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语文教学是对中国语言文字的传承,是对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的认识,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学生可以正确的学习国语及中国深厚的语言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还要打好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教育基础,小学除了是学生达成初步的语言思维以外,还要进行德育、学习习惯等素质的培养。

1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中国教育相对懈怠的农村教育环境下,尤其在个别落后的农村,其语文教学质量考核机制、教学观念、教学目标等方面凸显不足。有的地区还与现行的《教学大纲》背道而驰,脱离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工作。

1.1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小

小学语文是一个语文教育的基础阶段,它也是一个涵盖量较强的学科,教师不能一一尽善尽美的为学生教授所有,唯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让学生把学习的被动性化为主动,吸收更多语文知识。农村地方较为局限,学生的认知事物很有限,所以在认知广度与深度上都与大城市环境有着相对的距离,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农村小学认知更多事物的有效方法。但是,受到各方面的条件限制,个别农村小学生家庭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孩子的阅读量;校方教育经费有限,所以阅览室构建简单,藏书有限,不能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是的学生无法通过更广阔的阅读,来增加自身的知识视野。

1.2语文教学理念落后

农村信息更新慢,这样为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带来很大的阻碍,个别地区还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缺乏新教学案例启发,导致教学创新意识匮乏。大部分的课堂教学都是“我讲你听,我写你记”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扼杀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天真活泼的学习特性。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这样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1.3师资匮乏

在农村小学,能够真正掌握娴熟的综合语文教学的老师少之又少,受到农村条件的影响,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不会在农村小学常驻,都是向往进城市发展,进而导致农村小学教师资源缺乏,得不到新的师资换新。这样现状证明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技能有待提高,很多教师未必能熟悉的操作电脑,利用电脑来给学生进行多元化教学。

2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善对策

语文作为语言工具、科学的学习的窗口,也是表达交流的主要方式,所以掌握语文知识是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发展。针对以上提及农村小学语文现状问题,笔者谈谈一己之见,为求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得到相应的改进措施,为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2.1注重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关键,它小学生学习语言、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有效的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往外衍生,拓宽学生的语文阅读量,是语文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发展措施。所以,农村小学不能忽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应该构建学校阅览室,增加其藏书量,及时更新其刊物。同时,建设班级间的图书角,鼓励学生自主阅览课外书籍,并对其内容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实现图书资源最大化的建设效果。教师方面,应该准确把握小学生的阅读心理,投其所好,引导学生适度的进行刊物的阅读,让学生找到阅读的乐趣,日积月累自己的词汇储备量,以便提高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育质量。

2.2转变教学理念

在给小学生教授新知时候,如果教学方式缺乏创新,会导致学生参与度降低,对语文的兴趣度也会随之降低。新课改背景下,注重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重要的改革措施,要把现金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小学语文中,不仅让学生学到新知,而且让他们养成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习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论知识,与时俱进,争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增加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其中。因此,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增进学生趣味性的有效手段。

2.3加大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

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度已经日渐增高,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小学教育的集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小学可以通过帮扶、手拉手、捐资集资等方式,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基础建设,普及乡镇小学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与图书资料。个别条件较好的地区应该建设计算机机房,逐步完善小学多媒体教学设施。这种种的改进措施是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提升学生对语文教学热情。

2.4提高农村小学师资建设

强化小学语文教师团队,是提升小学语文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型课程改革前提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专业的语文综合素质,尤其是农村小学较为年轻的教师队伍,更要有坚定的教学信息,力求让农村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提升教师团队质量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建设中占据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主动学习钻研教学方法,找到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要重视新课改理论的重要性,学习与升级自己对课标的认知度与教材教法的熟悉度,学习并掌握最新的教学技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3总结

综合上述,在新时代下,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社会各界的关注度、校方资源调配、教师资源的改良和教学设备完善程度等方面,都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的主要考虑出要素。而且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式,积极提升自身教学职业素养;小学构建图书室或图书角,是提升学生阅读量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难点,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文德保.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5,(24):118.

