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视力的感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视力的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视力的感悟

保护视力的感悟范文1

【关键词】赣剧,传承,发展,口述史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18-03

一、赣剧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交流的增多,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方面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全面性发展,另一方面,对中国现在的本土文化也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冲击。传统艺术文化之一的戏剧正因此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全球化高速发展、科技的高速发展与随之而来的电视剧,电影和网络的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影视业,观赏性较为直接的艺术形式,而很少有人会去选择戏曲等传统的艺术形式进行观赏,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古老的戏曲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使得越来越多像赣剧这样的传统文化形式逐渐被边缘化。赣剧受到的影响也离不开大环境,如果不是国家扶持,生存都日益艰难,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赣剧目前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少,受关注程度也越来越少,而且观众大部分是老年人,好像无关于年轻人的事。年轻人从小接触的大部分都是电影、电视、网络,接触过赣剧等传统戏曲形式的微乎其微。观众少的艺术形式的生存空间当然就很小,所以当下戏曲文化市场的萎缩,缺少观众已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此,我们更要加强对于赣剧的研究和宣传,加强对于赣剧的保护,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找到一条适合赣剧发展的良好道路,使之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口述史在赣剧研究中的突出优势

口述史是一个舶来品,它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而是产生于西方史学界。早期西方史学界较为重视“史料”,所以在早期的史学发展中,“史料学”基于重要的位置。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录音录像技术的产生,由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来对历史进行口述,并且由学者录音、录像、整理、归档进而研究成为了可能。所以史学界也开始由只重视史料,发展到也重视历史亲历者的口述史。而口述史的概念也并非是统一和一成不变的,笔者较为赞同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对于“口述史”这个概念及方法的界定,他认为口述史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口传记忆”与“个人观点”。也就是说口述史不仅仅是大而全地记载历史亲历者对于那段历史的记忆,还要有个人对于那段记忆的观点。每个人的生长背景、生活经历、政治立场等的不同,使得每个人看待事物和问题的角度千差万别。口述历史就是要避免宏大叙事的历史,需要细节的、个人的历史,所以我们在做口述史时,还需要特别关注口述者对于那段历史的看法以及基于此种看法背后的东西,这也就是唐纳德所说的我们在做口述史时不仅仅要记录保存“口传记忆”,还要注重发掘“个人观点”。

然而,传统史学虽然重视史料,但也不仅仅是只用史料,它也用到一些口述材料。例如我国就有使用口述史料的传统,最为著名的如司马迁的《史记》当中就大量使用了口述史料。那么现代的作为一门学科或者作为种方法的口述史和以前的口述史料有何区别呢?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口述史时伴随着科技的发达、录音录像技术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现代的口述史是以录像、录音的方式出现的。而且作为一门学科和一种视角的口述史,搜集史料不是它的仅有目的。利用系统的方法、理论对口述史料进行详细研究,并提供一种“自下而上”的全新视角才是正解。在口述史作用于赣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上也是如此,我们不仅仅要把其看做一种史料,更要将其当做一门学科、一种方法、一类视角。

由此可见,口述史作用于赣剧研究是必要的,它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赣剧的视角,而且为研究赣剧提出的新的理论和方法。口述史在赣剧研究中的突出优势亦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凸显:

(一)“视角”的更新

上世纪80年代的“集成”是政府主导下的中国近现代最大规模的一次民间音乐调查与搜集整理工作。涉及者众,包括:音乐学家、戏曲学家、高校教研人员、各地文化局文化馆文艺工作者、民间艺人等约十万人,历时近30年。此项工程的资料和研究价值毋需质疑,但缺憾也不能回避。这次的集成工作虽然有大量的记谱,但在有些方面却因为观念的原因、时代的局限而有重大的缺漏,如对于表演者、奏乐者等的介绍、他们对音乐、戏曲的看法、他们的背景、师承、收入等等,信息缺漏十分严重。此外,由于传统史学观念过于强势,当时的史料记录大部分为文字史料,而当时的录音带主要是为了记谱或给音乐创作者提供素材,没有得到重视加以妥善保存,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等地的相关资料,大多也只是文字史料,声像史料奇缺。而仅有的一些录音也是以歌曲、戏曲的演唱为主,对于表演者、传承者却没有进行口述史的录音录像活动,从而导致这些史料的单一性。口述史不仅仅是对地方音乐、戏曲的浅描,而是关注历史当中的个体,从宏大的视角转为微观的视角,从上层的视角转为草根的视角。这是口述史作用于赣剧研究的首要贡献。

