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的定义和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本市场的定义和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本市场的定义和特点

资本市场的定义和特点范文1

要研究投资银行,首先必须先了解一下资本市场,因为投资银行是伴随资本市场的产生而产生发展的,没有资本市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就不会又投资银行业今天的辉煌。反过来理解,如果没有广大投资银行家在资本市场上的精彩表演,国际资本市场也不会象今天这样耀眼。

1.1资本市场的概念与分类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货币市场相对应的概念,资本市场着眼于从长期限上对融资活动进行划分,它通常指的是由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种融资活动组成的市场。是提供一种有效地将资金从储蓄者(同时又是证券持有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即企业或政府部门,它们同时又是证券发行者)手中的市场机制。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的交易几乎已经覆盖了全部金融市场。

我们可以将资本市场进行分类。从宏观上来分,资本市场可以分为储蓄市场、证券市场(又可分为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长期信贷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债券市场、其他金融衍生品种市场等。其中证券市场与债券市场又形成了资本市场的核心。

1.2资本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经济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1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地行使资源配置功能

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就是资源配置。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由四个部门组成,即企业、政府、家庭和国外部门。家庭部门一般来说是收支盈余部门,企业和政府一般是收支差额部门。盈余部门一般要将其剩余资金进行储蓄,而收支差额部门要对盈余部门举债,收支盈余部门将其剩余资金转移到收支差额部门之中去(雷蒙得·W·戈德史密斯,1994)。在现代社会中,要完成这种转化,曾经有过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即由计划经济性质决定的中央计划配置方式和由市场经济决定的资本市场配置方式。在发达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的主要配置形式,并且实践证明效率是比较高的。

1.2.2资本市场还起到资本资产风险定价的功能

资本资产风险定价功能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资本市场也正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来指导增量资本资源的积累与存量资本资源的调整。风险定价具体是指对风险资产的价格确定,它所反映的是资本资产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这正是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问题。资本市场的风险定价功能在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配置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2.3资本市场还为资本资产的流动提供服务

资本市场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提供资本资产的流动。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购买了金融工具以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出售所持有的金融工具,这种出售的可能性或便利性,称为资本市场的流动。流动性越高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积极性就越高。流动性的高低,往往成为检验资本市场效率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1.3资本市场的主体

资本市场的主体通常被称为市场参与者,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发行和购买金融工具的市场参与者一般包括居民家庭、企业、中央政府及其、地方政府以及境外投资者.境外投资者一般包括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发展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外国公司以及境外个人投资者。

参与资本市场的服务企业分为金融中介企业和非金融企业,其中金融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的所有参与者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他们一般主要提供以下传统金融服务:

1.金融中介功能。发行各种金融工具;

2.客户进行金融资产的交易;

3.自身进行金融资产交易,为其客户设计新类型的金融资产并将其销售给其他资本参与者;

4.投资咨询服务;

5.资产管理服务。

1.4中国的资本市场

1.4.1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

中国的资本市场形成经历了不太长的时间,作为其标志的中国证券市场是从1981年发行国库券开始的。后来,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标志着证券交易体系开始走向规范。1992年,成立了中国证监会和中国证券委员会,相继颁布了一批证券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至此,中国资本市场才初具框架。

中国的证券市场体系经过了10年的风雨,在这10年中,中国的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为中国的改革和开放起到的关键的作用。从证券市场来看,1991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仅有上市公司14家,市价总值109.19亿元。而到了2000年12月,投资者开户数目已经达到5800多万户,境内上市公司有1200多家,累计筹集资金将近5000亿元。另外,中国证券市场股票市值已达到4.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1991年的0.5%上升到51%。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亚洲甚至世界新兴市场中最活跃的市场之一。

1.4.2中国资本市场的不足

与国际上先期工业化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发展相比较,中国现行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与问题。简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资本市场总量规模偏小,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占全社会融资总量的大约1/10,而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国家的银行偿贷间接融资与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大约为1:1。

另外,资本市场内在结构不尽合理。例如,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大部分市值是被不能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而占据,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的比例大约为50%、30%、20%。流动性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大量的非流通股的存在,大大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流动和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第三,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运行秩序不很规范。由于法律环境、制度、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证券市场发展一直处于不很规范的状态,法律的不健全、制度的缺陷导致了诸如虚假财务报表,虚假上市、基金黑幕、大户操纵股价等一系列违规现象出现;由于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上市公司只注重筹资而淡化经营、出现了一批垃圾股。由于市场的退出机制不完善,致使市场投机气氛强烈,市场价格严重背离公司股票价值的情况比比皆是。

虽然中国资本市场存在以上缺陷,但是这些问题总的来讲是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其他国家在发展初期或多或少都曾经出现过这些问题。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发展中的资本市场,是新兴的资本市场,其中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充满着活力和生机。

二投资银行理论概述

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当中,投资银行应当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可以这样讲,没有投资银行的努力和创新就没有国际资本市场今日的繁荣。

2.1投资银行的定义

投资银行这个名字其实名不副实,它主要从事同证券相关的业务但并不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美国著名金融投资专家罗伯特·库恩根据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和趋势曾经对投资银行下过如下四个定义:

(1)任何经营华尔街金融业务的银行,都可以称为投资银行。这是对投资银行的最广义的定义,它不仅包括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甚至还包括保险公司和不动产公司。

(2)只有经营一部分或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才是投资银行。这是对投资银行的第二广义的定义。因此,证券包销、公司资本金筹措、兼并与收购,咨询服务、基金管理、风险投资及证券私募发行等都应当属于投资银行业务。而不动产经纪、保险、抵押等则不属于投资银行业务。

(3)更狭义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义仅包括某些资本市场业务,例如证券包销,兼并收购等,另外的资本市场业务,例如基金管理、风险投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工具的创新等则应该排除在外。

(4)最狭义也是最传统的投资银行的定义仅把在一级市场上承销证券、募集资本和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证券的金融机构当作是投资银行。这一定义排除了当前世界各国投资银行所现实经营着的许多业务,因而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国际投资银行界普遍认为,以上第二个观点最符合美国和现代世界投资银行的现实状况,目前是投资银行的最佳定义。

2.2投资银行业的发展简史

在国际投资银行发展历史当中,英国和美国的投资银行发展历程是最具特点的,其他国家投资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参照和模仿了它们模式,以下是欧美投资银行业发展的简单回顾。

2.2.1欧洲商人银行的发展

投资银行萌芽于欧洲,其雏形可以追溯到15世纪欧洲的商人银行。早在商业银行发展以前,一些欧洲商人就开始为他们自身和其他商人的短期债务进行融资,这一般是通过承兑贸易商人们的汇票对贸易商进行资金融通。由于这些金融业务是由商人提供的,因而这类银行就被称为商人银行。

欧洲的工业革命,扩大了商人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帮助公司筹集股本金,进行资产管理,协助公司融资,以及投资顾问等。20世纪以后,商人银行业务中的证券承销、证券自营、债券交易等业务的比重有所增大,而商人银行积极参与证券市场业务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在欧洲的商人银行业务中,英国是最发达的,它在世界上的地位仅次于美国,另外德国、瑞士等国的商人银行也比较发达。

2.2.2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

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历程并不很长,但其发展的速度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近几十年来,美国的投资银行在全球一直处于霸主地位。研究全球的投资银行业,最重要的就是研究美国的投资银行,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始于19世纪,但它真正连贯的历史应当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开始。

(1)《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以前的投资银行。

1929年以前,美国政府规定发行新证券的公司必须有中介人,而银行不能直接从事证券发行与承销,这种业务只能通过银行控股的证券业附属机构来进行。这一时期,所有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都从事证券(主要是公司债券)业务,这一阶段投资银行的最大特点就是混业经营,投资银行大多由商业银行所控制。由于混业经营,商业银行频频涉足于证券市场、参与证券投机,当时证券市场出现了大量违法行为例如:虚售(WashSales)、垄断(Corners)、大进大出(Churning)、联手操纵(Pools)等。这一切都为1929---1933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埋下了祸根。

