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范文1

关键词:“问题串”教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一、“问题串”教学的概述

“问题串”教学就是针对某一个题目,结合教学目标、重点及课标要求,设计一连串相关的问题,问题设计要精心,要符合逻辑,要有所价值。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二、“问题串”教学的特征

实践检验“问题串”教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索,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串”要围绕一个知识点为核心来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等合理设计,形成科学的知识链,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比如,对同一个题目可以有多角度解法,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证明:梯形对角线相等就是等腰梯形。

已知:如上图,在梯形ABCD,其中对角线AC=BD。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要证此题,关键是如何运用对角线相等这一条件构造出等腰三角形,在ABC和DCB中,已经有两条边对应相等,如果能证明∠1=∠2,就可通过证ABC≌DCB得到AB=DC。学生几乎都能想到。而以“问题串”的教学精神为指导,教学本题就不能局限于一种思维模式。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更好的解法呢?这时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自由发挥。学生在积极思考中体会到自身学习的价值。这时候学生就会作常见的辅助线。过A,D两点作AEBC,DFBC,垂足分别是E,F,可以证明AEC≌DFB得出∠1=∠2等,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使教师省心,学生用心,让问题的解法不局限于一种方法。

三、“问题串”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面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如何转变思想,更新模式,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是对当前教师提出的巨大挑战。尤其是数学,学生自主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四、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发挥“问题串”的实效

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思想的产生都有它的科学依据,所以教师在推行“问题串”教学模式的时候切不可盲目跟风,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逻辑关联,并有一定的梯度。而不是一连串的发问,大致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问题设计生活化

实践教学表明枯燥的知识点讲述远远不如实际生活对学生来说感兴趣,所以在“问题串”教学中就要不失时机的搭建知识与生活联系的桥梁。让学生在轻松、真实、熟悉的情境中完成学习,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收到良好效果。如,教学《从分数到分式》,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周末爸爸带小刚去少年宫,距离30千米,爸爸开车时速60千米,问从家到少年宫要多长时间?

通过以上问题可以以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一个生活片段为背景,构成一个“问题串”,从而将数学生活化,将生活简单化,让学生层层深入而不觉得枯燥,循序渐进而不觉乏味。

2.问题设计要注重趣味化

对于问题的设计,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将数学枯燥的定理、公式、边、角、线等摆出来教学,势必会索然无味,所以要变乏味为有趣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串"上下工夫。

如同样是相对于等腰三角形的问题,而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不能脱离课本的限制,只能设计一些枯燥乏味的问题。

如上图是一个等腰三角形,D是BC中点,那么AD与BC是什么关系?传统的问题方式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模式,学生面对枯燥的点线关系毫无兴趣可言。如果变化角度设置问题将会大大不同,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明想在墙壁订了一根木片,想检验一下是否水平,他拿来三角测平仪ABC,其中AB=AC,他又在底边BC的中点挂了一个重锤,他把三角仪的BC边与木片重合后,如果重锤恰好经过A点,那么就可以证明木片是水平的,而如果不经过则说明不水平。

总之,“问题串”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期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范文2

一、恰当运用语言艺术

1、语言准确规范,严谨简约。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我在教学中主要把握如下两条:①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了解透彻。比如: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 “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语言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②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

严谨,即要求教师的语言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落,重要语句不冗长,简捷概括。如果教师的“口头禅”太多,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2、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只有通俗明白,学生才会听得有滋有味。为此应做到:①解释抽象概念的语言要形象化。一般来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②对描述性的语言要精心锤炼。数学教学如果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定会不同凡响。

3、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①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②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同学心悦诚服。③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

二、通过对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1、活动性:留给数学活动课程一席之地。要注意区分活动课与课外活动:二者虽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区别。要多形式、多内容,积极组织开设并搞好活动教学的研究及评价。

2、科学性:数学的发展规律是来源于实践,又最终服务于实践。如学习黄金分割后,我就让学生知道0.618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到最舒服;古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由于高和宽的比是0.618而成了举世闻名的完美之作;画人像时腿长与身高的比是0.618的人体最美;二胡的“千金”分弦的比为0.618时奏出的音调最和谐;华罗庚的“优选法”也采用了0.618等等。

