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本市场主要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本市场主要特点范文1
关键词:风险投资;科技银行;资本市场;电子元件
科技创新包括3个部分:①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原始性知识创新;②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再创新;③使各类相关技术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以及产业的集成创新。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与高校和独立的科研机构不同,企业的创新活动更加接近生产领域,更加有利于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而创新型小企业是其中极为活跃的力量。目前,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小企业的发展,将它们视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美国有70%以上的专利是由小企业发明的,小企业的平均创新能力是大型企业的2倍以上。在我国,小企业提供了全国60%以上的发明专利、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和源泉。资本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融资问题是科技产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其他例如人才引进、市场化和产业化等问题的本质都可以归结为融资问题。企业在科技创新各环节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及时、持续和稳定的资本来源成了决定企业成败的核心关键,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其高成长性决定了它对资本的大量需求。而资本的供给涉及到整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成熟发达的金融体系为科技型企业由小到大发展的过程提供了高效的资本支持。总体而言,在企业科技创新的各个阶段,科技创新与资本之间存在着一个动态的交互过程。从实践规律看,在种子期的种子资本主要用于研发人员的工资支出,以及创新产品商品化所需要的资金。随着创新有了成型的产品和明确的市场后,创新就进入了创业期。此时,需要导入资本用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平稳过渡到成长期后,需要成长资本来开拓市场,逐渐地形成自身的市场定位。当企业进入扩张期时,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地位,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企业就需要发展资本助力企业扩张。最终,企业进入到成熟期,整体运营稳定,利润较好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能够收回前期的投资,就要进行资本回收。如果企业进入衰退期,则需要及时地退出资本来规避风险。由此可见,资本对科技创新至关重要,没有资本的支撑,科技创新就不能成功转化为生产力;没有资本的支撑,科技创新就无法推动科技型企业的转型升级;没有资本的支撑,科技创新就不能带动经济的腾飞。
1硅谷科技创新的现状
硅谷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高科技园区,其主导产业包括计算机和通讯硬件、电子元件、软件、创意和创新服务业等。在硅谷这个面积约为19000km2的小区域里,诺贝尔奖获得者总数达到50多名,比美国之外的任何国家都多。硅谷有包括苹果、谷歌和facebook等众多明星科技企业,是全球创新、科技和新行业创业的聚集地。在这片区域仅仅居住着700万人,但是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科技公司却超过150家。硅谷的人口不到美国全国的1%,2015年GDP达9074亿美元,占2015年美国GDP的5.05%.硅谷注册专利数每年不断增加,2014年达到19414件(2012年为15065件,2013年则达到16975件)。2014年专利占最大比例(40.5%)的是数据处理、信息存储和计算机,通讯领域也有较大占比(25.6%)。对比2009年数据,硅谷地区在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信息存储领域获得的专利数实现翻倍,在2014年达到7857件,硅谷注册专利数占美国总数比重达到15%.硅谷的成功必然与其科技创新的成果密不可分,硅谷从原来美国一个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蜕变成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科技创新的中心,在这一过程中,硅谷优良的金融资本体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技创新企业从种子期到发展期再到成熟期的整个过程,硅谷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本环境支持。在种子期有众多的风险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在扩张期有硅谷银行提供不同期限的贷款保驾护航,在成熟期有以达斯达克为代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企业上市和风险资本退出提供平台。硅谷作为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科技创新园区,其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科技银行体系,以及高度成熟的风险投资网络,为科技创新铺平了道路。优良的资本环境有效地将投资和科技生产力转化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成熟的风险投资网络
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发展迅速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投资。风险投资与科技创新是相互支撑的,没有风险投资的支撑,科技创新不能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没有优良的科技项目的支撑,风险投资行业也不能实现稳健、快速的发展。同时,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金融支持手段,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从而能够激励社会资本也以同样的模式来运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硅谷科技创新公司电动汽车特斯拉在创建初期,其联合创始人计划从ACPropulsion公司获得Tzero车型的技术授权,然后用莲花Elise跑车的底盘作为车身一部分,不经过经销商直接面向消费者直销。基于这些初步计划,特斯拉开始寻找风险投资。在得到指南针技术伙伴公司和SDL风司的支持后,仍有700万美元的资金缺口需要填补,特斯拉才能造出第一辆原型车。而这时,马斯克以650万美元的资本注入成为特斯拉最大的持股人和董事长,马斯克的天使投资给特斯拉带来的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科技与风险投资的深度交互和融合,为培育和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灌注了不竭的动力,从而为激活消费、创造需求、引导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风险投资有助于科技型企业的增长,风险投资是硅谷成功的经济引擎。风险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机构深植于硅谷,他们在硅谷比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要更加深入和富有。几乎所有1960年以后在硅谷成立的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都有风险投资的支持,只有少数例外。根据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统计,2015年,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几乎都在硅谷,硅谷占了风险投资资金很大比例。如表1所示,硅谷占2015年度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46.4%,甚至多于排名其后的3个地区的总数。硅谷吸引的风险投资金额每年都在增长,2015年投向硅谷的风险投资金额达到133.4亿美元。在2015年,硅谷风险投资金额分别占到加州和美国的73%和42%.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合作是硅谷的标志,这也是硅谷成功的原因之一。风险投资家和风险投资机构都经历过硅谷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历程。因此,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高度相连的互联网络。由于风险投资公司经常与其他公司一起投资于相同的初创公司,所以,其依赖于彼此的成功。硅谷的风险投资行业不是在投资一家公司,而是在投资整个硅谷。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都有很强的技术能力,这种能力或直接来自其合作伙伴,或间接来自其顾问队伍。针对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或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项目,风险投资及其管理团队追求通过加强针对性来提高风险投资管理的有效性。随着科技创新项目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风险投资管理,而科技型企业能够按照风险投资管理的要求,逐步规范科技创新活动,并随着风险投资管理的深入,最终能有效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成果水平。风险投资家培育初创公司,打造其管理结构,并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提供指导,它们依靠高科技专家和知识型员工组成的非正式关系网络为硅谷的科技型企业在初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并为硅谷科技创新生态圈注入了活力。
