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弧菌的处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产养殖弧菌的处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产养殖弧菌的处理

水产养殖弧菌的处理范文1

关键词高铁酸钾;水处理剂;水产养殖;应用前景

AbstractPotassium ferrate(Ⅵ) is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ly multifunction water treatment agent. The properties of potassium ferrate(Ⅵ) was introduced. The achievement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he field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rinking water and waste water treatment were reviewed. The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s of potassium ferrate(Ⅵ) in the aquaculture were emphatically discussed.

Key wordspotassium ferrate(Ⅵ);water treatment agent;aquaculture;prospects

高铁酸钾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发的新型水处理剂。1841年美国学者Fremy首次合成了高铁酸钾,用于水处理中,可同时发挥氧化、吸附、絮凝、助凝、杀菌等作用。高铁酸钾的氧化能力很强,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氧化还原电位分别为2.20 V和0.72 V,分解产生的中间产物氢氧化铁胶体是高效吸附絮凝剂,最终产物是铁锈,因此被誉为“环境友好型氧化剂”[1]。

高铁酸钾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次氯酸盐氧化法、电解法和高温氧化法等。次氯酸盐氧化法又称湿法氧化,此方法研究较早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生产设备投资少,得到的产品纯度和产率都较高;但操作麻烦,工艺控制严格。电解法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种方法,操作简单方便灵活;缺点是耗电多,能耗大,副产物较多,产品纯度不高。高温氧化法即熔融法,其优点是反应物少,发反应少,最终高铁酸钾产品的纯度很高,而且反应的产率较高;但反应需在高温、密封、干燥的环境下进行,再加上反应有过氧化物参与,因而需严格控制操作条件,以免引起爆炸[2-3]。

高铁酸钾的固体为黑紫色晶体,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紫红色。高铁酸钾为正四面体结构,Fe原子位于四面体中心,4个氧原子位于四面体的4个顶角上,而且4个氧原子等价[4]。干燥的高铁酸钾在常温下可长期稳定存在,198 ℃以上开始分解。但含水分的高铁酸钾热稳定性明显下降,80 ℃迅速分解为Fe(OH)3[5]。高铁酸钾中铁离子为+6价,处于铁元素的最高价态,氧化性较强,高铁酸钾在整个pH值范围内都有很强的氧化性[6]。

1高铁酸钾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1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

高铁酸钾的氧化作用是去除有机污染物的首要功能。朱启安等[7]研究表明,在反应温度为36 ℃、水的pH值约为7的条件下,对2,4,6-三氯酚浓度为10 mg/L的配水采用100 mg/L的高铁酸钾氧化处理5~8 min后,对2,4,6-三氯酚含量降为0.08 mg/L;曲久辉等[8]研究了高铁酸钾对水中微量邻氯苯酚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邻氯苯酚的质量浓度为4 mg/L时,加入60 mg/L的高铁酸钾氧化处理10 min,对邻氯苯酚的去除率可达99.3%。此外,高铁酸钾还可用于乙醇胺、醇、羧酸、胺、羟酮、氢醌、苯胺、肟和SCN-等化合物的氧化去除。

化学需氧量(COD)是反映水的污染程度的重要综合性指标之一。高铁酸钾有强氧化性,可氧化水中的还原性污染物降低COD值。罗志勇等[9]研究了当生活污水中COD为136.1 mg/L,室温下高铁酸钾的投加量为10 mg/L时,COD的去除率为50%以上;当高铁酸钾的投加量为20 mg/L时,COD的去除率达96%以上;吴小倩等[10]采用自制的高铁酸钾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二级生化处理出水,结果表明当pH值为6,高铁酸钾投量为110 mg/L,反应时间为30 min时,对COD的去除效果最好。

1.2去除水中无机污染物

相对有机污染物而言,高铁酸钾的强氧化性更容易氧化含硫(S6+、S4+、S2-)、氰(CN-)、砷(As3+)等无机物。高铁酸钾氧化水和废水中的无机还原物的反应时间较短,一般以分钟计,有些反应甚至几秒钟之内完成[11]。当pH值为5.95,加入高铁酸钾浓度为45 mg/L时,水中S2-浓度从25.33 mg/L降至0.33 mg/L[12-13]。高铁酸钾对废水中CN-这种毒性极强的物质去除效果也十分显著,当pH值为11.20,加入高铁酸钾浓度为75 mg/L时,水中CN-浓度从10.00 mg/L降至0.085 mg/L[12-14]。另外,曲久辉等[15]研究表明高铁酸钾对饮用水中的氨氮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当二者摩尔比为4∶1时,对高浓度的氨氮(8~10 mg/L)去除率在60%左右;对较低浓度的氨氮(2.5~3.0 mg/L)去除率在40%左右。

1.3去除水中重金属污染物

高铁酸钾对水中重金属离子有很强的去除能力。高铁酸盐去除水中重金属主要是由于其在水中分解后产生的氢氧化铁胶体沉淀的吸附和共沉作用。铁氧化物对铅和镉的吸附容量要高于铜和锌,试验结果表明,高铁酸钾预处理铅和镉表现出更高的去除率,说明高铁酸钾分解后的水解产物对铅、镉的吸附作用较好,其吸附性质与铁氧化物相近。溶液的pH值是重金属去除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酸性条件(pH值为4)下的去除率都比较低,而碱性条件下的去除率要比酸性条件下高得多[11]。廖蔚峰等[16]研究表明,高铁酸钾对单一重金属离子Cu2+、Pb2+、Cd2+、Cr2+的脱除效率分别为98.0%、98.9%、98.6%、94.5%。

1.4用于杀菌消毒

关于高铁酸钾用于杀菌消毒作用的研究,国内已有很多报道。高铁酸钾的强氧化性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以及细胞结构中的酶,抑制蛋白质及核酸的合成,阻碍菌体的生长和繁殖,起到杀死细菌的作用。高铁酸钾溶液浓度为10~40 mg/L时,接触时间为5 min即对细菌繁殖体,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杀灭率达100%;对真菌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杀灭率达99.50%以上[17]。覃长森等[18]在37 ℃,加高铁酸钾到水样中至浓度为5.6~6.0 mg/L时,其消毒杀菌效率为99.95%~99.99%。

1.5去除藻类物质

苑宝玲等[19]研究表明高铁酸钾氧化藻类时,可直接使其细胞断裂,影响颤藻的正常段殖体繁殖方式,且还原产物的强大絮凝作用,使小球藻收缩聚集成团,细长的颤藻之间交联成絮体支架网扑小球藻,从而起到共沉淀去除藻类的作用。试验表明,水样藻类总数为2.4×107个/L时,投加高铁酸钾1.2 mg/L,与PAC联用,藻类总数降为5.2×105个/L,达到饮用水标准[20]。

此外,高铁酸钾也可用于脱味除臭,去除浊度、色度,以及用于治理放射性废水。可见高铁酸钾作为一种多功能高效水处理剂,集氧化、杀菌、吸附、絮凝、助凝、脱色、除臭等功能于一体,在处理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自然水体上,以其独特的化学性质显示出优越的性能和功效。

2高铁酸钾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2.1高铁酸钾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淡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水体的富营养化往往导致藻类疯长形成水华,在其过度繁殖时,不仅会造成水味腥臭、透明度下降、消耗水体中溶解氧、影响水产品的养殖。高铁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通过攻击微囊藻毒素adda基团中的共轭双键而使MC毒性消失,从而提高水产品质量及改善养殖水质。雷庆铎等[21]研究了高铁酸钾对微囊藻毒素(MC-LR)的去除效果,探讨不同反应影响因素(反应时间、高铁酸钾质量浓度、温度、pH值)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酸钾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MC-LR。高铁酸钾对MC-LR的去除率与高铁酸钾投加质量浓度、反应时间成正相关,其中高铁酸钾质量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较为明显;反应温度对去除率的影响不显著;pH值对去除率也有重要影响,当pH值为2和10时去除率分别为94.51%和87.96%。

2.2高铁酸钾对鱼类病原菌的杀菌效果

鱼类细菌性疾病是目前危害渔业生产最严重的一类疾病。刘乾甫等[22]试验测定了高铁酸钾也对8种(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荧光假单胞菌、弧菌Ⅰ组淡水亚组弧菌、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常见鱼类病原菌的MIC和MBC,并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高铁酸钾溶液对几种病原菌的杀灭效果。结果显示,高铁酸钾对2种弧菌的抑制效果良好,测得的MIC、MBC也比较低,分别为1.2、9.6 mg/L;当各试验菌菌落数约为105 cfu/mL,高铁酸钾消毒液的浓度为1.2、2.4、7.2、12 mg/L时,对以上8种试验菌作用1 h后杀菌效果也差别很大。2.4 mg/L的消毒液对温和气单胞菌、河弧菌、弧菌Ⅰ组淡水亚组弧菌就能达到95 %以上的杀菌率;在低于或等于7.2 mg/L浓度时,更能将河弧菌、弧菌Ⅰ组淡水亚组弧菌杀灭完全;而杀菌时间相同,对嗜水气单胞菌、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荧光假单胞菌则需要7.2 mg/L的消毒液才能达到95%以上的杀菌率;对鲁克氏耶尔森菌、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的杀灭效果要差一些。

