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本市场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球资本市场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球资本市场现状

全球资本市场现状范文1

关键词: 资本市场 发展现状 机遇 挑战

一、资本市场

1.资本市场的定义

资本市场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进行交易的场所。具体说来,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银行长期信贷市场,但人们通常讲资本市场视同或侧重于前两种市场。

2.资本市场的特点

资本市场的特点有:交易期限长;交易目的主要是融通长期投资性资金,充实物质资本;资金融通规模大;流动性差,风险大而收益较高。作用在于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积累物质资本;促进资本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传导信息。

3.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经历了起步和成长阶段、形成阶段及规范和发展阶段,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沪深两个交易所由地区性的交易所成为辐射全国的交易所,区域性的交易中心开始形成,初步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交易品种的格局。同时,资本市场的规模日益扩大,交易品种逐步增多,资本市场逐步国际化。我国资本市场当前具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二、关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些研究

1.证券交易所

要了解资本市场的两大组成,必须先明确证券交易所的概念。在中国有两大证券交易所,分别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所的主要职能包括:提供证券交易的场所和设施;制定本所业务规则和制度;接受上市申请以及安排证券上市;组织、监督证券交易的进行;对会员和上市公司进行监管和控制;及时管理和公布市场信息;中国证监会许可的其他职能。总的说来,证券交易所是集中进行证券买卖的场所。

2.股票市场

资本市场作为组成部分之一的股票市场,包括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两部分,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股份公司通过面向社会发行股票,从而迅速集中了大量流动资金,实现了生产的规模经营;而社会上分散的资金盈余者则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投资股份公司,用来谋求财富的增值。股票作为一种有价证券,有四个明显特征:风险性和收益性、责权性、流通性与无期限性。在中国,存在着一些特有的股票分类,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以及A股、B股、H股和N股。其中A股是由中国境内的公司发行,供境内机构、组织或个人(不含台、港、澳投资者)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

3.债券市场

资本市场的又一组成部分是债券市场。债券也有其一定的特点: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债券流通市场又可细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场内交易市场是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买卖债券形成的市场;场外交易市场是指在证券交易所以外进行的证券交易的中场。场外交易市场的主体是柜台市场,许多证券经营机构都设有专门的证券柜台,通过柜台来进行债券买卖。在柜台交易中场中,证券经营机构既是交易的组织者,又是交易的参与者。目前,我国债券流通市场由三部分组成,即沪深证券交易所市场、银行间交易市场和证券经营机构柜台交易市场。

4.我国资本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资本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资本市场需要抓住机遇。在金融危机的当下,全球经济失衡,便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的过程,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必然会因此获得相应机遇,我国资本市场尤其如此。作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我国风险溢价较以前有所降低,这使得其他国家更倾向于投资中国,这有助于他们的金融资本分散投资风险,使他们的资金更好地发挥作用,借此,我们可以提升国际地位。同时,人民币持续升值促进中国资产重估,使得中国的资产价格上涨,将推动A股市场稳步上涨,促进投资、金融的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需要应对挑战。第一,加快资本市场开放,引进外资,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国际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加快市场的开放是必须的,但这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杜绝一些外国投资者利用其丰富的反监管经验进行的违规操作。第二,我国资本市场产业基础薄弱,而此时大量承接国际金融资本,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矛盾。由于发展时间不长,我国的资本市场产业基础薄弱,在面临如此大量外资涌入的情况下,应当夯实基础,稳步发展。

为此,我们应抓住机遇,主动应对挑战,更好地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深入研究市场规律,加快资本市场监管制度的改革,加强对于我国资本市场产业基础的建设,增强资本市场的文化建设,扩大融资规模,大量吸引外资,稳定地发展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

[2]baike.省略/view/10107.htm.

[3]baike.省略/view/165243.htm.