(二)“立体”的史料

传统的文字史料主要是以文字、文本为手段来进行储存,而口述史的史料存储形式和呈现形式都不同于传统的文本形式,它是“有声”、“有像”的,是“立体”的。赣剧研究如果借用了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则其史料就不会仅仅是文字储存或乐谱的储存,而可以是口述史的有声有像的“立体”储存,这相比于前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史料优势。特别是对于赣剧这种以声像的形式来进行表达的艺术,这种优势体现得更为明显。首先得到体现的是口述者访谈内容的“立体性”。赣剧音乐史料搜集工作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着文本资料的不确切性,这种不确切性体现在赣剧音乐研究者搜集整理的文字资料内容中研究者与口述者观点的随意删增或交叉,进而引起后续工作的麻烦。而现代口述史对口述者进行录像和录音的方式则使上述的麻烦和误解得以避免。它可以和文字史料相互证实、证伪、相互补充,使得研究的随意性减少,确切性增多。继而口述史这种“立体”的史料的价值还体现在赣剧音乐的特殊性上。赣剧无论是唱腔、伴奏、演员表演无一不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综合的艺术。我们传统的记谱方式只能记载音乐的曲谱,而表演、舞台等内容却很难用文字描述清楚。即使是得到了记载的乐谱,也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用的记谱方式是西方的五线谱或者简谱,这种发端与十二平均律体系的记谱方式与我国的传统音乐并不是一种音乐语言,所以很多赣剧等中国传统音乐所要体现的内容这些记谱并不能完全体现出来。仅仅依靠记谱这种传统的方式是无法有效地记录、保护、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寻求和借助现代的科技手段,通过录像、录音等方式,将赣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地进行记录,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后续的保护、传承、发展和研究。

(三)“有序”的存档

中国很早就已经有通过访谈、口述来搜集资料的传统,建国以后,更是由政府主导了大小规模不等的多次对于史料的挖掘、整理、抢救工作。而具体到戏曲、音乐的领域,古代诗经就是明证,而现代也有“集成”这种大规模的搜集整理行动。但是行动归行动,成效如何还需讨论。录音录像技术的局限、西方记谱法的局限、治史观念的局限、资料管理的混乱等诸多原因都使得效果不是那样地尽如人意。所以我们在利用口述史的方法研究和保护赣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要注意口述史料的保存工作是否具有有序性。也就是说在记录、整理、归档、保存这些珍贵的口述史料时,要参考国内外相对成熟的口述史机构的做法,对口述史料进行无遗漏、有效地整理和保护。

三、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作用

从民间艺人的口述史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关于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年轻人对于赣剧的喜爱,从而继承发扬赣剧,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作用的具体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叙述者与传统文化主体的同一性

口述史涉及的范围很广,强调的东西也很多,在口述史的讲述中,尤为注重视觉、听觉等的影响,根据历史记忆记录更多的关于赣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音,唤起对于民间艺术传统的记忆,找到更多更好的继承者,这样不才能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戏曲口述史的在场性与规范性

在访谈过程中,必须要有规范的访谈方式,被采访者必须以实际的赣剧文化为内容,保证访谈内容的绝对性,在口述访谈过程,也必须做到规范,不做假,还要求访谈者能够与被访问者创造更加融合的气氛环境,这样有利于保证访谈者的被访谈内容的公平性,采访者利用录音,记笔记的方式,将口述的内容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传承与继承。