3高铁酸钾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应用前景展望

鱼类病害、渔业水质是影响养殖鱼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常用化学消毒剂对池水进行杀菌消毒以达到防治水产动物病害的目的。然而,向池水泼洒化学消毒剂会打破池水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生物间的平衡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对水产养殖动物产生不利影响;有些化学消毒剂在消毒作用过程中的分解产物具有致突变、致癌的效应,可对水生动物及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在重视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新形势下,采用新的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来防治病害或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已越来越受到广泛地重视。目前,高铁酸钾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研究较为成熟,这对使用高铁酸钾改善养殖水体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前人的研究表明,高铁酸钾具有比氯氧化剂更强的氧化性能,在杀菌消毒、预氧化除藻、氧化絮凝去除氨氮方面表现出了理想的效能,且高铁酸钾本身及其在应用过程中并不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副产物,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因此,高铁酸钾在水产养殖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替代氯氧化剂的理想选择[23-25]。

高铁酸钾在水产养殖领域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应用研究开展的并不是很多,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众多专家学者的通力协作,高铁酸钾这种无机水处理剂在水产养殖领域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4参考文献

[1] VIRENDER K SHARMA. Potsssium ferrate(Ⅵ):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oxidant[J].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02(6):143-156.

[2] 罗志勇,李和平,郑泽根.高铁酸钾的合成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24(6):39-43.

[3] 张彦平,许国仁,程恒卫,等.绿色氧化剂高铁酸钾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7,27(8):8-11.

[4] 冯长春,杜春萍.高铁酸钾的结构研究[J].化学世界,1991,32(3):102-106.

[5] 姜洪泉,王鹏,赵南霞,等.化学氧化法制备高铁酸钾的清洁生产工艺[J].现代化工,2001,21(6):31-34.

[6] 黄素芬,康潇,刘亚君.高铁酸钾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6):158-161.

[7] 朱启安,张琪,孙旭峰,等.高铁酸钾的制备及去除水中2,4,6-三氯酚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22(9):13-17.

[8] 曲久辉,林谡,田宝珍,等.高铁氧化去除引用水中邻氯苯酚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6):701-704.

[9] 罗志勇,张胜涛,邓银,等.高铁酸钾的制备及其处理生活污水的实效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8,34(5):40-42.

[10] 吴小倩,汪永辉,刘振鸿,等.高铁酸钾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8,24(5):57-60.

[11] 刘伟.新型水处理药剂高铁酸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2] 张军,时清量,杨国明,等.高铁酸钾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J].无机盐工业,1999,31(6):26-28.

[13] VIRENDER K SHARMA,JEREMY O SMITH,FRANK J MILLERO,et al.Ferrate(Ⅵ) oxidation of hydrogen sulfide[J].Environ Sci & Technol,1997,31(9):2486-2491.

[14] VIRENDER K SHARMA,WAYNE RIVERA,JEREMY O SMITH,et al. Ferrate(Ⅵ) oxidation of aqueous cyanide[J].Environ Sci & Technol,1998,32(17):2608-2613.

[15] 曲久辉,王立立,田宝珍,等.高铁酸钾氧化絮凝去除饮用水中氨氮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0,20(3):280-283.

[16] 廖蔚峰,杨艳萍.高铁酸钾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湖北化工,1999(5):23-24.

[17] 王凯娟,代丽萍,郗园林,等.高铁酸钾消毒作用实验观察[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9):1084-1085.

[18] 覃长森,刘玉莲.非氯型消毒剂高铁酸钾的合成[J].精细化工,1997,14(5):1-2.

[19] 苑宝玲,曲久辉,张金松,等.高铁酸盐预氧化对颤藻去除效果及机理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4):390-393.

[20] 苑宝玲.高铁酸盐对2种水源水中藻类的去除效果[J].环境科学,2001(2):78-81.

[21] 雷庆铎,孟春芳,申明召,等.高铁酸钾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探讨[J].水生态学杂志,2009,2(5):111-114.

[22] 刘乾甫,汪建国,李明,等.高铁酸钾对几种常见鱼类病原菌的杀菌效果测定[J].水生生物学报,2009,33(5):818-825.

[23] VIRENDER K SHARMA,WAYNE RIVERA,VISHWAS N JOSHI,et al. Ferrate(Ⅵ) oxidation of thiourea[J]. Environ Sci & Technol,1999,33(15):2645-2650.

水产养殖弧菌的处理范文2

(1.秦皇岛市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处,河北 秦皇岛 066000;2.秦皇岛市海港区农业局,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要:我国作为水产养殖大国,近年来,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饮食安全带来隐患,给水产品行业发展带来危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对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了对策思考,以期为保障人们饮食安全和推动水产品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参考。

关键词 :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原因分析;对策思考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水产品以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均衡等优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水产品所含蛋白质丰富,占人类食用动物蛋白质的五分之一[1];水产品中脂肪含量低,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水产品富含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对人们饮食保健和调节营养均衡有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相继而来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逐渐增多,影响着水产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氯霉素事件、孔雀石绿事件、福寿螺事件、大闸蟹致癌事件等严重挫伤了中国民众对水产品的消费信心[2];另一方面,我国作为水产品出口大国,多次出现的出口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使我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正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敏感问题,加强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已刻不容缓。

1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1药物残留超标影响水产品质量

药残超标或含禁用药物是水产品质量最突出的问题。由于水产品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加之技术、管理、利益趋势等一系列原因,使养殖户有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及防腐消毒化学药品的行为,这其中包括一些国家严禁使用的药品和化学品,常见超标药物或禁用药物有高锰酸钾、磺胺嘧啶、氯霉素、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3],此类药物超标使用均对人体有一定程度伤害,并且这些药物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对人体产生的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及毒性作用等会进一步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健康[4-5]。同时,药物残留引发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6],不仅使我国水产品品质的国际声誉受损,而且由于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针对药物残留贸易技术壁垒的提高,我国水产品经济的发展也遭受巨大的竞争压力。

1.2养殖用水污染影响水产品质量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致使大量的工业废污水排到江河湖泊当中,其中所含的重金属对水产养殖用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7],汞、砷、铬、镉、铜、锌等重金属被排放到水域环境中,由于其元素的性质相对稳定,不仅不易被氧化,反而富集浓缩到水产品体内,对消费者食用水产品的安全性造成影响。船只跑漏油和石油泄露等事故时而发生,污染养殖用水,油类在水面上浮,其水面油膜不仅妨碍水气交换,而且降低浮游植物和藻类的光合作用,更会导致水生动植物窒息或中毒死亡,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有机物污染常引发赤潮,使生物窒息并产生生物毒素,从而影响水产品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3水产品生物性危害影响水产品质量

水产品的生物性危害主要是指其中所含的致病菌及寄生虫,其产生源于养殖密度的增大和养殖用水的污染。某些水产品中存在寄生虫,并且富集了甲肝病毒、霍乱弧菌和副霍乱弧菌等致病菌[8],这些微生物能够引起甲肝、霍乱和副溶血性中毒,而副溶血性弧菌则是水产品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9]。如果在水产品加工过程中,处理不当或加热不彻底,可引发食用者感染致病菌或寄生虫,从而导致中毒或感染,不仅如此,致病菌或寄生虫在人体中休眠或生长时,可能引发多种难以发现病源的继发性疾病。

1.4内源性毒素及过敏原影响水产品质量

贝类、深海鱼类多含内源性毒素或过敏原。水产品中内源性毒素包括贝类毒素(如神经性贝毒、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和鱼类毒素(如组胺、河鲀毒素)等[10],其来源为生物自然合成或饵料生物转移富集作用,水产品加工处理不当或加热不彻底可发生食物中毒。水产品中虾、龙虾、蟹和其他贝类常成为人体过敏原,它可使人体发生特异性皮肤炎症及毒性反应,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2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2.1水产品质量监督监管不到位

我国目前还缺乏完善有效的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和预警、监督、管理机制,对水产品的市场监督监管和渔业投入品生产行业监督监管还不到位,惩戒力度不足,致使我国某些生产企业或养殖户为求利益甘愿铤而走险,视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导致我国水产品屡次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如有些生产企业为追求产量,采用高密度养殖,造成疫病暴发或产出无质量保障的苗种,影响水产品品质;又如部分渔用饲料厂家为追求经济效益,长时间在饲料生产中添加大量抗生素、激素、类激素类药物却未被叫停等,这些行为的发生均与有关部门的监督监管漏洞密不可分。

2.2水产品检测技术及标准滞后

由于资金、技术、设备、仪器等一系列原因,我国水产品许多检测指标无法检测或检测不出来,对水产品监管部门的技术支撑无能为力,检测技术和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另外,我国水产品检验标准与发达国家的水产品检验标准差距较大,标准的制定与实际情况有所背离,实用性有待提高;并且,水产品的标准对生产环境、产品卫生、包装运输等方面规定不明、条款不清、要求不严,需要进一步完善。

