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孩子的心理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孩子的心理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孩子的心理特点

初中孩子的心理特点范文1

关键词:一年级教学;学习习惯;心理特点;沟通;旁敲侧击

小学一年级,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可以说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他从幼儿园的转到了小学,从每天的主要任务是玩耍,转变为每天都有特定的学习任务,这对于他们的身心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何让孩子们在这个人生的转折点中完成良好的过渡,这是小学一年级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做过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他们什么都不懂。有的好动、有的好奇、有的胆小、有的肆无忌惮,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其中一个孩子就惹出什么麻烦了。每天面对这样一帮孩子,对于需要照看他方方面面的一年级老师来说,不可谓说心理压力不大,所以说一年级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整个小学教学中工作是最辛苦的。

要做好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就需要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孩子的整个小学的学业,甚至是以后初中、高中的学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需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教学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引导他们。

第一,良好的学习从良好的纪律开始。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需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纪律,或者就需要老师的一番功夫了。但是如果这一步做不好,后面教学就会困难重重。因此需要让他们明白纪律存在的意义,在学校遵守纪律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典故,如无规矩不成方圆、列宁守纪的故事等,在课堂上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利用一年级孩子好奇和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把纪律的观念灌输给他们,让他们知道守纪的重要性,然后才开始跟他们讲解小学学习需要遵守的课堂、课间纪律等等,这样就事半功倍了。

第二,良好的听课习惯是学习的根本。一年级的学习,基本都是简单的拼音认字和简单的数学,只要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那么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教学任务其实就已经完成了,所以让孩子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对我们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认真听课,其实就是让孩子在上课的40分钟内都把注意力放在老师身上,这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孩子而言,确实比较困难。这个虽然跟老师的教课水平有关,但是也可以通过一些小窍门让孩子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教课中增加互动,让孩子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对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尤为重要。举个例子,老师给学习读课文的时候,如果老师一气呵成读完,能一直注意听的学生会有多少呢?但是如果换一种做法,老师读第一句,然后随机点名一个学生读下一句,如此接龙读完整篇课文,学生因为害怕被点名的时候读不上来,就要一边听一边仔细的看读到哪里,这样注意力自然而然的就放在课文上了。总而言之,增加互动,对一年级或者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有效的吸引注意力的方法,慢慢地他们就养成了认真听课的习惯了。

第三,按要求完成作业的习惯是学习的保障。除了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是一年级的学习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一般需要配合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复习和巩固。而一年级的课后作业,特别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除了给孩子创造安静、舒适的做作业环境外,还要积极的辅导孩子的作业。而家长需要怎么辅导孩子的作业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帮孩子检查。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去检查作业呢?第一看字体,字体工不工整可以看出学生对学科的态度,第二再看答题的正确度,低年级要读题,并跟他们解释题目什么意思,孩子明白了题目的意思,才能思考,才能做题。这些都是良好学习开头所必须要做的!

初中孩子的心理特点范文2

关键词:生活化;德育观点;内化;教学方法

在粤教版初中思想品德的教材体系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极具生活化的特点,选择都与学生的生活内容有关,这也为教学方法的选择确定了方向。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生活内容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和辅助。教材中的内容越是贴近生活,那么教学的效果就越好。因为和生活贴近可以让学生对事物和现象有一种认同感。所以,在教材中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选择生活化的形式,可以有效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

一、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新媒体应运而生,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更加便捷和直接。手机、电脑、电视都是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他们的信息掌握更加呈现多元化的局面。这种了解是学生构建道德经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是学生急需得到解释的因素。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心时事,关注生活,将有用的信息资源搜集起来,作为教学的资源。比如《勿以恶小而为之》一课的教学,我针对目前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残暴化的倾向,在网络中搜集了很多的案例,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出来。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的起因和后果,找出犯罪的根源,剥皮似的层层揭晓,最终总结出犯罪都是从小的错误开始,最终才会走向犯罪的道路。学生对青少年犯罪由知之不多,到理解深刻,这对他们未来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震慑性。校园黑社会、校园内的哥们义气等不良现象,都是学生日常所见,他们如果不能很好地甄别正误、正确地判断是非,那么犯罪的道路就不是隐藏的,而是就在他们的后面。这样教学后帮助学生意识到了犯罪和不犯罪就在一念之间,一定要修正自己的行为,走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甄别生活

