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现状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本市场现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资本市场现状分析范文1

第一个特征,农资市场具有双重性。农资市场具有工业品和快速消费品的双重属性,从购买目的上看,农资市场具有工业品市场属性,因为农业劳动者购买农资的目的是为了再生产。从购买行为上看,农资市场具有消费品市场属性,因为农业劳动者多是非专业、分散、重复购买农资。

第二个特征,农资市场具有分散性。中国市场不同于外国市场,农村市场不同于城市市场,农资市场又不同于其它产品市场。农资产品的市场在农村,尽管农村人口众多,但它不像城市,人们是散居在不同的地域,以户为种植单位,通常每家每户只有一到几十亩地不等,每家每户根据自己对未来的估计和需求种植着不同的作物。

第三个特征,农资市场具有季节性。农作物生长有着极强的季节性。这是自然条件决定的,尽管反季节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能代表整个农业生产情况。不同季节有完全不同的作物种类,因此病虫害发生也有着极强的季节性,对土肥条件的要求也根据生长期的不同而不同。这些导致了农资产品购买的集中性,而且往往购买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过了这个季节只有等来年。

第四个特征,农资市场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域性表现在不同的地区农作物种类和种植结构不同,对农资产品需求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农村分布在山区、平原、丘陵,有水浇地、干旱、半干旱之分。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气候、不同的作物结构、不同的水肥条件,农民有着完全不同的种植和生活习惯。不同地域的种植结构不同,对种子、农药、化肥等的要求不同。即便是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的地域,由于气候条件、水肥条件的不同,导致病虫害的发生种类不同、数量不同。以大田作物为例,南方以水稻为主,而北方以小麦为主。

第五个特征,农资市场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条件对农资市场的影响是间接的。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作物生长,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作物对水肥的需求。这样间接的影响了对农资产品的需求量,对来年市场需求很难加以定量估计。农民不可能在无水可浇灌的干旱天气中施肥,因而对肥料的需求降为最低,在雨季不会想到去使用杀虫剂。而且,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

第六个特征,农资市场受农产品价格影响。农产品价格影响的是农民对来年市场价格预期和信心,从而影响本年度的投资力度。如果是针对短季节的经济作物,当季的价格直接影响到农民针对下个季节的投入。

第七个特征,农资市场具有信息的不对称性。农村因为通信较为落后,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很少,形成大量的信息无法到达农民手中,指导农民的农业生产。从而使农民对产品的技术性能、品质知之甚少,使用成本增加。

第八个特征,农资市场物流要求高。农资中的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品种或体积大或易燃易爆或有毒,这决定了农资储存和运输条件要求较高。

第九个特征,农资市场服务成本大。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农资是农业技术的载体,其使用技术要求高,这种矛盾短期内无法调和。农资服务成本大的最根本原因是,农民消费者坚定的认为,农化服务应该是免费的。

资本市场现状分析范文2

关键词:资本市场;监管;成效;体制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071-02

1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分析

中国现行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分业监管。中国金融体系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但在资本市场上就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中央和地方各管―块,不同品种证券的市场管理者不同。甚至一种证券的―二级市场之间就有不同的管理者。主要表现是:证监会是中央主管机构,地级人民银行在市场监管上颇有影响,财政部、中央银行介入市场管理,地方政府在交易场所的管理上拥有很大的权利。

自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就伴随着始终。但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危机四起,从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异常波动,到现在上市公司频频发生造假事件,这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到位,市场运行效率不高,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法律框架不完善,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将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发展。

1.1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机构

我国现行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可以说是集中型监管体制,在分业集中监管的基础上,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实行适度的统一监管。

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证监会作为对证券业和证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执行机构,监督检查所归口管理部门。由于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证券机构的审批,这意味着对于证券中介机构的监管权限在两个部门被分割开来。

在1992年以后,人民银行不再是证券市场的主管机关,但它仍然负责审批金融机构。这意味着证券机构在审批和经营管理上受人民银行和证监会的双重领导。中国人民银行还负责管理债券交易、投资基金。

