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的区别

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的区别范文1

一、农业科技推广意义

农业科技的应用有利于节约水资源、促进生态平衡、降低人力物力,是农民提高农业收入的有效措施与手段。推广农业科技能够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实际应用效果发挥,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农业问题的重要解决方式,是实现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农业推广通过示范、宣传、培训等手段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涉及农业生产全过程,辅助农民了解并熟练应用农业技术。我国现阶段农业推广将重点放在实用农业技术手段,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推广一部分,与农村推广相区别,不仅要求提高农业生产力,也要求促进农业整体科技水平提高,提升农业科研成果实际应用能力,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浪费、减少其对生态环境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1.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

积极探索参与式的农技推广路径对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尤为重要,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农民技术精英的角色与功能,通过“由点到面”的技术扩散效应,来带动更多的农民采用新技术。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是在以往“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选取部分进取心强,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农户,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造就一批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并把他们纳入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中,通过区域辐射和推广作用,产生社会幅面扩散效应,引导和帮助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2.农业科技合作社

农业科技合作社是一种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以科技成果和技术力量作为股份,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共同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最显著的不同点。从实践上看,农村科技合作社有两类典型组织模式,一类是综合性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社向农户提供涉及多个产业领域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另一类是产业型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制是提供某一产业领域的科技服务。

3.农业科技园

农业科技园区,就是在农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郊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民或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为一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试验示范,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种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

4.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大学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以大学为主导、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联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的新型推广体制,是对现行农业推广体制的必要补充和完善。

三、结语

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 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人才队伍建设;广西乐业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23-02

有机农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因素,科技人才对有机农业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人才与企业发展成正比,人才充足的企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没有人才的企业,步履维艰。企业必须把有机农业科技人才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才会使有机农业发挥出应有的成效。

1 乐业县基本概况

乐业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总面积2 617 km2,管辖4个乡4个镇,耕地面积为1.55万hm2,其中水田0.36万hm2,旱地17.9万hm2。居住着壮、汉、苗、瑶等11个少数民族。乐业县是老、少、边、穷山区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年平均气温16.3 ℃,年降雨量1 100~1 500 mm,森林覆盖率为77.84%,无霜期349 d,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天然空调”之美称。主要特色农产品为茶叶、刺梨、猕猴桃、甜竹笋、山茶油、薄壳核桃、板栗、桃果、李果、淮山、八角、桐油等。乐业县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世界长寿之乡”“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和“中国兰花之乡”。

2 有机农业概述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乐业县于2003年开始发展有机农业,对于乐业县或者整个中国来说,有机农业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实早在1990年的时候,为了满足茶叶出口质量需要,我国在浙江省临安地区就已经开始发展有机茶产业,有机茶产品供出口荷兰市场。

由于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基因工程技术产品,自然就会减少产量,增加农业投入成本,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难度加大,产品价格必然会提高,在经济欠发达的年代,市场份额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发展速度极其缓慢,也就鲜为人知了[1-2]。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给有机农业产业带来了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然而这个新兴的产业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有机农业人才成为快速发展制约瓶颈。按照现行的有机产品标准要求,有机农业绝不是复古农业、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我国在2005年首次实施了《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即GB/T19630.1~4―2005,这个标准成为指导我国有机产品生产的基本要素。2011年对该标准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同时制订和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和《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有机产品生产与认证的依据[3-4]。

3 乐业县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2003年广西顾式有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在甘田镇夏福村龙云山实施有机茶生产,成为第一个有机产业和产品,生产系列顾式有机茶,产品有红茶和绿茶;2005年广西乐业县草王山茶业有限公司在逻沙乡全达村开始发展有机茶,生产乐业红系列有机茶产品;乐业县农业局在同乐镇上岗村发展有机水稻,生产有机大米;几家企业在对有机农产品生产进行技术探索。至2016年,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达到11家(表1)。

4 有机农业科技人才培训与培养

有机农业产业作为新兴的特色农业,生产技术上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都有着本质的区别,配套技术人才非常关键,人才不足,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为了促进乐业县有机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乐业县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办公室和乐业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制定和实施了有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5-6]。从2011年开始,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与有机农业发展相关的技术人才。举办茶叶、水稻、猕猴桃等各种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班(表2)。