生活就是万花筒,是非、善恶、荣耀等都是生活的内容。面对这些复杂的生活现象,学生往往因为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而不能正确理解,导致一些误解和错误判断,影响他们的正常成长。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他们,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很大,也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如果教师能够顺势而为,疏导学生的观念,那么可以减少很多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如果教师不能顺应学生的心理变化,逆流而上,那么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德育观点,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逆反,产生相反的效果。

比如,《我和父母》《师生情谊》的教学,这是针对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心理特点是叛逆,对老师、家长的一些管教,他们视为束缚,并且千方百计地要挣脱和反抗。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进行这两课的教学时,尤其注重了生活内容的剖析。选择典型的家教案例,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最终形成一个一致的观点,在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认清老师、家长对自己的限制,是建立在一定的规范之上的,具有一定的法律、道德限制,是有利于自己的成长的,不应该抗拒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同时也需要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引导、疏导、认识、构建、内化,这是学生德育观点形成的程序,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去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三、选择生活素材要注意适度和科学性

学生认知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现象,学生的人生阅历很少,他们的生活经验和道德体验都很有限,而教师经验丰富,对道德的认识和甄别都要比学生更多和更高。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增加道德经验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教学生活化的理念,认真遴选生活内容作为学生道德观念构建的基础。在这个遴选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化地选择,不能让学生在似是而非的状态下构建道德观点。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是肤浅的,对一些现象将产生的副作用认识不足,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厘清这些模糊概念。教师要注意遴选的生活素材的科学性和典型性,要具有鲜明的道德观,要能够传导正能量。特别是要选择在学生认知能力范围内的,能对学生产生正确引导作用的生活素材案例。

四、注意学生德育观点的内化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就是通过教学实践的开展,将正确的道德观点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为中,内化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一般是生活―教学―生活之后,学生在思想深处构建了正确的道德观点。比如,《我和父母》这个主题,这是每一个学生都面临的生活现实,他们每天要接受父母的照顾,接受父母的教诲。因此,在交流中,难免出现观点相悖的情况。这个时候,孩子和父母之间就要出现矛盾。如何看待父母的管束,如何对待父母的说教。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记、偷听孩子的电话,这些是非常让孩子反感的。所以,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家长的角度想问题,和父母有效沟通和交流,让父母理解自己、了解自己,那样和父母之间的相处就融洽多了。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和父母相处的,相处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父母有哪些不满。学生纷纷说出了父母的嗦、古板、进犯隐私等等。说完这些老师不做评价,然后开始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答案。之后进行讨论形成德育观点。在这样的讨论、学习、再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德育观点并内化为日常的行为。

生活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来源,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利用生活素材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是思想品德的学科特点,学习是为了内化,是为了指导学生的行为。所以,思想品德肩负的使命是重要的。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遴选生活素材,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丁波.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J].现代教育科学,2012(02).

初中孩子的心理特点范文3

逆反期孩子的特点

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此话有一定的道理。12~15岁的孩子处于心理断乳期,被称为逆反期。逆反期的孩子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随着孩子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也在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当二者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如果家长还像对待小孩子那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就会令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反复出现类似的状况,孩子就会跟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

二是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但常做一些在家长看来很幼稚的事情。虽然他们的自我意识强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这时候,如果家长想把自己的建议给孩子,往往会碰壁,遭到孩子的抵触。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把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

家有初中生的家长一般都是中年人,正处在年富力强、自认为自己人生经验最丰富的时期。所以,父母常常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想让孩子按自己的设想去生活。这样一来,“经验丰富”的父母和逆反期的孩子就形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正确解读孩子的逆反期

逆反期的孩子,无意挑战父母权威。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逆反期的孩子有意挑战父母的权威。心理学专家说,孩子的逆反期是孩子成长历程中的一个时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从“他律”通过“自律”、最终整合“他律”与“自律”的过程。“他律”是指孩子在生命的早期,以他人的眼睛看世界、看自己,以他人和社会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自律”则是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看自己,行为标准也逐渐特立独行甚至显得有些玩世不恭和另类。

专家说,如果孩子总是听话、永远是乖乖女乖乖男,这才是父母的大悲哀。孩子正是通过“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最终将自己的人格和行为整合到个人与社会和谐相融的方向,成为“他律”和“自律”有机结合、具有社会和个人责任感的合格社会成员。

