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范文1

建设美丽乡村,要顺应自然,留住乡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山水画卷。“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就是要不填湖、慎砍树,就地取材造景,随坡就垮植绿,让乡村融入自然。至于“乡愁”,不管你想与不想,故乡在哪里,乡愁就在哪里。这种情感穿越千年,融入血脉,是不能割舍的民族遗产和精神财富。

建设美丽乡村,要产业驱动,生态宜居。要注重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民俗风格的“美丽产业”,建设相互依存、相生共融的生态社会。要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创意农业等项目,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延伸生态审美的经济价值和美丽乡村的品牌效益。要实施绿化、净化、硬化、美化、亮化工程,明确生产、生活、商务、服务等功能区块的定位,推广清洁能源,探索无动力家庭生活污水处理办法,打造庭院式人工湿地,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功能化改造和景观化提升。

建设美丽乡村,要城乡统筹,共建共享。要以二元协同的思维方式,通过城乡统筹、双向流动来建设中国特色的美丽乡村。让它成为农民生活的乐园、市民休闲的胜地。要健全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间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方面的差距,让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要通过政府带动和资源下沉,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要依托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农村各种资源能够充分流动,促进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要鼓励成功人士成为回归的新乡贤,反哺桑梓,垂范乡里,提升乡村价值,做乡村复兴的中坚力量。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范文2

坚持“三个优先”力求实现美美与共

规划引领优先。始终把规划引领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秉承“精而特、生态与文化并重”理念,做到依山就势、天人合一、记得住乡愁。围绕梵净山规划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围绕公路沿线规划建设民族特色村寨,围绕园区和城镇规划建设生态移民安置点,建成寨沙侗寨、云舍、提溪土司城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村。

生态保护优先。始终把生态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立足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加强对自然山水、田园风貌、文化脉络的保护,坚守村寨规划“红线”,耕地保护“黄线”,林地保护“绿线”,水体保护“蓝线”,让乡村山水环绕,山清水秀。

文化传承优先。始终把文化传承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结合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着力寻找历史脚印、历史脉络、民族民俗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

抓好“三个环节” 力求实现村村发展

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紧扣全县大旅游、大生态、大健康、大产业布局,重点规划建设了一批县乡示范点,通过抓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实现乡乡都有示范点、村村都有大变化,力争5年实现全覆盖。

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对基础条件好、带动能力强、群众积极性高、投入少见效快的村寨优先建设,对事关全县发展的重要节点优先突破。位于梵净山与江口县城间的云舍村距县城3公里、梵净山景区10公里,对云舍美丽乡村示范点的率先打造,提升了梵净山旅游服务功能,云舍村201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A级景区、贵州十佳美丽乡村。

产业支撑、资金整合。建设美丽乡村,资金保障是前提,产业支撑是根本。江口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山地特色农业等产业,基本实现村村有产业带动。采取项目整合配套、部门帮户支持、金融贷款扶持、群众自主筹措的方式,有效解决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难题。2014年以来,全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6亿元,撬动社会投资近10亿元,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25个,发展产业示范基地近60个,新开办农家乐256家。

结合“三个重点” 力求实现人人小康

结合脱贫攻坚。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互动发展,以美丽乡村发展促进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成果检验美丽乡村成效。结合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帮助贫困群众贷款1600多万元打造寨沙侗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不足3000元跃升到3万元,群众房屋由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直接增值10倍以上,大幅提升了群众财产性收入,既成为江口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样版,又是旅游扶贫与金融扶贫互动发展新典范。

结合乡村治理。围绕县域是景区、通道是景观、村寨是景点、庭院是农家乐目标,大力开展村民自治、城乡村寨整脏治乱,统筹推进乡村垃圾、污水处理建设,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气净。

结合全域旅游。把“美丽乡村”打造作为推进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推行“旅游+”多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旅游+金融”“旅游+扶贫”“旅游+农业”“旅游+美丽乡村”“旅游+大数据”等方式,构建起以梵净山为龙头、美丽乡村为示范点的全域旅游大格局。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范文3

