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鉴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艺术鉴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艺术鉴赏

文学艺术鉴赏范文1

一、前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越来越激烈,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要求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各高校仅专注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缺失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严重不足,影响着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对此,我国各高校应亟待解决对当代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教育的培养。

二、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教育意义

1、文学艺术修养可能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人们通过语言来实现情感交流与传递思想见解,在现实生活中语言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可以通过文学艺术修养来实现,教授学生从文艺作品中获得启发。如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素材,作品中具有丰富的词汇、句式及表现方法,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使用语言文字的技巧,语感得到提高,从而更好的本文由收集整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与情感。此外,通过分析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掌握立意论证、文章布局等技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学与艺术修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利用文学与艺术传情达意,从而实现更好、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2、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的熏陶,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曾表示,艺术比知识更有想象空间,利于拓宽人的思维,无限的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进化。在实际教学中,将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与科学的逻辑思维相结合,进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伴随他们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而提高,文学艺术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居里夫人曾认为对科学研究与探讨的过程是对美的探寻,而实际上的确如此,理论的研究与技术的创造本身就极具审美情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美的奇迹。而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是指对他们进行职业岗位的审美培养,使大学生热爱自己今后从事的岗位,通过文学艺术修养在岗位中发现美、创造美。

三、当代大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的策略

1、开设文学艺术课程

文学艺术课程,实质是指鉴赏文学经典作品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挑选优秀、经典的中外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尤其是要将作品中的精神、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时,在课堂上应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对于文学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依据学生与学校的具体情况来设置,以自由形式为主,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2、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主要是指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在编写教材时应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根据当代大学生现有实际水平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对人文素质类教材的编写,进而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加强对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

各高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积极有

趣的文学氛围,开展人文艺术节、沙龙活动(如书法、绘画、舞蹈、歌唱等),社团文化艺术节,举办各种人文、艺术讲座(文学、音乐、美术、电影等)等,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从中收获快乐与知识。同时,在校园环境中也可以营造一种文学气息,如在校刊、黑板报上可以开设文艺专栏,让有才能的学生在上面任意施展才华;在校园建筑中可以增添文学艺术形式,小桥、亭子等都能营造出文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

4、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学艺术修养

在教学中提倡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对学生进行了文学艺术的理论知识的熏陶,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实际应用能力,从实践中使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文学艺术修养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以展现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与人文魅力。

文学艺术鉴赏范文2

关键词:文学教育 功能 价值 当下意义

文学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功能历来是显而易见的。文学教育具有培养品质、增进智力、开发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文学教育的独特作用在于它发挥情感教育作用,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文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人。

一.文学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文学是艺术。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文学教育是从形象思维入手,直接作用人的感性,进行情感教育,提高人的审美素质。

首先,文学教育是从形象思维入手,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学科。众所周知,文学作品都是以整体的具象的形式呈现的,它有着与抽象思维完全不同的作用途径,也有着完全不同的功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文学艺术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培养人敏锐的感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其次,文学教育是情感教育。丰富的情感素养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文学教育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是能够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与熏陶的教育形式。文学作品的功用不仅仅可以抒发作者的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使读者产生共鸣。读者接受文学作品,与作者对话,是一种深入的审美活动,更是一种情感陶冶活动。

再次,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审美是现代人的必备条件,不会审美就不会生活。文学艺术修养高的人较之普通人能够更好地洞察感悟理解人类的生活本质,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超越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阅读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创设的审美情境,使学生获取自觉的审美体验并不断积累审美经验,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

二.文学教育的育人功能

作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教育的功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辅德。文学教育具有德育本身所不具备的优势。文学教育的特点在于潜移默化,寓教于乐。文学教育通过鲜明的美好的艺术形象的感染与陶冶,会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逐步形成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学教育的辅德性是由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决定的。从内容上看,文学作品是美的艺术结晶,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启迪人、感染人、陶冶人的巨大力量,可以通过文学教育引导学生吸收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从形式上看,文学教育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可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其次是益智。文学教育的益智功能人所共知。文学教育具有益智性,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脑科学研究表明,充分发挥右脑功能对于开发人的智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教育是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右脑功能、发掘学生智力潜能从而充分开发学生智力水平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再次是调适心理。文学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它要在人的审美感觉体验中来完成,而人的感觉又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由于当代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不容乐观,文学教育的心理调适功能也会得到更多的关注。文学教育可以让学生的心灵接受美的洗礼。这样,文学教育过程就成为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一方面,文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另一方面,文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协调与控制情感,保持良好的心境。与此同时,文学教育还能升华情感,让学生懂得爱,富有同情心,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以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三.文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人