科学处理孩子的逆反期

许多人认为,孩子的逆反期是家难期。有的家长无奈、苦闷,无计可施;有的家长试图以自己的权威高压孩子;有的家长甚至拳脚相加,尊奉“棍棒下面出孝子”。这些不合理的行为不仅令父母苦恼,孩子也同样感到痛苦。

其实,逆反期正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契机。科学地处理这个时期,能够让孩子顺利地度过逆反期,也会让家长少感觉这个阶段的艰辛和苦涩。

一要尊重孩子。智慧的家长会从孩子的逆反行为反思自己的观念。有时,孩子的新观念也会丰富父母的智慧、提升父母的生活。跟孩子相处,不能搞唯我独尊;否则,就会把孩子从自己身边推开。

二要跟孩子做朋友。有一位学生家长做得很好,他经常看孩子喜欢看的书,经常跟孩子一起下棋,经常跟孩子打游戏,孩子看他就跟“哥们儿”似的,跟他的交流没有任何隔阂。

三要多倾听。美国著名成功学家卡耐基说,人与人之间谈话的时候,要留80%的时间倾听,剩下的20%的时间要带着启发对方的问题来说。这也同样适用于家长和孩子的交流。

初中孩子的心理特点范文4

【关键词】初中生 德育 成效 探索

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当前,我国各地不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纵观我国初中德育现状,仍有很多问题存在。要想让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取得更大的成效,必须加强各方面的建设,形成德育的强大合力。

一、教师要创新教育手段,为德育开展提供强大动力

1.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德育引导,创新教学手段。

(1)变灌入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要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效果,就必须一改传统的“灌入式”的教学方式为以“启发诱导”为主的启发教育。教师在为学生讲道理的时候,要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使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同时设置道德情境,使学生在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中逐渐提高道德意识。

(2)变单向式教育为互动式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一改单向式教育为互动式教育,变传统的教师-学生单一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多维立体化交流模式,在交流和互动中,营造愉快、活泼的德育氛围,把课堂变为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有效平台。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把游戏、小品等形式引入课堂,使学生增加与教师、同学的交流,从而提高德育效果。

(3)变“说教法”为“激励法”。初中生自尊心是非常强的,而且非常脆弱,爱听表扬、赞美的语言是由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因此,要一改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以批评、训斥为主的局面,在德育活动中要以鼓励教育为主导。而捣乱的学生也会从而争相效仿受表扬的同学。表扬的效果从而就展现了出来。

2.教师在课外活动中要强化德育渗透,使德育方法多样化。

(1)让德育走进学校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初中生大多都很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教师要在课外集体活动中强化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德育的“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将与初中生年龄、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融入到集体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同学之间互相尊重、相互帮助,使学生最终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让德育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德育。要使道德教育跳出学校的圈子,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要针对学生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随时随地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感观和心理感受,从而使德育更加深化和升华。例如在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时,教师要告知学生劳动的意义,要鼓励学生不怕脏、不怕苦。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们树立榜样,发挥好榜样的激励作用。对并找准错误典型,从而使学生养成明辨是非、分清对错的能力,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品质,净化他们的心灵。

二、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为德育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初中阶段,可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少先队活动中,学生既是德育的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要大力扩充少先队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建立可靠的活动载体,深入挖掘少先队活动与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结合点,少先队员进行理想信仰、集体主义、党史等教育。同时把少先队的阵地建设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相结合,在活动中要善于利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发掘队员的特点,培养队员的主人翁意识,使教师平时德育教育思想在少先队中变为实际行动,从而由良好的思想品质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三、家庭要营造良好德育氛围,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

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学生除去在学校的时间,其余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受父母的影响是最大的。家庭教育应将重点放到孩子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里培养上,教孩子做事之前,要先教会孩子怎样做人。

家长用摆事实、讲道理、说服教育、以理服人的做法提高儿童的认识水平,逐步形成儿童良好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运用最为经常、最为广泛,是家庭德育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方法。除说理外,家长还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处处为孩子做好示范,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总之,要想使初中生的德育取得更大的成效。做为教师,要强化师德意识,创新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为德育开展提供强大动力;做为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为德育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做为家庭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教师、学校、家庭三方要通力合作、互通有无、加强沟通,共同形成学生德育的强大合力,使初中生德育的成效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谢鸿才.初中德育要从小事抓起[J].广东教育.2002(03).

[2]邵敏.给初中德育换“食谱”,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08).