财政部负责国债的发行以及归口管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

在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中,地方政府在本地区证券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上海、深圳市政府和证监会一起管理沪、深证券交易所。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公司上市、股票交易流程上都有可能影响其正常操作。

1.2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成效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成效的分析,即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所投入的成本与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结果的分析,可以从我国资本市场效率与监管的角度来分析。市场监管能否有效纠正市场失灵,充分保证市场效率,关键在于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而完善的监管制度是资本市场监管的基础和效率的保障。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特别是监管制度的缺陷导致市场失灵与监管失效的同时存在,成为转轨过程中资本市场监管的基本现状,对资本市场效率分析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根据市场证券价格对信息反映的范围不同,把市场划分为弱型效率市场、半强型效率市场、强型效率市场。经济学界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成效分析主要按照上述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一般研究主要是对弱型效率市场、半强型效率市场进行研究。以往对我国资本市场弱型有效市场的实证检验有,俞乔(1994)对上海、深圳股票市场股价变动的随机假设进行检验。他利用上海、深圳的交易所自成立到1994年4月底的各自综合股价指数的观察值,通过对误差项序列相关检验、游程检验和非参量性检验,排除了上海和深圳股价变动是“随机游走”的可能性,得出了上海、深圳两地股市非有效性结论[1]。

半强型有效市场检验的有:杨朝军等(1997)选取上海股市1993―1995年间100家上市公司的送配方案公告为样本,对各家公司股价在公告前后的变化进行详细地分析,以检验市场对送配信息的反应。结果表明,上海股市已经能够较快地反映送配信息,说明中国股市一定程度上已能迅速反映某些公开信息,但并不能就此判定上海股市已达到半强式效率市场,而笔者在对2005―2006年度股票指数进行实证分析也得出我国股市尚未达到半强式效率市场的结论。

2 我国现行资本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建设不完善,证监会效能不足

在中国资本市场管理体系中,除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以外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的人员编制不足和缺少足够权威,导致削弱实际监管效果。很显然,在证监会和地方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着重复监管的现象,而监管职责在证监会和人行之间的分割,又导致某些监管领域落入夹缝之中。而对于市场的某些部分,尤其是针对证券商和机构投资者,事实上缺少监管。

2.1.1 证券监管机构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不足

证监会在名义上是主管机关,但在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只是附属机构,只能起协调作用,监督的权利和效力无法充分发挥。

现阶段市场已形成了以股票、债券为主的企业债券、基金、可转化债券同时发展的直接融资工具体系。而从目前的监管机构分工来看,中国证监会主要监管股票、基金、可转化债券;财政部主管国债的发行、兑付;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企业债券的发行。证券主管部门存在着多头化,易产生整体监管方面的矛盾和摩擦,不利于提高整体监管效率和证券各品种之间的协调配套发展。

2.1.2 证监会地方办事机构行政能力的独立性受到制约

本地政府在本地区证券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证监会派出机构,与地方政府有很深渊源,受地方政府干预的可能性很大。证券市场运行中屡屡发生重大事件,暴露出了我国证券监管系统上的漏洞和某些功能上的不足,中国证监会的权限常常受到比其行政上更高一级的地方首长的干预,其独立性受到很大制约。

2.1.3 证监会权力制约不能有效辐射其全部管辖范围

证监会权威性的不足与监管权力分散性是相联系的,监管权力从横向看分布于证监会、银监会、财政部和国资委等机构之间,各部门之间的政策法规、管理措施及政策目标亦有冲突之处,居高不下的协调成本大大降低了监督管理的效率。从纵向看分布中央和地方之间,多家平行机构从不同侧面,各个地方从不同范围(地域)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管,造成利益的冲突、责任的推卸、监管的盲点和监管力度的不平衡,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统一性,造成某些领域事实上的无人监管。

2.2 资本市场监管理论创新不够,市场管理者不能有效进行理论建设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理论研究主要还是局限在对资本市场现行问题的补救上。由于市场发展太快,政府监管部门忙于应付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没有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中坚作用,证券市场的基本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了,对资本市场结构、运行问题缺乏理论研究,如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为了解决一些短期内凸现的紧急问题,往往采取不顾长远的急救方法,虽暂时解决了问题,但是却为今后的监管工作带来了隐患,参考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看到几乎所有国家的证券监管机构都有一个明确的行动宗旨和一系列行动细则组成的纲领性监管框架,这种框架是其监管部门长期行动的准则。在缺乏长远规划的情况下,监管上被动地长期处于救火状态就是难免的。

