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范文1

1、通过《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觉得上了《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的精髓。我个人认为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2、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老师们在教授理论知识时,深入浅出,语言幽默,并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加以阐述,这种讲课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理论精神,并学会了用的基本原理对现实进行分析。

3、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在大学中系统学习了这门课后,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感谢老师的认真讲解。 《基本原理概论》对与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给予指导,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上基本原理概论课,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更加坚定了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

(来源:文章屋网 )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范文2

叔本华作为西方哲学的一抹亮色,为人类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开创了先河,在唯心主义的道路上给人们增添了一份悲观的色彩。他对人生的诠释基于欲望、痛苦与无聊,并给出了一定的解决的方法。当代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学业与就业3个方面,许多人苦于这三个方面的某些问题而有了心理上的压力,从而有心理健康问题。而事实上大学生的烦恼、痛苦与无趣是可以从叔本华的人生论的角度来阐释的,本文旨在基于叔本华的人生论的启示下,分析当今大学生的困难与烦恼,寻求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要点。

关键词:叔本华;大学生;人生论;心理健康

一、叔本华的人生论简述

叔本华的人生论是悲观的,主要是归咎于他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我的生存意志冲动,生存意志就是一种欲望,而欲望本身就是不满足或匮乏感。故人生中的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残暴,欺诈,施虐,造成的痛苦与无趣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既然人们生存的意志与欲望并存,欲望是痛苦的来源,那么人生的本质与痛苦不可分割。

叔本华的思想固然悲观,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正能量:他虽然认为人生的欲望与苦难有必然联系并是永恒的命题,但劝说我们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追求;虽认为自杀是摆脱痛苦的唯一途径, 却反对自杀, 认为自杀不是否定意志,而是对意志的肯定。

叔本华曾说:“意志是没有一切目的,无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我们的生活需要意志。而意志又归于欲求,欲求意味着痛苦,所以我们的人生充满着悲观与苦难,人活在世上,想要获得的东西太多,欲望渐渐蒙蔽了双眼,更蒙蔽了心灵,欲望是无穷的,痛苦也是无止境的,因此,人生注定是痛苦的。

叔本华认为,生存意志的肯定或存在导致了人生的痛苦。那么要解脱痛苦,唯一的途径就是彻底否定生存意志。他写道:“纯粹没有意志的认识,总是唯一纯粹的幸福,在它之前既不会有痛苦,也不会有需要,在它之后也肯定不会有后悔、痛苦、虚无和麻烦。”

叔本华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多次发现他提到了自杀这一概念,尽管人生道路从本质上看是悲剧性的,痛苦是无休止的,唯一结束这痛苦或悲剧或百无聊赖的方法唯有自杀。但叔本华却又反对自杀,认为自杀仅仅只是对个体的毁灭,而人类的痛苦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自杀而有所减轻。更重要的是,自杀不但不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相反更是对生命意志的肯定。他曾说:“再没有生命还比真正取消意志的个别现象——自杀——更有别于生命意志之否定的了。”自杀者选择放弃生命,不过是对压在他头上的命运不满意而已,所以他选择用自我毁灭的方式反抗欲求与苦难强加于自身的阻碍,但往往事与愿违,生命意志并没有因为生命的消逝而取消,相反,它还是旺盛地存在世上。这样看来,自杀者的一些自杀行为不但无益于痛苦的减轻,反而越发加深了个体的痛苦。因此,自杀者理应放弃轻生的念头,正视出现在生命中的苦痛,在无止境的痛苦中肯定生命意志本身,并且学会在苦难中寻找快乐,而不是以毁灭自己的方式向意志屈服。

二、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叔本华人生论的关联

由于计划生育的限定,现当代大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更何况近年来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孩子们都是娇生惯养,在大学出现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尤其是95后的大学生普遍有的通病,作为家里唯一的掌上明珠,考上大学又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从小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七大姑姨的捧在手心里,一下子突然出来独自生活难免可能会不适应。尽管大学生活大部分时候与高中的住宿生活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第一次远离家乡,甚至与父母相距1、2000km,难免会让人产生心理负担。大学生,依然处于青春期末期,而孩子依旧是具有叛逆与特立独行的心理,并且心理承受能力可能还稍显脆弱,为心理疾病的诞生提供了温床。

