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培训范文1
1.图书馆云服务模型构建
云计算技术在图书馆服务创新工作中的应用,为远程存取数字资源提供可能性,将图书馆传统服务转变为数字化服务,即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对图书馆各种资源以及服务有效整合,让读者随时随地读取图书馆资源。图书馆云服务模型构建可以说是一项巨大技术变革,想要高效运行图书馆必须构建云服务模型。笔者认为可以从云端平台、交互关系、用户服务三方面构建图书馆云服务模型,具体构建架构如下图1所示。
1.1云端平台
云计算技术将图书馆建设成为一个整合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在构建云服务平台时,引入云端架设设备、云服务设备端等硬件构建云服务平台,并对其进行数据库管理。在图书馆云服务共享空间,读者基于图书馆登录端、图书馆虚拟端口、图书馆数据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浏览、交互、检索功能。图书馆构建云服务空间,突破图书馆传统服务范围,可以更高效的为读者提供信息资源。
1.2交互关系
基于云计算技术构建图书馆云服务模型,实现多功能信息资源共享,是云环境下图书馆各参与运作主体之间关系的交互。图书馆云服务参与运作主体有图书馆、读者、云计算技术供应商等合作伙伴。图书馆基于云计算技术实现图书馆管理云服务系统,在各参与运作主体间实现信息数据交互;云计算技术供应商为图书馆提供数据资源和云服务平台,建设图书馆云服务环境。但是,在图书馆云服务交互关系中,要重点关注交互流程及各参与运作主体权限。
1.3用户服务
图书馆云服务环境下,读者使用个性化的服务模式,获得数字资源,创造数字资源,分享数字资源。读者利用云服务平台检索相关文献,并将其收藏在个性化文档,在此过程中,读者不仅进行着自己的学习活动,还为图书馆提供了无形客户资源,便于图书馆分析读者偏好,实行客户档案管理。图书馆云服务平台下,实现读者档案管理,分析读者偏好,为读者提供高效服务和高满意度服务。即,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利用读者文献检索的历史记录,进行读者档案管理,记录读者查阅信息及个性需求,并对其进行偏好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的服务策略,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构建读者和图书馆交互反馈渠道。
2. 图书馆云服务模型的实践路径
2.1转变图书馆服务观念
图书馆面临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构建云服务平台模型,亟需转变自身服务观念,以更好的满足云服务需求,迎接云时展。图书馆云服务模型从宏观来看,是建设大量云计算技术的基础设施端口,在整合数字资源基础上结合读者需求提供服务;从微观来看,读者受云计算技术直接影响下开始使用以Web为导向的图书馆服务。虽然,目前云计算技术尚未广泛普及于图书馆,但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亟需转变自身观念,重视云计算技术带来的变化,快速学习云服务知识,武装自己,打造云服务。
2.2提高图书馆服务能力
图书馆云服务平台下分设诸多服务应用,而这些服务应用是由云计算技术供应商所提供,将应用软件具体到图书馆的服务细则,而应用软件的操作又直接体现了图书馆云服务质量。所以,图书馆在构建云服务模型时,要基于读者个性需求,与云计算技术供应商高效沟通,及时针对应用软件问题进行维护修复或更新,做好与云计算技术供应商的协调关系。当然,图书馆要避免被云计算技术供应商主导应用软件,要规避严重依赖于云计算技术供应商,对应用软件的选择应用要基于图书馆服务需求,提高图书馆服务能力。
2.3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
基于云计算技术下构建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设计应用软件,为图书馆云服务提供技术支撑,还可以对图书馆现有服务进行有效整合。所以,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将基础服务、知识服务、协同服务、信息服务、体验服务等现有服务整合,创新图书馆服务方式;并结合图书馆读者个性化需求,设计读者需求个性化服务应用软件,为读者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服务。
2.4加强培养云图书馆员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培训范文2
一、云计算及其特点
对云计算的定义有多种说法。目前公认的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须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云计算技术将互联网、PC机、大规模数据库、远程设备等连在一起,云中的用户只要连接到网络上就可以接受云计算提供的各类服务,其核心功能是提供数据的存储与网络服务。它的特点如下:
(1) 超大规模
“云”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 Amazon、IBM、微软、Yahoo等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 “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2) 虚拟化
任何用户可以在任何位置通过各类终端在网络上获取应用服务。用户需要的资源来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服务器提供的,用户不用知道应用运行的具体地点,只须通过网络终端就能获取我们所需要的资源和服务。
(3) 高可靠性
“云”通过数据的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保障了应用服务的可靠性比利用本地计算机保存数据更可靠。
(4) 通用性
“云”不是指特定的应用,在“云”中可提供千变万化的应用,同一个“云”可提供多种不同的应用运行。
(5) 按需服务
“云”可存储非常大规模的资源,用户可按需购买,像自来水,电,煤气那样计费。
(6) 极其廉价
由于“云”的特殊容错措施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来构成云,用户不用负担高昂的数据中心维护成本,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
二、云教育及其应用
云教育是在云技术平台的开发及其在教育培训领域的应用,简称“云教育”。云教育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化教育边界,推出了全新的教育信息化理念,让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在同一个平台上,按需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在这个“云”里,共享丰富的教育资源,分享先进的教育理念,展示成熟的教学成果,开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活动。云教育的具体应用如下:
1. 教育云平台
在教育云平台上,学校和各类教育机构都可以使用云平台提供的从日常的工作管理、教学教务管理及学籍管理等一系列服务;不仅如此,家长也可通过此平台获得学校提供的子女成绩单、学生学习情况及家长间的交流、家校通等功能 [2 ];教学研究者还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研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在此平台上也可以接受平台提供培训课程,并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研讨、课例研究等教研活动,为教育教学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数字校园