文学教育的功用在于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审美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意识,包括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崇高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更进一步说,文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总之,文学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

文学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它通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与其它教育相比,它更加注重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修养的修养与陶冶。其宗旨在于帮助人探索和寻找一条发展之路、向上之路,使人在精神的自我建构上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

文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人,不仅要教人以知识,教人以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人以美,教人以善,教人在学习中领悟人生,学会做人。当人们把美作为目的和理想来追求的时候,就可以在真与善、认识与道德、现实世界与理想境界之间架起由此及彼的桥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先生才有“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理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之说。

文学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个人身上就在于育人,在于培养和造就美的人格;从更高远的意义上审视文学教育,其价值还在于培育民族精神,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

文学艺术是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学教育,通过鉴赏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促进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艺术特点,认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同时,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感。中华民族五千年浩瀚的文化海洋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艺术成果,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经典的民族文学艺术珍品,这些文学艺术珍品强烈的感染力与渗透力,最容易激发人们同宗同源、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文学教育,特别是民族文学艺术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四.深化文学教育的当下意义

当下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在人们的文化生活色彩缤纷的今天,在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不断强势的今天,呼唤文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当下,之所以需要文学教育,是因为能够让人认知和澄明自身置身其中的时代,又能超越时代而获得永恒性的艺术滋养和审美熏陶。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充满着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种种纠葛,这些纠葛累积着种种现实的与历史的延伸与变异,隐藏着极其复杂的难于辨析的时代信息和症结,人们很容易被这种复杂的情势弄得茫然而不知所措。文学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捕捉现实生活的初生状态,发现一种思想、道德或情感的形成萌芽,从而让人们从感性的感知中体验到历史与现实发展的真谛,自觉把握和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认知置身其间的时代,而又能跨越时代的界线,这就是文学艺术给予人们的特殊滋养。

当下,文学教育对于我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学艺术足以在陶冶人们的性情、提供灵魂的栖息方面能够起到特殊的作用。文学艺术的特殊性质是审美,审美实际上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类生存的理想境界。审美需要是一种比人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更为高级的需求。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当现代性为人类提供了物质需求之外,精神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随着现代化的到来,物质发达了,人类的精神危机便出现了,价值的混乱带来的是自我的迷茫,“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成为一个世纪以来的叩问,无论是对于“诗意栖息”的呼唤,还是全球范围的寻根思潮的出现,都集中体现出人们找寻文化故乡的愿望,都反映出人们找不到灵魂支撑的焦虑。这样的一种精神病痛伴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到来,已经波及全世界,中国也不例外。信仰的一时缺失,价值的一时难于重新确立,对未来前景疲于思考和探索,都足以令人们在物欲中生长膨胀,跟随着功利主义、消费主义随波逐流,乃至冲破伦理道德底线。如此这般的时代,尤其需要文学艺术来为人们提供一种信念的憧憬,需要文学艺术来陶冶人们的性情。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以其审美意象陶冶读者的情性和愉悦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以美好的价值观人生情怀认识生活,认识时代。

文学艺术鉴赏范文3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美术鉴赏

高中美术课的教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其中,鉴赏教学是美术课的重要教学内容。美术鉴赏教学是用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教会学生如何看待美的事物,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其教学方式十分灵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以求发现最适合美术鉴赏教学课堂的教学方案。

一、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鉴赏未能体现作品的人文性

在对学生的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从讲解作品展现的艺术手法方面来阐述,却忽略了作品里蕴含的人文性。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著名画家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图》时,着重介绍的是他独特的中西结合的写实艺术风格,却忽略了此作品描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而这则寓言故事所表达的坚持不懈的乐观精神,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2.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不受重视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使得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一致重视,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中美术鉴赏课往往会在学生考试来临前夕被其他文化课程的老师所占用,而家长也认为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深受家长的影响,心思只愿花在如何提高考试成绩以及顺利升学上,对美术鉴赏教学毫无兴趣。

