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缓解噪音污染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缓解噪音污染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噪声控制;节能设计;住宅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如今城市化进场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密度也越来越大,噪音带来的危害也随之加大。那什么是噪音污染呢?噪音污染,简而言之就是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而对于居民区来说,噪音的来源是多样的。噪音不仅仅来自于交通、施工等,还有其它许多噪音源,这直接加大了噪音控制的难度,加重了问题的严峻性。下面先来探讨噪音污染产生的原因。
1噪音污染产生的原因
在城市布局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噪音污染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现在的居民小区的周围,普遍被交通干线所包围。在噪音污染中,交通的噪音污染程度最为严重。长期居住在噪音污染的小区中,居民的身体健康会渐渐受到损害,而造成不可磨灭的损伤。那么噪音污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总的来说就是城市布局的不合理。在交通道路的布局过程中,忽略的交通产生的噪音对居民的影响。而日趋紧密的住宅,又加大了噪音的回音反射,使噪音污染更加严峻。同时,人们对于噪音的控制意识不高,普遍将噪音排除在污染之外,并未引起高度的重视,从而造成噪音污染的控制难度加大。
2 噪音的危害
2.1噪音对于听力的损伤
噪音对于人体的危害十分严重,直接的危害是听力损伤,人们在进入强噪音环境时,暴露一定时间,会感到双耳难受,甚至会出现头疼等感觉。离开噪音环境到安静的场所休息一定时间, 听力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这种叫听觉疲劳.但是如果人们长期在强噪音环境下工作,听力得不到及时恢复,耳朵就会发生病变。若人突然暴露于极其强烈的噪音环境中,就会引起鼓膜破裂,严重时会致人死亡。
2.2噪音能引发多种疾病
因为噪音可以损害听觉器官,同时可以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 以致影响到全身各个器官。由于噪音的作用,会产生头痛、耳鸣、失眠、全身疲乏无力以及记忆力减退。在高噪音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健康水平逐渐下降。
2.3噪音对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干扰
噪音对人的睡眠影响极大,人即使在睡眠中,听觉也要受到噪音的刺激、噪音会干扰人的谈话,工作和学习实验表明,当人受到突然而至的噪音一次干扰,就丧失4 秒钟的思想集中。
2.4特强噪音对建筑结构的危害
一般的噪音对建筑物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但噪音在140 分贝时,对轻型建筑开始有破坏作用。
3噪音控制在居民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对噪音加以控制意义重大。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能够让人心情愉悦,同时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人体的损害。改善室内热舒适环境和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是当前居住建筑采用节能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住宅业蓬勃发展,大量的新型住宅节能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及应用,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对住宅节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4 居住区交通噪音防治措施
噪音首先是损伤听觉器官,然后来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进而还会给人体的其它系统带来危害。一般来说交通噪音的治理主要是通过消除噪音源和将噪音进行隔离来实现。针对居住区的交通噪音防治可以从小区的具体选址以及区内外道路与交通的合理组织来着手,还可以通过绿化和建筑的合理布置来实现噪音的有效防治。现阶段,对交通噪音的治理,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从源头消除噪音 ,二是将人与噪音之间用有限的措施隔离开来。居住区交通嗓声的防治可以从小区的选址、区内外道路与交通的合理组织、通过绿化和建筑的合理布置等方面来进行。
4.1 优化总体规划设计
生活中噪音的来源非常多,我们不可能杜绝噪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首先就应该优化规划设计方案,采用缓和交通噪音的设计和技术方法,先从噪音声源入手,从源头消除噪音的产生。在居住区的没有交通噪音是不可能的,因此减少交通噪音的关键是控制车流量。对于居住区的建设,在确定其用地前应从声环境的角度论证其可行性。不能只追求“城市景观”而忽略其他方面的设计原则。要把噪音控制作为居住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一个方面,列为必要的基建程序。在住宅建成后,环境噪音是否达到标准,应作为验收的一个项目。
4.2 合理设置道路声屏障
在建筑物与干道间设置阻挡交通噪音直接传播来减低噪音水平的专门隔声屏障,这就使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得到削弱,比没有屏障时环境噪音有所降低。这个声屏障的损失是衡量声屏障性能的重要指标。一般有效的插入损失值在5~10dB(A)左右。高架道路宜采用透明材料制成的隔声屏障,既能有效隔音,又能保证视野开阔和城市景观不受影响。在隔声屏的投影地带内,其降噪效果与道路高度、宽度和车道数、声屏障的位置和高度、路边住宅的距离和高度等因素有关。设置声屏障应该多方面考虑,认真研究设计的可行性,做好实际降噪效果预测工作。建设隔声屏障毕竟投资较大,我们必须学习借鉴其他成功的案例,认真学习,确保隔声屏障的使用与美观性。广义地讲,地形的利用,诸如路堤、路堑、土堆都会产生一定的声学效果,我们必须结合地形及经济条件等选用,例如地面道路利用已有的绿化土堤作为声屏障是经济有效的办法,绿化土堤背向路边的面还可以兼作居民的休息地。
5 住宅建筑内部设计控制方法
