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本市场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本市场的概念范文1
广义的红筹回归是指以“誉衡药业”的成功案例为代表,即拟上市企业在历史沿革中有海外架构的设立过程,而此海外架构在回归境内市场时并未完全剥离,只将其大部分所持股份转让给境内架构,使拟上市企业由境内公司持股50.0%以上,以满足境内上市的要求。
与“中石油”、“中石化”等传统红筹股概念不同,“小红筹股”是指沿袭了传统红筹股的上市模式,以搭建离岸公司为渠道海外上市的非国企、央企概念的普通上市公司。
“小红筹”概念的形成是紧随境内资本市场繁衍变化的。2004年、2005年前后的中国境内资本市场还未进行改革,企业上市所需的审批时间长,审批流程十分繁琐,给企业与投资人均带来了很大不便,因此那时的很多企业选择去海外市场上市。此外,中国民营企业的境外上市步伐,一直以来与外资投资活动密不可分,也是“小红筹”由来已久的部分原因。之前,外资VC/PE在中国的投资活动大多采取“两头在外”的模式,即境外募集、境外退出。这种“两头在外”的模式因具有成本低、速度快的特点,并且可以避开内地复杂的审批程序,加之外资VC/PE对于海外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更为熟悉,红筹架构曾经一度成为多数外资VC/PE投资企业时标准操作架构。
近几年中国资本市场环境不断优化,金融市场的改革,使境内资本市场的上市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随着境内市场的市盈率升高、企业与投资者熟悉上市流程、境内上市成本相对较低等等,中国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境内退出,市场对于红筹架构企业回归境内资本市场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功回归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12月31日,红筹架构企业成功于回归境内资本市场的案例总结如下:
随着关于红筹架构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上身影频现,我们针对红筹架构企业自身特点与境内资本环境的变化进行了观测,对于红筹回归这一现象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
思考一:红筹架构企业瞬问获得价值增量
从近年来的境内外资本市场分析可知,境内资本市场已逐渐开始引领全球资本市场的繁荣,无论从上市数量上,还是从融资额上,境内市场近年来已独领。2010年境内资本市场共有347家企业上市,融资额高达720.59亿美元,分布占境内外市场上市数量和总融资额的45.5%和39.4%。而境内市场的发行市盈率居高不下,也是其吸引企业上市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境内市场的发行P/E达到5吕,52倍,比境外市场的37.93倍高出54.3%。而2009年第四季度开闸的深圳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基本维持在60.00倍以上,更是成为中小企业竞相追逐的目的地。红筹架构企业一旦回归境内资本市场,其企业价值将瞬间增长,则作为持有企业大部分股权的管理者财富也将瞬间聚集。面对境内资本市场所呈现出的巨大聚富效应,一些已搭建红筹架构的企业转而放弃征战海外市场,从而转投境内上市,也属人之常情。
思考二:人民币基金渐成主流
VC/PE行业近几年在境内的发展可谓迅猛之极。然而随着“10号文”等政策相继出台,外资机构利用之前所熟稔的“两头在外”模式,通过企业搭建红筹架构,在境外市场实现退出的操作方式基本已寿终正寝。因此,自2006年起,随着政府出台了《外资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等关于外资机构于境内设立人民币基金的政策指引,越来越多的外资VC/PE机构参与设立人民币基金,其中不乏鼎晖,红杉、IDG等外资VC/PE老牌劲旅,在境内募集人民币基金、在境内资本市场退出的境内“募、投、退”三位一体已成为很多机构的首选。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人民币基金投资于中国企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另一方面是外资机构看好境内市场,尤其是中国企业未来估值的上升空间、境内市场可观的投资回报,因此,外资机构倾向于帮助成长性企业在境内退出,获取丰厚投资回报。因此,“10号文”之后,外资VC/PE对于退出地点的态度转变,也成为红筹架构企业回归的原动力。此外,由于中国企业在境内市场拥有广泛资源,熟知境内资本环境与上市流程,加上境内上市成本较低,红筹架构企业回归资本市场显得游刃有余。
思考三:境内资本上市增加企业公众曝光度
不得不承认,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对于本就扎根于境内的红筹架构企业来说,能够起到一定的广告宣传作用。我们观测到,某江苏民营企业本是当地行业龙头,早年间已于海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但是之后几年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不仅后续融资渠道有限,影响了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特别是随着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于境内资本市场上市后,对于当地人而言,每天出现在证券交易所公告牌上的企业远比千里之外的上市企业更加耳熟能详,因此也有业内人士戏称在国内上市如同“打出了面向全国股民的免费广告”,每天上亿人目睹标有企业名称的股票涨跌起落,对于企业知名度也有着一定的提升。然而一旦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想要重新回到境内资本市场,已非易事。这个案例间接道出了很多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心声,即如何能够通过上市从而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规模、对行业的影响力、获得后续融资以谋求更大发展,而上市所获得的巨额融资仅是眼前之利,更是万里的第一步。
思考四:回归并非普适标准
从2008年至2010年,境内外资本市场的行业分布虽有微调,但总体趋势较为致,均以传统行业、服务业为主,并且境内、海外资本市场也呈现出在相同时间点上同进同退的特点,即世界经济走强时,境内外上市企业数量与融资额同时上升。然而,经过市场与上市企业根据彼此特点的双向选择与磨合,不同行业的中国企业在境内外市场上的侧重有显著不同。
行业分布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市场各自的特点:例如美国的NASDAQ,其建立之初的定位便是作为成长性企业的融资渠道,Google便是NASDAQ高科技上市公司的典型代表,因此NASDAQ对于lT,互联网的行业的经营模式更为认可,广义lT行业的上市企业愿意将其作为上市首选:香港主板与中国境内市场有着深远联系,成为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主要目的地,尤其为国资背景的企业所青睐,如传统行业、隶属于服务业的金融业等,且香港主板综合性较强,并没有明显特性,因此其行业分布仍然遵循了所有上市企业的行业分布总体趋势,即以传统
行业与服务业为主。