举 措

一、构建三大体系,夯实工作基础

组织保障体系。市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市美丽村庄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城乡环境卫生指导中心,并抽调水利、住建等部门业务骨干集中办公。各相关镇(区)、村也搭建了相应的工作班子。全面梳理、整合各条线支农项目和资金,出台美丽乡村建设财政奖补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经费专项用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责任推进体系。按照市委、市政府“美丽幸福、江南典范”和“出精品、做示范”的目标定位,将美丽乡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区镇年度绩效考核项目(占20分),每季度开展一次内部督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商议部署规划、建设工作。各镇(区)层层签订责任状,全面部署,全面推进。

部门联动体系。整合条线部门资源“一盘棋”推进,规划、住建、水利、农委、旅游、交通等成员单位结合部门职责,对各重点建设项目落实责任分解,监督工程质量、提出专业意见、协调施工进度,共同为美丽乡村建设出主意、作贡献、抓推进。

二、实施三大工程,提优村庄风貌

规划引领工程。科学选址,结合全市保留村庄建设规划,挑选地理禀赋较好的长期保留村庄,作为省级试点和苏州市级示范点建设点位,打造个性鲜明、各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对示范点周边村庄建设康居乡村、组织环境整治,做到“展示示范成果,推动面上建设,提升整体形象”。规范程序,明确区镇为美丽乡村的实施主体。规划方案经镇级初审、业务部门审核、市委市政府审批通过后,再启动建设,确保了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严格管理,注重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对不按规划实施的,市级不予验收,且不得享受市级财政奖补政策,以此确保建设标准;规范基本建设程序,监察部门全程监管,确保项目建设如期推进和财政资金规范使用,全力打造阳光工程和优质工程。

示范带动工程。定期召开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观摩会,通过现场办公全面掌握各点位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困难,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为及时发现问题,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还经常采取暗访形式,不打招呼、不定期直接到建设现场进行督查督办。

宣传引导工程。营造建设氛围,制作公益广告在张家港新闻中循环播放,在《张家港日报》开设专版,编发公益短信10万余条。在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实施效果等方面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优化三大举措,确保高效推进

一是分类建设。坚持尊重标准与完善村庄整体功能相结合、生态自然与打造村庄特色相结合,不盲目大拆大建,不搞一刀切。对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示范村、苏州市美丽村庄示范点,因地制宜,分四种类型建设:古村保护型,如塘桥镇金村、凤凰镇恬庄等,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增强古村活力。自然生态型,如南丰镇建农村,大新镇桥头村、新海坝村,塘桥镇牛桥村,乐余镇扶海村等,着重在完善配套设施、长效管理、突出自我优势等方面下功夫。休闲旅游型,如常阴沙常兴社区、锦丰镇南港村等,彰显江南水乡特色,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及旅游业。现代居住型,如南丰镇永联村等,加速推进农民居住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对三星级康居乡村,突出“六整治、六提升”,即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及河道沟塘,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绿化美化水平、饮用水源安全保障水平、道路通达水平、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和村庄环境管理水平。对二星级和一星级康居乡村,突出基础设施配套,着重建设村庄道路、健身广场、停车场、路灯等基础设施以及整治河道沟塘、乱堆乱放等环境薄弱环节。

二是全程服务。建立以经常指导、随机检查、典型示范为主的工作机制,加强过程监管、目标考核和成果验收。市美丽村庄办实时跟踪各点位建设进展情况,及时汇总重点项目推进、资金投入及实施进度,掌握动态信息。

三是驻点指导。各点位设立现场指挥部,推行现场办公、现场协调、现场监督“一线工作法”。按照建设目标任务,科学安排施工步骤,遇到问题及时会商、及时解决,协调各施工队伍抓工程进度,确保建设进度不脱节,质量有保证。