(1)水泵机组。水泵机组是居住过程中主要的噪音源之一,因此恰当的选择水泵机组加以合理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减少其产生的噪音。
(2)水箱和蓄水池。住宅必备的两大基础设施就是水箱和蓄水池,而水箱又恰恰是居住过程中的噪音源之一。因此必须重视水箱和蓄水池的噪音问题。解决其噪音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首先是水箱的设置。在水箱设置的过程中,有许多方面值得注意。比如讲水箱设置在电梯机房纸上,则能够缓解水箱产生的噪音对居民的影响。与此同时,在选择水箱的时候,尽可能选择运转声较小的水箱,这样产生的噪音也会随之减小。其次是水箱进水管。在设计水箱进水管的时候,若设计合理,能够有效减小水箱进水声音。同时对水箱进行水位控制,也能够有效控制其产生的噪音。
(3)排水管。首先要注意排水管一定要尽可能的远离卧室。排水管的噪音比较大,离卧室太近则会影响居民休息。其次是要注意的是,在设计排水管的时候,立管和排出管相连接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让支墩在立管之下。与此同时要将弯头部分包裹起来,这样做能够大大降低水流声音。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要注意选择有弹性的材料,这样也能有效减小水流冲击声。
6 结束语
如今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选择住宅的时候,住宅的环境已经成为选择的重大因素之一。一个清静悠闲的居住环境,能够有效缓解工作一天的疲劳,让人心情愉悦。若住宅长期受到噪音污染,不仅让居民心情烦躁,久而久之对人的健康会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因此在设计住宅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其居住的合理性,同时运用技术将噪音污染降到最低,给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缓解噪音污染的措施范文2
(1)空气污染与噪音污染。空气污染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其一,在水利工程开工时,需要对土地进行挖掘,当开挖时的气候处于干燥状态时,对建设材料的运输会告成尘土飞扬的情况,且车辆在行使过程中也会带动地面的灰尘,使污染加剧;其二,各和施工机械与车辆在施工现在来回作业与运输时,会产生大量的尾气,这些尾气对空气的质量造成污染。噪音污染主要体现在施工的过程上,混凝土、砂浆搅拌机和车辆的作业与运输产生噪音污染。
(2)动物与植被遭受破坏。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施工现地需要对建设周围进行适当清理,这就造成了乱砍乱伐现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野生动物的环境。水利工利对动物的影响还体现在河流生物的生存环境上。
(3)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在对土地进行开挖时,裸露在外的土层经过水的冲击容易产生饱和现象,使水土严重流失,对施工场地及周围的河流造成污染,水流的污染对鱼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4)废弃物的处理。水利工程的施工会使用大量的物材、施工人员吃住也会产生一定的生活垃圾,这些建筑废料与生活垃圾的存在会对水利工程附近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2.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1)生态保护体系的建立。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科学合理的生态建设体系的建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对各个岗位的责任进行制度分配,做到一岗一责,且这些岗位在管理中互相制约,使生态环境建设的流程清晰明确,岗位体系与责任的流程主要分多个层次,一一落实;还要建立相关的生态保护小组,对各岗位的职责进行详细划分,各部门相互监督与管理。在水程工程建设上,对有利于动植物生长的环保材料的使用是极有必要的,且管理体系应做好对水利环境的反馈与监测机制,对其环境进行及时的评价与跟踪。
(2)建立生态影响的评价制度。当考虑到某地区的建设会产生影响环境的结果时,在对工程进行规划前,要对形成影响的因素进行详细得评价、预测和调查,并由此作出相关的预防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和污染的措施,再对相应的方案进行最后的确立与制订,这一做法称为环境的影响评价制度。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水利建设、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一同发展的重要举措,环境影响与经济评价是水利工程项目进行的两大评价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找出工程实施中出现的影响生态的问题,提出治理措施。此外,生态影响的评价体系可以给水程工程的建设项目提供最佳区域选址,以防地理布局不合理对环境造成难以消除的各种破坏。
(3)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为了减少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平衡与该区域经济的破坏,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刻不容缓。水利工程的实施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表现在生态环境影响因素方面,依靠环境自身的自然治愈能力是无法完全将生态平衡修护到工程未开发与建设前,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方面,应贯彻实行生态性质的补偿机制,建立责任单方制,此外,在工程建立时,理应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资金中提取一部分,作为补偿该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该地区环境的生态资金,促进与保证生态的后期平衡。生态补偿体系的确立,不仅还原了环境的生态价值,还缓解了水利工作的建设破坏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符合当下生态和谐社会的构建主题精神。
