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回收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源回收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源回收模式

资源回收模式范文1

关键词: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影响因素; DEMATEL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6.30

中图分类号:F25219;F2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6-0140-05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newable resources recycling logistics from standpoints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 and consumers systematically, and analyzes quantitativel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actors on the basis of 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Then it makes the casual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importance according to quantized results. Results point out that the recycle model and logistics system of the renewable resources, state industrial policies, laws and regulation, talent quality, and so on are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newable resources recycling logistics. In the end, it provides the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newable resources recycling logistics in China.

Key words:renewable resources; recycling logistics;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DEMATEL

引言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是指各类回收主体对再生资源(如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钢铁、废纸、废旧汽车等)回收过程中产生物流活动的集合。它主要包括再生资源收集、分拣、加工、搬运、仓储、包装、维修等物流作业内容[1]。随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以其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现状不容乐观,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以作坊式经营为主,规模小、场地简陋,简单从事“收废卖废”活动,缺乏主动回收意识,回收体系不健全、回收模式较为单一,导致回收率持续偏低,大量再生资源流入非法渠道,当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能力与回收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对所回收的再生资源缺乏科学管理,随意分类、无序堆放,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正成为制约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的瓶颈,日益受到实践界与理论界的关注。近期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将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工程作为十二项重点工程之一加以建设,国家商务部等五部委制定和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提出建设以逆向物流为特点的服务消费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这都表明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予以关注。理论上,关于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针对废旧家电、废旧汽车等具体品类的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优化、回收模式选择、回收体系构建等问题展开研究 [2-6],通过数理分析加实证研究实现科学决策。但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正处于起步期,局部的微观优化难以从根本解决再生资源回收发展面临的问题。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发展受到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政府起引导、规范作用,企业实际运作,消费者输送再生资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因此,本文运用DEMATEL方法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发展所受到的各影响因素,探究各因素间相互影响机理,进而识别出关键影响因素,为相关决策、建议提供理论参考。

1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发展影响因素体系

11政府方面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是保障再生资源有效回收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有效手段,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同时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有助于带动就业[7]。因此,对于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国家应给予更多的扶持、引导,为回收站点的设置、集中存储用地的使用提供保障。同时由于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发展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期,亟需法规制度的引导,以此强化各类主体的责任,保障物流活动的有序进行。再者,由于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涉及环节众多,为保障回收效果,亟需对收集、储存、运输等环节制定相关标准,以引导行业规范化发展。此外,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涉及回收站点的建立、集中堆存用地的规划、物流装卸搬运设备及中转运输车辆的购置、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等,加之由于受当前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的制约,资源化产品经济效益尚未凸显,导致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国家财政的补贴支持。同时,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发展还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现代物流理念下的再生资源回收对物流工程与管理、循环经济、环境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最后,转型升级期的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发展需要政府做好宣传教育,以提高回收企业与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以及对政府相关扶持、鼓励政策的了解,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

(2)原因度为负值的因素为结果因素。据表4所示,结果因素中绝对值较大者主要有:价格水平(S8)、员工素质(S10)、信息化水平(S11)、储运分拣技术(S9)、回收模式与物流体系(S7)、教育引导(S5)等,这些因素主要来自于企业层面。企业是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发展的主体,企业回收价格、回收模式及物流体系、员工素质、回收分拣技术等都离不开国家政策层面对其的影响。因此,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扶持政策开展回收模式的创新、物流体系的构建、分拣技术的提高和信息平台的完善,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物流集约化发展。

(3)中心度是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的反映。据表4所示,回收模式与物流体系(S7)、政策引导(S1)、制度规范(S2)、资金支持(S3)、储运分拣技术(S9)、信息化水平(S11)、环保意识(S13)、员工素质(S10)等是中心度较大者,在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发展中值得重点关注。根据上述中心度较大的影响因素,可以得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法规制度,强化资源意识。政府部门应加大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财政资金专项补贴力度,做好龙头回收企业培育、各类示范工程建设以及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引导企业、消费者积极参与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发展。同时,建立健全各类法规制度,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监管,营造良好的物流发展环境。

第二,企业积极创新回收模式、科学构建物流体系,以信息化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探索线上线下多元回收模式,并科学构建与之匹配的物流体系,合理确定物流网络结构及物流节点位置、数量,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率[12]。

第三,产教融合,结合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发展需要,各类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培养急需人才,同时针对在职员工开展各类短期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此外,营造良好环境吸引优秀人才。

第四,加强舆论引导,提升消费者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

4结论

根据表4结果,分别对影响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发展的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个维度中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中心度和原因度求和,得到表5。

参考文献:

[1]李文君.循环经济下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物流网络构建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 重庆: 重庆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

[2]Masoud Zarei, Saeed Mansour, Ali Husseinzadeh, et al. Designing a Reverse Logistics Network for End-of-life Vehicles Recovery [J].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2010(20):1-16.

[3]秦小辉.废旧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董景峰,王刚,吕民,等.产品回收多级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14):33-38.

[5]张军.基于集成定位运输路线安排问题的废旧家电逆向回收物流网络优化[J].计算机应用,2012,32(9): 2652-2655.

[6]张群,卫李蓉.逆向物流网络设计多目标随机规划模型[J].软科学,2015,199(10): 120-124.

[7]Der-Horng Lee, Meng Dong. A Heuristic Approach to Logistics Network Design for End-of-lease Computer Products Recovery [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2007, 106:1-20.

[8]周德群.系统工程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3-116.

