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范文1
一、内部资本市场租金
(一)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内部资本市场在多元化企业集团的发展中应需出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外部资本市场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Dahlman(1979)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了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的摩擦,认为外部资本市场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政府对利率水平、信用市场配置的限制;二是资本市场的低市场流动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低效率。Alehian(1969)和Williamson(1970,1975)认为,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使企业在获取外部资源时承担了较高的交易成本,无法从外部资本市场获得足够的资金,但通过兼并其他企业将外部资本市场转为内部资本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约束,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同时,企业融资和分散风险的需求日益增加,内部资本市场的出现成为必然。Alchian(1969)、Williamson(1970,1975)将这种企业内部资金流动和配置的竞争现象称为“内部资本市场”,并肯定了内部资本市场具有资源配置中的效率增强作用。对于内部资本市场的概念、边界,目前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其明显的特征优势使得其与外部资本市场区别开来,主要表现在:第一,提高了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Stein,2000)。使资金从预期产出较低的分部转移到预期产出较高的分部,企业集团总部的主要责任是对定量的资源进行配置,即在众多具有竞争性的项目之间挑选出最优项目,并把有限的资源投入这些项目,以便企业在整体上获取收益最大化。第二,优化总部监督,降低了监督成本。从所有权考虑,对各项目的资产拥有所有权,从监督中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而且总部在监督方面付出的努力程度越高,收益也越大。Shaffstein和Stein(1994)根据内部资本市场拥有剩余控制权的特征,认为内部资本市场相对于外部资本市场更有利于对分部监督。第三,信息优势。利用外部资本市场融资,由于需要进行信息搜集和业绩监督等活动,就不可避免地产生高额交易成本。其中部分成本是由商业秘密造成的。通过内部资本市场来进行投融资,既节省信息搜索成本,又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投资风险。
(二)内部资本市场租金租金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随着经济理论的演变。租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变化。从早期的地租到地租的一般化,再后来就扩展到“经济租”的范畴,用来表示某种产品或劳务的需求提高,而供给量由于种种原因(如政府干预、行政管制等人为限制)难以增加,导致该商品供求差额扩大,从而形成差价收入或要素收入。关于租金的概念和理论依角度的不同而不同。如李嘉图租金,垄断租金、组织租金等。但在本质上有两点是相同的:一是指绝对的资源要素报酬,如地租、利息、工资等要素的价格和收入;二是指资源在不同的组合中差额报酬,例如,超额利润,消费者剩余等。而内部资本市场租金在本质上是一种范围更大和层次更高的组织租金(冯丽霞,2006)。关于组织租金,大致有三种论述:一是认为组织租金就是企业剩余,即企业产生的大于各要素市场价格总和的收入余额(张维迎,1996;杨瑞龙,2001);二是认为组织租金等于企业契约组织生产的收益大于要素所有者单干所产生的收益总和的收入余额(Alehian,Demsetz,1972);三是将组织租金规定为组织分工相对于通过市场组织分工效率的提高所带来的收入增加(杨小凯、张永生,2000)。可见,组织租金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由组织费用的节省和组织生产所带来的交易收益的增加,其中交易收益的增加部分是由于组织资源的不同程度的垄断性所带来的。因此,可以看出,内部资本市场租金是企业集团组织租金的构成部分。内部资本市场租金是指企业集团总部通过对各分部财务资源的组合运用产生大于各分部独立运用资源的收益,这种收益具有超额收益特征(冯丽霞,2006),具有1+1>2的效益,而大于2的这部分正是企业集团组建内部资本市场的目的,追求超额收益。内部市场租金来源于外部资本市场和内部资本市场,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1)规模优势带来的收益。即企业集团凭借其规模优势在外部资本市场上通过开拓更宽的融资渠道或以更低的融资成本、以及获得政府特定的政策支持所产生的收益。(2)资金配置效率提高带来的收益。因为企业集团总部对企业资源使用具有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内部资本市场允许CEO将资金分配给有更好投资机会的部门,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3)内部资本市场由于总部在信息处理、监督激励等方面相对于外部资本市场具有很大的优势,从而规避了外部资本市场上投资项目的信息披露和困扰外部资本市场的激励等问题,从而节省了成本。
二、管理层寻租分析
(一)寻租及其发展关于寻租,经济学界有了很多的研究,“寻租”(rent-seeking)一词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Ann。Krueger(1974)首先提出的,但有关寻租理论和分析寻租的方法是由公共选择理论的开创者G。TuUoek教授(1967)提出的。著名国际贸易问题专家Bhagwati(1982)坚持使用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DirectlyUnproduc-tive Profit-seeking Activities,简称DUP活动)来涵盖并取代寻租概念。按照DUP活动的定义,寻租活动不仅包括诸如抢劫、偷窃和战争等非法的或不人道的活动,同时还包括“利用资源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构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寻租行为的结果对寻租者与设租者个人而言是有利的,表现为个人财富的增加,但他们个人的这种获利则是挖走既得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因而从全社会来看则是造成了因设租、寻租双方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等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布坎南认为“寻租一词用来描述这样一种制度背景中的经济行为,在那里,追求满足私利的个人竭力使价值最大化造成了社会浪费而不是社会剩余”(Buehanan,1980)。Tulloek认为“个人的投资事实上既不会提高生产力水平,也不会降低生产力水平,但却会因此而获得特殊地位或垄断权力而提高他的收入,这就是寻租”。从广义上说寻租指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从狭义上讲是指利用行政法律手段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自由竞争以维护或攫取既得利益的行为(刘劲松,2009)。寻租行为可以分为合法
行为和非法行为。合法行为是可以借助法律谋求政府的优惠政策来获取收益的行为;非法行为是利用诸如行贿受贿等违法的行为牟取既得利益。这类行为往往会阻碍社会自由、平等竞争,造成社会资源的扭曲配置,浪费社会资源。随着寻租理论发展的不断深入,寻租一词也被引入研究的各个领域,内部资本市场的寻租行为集中表现为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组织中各层级的寻租行为。这种行为对组建企业集团追求内部资本市场价值有着不利的影响。也是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二)管理层寻租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多层关系为内部资本市场寻租活动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本文拟对两层关系的寻租行为进行分析。第一,董事会――总经理的委托关系。董事会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是总经理的委托人,希望总经理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贯彻董事会的决策,合理地配置企业资源,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但是总经理关注的是怎样完成董事会的预算目标,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追求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提高自身价值。因此,总经理会利用职权来调配资源、调整预算为自己赚取非生产性利润,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第二。总经理――各部门经理的委托关系。在该委托关系中,总经理又成为委托人,各部门经理成为人,总经理有权对各部门资源集中调配,投向高收益项目的部门。部门经理为了使资源流向本单位,会扭曲信息,对总经理进行寻租行为,通过寻租,企业的部门经理能够提高自身的谈判能力和从总经理那里获取更多的报酬率。