(4)减少环境污染客观因素。由于客观的人为因素导致生态污染的因素很多,且很难从根本上杜绝污染的发生,但可以针对这些污染的来源,统筹兼顾,尽可能改善造成污染的外在因素。例如,空气污染,在进行工程材料的运输时,可以提前对其经过的路段进行洒水,且对运输的沙石和泥土进行适当的包装,此外,针对汽车尾气的污枭可以采取改进汽车装置或减少输送量等方式对污染进行改善;机械操作的噪音污染也可以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全封闭的策施,在工地周围修建临时围墙,以降低噪音污染。
3.结语
缓解噪音污染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植树造林 生态环境 森林资源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b)-0138-02
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周围环境的恶化,也让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对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极大地改善了周围环境。植树造林工程建设已成必然,必须要积极唤醒人们环保意识,为植树造林贡献自己的力量。
1 植树造林的必要性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均有了极大的进步,如三北防护林植树造林工程的建设正是我国积极响应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主要措施。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和改善,这也是未来植树造林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大家应当以科学的发展观,看待环境破坏和经济发展、能源消耗等方面的问题,全面推动社会经济长期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了充分缓解社会经济与环境、能源方面的矛盾,应不断加大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还应完善植树造林政策,加大植树造林宣传力度,组织植树造林活动,扩大植树造林绿化面积和质量,有效缓解环境、能源危机。下面笔者就从几方面阐述植树造林必要性,深入了解植树造林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1.1 生活必需品的应用材料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大部分产业加工当中,木材都是随处可见的,例如人们日常用到的家具、建材,农业当中使用的农具等等,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木材的应用,因此,植树造林已成必然。
1.2 降低城市噪音污染
我国城市化水平逐渐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升,但各种负面因素影响也成为必然产物,其中噪音污染就是较为严重的污染之一,它极大地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值得给予高度关注。植树造林就是有效控制和减少噪音污染手段之一,噪音污染主要就是在70 dB以上的声音,声音达到90 dB以上人们就不能在这种情况下长期生活下去。而我国目前已经有绝大多数城市的声音达到了70 dB,对人类危害影响较大,大规模植树造林后,树木能够阻隔或是吸收部分噪音声波,进而达到减少噪音的目的。
1.3 保护气候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排放量不断增加,二氧化碳排放过多,而这种气体的过度排放对大气臭氧层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产生臭氧层空洞,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植树造林能够极大地缓解这一情况:树木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大量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森林植物还能够替代化石燃料,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缓解温室气体含量,具有极大的经济优势,因此人们对于森林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1.4 维护生态平衡
我国前期经济发展是以自然环境资源的深度挖掘为基础,这造成了对森林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种做法也是不能够长期维持下去的,自然环境已经对于人类行为进行反抗和惩罚。尤其是近些年,我国每年水土流失数量较大,直接造成农业产量降低。植树造林就是能够有效缓解这种现状的重要手段之一,森林植被能够有效保护地表受风雨侵蚀,缓解水土流失情况。林木防护带能够极大地减缓风势,受树木枝干的阻挡,雨水会沿着树木枝杈流到地面,而地面的秸秆和草根淦ひ材芄换航馑流速度,让水分充分渗入地下。雨水季节,树木根系还能够储藏大量水分,滋养农田,通过光合作用蒸腾到空气当中,促进气候正常发展,加快水循环。
2 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2.1 植树造林能够有效缓解生态危机,防止气候环境恶化
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工作中的日常社会效应等方面,在此笔者主要讨论的是植树造林在气候改善层面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充分了解到植树造林对生态危机的缓解作用,改善环境气候和保护气候环境。总的来讲,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会将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于大气当中,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安全,严重威胁了日常生态环境平衡,通过森林光合作用能够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充分发挥空气净化的作用。植树造林就是最经济、最直接、最高效的空气治理方法,大家必须要做好林木种植工作,增加树木种植面积,提升林木种植质量。
2.2 植树造林有助于防风固沙、消除噪音