2.3 资本市场自律性监管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市场自律性监管机制功能

我国目前的自律组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沪深两地交易所自律组织;二是证券业协会。两个层次在行业自律中都存在问题,首先是两地交易所存在明显的地方利益,其对市场交易的监管受到所在地政府的干预,因而难以真正贯彻公平、公正的指导原则。其次是中国证券业协会作为一家行业性质的民间协会不能发挥自律作用,这与目前证券市场多头管理格局有关。因此,证券市场发展至今,监管与自律仍然处于严重不平衡的状态。

2.4 资本市场监管法制建设不健全,市场主体法律意识不强

国家对于上市公司退市问题存在法律盲点,难以准确把握执法尺度。并且退市标准不统一,尺度难把握。对于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主体不够明确。由于现行法律对地方人大如何监督中央驻各地的管理部门没有明确规定,省人大及人大财经委难以对驻各证管办实施监督。实际上,《证券法》等于没有明确对证券监管部门进行监管,以及应该由谁来监管。

3 启示及对策

通过对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如何有效强化资本市场监管职能、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3.1 构建资本市场监管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及时发现有关宏观经济指标的异常反映并及时进行调控,是可以防范或避免金融危机发生的。这里的关键是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灵敏的资本市场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3.2 强化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是稳定一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制度。强化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关键在于健全信息披露的动态监管机制,加强资本市场会计审计制度落实,规范上市公司组织结构,以此来消除利润操纵行为的发生,加强对企业所募集资金使用和投向的监督。

3.3 积极稳妥地推进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改革是完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的一个重要步骤,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直接体现了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作用机制是否合理,是关系到广大投资者、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切身关系的一件大事。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是我国资本市场向国际市场靠拢,迎接WTO挑战的迫切任务。

资本市场现状分析范文3

关键词: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市场 政府监管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信息在经济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会计信息市场来分析会计信息。我国会计信息市场失灵,政府的监督管理必须要参与其中,保证会计信息的顺利供给,提高信息使用的效率,增加资本市场的信心。这样可以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提高,让资本市场更加繁荣。

一、会计信息市场的概念

会计信息市场中的“会计”二字是指公司对外宣布的财务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是一种商品,它既有供给也有需求,而且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结合体,在它进行生产和交换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信息形成的供需关系就叫做“会计信息市场”。

会计信息市场不但有企业管理当局这样的供给者,投资人、债权人这样的需求者,还有其他的主体,例如市场中介机构和政府这样的监管部门。在运作的过程中,会计信息市场并不是唯一的角色,经理人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公司控制权市场都和它联系密切。

二、我国会计信息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会计信息的供给主体

供给主体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1.会计信息失真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政府部门和社会上一些机构在进行经济管理或投资决策时依赖会计信息,这些会计信息主要由会计人员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法定程序归纳加工而成的。

2.供给主体缺少主动性,信息不对称

会计信息市场的供给主体在披露会计信息时并不积极主动,往往是根据最低要求进行的,尤其对于投资项目和关联交易这样的敏感项目更是缺少会计信息的披露。监管机构负责推动供给会计信息,这样会造成信息的供给和需求错位。

财务部门所有会计信息都由企业掌握,因此存在信息垄断的问题。即使企业在相关制度的约束下提供一些会计信息,但是绝大部分信息依然没有外流。这种垄断和限量供给让消费者很难取得企业相关的生产和经营数据,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二)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

需求主体存在的问题:

1.对信息需求的动力不足

现在我国的会计信息市场有这样三种信息需求者,他们分别是:银行、政府、资本市场投资者。他们占据了信息需求市场很大比例,可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却没有巨大的需求动力。

2.需求群体不具有影响力

我国在制定会计信息市场的规则时会发现政府在这方面起了很大推动作用。相比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在这个市场中缺少有规模和公信力的机构投资者,一些中小股东还很分散,到目前为止依然缺少具有影响力的股东团体协会。因此形成会计信息需求并发挥其效用就比较有限。