Shleifer&Vishny(1989)和Edlin&Stiglitz(1995)的模型研究,解释了具有寻租行为的部门经理努力提高其与公司总部面对面讨价还价的能力,从而从公司总部争取更大的补偿份额。Seharfstein和Stein(2000)建立了一个两层模型说明公司中部分部门经理的寻租行为(Rent-seeking)影响了内部资本市场运作。通过寻租,部门经理可以提高谈判能力,并能从CEO获取大部分补偿;而且因为CEO本身是外部投资者的者,这部分超额的补偿不采取现金工资的形式获得。而是采取资本预算分配中的特惠来获得。而且在内部资本市场中有可能出现较弱的部门从较强的部门获取补偿,这意味着内部资本市场有可能存在“平均主义”(Socialism)。这种寻租行为会导致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交叉补贴等低效投资问题。邹薇、钱雪松(2005)以Scharfstein和Stein(2000)的分析框架为基础,构造了一个两层次委托模型,但引入了企业融资成本因素,说明融资成本偏低的外部资本市场不仅会促使企业CEO过分扩大融资规模,而且会加剧企业内部管理者的寻租行为,导致资本配置不当、投资缺乏效率的不良后果。也就是说,外部资本市场运作的不规范不仅扭曲了企业层面的资本配置,而且对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产生了消极影响。具体表现是加剧了企业内部管理者的寻租行为,并使得内部资本配置的扭曲程度更加严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管理层寻租行为直接影响着内部资本市场租金的多少,因为管理层的寻租行为正是以内部资本市场租金的构成来源为代价。所以为了有效地避免管理层在内部资本配置过程中进行寻租,建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以提高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为核心的控制机制。首先,建立有效的CEO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部分。良好的激励机制能使员工与公司的利益达成一致,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其中,CEO是公司主要的决策制定者,对CEO的激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利用权力进行寻租以谋求自身利益,必定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CEO便会仔细衡量应得薪酬和进行寻租所得的收益,就不会进行有风险的寻租活动,使CEO与股东的利益目标方向一致,对改善公司内部资本配置效率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有效发挥董事会的控制主体作用。为了确保董事会对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控制权,董事会可以通过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的控股股东和董事会来控制各成员企业的投资、筹资决策权。同时,集团公司作为子公司的投资者入主子公司董事会,同样发挥投资决策与督导的作用,强化董事会对企业内部资本预算决策的监督与控制,有效地监督、控制子公司经理的投资行为,也可以有效地监督控制经营者的行为,从而减少管理层寻租行为。再次,加强内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控制体系,多角度控制内部资本配置主体的行为,防止企业集团总经理进行内部资本的随意支配,并且规避部门经理的寻租行为。同时,对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本配置行为,可以通过外部监督机构(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定期审计来进行监督和控制。最后,在所有控制手段的实施中注重信息沟通,以降低控制成本。
参考文献:
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 理性投资者 市场效率
一、对机构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认识
(一)对机构投资者的认识
伴随着社会分工的高度专业化及投资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机构投资者变应运产生,同时金融信托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机构投资者产生的时间并不晚,但截至目前,也没有一个精确而有效的定义为大家普遍接受。从广义上讲,机构投资者是指用自有资金或者通过各种金融工具所筹资金专门进行有价证券投资活动的法人机构。西方国的证券公司、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各种福利基金、养老基金及金融财团等此类以有价证券收益为其主要收入来源的被称之为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相比较有规模经济、分散风险、专家管理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优势。
(二)对资本市场的认识
金融市场按照时间长短可以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现有关资本市场的概念已远远超出其原始内涵,是一个到有关社会资源配置和各种经济交易的多层次的长期金融市场交易的市场体系,包括有证券市场、长期信贷市场。在资本市场中证券市场是最具有代表性、最重要的、最活跃的,证券市场又进一步细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资本市场的效率是资本市场存在价值和功效所在,其效率是通过能否最大限度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实现资金资源优化配置来体现。
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也是影响其效率的因素。资本市场的效率分析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对资本市场的效率分析用以判断是否将有限的资金资源(货币资本)配置到效益最好的企业及行业,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判定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几个指标证券价格的相对有序程度。(2)市场上证券价格对各类信息的吸纳程度(3)资本市场的金融商品数量及创新能力。(4)资本市场管理风险的能力(5)交易成本的高低。
二、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
(一)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
首先,假设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即每个投资者都能从价格中找出想要的资产的相关信息。此时不论市场是完全竞争还是不完全竞争,只要企业披露的信息得到改善,机构投资者将能降低信息成本,使私人信息更加精确化,充分发挥作为市场有效性的维护者,此时的价格更能如实地反映信息。此时的理性已经达到一种极端的境界。
其次,若散户为噪音交易者,机构投资者是理性的,市场的有效性要受到投资者实力的影响。如果,理性的机构投资者是价格的主导因素,在实力方面占优势,并能影响到非理易者的行为,价格反映证券价格机构投资者所掌握的基本面信息,此时的资本市场是有效的。相反,机构投资者不能影响非理性的散户投资者的行为,机构投资者会放弃价值投资策略,转而去分析交易量、换手率等技术指标。此时的理性机构投资者会同噪音交易者一样,成为市场有效性的破坏者。
最后,当散户为完美理性预期的交易者时有限理性的机构投资者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如果机构投资者不论是否有实力具备影响价格的能力,此时机构投资者和散户对资本市场的效率都是消极的。
(二)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对市场的整体效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资本市场能促使资本的形成,对资金进行分配,以此来引导企业改进效率水平。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反映:一是在发行市场,使资金流行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业绩和经营较好的企业,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二是机构投资者简介地参与到公司治理中,通过提高上市公司绩效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两个方面,后者所占得比重大,能更多地影响着资本市场资源配置。
(三)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
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是指资本市场为了实现其所具有一定的功能,主要包括资金筹集功能和价格发现功能,任何运行方式的变化会导致运行成本增加,造成现有资本市场功能减弱的这样一个状态。随着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目前市场交易制度创新的最主要动力来自于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交易机制提出的更高要求。从而对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带来积极影响。其要求主要表现为机构投资者对交易成本比较敏感、对交易方式的要求、要求较高的市场流动性、交易机制的要求、丰富的交易工具。
参考文献