结合中国企业境内外上市情况,我们发现,以机械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首选地点为境内市场,其次为香港主板,选择美国及其他市场的相对较少,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金融行业因以大型国企为主,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主板几乎为其境内外上市地点的不二选择;而互联网、清洁技术等高科技成长性行业,境外市场更受青昧,互联网行业尤以美国市场为热门选择。以2010年机械制造行业为例,全年共有86家企业在境内外市场上市,其中79家选择境内资本市场,占上市总量的91.9%,选择远赴海外上市的7家企业仅占比8。1%。而互联网行业2010年共有10家企业上市,境外资本市场占其中6家,占比达到60.0%;清洁技术行业的26家企业中有11家在境外市场上市,15家在境内市场上市;而教育与培训行业的4家企业全部选择在境外市场上市。由此可见,制造业企业虽在资本市场上独占鳌头,但是更为受境内资本市场所青睐;而互联网概念型企业,则更容易为海外市场所接纳。
未上市红筹架构企业拟回归境内资本市场,固然有多方面的优势,成功回归的案例也是层出不穷,但是是否所有红筹架构企业都适合回归,是个值得投资人,企业家深思熟虑的问题。根据前文的行业分析可知,不同行业的上市企业对于资本市场的选择各有侧重,例如广义IT概念容易为境外资本市场所青昧,而境内资本市场成为传统行业、服务业的首选。我们认为,传统行业,如制造业,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但是我国的制造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于海外市场以及境外竞争者而言,并无显著竞争力;而对于互联网、IT概念,境外投资者更为熟悉也更容易把中国的企业与外资企业对号入座,如将优酷网诠释成“中国的Y0uTube”等,其发展空间与核心竞争力更加能够为境外资本市场所信任和接受。而本专题所讨论的“小红筹”企业规模较小,多数属于高成长性企业,针对其各自的行业特点,选择恰当的上市地点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某些客观环境因素的存在,也使得部分红筹架构企业不适合回归。例如限制外商投资的特定产业存在,部分公司不得不采取红筹模式,通过特殊协议控制达成合并财务报表的目标,在不违反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将外商权益显示在公司的股权架构中。此类企业的上市实体在离岸,融资活动也在境外进行,一旦剥离其海外架构回归境内市场,可能会对其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思考五:“假外资”情况需杜绝
资本市场的概念范文2
一、关于“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
“受托责任”,指资源的管理者对资源的所有者承担的对资源所有者交付的资源进行有效经营和管理的责任。它最早出现于宗教用语中,后延伸至欧洲中世纪的庄园主和管家之间最早出现的明确、稳定的委托责任关系中。“受托责任”一般要求委托关系明确才能够得到明确的履行[1]。在受托责任观下,投资者更关心的是资本保值增值,以及反映管理业绩和现金股利的金额及其发放时间安排和相关不确定性等;使用者关注的是资本保全,以及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投资者通过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追求投资增值和回报的最大化[2]。
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采纳的是“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主要强调财务会计目标应等同于财务报表目标,认为财务报告必须提供有利于现有和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的有用信息,必须有助于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相关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估不确定信息,必须提供有关企业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以及发生变动的有关信息。它认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得到的有关企业利润的信息,比之单纯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情况,更可明确作为指标,以说明企业获得现金流量现时和持久的能力。财务报告具有通用性。现在的投资人和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供应商、职工、管理人员、董事、客户、证券分析师、税务部门、主管部门、立法机构、工会、新闻媒体等,根据他们对企业的经济利害关系和需要了解的企业情况而做出各自的经济决策,他们都是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在“决策有用”观主导下,财务报告信息被投资人、债权人、职工、政府有关部门等作为重要的决策依据@]。
理论界对财务会计目标的两种观点的研究已久。一般认为,从谁需要会计信息的角度来看,“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从会计信息的用途而言,“受托责任”观强调财务报告反映受托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它不太关心委托人如何利用财务报表;而“决策有用”观不仅关注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还关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各种决策的参考意义。
决策可以分为内部决策和外部决策,内部决策者较外部决策者总是会拥有更多的信息,所以一般来说,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会被强调得更多。在众多的外部决策者当中,主要决策集中在两权分离状态下投资者的决策,原始的这种决策类型便特别强调受托责任。随着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信息的外部使用者逐渐增多,委托关系也逐渐淡化,一些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更多地表现为投机者,他们不关心企业的未来盈利状况,只关心企业的股价能否给自己带来差价收益,或者他们即使关心企业的未来盈利状况,也是为其短期投机目标服务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考查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已经成为股东决策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受托责任”已经开始隶属于“决策有用”。由此看来,“受托责任”完全可以作为“决策有用”的一个子集来提,或者说作为解释“决策有用”观点的一个部分被提出来。国际上新出现的联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证实了这一趋势。
二、影响中国财务会计目标的因素
