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市场的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市场的前景范文1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期货;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066-02
一、概述
金融衍生品(即金融衍生工具)是一个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概念,是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建立起来的,其价值是标的资产价格中衍生出来的衍生金融产品。它主要包含期权、期货、远期合约、互换交易及利率、汇率、各类价格指数等。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能够帮助金融机构管理者更好地进行风险控制。从微观方面来说,金融衍生品的功能主要包括规避风险、发现价格、套期保值及提高金融创新能力等。从宏观方面来说,金融衍生品在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国家总体的金融风险、吸纳社会闲置资金、有效地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及提高交易效率等方面起着很大作用。
在发达国家最早推出的金融衍生产品主要为外汇类合约,之后便是国债类、利率类、股票类及互换类等,最后才推出信用衍生产品。而在新兴的一些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则主要以股指期货作为其首选的衍生产品而入市。中国的金融衍生品还刚刚开始,场内市场还未正式交易,而场外市场规模有限。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金融期货交易试点虽然遭受了挫折,但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证券市场的逐渐成熟,人们对发展金融衍生品又渐渐关心起来了。同时,金融衍生品的复杂多样性以及随着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产生的企业危机和市场的不稳定性等表面现象,又将使人们心存疑虑而不敢尝试。经过充分的考虑中国国情,我们很容易找出适合中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道路,即以股指期货作为主要突破口,逐渐发展国债期货、利率期货等其他金融衍生产品,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和政府的作用,以遵循强制性演进的模式来渐渐完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机遇
1.经济的不确定性或者风险管理系数的上升都将导致衍生品市场发展需求的急剧增加。在不断的改革与发展中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起来,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渗透全球市场的程度以及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大大提高,各类商品价格的变动频率就更高,速度将更快,变化范围也会更大。这些都会造成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同时面临着需求约束、市场竞争及风险管理三大难题。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允许市场参与者选择和管理风险。但是企业对经济不确定性所引起的一系列有关风险的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期货市场在多数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正确或充分的认识。2000年中石油在美国开始发行股票并上市时,美国投资者就针对性地提出了1 000多个问题,其中多数问题都是有关企业如何管理石油价格的风险。所以,如果没有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及其在风险管理经营中应用的意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及全球化就会不容易实现。金融衍生品就犹如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防弹衣和轻兵器。
2.竞争机制的实施及竞争压力的增大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动力。中国经济开放程度是全方位的而其面临的竞争压力亦是全方位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将会很有效地促进中国综合国际竞争实力的进一步提高。充分利用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作用,深化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提高金融行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就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所提供的风险管理的职能来看,不断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必将会是中国金融深化发展的首要选择。
由于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的速度飞快,中国金融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相当大。对于竞争战略方面,我们必须通过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来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及其整体的对外竞争实力,但是不能让给境外市场和外国金融机构侵入中国最活跃、最具成长性和盈利性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及其服务领域。在这一领域美国已经是走在前面,亚洲地区的新加坡也是飞快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国际金融中心之间淘汰性的竞争中有着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金融衍生品对中国发展的益处
1.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能够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在经济市场化的条件下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就是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实现最大利润,或者在利润给定的情况下承受最小风险。所以想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在风险控制和盈利两个方面协调好。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有利于降低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并降低风险。
2.金融衍生品市场能够使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增强自身的市场意识、强化企业管理并且加快他们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期货市场可以运用其价格的功能和套期保值的功能使参与在其中的各类企业增加控制市场及避免风险的能力;促进提高企业产品质量;从而使企业管理者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综合考虑价格、成本、效益和风险等经营管理问题;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3.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能够提高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综合竞争力。中国的金融体系相当脆弱,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使得中国金融体系完全暴露在金融危机爆发的系统风险之下。所以中国特别需要在金融对外开放的同时实施健全体制和机制来增强对抗外部冲击的能力,并搭建好抵抗外部冲击的屏障。金融衍生品市场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而有着轻骑兵和战略制高点的特别意义。总之,在开放条件下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并牢牢掌握市场控制权对于维护金融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金融衍生品发展的现状及其前景的展望
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金融市场改革与对外开放的逐渐变化,为发展依托金融领域对冲和风险管理需求而产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外汇及本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过程来看,2007年8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推出人民币外汇货币的掉期交易,涵盖的五种外汇币种包括人民币对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港币。自从人民银行于2005年4月推出债券远期交易且交易量逐年增加后,于2007年9月又推出了远期利率协议业务。本币衍生品在创新中寻求发展。从衍生品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来看,在衍生品市场中活跃的不仅是国内的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渐对外完全开放,截至2007年底已有上百家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得到了金融衍生品业务的经营许可证。
2010年6月3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发展第二届高峰论坛”上提到中国应该稳步推进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目前主要是基础性金融衍生产品,可发展结构简单且报价透明的信用衍生产品。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谢多曾经指出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并且还是市场主体对于风险控制的需要。不能仅仅因为金融危机的发生,就全面否定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表示赞同该观点。他认为,在未来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将从过去三十年的高增长时期转入到平稳增长阶段,这需要市场提高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并降低对资金运用的风险,其中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提到从全球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和监管在金融危机后的改革来看,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已经从危机中渐渐恢复,并实现了从复杂到简单的过渡,这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金融衍生品的总体发展趋势。巴曙松认为,就产品结构方面来说,金融衍生品市场正在从纷繁复杂的结构性衍生品向基础性的衍生品过渡;就市场功能方面来说,金融衍生品市场正在从投机向风险管理过渡;就产品形式而言,金融衍生品市场正在从非标准化逐渐向标准化过渡;就监管约束方面来说,金融衍生品市场正在从较为松散的监管纪律向更加谨慎方向过渡。
近几年来,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产品的推广速度大幅度提升,很多产品都开始出现在市场,并且有着很好的成绩。不过,与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仍然有着很大差距。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还有很多发展问题(如产品缺位、市场规模过小等)急需解决。
五、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建议
市场基础性设施是否得以完善是金融衍生品市场能否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只有市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投资者们才会有长期进行投资的准备及动力,金融衍生品市场才会有稳定的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建议:一是要优先发展简单产品,降低监管的难度;二是可优先发展场内衍生产品市场,比如股票利率期货和期权及汇率期货和期权等,从而为场外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慢慢积攒有益经验。因为场内交易有着非常严格的监管与交易体系及保证金政策等很多的制度保障,会比较安全;三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从而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四是加强金融衍生品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的研究,并建立透明的市场环境;五是提高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品的研发及金融衍生品的定价能力。通过自行制定的人民币衍生品的合理报价,提高中国金融行业服务效率,从而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实力。
六、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于金融衍生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目前发展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应优先发展基础性的金融衍生产品,主要以结构简单且报价透明的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作为非实物性的产品,其在创造高额利润的同时,也蕴涵了巨大的风险性。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它的发展前景需要社会各部分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郑秀君.中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历程分析及启示[J].江苏商论,2008,(7):167-169.