四、创新三大机制,促进长效落实

坚持建管并重,落实长效措施。一是推进农村环卫保洁市场化。逐步引导有市场化意向、较好环卫保洁基础、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开展试点,推进农村环卫保洁市场化。目前,市场化运作村累计61个,市场化率达38.4%,保洁质量和保洁标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二是推进农村保洁队伍职业化。按户籍人口3‰以上比例,配备了2341名农村专职道路保洁员,做到“三统一、一保障”:统一签订协议、统一保洁要求、统一考核管理,提高待遇保障。三是推进农村环卫管理一体化。在有条件的镇、村,逐步将河道、道路、绿化和环卫保洁整体打包,实行一体化管理。推行生活垃圾清运一体化,打破村组界限,按卫生设施分布情况,网格化清运,逐步实现镇村生活垃圾一体化清运。

思 考

回顾近三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张家港打造了一批特色亮点村庄,带动了面上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收获了如下经验、启示。

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工作方方面面,必须明确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职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有责,加大统筹推进力度,像抓城市建设一样抓村庄建设,像抓城市环境改善一样抓村庄环境改善。美丽乡村既是建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实践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建筑风貌维护、河道保洁、生活污水处理及绿化、道路、路灯、文体设施养护等要求,落实长效机制,健全设施维护、垃圾清运、绿化养护、河道保洁等管理制度,明确市、镇、村三级长效管理经费配套筹措机制,做到有长效制度、有管护队伍、有资金保障,确保建好一处、管好一处。

因地制宜、惠民优先。村庄的基础条件不同,决定了村庄的建设成效也不尽相同。充分挖掘美丽乡村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如凤凰镇以大恬庄形态提升工程为抓手,以榜眼福地恬庄村陆家宕自然村为核心,将老街南侧双塘村夏家坊和奚埔塘东侧等区域列入整治范围,实施旧宅改造、生活污水处理、河道生态驳岸等工程,与千年古街风貌相互融合,遥相呼应。常阴沙常兴社区着力打造苏南第一油菜花海,发展旅游休闲项目,油菜花海期间,共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0余万元。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范文4

一、早汇报,勤沟通,做到三个结合

在2013年9月23日全省召开的农村综合改革政策培训会后,县综改办及时将会议精神向县主要领导做了汇报,并召开了一次乡镇及相关部门座谈会,对2014年的奖补工作达成了共识,按照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相结合、乡镇推荐试点村与县综改办实地考核确认相结合、农村民生需求与县统筹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尽早谋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增强主动性。

二、高标准,高起点,科学编制规划

为了做好美丽乡村项目申报工作,县综改办于13年底制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要求各乡镇结合当地城乡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规划先行、有序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选择2~3个行政村进行美丽乡村试点。对于试点村,要切实编制建设规划,做好项目工程建设预算。没有规划的村不进行试点,对“空巢村”、纳入“迁村腾地”计划的行政村,偏远村,以及不适合居住的地方,不纳入编制项目规划范围。

三、下村组,重实勘,筛选确认项目

我县有270个村,各乡镇上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40个,这些村各具特色,有的村自然环境优美但地处偏远,有的村交通便利,但班子战斗力不强,有的村班子团结,但无经济实力,为了优中选优,使试点村能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县综改办聘请县规划设计院的专业人员,会同县农办抽调专人成立专班,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同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深入基层,下到村组,走访农户,进行实地勘测选点。项目选点引入竞争机制,严把三关:第一,在主要交通道路沿线或乡镇政府住地附近,自然条件好,有一定建设基础,适宜村民居住,如曾店镇长和社区人和店湾、义堂镇新街村。第二,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凝聚力强,村民积极性高,主动配合建设,如胡金店镇龚砦村新湾、道桥镇永兴社区。第三,乡镇党委政府重视支持,给予资金投入,如清明河乡三岗村土陈湾、城关镇大周村大周湾。工作专班经过现场勘查筛选,共审定项目87个,总投资5319万元。