有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得到大幅度提升,2012年培养了1名高级农艺师,2013年培养了2名高级农艺师,2014年培养了2名高级农艺师,2015年培养了2名高级农艺师,累计达到7名高级农艺师,在百色市的各个县中占居第1位(图1)。

2012年培养了5名农艺师,农艺师总数达到52名,2013年培养了5名农艺师,累计达到57名,2014年培养了3名农艺师,累计达到60名,2015年培养了2名农艺师,累计达到62名(图2)。

2012年培养了8名助理农艺师,达到11人,2013年培养了21名助理农艺师,达到32名,2014年培养了31名助理农艺师,达到61名,2015年培养了14名助理农艺师,达到75名(图3)。

2012年乐业县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内部检查员人数为7人,基本上是每1家企业有1~2名内部检查员开展企业内部检查工作,2013培养了4名,2014年培养了30名,2015年培养了35名有机产品生产企业内部检查员(图4)。

乐业县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办公室、乐业县茶叶生产管理办公室和乐业县农业局等举办各种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班22期,累计参加学习人数达到1 000人次(图5)。

5 结语

高级农艺师、农艺师、助理农艺师、有机产品生产企业内部检查员、中级评茶员、高级评茶员等相关技术人才为乐业县有机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有机农业人才队伍是有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高素质人才与有机农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是成正比的,人才发展快的时候,产业发展也快,现代有机农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特别是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复杂,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更大。凡是没有人才的企业,总是步履维艰、寸步难行。配套有高素质有机农业人才的企业,发展起来得心应手,有机事业蒸蒸日上。建议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把人才的引进与建设放到重要的位置来抓,企业才会有生命力和活力,企业才会不断取得成效,持续增长[7]。

6 参考文献

[1] 杜相革,王慧敏,王瑞刚.有机农业原理和种植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新.有机茶生产与管理技术问答[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3] 俞永明.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4] 韦静峰.茶叶生产新技术[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李文西,毛伟,张富春,等.江苏省杨州有机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0):83-89.

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的区别范文3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结果,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构筑具有__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打牢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当前全市“三农”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一体化新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实现资源集约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农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武装、采用先进管理的高投入高产出效益型农业。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就可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是,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力举措。现代农业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开放型农业。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科技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就会迅速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素质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没有生产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其它方面的发展目标。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物质基础,就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扎实推进。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对构筑__区域发展新高地、打造区域增长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意义重大、至关重要。

二、坚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准确把握__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水平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我市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迈进,以科技化、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但用辩证观点分析研判,可以说,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成就与矛盾问题并存,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优势不够突出,特色不明显、产业竞争力不强,远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一)既要看到农业产出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又要看到继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依然繁重。20__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05.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8倍;粮棉油、瓜菜、畜产品、果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应当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依然繁重。

(二)既要看到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又要看到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难度明显加大。20__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65元,连续4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仍然高达2.6:1,但同时看到,在连续四年高基数增长的基础上,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实令人堪忧。

(三)既要看到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又要看到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尽管随着各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总体上看,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设施落后不配套、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远没过关,继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好形势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既要看到农业科技有了长足进步,又要看到农业发展方式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但传统农业比重依然偏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任务依然艰巨。

(五)既要看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明显提升,又要看到继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难度越来越大。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90余家,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带动基地450万亩、养殖规模1.5亿头只、农户100万户,但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档次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产业体系不健全、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突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仍然艰巨。

同时,也应看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全面开展,各级对“三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农业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农业农村作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投入重点和重要取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这些都为下步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__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效益型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坚持多措并举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建设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的奋斗目标,这是立足__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特色畜牧业,壮大做强淡水渔业,发展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__农业上的具体体现,是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化和延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具有鲜明__特色现代农业的正确选择。

我市已基本具备建设__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和产业基础:从产业基础看,经过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对农业结构实施深度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产品深度培植开发,全市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基础不断加强,并且培植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积极了许多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全省位置看:我市农业在全省占据重要地位,畜牧业,地方名优品种众多,常年产值和肉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10;渔业,我市拥有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淡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1/4;种植业,粮食、棉花产量占全省1/10。从所处区位看:我市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通道,既是生态建设的敏感区和脆弱区,又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带,发展生态农业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总之,我市拥有建设发展__特色现代农业的可靠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