金融市场的前景范文2
关键词: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监管模式
1 我国现行金融市场监管模式所处的环境
我国的现行金融市场监管体制基本上是由这几个阶段发展而来:由最初的央统一监管,再到经历分业监管过渡期,分业监管体系的确立,最后到我们现在的由我国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以及保监会形成的金融监管模式。然而,由于我国现阶段不断完善和调整的金融结构,以及现在不断被深化和发展的资本市场,我们国家的现行金融模式所处的环境堪忧,很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都暴露出很多缺陷和问题,我们也必须在新型经济体的影响下,对现在的金融监管模式进行深化改革,从而寻找出适合我国的金融市场监管模式。本文就先分析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模式所处的环境,以及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首先,我国的金融分业监管模式与现在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方向不符合,也不一致。目前的全球范围内,金融业已经在向混业经营的趋势发展,而统一监管是今后金融业监管模式的潮流,加之现在不少的国家都在实行统一监管的模式,尤其是在最近才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国家也必须去适应混业经营,以求未来的金融业能够跟上世界的步伐,所以,实行统一金融监管模式有其必要性。
其次,分业监管模式面对现在的环境,已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了,被“混业经营”取代,退出历史舞台也是大势所趋。现在我国的分业监管的业务内容也不同以往,更多的被混业经营替代,况且,我国的现代金融体系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众多的金融机构也加入这个市场,我国的金融结构也是越来越复杂了,业务边界也不再清晰,分业监管的模式受到严峻的考验。
最后,金融的衍生品具有其自己的特性,这为分业监管提出难题。因为我们都知道金融的衍生品的交易与一般的商品交易不同,比如它的交易价格可能是随时变化的,它的交易也是比较开放的,而且,它交易的市场范围非常广,可以是全国的,也是全球范围内的,所以相对一般的商品很复杂;再加上衍生品具有组合经营的能力,我们现在的监管力度根本很难做得到的,对我们金融市场的监管人员,市场上的参与者都提出了高素质要求,所以,针对现在的金融业环境,我们进行监管模式的变革就尤为重要了。
2 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的监管
新兴经济体就是说的我们某一个国家或我们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事态很好,成为我们现在的一个新兴的经济实体。而我们国家就作为新兴经济体两个梯队里的第一梯队成员。在前几年出现的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对于金融监管的模式,改革方案就引起了各国各界的关注,也带来了很大的争议。我们现在出台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就是为了弥补以往金融管制过程中的放松所存在的弊端,这个方案的实施,对我们的金融监管和金融体系的运行产生巨大的影响。金融市场监管失灵会导致我们的金融和经济体系巨大的混乱,甚至会危害到整个国家或者世界的经济发展.也就是说明这需要我们的政府对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监管,这样才能让我们的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呈现出经济的全球化,金融的自由化发展,这也导致金融业市场环境趋于复杂。在不少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中,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国家的市场经济,在我们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也都以不同的形态展现了危机和对国家经济的损害。现在现在摆在各国面前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做到有效的监控金融市场的风险。对于我们的新兴经济体来说,金融市场监管模式更多的是意味着寻求金融甚至我们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上的安全。金融的自由化就是要把我们的新兴经济体推向世界的市场,在我们目前的环境看来,我们有些国家的金融创新与发达国家的金融衍生品发展还是有些跟不上步伐,这也就使得我们的这些经济体在面对金融风险时没有了较强的抵御能力。所以,面对新兴市场经济体,我们的金融创新和监管就是对立的两方,我们如果加强监管的力度必将会阻碍金融创新:而一旦监管力度减弱就会导致我们的整个经济体处于风险之中,所以我们要如何选择金融市场监管模式就成为了我们新兴经济体急需解决的问题。
3 金融市场监管模式
新型经济体下我们的金融市场监管模式可以分为以下这四种:功能监管、机构监管、单一管制机构监管、目标监管。本文分别从这四种金融市场监管模式做一下探讨与选择。
(1)金融市场的功能监管模式。随着我们现代金融产业的不断发展,金融产业组织结构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机构间的界限,各个金融机构间也开始了融合发展。因此,我们选择金融机构的功能监控模式能有效的实现对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其实,金融业的一个职能就是资金的融通,其主要的活动内容就是为最终借款人和最终贷款人提供一种或者多种中介服务。所以,我们的金融市场的功能监管模式应该是针对金融服务的不同功能来设立相应的监管部门,而我们对于相同职能的金融市场我们可以通过同一部门进行监管,从这里考虑我们就能够保证金融监管的一致性,也就是保证了各金融市场之间的公平竞争,这种监管的模式将会使我们管制机构的功能更加专门化,这种模式适用于比较集中、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
(2)金融市场的机构监管模式。所谓的机构监管模式就是将我们的金融体系分为银行、非银行金融中介、保险公司这三大市场。主要是我们的政府分别对着三大市场设立监管机构,通过对相应市场里的进入权、市场活动内容等进行相对应的监管。该模式能有效的较少多头的监管,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监管模式。
(3)金融市场的单一管制监管机构模式。所谓的单一管制机构监管就是我们政府部门设立一个监管主体,由他们来负责我们所有金融市场的监管活动。这是一种比较集中的监管模式,其优势就在于监管上具有规模效应,也能够防止监管部门的拆分。
(4)金融市场的目标监管模式。该模式是根据我们金融市场的监管目标进行划分,每个市场监管的主体负责其监管目标的实现。金融市场目标监管模式的开展是在高度集中的金融市场上,而指定的目标针对性强,也能够正因为此该模式的执行能力很强,但是这种模式必须受多个部门同时去监管,有时会出现重复监管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降低了监管的效率。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金融市场的监管模式都是为了应对现在出现的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发展带来的众多问题。我们新兴经济体旨在通过不同的渠道模式,通过相应的手段来加强我国金融业市场的监管,我们都是朝着繁荣金融市场做出努力与探讨。
参考文献
[11薄扬.金融危机下的全球金融监管反思.东南亚纵横,2009(12)
[2]葛敏,席月民.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统一监管模式选择[刀.法学杂志,2005.3.
金融市场的前景范文3
关键词:市场经济 金融行业 影响