四、赣剧“口述史”的价值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口述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方面具有诸多的优势。那么,赣剧“口述史”的研究具有什么价值呢?赣剧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剧种,它其中就包含了历史悠久当时曾与昆腔齐名的弋阳腔。而弋阳腔的流传过程,是否还存在于世则一直存在着争议。通过赣剧口述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保留很多现在的老艺人如潘凤霞、祝月仙、邹莉莉等的详实口述访谈记录。她们的老师大都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弋阳腔老艺人,通过这些老艺人的教学,潘凤霞等人掌握了大量弋阳腔的曲牌而后对于赣剧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口述史内容可以说是研究赣剧、研究弋阳腔的重要史料,它对于之前赣剧、弋阳腔的研究不但可以起到一个证实的作用,也可以起到一个证伪的作用,甚至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新的研究和保护视角。

口述史在赣剧中的运用,是我们研究赣剧等戏曲的观念上的更新,它使得我们有更为清晰的一条记录历史的线索,而且不同的口述人的不同口述史,也使得我们对于同一段历史的研究可以从更多的角度进行关照。

五、新时代背景下赣剧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在世界舞台上,与新兴的文化对比,传统文化处于劣势,处于不利地位,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不断地将传统文化进行规划,形式转换,将琐碎的素材进行整理,进行细化,然后整理出来,进行一定的创新研究,当然要想真正的独立于世界舞台上,就必须以原有的素材结构作为母体,然后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改良,赣剧作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一,具有更多的艺术美,但是与传统的题材一样,要想取得更加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利己之长,避其之短,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实践,塑造更加成功的戏剧派风,这样才能让后世年轻人更好的继承与传播赣剧。

六、结论

随着世界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更加良好地继承与传播,利用新的治史方法“口述史”来研究和保护赣剧,不失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对于赣剧进行一系列的创新与改编也同样重要,只有与新兴文化更好地融合,赣剧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文化之新,在于创新;文化之深,在于更新。传承与发扬赣剧,是当下年轻人应该做的事情,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民族的即世界的,无论何人,都应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章军杰.多元文化格局下婺剧传承与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2]金玉焕.新版河南曲剧《寇准背靴》主要唱腔曲牌的发展变化特点探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5.

[3]李映月.新媒体时代下戏曲艺术的传播与推广[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4]王超颖.山西雁北耍孩儿传承人调查与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5.

[5]于欣.四川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6]岳庆平.关于口述史的五个问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05):81-93+157-158.

[7]宋文文.基于案例分析的中学历史口述史教学探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8]赵书峰.口述文本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为例[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4,(03):32-38.

[9]冯晓华.对于口述史的理解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1):127-130.

[10]赖晓兰.试论口述史成果在博物馆中的运用――以马王堆汉墓口述史为例[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3,(00):660-671.

作者简介:

保护视力的感悟范文2

大家早上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爱眼护眼,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人都希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但现在,清晰的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远。

我说几种情况,它们有没有发生在你身上——看书写字时紧盯着书本,没有离书本一尺远;看电视、用电脑时紧盯屏幕,并且时间超过1个小时;在强光或昏暗的地方走路、坐车的时候看书写字。孩子们想一想怎么办?也许有的同学错误地认为“只要我学习好就行了,视力不好配戴眼镜就行了”;还有的小朋友认为戴眼镜是有知识的象征。但是现实告诉我们:一旦患了近视,戴上眼镜会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例如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候,打篮球或踢足球时,打破眼镜甚至伤及眼睛到医院做手术缝合是常有的事。戴上眼镜如果仍不注意用眼卫生,常会使视力下降加快,形成高度近视。

接下来,__医生给同学们几条小建议,来帮助大家爱护眼睛:

1. 认认真真地做好眼保健操,注意眼睛卫生。

2.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远,手距笔尖一寸远,胸离书桌一拳远。

3. 做到“三不”:不躺着看书,不在行走中看书,不在光线弱或过强的地方看书。

4.阅读时间请勿太长:无论做功课或看电视,时间不可太长,以每三十分钟休息片刻为佳

5. 保证充足的睡眠。

6.多做户外运动,经常远眺,使眼睛得到休息,调节视力,解除疲劳。

孩子们你们还知道吗?眼睛是人类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脑中大约有一半的记忆和知识都来自于眼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保护眼睛呢?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保护眼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注意用眼卫生、科学用眼贵在坚持,需要持之以恒,才能预防近视的发生及近视程度的加深。

婀娜多姿的自然,绚丽多彩的万物,一切的一切都需要眼睛来观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爱眼护眼,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防治近视,还自己一个清晰世界”。

环顾四周,现在患近视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大部分同学是学习中用眼不当造成的。学习是我们学生的天职,每天繁忙的课业,令我们的眼睛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我们也没有很好地关注坐姿是否正确,看书做作业时眼睛是否离书本太近,我们忽略了偶尔有意识地观看远景,于是,我们的眼睛越来越疲劳,越来越走向近视或者加深近视度。另外还有一些同学喜欢看电视或者用电脑,往往连续几个小时,造成用眼无节制,时间长了,自然就要付出患上近视、眼前模糊的代价。失去清晰的视力,我们就等于失去了80%的感觉,多么可怕!

我们经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只有好好地保护它、呵护它,才能利用它清晰地去了解、观察我们所生活、所热爱的这个世界。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我爱护我的眼睛了吗?”预防近视,从下面做起吧:

一、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保持一市尺。二、连续看书一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或者向远处眺望一会儿。三、不要在光线暗弱和直射阳光下看书、写字。四、不要躺在床上和走路时或者在动荡的车厢内看书。五、不要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六、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对于已经近视了的同学,不仅要做到以上六点,还可以从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一、膳食疗法。多食用富含蛋白质、钙、锌的食物如黄豆、杏仁、紫菜、海带、羊肉、黄鱼等。二、眼呼吸凝神法。选空气清新处,或坐或立,全身放松,二目平视前方,徐徐将气吸足,眼睛随之睁大,稍停片刻,然后将气徐徐呼出,眼睛也随之慢慢微闭,连做9次。三、熨眼法。端坐,全身放松,闭上双眼,快速相互摩擦两掌,使之生热,趁热用双手捂住双眼,热散后两手猛然拿开,两眼也同时用劲一睁,如此3~5次,能促进眼睛血液循环,增进新陈代谢。

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保护视力、防治近视,还自己一个清晰世界,感悟美好生活!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6月6日也就是这周__,是与大家健康有关的日子,它是“全国爱眼日”所以,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爱护眼睛,从点滴做起。

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节日呢?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个人都想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然而,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约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者600多万,儿童斜弱视者1000多万。卫生部、教育部的联合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学生近视发病率接近60%,居世界第二,而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这意味着,在我们中间,每10个同学差不多就有6个要成为近视患者。

我听到大家一片惊叹声,是啊,这样的一种情形,几乎可以用“可怕”来形容了。

正因为眼睛如此重要,而在我国眼睛疾病又如此严重, 1996年,卫生部、教育部、团中央、中国残联等12个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将爱眼日列为国家节日之一,并确定每年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

关于爱眼,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第一、少看电脑和电视。不是禁止完全不碰,一呢少看,二呢注意休息,让眼部肌肉能有机会放松。有人会问:“我不看电脑电视能做什么呀?”可以多做运动、结交朋友,生活丰富了,我们的收获也会更加丰富。或许你能称为打球高手、游泳健将、钢琴王子、芭蕾公主等等。

第二、做到“三个一”:即手指距离笔尖是一寸,眼离课本一尺,胸口离桌子一拳。每天

学校的眼保健操也要坚持做。第三、饮食也可以帮助大家保护眼睛。胡萝卜是大家熟知的保护视力的食物,番茄、菠菜、蛋黄也很好,最近还有专家发现,甜食是少儿视力下降的罪魁祸首,所以提醒大家控制甜食不要过量。