我国目前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当中仍然将“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并提,而且理论界也普遍认为我国更强调受托责任。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总的来说,影响中国财务会计目标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市场需求。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不长,还不够成熟,市场规范也不尽完善,市场上的决策需求不强。作为在转轨过程中快速成长起来的新兴市场,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结构性矛盾。资本市场建立初期,由于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设计上存在的局限性,市场发育还很不健全,人们对资本市场发展规律的认识还有待深入。从本质上讲,资本市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2)公司治理水平。我国的公司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如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自改革开放发展到现在,国有股在很多企业当中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国家是主要的信息使用者。
(3)文化因素。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信息主要是为国家服务的。其中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价值观层面的东西,它是潜在的。文化的规范力就在于:如果文化深入人心了,那么规章制度就可以相应地减少。文化作为一个引起差异的因素,并不会对财务会计目标日后的统一起阻碍作用;相反,有这样一种文化深入人心,给我们略去“受托责任”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至于公司治理水平,它本身也是属于资本市场范畴内的。因此,可以说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将最终决定会计目标的取向。
三、资本市场发展现状与财务会计目标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股票市场初具规模,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的资本市场在规模和结构等方面与成熟市场以及一些新兴市场相比,同样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有待进一步发展。据中国证监会统计,2007年9月,中国资产总额占金融资产的比例为37%。美国、英国和日本,在2006年底该比例分别为82%、71%和62%。根据前文分析,“受托责任”观更关注企业资源的保值增值,而“决策有用”观则更侧重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因此,小规模的资本市场使得资本市场不能成为大多数企业筹资的主要场所,这导致市场上的决策需求不足,从而不能赋予“决策有用”的显著特点。
(2)股票市场实际进入流通的股份比例偏低。截至2007年底,我国股票总市值达32.7万亿元,但实际进入流通的股份仅为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8.4%。大部分股份不能实际进入流通,使得决策者的数量大大受到限制。也就是说,“决策有用”观点适用的环境范围受到限制。
(3)创业板刚刚起步。创业板市场能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平台,它不同于深交所的中小企业板块,它的上市标准较中小企业板更低。也就是说,创业板可以再进一步扩大中国上市公司的数量,即进一步扩大“决策有用”这一会计目标的适用范围。
(4)公司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等问题,使得“受托责任”仍不能不强调。根据2007年底的统计数字,沪、深两市共1298家上市公司,完成或已进入股权分置改革的,占应改革公司的98%;未完成改革的上市公司仅33家。说明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在2007年已经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使得中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基础制度层面上,与国际市场不再有本质的差别。
但是,我国的公司治理水平却普通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部分国有上市公司代表缺位;政府官员的行政干预;一些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缺乏多元股权制衡;“三会”运作流于形式;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对高管人员的激励和约束都不足,等等。另外,外部监管不力,法律法规也不尽完善。这些使得“受托责任”的强调在我国仍然相当重要。
四、结语
中国证监会2008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提出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战略措施(2008~2020年)。其中包括:推进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公平和有效竞争格局的形成;推进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5]。笔者认为,这些未来的举措将使得“受托责任”进一步得到保证,同时将使我国的资本市场进一步向国际市场靠拢,迈向国际化、标准化,这也意味着“决策有用”观将更适合于中国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概念范文3
因为,在这个月里,据说有包括自定义为“中国Facebook”的人人网在内的近十家中国互联网公司要登陆美国股市。但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集中赴美挂牌的中国概念股几乎无一例外都被国内媒体围攻过,不是说亏损上市,就是指财报有疑点。似乎从美国资本市场和中国媒体两个角度,看到的是一家公司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不过,他们之间的差异似乎只是表面现象。那些中国概念股在上市之初就纷纷破发,其中包括人人网、世纪佳缘、网秦。
按照中国股市的逻辑,凡是没有盈利的公司,基本是没有条件上市的。但从早先的视频网站酷6网及优酷上市可以得知,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上,主营业务亏损上市是可行的,这似乎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五月份的几支中国概念股上市即破发的原因。但像世纪佳缘、网秦这样有盈利的公司,不也出现了破发的情况么,而且亏损上市的优酷网,后来股价反而涨势喜人。显然,仅仅依靠是否亏损上市来解释美国资本市场看空中国概念股是不准确的。
那么,是否因为这些中国概念股的商业模式普遍存在问题而被看空呢?似乎可以体现这种先兆的是自定义为“中国Facebook”的人人网,在上市前后,即被中美两国业内人士指认为非真正意义上的Facebook。假设这样的观点属实,那是否可以理解为,美国投资者并不认为,在中国这一人口红利依旧存在的国家里,SNS网站模式能像在美国一样前途广阔。推而广之,类似世纪佳缘、网秦、凤凰网这些不同模式下的中国概念股,是否在上市后仍能够享受到中国人口红利带来的广告市场前景呢?如果美国股市对这一点持怀疑态度的话,那么像凤凰网这一新媒体概念股,也应该会出现上市破发的情况,但实际上凤凰网在二级市场不但没有破发,股价反而表现得还很稳健。这也说明,美国资本市场看空基于中国人口红利的商业模式的说法也不准确。