3独特的科技银行体系
科技银行是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起来,围绕创新型企业、高技术企业和创投企业、创投项目等较为独特的发展周期和需求特点服务的专业性银行金融机构的统称。硅谷银行是美国最成功的科技银行,占据了美国创业风险贷款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对美国科技银行的研究其实主要就是对硅谷银行的研究。因此,本部分主要通过研究硅谷银行来探讨美国科技银行对硅谷科技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国硅谷银行目前是一家专为科技型创业企业、创业投资机构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控股集团。在全球拥有33个办事处、3家国际分公司,为全球3万多家科技型企业以及550多家创业投资和私募基金公司提供了服务,提供了26亿美元的贷款,并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在科技银行中最成功的当属美国硅谷银行,其主要特点包括:①专业精确的定位;②分阶段为企业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③债权与股权的结合;④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结合。硅谷银行的核心定位就是具有风险投资支持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因为硅谷银行目前是多达2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的股东或合伙人,这层特殊的战略合作关系使硅谷银行能够获取一手资料并对申请贷款的企业的情况十分了解,这大大降低由于科技型企业创业初期模糊的盈利模式导致的高风险。硅谷银行采用的是较高利率与期权收益结合的模式。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较高,根据“风险收益配比”原则,科技银行所索取的贷款利率也较高。而硅谷银行针对科技型企业的创业贷款收取比基准利率还要高的利率。硅谷银行既以高于市场一般借贷的利息将资金借出,又同时与创业企业签订协议,获得创业企业的部分股权或直接认购股权。此外,硅谷银行也会将资金投到风险投资公司,并由风险投资公司另行投资,取得回报再将资金回流,这样硅谷银行不会与科技型创业企业有直接的交集,这种间接投资的模式与常规的直接投资结合,能有效控制风险。硅谷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本保证。在第一阶段,即加速器时期,企业处在初创期,还处在产品研发阶段,企业亟需资金来完成前期建设。在这一阶段,硅谷银行主要为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牵线搭桥,使其能顺利地得到风险投资;第二阶段是成长期阶段,此时企业处于发展壮大阶段,这时硅谷银行主要为创业企业提供各种个性化的贷款方案,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第三阶段是成熟期阶段,此时企业已经成熟,硅谷银行主要为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证券服务,为企业的上市或并购和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咨询服务。科技型企业不但能够从硅谷银行获得资本支持,并且可以通过硅谷银行获得关于企业发展各方面的咨询服务,可以说硅谷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完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从而为硅谷科技创新企业的壮大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4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使知识资本或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成为可能,因为资本市场能够帮助建立有效的股权激励机制,以此来激励科技和管理人员,并吸引优秀人才,而科技创新的源动力就是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所以,高效的资本市场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同时,资本市场能够推动科技创新的产业化。此外,资本市场也是风险资本自由进入和退出科技型企业的重要载体。在美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有以纽交所为代表的主板市场、以纳斯达克为核心的二板市场、包括场外电子柜台交易市场(OTCBB)和场内交易市场的三板市场,以及四板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硅谷科技创新的成功离不开美国高度成熟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纽约证券交易所为主的主板市场,为硅谷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壮大铺下了坚实的金融基础。专门针对科技型企业的纳斯达克市场,市场内部进一步区分为4个层次:①纳斯达克全国性市场,在全国性市场上交易的股票需要符合较严格的上市要求,其目的是要在纳斯达克市场中建立一个最高上市标准的市场与纽约证券交易所竞争。②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属于第二层次,上市标准较低,没有业绩要求。纳斯达克市场因其上市条件相对宽松,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创业者,为科技型企业在发展期和成熟期的融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鼓励风险投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纳斯达克市场为硅谷公司上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硅谷科技型企业的发展。③场外电子柜台交易市场(OTCBB)是全美证券商协会管理的一个电子报价系统。OTCBB为处于研发期和种子期,达不到主板市场和纳斯达克上市条件,但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股权交易。基础层次的OTCBB是支撑硅谷科技创新的重要根基,也是大量创投项目从成熟的企业退出创投资金的主要渠道。美国OTCBB可以说是纳斯达克的预备板,大量风险科技项目首先在此市场经受考验。美国庞大的OTCBB的证券数量约占全美证券交易量的3/4,是世界上最大的场外股票证券交易市场。这就为硅谷的科技型企业在初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科技型企业股票的流动性,还改善了科技型企业的融资环境。④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指的是地方柜台交易市场,地方柜台交易市场在各个地区独立运行,并且通过当地的经纪人进行柜台交易。这个市场一般是为州内的中小型公司发行小额股票。四板市场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充裕和优质的资金。美国资本市场体系庞大、功能完备、层次多样,既有统一、集中的全国性市场,又有区域性的、小型地方交易市场,使得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企业都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获得发展的机会,这无疑有力地推动了硅谷科技创新的发展。对于硅谷的科技型企业而言,美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主要为企业成熟期的上市以及风险资本的退出提供了平台,使资本在科技创新的后期能够平稳地着陆并构成一个资本的良性循环。
5启示
硅谷的成功与其科技创新的进程是紧密相连的,而硅谷高度成熟的风险投资网络主要为科技型企业在种子期的发展提供支持,使其获得足够的资金来完成产品的研发,主要特点是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合作,共同打造了硅谷科技创新的生态圈。科技银行体系主要为科技型企业在扩张期的发展,提供不同期限的贷款,使企业在拓展业务,扩大市场的阶段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不仅如此,无论是风险投资公司,还是科技银行,它们的职责和功能都已经覆盖了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从种子期到扩张期,再到成熟期,都给予企业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包括管理、研发、财务等一系列企业发展有关的核心问题。由此可见,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和硅谷银行在为企业提供资本支持的同时,担当了重要咨询公司的功能。科技型企业因此能够逐渐规范其发展模式,从而有效地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成果水平。而美国整体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主要是为科技型企业在成熟期资本的退出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与为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硅谷科技创新的资本路径从风险投资和硅谷银行到多层次资本市场,与科技型企业共同构成了一个科技创新生态圈。
参考文献:
[1]周中明.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2016(11).