保护视力的感悟范文3

本年度,本人担任五(一)班、六(一)班语文、品德与社会教学和五(一)班、六(一)班班主任工作。下面我将从思想方面、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取得的成绩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思想方面:本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思想端正,师德良好;遵纪守法,敬业爱岗,积极向上,服从安排,团结关心周围的同志,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二、教学工作: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语文课的特点,注重读中感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注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精讲精练,开展素质教育,向40分钟要质量。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语文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5、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对班级里的差生悉心辅导,经常面批他们的作业,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教计划,有目的、有计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三、班主任工作:1、思想教育常抓不懈:利用班会,晨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卫生、纪律、安全等经常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等。2、发挥小干部的大作用:大胆放手使用班干部,通过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各方面做出了严格要求,班内形成了团结向上的优良班风。3、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学好各门功课,并掌握学生的课业负担量。4、关心学生身体健康,注意保护视力,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搞好班级的经常性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5、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等。

保护视力的感悟范文4

关键词:安全环境;自我保护;培养幼儿

在幼儿园的工作中,幼儿的安全问题成为保教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大幼教工作者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针对幼儿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对幼儿进行教育,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幼儿的安全意识并非与生俱来,一些安全意识的产生或是安全知识的获得,往往是伴随着孩子们的哭泣声从“实践”中而来,即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可这样无疑会给我们的幼教工作带来消极影响和被动。能否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以及他人的能力,这是我们幼教工作中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班将安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根据幼儿生活需要和社会化的素质要求,在生理和心理上确立了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目标。然后根据总目标分解制订了相应的分目标,并从分目标入手,制订出了合适的教学内容、游戏内容和随机教育。

一、培养幼儿的安全及自我保护意识

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一种弊端:父母总是习惯于担负起幼儿安全的责任,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幼儿:“当心,这样危险,不能做。”而孩子本身很少关心自己的安全问题。如果孩子不能区分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那么父母、教师再严密的保护也不能区分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那么父母、教师再严密的保护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我们既不可能时时刻刻跟在幼儿身边,也不能因为怕出事故而束缚孩子的手脚,限制他们的行为。因为我们把安全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安全仪式上:首先让幼儿掌握一些安全基础信息,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记住自己、父母、老师的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以及所在幼儿园的名称。比如:有一次一个陌生人(受我们的邀请)来到我们班(教师故意避开),他利用好吃的好玩的成功地带走了95%的孩子。这说明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很差。针对这一事件,借助于一些寓言故事中的动物形象深化其内容,来进一步刻画“安全”在幼儿心灵中的概念,告诉幼儿不能同不认识的人走;不要吃不认识的人给的东西等等;通过电视录像资料,制作简单明了的操作卡片,编制朗朗上口的绕口令、编写有没动听的儿歌等,向幼儿讲解和传授一些生活中所必须的安全知识。总之用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破解未知数,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达到给孩子“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二、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室是幼儿在园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环境创设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从多方面进行考虑,特别是安全性上,一定要为幼儿考虑周全。因此,我们精心创设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幼儿进行生动、直观、形象而又综合性的教育。如:在我班的所有电器插座旁,我们都贴上了幼儿自制的安全标志,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在活动室,我们设立了专门的“生活角”,为幼儿提供一些录音、图书、图片。“哪个孩子习惯好”的图片是让幼儿寻找书写习惯最正确的孩子,找到后贴上五角星,这样时刻挺行幼儿注意保护视力。“哪种做法对”的图片则是让幼儿明白什么事最正确的行为、什么是不正确的行为,增加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我们平时非常注意幼儿一些生活小节的训练,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这样,孩子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三、利用生动地生活和游戏活动,增强幼儿处理应急情况的能力