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世界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危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下跌了82.5%,从892亿美元下跌到156亿美元。美国的银行界也受到了巨大冲击,1930-1933年美国共有7763家银行倒闭。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被用法律条文加以规范,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开始分业经营。许多大银行将两种业务分离开来,成立了专门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例如,摩根银行便分裂为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和J.P摩根。有些银行则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经营方向。例如,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成为专门的商业银行,而所罗门兄弟公司(SolomonBrother)、美里尔·林奇(MerrillLynch)和高盛(Gold-manSachs)等则选择了投资银行业务。

(2)70年资银行业务的拓宽。

在《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颁布以后,美国的投资银行业走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到1975年,美国政府取消了固定佣金制,各投资银行为竞争需要纷纷向客户提供佣金低廉的经纪人服务,并且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利率期货与期权交易。这些交易工具为投资银行抵御市场不确定性冲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投资银行掌握了回避市场风险的新工具后,将其业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如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这种业务使得抵押保证证券市场迅速崛起。

(3)80年代以后美国投资银行发展

80年代美国为了放松对市场和机构的管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如1980年颁布的《存款机构放松管制机构法》以及1989年颁布的《金融机构重组、复兴和强化法》,1983年实施了"证券交易委员会415条款"(SECRule415),这些对投资银行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美国投资银行业在80--90年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大量金融创新产品。8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结束后,美国的利率开始从历史最高水平回落,大量的新发行股票与债券充斥市场,出现了不够投资级的垃圾债券(JunkBond)。大量垃圾债券的发行给投资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并影响了美国投资银行的历程。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80年代以后,尤其是到了90年代,国际上投资银行业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是国际型大型投资银行机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银行重组大量出现、高科技发展带来投资银行业务的革命、创新业务大量涌现等等。

2.3投资银行的内部环境

2.3.1投资银行的组织形态

从组织形态上来看,国际投资银行一般由两种形态:一种是合伙人制;另一种是股份公司制。其中绝大多数国际投资银行采用的是后者。

投资银行的合伙人制可以追溯到15世纪欧洲的承兑贸易商号。这些家族经营的企业一代一代的继承,慢慢的由开始的独资性质变为数个继承人按份共有,成为合伙企业形式。早期的投资银行都采用了合伙人制。在世界上,比利时、丹麦等国的投资银行仅限于合伙人制,德国、荷兰的法律虽允许股份制,但其投资银行也只采用合伙人制。在美国的六大投资银行中,只有高盛仍采用合伙人制。到现在高盛已经有将近200个合伙人。

19世纪50年代,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公司立法开始兴起,到20世纪50年代趋于完善。投资银行以合伙人制向股份公司制组织形态过度。现代国际投资银行普遍采用股份制。美林于1971年完成了全部改制过程,1986年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也由合伙人制改为股份制。在新加坡、巴西等国现在只允许投资银行采用股份只形态,合伙制则被禁止。

2.3.2投资银行的经营模式

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各国对两者的处理也各不相同。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是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则采用混业经营模式。

1933年通过的《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在法律上确定了美国分业经营的基本模式。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实行分业管理。保证了美国金融与经济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持续发展。二战后,美国将其经济与金融体制移植到了日本,1948年日本《证券交易法》规定银行和信托机构不得经营投资银行业务,这类业务应该由证券公司从事,日本的证券公司其实就是专业投资银行。由于美国投资银行业在全球的霸主地位,许多国家在制定投资银行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上都沿用了美国模式。

混业经营在欧洲国家是比较多的,除德国以外,瑞士、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都采用了混业经营模式,又称全能银行制度(UniversalBankingSystem)。混业经营使得银行能够便利地进入各种金融市场,在这一点上混业有着分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混业经营的风险较大,需要更加健全的银行体制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的支持。

2.4投资银行业务

2.4.1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

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就是投资银行协助企业、公司和个人客户筹集资金,并且帮助客户交易证券。

(1).证券承销业务

证券承销是投资银行最原始的业务之一,最早的投资银行的业务收益主要就来自与证券的承销。在承销的过程中,投资银行起了极为关键的媒介作用。投资银行承销的证券范围很广,它不仅承销本国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政府部门所发行的债券,各种企业所发行的债券和股票,外国政府与外国公司发行的证券,甚至还承销国际金融机构,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等发行的证券。证券的承销分为公募和私募两种.投资银行承销证券由四种方式:(1)包销。(2)投标方式。(3)尽力推销。(4)赞助推销。投资银行的承销收益主要来自差价或叫毛利差额(Grossspreed)和佣金(Commission)。

(2).证券交易

投资银行参与二级市场证券交易主要有三个原因,同样,他们在二级市场扮演着做市商、经纪商、交易商的角色:

第一,在完成证券承销以后,投资银行有义务为该证券创造一个流动性较强的二级市场,以保持该种证券的流动性和价格稳定。一般在证券上市以后,承销商总是尽量使其市价稳定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就是投资银行在二级市场上的做市商业务。

另外,投资银行接受客户委托,按照客户的指令,促成客户所希望的交易,并据此收取一定的佣金,这就是投资银行的经纪收入。

第三,投资银行本身拥有大量的资产,并接受客户委托管理着大量的资产,只有通过选择、买入和管理证券组合,投资银行才能获得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另外,投资银行还在二级市场进行风险套利、无风险套利等业务活动。

(3).兼并收购业务

投资银行所支持的收购兼并活动,在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上都是最富有戏剧性,最引人入胜的。投资银行在收购和兼并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它不仅为猎手公司服务,也在为猎物公司服务:

首先,投资银行替猎手公司服务。替其物色收购对象,并加以分析。并且提出收购建议.提出令猎物公司的董事或大股东满意的收购条款和一个令人信服的收购财务计划,帮助猎手公司进行财务安排,以促成交易的完成。

投资银行同样也为猎物公司服务:判断猎手公司的收购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如果对方是敌意收购,则与猎物公司制定出防范被收购的策略,如果判断对方是非敌意收购,那么投资银行便以猎物公司的立场向猎手公司提出收购建议,并向猎物公司提出收购建议是否公平与合理及应否接纳对方建议的意见。

2.4.2投资银行的创新业务与延伸业务

随着投资银行竞争的逐渐加大,仅靠传统业务已经很难维持投资银行迅猛发展的需要,投资银行作为最活跃的金融部门,从70年代以来不断开拓创新业务,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既活跃了资本市场,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也为自己赚了巨额收益。

(1).财务顾问

财务顾问就是投资银行作为客户的金融顾问或经营管理顾问提供咨询,策划或运作,一般可分为三类:其一是按照公司、个人或政府的要求,对某个行业、某种产品、某种证券或某个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较为全面的、长期的决策参考资料。其二是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发生突变,使某些公司、企业遇到困难时,投资银行往往主动地或被邀请向有关公司、企业出谋划策,提出应变措施,诸如重新制定发展战略、重建财务制度、出售转让子公司等,化解这些公司、企业在突变事件中带来的压力与困难。其三是在公司兼并和收购的过程中,投资银行作为,帮助咨询,策划直到参与实际运作。从目前情况看,投资银行在第三类业务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是以项目的财产权益作借款保证责任的一种融资方式.从理论上讲,项目融资的贷款方主要看融资项目有无偿债能力,评估和保证的范围以项目为限。因此,一旦贷款发生风险,贷款方只能以项目的财产或收益作为追索的对象,不涉及其他财产和收益即要求项目公司、项目公司的股东或第三方(包括供应商、项目产品的购买者、政府机构等)做出某种保证或承诺,但这种保证和承诺仅仅停留在投资者将不会放弃投资项目,承诺某种支持或保证项目的收益的层次上。贷款方并不要求借款人提供金融机构提供的还款保证,更无须出具政府担保。借款方将项目资产和收益均抵押给贷款方。