对于金融产业而言,简单的讲就是资金与银行的合作关系,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工业生产的经济之外,我们基本上很难再找到其他与经济相关的非金融领域了,所以金融业几乎渗入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商品在生产、流通和销售方面都能遵循市场的需求,并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的重新配置资源,这种非人为因素的操作使得人民的需求对市场的需求更加的合理,这对于金融行业的规范是很重要的,避免了金融业被人为操作的可能性,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金融产业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明显的,尤其是在规范性方面,目前,金融产业主要包括银行保险业、信托产业、证券投资业和租赁服务业,这是目前最普遍的金融产业了,而这些产业看似和百姓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放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关系和影响程度就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在:
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让整个社会的货币和物质交换更加符合人民的需求状况。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对于任何商品而言,人民需求旺盛程度越高,产品的销售也就越好,而对于同一类产品而言,产品的质量决定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消费者的群体数量,所以对于同一类产品而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也受到消费群体的影响,这本身就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对于金融行业而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虚拟货币支付和现金支付更加的频繁和庞大,这对于金融服务行业而言是极大的挑战,当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以为无论是虚拟货币支付还是现金支付,都需要有庞大的服务团队来为各种交易提供保障,比如说在目前银行服务当中的电子汇兑,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时期,往往支付方在完成转账之后,需要好久才能到账,而现在及时转账及时到账,让许多交易变的更加的快捷,且过去大多数商家都需要为完成一笔交易在银行排队等候,而现在通过网络交易,可以瞬间完成,这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行业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从业务的种类到业务的范围也都在随着人民的需要不断的完善。如果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那么势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这是任何一方都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金融服务行业而言也是一种推动和促进。
金融业的发展也显示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在大多数百姓的生活中,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升,百姓在理财方面越来越关注,所以金融行业当中的投资债券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一项居民理财现状调查中,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都知道通过银行或者债券公司来把自己空闲的资金保值或者想办法让他们升值,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认为存银行符合自己的需要,还有已部分人坦言自己没有过多的空闲收益。这说明大多数人度知道理财的重要性,都希望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更多的收益,这是金融产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各种投资服务项目才应运而生,对于到底是先出现了这些服务项目还是先有了人们的需求观念转变,笔者认为是先有了这些服务项目,往往这些金融服务项目都有一定的市场前瞻性,在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人们在这些方面还没有很清晰的认识的时候,这些项目的出现,让一部分人眼前一亮,有了更多实际的想法,这些想法也从原来的朦胧状态变成了真实可见的、可以实施的想法,所以我们说金融业的发展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对这些项目的需要,当然,如果市场的发展在前,而金融服务产业的发展滞后,那么市场的发展要想注入新的活力就会变的更加困难。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金融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满足市场的要求,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总体态势是好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包括:伴随着服务项目的不断增加,快捷和高效成为这个行业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人们越来越发现,安全成为影响金融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金融业当中的网络服务项目,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相关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从信息泄露到各种诈骗,这些原本和普通百姓没有联系的事件都在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而层出不群,这对于监管部门而言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也对金融服务行业的操作规范和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是广告式的金融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百姓往往在选择中很难甄别,在现有的很多金融服务类项目中,各种虚高的广告让消费者很难对服务内容有彻底的了解,这也导致许多金融纠纷案件的发生。
笔者相信,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让金融业的发展内容更多,服务也更加人性化和到位,反过来讲,金融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则,任何一个服务项目的推出,反映出的是这个项目在市场中的需求比例和需求层次,只有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项目才能最终生存下去,这也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所以,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需要有完善的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而金融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必须有同等程度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二者之间必须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谁偏离了方向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涛.我国部分地区金融深化问题实证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李伟明.对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4年02期
金融市场的前景范文4
关键词:金融数学;现代金融市场;市场应用
一、引言