3、实用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发展为能力,进而增长才干、学以致用。教学的内容要加强实际联系,如:利率、证券、风险投资方面的应用。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重视学习环境对学生主体的促进作用。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例如:在讨论课上我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促进了思维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从而挖掘出学生主体的学习潜能。

2、重视学习方法对学生主体的推动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

3、重视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具体做法如下:①让学生多观察。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等,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②让学生多思考。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等,都需要学生多思考。③让学生多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四、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开展数学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该具有的素质。

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此外,还应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只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以后再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设问题情境 研究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合理、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水平,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也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有效教学呢?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学贵多疑,有“疑”才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知识的积累过程,是一个不断质疑,而后释疑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同时,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和教材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善疑多问创设情境,给学生腾出一方质疑的天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引入负数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游戏,让学生记分,结果出现数不够用了,怎么办呢?由学生的疑问来引出问题,从而产生要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样,不仅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而且体验了从生活中发现、“重新创造”数学知识的乐趣,激活了创新意识。又如:在《有理数的乘方》内容的教学中,教材创设了一个细胞分裂的问题情境,考虑到学生对细胞分裂不太熟悉,因此我将此问题情境改为一个游戏:首先请两名同学站起来,站起来的每名同学又请两名同学站起来,然后自己坐下为一次游戏。让学生观察通过一次、二次、三次……游戏后站起来的人数。学生纷纷参与到游戏中来,在游戏中就发现了规律,从而很快就得出了十次游戏后会有多少人站起来。这时学生便会很想自己总结出新知识的规律,去总结出知识的要点,无形中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创设的问题情境也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在复次函数的性质时,可以任意地在黑板上画一条抛物线,问学生“你们可以从这条抛物线上发现对应函数关系式有哪些特点吗?”;也可以在学习菱形的性质时问学生:“关于菱形,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等等。这样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式,起到了很好的问题情境创设效果。

二、创设悬念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来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学生比较清楚地看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产生要努力通过新的学习活动,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的冲动。例如,“同底数幂的乘法”的问题情境创设。

师:现在我要用一道抢答题来考考你们,题目是:已知三个数2,3,4,你能从中任取两个数组成算式,使其运算结果最大吗?(有学生脱口而出3×4=12)

师:(微笑而不作答)想想我们已学过了哪些运算?

生1:43!

生2:不对!应该是34!

师:34进行的是什么运算?这里的3叫做,4叫做,34= ?这里的三个数还能组成哪些幂?(教师一句一句问,学生一句一句集体回答)

师:幂也是个数,那幂能否再进行运算?(引入课题:幂的运算)

下面我们就利用刚才得到的六个幂(允许重复使用)来研究幂的运算,怎样入手研究呢?我们的研究方法是:

第一步:试验

出示图例式子,让学生寻找一些形如图例的式子,可以先考虑加和减,再看乘和除。

第二步:观察

(l)你找到了哪些等式?

(2)你从这些等式中有什么发现?

(3)你能用语言概括你的发现吗?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但易错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在抢答中体会到乘方运算的重要性,从而创设了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幂的运算性质的氛围。

三、利用学生自身的反思,创设问题情境

反思是指自觉地对数学认知活动进行考查、分析、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是学生调控学习的基础,是认知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问题情境是诱发反思的根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有利于学生反思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查、分析与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情境创设。

在教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之前,教师先给出以下两个实验问题让学生列方程:家乡的河边要建电灌站,要求设计建造底为正方形且面积为15平方米的蓄水池,它的边长为多少?剪一块面积是150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红布制作旗,使它的长比宽多50厘米,应该怎样剪?学生容易答出:设边长为x米,则方程为x2=15。设宽为x厘米,则方程为x2+50x=1500。这两个方程学生乍看似曾相识,细瞧却又陌生,顿时产生了疑惑,这个疑惑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思维过程中起了“催化”作用,此时教师及时提问: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方程中的“元”和“次”各是什么含义?

(3)上述两个方程各是几次方程?

这样让学生在促进反思的情境中暴露思维过程,通过反思建立起自己新的数学理解,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后继学习中的提取和应用。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教材潜力,创设美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教学,以便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从而获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吕传汉,汪秉彝等.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探究[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2]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包建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J].中学数学研究,2000.(4).