由于项目融资无金融机构担保,也无政府担保,全靠项目投资者的信用和项目本身的前景,这样,仅从市场角度看起来不错的项目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投资银行的介入将有利于增加项目的可靠性,有利于争取到信用级别较高的投资者参加。运用项目融资的方式要订立一套严谨的合同来转移和分散风险,投资银行有各种专业人才,通晓项目所在地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惯例,能够尽力维护合同双方的利益,使合同得以顺利执行。投资银行还可以运用自己的各种渠道,为项目寻找合适的贷款人,也能为贷款方找到好项目。

(3).基金管理

投资基金是一种由众多不确定的投资者将不同的出资份额汇集起来,交由专业投资机构进行操作,所得收益由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享的投资工具。投资基金实行的是一种集合投资制度,集资的主要方式是向投资者发行股票或受益券,从而将分散的小额资金汇集为一较大的基金,然后加以投资运作。投资基金是一种复杂的投资制度。它强调分权,制衡。由于认购和赎回机制不同,投资基金分为封闭式与开放式两大类。投资基金是发达国家投资者常用的投资方式,投资银行作为发起人或基金经理人活跃在此领域。

(4).资产证券化

1970年由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担保发行的第一批公开交易的住宅抵押贷款债券可视为资产证券化的先驱。进入90年代以后,资产证券化开始从美国向世界扩张,从国内资金市场向国际资金市场延伸,由在岸市场向离岸市场扩展。所谓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与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筹资步同的新型融资方式。传统的证券融资方式是企业以自身产权为清偿基础,企业对债券本息及股票权益的偿付以公司全部法定财产为界。资产证券化虽然也采取证券的形式,但证券的发行依据不是公司全部法定财产而是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一部分资产,证券权益的偿还不是以公司财产为基础,而是仅以被证券化的资产为限。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与持有人在证券到期时可获得本金和利息的偿付,证券偿付资金来源于担保资产所创造的现金流量。如果担保资产违约拒付,资产证券的清偿也仅限于被证券化资产的数额,而金融资产的发起人或购买者无超过该资产限额的清偿义务。

(5).证券网上交易

随着INTERNET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线经纪和网上交易给传统的证券市场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证券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挑战.有报告预测网上证券交易商的资产从1999到2003年将增长7倍以上,从4150亿美元到30000亿美元。许多大型国际投资银行纷纷进入证券网上交易领域,并且出现了专门经营网上交易的经纪商。

(6)风险投资(创业投资)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也称创业投资,是由职业投资人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的一种股权资本;风险投资是由专业投资机构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评估和严格筛选,向有潜在发展前景的新创或市值被低估的公司、项目、产品注入资本,并运用科学管理方式增加风险资本的附加值。

风险投资公司曾为诸如微软、英特尔、康柏、戴尔、思科、太阳系统、联邦速递等公司提供了最初启动资本,这些公司都已在各自的行业中成为领先者。虽然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只有20年的时间,但国外的投资银行已经把它培育成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因为创业投资的大力帮助,全球的高科技产业以迅猛的速度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

以上简单介绍了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和部分的创新业务,其实在现代国际资本市场当中,投资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已经是日新月异,新的业务品种在不断的涌现,创新业务已经成为投资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资本市场的定义和特点范文2

1.1资本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经济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资本市场的概念与分类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货币市场相对应的概念,资本市场着眼于从长期限上对融资活动进行划分,它通常指的是由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种融资活动组成的市场。是提供一种有效地将资金从储蓄者(同时又是证券持有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即企业或政府部门,它们同时又是证券发行者)手中的市场机制。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的交易几乎已经覆盖了全部金融市场。

我们可以将资本市场进行分类。从宏观上来分,资本市场可以分为储蓄市场、证券市场(又可分为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长期信贷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债券市场、其他金融衍生品种市场等。其中证券市场与债券市场又形成了资本市场的核心。

1.2.1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地行使资源配置功能

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就是资源配置。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由四个部门组成,即企业、政府、家庭和国外部门。家庭部门一般来说是收支盈余部门,企业和政府一般是收支差额部门。盈余部门一般要将其剩余资金进行储蓄,而收支差额部门要对盈余部门举债,收支盈余部门将其剩余资金转移到收支差额部门之中去(雷蒙得·W·戈德史密斯,1994)。在现代社会中,要完成这种转化,曾经有过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即由计划经济性质决定的中央计划配置方式和由市场经济决定的资本市场配置方式。在发达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的主要配置形式,并且实践证明效率是比较高的。

1.2.2资本市场还起到资本资产风险定价的功能

资本资产风险定价功能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资本市场也正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来指导增量资本资源的积累与存量资本资源的调整。风险定价具体是指对风险资产的价格确定,它所反映的是资本资产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这正是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问题。资本市场的风险定价功能在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配置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2.3资本市场还为资本资产的流动提供服务

资本市场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提供资本资产的流动。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购买了金融工具以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出售所持有的金融工具,这种出售的可能性或便利性,称为资本市场的流动。流动性越高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积极性就越高。流动性的高低,往往成为检验资本市场效率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1.3资本市场的主体

资本市场的主体通常被称为市场参与者,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发行和购买金融工具的市场参与者一般包括居民家庭、企业、中央政府及其、地方政府以及境外投资者.境外投资者一般包括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发展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外国公司以及境外个人投资者。

参与资本市场的服务企业分为金融中介企业和非金融企业,其中金融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的所有参与者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他们一般主要提供以下传统金融服务:

1.金融中介功能。发行各种金融工具;

2.客户进行金融资产的交易;

3.自身进行金融资产交易,为其客户设计新类型的金融资产并将其销售给其他资本参与者;

4.投资咨询服务;

5.资产管理服务。

1.4中国的资本市场

1.4.1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

中国的资本市场形成经历了不太长的时间,作为其标志的中国证券市场是从1981年发行国库券开始的。后来,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标志着证券交易体系开始走向规范。1992年,成立了中国证监会和中国证券委员会,相继颁布了一批证券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至此,中国资本市场才初具框架。

中国的证券市场体系经过了10年的风雨,在这10年中,中国的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为中国的改革和开放起到的关键的作用。从证券市场来看,1991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仅有上市公司14家,市价总值109.19亿元。而到了2000年12月,投资者开户数目已经达到5800多万户,境内上市公司有1200多家,累计筹集资金将近5000亿元。另外,中国证券市场股票市值已达到4.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1991年的0.5%上升到51%。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亚洲甚至世界新兴市场中最活跃的市场之一。

1.4.2中国资本市场的不足

与国际上先期工业化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发展相比较,中国现行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与问题。简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资本市场总量规模偏小,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占全社会融资总量的大约1/10,而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国家的银行偿贷间接融资与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大约为1:1。

另外,资本市场内在结构不尽合理。例如,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大部分市值是被不能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而占据,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的比例大约为50%、30%、20%。流动性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大量的非流通股的存在,大大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流动和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第三,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运行秩序不很规范。由于法律环境、制度、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证券市场发展一直处于不很规范的状态,法律的不健全、制度的缺陷导致了诸如虚假财务报表,虚假上市、基金黑幕、大户操纵股价等一系列违规现象出现;由于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上市公司只注重筹资而淡化经营、出现了一批垃圾股。由于市场的退出机制不完善,致使市场投机气氛强烈,市场价格严重背离公司股票价值的情况比比皆是。