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和工具,将传统的校园内的各种资源数字化,形成一个数字资源库,延伸了传统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教育模式。数字校园将网络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管理校园的硬件设施(包括设备、教室等)、各类资源(如图书、讲义等)、各类活动(包括教学、行政管理、教学服务等)等各方面。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活动在数字校园里,用户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活动开展和监督的全部过程,以此模式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学校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投入巨资搭建教育信息化的公共硬件平台后,就盲目开发各类软件应用,缺乏对平台软件系统的整体规划,各类软件应用系统“各自为战“,导致“信息孤岛”和“身份不统一”,数字校园的信息化构建陷入了“体系混乱,应用割据”的瓶颈。“数字校园”建设绝不仅仅是开发几个软件应用系统就能开放运行的,软件应用系统的简单堆积只会加剧问题的严重程度。只有建设基于云技术的公共基础平台才能保证数字校园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3. 移动学习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培训范文3
一、引言
审计作为一种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组织的运行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不但成为审计的对象,同时也成为审计的工具。为了适应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审计署已经成功开展了“金审工程”一期和二期的建设工作。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审计工作“从单一的事后审计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这三个转变,国家审计署还成功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联网审计实施方案。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为今后开展联网审计提供了机遇,因此,研究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云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研究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实现方法。
二、研究云计算环境下联网审计的必要性
(一)联网审计的特点
联网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网络互连后,在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管理相关信息系统进行测评和高效率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实时、远程检查监督的行为,是一种“全新的审计理念与审计模式”(王刚,2005)。联网审计的原理如图1所示(国家863计划审计署课题组,2006;王智玉,2010)。从图1可以看出,联网审计在技术实现上主要分成四个部分:
1.数据采集:主要是完成对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的采集。目前,联网审计数据采集的实现是通过在被审计单位数据库服务器端放置一台称之为“数据采集前置机”的服务器,通过安装在“数据采集前置机”中的审计数据采集软件完成联网审计的数据采集工作。
2.数据传输:把采集来的电子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审计单位,以供审计分析使用。
3.数据存储:对于采集到的电子数据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存储。
4.数据分析处理:主要是对采集来的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审计线索。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正在研究与实施的联网审计也可以看成是面向数据的联网审计,其原理可以看成是一个基于对采集来的审计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审计证据的过程。概括来说,我国的联网审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1.联网审计环境下,审计数据被采集过来集中存储,数据量大,需要可扩展的数据存储设施。
2.某一行业的数据集中,为数据的比较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信息全面,隐藏的或未知的信息较多,采集来的大量数据为审计数据分析提供了基础。为了能做到事中审计,或者是实时审计,需要强大、高效的数据处理设施。
3.在联网审计的各个环节,影响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因素很多,为了能得到正确、可靠的审计证据,必须保证被采集来的数据是真实的和完整的,以减少审计风险。
(二)云计算的原理及特点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包括的三个层次的服务模式如下:软件服务(SoftwareasaService,SaaS):为很多用户提供应用软件服务,用户不需要日常的IT操作人员。平台服务(PlatformasaService,PaaS):为很多用户提供运行应用软件的环境,用户需要维护自己的应用软件。设施服务(InfrastructureasaService,IaaS):为很多用户提供运行应用软件的环境,用户需要有自己的技术人员,如系统管理员、数据库人员、开发人员等。
概括来说,使用云计算主要具有以下优点(Armbrust等,2010):
1.可提供动态变化的计算环境。云计算平台能够按需对服务进行配置和管理,可以支持多种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应用;云平台能够根据需要分配资源,具有可伸缩性,对业务具有灵活性。
2.数据存储能力强大。云计算平台可提供海量存储环境,能够按需进行数据存取,支持海量数据管理和存储业务。
3.减少成本。使用云计算能够极大地提高硬件利用率,并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升级到巨大容量,而不需要用户自己频繁地投资构建新的基础设施、培训新员工,不需要频繁地升级软件,从而减少成本。
4.具有强大、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云计算在处理用户需要的信息计算处理时可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拆分成无数个子程序,然后将这些子程序交给由多部服务器组成的庞大系统进行搜索及计算分析,最后直接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这一过程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因此具有强大、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
5.能够提供专业、高效和相对安全的数据存储。好的云计算供应商能够提供专业、高效和相对安全的数据存储,用户运用云计算技术将数据存储在云平台中,相对于自己管理数据存储,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因各种安全问题导致数据丢失的顾虑。
然而,由于云计算环境下,所有软硬件以及电子数据都依托于云计算供应商,用户对这些软硬件以及数据失去控制。因此,不论什么样的云计算模式,都具有可控制性差的缺点,本文第四部分将分析应用云计算技术存在的风险。
(三)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开展联网审计提供了机遇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开展联网审计提供了机遇,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云计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联网审计的实施与运行成本
针对目前联网审计的实施方法,联网审计的成本可分成一次性成本和经常性成本两部分(陈伟和尹平,2007;尹平和陈伟,2008)。一次性成本是指联网审计系统开发和执行的初始投资,主要包括:硬件成本、软件成本、人员培训费用、场地成本;经常性成本是指在联网审计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内反复出现的运行和维护成本,主要包括:人员成本、硬件维护成本、软件维护成本、耗材成本、风险控制费用、其它费用等。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造成目前的联网审计模式实施与运行成本较高,这影响了我国联网审计的进一步发展。一般来说,采用云计算技术则没有任何基建投资,没有硬件购置成本、没有需要管理的软件许可证或升级、不需要雇佣新的员工或咨询人员,也不用承担机房空间、电力以及人力等成本。因此,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联网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联网审计的实施与运行成本。