3.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无须“裁判”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课程中,不存在对与错,教师应允许更多不一样的理解存在,包容学生的观点,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例如,教师在讲解维纳斯女神断臂雕塑时,有的学生认为有残缺也是一种美,有的学生则会认为拥有完整双臂的维纳斯会更美丽。

二、针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欣赏美

美术鉴赏教学不是让学生学习鉴赏方法,而是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能发现美、领悟美。美术鉴赏课堂若只是单靠教师的口头描述,是无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品的美也无从鉴赏,因而,教师因有效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教导学生如何鉴赏。例如,教师在讲解敦煌莫高窟艺术时,就应利用投影仪播放相关的影片和图片,让学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敦煌的神秘色彩。

2.重视美术鉴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家长和学生对美术鉴赏教学的不重视,是学校发展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阻碍。因而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与美术鉴赏教学内容有关的主题活动。例如,可以开展学生作品展览和作品鉴赏大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只有发现了美术鉴赏教学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地改进。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鉴赏课程的兴趣,引导其对作品进行自主鉴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关云,王俊刚,关红梅,等.试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丝绸之路,2009(20).

[2]陆云.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

文学艺术鉴赏范文4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即:经济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先生曾经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而是否重视创造力的培养,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因此,国家教育部提出了“以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

当理论难以与实践有效契合时,当我们的文艺理论教学直面学生的审美鉴赏素质日趋低下的尴尬局面,文艺理论的功能已经下降到它仅仅只是大学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的程度。面对中文系的学生读不懂鲁迅的《阿Q正传》,感受不到徐志摩《再别康桥》意境美,我们的理论工作者不得不接受质疑――我们的文艺理论教学中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在当前教育改革中,在素质教育中加强文艺理论接受的培养,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文艺理论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构建有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欣赏一求知一创造一欣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求知的主体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积极与主动,达到探知活动和美感的,进而使学生的美感经验积淀升华,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文拟就如何理解文学审美鉴赏的创造性方面,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思考谈点一己之见。

一、审美鉴赏的涵义和文学鉴赏素质的构成

所谓审美鉴赏,是审美主体在一定的审美环境和审美距离内按照相应的审美对应关系,通过审美感知欣赏审美客体并认识和体会其审美价值内涵,获得审美享受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人们以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在阅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和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例如:认知、感悟、理解、品味和联想、想象、情感等一系列综合心理活动而形成的所谓

“获得情感愉悦”的审美过程。比如鉴赏《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名著选段,首先,可以启发读者在记忆的海洋里搜索曾经历过的寄人篱下的弱者形象和趋炎附势故作姿态的扭曲形象的瞬间,调动读者的同情和厌恶情绪,然后,再把这种情绪附着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林黛玉和王熙风的身上去;或者也可以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入手,引导读者在鉴赏中产生和不、愉悦和憎恨的情绪,并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自然而然地与自己曾经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使审美主体逐渐沉浸在浓烈的情绪氛围之中。如此这般,“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审美感知与情绪活动高度地融合,使读者的审美感知能力在文学鉴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升华。

观古今中外之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无不具有美悦作用。因此,通过审美鉴赏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开阔视野,加深对大干世界的形象认识,并且可以达到净化灵魂、陶冶情操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文学审美鉴赏体现为鉴赏者对文学作品的整体审美把握。因此,鉴赏素质的构成是由文学作品审美层次和鉴赏素质层次的统一构成决定的。传统理论将文学作品的构成分为内容要素(包括主题、题材、情节)与形式要素(包括语言、结构、表现手法、体裁)两个方面。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审美层次构成便分为:文学语言审美层次:文学题材审美层次和文学蕴含审美层次三个审美层次;而鉴赏素质就体现为对这三个层次审美内容的把握能力:语言把握能力、生活感知能力与情感领悟能力和蕴含思辨能力。例如:鉴赏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先让读者根据诗文提供的描述在审美主体的意识中构成一个相对具体的形象,并进行再造性的想象:诗人站在一望无际的江边上,目送友人泛舟而去,直到呆望着友人的船帆渐渐地、渐渐地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上,最终只见不尽的长江与天际相接。在这里,既有诗人对友人“烟花三月”般的美好祝福,也有挚友间真诚的情谊抒发,又有朋友远离的愁苦宣泄。假如审美主体不以这种再造性想象为满足,进一步调动自身的知识积累,挖掘生活经历的积淀,或许还会产生“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黄鹤楼”感喟,也或许会萌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的叹息,又或者会浮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总之,审美主体的知识、经历、经验、体会和情感会通过想象负载到已经创造出的艺术画面上去,这时,诗文就只是审美主体阐释其审美观念的蓝本了,甚至于,诗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审美主体走得越远越好。