虽然中国资本市场存在以上缺陷,但是这些问题总的来讲是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其他国家在发展初期或多或少都曾经出现过这些问题。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发展中的资本市场,是新兴的资本市场,其中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充满着活力和生机。

二投资银行理论概述

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当中,投资银行应当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可以这样讲,没有投资银行的努力和创新就没有国际资本市场今日的繁荣。

2.1投资银行的定义

投资银行这个名字其实名不副实,它主要从事同证券相关的业务但并不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美国著名金融投资专家罗伯特·库恩根据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和趋势曾经对投资银行下过如下四个定义:

(1)任何经营华尔街金融业务的银行,都可以称为投资银行。这是对投资银行的最广义的定义,它不仅包括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甚至还包括保险公司和不动产公司。

(2)只有经营一部分或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才是投资银行。这是对投资银行的第二广义的定义。因此,证券包销、公司资本金筹措、兼并与收购,咨询服务、基金管理、风险投资及证券私募发行等都应当属于投资银行业务。而不动产经纪、保险、抵押等则不属于投资银行业务。

(3)更狭义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义仅包括某些资本市场业务,例如证券包销,兼并收购等,另外的资本市场业务,例如基金管理、风险投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工具的创新等则应该排除在外。

(4)最狭义也是最传统的投资银行的定义仅把在一级市场上承销证券、募集资本和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证券的金融机构当作是投资银行。这一定义排除了当前世界各国投资银行所现实经营着的许多业务,因而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国际投资银行界普遍认为,以上第二个观点最符合美国和现代世界投资银行的现实状况,目前是投资银行的最佳定义。

2.2投资银行业的发展简史

在国际投资银行发展历史当中,英国和美国的投资银行发展历程是最具特点的,其他国家投资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参照和模仿了它们模式,以下是欧美投资银行业发展的简单回顾。

2.2.1欧洲商人银行的发展

投资银行萌芽于欧洲,其雏形可以追溯到15世纪欧洲的商人银行。早在商业银行发展以前,一些欧洲商人就开始为他们自身和其他商人的短期债务进行融资,这一般是通过承兑贸易商人们的汇票对贸易商进行资金融通。由于这些金融业务是由商人提供的,因而这类银行就被称为商人银行。

欧洲的工业革命,扩大了商人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帮助公司筹集股本金,进行资产管理,协助公司融资,以及投资顾问等。20世纪以后,商人银行业务中的证券承销、证券自营、债券交易等业务的比重有所增大,而商人银行积极参与证券市场业务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在欧洲的商人银行业务中,英国是最发达的,它在世界上的地位仅次于美国,另外德国、瑞士等国的商人银行也比较发达。

2.2.2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

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历程并不很长,但其发展的速度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近几十年来,美国的投资银行在全球一直处于霸主地位。研究全球的投资银行业,最重要的就是研究美国的投资银行,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始于19世纪,但它真正连贯的历史应当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开始。

(1)《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以前的投资银行。

1929年以前,美国政府规定发行新证券的公司必须有中介人,而银行不能直接从事证券发行与承销,这种业务只能通过银行控股的证券业附属机构来进行。这一时期,所有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都从事证券(主要是公司债券)业务,这一阶段投资银行的最大特点就是混业经营,投资银行大多由商业银行所控制。由于混业经营,商业银行频频涉足于证券市场、参与证券投机,当时证券市场出现了大量违法行为例如:虚售(WashSales)、垄断(Corners)、大进大出(Churning)、联手操纵(Pools)等。这一切都为1929---1933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埋下了祸根。

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世界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危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下跌了82.5%,从892亿美元下跌到156亿美元。美国的银行界也受到了巨大冲击,1930-1933年美国共有7763家银行倒闭。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被用法律条文加以规范,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开始分业经营。许多大银行将两种业务分离开来,成立了专门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例如,摩根银行便分裂为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和J.P摩根。有些银行则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经营方向。例如,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成为专门的商业银行,而所罗门兄弟公司(SolomonBrother)、美里尔·林奇(MerrillLynch)和高盛(Gold-manSachs)等则选择了投资银行业务。

(2)70年资银行业务的拓宽。

在《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颁布以后,美国的投资银行业走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到1975年,美国政府取消了固定佣金制,各投资银行为竞争需要纷纷向客户提供佣金低廉的经纪人服务,并且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利率期货与期权交易。这些交易工具为投资银行抵御市场不确定性冲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投资银行掌握了回避市场风险的新工具后,将其业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如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这种业务使得抵押保证证券市场迅速崛起。

(3)80年代以后美国投资银行发展

80年代美国为了放松对市场和机构的管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如1980年颁布的《存款机构放松管制机构法》以及1989年颁布的《金融机构重组、复兴和强化法》,1983年实施了"证券交易委员会415条款"(SECRule415),这些对投资银行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美国投资银行业在80--90年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大量金融创新产品。8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结束后,美国的利率开始从历史最高水平回落,大量的新发行股票与债券充斥市场,出现了不够投资级的垃圾债券(JunkBond)。大量垃圾债券的发行给投资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并影响了美国投资银行的历程。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80年代以后,尤其是到了90年代,国际上投资银行业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是国际型大型投资银行机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银行重组大量出现、高科技发展带来投资银行业务的革命、创新业务大量涌现等等。

2.3投资银行的内部环境

2.3.1投资银行的组织形态

从组织形态上来看,国际投资银行一般由两种形态:一种是合伙人制;另一种是股份公司制。其中绝大多数国际投资银行采用的是后者。

投资银行的合伙人制可以追溯到15世纪欧洲的承兑贸易商号。这些家族经营的企业一代一代的继承,慢慢的由开始的独资性质变为数个继承人按份共有,成为合伙企业形式。早期的投资银行都采用了合伙人制。在世界上,比利时、丹麦等国的投资银行仅限于合伙人制,德国、荷兰的法律虽允许股份制,但其投资银行也只采用合伙人制。在美国的六大投资银行中,只有高盛仍采用合伙人制。到现在高盛已经有将近200个合伙人。

19世纪50年代,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公司立法开始兴起,到20世纪50年代趋于完善。投资银行以合伙人制向股份公司制组织形态过度。现代国际投资银行普遍采用股份制。美林于1971年完成了全部改制过程,1986年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也由合伙人制改为股份制。在新加坡、巴西等国现在只允许投资银行采用股份只形态,合伙制则被禁止。

2.3.2投资银行的经营模式

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各国对两者的处理也各不相同。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是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则采用混业经营模式。

1933年通过的《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在法律上确定了美国分业经营的基本模式。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实行分业管理。保证了美国金融与经济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持续发展。二战后,美国将其经济与金融体制移植到了日本,1948年日本《证券交易法》规定银行和信托机构不得经营投资银行业务,这类业务应该由证券公司从事,日本的证券公司其实就是专业投资银行。由于美国投资银行业在全球的霸主地位,许多国家在制定投资银行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上都沿用了美国模式。

混业经营在欧洲国家是比较多的,除德国以外,瑞士、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都采用了混业经营模式,又称全能银行制度(UniversalBankingSystem)。混业经营使得银行能够便利地进入各种金融市场,在这一点上混业有着分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混业经营的风险较大,需要更加健全的银行体制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的支持。

2.4投资银行业务

2.4.1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

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就是投资银行协助企业、公司和个人客户筹集资金,并且帮助客户交易证券。

(1).证券承销业务

证券承销是投资银行最原始的业务之一,最早的投资银行的业务收益主要就来自与证券的承销。在承销的过程中,投资银行起了极为关键的媒介作用。投资银行承销的证券范围很广,它不仅承销本国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政府部门所发行的债券,各种企业所发行的债券和股票,外国政府与外国公司发行的证券,甚至还承销国际金融机构,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等发行的证券。证券的承销分为公募和私募两种.投资银行承销证券由四种方式:(1)包销。(2)投标方式。(3)尽力推销。(4)赞助推销。投资银行的承销收益主要来自差价或叫毛利差额(Grossspreed)和佣金(Commission)。