[9]Jun-wei GAN, Zheng-gang HE, Zi-yue YANG.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for Supplier Selection under the Low-carbon Economy Based on DEMATEL[C].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Public Policy, 2012.1.

[10]Jing Shao, Marco Taisch, Miguel Ortega-Mier. A Grey-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 Analysis on the Barriers betwee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Products and Consumers: Practitioners' View Points on the European Automobile Industry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 112(4): 3185-3194.

资源回收模式范文2

在这个万众互联、万物互联的时代,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与改变。如今,一批回收O2O企业希望融入互联网基因,为居民解决卖废品难的问题。

危昱萍

废品收购的六千亿市场

业界流传着一种半真半假的说法:军火、,还有收破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再生资源行业的各类企业有十万余家,年经营额在6000亿至7000亿元间,是一个规模庞大、利润丰厚的“大盘子”。从业人员达1800万人,相当于每57个人中就有1个“破烂王”。

山东是再生资源回收大省。省内再生资源行业从业人员50万人,企业8200家,基层回收站点3万多个,年再生资源回收总量在1500万吨左右,年经营总额约650亿元。临沂的废有色金属交易市场在全国排名第三。邹平废轮胎基地和莱州的废塑料基地均为北方最大规模交易市场。具体到济南,保守估计,回收点数量在1000个左右,没有成规模的大型废品交易市场,但分散的小市场数量众多。

20多年前,牙膏皮、易拉罐被攒起来回收,橘子皮用来制药,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然而,昔日随处可见的废品回收,如今却开启了“冬眠”模式。价格下跌、利用率相对较低、行业缺乏相关政策规范等原因导致废品回收发展陷入了僵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可回收的再生资源近1亿吨,价值2000多亿元;从事再生资源行业的各类企业有10万余家,年经营额在6000亿至7000亿元间,废品回收的市场价值亟待挖掘。

对用户而言,废品回收的最大需求是“谁来收”,对生产加工企业而言则是“谁帮我收”,对回收企业或个人来说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能收到”。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并充分整合行业人员,尽量节约物流成本,降低中间过程消耗,废品回收的渠道会畅通无阻。搭上互联网快车,这些问题,都可以更好解决。

初心不一 服务模式各异

庞大的市场,吸引了100多家再生回收平台,其中不乏百度、阿里巴巴等BAT巨头。不过,这些平台出发点不一样,各自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这些再生回收平台有着相似的服务模式。首先,通过APP、微信服务号等渠道搭建平台,用户在平台上下单,回收人员接单后与用户联系上门回收废品。其次,收集的废品直接售卖给再生资源处理企业,将传统的产业链条从5至7条压缩为3条,从而提高了行业效率。

不过,因为初心不一,以及对回收行业的理解不同,它们提供的服务种类和回收队伍的建立方式都不一样。

“再生活”专注于用户,因此一切服务都围绕着用户展开。该平台创始人夏凡介绍,“再生活”已建立了二百余人的线下服务队伍为家庭用户提供服务。用户卖废品的收入以余额的形式存入个人账户,可用于兑换平台便利店的商品和维修手机等生活服务。

这种回收+配送的“正逆物流”运营模式获得了投资者的青睐。2015年1月“再生活”完成天使轮融资,同年7月完成A轮融资。今年年初,“再生活”将启动B轮融资。

承接了格林美的回收业务,“回收哥”的用户同样包括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两类。不过,“回收哥”的企业用户多为工厂,一次即可回收上百吨废品。考虑到工厂废品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回收哥”使用自有员工而非加盟人员负责企业用户。

“换钱”创始人马宁大学时期就卖过废品,他聚焦于如何改善一线回收人员的工作环境和整个行业的效率。马宁介绍,“换钱”要塑造三个价值:一是为老百姓创造价值,提供O2O废品上门回收便民服务,同时培养其垃圾分拣的习惯;二是为回收人员提供更稳定、体面的工作和更公平的交易环境,为他们解决一些社会福利问题;三是在回收行业塑造标准,通过自动化、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方式,优化整个供应链,提升效率,控制回收物的流向。

“换钱”没有建立电子支付体系,所有交易现金结账。加盟的回收人员从用户手中购得或者捡拾到废品后转卖“换钱”,后者再转卖给加工处理企业。

回收队伍 自筹还是众包?

初心不一的再生回收平台对回收行业的理解也不一样,这直接导致回收队伍的建立方式完全不同。

目前,回收O2O企业建立回收队伍有两种方式:一是招聘社会人员成为公司全职员工,开展上门回收业务;二是以众包的方式,邀请一线回收人员加盟平台,用抽成或者转卖的方式支付报酬。

自建队伍的“再生活”认为,原有回收人员管理难度大。随着大宗商品市场国际价格不断回落,废品价格也大幅下降,最底层的个体回收人员在行业的生存空间遭到市场挤压,难以保证服务的持续性。个体回收人员原先的盈利模式在于区域垄断、价格不透明、缺斤少两等,整编时就要考虑,价格透明化给回收人员带来的损失能否通过导流的订单量弥补。

“用利益吸引回收人员加盟,且门槛低,只要有钱赚,回收员就会坚守。” “回收哥”总经理张宇平表示,压缩产业链后,可以用节省的成本来补贴支付给加盟人员的抽成,最后“回收哥”还是能比传统回收模式多挣一到两成。