时代的发展带动了金融市场的进步,而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相关金融理论也日益完善,如金融数学。当前,在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数学充分发挥了完善市场信息、提供精确指导的作用,其已经成为促进金融市场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金融数学学科概述和前景阐述
(一)金融数学的学科含义阐述
金融数学多数应用在金融市场中,是一种基于数学优势构建的金融模型,以此分析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多领域交叉理论学科。由于金融数学的主要功能,其也被称为数据分析金融学和数理金融学,深受金融领域从业人员青睐。例如,很多相关领域从业人员都利用金融数学研究金融市场的内在变化规律,以此为实践活动提供科学指导。综合来看,金融数学是一门融合数学与金融领域的尖端经济学科,其不仅具有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也广泛涉猎金融领域,还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将金融理论和数学建模紧密结合,以此精确分析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从金融领域来看,金融市场中传递的信息数据庞大,各项信息内容烦琐复杂,这给市场分析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结合当前金融市场发展形势,科学利用数学建模工具构建模型,分析金融市场信息成为新的重点课题之一。基于此,我国各大高校也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开设了金融数学专业,以此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关注金融领域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化人才,并且该专业的开设还有助于促进金融数学学科应用范围的扩大[1]。
(二)金融数学学科的前景
在20世纪90年代,数学学科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成为现实,这是数学学科和金融领域融合的萌芽时期。1995年,美国的经济学教授刘遵义最早利用数学模型思考金融问题,其通过实证比较、数量分析及模糊评价等数学手段,成功对马来西亚等地区在当时经济背景下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及由经济危机引发的金融体系崩溃与重塑情况进行预测。自此之后,数学科学对金融市场的预测可行性得到验证,相关领域人员开始关注这种利用数理方法与金融信息结合预测金融市场的方式。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这种方法逐渐发展为成熟的体系,并得到大范围应用,如今更是形成了金融数学学科,深受相关领域人士的关注。金融数学学科的形成不仅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进行有机融合,也简化了原本烦琐复杂的金融行业入行流程,降低了经济领域入市门槛,这为我国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金融数学学科的发展可以有效指导经济领域学者和专家利用数学模型等工具强化数据分析精确度,构建更为全面的风险防控体系,并且有助于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保障系数,为经济市场实现稳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另外,金融数学学科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保障我国经济市场平稳运行和发展的关键,研究前景极为光明。
三、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我国金融市场在运行发展过程中一直遵循安全可控、互赢互利的原则,坚持公平、公正、安全、稳定发展理念,对金融开放时机和开放力度等进行充分把控。同时,我国也一直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以此为国内金融市场增添生机,而这一举措的实施也为金融市场的发展质量提升提供了支持。现阶段,金融市场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下,已经形成更为完善的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这为外资金融企业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投资环境,增加了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国金融企业的吸引力。同时,随着金融市场发展成熟,我国逐步取消了外资金融机构的超国民待遇。另外,在日益完善的金融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指引下,金融市场监督管理方式逐渐呈现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尤其是引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等国际通行的监管标准体系后,我国的金融管控体系更为完善。此外,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是我国金融经济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海外金融机构开始对内投资、开展金融活动,并与我国金融机构深化国际合作,金融市场大门彻底打开[2]。
(二)金融市场运行机制持续发展完善
近些年,我国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为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参与交易的市场品种,使我国金融市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对我国金融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安全、完善的运行机制,如金融市场中的利率汇率会随着发展不断革新,这为国家金融市场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更好地发挥了市场供求关系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作用。另外,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有效改善了外汇储备管理机制,推动了外汇市场的有效发展,为金融市场开放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加强金融市场制度建设是强化发展的根本,运行机制持续完善发展是保证市场自律性、透明度的关键,不断完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发展是保证市场秩序的基础。
(三)金融机构顺应形势不断深化改革
金融机构不断提高竞争力可以明确展现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而结合时展形势不断深化改革,则是有效预防与化解金融风险,为新时代金融企业安全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举措。同时,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金融机构通过找准金融市场定位,大幅度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巩固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地位。另外,在改革支持下,金融市场的创新力度在不断加大,并且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趋势。金融机构结合市场需求改革的局面,有效促使金融市场以现代化经济发展为标准进行创新,并对现有的金融工作流程进行完善,以此为金融市场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并开创更多具有贴合实际需求的新产品和新业务。目前,在科技力量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先进金融工具、技术理论转化为具体成果,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充足动力。因此,顺应时展形势积极深化改革是推动金融市场向高端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3]。