(2).证券交易

投资银行参与二级市场证券交易主要有三个原因,同样,他们在二级市场扮演着做市商、经纪商、交易商的角色:

第一,在完成证券承销以后,投资银行有义务为该证券创造一个流动性较强的二级市场,以保持该种证券的流动性和价格稳定。一般在证券上市以后,承销商总是尽量使其市价稳定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就是投资银行在二级市场上的做市商业务。

另外,投资银行接受客户委托,按照客户的指令,促成客户所希望的交易,并据此收取一定的佣金,这就是投资银行的经纪收入。

第三,投资银行本身拥有大量的资产,并接受客户委托管理着大量的资产,只有通过选择、买入和管理证券组合,投资银行才能获得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另外,投资银行还在二级市场进行风险套利、无风险套利等业务活动。

(3).兼并收购业务

投资银行所支持的收购兼并活动,在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上都是最富有戏剧性,最引人入胜的。投资银行在收购和兼并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它不仅为猎手公司服务,也在为猎物公司服务:

首先,投资银行替猎手公司服务。替其物色收购对象,并加以分析。并且提出收购建议.提出令猎物公司的董事或大股东满意的收购条款和一个令人信服的收购财务计划,帮助猎手公司进行财务安排,以促成交易的完成。

投资银行同样也为猎物公司服务:判断猎手公司的收购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如果对方是敌意收购,则与猎物公司制定出防范被收购的策略,如果判断对方是非敌意收购,那么投资银行便以猎物公司的立场向猎手公司提出收购建议,并向猎物公司提出收购建议是否公平与合理及应否接纳对方建议的意见。

2.4.2投资银行的创新业务与延伸业务

随着投资银行竞争的逐渐加大,仅靠传统业务已经很难维持投资银行迅猛发展的需要,投资银行作为最活跃的金融部门,从70年代以来不断开拓创新业务,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既活跃了资本市场,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也为自己赚了巨额收益。

(1).财务顾问

财务顾问就是投资银行作为客户的金融顾问或经营管理顾问提供咨询,策划或运作,一般可分为三类:其一是按照公司、个人或政府的要求,对某个行业、某种产品、某种证券或某个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较为全面的、长期的决策参考资料。其二是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发生突变,使某些公司、企业遇到困难时,投资银行往往主动地或被邀请向有关公司、企业出谋划策,提出应变措施,诸如重新制定发展战略、重建财务制度、出售转让子公司等,化解这些公司、企业在突变事件中带来的压力与困难。其三是在公司兼并和收购的过程中,投资银行作为,帮助咨询,策划直到参与实际运作。从目前情况看,投资银行在第三类业务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是以项目的财产权益作借款保证责任的一种融资方式.从理论上讲,项目融资的贷款方主要看融资项目有无偿债能力,评估和保证的范围以项目为限。因此,一旦贷款发生风险,贷款方只能以项目的财产或收益作为追索的对象,不涉及其他财产和收益即要求项目公司、项目公司的股东或第三方(包括供应商、项目产品的购买者、政府机构等)做出某种保证或承诺,但这种保证和承诺仅仅停留在投资者将不会放弃投资项目,承诺某种支持或保证项目的收益的层次上。贷款方并不要求借款人提供金融机构提供的还款保证,更无须出具政府担保。借款方将项目资产和收益均抵押给贷款方。

由于项目融资无金融机构担保,也无政府担保,全靠项目投资者的信用和项目本身的前景,这样,仅从市场角度看起来不错的项目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投资银行的介入将有利于增加项目的可靠性,有利于争取到信用级别较高的投资者参加。运用项目融资的方式要订立一套严谨的合同来转移和分散风险,投资银行有各种专业人才,通晓项目所在地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惯例,能够尽力维护合同双方的利益,使合同得以顺利执行。投资银行还可以运用自己的各种渠道,为项目寻找合适的贷款人,也能为贷款方找到好项目。

(3).基金管理

投资基金是一种由众多不确定的投资者将不同的出资份额汇集起来,交由专业投资机构进行操作,所得收益由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享的投资工具。投资基金实行的是一种集合投资制度,集资的主要方式是向投资者发行股票或受益券,从而将分散的小额资金汇集为一较大的基金,然后加以投资运作。投资基金是一种复杂的投资制度。它强调分权,制衡。由于认购和赎回机制不同,投资基金分为封闭式与开放式两大类。投资基金是发达国家投资者常用的投资方式,投资银行作为发起人或基金经理人活跃在此领域。

(4).资产证券化

1970年由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担保发行的第一批公开交易的住宅抵押贷款债券可视为资产证券化的先驱。进入90年代以后,资产证券化开始从美国向世界扩张,从国内资金市场向国际资金市场延伸,由在岸市场向离岸市场扩展。所谓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与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筹资步同的新型融资方式。传统的证券融资方式是企业以自身产权为清偿基础,企业对债券本息及股票权益的偿付以公司全部法定财产为界。资产证券化虽然也采取证券的形式,但证券的发行依据不是公司全部法定财产而是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一部分资产,证券权益的偿还不是以公司财产为基础,而是仅以被证券化的资产为限。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与持有人在证券到期时可获得本金和利息的偿付,证券偿付资金来源于担保资产所创造的现金流量。如果担保资产违约拒付,资产证券的清偿也仅限于被证券化资产的数额,而金融资产的发起人或购买者无超过该资产限额的清偿义务。

(5).证券网上交易

随着INTERNET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线经纪和网上交易给传统的证券市场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证券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挑战.有报告预测网上证券交易商的资产从1999到2003年将增长7倍以上,从4150亿美元到30000亿美元。许多大型国际投资银行纷纷进入证券网上交易领域,并且出现了专门经营网上交易的经纪商。

(6)风险投资(创业投资)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也称创业投资,是由职业投资人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的一种股权资本;风险投资是由专业投资机构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评估和严格筛选,向有潜在发展前景的新创或市值被低估的公司、项目、产品注入资本,并运用科学管理方式增加风险资本的附加值。

风险投资公司曾为诸如微软、英特尔、康柏、戴尔、思科、太阳系统、联邦速递等公司提供了最初启动资本,这些公司都已在各自的行业中成为领先者。虽然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只有20年的时间,但国外的投资银行已经把它培育成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因为创业投资的大力帮助,全球的高科技产业以迅猛的速度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

以上简单介绍了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和部分的创新业务,其实在现代国际资本市场当中,投资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已经是日新月异,新的业务品种在不断的涌现,创新业务已经成为投资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资本市场的定义和特点范文3

【关键词】保险市场 资本市场 融合路径 影响

一、前言

在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保险资金运用多元化、保险证券化开发以及投资型保险产品等已经成为国际保险业发展的潮流。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保险市场的效率,增强偿付能力,进一步分散风险,有利于保险业的发展,而且还能为资本市场提供巨额资金的证券化工具,增加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促进资本市场的繁荣。如何遵循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和健全我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有效机制,实现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发展,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也成为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的路径

(一)保险资金运用

保险资金的多元化运用已经成为现阶段一种比较具有发展潜力的投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保险资金不仅能够将风险分摊,还能得到一定的损失补偿。保险资金主要分为资本金、借款以及保险基金三部分,其收益率、期限以及风险等情况主要根据资金的不同来源而决定。各国保险公司均在遵循流动性、收益性以及安全性等保险资金运用原则的基础上运作保险资金,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保险资金运用的过程中监管是其中的重点,一般都会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设定投资比例,然后将资金的运用渠道放宽,监管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确定资金运用的宽度以及深度两方面内容。虽然,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宽度以及深度都不够,但近年来的资金运用总量却在快速增长。