“当自建的队伍做大后,你会发现,你也变成了区域垄断。”马宁表示,区域垄断是回收行业孕育出的生态环境,自有其道理。

另外他认为,一个涉足回收行业的企业,评判回收人员素质时就已经输了:“用一拨人代替另一拨人回收废品,不能提高行业效率。相反,原有体系中的回收师傅,只要整编好了,他所产生的效益高于自建队伍,因为他更专业。”马宁解释称,最终代替回收师傅的不会是自建队伍,而是更加自动化机械化的设备。

资源回收模式范文3

【关键词】 资源再生产业 发展模式 市场化道路

资源短缺是我国新世纪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约束条件。研究表明,世界上80%以上的可开采金属矿产资源已变成各类产品和废物,每年生产的产品有70%进入废旧物资行列。据测算,每回收利用1万吨废钢铁,可出钢8500吨,节约成品铁矿石2万吨,节能0.4万吨标准煤,少产生1.2万吨矿渣;每利用1万吨废纸,可生产纸浆8000吨,节约木材3万立方米,节约能源1.0万吨标准煤,节水100万立方米,节电600万千瓦时。由此可见,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对缓解资源短缺、维护可持续发展的国家资源安全战略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首先,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是缓解我国资源危机的根本出路,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措施;其次,积极推进资源再生产业既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又能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后,资源再生也是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要充分发挥资源再生产业的巨大潜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就必须探索一个切实可行的模式。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机制,为资源再生产业打造一个产业化、市场化的平台,是资源再生产业得以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模式就应该成为我国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当务之急。

一、国际产业动态

一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都相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资源再生产业的实践,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瑞士每年回收废罐头盒1.2万吨,废电池的回收率为64%;德国每年回收包装材料599万吨,废物利用率达到50%,年产值达到400亿欧元。

1、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政府的政策导向

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资源再生问题,政府不但在政策上对资源再生给予正确引导,制定鼓励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而且在财政上也给予直接支持。

2、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平台是产业化政策和配套产业布局

西方国家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产业化政策及相应的产业布局调整。政府运用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等市场化手段,构建产业化发展体系,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为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市场空间。

3、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保障是健全的法律规范

西方国家资源再生的相关法律、规范比较完善,已经形成标准化和系列化,同时辅以必要的量化措施,可操作性非常强。

二、西方国家的资源再生体系的实践

根据大量的资料分析与总结,西方国家的资源再生体系主要由以下5个体系构成 。

1、制造商一体化体系

制造商控制公司内部市场,收集大量的可用材料,减轻制造商对原生材料的依赖,其也是废弃物转运体系、处理―加工商体系、零售―批发商体系和临时性体系的买方。

2、废弃物转运体系

通过和政府合作,优先获得规模、稳定的物资来源,保证持续获取大量稳定的可回收利用废弃物,为制造商一体化体系和处理―加工商体系提供货源。

3、处理―加工商体系

拥有专业的处理、加工、运输设备,对废弃物进行收集、分解、加工,使之达到工业标准的要求,这个体系同时也是废弃物转运商、零售―批发商以及临时性体系的买主。

4、零售―批发商体系

该体系是“强制押金”法规的产物,其职能是完成分销任务,消费者在这样的体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他们把“产品”带给渠道成员后换回押金。

5、临时性体系

临时性的垃圾回收组织不定期地收集可回收利用物资,卖给永久性的渠道成员。这些组织的活动具有间断性,是消费者和买方的中介。

从这个产业模式可以看出,各个体系是把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资与最终市场的物资需求联结起来的纽带,体现了市场的整合与调节。这些体系能否正常运行,不仅取决于该体系自身的功能和作用,还取决于再生物资的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有效性,即再生物资的回收利用必须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及市场化的有效渠道。

事实上,资源再生过程是一个循环流动的渠道体系,上述体系从对再生资源进行初步收集、分解和分类开始,到与工业企业进行市场交易并为工业企业重新利用,其本质就是市场体系的运作,其运转必须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具备回收物资的高效处理技术;有可利用的物资或产品存在;有产品收购商和制造商;有最终产品的市场需求。因此,建立资源再生体系,必须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从资源需求的层面考虑目标市场的性质、分销物资的类型及相应的处理要求、渠道成员作用及整个企业的赢利能力。

三、中国资源再生产业的实践

我国自建国以来就比较重视再生资源的利用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政策的出台,我国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受到极大的重视。

1、我国再生体系的构成

当前,我国资源再生体系主要由回收网络、市场集散交易和综合利用处理三个重要环节组成。回收网络:由社区回收点和街道回收站组成,负责回收居民交售的可再生资源并进行简单分类、整理,以便企业利用或进入集散交易中心。集散交易中心网络(区域性的集散地和交易市场):接收街道回收站及工厂、企事业单位回收的再生资源,按照分类标准进行分拣、整理、加工,通过市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方便资源利用企业进场采购。综合利用处理网络:以一定规模和加工能力的企业作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终端,利用高新技术对再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形成再生资源产业群,使再生资源行业产业化。

2、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存在的不足

上述资源再生利用体系的实践在我国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企业,建立了一些大型废旧物资配送交易中心和省级再生资源加工园,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资源约束矛盾。但是,我国的资源再生产业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制约了我国资源再生产业的良性发展。

(1)缺乏健全的管理法规和行业标准。虽然我国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确立了产业基本规范和法律框架。但比较西方国家,我们的法律法规体系仍不甚完善,还缺乏必要的操作层面的制度、办法,致使回收网点无序发展,再生资源市场秩序混乱。