四、常用的金融数学模型
(一)现值公式模型
在金融行业中,投资者要想提高投资成功率,必须要了解待投资事物的具体价值,科学落实资产评估。只有投资者正确计算出想要投资事物的具体价值,才能得出正确的报酬率,然后再依据折现率和现值之间的关系利用现值公式完成计算。现值公式需要利用复利公式进行推导,复利公式为:F=P(1+r)n(其中,P代表本金,r代表年息,F代表最终值)。在此以下述内容为例进行阐述。在电子商务普及的今天,网络购物成为流行的购物模式,为激发大众的购买欲,获得更多的客源,大多数网上购物平台开始推出分期付款服务。
(二)线性规划模型
线性规划模型可以实现模拟计算和评价,也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并能够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指导。该模型主要是通过minZ变量函数公式(Z:决策变量;x1,x2:非负),结合目标函数计算出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以线性等式作为函数的约束条件,从而最终确定决策变量的取值范围,得出可行解。同时,以ST函数公式为约束条件,Z为最优值,求得最优解。若无最优解,则说明该线性规划为无解。在财务活动中,决策是支持活动落实的基础。因此,可以结合财务相关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构建线性规划模型,计算出最优解,并结合获得的结论指导财务活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这是促进投资活动实现科学决策、降低投资风险的有力保障[4]。
(三)金融风险效用函数模型
财务投资是一项风险较高的经济活动,在开展相关活动时,有效规避风险是所有参与人员关注的重点。在投资活动开展过程中,科学评估未来收益决定着该项投资活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同时,此项环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时间、政策等都会对最终的评估结果产生影响。为精确评估投资活动,掌握投资存在的风险,可以根据风险效用函数模型中收益和期望值之间的偏差程度进行判断,如果偏差程度越大,则代表风险越大,反之,则风险越小。
五、金融数学在金融市场中的创新应用和优势
结合上文关于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常见金融数学模型的分析可知,如今金融数学与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并且在金融市场中创新应用金融数学是应对当前金融市场发展不足、为其提供动力的关键。结合时展形势,现阶段国内金融市场中金融数学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金融数据库
金融市场基于金融数学学科理论,以精准、真实为原则构建大数据库,可以为其发展提供有效支持[5]。而金融领域积极引用先进技术,可通过信息收集整合及建立数据库的方式为其发展进行有效背书,并通过科技化手段有效促进金融数据实现精确化应用。同时,在建立金融数据库之后,其可为银行等一系列经济主体有效开展相关金融活动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从而在真实可靠的信息数据支撑下,增强业务的安全性。另外,通过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还可更为直观地展现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形成金融行业整体发展曲线,便于金融市场参与者浏览、分析相关信息,从而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
(二)优化金融业务处理
随着信息化、科技化成为时代主题,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体系支持下,传统复杂烦琐的经济交互和金融手续处理模式得到优化,并且处理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随着社会中数学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电子化金融业务处理模式逐渐成为主流趋势。此时,各类企业主体及民众进入金融市场的手续不断简化,门槛逐渐降低,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多活力,并且技术的支持有效提升了金融业务反馈及处理效率。因此,在金融数学手段助力下,金融业务处理电子化逐渐普及,实地办公层面对金融业务的处理效率得到有效优化。
(三)数学模型分析
金融数学在不断发展应用中,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并且金融数学的普及也加快了金融市场的资本化发展进程。在金融市场秩序建立过程中,金融数学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股票行业、保险行业等传统金融行业在新时期适应发展变化、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目标。具体来看,通过构建金融数学模型,可实现精准分析及预测金融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运行规律和发展方向,也就是借助金融数学模型,可为金融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可参照的真实指导信息,由此可知,金融数学可以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另外,金融数学模型获得的分析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力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有效降低金融市场崩盘的风险概率,还可以为金融领域相关政策的推行提供准确的保障和反馈。因此,利用金融数学构建数学模型,分析模型运行机制,是促进金融市场平稳发展的有效保障[6]。
六、结语
在当前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数学为金融领域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例如,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金融数学领域知识内容,搭建金融数据库和数学模型,可实现精确化分析、预测金融市场发展的目标。同时,借助金融数学的支持,原本烦琐的金融工作流程得到简化,促使传统单一的金融领域逐渐向股票行业、证券等领域拓展。除此之外,金融数学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也可以助力风险管控体系更加完善。由此可知,金融数学在金融市场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金融市场发展现状,阐述了常见金融数学模型,并探究了金融数学在金融市场中的创新应用方法,以期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洪波.金融数学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1(21):157-159.
[2]薛博文.浅谈金融数学在市场层面的创新应用[J].商讯,2021(26):106-108.
[3]陈白露.金融数学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影响及推动研究[J].商讯,2019(28):81-82.
[4]赵梓竣.探讨金融数学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影响及推动[J].现代国企研究,2016(22):94.
[5]张凯.金融数学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影响及推动[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6):162.