四、编预算,强管控,加快建设进程

项目确定后,县综改办督促已确定的村庄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绘制施工图,编制工程预算,细化施工项目,明确建设重点,即村内户外下水道处理、脏乱环境治理、垃圾池、公厕、村内小道建设、村内绿化、亮化、村内塘堰改造、小型文化广场及基本文化设施建设。同时聘请专业人员,实地勘测、核对项目,现场下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控制计划文件和《建设工程单项工程单价表》,下达奖补资金额度并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工程建设要求整村整湾依次依序推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先下后上,先内后外,区分不同村庄类型,尽量不改变原始风貌,凸显当地风土人情,不搞锦上添花和脱离实际的项目,不加重农民负担,为农民实实在在地办实事。

工程实行分项管理,完工一个项目,就验收一个项目,拨付一笔资金,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70%,拨付奖补资金总额的65%,保证财政奖补资金专款专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奖补资金的引导作用。

经过县综改办的谋划布局,我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初具规模,成效初步显现,建成了一批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如下辛店镇泗洲寺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依托千年古刹泗洲寺,招商引进拟投资2.1亿元的泗洲仙境项目,规划建设仿古商业街及休闲旅游中心,建成仿古村落、佛像陈列馆、斋菜园、生态采摘园、温泉度假等项目,打造了省级旅游名村品牌;义堂镇新街村新街湾在广东经商老板众多,部分老板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后,不但捐资建设,还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投资200万元,兴办生态农业;城关镇大周村大周湾,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开挖了下水道、清理了村口水塘的淤泥杂草、安装了路灯、种植了果树,村民们说:“我们现在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上用水冲的厕所了。”

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县地域小,人口多,农村经济以打工经济为主,导致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选点比较分散,建设标准不高。全县13个美丽乡村试点村,每个乡镇一个,平均每个试点村分配资金212万元,没有形成集聚效应,项目建设也主要集中于下水道建设、沟渠塘堰清淤、绿化亮化、建小型活动广场等,项目建成后,村庄充其量只能称之为整洁、干净,还远达不到美丽乡村的标准。

二是由于80%的资金集中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导致其他项目建设资金缺乏,一些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项目资金得不到落实。例如,下辛店镇是我县南部乡镇,地势低洼,有“水袋子”之称,每年清挖沟渠的任务非常繁重,往年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大多用于清挖沟渠,并能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今年该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主要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清挖沟渠资金来源减少,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三是由于调查研究不够深入,有的乡镇选点过于牵强。例如,我县北部一个乡镇,在前期调查研究时,村里青壮年劳力都出外打工,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人员,做出的决定得不到村民的配合,再加上村干部班子不得力,在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如拆迁、投工投劳等需要村民配合的地方得不到村民的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效果不明显。明年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我县将继续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同时兼顾其他奖补项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努力:

(1)突出重点,缩小奖补面。明年将再次缩小奖补面,对具备建设条件的乡镇,继续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点减少到6个,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范文5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在讨论分析中国乡村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内外乡村农业发展趋势与成功经验,结合农业和农村的基本国情,提出了3E 农业发展模式;并以伏羲农园发展运营模式为实践,论证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3E农业为理论基础,以低碳高效为目标,以生态循环为核心,以信息科技为手段,实现城乡统筹联动发展;最后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背景出发,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浅析了发展3E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 :3E农业;生态;循环;高效;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849

第一作者简介:陈志峰,男,1985 年出生,山东青岛人,研究助理,硕士,主要从事农业规划理论的研究。通信地址:100081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开发楼512,Tel:010-82106750,E-mail:zhifengchen08@163.com。

通讯作者:宋敏,男,1964 年出生,四川南充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东亚农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通信地址: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Tel:010-82106750,E-mail:songm@caas.net.cn。

收稿日期:2013-10-31,修回日期:2014-12-23。

0 引言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建设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保证和基础。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通过外部的物质能量投入获取更高的农产品产量的现代常规农业,在高能耗的同时,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所换取的农业的增长,已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耗竭资源的重要源头[1],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威胁与破坏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难点之一。

1 中国乡村发展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中国乡村人口众多、底子薄弱,因此村的发展对于国内的整体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同时也只有发展好乡村经济、增加乡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提高乡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才能真正达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乡村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中国乡村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中国乡村的发展中也还存在众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1 城乡信息严重不对称,乡村产业发展滞后