幼儿总会遇到某些应急情况。缺乏社会生活锻炼的机会是幼儿不会正确应对危险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经常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或实景演习来帮助幼儿掌握一些躲避、处理危险的简单方法,学会独立处理问题。有些幼儿经常流鼻血,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幼儿惊慌失措地跑来向我求助,我抓住这绝好时机,向他们演示正确的处理方法:先把头向后仰,用干净的软纸或药棉堵住鼻孔,再用冷水敷脑门,安静待一会,不要乱动。孩子们围在我身边亲眼目睹了事情的处理经过,以后再有幼儿流鼻血时,他们自己便能处理得很好了。又如,为了教育幼儿“感到不舒服,主动对老师说”,我们设计了活动“生病以后”。通过观看情景表演,让幼儿明白如身体的某个部位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告诉成人,以免耽误病情。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将自我保护的学习内容融入游戏之中,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巩固生活技能。

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需要家长的合作

保护视力的感悟范文5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数学知识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下,教师要将数学课堂生活化,最终,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大空间的发展。 本文中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展开生活化教学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望抛砖引玉,得到大家的赐教。

一、合理使用教材,引入生活素材和实例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合理处理教材内容。书本上的一部分例题和习题都可以改编成与学生现实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使学生所学内容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情境,从孩子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在进行《角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角,寻找身边的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老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优美的?~,用角组成的美丽图片,老师发现了生活中有这么多角,说一说你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见过角?学生跃跃欲试,都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后,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存在的角,自己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又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可创设购物情境,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购物经验,让学生体验小数加减法题的生成。比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可设计:让学生绕周长为200米的操场跑5圈,不论快慢,每位同学必须跑完。这样,学生就会对“1千米”有了真切感受。

三、教学实践活动生活化

教师设计开展数学系列学科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长此以往会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方法的价值、规律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开展数学操作学习活动时,应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材料当作数学操作材料。提供这些环境材料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物品,用它们作为操作材料,能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操作活动的兴趣。二是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适当的环境将数、形、序溶入其中,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是有趣的,有意义的。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直观、形象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体会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厘米的认识》一课,课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索材料:牙签、火柴、硬纸条等,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长边。有的学生量出4根火柴长,有的量出的是3根牙签长,有的量出1个硬纸条的长。教者提问:“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量得的结果所表示的数却不同呢?”学生根据刚刚测量的经验,发现这些材料的长短是不一样的,看来得有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学生马上想到尺子,这是在生活中看到和用到的,但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了解,一下子激起学习的愿望。

四、教会学生学以致用来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新学知识的拓展。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和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保护视力的感悟范文6

任勇从书架上拿出三本书赠与我,这是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联合编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丛书。然而,令人叹喟的是在这套丛书中(现已出版十几本),竟然有三本书出自于任勇笔端。《追求数学教育的真谛》、《研究,让教育更精彩》、《走向管理的文治境界》,书中洋洋洒洒九十多万字涵盖了任勇三十多年教学生涯、教育研究和行政管理的心路历程与心灵感悟。任勇告诉我:按常理这套丛书一人只能出版一本,当他把《追求数学教育的真谛》的书稿送交编委会时,编委会的专家觉得此书仅囿于数学教育,还很难充分体现其研究成就和成长经历,便再次向他约稿,于是,一部《研究,让教育更精彩》的书稿很快又送到了编委会专家们的手中;大家在欣喜和满意之余,还深谙任勇担任多年校长和教育局副局长,在教育管理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又一次向他发来约稿函,因此也就有了第三本书《走向管理的文治境界》的问世。这三本书分别从教学、研究、管理的层面,让我们感悟任勇数学教育的真谛,感受任勇教育研究的精彩,感佩任勇人文管理的境界,从而寻找教育家成长的智慧与足迹。

谈及任勇,熟知他的人对其为人为学总是赞不绝口。在当今的基础教育界,像他那样堪称教育家的恐怕是凤毛麟角。他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名师,也是一位深受教师爱戴和信赖的校长,更是一位备受各界关注和公认的教育家。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名校校长,再到教育局副局长,任勇成功而踏实地走过了每一步,而伴随成功的却是汗水与苦涩。任勇在《师者回眸》中这样描述:“回想50年的成长之路,虽说没有我们上辈人的风雨坎坷,但也经历了家境贫寒、动荡、上山下乡、艰苦求学,经历了教育教学的多学校、多岗位锻炼,经历了人生和事业的潮起潮落,一路走来,遵循‘感性做人,理性做事’的原则,在‘足与不足’中,不断去逼近人生和事业的最大值。”