(2)资源回收企业规模小,资源流失严重。我国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不足50人的小型企业占相当比例。由于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有限,再生资源流失严重,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3)行业技术进步缓慢,与国外同行业差距较大。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投入,我国资源再生行业技术普遍落后,大多数企业仍以手工劳动为主,工艺流程落后,缺乏深加工能力,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同时由于科技投入低,科技人员比重远远低于其他行业,企业发展潜力不足。

(4)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资源整合能力弱,资源再生产业的潜力难以充分发挥。第一,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一个相对具体的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规划,因此产业发展缺乏实质性的产业化政策以及相应的配套产业布局。直接影响资源再生企业的规模化,行业集中度低,难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无法发挥行业整合优势,难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第二,行业管理缺乏市场化手段,无法发挥市场的潜力。我国在市场定价、企业融资、企业资格认定、税收政策等方面还缺乏必要的市场化手段,导致资源再生企业鱼龙混杂、群雄割据、各自为战,甚至为争夺资源或市场恶性竞争;企业缺乏必要的优惠政策,缺乏融资渠道,企业规模难以扩张,行业技术进展缓慢。第三,由于缺乏市场机制,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难以顺利实现,再生资源产业调整经营结构、资产结构、人员结构和发展战略都缺乏必要的基础,产业的发展潜力受到极大限制。

四、资源再生产业市场化发展模式的构想

有关统计表明全世界再生资源产业的产值可以达到每年6000亿美元,其中美国达到1100亿美元,日本350亿美元,而我国仅为200亿美元。与此同时,每年可以回收利用但是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达350―400亿美元,如何将这些庞大的资源迅速转化为市场需求的资源,为其构筑一条高效的转化渠道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这既反映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显示出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资源再生产业的潜力,缓解我国当前的资源约束矛盾,就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市场化发展道路。

首先,要着重开展对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模式研究。对比发达国家资源再生产业的现状,分析我国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比较优势,找到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从制度建设、社会观念和技术角度确定适合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的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模式。

其次,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出发,以市场结构、规模经济、行业集中度、配套产业为切入点,研究我国资源再生产业的市场化发展方式,分析其产业辐射与带动能力,确立我国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市场化发展道路,为决策提供数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持。

最后,对比发达国家资源再生产业的实践,结合我国资源安全状况和产业结构状况,依照市场化的发展模式,从产业布局、运行模式、产业技术、成本效益、产业链条、配套设施等方面入手,研究市场化手段和方法,提出市场化对策,明确提出保障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产业化政策。

【参考文献】

[1] Lindhqvlst,T.,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n Cleaner Production [D].Lund University,Sweden,PhD,Dissertation,2000.

[2] 王干:论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完善[J].中国法学,2006(7).

资源回收模式范文4

关键词:汽车工业;报废车;回收拆解;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407.471/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9-28 -03

报废车主要是指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的车辆,对于未达强制报废标准的可自愿报废。报废汽车包括摩托车、农用运输车等,或者虽未达到国家报废标准,但发动机或者底盘严重损坏,经检验不符合国家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或者国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都可以称为报废车。

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是汽车工业产业链的延伸,是完善整个汽车工业产业链极为重要的环节。目前,中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行业发展潜力巨大,相关政策法规标准体系还有待完善;同时装备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回收拆解体系建设还不健全,环保和安全隐患还时有发生。探析报废车回收拆解问题,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绿色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的现状

(一)外部政策环境

报废拆解行业近几年一直备受关注,中国报废汽车的管理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回收拆解政策法规体系日趋完善,但是我国报废汽车具体的法律法规,流于形式,缺乏监管,并不能为该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另一方面,在政策制定上应当与时俱进,符合具体实际。我国报废汽车制度的滞后和缺失是阻碍报废汽车回收利用静脉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如果制度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静脉产业市场就以“市场失灵”的方式回报社会,此时阻碍发展的不是市场而是制度。

报废汽车相关政策法规如何形成科学的体系指导该行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制定法规与行业经济发展的匹配性尤为重要,同时如何切实的执行,保证行业有序健康的发展,是政府应当思考的关键。

(二)行业发展环境

1.国外行业发展概况

国外发达国家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建立报废汽车回收网络平台实现报废汽车的有效回收、拆解、再制造及不可再生废弃物的处置。同时在行业分布形态上,国外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整体破碎企业的实际数量呈现金字塔形状分布,投入资金大、技能水平程度高,整体破碎公司的数量非常少;拆解企业布局合理,社会分工明确;拆解企业与破碎企业互利互补、合作共赢、信息化程度高。国外该行业发展基本进入成熟阶段,从政策法规到行业协调分工,十分科学合理;行业发展水平高。

2.我国行业发展概况

我国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发展较晚,规模较小。具体表现在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资金技术实力薄弱。由此造成回收报废拆解不规范,环保意识差,虽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但是并未真正的合理运用,造成报废车拆解工艺流程不科学,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市场正处在急速增长阶段,但回收拆解行业问题较大,再制造产业正处于摸索阶段。反映出的具体问题为报废汽车回收率低,拆解能力弱,拆解技术粗放,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化产品能力弱,由此阻碍我国报废回收拆解行业的发展。

