蓄水体作为蓄热墙。夏季的设计原理与直接型太阳房相同。
3.3辅助型太阳房
图3. 2 吉沃尼的屋顶辐射捕捉系统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资料自绘
将太阳房的屋顶做蓄水池或设置装满水的塑料袋,白天太阳光将水加热,受热的天花板以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递到室内,夜间“水池”盖上保温盖板,继续向室内散热,保持室内温度。夏天,只需白天盖上板,夜间打开便可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吉沃尼研制了一种屋顶辐射捕捉系统,屋顶由两层屋面形成空腔,倾斜的屋面根据太阳高度角和朝向确定。冬季百叶打开,屋顶形成一个蓄热系统,夏季百叶关闭,屋顶则成为隔热间层。(图3. 2)
结语
现今的建筑,与自然相适应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这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则在于建筑界面的应变,作为建筑师,也应该减少对设备的依赖,而回归到注重被动式设计所带来的舒适性。将传统被动式采暖方式针对季节的变化而做出应变设计,这样才是真正可持续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3
一、加强中学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据报道,上世纪末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上世纪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二、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和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4
一、让中学生认识环境化学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到上个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国家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生抓起.
二、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1、通过化学课堂教学使环境保护成为每个中学生的自觉行动
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探究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化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十多种.它们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会造成大气污染。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结合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5
关键词:概念 规律 联系 运算 图题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都采用了“3+X”高考模式,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对地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地理学科的分值所占比重较大。地理学科命题重视背景材料的新颖性,对学生应用学科内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针对文科综合考试中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应该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制定适合自身的复习策略。以下就具体的复习方法进行探讨:
一、狠抓概念,注重记忆
地理高考始终是以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载体的,以地理学基本思维方法为主体,然后将研究对象落实到极为现实的“区域”中去。而概念正是促进消化的“催化剂”,只有概念清楚了,在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准确无误;也只有把概念弄清楚了,才能对地理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吸收、应用。因此,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加以对比,抓住各自的本质特征,理解记忆其中的差异,如时区、区时,近日点、远日点,气旋、气团,寒潮、寒流,地质作用、地质构造等,并通过整理,弄清概念的层次关系,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
二、掌握规律,把握原理
地理事物的成因、发展、变化及性质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了规律和原理,在高考中可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对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点重在记忆,而对于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点则重在理解。因此在复习中务必掌握以下一些原理: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依据;3.大气组成成分和大气热状况;4.大气运动;5.海陆分布对季风环流形成的影响;6.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判断;7.海陆间循环;8.河流补给和水资源利用;9.内外力作用的变化及其机制。掌握了这些规律、原理,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不显得枯燥。
三、注重联系,综合把握
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往往是一环紧扣一环,一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就可能引起一系列要素的改变。例如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氯氟烃等)造成的温室效应和人类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引起全球气温的上升,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又引起了沿海部分地区风暴潮、海岸侵蚀、洪涝和海水倒灌等自然灾害,给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地理复习中应注重学科内部各知识点间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寻找跨学科交叉渗透的切入点。
四、狠抓“运算”,注重理解
地理计算不同于单纯的数学计算,强调地理事物空间变化规律的理解,只有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并在大脑中建立地球公转、自转以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等现象的空间印象,才能真正掌握地理运算技能。对此,可通过分类练习加以提高,主要内容包括:1.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2.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3.太阳高度角的计算;4.昼夜长短的计算等。
五、拓展视野,提高能力
目前的地理考试注重能力培养,与当今社会关注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热点问题关系密切。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加强问题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增加教材以外的新知识,关注有关人地关系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例如全球温室效应,西部开发、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工程的建设,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农业、工业的战略调整,光化学烟雾事件等。
六、重视图题、发散思维
在地理高考中,读图分析题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分析能力,是区分学生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地图题对想象力、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联系和组合有充分的了解。
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岛屿所属的大洲是(B)。
A.亚洲 B.欧洲
C.大洋州 D.北美洲
2.该岛的气候特点与日本比,其共同点是(A)。
A.具有明显的海洋性