[2]厉无畏.创新金融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J].上海经济,2015(10).
[3]杜晶晶.中国风险投资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4]吕克斐.美国硅谷创新创业新动向——《2015硅谷指数》解读[J].今日科技,2015(02).
[5]胡颖珺.科技金融的苏州模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6]高山.我国科技银行发展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5).
[7]朱鸿鸣,赵昌文,姚露,等.中美科技银行比较研究——兼论如何发展我国的科技银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0).
[8]邓天佐.“十二五”我国科技金融发展若干问题[J].中国科技投资,2011(12).
[9]刘文娟.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国际比较与经验总结[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10]黄丙志,石良平.上海近期发展风险资本市场支撑科技创新的政策路径[J].上海金融,2008(03).
[11]于春红.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12]孙金梅.我国中小企业技术集成创新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13]王星星.浅析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经济师,2006(03).
[14]高波.风险投资溢出效应:一个分析框架[J].南京大学学报,2003(04).
资本市场主要特点范文2
关键词:中小企业;筹资;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谈中小企业筹资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收录日期:2013年7月1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成分多元化使中小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筹资难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严重阻碍了其健康发展。分析原因,制定有效对策解决中小企业筹资难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现代化不可能消除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生产的大型化、集中化和分散化是现实经济中并行不悖的新趋势。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一批企业通过扩张、兼并、收购形成规模巨大的企业集团;另一方面大量中小企业也蓬勃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地位。
第一,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力量。企业规模的大小,是由技术装备、产业特征和市场需求等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企业规模既不是越大越先进,也不是越小越经济,而是要受市场竞争的最终裁定。经济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大小企业并存,并表现为金字塔形,塔尖是为数不多的大企业,塔基则是为数众多的中型企业和小企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蓬勃发展,截至2011年9月底,全国工商登记的中小企业从数量上说已达到42,000万户,其中小企业达10,900万户,个体工商户达3,440万户,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国50%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讲,具有经济发展推进器和社会政治稳定器的作用。
第二,中小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经济作用之一。中小企业通过两种方式促进从业人员的增加:第一种是靠中小企业的新建;第二种是靠企业新建后的扩张。中小企业能灵活地组织和吸收不同素质的劳动力就业,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因而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三,中小企业是大企业发展的依托。随着产业分工和专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在生产领域,中小企业可以对大企业所需原材料进行开发和初加工,可以为大企业分散加工零部件,可以对大企业大批量产出的一次性产品进行小批量的二次加工使产品适销对路,与大企业协作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试验。
第四,中小企业是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是通过各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来实现的。中小企业的新陈代谢,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越性。同时,中小企业在转变生产方向和更新换代方面有较大的灵活性,更贴近消费者,能更快地接收市场信息,调整经济方向、形式和力度。同为市场主体,如果说大企业是实力所在,那么,中小企业则是活力所在。
第五,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优势。中小企业的领导层往往比较精干,内部交流渠道比大企业畅通,开发成本比大企业低,通过研究开发及生产和营销上的相互结合,能更容易地克服内部交流和文化差异上的障碍,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创新决策;中小企业宽松的管理环境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展开。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经常得益于大企业溢出的科研人员。中小企业把创新作为竞争战略的核心,而大企业对科研人员的重视则体现在把他们调到管理层去。大企业对一些小的创新不太重视,而小企业往往对这些创新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另一方面,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大企业往往反应迟缓,即使拥有先进的工艺技术也未必应用,中小企业则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只要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就会毫不犹豫地采用。因此,中小企业创新在量和质上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的活跃因素,在其国民经济发展中都具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中小企业筹资困难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
1、企业资产及信用状况不佳。目前,以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为前提未建立,不具备信用贷款的基础。为防范金融风险,银行转向以企业资产信用为前提的贷款方式也就具有客观的必然性。近几年金融系统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方式进行了重大调整,由于过去基本上是信用贷款改为抵押和担保贷款,银行的贷款审查主要注重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记录考察分析,对企业的资信评级也普遍存在关注企业资产规模的倾向,通常物力资源有限,资产数额较小,也不具备良好的历史经营业绩记录和银行认可的担保和抵押的企业,在资信评级中一般不能获得较高的等级。
2、中小企业信誉等级普遍不高,不注意自身形象。据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有50%以上财务制度不健全,信誉等级60%以上都是3B或3B以下,抵御风险能力不强。更有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逃债、偷税、漏税,使得其信用度大大降低。这样,大量的信用贷款就很难投入到中小企业,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
3、财务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财务核算水分较大。银行是否发放贷款必须是以企业真实情况为前提,以控制新增贷款风险。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有关部门的严格管理,内部管理不规范,特别是在财务核算方面随意性大,普遍存在财务不真实的问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难以把握。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小企业缺乏合格的财务人员;二是财务制度缺乏,财务开支盲目性较大;三是财务核算质量低下。大部分中小企业并不是按成本核算制度进行科学核算,而是进行简单的归类和汇总。账表上反映的情况与真实情况差距较大;四是一些中小企业有意隐瞒真实资产负债和经营情况。银行在贷款前调查和贷后检查时难以摸清其真实情况。而且在目前各金融机构普遍实行贷款终身责任制的情况下,银行信贷人员由于无法全面掌握贷款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往往放弃对企业的贷款支持。
4、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相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显得更为重要,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中大多数领导者初中、高中、大专文化程度分别占56.3%、35.1%、7.2%。除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者素质较高外,其余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另外,中小企业大多组织体制落后,管理不规范。由于我国个人投资者积累的资本相对较少,不可能形成巨额投资,无法组建真正符合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股份企业,往往只能采取合作制,但这种组织形式就其本身而言并不先进。在我国一些中小企业还存在着产权模糊,管理水平落后,经济式管理方式。
(二)金融体制障碍。对中小企业来讲,最合适的筹资方式应该是利用银行进行间接的融资。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缺乏大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能力。然而,现有的我国金融体制,国有银行处于垄断地位,且它们的服务对象多数为大型企业,而其他银行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能力上都无法是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结果导致中小企业贷款无门。