[1] 张昱.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及我国机构投资者培育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2] 魏巍.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效率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3] 刘士杰.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效率影响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企业集团 内部资本 市场配置效率 国内外 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一)内部资本市场的涵义
学术界对内部资本市场并没有一个统一而又明确的定义,多数学者出于研究目的根据自建模型对其进行描述,其原因在于作为企业内部的组织形式的内部资本市场并不具备类似于外部资本市场那样的较为固定的制度表现形式,只是学者在研究企业内部资本活动时归纳出来的学术名词。
(二)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
1、效率观
(1)缓解融资约束
1988年,Fazzari,Hubbard and Petersen(简称FHP)对融资约束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他们首次通过分类检验的方法,验证了在不同融资约束水平上企业中投资与现金流的关系。Corbett and Jenkinson(1997)运用现金流量分析方法将1970~1994年德国、日本、法国、英国和美国的企业资金来源做了分析与总结,在各类融资方式中,采用内部融资方式的企业数量所占比重最高,内部资本市场资金总量巨大,具有缓解融资约束功能。
(2)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①内部资本市场中的信息比外部资本市场更充分。Alchain(1969)在对通用电气公司快速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指出在企业内部比外部资本市场更容易获得信息,通用电气公司价值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在其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中进行资源配置的行为。
②内部资本市场可以提高资本供给的可靠性(Liebeskind,2000)。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实际上为企业提供了可以增加投资决策灵活性的实物期权(Triantis,2004)。很多投资项目都具有时效性,一旦坐失良机投资行为也就难以创造价值。与外部资本市场融资相比,内部资本市场可以及时地将资本分配到投资收益较高的项目中去。
2、非效率观
(1)成本。Lamont (1997)分析后发现当企业内部净现值较低的投资项目资金不足时,净现值较高的投资项目的资金也往往会受到限制。Stein(2001)认为决策者若能从某个投资项目中谋取利益时,其在协调资金配置时就会倾向于向该项投资分配更多资金。另外,若决策者所追求的个人利益与企业价值最大化趋于一致时,会更有效地配置内部资本。
(2)滥用自由现金流。基于成本理论而发展出来的自由现金流假说是现代公司理论的基础概念之一。Stulz(1990)指出拥有充足现金流的企业更倾向投资于收益差的项目上,企业集团通过构建内部资本市场而通常拥有充分的现金流,因此更容易导致低效的过度投资。类似地,Lang等(1991)、Mann and Sicheman(1991)、Hanson(1992)和Harford(1999)等对企业并购的研究也都支持了自由现金流假说。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冼国明和杨锐(2001)在其《跨国公司的内部资本市场》一文中指出内部化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跨国公司构建的内部资本市场在替代不完善的外部资本市场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由于外部资本市场的不完全,加大了企业集团通过外部资本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妨碍其进行交易的便捷度。企业集团通过构建内部资本市场,在成员企业之间进行资本的重新分配,以获取税收套利、金融市场套利、管理制度套利以及回避资本控制的目的。
(二)利益输送通道
关于控股股东利用内部资本市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问题的研究,李增泉、王志伟、孙铮(2004)以中国254家上市公司1998~2001年的关联交易数据为研究样本,发现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额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李增泉等(2005)以1998~2001年间中国资本市场发生的上市公司收购兼并非上市公司事件为样本,发现当公司具有配股或避亏动机时控股股东或地方政府会对并购行为提供支持,而无“保配”和“保壳”压力时进行的并购常常表现为掏空性并购。
三、文献评述
(一)国内外学者以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效率性研究为出发点,从对外部资本市场的替代、资金分配机制以及约束机制等角度进行了大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指出内部资本市场普遍存在于企业集团中,特别是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内部资本市场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内部资本市场具有信息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可以实现资源在内部资本市场中的有效配置。内部资本市场还可发挥公司治理功能,实现有效地监督和激励。内部资本市场最原始的功能是弥补外部资本市场的不足,有效缓解融资约束。
(二)内部资本市场可能会成为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渠道,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国家表现更为明显。我国企业集团将某些成员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作为“融资窗口”(宁宇新,2010)、成员企业间相互担保增加的风险、非公允内部关联交易等问题十分严重,这将导致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异化,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甚至无效。
参考文献:
[1] 杨棉之.多元化公司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国外相关研究述评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7(11):44~49
[2] 龙建辉.内部资本市场研究历程:理论、建模与实证——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研究十年回顾[J].当代经济管理,2009(11):80~85
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范文4
资本市场既是一个有形的资本融通平台,又是一个无形的资源配置系统,更是一种组织的、社会的资本交易关系。目前,中国学界对资本市场的研究,多集中在狭义资本市场概念层面,即指包括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衍生工具市场等在内的证券市场,这一方面突显出中国“大资本市场”客观上尚不成熟,存在结构上的不健全,另一方也体现了证券市场在广义资本市场中的绝对影响性,本文讨论的资本市场的范畴沿袭狭义资本市场概念,并将对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市场进行集中的考察,但其中的债券市场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讨论范畴。
关于资本市场有效性的界定,传统经典理论是围绕着信息效率展开的(哈瑞·罗伯茨,1967;尤格尼·法玛,1970)。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倾向于配置效率角度,如山东大学徐涛博士的专著《中国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研究(一个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就专门研究了资本市场配置效率问题,凡此种种,在此不多赘述。基于以上考量,本文论述的资本市场有效性包括了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与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两个层面,前者指市场本身的运作效率,包含了证券市场中股票交易的畅通程度及信息的完整性,股价能否反映股票存在的价值;后者指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资源重新优化组合的能力及对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能力的大小[1]。