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41-01

首先,小学获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后续学习、终生学习的最起码的学力要求, 而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使人在困境和挫折中生出勇气、生出希望、生出力量、生出智慧, 并使人生完满幸福。然而我们恰恰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对积极态度的培养。处在起跑线阶段的儿童很容易求知失败,当我们不去帮助求知失败的孩子而偏偏以知识作为衡量标准时, 我们便造成了一大批学业失败者和人生失败者,因为老师和同伴的评判会给他们带来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不让一个孩子失败" ,培养每一个孩子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秉持的教育理念。单就求知而言, 小学生有其特殊的方面。记忆强而思辨弱,体验强而分析弱, 顾及整体而常常忽略节, 充满想像, 善于创新, 热衷活动等等, 那么, 小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就应该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 而不是按照成人的方式和社会文化的要求来实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不妨把语言富于创造力的、思想深邃的经典作品作为孩子们的阅读材料, 把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孩子们的"主餐" , 没有多少价值的时文、充满道德教化的报刊体文章、一般化的作文选只会使孩子们思想贫庸语言粗糙。我们不妨把诵读作为语文课堂的主要形式, 以贮存大量的语言和思想资源作为主要目的, 并在教育中融进乐趣, 使之成为中国人终身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我们不妨在语文教学中把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因为优秀的作品本身就充满了飞腾的想像和创新, 当孩子们在审美中自由翱翔时,他们自然会形成创造的品格和审美的心态。

其次,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于语言创造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学习,以掌握丰富的语言, 传承精神遗产。而学习语言的形式应该是教师帮助下学生自主的识字、朗读、阅读、思考、讨论、背诵、写作和口语交际。新的小学语文大纲出来之后,大家都认为很好, 重主体、重整体、重感悟, 确实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就操作而言,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却处于一种"失范" 的状态, 怎么"整体" , 怎么"感悟" ,早自习读, 晚自习读, 回家读, 上课还读, 读什么, 怎么读。我以为, 抓住"读书" 就是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古代童子"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 , 练就了语言的童子功, 而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弊端时把"孩子" 和"脏水" 一起倒掉了, 因而造成了多年来我们语文教育的极大浪费。读的目的是训练、养成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进而达到较高的语言鉴赏力。大量语言信息的贮存以及对词汇、句子、段落、篇章和对文章技巧、逻辑修辞的敏感是生成语言的关键。没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贮存,又怎么谈得上去创造性地理解和表达呢? 然而我们今天是在肢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习题式的语言点的训练,这是舍本逐末,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我想在读书问题上应该思考。

再次,在小学阶段是可以贮存大量的语言资源的, 也告诉我们真正理解语言、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形成丰富的精神底蕴是需要广阔的知识背景和一定的人生阅历的。语言是和生命一起成长的,对于小学阶段, 熟读成诵是关键。课外要大量地涉猎, 据专家研究,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是扩大识字量的有效途径,阅读得多, 生字词的复现率就高, 不知不觉中就记牢了,这比死记硬背生字词更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和灵性。更为关键的是,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爱书习惯和藏书习惯。一个孩子不爱书,那是教育的悲哀。让孩子们写心里的话,这是写作教学的第一原则。要做到这点, 一是要注意命题; 二是要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交际环境, 教师要与学生"掏心窝" ;三是进行作文评价标准的改革。第二, 作文教学违背了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 随意拔高了评价的标准, 大大挫伤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古时的孩子是在"开笔" 之前先读了许多蒙学教材, 肚子里有了一些"货"后才开始写, 且"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写作是在写作中学会的。教师该做的工作是慢慢地教会学生观察、思考,是帮助学生积累、是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赞科夫为了让二年级的孩子们写傍晚的景色, 自己先到村边的树林里观察了四次, 写了四篇观察日记, 最后才带孩子们去观察, 这是多么感人的事情啊。

总之,只有当教师的语言水平、知识视野远远地超过教学大纲时,教师才能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学生身上, "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范文3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全面实施,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变得日渐重要。引起了教育行业的广泛关注。很多学校和教师“闻风而动”,纷纷在课堂上中开展起儿童文学与语文教材的结合教学活动。然而,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多重影响,儿童文学的课堂运用效果不太明显或者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去分析现有小学语文课堂实施的情况,找出存在的不足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究出如何有效地运用儿童文学开展小学语文教育的策略。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教育改革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理念,也对教材和教学方式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添加了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种类繁多的儿童文学,让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儿童文学本身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成长的期待。如果把儿童文学当做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它就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1】。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少年儿童所创作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作品形式。语言上通俗活泼,结构上简单明了,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更有生动的儿童内心的刻画。大体上来说,在课堂上运用儿童文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丰富学生的知识。儿童文学是对语文教材的补充,它丰富了语文的教学内容,也丰富了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儿童文学种类丰富,涉及的内容很广,并且表现形式新颖,学生可以把它当做扩展学习的知识宝库。另外对于身心发展处于初始阶段的学生,还能帮助学生看到外面的世界,从而间接增加生活经验的累积。