2.3水产品养殖用水内源性和外源性污染

水产养殖用水对水产品质量安全有重要影响。水产品养殖用水内源性污染主要是由水产品粗放型的生产养殖模式所导致,水产品养殖过程中饵料和药物的残留、养殖动物排泄的粪便是养殖水内源性污染的主要因素。水产品养殖用水外源性污染来源如上所述,究其原因,一方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不当或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水域,石油泄漏处理不彻底、不及时引发水域污染;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农药化肥,经过雨水冲刷注入水域,造成养殖用水富营养化,引发赤潮,不利于水产品正常繁殖,影响水产品品质和产量。

2.4人为主观性原因

部分企业经营者受利益趋势,只讲求企业效益、产量指标,在养殖过程中为降低养殖成本,滥添加抗生素、激素等药物防治水产品疾病,甚至使用腐烂变质的饲料以次充好,忽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部分养殖工人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误用或过量使用渔药,影响水产品品质;部分渔药生产和销售人员为牟取经济利益违法生产禁用水产药物,肆意夸大药物疗效,隐瞒药品毒副作用,误导养殖者过量用药或用错药,造成水产品药物大量残留;部分水产品加工者加工不当,引起诸如食用河鲀和织纹螺等的食物中毒。以上原因使我国水产品多出现人为主观性质量问题。

3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思考

3.1加大水产品行业全过程监督监管力度

要全面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水产品行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源头抓起、从细节做起,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监管必不可少,其力度必须加大。水源和苗种是基础,要强化水产养殖企业的水源水质控制,对投放的苗种要进行严格检疫,确保苗种质量;合理用药是支撑,要严格规范水产养殖合理用药,所使用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应符合相关规定;检验检疫是门槛,水产品上市流通前,必须通过合理密度和频次的检验检疫,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后,方能流入市场,对上市的水产品,仍然要进行抽检,对检疫检测不合格的水产品强制驱逐出市场;物流卫生是保障,要注重水产品物流运输的每一个细节,确保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工具及场所的卫生条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3.2加大水产品健康养殖技术投入力度

加强水产品健康养殖技术投入,进一步研发探索水产品质量检测新方法,积极借鉴学习国外先进检测技术,完善检验标准。渔业主管部门和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应加强对水产养殖者的培训与指导,让养殖技术、渔业法规等知识深入人心,用科学来引导健康养殖、可持续养殖,切实提高水产养殖者的技术水平。完善水产品健康养殖生产的技术体系,把好苗种质量,做到科学培育苗种、科学放养鱼种。做好水产养殖的病害防治,加大人、物、财投入力度,研发使用毒副作用小、易代谢分解的鱼药,进一步提高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性。

3.3加大水产品养殖用水管理力度

水产养殖用水的质量直接影响水产品的品质,因此,必须加大力度保障水产品养殖用水质量。在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层面上,要细化相关条款,加大惩处力度,对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水源要严格禁止作为养殖用水;在制度层面上,要依据水产养殖用水的水质标准,建立健全养殖用水定期监测制度,合理制定监测计划,记录养殖用水动态变化情况,研究掌控养殖环境变化与水产养殖病害发生规律的关系,科学预防病害发生;在源头控制层面,要进一步加强环境整治力度,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石油泄漏等进行及时合理的处理,控制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切实减少养殖用水外源性污染源。

3.4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要进一步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规范水产品从养殖到销售的一系列行业行为,培养水产品养殖、加工及销售等从业人员的质量安全责任感。通过举办质量安全管理培训和水产品安全知识讲座、发放文字资料、开展媒体节目宣传、曝光问题事件等方式,强化水产品养殖、加工及销售等行业自律,树立从业人员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意识,同时也增强消费者的质量鉴别能力,让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深入人心,逐步形成从养殖者到消费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共识。

参考文献:

[1]

林洪.水产品营养与安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 林坤.福寿螺、多宝鱼、“红心”咸鸭蛋[J].中国卫生产业,2006(12): 69

[3] 钱惠兴.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状况初探[J].江苏预防医学,2007,18(4):77-78

[4] 李银生,曾振灵.兽药残留的现状与危害[J].中国兽药杂志,2002,36(1): 29-33

[5] 胡梦红.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产科技情报,2006, 33(5):217-221

[6] 郝海.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Green Barrier)的原因剖析[J].现代渔业信息, 2006, 21(10):32-32

[7] 马振祥,季莘.南通地区部分河域经济水产品中重金属含量的检测及评价[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3,13(6):734-735

[8] 戴昌芳,方悦怡,严纪文,等.生食水产品常见病原微生物污染与安全性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4):449-450

[9] 刘秀梅,陈艳,王晓英,等.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J].卫生研究,2004,33(6):725-727

水产养殖弧菌的处理范文3

摘 要:为了满足高端海产品市场的供应需求,鲍鱼养殖的规模逐渐扩大,但期间产生的问题却层出不穷,其中鲍鱼疾病的综合防治成了养殖户关注的焦点。据此,笔者针对鲍鱼养殖存在的问题,浅析鲍鱼疾病的综合防治。

关键词:鲍鱼养殖;疾病;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9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26

1 鲍鱼养殖存在的问题

1.1 养殖水域污染加剧

海洋产业的发展及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排进近海水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指标下降及频发赤潮;鲍鱼养殖户在使用和管理养殖水时,未对养殖废水进行净化处理,便将其排入海,将造成水环境污染及不同养殖户的鲍鱼交叉感染疾病;投喂大量的人工配合饵料,会污染鲍鱼养殖的水环境,鲍鱼的健康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水环境的质量。

1.2 鲍鱼养殖品种缺新

2006年,国内开始规模化养殖皱纹盘鲍,但近年来,皱纹盘鲍近亲繁殖情况严重,导致其种质退化及性状下降,如20个月的最大重量从200g降至100g及其夏季存活率仅为10%~50%,同时虽然绿盘鲍的成活率与生长速度优于皱纹盘鲍,但养殖户对其的接触甚少,致使在绿盘鲍的规模养殖上相对滞后。

1.3 营养与饲料研究滞后

在夏秋季节,鲍鱼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饵料,但目前,鲍鱼专用饵料的养分远不能满足其生长所需,外加饵料的加工工艺滞后,导致饵料的卫生质量差及污染养殖水域,从而降低了鲍鱼的抗病能力。

1.4 鲍鱼养殖病害的防治技术落后

常见的病害包括以肌肉萎缩症和裂壳病为主的病毒病、以溃烂病、脓毒败血症、脓疱病、弧菌病为主的细菌病、真菌病及寄生生物所致的疾病等。

1.5 鲍鱼养殖工艺落后

常见的养殖工艺包括工厂化养殖、海底沉箱养殖、潮间带养殖、浅海筏式养殖及底播养殖,但在后4种养殖模式下,自然条件的影明显且鲍鱼病害的防治难度较大,而在工程化养殖模式下,鲍鱼的养殖密度高及水质的监控难度偏大,因此易发疾病。

2 鲍鱼疾病的综合防治对策

针对鲍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类型,笔者分别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具体如下。

2.1 裂壳病

由球状病毒所致,具体特征包括:病毒发生在血细胞质中,具有双层囊膜、无包涵体,约为80nm;传播途径一般从鲍鱼的口部进入体内;裂壳病多发于室内育成期或室内越冬期。针对裂壳并,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建议通过改善鲍鱼的生长环境来增强其体质,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2.2 肌肉萎缩症

由病毒感染所致,具体特征包括:贝足肌肉直接萎缩坏死;发病率与水温有关,以每年的4―8月为发病高峰期,其中在水温>23℃时增高及在水温25℃时降低;最大的受害对象为体长约长1.5cm的鲍稚贝,致死率约为50%。针对肌肉萎缩症,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2.3 溃烂病

由溶藻弧菌感染所致,即当鲍鱼体弱或受伤时,真弧菌将从鲍鱼的表皮组织进入其体内,从而引起细胞脱落及足、外套膜干扰。针对溃烂病,建议采用如下治疗方法:先用25~50mg/L的盐酸氯霉素海水溶液浸洗0.5~1.0h,或用5%的磺胺二甲氧嘧啶海水溶液浸洗2~3min,或用1%~3%的磺胺异啶恶唑海水溶液浸洗3~5min,再将鲍鱼暴露在空气中约10~15min,再将其放入海水中。

2.4 脓疱病

由河流弧菌所致,具体发病特征如下:感染对象以3~5cm的稚幼疱为主;发病时,会在JE肌上产生白色脓包及在腺癌破裂后,流出白色浓汁及留下深0.2~0.5cm的孔,从而导致鲍鱼的食欲和附着力下降。针对脓疱病,建议采用如下防治办法:每日用6.25g/m3的复方新诺明或3.12g/m3的氟苯尼考或1.56g/m3的复方新诺明+1.56g/m3的氟苯尼考或6.25g/m3的氟哌酸+0.78g/m3的氟苯尼考或1.56g/m3的复方新诺明+6.25g/m3的氟哌酸浸浴3h,以3d为一疗程,每隔3~5d再进入下一疗程。

2.5 气泡病

由变质饵料或溶氧超饱和所致,其中氧的饱和度为150%~200%。气泡病常见于幼鲍中,建议采取如下防治措施:减半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并在严重时停喂;加大换水量及彻底清洗残饵;先对饲育网箱进行消毒,再用10~20mg/L的优氯净浸泡3h,再取出晾干;清除死鲍,以防高蛋白分解出硫化物而危害幼鲍。

3 结束语

针对鲍鱼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常见的疾病,笔者认为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即深度优化鲍鱼的养殖条件及积极研究鲍鱼常见疾病的治疗技术,从而发挥鲍鱼养殖在水产养殖业中的支柱地位。

参考文献

[1]何宗源.黄歧半岛鲍鱼养殖常见疾病及其防治[J].大观周刊,2012(50):162.