二、中国资本市场总体特征及其效率分析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但部分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的问题仍制约着中国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从整体角度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仍尚待完善,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功能并未发挥应有的效用,这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1.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开始形成并逐渐发挥效用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资本市场的层次结构纵深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成了目前资本市场的四级结构:(1)主板市场,即设立于1990年的深圳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完成,使得主板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上市公司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境外上市的优质大型企业开始加快A股上市的步伐,截至2009年6月8日,主板市场上市公司合计1603家,上市证券2260只,总市值高达187707.7亿元。(2)中小企业板市场于200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现已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9年6月8日,中小企业板有273家,总市值达到9790.88亿元,而在2008年年初这一数据几近11560亿元。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能力的不断提升,这一市场的功能将愈加明显。(3)为非上市股份公司和退市公司服务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即我们所谓的三板市场。为妥善解决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流通股的转让问题,2001年6月12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代办股份转让工作正式启动,7月16日第一家股份转让公司挂牌。为解决退市公司股份转让问题,2002年8月29日起退市公司纳入代办股份转让试点范围。截至2009年5月底,在该系统挂牌的企业共计55家。与此同时,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股份报价转让试点范围正在酝酿进一步扩大。(4)正在积极筹备,逐步启动的创业板市场,旨在为暂时无法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这一市场的创建将大大推动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和机制建设。相对于主板市场,创业板是一个前瞻性市场,注重于公司的发展前景与增长潜力。
2.中国资本市场运行的整体性特征
有效运行的资本市场中交易进行的畅通程度高,市场信息相对完整,市场价格能够有效、完全、准确地反映市场信息以及交易标的内在价值;市场竞争水平高,约束机制强;市场运行有序性好,运行机制灵活度高,可控程度强。但从中国资本市场目前的运行特点来看,在诸多方面与有效运行的资本市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弱有效性。首先是市场运行信息质量差,与资本市场运行相关的宏观经济信息、管理决策信息常常处于不透明、缺乏连续性的状态,市场参与者难以以此作为“预期函数”的因子进行理性预期。其次,资本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和接受控制信号的反映灵敏度共同反映市场运行的可控程度,然而中国资本市场接受外部信息的灵敏度不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动所引起的证券市场货币供求关系变化的反应时滞相对较大,反应能力有所欠缺。由于缺乏良性发展应有的自身调节与平抑价格波动的能力,中国资本市场运行的可控程度不高,价格波动剧烈。再次,目前中国证券市场运行机制上存在着许多缺陷,市场环境缺乏必需的规范化、条理化、完善化,市场主体对宏观调控和市场准则的接受程度和反映程度欠缺,运行秩序缺乏有序性。最后,资本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以企业的经营成果和成长性为依据的,但中国证券市场上,证券价格的变动往往与公司经营业绩、管理水平、信誉等指标相背离。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演变成了“非效率操纵”可以炒作的信息在定价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投资人因此只关注企业消息面的变化,而忽视了企业本身的发展,放弃行使监督管理的权利,造成资本市场约束机制薄弱。
3.中国股票市场的高风险性
证券市场的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情况,能够基本说明该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直接反映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股票市场风险与收益间关系不显著,市场呈现高风险性,有效性不强。如李道叶(2007)采用异方差模型对我国9只较早上市的股票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股市“风险波动的特征既有明显的时变性、簇集性及共动性”[2],这意味着,股票市场风险与收益间关系不显著。而徐少华、郑建红(2003)采用中国股市更早期间的数据(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进行风险收益相关度研究也得出结果:“从历史看整个市场,风险与收益不相匹配,当投资者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时,并不意味着可能获得较大的收益。”[3]这说明,中国股票市场在长期上呈低效性。
从中美股票市场风险比较角度来看。股票市场风险水平经常用收益方差б和风险收益率来反映。在1991—1999年评估期内,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即收益率方差高达69.28%,而美国股票市场收益率方差只有12.21%。收益率方差比较结果说明中国股票市场风险水平远高于美国。为了得出收益与风险的关系,计算得出中美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率与风险的比值,即风险收益率,结果是:中国为0.55%,美国为1.77%,美国风险收益率远大于中国,这也说明中国股票市场风险非常高[4]。
就中国新发股票市场初始收益率(IR)而言,我国一直存在着高初始回收益现象。刘中学、林福永(2005)以1993年至2003年上市的交易资料完整的1133只新股为研究对象,得出统计数据显示,“A股市场新股IR平均高达257.88%,约为美、英、日、德、香港等发达股市的5—10倍”。[5]而中国人民大学的王珺通过对2006年6月到2007年12月在沪深两市发行的177只新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也得出实证结果显示,上海市场初始回报率均值是76.9%,标准方差0.525;深圳市场初始回报率均值是1.672,标准方差1.205。两个研究结果表明,高收益率是中国股票市场的长期现象。从评估期内年度收益率数据变化看,虽然中国股票市场平均年度收益率非常高,但离差大。这说明中国股市年收益率不稳定,股市波动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股票市场的短期风险较大。
4.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环境的内在缺陷和结构的不合理性从根本上制约资本市场配置效率
第一,中国现行的证券发行制度是一种建立在尽责审查基础上的核准制,尽管具体方式与原来的审批制有所不同,但股票发行中仍带有较强的计划管理色彩,证券法仍然保留了公司债券发行审批制,形成了核准制与审批制并存的制度结构。事实上确立了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的二元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陈甦研究员认为,这种二元结构严重的影响了证券市场的运行与发展,最终反映在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的二元结构加大了证券市场运行成本上[6]。而由于证券市场引进竞争和风险机制的力度不强,新股定价不能反映市场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定价的准确程度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本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二,信息披露程度不高。信息披露通过影响股票交易价格的形成而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信息披露的完全性是资本市场运行有效的重要条件。但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内容不完全、真实程度不强,甚至出现虚假信息等等,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小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的利益难以保障,并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市场的有效运行。
第三,市场退出机制缺乏规范性。实施上市公司退市机制是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稳妥、健康、高效运行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作为市场自然的新陈代谢,让劣质公司从市场退出,优质公司进入不仅减轻公司压力,而且有助于保证上市公司质量和维护有资者利益。中国证券市场的退出机制的出台严重滞后于资本市场的发展,2001年才实施的退出机制对上市公司又宽容有余。这样,退出机制缺乏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成为资本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制约。