1.1.1 技术信息的不对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正不断向城市集中,这在加剧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同时,使广大的乡村尤其是西部资源贫瘠的乡村地区农业科技水平更加落后,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并没有及时在广大乡村地区得到普遍应用,城市对乡村的带动性较弱,农业科技的进步并没有给农民带来较大的实惠,与发达国家比,中国乡村的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1.1.2 供需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广大的城市消费者对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相反,农户和企业会将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机会合理利用以谋取自身和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一味追求农副产品的产量,忽略农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这样会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威胁,有时会损害到公众利益[2]。例如,国内很多食品公害事件完全是人为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缺乏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供需信息的不对称加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大大增加农业生产者的经营风险。

1.2 环境污染向乡村延伸,乡村田园生态遭破坏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极大方便。由于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增长,造成的却是乡村环境的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加剧[3]。除此之外,技术含量低、粗放经营的乡镇企业的崛起也给乡村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农民为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肆无忌惮地对乡村资源进行开采攫取,在严重浪费资源的同时,给本来美好的田园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现代化农业在解放生产力、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对乡村的土壤、水体、空气等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

乡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相对滞后,生产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生活污水直排的现象时有发生,乡村田园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的同时也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

生态旅游的概念被异化,纷纷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珍稀资源推向市场[4]。在乡村保护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修建星级宾馆等设施,使很多生态景区过于商业化和人工化,破坏了其固有的原始生态面貌。

1.3 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中国的农业产业链不完善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小、农民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农业产业链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链短且窄、农业产业链断裂和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

首先,中国农业主要停留在上游生产阶段,中下游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的发展滞后,几乎还是停留在出售初级农产品的阶段。其次,产业链断裂是国内农业产业链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链条上的上游与下游距离过大,中间缺乏必要的产业环节,而导致链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脱节;链条上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供给大于需求或者供给小于需求,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制约上下游产业间的配合,导致资源的浪费;产业环节或部门的孤立,未能与其他相关环节或部门发生紧密的技术经济联系,也就无法与其他环节产生协同效应,既限制了自身效能的发挥,也制约了链条整体效能的实现[5]。再次,中国农业产业链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程度低,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链存在多重风险。

2 国外农业、农村发展的趋势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升级,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6],实现了乡村建设国际化领先,也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3 种不同模式和路径,劳动节约型、土地节约型和综合性技术进步型[7],即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丰富型、劳动力短缺,但具有资金优势,其现代农业发展以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以荷兰、日本、比利时等为代表的耕地资源短缺,人多地少,劳动力昂贵,主要通过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以德国、法国和英国等为代表的耕地资源不足,人口稀少,在雄厚的工业和技术基础上,走机械化和高科技的综合发展之路[8]。

基于中国人多地少、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和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无论是劳动节约型、土地节约型还是综合性技术进步型农业发展模式都不适合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寻求一条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

3 3E 农业及其理论实践

3.1 3E农业内涵

针对国内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仅凭科技创新或者体制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转变农业发展观念,从农业的源头做起,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产业,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产业与生态、生产与市场之间的问题,全面贯彻实施3E农业的全新理念,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3E 农业是利用物联网、感知地球、数字农业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electronic)克服农业信息不对称短板,拉近乡村与都市、农户与市场的距离,把高科技、新理念传输到乡村,结合各地资源环境优势,重点打造低碳循环生态(ecological)农业园区,发挥龙头功能辐射带动分散农户参与,充分挖掘农业的环保、景观、文化等多功能,形成多元化参与驱动、多环节结合增值的高效(efficient)农业产业链,把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淳朴敦实的农耕文化和自然恬静的田园生态搬运到都市,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同发展(图1)。

3E 农业理念涵盖了农业园区规划的“三大趋势、两大循环”:以云计算、农业物联网、3S 技术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农业为发展趋势;以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为理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而建立的生态循环农业为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优势,多元化参与驱动、多环节结合增值,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佳的高效农业为发展趋势。在“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发展趋势的指引下,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与产业规划土地利用布局以实现农业园区内部的物质、能量、经济的循环和农业园区外部的城市与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