(二)保险证券化

保险证券化可以定义为:保险人或再保险人通过资本市场,创造和发行金融工具,将承保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的一种风险管理技术。保险证券化的其中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巨灾风险证券化,这是在全球金融创新的推动下应运而生的一种风险管理技术。所谓巨灾风险证券化就是指保险人可以对自己承保的巨灾风险进行处理,这种技术尽管具有再保险的风险转嫁的特点,但转嫁的方式和对象都有本质的不同。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繁荣与壮大,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从主观因素上分析,保险人的保险意识不断提高,在投资保险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偿付能力,还要考虑经营状况。虽然巨灾保险可以让受保人获取大量的资金补偿,但也要承担现金流失衡的风险,一旦保险人发生严重的意外事故或者是经历了重大自然灾害就会使其失去偿付能力,这一状况也同样影响着传统的再保险人。从客观因素上分析,随着自然环境的逐年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人们对保险的需求较大。所以,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将巨灾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积极促进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

(三)投资型保险产品

投资型保险产品最早产生于欧洲,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应用于众多国家,名称也各不相同,但将保单中的保障因素与投资因素相分离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其中保障因素主要是以保险精算作为基础的,只提供合同约定的风险保障权益;投资因素则根据保户意愿,依据共同基金的原理,由保险公司代为运作,保户承担投资风险。现阶段,投资型保险产品仍然活跃于各国金融市场之中,仍然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的投资型保险产品发展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距离,需要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状况,进行不断探索与完善。

三、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影响

要想促进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首先就要不断提高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管理水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只有在二者都发展较成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融合;其次,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二者的融合,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要正确对待融合过程中的问题,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解决,而且,由于融合的路径不同,融合发展的影响也会不同。

(一)对保险市场的影响

两个市场的融合对保险市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成熟、规范程度。如果成熟、规范程度较高,融合有利于保险公司进行以资产负债匹配为基础的投资组合管理,降低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收益并满足其流动性需求。依托于资本市场,保险公司可以开发更具竞争力的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满足投资者需要,开拓业务生存空间。显然,巨灾风险证券化以及保险公司上市等方式都可以扩大承保业务规模,提升整个保险市场的承保容量。通过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发展,保险产品改变了过去仅注重保障和储蓄的单调性,拓展了保险业的业务领域和竞争空间,引发了保险业一系列的金融创新。总之,适度的融合有助于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增强偿付能力。但也要注意加强风险管理,防止资本市场的风险传递到保险市场。

(二)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二者的融合对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在与保险市场融合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还能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提高市场效率,具体内容为:

1.扩大资本市场规模。保险资金数额巨大,而且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不仅可以作为参与二级市场流通的机构投资者,还可以作为发行股票与债券的筹资者。这样就可以从增加资金供给和刺激资本需求两方面扩大资本市场规模。

2.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之后,就是其中的机构投资者,必须要遵循资本市场原则。资本市场要想得到稳定发展,也需要借助保险市场这种长期、稳定、资金量大的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也是对其他市场资金的引导,客观上起到了稳定市场情绪的作用。目前沪深300市盈率已经很低,在亚洲(除日本外),A股已是最便宜的市场,对长期资金而言是很好的介入机会。

3.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提高市场效率。保险资金不仅可以刺激一级市场发展,还能活跃二级市场,提高资本流动性。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其长期、稳定具有负债特性的保险资金,追求相对稳定收益,客观上要求资本市场有对应的长期、收益稳定的资产工具。市场供求力量使债券品种不断完善,从而也促进了资本市场品种结构的完善。

(三)对投资者的影响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对投资者来说具有积极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保险资金的合理运用可以使保险费率适当降低,产品竞争力就会增强。投资者就可以在投入较低成本的情况下,获取相同的保障。多数投资者不选择重灾风险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而保险证券化的出现就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雄厚的资本市场给投资者提供了足够的投资信心。而且与传统保险产品相比,保险证券化产品独立性较强,可与多种投资进行灵活组合,这样不仅使投资选择变得丰富,还能有效降低投资风险。所以,保险证券化产品已经逐步成为投资者比较热衷的一种投资选择。

(四)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给国民经济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能够促进部分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原因:(1)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在融合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自身发展,有利于引导储蓄转化为保险、保险转化为投资或者是直接将储蓄转化为投资;(2)无论是投资比例还是品种都可以得到扩大,资金运用的收益率得到了明显提高,这样就可以促进资本边际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3)巨灾风险证券化是以资本市场为后盾的,这样不仅将减轻过重的财政负担,还能有效降低保险公司的破产率,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传统的金融制度与金融产品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够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所面临的竞争就在不断加剧。我国金融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状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竞争力。具体可以通过保险资金运用、保险证券化以及投资型保险产品等途径促进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华,张继华.基于协调的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对接模式研究[J].上海金融,2008(03).

[2]吴谋可.美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的启示[J].金融经济,2007(06).

[3]刘娜,李玲龙.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路径及影响研究[J].金融研究,2009(07).

[4]胡礼文,贺湘.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整合问题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01).

资本市场的定义和特点范文4

一、热门争议

争议一: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

通过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企业集团确实存在内部资本市场,并通过它进行投融资活动,然而内部资本市场是存在于企业内部还是可以延伸到企业边界之外,至今未得到统一的结论。

内部资本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研究其与企业边界大小的问题就是研究内部资本市场能在多大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资源的问题。早期,很多学者从内部资本市场边界出发来研究企业边界问题。Alchian和Williamson在研究M型企业组织及内部管理过程中最早提出企业存在内部资本市场,在企业内部拥有剩余控制权的总部会对集团内的各分部进行资源配置,有效地降低了各种交易活动的成本,并逐渐取代外部资本市场而存在于企业边界之内。然而,随着企业集团经营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各经济组织之间交易的错综复杂化,研究表明,内部资本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其边界并不仅仅存在于企业边界之内,而是由企业剩余控制权的作用范围所决定,该范围内资本运作的所有主体形成的整体就是内部资本市场的边界,企业边界本质上取决于其生产活动的范围,内部资本市场可以依附于企业组织,但当剩余控制权突破了单个企业范围之后,内部资本市场也可以衍生到企业之外。企业边界与内部资本市场边界概念相似,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认为内部资本市场是相对于外部资本市场而言的,它存在于集团内部并通过总部对企业内部资本的统一调配来实现降低交易成本、缓解融资约束、弥补外部资本市场不足等问题的一种有效机制,也是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争议二: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是企业对内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效率,它不像外部资本市场可以利用特定的指标来测量效率,所以由于运用的分析方法、测量模型的差别,学者们对此各执一词,形成了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的有效论和无效论两种结果,到目前为止学者们采用最主要的测量模型发展过程包括:

一是相对价值增加法。Scharfstein(1997)提出运用企业相对价值增加法来计算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用Q反映投资机会,用市场价值的大小反映投资者对该行业的预期。

BA表示资产的账目价值;(qj-q)表示部门j的投资机会与企业平均投资机会之间的关系,用来鉴别投资机会高于平均水平的分部; 专业化企业的资产加权平均支出与资产的比率;ωj表示部门j的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率。当分部j的投资机会多,被给予较多的资金支持时,RVA为正值,则内部资本市场有效。

二是Q敏感性法。通过对相对价值增加法的改进,用内部标准计算资金流向,用收入作为计算Q敏感系数的权数,Peyer和Shivdasani(2001)提出运用部门Q值的敏感性法来计算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Sj表示分部j的销售收入;FS是企业的销售总收入;FCE是企业的资本支出;( )j-( )表示企业的资金流向,当其与(qj-q)符号相同时,QS为正值,表示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有效。