目前市面上,还有一种说法颇有市场,即中国概念股的投资人或投资银行人为做空所投资或协助IPO的中国概念股。最典型的事件是今年年初爆发的“李国庆大战大摩女事件”。事由是当当网联合总裁李国庆在微博上埋怨IPO定价被投行人为压低,而“大摩女”则驳斥投行并没有多拿一分钱,还顺带攻击了当当的盈利状况以及李国庆的能力、人品和婚姻状况等。由此可见,即使作为同船人的中国概念股和帮这些中国概念股上市的投行,其实想法都不一致。
由此看来,很难说清楚,到底是因为哪种原因使得红五月里几支中国概念股被看空。但也不可否认,这些原因都可以部分讲得通。不过,更有些意味的是,即使中国概念股似乎被集体看空,但还是有那么多中国公司打破脑袋要去美国上市。这里面的原因,似乎比为何被看空更简单些。
资本市场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资本市场公司营销;营销战略;公司治理;投资者关系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发达,上市公司对投资性资本的竞争成为公司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公司要想构建竞争优势,实现持续经营,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不仅需要满足下游产品市场上顾客“上帝”的需求,而且需要在资本市场上构建与投资者“上帝”之间信任、共赢的关系,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资本市场上的公司营销成为实践的需要。资本市场中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公司并购市场以及董事和经理人市场的公司营销行为均具有相同的特点:向目标客户传递公司层战略与价值,引导他们发现公司的整体性价值,形成有效预期,与上市公司建立长期共赢的关系。因此,与传统的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行为不同,公司需要在资本市场上营销自身未来可能实现的整体价值。
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以投资者为核心的营销战略,如Kotler,Kartajaya和Young(2004)提出的吸引投资者的营销战略[1],Simon,Ebel和Hofer(2004)提出的“投资者营销”[2],还有资本营销、金融营销等诸多概念。也有学者反对向投资者进行营销,因为投资者会主动挖掘适合自己的股票,由于投资者采取的“市场分割”态度,公司基本价值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公司维持合理股价的策略不是寻找合适的投资者,而是明确投资者缺乏哪些股票合理定价所需的信息[3]。公司营销在实践中已经出现,资本市场公司营销包含了更多的学科交叉,而现有文献对公司营销的论断存在诸多混杂与疑惑,这不仅反映了公司营销理念的新兴,而且体现了公司营销缘于交叉学科的综合性、复杂性和重要性。本文将在现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预期的资本市场公司营销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应用模式进行阐述,最后建立资本市场公司营销的战略框架,以期弥补现有理论探索的不足,为公司营销理念的应用和推广做出一定贡献。
二、资本市场公司营销观点综述
资本市场公司营销的相关概念较多,有公司营销、投资者营销、股权营销和金融营销等,其中以菲利普·科特勒等人的吸引投资者模型和赫尔曼·西蒙等人的投资者营销模型较为经典,本文将对这两种模型加以介绍,同时也对其他学者观点进行阐述。
1.科特勒等的吸引投资者营销模型
Kotler,Kartajaya和Young(2004)介绍了吸引投资者的营销模型,吸引和维持投资性资本的方法包括战略、战术和价值三个方面。战略是指如何赢得投资者的思维份额(MindShare),包括公司的市场定位、目标客户和目标市场细分;战术则关注如何赢得投资者的市场份额(MarketShare),由差异化战术支持的战略定位有助于公司获得目标投资者更多的思维份额和情感份额。战术包括差异化、营销组合和推销;价值是指如何赢得投资者的情感份额(HeartShare),通过战略和战术的运用,开发公司品牌、服务和流程。战略、战术和价值三者的相互关系见图1。
2.西蒙等的投资者营销模型三、资本市场公司营销战略
资本市场公司营销是在资本市场上向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营销公司层价值,引导投资者的市场预期,降低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公司价值的战略行为。公司营销不同于资本营销(又称股权营销、权益营销)和金融营销,其目的是增加投资者对公司层价值的认知①,提高公司的可见度、透明度和声誉。公司营销是在资本市场上营销代表公司整体价值的声誉、形象、标识等无形资产,不以有形的产品为依托,而将公司外化为一种符号,营销价值的最终表现体现在股票价格上。成功的公司营销体现为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信任和忠诚,公司声誉不断提升,最终提高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可见度、透明度和声誉。
1.公司营销的对象:投资者、分析师、媒体和第三方机构
投资者是公司营销的最终对象,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公司重要的治理主体,从“用脚投票”到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个体投资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大,对个体投资者充分的信息披露和权益保护是公司营销的重点,充分保障其知情权是公司营销的目的所在。
分析师作为信息中介,通过为目标投资者提供专业分析,可以减少被分析公司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公司的资本成本,提高整个资本市场的有效性[4]。媒体是沟通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又一大桥梁,也是公司行为的“放大器”,对公司的形象宣传和声誉起到正反馈作用。第三方评级机构的信息对机构投资者、分析师和媒体对公司的态度都有影响,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信息中介。
2.公司营销的渠道:投资者关系(IR)
投资者关系一方面注重可靠的向投资者和金融界传播信息的方式;另一方面关注找出将潜在投资者和影响其投资决策的需求、看法、关注点等信息有效地反馈给管理层的方式。即包括对外信息沟通和对内信息沟通两方面[5],既要让投资者了解公司的投资价值,又要降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过度乐观预期,同时与公司高层和普通员工进行信息沟通。在公司组织内部树立起这样一种意识,即公司所有员工都有责任提高外界对公司的认同度,让员工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投资者关系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3.公司营销的实质:公司治理行为