全球资本市场现状范文2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策略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流动,可以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帐户反映,资本流动分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种情况。国际资本流动可以采取很多形式,最常见的有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融资和国际负债三种。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的国际流动日益活跃,成为许多重大经济事件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这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有着密切关系。这些情况其实也不外乎一种非常简单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关系。从需求角度来看,一是发达国家的老龄人口增加推动了养老金规模的逐步扩大,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其投资和获取增值收益的主要场所;二是中产阶层人口增加,他们的经济实力强,对投资的需求旺盛,又理解而且愿意为获取更高投资收益而承担更高的风险,于是,其收入积蓄从传统的银行储蓄流向更高收益的股票市场,从而推动了共同基金的迅速发展;此外,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的管制从8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放松,客观上推动了国际资本市场,特别是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国际资本市场的现状

资本市场的组成不外乎两个方面:市场的参与者和市场上的产品。20年前,商业银行构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主体部分,而今天,尽管银行类机构仍然是清算体系的使用者和主要管理者,但是从资产规模来看已经远远低于投资类机构,如养老金和共同基金等。

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产品两方面同20年前相比已经大大丰富,从组成模式来看当前的国际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种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的格局,也就是说网络化。在这种日益凸现的网络化趋势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这就是一些传统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手段受到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所谓的对银行8%最低资本充足比率的要求,现在看来并不“充分”,因为银行仅仅有8%的“垫底资本”并不足以抗御日益增加的资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后果就是:实际生产部门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对银行领域的“波及效应”被网络大大放大了。另外一个因素:电子交易手段的成熟和不断更新带来了更复杂的资本流动形式和更大的市场波动性,大大提高了全球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动速度。更多的资金以短期获利为目的,导致市场波动性不断增加。70年代因为石油危机导致全球发生债务危机时,如果人们对当时全球各个分割的市场之间的连锁反应(chainreaction)还有惊诧的话,那么,在21世纪,如果由于全球资本市场体系中的某一个市场发生问题而导致整个体系陷入危机,估计大家不会再惊诧了。因为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哪一个市场会在全球危机的状态下而再独善其身。

导致国际资本市场资本流动加快的另一方面原因还在于进入90年代以来开始的放松管制策略的流行。各国放松金融管制造成的直接效应就是交易成本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大幅度增加,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全球各地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很低而且市场规模很小,但已经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外部市场变化的波及效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介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资本流动壁垒和保护墙将逐步减少直到最终消失,这些波动的影响将变得更为直接和明显。所以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引发的问题从现在起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成因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为主要特征,金融资产价格波幅之大,传播范围之广,为前所未见,这种剧烈的波动及其附带的扩散效应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3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离中国并不远。从历史上看,上个世纪末是金融危机多发时期:从最早的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到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再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近的有2000年的南美金融危机。其中以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具备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当然破坏力也最具全球性质。

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传导输送系统,国际资本市场的安全性和效率非常令人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及其触发的全球范围的市场动荡不安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直到今天其影响仍在继续,这足以说明国际资本流动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它的成因以及对策的研究是关系到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如果简单的列举,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贸易收支巨额逆差;外资的过度流入;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过早的金融开放。但是在实际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起来起作用的。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来具体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总爆发。具体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

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增长很快。但长年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国家都注重于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忽略了对结构问题的解决。

“地产泡沫”破裂后造成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银行呆帐的增加大大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危机之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濒临破产。

从外部看,其它资本市场,如日本股市的复苏和美元的持续走强,都使得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撤离,构成了对这些亚洲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巨额国际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终于搅起了这场空前的金融动荡。

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广泛和巨大的影响。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它对各国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由于在进行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调控和管理得当,那次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造成直接影响。但是不管如何,我国仍然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种种间接影响。

我国防范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

六年后的今天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减弱了很多,但是其余波仍未完全消除,国际经济仍然在为成功摆脱衰退回归繁荣而努力。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仍然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国家金融、经济乃至政治上的缺陷都可能造成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直接波及的中国而言,分析其产生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同时如何抓住机遇调整结构制订策略,防范甚至提前化解下一次金融危机也是我国金融业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我国防范和化解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可以归结如下: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本国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实保护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放资本市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吸引外资流入,往往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殊不知当允许国外资金自由流入本国时,同样也必须允许自由流出。当国际游资流入时,如果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大量资金外流时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因此我国今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放慢步伐,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中国的开放必须是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条件下的开放。国家经济安全是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融合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大国、小国共同地融在一个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它们的地位是不同的,抵御越来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风浪冲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保卫自己的能力就是一国的经济安全度。经济安全的保卫需要本国一整套的系统,既要开放,又要在金融的管制、进出口资金的管理方面使本国的企业、政府和银行人员的经营能力与发达国家拉平,有在管理、经营、投资各方面和发达国家同等素质的人才、系统、制度。