[4]刘晓荣.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学教学通报.2002.(2).

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例题教学

例题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例题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与新学知识的联系,帮助其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并且通过例题的应用可以不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例题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题教学模式的应用对实现这一目标具有重要影响意义。通过例题教学教师可以将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联合,在教会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将数学技能一并传授,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解题意识,增强对解题技巧的掌握。合理利用例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能力。同时,教师通过例题讲解可以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新学知识的认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统一的知识框架。另外,初中数学对学生思维逻辑要求比较高,学生可以通过例题更深一步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延伸,帮助学生更全面理解掌握数学概念。使学生明确将各种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久而久之对提升学生逻辑思维也有一定帮助。

二、例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就初中数学例题教学设计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存在部分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实际学习需求进行例题的选择,只是为例题教学而例题教学,或者是例题教学设计过于枯燥,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影响教学质量。

1.例题选择不切合实际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在选择例题讲解时脱离学生教学实际,放弃看似简单无意义的例题,直接选择综合性比较高的例题,美其名曰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教师不能针对学生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例题,进行跳阶段教学,放弃基础直接选择综合性例题,不亚于为拔苗助长。例题选择过于复杂学生看不懂学不会就会降低其学习积极性,得不偿失。

2.教学设计单调

教师在进行例题设计时不能根据题型变化来适当的调整讲题方式,学习方程用这个方法,学习函数还是用这个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审美疲劳,降低其参与积极性,使整个课堂氛围比价沉闷,降低教学质量。同时,部分教师对例题教学模式认知错误,认为例题讲解就是例题讲解,只要向学生讲一遍解题过程就万事大吉了,不能根据例题来进行各种知识点的联系,不能帮助学生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对于题目也不提前进行研究,缺少对例题的研究挖掘程度,使学生在解题时易形成固定思维,影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降低学生创新能力。

3.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体现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因为大部分教师都会进行事先备课,从例题选择以及计划的讲解过程都有了一个定性的思维,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一般都是按照备课内容来进行讲课,与学生实际反映不能良好的结合,整个课堂灵活性比较低。另外,在讲解时完全由教师主动,学生只是占据一个被动的地位,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忽略了学生的想法,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教学质量的体现。

三、初中数学例题教学设计改进措施

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例题教学设计,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并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来对例题来进行精选,不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明确教学目标,精选例题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必须要明确课堂目标,在目标确定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精选例题,保证学生可以掌握知识点和解题技巧。教师在选择例题时必须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基础,在教材例题的基础上继续选择具有开拓学生发散思维功能的例题,或者是在原有例题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做好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以此知识点为中心进行发散思考。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选择例题“小圆A直径是大圆B的半径,同时知道小圆A和大圆B之间的面积差为9.42平方厘米,求解两圆A、B的面积分别是多少?”,或者是“正方形ABCD内存在一最大面积的圆O,已知这个圆O周长为6.28分米,那么正方形ABCD的周长和面积是多少?正方形内除圆O以外剩余的面积是多少?”。这两个例题的选择是在教材例题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再创作,不但包含新知识圆的面积,同时还包括了圆的周长以及正方形相关知识,增加了几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构架。同时,例题中穿插其余知识相关知识点还可以降低学生审美疲劳度,有效避免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丧失,进而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2.增强例题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因为都是概念定理,对学生的要求为数学意识的培养以及数学技能的提升,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加枯燥,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容易降低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根据这一现象,教师在进行例题选择时,应该增强例题的趣味性,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其在课堂教学中都能认真听讲。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实例入手,增添课堂教学趣味性。例如“小A和小B在学校操场玩,小A看到红旗迎风飘扬说我知道旗杆有多高,小B很怀疑表示不相信,然后两个人打赌,就看到小A让小B站在与旗杆水平的地方,测量了阳光底下旗杆和小B的影子以及小B的身高,然后几分钟以后小A就得出了旗杆的高度,问小A是以什么样的方法得出旗杆的高度的?”,这个例题的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可以调动起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其主动去思考分析问题。并且因为生活实例的选择,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活学活用的数学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进行数学例题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师生之间构成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共同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发动学生一起来探寻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如“求证:如果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如果三角形ABC为等腰三角形,求证外角平分线平行于其中一个边”,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积极去思考还有何条件可以证明为等腰三角形,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