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之所以无法形成与消费者之间的高度忠诚关系,除了资本市场自身发展程度所限,经理人员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根源所在。现代公司的两个上帝是消费者和投资者,公司与消费者之间容易形成合作的关系,而与投资者之间往往是制衡,很少形成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达成共识的合作。公司营销通过公司层价值信息的传递建立在资本市场上的品牌和声誉,帮助投资者了解公司、认可公司,同时通过信息反馈发现潜在投资者,了解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便于管理层的运作。公司营销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及时一致的信息披露尤其是前瞻性信息披露和网络、路演、说明会等互动沟通方式充分体现了对投资者知情权的尊重。同时通过投资者关系渠道投资者向上市公司提出建议,充分行使话语权,规范公司运作,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业绩。
4.公司营销的作用效果:引导市场预期,提高可见度、透明度和声誉
预期信息是揭示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信息。与过去信息的历史性、现在信息的动态性不同,它具有先兆性。公司营销的目的是影响投资者的资本市场预期,帮助投资者正确了解公司,发挥预期信息的积极作用,提升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可见度、透明度和声誉三重价值。
公司可见度(Visibility)是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被投资者和第三方认识和熟悉[6]。可见度可以影响投资选择,包括投资者的本国偏好、广告强度、媒体覆盖及分析师陈述等[7,8]。Huberman(2001)总结说:“这些现象毫无疑问地表明人们会投资于熟悉的股票而常常忽视投资组合理论原则”[9]。公司营销可以影响投资者的数量、分析师的跟随以及媒体的覆盖面。通过此三方面的综合影响,公司在投资者心目中可以达到可见或熟知的地步,为投资者所关注和熟悉
公司透明度是指公开交易上市公司的特定信息提供[10]。Robert(2003)将透明度分为财务透明度和治理透明度,财务透明度是指财务披露的强度和及时性,用分析师和媒体来衡量;治理透明度即治理披露的强度,用外部投资者来衡量。
投资者对公司的声誉评价是建立在充分认同基础上的长期信任,是对公司能力的充分肯定。公司营销可以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感知和体验,进而产生对公司信任和积极的情感,公司声誉的结果是投资者对公司保持忠诚的动机、为关系进一步做出努力的意图、推荐与捍卫公司的意愿以及共享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意图[11]。
5.公司营销的影响因素:外部环境与内部特征
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各有不同,因此,公司营销的目的和作用效果也不尽相同。某些公司特征如公司规模、流动性和治理制度等可以吸引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解决公司可见度问题(Bushee,2006)。对于中小型公司而言,提高公司可见度是公司营销的首要目的。通过前瞻性信息披露、分析师说明会和新闻会等形式吸引投资者对公司的关注,加强公司在投资者和分析师视野中出现的频率,这是公司提高透明度和声誉的基础和条件。公司的制度环境和规模、行业以及公司治理机制等因素会影响到公司透明度和声誉,基于此目的的公司营销侧重于与投资者和分析师建立直接的沟通渠道,如一对一沟通、分析师访问等,树立公司标识在投资者和分析师心目中的地位,加强社会责任等信息的披露,塑造可信赖、重承诺的公司形象,与利益相关方建立长期持续的互动关系,形成忠诚的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群体。
四、结论与启示
资本市场公司营销的目的是让投资者对公司层价值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基于不同的制度环境和公司特征基础上,通过投资者关系渠道达到投资者认可公司、投资公司的目的,同时促使经理层改进公司战略、提升公司经营水平,达到提高公司质量和公司价值的目的,其实质是降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公司自主实施的治理行为。公司营销通过投资者关系渠道可以提高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可见度、透明度和声誉,获得投资者忠诚度的提升,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公司价值创造以及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双赢。顾客和投资者是企业的两个上帝,产品、服务市场与资本市场是公司运作的两驾马车,如何在双重外部环境中健康良好运作是公司获得持续发展的根本。两个市场的运作机制不同,但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产品市场营销的进一步发展必然是公司营销,公共关系和投资者关系渠道的综合运用是营销成功的保障。
参考文献:
[1]Kotler,Kartajaya,YoungD.AttractingInvestors:AMarketingAp2proachtoFindingFundsforYourBusiness[M].HobokenNewJersey:Wiley&SonsIncorporated,2004.
[2]HermannSimon,BernhardEbel,MarkusBHofer.InvestorMar2keting[A].Workingpaper[Z].2002.
[3]CopelandTom,DlogoffAaron.OutperformwithExpectations-basedManagement[M].Hoboken:WileyPress,2005.
[4]姜国华.关于证券分析师对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收益预测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4,6.
[5]李胜楠,牛建波.非对称信息与投资者关系管理研究[J].管理科学,2004,17(2):92-96.
[6]BrianJBushee,GregorySMiller.InvestorRelations,FirmVisibil2ity,andInvestorFollowing[A].Workingpaper[Z].2006.
[7]GrullonG,KanatasG,WestonJ.Advertising,BreadthofOwner2ship,andLiquidity[J].ReviewofFinancialStudies,2004(17):439-461.
[8]FalkensteinE.PreferencesforStockCharacteristicsasRevealedbyMutualFundPortfolioHoldings[J].JournalofFinance,1996(51):111-135.
[9]HubermanG.FamiliarityBreedsInvestment[J].ReviewofFinan2cialStudies,2001,14:659-680.
[10]HongH,MHuang.TalkingupLiquidity:InsiderTradingandIn2vestorRelations[A].WorkingPaper[Z].StanfordUniversity,2003.
[11]KevinMoney,LouiseGardiner.ReputationalManagement:IgnoreatYourOwnPeril[J].HandbookofBusinessStrategy,2005:43-46.