(三)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近年来,为了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财政对中小企业实行创业资助,建立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支持中小企业的信贷项目实行税收优惠等。但实际上这些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不足问题。特别是国家对中小企业资本市场没有有效的扶植政策,使得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几乎不可能。而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容量有限,因而对投入资本市场的企业有严格的限制条件。中小企业一般规模不大,资本金有限,难以达到主板上市条件。而创业板容量有限,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不能效地利用资本市场。
三、解决中小企业筹资困难对策建议
(一)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改善其自身融资条件
1、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中小企业内部资金使用效率。目前,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其关键又在于产品的市场效率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有没有市场是决定一个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此,中小企业走出资金困难的根本出路在于生产出有市场的产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活用好,用出效益,这样才既有内部资金的支撑,又有外源资金的支持。
2、增强中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现在中小企业的组织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中小企业的弱、小特点,决定了其必须走专业化协作之路。目前,要根据自身的行业、区域特点建立合适的组织模式与大企业联合,同其形成协作配套关系,或在中小企业之间开展联合,组成中小企业联合市场或企业集团,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3、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完善财务会计制度。政府应采取鼓励措施,支持税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等有关部门加强对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帮助其建立会计账簿,完善会计制度。
(二)打破体制障碍,实施金融创新。虽然中小企业筹资有其自身原因,但金融机构管理的过于单调、过时也是中小企业筹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小企业要解决筹资困难的重要对策之一就是实行金融创新,突破体制障碍。
1、创新金融业务。目前,银行为了控制贷款风险,普遍采取进行抵押贷款,且以固定资产作抵押品,中小企业的财产,尤其是固定资产比较少,难以达到银行贷款要求,而得不到所需资金,为了能够得到银行贷款,又不使得银行冒太大的风险,银行和企业可以达成协议,企业向银行贷款只能用作原材料购买,不得挪作他用。企业且以产品作抵押,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银行有权参与监督、管理,在产品取得销售后,首先用于偿还贷款,从而完成借贷合作,这种贷款方式对中小企业来说,得到了急需流动资金,对于银行则也降低了贷款风险。另一种是发行短期融资券,这种票券在西方是各类公司融资筹资的重要方式,其主要特点:(1)筹资成本低;(2)筹资金额较大;(3)提高企业商业信誉。但也存在较大财务风险、发行严格的缺点,没有到紧迫无路时,一般较少为中小企业所采用。
2、创新金融机构。设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的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无担保的困难。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点,其中济南、长春等70多个城市已组建了银行,也支持了中小企业的间接筹资。
(1)创建中小企业金融投资公司。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主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中小企业遇到资金紧张而无法解决时,金融投资公司的创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筹资难的问题。
(2)组建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目前,我国几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型企业。鉴于在银行运行成本高,只做大额贷款,很难实现对中小企业的规模贷款,即使给中小企业放贷,其效益也较差。而中小银行“本小利微”也只能选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组建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其职责主要挖掘那些有发展潜力且需要扶持的中小企业进行放贷,从而有效利用筹资。
3、创新金融制度
(1)进一步放宽贷款额度。银行对大企业的大额贷款利率中类似于批发业务,银行考虑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在授信时其固定成本所占比例不同。因此,如何看待这种同一种类利率却不同实质的问题,都不应该忽视,要适应开放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调动银行的贷款积极性。
(2)突破金融体制障碍,建立基层金融机构贷款的新机制。商业银行的不完全开放,不仅会压制金融创新,阻碍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中小企业的投资,若允许其完全放开,在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适应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特点和要求后,中小企业投资困难的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解决。
(三)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筹资政策
1、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
资本市场主要特点范文3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全球兴起一股金融创新的浪潮,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纷纷涌现。资产证券化以其独特的市场功能引起世人的注目,被认为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
从广义上讲,资产证券化包括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一级证券化是指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证券直接融资的过程,其所使用的金融工具包括商业票据、企业债券和股票、这种资产证券化属于一级证券化,我们现在所称的资产证券化属于二级证券化,它是指商业银行将已存在的贷款或应收账款等银行资产转化为可流通转让的交易工具的过程。例如,将不良贷款或小额的流动性低的住房抵押贷款汇集集合,包装成具有高流动性的证券。二级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内涵。
二、世界资产证券化的概况
资产证券化最早源于美国的居民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其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1970年至1985年的兴起和繁荣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点就是证券化资产仅限于居民住房抵押贷款,并且证券化的应用范围仅限于美国国内;二是1985年至今的广泛深入发展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包括:基础资产的广泛化、证券化技术的成熟化、证券化发展的国际化。统观各国资产证券化的经验可以看到,资产证券化在推进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第一,在不同的经济背景和环境中,世界各国和地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和选择也大相径庭。美国、欧洲等国家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大多是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开始的。这是因为住房抵押贷款是最容易证券化的资产。对于固定利率住房抵押贷款而言,其贷款条件较为标准化,金融机构已经积累了大量数据,一组条件相仿的抵押贷款在违约率、平均还款期限等方面仍能显出极强的规律性,故而也就易于证券化了。但是,资产证券化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则更多地以不良贷款证券化为切入点。这一方面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大量不良资产在金融系统沉积,迫切需要通过资产证券化来予以消化和解决;另一方面,美国的不良贷款证券化实践也为亚洲各国提供了经验借鉴。由此可知,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时,并非一定要遵循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到其他贷款资产证券化、从优质资产证券化到不良贷款证券化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根据现实需要灵活选择。具体而言,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不良资产的处置和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性的要求,因此,不良贷款证券化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更具有紧迫性。
第二,政府在信贷资产证券化选择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在美国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制度安排属于政府主导型。其中美国的FannieMae、FreddieMac和GinnieMae三大公共机构、香港的HKMC等机构,都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国家信用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推动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反观欧洲的英国、德国等,则选择了一条市场主导型的发展道路。对我国而言,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投资者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也还比较陌生,因此由政府机构来参与并推动早期的证券化运作,无疑有助于这个新兴市场的发展。
