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温室效应的危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温室效应的危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温室效应的危害

简述温室效应的危害范文1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生物在生存斗争中是K对策生物的是 ( )

A.蝼蛄

B.金雕

C.乌龟

D.蟾蜍

答案:B

2.高原植物叶肉组织具有丰富的含较多单宁或胶状物质的异细胞,其作用是 ( )

A.形成CO2的储库

B.增加抗寒、抗旱能力

C.有利于增加光的吸收量

D.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

答案:D

3.油菜的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属于 ( )

A.气候生态型

B.生物生态型

C.土壤生态型

D.不属于生态型

答案:B

4.种群分布调查得分散度S2和平均数m,若S2=m,即每一个体在任何空间的分布概率是相等的,其分散度S2等于平均数,种群的分布为 ( )

A.随机分布

B.均匀分布

C.群集分布

D.成丛分布

答案:A

5.在渔业生产上为获得持续捕捞量,海洋捕捞时,应使鱼类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

A.K/2

B.K/3

C.K/4

D.K/5

答案:A

6.植物分泌毒素抵抗微生物入侵称为 ( )

A.他感作用

B.抗毒作用

C.他毒作用

D.抑制作用

答案:A

7.下列生物属于r对策的是 ( )

A.蝗虫

B.大象

C.丹顶鹤

D.银杏

答案:A

8.关于群落概念的叙述,下列不正确的是 ( )

A.群落的特征就是植物个体的特征

B.群落内植物与动物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

C.群落内植物与植物之间构成一定的相互关系

D.群落内动物与动物也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

答案:A

9.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和E五级,其中属于E级频度的种类往往是 ( )

A.优势种

B.伴生种

C.偶见种

D.残遗种

答案:A

10.植物受低温的伤害决定于降温的速度,它表现在 ( )

A.温度一直缓慢降低到-20℃,植物冻死率高

B.温度迅速降低到-10℃,而后缓慢降低到-20℃,植物冻死率低

C.温度缓慢降低到-10℃,而后迅速降低到,-20℃,植物冻死率低

D.温度缓慢降低到-10℃,而后迅速降低到-20℃,植物冻死率高

答案:D

11.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 ( )

A.以植物为研究主体

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C.以动物为研究主体

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

答案:B

12.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 ( )

A.地球因子

B.限制因子

C.替代因子

D.一般生态因子

答案:B

13.下列条件中,能提高雏鸡的孵化率,降低“死胎”率的是 ( )

A.昼夜变温

B.恒温条件

C.高温条件

D.低温条件

答案:A

14.当水量低于植物生长所需最低点时,植物会 ( )

A.萎蔫

B.烂根

C.休眠

D.缺氧

答案:A

15.在下列哪种条件下,土壤养分有效性,最有利于植物生长 ( )

A.pH5~6酸性

B.pH6~7微酸

C.pH7~8微碱

D.pH8~9碱性

答案:B

16.下列现象中属于风对植物的有利影响的是 ( )

A.风媒

B.“旗形树”

C.风折

D.矮化

答案:A

17.下列属于原地实验的是 ( )

A.实验室中通过罩笼,研究棉铃虫的发育和死亡

B.在田间通过罩笼,研究棉铃虫的发育和死亡

C.应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不同温度对昆虫发育和死亡的影响

D.用线粒体和细胞核DNA标记序列,分析证实欧洲大陆的沙漠飞蝗来自两个起源地

答案:B

18.睡莲属于 ( )

A.浮水植物

B.沉水植物

C.挺水植物

D.多浆植物

答案:A

19.在一些水域中,由于氮、磷等矿物质过多而引起一些浮游生物的突然增殖,并引起水色异常,即赤潮现象。这一现象属于 ( )

A.生态入侵

B.种群平衡

C.季节消长

D.种群爆发

答案:D

20.群落发育初期的主要标志是 ( )