森林不仅具有消除和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方面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极大的供氧功效,植树造林还在防风固沙、消除城市噪音、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潜力。一般情况下,森林密集的地带很少发生沙尘天气,而一些较为荒凉和贫瘠的沙漠地带则是风沙易发之地,这就与森林的防风固沙功效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和噪音污染问题也频频发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们的正常生活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困扰,植树造林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选择,在城市中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对于消除城市的噪声污染也有一定的帮助和缓解作用,可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身心享受。
3 常见的植树造林方法
3.1 直接播种法
植树造林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造林方法拥有其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适应的环境和造林要求,其中常用的造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为直接播种造林法和植苗造林法,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还有扦插造林法,这种方法对于造林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在此笔者就简单阐述一下直接播种法,将树苗直接播种到苗地当中,这一过程无需进行更多赘述,可以省去大量的技术操作,省去了繁杂的育苗过程,这种方法很大的一个优势就在于方法操作起来非常简单,无需任何技术含量,种植人员无需经过培训,可直接进行种植操作,该方法常被用于广泛育林种植工作当中。
3.2 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法与直接播种法相比,植苗造林过程较为复杂,且有着较高的造林技术要求,具体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必须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贯彻落实植苗造林各项措施,提升林木成活质量。毋庸置疑,植苗造林法就是要采用生命力极为顽强或是通过苗圃培育出优良的苗木,植苗方法的好处就是采取直接种植的方式,提升苗木的成活率,让苗木在后期成长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生长力和适应力。
森林在整个地球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方面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维持全球气候的稳定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当前我国的森林破坏问题较为严重,已经发展到了一种极为严重的情况,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不断扩大和加强我国森林面积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对于植树造林的必要性和植树造林过程中常用的几种方法进行了探讨和说明,希望能够对我国植树造林活动有所帮助。
4 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资源能够有效维持生态环境平衡,提供越来越丰富的资源,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家应当充分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提升森林资源保护意识和植树造林意识,切实做到人与自然、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人类生存发展奠定扎实的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平.生态危机的后诊断路径及其当代启示[C]//复旦大学当代国外研究中心,2010.
缓解噪音污染的措施范文4
ICU是危重患者、高新仪器设备集中的医疗场所,作为ICU的护士由于其工作的相对特殊性,护士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之中,若不注意防范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
1 ICU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针刺伤:我国是乙肝高发国,乙肝总感染率约60%。艾滋病的流行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ICU的护士面临严峻的职业危害的考验。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有可能将疾病传至医务人员,尤其以针刺伤最为多见。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HIV污染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的比率为1.8%[1]。
1.1.2 负重伤:由于搬运重物、患者等引起护士脊柱、关节损伤。ICU患者病情危重,有的由于疾病限制,不能正常翻身、更换床单等,必须由护士搬动。在搬动患者时往往要使很大的力气,日积月累引起护士腰椎损伤,很多还引起腕部受损、肿胀。另外长时间的站立,静脉曲张也极易发生。
1.1.3电离辐射的影响:ICU中患者常需在病房做床旁X线检查,护士应协助拍片。常暴露于小剂量的放射环境中,长时间的接触会蓄积作用产生致癌、致畸、杀伤白细胞、脱发等不良后果。
1.1.4 噪音:ICU集中了现代化的监护仪器、抢救设备,如呼吸机、多参数监护仪、输液泵等,这些仪器运转时产生大量的噪音,其音量>70(db),而正常人在>45(db)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听力系统、心血管系统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烦躁,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2]。
1.1.5 空气不新鲜:ICU病房相对封闭,空气流通差。
1.1.6 触电仪器非常多,引起触电的原因有设备带内线路老化,接线板损坏,微量泵损坏漏电,无安全用电知识等均可引起触电。
1.2 化学因素
1.2.1 化学消毒剂的广泛应用:ICU的护士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对皮肤有轻度损害[3],强烈的气味对呼吸道刺激大。戊二醛在医院中使用是引起职业性哮喘的原因之一[4]。