三、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银行资产处理方式和融资工具,在西方国家已获得了相当的发展,但在我国还处于探索、试验阶段。对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我国而言,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1.资产证券化有利于盘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存在,严重地影响着银行功能的正常发挥,威胁着国家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日益积累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怎样解决好这一问题,成了搞活金融的关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但都反映出我国微观经济运作中存在着非市场化的政策行为。不良资产证券化不失成为一种解决我国不良贷款的较好选择,把不良资产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组建资产管理公司,由资产管理公司阶段性持有并处理,实施债转股,通过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进行债券与股权重组,为盘活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渠道。
2.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缺陷是金融工具单一,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为资本市场增添了融资工具,为投资者开辟了一条可选择性渠道,从而有利于投资者的储蓄资产向证券资产的转化。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发行人、创造者、服务人、管理人和投资者多元的机制匹配,资产证券化还要求有一个规范化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财务制度、信用评级制度、担保制度等体系。因此,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和市场化进程。
3.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推进我国住房抵押市场的发展。住房抵押(按揭)贷款通过资本市场发行抵押证券进行融资,克服了低流动性的局限,在西方国家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的住房按揭市场已开始运作,发展态势迅猛,实施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将有利于降低贷款风险,促进规模贷款的扩大,从长远看,能促进我国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证券化的对策及建议
1.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一方面,要修改现有法律条款中不适应资产证券化的内容,为资产证券化出台专门法律,规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许可条件和审批程序、资产证券化发行人的发行条件、信用增级制度和信用保障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市场交易制度、税收制度、财务会计制度与监管制度等,是资产证券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保证。另一方面,也可以制定资产证券化的特别法,这种方式更容易,成本也比较低。
2.规范金融中介的运作,确立信息披露机制。国家应对金融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等建立统一的操作规程,杜绝在信用评级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乱收费等现象,建立一个独立、公正、客观、透明的信用评级系统。
一方面,可由政府出面设立一家专业从事证券化信用评级服务的机构,或者通过政府特许的方式,选择一家或者几家国际上运作规范的具有较高资质和声誉水平的金融中介机构参与到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服务中来;另一方面,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现有金融中介的运作,杜绝信用评级工作中道德风险的发生。
3.建立一支强大的专业人才队伍。从发达国家引进专业人才并不是长久之计,我国应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以及工作团体的建立。资产证券化涉及金融、证券、房地产、评估、财务、税务、法律等各个专业,需要不同专业从业人员的密切配合。
资本市场主要特点范文4
一、保险公司对资本的需求与筹资方式的选择
保险公司同其它企业一样,为了保证经营的安全性而需要一定量的资本。保险公司与其它企业所不同的是,它所经营的是风险。因此,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金额越大,其所需的资本金也就越多。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保险公司的实际资产减去实际负债的差额不得低于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数额:低于规定数额的,应当增加资本金,补足差额。”“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险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四倍。”《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第7条也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经营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实收货币资本金不低于人民币五亿元:在特定区域内经营的保险公司,实收货币资本金不低于人民币二亿元。”《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第13条还规定:“保险公司每申请增设一家分公司或省级以上分支机构,应当增加资本金至少人民币五千万元。”由此可见,保险公司的业务规模必须与其资本保持匹配,并应随着保险公司的发展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而追加其资本。由于一个完整的保险市场中存在着直接保险和再保险市场,因此,往往可以通过再保险市场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直接保险公司的资本不足。然而,再保险公司同样也要受到政府的监管,也必须符合政府的最低资本要求。因此,保险公司虽然通过再保险安排可以扩大其业务规模,弥补其资本的不足,但必须以再保险市场的资本要求下的承保能力为限。
对于保险公司经营所需资本以及追加资本的筹集渠道,我国《保险公司财务制度》第7条规定:“公司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采取国家投资、各方集资或者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本。”而追加资本则可以通过自我积累、增资扩股、引进外资和发行上市等各种途径。自我积累方式虽然具有成本最小的优势,但是通过自我积累很难在短时期内获取大量的发展所需的资本金;而增资扩股、引进外资也只是权宜之计。相比之下,上市融资虽然具有较高的筹资费用以及支付红利或股息的压力,而且还必须考虑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较高交易成本和双重纳税的税收成本,但是,在我国现有经济体制和市场条件下,保险公司的上市融资不仅可以使保险公司永久性地占有这一部分资金,无须还本,而且还具有其它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
二、保险公司上市是最佳选择
在开放的充分竞争的保险市场环境中,保险公司上市具有较大的制度优势。表现在:
1、可以提高上市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上市保险公司多元化的资本供给机制,既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大规模社会资本,改变资本短缺的被动局面,又可以将保险市场的经营风险分散到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及至整个市场体系中去,为保险业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准备基础性的制度条件。
2、可以提高上市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目前民族保险业的资本总额只有200亿人民币,而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国际集团,其股东权益是271亿美元,至于在中国设立合资保险公司的德国安联和法国安盛公司,其股东权益分别是261亿美元和150亿美元,实力悬殊可见一斑。面临对外开放的巨大压力,股份制保险公司必须知难而上,利用上市方式筹资,可以使上市保险公司迅速增强资本实力,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其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主动迎接“入世”所带来的挑战。
3、可以提高上市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透明度,强化外部监管。保险公司上市后,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如各种投资咨询机构和证券分析员的监督,审计、会计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督,证券交易所以及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等等。在广泛的监督下,任何一个重大失误都会立即导致公司股价下跌,减少公司价值,任何一次违规操作,都会随时有可能被发现和公开,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甚至被驱逐出证券市场。公司必须加强管理,以减少各种浪费和成本,通过科学决策认真分析产品市场,评估投资风险,公司还必须注重财务结构,保持利润稳定增长,保持企业的稳健经营。同时,理性的保险公司也将会更加关注保险监管机构的各项政策规定和调控干预,这将大大提高保险监管机构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促进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运用。上市还有利于保险公司本身商誉的提高,使客户对保险公司的知名度有所认可,有利于上市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扩展业务范围,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4、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和企业财产形式,有利于提高资本运作效率。保险企业上市实现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产权关系明晰、权责清楚,使企业在市场中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上市保险公司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独立行使各种企业管理权限,排除政府部门不当干预造成的战略失败和滞后效应。大型商业性保险公司的交叉持股结构,有利于抵消经营环境急剧变化而造成的冲击效应;通过兼并、收购、退出等股本变更行为进行金融企业的有效整合,实现低成本的快速扩张,提高企业经营规模和资本运作效率。