__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总体构想:(__特色现代农业的模样)大力开发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等地方畜禽良种,尽快形成品种资源充分开发、生产布局合理、规模优势突出、加工体系健全、质量安全可靠、品牌效益凸显、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畜牧大市。立足__淡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努力做大做强微山湖系列品牌,尽快形成宜渔资源充分利用、产品结构优化、产业体系健全、品牌优势突出、产量和效益位居全国前列的淡水渔业强市。坚持以优质安全为前提、现代科技为支撑、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努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尽快建成农业标准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产出效益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名市。通过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和生态农业名市建设的推进,带动提高全市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构筑__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__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重点:特色畜牧大市建设,以开发保护九大地方畜禽良种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四畜两禽”,即鲁西黄牛、优质生猪、小尾寒羊、__青山羊和肉鸭、蛋鸭。建设“三区一带”,即西部牛羊产业区、中部肉鸭产业区、东部生猪产业区和沿湖蛋鸭产业带。培植“六大品牌”,即鲁西黄牛、__优质生猪、小尾寒羊、__青山羊和绿源肉鸭、微山麻鸭。淡水渔业强市建设,着力构筑养殖、加工、流通三大龙头企业集群,打造湖区、库区、采煤塌陷区、池塘养殖区和沿黄开发区五大高标准健康养殖基地,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与推广、水产品质量监管、渔业环境监测、水产苗种检疫、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渔政执法管理、渔业风险救助七大支撑体系,实现科学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法制化、生态化、设施化、规模化九化渔业发展格局。生态农业名市建设,通过实施“两减三保”、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植被绿化与水土保持、现代农业功能拓展七大工程,实现农业结构优化、生产过程清洁、生态技术科学、产品质量安全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__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构筑__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遵循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原则。按照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的要求,构建__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

(一)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物质基础。发达的物质装备条件,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着眼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重点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二)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强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在健全完善高效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特色畜牧业、淡水渔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实施联合攻关、集中突破,集成配套、集中推广,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三)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不断拓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多种功能。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农业功能已由单纯的食品保障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领域延伸。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形态不断丰富、比较效益不断提升。在确保粮食和农产品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培植发展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

(四)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创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组织机制。运用现代经营形式重组传统农业,必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极大地发展农业生产力。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组织农业发展,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多环节增值增效。

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模式;中国

中图分类号:F3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6-0020-04

农业科技推广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运用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助于应对目前中国农业主要面临着的耕地锐减、水资源面临危机、劳动成本逐渐升高、农业资金外流加速、农业环境恶化等问题;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利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农业与科技有效结合的最优途径。

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模式的内涵

(一)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科技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中国目前的农业推广注重农业实用技术的应用推广。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的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的狭义农业推广正转向广义农业推广…。需要注意的是农技推广和农业推广、农村推广有着一定的区别于联系,不可混为一谈。通过比较可看出,中国的农技推广充其量是农业推广的一个方面,它和农业推广或农村推广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内容的宽窄上,而且表现在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上。另外农技推广在中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中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是由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成。主要分为六大类。一是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推广体系隶属政府农业部门的直接领导,农业部下属的推广局和推广站(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推广工作。这一类型的农技推广体系以日本最为典型,其他国家包括荷兰、意大利、泰国、菲律宾等国。二是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典型代表是美国,其特点是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大学建立农业推广站(中心),大学的推广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推广工作。一些曾接受过美国援助的国家,如菲律宾、印度等也部分地采用了这种推广体系。三是附属性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商品生产组织或一些开发机构所附属的推广体系。如马来西亚的橡胶生产和咖啡生产组织等都建有自己独立的推广体系。四是非政府性质的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协会和一些宗教组织经常从事社会经济和家政等方面的推广工作。五是私人农业推广体系。六是其他形式。

在以上六类推广体系中,以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占全球推广体系总数的81%,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占1%,附属性的农业推广体系占4%,非政府的推广体系约占7%,私有推广体系占5%,其他类型的推广体系仅占2%。

(三)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指由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在推广动机的导引下所运用的有关推广方式、方法和措施等的总和,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途径措施可以形成不同的推广模式_。多年来,中国采用的是一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其中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是农业工作的重要基础。