在回收渠道方面,报废车回收渠道单一,未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回收体系,逆向物流建设水平低,“正规报废无人问津、地下拆解乱象丛生”是对当前行业现状的生动写照。由于正规报废的价格远低于非正规渠道,使该行业发展步履维艰。同时,汽车逆向物流在该行业的运用显得极其迫切,报废汽车信息平台的建设必不可少等,这是新时期下,报废回收拆解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报废汽车回收利润可观,但面临回收率低,技术水平差等问题,其中关键在于企业经营模式不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经营模式重点不突出,忽视零部件的附加值,企业仍以销售废钢铁为主要盈利目标。报废汽车可回收资源众多,仅以钢铁、铜铝、橡胶等材料计算,单车可实现超过3000元回收收入。但是目前国内的汽车拆解主要是以手工拆解为主,拆解不规范,再利用率低,不能充分实现经济效益。

目前全国拥有正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500多家,其中非正规的回收拆解企业在3000家以上,回收网点近3000个,已经分别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70%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域,从业人员约3万人,回收拆解企业地域化特点明显且分布不均,总体特征上表现为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从业人员少。

二、关于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政府层面

1.制定完善的行业法律法规,加强对该行业的宏观调控,为行业发展提供健康的竞争环境。

我国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较为混乱,表现为竞争秩序混乱。地区之间差异大,同一区域报废车拆解能力大于汽车报废数量,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争抢有限的资源,造成恶性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

因此,政策的制定必须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其一,借鉴国外汽车“生命周期管理”经验,即从汽车设计生产之初就由企业考虑好回收问题并负责具体回收;其二,主管部门对相关企业制定指标;其三,对拆解企业进行严格监管,制定拆解标准;其四,加强对车辆的全过程管理,即做好从上牌到报废的全记录;据调查显示,报废周期长、手续复杂也是诸多车主不愿走正规报废流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五,简化报废手续办理程序;其六,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相关企业积极的参与,政府应制定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其中;我国目前实行的以罚款没收为主的事后惩罚型经济措施,并没有扭转报废车回收率低的局面,也并不是减少报废车社会公害的最有效手段;其七,制定有效的惩处机制,针对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中的违法乱纪行为,严抓严打;其八,制定回收拆解企业税收补贴政策:如提高补偿标准,提供经营补贴、拖运费用的补贴等,促进汽车报废回收拆解行业的发展。

2.加强政府监管,建立第三方监管制度。制度建设是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产业规范化的必走之路,而监管则是制度运行和完善的保障,但同时政府直接监管可能容易滋生权力寻租,导致资源配置的严重扭曲,阻碍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第三方监管制度势在必行。

3.政府要保证政策制定的连贯性,加强报废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需要不断完善改进,与时俱进,适应行业具体发展实际。

(二)企业层面

学界针对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现状,从企业层面提出如下建议:

其一,关于回收阶段中的报废汽车量预测。报废汽车量的预测对于行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报废汽车量的预测中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同时方法应用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准确性较差,实际应用性不佳。从汽车保有量,回收量,回收率这个层面研究预测的方式最为普遍。其中有一种研究方法较为特别,从我国私人乘用车等9类汽车的存活规律进行了建模和回归,得到了各类汽车存活比例随车龄变化的曲线,应用在对我国未来汽车报废量和新车注册量的预测。

其二,回收模式选择层面。我国企业由于实力薄弱,拆解技术落后,直接造成回收模式单一,由此从渠道设计上要 “坚持多渠道、全面推进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思路,实施闭环供应链管理的报废车回收模式。具体从转变观念、实现价值共享、优化渠道结构、实行战略性联盟、打造集约化的回收平台这几个层面进行。该层面的措施较为多,研究较深,但是具体应用性差。

其三,技术管理应用层面,从拆解工艺选择、设备选择、回收网络构建三个层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其四,资源化产品方面,主要从产品分类及市场分析、销售模式确定及销售网络构建、产品定价这个五个层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但是对于这方面的建议,可操作性较差,未能进行深入的分析。

其五,新常态下对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围绕生产者延伸责任制、汽车轻量化、智能化、电动化和新材料的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报废回收拆解”、汽车回收利用产业的绿色化、专业化、智能化这几个方面,反映了当下该行业所存在的问题,也为未来该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社会层面

学界主要从资源化产品这个层面来具体展开。消费者对于再制造产品的认识不足,导致再制造产品未能得到消费者青睐。由此,再制造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其中关于资源化产品这个问题的研究比较薄弱,未能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认识。

三、简要评论

学界对于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的研究,第一,在横向研究比较广,包括对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的现状、国家政策法规、生产工艺、回收渠道、经营模式、资源化产品,产品再制造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广泛的剖析,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该行业的具体状况,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向,但是在纵向方面研究比较薄弱,对于一个问题的深入性不够,如在资源化产品方面的研究、政策制定的方法方式上、行业标准规范上都未能形成突出的研究成果。

第二,研究的具体思路上比较单一,研究的焦点各有侧重,未能结合新的理论方法,在循环经济理论下研究该行业。如在涉及到具体建议层面,从国家、组织、企业这些常规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角度过于宽泛,未从报废车回收拆解的过程进行归纳,意见的提出是彼此孤立的或者简单的结合,从全程管理视角提出系统化意见的较少,对于措施的研究未形成一个体系,未能提供具体解决问题的路径。

第三,研究主要关注共性普遍问题,对于问题突出的地区研究较少,研究的针对性差。报废车行业资源化产品问题,将会成为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对其的深入研究,将会推动我国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雷,解鹏,王传磊.报废汽车拆解现状及工艺谈讨[J].公路与汽运,2016,(173):19-23.

[2]刘坚民.中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业市场分析[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4,(01):8-10.

[3]乌力吉图,徐静.报废车回收利用体系的制度演化――日本经验和启示[J].工业技术经济,2013,(12):45-49.