Simon,Ebel和Hofer(2004)认为资本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公司需要向投资者更有效地营销自己,取得最优的定位。投资者营销通过关注投资者的需求支持公司的投资者关系活动,包括关注投资者长期利益的战略导向和有效的营销战略。作者通过基本营销概念和工具的运用,分析了投资者营销的目标群体选择、“推、拉”战略、定位和股权故事等方面。对应不同的目标群体采取不同的“推、拉”战略,如对机构投资者应采取“推”战略,对个体投资者和分析师应采取“拉”战略,媒体是影响所有目标群体的中介。投资者营销战略的核心内容是股权故事(EquityStory,即公司战略),股权故事是投资者营销矩阵中的产品,股票市场价格不是直接与公司价值相吻合,而是市场供求的平衡。股权故事(公司战略)的目的是用投资者、分析师、业务合作者和媒体的语言沟通公司战略。股权故事的内容包括:公司的行业定位和建立行业竞争优势(可被投资者和分析师所感知的重要的、清晰的定位和持续的竞争优势)。投资者营销的战略实施工具包括产品、价格、渠道、沟通四个方面(见图2)。
3.资本市场的非营销观
资本市场的概念范文5
这三座大山使今无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扩容,而在于调养生息,进行结构调整。具体说,就是要推倒压在中国股市上的三座大山。
本文是从资本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建立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问题上,作一探讨。
二、股市基础理论探讨,刻不容缓
中国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像“老鼠会和赌场”的文化歧见,这种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如果说,前者是主张和反对建立资本市场的两种力量之争,这已在“摸着石头过河”和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我们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那么后者则主要是在主张培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如何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尽管其都主张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但路径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始终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不仅对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论证清楚并广为宣传,而且对资本市场的许多概念和技术层面的资本运作分析技术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和普及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回避争议和矛盾的做法,这些资本市场的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人们普遍还在资本市场就是赌场,要么跟庄搞投机,要么随机撞大运的投资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来,中国股市有三个没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没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资本经济作为股权虚拟经济监管难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一股独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真、假、优、劣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是投资场所还是赌场的关键。正确投资观应是建立在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断并作出相应用脚投票选择基础上,来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价值提高给投资人带来良好投资回报的投资机制。它是投资人对投资对象在“蛋糕做大”基础上来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的体现,而绝不仅仅是在二级市场上机构和中小投资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戏”。但中国的上市公司到底还有多少个银广厦、吉林通海、蓝田股份,人们心里没底。
2.政策没底
我国资本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这是新兴转轨市场的必然现象。因此,政策决定股市,是把政策作为一个长期的调控手段来炫耀,使中国的股市处于一涨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涨的恶性循环。最终是政府调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们却看不见那只“看得见的手”,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论的探讨没底
中国股市到底是赌场、老鼠会,人们置身其中是在撞大运、尔虞我诈的场所,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个市场的基本功能,这个市场培育的投资人在市场经济中究竟发挥着何种作用,都亟待理论的证明。而资本市场监管的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建立在正确的股市理论的基础上。但目前我们的股市理论体系极不清晰和完善。
解决三个没底的核心是探讨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问题对上可以影响政策,影响决策者那只“手”;对下则可动摇资本市场投资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这三个没底当中,对我国股市基本理论的探讨最为重要。
研究我国的股市基本理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在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条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使人们对资本市场首先有一个认识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权新文化的建立。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确投资观,更重要的是让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都能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在转轨特征明显的中国股市的监管上,有效地发挥那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三、股市基本功能探讨
我国股市的每一次波动,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论不清、扰乱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十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却严重落后于实践。股市大讨论虽然目前暂时处于平息状态,但是只要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理论问题,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否定我国股市的声音,像赌场论、老鼠会论就仍会冒出来。这些理论在特殊时期,都和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监管政策直接受资本市场理论的影响。继续采取回避态度,不论证清楚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结果。
股市的基础理论研究应从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入手,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功能:
1.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中国的实情说,股市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通过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筹集的资金进入到企业,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筹资,能被市场认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资者认知的产品和劳务,在于它能生产社会需要的紧俏、盈利的产品。其二,二级市场再融资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和配股来实现的。上市公司的持续融资功能就是社会资源再配置功能的体现,当然,二级市场的再配置同样是向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倾斜。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化是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与上市公司的质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低劣,信息披露虚假,就会丧失这一功能,导致股市堕落为赌场。
2.晴雨表功能
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资本和物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场所,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与这些信息的质量正相关。因此,不仅股民而且一般民众,不仅企业家而且政治家,不仅国内各界而且国际各方,只要和所在国的利益相关,都会关注这个市场。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同样会最先从这一市场反映出来。因此,资本市场更是一个信息场。在市场经济崇尚资本至上的旗帜下,资本的选择是最敏感的。在市场经济推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准则下,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论上说也是最公平、最准确的。因此,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功能从表象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交易、判断重要的参照系,而从实质上看则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发展。它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窗口。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导市,机构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大盘和个股会走出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相吻合的走势,但从长期看,在正常的形势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价格与其价值在长期走势上应该是一致的。它与赌场的靠赌运和赌技好坏决定输赢是完全不同的。