三是现金流敏感性法。Masksimovic和Phillips(2002)提出用部门的现金流敏感性法来计算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与上一种方法类似,仅用()代替了(qj-q)来表示分部j的现金流比率与企业平均比率之间的关系。当二者符号相同时,CSI结果为正,则表示内部资本市场有效。

基于上期资产回报率的现金流敏感系数法。王峰娟和谢志华(2010)通过已有的测量模型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引入时间滞后因子,用资产回报率代替收入回报率,提出了用基于上期资产回报率的现金流敏感系数(CSFa)来测量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资本市场的定义和特点范文5

【关键词】资本市场 OTC市场。

一、我国的OTC市场的发展。

场外交易(Over—TheCounter,OTC)市场一词来源于美国早期的股票和债券交易,因其主要在银行柜台交易而得名,又名店头市场。

我国长期以来对场外交易市场没有严格统一的定义,本文内的场外交易市场(简称OTC市场)指我国大陆内除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外的各类证券交易市场的总称。相对于场内交易而言,场外交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场外交易不是通过集中的交易场所进行,是通过面对面,或通过电话、电传,或通过经纪人的中介分散地达成的交易。而场内交易是在交易所的交易大厅内集中交易的。

第二,场外交易不是以自动撮合的方式成交。而交易所采用集中竞价、自动撮合的方式成交。

第三,场外交易在交易前知道交易的对方。而交易所的交易不知道交易对方是谁,在交割和精算时,交易所作为交易的对方出现。

第四,场外交易的双方可以就交易条件进行讨价还价。进行证券场外交易时,交易双方可以就交易价格、交割时间、付款时间等交易条件进行讨价还价。而进行场内交易时,交易双方发出的交易指令一般不能更改,交易双方更不能进行讨价还价。

而目前存在的自动报价系统虽然把分散的投资者集中起来,但其交易机制仍不同于交易所的交易。自动报价系统只提供证券的报价,并不从事实际的证券交易,客户通过计算机终端取得交易的信息,然后用电话通知在不同地方的交易商协会会员公司进行有关交易。因此,自动报价系统仍属于场外市场的范畴,实际上是典型的现代意义的场外市场。

二、推进中国OTC市场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有利于满足资本市场上资金供求双方的多层次化的要求。从资金需求方来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规模的、不同风险状况的企业对股权融资的需求不尽相同。对于大规模、稳健型、成熟性强的公司,由于其发展历史相对较长、业绩稳定、经营稳健,可能吸引大批投资者来购买它的股票;但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创业阶段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由于其规模小、产品不够成熟、风险性大,通过主板市场进行融资是不现实的。但受诸多因素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出现了高度集中化的倾向,交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排斥一部分融资者而向具有优势的融资者倾斜。特别是在为国企服务的主导思想下,市场必定只会为大企业服务而将众多的中小企业排斥在外。目前还在建设中的二板市场虽然增加了交易层次,但其附属于交易所的性质决定了其满足融资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从而造成了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困难。

2、有利于提供优化准入机制和退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筛选机制。一方面,在下一级市场上挂牌交易的企业经过培育,将会有优秀企业脱颖而出,从而进入上一级市场交易;另一方面,对于长期经营不善,已不符合某一层次挂牌标准的企业,则通过退出机制,退出到下一级市场交易。这样形成一种优胜劣汰机制,既有利于保证挂牌公司的质量与其所在市场层次相对应,又能促进上市公司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具体操作中,OTC市场可以承接从主板退市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成为一上市公司必要的缓冲地带,使主板市场的投资者有一个退出的机会;其次,具备一定条件但尚未达到上市要求的中小企业的股票也可在OTC市场流通,一旦达到上市标准即可升级进入场内交易市场交易,作为未达到上市要求公司上市的热身区。正样,目前以沪深主板、筹建中的创业板为场内交易市场,加上OTC市场——包括一级半市场、柜台交易市场及产权交易市场,就可以形成我国多层次的证券交易市场体系。

3、有利于防范和化解我国的金融风险。直接融资有利于分散融资风险,能有效地避免风险向金融系统集中,从而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从国外经验看,在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一旦经济实体发生严重问题,就会导致大量银行坏账,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往往将经济拖入长期不振的境地。当前,中国的融资结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例还较低。因此,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通过改善上市公司质量、满足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吸引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额度,从而降低金融风险。而且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规模的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会逐步形成风险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的子市场,风险承担主体呈现多元化,有利于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

4、OTC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通过公开的OTC市场,社会资源朝发展最快的部门聚集,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目前产权交易中存在的黑箱操作、灰色交易等问题,通过市场竞争,真正选择经营好、业绩优的公司上市,有效实现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同时更有利于市场投资观念的培养。增加了新的投资场所和品种,促进国内资产证券化。为广大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投资场所和众多的投资品种,可以有效提高大批民间资本的利用效率,而不是在银行里闲置。因此,发展我国OTC市场也必然促进我国居民资产证券化。从国外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看,资产证券化能够使经济健康合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我国OTC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0,(01)。

资本市场的定义和特点范文6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简称EMH)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简称CAPM)是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基石,在会计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市场有效性研究

(一)有效市场假说(EMH)

有效市场假说(EMH)是由芝加哥大学教授尤金.法玛(EugeneFama)于1970年提出的,后成为理财学中的著名假说。该假说认为,相关的信息如果不受扭曲且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市场就是有效的。根据法玛的定义,有效市场是满足如下条件的证券市场:1.投资者都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力图获得更高报酬;2.证券价格对新的市场信息的反应迅速而准确,证券价格能完全反应全部信息;3.市场竞争使证券价格从旧的均衡过度到新的均衡,而与新信息相应的价格变动是相互独立的或称随机的。因此,有效市场假说又称随机漫步理论。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在有效市场中不存在非正常收益。有效市场假说的一个最主要的推论就是,任何战胜市场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因为股票的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可能的信息,包括所有公开的公共信息和未公开的私人信息,在股票价格对信息的迅速反应下,不可能存在任何高出正常收益的机会。

上世纪60年代早期的会计研究中隐含着一个共同的假说,即会计报告是获取公司信息的惟一来源。由于经营者具有选择会计程序的灵活性,能够随心所欲地报告公司的经营业绩,从而欺诈市场。这样一来,股票市场不仅无法对高效率和低效率的公司加以区分,而且无法对不同的股票进行合理定价。因此,会计盈利无法计量公司的价值变化,股票价格不能成为资源配置的正确信号。进一步可以推论为:当时的会计规范体系毫无价值可言,因为对于股票市场而言,会计收益是一个会计循环的最有意义的结果。EMH认为“惟一来源”假设不成立,如果会计收益和股票价格之间存在着实证性联系,那么即使不是按照经济学定义的收益进行计量的会计收益也将是十分有用的。这说明会计收益的披露对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是有意义的。EMH驳斥了当时甚嚣尘上的会计收益无用论,维护了当时会计规范体系在证券市场中的地位,从而也显示了实证会计研究的意义,促进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

根据价格对信息的灵敏程度,有效市场被分为三类:弱势有效市场,价格凝聚了所有的历史信息;次强势有效市场,价格反应历史和当前所有公布于众的信息;强势有效市场,价格反应了历史的、当前的和内在的所有信息。在这三种市场水平中投资者都无法利用相应的信息获得超常利润。EMH本质上是要探讨价格对相关信息的反应程度和速度。如果市场中相关信息能够立即并充分地反应在价格中,则市场有效率,效率越高,价格对信息的反应速度就越快。一般而言,研究证据往往与次强势假说相一致,研究者普遍认为次强势假说具有描述性。通常,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无条件引证都是次强势假说。