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即使在加入WTO的今天也要清楚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的情况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简单对比。发达国家在实现资本自由流动方面也经历了若干历程。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是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产物。我国由于市场基础和市场规范还很不完善,金融监管水平也需要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对于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因此在目前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让资本自由流动。但是资本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是大势所趋,因此在目前我们就应该积极进行准备,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为中国安全、成功的融入全球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融入全球化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享受国际资本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同时防范和化解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风险就成为中国的金融界乃至政府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它给中国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和政府都提出了许多政策上的挑战。对此,只有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才是应对挑战的正确策略。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笔者相信中国一定能够健康、顺利地实现经济的更大发展。

参考资料: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August,2001

全球资本市场现状范文3

作为中国本土广告公司龙头企业之一的广东省广告股份有限公司,经过31年的奋斗,终于在今年5月走上了资本市场的道路,成为第一家在国内上市的本土广告公司。

9月1日,中国广告协会公司分会,在广东省广召开了第六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与会的常委,围绕省广上市、中国广告业的发展方向、中国广告业的发展模式、中国广告业如何做大做强进行了讨论。常委们一致认为,中国本土广告企业要迅速地成长壮大起来,利用资本市场走上市的道路,是很好的一个方向。中国广告业发展已经30多年了,中国本土广告公司为推动发展中国广告业,不遗余力地拼搏、奋斗,几代广告人的心血都贡献在中国广告业上。但是由于中国广告业发展起步晚,基础比较薄弱,导致广告单位实力不够,影响了我们的快速发展。同时,外资企业利用雄厚的资本,世界各大广告公司纷纷进驻中国。与外资企业相比,我们本土广告公司在实力上显得很弱。

今天,省广代表中国本土广告企业终于迈出了这一步,打开了中国本土广告公司向资本市场迈进的一步。本土广告公司怎么发展、怎么壮大、怎么利用资本市场来发展自己,参与市场竞争,省广的上市对中国本土广告公司的经营者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作为中国广告业第一代广告人,我们从内心里为广东省广走出这一步感到高兴,也很欣慰,更希望我们更多的本土广告公司向他们学习,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发展壮大。当然,上市不是发展壮大的唯一途径,但是这一途径经过外资广告公司上百年的实践证明,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于本土广告公司快速发展前进是一个很好的选择,9月1日下午由中广协公司分会和德邦证券主办的“中国广告企业上市和发展研讨会”上深刻详细地阐述了这一观点。我希望本土广告公司向这个观点靠拢。学习经验,多种经营,转变经营方式,打破原有的经营模式,利用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发展自己。本土广告公司也应该向外资企业、国际公司学习如何运用资本的力量来发展壮大自己。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广告市场,怎样利用资本来发展壮大,为中国的民族品牌,为在中国的国际品牌服务需要本土广告企业思考、学习和有所作为。

我相信,中国本土广告公司真正运用了资本杠杆的力量,就能够发展壮大。另外,进入资本市场,能有效解决本土广告企业资金、人才短缺的现状,更能扩展视野,扩大业务范围,我相信这些公司都会成为国际品牌的广告公司。我希望中国的本土广告公司迅速发展,出几个甚至几十个大型的广告集团,参与市场竞争,走向国际市场,我们应该肩负起历史的责任,把中国广告业推向全球。

全球资本市场现状范文4

著名金融学家、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会会长刘鸿儒,曾在中美合办的“21世纪前10年的中国资本市场――亚洲资本论坛第二届大会”上指出,新世纪的前10年将是我国资本市场加速发展和走向成熟的关键10年,必须加快市场化、国际化的步伐。

然而,在谈到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同时,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到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种种缺陷:我国以前的资本市场是新兴市场,不完善的市场,不成熟的市场,具有强烈的政府行政干预特色,市场有许多扭曲状态,出现了与国际市场变化不一致的地方,人家涨,可能我们是跌的;财务状况不好,股票可能是涨的。

要想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资本市场变成世界水平的市场,必须加快市场化,国际化。政府有关部门正采取措施,向这个方向努力。例如:上市公司的选择和上市后的公司运作必须按市场原则进行,增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股票市场的发行价和交易价都应由市场决定,不能用行政办法直接干预;规范股票上市和交易行为,依法运行,增强透明度,防止黑箱操作;资金流动也要尊重市场规律,融通范围广,周转快,效率就高,不能人为造成分割状态;资金的“价格”――利率也应加快市场化的步伐,为资本市场的运行提供良好条件;中介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都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经营机制,不能走国营企业的老路,严格依法运行;证券从业人员也要在市场中培养、选拔、淘汰,形成高素质的专家队伍。与此同时,要加快国际化步伐,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既要逐步引进外资,又要主动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更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迎接新的国际竞争和挑战。