3.价值发现功能
首先,价值发现功能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一只股票的现实和潜在的价值,而从社会的角度说,它所表现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为社会和股东现实和未来的贡献度。这一功能和企业真实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股市所反映出的综合信息进行判断和投资,指导着价格方向,进而引导资源的分配。
其次,这种价值发现使人们能够看到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人们对未来做出理性判断。这种发现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观规律,所以它能推出一个概念,并且引导市场,人们承认这个概念,用超过人们现实中比用简单的成本价值要高的潜力判断去看待它,人们在股市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这种发现和投资人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这个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经济走向。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趋利避害的无形之手引导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要普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场经济承认以单一个体为本源的自然发展,倡导个体和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其奥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只要具备社会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诚信,社会的总体利益就会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
股市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股票的增值功能上。股票有三种价格,即票面价格,账面价格和交易价格,在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时,票面价格无意义,交易价格不能自身证明,唯有论证账面价格最能说明问题。股票的账面价格又被人们称为股票的含金量,一个公司的总体含金量是通过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反映的,而净资产是由股本、公积金、未分利润组成的。股份公司的分配制度决定了其年度利润分配,必须要先完成盈余公积金的提取,而这一基金的提取又决定了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含量的提高,这决定了股票有内在增值功能。如果我们把公积金的提取当作股票增值功能的内生变量,那么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所导致的每股净资产的增值功能,则是外生变量。这两个变量从财务分析上能直观看到股票的本金是可以增长的事实,股票的账面价格可以从一元涨到五元,正是源于这一机理。而股票账面价格增长导致的本金的增长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储蓄、债券所不具备的。而账面价格的增长则是直接导致股票交易价格上升的合理因素之一。
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是我们解开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否应该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主战场的关键所在。唯有论证这一功能,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上市公司赢、投资人赢、市场赢的三赢局面。反之,人们就会把资本市场与赌场的“零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是像赌场一样财富在参与各方之间的简单重新分配,是股民之间左兜和右兜的财富搬家,而这一过程由于造假和不规范,又充满了尔虞我诈。
资本市场具备增值功能是和赌场最重要的区别。只有论证这一功能的存在,投资人才会摒弃撞大运,学会判断和分析作理性的投资人。当然,创造三赢局面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在真实的基础上,企业的效益上升,直接带来股价的上升,才能带来资本市场的真实繁荣和投资人的获利,而上市公司也才能实现再融资和持续发展。
四、股市新文化的建立
(一)股市旧文化批判
在中国的传统上历来对股市就存有偏见,这种偏见加上我国90年代股市发展初期大量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由于翻译文字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台湾的股市用语,而台湾的股市用语大都是从赌场术语衍生来的。由于我们没有能够进行批判吸收和投资者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及时纠正那些不健康的、有明显误导的股市赌场语言,使其在二级市场股评家的口中大行其道,如庄家、筹码、发牌、跟庄、出局、庄家洗筹、与庄共舞等近20种赌场语言,这些语言极不准确,如庄家一词,庄家(Banker)在赌场里是指开局设赌者(通常只有赌场才具备这一资格),与闲家(Player)对赌,而把这一术语引入股市中,只有在深沪交易所作为实体也下场参与股票买卖与投资人对博时才成立。而把它用在即使是在主观和客观上会操纵股价的机构投资人和大户身上也是极不准确的。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并无庄家一词,那些违规的机构和大户往往被称作违规操纵股价者,还有一类则是合规的维护一只股票流动性和股价稳定性的机构——做市商(MarketMaker)。而我们由于没弄明白庄家的含义,把机构和大户都当作庄,似乎是股股有庄,跟庄成风,无庄不成市。但事实上,只要中国的交易所不下场对博,我国资本市场和西方国家一样,根本就就有庄家,有的只是那些违规操纵股份的机构。
显然,股市旧文化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不能健康发展和中小投资人不能建立正确投资观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从台湾引进的股市旧文化理论,首先从净化股市语言入手。废止庄家之类的赌场用语,而用机构违规者和价格操纵者取而代之,使资本市场和赌场区分开,一扫投资人“跟庄”的赌场风气。在中国证券市场开展股市,把投资者教育扎扎实实的搞起来。
(二)股市文化与股权文化的关系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探讨股权文化,股权文化的核心是通过诚信文化培育有良好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来保护价小投资人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权文化是股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开展股市不仅要和投资者教育联系起来,也要和股权文化基本理论的探讨联系起来。当前由于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严重,我们迫切需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展诚信运动,开展股权文化的目的是树立上市公司经营者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说股权文化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那么股市文化则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如果说股权文化是强调经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股市文化则涉及到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上市公司、投资人等方方面面文化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中国资本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股市的新文化,解决了股市的新文化问题,股权文化的探讨就会迎刃而解。
(三)股市新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资本市场开展股市,形成中国的股市新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思想建设——正确的投资现
开展投资人教育,建立股民的神圣使命感和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承认人们在追逐自身盈利动机的驱使下,作出市场短线品种的选择,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增加社会共同财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过程。这是一个投资人从传统的劳动参与到个人物化劳动——所形成的资本参与的进程,充分调动投资人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参与意识,使参与者的盈利动机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机统一,这是对传统上以牺牲奉献来促进国家利益发展的重要补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人应该引以为荣,并值得人们赞誉。应该从正面去倡导这种投资者的道德与使命,而那种认为投资股市发不义之财的偏见必须被摒弃。
2.文化建设——科学侑专业知识的投资理念
在正确投资观的指引下,必须普及股市运作的科学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投资者的专业素质,形成科学的投资理念,具体包括:(1)作理智的投资人,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2)学会对上市公司质量判断的基本知识,科学选股,不盲目跟风,实现资本市场价值与价格一致,作理性投资人;(3)熟悉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对各种证券欺诈、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能够防范,增强自我保护;放弃“跟庄”心态,开展股市的。社会要提高不诚信的成本,只有提高投资人本身的素质及理念。