2.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成为必然
近年来,云计算的概念已经普遍被人们接受,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将运行在云计算平台上,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云计算技术是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来会有更多的被审计单位开始采用云计算平台运行自己的应用系统,这使得云计算平台成为审计单位的审计对象,因此,研究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将成为我国开展联网审计的一个重要部分。
3.政府信息化建设为开展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各地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有些政府已经建设了自己的云平台,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云计算技术是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为开展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提供了机遇。
4.用云计算技术能更好地满足联网审计环境下海量数据分析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满足联网审计环境下海量数据分析的需要,应该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提高审计效率,而云计算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机遇。
(四)云计算环境下联网审计方面的研究不多
云计算成为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一些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如2011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ystems,Man,andCybernetics等,还专门设立了关于云计算研究的专题。Armbrust等(2010)对云计算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国内学术界关于云计算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云技术本身的研究,如黄汝维等人(2011)针对云计算中的隐私保护问题,提出了支持隐私保护的云计算模型,并设计了一种支持隐私保护的基于矩阵和向量运算的可计算加密方案;李强等(2011)针对云计算基础设施中大规模虚拟机的放置问题,提出了云计算中虚拟机放置的自适应管理框架,提出了带应用服务级目标约束的虚拟机放置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用于制定框架中的虚拟机放置策略。国内外关于云计算在审计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较少,Ernst和Young(2009)和Luann(2009)分析了云计算给审计带来的风险。尽管国内外已有较多的关于持续审计和联网审计方面的研究(Rezaee等,2002;Debreceny,2005;Du和Roohani,2006;Chou等,2007;国家863计划审计署课题组,2006;王智玉,2010;陈伟等,2008,2011;RutgersAccountingWeb,2012),但国内外尚缺少关于云计算环境下联网审计方面的研究。
三、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实现方法
基于目前我国联网审计的实现原理,本节从被审计单位使用云平台、审计单位使用云平台、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都使用云平台这三种情况出发,研究云计算环境下适合我国联网审计特点的联网审计实现方法。审计单位在应用云计算技术时,至于采用SaaS、PaaS还是IaaS,将由审计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决定。
(一)被审计单位使用云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被审计单位在云平台上运行自己的应用系统,存储自己的电子数据,审计单位在对被审计单位实施联网审计时,将被迫开展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单位可采用的两种可行的联网审计实现方法如下。
1.审计部门可以借助被审计单位使用的云平台安装审计数据采集软件,完成联网审计的数据采集工作,然后把采集到的被审计数据传输到审计单位的数据存储系统中去,供审计人员分析处理,从而发现审计线索,获得审计证据。其原理如图2所示。审计单位也可以在自己的数据库服务器端安装运行数据采集软件,通过网络远程采集被审计单位云平台中的电子数据。
2.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审计单位也可以借助被审计单位使用的云平台,运行审计数据分析软件,根据审计单位的审计请求,直接利用云平台强大的计算能力完成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数据分析,发现审计线索,获得审计证据,并把审计证据返回给审计端,从而完成联网审计的审计工作。其原理如图3所示。
(二)审计单位使用云平台
目前一些地方已建成用于电子政务的云计算平台,这为审计单位应用云计算技术提供了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单位利用云平台提供的平台服务和设施服务,把从被审计单位采集来的电子数据存储在云平台中,然后可以借助云平台提供的软件服务对采集来的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取证。其原理如图4和图5所示。
(三)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都采用云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都采用云平成自己的工作。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可能采用同一个云平台供应商,也可能采用不同的云平台供应商。其原理如图6和图7所示。
四、云计算环境下实施联网审计存在的风险
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的优势,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应充分认识云计算给联网审计带来的风险,本节从基于云平台整体控制与应用控制的视角、基于云平台选择的视角、基于云平台服务的视角这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云计算环境下实施联网审计存在的风险。
(一)基于云平台整体控制与应用控制的视角
云计算环境下,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所有软硬件以及电子数据都依托于云计算供应商,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对这些软硬件以及数据失去控制。因此,云平台的整体控制与应用控制是风险控制的关键。基于云平台的整体控制与应用控制的视角,存在的主要风险包括:
1.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
云计算环境下,云计算供应商的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策略对联网审计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云计算供应商如何考虑灾难恢复计划(DisasterRecoveryPlan)与业务持续计划(BusinessContinuityPlan)?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的数据是否有备份?当发生灾难事故时,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如何访问自己的备份数据?数据恢复的时间有多长?