A.植物优势种的良好发育

B.植物伴生种的良好发育

C.植物建群种的良好发育

D.植物亚优势种的良好发育

答案:C

二、填空题:2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21.山坡有凸形、凹形和____ 三种基本形态。

答案:直形

32.种群是____ 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答案:群落

33.个体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与____ 相当。

答案:生理生态学

34.根据植物对土壤含盐量的反应,可将植物划分出盐土植物和____。

答案:碱土植物

35.种群各个年龄或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整个种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结构称为____。

答案:年龄结构

36.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的气候,相应的变化植被依次出现____ 、半干旱草原区和干旱荒漠区三大植被区域。

答案:湿润森林区

37.群落随着气候季节的交替,形成周期性变动,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叫群落的____。

答案:季相

38.冲积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较风积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其肥力____。

答案:较高

39.在太阳光谱中央附近,可分为紫外光区、可见光区和____ 三个区。

答案:红外光区

30.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这种群落性质观点是____。

答案:个体论观点

31.由树木构成防护森林带,风可以从林冠上方和下方通过,这种林带结构是____

答案:通风结构

32.营养级之内的能量转化效率包括组织生长效率、____、同化效率和维持价四种。

答案:生态生长效率

33.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____。

答案:价值流

34.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且能____ 的疏松层。

答案:生长植物

35.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常被称为___ 。

答案:Allen规律

36.地形是通过改变其他生态因子而对生物产生影响的,所以地形称为____生态因子。

答案:间接

27.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将能量、物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物产品(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____。

答案:生物生产

38.根据演替起始基质的性质不同,生态演替可划分为____和次生演替。

答案:原生演替

39.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因子不同,将植物生态型分为气候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和____三种类型。

答案:土壤生态型

40.当环境条件相当一致,且生物没有群集的要求,则该生物种群的内分布型是____。

答案:随机型

三、判断题:41~5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41.多度是指群落内各物种的个体数量。既可以是个体的绝对数量,既可以用各物种的个体在群落中的比率来表示。 ( )

答案:√

42.生物的生态位重叠必然导致竞争。 ( )

答案:×

43.太阳能和化学能只有通过绿色植物,才能源溽丕断地输入到生态系统,成为消费者和还原者的能源。 ( )

答案:×

44.栖息地的减少和改变,滥捕乱猎和污染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 )

答案:√

45.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与环境。 ( )

答案:×

46.酶的活性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温度越高对生物体的发育和生长的速度越好。( )

答案:×

47.在经常有大风的地区,只有最善行的动物生存。 ( )

答案:×

48.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 ( )

答案:√

49.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需要大量二氧化碳,所以农业施肥只用含二氧化碳含量多的肥判就可以了。 ( )

答案:×

50.植物的性别决定只由其基因决定,而不受其他任何因素影响。 ( )

答案:×

四、简答题:51~5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什么是优势种、建群种?

答案:优势种是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高的种。

建群种是在优势层的优势种中起构建群落作用的植物。分单建种群落和共建种群落。

52.简述种间竞争的竞争类型。

答案:种间关系是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主要包括竞争、捕食、共生、寄生或他感作用等。

(1)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一资源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一般将种间竞争分为干扰竞争和利用竞争两种。种间竞争的一个重要原理是竞争排除原理,其主要内容是,当两个物种开始竞争时,一个物种最终会将另一个物种完全排除掉,并使整个系统趋于饱和。

(2)一种生物攻击、损伤或杀死另一种生物,并以其为食,称为捕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捕食与被捕食者应保持着平衡。否则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

(3)共生是生物间的一种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

(4)寄生是一个物种从另一个物种中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并对宿主造成危害。

(5)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53.什么是初级生产、次级生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初级生产是指地球上的各种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能以有机质的形式贮存起来的过程。

次级生产是指生态系统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所制造的物质和贮存的能量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转化形成自身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初级生产是自养生物有机体生产和制造有机物的过程,而次级生产是异养生物有机体再利用再加工有机物的过程。牧草被牛羊取食,同化后增加牛羊的重量,牛羊产奶、繁殖后代等过程都是次级生产。