1.2.2 大量抗生素的应用:临床护士工作量多为输液治疗,频繁接触各种抗生素对临床护士近期、远期影响尚未见相关研究及报道,但在操作中因接触青霉素致过敏性休克、猝死均有报道
1.2.3 进行化疗药物治疗操作:接触挥发性药物。
1.2.4 乳胶手套:由于ICU患者的一切生活护理均由护士完成,特别是患者便后及一些日常护理时护士需使用一次性乳胶手套,可有乳胶成分引起各种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瘙痒、哮喘,对乳胶过敏的人还可出现鼻涕、打喷嚏、眼痒、气短、面肿等征兆。
1.3 生物因素:(1)接触或处理患者血液或血制品。(2)接触或处理患者分泌、排泄物。(3)接触或处理患者引流液、体液。
1.4 社会心理性危害
1.4.1 频繁轮班:ICU护士夜班频繁,长期倒班,生活不规律,月经失调、失眠、胃溃疡、腹泻、贫血、尿路结石等成为高发病、职业病。
1.4.2 抢救任务重:ICU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护士时刻处于应急状态,以备随时展开抢救,因而紧张度高,心理压力大;当抢救的成功率不高时,工作的成就感,自豪感降低,易产生压抑、忧郁的心理,影响身心健康。
1.4.3 精神压力: ICU是救治各类重症及多系统功能衰竭患者为主的诊疗体系,它要求工作人员有较高的道德规范、知识层次、技术水准和工作能力,得以完成抢救、护理任务,为此,ICU护士精神压力大。
2 引起职业性危害的其他因素
2.1 防范意识薄弱:在调查中看到护士自我防范意识淡漠[5,6],是出现职业性损伤的重要原因,在ICU病房,由于护理工作任务繁重,节奏紧张,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多,她们的思想多集中在患者身上,使护士对职业性损伤的自我防范意识明显降低。
2.2 缺乏防范知识和应对知识: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对护理工作的职业性损伤的问题仍然没有提到工作议程上来,进入ICU工作的护士均未接受职业性损伤防治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她们不懂得防范知识,更不懂得应对知识。一旦遇到危险性因素的侵犯,就会不知所措,表现出害怕、消极无奈,不予报告,不知道处理程序、处理措施,也不知道跟踪和监测,使她们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
2.3 缺乏管理措施和法规支持:当前ICU护士所面临的职业风险尚未引起医院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对ICU护士职业性危害的管理还不到位。具体表现在:(1)绝大多数医院没有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处理规定,使ICU护士职业危害的防护无章可循,无法可依。(2)医院对防护措施的经费投入不足,防护条件较差,使ICU护士更易暴露于危险因素之中。
3 防护措施
3.1 物理因素的防护
3.1.1 预防针刺伤:在处理针头时要仔细、镇静,针头、注射器分别弃入耐刺容器,禁止用双手回套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帽,为不合作患者进行有创操作可多人协作,避免针头等锐器误伤自己及他人。若不慎刺伤,立即挤出少许血液,流水冲洗,碘伏消毒,并相应注射疫苗,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寻求支持保护。
3.1.2 负重伤预防:要培养护士正确搬患者的技巧,给患者翻身和搬运患者时要遵循节力原则,尽量避免个人操作。配备自动翻身病床等先进仪器设备,减轻护士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行人体力学原理知识的讲座和做腰部锻炼的预防措施,实施干预后护士腰背痛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部分护士反映腰背痛消失,且无因腰背痛造成工作日损失。
3.1.3 电离射的预防:ICU要设有屏蔽来阻挡射线,预防射线损害。X线摄片时,工作人员穿防护服或暂时回避,定期检查,适当休假。
3.1.4 噪音的预防:减少噪音的污染,自觉保持室内安静,行各种操作时做到“三轻”;做好仪器的保养与维修,降低持续及单调的监护声音;加强巡视,减少报警发生率,淘汰陈旧设备,选用噪音小、功能好的新仪器。对痛苦的患者,及时解除病痛。
3.1.5 空气不新鲜的预防:保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通过中心通风装置转换新鲜空气,减少空气污染。
3.1.6 触电预防:定期检修仪器、电路,操作带电仪器要熟练,遵守用电规则,避免电路电线交叉,确保安全。
3.2 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保证室内的温、湿度,通过中心通风装置转换新鲜空气,定时清洁通风装置减少空气污染。室内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定期检测空气中的细菌浓度;取放甲醛熏箱内物品时戴口罩、防护眼罩;接触化学消毒灭菌剂时戴乳胶手套,并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塑料手套外加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罩;熟练操作,防止药液和雾粒溢出。
3.3 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在接触具有传染性分泌物、血液、体液时,应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正确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接触每个患者前后都要洗手,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如手套、护目镜、围裙等,可在接触血液、体液时防止意外感染,若被患者体液意外污染眼睛、口腔等,立即大量流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4 心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1)弹性排班,保证ICU人力配备充足,使用翻身床等设施并运用节力原理减轻重体力操作的强度。(2)保障夜班餐饮供应,组织营养知识学习,合理安排营养结构,增强体制。(3)营造宽松、人文的工作氛围,并安排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是缓解ICU护士身心疲惫,及时调整心态的较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
[2] 王兰平,彭立志,王敬茹,等.噪音对手术患者生理指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51.