如今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大学生物质条件渐丰,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物欲横流的时代遮住了精神锃亮的双眼。大学生产生的欲望有生活上的、学业上的与就业上的,并渐渐迷失在这种种欲望之中。这种现象应引起广泛重视,因为大学作为孩子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理应承担了为社会人心理筑基的重担,因此如果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岌岌可危,那么社会应该广泛重视这一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大学生人群中,生活不规律的现象比比皆是,情绪波动大,郁闷,不耐烦已经成为了口头禅,在欲望的追求中慢慢地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难以达到身和心都健康。

具体数来,生活上包括了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上的问题。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当代大学生当惯了掌上明珠,因此有很多生活技能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如洗衣、做饭、缝纫等),造成了生活上的困扰。很多大学生把自己的宿舍也弄的乌烟瘴气一团糟,不会打扫卫生,让宿舍得不到清洁,这样的氛围不仅让大学生感到沉重与压抑,甚至也会造成很多生理疾病。宿舍可以说是大学生生活的缩影,在宿舍生活中,还有与室友相处之道。很多宿舍就因为各人的生活技能的能力水平高低不同,从而引发了宿舍内部的争执,不仅如此,友情、爱情、亲情更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尽管在前12年,在中小学教育的熏陶下,大学生已然对人际交往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离开了父母庇护的温床,再加上一些紧张与不适,难免会对人际交往这方面可能会有恐惧或疏离的心理。大学生恋爱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纯粹的和沉醉于物质下的迷惘使得痛苦和无奈滋生,让大学生们烦恼不已,这样的烦恼也为大学生带来了很多色彩。

有关学业上和就业上的欲望在此便不一一赘述,但须知尽管三方面的问题为大学生的生活增色,但这些问题却依旧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危害。而今社会结构也日趋复杂,人心不古,大学生们期望变成现实充实的人——即游刃有余地保障自己的日常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可能包括拥有自己的伴侣),成为学霸,找到许多兼职,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拥有良好的升职空间,大学生的欲望使得他们为之痛苦地努力。他们放弃一时间的享乐去达到自己的欲望目标,却又因达不到欲望目标而心生罅隙,这也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吻合了。

再者,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也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这说明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足以令人重视。据调查显示,自杀已经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容乐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某大学大学生跳楼、上吊等新闻,表明如今许多大学生无法合理排解心中压力。近几年,有人做过关于大学生对自杀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认为这是对家人不负责任的表现,自己不会;大约20%的学生认为能够理解这种冲动,但自己不会;只有约5%的学生认为在重压下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自己或许也会。可见,大学生虽在接受高等教育,有相对良好的心理素质,却对自我生命的认识度不高,遇到较大的挫折或者打击时,心理承受能力弱,只想着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脱,并没有了解生命和生命意志存在的真正含义。

大学生自杀现象如此普遍,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差,遇事不善于自省,缺乏自我感悟而只会想到采取极端行为来摆脱痛苦,但他们并不清楚,自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叔本华看来,死亡只是一个骗人的假象,他是为个体摆脱一时痛苦的避风港,但是生命意志还是以其最基本的形式,永远保有生命,他从生命意志层面来对自杀的阐释中,处处都表露着对自杀行为的谴责和反对,所以,叔本华告诉我们,要实现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只有采取另外两种方式——禁欲和艺术,走上解脱之路,基于此,大学生应该学会如何调节自我,实现在自我生命中的身心和谐,同时,也应该学会正视痛苦,在痛苦中肯定生命意志本身,在苦难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而不是毁灭自己给意志看。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来,大学生当下的选择无非就只有两种——享乐与痛苦地努力。而这里我们引入贴现率的概念,即未来的收获折算到现今究竟能够有多少价值。贴现率越高,证明未来越值钱。如果心目中的贴现率越高,那么现在痛苦的努力就越有价值。这样或许也能够说是在苦难中寻找了快乐。但自杀的诱因显然不是痛苦这么简单,但归根结底本源是痛苦,正是这份痛苦使得大学生失去了求生的欲望,转而成为赴死的欲望,从本质上来看还是对生存意志的违背。