一、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益处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与国内国外企业同等待遇原则。这样做的理由是:

1、中国证券市场既要为国有企业,也要为包括三资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以及其他所有制企业服务,这样才能体现公平竞争。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原则,对于境内的外资企业实行国民。三,优秀的外资企业上市,对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素质,提高我国资本市场运作的质量都有一定的好处。四,通过吸收更多的三资企业上市,可以作为我们加快与国际接轨的一种形式。过去,是中资企业在国外上市,如今是外资企业在国内上市,这样也会加快资本市场的国际化。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存在着诸多阻碍其有效发挥缺陷如:一、市场准入机制的缺陷这一缺陷与当初我们对股市的定位息息相关。由于我们把为国企脱困服务作为市场的目标定位,这样就使得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听命于政府,服从和服务于政府目标的制度安排。上市的额度管理和审批制度,则进一步强化了企业上市过程中的非市场行为。于是“跑指标,凑资产,做业绩”,成为好多企业上市的必由之路,而一些真正符合上市要求的优质企业,却因为指标限制很难进入市场。因此,在市场准入这个关口,金融资源配置就不是优化的。在上市公司已达相当数量,市场日趋规范的今天,这种机制缺陷对市场发展和市场功能。

2、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较之西方国家的上市公司,中国的上市公司具有独特的生成机制和股权结构。上市公司大多脱胎于国有企业,其对公司享有的权力并非个人出资形成的经济授权而是一种行政授权,公司的经营绩效与其个人经济利益没有直接联系。由于没有完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经理层感受不到来自市场的外部竞争压力和股东的内部压力,缺少炽烈的逐利动机和进取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无法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3、股票定价机制的缺陷。股票定价机制的完善程度,亦即股票定价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程度。就现实情况看,股票交易价格与公司的治理质量、经营业绩和内在价值存在较大程度的背离。推动股价上扬的不是公司实实在在的经营成果和成长性,而是庄家精心炮制的各种“概念”和“题材”。扭曲的股价信号不仅会导致金融资源的低效甚至错误配置,助长股市泡沫,而且对业绩优良的公司的经理层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打击。

4、信息披露方面的缺陷 。只有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才有可能形成公正、合理的股票交易价格。但在中国,信息披露中的虚假现象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形影不离、相伴相随。市场的公信力被严重破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和市场的信心受到了很大影响。少数上市公司与“庄家”配合,利用内部信息或散布虚假信息联手进行市场操纵,谋取私利。在这种情况下,股价被“庄家”玩弄于股掌之上,与股票的内在价值毫不相干,其正确配置金融资源的导向功能丧失殆尽。

5、市场退出机制的缺陷。一,这种机制对上市公司过于宽容和忍让。其二,虽然“公司法”对公司退市有相应规定,但线条较粗,实际执行中没有一个科学的、客观的衡量标准,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实施规则,退市没有做到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即没有实现“无差别退市”。退市机制的这些缺陷,使投资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也无法保证,从而成为掣肘资本市场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该看到,资本市场的风险很大。国际的金融资本势力雄厚。在监管及资金的运作方面我们经验不足,研究不够,稍不注意就容易被人利用。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百倍地提高警惕,既要坚持开放原则又要防范风险,保障资本市场的安全。

第二,资本市场要逐步开放,不能强求一步到位。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们的教训十分深刻。开放是大势所趋,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同时意识到我们国家的诸多条件仍不成熟,国家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国际竞争力还比较 弱,我们参与国际资本的时间不够长,经验也比较缺乏,因此,资本市场开放方面,应该是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这样才能降低风险。

第三,在法律上、法规政策方面要进行一些调整。调整的原则是按照国际惯例,有些不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法规政策要逐渐修改。

第四,要根据新情况研究、改进我们的监管措施。虽然国外的一些企业制度比较规范,好企业不少,但是要防止国外的企业象中国的某些企业那样弄虚作假,骗去市场资金,只有加强监管,才能使国外的企业进来后对我国的股市形成有益的影响,保证我国股市能健康发展。

三、未来资本市场开放的形式

当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主要采取的多种方式,具体讲有3种方式:一是发行B股;二是发行H股;三是红筹股。