二、审美鉴赏的创造性意义

审美并不是一种对客观实在的映射,不是对某一件艺术品或任何一件审美对象的“理解”,它是一种创造的过程。

如果没有分歧就没有艺术可言;美学不仅对甲和乙可以是不同的,对这个时间的甲和那个时间的甲也可以是不同的,甚至同一时间、同一状态的甲也可以同时接受多于一种的美学观念。

美学的目的并不与科学背道而驰,也决不会抵消科学所做的任何努力,但它在本质上不是统一的,而是调和的,或者说是的,其中存异甚至比求同更优先。一部集中了所有优秀作品共同点的作品,决不会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优秀作品经常是自己创造着“共同点”,而不是主动地去附和某个已经存在并被鼓吹的共同点。在艺术创作中,决定作品灵魂的天才不仅是不能程序化的,甚至是不能捉摸的,就像一颗有无限多个抛光面的钻石,对其中任意有限个抛光面的认识都仅仅是大海中的一滴,从每一个角度观察,都仍然会发现前所未有的夺目光彩。“艺术品”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过程,一种与人们的主观审美息息相关的过程。当一幅绘画被人观赏,一首歌曲被人聆听时,对于欣赏者而言,它是一部艺术品;这艺术品的价值既取决于它自身的审美框架,也就是作者的主观留下的线索,也取决于每个观众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观众自己的主观创造。作者留下的线索对每一个观众都是不同的,在每一个时间、每一种状态对同一个观众也是不同的,甚至在同一时间、同一状态,同一个观众也会对那条线索产生不同的憧憬,进行不同的创造。

审美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当观众的目光从绘画上移开,听觉从音乐上移开,注意力从文字上移开时,他仍然没有停止对这些艺术品的审美。恰恰相反,由于审美主体的具体感官已经脱离了

外在的艺术品,他的“通感”或者说鉴赏力就从具体的外在的艺术品中解放了出来,可以进一步的深刻挖掘外在艺术品留下的线索,将自己主观经验中的那个审美对象构造的更加完美,让它越过具体感性的杂乱无章的丛林,登上知性的高峰。任何外在的艺术品,都只是作者蓬勃旺盛的创造力的拙劣倒影,只有人和人的审美能力是值得深深敬佩、深深热爱的,这种审美能力体现在作者身上,就是创作;体现在观众身上,则是鉴赏。庄子认为“心斋”、“坐忘”的境界是“无我”的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审美观照和艺术创作的必要前提,实际上是“一种以审美感知为其特征的心理状态”。审美的创造性意义即在于此。

大部分欣赏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创造,他们让艺术品主宰自己,而不是让自己的天才去鉴赏艺术品,并最终实现对外在艺术品的内在再创造。校长曾一再强调“美育”对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美育不是引导人们去欣赏某个天才的艺术作品,拜倒在这些天才之作的脚下,这就是美学对人类最大的价值,它令我们鉴赏,它令我们创造,它令我们从而看到更宽广的世界并主动地改造世界最终能够最终得胜。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关系

(一)审美源自创造。认为,审美就是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人的审美源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源自现实世界中人的价值或意义。审美作为意识活动,从心理学讲,是一种感受,一种体验,因而它离不开想象。只有通过想象,人对审美对象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验,从而获得美感享受与精神满足。