[4]杜书.国内报废汽车回收市场研究[J].产业研究,2010,(01):49-50.

[5]姜靖.报废车回收:政策、监管多管齐下[N].科技日报,2013-5-13(11).

[6]张奇.300亿汽车拆解市场引资本进入[N].证券时报,2012-9-6(B04).

[7].报废车的黑色“暴利链”河南汝州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乱象调查[N].新华每日电邮,2012-03-26(1).

[8]王昊男,刘洪超.报废车为何难报废[N].人民(下转第34页)(上接第29页)日报,2016-5-2(1).

[9]李小燕.汽车逆向物流的实施战略[J].物流科技,2015,(03):135-137.

[10]周孙峰,杜春臣.德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汽车工业研究,2012,(05):27-31.

[11]郝瀚,王贺武,欧阳明高等.我国汽车存活规律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1,41(3):301-305.

资源回收模式范文5

关键词:废旧钢铁 回收物流系统 构建

中图分类号:F2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143-01

钢铁行业作为中国的重工业项目之一,其发展速度十分迅猛。而对于钢铁行业,更多的人关注的是其生产力、企业规模和生产质量的问题。对于物流及回收物流的研究相对薄弱。而当今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对回收物流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因此,必须对回收物流系统的构建进行深入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完成其从战略到策略的规划,完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转变。

1 我国钢铁回收物流的发展现状

随着世界自然环境的恶化,当今人们对环保的关注日益增多,钢铁回收物流的发展也逐渐受到重视。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建立成熟的物流回收系统,通过先进的工艺以及合理的规划,使废旧资源得到重新利用,降低污染源的产生。目前德国已经利用先进技术几乎将全部的矿渣得以回收利用,而美国、日本等国家也一直在研究炼钢工艺的改革,将炉渣与其他资源结合,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我国在回收物流方面展开研究的时间相对较晚,最近几年,物流业才开始迅速发展。一些大型的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并制定物流战略,在回收物流方面也取得了相应成果。例如中国宝钢建立的“废物回用链”模式等都是采用了世界先进工艺,对资源进行回收利用,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废物的排放,对回收物流有着积极的作用。虽然目前我国钢铁物流回收业已经开始迅速发展,但由于多年来企业对此重视程度不足,主动开展的研究工作也较少,因此钢铁的物流回收仍缺少系统的实施方案。

2 建立废旧钢铁回收物流系统的意义

2.1 有利于环境的净化

钢铁行业创造了可观的利益,然而对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企业应谨记对社会的责任,树立良好的形象。钢铁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都会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废旧钢铁的无法回收也会对环境造成恶略影响。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企业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所能利用起来的资源也越来越紧张,资源短缺等现象日益严重,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在钢铁生产过程中,回收物流的优越性逐渐的显现出来。建立合理有效的回收物流系统,能够有效的减少矿废物、空气污染及水污染,也能够节约用水量和原材料,为资源再生提供宝贵时间,为保护环境做出了极大贡献。

2.2 有利于增加企业的效益

由于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以及管理的改善,要想使制造成本降低的可能性已经很低,因此减少物流成本对企业的意义十分重大。随着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改进物流模式的手段也随之产生。而回收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降低成本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物料的管理仅局限于企业内部,没有重视到外部废弃物料的合理利用,造成大量的浪费。而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是企业管理中的重点,也是增加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完善的回收物流系统,让资源实现增值,从而达到减低物流成本等目的,是我国钢铁企业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2.3 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钢铁产量逐年增高,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但同时钢铁行业所消耗的资源也十分巨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十分严重。钢铁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重要课题。面对钢铁生产的所带来的高消耗、高污染及资源浪费等问题,企业要重视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新技术,尽量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打破资源、环境的瓶颈、最大限度减少浪费,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 建立钢铁回收物流的措施

3.1 增强物流回收意识

处于钢铁行业供应链的所有企业,都应增强回收物流意识。企业要认识到回收物流的重要性,成立专门的部门,建立有效的回收物流系统。可以单独建立,也可以将传统物流与回收物流结合在一起。不论怎样,都要保证回收物流系统的成效。这个过程需要长期的发展,不能急于一时。回收物流的技术相对较高,过程比较复杂,在技术上必须要注重成本的控制。解决这些难点的首要问题是要树立回收物流的观念,提高重视程度。

3.2 建立废旧钢铁回收物流系统

建立和管理废旧钢铁回收物流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世界各国的废钢铁年排放量接近10亿吨,数量十分巨大。但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废钢铁的产生也相对贫乏,资源量与需求相比处于严重不足的阶段。在未来的10到15年内,钢铁行业也将面临废钢量减少,废旧钢铁供应不足等问题。因此,在今后几年时间,我国废钢回收的比例加大。钢铁企业应多使用废钢,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减低成本。废旧钢铁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因素,应当及时的回收利用。

3.3 利用创新技术进行改进

钢铁生产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硫、粉尘等排放严重的影响了生态环境,近年来我国酸雨频降。而资源产率低、利用率低、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低也严重影响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因此,要建立废弃物料的综合利用的制度,制度废弃钢铁的利用规划。不断地创新技术,挖掘潜力,是废弃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改善现有的回收工艺,有效降低能耗。尽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4 建立回收信息系统

现代高科技的运用和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掌握回收物流系统,也能够预测操作中所出现的问题。现在许多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信息系统,来完善回收物流的操作。建立回收物流信息系统,必须从全局出发,结合实际,使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达到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最大化。配备相应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完成好信息的采集与记录,及时更新系统。

4 结语

钢铁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行业,其所带来的利益有目共睹,然而其所带来的废物积累和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小觑。而回收物流的发展作为新世纪发展迅速的事业,将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意义。回收物流的建立和发展,关乎钢铁企业未来的发展建设,也关乎到人类所居住环境的好坏,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 梁金燕.构建钢铁回收物流实现可持续发展[J].冶金管理,2007(5).