水产养殖弧菌的处理范文4

蛋白质组学的核心技术为二维凝胶电泳技术、计算机图象分析与大规模数据处理技术和质谱技术。它的前沿大致分为3个方向:第一,针对基因组数据库的生物体或组织/细胞,建立其蛋白质组。第二,以重要的生命过程或人类重大疾病为对象,进行重要生理过程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第三,蛋白质组学技术支撑技术平台和生物信息学研究[3]。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差异蛋白质组学越来越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主要是由于生物体内蛋白质种类、数目在发育过程中以及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具有时空性和可调节性等,所以可以通过筛选由某因素引起的差异蛋白质谱,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4]。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不仅对更好地利用这些水生资源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为预防、诊断、治疗水产动物疾病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养殖水环境调控以及污染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1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

目前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多采用传统的蛋白组学技术,如双向电泳、质谱等,但无论是双向电泳还是质谱技术都存在着缺陷。双向电泳不能捕获细胞内的全部蛋白质,因为分子量过大或过小的蛋白难以用其分离,极酸或极碱的蛋白在电泳过程中容易发生丢失,而且低拷贝蛋白和难溶蛋白也难以检测到[5]。质谱在分析蛋白质之前需要对样品进行必要的纯化,且无法实现高通量蛋白质分析,无法区分分子和带电荷相同的同分异构体的质量[6]。这些技术的缺点阻止了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在当前大规模地迅速开展,但近几年一些新技术的发展为差异蛋白组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如荧光双向差异凝胶电泳和稳定同位素特征标签生物质谱、激光捕获微切割技术、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等[7-10]。

2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2.1在水产动物环境毒理方面的应用

无论是在淡水环境还是海水环境,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对鱼类、贝类、甲壳类及棘皮动物等水产动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水产食品的安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为了寻找污染物风险评价的生物标志物及为环境污染监测提供科学依据,众多学者采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来研究水产动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机物的污染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包括苯类物质、有机磷类物质等。苯类物质主要有多氯联苯、酚类物质等,贻贝(Mytilusedulis)鳃组织在多氯联苯等胁迫下被检测出诱导的差异蛋白表达信号,为肌浆球蛋白、肌动蛋白等,并且发现贻贝组织的蛋白表达信号具有污染物特异性[11-13];DeWit等[14]采用差异蛋白质组技术分析两个斑马鱼成鱼群体肝脏内四溴双酚A(TBBPA)的分子靶标,推测了TBBPA的毒理机制。将稀有鮈鲫(Gobiocyprisrarus)暴露在1、10和100μg/L的2,4,6-三氯酚(2,4,6-TCP)中,研究其肝脏损伤的蛋白表达谱,结果发现35个差异蛋白点,其中11个蛋白被成功鉴定,它们主要参与脂类代谢与转运、氧化应激以及蛋白修复和氧化磷酸化等生物学过程[15]。对大西洋鳕鱼(Gadusmorhua)和虹鳟(Scophtalmusmaximus)在苯酚和双酚A胁迫下血清蛋白表达图谱的分析表明,鳕鱼差异蛋白表达更敏感[16]。有机磷的污染物主要为甲基对硫磷,那宏坤等[17]从甲基对硫磷胁迫下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鱼脑组织,鉴定出17种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为热休克蛋白、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还有一些其他的难降解的污染物,如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Shi等[18]从暴露于0.5mg/LPFOS胁迫发育192h的斑马鱼胚胎中,鉴定了69个差异表达量超过2倍的蛋白,通过质谱技术鉴定了18个蛋白。这些蛋白参与了细胞多种生命过程,包括能量代谢、脂质代谢、信号转导及细胞凋亡等。从蜘蛛蟹(Hyasaraneus)、滨蟹(Carcinusmaenas)和贻贝暴露在不同污染物中蛋白表达图谱的变化,发现滨蟹比蜘蛛蟹差异蛋白的表达更显著,而且贻贝差异蛋白的变化与污染物种类具有较好的相关性[19,20]。

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为镉、铜、铅、汞和锌等离子。Shepard等[21]发现贻贝在不同浓度铜离子中,其总蛋白差异表达,而且溶酶体的破坏程度与铜离子浓度呈正相关,虹鳟鳃在锌离子浓度小于3.5mol/L时,蛋白表达图谱中有22种蛋白表达发生差异[22]。多种水产动物在重金属镉作用下发生蛋白的变化,如贻贝消化腺、鳃和外套膜具有差异蛋白[23];扇贝腮筛选出37个由于镉盐胁迫而产生的差异蛋白质斑点,其中7个是与镉毒性密切相关的蛋白质[24];蛤组织表达的差异蛋白为细胞骨架蛋白[25];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前鳃蛋白表达图谱发生差异[26];牙鲆各组织在镉胁迫下,肝脏富集的金属的浓度最高,其浓度递增近6倍,脑组织中有24个蛋白差异表达,其中铁传递蛋白、乙酰转移酶、蛋白磷酸酶和肌动蛋白等9个蛋白的表达与镉离子浓度密切相关[27,28];镉盐诱导海兔亚口腔神经节产生差异蛋白质,并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其分离、筛选和鉴定[29]。在镉盐的胁迫下,产生的差异蛋白主要为肌动蛋白、热休克蛋白及钙结合蛋白等。

2.2在水产动物养殖及养殖环境生理方面的应用

水产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温度、盐度和压力等,具有适应能力,主要通过体内生理代谢的变化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通过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找到差异的蛋白质,揭示水产动物对环境变化的生理适应机理,为养殖水环境调控提供科学的依据。张鹭等[30-33]对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适应环境的变化做了深入的研究,受低盐短期处理后,血淋巴显示出了至少9种差异蛋白。在高温应激下,缢蛏血淋巴内有多种蛋白发生变化,最终鉴定出2种蛋白质:锌指蛋白及IBP-CARCRchelonianin。缢蛏受高温、低盐短期处理后,缢蛏血淋巴碱性蛋白显示对温度更为敏感;就总蛋白而言,盐度压力下蛋白质浓度比温度压力下下降更快,总蛋白更少;就差异蛋白而言,小分子蛋白点的数量较一致,但高温下差异点比低盐条件下明显增多,浓度变动更加复杂。在寄生压力下,缢蛏血淋巴内有多种蛋白发生变化,主要为与炎症反应、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合成等有关的蛋白。在鱼类方面,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进行8.5℃急性低温胁迫处理后,肝脏16个蛋白点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对其中的4个差异点鉴定,结果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的结合蛋白、角蛋白18和2-cysperoxiredoxins表达显著下调,而肌球蛋白重链(MHC)表达显著上调[34]。在3种盐浓度(20‰、35‰和45‰)(天然海水盐度)的海水中,对文昌鱼(Branchiostomabelcheri)肌肉蛋白的表达差异进行研究,发现了3个明显的差异蛋白,分别为七鳃鳗神经肽Y前体、文昌鱼Wnt-A蛋白(片段)、文昌鱼Wnt-4蛋白(即AmphiWnt-4)。首次报道了此两种Wnt蛋白与盐胁迫下生物的生理变化有关,也为研究Wnt蛋白的功能以及分子水平研究盐度对动物的影响提供了初步试验依据[35]。Smith等[36]在研究虹鳟(Oncorhynchusmykiss)鳃细胞时,使其由等渗变为低渗过程中,鳃细胞跨内皮电阻发生变化,经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发现前载脂蛋白(pre-apoAI)差异表达显著,推测该蛋白在鱼类渗透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水产养殖中,饵料生物较为重要。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5%以上的海水养殖动物种类需用卤虫(Artemiasinica)作为其幼体饵料。卤虫的无节幼体是卤虫在水产养殖中应用最广泛的主要形式之一,可以直接简便地从幼虫卵孵化得到,是鱼、虾、蟹和牙鲆幼体的开饵料。本研究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析卤虫初孵和孵化24h后无节幼体的蛋白质组表达的变化特点,结果孵化24h的卤虫无节幼体中表达的蛋白显著多于刚孵化的无节幼体,且不同分子量范围的蛋白的表达情况存在明显差异[37]。李妍[38]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卤虫的发育过程研究,对孵化0h、5h、10h、15h和20h的卵进行比较,出现的差异蛋白斑点分别是18个、26个、23个、16个和14个。鉴定9个明显的差异点,发现这些差异蛋白中包括一些热激蛋白、ATP合酶的B亚基、氧化还原类醛酮还原酶和未知蛋白。周茜[39]采用低温脱水的方法对中华卤虫滞育卵进行激活,结果约70个蛋白点在激活刺激后上调表达;25个下调表达;其余的蛋白点表达量基本恒定。