第四,资本市场监管机制存在缺陷。资本市场监管机制是维护资本市场正常、高效、有序运行的有效手段,但中国资本市场在监管机制上存在诸多不足,如监管部门在资本市场政策取向和落脚点的大幅度转变经常打乱人们对市场的预期,基层部门无所适从;监管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规范市场的法律、法规制定工作严重滞后;监管的手段和技术有待提高和完善,监管的主体过于集中,自律组织作用较小,市场参与者普遍缺乏自律意识等,这都不利于维护市场的平衡运行。
第五,股票分散性与股票流通性不强。与发达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股权分散、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相比,中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使上市公司的行为表现为大股东的行为,易导致大股东控制公司的现象。而由于大股东国有股产权不清晰,内部人控制现象突出,企业为了自身稳健、长远发展,宁愿到境外上市。此外,以美国为例,美国上市公司的股票只有普通股和优先股之分,即美国上市公司股票是全流通的,这给其股票流动创造了环境,所以二级市场随之发展迅速。在股份制改革前中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有法人股、国有股、外资股、公众流通股之分,而能流通的只有1/3的股份,因此,造成了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现象,即使改革后也未能使所有的股份都运转起来。这种股权分散格局几乎成为中国股票市场一切制度性缺陷的根源,制约着中国股市规范化和市场化进程。
而就我国债券市场而言,市场交易主体相对单一,银行间债券和交易所两个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债券品种结构极不合理,企业直接融资市场极不平衡;市场交易工具单一,基本上是国债和金融债,企业债、可转债数量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在债券的期限上也比较单一,我国的国债和金融债主要是长期债,少有短期债;债券市场流动性差,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收益率曲线等特点使得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发展明显滞后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对企业融资作用非常有限。
三、对中国资本市场低效性深层次原因分析
从制度发展与变迁角度来说,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带有强制性过浓的色彩,在资本市场形成、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掺入了大量的政府意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进程。这造成了看似制度供给过剩,实则有效制度供给不足。从产权制度角度讲,一方面,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中,宪法赋予各类型的产权以平等的地位,使其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进行竞争。而中国不同类型的产权的根本地位长期处于不平等状态,再加上产权界定不清,使得私有产权在资本市场的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使中小企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产权的缺失成为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的深层障碍。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特点表现为高度分散化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我国企业产权结构则与之相反,这种不合理的产权结构体现了产权缺失的多样性。最重要的是中国非市场选择的产权制度安排,可以说是中国资本市场自身完善的根源,政府对产权的盲目干预降低了资本市场产权融通的效率,同时,社会产权分布牢牢掌控在政府手中,致使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根本不能有效发挥。
四、几点建议
不难看出,中国资本市场的种种缺陷根源自于其制度的缺失。整个股票市场系统因此而非体系化,无法正常发挥其多样性的功能与资源配置作用,所以效率低,不稳定性大。
笔者认为,提高资本市场效率首先要解决基础性制度缺失这一根本问题。由于产权是对各种资源或生产要素的权利,因此,设置产权就是对资源的一种配置,产权的变动必然也会同时改变资源格局,甚至影响和决定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所以必须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同时也是规范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质量的保障,而严规范、高质量的上市公司无疑对整个资本市场效率提高发挥基础性作用。
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来说,笔者认为,近期,应该以创业板的推出与运行为契机,加快资本市场机制建设与完善,尤其是上市公司退出机制与股票发行与定价制度,在制度层次上为国内企业上市提供一个便利的环境。而整体意义上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根本路径则在于推动产权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打破原有的经济制度的路径依赖,构建符合市场规律和功能特征的制度体系,这样才能充分实现资本市场的效率延伸和结构扩容。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加强市场监管,提高股票市场信息披露的质量,从而提高投资者保护程度,使资本市场宏观上保持稳定。第二,通过合理成熟的制度约束,进一步发展股份转让系统,探索和完善场外转让机制,促进内地资本市场健康良性的发展。第三,研究适应多层次市场建设需要的交易制度创新,研究建立不同市场层次间的转板机制,以改善市场深度、加速价格发现过程,增强市场有效性。第四,一个成熟的市场,应该能够提供给合格的企业以便利多样的融资渠道,满足不同资质企业的上市要求,从而留住优质企业,形成逐渐有深度和广度的资本市场,所以,应在做好制度规范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国内外机构投资者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最后,创新市场监管措施,完善监管法律。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切实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使市场保持透明、规范和公平,增强各方面对资本市场的信心,从而在整体上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赛珍.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与证券市场建设[J].商业时代,,2005,(14).
[2]李道叶.我国股票市场风险与收益关系的异方差模型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12).
[3]徐少华,郑建红.中国资本市场功能的实证研究[J].上海会计,2003,(12).
[4]谢百三.证券市场的国际比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 体育产业 资本市场 投融资 创新
现代公司的资金来源通常由自有资金和外源资金两部分组成,外部资金的融资方式主要有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对企业融资方式的关注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融资方式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或企业价值);二是融资方式影响企业的治理结构;三是融资方式会影响到企业净收益的变化,并通过企业将财务风险传递到金融市场,形成程度不同、特征各异的金融风险。
一、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融资方式
股权融资也称所有权融资,是企业向其股东(或投资者)筹集资金,是企业创办或增资扩股时采取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获得的资金就是企业的股本,由于它代表着对企业的所有权,故称所有权资金,是企业权益资金或权益资本的主要构成部分。
股权融资在企业投资与经营方面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股权融资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一般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经理组成,相互之间形成多重风险约束和权利制衡机制,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二是证券市场是参与者比较广泛的制度化交易场所,对标准化的金融产品进行买卖活动,是在一定的市场准入、信息披露、公平竞价交易、市场监督制度下规范进行的。与之相对应的贷款市场被称为协议市场,在这个市场上贷款者与借入者的融资活动通常直接协议。在金融交易中,人们更重视的是信息的公开性与可得性,证券市场在信息公开性和资金价格的竞争性两方面优于贷款市场。三是如果借贷者在企业股权结构中占有较大份额,那么它运用企业借款从事高风险投资和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就将大为减小。