B.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下
C.降水季节变化明显
D.雨热同期
解决此题的关键首先是在大脑中建立全球五大洋、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各个地理区域的大致经纬度范围以及相对位置关系。例如对于亚洲这样一个区域,必须了解其分布在北半球,纬度上位于81°N~11°3′S之间,经度上位于169°40′W~26°8′E之间;在海陆位置方面,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周围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其次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地理要素的记忆库,即某个区域的气候(气温、降水)、植被、地形以及人文要素。例如亚洲的中亚,地形以丘陵、草原为主,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沙漠、温带草原气候,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如此就建立了中亚这个特定区域上的属性知识结构。最后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纬度范围58°~59°,经度5°)判断该岛屿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所具有的地理特征。
因此,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6
【关键词】传感器;大气环境监测;应用分析;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在自然环境的活动日益频繁,为了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运用、消耗及浪费程度也日益严重。这种现象不仅给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污染,这对人类的健康、生活的质量等多方面都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这就需要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全面性的监测。传感器技术是一种专一型、小型化的仪器,其具有高灵敏性、低成本、高适用性等优点,因此其所具备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人类对传感器的分析与研究也是十分迫切的。
1传感器的类型及运行原理
1.1传感器的类型
传感器是一种将物理能和化学能转变成电信号的配件,按照运行原理可将其分为化学传感器与物理传感器两大类。化学传感器主要是通过将化学吸附、化学反应等现象转变成电信号以达到信息传递目的的仪器。物理传感器则是将监测过程中的极化现象、电压效应、热电反应、磁致伸缩、磁电效应等转变成有用的电信号,以此实现信息传递目的的过程。
1.2传感器的运行原理
传感器系统通常是由分子识别系统与转化系统两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分子识别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被监测的对象进行合理性的识别,其主要功能是将化学能与物理能进行转化的过程,此外,传感器的质量选择过程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子识别系统在对识别对象进行监测的过程中,首先是与识别对象进行初步的接触,随之产生电变化、光变化、化学变化与热变化等现象,这些现象都会直接性的转变为与之相适应的电信号。
2传感器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1 监测N Ox气体的传感器
氮氧化合物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同时也是引起光化学反应的主要污染物。矿石等化石燃料进行燃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产生NO 2 与NO ,这些气体会对大气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对NO 2进行监测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氮氧化合物在氧电极上发生反应,值得注意的是,硝化杆菌是通过硝酸盐转化而来,其能够使硝化杆菌的呼吸功能有效增加,并降低氧电极反应过程中的氧气浓度,以此来争夺NO2 。因为硝化杆菌主要是通过硝酸盐转化形成的,所以其所具有的选择性与抗干扰性都是相对较高的,同时通过借助硝化杆菌的氧气消耗量与过氧电极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对亚硝酸盐的浓度进行精确性的计算。
2.2监测SO 2 的传感器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硫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酸雨与酸雾形成的可能性,同时也会对大气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相关研究者为了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硫进行合理的监测,其把含有一定量的亚硫酸盐氧化酶成分的肝微粒体放置于醋酸纤维膜内形成亚细胞类脂类物质,其与氧电极结合构成安培型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对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和酸雾的过程进行全面性的分析。亚细胞类脂类物质在对亚硫酸盐进行氧化的过程中,也会消耗一定量的氧气,使得氧电极周围的氧气浓度有所下降,同时会产生电流效应,最终显示出亚硫酸盐的浓度值。
2.3监测甲烷的传感器
甲烷属于一种清洁性的燃料,但当其在大气环境中的浓度达到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四时容易发生爆炸现象。有关研究发现,从自然物质中获取甲烷的氧化细菌,并将甲烷作为其唯一的呼吸能源,同时消耗氧气。借助该反应把甲烷氧化细菌放置于醋酸纤维膜内,通过传感器对甲烷进行实时监测。当甲烷运输到细菌池时,细菌会对甲烷进行吸收,该过程会有氧气的消耗,从而会引起传感器内部氧气浓度的降低,进一步使得电流量下降,最终获得有效地甲烷浓度值。
2.4监测CO 2的传感器
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气环境中温室效应的发生。常规的传感器通常会存在各种挥发性酸与离子的干扰。相关研究者利用自养微生物与氧电极的二氧化碳传感器,该传感器在二氧化碳浓度为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十二时存在线性关系,且灵敏度较高,并且能够进行自动的、连续性的实时分析。中国研究者发明了一种借助指示剂对二氧化碳进行监测的光纤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能耗低、体积小等优点,其适合于对现场进行长期性的自动监测。
2.5监测其他气体的传感器
甲醛是一种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危害的有毒物质,其具有长期性、隐蔽性以及潜伏性的特点。中国研究学者在综合分析国外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对甲醛传感器展开了相关方面的研究。其主要着力于对甲醛的光化学、电化学、金属氧化物、表面声波等传感器的相关特性展开探讨。例如,将发光细菌固定于聚乙烯醇凝胶中,并将其与信号转换器结合在一起,其便可将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之后通过遥感器进行接收,对待测物质的毒性及浓度进行有效地监测。此外,一些研究者利用埃希氏菌作基质,借助琼脂对其进行固定,并与传感器相组合构成生物传感器。借助其对大气环境进行连续性的监测,对大气中甲苯、苯等有毒物质的浓度变化进行实时性的监测。
3总结
近几年来,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并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该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人类广泛关注的社会难题,人类正在致力于对环境监测研究。传感器监测是一种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分析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可以对大气环境进行持续性、及时性的监测,此外,其所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以及所具有的多种优势也是其他方式所不能具备的。但是,由于该技术在运用过程中存在一些缺点,这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郝学元.用于环境参数测量的传感器实验平台构建[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6):9-10.
[2]于拴道,张江亚,唐尧华等.环境温、湿度及光照三合一传感器设计[J].电子科技,2011,24(6):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