三、政府监管在会计信息市场中的作用

(一)保证信息供给顺利地进行

目前会计信息在本质上还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企业披露了相关会计信息后,要收取信息使用者一定费用补偿,但实现这一过程的客观条件依然不成熟。随着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信息质量不断提高,企业经济业务不断多元化,原先的会计准则已经不适应这种变化,同时企业生产会计信息的成本也不断提高,降低了企业供给的积极性。

仅由会计信息市场自行解决这种问题是行不通的,财务部、证监会和工商管理部门必须要参与其中,制定完善的公司披露规范、进行强制性审计,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会计信息的供给并保证其质量。还可以避免各个企业由于不同程度披露会计信息对自身竞争优势造成的损害。

(二)提高会计信息使用效率

对会计信息使用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是信息市场的环境以及信息使用者。政府的权力很大,掌握的资源也比较多,政府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制定产出和供给会计信息的规范,提供给会计信息市场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三)增加资本市场的信心

政府要想增加资本市场的信心,可以在以下两个角度来完成。一是政府利用公共资源或社会资源为市场日常运营提供基础设施。二是政府在保证各个主体权利的前提下,建立一个适合市场交易的外部环境,在资本市场的不断变换中振奋投资信心。

(四)其他特殊作用

1.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和宏观调控的需要都是政府监管能否在会计信息市场中发挥有效作用的决定性因素。现在直接行政干预正在向间接宏观调控转变,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一旦政府监管不到位,一些上市公司以及利益相关方都会受到影响。

2.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初级阶段,会计信息供给方占有的筹资额比例很低,很少受到恶意收购的威胁,因此供给动力不强。此外,我国投资者还不成熟,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表现得并不强烈。针对这些情况,政府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供需方面存在的问题。

结语

会计信息市场目前正处在初级阶段,但是它的发展前景很广阔,能够积极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信息市场的概念分析,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政府对它的积极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争取能为会计信息市场的管理提供一些参考意见,让它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敏.我国会计信息市场与政府监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4

资本市场现状分析范文4

>>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给付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 当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矛盾分析及对策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现状及方向刍议 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 浅议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现状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现状及改进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供求矛盾的分析及对策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及启示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国际经验及启示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模式分析 储蓄基金制养老保险模式分析 养老保险基金资产配置问题分析 法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发展历史分析 云南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分析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背景及现状分析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分析及建议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分析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现状及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吴小平.《加入WTO对中国寿险的影响及其对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24-25

[3]张洪涛.《新形势下的保险资金运用:开放与投资安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0-61

[4]王芳.资本市场体系下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分析[D].2005,35-38

[5]刘敬伟.养老保险基金在资本市场的投资模式与投资组合分析[D].2006.4,25-29

[6]李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作机制研究[D].2011.5,99-101

资本市场现状分析范文5

关键词:创业板;超募现象;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5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研究背景

2009年10月,我国正式推出创业板市场,自创业板市场推出来,超募现象引起各方重视。

本文着眼于对中国创业板超募现状及其背后潜在风险进行理论分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提出一些关于完善创业板公司股票定价效率及超募资金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几点建议。

二、超募及超募资金使用现状

(一)超募现状分析

根据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数据整理知,前282家公司总体基本情况如下表:

从表1.1来看,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首次募集资金超募现象显著,平均超募比率达到1.8656。

(二)超募资金使用现状

选取净超募比率前十的公司进行分析,从表2.1中容易看出超募资金多被用于项目投资以及流动性资金的补充。

三、超募现象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如前所述,中国创业板市场一方面存在着首发资金超募现象,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超募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对于两者的分析应该从不同角度出发:

(一)首发超募现象探究

有效市场假说:我国证券市场上显著存在的炒“新股”现象证明了市场有效性的缺乏,因此一定程度上造成超募现象的产生。

新股发行制度的不完善:由于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仍然实行核准制,对上市公司主体要求较高,导致上市公司主体资源的稀缺,这一稀缺集中体现在上市公司壳资源的价值上。资源的稀缺将引发投资者的炒作,进一步导致超募得发生。