股权融资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当企业在利用股权融资对外筹集资金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就可能产生各种非生产性的消费,或采取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股东的投资政策等道德风险行为,导致经营者与股东的利益冲突,为解决经营者的这种道德风险,通过转换融资方式,企业投资所需的部分资金通过负债的方式来筹集被认为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债权融资是利用发行债券、银行借贷方式向企业的债权人筹集资金,它可以发生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任何时期。债权融资获得的资金被称为负债资金或负债资本,它代表着对企业的债权。企业资金中所有权资金和负债资金之间的比例关系称为企业的资金结构或资本结构。
债权融资在企业投资与经营方面具有以下优势:一是银行具有信息收集的优势。银行有条件、有能力自己收集分析企业投资、经营、分配、收益的状况,同时能在一个比较长的期间考察和监督企业,有助于防止“道德风险”的出现。二是银行具有信息分析研究的规模经济特点。一方面,银行收集同样的信息具有规模经济作用,另一方面,分析大量信息本身也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三是在长期“专业化”的融资活动中,金融机构发展了一套专业的技能。四是银行对企业的控制是一种相机的控制。债权的作用在于,当企业能够清偿债务时,控制权就掌握在企业手中,如果企业还不起债,控制权就转移到银行手中。
负债有利于控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但企业利用负债融资页可能导致股东的“道德风险”,股东的这种“道德风险”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是股东存在着将债权人的财富转移到自己手中的激励,手段有两种,其一是利用股权政策逃债。在投资政策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股东及经营管理者可以将负债筹集到的资金作为红利支付的来源,分配给股东;而在投资政策可以变更的情况下,股东及经营管理者就有可能削减投资,增加红利。在股东有限责任的前提下,经营管理者有可能在投资决策时放弃的风险低收益的投资项目而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从而产生替代行为,使债权人面临过大风险。二是股东及企业经营者有可能出现因债务负担重,放弃对债权人而言有利的项目的投资不足现象,从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
二、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的发展现状
1996年我国第1家带有体育产业概念股份有限公司,北方五环股份有限公司在昌平成立。十月深圳交易所股票上市发行,当时被成为体育概念第1股。1998年3月27日我国第只体育股票“中体产业”又在上海成功上市,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从2001年7月份起全国已有的20多家从事体育产业的上市公司,已发展到目前以体育和奥运为概念的上市公司(如青岛双星、李宁体育公司、中信文化体育产业有限公司、北京高德体育发展公司和北京雷诺体育经纪公司等)增加到近50多家,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很多上市公司和准备上市公司的题材。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前100多名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体育企业,40%以上都已进入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运作,一大批体育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投融资运作快速崛起,并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体育企业(如中体产业、李宁、英派斯等)。部分体育企业不仅具备了现代企业的形式和内涵,而且在融资能力和技术创新方面,具备了向更高层次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它们的成功上市经营标志着我国体育产业全方位、多角化体系的构成。社会投资办体育产业的形式发展很快,涌现出了一大批符合现代体育产业制度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和企业集团投资公司。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金融创新将体育产业投融资与资本市场衔接,把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作为发展我国体育产业投融资的切入点。推动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市场条件。
体育产业的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依靠传统的资本市场直接筹集资金具有很大的障碍。体育产业投融资的需求特点是个性化,多样性。世界银行研究表明,企业融资活动随着经济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发展的解冻而波动。因此,多渠道的投融资是适应经济发展周期和满足体育产业多层次需求的重要前提。由于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相对于资金市场发育很不完全,缺少一个多层次的、能够为广大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绝大多数企业无法通过股权或债券市场吸纳社会资金。
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和组织机构还不多,具有实力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和证券投资公司更是屈指可数,这与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不相称的,对于更好的开发体育市场和奥运市场是不利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资本配置呈现国家财政拨款和企业投资二元化特征。
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规模小。由于体育资本市场资金来源不足,体育资本市场又不能借助有效的组合投资、平衡投资来分散风险。故缺乏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形不成资金滚动成长、自我增值的运作机制。
三、创新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的政策性建议
1.完善有利于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发展的机制
多渠道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体制(如体育证券与股票、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体育基金、体育保险、银行贷款、资金信托、体育赞助以及体育彩票等)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本着“多方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化运作原则,充分发挥不同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主体的积极性,实现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利用各类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积极利用外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运作模式。应大力支持外国公司、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或个人来投资于竞技体育项目和高新技术体育产业。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会”,扩大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规模,引进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及管理运作模式的成功经验。
2.构建多元化的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撤出通道
顺畅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撤出通道,是有效吸引社会资金,促进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运作良性发展的保障。建立和拓宽撤出通道的关键是要加快体育产业股权交易、产权转让的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体系。建立和完善地区性的产权市场。通过产权市场,投资者可以全部或部分的购买体育企业和体育俱乐部的产权或股权获得其所有权或股东地位,体育企业和体育俱乐部则融资到了资金来发展和推广新技术。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基金和其它公司及个人参与体育企业和体育俱乐部的购并活动;支持金融机构,中小体育企业信贷担保基金及其它种类担保机构对体育企业和体育俱乐部的股权回购活动。