三、保险公司上市的现实条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保险公司上市将成为我国保险公司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且就目前的情况看,也已初步具备了上市的条件。
1、宏观环境条件。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得以不断发展,特别是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低通胀高发展的状况表明我国经济运行势态良好,2000年的GDP首次超过一万亿美元。GDP的稳定增长无疑为保险公司上市融资起到了关键作用。虽然国家并没有明确表示允许保险公司上市,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保险公司上市是与我国的战略转变方向一致的。
2、资本市场条件。虽然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期,还存在着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差和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等问题。但是,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国内证券交易市场自创立运作以来,按照“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出台了《证券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得我国的证券市场建设日趋规范。到2001年底我国境内外上市公司市价总值占GDP的比重也超过了45%.保险公司的上市,一方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从而实现保险公司与资本市场的双赢。
3、保险公司自身条件。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而企业自身条件的好坏是公司能否顺利上市的关键。我国产险公司的经营利润一直较好,寿险公司受到降息的影响,盈利状况不甚理想,但是随着保险基金运用渠道的逐步放开,市场占有份额潜力的挖掘,将使拥有大量资金的寿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大大提高。因此,我国保险公司上市的前景看好。
综上所述,我国保险公司不仅具有上市的需求,而且已基本具备了上市的条件。但是,决不能因此而“一哄而上”,保险公司上市必须满足国家《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同时,根据上市程序,国有保险公司应该先进行股份制改造,明晰产权,为上市创造条件;而依据现代公司模式组建的股份制保险公司,经营状况良好的,可以先行申请上市。因此,保险公司的上市之路并不平坦。目前,保险公司上市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所有者缺位问题。目前,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的选派多为行政任命,与股东几乎没有资本联系。从制度安排上看,由行政安排董事长和总经理,在对行政负责和对投资者负责两者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
要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关键在于政府必须按市场规则依法办事,彻底消除官本位思想,消除对企业行政控制的习惯作法,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企业,使企业按《公司法》规范人事任免行为,使公司法人真正受到法律、市场、资本、绩效以及股东大会的约束,从制度上形成董事会向股东大会负责、董事长向董事会负责、总经理向董事长负责的机制。同时,在国有资本控股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充实和不断增强资本实力,改善公司权力结构。权力主体的增加必然产生权力的制约,其他非国有股东可以依法行使权力抵制国有股东的行政干预,从根本上保证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
2、组织设计问题。组织设计即公司内部管理机制的策划、设置和实施。其内在实质是明确权责,表现形式则是组织机构的设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9年5月的大会上通过了“OECD公司治理原则”,成为目前世界上先进管理原则的集中代表,获得一致公认。该原则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治理结构框架应保护股东的利益;(2)治理结构框架应确保所有股东的平等待遇:(3)治理结构框架应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并且鼓动公司和利益相关者在各方面密切合作:(4)应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的消息;(5)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股东负责。我国的《公司法》与这些原则的要求大致相同。公司的所有权和重大事宜的决定权在股东会,经营权则由董事会和经理实施。董事会的经营活动直接对股东会负责,并受监事会的监督。但是,我国在法人治理结构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我国的公司经理虽然有了一定的权利制约,但人治色彩仍然很重,管理者经常凌驾于公司章程之上,甚至有些公司出现了公司经理架空董事会的局面,严重损害了公司的权力平衡,影响了公司的管理效率。要使保险公司顺利上市,就必须依法制司,在公司章程的制约下,充分发挥管理者的聪明才智。此外,在组织设计上,我国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一是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目前我国的保险公司多按险种划分部门,同时设有部分职能部门,但是职能部门的设立缺乏计划性和完整性,且与业务部门的关系也不协调。职能部门应为业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业务部门应接受和配合职能部门的决定和计划安排。这两者之间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应分别服从各自主管经理的管理,由经理去协调部门之间的矛盾。
二是在公司扩展规模的方式选择上。目前我国公司都是按照行政区域以分公司的形式扩展业务规模。这虽然符合国内保险业务发展的现状和传统的经营模式,但束缚了保险业务发展多元化的需要。因此,可以按照地区经济、人口、社会的统计特征设置分支机构,这也体现出世界金融业发展的潮流。同时,也可建立网络式、扁平式公司结构以适应混业经营的需要。网络式公司结构通过保险公司与其它大型企业(集团)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渗透,可以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耗费、更佳的效果传递信息。扁平式公司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一司两制”,即总分公司式和母子公司式同时并行。改革现行的总分公司式管理体制,成立一定数量的全资、合资的子公司,强化总公司的管理职能,弱化省市级分公司的职能,总公司直接管理地市级分公司,地市分公司以下只设展业、办事机构,以减少中间管理层次。新型的母子公司管理模式可以突破任何形式的行业和地域方面的限制,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综合经营。可以肯定,加入WTO以后我国的保险公司将发展成以保险业为主、跨行业经营、综合性、大型的跨国公司。
3、保险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建立。保险公司上市从某种角度讲,不仅意味着机会,还面临着挑战。保险公司既然成为上市公司,在其企业化的动作中,就存在破产的可能。我国《公司法》、《保险法》和《保险公司管理规定》虽然对保险公司破产问题有规定,但所做的规定比较笼统,在保险合同转移方面只谈到寿险,并且含有强制意味,缺乏实际操作性。因此,首先应健全保险企业被接管、整顿、终止、兼并、破产及债务处理等方面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增加法规的可操作性:其次,政府部门应转变对市场退出的观念,减轻自身对保险企业破产所负的责任,改变目前对保险公司业务及财务状况采取保密的做法,实行某种程度的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使投保人和社会各界对保险公司经营的市场监督成为可能,并承担一定的风险责任:再次,建立危机处理机构及其配套机制,准备若干种可选择的操作模式,以便在危机发生时,监管者能够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挽救和治理:此外,还应建立市场退出后的保障机制。保险企业退出市场后最大的后顾之忧是对广大客户的负债,这也是目前监管部门不敢对保险企业轻言退出的一个原因。因此,对于保险企业的市场退出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还需要借助官方监管者的力量,做好市场退出后的保障工作,使个别公司因倒闭所造成的影响最小。在具体操作上,可由中国保监会作为保险管理人,各保险公司按规定提存保险保障基金作为援助资金,实行公开兑标的方式,使多家公司参与竞争并找到最优转移方向。
「参考文献
1.黄瑞峰《金融企业上市箭在弦上》金融与保险2001年第8期
2.江生忠、祝向军《保险公司上市问题的理论分析》保险研究2001年第3期
3.余洋《关于股份制保险公司上市的思考》金融时报2000年6月22日
4.鲁蔚《尽快建立保险公司企业市场退出机制》金融时报2000年6月8日
资本市场主要特点范文5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财务管理;影响;建议
一、前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并在2007年1月1日在上市企业范围内首次实施,它的与实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多年来的会计改革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具有较高的水平,因为新会计准则将进一步加强信息供给的真实力度,保护投资者的有效知情权,进而对社会公众做出理性决策提供有利条件,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我国的大小企业来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将有利于推进企业的金融改革,促使企业完善财政职能,从而建设更加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但是,从目前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过程来看,我们能够发现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新会计准则之间有着多处难题,这势必会应影响到我国企业的整体发展。因此本文就针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二、新会计准则
1.新会计准则的概述