2.数据安全问题
云计算环境下,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存储、传输和处理都由云供应商管理。所使用信息系统的物理控制和逻辑控制取决于云计算供应商,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缺少对数据的物理控制。另外,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对云计算供应商的工作人员情况缺少了解,有时候云计算供应商内部恶意或者是善意的工作人员可能会滥用权力访问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及应用系统。这会产生以下风险:在云计算供应方,谁可以访问你的数据?云计算供应商对自己的工作人员采取了哪些控制措施?云计算供应商如何管理自己的工作人员?云计算供应商是否具有职责分离控制措施?
3.数据隔离问题
云计算环境下,多个用户之间共享计算环境,缺少隔离,特别是公用云,一个应用系统可能会影响其他应用系统。云计算供应商如何保证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不被其他用户看到?数据如何加密?密钥如何管理?
4.数据完整性问题
云计算环境下,特别是公共云时,所有软硬件以及数据都依托于云计算供应商,有可能缺少防范数据修改的控制措施,不正确的访问控制或弱加密会导致各种数据风险,不能有效检测数据的修改。另外,云计算供应商采取的不正确的加密方法也会造成对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数据的破坏,这都会影响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数据的完整性。
5.监管规范问题
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所采用的云计算平台是否有政府监管?是否符合相应的监管规范?是否有第三方审计或认正?被审计单位应用云平台是否会影响执行SOX(Sarbanes-OxleyAct)等。
(二)基于云平台选择的视角
目前,云计算供应商的数目繁多,许多传统的服务供应商也更名为云计算供应商。因此,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在采用云计算开展联网审计时如何选择合适的云平台非常重要,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应该根据自己的服务需求,尝试多个云供应商的基础设施,测试应用程序,选择最佳云供应商。关于云平台的选择,存在的主要风险分析如下:
1.经营状况
云计算供应商持续发展能力不确定。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选择云计算供应商时应该考虑:云计算供应商的经营状况如何?如果云计算供应商破产,可能会造成数据的丢失,因此,如果云计算供应商破产,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如何收回自己的数据?
2.服务水平协议(SLA)
服务水平协议(SLA)是一种衡量云供应商服务平台舒适度的方法。审计单位采用云计算技术开展联网审计时,要确保自己的服务水平协议(SLA)有一些保护条款。万一出现服务中断,云供应商能提供优厚的回报补偿。
3.性能
由于地理位置和云平台架构的不同,云供应商供应的应用程序性能结果也不同,因此,审计单位在选择云供应商时应该考虑云平台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架构。
4.安全与保障
在选择云供应商时有没有考虑这些云供应商采取什么保障措施来保护客户的数据。
5.数据的存储与归属
云计算环境下,所有软硬件以及数据都依托于云计算供应商,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不清楚自己的数据会被存储在什么地方,甚至都不知道数据位于哪个国家,也许会被存储在国外。因此,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采用云计算开展联网审计时有没有考虑:自己的数据是如何被保护的?这些数据的存放地点在哪里?数据的归属问题?如果审计单位或被审计单位需要更换云计算供应商时,自己的数据是否可以转移到另一家云计算供应商。因此,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采用云计算开展联网审计时,如果缺少数据存储与归属方面的考虑,将会给将来的联网审计运行造成潜在风险。
(三)基于云平台服务的视角
关于云平台的服务,存在的主要风险主要有:
1.服务支持
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在使用云平台时,有没有考虑遇到了问题应该如何联系云供应商?联系哪些人?