[2] 钟磊钢,崔阳.我国钢铁行业绿色逆向物流分析[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7(4):44-45.

资源回收模式范文6

[关键词]餐饮垃圾;循环经济;处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1-0066-03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饮食业的快速发展。在餐饮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现。其中突出问题之一是餐饮垃圾大量产生。政府部门每年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处理,否则就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污染水资源、造成“泔水猪”、“地沟油”等威胁人类健康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而科学处理餐饮垃圾,不仅需要垃圾处理企业具备过硬的技术条件,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积极配合,实施科学的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协调激励机制。

一、辽宁省餐饮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一)餐饮垃圾产量现状

2011年8月,沈阳、大连市被列为国家首批33个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之一,统筹餐厨废弃物和废油脂的一体化处理。据数据显示,目前沈阳市有注册餐饮企业近2万家,这些数字还不包括机关学校等单位。每天沈阳市能产生大约1500吨的餐饮垃圾,而这些餐饮垃圾中所产生的垃圾油能达到40吨左右。但目前沈阳市具有合法资格回收餐饮废物的企业每天回收的餐饮垃圾量只能占总量的50%左右,即每天都有20吨左右的垃圾油去向不明。根据大连市环卫“十一五”规划,大连市到2010年全域日产餐厨垃圾约580吨,其中市中心区日产量约500吨。但实际结果却远不止这些,据有关部门对全市3739个餐饮服务单位进行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餐饮行业日产餐厨垃圾量已达830吨。

(二)餐饮垃圾分类处理难

垃圾分类是指按照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利用价值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不同处置方式的要求,分成属性不同的若干种类。厨饮垃圾水分较大,因此如果没有足够高的热值,清洁高效地焚烧则非常困难,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而垃圾前期不分类,后期处理的困难就更大。目前辽宁省城市垃圾还未推行分类回收措施。主要困难在于:一方面餐饮企业对垃圾分类知识匮乏,没有相应技术设备支持。同时企业对现行处理方式产生的环境危害缺乏认识和重视。另一方面,没有相应的强制性法规和激励措施,企业实行垃圾分类处理会提高企业成本和费用,故缺少分类处理的动力。

(三)餐饮垃圾正规渠道回收难

目前辽宁省主要城市大型餐饮单位餐饮垃圾的去向主要有三种:一是由政府统一收集,运到专门的垃圾处理场地后,与普通垃圾一同集中通过焚烧或者填埋处理;二是交由政府委托的专门负责餐饮垃圾处理的资源回收利用公司,分类后实现资源回收利用;三是被一些地下加工厂或郊区养殖厂收购,提炼地沟油后流入市场或用于养猪。据初步调查,目前,其中后两种是主要去向。以大连市为例,市内四区日产餐厨垃圾638吨,其中只有少部分实现了集中收集和处置,其余大部分流向复杂,很多被私人收购用于喂猪或提炼成“地沟油”。小型餐饮单位餐饮垃圾的去向则更为复杂,大部分混入生活垃圾,其他的部分除卖给地下加工厂以及养殖厂以外,为了方便起见,有的单位往往把餐饮垃圾扔入下水道中。

(四)垃圾处理过程资源再利用程度低

目前辽宁省主要城市在餐饮垃圾正规处理方式中存在资源再利用程度低的问题。一方面餐饮垃圾运到专门的垃圾处理机构后跟普通垃圾一样的处理,无论是焚烧或填埋都会浪费垃圾中的可回收利用资源,餐厨垃圾也是制造肥料的宝贵资源。以2008年日本的餐饮业、食品加工企业的废食用油利用状况为例,30万~35万吨废食用油中,约有20万吨被加工成饲料;4万吨被作为肥皂、涂料、油漆等工业用原料;2万吨被用于制造生物燃料;约有4万吨~9万吨未加工利用被直接焚烧、填埋。另一方面,交由政府委托的专门负责餐饮垃圾的生态产业公司,分类后实现资源回收利用。但由于正规餐橱垃圾回收企业只是免费负责垃圾收运,而把餐饮垃圾交由政府统一处理,还要交纳处理费。一些“油水”大的餐馆或者学校、机关食堂被一些“黑作坊”盯住后厨,出于自身利益,他们的“油水”垃圾基本上不给回收企业而只专供“黑作坊”。在这种状况下,相关餐饮垃圾资源化企业日益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状,由于长期面临亏损,许多企业难以为继,因而也限制了餐饮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二、餐饮垃圾处理技术比较分析

国内外常用的餐饮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烧、堆肥、厌氧消化、热解、微生物资源循环利用、蒸干做饲料等,各种处理方法的特点如表1。

三、餐饮垃圾循环处理模式的机理

循环经济的建立依赖于一组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内容的运行原则(称为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减量化原则属产品加工输入端控制方法,旨在减少进入每一个生产工序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原则属产品消费过程性控制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时间,减少一次性用品造成的浪费;再循环原则属产品加工输出端控制方法,即产品消费过程性控制方法,是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轻经济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构建餐厨垃圾的“源头减量—集中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闭路循环体系。餐饮垃圾的循环经济处理模式如图1。