四、结语

想要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首先就应该认识到数学学科具有的特点,在新课改背景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精选例题,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例题讲解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可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凌云.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的运用[J].文理导航(上旬).2011(09)

[2]梁买荣.例题教学“隐性目标”的显性化——以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例题教学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02)

[3]马超三.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方法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0(04)

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效益;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65-01

对于初中课堂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应该想办法加以解决,以便提高学生的课堂利用率,使学生更快、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一、提高数学课的兴趣度

在初中阶段,孩子处于一个懵懂期,对于新鲜事物格外的关注,数学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很难学、没意思,这样就会降低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使得课堂的利用率较低。加强数学课的投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添数学的兴趣度,使学生主动地去接受数学课,喜欢上数学课,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课的学习当中。比如说,教师授课常用多媒体,既可以增强课的容量,又直观形象,增强学生的视觉效应。几何课的授课时,可以多做几个模型,使得学生可以方便记忆,可以在脑海中形成立体几何模型。在代数的学习中,主要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要使学生掌握代数的规律。当学生对知识有了求知欲之后,它们对知识的记忆力也就有所提高。因此要抓住学生对于数学这种奇妙规律的求知,使它们举一反三,加深理解。这些可以给学生带来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堂的利用效率,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得以进一步提高。

二、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现在的学生对于独立自主的个性追求跟外表的注重,也使得与过去的孩子相比,有更多独立的表现。这种表现,教师完全可以将其融合到教学的体系当中去,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独立的探索和讨论,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进一步的应用思考。在上课时,老师可以将学生们分为若干组,进行小组讨论,在几分钟后将小组讨论结果上报交流,展示。这样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使得学生对该部分的知识格外的记忆深刻,提高学生自觉地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进一步的思考,从而提高课堂的利用率。

三、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果想要一份记忆可以深刻的保留在脑海之中,那么我们一定对这份记忆曾存在过怀疑过。所以,在数学课堂上为学生们提供质疑知识的机会,使他们了解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以便以后遇见这种情况可以正确的解决。这种方式还会培养学生对于新事物的质疑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当中不断学习、质疑、掌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那么,做到这一点其实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首先,教师要摆正态度,切勿因学生的过度提问而产生厌烦感,不愿意去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正处于成长期,自尊心的成长需要教师的格外注意,学生很可能因为一次的老师不耐烦,而丧失了对知识的探求欲,不愿意再去对知识进行质疑,这样不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

四、对教材进行创新研究,编制导学案

教材是学生最直接接触知识的媒介,那么好的教材于学生对知识的更好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初中生拿到教材的时候,对于教材是否喜欢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的态度,一本有创意的数学教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形象、有乐趣的学习氛围,可以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预习,方便之后对知识的吸收。教师对教材要创新研究,根据知识的正确度,结合班级情况编制导学案,因为好的导学案就是导游图,可以为孩子打开一扇追寻知识的天窗,可以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探索和求知欲。

五、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时间

在初中阶段,上课时间普遍为四十五分钟一节课,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如何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好时间去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对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得在特定的时间内,学生可以充分的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可以直接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重点地讲解其中的原理,这也是学生可以很快掌握数学原理的方式之一。学生对知识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也很深刻,这不仅仅是一句空话,老师要将知识系统完整地将方法交给学生,并告知这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的原因,让学生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教师作出适当的形象化讲解可以有利于学生记忆,但过多的形象讲解会耽误课堂时间,使得原本的计划被打乱,原本很少的课堂时间会很快的过去,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存储量就少,因此要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