[3] 洪海兰. ICU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 护理研究,2004,18(2):292.
[4] 申翠香.使用戊二醛应采取保护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5):230.
[5] 毕越英,门爱民,蔡 苠,等. ICU护士对职业性损伤危险因素认知程度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5,5(2):1.
[6] 毛宠真,邵翠颖,翁国勤. 急诊科护士职业性危害因素的分析及其防护[J].护理杂志,2005,22(11):35.
缓解噪音污染的措施范文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膨胀,各种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空气质量急剧下降、水资源污染与短缺、噪音污染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本文将浅析城市环境问题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2城市环境现状
2.1空气污染日益严重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与生活当中,而煤炭在转化成热能的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污染物极多,造成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大量污染物未被处理就被释放到空气中,使大气PM2.5严重超标。再加上近年来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长,高排放汽车的大批投入使用,给大气增添了不小的负担。
2.2水资源的污染与短缺并存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和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用水量与日俱增,然而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也是非常惊人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污水和废水,许多都是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到江河湖海中去,这就直接污染了江河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多,人们的节水意识尚未形成,我国大约1/3的城市常年处于缺水状态。
2.3绿地覆盖率减少
城市寸土寸金,为提高居住率,高楼大厦如同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而绿地面积则在日益减小。越来越多的绿地被开发利用成工厂、高楼、广场等,城市绿地的多种环境功能正在逐步丧失,已经成为尖锐的环境问题。
2.4噪声污染普遍存在。
建筑施工噪音、工厂机器噪音、汽笛噪音等噪声污染已经成为了我国4大污染之一,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健康。在我国,超过60%的人正遭受着噪音的骚扰。长期处于噪音之中的人们,极易引发耳鸣、耳聋等多种疾病,还容易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大。
3改善城市环境现状的对策及方案
3.1全民普及环保观念。
一直以来,人们都以经济的发展速度来评判社会的进步程度,忽视了因不合理的经济开发而导致的环境问题。笔者认为,环保意识能使公民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对周围与环境保护相悖的现象进行批评与指正。有关部门可以开展环保主题宣传活动,让环保意识深入更多城市居民的心中,让他们明白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最终形成经济的快速、循环可持续发展。只有全面地、有深度地普及环保理念,才能使环保意识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城市居民心中,使他们能自主地为环境保护付出努力,甚至在自己的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能从长远考虑,暂时放弃自己的经济利益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城市居民才能主动地去评价与环境相关的人和事,在正确环保意识的引导下,明辨是非,然后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更符合环保理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普及环保理念的途径也很多,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载体将正确的环保思想传递给居民;也可以通过社区主题活动让居民直接参与进去,将环保理念深入贯彻到居民心中。
3.2以环保理念为指导重新规划城市发展目标
以往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人口的发展战略,对环境造成的超额负担已经日益突显,所以新的城市规划方案急待出台。城市是人口聚居的重地,特别是工业城市,有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污染物都得不到及时的无毒无害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空气和河流中,造成了空气、水源和土地的高度污染。对此类工业大城市,应该转变其产业结构,将高污染的厂矿迁出大城市,并对其高污染进行根治,实现从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的转型。
由于各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各不相同,综合环境因素和经济发展需求,可以按层次、类别各有特点地制定相关的发展策略,确保城市建设和环境的和谐长远发展,将城市进步、经济发展、环境和谐三者完美统一起来。
3.3完善环境保护法案。