众所周知:“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人的想象能力,是发明和发现其他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所在。所谓审美想象,是指人们审美活动中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人们通过对审美表象的理解和分析之后,综合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实际上,也是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的形象思维过程。首先,在想象过程中,由于调动了人的潜意识,人思想自由,思维活跃,各种心思意念随意飘忽,纷至沓来,这显然就给这些心思意念间的接触和碰撞等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可能性。随之而来,就会不断地使人激发灵感,滋生创意,进射出新的思想火花。苏霍姆林斯基讲:“当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美好事物时,在他意识中,幻想、创造和活跃的思想无穷无尽,犹如泉涌。”这实际上就是在审美过程中想象对创造等的重要作用。其次,想象具有完形作用。比如,由蜂蝶过墙,你头脑里就出现一个邻家生机盎然、百花齐放的春天;由一种脚步声,或无力,或坚定,或缓慢,或急促,你思想里就相应地浮现出一种气质、一种情态、一种精神面貌等。而想象的这种完形作用,不就是审美充满创造的一个具体和生动表现吗?再次,一个人,当他通过想象使自己感受和体认一只飞鸟时,他就获得了一种自由的感觉;当他通过想象使自己感受和体认一座大山时,他就在滋长一种大山的精神与品格。想象这种强烈的创生性,也使得人间审美充满创造,妙趣无穷。审美就是创造。从认识论讲,审美即认同。因为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与人具有一种本质上的联系或统一性。而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这种与人之间的本质上的联系或统一性,就必然最终决定了,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审美欣赏,就只能是一种认同,即认同自己,认同自己生命的价值或意义。宋代画家郭熙曾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道:“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所谓“山水之意度”就是审美的自然,更确切地讲,是自然山水的真谛,是审美对象的意蕴。但是,要想发现自然山水的真谛,要想捕捉审美对象的“意度”,作为审美主体,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修养。就是说,必须具有一个审美的心胸,否则,即使面对审美对象也只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郭熙所谓的审美心胸,就是“林泉之心”。在他认为,如果不具备审美心胸,虽有“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

(二)审美指向创造。审美能给人带来感情愉悦,但审美并没有停留于此。实际上,通过这种感情愉悦,审美还进一步激发了人更大的创造欲望、生命活力,使人不断地去实现自我,改造世界。创造,才应该是审美的最终指向。前辈苏轼认为,画竹必须先“成竹于胸”,他曾说:“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要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大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应,不学之过也”(《坡集》前集,卷三十二《文与可画谷偃竹记》)。在这里,苏轼首先意识到了艺术美是生活的提炼和升华,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毕肖模仿,而是在打碎生活的基础上,使其“成竹在胸”,像“春蚕吐丝”一样把生活重新组合起来;其次,苏轼认识到了完整、清晰的审美形象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艺术家要想摄取自然山水的“灵性”,必须对自然山水认真观察,做到“成竹在胸”,这样才能发现“所要画者”。再次,苏轼还揭示了审美创造中艺术灵感的突发性、瞬间性和不可遏制性。艺术家对艺术灵感的捕捉必须达到“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不然;这种艺术的灵感便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同时,这种艺术灵感有着极强的自主性和不可驾驭性,即苏轼所说的“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视其所以然。”

(三)审美有益创造。创造能力不是单一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系列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审美可以赋予人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心境和情绪,使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处在一种自由和开放状态。这样,人不仅会变得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很容易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而且为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等。而这一切,无疑为人的创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条件,有利于人展示新的创意,形成新的思想。人人都有审美中欣赏、认识与创造的直觉能力,但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直觉是艺术创造的一个潜在条件,要想使审美直觉转化成艺术作品,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字驾驭水平和其他艺术技能,否则将“内外不一,心手不应”,纵有无限感慨,也难诉衷情。即使是艺术创作的大师刘禹锡也曾有过“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感叹,可见艺术表现的艰难性因此,苏轼认为:“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当然,正如苏轼所言:“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不仅画山水,写竹梅如此,一切艺术创造都是如此,这也是审美创造中的普遍性规律。

清代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一文中曾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所谓“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概括了审美创造的

全部过程。“眼中之竹”向“胸中之竹”的转化,就是自在的自然山水向自为的审美观照的转化,

“胸中之竹”向“手中之竹”转化即自为的审美观照向客观的艺术文本的飞跃,从而全面地描述了审美创造中的两次转化与飞跃。

没有审美想象,就无从所谓审美创造,也更不可能进行审美感知,审美欣赏。审美想象之重要,正如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所说:“是人生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