第二,增强学生表达能力。不管是口语交际还是书面写作,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从创作形式上讲,儿童文学最显著的特征是想象丰富,表达方式灵活,语言上生动优美,人物个性鲜明。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和阅读中会充分发挥他们善于模仿、对事物好奇的天性,或者记住成语词语的用法;或者学会某种修辞;又或者把开头结尾的方式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这些比刻意的传授学生用法有效得多。

第三,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这是儿童文学精神内涵的体现。有生命力的儿童文学作品必定是能打动人心,震慑灵魂的。它传达着某种高尚的品质、寄托着作者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小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情感的启发,或者自己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文章的主旨,从而丰富内心修养。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分析

(一)教师素养认知的问题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路人。讲解儿童文学,不同于纯语文知识的灌输。因此,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关系到课堂实施效果。然而,有些教师不注重素养的积累,轻视儿童文学的作用。对儿童文学了解不多,在教学中只一味地从自身经验出发,从成人的角度和太过现实的眼光去分析问题。导致对儿童文学的解读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到内涵里。对作品鉴赏不到位。

(二)教学引导上的问题

一方面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没有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或者只是按照其他语文课文的授课方式,采取朗读、划分段落、归纳情节和中心主题的传统授课模式,学生听课兴趣不高,陷入被动的状态;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给学生分析出儿童文学的独特魅力,忽视了作品的美的意蕴【2】。对细节和结构过度解读,工具的痕迹太重。此外,儿童文学体裁分类多,如寓言、童话、成语故事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注意文体的区分,影响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准确认知。

(三)学生阅读上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小学生要学习其他的基础课程,所以阅读儿童文学的机会比较少,接触文本时间上的有限导致了阅读数量上的有限。小学语文的教材的编写是一个体系的,会根据不同的知识板块安排不同类型的文章,这就导致了课本上儿童文学的作品比较少,加之有些教师照本宣科,没有补充其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学习效率会大打折扣。

三、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增强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教师的意识和素养是开展教学基本的前提。只有自己重视儿童文学,才有积极主动去挖掘作品深层含义的意识,才能真的从学生的心理角度上分析作品。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有所领悟。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多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提升教学和解读作品的技巧。

(二)改进教师的儿童文学教学

除了要帮助学生辨别体裁,讲解基础的字词句义语文基础知识,最重要的是创新教学手段,从孩子的思维习惯去深入理解作品的美感。并且传达出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学习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的时候,为了激起学生对于弱者的同情心,教师应该结合插图着重引导学生把丑小鸭的悲惨经历分段讲出来,可以这样提问:丑小鸭因为丑被迫离开了家,假如你碰到了它,会怎么做呢?这样发散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的爱心。

(三)开展儿童文学的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开拓第二课堂,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经验,教师除了讲解课本上的儿童文学作品,还可以延伸课外阅读或者开展相关的阅读实践活动。在学习了外国的童话作品后,教师可以介绍中国的童话作品扩展阅读,如曹文轩的《草房子》,学生读后鼓励他们在班上将读后感分享出来。

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育 现状 创设情境 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深入,我们的教堂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开始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是想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较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一、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

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素养的现状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除了数学课程标准内容更新的力度较大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主体性被激活了。在传统教学中,是教师忠实执行教材,照本宣科,学生的思维相对狭窄,课前预设方案比较周到,通常足以应付。现在,新课改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加上学生知识的来源渠道更为丰富多样。于是,学生质疑问难、节外生枝的频率与教师素养缺失的显露同步增长。