加强政府部门的环境监管力度,是实现城市环境保护的最根本保障。城市生态保护管理是政府部门通过有效的经济、法律、技术监督、行政管理等措施,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目的是保护水资源、空气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及可持续利用。虽然环保意识是居民自觉保护环境的根本动力,但是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也不轻松,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只有合理规划并正确实施这些正确的环保理念,才能使居民养成自觉环保的意识,最终形成一种生活习惯。有关监督部门可以定期公布环境质量,奖惩那些保护环境和危害环境的个人和企业,使环境保护事业更加透明与公正,奖罚分明才能激起更多的人从长远利益考虑,规范自己的行为为环境保护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3.4增加绿地覆盖率。
以水泥地为主的城市道路忽视了绿地的多种生态功能,绿树青草不仅是天然氧吧,更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一直以来,城市规划和园林工人都在探索着用绿地来缓解工业和生活污染给环境带来的负担。随着生态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在欧洲形成并取得良好成效后,人们很清楚地认识到城市环境的重要性,要缓解城市的环境问题,必须转变以经济为主导的观念,要改变将城市绿地作为景观点缀的观点,要重视绿地在提高空气质量、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和谐中的重要作用。绿色网络工程在欧洲盛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各国纷纷引进并普及。绿色网络就是通过绿化带、绿色长廊等将城市的公园、公路绿化、社区绿化等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多样、多效、有一定自我维护能力的生态系统,目的是促进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将城市的代谢废物通过最天然的方式消除掉,形成最环保的生态链。
3.5严格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城市人口密度大,垃圾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t,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t,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这些垃圾多种多样,可回收的、不可回收的、有污染的……都混杂在一起,被深夜忙碌的垃圾车送到郊外深埋或者直接倾倒进河里。那些有污染的垃圾就造成了水源和土地的污染,那些可回收的垃圾也失去了再被利用的机会。环保专家建议,市民应该养成环保意识,从正确分类垃圾做起。有关垃圾分类,首先环保部门应该提前准备好分类用的垃圾桶,并明确标注可投入的垃圾名称,也可提前在各个社区或者楼栋口张贴宣传,提醒市民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其次,环保部门在清运垃圾之前也要对垃圾进行再次的分类和筛选,将可回收的垃圾回收以备被再次利用,将有污染的垃圾处理后再丢弃,以免造成环境污染事件的出现。
3.6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
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能源结构,不科学的利用方式,给大气环境造成了不小的负担。笔者认为,进行技术更新,改善燃烧过程,是减少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改善燃烧过程,可以提高燃烧效率和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量。这就需要对旧锅炉和其他燃烧设备进行技术更新。对汽车尾气这类移动污染源应改进发动机和燃料,以提高热机效率减少废气排放。通过技术更新,改善燃烧过程,一方面解决了污染问题,另一方面也节约了能源,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用清洁的气体或液体燃料代替燃煤,可以显着降低大气中的降尘和飘尘。加紧对无污染燃料的研究,也可取得相似的效果。改变燃料构成直接解决了污染物产生的问题,是一种从根本上控制和防治大气污染的办法,对改善城市大气质量,节约能源,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型能源在生活和生产中已经开始运用,但是尚未替代煤炭的地位。以上新能源多为可再生性能源,在利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化石能源开采中的环境问题,是比较清洁的燃料。新能源是人类今后较为理想的能源,尽管它们的开发利用还存在各种问题,但它们代表着能源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是治理传统的煤炭燃料带来的环境带来压力的最有效方法。
3.7财政出力,改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污重水处理是治理环境污染的重头戏,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完善排水系统,更新污水处理设备是实现污水处理的基本保障。城市绿化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扶持,推行以绿化建设为主的生态维护,需要保持一定面积的绿化覆盖率,对旧小区和绿化不达标的场所要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恢复生态绿化。另外建议有关部门提倡节能减排的宣传和奖惩,对于小排量汽车,在购买或者税务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以此鼓励节能减排产品的使用。
缓解噪音污染的措施范文6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近年来,建筑业发展迅速。但在其迅速发展的背后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质量、安全、污染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工程质量问题主要有质量控制不到位,给建筑施工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污染问题主要是建筑施工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如噪音污染、泥浆污染、灰尘固体悬浮物污染和固体废弃物产生的污染,其中噪音是建筑施工中居民反应最强烈和常见的问题;桩基础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基础工程施工会引起相邻建筑物的产生裂缝、下沉甚至坍塌。诸多问题迫使我们思考应当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规范施工行为。