四、如何提高审美鉴赏的创造性能力

欣赏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文化和时代背景,作出自己的感知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表达出自己的体会;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人们通过诵读古代诗词,可以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个完整的审美活动,是一个从审美感知、记忆中进行审美想象、判断继而审美创造、欣赏的整体过程,其中各审美心理要素又互相交叉、互相影响的。同时,每个人大脑深处对于事物存在都有惊人的一面,只有通过审美想象力才可以将它调动出来,使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观点、恼怒、缺点和软弱等形象化,使个体更加明显、远离异化。由心灵创造想象出来的,永远是别人不可企及的。所以,只有不断地进行审美心理想象的创作锻炼才能真正实现使人性的美由内到外地发展。也只有养成具备无尽神奇、复杂的审美想象的习惯,才会形成积极主动地观察生活、感知生活,从一切外部的真实懂得审美想象的习惯,从而为审美创造打下思想意识方面的基础,以过程的完整性、习惯的主动性和方式的丰富情感性的统一进而逐步完成审美鉴赏素质创造性素质的培养。

文学鉴赏是群众性最广泛的精神享受活动,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品是“为观照和欣赏它的听众而存在的”。然而,并不是人人都会自觉地、有意识地沿着正确途径鉴赏文学作品并获得美感。马克思曾说过:“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也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如果文学鉴赏的“现实”不能趋向文学鉴赏的“思想”,那么,就很难达到审美的高级境界,所谓“趋向思想”,就是趋向理论,趋向美学,真正按照文学的审美规律从事文学鉴赏活动。简单来说;文学审美鉴赏不是一种单纯的感性活动不是个别作家那种“我喜欢的小说就是好小说”的鉴赏,而是一种渗入了理性的感性活动,在理论指导下的鉴赏。因此,鉴赏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理论的加强。

“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22.

文学艺术鉴赏范文5

办刊特色:

本刊与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的著名音乐家们为繁荣我国艺术文化事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宗旨而构建成的艺术文化传播平台而举办:中外名家艺术大讲堂。将平面媒体与娱教互动结合的方式,在于为爱好艺术的有志之士,提供一个与国内知名艺术专家全方位学习、交流、展示的空间,并将其打造成为继《艺术人生》、《百家讲坛》之后国内第三个与著名艺术专家、学者接触的精英品牌。“举艺术名家之力,兴艺术教育之火!”是我们全力办学之宗旨。理念是学习、交流、传播、发展!以学习为基础、以交流为中心、以传播为方式,以发展为目的,本着对艺术的传承发扬精神,为爱好艺术的学者们打开学习之门,培养创作新人,给有梦想有才能的未名者创造成功的机会,为能更多的发掘出潜在的优秀艺术人才及作品。

目标群体

艺术创作的人 创作精神的人 谈论艺术的人 享受精神的人 敢于创新的人 关注音乐的人 爱好音乐的人

发行渠道

主渠道:全国各大书店、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音乐专业院校)、邮局征订、报亭等特殊渠道

共赢传播:央视娱乐栏目合作、央级音乐电台、多家网络联盟、明星官方fans网站、唱片公司、星级写字楼、高档娱乐休闲场所、度假村等。

主要栏目

    封面人物:音乐人物、艺人新秀等音乐人才!美术书法名家、教授!让更多人了解到你的风采!体会到你的优越!

    谱乐声音:各院校及广大音乐爱好者词曲原创作品展示台,让“伯乐”看到你的存在,让优秀作品为更多人共享交流,词作可寻谱者,谱乐寻找佳词的互动平台。

    校园沙龙:展示校园最新动态、招生、活动资讯,各大院校“名师高徒”专访,校园留言,让师生之间更为了解!

    资讯:选登各影院、剧院上演信息,专辑发行等文艺快讯!

    音论乐坊:音乐类相关评论,内容涉及音乐研究、科研成果,介绍学习乐器的方法、挑选、保养等专业文章,音乐历史解析、音乐现象评论、音乐理论创新,品评音乐风格,分析中外音乐差异,影视歌曲、戏曲、艺术歌曲、西洋歌剧等作品赏析、评论类文章及音乐创作过程等相关音乐专业文章!

    执教文坛:相关教育类、文学类评论解析文章,内容涉及音乐、艺术类教学教育浅析,文学评论等教育类文章!