2.服务可靠性
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使用的云平台网络连接是否可靠?数据传输是否可靠?当网络出现故障时,云计算服务会出现中断,这会影响服务的可靠性。特别是对于一些规模小的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在使用云平台时,由于采用较慢的因特网接口,相比于使用自己内部的软件平台,使用云计算平台速度会较慢。另外,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对云计算供应商的灾难恢复过程依赖性强。
3.云平台的友好性
云平台的友好性是指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选择的云平台的操作界面容易使用,人机交互性好,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在使用云平台时,有没有考虑:云平台界面操作起来是否方便?云平台操作是否容易学习?云平台是否能防止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用户的输入错误?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用户的输入错误是否会对联网审计系统造成破坏?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培训范文4
1 文献统计数据及分析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net)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题名包括“云计算+档案”、 “云技术+档案”和“云档案馆”的文献(检索时间为2014-3-12),删除其中新闻报道性和重复性的论文后,共检索出78篇论文。
1.1 时间分布。这78篇相关论文的时间分布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我国档案学界对云计算的研究始于2009年,2009年后开始引起学者较多关注,到2013年掀起一个较小的研究(2013年发表相关论文共33 篇),但是依据百度和Google的搜索结果,尚未出版云计算应用于档案管理的相关著作。
1.2 主题分布。上述78篇论文,其研究的主题可以分为理论研究(介绍云计算的概念、特点、优势,应用的可行性、问题及对策等)、具体应用(研究云计算在档案业务环节的具体运用,如备份、整合与共享、利用与服务、云档案馆等)、系统和平台构建(研究基于云计算的系统和服务平台架构、服务模式等)和应用的安全性。78篇论文的主题分布如表2:
从研究的主题来看,目前档案界对云计算的理论和应用设想方面的研究占主导,分别占全部论文的43.6%和44.9%。但是,基于云计算的系统、服务平台构建的研究论文只有5篇,对于如何用技术手段来实现“云”并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
1.3 作者机构分布。各研究主题的作者机构分布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78篇研究论文作者中有22篇来自高等院校的档案院系,占全部论文的28.2%。26篇论文作者来自其他机构,约占33.3%,其他机构包括高校除档案院系和档案馆室的其他院系和部门、事业单位、军队档案馆等。从表中数据看,高等院校的研究者倾向于研究云计算在档案业务环节的具体应用,而其他机构的研究者更注重理论研究和云计算在人力资源档案、会计档案、健康档案等领域的应用与实现。
2 主题分析
2.1 云计算的概念和特点。田雷提出:“云计算是一种网络服务方式,提供了IT服务的一种交付和使用模式,用户可以通过网络租用或免费获取所需服务。”他还提出目前云计算的三个服务层次: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2]。黄正鸿认为,云计算旨在通过网络(互联网和内部网)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硬件、平台、软件及服务等资源。其特点可以归纳为:资源池;按需、自助;快速弹性;广泛的网络访问;可度量的服务[3]。陈康明认为,云计算是基于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已有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互联网络的服务信息共享模式。云计算的特点是:数据存储更加可靠、安全;资源的合理分配;先进技术理念带来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4]。
2.2 云计算在档案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刘永提出,云存储在技术、管理和经济上已经具备了数字档案存储的基本条件。云存储技术是分布式文件系统技术、网格技术、集群应用等技术的集成,后三种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逐渐成熟。云存储将分散在各地的数字信息集中存储,各档案馆(室)可以根据需求来申请适当的存储空间,降低了资金投入[5]。朱悦华、何丽萍、丁建萍认为,云计算时代“云档案”的实现具有较为完备的云计算理论基础、较为成熟的云计算技术条件、较为低廉的云计算经济成本和较为完善的云计算实践环境[6]。
2.3 云计算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优势。文杰提出了云计算在数字档案馆应用中的四大优势:确保档案服务器的可靠运行,降低服务器的出错概率;降低相关的维护费用;扩展了信息资源共享范围;丰富的终端设备[7]。彭小芹、程结晶结合云计算的特点提出云计算在档案领域的应用优势,即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方便、快捷的云服务;强大的计算能力;诸多技术的集合体;经济效益;个性化;以用户服务为中心[8]。祝庆轩、桑毓域、方昀提出了云档案馆模式的优点:有利于政务信息公开;有利于统一全国各地区档案工作标准;有利于节省软硬件投资;有利于减少对计算机人才的依赖[9]。
2.4 云计算应用面临的问题和对策。黄正鸿提出云计算技术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标准问题、版权纠纷问题、数据隐私问题、安全问题、软件许可证问题、网络传输、用户使用习惯问题等[10]。陈康明认为,云计算应用面临的首先就是信息安全问题;其次是执行的国际标准问题。对策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安全监测环节和相关技术;制定监督和管理机制[11]。文杰认为,云计算应用面临的问题主要有资源的选择问题;协议和接口问题;数据安全问题。对策包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关政策规范云计算标准;提供基础建设的统一监控、管理和控制;加强安全检测[12]。
2.5 云计算在档案领域的应用设想