中国加入世贸后,资本市场进一步国际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今后资本市场的开放形式还有:第一,创造条件让国外的优秀企业到中国上市,才能使我国的证券市场真正国际化。我们不仅要允许和鼓励三资企业在国内上市,而且在条件具备的时候,还要准备允许国外的企业在国内上市,主要是吸取一些好的,符合我过上市条件的企业在我国上市。这样使中国的市场能够更快地跟国际接轨,更快得按照国际惯例来办事。第二,要允许中外投资基金进入A股市场。建立一个中外共同投资基金来参与中国股市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加国内资本市场的资金供应,另一方面也会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比重,同时也会促进中国的资本市场质量提高。

四、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

2000年1月15日,在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第四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了一份由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吴晓求主持研究的未来十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报告,其中对未来十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作出了预测。

1、从现在到2010年,在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保持10%到1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保持7%到8%的前提下,中国股票市场的市价总值将达到13万亿元,占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0%,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届时,上市公司的所有股权,法律上都将允许流通。

2、十年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量将由目前的1000家增加到2000家,上证综合指数将由目前的1400点达到6000点,深圳成份指数由4000点达到1.8万点。

3、在多次重组的基础上,中国将产生五家左右以投资银行业务为主体业务,资产超过5000亿元的国际性投资银行。与此同时,随着资本市场财富积聚速度的加快,中国将出现证券化资产达到100亿元以上的若干超级自然人投资者。

4、十年后,中国的市场交易制度和交易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网上交易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易方式,现行的营业部体制将逐渐衰弱。证券投资基金市值将占股票市值的25%,可流通的证券化资产占非证券化金融资产的比重将达40%。

5、未来十年内中国将分阶段推出包括股指期货、股票期权、外汇期货和期权在内的重要金融衍生商品。

6、完成A股和B股的合并。除某些产业有股权投资比例限制外,大部分产业的资本性投资都将开放,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主要障碍基本消除。

7、十年内中国将逐步完成与国际资本市场规则的接轨,市场环境有根本性改善,市场透明度大大提高,证券发行制度由核准制过渡到注册制。

8、由于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和市场金融化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模式将实现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过渡,金融监管也将从分业监管走向综合监管。

除了以上我们对中国资本市场现状各个方面地分析外,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级的资本市场,我们更应该深入地探讨并密切关注国际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特点和趋势。最近国际资本市场中,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最近2-3年,各国货币管理当局越来越重视利率的作用,全球股市投资旺盛,股价普遍大幅上涨而且持续时间较长,亚洲国家和地区加大了直接融资的力度,外资流入增加较快,互联网普及使电子商贸和电子交易得以实现。这些将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交易方式、投资方式发生重大冲击,引起重大变革。

总之,从全球角度看,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不可逆转的阶段。但是,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这个过程利弊兼具:利用得当,国际化不断加深的资本市场可以为其提供低成本和便利的资金来源,加速其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该过程失控,则可能对其金融体系产生毁灭性的打击。成败的关键在于对国际化过程节奏的有效掌握、市场监管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稳定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上海证券报》11月12日评论|:WTO将给中国股市带来什么

[2]《中国资本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李扬 等编著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1

[3]《资本市场与金融服务: 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蔡锦云编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年09月出版

全球资本市场现状范文5

从全球资本市场长期发展史看,资本市场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成果,但是在某一个具体的时段,也经常会出现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相背离的情况,因为资本市场虽然说是实体经济的影子市场,但更多反映的是一种预期,有预期就存在不确定性和误差,并带来超涨或超跌。金融大鳄索罗斯用反身性理论来解释这个过程的变化:参入者的思维与参入的情景之间相互联系与影响,彼此无法独立,认知与参入处于永远的变化过程之中。

参入者的偏向以及认知的不完备性造成了均衡点遥不可及,趋势也只是不断地朝着目标移动,参入者的思维直接影响参入的情景,往往造成诸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在某一时期内出现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变化相背离的情况,只能说是资本市场的特性使然,不能说就是失灵,也可以说这种现象非中国股市所特有,放眼全球,纵观历史,无不如此。

如果是这样,那么投资者损失的就只是时间,所需要做的就是等待,因为这种背离终究会出现回归,直至出现超涨甚至泡沫。但是如果我们透过宏观经济依然保持的高增长(尽管这两年的增长率相比较而言已经下降,但和其他国家比较依然属于高增长)来看待具体的行业和企业的经营情况,可能就没有那么乐观,而真实的情况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全球经济再平衡、再调整的大势之下,股票市场上的诸多行业和企业都正在经历着痛苦的调整和转型危机,各有各的难处,可以预计,即使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成功,舞台的主角将是一批新的面孔,一些曾经的成功者将难以避免地退出历史舞台。