金融市场的前景范文5
一、我国金融市场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建设时间比较晚,又加上受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使得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就使得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现出受金融市场影响不大的特点。
1.在我国企业的资金筹措中,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主要是靠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来间接实现资金筹措,没有条件或缺乏压力甚至没有能力到金融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单一的融资渠道给企业的资金筹措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企业的资金供应量紧张,企业资金缺口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大多都受到资金的困扰;银行对企业的软约束,助长了企业吃银行“大锅饭”的状况,不利于企业资金筹措能力的提高,养成了企业对于银行的消极依赖心理,企业财务工作者不关心和研究金融市场,甚至连起码的金融知识都很缺乏,这将使企业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要求。
2.我国资金难以实现向高收益的企业流动。金融市场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资金的供应者和资金的需求者的直接接触,使资金流向资金收益率最高的地方。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欠成熟,管理体制不健全,使企业不愿涉足金融市场,而都向银行伸手,银行又迫于一些政策性的约束很难在效益不同的企业之间做出最优选择。例如,一些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能比较容易从银行取得资金,但一些经济效益不好、产品老化、滞销、利润率低甚至亏损的企业也能够靠一些手段取得借款,而这样的资金投放或者根本无利可图,或者成为“肉包子打狗”。这种状况反过来又使企业不重视资金的合理利用和回收,无法体现在资金运用上的优胜劣汰。
3.金融市场对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的培育能力差。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所有企业、厂商的资金筹措和投放都要通过金融市场。由于金融市场是一个开放的经济领域,在这里可以做到公开和公平竞争,能够有效地优胜劣汰,因此它会迫使企业不断加强财务管理,优化财务状况,提高盈利水平,以图在市场竞争中立住脚跟。经过市场的锻炼,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才会真正走向成熟。因此,金融市场对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的培育能力是十分明显的。但如果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或企业不参与金融市场,也就丧失了对企业的这种培育能力。
4.企业资金筹措的信用工具较少,且流通不畅。我国金融市场可以运营的金融工具品种不多,数量较少,使用不广泛,即使发行股票和债券,企业也没有自主权。在发行股票的多数企业中,能够上市交易的十分少,大多属于内部发行,无法交易。至于各种短期票据,虽然可以运用的范围很广,但其流通却受到诸多的障碍,例如,由于各企业的资金紧张和信誉低下,普遍不愿接受商业票据的转让;银行对票据的承兑贴现业务兴趣不大,企业间大量的“三角债”,使得票据违约现象十分普遍,呆账、坏账大量存在。
5.金融市场对企业价值的反映程度不够。在金融市场发育较为充分的国家里,通过金融市场反映企业价值是通常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企业未来的收益按照金融市场的平均价格水平子以贴现,以此作为衡量企业价值大小的参照物。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人们对企业价值的概念不太关心,企业价值的衡量缺乏标准,这主要与我国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场有关。即使是上市公司,由于股民对企业价值和股票的账面实有价值观念不强,进一步助长了本来已经十分严重的股市投机行为,使得股市价格与企业的真正价值偏离较大,甚至失去联系。
二、美国金融市场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
1.美国社会因有着比较健全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决定了美国企业的筹资是以直接筹资为主,财务经理的主要职责就是密切关注和研究资金市场,保持本企业的资金运动与金融市场运行的平衡。企业为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要得到资金;从整个金融市场来看,企业是储蓄的亏空单位,因此,企业财务经理必须研究通过金融市场取得资金的有关问题,例如,可用的筹资方式和来源是什么?怎样才能有效率的取得资金?最节省的筹资组合是什么?对筹资来源的收益和偿付时间及形式是什么?等等。
2.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为企业在资金筹措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企业灵活地保持负债筹资与资金运用之间的平衡(配比平衡原则,mathing principle)创造了方便,相应地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在负债经营的条件下,要以具有相同现金流动的对应资产来抵补负债,或以具有相同现金流动的负债来对应资产,这称为配比平衡原则。一个企业在组织资金的来源和资金的运用时,不但要逐项考虑资产与负债之间的配比平衡,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总体配比平衡。企业运用资金形成资产的时间和期限是连续的,从金融市场上取得资金(负债)的时间期间也是连续的,而不同的资产运用和负债形成又是相互交错的。企业在运用资金时的配比不平衡是永远存在的,发达的金融市场条件为企业解决这种配比不平衡创造了条件。这要比只是或主要依靠间接融资的情况(例如我国目前的情况)对企业要有利的多。当然,发达的金融市场只是为企业解决这种不平衡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至于企业如何通过“拆西墙补东墙”的方法来使用资金,还主要依靠企业财务管理者的周密计划安排,灵活调度资金供需,即不能过于机械而坐受呆滞的损失,也不能不考虑债务到期不能偿还而造成的风险。这就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将刺激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3.美国健全的金融市场,使得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必须将“违约风险”、“变观性”、“债务偿还期限”和“通货膨胀”等问题作为主要内容之一。
资金通过金融市场在企业间的流转,主要依据用预期收益率来表示的“价格”进行,但资金在各企业间的平衡过程,不仅仅是依据预期收益率,而且同时也依据风险率的大小。不同的金融票据有不同的风险率,各种金融票据竞相争取资金,必须提供不同的预期收益率。在各种金融票据的风险率相同的情况下,金融市场上处于平衡状态的各种票据所提供的收益率也必然相等。但是,不同的金融票据,其“违约风险”、“变现性”、“债务偿还期限”和“通货膨胀”都各不相同,这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为了合理地衡量风险与收益,争取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最合理的配比,就必须研究各种票据的“违约风险”、“变观性”、“债务偿还期限”和“通货膨胀”问题。
因为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企业在筹措资金时或进行证券经营时,就必须拿出足够的精力去研究这些问题。而由于我国工商企业没有面向金融市场的条件和压力,在我国工商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就几乎没有上述内容。
金融市场的前景范文6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金融市场;流动性
Abstract:Increasing liquidity is a basic function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However,it can be seen in the subprime crisis that asset securitization can lead to financial market liquidity deflation in some cases. This paper is in accordance with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asset securitization on financial market liquidity,sorts out the relativ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and makes a brief comment on the literature.