由以上对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市场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投资者是否理性;投资者获得信息的能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以及市场透明度。

(二)我国市场有效性分析

由于确立模型时严格的条件限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难以符合,模型的运用结果也就难以让人心悦诚服。EMH隐含的假设前提是:市场是一个无摩擦的、完备的竞争性市场;投资者可免费不断获得有关信息且对价格有理性地、相同地估计,密切注意市场不断恰当地调整自己的证券组合。但是,现实经济复杂多变,与严格的理论前提相去甚远,美国市场出现了很多有效市场的悖例,如收益率的尖峰和胖尾、元月效应、小公司效应、低市盈率效应、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等等。我国市场上也有类似的情形。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达不到有效市场的要求,属于非完全有效市场。这主要是因为:

1.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性效应十分明显,资本市场过度行政化、过度投机化,非会计性信息对市场的影响较大。

2.目前我国的会计监督机制尚不完善。由于各种非会计规范因素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数据存在相当程度的失真,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差。

在我国,提高市场化程度、加强投资者教育、完善信息披露规范、改善公司治理等都是改进资本市场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价格对信息快速、正确反应”隐含了这样一个重要命题:已知的信息对获利没有价值。为检验这个命题,需要定义“已知信息”和“获利”。第一个定义相对直接,但是第二个定义有争议。因为在金融中,“获利”表示调险后的超额回报率,因此需要一个定义风险和收益率之间关系的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模型,市场有效性的检验对风险/收益率模型存在着巨大的依赖性,对已有信息交易获得的超额回报率可以解释为承担了更大的风险才形成的。

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夏普于上世纪60年代在马克威茨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CAPM,将金融资产的宏观分析引到了对其市场价格形成的微观分析中。该模型主要分析预期收益和市场风险之间的关系,并被用来解释证券资产价格、风险与报酬在市场上的确立问题。该模型不仅适合于组合证券分析,而且适应于单只股票分析。它既包含了金融投资,也包含了物质投资,对计算投资收益、控制投资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被广泛应用在分析、预测某种证券的价格与整个市场的关系等方面。“CAPM被认为是金融市场现代价格理论的脊梁骨”,是现资理论的核心,并奠定了夏普作为金融思想巨人的地位。

CAPM是一种在资本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下的价格决定模型。资本市场均衡指的是该市场中每一证券的需求量等于其供给量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此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在该种状态下,每一种证券的期望收益率都等于其必要报酬率。虽然它由于假设条件的非现实性而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质疑,但到目前为止,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仍然是衡量其他风险收益模型的标准。除了在资本市场和公司财务理论中的广泛应用之外,这个模型本身也有着诸多的优点:简单、直观、并且有较强的可检验性。

(一)CAPM的三大假设

1.均值――方差假设

(1)投资者通过考查一段时间内的证券组合的预期收益率和标准差来评价证券组合。

(2)若标准差及其他方面等同,投资者将选择具有较高收益率的一种证券组合;若预期收益率及其他方面等同,投资者将选择具有较低标准差的一种证券组合。

该假设需满足的条件:投资组合收益的概率分布都是正态分布,因为:正态分布可由期望和方差精确描述,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

2.投资者一致性假设

(1)投资者计划的投资时点和投资期限相同。

(2)组成各个投资者的组合的证券数目相同。

(3)投资者具有齐次预期,即他们对证券的预期收益率、标准差、协方差看法一致,保证市场有效边界只有一个。

(4)导致投资者在有效边界上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的原因只是他们的风险偏好不同。

3.完全市场假设

(1)单一资产无限可分,即投资者能按任意数量比例来选择购买他所期望的资产。

(2)投资者可以同样的无风险利率贷出或借入货币。

(3)对所有投资者来说,无风险利率是等同的。

(4)税收和交易成本不予考虑。

(5)投资者可以免费或不断地获得有关信息。

(二)CAPM的简化表示

在这些假设条件下,经过一系列推导,模型可以用下式简明地表示出来:

E(ri)=rf + [E (rm) - rf]βi

其中,E(ri)表示资产i的期望收益率;rf表示市场的无风险利率;E (rm)表示市场组合的预期报酬率;[E (rm) - rf]就是单位风险价格,它对于所有资产而言都一样; βi表示资产i的风险水平,它由资产本身的特点决定。因为证券市场上资产组合的预期报酬大于无风险报酬率,所以资产i的风险水平越高,该资产的报酬率也就越大。每种风险水平的资产都有一个不同的预期报酬率与之对应。如果无风险报酬率和公司的预期报酬率保持不变,公司价值可表现为:

V=

其中,CF 表示公司在时期t的预期现金流量。实际上,在这一模型里,公司的市场价值就是预期未来全部现金流的现值总和。

(三)CAPM与会计信息

CAPM根据证券市场针对特定现金流量的风险所要求的预期现金流量及其预期报酬率对资产进行计价。从实证角度看,预期盈利可以与现金流量联系起来,企业本期的会计盈利能够传递企业当前现金流量以及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当会计盈利的差异意味着现金流量的差异时,企业的市场价值随着会计盈利现值的变化而变化。除了提供预期现金流量的信息外,会计数据还提供资产预期报酬率的信息。预期报酬率取决于资产风险,而风险与会计信息密切相关,因为从实证角度看,会计比率可用来代表风险,可以利用会计比率作为风险计量指标。会计盈余与企业市场价值的联系促使人们研究盈余宣布时股票价格报酬率的变化。依据有效市场理论,会计信息公开后就不能赚取非正常报酬,否则会计信息就是不相关的,这又促使人们研究会计盈余信息的相关性。

三、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准确性

(一)会计准确性

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时效性极强的信息商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理人员的评价、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估、政府对企业的微观管理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状况,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然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现象却大量存在,其数量之多、危害之大令投资者震惊,其对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地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已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由于管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其真实性现可得到较好的保证,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限于财务会计信息。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指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盈利能力、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要求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一定要严格按照公认的会计原则处理。也就是说,会计可靠性包括会计活动过程的准确性和会计报告结果的可靠性,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需要企业、政府、监管者、中介机构及其他利益团体的积极配合与共同努力。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状况是资本市场有效性的一个基础性影响因素,两者存在较大的相关性。一般来讲,会计信息越准确越可靠、信息披露越完善越规范,越会促进和推动证券市场效率性的提高。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弱势有效阶段,因此,必须尽快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以维护投资者的信心,促进资本市场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有:

1.经营者的道德和公司文化;2.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和有效性;3.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4.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建设;5.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6.审计机构的客观性和独立程度;7.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

(三)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准确性的建议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还存在着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等现象,在客观上会促使上市公司操纵利润,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提高会计的可靠性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同时加强外部监管和违规惩罚的力度。

1.改善公司治理,实现股权结构的合理化。一方面要防止“内部人控制”;另一方面要抑制大股东的“掠夺”,建立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机制,做到控股股东和上市公司在人员、资产、财务、业务、机构等方面真正分离。只有这样,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健全合理,会计信息的生成、提供才不会轻易地受制于关键人和内部人。

2.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产权是企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的基本条件,只有产权明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产权不明晰的企业,权力让渡不规范,不仅不能显著降低会计信息交换中的交易费用,而且会阻碍企业按市场规律实施企业行为,使企业不能向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真正有用的会计信息。

3.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和审计机构的监管力度。监管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主席戈特利登先生指出: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发展,90%取决于有效的监管。张咏平先生认为,中国股市存在那么多涉嫌违法违规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监管不及时、不到位有关。

4.重视并强化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的道德建设。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职业操守教育,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培养诚实守信、客观公正、透明经营的社会氛围。

5.加大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宣传、推广力度,缩小会计制度的选择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