2.5.1 云计算在档案存储、共享与服务中的应用设想。田雷提出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即服务”整合档案行业的服务器、存储器等设备,部署“云计算”环境,向各级档案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服务[13]。陶水龙提出了基于云存储技术的档案数字资源的云备份和多套多地的档案数字资源备份数据存放策略,建立了云备份系统架构及其运行机制[14]。吕元智提出了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云”共享服务模式,将分散的国家档案信息资源通过云服务平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云”[15]。祝庆轩、桑毓域等提出档案馆馆际云服务,将档案馆电子文件信息置于云中心,用户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检索云档案馆“虚拟资源池”[16]。卞昭玲、李俐颍等提出通过云存储解决档案信息的存储、档案信息的收集问题,同时可以共享档案信息 [17]。
2.5.2 云计算在专门档案领域内的应用研究。廖玉玲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建设工程档案全过程监管模式的系统方案[18]。刘振鹏、卞昭玲等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19]。邓岚提出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国家综合减灾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并分析了云计算技术在灾害档案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优势和障碍[20]。
2.6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和平台构建。程春雨提出国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系统应采用两级部署方式,分别部署在中央云中心和50个国家综合档案馆。中央云中心应用系统开发主要包括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平台管理系统、国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门户网站;省节点应用系统开发主要包括省节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和基础工具包软件[21]。程结晶提出要构建统一的云存储平台,采用虚拟化技术,开发基于“元数据”访问的分布式数字档案数据访问接口,构建完整的云服务平台来实现数字档案资源的访问服务、请求认证服务、安全数据传输服务和快速资源搜索和资源发现服务[22]。郑光辉提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档案利用系统设计方案,详细描述了基于云计算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系统、云平台管理系统及开放数字档案利用门户设计方案[23]。蔡学美提出云计算数字档案馆系统主要是由云计算数字档案管理应用程序、数字管理节点、计算机专用网络、安全防火墙、公用和私有的硬件设施等构成[24]。朱悦华、何丽萍等提出构建“云档案”资源共享系统,其系统理论模型由资源层、管理中间件层和服务层等三层构成[25]。
2.7 云计算应用的安全性。徐华、薛四新等提出云数字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应包括防御系统、监控系统、容灾备份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通过安全法规体系、安全组织体系、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安全人员培养和培训体系来保证[26]。崔海莉、张惠达提出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推入云的基础设施上,服务中断、数据失真、敏感信息泄露是可能遭遇的技术风险,组织策略、准入退出机制是可能遭遇的管理风险[27]。
3 问题与展望
3.1 问题。首先,研究内容重理论轻技术。当前对于云计算基础理论的研究较多,关于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实现其具体应用的研究较少。78篇论文中只有5篇从技术角度阐释了云计算应用于档案领域的具体实现方式。应用设想相关论文仅仅止步于“设想”,对具体应用及如何实现其应用轻描淡写,缺乏技术因素。
其次,研究缺乏实践基础。相对于云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快速实现,传说中的云档案馆、档案云尚未付诸实施,对于云技术的应用需求也没有实际调研,因此,大多数研究缺乏一定的实践基础。
3.2 展望
3.2.1 研究内容。首先,对云计算的应用研究应更多关注档案资源的共享与服务。云计算的精神内核在于资源的共享。在全新的云计算模式下,研究者应站在整个国家档案资源共享和利用的角度谋划“云”,探寻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更加科学地整合和共享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并向公众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其次,适当扩展研究内容,构成完整的研究体系,例如,云计算环境下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和管理策略是否发生变化?云计算在档案部门有效应用应具备哪些条件?“云”之间如何交互协同?云计算的行业标准研究等。最后,与国外相关研究相比,国内研究应更注重云计算在档案领域的实际应用与技术实现。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培训范文5
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将必然涉及使用教育技术。与教育活动意义,教育技术同样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内容源远流长。而教育技术的外延领域在每次技术发生、发展和革新过程中,必然对教育活动本身构成积极影响。在以手工技术为基础构成外延的早期传统教育活动当中,以黑板、粉笔、书籍、图片笔等工具以及口手相授、口手相传的教育方式为主体的教育技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占据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幻灯片、电影、电视、广播等全新技术被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这种变革使得传统的教室当中首次出现了老师和学生以外的其他声音。20世纪末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网络多媒体教育系统等依托网络计算机核心技术的教育信息技术逐渐进入到教学实践当中,应用范围日益广泛。此后,每当伴随这每次新技术巨大进步和变革,新技术都会在教学活动中具体地体现出来。云计算作为当前最为前沿的新兴的高新技术,教育业对元计算同样具有较高的期盼度,很多教育工作者均期望能够将将云计算技术全面能够引入教学时间活动当中,通过元计算的使用推动教育教学,对教育实践活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云计算技术的引入,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降低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本,从根本上提升信息化进程效率,实现更为灵活的教育信息化部署和实现方式。