对其幼体受到急性硫酸铜刺激后的蛋白表达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检测硫酸铜刺激24h后卤虫幼体中14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点,鉴定了其中的7个卤虫幼蛋白,3个蛋白上调表达,其中热休克蛋白70上调7.5倍,3个蛋白下调表达,其中精氨酸激酶下调2.8倍。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饵料的受环境的影响来判断其捕食者的环境限制机制。如真宽水蚤(Eurytemoraaffinis)在温度、盐度变化下,体内蛋白的表达具有特异性,这些蛋白质可能参与调节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无机离子的转运,由此推测其捕食者挠足类分布受环境因子限制的机理[40]。

在水产动物肉质改良方面,昝堃等[41]对广东阳江和浙江乐清两地的泥蚶(Tegillarcagranosa)肌肉全蛋白进行了研究。获得差异表达蛋白质点数为26个,其中3个点仅在阳江泥蚶中表达,5个点仅在乐清泥蚶中表达,6个点在阳江泥蚶中为高表达(表达量高5倍以上),12个点在阳江泥蚶中为低表达。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证明,乐清地区出产的泥蚶从营养、肉质和鲜美度方面都要强于阳江地区的泥蚶。在鱼类方面,如鳜(Sinipercachuatsi)和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肌肉蛋白质组成和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将肌肉蛋白质组成成分和蛋白的双向电泳技术结合起来,进行蛋白质组分归类分析,可为进一步研究两种鱼肌肉肉质研究打下基础,为水产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鱼类养殖和肉质的改良、利用提供一个指标[42]。

另外,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对一些有害水产生物的防治、阐述药物的机理等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如钉螺(Oncomelaniahupensis)是血吸虫的惟一中间寄主,控制钉螺是消灭或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血水草(Eomeconchionantha)的根及根茎中提取的生物碱(Eomeconchionanthaalkaloids,ECA)有较好的杀灭钉螺作用,是一种具有开发前景的植物杀螺剂。以钉螺肝脏为样本,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ECA杀螺机理。成功鉴定的11个差异蛋白质点,为进一步研究ECA对钉螺肝脏的损伤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差异蛋白主要涉及钉螺生长发育、细胞通讯、信号转导及抗氧化应激损伤和防御等作用[43]。

2.3在水产动物免疫方面的应用

对病毒的免疫,彩虹病毒的一种虎纹蛙病毒(tigerfrogvirus,TFV),感染模式生物斑马鱼(Brachydaniorerio)后,鉴定出了10个TFV感染后的差异的蛋白质,对其感染机制有了初步的了解[44]。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对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鳜的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以黑青斑河纯(Tetraodonnigroviridis)建立ISKNV感染模型,对ISKNV感染第6天黑青斑河鲍的脾脏做蛋白质组分析,共发现有60个差异的蛋白点。通过对这些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对其进行功能分类,了解其免疫机制[45]。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grouperiridovirus,SGIV)感染与未被病原感染的石斑鱼胚胎细胞系(GEC)之间蛋白质表达差异,鉴定出49种病毒蛋白[46]。秦兆宇等[47]从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患白斑综合征(Whitespotsyndrome)的肝胰腺中通过差异蛋白组学技术鉴定出2种差异蛋白,拓宽了对虾免疫生理研究的途径,从蛋白质水平探讨对虾发病机制,寻找有效药物靶点。Chongsatja等[48]鉴定出Taura综合征病毒(TSV)感染24h后的凡纳滨对虾(Penaeusvannamei)血细胞中与宿主防御机制相关的蛋白。并对虾黄头病毒(THV)感染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淋巴器官和凡纳滨对虾鳃的差异蛋白质组分析,同样鉴定出一些与防御机制相关的蛋白质。

在水产动物对病原菌感染方面,同样也会产生自我保护的机制。在甲壳动物中,如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继而提取肌肉蛋白进行双向电泳,通过比较各组肌肉蛋白的双向电泳图谱获得3个差异表达的蛋白。通过质谱鉴定为Calexcitin、无翅蛋白片段、速激肽相关肽。而锯缘青蟹受到副溶血弧菌感染后,血淋巴中蛋白表达变化的情况也出现差异,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差异条带,鉴定为cryptocyanin。这些差异蛋白对研究锯缘青蟹的抗病蛋白及机体的免疫防御有重要意义[49-51]。张晋康[52]、蒋昊[53]对中国明对虾免疫机制研究中发现,在注射鳗弧菌24h后,中国明对虾淋巴器官中17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被成功鉴定(包括4个上调表达的蛋白质点和13个下调表达的蛋白质点);在肝胰脏中,发现45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4个上调、41个下调)被成功鉴定出,包括6个能量产生相关蛋白、4个免疫相关蛋白、22个代谢相关蛋白、4个抗氧化蛋白、7个分子伴侣、1个翻译相关蛋白和2个未分类蛋白,这些数据为理解对虾淋巴器官的功能和对虾应对病原感染的分子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在鱼类研究方面,从文昌鱼对盐度、皮肤划伤应激和对细菌感染、免疫攻毒等的体液或肌肉蛋白质组中,发现了差异变化蛋白。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了文昌鱼15个免疫相关因子,对进一步确定文昌鱼相关免疫因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54]。三联疫苗(用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及嗜水气单胞菌3种菌经甲醛灭活后混于一起),肌肉注射于大黄鱼(Pseudoscianacrocea)。分析差异蛋白,找到了24个差异点,其中21个表达上调,3个表达下调。分析鉴定发现,其中有许多与免疫应答及炎症调节相关,尤其抗氧化蛋白酶家族成员,如PRDXI、PRDXII、PRDXIV[55]。刘国勇[56]对强、弱两种毒株的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columnare)感染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鳃黏液,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显示出34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其中发现滑动蛋白K,腺酐甲硫氨酸合成酶和假定的膜蛋白等3个柱状黄杆菌的毒力因子。

2.4在水产动物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在水产动物中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发育的研究,主要是在模式生物上,如斑马鱼和金鱼(Carassiusauratus)。Link等[57]对斑马鱼原肠胚期外胚层和中内胚层组细胞进行比较蛋白质组研究。质谱鉴定结果中包括一些已知的细胞骨架蛋白,与斑马鱼胚胎基因表达分析的结果相互验证。还发现了一种在胚层形成中重要的蛋白Ezrin2,该蛋白在中内胚层细胞中下调,通过磷酸化作用被激活。通过对两个胚层的比较蛋白质组研究发现,蛋白质组是对转录组很好的补充,是研究早期胚胎发育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分析工具。Tay等[58]对6hpf,8hpf,10hpf,12hpf,14hpf,18hpf,24hpf,48hpf,72hpf及7dpf这10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斑马鱼胚胎进行蛋白质组研究,发现从6hpf到8hpf和10hpf,高丰度蛋白质的数量有显著的激增。随后直到18hpf,蛋白表达谱在邻近发育时期之间的变化很微小,之后蛋白质点发生明显改变。通过定量分析发现,胚胎发育到6hpf时双向电泳分离图谱49%的蛋白质在发育到7dpf后的双向图谱中检测到。

在金鱼研究中,Huang等[59]通过提取金鱼雌核发育单倍体和二倍体的眼睛形成期的胚胎总蛋白质并进行双向电泳分离,找出二者有显著性差异的蛋白质点,并对其进行鉴定。这些差异也许是导致单倍体发育不正常的原因。在这项研究中发现Vsx1在金鱼单倍体胚胎不表达,而在二倍体中表达,得到Vsx1基因是与金鱼眼睛空间模式形成有关的调控基因和二倍体依赖型机制的候选目标基因。喻小燕等[60]对Vsx1基因沉默,获得其引起的13个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蛋白质可能受到Vsx1的调控,为进一步阐明Vsx1的功能和调控机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金鱼的雌核发育中单倍体发育是畸形的,为了阐明单倍体的发育机制,许多学者做了研究。如张玲等[61]收集了3个不同发育时期金鱼单倍体胚胎(HE-1、HE-2、HE-3)进行雌核发育单倍体的差异蛋白质组研究。初步鉴定到了15个差异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金鱼雌核发育单倍体的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喻小燕等[62]利用金鱼雌核发育单倍体尾鳍出现期两个不同发育时期(W1、W2)的胚胎为材料,分析了比较蛋白质组学。结果鉴定到了与发育调控、神经发育、细胞分化等相关的12个差异蛋白质;周文新[63]在对金鱼雌核发育单倍体与二倍体31hpf(尾鳍出现期)的胚胎经双向电泳后鉴定了14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包括新鉴定到的两个转录因子(常转录因子IIB和锌指转录因子Snail)和一个跟神经发育相关的蛋白质(脑衍生的亲神经因子,BDNF),该蛋白质在单倍体上表达下调可能与单倍体神经系统的发育相关。