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了足够的经营利润后,不仅可以直接投入于股票、债券和投资基金等,实现资产的增值。也可以在国内外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方式上,借助北京申奥成功的机遇,以奥运资本市场投融资运作方式来部分解决举办奥运会所需资金,申请发行奥运概念的可上市流通的长期债券、组建项目企业上市、资产证券化等。体育产业具有成本低、起动快、渗透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优势,因此,在居民消费需求、收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将得到激发。在国家产业投资倾斜政策支持下,商业银行信贷和民间资本的介入体育产业,将成为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的重要手段。
3.完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信用服务体系建设
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经济活动,它的有效运作很大程度上需要各类信用服务机构的参与。当前,推动各种类型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是建设和完善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支持体系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内容。第一,推动投资银行类中介参与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的发展。投资银行可以充当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项目市场上供求双方的中介,沟通资金所有者与项目所有者,既是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所有者的顾问,又是项目资本投资者的财务顾问,投资银行通过改造、辅导、组建、推荐投资司在证券市场上市。为投资公司提供并购服务等,充当资本重要的退出中介。第二,大力培育、顾问、评估和认证等多种专门信用服务机构,这些机构活跃于整个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运作流程,分别为投资者、投资机构和投资公司提供市场信息、决策、咨询、谈判和价值认定等服务。第三,强化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运作中律师事务所,会计评估机构等的作用力度。律师在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机构设立,运营及退出时都扮演重要角色。在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中可提供可靠的财务报表审计,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机构业绩评估,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公司资产与股权评估等重要工作。
4.建设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的健康发展有赖于一个良好的外面环境,优化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发展的环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第一,尽快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要参照国外做法结合陕西实际。制定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机构发展的政策,制定有利于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鼓励境外资金进入体育产业市场的政策等。建立高效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运作的人才管理机制。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运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高水平的、经验丰富的和创新能力强的卓越人才,特别是对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其决定作用的企业家。
5.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投资发展的投资体制,寻找体育科技管理、体育科技创新与金融的有效结合点,迅速提高体育产业投资的专业化水平,加快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进程。要使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形成良性循环,不仅要具备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充足的资金实力,还必须有政府的支持与扶持。虽然体育产业风险投资起步晚,也不尽规范,甚至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机构,但是目前迫切需要尽快引入发展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建议要借鉴和利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成功经验,创立一个既符合“举国体制“战略,又符合知识经济发展潮流并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体系,同时,要加紧制定法律法规,规范体育产业风险投资行为。体育产业风险投资者可以是政府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企业战略投资者、民间资本和国外风险投资者。
参考文献:
[1]陈玲:资本结构、资本成本理论与资本市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于 涛:资本结构理论与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刘淑莲:企业融资方式结构和机制[M].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陈晓红刘剑: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一与融资方式演进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2,66~67
[5]倪刚吴晓虎:我国职业俱乐部融资结构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3,23(5):5~8,16
[6]焦智:企业融资研究.商道中国,2005.10.7
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范文6
这三座大山使今无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扩容,而在于调养生息,进行结构调整。具体说,就是要推倒压在中国股市上的三座大山。
本文是从资本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建立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问题上,作一探讨。
二、股市基础理论探讨,刻不容缓
中国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像“老鼠会和赌场”的文化歧见,这种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如果说,前者是主张和反对建立资本市场的两种力量之争,这已在“摸着石头过河”和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我们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那么后者则主要是在主张培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如何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尽管其都主张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但路径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始终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不仅对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论证清楚并广为宣传,而且对资本市场的许多概念和技术层面的资本运作分析技术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和普及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回避争议和矛盾的做法,这些资本市场的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人们普遍还在资本市场就是赌场,要么跟庄搞投机,要么随机撞大运的投资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来,中国股市有三个没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没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资本经济作为股权虚拟经济监管难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一股独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真、假、优、劣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是投资场所还是赌场的关键。正确投资观应是建立在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断并作出相应用脚投票选择基础上,来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价值提高给投资人带来良好投资回报的投资机制。它是投资人对投资对象在“蛋糕做大”基础上来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的体现,而绝不仅仅是在二级市场上机构和中小投资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戏”。但中国的上市公司到底还有多少个银广厦、吉林通海、蓝田股份,人们心里没底。