通过云计算技术的实施,能够在较少费用投入下,通过互联网络解决计算机资源访问费用问题,充分实现信息协作共享,不再需要使用自建设施来实现网络信息构建,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全面集中在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以及更加及时的信息的服务上。利用云计算技术,用户能够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以任何接入方式接入信息内容服务,畅享网络带来的方便与快捷。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教育云服务的需求和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变化,从最初的动辄百万巨大投入,利用效率有限,管理难度较大的自建信息化数据中心,到运用虚拟化技术的存储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运行平台虚拟化等等均能够发现基于云计算的资源的投资可以有效解决网络资源利用问题,建设投资费用问题。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共享资源云服务以及应用云都已经有大量实际案例,很多学校已经实现了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从使用规模上看,云计算已经展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教育信息化已经从过去的私有云模式逐步转化为公共云和私有云相互融合的混合云的模式。
2教育资源共享应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资源获取渠道不畅虽然当前很多学校均已经建立或正在规划建设教育网站。但一些网络资源无法连通,同时在获取这些课程的访问途径相对比较困难,但是依然存在着部分网站访问途径不够明确,如存在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以及通过学校主页连接等访问途径,多种途径最总的结果和指向不尽相同,一些网页可以正常打开,另一些则常常出现“该页无法显示”的情况。无法方面活动更多紧迫课程网络应用课件,已经成为资源获取的瓶颈。访问者的网络接入方式的不确定,很多学校在网站接入方面均花费了较大的资金和精力来确保网站的访问流畅,网络带宽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教育信息自愈共享的重要瓶颈问题。
2.2资源建设缺之统一规范很多学校建立了教育网络平台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但仅有很少学校的网站功能设计比较合理,在内容安排和课程展示上做到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强,内容丰富,特点突出。大部分网站还是仅仅是把课件、视频文件罗列在网页中,内容展示缺乏层次感,各个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选择建设模式。各个学校的网络平台制作各不相同,在平台使用和教育资源通用性与兼容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视频内容的格式往往仅规定了最低使用配置标准,没有考虑使用访问者实际网络带宽、使用者的硬件配置及浏览器版本等方面的差异,普遍存在一味追求高清晰度的问题,音频和视频内容对网络带宽占用较大,很多使用者硬件设备无法进行相应处理,从而造成教育信息视频内容缓冲时间长、播放不流畅,部分内容由于耗用带宽过大无法浏览。使网络教育信息吸氧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对最终的使用效果构成了不利影响。
2.3学习资源类型单一部分学校的教学信息资源内容比较单一,教学信息资源在多样化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很多网上的课件依然是对常见教学内容的简单重现。内容依然以图表和以文为主,教学视频内容有限,缺乏对学习情境的必要支持,习题库、案例库、相关文献以及模拟实验环节等教育拓展信息还不够充实,在学习过程学习者依然无法满足于被动地去接受教师对知识的灌输,可能丧失主动参与的实际模拟操作的积极性,会导致学习者学习热情受损。此外,课程资源库的更新频率也无法满足教学需要,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课程资源的教学效果构成了影响。
3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应用的建议
3.1搭建统一资源平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资源库都是各校自行搭建,大部分教育资源库都在动地等待外部使用者的浏览、访问和下载。教学资源储备库管理方面存在无序和混乱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真正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快速访问,从根本上避免了教育信息资源访问渠道不够畅通的问题。通过育平台的搭建,对于整合教育资源以及教育信息资源均可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3.2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教师及学生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积极性教育信息资源功能在于示范、辐射作用的发挥,然而目前大多数教育资源依然没有做到这一点,究其原因在于缺少必要的激励措施和激励机制,没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使用教育资源。所以作者建议可考虑教师使用网络教育资源可以进行教学给予工作量的增加,教师在设计教育信息化资源过程中增加平时成绩统计功能模块,可以依据学生在线学习的时间、在线讨论情况以及提交作业情况等给予日常学习成绩等措施。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应用价值,真正使教育信息能够真正发挥示范、辐射的作用。
3.3建立资源更新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建设教育信息的积极性目前学习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教师对评比教学资源拥有较高积极性,然而对教育资源的后续建设普遍缺乏积极性,很多数教师都有评得了即完成任务的想法。对此可以考虑采用激励与考核评比并重的方法来解决。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在教学过程当中鼓励教师持续更新课程资源内容,建立更多的课程资源,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对于那些只评比不建设的状况,实行退出机制,对于没有访问量、长期无法访问、无法达到一定标准的应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严重情况下予以退出处理。