建筑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1.1不同类型的桩基础施工质量问题
桩基础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如,管桩桩基础施工产生的质量问题有桩位及桩身倾斜超过规范要求;桩身(包括桩尖和接头)破损断裂;桩端达不到设计持力层;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基坑开挖不当引起大面积群桩倾斜;桩身上浮等。振动灌注桩容易发生桩身缩颈;孔口土坍入桩孔顶等。钻孔灌注桩常见的质量问题有孔底积存虚土超出标准;成型孔垂直度不符合要求等。
这些质量问题的发生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1)施工单位没有严谨的制度,或者有些施工单位空有制度,却形同虚设,施工管理随意性大,对工程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2)施工质量的控制侧重于感性的认同,或者只对数据个体进行分析,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应用质量问题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3)影响施工质量因素主要包括人、材、机、法和环境五大因素,特别是人的因素
1.2桩基础施工质量问题解决措施
(1)孔底虚土多
防治措施:要有详细的地质报告,特别是水文地质报告,以便预先制定有效措施,减少孔底虚土超标。严格控制孔深超挖,完孔后,孔底虚土必须全部清除,见到坚实的原状土。扩底部位遇到砂土层时,应采取支护措施。
桩孔倾斜及桩顶位移偏差大。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图定位,并有复检制度。轴线桩与桩位桩应用颜色区分,不得混淆。开始挖孔前,要用定位圈钢筋制作的圆环有刻度十字架放挖孔线,或在桩位外位置定位龙门桩,安装护壁模板必须用桩中心点校正模板位置,并由专人负责。定位圈中心线与设计轴线偏差不得大于20毫米。挖孔过程中,应随时用线坠吊放中心线,发现偏差过大立即纠偏。要求每次支护壁模板都要吊线一次(以顶部中心的十字圆环为准)。扩底时,应从孔中心点吊线放扩底中心桩。应均匀环状开挖进尺,每次以向四周进尺100毫米为宜,以防局部开挖过多造成塌壁。成孔完毕后,应立即检查验收,紧随下一工序,吊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避免晾孔时间过长,造成不必要的塌孔,特别是雨季或有渗水的情况下,成孔不得过夜。
(3)吊放钢筋笼与浇筑混凝土不当
成孔验收后,应立即吊放钢筋笼,发现标高不够时,应测孔深,清除孔底虚土、回落土。吊放钢筋笼要选择好吊点位置。吊立时,要速度均匀地慢起,若起吊较长的钢筋笼,要采取加固措施,避免变形。遇到卡笼时,要找出原因,排除故障,正常放入。吊放钢筋笼前,对超偏的混凝土护壁进行处理,以保证钢筋笼顺利吊入,混凝土配合比要计算准确,保证坍落度均匀。浇筑混凝土前,要放孔口漏斗,并再次测孔内虚土厚度。当浇筑扩底混凝土时,第一次应灌到扩底部位的顶面,随即振捣密实,特别是浇筑桩顶以下5米范围内混凝土时,应随浇随振捣,每次浇捣高度不得大于1.5米。当渗水量过大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浇筑混凝土要连续进行,不得过夜。
桩身混凝土产生离析
处理方法:①对离析位置距桩顶距离小的,采取凿除上部混凝土及离析桩身混凝土产生离析层重新浇筑混凝土接桩;②对离析位置距桩顶距离较大的,用风钻沿桩身垂直钻孔,穿过离析层,然后以高压注浆填补离析层的空间。
2、桩基础工程施工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
2.1桩基础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危害问题
静压预应力管桩由于具备单桩承载力高;施工进度快;噪音小、污染少;穿越土层能力强;现场施工方便;质量好控制;桩身耗材较低、单桩造价低的特点,在工程地质较好的地方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较严重挤土现象,并且引起周边建筑物墙体发生裂缝。
分析其原因,静压法施工预应力管桩属于挤土类型,往往由于沉桩时使桩四周的土体结构受到扰动,改变了土体的应力状态,产生挤土效应;桩机施工过程中焊接时间过长;桩的接头较多而且焊接质量不好或桩端停歇在硬夹层;施工方法与施工顺序不当,每天成桩数量太多、压桩速率太快、布桩过多过密,加剧了挤土效应
2.2桩基础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质量控制措施
通过对桩基础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
(1)减少每天成桩数量,降低压桩速率。控制压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可以采取减少压桩的数量,降低压桩速率,使土中的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减少挤土现象,以控制土移的发展。
(2)制定合理的打桩顺序。打桩顺序有由中间向两侧施打,由中部向四周施打,逐排施打以及由两侧向中间施打。根据建筑形状,兼顾施工进度要求,并考虑尽可能减小挤土效应,选择合理的打桩顺序。
(3)布设应力释放孔。为了降低孔隙水压力,减轻土体挤压产生的位移,在相邻建筑之间设消挤孔,布设应力释放孔。受挤压的水释放入应力释放孔,应力释放孔的水不断抽出,在压桩期间一直保护最低水位,缓解了孔隙水压力的上升趋势,能够有效地控制土移的发展。
3、结语
桩基础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所以我们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处理,我们希望施工单位在管理有序的前提下,对桩基施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多方位的考虑,加强预防措施,强化各建设阶段的质量控制管理才能确保建筑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才能优质高效地完成施工任务,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杨嘉峰,严广中.对桩基础工程测量若干问题的探讨[J].民营科技,2010
[2] 马宗治.桩基检测技术在工程中应用和质量评价结果分析[J].现代物业,2011(10).
[3] 陈子龙.如何做好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