2.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数学教育更应该关注思考,关注生存。思考发轫于生存,更好更深的思考才有可能更好的生存。追溯数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的诞生发端于生存的需求,而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其逐渐成为少数人头脑的智力游戏,成为检验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这种弊端已延续到现在,达到根深蒂固的程度。脱离了需求的数学是无用的,而脱离了实践的课堂教学也是无用的,而这正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严重弊端。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手段之一。课堂中提问的常见模式为“问-答-评”三个环节。然而,课堂提问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提问的不科学,同样也能扼杀硕士论文学生的学习热情。接下来是对目前存在现状的分析:

①课堂提问模式单一

提问“量多质差”:部分教师经常会采取“群众式”的回答模式,比如在讲完一个问题时,用“是不是”、“对不对”之类无思考的模式来提问,价值不高。还有部分老师分不清要点,总是漫无目的的提问,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②课堂提问答案模式的固定性

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发生这些情况,某些教师在很认真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后,不管学生回答正确与否,不作出引导性的评价,只给出自己的正确答案。从而导致了课堂上只有老师的答案,而无学生观点的想象。

除了以上缺陷,还存在着老师忽略候答时间、听答心不在焉、评答重复拖沓等不好的现象,以上种种现状严重地影响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提问缺乏探究性是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今后发展的建议

众所周之,小学生的思维受成长所限,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其兴趣,尤其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就其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桥梁的方法就显得较为重要了。

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从而有力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3.适当表扬奖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结束语: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土重玖.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育科研论坛[J]2009(3).54

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范文5

1. 只注重“激趣”,忽略了给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愉快教育”是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负担日益加重、陷于苦读而提出的。顾名思义,“愉快教育”应指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使学生感到学习文化知识是件十分愉快的事,因而乐此不疲。如何诱发愉快?应在教学中提供恰当的外部诱因,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自己愿意学、努力学、刻苦学、学得愉快。但从一些实际教例来看,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忙于“设趣”、“激趣”、“逗趣”,使教学形式趋于“游戏化”,于是哪节课无游戏,哪节课便索然寡趣。“教”失去游戏这根“拐杖”,“学”就失去欢乐的诱因。学生感到“真没劲”,教学效果便大打折扣。这是片面理解“愉快教育”所产生的畸形教法。事实上,课堂绝不可能是游戏场,学习也绝不可能是一场游戏。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才是促使学生自觉愉快学习的关键。

2. 热衷于繁琐分析,将易于理解的教材繁琐化

这些年,小学语文教学颇为崇尚对文章的层层分析,直至对原来无深意的字句硬是挖掘出微言大义,把本不难理解的教材分析成“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麻。似乎非如此则不见功夫。这里试举《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一段为例。该段仅一句话:“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三年级只要求学生“练习说说段落大意”。由于这段话很平实、明白,没有生字,教师只需借助地图给学生解释“江南”这个词的含意,并结合书本的插图让学生明白“杨梅”是一种什么样的水果,再指导学生读这个句子,学生是能够说出这段话的大意。但若照时下繁琐分析段落大意的套路,这句话分析至少得分四个步骤进行:一曰“浓缩”,即要求学生把这句话的主要词语“浓缩”出来。二曰:“类比、逆向思考”,即要求学生“类比”出各自的故乡、各自喜爱的水果,并据此作莫名的“逆向思考”。三曰:“剖切”,即要求学生将这句话“剖切”成上半句和下半句。四曰:“聚敛”,即要求学生对已经被“剖切”的两部分再找“闪光点”,如“爱”字,并以此为所谓的“闪光窗口”,“辐射”开去,领会出段意,从而在心中“泛起”所谓的“一波涟漪”。据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繁琐的分析是怎样人为地把平实的语句变成艰涩。这样的分析,乍看起来教法是“创新”的,课堂十分热闹,但仔细审视,就不难发现其实华而不实。“逆向”、“闪光”、“辐射”,不仅无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会把学生的思路搞乱。