2.5在神经研究中的应用

三七的主要成分为人参皂甙Rbl、Rgl、Re和三七皂甙R1。用三七粉提取液诱导,研究蓝斑背肛海兔(Notarcusleachiicirrosus)神经连锁诱导前后所表达的差异蛋白质,共鉴定13个差异蛋白,其中较高的匹配率蛋白质为肌动蛋白、3-羟酯酰辅酶A、ATP结合转运子和甲基转移酶12,这4种蛋白都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经R1诱导后,其神经连锁表达的差异蛋白是凋亡抑制蛋白、26S蛋白酶体、酰基辅酶A脱氢酶和甲基转移酶等。鉴定的这些差异蛋白与学习记忆、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并为它的作用机理找到确实的依据[64]。Feng等[65]寻找神经毒剂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对神经伤害的毒性机理及三七皂甙是否能起到减缓神经损伤的作用。选用杂斑海兔(Aplysiajuliana)为试验材料,它经ACR毒害后,三七皂甙对AJ大脑神经节产生恢复(拮抗)过程中的差异蛋白质。大脑神经节经ACR毒害后,产生了24个差异蛋白,但经三七皂甙恢复处理后,产生了拮抗效应,消除了多数差异蛋白质的表达,使其表达量接近对照组。经过数据库检索,发现有3个蛋白质已经报道与神经系统损伤有关,分别是热休克蛋白20、磷酸丙糖异构酶和短链脱氢酶。颜利[66]还对重金属神经毒理学进行了研究,用蓝斑背肛海兔的脑神经节为研究对象,以浓度为20ppm的镉盐、铜盐及铅盐胁迫,显示出共同的差异蛋白质种类有:微管蛋白、肌动蛋白、钙离子结合蛋白、热休克蛋白及氧化还原酶等。不同的差异蛋白有ABC转运蛋白、乙酰基转移酶、孕烯醇酮、异柠檬酸脱氢酶、金属依赖的转录因子、乙酰辅酶A合成酶和细胞色素c过氧化物酶等。这些差异蛋白质之间可构成一个相互影响的神经网络,共同反映蓝斑背肛海兔受重金属诱导后神经的影响,为科学地阐明镉盐、铅盐和铜盐在神经细胞内的毒性机理研究提供新颖的标志蛋白质。河蟹的性早熟与眼柄的x-器官——窦腺复合体有关,其相当于脊椎动物的下丘脑-垂体系统。李云峰等[67]对二龄成蟹和性早熟蟹的视神经节水溶性总蛋白组图谱进行分析,分别发现115和108个蛋白质斑点。发现具有明显差异蛋白点共24个,主要集中在pH5-7。这些差异点大多数是表达差异,为河蟹的性早熟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3展望

水产养殖弧菌的处理范文5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动物

健康欧洲鳗鲡( Anguilla anguilla) ,由福建省福清三华饲料有限公司提供,平均体重( 150 ±20) g,实验前暂养在水泥池中 60 d,正常投饵换水管理,水温为 18 ~ 28 ℃。实验在 50 cm × 80 cm不锈钢水族箱中进行,每箱放水 200 L,鳗鲡 25 尾,不间断充气增氧,不投饵,水温控制在( 25 ± 1) ℃。实验前鳗鲡经抽查证明组织中均不含噁喹酸。

1. 2 药品及试剂

噁喹酸标准品,含量 99. 9%,由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提供; 噁喹酸原料药,含量 99%,购自湖北武穴市龙翔药业有限公司; 甲醇为 HPLC 级;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1. 3 高效液相色谱仪及色谱条件

采用 Agilent 1200 型高效液相色谱( HPLC) 仪( 色 谱 柱 类 型: Eclipse XDB-C184. 6 × 250 mm5 μm) ; 多波长紫外检测器; 流动相: 甲醇: 2%冰乙酸( 40∶ 60) ( V/V) ; 流速: 1 mL/min; 柱温:室温; 紫外检测波长: 260 nm; 进样量: 50 μL。

1. 4 实验设计及采样

1. 4. 1 口灌给药

称取噁喹酸原料药适量于 200 mL 容量瓶中,加入未加淀粉的鳗鱼基础饲料,加水配置成含噁喹酸 4 mg/mL 的糊状液。按 20 mg/kg 单剂量口灌给药,无回吐者保留实验。分别于给药后 0. 5、1、2、4、8、16、24、48、72、120、240、480、720、1080、1440、2160、2880、4320、5040 h 采集鱼体的血液和肌肉样本,每个采样时间点采鱼样 5 尾。血液置于含少量 1% 肝素钠( 已风干) 离心管中混匀,5000 r/min 离心 5min 分离血浆,血浆、肌肉于 -80℃保存备用。

1. 4. 2 浸浴给药

称取噁喹酸原料药适量,加 0. 1 mol/L NaOH溶液溶解后,投入 160 L 曝过气的水中,使水中噁喹酸浓度为 5 mg/L; 将鳗鲡置于其中浸浴 18 h 后换水,分别于浸浴后 0. 5、1、2、4、8、12、18、24、 30、 48、 72、 120、 240、 480、 720、 1080、1440、2160、2880、4320、5040 h 采样,采样方法同 1. 4. 1。

1. 5 样品处理

1. 5. 1 血浆

取出冷冻保存的血浆样品,室温下自然解冻,准确吸取 1. 00 mL 置于 15 mL 具塞塑料离心管中,加 20%三氯乙酸甲醇溶液 200 μL,混匀,加乙酸乙酯 5 mL,漩涡混合 5 min,5000 r/min 离心5 min,吸取上清液转移到另一 15 mL 具塞塑料离心管中,置 40 ℃水浴中氮气吹干,残余物加 1 mL流动相溶解,离心,使用 0. 45 μm 滤膜过滤,取50 μL 滤液上机检测。

1. 5. 2 肌肉

将肌肉样品匀浆,准确称取2. 00 g 置于50 mL离心管中,加乙酸乙酯 12 mL,漩涡混合 5 min,5000 r / min 离心 5 min,吸取上清液转移到一支15 mL 具塞塑料离心管中,40 ℃ 氮气吹干,残余物加 2 mL 流动相溶解后,加 5 mL 正己烷去脂 1次,下层液用0. 45 μm 滤膜过滤,取50 μL 滤液上机检测。

1. 6 标准曲线的制备

准确称取噁喹酸标准品 10 mg 于25 mL 容量瓶中,加 5 mL 0. 03 mol/L NaOH 溶液溶解后,加甲醇制成噁喹酸浓度为 400 μg/mL 的标准储备液,4 ℃ 避光保存备用,临用前用流动相倍数稀释成系列标准溶液。取 5 份空白样品( 血浆或肌肉) 分别加入相应体积的标准溶液,配制成含噁喹酸为0. 05、0. 1、0. 2、0. 5、1. 0、2. 0 μg / mL 的血浆样品和 0. 05、0. 1、0. 2、0. 5、1. 0、2. 0 μg/g 的肌肉样品,按 “1. 5”方法对样品处理后,上机测定其峰面积,求出血浆和肌肉的标准工作曲线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

1. 7 回收率和精密度

取空白样品,添加适量噁喹酸标准工作液,配制成含噁喹酸为 0. 05、0. 1、0. 5 μg/mL 3 个系列浓度的血浆样品和 0. 05、0. 1、0. 5 μg/g 3 个系列浓度的肌肉样品,按 1. 5 方法对样品处理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计算回收率。将上述不同浓度的样品于 1 d 内分别重复进样5 次和分 5 d 测定,计算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1. 8 模型及参数的确定将欧洲鳗鲡血浆与肌肉中噁喹酸浓度-时间数据( C-T) 用 PKS 药动学分析程序在微机上进行药动学处理,给出药物代谢所符合的模型和参数。

2 结果与分析

2. 1 噁喹酸标准品及样品的色谱行为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噁喹酸的色谱峰尖锐且对称,标准品和样品保留时间均为 5. 8 min 左右。样品中虽有杂峰出现,但与药物目标峰分离良好。空白血浆和肌肉中均无噁喹酸峰( 图 1) 。

2. 2 标准曲线及最低检测限

在 0. 05 ~ 2. 0 μg/mL 线性范围内,噁喹酸在欧洲鳗鲡血浆和肌肉中线性关系良好,详见表 1。以引起 3 倍基线噪音的药物浓度为最低检测限,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 6 μg/L,满足噁喹酸的残留分析要求。

2. 3 回收率及精密度

回收率和精密度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符合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要求,详见表 2。