3.2 基于3E农业理念的初步实践

3.2.1 园区基础伏羲农园位于四川省阆中市柏垭镇,距离著名的阆中历史文化古城20 km,园区所在地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温和,适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同时,受资源条件的限制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地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农业的科技含量较低。3.2.2 产业与模式农园自建立之日起就确立了种植—养殖—沼气—人居“四位一体”的无害化生态循环模式[9],拟构建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良性循环系统。依据园区的资源环境特点,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标准,重点发展稻米、杂粮、高档果蔬品,同时配合种植玉米、小麦、牧草、中草药等饲料以及辅料;构建生态林下立体养殖模式,重点发展乌骨鸡、香猪等,同时配合养殖蚯蚓等为养殖提供蛋白饲料;系统化收集秸秆、残渣、人与动物粪便、厨余垃圾等,建设2 座现代化沼气池,为园区生活提供清洁能源,沼渣经处理后可作为有机肥效施用(图2)。

3.2.3 景观与文化在保留原生态景观基质的基础上,引进并繁育苗木、花卉、地被植物等200 余种,建设珍稀苗木繁育基地,塑造生态优美、富饶和谐的美丽乡村景观;充分挖掘园区的农耕文化灵魂,以传播伏羲农耕文化为己任,并将伏羲农耕文化融入到产品建设的各环节中,重点打造“伏羲”主题系列产品,让消费者能够领略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塑造园区的文化灵魂。

3.2.4 科技与效益园区秉承“科技引领、效益优先”的总体发展思路,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打造一流科技型园区。首先,在农业装备设施上,建立现代化智能温室1栋、现代阳光温室多栋,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建立环境数据采集工作站,利用传感器技术全方位不间断采集环境数据,基于现代信息编码识别技术,初步建立一套产品可追溯系统。其次,在品种选择上,一是选择现代优水稻、玉米、蔬菜等优新品种进行试验性栽培,二是挖掘当地优良的古老乌骨鸡、香猪等种质资源进行古法养殖。再次,在农业技术方面,运用有机农业的技术标准指导生产,重点应用推广有机堆肥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和无害化加工保鲜技术等。

建立价值高效的农业综合产业链是园区的经营目标,首先表现在经济效益高效,通过生态有机循环的产业模式实现多层次的物质能量高效利用,高投入、高产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10];其次表现在生态效益高效,转变观念,将农业生产转变成对生态环境有益的活动,农业和农村环境变得更加美好;第三表现在社会效益高效,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既给当地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又繁荣了当地的交通旅游行业。

4 发展3E 农业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4.1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中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总量很大。据统计每年可以产生6000 余项农业科技成果,但是受到城乡信息不对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真正运用到生产、产生实际生产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而中国仅为30%~40%[11]。发展3E 农业,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网联城乡,将全球领先农业科技直接传输给农民,农民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用最佳的农业科学技术方案组织生产,同时可采用远程农业专家诊断系统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农民提供一个便捷的农业科技信息获取通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

4.2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缩小城乡差距

在过去的几年中,农产品的单产增长遇到瓶颈,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收益持续下降,一户一农的分散经营模式直接影响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2],“农户占据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占据产业链的中下游”的产业链模式已经严重制约国内农业生产效率。根据3E农业模式的指导,企业需发挥龙头带动辐射作用,积极的参与农业产业链上游农业生产活动,吸引带动广大分散的农户主动参与,整合分散的农业资源,形成多元化参与驱动、多环节结合增值的高效农业全产业链,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13],有效地缩短了城乡之间差距。除此之外,以3E农业模式组织农业生产,能有效缩短农产品的“消费里程”,使生产者更加接近消费者需求,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同时可全程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行层层追溯和监管,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4.3 保护乡村田园生态景观,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国内外农业发展经验表明,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往往会带来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14]。3E 农业是一种低碳、绿色、环保的农业模式,在遵循自然、崇尚自然的基础上,采用先进农业技术与古法农业生产方式相结合进行农业生产,强调“生态、循环”的理念,基本实现区域内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大大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在给城市居民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同时,将淳朴敦实的农耕文化和自然恬静的田园生态搬运到都市,实现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4.4 提高农业生产者收入,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