3. 过于注重模仿,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益

近年来,上课凡“讲”,就被认为有“灌”的嫌疑,这导致一些教师上课不敢讲。其实,讲解是许多教学方法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传授知识最便捷、最省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许多复杂的道理,一经详尽的讲解,听者便顺之释然。问题在于怎么讲,什么时候讲,讲得是否适当,讲得是否准确。简洁、生动、有条理的讲解,其中就包含有对学生的启发,只有枯燥乏味的讲解才是“灌”。倘若教师的讲解准确、幽默风趣,那么这样的讲解就如诗如歌,引人入胜,足以令学生心往神驰,学生的思绪就会被教师牵入知识宝库。听这样的讲解不仅深受启发,容易理解,而且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把知识记得很牢。至于课该怎么讲,我以为这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学的具体目的、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当讲则讲,当读则读,当问则问,当练则练,当演示则演示,一切为了实现教学目的。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应该从下边几个方面下工夫。

(1)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协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2)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

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3)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

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聋校 特殊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作为聋校教育中最核心的环节之一,是聋校一切教育形式存在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在聋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相关统计显示,在聋生离开学校时,仍旧有30%左右的聋生为"功能性文盲",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聋校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随着聋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求充分尊重聋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坚持以聋生的人生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创新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积极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聋校低年级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目前,很多聋校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主要是在国家义务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聋生的具体生理特点制定的,要求结合聋生学习语文的可能性和学校的现有条件开展教学活动,但是由于我国聋人教育的开展时间相对较短,长期缺乏规范性的指导文件,导致在聋校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没能准确把握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缺乏清晰的教学方向与目标,容易造成教学行为与教学管理上的偏差。

(二)缺乏系统、专业的指导。由于受到教学观念、教师综合素质、学校配套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以及教师对聋校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个性化特征缺乏系统有效的分析,因此教学效果也就很难得到有效的保证,这是因为,8-10个月是婴儿理解语言意义的关键期;1-1.5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5岁半左右是幼儿掌握汉语语法、理解抽象词汇以及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而对于聋校低年级学生而言,一般都错过了这三个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低年级聋生的语言能力远远低于同龄健听学生,甚至很多学生没有相应的语言积累,这时系统、专业的学习指导显得尤其重要的,但是很多聋校并不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容易引导学生偏激、麻木、畏难等语文学习心理。

(三)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首先,在聋校低年级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很多学校过分依赖教科书,但是现有的教科书多是在普通学校教材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没有充分考虑到聋校语文教学中知识培养、能力培养与学生心理培养的有机统一,有时并不一定能够适合聋校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实际;其次,在教学组织模式的设计上,存在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评估标准过于单一的问题,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基础、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听力损失情况等方面的差异,也就很难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四)语文知识的积累相对不足。从表面上看,聋校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比较弱,与同龄阶段的健听学生相比,学习语言的任务比较繁重,这就增加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强度进行准确把握的难度,常常超出了聋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接收能力,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效性词汇的积累严重不足,为高年级阶段句、段、篇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改进聋校低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聋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教师既是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的执行者,也是教学策略的制定者。因此,聋校的语文教师只有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聋校学生的人生长远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适应新课改背景下聋校语文教学的各种要求,为聋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应有的支持和保障。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由于聋校学生在生理上的缺陷,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形成心理上的压力、受到外界的刺激或者产生自我封闭,进而影响到个人的课堂学习效率。对此,语文教师应当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快乐教学法、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庄稼的好朋友》的教学实践中,低年级学生开始可能对庄稼好朋友对人类的"益处"记忆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完全可以选几名学生分别扮演青蛙、猫头鹰、七星瓢虫、赤眼蜂的角色,再挑选几名学生分别扮演害虫、田鼠、蚜虫、螟虫的角色,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做"配对游戏",看哪一对能够最早配对成功,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生活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应用的锻炼和培养。

(三)加强生活化素材的应用,丰富教学资源。聋校低年级学生由于生理缺陷的限制,语文教学的素材和资源也应当相应的进行调整,视觉补偿就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过多时,不必过分拘泥于教材,而是应当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大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力度,为聋生营造一个真实化的语言学习环境,这将有助于培养聋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听读能力。例如,在《秀绣明白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引入更多诸如"空气遇热膨胀"的生活化的教学素材,让聋校学生跟"秀秀"一样,明白更多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这对聋生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结语

总之,聋校语文教学对聋生的人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聋校语文教师只有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聋生的认真规律和特点,多加强对教学现状的反思,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才能充分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特点,获取应有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季景国.聋校语文教学策略浅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杨兆天.让美丽的手语之花盛开--聋校语文手读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