Key Words:asset securitization,financial markets,liquidity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0)10-0026-04
一、引言
流动性就是指一项金融资产转换成现金的能力。若一项金融资产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快的速度转换成现金,则该资产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一般来讲,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主要是表示金融市场的资金宽裕程度,若市场中的资金比较宽裕,则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就较强,金融市场也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否则市场的流动性就比较弱。传统的经济观点认为,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以及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来形成的,但从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些产品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为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同时这些资产价格的涨跌也能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宽裕程度造成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就是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产生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最早的资产证券化就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当时美国的储蓄信贷协会由于受“Q条款”的制约无法提高存款利率,导致这些机构存款的吸引力大幅下降,为了解决储蓄信贷协会的流动性困境,政府部门决定启动资产证券化,为储蓄信贷协会提供流动性来源。因此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从其诞生之时就是为了增大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因此增大流动性也成为了资产证券化的一项基本功能。随着资产证券化及其衍生品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到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其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有效地支持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泡沫。次贷危机爆发后,资产证券化产品价值的大幅度缩水也造成金融市场流动性的紧缩,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梳理和评述国内外学者关于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影响的文献,以更好地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资产证券化既可以为金融市场增加流动性,也可以造成金融市场流动性的紧缩,学术界也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因此本文从这两个方面来梳理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影响的文献。
二、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正面影响
传统的经济金融理论认为,在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出现之前,金融市场中的资金需求者主要是通过发行传统的直接融资工具或者通过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流动性需求,当然发行这些传统融资工具来满足流动性需求还需要达到一定的“发行标准”,比如在证券市场中进行融资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财务要求或者净利润要求,在银行是否能获得贷款也要视银行的审查而定,这就是说资金需求者并不是只要发行金融工具就能够获得流动性,他们的投资活动受到一定的“投资约束”,只有达到一定的条件才能获得流动性,同时在某些时候也需要视市场的情况而定。但自从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出现以后,市场中的“投资约束”状况越来越少,市场有慢慢消除“投资约束”的趋势,比如银行可以将自己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进行证券化来补充自己的资金缺口或者流动性缺口。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发生改变的还有它们的融资方式。商业银行通过将持有的抵押贷款等非流动性资产进行证券化来获得流动性,从而实现了传统融资方式向隐藏在市场中的融资方式的转变,这也使银行体系逐渐丧失了其传统功能,导致它们类似于一个“影子银行”(黄元山,2008),在这种“影子银行”体系中,银行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的证券化,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市场体系也逐渐向市场导向的金融市场体系转变。在这些背景下,市场中的融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投资主体可以通过不断的证券化或者衍生化来满足自己的流动性需求,这样市场中的“投资约束”状况将越来越小,甚至逐渐消失,资产证券化可以为金融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流动性,市场中也不会出现流动性紧缩或者短缺,即使出现也是暂时的现象,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Kehoe和Levin(1993)、Krishnamurthy(2003)、Lorenzaoni(2008)。
此外,我国的学者也就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正面影响进行了研究。比如高保中(2005)认为,资产证券化的出现为非流动性资产提供了一个流动的二级金融市场,非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增强,资产形成了不断循环的趋势,这样会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和赢利提供倍数效应。葛奇(2008)认为资产证券化的出现实现了银行融资向市场融资的转变,市场的融资方式更加多元化,可以不断满足市场的流动性需求。沈炳熙(2006)认为,资产证券化的出现可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满足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需求。张超英(2002)认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出现实现了抵押贷款等非流动性资产的流动化,这有利于减少银行体系对其自有资本的消耗程度,也扩大了银行的流动性来源。可见,不管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他们均认为资产证券化的出现可以为金融市场不断地提供流动性,使市场中的“投资约束”不断减少或者消失,金融市场也大大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这种“美好”的论断被次贷危机的爆发完全打破了。
三、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负面影响
关于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负面影响的研究,大多数是针对美国次贷危机而展开的。
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支持必须以良好的经济前景或者看涨的市场行情为前提。资产证券化为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的过程必不可少地会导致资产价格泡沫,但只要基础资产的价格处于不断上涨的行情,资产证券化就能够为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流动性。但是资产在价格泡沫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这时中央银行就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就会被刺破,资产证券化为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的能力就会降低,这样一个过程在本轮次贷危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次贷危机中,美联储为了抑制由资产价格泡沫引起的通货膨胀而提高了基准利率,由此刺破了由房地产引起的资产价格泡沫,房地产价格在下跌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以房地产为基础资产的证券以及衍生品的信用评级被降低,同时这些资产的价格也会出现缩水,这时投资者为了避免损失就会不断地向市场套现,资金的供给就会减少,同时证券化资产也会不断地被抛售,导致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市场流动性危机的出现又会引起资产的进一步减值和抛售,资金的供给就会进一步减少,市场从此就将进入资产价值不断缩水和抛售行为不断发生的恶性循环,并最终传导至银行体系。当银行体系的证券化资产发生价值缩水时,其持有的非流动性资产也难以实施证券化,同时已经设计好的证券化也会不断失去销路,银行所持有的非流动性资产将无法通过证券化来扩充流动性,这时银行也会出现流动性危机。因此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所导致的金融市场流动性逆转是次贷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在这方面,国内外学者在近几年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最早提出资产证券化可能会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产生负面影响的是Kaufman(1999),他认为资产证券化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其中有一点就是资产证券化可能会带来流动性扩张的错觉,并有可能影响到一国的货币政策,但当时Kaufman的观点被社会所忽视。