新股定价机制的不完善:现阶段我国创业板市场采取的是询价制度,按照价高者得的原则,机构投资者可能为了获得配售资格而提高报价,这也会导致超募的发生。

(二)超募使用效率不足原因

治理机制不足:委托关系导致超募资金的使用缺乏效率。

监督制衡不足引发的道德风险:虽然《创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1号》规定超募在20%以上的公司需要对资金流向做披露,但未在规定期限内披露的公司并无相应的处罚。

四、超募资金现象的影响

超募资金现象的影响可从投资者、上市公司相关主体、资本市场三个方面叙述:1.投资者:投资者无法面临道德风险问题。2.上市公司主体:公司经营效率受损、高管套现、公司再融资难度的增加。3.资本市场:监督管理难度的增加、资本市场炒作风气的形成、市场资源配置的损害。

五、超募问题的解决途径

为了更好从源头上解决超募增量问题,提高超募存量使用效率,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询价机制的健全:一是提高网下配售的比例。二是提高询价制度的透明度。2.做市场制度的引入:中国创业板应该紧跟新三板的脚步,具体要求可以参考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和中国新三板市场即将推出的做市商制度。3.注册制改革:循序渐进的推进注册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解决创业板高超募现象的重要途径。4.退市制度的完善:退市制度应该与超募资金的使用直接挂钩,还有待于继续完善。5.投资者教育的加强:证券公司、证监会等应该继续加强投资者教育活动,加强投资者风险识别意识。

参考文献:

[1]George Akerlof.1970.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J].Journal of Economies,40(6):488-500.

资本市场现状分析范文6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带来国际资本流动对东道国金融体系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我国的资本市场体制建设尚未完善,在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扩大的背景下,研究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动态冲击效应具有迫切性,如何应对规模越来越大的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冲击,成为一项提上日程的重点研究课题。

【关键词】

国际资本流动;A股市场;上证指数;深证指数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及分类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由于资本的趋利性,而导致的国际资本在国家或地区间的流动,既包括货币性资金的国际转移,也包括诸如生产设备、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一国的国际资本流动情况一般反映在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与金融账户中。实践中可以将国际资本流动类型分为三类:一是国际投机型资本流动。该类型资本的所有者,通过对不同市场的分析和市场行情的判断,来投资价格被低估的金融资产,以期利用资产的价格变动来获取客观的收益。二是国际套利型资本流动。该类型资本的所有者,通过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金融市场上持有相应的头寸,根据不同市场以及资产间的价格联系获取无风险利润。三是资本外逃型资本流动。由于资本所在国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资本投资的安全性受到威胁,使得资本从原来的所在国逃离出来,流向更加安全、有利的国家或地区。

二、国际资本流动及我国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进入90年代,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动规模增长迅速,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形式逐渐被国际证券融资所取代。国际债券市场债券发行净额,由1995年的2412亿美元,2001年达到13476亿美元,到2006年这一数额更是突破了20000亿美元。在资本输出方面,美国、德国、日本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所输出的国际资本占世界总资本输出的比率分别为14.28%,13.92%,10.01%,7.89%。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2005年,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输入总额为6745亿美元,而国际资本的输出额确高达11804亿美元,净流出额达到5059亿美元。国际资本流动方面,由于部分欧元区国家的债务危机的不断升温,危机逐渐由国家蔓延到欧元区的部分核心国家,使得2011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受到很大影响,包括美国、日本以及大部分欧元区国家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此外,以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加大了改革力度,利用外资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持续保持强劲的增长趋势,200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数额突破500亿美元,而在2008年这一数值更是达到了923.95亿美元。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短短20多年,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发展成果,中国股市从无到有,上市公司的数量逐年增多。至2012年末上市公司已发展到2494家。

三、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资本市场影响的传导机制

从2010年以来,我们观察到中国股票的走势与国际资本流入的走势基本一致。2010年4月中旬在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国际资本流入的规模从前4个月的月均2500亿元人民币,下降到2010年5月和6月的月均1200亿元人民币,缩水50%。同期,A股市场出现了明显的调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2010年10月美联储宣布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当月国际资本流入规模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较正常月份扩大一倍。