2. 4 噁喹酸在欧洲鳗鲡体内的浓度变化及代谢动力学特征

2. 4. 1 口灌给药

以 20 mg/kg 单剂量口灌给药后,噁喹酸在欧洲鳗鲡组织中的浓度见表 3,主要药动学参数见表 4,药时曲线见图 2。将噁喹酸浓度-时间数据采用 PKS 药动学程序进行分析,根据 AIC 值最小和R2值最大的原则,判定欧洲鳗鲡单剂量口灌噁喹酸后血浆及肌肉中的药物经时过程均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其理论方程为: C血浆= 8. 0560( e- 0. 00181t- e- 0. 00250t) ,C肌肉= 2. 9347 ( e- 0. 00176t-e- 0. 00217t) 。

2. 4. 2 浸浴给药

以 5 mg/L 浸浴给药 18 h 后,噁喹酸在欧洲鳗鲡组织中的浓度见表 5、主要药动学参数见表 6、药时曲线见图 3。将噁喹酸浓度-时间数据采用 PKS药动学程序进行分析,根据 AIC 值最小和 R2值最大的原则,判定欧洲鳗鲡单剂量口灌噁喹酸后血浆及肌肉中的药物经时过程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其 理 论 方 程 为: C血浆= 1. 8100e- 0. 0042t+0. 5548 e- 0. 00143t- 2. 70e- 0. 3007t, C肌肉=1. 2779e- 0. 0082t+ 0. 0394 e- 0. 000721t- 6. 35e- 0. 1202t。

3 讨论

3. 1 代谢特点

噁喹酸在欧洲鳗鲡体内的代谢过程中,其药物浓度均出现再次升高的现象: 口灌给药血浆及肌肉中药物浓度达峰时间分别为 30. 00 h 和 30. 40 h,而至给药后 1080 h 药物浓度均又有所升高; 浸浴给药同口灌给药类似,从浸浴开始噁喹酸在欧洲鳗鲡体内富集,血浆及肌肉中药物浓度分别于26. 40 h和 24. 00 h 达峰,且在 1440 h 药物浓度又有所回升。产生此现象原因可能是某些脏器对药物存在再吸收[9],比如肝肠循环的作用,使得药物二次吸收,浓度升高,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此结果说明噁喹酸在欧洲鳗鲡体内代谢缓慢,在养殖生产中应慎用,以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

3. 2 代谢规律

噁喹酸在欧洲鳗鲡体内的药动学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温( 25 ±1) ℃条件下,以20 mg/kg 单剂量口灌给药后,噁喹酸在血浆和肌肉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肌肉内的药物浓度相比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消除半衰期也较肌肉中的长,说明噁喹酸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时间较持久。噁喹酸在血浆和肌肉中的达峰时间无明显差异,其药动学最佳数学模型均符合一室开放模型,说明给药后药物迅速分布于各被测组织与器官,其代谢规律与大西洋鲑的较为类似,许多学者的研究[4-5,10]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以 5 mg/L 浸浴给药 18 h 后,噁喹酸在欧洲鳗鲡体内的代谢规律与口灌给药基本相似,但其药动学最佳数学模型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据报道,同种喹诺酮药在同种鱼中的动力学模型可能不同,例如噁喹酸在大西洋鲑血浆中的动力学既符合二室模型[4,10]又符合三室模型[7,11]。至于决定噁喹酸在鱼中代谢模型的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水产养殖弧菌的处理范文6

宁波地处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民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知程度和要求普遍较高,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这方面的管理与建设,如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政府加大投入在全市建成8家有资质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33个检测站(室),检测内容涵盖农、林、渔各种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质量,检测范围覆盖大型批发市场、超市、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宁波市主要菜市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基本形成。同时,各地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培育绿色、无公害农业产业,全市已建成国家绿色食品基地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8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54个,绿色食品101个,有机食品18个;无公害农产品年产量达46.4万吨,年销售额25.2亿元,出口创汇7688.8万美元。

但是,我市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还难以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安全隐患源头控制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与质量风险评估、预警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在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技术措施方面略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口农产品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农产品质量快速、简易检测技术和质量追溯体系不完善,以事后监督为主质量监控常常给生产者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部分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风险较为严重,尤其地方特色农产品(海水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因此,大力开展农产品安全隐患源头控制技术和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深化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建设;加快研发农产品质量快速、简便检测技术体系;构建符合宁波市实际的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持与技术创新体系,对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源头创新、共性关键技术突破为核心,农业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为依托,体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研发基地和技术平台,全面提升农产品安全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能力。重点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改良、无公害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操作规程、精准高效检测与全程监控等四大技术攻关,建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引导安全农产品社会生产和消费,打响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技、企业和人才品牌。

(二)发展目标

通过5年努力,初步建成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和信息网络共享体系;增建2个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中心和3个国家、市级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一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测技术研究科技骨干队伍,全面提升宁波市农产品质量与标准化生产的科技水平;使全市主要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质量安全标准,主要出口农产品质量达到相关进口国质量安全标准的基本技术要求。

二、发展重点与主要研究领域

(一)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1、重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区划技术

主要蔬菜、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水气土污染现状、土壤理化性状、肥力水平等主要生长因子数据库;产地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与预测预警技术;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和安全生产咨询和决策系统。

2、重要农、畜、水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

猪鸡、茶叶、出口蔬菜、设施栽培作物、虾蟹、网箱鱼、贝类、腌制产品等8大类农产品的高抗优质品种、高效无公害栽培、农药与化肥减量化精准应用、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产中和产后降解等关键技术,以及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风险因子形成机理、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

3、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

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

4、农产品质量快速高通量检测与质量监控技术

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等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农、畜、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和生产环境中有害物快速和多残留检测技术;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控和快速检测技术;农产品及加工品的‘掺假’识别和‘掺假’物检测技术;危害公共安全的伪、劣、掺假、污染农产品(食品)监测和预警技术。

5、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无公害生产加工技术

特色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限量指标技术。

三、重点项目

(一)主要蔬菜、水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区划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采样分析,建立全市主要蔬菜、水产品生产基地的水、气、土的污染现状、土壤理化性状、肥力水平、病虫害等主要环境质量因子数据库;明确其周边工业、人居与农事活动等的影响作用程度,研究产地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与预测预警技术;根据宁波市主要蔬菜、水产品对产地环境的要求和适栽(养)范围,建立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和安全生产区划咨询和决策系统,提供不同区域的适栽(养)品种区划指导。

预期目标:建立宁波市主要蔬菜、水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因子数据库与评价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宁波市主要蔬菜、水产品宜种、宜养区域布局图;建立主要蔬菜、水产品安全生产区划咨询和决策系统。

(二)重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

1.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收集、跟踪、翻译、分析、整理国外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集成与完善宁波主要创汇蔬菜质量标准;主要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优质高抗性品种国产化育种和种苗繁育技术;主要创汇蔬菜化肥残留形成规律与精准施肥技术;主要创汇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与农药残留积累规律;农药、化肥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集成主要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技术规程;

预期目标:集成宁波主要创汇蔬菜质量标准体系;提供主要创汇蔬菜化肥、农药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集成主要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技术规程;

2.设施园艺无公害生产和产品有害物质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示范

研究内容:设施园艺生产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设施园艺生产中农药、化肥使用后消解、迁移、转换和累积等环境行为研究;设施园艺生产中产品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园艺设施生产中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综合控制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模式研究;

预期目标:获得园艺设施环境条件下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在环境和农产品中的消解、迁移、转换和累积等环境行为规律;提供设施园艺生产中产品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集成园艺设施生产中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综合控制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模式;

3.特色腌制海产品质量控制、风险评估与标准修订

研究内容: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中有害微生物限量;选择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等,开展污染水平本底调查和风险评估研究,获得基础数据并提出限量标准;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中有害物残留限量:针对海产品中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重金属(铅、镉、砷、汞)等有害物质残留进行监测,建立多种农残同时检测的技术,获得基础数据,开展暴露评估研究,提出最大残留限量建议值;通过对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腌制工艺的各个环节进行危害分析与评估,确定关键控制点、控制范围及监测校正方法,建立示范性的安全生产质量控制体系;新型、安全、高效消毒剂的应用;特色腌制海产品中化学残留物(多氯联苯单体、重金属及农药)的调查。

预期目标:针对特色腌制海产品的质量安全主要指标(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重金属(铅、镉、砷、汞)、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残留)和相关检测技术标准,形成标准数据库。对现有特色腌制海产品进行分析,对主要质量安全技术指标提出调整、修订;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中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重金属(铅、镉、砷、汞)、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残留限量建议值;研究提出上述5-7对致病菌-食物的风险评估报告(所含基础数据不少于1000份)和限量标准的修订草案,并提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申请修订国家标准。

4.猪鸡等主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

研究内容:规模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HACCP、GAP、GMP等技术引进与示范,建立和完善良好操作规范体系;畜禽产品主要兽药在产品中代谢规律的研究,高效优质、环境友好型、低毒无残毒药物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兽药给药方案和使用技术研究;新型畜禽饲料及添加剂产品开发。畜禽产品养殖区疫病控制技术和无害化处理技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预警体系技术。