文学艺术鉴赏范文6

(一)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

影视艺术的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影视科技的发展,这一本质体现在电影从无声、黑白、传统摄影发展到有声、彩色、电脑动画,其发展过程始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影视艺术中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拟音、仿真技术、变焦组合镜头和数字式录音等高新技术。由此可以看出,科技的发展不但能为影视艺术提供物质条件,促进其发展,还开拓了影视艺术的表现领域和表现能力,所以,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

(二)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

影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了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来丰富自己,如借鉴了文学艺术中对复杂生活进行表现的叙事方法,绘画、雕塑和建筑中的造型结构和造型技巧,音乐艺术中的音效节奏感,戏剧艺术中以调动等手段展现戏剧冲突的表现手法及戏剧演员的表演特长。因此,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其不但包含了语言、造型和表演等传统元素,还包含了录音、摄影和剪辑等新的艺术元素。

二、影视艺术具有视觉性

(一)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点

影视艺术视觉性的表现之一在于影视能够以动作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戏剧中同样也有这样的特点,但因为观众距离舞台较远,且视角比较固定,观众很容易忽略某些细小却重要的动作,观众的观看和体验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演员在表演时会有夸张的肢体动作,以便能让后排的观众看清楚。例如,《卖花姑娘》这部影片中,得知母亲死讯的妹妹跌倒在地时双手做出了向前抓的动作,极致地表现出妹妹对母亲的爱及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具有极强的威慑力及感染力。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情感

影视艺术视觉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影视能够借助镜头把人物脸部的细节、表情和眼神等进行放大,进而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影视作品中,由于可以借助特写或大特写的镜头表现形式,其人物普遍具有比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更为细致的细节、表情和眼神,因而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例如,在《归心似箭》这部国产影片中,玉贞赠送了一管小烟袋给魏得胜,用以表达感情。由此可以看出,影视艺术中通常以物件等细节展示人物的感情,而采用以物寄情的手法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

三、影视艺术的审美鉴赏

(一)影视艺术审美鉴赏的策略

(1)做好心理准备。观众看电影时总是会带入个人喜好,或是追求情感的平衡或释放,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观赏主要强调的还是其娱乐功能,目的在于消遣和调节。如果从影视鉴赏的角度出发,观众的目标会更为鲜明,心理也更为紧张,在视听信息的获取上表现得更积极,思维也更加活跃,有些会自己与作品进行同化和融合,有些则会出现游离状态,即突破原先的剧本模式,通过思考、分析、联想和判断,挖掘出影片更深刻的艺术内涵。

(2)做好影视作品的信息准备。影视作品的信息主要包含作品故事的梗概、作品人物的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创人员的风格和特点等,其来源主要是媒体,鉴赏观众通过这些作品信息能够对作品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了解和把握,在进行艺术价值高的作品的鉴赏时,这一点尤为重要。

(3)把握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观众在鉴赏影片时必须对影片进行分解,再以分解为基础对影片进行综合,即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观影经验及相关影视知识,合理地整合分解的过程和结果。

(二)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

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鉴赏。二是形式鉴赏。

(1)内容鉴赏可以从宏观角度、微观角度及影视风格进行,其中,宏观角度通常与文学息息相关,主要考察作品的社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内涵。首先,用文学方式对主要用故事情节作为其叙事和抒情框架的影视作品进行鉴赏时,要紧紧围绕人物的活动和事件,把握该事件是如何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思想感情的。其次,结合情节及人物安排了解作品的主题及创作者的创作思想。然而,作品创作者由于审美视角、创作心态及创作手法的多元化,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及主题指向往往也带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在这类影视作品的鉴赏中,既要从情节和人物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也要对创作者的创作思想进行体会,以把握住作品复杂而丰富思想内涵。

(2)形式鉴赏可以从听觉元素、视觉元素和综合元素的角度进行鉴赏。听觉元素的鉴赏特指对声音,即语言、音效和音乐的鉴赏,合理巧妙的音效能够突出作品中的造型表意。视觉元素与美术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包含镜头、服装、道具、化妆、特技和场景等元素。综合元素的鉴赏主要包括艺术和科技、形式和内容以及各部门间智慧的融合。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