三、  启发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确乎是我们应该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或许也并不是大学生可以解决的,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

大学生主要应该着眼于当下自己拥有的美好的事物,并把自己努力的过程看的重要些。尽管努力后的结果或许不尽人意,但为了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和目标,这样的努力过程可以说是十分快乐的。只要我们用不同的态度去认识叔本华的观点,那我们会有不同的感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或事值得我们珍惜、留恋,让我们感到幸福和快乐,让我们有所期待。人生是痛苦的,是因为我们有所欲望,正是这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者是这个欲望得到满足了但下个欲望又油然而生了,这样就让人感到痛苦。但是,正因为这个永远得到不满足的欲望激发了人类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人的创造力,让我们的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正是因为这个永远不能满足的欲望,使人去实现一个个无法满足的理想、目标,使我们的生命力体现在这个不断的追求中生生不息,永远充满活力与激情,来达到生命的价值与可贵。面对痛苦,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好的是勇敢的面对、直视它最后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它。

叔本华的理论尽管为我们带来了悲观的看法,却又爆发出了积极的一面。从这个方面来说,其实重要的是大学生自己对自身生活的态度与看法。因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要点在于使大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让大学生的心理积极向上,并多鼓励大学生走出宿舍,走出校园,面对阳光,享受生活,那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就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了。

参考文献:

[1]邓晶晶,何婷,伍贤娜.对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简析[J].赤子(上中旬),2015(17):50.

[2]李江平,柯丹,陈秘.基于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下的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反思[J].才智,2017(21):190-191+207.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26-02

一、引言

大学生创业问题一直是近些年来媒体和大学生群体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之一。资本是创业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没有资本,创业就无从谈起。除去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外,心理资本近些年来也成为一个越来越被关注的重点。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考察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心理资本对其产生的影响,其影响因素及可能形成的支持模型。本文的研究结果将帮助高校及学生更好的进行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指导,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二、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扎根理论,选取的资料来自访谈结果和文献资料。作者对有创业意向、进行过创业活动和正在进行创业活动的大学生或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进行了采访,共采访了十余人,采访的文字材料近万字。采访对象包含来自经管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以及综合型大学的大学生,在性别方面女生较多。

三、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1.开放编码。开放性编码也叫一级登陆,是指将收集来的资料打散后进一步进行概念化、范畴化,是将原始访谈资料抽象化的过程。我们对访谈资料和文献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分析每一句话进行开放编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出了91个原始语句(原始概念)。接着,我们又对这91个原始语句继续概念化、范畴化,形成了范畴化的开放编码,共得出了23个范畴,可以帮助进行下一步的主轴编码。表1是我们开放编码的23个范畴和相应的原始语句,碍于篇幅,每个范畴下只列出一个原始语句。

2.主轴编码。在主轴编码这一过程中,我们主要针对的是在开放编码中得出的23个范畴。主轴编码将更好的发展和研究范畴,发现其中的逻辑关系,并且得出主范畴。我们在主轴编码中,共得出了8个主范畴,分别是社交能力、冒险与行动、坚持、乐观、自我效能感、机会识别、韧性和积极成长。表2是8个主范畴及范畴内容,即关系内涵。

3.选择编码。我们详细研究和考察了8个主范畴,根据访谈和文献材料中的内容,发现了主范畴与大学生创业之间的关系。其中,团队合作这一主范畴明显对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了外部支持。而机会识别这一主范畴则可以看做是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外部动力,只有外部有机会才能促进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从访谈和文献资料里来看,冒险行动力和积极成长通常都是大学生自身产生的引发创业活动的原因,因此我们将其认为是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内部动力。此外我们在认真阅读资料的过程中,也注意到大学生创业活动需要自身相当优秀的自身条件,所以将坚持、乐观、韧性和自我效能感认为是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内部支持,与团队合作这一外部支持相对应。

四、对策与建议

由于我们在扎根理论的研究中,最后得出了8个主范畴并且分为了四个类型的启示如下:

首先,高校可以从团队合作的角度入手,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可以为创业者提供坚实的外部支持。