预期目标:集成养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的各项关键技术;建立养殖、加工、流通为一体的畜禽无公害生产综合示范基地;研制开发畜禽饲料及添加剂产品3个以上;有效控制重大人畜共患病或动物疫病;探索和建立有推广价值的畜禽产品安全监管机制和模式,建立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机制。

5.海洋经济贝类无公害生产和食源性危险监控评估与预警

研究内容:以牡蛎、蚶、蛏等宁波海洋经济贝类为研究对象,研究贝类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途径;贝类产地水域分类技术;贝类毒素安全限量和检测、解毒、利用技术;贝类(包括混养池塘)食源性危害(病原微生物、重金属、渔药、农药和生物毒素)监控、分析、评估与预警。

预期目标:设计和实施贝类产地水域分类计划,制订贝类安全性监测,引进或开发1~3项贝类安全性参数的快速测定方法;建立海洋贝类安全性危害因子(包括水、底泥主要理化性状和污染物等)数据库、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

6.海水网箱鱼类无公害生产关键控制和危险性分析与预警

研究内容:以大黄鱼、鲈鱼等宁波海水网箱鱼类为研究对象,研究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物残留检测技术,常见鱼药在海水网箱鱼类的代谢规律和提取、检测方法;高效优质、环境友好型、低毒无残毒药物的引进、开发和推广;渔药给药方案和使用技术;重金属等危害因子在鱼类体内的蓄积和分布;养殖鱼类安全性评估方法和安全性评价与预警。

预期目标:建立养殖鱼类无公害生产的GAP规范或HACCP体系;建立抗菌药物在养殖鱼体内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引进或开发20个参数以上多种药残检测方法标准(省级以上);提出2~3种渔药给药方案和停药期;建立养殖鱼类安全性监测基本数据库和预测模型。

7.对虾、梭子蟹无公害生产关键控制和危险性分析与预警

研究内容:对虾、梭子蟹清洁生产环境保障和综合调控技术,池塘底质生态改良与无害化处置和排放水净化与循环利用;生物制剂在养殖过程中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对虾、梭子蟹对有机农药的敏感性和消毒剂的耐受性;养殖对虾、梭子蟹的有害物质残留监控和风险评估,基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和生物毒素安全风险的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

预期目标:建立对虾、梭子蟹的GAP规范和HACCP体系,开发与引进2~3种生态底质和生物清塘的新型产品;获得1~3种主要鱼药的安全限量和合理休药期;构建对虾、梭子蟹中主要食源性危害因子及危险性程度分析的数据库和预警示范。

(三)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主要农、畜、水产品通用包装标识研究。运用条形码技术或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研究符合生产和流通交易特性的不同产品包装和标识,以及标识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重点对产品的生长、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供应链全过程的每一个节点进行有效标识的研究,使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和便于追溯。基于EAN/UCC系统的产品供应链跟踪与追溯技术研究。以宁波市大宗、主导、具有出口竞争力的农、畜、水产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生产规模大、外向型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分析细化无公害产品生产环节和质量安全影响因子,通过采用全程质量控制原理,在生产、初级加工、流通贸易等多环节,研究与全球统一编码(EAN/UCC)相接轨的以条码自动识别技术为支撑的水产品可追溯方案。建立主要农、畜、水产品可追溯系统的示范——“可溯工程”。结合无公害产品和产地认证,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规范性的生产、捕捞、养殖、加工、流通企业,研究产品可追溯系统的整体推进技术,建立“可溯工程”示范,并发展EAN/UCC技术系统成员。

预期目标:通过生产企业、政府机关、第三方机构以及流通交易市场等为追溯体系提供基础数据,最终建立为企业、政府和公众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的主要农、畜、水产品安全质量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动态的、权威的产品质量追溯信息,为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奠定基础。

(四)农产品质量快速高通量检测与质量监控技术

1.主要农产品及产地环境中有毒有害残留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

研究内容:化学残留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开展农产品(包括种植、畜禽养殖产品、水产养殖产品和加工产品)和农业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有毒有害残留物(含农产品品质、生物毒素、农药、兽药、激素、重金属等)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如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和酶联免疫等)的研究。重点开发或引进:(1)畜产品(猪肉和鸡肉)及制成品中抗生素(如磺胺类、氟诺喹酮类等)、β-激素受体激动素(如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等)的快速检测技术;水产品(虾、鱼和泡发产品)中药物(氯霉素、孔雀石绿等)和甲醛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农业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有害元素的便携式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水果、蔬菜及加工产品中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有机氯农药等的快速检测技术。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滥用(如添加硫磺、漂白粉、雕白块、农药、植物激素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

预期目标:引进或开发10-15项化学残留物快速检测技术;引进或开发10-15种病原性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芯片和配套试剂盒;申请发明专利3-5项。

2.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溯源、生物芯片检测及预警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针对宁波常见食物中毒中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如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大肠杆菌O157等)的特殊标志基因和基因差异表达研究,建立病原诊断和监控技术体系,并研制出相关产品;针对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支撑,对基因结构清楚的重要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大肠杆菌O157等)开展分子分型研究,建立多种从影像到数字化的分型模型和方法及其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溯源技术;开展宁波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状况研究,建立预警体系;以食品中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8种常见致病菌和甲肝病毒、诺沃克样病毒、戊肝病毒、轮状病毒等食品中常见的食源性病毒为对象,建立高通量的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及标准化方法。

预期目标:获得上述食源性致病菌特殊标志物各5个以上;建立技术标准化的上述食源性致病菌分型和监测技术,准确溯源中毒病人体液、中毒原因食品和生产加工点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来源;研发食品中8-12种常见致病性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芯片和配套试剂盒,检测灵敏度达到102CFU/mL左右,能够自动完成检测数据的数字化输出(CV值小于10%);利用计算机编程和其他相应技术开发出成套的软硬件,建立涵盖上述食源性致病菌的细菌分子分型宁波电子网络,范围覆盖宁波各地区;初步构建食源性疾病预警体系与电子网络;获得2-3项国家发明专利。

(五)特色腌制农产品无公害质量标准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特色腌制品(如泥螺、蟹糊、腌菜、榨菜等)中病原性微生物限量,开展污染水平本底调查和风险评估;研究特色腌制品中有害物残留限量,针对腌制海产品中农兽药、重金属和持久性污染物(如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铅、镉、砷、汞等)及腌制蔬菜中亚硝酸盐、防腐剂、色素、改性剂等有害物质残留进行监测,获得基础数据,提出最大残留限量建议值;开展特色腌制海产品(如泥螺、蟹糊等)腌制工艺的各个环节进行危害分析与评估,确定关键控制点,建立示范性的安全生产质量控制体系。

预期目标:提出主要质量安全技术指标的调整或修订的限量建议值;建立腌制蔬菜中亚硝酸盐、防腐剂、色素、改性剂等有害物质残留、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残留检测技术标准,提出主要质量安全技术指标的调整或修订的限量建议值;研究提出5-7个致病菌的食物风险评估报告(所含基础数据不少于1000份)和限量标准的修订草案,并提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申请修订国家标准;建立1-2个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的安全生产示范和1-2个腌制蔬菜(如腌菜、榨菜等)的安全生产示范。

四、创新平台建设

以促进科技发展、改善创新环境、提升研发水平为目标,加快构建适合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需求和资源高效共享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

1、借智借脑全面提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建设水平

积极推进相关大专院校、科研推广机构与农业产业基地的产学研结合,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与国内外科研院校、推广机构开展科技合作,积极以理事制、股份制的方式,联合创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致力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研发与服务的科研机构。重点建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中心和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中心。

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技术网络

在现有8家有资质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33个市场、企业检测站(室)的基础上,新建2个市级规模化农(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中心和一批市场、企业检测站(室),完善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网络。同时,以内外销蔬菜、猪鸡和主要水产品为突破口,构建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建立为企业、政府和公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的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和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3、创建3~6个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星火示范基地

以内外销蔬菜、猪鸡和主要水产品为突破口,整合科研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基地的技术力量,集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各项关键技术,引进GAP或过程控制技术和管理体系,以创建星火示范基地的方式,全面示范农产品无公害产、销、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努力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生产、监控与追溯技术模式,并进一步推广应用。

五、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

由市科技局和相关科研、检测单位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协调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要积极参与专项的实施,实行市县联动、部门互动,共同组织实施专项中的重大、重点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总体方案和分年度实施计划的制订,各项目的组织评审、咨询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推荐与遴选,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绩效考核。专项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在组织方式上实行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2、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的投入,着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并通过科研经费配套等方式,多途径、全方位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专项的资金投入。市科技三项经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企业科技研发相关的专项资金等经费将作相应安排,支持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的重点项目。进一步树立企业是创新主体的思想意识,加强企业对本专项的科技投入,凡参加承担本专项实施的示范企业,要求企业科技投入经费不低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经费。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将本专项的实施与人才使用、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及各类研发人才,增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研发力量,力争形成500名以上从事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推广的技术骨干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