2.政策没底
我国资本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这是新兴转轨市场的必然现象。因此,政策决定股市,是把政策作为一个长期的调控手段来炫耀,使中国的股市处于一涨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涨的恶性循环。最终是政府调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们却看不见那只“看得见的手”,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论的探讨没底
中国股市到底是赌场、老鼠会,人们置身其中是在撞大运、尔虞我诈的场所,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个市场的基本功能,这个市场培育的投资人在市场经济中究竟发挥着何种作用,都亟待理论的证明。而资本市场监管的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建立在正确的股市理论的基础上。但目前我们的股市理论体系极不清晰和完善。
解决三个没底的核心是探讨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问题对上可以影响政策,影响决策者那只“手”;对下则可动摇资本市场投资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这三个没底当中,对我国股市基本理论的探讨最为重要。
研究我国的股市基本理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在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条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使人们对资本市场首先有一个认识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权新文化的建立。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确投资观,更重要的是让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都能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在转轨特征明显的中国股市的监管上,有效地发挥那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三、股市基本功能探讨
我国股市的每一次波动,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论不清、扰乱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十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却严重落后于实践。股市大讨论虽然目前暂时处于平息状态,但是只要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理论问题,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否定我国股市的声音,像赌场论、老鼠会论就仍会冒出来。这些理论在特殊时期,都和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监管政策直接受资本市场理论的影响。继续采取回避态度,不论证清楚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结果。
股市的基础理论研究应从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入手,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功能:
1.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中国的实情说,股市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通过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筹集的资金进入到企业,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筹资,能被市场认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资者认知的产品和劳务,在于它能生产社会需要的紧俏、盈利的产品。其二,二级市场再融资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和配股来实现的。上市公司的持续融资功能就是社会资源再配置功能的体现,当然,二级市场的再配置同样是向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倾斜。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化是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与上市公司的质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低劣,信息披露虚假,就会丧失这一功能,导致股市堕落为赌场。
2.晴雨表功能
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资本和物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场所,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与这些信息的质量正相关。因此,不仅股民而且一般民众,不仅企业家而且政治家,不仅国内各界而且国际各方,只要和所在国的利益相关,都会关注这个市场。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同样会最先从这一市场反映出来。因此,资本市场更是一个信息场。在市场经济崇尚资本至上的旗帜下,资本的选择是最敏感的。在市场经济推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准则下,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论上说也是最公平、最准确的。因此,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功能从表象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交易、判断重要的参照系,而从实质上看则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发展。它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窗口。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导市,机构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大盘和个股会走出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相吻合的走势,但从长期看,在正常的形势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价格与其价值在长期走势上应该是一致的。它与赌场的靠赌运和赌技好坏决定输赢是完全不同的。
3.价值发现功能
首先,价值发现功能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一只股票的现实和潜在的价值,而从社会的角度说,它所表现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为社会和股东现实和未来的贡献度。这一功能和企业真实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股市所反映出的综合信息进行判断和投资,指导着价格方向,进而引导资源的分配。
其次,这种价值发现使人们能够看到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人们对未来做出理性判断。这种发现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观规律,所以它能推出一个概念,并且引导市场,人们承认这个概念,用超过人们现实中比用简单的成本价值要高的潜力判断去看待它,人们在股市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这种发现和投资人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这个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经济走向。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趋利避害的无形之手引导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要普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场经济承认以单一个体为本源的自然发展,倡导个体和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其奥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只要具备社会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诚信,社会的总体利益就会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