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国内资本市场的关键环节是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状况。我们认为,国际资本流入之所以同时对国内股票和债券市场产生显著影响,其关键环节就是资本流动的变化会明显改变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状况和短期利率水平,而这一点在信贷规模控制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充分。我们可以将银行间资金比作资金水池,两个最重要的入水龙头分别是新增信贷和外汇占款。以2010年为例,大水龙头信贷投放7.95万亿,考虑信托贷款和票据融资,共近10万亿。小水龙头外汇占款新增近3万亿。在国内信贷均衡投放的前提下,大水龙头的流量受到控制,小水龙头流量的变化成为影响国内资本市场流动性状况的重要因素。资本流入状况在多数情况下与票据贴现利率走势相反。

综上,在信贷规模控制的情况下,国际资本流入是影响国内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在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提高准备金率对冲流动性之前,资本流入通过压低利率影响资本市场走势。综合考虑信贷和国际资本流入,才能更准确把握数量型货币政策决策及其对市场的影响程度。

四、实证分析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A股市场的动态冲击效应

从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本市场两个层面分别选取指标,在国际资本流动方面,设立长期国际资本流动和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两个指标作为自变量,来测度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冲击效应。而在我国资本市场方面,A股市场选取了上证综合指数(C1)和深圳成分指数(C2)作为因变量,来检验国际资本流动对于A股市场的影响程度。短期国际资本流动(I1),主要反映了我国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动情况,由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与隐蔽性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构成。长期国际资本流动(I2),该指标主要反映了我国长期国际资本的流动情况,长期国际资本流动是以实际控制和管理为目的,为实现长期利益而进行的资本输出,在此选取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来反映我国长期国际资本的流动情况。上证综合指数(C1),是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以所有挂牌上市的股票为计算范围,以股票发行量为权重,采取派许加权综合价格指数公式计算而来,能够很好的反映上海证券交易市场的总体状况。上证综合指数是我国股票市场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价格指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我国股票市场的总体走势。深圳成分指数(C2),是由深圳证券交易所从所有上市的股票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40只股票为编制计算对象,以流通股为权数进行加权计算而编制的一种成分股指数。能够很好的反映深交所上市股票行情。作为我国股票市场重要的股票指数,深圳成分指数能够很好的反映我国股票市场的总体状况。

根据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和长期国际资本流动对上证综合指数、深圳成分指数和证券市场境内筹资额的的检测结果,说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更大。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动多以投机资本为主,主要是为了在短期获得高额的收益,而注入我国股票市场的国际资本助推了股票市场的高涨。另外,为了维持币值的稳定,央行会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进行相应的货币冲销,进而被迫向市场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这一部分基础货币对股票市场的波动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五、政策建议

与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规模还比较小,体制不健全,发展也很不规范,为减少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冲击,提出如下建议。在资本流动管理层面:一是要构建国际资本流动的检测体系,对国际资本的异常流动提高警惕,加强监管,优化资源配置,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并根据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具体情况,建立资本流动监测体系,加强异常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二是要完善监管体制,对国际资本流动实施价格型管制措施,对不同类型的国际资本实施不同的价格管制,尤其是加大投机性国际资本的流动成本,进而减少投机性资本的流动规模。三是要完善汇率、利率形成机制,降低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利率、汇率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重大,我国相对于其他国家较高的利率水平,以及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是国际资本流入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汇率因素,部分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动正是基于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因此,形成更加市场化的利率,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国际资本的流动规模。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强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是保障资本市场正常运行,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的保障。采取必要的措施规范投资者的行为以及监管机构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本市场的运行风险。二是要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建立多层次的监管体系。传统的监管体制主要侧重于对信息披露和各交易主体行为的监管,在于控制风险,而且监管手段主要是行政手段,这一监管体制的种种缺陷,无法保障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我国正在逐步实现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这也需要建立多层次的监管体系。三是要完善资本市场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资本市场的体制建设方面,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发展的体制机制,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民间资本市场的积极活跃相结合,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体的原则,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进而增强我国资本市场消化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