在我国的企业发展中,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须依赖一定量的会计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它产生于企业的内部,只有企业的管理人员才能够知晓会计信息,而作为决策者是财务管理人员,其相对于会计信息持有者来说,是外部信息使用人员,财务人员在决策时,必须要获得相关的会计信息,但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与企业的管理当局,二者之间会有时候在会计信息方面产生不一致问题。而这会直接应当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想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对会计信息的生成与输出过程提出管制要求,而这种管制要求就是我们说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的遵守依据,不仅体现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利益要求,也反映了企业内部管理当局的意志。
2.新会计准则的层次划分
新会计准则体系划分为两个层次,即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
(1)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的提出是建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一项基本会计准则”的基础之上,基本准则是整个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指导原则和指导思想,其主要是对其余的38项具体准则进行指导与说明。
(2)38项具体会计准则
在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其中有16项具体会计准则是原有的,只不过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另外的22项具体会计准则是新增的。此外企业中会计报表和会计科目这两项内容根据企业的性质也进行了划分,即分为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两部分。
(3)新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
①体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基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原则和基本框架,和国际会计准则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②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实用性
企业的财务报告使用者在进行经济决策时需要以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为依据,而新的会计基本准就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加强,另外财务报告的目标也侧重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这对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来说,是有助于其正确对企业的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发展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③在新业务方面有所突破
在进一步规范保险合同、金融工具等新业务方面,新准则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并且在会计计量上,新准则还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这在新业务方面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三、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
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新会计准则强调了决策有用性,要求财务报告人员要按照法定要求向企业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能够更加真实、完整、透明的反映企业价值,从而减少市场主体的监督和信息搜索成本,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市场效率,极大发挥财务约束作用。同时,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着实质趋同,和国际会计信息接轨,增加了可比性,这利于专业机构和人士对企业的估值比较。而这一切都将会大大改善财务管理环境,促进企业的发展。
2.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也是从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制定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新会计准则中,中期财务报告、财务报表列报、分部报告等内容有助于企业真实反映企业价值的会计信息;研发费用资本化体现了企业科学发展的要求;股份支付、职工薪酬、政府补助等制度,促使企业价值的合理分配。这些都为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提供了指导。
3.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战略的影响
目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发展的外部财务环境和内部财务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前,由于企业整体战略以及其他子战略都进行了相关的调整,这就必须要进一步修正惬意的财务战略。例如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相比较于以前,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的会计制度减少了很对障碍,成本也降低了很对,在这种形式下,企业就可以转向外向型发展战略。
4.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组织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不仅修改了原有的财务报表与列报、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内容,还新增了多项有关经济业务事项的准则,而这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组织作出很大的改善,即财务人员与会计人员都要不断学习,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职业能力,积极适应新的业务流程,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力和职业道德修养。
四、新准则下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对策建议
1.转变财务决策观念
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其财务决策理念会直接影响财务决策结果,进而影响财务业绩。新会计准则重视企业的现金流量信息,强调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有用性,企业就必须要转变财务决策观念,在充分考虑到企业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要加强控制企业的现金流量,提升企业资产质量。
2.改善资本结构
目前我国企业的资本结构存在明显不合理之处,即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上,在股权融资上,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及多数国有企业对银行贷款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长期以来这种资本结构也限制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而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员工等对企业价值做出正确评价,再加上对金融、资本市场的深入改革等,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促使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趋于合理,逐步与西方的资本理论逐步接近。
3.调整股利分配政策
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股利分配政策其所有政策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因为股利分配政策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本结构和投资这的切身利益。此外,股利分配政策还会对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当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其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极大改变了以往对负债、资产的分类和部分计价方式,这也进一步改变了企业财务报告中所反映出的企业可供分配利润指标和当期净利润和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的股利分配政策而言,能够造成其出现困境的因素主要存在企业的账面利润方面,除了企业自身的营运业绩之外,企业的账面利润还含有企业外部的环境变化对利润的影响,但是当前这部分利润增加与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净增加相脱节,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企业要综合影响股利分配政策的所有因素,从而做出科学调整。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我国企业的未来发展来说,既是一个发展机遇,又是一个发展挑战。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企业应该谨记新准则的要求,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要求,并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综合调整与改善,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体系,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反映企业价值,提高财务管理的决策实用性,以逐步与国际水平接轨,从而整体促使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杰.试论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2).
[2]陈耀明.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企业研究,2013(10).