以转型的视野来看待股市上的具体企业就会发现问题所在,比如数量不多但占据了股市总体利润中最大份额的金融银行业,尽管市盈率已经很低,但从预期看,随着金融业对民营资本的开放,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获取利润的传统银行还能继续维持丰厚的利润吗?如果不能,那么新的利润池又在哪里?还有一些企业的兴旺依赖于“奢靡”的政府消费,如茅台这样的高度白酒企业,这些企业的高增长也在新一届政府的廉政风暴之下戛然而止。

而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则面临着核心技术缺失、劳动力成本上升所带来的挑战,而要构筑围绕核心技术而形成的内涵式增长模式以取代原来的规模化增长模式,则也同样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转型期,短期内则会对利润等经营指标带来不利影响。

在改革开放后率先走向市场化竞争的家电业,主要企业延续的还是原来规模经营的路子,外部受制于国外公司在核心技术、核心器件上的压榨,内有产品同质化带来的价格竞争,未来还要受到互联网普及所引起的经营业态变革的影响,我们不排除未来会有一些企业实现成功转型,走向新生,但就当下而言只能用转型困境来形容其经营状况。

全球资本市场现状范文6

退市:无奈的选择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大众食品公司的上市历程:1994年,大众食品在山东临沂创建,拥有“金锣”肉制品品牌;2001年3月14日,大众食品出让13.5%的股份在新加坡上市;2002年10月28日通过介绍方式在香港成功上市。

可以说,上市之初的大众公司对联交所充满了期望。公司2002年在新交所上市后选择香港联交所是希望提高股票交易量。但是,公司股票在香港联交所的交易量一直远远低于新交所。自股票在联交所上市以来,总交易量的90%以上发生在新交所;同时,由于大众食品是以介绍的方式在联交所上市,上市以来公司未从香港资本市场筹集过任何资金,并且将来也不可能从香港资本市场融资。非但如此,公司每年还要支出超数百万元的会计师费、刊登公告费用、联交所年费等维持费用。

此外,创业板对大众食品的价值低估也是大众选择离开的一个重要原因。2005年,大众食品盈利7.37亿元,较2004年增加19.6%,综合市场占有率位居内地企业三甲。但是,内地市场的优良表现并没有得到创业板市场的承认,大众食品股票交易量一直走低,股价也表现平平。

基于上述原因,2005年12月大众食品正式向联交所递交申请,自愿从联交所退市,而只保留在新交所上市的资格。

事实上,在大众之前,在创业板上市的内地企业金蝶已于2005年7月转至主板,速达软件停牌,希望通过私有化转到美国NASDAQ上市,而宝德科技也传出离开中国香港创业板。这些内地公司因为不同的目的来到创业板,又因为相同的原因离开,那就是创业板不能实现这些公司上市之初的理想。

香港创业板:

内地企业的资本市场之梦

国内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运作最多、最早的就是香港市场,而香港创业板在其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说,创业板圆了很多内地企业的资本市场之梦。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新兴的企业不断涌现,但是这些具有良好概念和增长潜力的新兴企业并不满足香港联交所规定的主板市场的上市条件,参考美国NASDAQ,香港联交所于1999年11月15日设立了香港创业板。

至2005年底,香港创业板共有201家上市公司,集资455亿港元,市值达到666亿港元。而截至2006年7月底,大陆约有49家公司(包括H股和红筹股)登陆创业板,累计筹资达到54.68亿港元,市价总值为127.55亿港币,占创业板股票总市值的16.87%。

香港市场对于国内企业之所以具有较大吸引力,原因在于它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下最成功的国际资本市场,与投资者比较容易沟通。同时由于联交所已经和美国NASDAQ签署了备忘录,一些股票可以同时在两地上市交易,这也为渴望更大规模融资的中国企业打开了又一扇窗。

但是,创业板真的是实现企业资本市场梦想的最佳选择吗?