任勇毕业后就分配到重点中学龙岩一中,和许多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一样,他也理所当然地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所以,他的班主任工作干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按他的话说是“疯疯癫癫”。他在高效率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外,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增知识于谈笑之间,长智慧于课堂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猜谜活动常常是自己创作、就地取材,用“考试不作弊”猜数学名词“真分数”,教育学生要诚实考试;用“成绩不好怎么办”猜学科“应用力学”,教育学生勤奋学习;用“注意保护视力”猜俗语“小心眼”,教育学生注意用眼卫生。此外,他还用身边的师生姓名做谜面让学生竞猜,以此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氛围,也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在科技活动中,他能别出心裁地组织学生开展科技阅读和撰写科技小论文,其数量与质量均在全校名列前茅。在体育活动中,他和学生融为一体,无论是在乒乓球桌旁,还是在篮球场上或排球场上,他都与学生“打成一片”、其乐融融……

任勇在数学教学方面也是别具特色。当年有一堂“实数的大小”的“汇报课”至今还让他难以忘怀。那节数学课,他用十分钟就讲完原理和书上的例题,之后就进行数学游戏活动,当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任勇说:课上有这样一个问题:“用6个1组成一个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有的说111111最大;有的说111111最大;有的说111111最大;有的说111111最大;还有说11■最大。把所学的知识全用上,终于比出11■最大。而最小的数呢?学生说的答案没有唯一,有111111、1■、1■等等。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答案呢?如果7个1,8个1,…,n个1呢?于是,课堂沸腾了,听课的老师被震撼了,这堂课上得特别成功。随之而来的是好评如潮:“数学功底扎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才像数学课”、“这节课的思维量大”、“教学确实与众不同”等等。也就是从这一节课以后,任勇的数学课更是充满趣味、充满方法、充满变化、充满数学思维、充满师生互动。以至于学生们几乎每节课都期盼他的到来,因为他到来了,数学来了,灯谜来了,美感来了,激情来了,诗意来了,中考的优异成绩也来了——成绩的背后更多的是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被激活了的智慧大脑。回想起此情此景,任勇由衷地发出感慨:“那时的教育还真像素质教育!”

原本不想当老师的任勇,1977年的恢复高考,却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让他读了师范;原本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任勇,却阴差阳错地学了数学,当了教师。然而,干一行爱一行的任勇,在多年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把原创的思想和独到的思考熔铸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并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数学教学主张,从而走出一条数学教学的成功之道。在2012年3月出版的《任勇的中学数学教学主张》一书中,他罗列了26条数学教学主张:“每课一趣”,妙趣横生;“每堂一赞”,赞出奇迹;“善用媒体”,高效教学;“情境教学”,贴近实际;“让生上课”,别开生面;“与美共舞”,舞出精彩;“有意差错”,大智若愚;“借题发挥”,融会贯通;“限时限解”,限出创意……这些教学主张“既源于教学实践,又注重理论提升;既贴近教学大法,又凸显教学特色”,而最吸引眼球的当属“每课一趣”和“每课一赞”的教学主张。众所周知,数学这门学科,其逻辑性、系统性、条理性都很强,抽象性也较大。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教学基本技术,还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任勇说:“兴趣和爱好如催化剂,它能不断地促进学生去实践、去探索,逐步引导他们酷爱数学,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为将来钻研科学技术打下牢固的智慧基础。”为此,他的每一节课都要有一道以上的趣味数学题,或是数学游戏,或是数学智力题,或是趣味数学故事……力求做到引发兴趣、激活思维,以此达到活跃课堂之效果。而“每课一赞”中的“赞”,就是赞美学生,赋予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教师要学会用赞美之词来鼓励学生,不要放过赞美的机会。任勇说,不知从何时起,他就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备课即将结束之前,还要“备一事”,就是:“明天表扬谁?”他给表扬的对象分门别类,尽量挖掘出他们的闪光点和内在潜能。任勇归纳出四条“赞美之策”:一是赞美学生要持平等的态度,即要放下“架子”来赞美;二是赞美要公正,即要“一碗水端平”;三是赞美要及时、真诚;四是赞美要公开、得体。赞美和表扬,成为任勇教书育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同样让我颇感兴趣的还有“文化渗透”这一教学主张,因为“数学可以塑造人的灵魂”,也可以体现其文化价值。任勇曾从著名学者于丹的《论语心得》里对“文化”一词的阐释和解读中得到启迪,极力推崇把数学也“文而化之”,让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教学实践中,使之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们喜欢数学,亲近数学,欣赏数学。他曾经应邀为数学教师做过“数学文化”的讲座,主题为“感悟数学文化”。从“数学与文化”的关系、“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文化的构成”、“数学文化的外延”、“数学文化与课程改革”、“数学文化的教学实施”等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和通俗易懂的诠释,鼓励和鞭策广大数学教师要成为有“文化”的数学教师。