1.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000年1月7日,总理在视察宝鸡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时说:“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一个创举,它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活力。”2003年4月,科技部和农业部在宝鸡联合召开了全国星火计划工作会议,对专家大院这一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就是根据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区域特点、潜力和优势,按照“以科技为先导,以项目为载体技术推广新模式――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研究体,以企业为依托,以产业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的原则和“聘一位专家,办一所培训学校,建一处科技示范园,带动一个产业,兴一方经济”的“五个一”要求,建立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使农业高新技术直接嫁接到田间地头,整合了“政府、科技、市场、企业和农户”五大要素,实现了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培训和推广的有机结合的一种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这一来源于实践的创新模式,主要有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同区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宝鸡模式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两种形式…。

2.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积极探索参与式的农技推广路径对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尤为重要,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农民技术精英的角色与功能,通过“由点到面”的技术扩散效应,来带动更多的农民采用新技术。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是在以往“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选取部分进取心强,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农户,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造就一批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并把他们纳入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中,通过区域辐射和推广作用,产生社会幅面扩散效应,引导和帮助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3.农业科技合作社。农业科技合作社是一种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以科技成果和技术力量作为股份,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共同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最显著的不同点。从实践上看,农村科技合作社有两类典型组织模式,一类是综合性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社向农户提供涉及多个产业领域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另一类是产业型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制是提供某一产业领域的科技服务。

4.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园区,就是在农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郊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民或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为一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试验示范,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种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狭义的农业科技园区就是以一定规模的土地为基础,以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和优惠政策为条件,吸引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

企业入驻,用高科技和高资金投入,以农业设施工程为主体,以产业化发展为手段,具有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管理的新型农业组织形式。

至2003年,全国已建立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6个,省(市)级农业科技园400多个,这些农业科技园的建成又进一步引导着全国近4 000个中小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区域农业继承创新的主体,成为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为优秀突出的是杨凌示范区。杨凌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由科技部等18个部委和陕西省联合共建。

5.陕西杨凌的乾兴模式。杨凌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专家云集,这里是出成果、出人才的地方。民营企业陕西杨凌乾兴农林新科技有限公司在发现急需农业科技的广大农民在寻找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上存在相关问题,因此顺应社会的需求,成立了乾兴专家咨询公司。公司聘请专家教授作为公司顾问,为农民、涉农企业和政府服务。他的基本架构为:流动专家+公司+客户。乾兴模式开创了民营企业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先河。

6.农民田间学校(Farm FjeId School,FFS)。2000---2004年,由欧盟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资助,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山东、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省组织实施了棉花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项目。该项目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e民田间学校。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以人为本、能力为先”自上而下的参与是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以田间辅导为主,以农民操作为主,实施快乐教育,寓教于乐,教学互动,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趣味化。

7.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学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以大学为主导、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联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的新型推广体制,是对现行农业推广体制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比如南京农业大学的“科技大篷车”和“双百工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宝鸡农业专家大院和杨凌专家科技示范园,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山道路”。 二、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推广单位深入农村进行推广工作的,以乡镇农技站为主导力量的占推广项目的79.9%,专业协会占5.1%,供销社占0.5%,学校和其他单位占14.5%uzl。但是这样的农业科技推广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1.农科教分离,成果转化率低。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约为40%,而发达国家已分别超过了70%和85%。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高转化率是与其实行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推广体制分不开的。美国在世界较早建立起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其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率已达86%,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75%,长居世界第一。

2.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推广渠道不畅。丹麦、荷兰等国的日常农业推广工作基本由农民协会负责,而日本则由中央和县共同出资建立农协体系。中国的人口庞大,户均耕地少,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超小型经营规模,优先的推广力量难以应付极其分散的庞大农户群,农业科技推广成本高、效率和效益低,很难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大市场竞争中取胜。因此.发展农民专业生产组织,已成为推广工作的迫切需要。

3农业推广、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不够。中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仅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低收入国家的水平;中国农技推广人员人均经费不到发展中国家1980年技术推广人员人均经费的15%;中国农民人均所分享的农技推广投资还达不到低收入国家的一半;中国农技推广经费的绝大多数用来发工资;中国中央政府对农技推广投资的比例太低。发达国家农业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占0.5%左右。低收入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也已达到了0.44%。而中国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近二十年来一直徘徊在0.22%~0.36%之间,平均为0.25%。