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也会被良好的师生关系所影响。初中学生由于在成长期自尊心处于成长阶段,也处在叛逆的青春期。很多学生对于学习科目的喜爱程度主要看是否喜欢教授该门学科的老师,有时他们会在不喜欢的老师的课堂上捣乱,这样就会造成课堂上老师过于解决这些问题,而耽误了数学知识的教授,这样就会降低课堂利用率,使同学们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当中。因此,教师应该注意与学生的关系,如果发现有学生对课堂进行捣乱,要在课后及时与其进行沟通,切不可因为学生的淘气而放弃对学生教导和帮助。因为,这样只会造成该种问题越来越频繁,学生想要被注意的想法就会越来越重,会对课堂的学习氛围造成不利的影响。要在相处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敬畏,希望可以从老师身上学习到知识的正确想法,所以要想学生学数学,就得让学生热爱数学老师。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对于提高课堂利用率,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数学课的兴趣,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创新编写,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

参考文献:

[1] 李国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J].新课程(教师),2010,(10)

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范文6

关键词:学生经验;初中数学;应用能力;教学研究

学生经验是学生通过学习所总结出的经验,其包括日常生活经验、校园教育经验、家庭教育经验与潜意识吸收经验,这些经验或多或少左右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认知构成了无形影响。因此,素质教育科学发展的现如今,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现代教育逐渐将学生经验纳入教学优化改革的标准之一,望借助学生经验为引导标准,科学有效地拟定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方法。对此,本文同样立足于学生经验这一因素,分析其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可行性,并以此为基础打造科学的课堂。

一、基于学生经验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可行性

数学教学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合理的运算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望借助此来推动学生于生活中更好地应用逻辑思维能力与运算能力来处理日常生活、专业技能上的各个问题。可以说,肤浅地认知数学教育,其只是简单的算式加减,但深化了解数学教育,其是人类思想构筑与意识打造的基础,对人类发挥自身良好的各项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就数学教育的教学作用而论,实现其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具有可行性,特别是基于学生经验这一点出发,保证初中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其内化成为知识经验,对今后发挥数学知识作用,协助受教群体应用知识,完成社会活动而言效果显著。

二、基于学生经验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课堂设计

1.注重教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保证初中数学知识可内化为学生经验的基础应注重教学知识与实际的相互结合,其不仅是确保学生经验更具实际性,同时也可保证学生经验,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对此,本文认为,初中数学应用题与几何教学应更注重实际案例的列举,将最近的时事新闻、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地域性代表建筑、学生经常出入的场所作为出题内容,保证学生在阅读、学习相关数学知识,解答相应数学难题的过程中加强与实际情况间的结合,从而在传授其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其空间感、距离感等实际经验,便于其在未来应用数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时更得法、更合理、更科学。

2.优化数学知识的现实渗透

数学知识虽然于课堂中传授,但是其真正回归应用应着眼于实际生活。因此,在数学知识教学中,对现实信息的渗透十分必要。教师在传统数学知识讲解与数学知识解读的基础上,应引入现实案例,讲明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要性。对此,本文认为,说明知识重要但靠口头强调并不可取。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手段,以数字软件模拟现实情况,以高楼为例,让学生计算设计高楼需要的各项数值,当数值有所偏差,模型中的大楼便会倒塌。在这个过程中,倒塌的模拟大楼可由真实大楼倒塌的画面替换,令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毫厘偏差的惨痛后果,从而在潜意识中培养学生经验,令其注重数学知识应用的科学。

3.促进阅读理解的实际关联

初中数学并非是单独存在的科目,在其题目的表述过程中,文字的理解能力将促使该题的解题思路天差地别。举例来说,应用经典题目火车追汽车,对于结果的需求可包括:二者到达某站的时间;二者到达某站相差的时间;二者同时到达某站汽车要先出发多长时间等,这需要学生拥有足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有效分析出题目的最终需求,并得出正确答案。对此,初中学生的阅读往往容易过于信赖经验而导致偏差,教师应在课题讲解时结合数字媒体与现实影响,积极将课题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解到达时间、到达时差等词句间的差异,令其形成全新的经验知识,保证其在做题时心中存在画面感,并有助于未来实际应用中更准确地计算出需要的答案。

综合而论,学生经验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培养,将促进学生有效提升应用能力,发挥数学知识作用,协助受教群体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因此,认知基于学生经验的初中数学课堂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教学的可行性,并拟定科学的教育设计,确保从重视实际、优化知识渗透、促进阅读理解等三方面出发,实现学生经验基础上的初中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