资本市场主要特点范文6
关键词: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改进
企业年金最早源自于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外国,是一种属于企业雇主自愿建立的员工福利计划。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柱。
我国于1991年首次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在2000年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企业年金”,并提出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法律等政策的不断出台下,企业年金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确认,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进程比较缓慢,不能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状况相适应,发展空间亟待进一步扩大。
一、企业年金及企业年金基金的定义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年金采取自愿原则,实行完全积累制,采用个人账户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其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
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依法制定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从它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企业年金基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企业和职工依照企业年金计划规定的缴费,即企业年金基金本金。二是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而形成的收益。根据2004年2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规定,企业年金基金由企业缴费、职工个人缴费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而形成的收益组成,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
二、企业年金的分配原则与分配方式
由于建立企业年金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吸引优秀人才为主要目的,因此在分配上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所谓“效率优先”是指在单位缴费上向优秀员工和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倾斜,体现企业对他们所做成绩的认可。所谓“兼顾公平”是指企业员工共同享受企业的发展成果。
在企业年金的分配方式上实行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的制度。企业缴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渠道列支;个人缴费按规定比例缴纳。这样有利于增强职工的参与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
我国企业年金采用信托型管理模式,实行以信托关系为核心,以委托关系为补充的治理结构。企业年金基金作为一种信托财产,独立于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和其他企业年金基金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固有财产及其管理的其他财产,应当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
企业年金基金具有以下功能:一是企业年金具有长期性、安全性、稳定性、以及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二是企业年金基金只能用于履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义务,不能支付给企业自己的债权人,也不能返还给企业;三是企业年金基金必须存入企业年金专户,企业年金的管理、运用或其他情形取得的财产和收益,应当归入企业年金基金;四是企业年金基金不属于委托人等各管理当事人的清算财产;五是企业年金基金不得与各管理当事人自身债务相抵消。
三、企业年金的主要特征
企业年金是一种介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间的特殊养老保险形式,它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一)自主性。建立企业年金,不像基本养老保险那样具有强制性,而是企业根据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目标而自愿建立的。
(二)经办方式多样性。一是大企业自办;二是由多家企业联合或行业管理机构建立的区域性或全国性协会、基金会经办;三是由有关中介机构经办;四是由有关金融机构包括各类银行、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寿险公司经办。
(三)税收政策优惠。一是企业年金缴费在一定比例时,准予列入企业成本,在税前扣除;二是企业年金的投资可免税;三是个人缴费的企业年金可免个人调节税。
(四)补充性和累积性。企业年金是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形式,由企业缴费、职工个人缴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三部分组成,实行完全积累。
四、企业年金的主要功能。
企业年金不仅是劳动者退休生活保障的重要补充形式,也是企业调动职工积极性,吸引高素质人才,稳定员工队伍,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的功能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分配功能。企业年金既具有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性质,也具有国民收入再分配性质。因此,企业年金补充养老金计划又被视为对员工的一种延迟支付的工资收入分配。
(二)激励功能。企业年金计划根据企业的盈利和员工的绩效为员工年金个人账户供款,对于企业吸引高素质人才,稳定员工队伍,保障员工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员工为企业服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又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
(三)保障功能。建立企业年金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提高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水平,解决由于基本养老金替代率逐年下降而造成的职工退休前后的较大收入差距,弥补基本养老金保障水平的不足,满足退休人员享受较高生活质量的客观需求,发挥其补充和保障的作用。
五、企业年金基金在新会计准则下的应用
企业年金既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制度。企业年金基金关系到每一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客观上要求企业年金基金日常管理和投资运营必须遵循谨慎、分散风险的原则,确保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及其应用指南,明确了企业年金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规范了企业年金基金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以真实反映企业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规范了企业年金基金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以真实反映企业年金基金的财务状况、投资运营情况、净资产变动情况,及时揭示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风险等信息。
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对企业年金基金发生的有关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处理和报告。
六、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的会计账务处理
企业年金基金准则规定,企业年金基金在投资运营中,根据国家规定的投资范围取得的国债、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券等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产品,其初始取得和后续估值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公允价值的规定,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的会计核算一般需要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证券清算款”、“结算备付金”、”交易保证金”、“投资收益”、“交易费用”、“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应收红利”、“本期收益”等科目。
七、对企业年金基金建设的改进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企业年金基金和法律规范及制度建设,加强对企业年金基金的监督与管理,努力建设完善的管理体系。
企业年金基金的发展和完善必须有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作为制度保证。只有健全企业年金基金法律体系,才能加强和完善企业年金基金治理结构,确保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增值。
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不同的市场主体,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监督体制也涉及到经办、投资、运营和监督等诸多方面。我们应当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的性质与业务流程,对企业年金基金从建立到投资方向、风险控制、收益分配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二)大力拓展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渠道。
企业年金基金要有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和具有生命力的资本市场的支持才能适应我国养老体制的改革与不断完善。扩大投入资本市场的措施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要丰富交易工具种类、增加长期投资品种。企业年金基金可以拓展投资渠道和投资品种,要大力发展新型金融商品,加速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努力提高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水平。使企业年金基金有一个成熟、可靠、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渠道,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利率的自由化、信用体系的建立、监管制度的落实是保证企业年金基金健康、高效发展的根本。
(三)制定和充分运用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
一是制定、完善全国统一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充分运用、发挥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年金制度的大力发展。
企业年金实际上是企业的一种福利,但又与普通福利有所不同,企业年金项目作为员工福利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加企业薪酬福利方案的吸引力,更好的解决员工退休生活保障的问题,降低员工的流失率,稳定员工队伍,因而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所青睐。
企业年金是未来消费,企业年金的消费权利发生在退休之后,可以说企业年金是一种更好的福利计划,它在提高员工福利的同时,为企业解决福利中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工具,真正起到了增加企业凝聚力、吸引力的作用。
加强企业年金的管理,对于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减轻政府负担,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切实保证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以及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企业年金基金的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以及我国养老体制的日趋完善,我国企业年金基金制度必将逐步走上正轨,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1号.
[2]《企业年金与管理》[M],王刚义、陈树文、徐文新编著,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