4.推广队伍素质不高。中围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0%。而在以色列,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基本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部分人员具有博士学位;在美国,推广机构中有75%的人员具有硕士!学位。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真正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占51%,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比例占15%,有34%的专业技术人员却从事着经营创收和行政管理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5相关政策法规有待完善。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确立以及加入WTO对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提出的挑战。原农业技术推广法的一些条款已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执法主体不明确或违法处罚没有规定).很多需要用法律规范的涉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内容,如投资的来源及其比例,推广人员的素质及考核,奖罚机制等都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农技推广的定位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导致对推广职能和推广体系范畴界定不全面、不科学。而在国外,比如日本,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是“农业改良助长法”,并随着农业形势的变化,自1948年颁布以来已进行过九次修改,从而保证了该法律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6.推广体制与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各级推广部门人员、经费和工作主要受本级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支配。上级推广部门对下级推广部门只是技术指导,其在机构设置上按照行政区划形成了一乡一站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格局。在职能上承担着推广服务、行政执法、预测预报、经营创收等多项任务。有些实际上已成为政府部门的延伸。另外,在管理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局面使得推广部门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构分散、力量单薄、人浮于事、服务范围狭小、整体功能不强。同时,进行有偿服务的过程中还形成了地方保护主义。这些都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严重束缚了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中国跟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之间的差距

相比较于其他以政府兴办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国家,中国政府兴办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被定性为事业单位,体制僵硬,不利于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而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国家在农业部内设有主管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门机构,这便于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管理,也便于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执行政府有关农业技术推广重大事项的决策。

美国1862年相继推出了“莫里尔增地法”、“哈奇试验站法”、“史密斯-莱弗尔推广法”。这三个法案为美国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融为一体,建立独具特色的合作推广体系奠定了基础。日本相继也颁布了1947年的《农业协同组合法》(该法案为日本农协组织的建立及其在推广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依据)和1948年的《农业改良促进法》(该法案

针对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推广目标、推广组织、人员待遇以及农村青少年培养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从农业科技推广的投资强度和投资主体来看,中国的农业科技推广投资强度较弱于其他国家,国外投资主体较多元化。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资机制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经验,特别是美国、欧洲以及经济与合作组织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是充实农业科技投资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四、关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几点建议

1.构建现代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江苏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农业信息服务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在全省范围内加强农业网站建设,并通过开没农业电视台节目,开通“12316”智能电话语音系统,建立农业短信服务平台,开发建设农业倩息数据库,切实加强了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和队伍的建设,启动实用科技数据库建设和科技信息共享,促进了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

2 将农业科技推广扩展到广义的农业推广。中国目前的农业推广注重农业实用技术的应用推广,而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美化农村社区,农产品的加工、开发、营销及市场信息服务,保护环境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推广内容甚少口”。国外农业推广是以培训、沟通为手段,引导农民自愿变革、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及生活中的困难、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生活水准的过程。其核心足解决人(农民)的问题,见人及物。

3.提高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资强度。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农业生产规模太小,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高,私人技术推广公司很难快速发展壮大。因此,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任务还应由国家承担。根据国际经验,有人建议把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O.4%左右提高到0.8%以上。在具体的强度上也有人提LH 10%,总体来看,学者们都是建议要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投资强度的。

4.从制度上,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实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职业资格制度。重新修汀《推广法》和《实施办法》,不断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法律法规,从立法上保障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大《农业法》、《农业科技推广法》、《种子管理条例》以及《植物新品种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严格遵照推广法开展推广工作。从而从执法上保障的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现在.许多国家的专职农技推广人员实行任职资格制度。日本的农业专门技术员和改良普及员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录用,专门技术员需要有十年以上的改良普及员工作经验,同时改良普及员和专门技术员均需从四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生中录用。而荷兰和丹麦农技推广人员的录用则有一个严格的程序,需先通过媒体招录广告,然后通过考试录用农技推广人员,所有农技推广人员必须具有大专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的区别范文5

[论文摘要] 都市农业产生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本质上是农业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种新型高级形态。提出了发展都市农业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选择。

都市农业正在我国沿海以及内地一些与大城市毗邻的农村地区迅速发展。作为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出现的一种现代农业形式,它已成为我国各地探索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既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对都市农业内涵的再认识