上市目的之一:获取发展资金 企业上市的最原始目的就是融资,但从这一角度来看,国际化的资本市场却不及国内市场。相对于内地市场而言,香港创业板市盈率较低,从而融资较少。也就是说企业用同样的股权换取的现金数量可能完全不一样。

2001年5月18日,用友软件作为核准制下第一只上市公司所发行的股票上市,以36.68元的发行价、64.35倍的发行市盈率发行2500万股,共筹集资金9.17亿元,上市首日甚至创造了100元天价,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而就在2001年2月14日,金蝶登陆香港创业板,成为国内首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企业。金蝶共发行股票8750万股,每股发行价1.03港币,市盈率仅22倍,融资9000余万港元,并且上市当日曾经一度跌破发行价。

两家相近的公司在不同资本市场的遭遇完全不同,究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首先,境外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不如境内投资者深入,大陆企业对香港投资者而言具有较大风险,所以只能获得投资者较低的认购价格;其次,由于投资理念的差异,境外上市估值比较低,国内发行市盈率可以达到50-60倍,而香港只能达到10-20倍。

上市目的之二:吸引战略投资者,提高交易量 通过上市吸引国际投资者是很多企业海外上市的重要目的,而香港联交所作为全球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资本市场无疑受到很多国际投资者的关注。据香港交易所《现货市场交易研究调查》,2004 年10 月至2005 年9 月期间来自全球各地的海外投资者占市场总成交金额的36%,其中大部分为机构投资者。但创业板的投资受到严格限制,禁止大机构投资者的进入,而相当一部分投资基金的公司章程只允许投资主板的股票,不允许买创业板的股票,使得很多身处创业板的公司失去了优秀机构投资者的关注,从而弱化了通过资本市场吸引战略投资者的功能。

同时,香港创业板交投额也呈不断萎缩之势,由2000年的800多亿港元跌至2005年的200多亿港元,成交金额占总市值的比例逐年降低,与交投活跃的韩国KOSDAQ、美国纳斯达克和新交所根本无法相比,与内地沪深市场更有着天壤之别。

上市目的之三:价值实现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场所,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众多投资者的参与实现企业价值。但是随着内地众多国有或具有垄断性质的蓝筹股涌入,香港的投资者更青睐于这些大盘股,而对于没有蓝筹背景的其它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则不甚关注,这在食品消费类企业中尤为明显。

一方面,在港上市的消费类股份在中资股板块之中并非主流股份,相对于其它一些更具投资价值的主流中资股份而言,相关消费类股份对于国际资金的吸引力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对于内地市场而言,在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可能见到周期性顶部的情况下,消费类股份的抗周期性是其投资价值的重要亮点。不过,香港消费类股份的盈利表现却良莠不齐,不适合大型外资基金的全面介入。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外资基金并不十分愿意长期持有相关的消费类股份。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民营高科技企业身上。金蝶、宝德、速达等企业积极谋求从创业板转至主板或其它市场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而不满的焦点则集中在这些公司高速增长的业绩和表现平平的股价与成交量的对比上。根据《互联网周刊》的统计,金蝶国际(08133.HK)自2001年12月31日上市以来每年的营业额增长都在20%以上,2005年净利润达到7229万元,比2004年增长40%以上,继续稳居国内中小企业市场领先地位。而宝德科技(08236.HK)自上市香港创业板,业绩表现一直不错,根据其2004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截至2004年6月底,公司共获纯利较2003年同期上升1.9倍,每股盈利0.018元。

而在这些公司漂亮的业绩背后,却是香港创业板令人失望的表现。根据香港联交所提供数据,香港创业板2000年推出到现在,挂牌上市的公司由第一年的54家发展到201家,但市值却从2000年的673亿港元下降到2005年的666亿港元,上市公司数量的增长并未能转化为总市值的增长。

创业板:跳板还是归宿?

事实上,很多内地企业选择创业板是将其作为跳板而不是作为最终的归宿,这和联交所对创业板的定位不无关系。根据联交所的相关规定,创业板的主要使命之一就是向主板输送优质公司。这样的定位使得创业板不可能像美国NASDAQ那样成为与NYSE分庭抗礼的国际化资本市场,而更适合于无法进入主板市场的初创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讲,香港创业板是一个较为明确的二板市场,更多地是为企业提供通向资本市场的跳板。但不论如何,香港创业板曾经是内地中小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前哨和主要场所,其资本桥梁的作用难以忽视。

前述企业之退市或转板,都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跳板功能的体现。随着企业的成长,创业板的定位使其无法再为这些企业提供与其适应的资本市场服务,无法满足企业随着增长而生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