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是中国在实现城乡协同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绊脚石,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难题之一[15]。3E 农业是一种高效农业,可充分发挥农业的区域比较优势,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减少农业产业链条中的无效和冗长环节,全面提升产业链上游农业生产者的利润空间,降低农业生产者的从业风险,使更多的农业生产主体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另外,发展3E农业可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问题,彰显巨大的社会效益。

5 结语

3E 农业理念对于乡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实现强大富裕而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之一。受地域、认知水平和传统农业文化的限制,在生态环境较好、经济发展状况落后的乡村地区推广3E农业有相当大的难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3E农业必将会被农民、企业、政府以及消费者所认可。

笔者仅对3E农业的理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基于3E 农业理论的农业园区规划应用实践还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壬午.倡导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10):5-9.

[2] 朱述斌.农产品价值链中市场信息部对称性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10(1):23-24.

[3] 金永文.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域对策[J].甘肃农业,2007(8):39-40.

[4] 熊敏桢.中国农村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海峡科学,2012(6):9-10.

[5] 肖小虹.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现状分析[J].新西部,2012(23/24):92-93.

[6] 黄衫.武前波,潘聪林.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华中建筑,2013(5):144-149.

[7] 高海水.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选择[J].经济经纬,2008(2):126-128.

[8] 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做法[J].中国农学通报,2007(4):53-55.

[9] 刘畅,于双民,王峻,等.中国乡村社区资源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及技术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5):129-136.

[10] 甄若宏,周建涛,郑建.初现代高效农业规划机制探讨[J].农学学报,2011(11):53-56.

[11] 孙进昌,张翠萍,张必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其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180-181.

[12] 袁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率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35(3):82-89.

[13] 卢燕,张铭,王小军,等.发展江苏省高效农业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63-365.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范文6

关键词: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U492文献标识码: A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这一新目标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那么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的追求境界和终极目标是什么?为农村圆城市梦,让城市向往农村应该是其最佳的答案。城市有的农村也要有,城市没有的农村也要有。只有创新和开拓,才可能圆了“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梦。

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当前,慈溪市正在广泛开展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是“十二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抓手,也是加速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强动力,致力打造“品质之城、幸福家园”建设“农村版”,努力凝聚全市上下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互促联动发展的新共识、新智慧、新力量。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进行时,各种规划有机衔接,不同层次全覆盖。我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市南部沿山精品线(区块)专项规划和中心村、特色村的详细规划,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荣获浙江省第二届“美丽乡村建设”村庄规划评选一等奖的《慈溪市南部沿山精品线规划》,通过现状分析与案例借鉴,规划明确了沿山线的总体发展定位与阶段性发展目标。南部沿山精品线定位为慈溪市生活生态带、宁波市精品休闲旅游带、宁波市美丽乡村示范基地、慈溪市青瓷文化体验基地。近期,以“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为契机,以沿山线百姓受惠为基础,服务于慈溪本地城乡居民,重点做好沿线特色村的培育和一般村的整治,建设沿山线为宁波市级美丽乡村的示范精品线,并为慈溪人提供理想的休闲健身之处。远期,通过资源的整合联动,提升发展,将沿山线打造成为宁波市级精品休闲旅游带,集中展现慈溪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幸福的市民生活。

在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双重引导下,该规划提出“特色培育、区域联动、重点突破”的总体策略,构筑起“一带三区多点”的总体结构。可实施操作的抓手角度提出四个方面的分策略。具体如下:

(1)“策略一”:特色培育、建设美丽乡村。

从自身资源和优势出发,考虑区域发展导向,提出“一村一品、一段一景”的发展策略,全力彰显各村、各景点、沿线各分段的特色与魅力。对7个特色村,明确各村的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对18个一般村,以村庄环境景观整治为主,按照一村一景要求提出改造意向。