[3]刘明和.怎样做好初中德育教育工作[J].时代教育.2008(07).

初中孩子的心理特点范文5

故事一:小丁自幼父母离异,跟妈妈一起生活。可是妈妈却因为婚姻遭遇挫折,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小丁身上。她不但从生活上严格约束小丁,对小丁踢球的爱好也是坚决反对,并且还阻止小丁与父亲见面。在小学读书时,小丁就被同学嘲笑是“假姑娘”。升入高中以后,情况仍未好转。小丁经常像个腼腆的女生一样两手交叉放在胸前,走路也颇有些“婀娜多姿”。上课回答问题时常常脸红,说话的表情及语气常引得全班同学哄笑。小丁平时喜欢一个人在家里听音乐、看书,不喜欢从事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甚至不喜欢观看有关体育的电视节目。小丁的班主任是一位女老师,她曾多次与小丁深入地谈话,但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后来小丁的妈妈接受心理医生的建议,换了一位男老师与小丁沟通。一段时间以后,小丁变得积极开朗多了,行为举止也有了很大改观。

分析:生活中,这个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离异、丧偶、夫妻分居或父亲长期出差等原因造成孩子生活中男性角色缺失,母亲等女性角色则肩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她们能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但往往忽视了孩子对男性角色的心理需求。女老师能够细致地研究学生的思想,但不能替代男性角色带给孩子的影响和作用。事实上,中学教育女性角色的过多干预,学生中出现了男生女性化,女生幼儿化的特征。而男教师充满阳刚之气,处事果断坚毅,对于孩子的思维方式、性格塑造、处理问题方式等有很大的影响。孩子需要女性温柔的呵护,也需要男性阳刚的锤炼,这样的孩子心理上才是健康的。

故事二:小亮是一名高一新生,上初中时小亮的自控能力差,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崇拜一些体育明星,但对枯燥的学习没有兴趣。小亮的女班主任总是耐心地教育他,家访也好,课后谈心也罢,虽然小亮当时能接受,但时间一长,又故态萌发。久而久之,小亮对班主任单纯的说服教育也产生了抵触心理,反而认为女班主任过于嗦,不能理解男生的苦恼。小亮的成绩也越来越差,最后勉强考上了高中。高一的新班主任是位年轻的男老师,他经常在篮球场上与小亮“较量”,师生间的交流越来越深入。尤其是男班主任豁达爽朗的性格、机智幽默的谈吐、那一手漂亮的运球技术,更是深深地折服了小亮。小亮心中越来越认同这位班主任,最后反而主动虚心接受教育,自觉地约束自己,成绩提高地也很快。

初中孩子的心理特点范文6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249-01

当前农村初中生源现实是:多数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无法跟进,特别是“初二现象”两级分化,到初三将有五分之三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初中的学科特点和思维水平的差异是课程太多,无法应付,导致对初中阶段的学习产生畏惧感。再加之社会不正确思想的干扰,读书无用,致使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上没出路就应该早介入社会,提早挣钱,这导致相当多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得过且过,特别是对数学科的学习更是这样。

根据近年教学的感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衔接,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中小学要重视学生们学习习惯、自主性、自律性方面的培养。自律性差的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习惯差,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动力,贪玩,厌学,懒得完成学习任务,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因此慢慢掉队,使其缺漏越拉越大。中小学的老师在新生入学后,要从思想、纪律方面入手,搞班级活动,使同学们在溶入新班集体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强制性学习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特别注重中差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

二、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和合作

提高教育质量,家庭教育不容忽视,他是整个人生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要争取家庭教育向学校教育靠拢。家长们要树立积极向上的处事态度和方式,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与时俱进,认识到孩子的心理特点,能够用科学恰当的方式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引导、指导,让农村家庭教育更上新水平。父母应以身作则,对孩子的身心、学习、思想等各方面情况都予以关注,而不是单纯的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了解赏识自己的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建立心与心的沟通,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增加文化教育氛围,才能有利于孩子思想、道德、学习、体育等等的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更好发展。

三、将数学融入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使学生明白:一个人无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都离不开思维、推理、表达等能力.今天的社会竞争很激烈,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能力,是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从何而来?学习期间,学校没有专门开设“能力课”,主要靠各科教学来培养,数学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走上工作岗位后,你可能记不了“勾股定理”、“三角函数”,但是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分析推理能力使你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