其次,为大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信息,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可以获得新鲜事物的途径。

第三,高校应积极调动学生追求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并且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成长。

最后,高校可以邀请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为大学生进行讲课或者授课,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面对压力,调节压力,在面对困难的r候可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参考文献: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范文4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原则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该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学好这门课有助于学习心理学的后续课程,有助于学习其他的教育理论和提高教师职业技能。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知识、抽象内容比较多,对于“教”和“学”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相对说来难度更大。因此恰当的通过教学模式、方法、优化课程资源等,能促进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一、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坚持的原则

1、明确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该学科的学习,应达到三方面目标:

(1)认知性方面。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能了解每一章的心理学知识脉络,认识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等;识记理解普通心理学重点、难点内容;学会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解释现象;

(2)技能性学习方面。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将普通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提高学习管理心理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生活态度、求实科学态度、宽容人生态度。价值观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

2、坚持理论与实际的原则

对教学内容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以促进理解与应用。运用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也包含讲练结合思想。理论与实际包括学生整理笔记、做习题、做小论文等。做好学生的体验活动。

3、教学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传授的原则

普通心理学处在“入门”的地位。所以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原理的传授的原则,有利于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课程,有利于学习的正迁移。

4、坚持教学过程的教学互动,发挥双主体的作用

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既不单纯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不过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为此教师要系统、准确、有深度地掌握好教学内容,学生要在学习中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才能做好学习过程的主体。

5、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心理规律进行教学的原则

知识是无限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运用思维、记忆、强化规律、学习理论等促进教学。

6、重视学科发展前沿的介绍

心理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各个学科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成果,如情绪对认知与行为的影响、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进展等。

二、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质量,普通心理学课程,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讲授内容的不同进行教学。

1、在讲授中“分析、案例、互动”相结合教学模式与方法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重点是每一章的基本概念及规律等。所以要细致讲解分析概念与规律、分析概念与规律的每一部分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学概念、规律、原理、理论有所理解。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直观性,所以运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一定形象化、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理解。

2、体验、讨论、教师导向结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叫学生进行讨论,对某种理论或某些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专题研讨、写课程小论文,既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也可以使学生加深了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理论地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的职能是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导向。

3、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扩大学生的视野,既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为学生学习知识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的机会。另外,每章讲授结束之后,适当安排作业与练习,巩固学习效果。布置各种不同的作业,如案例分析报告,评价报告等。

三、课程资源的建设

1、精选教学基本内容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春兴主编《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张述祖著《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这几本书比较经典。 教师在仔细阅读基础上,形成一个有层次、有系统、有深度、有逻辑性的,既有实用性又有学术性教学内容。

2、增加大量的研究资料与图画资料

为学生的学习增加有趣的与形象性材料。

3、关注新成果

增加反映学科新成果的内容。

四、课程考核体系构建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又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试内容应注重考评学生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既要能够考评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评。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范文5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学科教学历史考研考试科目有思想政治理论、俄语或日语或英语二、教育综合、中国通史。其中教育综合学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四个科目。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原称"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它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有虞时代舜所设庠,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