任勇的中学数学教学主张在学界博得了许多学者、专家的高度评价:“好的数学教学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它既关注扎实的数学基础、高超的解题技能、优异的数学成绩、丰富的数学情感,也关注教学结果所属的更大范围,因为这样才会对学生的整个人生产生最大的效益。这个目标崇高、大气、易认同而落实难。循着‘任勇的教学主张’所铺设的道路前行,就能使这种长期利益变为现实。”(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学数学室主任,博士章建跃);“任勇先生的‘教学主张’,让人耳目一新,感慨万千。这是一部出自拥有远大抱负和执著追求的专业工作者的原创性佳作,更是一部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中国数学教学研究成果。它不仅反映了作者丰富的教学智慧,而且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它不仅是教学规律的呈现,而且是教学艺术的展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校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杨骞);“26个‘主张’,是作者从课堂中生发和长期积累的经验与实例,不论是激趣促学引深、善用教材媒体,还是培养学生思维,师生、生生互动,都是原创且独到,朴实而平直,有趣而深刻。不管拿来就用还是借鉴重构,你都会在原本的基础上大进一步,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些‘主张’的魅力。”(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原副主任,数学特级教师张福生);“任勇老师是一位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充满魅力的智慧型名师。他的著作、文章与讲座,不断给我指导与激励。拜读他的新著,顿感解惑与启悟:循循善诱的言语、通俗易懂的案例,诠释着新课改理念下的中学数学课程的精髓。他的教学主张,必将让新手型教师愤而启,让熟练型教师悱而发。(厦门一中数学金牌教练、高级教师王淼生)”。面对诸多学者、专家的充分肯定,任勇却谦逊而诚恳道:“本书是在数学教学中的‘土’经验,不敢说都是原创的,但多有原创思想和独到思考。”

“说到数学教学,我崇尚‘教需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的说法。”这是任勇对数学教法的观点。多年来,他脚踏实地地致力于数学教学,孜孜不倦地潜心于教育研究,尤其是数学教育的真谛是什么?他曾多次叩问自己、造访专家。他说:“数学教育的真谛是什么?这是我多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总的说来,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具体的说,数学教育要尊重和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要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积极态度,要引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登上学习快车,他在“学会之道”中从“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意义”、“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基础”、“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内容”、“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原则”、“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模式”、“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教材”、“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层次”、“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实验”、“数学学习学初探”等九个方面向读者探讨了“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理论问题”。又从“数学学习环节的学习方法”、“数学学习内容的学习指导”、“数学课外学习的学习指导”等三个方面阐明了“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具体方法”。同时,任勇还列举了他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收集的教学案例告诉我们“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学主题内容,启发点拨、诱发惊异、引起困惑、唤起向往”;就是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教师与学生一起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一起“揭示数学的神奇,发现数学的完美,探索数学的应用,表达数学的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