(2)“策略二”:区域联动、提升品牌价值。

提出“大绿道”概念,合理组织沿山线一带的机动车、自行车、登山步道、休闲步道等针对不同出行方式的交通环境及沿线景观,构建南部沿山精品绿道;一方面,依托已有的达蓬山旅游度假区、鸣鹤――上林湖风景区的优势资源,抱团发展;另一方面,立足区域自身优势和资源区块抱团,提高整体竞争力。

建设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体验区,将其基本功能定位为:遗址保护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文化创意实验区、城市经济增长区。其功能板块――“两园一区”,即越窑遗址主题公园、栲栳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休闲区。利用自然山水古镇,打造白洋湖―杜湖唯美爱情主题园。深入挖掘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习等静态利用和节庆活动、影响媒体等动态利用相结合的多元方式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3)“策略三”:沿线整治,塑造秀美风光。

明确沿山线的面域景观主题分段,从西向东分为梅林花溪段、上林青瓷段、古镇山水段、田野村陌段、青山碧湖段5个主题分段。通过建立通则式改造模式指引,简明清晰地明确各段的整治内容与方式。同时,筛选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浓厚的重要节点进行景观提升,强化游客对地域的辨识度。

(4)“策略四”:建立支撑,完善区域配套。

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沿山线发展的重要支撑,规划予以重点考虑,统筹安排。规划结合倡隆村、鸣鹤古镇、达蓬山度假区建设三个旅游服务中心;结合村庄建设若干个旅游服务店。

二、幸福家园建设实践分析

慈溪市“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组织实施创业增收致富行动、人居条件改善行动、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文化培育引领行动“四大行动”,统筹谋划“经济、人居、生态、文化”一盘棋,坚持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庄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要求加快推进。

(1)帮助农民实现劳动致富,使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利用南部沿山线上的农家乐、七塘公路上的海鲜馆等五大区域旅游品牌,以及中横线上的各种家庭合作农场产业品牌,共同构造成一道“百里果廊、花海菜田、滩涂海鲜、梅岭野趣、福地仙山”的壮丽景观,大力建设现代型、城郊型和生态休闲型农业、服务业相互融合的新局面。

(2)有效改善当地农民的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居住质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节约集约土地等,都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推动了农村城市化建设,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最近几年,已经建设完成一批集聚型镇级农民公寓,尤其以附海镇最为突出,还建设完成宗汉街道六个村的联建农民公寓,在新建和改建相结合的基础上建设完成了周巷镇万安庄村、周邵村,龙山镇徐福村、施公山村为代表农民公寓,长河镇大牌头村、周巷镇三江口村为代表、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理的移地搬迁型农民公寓。

(3)实施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生态经济观。依据建设“绿色慈溪”的总体要求,建设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同时进行,重点建设与局部建设相结合,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一方面,大力推进“森林慈溪”建设,计划到2015年,要建设完成100个市级以上的森林村庄、200个森林单位、森林家庭要求达到2000个以上、市级以上森林村镇8个。再有,大力开展清理废旧塑料行动,严格污水治理活动,对垃圾进行科学处理,同时改造农村厕所,计划到2015年,要建设完成65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管道,对43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达到治理目标,力争全市农村新建集聚区生活污水实现全部处理。

(4)进行文化培育引领活动,按照建设“人文慈溪”、“和谐慈溪”的要求,在保证物质富裕的基础上,追求精神生活的高尚。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安排,要求自2013年开始,利用五年的时间,全省区域内的自然村全部建设完成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谋在深处,创新思路,干在实处,把“文化礼堂”打造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增强农民群众源自内心的幸福感和文化自信感。

三、结语

从慈溪市的建设实践来看,做好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总体规划,而且需要详细部署,同时还需要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农村,保留传统民风民俗,搞活农村市场。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还需注重农民利益的保护与保障问题,做好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建设,真正实现系农村建设的全面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