(来源:文章屋网 )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范文6

关键词:设计;本科教学;信息传递;能力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13-02

一、课程教学中的信息传递规律

有位资深教师曾在课堂上感叹:“现在的学生为什么像狗熊掰苞谷一样,学一门忘一门?”确实,笔者在广州美术学院原工业设计系和设计学系的教学中也发现,大一大二学过的内容,在大三大四需要运用的时候,很多学生表现得非常生疏。比如说,大一曾经安排过设计观察课程,但到了大二下学期的用户研究课程上,学生面临真实的观察和分析任务时,普遍显得在该方面无所储备。对此,授课教师曾本能地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之前课程的教学质量。但当授课教师指导后续的专题设计课程时,发现曾经教过的学生,即便在之前课程中表现优异,仍然需要适当地重温以及进阶性的教导。与此相似,在历年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很多教师需要对之前各个课程的内容予以重复指导,这自然导致了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激增,当然也随之增进了学生对这些科目知识的巩固、深化。如此现象也许呈现出当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指望一次性地在阶段性课程里把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并形成稳定的固化,显然是不现实的。知识信息的传播与内化,需要一种长期、反复、多频次的递进过程。当前设计院校专业教学普遍采取集中式的课程制,指的是以专业能力为基准,将本科阶段总体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模块,每一个课程被局限在特定时间段内,将特定能力培养目标完成。然后遵照时间序列,将不同的课程串联起来,最终达成总体培养计划。这种工业化的管理模式,保证了教师上课时间集中,教学内容明确,教务管理方便。但课程制有一个理论前提:学生普遍具备充分学习、消化和吸收能力。当教师敬业教学,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时,即可达成预设任务。退一步说,即便学生当下还没有取得充分理解,在后续的自我学习和新课程中,这些知识能被学生自觉地融会贯通。确实,这是对理想学生的学习状态的理想描述,但我们的学生能有多少达到如此理想的程度呢?对学生而言,不论个人学习能力高低,本质都是有限度的信息接收体,单向的、单个课程的教学也许并不足够对学生形成刺激,需要在多次训练中持续学习才能获得增进。一些学生在学校成绩并不突出,但是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往往会发生蜕变,也有因为刺激达到足够强度和频次而激活认知之故。综上所述,设计和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有相似之处,其学习呈现出非线性的、持续性、循序性的特征。因为设计不只是某些知识的集合体,它更是一种复合的智慧和技能,需要提供潜移默化的涵化环境。僵化孤立地看待设计专业课程,认为可以像攻城拔寨一般逐一解决设计专业能力的教学问题,此观念俨然成为高校深化设计教学改革的潜在障碍。在这种模式下,教学内容的传递过于集中,缺乏持续性,无法形成系统性施教策略。而不同课程之间缺乏有效交接,课程教学目标笼统,对教学任务缺乏清晰界定的教师难以掌握施教的强度,为负责便多争取在有限课时内将知识尽量多地灌输,普遍导致信息量超载。学生在信息超载的情况下,则多会表现出迷惘甚至厌倦、逃避的不良心理反应,直接影响其在本专业领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念,针对的就是这个典型的问题。

二、建立“专项设计能力课程群”和“专项设计能力教研室”

笔者曾先后担任用户研究、设计策划、品牌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发现这些课程虽然内容不同,但无形中存在一种内在联系:用户研究课程不仅传授用户调查的方法,更需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思维能力。而只有具备一定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工作方法,策划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当学生习得了设计策划的知识,品牌设计课程就更为容易教授了。这些课程之间有递进和承接的关系,形成某种系统的关联,恰好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形成持续的培养。若以整体高度把这些课程打包、串联、集中管理,从大一开始就编排进入本科教学计划,相信学生会更好地吸收、掌握该方面的知识,培养其特定能力。这种从孤立课程进化到群体课程的现象,应该正是当下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课程群”概念。课程群,不止是几个相关课程的集合,而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这种以信息的持续性传递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也许有助于解决前文所述的问题。本文提出“设计能力课程群”,不是从设计专业门类角度进行划分(如交通工具设计课程群或者交互设计课程群),而是从学生必需的设计能力角度进行划分。这里提及的能力,是一种复数概念,是从大的方面对能力范围的界定。关于设计能力的定义和界分并无定论,仍需广大教研工作者进行更多研讨。为清楚地表达笔者的认识,现粗略划分出若干设计能力课题群以供参考:设计思维能力、设计管理能力、设计构造能力、设计美学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等若干版块。以设计表达能力为例,其中包括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图形表达、模型表达、演示表达等等能力模块,这些模块原本作为单独的课程被不同的教师来教导,授课教师基本上彼此是独立的,课程之间是分离的。但模块之间的联系不应被生硬割裂:图形表达能力能在短短几周就被掌握吗?不需要后续教学以巩固提升吗?图形表达与模型表达课程之间难道不存在某种内在关联吗?当以上诸问答案都是肯定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参照“教研室”模式,将这些有内在关联的课程群落的授课教师划分为某个专项的“设计能力教研室”,由他们集体协商、优化该方面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与原本存在的“系科”课程结构相协调?

三、教学结构的演化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