3.4建立培训机制,调动更多教师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工作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学习并掌握一些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培训使这些教师具有自主在网上更新知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网上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师对于网络教育资源的认识,培养学科教师参与网络教育资源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培训,保证后续资源建设能够及时更新,并形成长效培训机制,最大程度使更多学科教师了解网络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培训范文6
认知计算互联网保险应用
一、认知计算的涵义及特点
认知源于心理学里的概念,《辞海》将其解释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是对外界信息积极进行加工的过程。通常使用的认知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人学等。
认知计算技术,基于算法、数据、软件、硬件实现,关键特点是理解、推理和学习。理解是通过感知和互动,快速理解数据,实现用户交互,从而理解、回答用户的问题。推理是凭借假设生成技术,透过数据揭示洞察力、模式和关系,以多种方式进行认知,产出多种结果。学习是能够从所有文档中快速提取关键信息。通过追踪用户反馈和专家训练,不断进步,提升解答能力。
二、认知计算的商业化应用
2011年,IBM沃森带来认知计算的概念,当时人们对这项吸引眼球的新奇技术能做些什么还非常懵懂。沃森通过解读自然语言来分析数据,有的成了医生,有的担任教师助手,有的成为一流的厨师,还有一个赢得了电视智力竞赛《危险边缘》的冠军,成为人工智能打败人类的经典案例。五年后的今天,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认知计算的商业化应用越来越值得期待。
认知计算的商业化应用或将带来不可思议的变化。在医疗领域为疑难杂症快速提供诊疗方案,帮助企业从大量数据中发掘、洞察增强预测和决策能力;在旅游、美食等领域帮助人们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甚至帮助红毯上的模特设计出“会表达情绪的时装”。认知计算使得机器人更加接近于人类的需求,这些应用将造福于人类,值得更多期待。
根据德勤研究报告,认知计算技术或将在以下三个企业级软件市场中发挥作用。一是企业级应用软件市场专注于利用计算机的力量来达成特定目标。比如解决如何向大量匿名用户进行线上营销的问题,采用机器学习去发掘某一网站的新用户与之前具有相似行动的用户之间行为上的关联,目标就是为了使该网站的用户体验更好,并将其转化成销量。二是企业级基础软件市场为公司建立、运行,以及管理IT资源的表现提供工具。比如利用机器学习能力提升应用系统的日志工具,可以将具有类似服务器问题的事件归为一类,以方便IT经理辨认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问题、还是实时信息导致的不寻常的计算趋势。三是特定垂直软件关注一个狭窄的领域,常体现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应用。比如一套独立的肿瘤学应用,通过移动和桌面设备,深度机器学习可以分析大量的病患记录并基于现有记录提供潜在的治疗手段。
在销售方面,机器人可能比人类做得更好。日本大阪大学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科研人员曾开发出一个生动的女机器人,将其放入一家百货商店内,销售一款100美元的羊绒衫。在试验期间,机器人接待的消费者数量是商场销售员接待数量的2倍。通过与IBM沃森云计算平台合作,软银旗下第一款可感知人类情绪的机器人Pepper的“智力”进一步得到强化,Pepper或将以“销售员”的身份入驻日本最大的电器销售商山田电机(Yamada Denki)。之前,Pepper曾帮助销售过智能手机和咖啡机等商品,但工程人员希望强化Pepper提供相关信息的能力,与消费者进行更丰富的互动。Pepper与人类进行彻底的无障碍交流仍存在困难,需要进行更多神经式网络的培训。据悉,软银接受其他企业对Pepper的租赁订单,每月租金为55000日元,仅为日本平均最低工资的一半。
三、认知计算技术在互联网保险的应用前景
近两年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实现爆发增长,互联网保险渗透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意识到互联网保险不仅是销售渠道的变迁,还是依照互联网的规则和习惯,对现有保险产品、运营和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互联网保险,一方面把传统的保险产品搬到互联网上销售,并提供配套的产品服务;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经济的新型消费场景,提供创新型保险产品。互联网保险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移动设备等新技术的兴起,或将迎来保险行业的一场深刻变革。
认知计算技术可以帮助保险企业更好地认知客户、也更深刻地认知自己。认知客户,知道客户所想所需,改进保险销售和服务,解决痛点问题;认知企业,找到运营管理盲区,提升内部运作效率。
在《2016年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研究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最先改造保险的销售渠道。美国的一家保险科创公司使用智能机器人销售车险保单,只要拍下车牌号并发送给机器人,它就能搜索到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驾驶记录,从而推荐合适的险别。同时,通过减少人数来提高效率的成本策略,例如,呼叫中心通过将第一层顾客支持自动化来减少需要聘用的员工。
不管是服务型还是销售型的呼叫中心,通常采用传统的IVR技术提供服务菜单,受限于数字键盘的数量和语音逐条播报耗时较长,寻求服务的用户最希望的还是用最快的速度找到人工客服,解决问题;寻求产品的用户希望用最快的速度触达产品,减少等待。而呼叫中心面临的挑战是基于接线率灵活快速配置人力资源,而不单纯地通过增加人数来提升接线率。大数据时代,认知计算与呼叫中心技术有着天然的默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合理配置人力。在与用户通话的另一端安装上智慧的“大脑”。
针对服务型呼叫中心,可以利用认知技术,将标准服务话术的知识库安装到认知智能应答机器人的大脑,降低企业培训和人力成本。针对销售型呼叫中心,具有认知计算大脑的机器人可以承担简单地销售业务场景,例如解决呼入溢出场景的预约投保,解决销售过程质量的自动回访,帮助老客户续签新一年保单,为新客户提供粗略产品报价、解释营销活动和赠品规则等。也可以结合社交媒体、用户网购、驾驶行为等多维度数据,分析客户类型,帮助人工坐席更好地理解客户。
认知时代,机器或将变成下一代计算机,因为计算的能力,对于机器学习算法的理解,对于大脑的研究都在往前走。计算可以带来更多的突破。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董超,毕晓君.认知计算的发展综述[J].电子世界,2014(15):20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