图1 餐饮垃圾的循环经济处理模式

四、餐饮垃圾循环处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餐饮垃圾分类制度,实现源头控制

首先,政府在“垃圾分类”的宣传上应加大力度。每年年初,市政府可以将新一年的《垃圾清运时间表》以及《垃圾分类的说明》逐户投放企业。在《垃圾分类说明》中,将垃圾分成食物垃圾,纸张,金属,惰性物质,玻璃,细小杂质及其他有机物。同时,宣传环保知识,提高企业环境意识。其次,建立餐饮垃圾分类标准。对于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的餐厨垃圾,其含有附加价值较高的营养成分,经资源化处理后可获得较高收益,因而在餐厨垃圾回收时,按照正常企业系统的运行应向产生者支付一定数额的原材料费用,即按餐厨垃圾收购价格回收;对于质量一般的餐厨垃圾,虽然能够进行资源化利用,但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后,经济效益不显著,只能维持企业系统的正常运转,为达到收支平衡,可采取在回收时不向产生者支付或收取任何费用;对于质量较差的餐厨垃圾,由于其直接排放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巨大,处理需要较高的技术成本,因此在回收时需要向生产者收取一定的处理费用。最后,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混合垃圾的处理费用要高出单独垃圾的2~5倍,从而促使企业自觉地将垃圾分类。

(二)正确估算餐饮垃圾产量,鼓励企业内部清洁生产实现源头减量

建立餐饮垃圾申报登记和备案制度。凡餐饮企业都要通过申报、备案制度,从而实现对餐饮垃圾的生产量的源头数据档案的建立。餐饮垃圾产量一般按经验数值估计为10Kg/100m2•d。按目前已建立的模型估计,酒店宾馆等餐饮类的餐厨垃圾与网点的营业额、座位数量等因素有关。各餐饮业网点的营业额对餐厨垃圾产量有显著影响,一般各区都有较为准确的统计数据,可作为分析各餐饮企业垃圾产量基数的重要依据;食堂等供餐机构不同于餐饮网点,营业额数据难以收集,因此不宜把营业数据作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但食堂和市场的餐厨垃圾,与相对固定的供餐人数有较大的相关性,且与生活垃圾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宜把生活垃圾和供餐人口数量作为食堂餐饮垃圾产量基数的估算依据。

通过建立绿色餐饮认证制度,鼓励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对于大型餐饮企业可以通过建设集中加工、采购、贮存和配送的中心厨房。对原料进行统一加工来减少浪费,在物流配送环节要避免产生包装物污染,包装应选择可降解材料。在点菜过程中应适当提醒顾客注意饮食合理、适量搭配,并能在餐后主动提醒客人打包。可以试行餐饮企业的后厨安装油水分离器,这对于后厨的环境卫生将起到非常大的改善作用,不但下水道不会经常堵塞,而且厨房内也不会因为餐饮废物淤积而产生病菌。最重要的是,油水分离器因为有锁,可以最大限度地杜绝餐饮企业外销餐饮废油。

(三)构建餐饮垃圾闭路循环的市场运作机制

成立一个由回收者与加工者联合的合作组织。以餐饮垃圾为核心,以股份制形式,通过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回收体系运行的规模化和标准化。集散中心与上游的回收摊主联合入股,掌握稳定的货源,当具备一定市场势力后再吸纳下游的加工再利用厂商,形成统一的利益联合体,具备高效的信息流、物质流和资金流优势,为产业发展和政府管理提供组织保障。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讲,这种回收体系的组织形式可以依靠规模化促进技术进步,改善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依靠标准化保障货源稳定和产品质量,降低污染处理成本。从餐饮垃圾管理来看,通过资金机制和回收价格经济手段提供利益刺激来规范回收者行为,严格分类标准。如日本为促进废弃油脂回收工作,德岛市政府决定,每回收1公斤废弃食用油,政府将奖励12日元。回收后的废弃食用油被制成生物柴油燃料,供给市内3台垃圾回收车和2台市营公共汽车使用。总之,合作组织实现了资源再生产业由分散到统一的产业组织形式变革,为减少餐厨垃圾污染,促进垃圾源头分类,降低二次污染提供经济动力。

(四)加强餐饮垃圾循环处理的规范和监督

要推动餐饮行业采用餐饮垃圾循环处理模式,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首先,声誉激励。这对主动实施餐饮垃圾循环处理并处于领先水平的企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利于在行业中竖立标杆,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其次,政策激励。一方面通过正向的税收减免、专项基金及补贴、信贷优惠等措施,减轻餐饮企业初期投入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违法的惩处力度。提高企业违法餐饮垃圾处理相关法规的成本。但由于餐饮网点数目多,地理位置分散,执法监督成本高制约了法规条例的贯彻执行。因而有必要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的多方面的监督信息渠道。在消费者、企业员工及公众的参与下,建立对餐饮垃圾管理的信息披露和平台,多渠道对企业实施有效监督。例如对餐饮生产企业垃圾处理定期进行考核,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通过设计奖励机制,鼓励群众对企业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和监督;还可以建立餐饮企业信用共享网络,对垃圾处理不合格餐饮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考评,并将信息进行披露和曝光,促进企业规范经营。

[参考文献]

[1]王莉,刘应宗.城市餐厨垃圾分级回收处理模式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董传杰.餐饮垃圾饲料化处理的影响因素[J].环境卫生工程,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