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1935年所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青鹿四郎给都市农业归纳为三个特征:存在于都市或周边地区;集约化很高的特殊形态农业;经济上依附于都市经济[1]。由于都市农业脱胎于城郊农业,上述关于都市农业特征的阐述与城郊农业的区别并不显著。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都市农业己鲜明地显示着自己的特征:(1)都市农业是城乡边界模糊地区的农业。随着城市群的出现,大中小城市错综交横,呈网络状,处于其中的农村无论交通、信息,还是能源利用方面,享有与城市相似的便利和集聚,从本质上讲很难与城市截然区别。(2)都市农业是高集约化农业,是资本、设施、科技高度密集,并在生产经营方式上高度企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农业。(3)都市农业是多功能农业,不仅有经济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态、文化、社会诸多方面的功能,这与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副食品作为惟一功能的城郊农业完全不同。

都市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形态,是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与农村进一步相互融合而产生的、融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其实质是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城乡之间差别逐步消失,农业同工业进一步结合过程中的一种发达形态的农业。(1)都市农业的多功能,特别是生态功能,以及所处空间的模糊化,是城乡差别逐渐消失过程中,农业的一种特殊形态,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将会使长期以来的城乡极端分离状态逐渐结束,既是农村的一部分,又是城市高级形态的有机部分。(2)都市农业高度集约化是农业同工业进一步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发达形态的农业。工农业的融合是一个浅层次向深层次逐渐演化的过程,第一阶段是通过机械力代替人力以及通过化肥改变农业的局部环境,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农业设施化,第三阶段是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对动植物生命过程的完全控制,实现如马克思所说的“新的较高级的综合——农业和工业的结合”[2]最终实现农业和工业的融合。

二、城乡统筹框架中的都市农业发展战略选择

(一)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现阶段都市农业还不是一种成熟形态的农业,在经济上并不具备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都市农业的产生和不断发展给人们在如何处理城市化推进与农业发展关系方面带来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启示:(1)城市化并不是要化掉农业和农村,而是诱致农业从经营理念到操作方式等方面发生不断的变迁和演化,在城市化的诱导下,农业部门将日益成为一个功能繁多的开放循环的大产业体系。(2)城市化不是要在农业与农村之外再造一个与其相对的城市区域,它所引起的城乡关系的变化不是两者的日益对立而是两者的日益融合。都市农业的出现改变了城市工业——乡村农业的传统的产业分工体系,真正把城市与农业、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密切地联系起来。城市化的最后结果是城乡一体化。

都市的现代农业是与工业并立的、充满生机的基础产业。但发展都市农业必须因地制宜。当前,无论我国的大城市还是中型城市的郊区,要在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都必然涉及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定位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郊区都有发展城市农业的条件。城市郊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位。发展都市农业的地区,必须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区人口多、城市功能比较强的大中城市,且具有发展都市农业自然条件(如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等)。不具备发展都市农业条件的城市可以重点选择发展城郊型农业。将大城市城郊的农业定位在发展都市农业上,除了都市农业本身就是一种现代农业形态,还因为发展都市农业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相统一;发展都市农业可以整合大城市的诸多优势,大城市有发展城郊型农业的经验和基础,更有条件进行城乡统筹发展。

目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都市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设施农业、市民农园、零星插花型农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农场、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我国社会生产力布局的特点及农业特有的弱质性决定了各地区农业最基本的功能是保证郊区农民粮食自给和为城市提供各类农副产品。从长远看,应注重农业的经济功能与生态、社会功能的完美结合,采取“三重功能”并重模式;从目前看,近期应以深化经济功能为主,兼顾生态和社会功能,突出四个重点方面:(1)以大城市强大的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大力发展集约农业。(2)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建立起人与自然、都市与农村的和谐关系。(3)依靠大都市的市场和信息网络,以及工业加工基础,发展衔接农业生产与市场、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的现代产业化农业企业。(4)凭借依托大城市的优势,建立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农业的前沿阵地,发展现代农业生物产业,为我国现代农业建立窗口和示范基地。

(二)发展都市农业促进城乡统筹的策略。

(1)高起点制定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要将发展都市农业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对待,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以及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制定都市农业发展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规划要体现出前瞻性、创新性、实效性、科学性。在功能定位上,近期应深化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逐步开发文化、教育功能,拓展生态功能,突出示范、辐射带动功能。在科学构筑空间布局上,强化城市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和城市发展用地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在保证现有的都市农业的各种形态正常运行的同时,在近郊、中郊和边远山区形成具有不同区域特色、不同功能定位、不同规模的都市农业区,从而构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格局。