Bervas(2008)认为,资产证券化导致风险转移工具的永久性供给,从而使内生流动性不断增加。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金融机构认为他们能够逃离货币约束,市场中不会出现流动性短缺,金融机构可以发行证券化产品来满足他们的流动性需求。然而,这一融资链条的顺畅运转与市场信心是密不可分的,流动性供给也与资产价格的期望值息息相关,一旦价格发生逆转,流动性的供给也就会停止,这样由证券化及其债务工具串联而成的信用链条就会由于流动性的枯竭而无法正常运转,流动性危机就会演化为信用危机。Bervas(2008)很好地解释了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Gai,Kapadia,Millard和Perez(2008)论述了资产证券化对流动性的影响。他们认为在经济萧条时期,资产证券化等产品无法顺利销售,这导致流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充,从而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他们还研究了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产品对金融稳定影响的一般结果,认为资产证券化导致市场中积累了大量的风险和资产价格泡沫,因此一旦泡沫崩溃,潜在的风险就会释放,系统性危机就会爆发。Allen和Carletti(2008)将导致流动性紧缩的原因总结为四个,其中证券化产品的价格下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点。BIS(2008)认为,资产证券化的流动性创造功能在金融动荡期间可能会产生信用骤停,这样经济中的流动性就会不足,金融安全就会受到威胁。
对于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负面影响,我国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比如何帆和张明(2007)、孙立坚和彭述涛(2007)认为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导致了抵押贷款产品的创新,基准利率的提高以及房价的持续下跌所导致的证券化价值下降是金融市场流动性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陆晓明(2008)认为证券化的价值缩水导致市场抛售行为的发生,由此引起资金供给量的减少,资金供给量的减少引起证券化的价值进一步缩水,由此引起市场的流动性不断紧缩,并最终传导至银行体系,他更将证券化的价值缩水引起的市场抛售行为称为一种新型的挤兑形式――资本市场挤兑。陆晓明(2008)的这一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次贷危机原因的视角,由此丰富了金融危机理论。张明(2008)认为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金融机构以市值定价的记账方法以及以VAR为基准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导致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而证券化价值下跌所导致的去杠杆化行为是危机传染的重要原因。王晓和李佳(2010)以次贷危机为背景,从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出发,认为资产证券化扩大流动性的基本功能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导致了市场的内生流动性增加,但当基础资产的价格走势发生逆转时,这种增加的内生流动性骤然消失,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逆转和紧缩。
四、简要评述及结束语
从上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虽然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使市场中的“投资约束”状况不断减少甚至消失,但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当经济形势发生逆转时,资产证券化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反向作用,并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逆转和紧缩。总之,资产证券化的诞生使金融市场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逐渐向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转变,并导致养老基金、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诞生,这些金融机构在其诞生之时就没有受到严厉的监管,它们在实际经营中采取了很高的杠杆率,同时也以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产品为操作对象,通过资产证券化的不断创新和衍生使自己得到了大量的流动性支持,同时也由于杠杆率过高在次贷危机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资产证券化引起的流动性紧缩和传统金融理论认为的流动性紧缩有所不同,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当流动中的货币量少于实际经济需要时,经济体系就存在流动性紧缩,但资产证券化所引起的流动性紧缩是由其基础资产价格下跌所导致的价值缩水引起的,当证券化价值缩水时,投资者为了避免损失会抛售资产,由此引起价值的进一步缩水,金融市场中的资金供给量就会减少,并进入价值缩水和抛售的恶性循环,金融市场就会出现流动性紧缩,因此资产证券化所引起的流动性紧缩取决于基础资产的价格以及投资者的信心。
自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政策制定部门、监管当局以及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简单的“注资”措施来稳定金融系统中的流动性。但是从危机爆发以及传导的过程可以看出,以资产证券化为主的金融创新工具所导致的流动性危机远非简单的“注资”所能解决,这次流动性危机的爆发对金融机构的资产定价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以及监管当局的处理措施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考验。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影响流动性的基本功能具有“双刃剑”的性质,我们在推出和发展这种金融创新工具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看待资产证券化影响流动性的基本功能,加强对这种金融创新工具的风险管理、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并正确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资产证券化影响流动性的基本功能。
参考文献:
[1]Allen,F. and E.Carletti,2006,Credit Risk Transfer and Contagion,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 53(1):89-111.
[2]Bervas A.,2008,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he Liquidity Frontier,Banque de France,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Special issue on liquidity,No. 11,February.
[3]BIS,2008,Innovations in Credit Risk Transfer:Implications for Financial Stability,BIS working paper,No. 255.
[4]BIS,2008,Financial System:Shock Absorber or Amplifier,BIS Working Paper,No.257.
[5]Gai,P.,Sujit Kapadia,Stephen Millard and Ander Perez.,2008,Financial Innovation,Macroeconomic Stability and Systemic Crises,The Economic Journal,Vol.118(3).
[6]Kehoe,T.J.and D.K.Levine,1993,Debt-Constrained Asset Market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60: 865-88.
[7]A.Krishnamurthy,2003,Collateral Constraints and the Amplification Mechanism,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Vol.111(2): 277-292.
[8]G.Lorenzoni,2008,Inefficient Credit Boom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forthcoming.
[9]高保中.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制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何帆,张明.透视CDO:类型、构造、评级与市场[J].国际金融研究,2008,(06).
[11]李佳,王晓.资产证券化对金融稳定影响的研究评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12]陆晓明.从金融产品异化角度解析次贷危机的特征、发展和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
[13]孙立坚、彭述涛.从“次级债风波”看现代金融风险的本质[J].世界经济研究,2007,(10).
[14]王晓,李佳.从美国次贷危机看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J].金融论坛,2010,(01).
[15]肖崎.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理论评述[J].新金融,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