通过投资人正确投资规和科学投资理念的建立,使之放弃撞大运和赌及跟庄共舞的心态,要从根本上学习财务知识,客观分析股票,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证券监管部门开展投资者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资本市场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资本市场;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9-0084-02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股权分置改革。在股权分置的条件下,大股东有巨大的收益却没有相应的风险,而中小股东有巨大的风险却只有较小的收益,违背了收益与风险匹配性原则,从而使上市公司以及整个资本市场失去了发展的动力。股权分置改革本质上是从制度层面上“再造”中国资本市场。
一、股权分置改革及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股权分置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特殊问题,2005年4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使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长期以来利益分割的局面得到纠正,理顺了市场定价机制,从制度上消除了市场股份转让的制度性差异,对于恢复资本市场功能,并由此推动资本市场全方位改革具有历史性意义。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按融资方式和特点,可分为股票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以沪深两个交易所为核心,二级市场发展迅猛。交易品种从单一的股票逐渐发展为以股票交易为主,包括债券、投资基金、可转换债券以及权证等多种金融工具。但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仍相对落后,与发达的资本市场相比差距还很大,特别是企业通过股市所筹措到的资金比例还较低,与庞大的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相比尚微不足道。因此,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功能发挥得还很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1.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将得以恢复和完善
资本市场的资产估值功能将逐步恢复并完善,资产价值将从账面值过渡到盈利能力,“净资产”这样的财务概念将从资产估值的核心指标中慢慢退出,取而代之的是资产的未来现金流能力。资产的定价功能是资本市场推动存量资源配置的基础,也是重组、并购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在股权分置时代,人们常说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投机市”、“炒作市”,人们重视运用“净资产”这样的财务指标来评判资产价值的高低,因而有资产转让不能低于净资产这样的规定。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资产估值的核心理念将从“账面”转向“市场”,将从“过去”转向“未来”。从资产估值的角度看,“净资产”这样的指标将不断淡出,持续成长能力、核心竞争力和未来现金流等将成为资产估值的核心变量。
2.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将得以改善
在股权分置条件下,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被严重扭曲。由于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导致了两类股东的收益函数是不同的。就非流通股股东而言,其收益主要来自于对流通股股东的高溢价发行,并且这种收益近乎是零风险和零成本的,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出现了绝对偏好外源式股权融资、“排队上市”、不断增发配股等怪现象。对流通股股东而言,由于很少能取得公司的分红派息,其收益主要靠二级市场的差价收入,再加上股市流通盘较小,使得我国股市曾一度出现股价虚高,泡沫严重。股权分置改革将从根本上消除两种股票之间的差别,实现两种股票的“同股同价同权”,进而使得两类股东有了共同的利益平台和收益函数,那就是共同关注公司的经营状况,获取由公司良好业绩所带来的分红派息和二级市场收益,这将大大消除上述投融资功能的扭曲,使得资本市场正常的投融资功能得以恢复。
3.资本市场有效性得以提高,市场化趋势更加明显
市场对实体经济反映的敏感度会有所提高,“政策市”的烙印会随着市场功能的完善而慢慢淡去。股权分置时代,资本市场的资产价值变动与实体经济变动基本上没有什么正相关性,甚至是相反变动的关系。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会得到改善,从我们对成熟市场国家研究得出的结论看,资产价值的增长速度在最近20年中实际上是快于实体经济成长的。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的中国资本市场也会慢慢地呈现出这样的成长特征。
4.市场投资理念发生重大转变,股票投资价值得到提升
在股权分置条件下,由于流通盘较小及投资者获利渠道单一,股价较容易受到投机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不能有效地反映实体经济运行情况,两者经常出现运行不一致甚至背离的情况。“价值投资”等投资理念很难深入人心。股改后,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对市场的预期和股票市值的影响将逐步加大,“价值投资”、“以市场预期为导向”等投资理念将越来越多被市场所采用。使得我国市场从投机和坐庄盛行的局面转向以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为主的投资方式。股改中随着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平均每10股送3股补偿标准的实施,送股产生的“除权”效应使得股价总体水平得到了合理回归。改革后市场总体市盈率水平出现明显下降,大约在14~16倍之间,这将有助于提高当前股票的投资价值。
5.股权分置改革推动资本市场进行制度创新
股改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无论是在交易产品、交易制度还是交易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许多创新及留下了许多创新的空间。在交易产品方面,权证的推出是重大的创新,目前,两市共推出了20只权证产品,帮助十几家公司完成了对价的支付。在交易制度方面,权证交易中率先实施“T+0”回转交易。在交易方式上,金融创新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千多家上市公司通过“送股、派现、送权证、送认股权利、差额补偿、缩股、回购、资产重组”等形式组合成13种金融创新方案来完成对价。
6.资本市场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特点更加鲜明
股权分置改革后,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创新对法律法规及各项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将加速向市场化发展模式转变,而市场化的发展模式意味着更多的经济决策将由市场微观主体的相互博弈过程来决定,因此,市场将更加需要更多的法律和制度建设,而同时,市场的发展也对相关政策法规和市场规则的公平性、完备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三、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培育我国资本市场的策略
1.有针对性地完善监管体系,强化市场监管
首先,要积极应对出现的新变化。一方面,在新的市场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可能呈现出新的特点,增加了监管难度;另一方面,国际资本的参与和市场创新也带来新的监管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积极研究和适应市场环境的改变,不断改进监管理念、监管模式和监管内容,为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其次,有机结合信息披露和行政审批的监管方式,并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深入,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
制度建设,加大信息披露监管,探索推进信息披露监管创新,增强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透明度。同时,逐步建立立体化、多层次的监管体系。一个科学和有生命力的监管体系应该包括监管部门的监管、自律组织的自律和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随着市场的发展,行业自律组织的自律监管以及市场参与主体本身的内部监督将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并逐步与监管机构的监管组成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2.加强前瞻性研究,探索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
我国资本市场逐步摸索出了一条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以市场化改革为契机调动市场各个方面力量,共同推动市场发展的道路。我们应该在总结和探索资本市场发展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强前瞻性研究。经过一系列改革和制度性建设,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市场机制逐步理顺,这使得我们有条件和有可能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进行战略性规划。回顾我国资本市场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总结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经验,探索资本市场发展的规律,对我国资本市场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国际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资本市场作出中长期规划和展望。继续推进发行制度改革,完善A+H模式,进一步提高融资效率,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开拓空间。
3.进一步简化各种行政审批程序,大力推动市场创新
积极营造公平、竞争和有效的创新环境,在风险可控、可测、可承受的前提下,培育市场创新主体,丰富投资产品和交易方式,不断推出适应市场发展、满足投资者不同需求的金融衍生产品、结构性产品、固定收益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产品,从而调动市场积极性,提高市场流动性,增强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