(2)加强小城市载体建设。

应使小城市网络发挥连接中心城市与乡村的桥梁作用。当前主要任务是要强化规划,优化布局,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重点建设好基础设施完善、辐射能力强、产业与人口积聚度高、功能齐备的现代化小城市,使一批区位优、实力强、后劲足、辐射广的小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大、中城市,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合理布局、功能互补的城市体系。

(3)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将城市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注入农业和乡镇企业,提高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科技体制上,应改变过去那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机构重复、力量分散的状况,按“科技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原则,创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学科综合科技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农业的功能。

(4)选择合适的推进机制。

在初始阶段,宜采用政府推进机制。待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后,主要运用市场推进机制和制度创新机制来驱动、调节发展。政府推进是关键,市场驱动是基础,制度创新是保证。在政府推进机制方面,主要是建立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科技进步机制、建立促进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管理体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立搞活土地流转的经营机制。在市场推进机制方面,主要是建立市场化的农业资产运营机制、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市场体系。在制度创新机制方面,主要进行农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5)理顺利益关系,完善支持体系。

建立利益机制、风险机制,使产业化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各个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要改进龙头企业与农民、中介组织与农民、龙头企业与农民及各种产加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发展自己的服务组织。要重点鼓励发展由政府支持、民间自办的综合组织。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支持体系。改革财政资金的部门分割体制。

注释

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 生态农林业;常规农林业;传统农林业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175-02

农林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农林业经济量增长,受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双重制约与影响。当前我国农林业生产很不适应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社会新形式发展的需要,传统农林业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迫切要求构建一种新型的农林业生产体系。

1 生态农林业

1.1 生态农林业的基本概念

学者叶谦吉将生态农林业定义为“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林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林业发展模式”[1-4]。

1.2 经营模式

1.2.1 三维生态农林业模式。这种农林业生态系统组建的的理论依据是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原理,该模式可使处于不同位置的生物种群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矿质物质、营养元素,形成多序列、多层次的三维生态农林业模式,具体有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等[1-4]。

1.2.2 生态治理模式。为了根治生态环境的恶化,减少水土流失,即从微观层次上恢复区域生态系统,重建良性生态系统,调整农林业产业结构,形成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农林业发展模式和治山治沙的生态农林业模式。前者首先建设“草林―牧―农”型系统循环网,待有所发展后建设“草林―牧―农―商”型系统循环网,最后形成“草林农―牧―工―商”型系统循环链网,其模式有半退半耕式,林、粮结合式,乔、灌结合与林、草结合式集流高效经济林[1-4]。

2 常规农林业

2.1 常规农林业的基本概念

常规农林业及石油农林业,也叫现代农林业,是指以机械代替人力、畜力,用高产品种和新耕作法代替农家品种与传统耕作,以商品经济代替封闭式经济,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的农林业。

2.2 常规农林业目前的使用情况及其带来的后果

常规农林业即石油农林业,捷克曾对农林业发展与能源的关系做过一项为期10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农产品每增加1%,农用能源消耗就要增加2.5%。石油农林业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向农林业投入能量,以获取最高的农林业产量。例如美国近40年来,投入农林业的能源增长了近80倍。这种高能量投入,刺激了农林业迅猛发展,使农林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

3 传统农林业

3.1 传统农林业的基本概念

中国传统农林业是以人畜力为主的农林业,是指在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科技水平不发达、劳动生产率相当低下的条件下所从事的农林业。

3.2 传统农林业的理论基础与主攻方向

中国传统农林业是封闭式自然经济,农林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低,其是在科技水平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下的条件下,人们不断对农林业生产要素“天、地、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索,对其规律总结和概括,逐渐进步的结果。

4 生态农林业、常规农林业与传统农林业的区别

生态农林业、常规农林业与传统农林业三者的区别具体如表1所示。

5 参考文献

[1] 艾美荣.湘南地区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的能值分析[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2] 岳云,王琳,陈炳东.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现状及推广前景展望[J].甘肃农业科技,2005(12):6-8.

[3] 王玉叶.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持续农业[J].农业科技通讯,2003(11):4-5.

[4] 章家恩,骆世明.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65-1370.

[5] 宋兆民,孟平.中国农林业的结构与模式[J].世界林业研究,1993(5):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