五、论述题:54题,20分。

54.论述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答案: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的进化现象称协同进化。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捕食者通常具锐利的爪,撕裂用的牙,毒腺等或其他武器,以提高捕食效率,猎物常具保护色、警戒色、假死、拟态等适应特征,以逃避被捕食。

蝙蝠能发放超声波,根据回声反射来确定猎物的位置;而一些蛾类能根据其腹基部“双耳”感受的声纳逃避蝙蝠的捕食。不仅如此,某些灯蛾科(Arctidae)种类能发放超声波对付蝙蝠的超声波,并使其堵塞或失灵。更有趣的是,为了对付蛾类这种“先进”的防卫系统,蝙蝠还能通过改变频率,避免发放蛾类最易接受的频率,或者停止回声探测而直接接受蛾所产生的声音以发现猎物。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进化过程中的一场真实的“军备竞赛”。

在捕食者与猎物相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常常是有害的“负作用”倾向于减弱。捕食者如有更好的捕食能力,它就更易得到后裔,因此自然选择有利于更有效的捕食。但过分有效的捕食可能把猎物种群消灭,然后捕食者也因饥饿而死亡,因此“精明”的捕食者不能对猎物过捕。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有效积温计算公式中Y代表 ( )

A.一段时间的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一段时间的天数

D.总积温

答案:C

2.为了减少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了一种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与真菌相似,但毒性相对低的真菌,从而使该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是种间关系中的 ( )

A.寄生关系

B.共生关系

C.竞争关系

D.捕食关系

答案:C

3.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 ( )

A.气候因子

B.地球因子

C.外来因子

D.非生物因子

答案:A

4.地中海果蝇的生物学零度是13.5℃,发育所需要的有效积温是250℃,则其在26℃条件下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 ( )

A.50d

B.40d

C.30d

D.20d

答案:D

5.在长期人为培育生产环境中,各种大Et农作物也形成了相似的形态、生理、生态特性,下列不属于其生活型特征的是 ( )

A.顶端优势强

B.耐肥

C.抗病力弱

D.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

答案:A

6.种群分布调查得分散度S2,若S2=0,即绝大多数样方的个体数稳定接近于平均数时,种群的分布为 ( )

A.随机分布

B.均匀分布

C.群集分布

D.成丛分布

答案:B

7.生物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要求稳定的栖息环境,则其生态对策是 ( )

A.对策

B.K对策

C.S对策

D.r对策

答案:B

8.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和E五级,按饶基耶尔频度定律,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一致的群落中,属于五级频度的种类的物种数的关系是 ( )

A.A>BD>E

B.A>B>C>D

C.A>B

D.A>B

答案:B

9.鸟类试图把所有的雏鸟喂活。一旦出现食物短缺,亲鸟会集中喂养部分雏鸟,而放弃对另一部分雏鸟的喂养。亲鸟的这种育雏方式体现了生物的 ( )

A.生殖对策灵活性

B.生殖对策延续性

C.生殖对策竞争性

D.生殖对策季节性

答案:A

10.生态学根据生物类型可分为 ( )

A.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

B.分子生态学、细胞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C.陆地生态学、水域生态学等

D.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山地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

答案:A

11.比较理想的耕种土壤是 ( )

A.黏土

B.壤土

C.沙土

D.盐碱土

答案:B

12.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 ( )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旱生演替

D.逆行演替

答案:B

13.玉米与豆类间作,其关系属于 ( )

A.互利共生

B.偏利共生

C.原始合作

D.共栖作用

答案:C

14.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 ( )

A.水生植物

B.湿生植物

C.中生植物

D.旱生植物

答案:D

15.群落内部环境不具备的特点是 ( )

A.光照强度减弱

B.土壤湿度增加

C.空气湿度增加

D.气温增加

答案:D

16.下列生理生态过程中的水用做代谢原料的是 ( )

A.保持温度

B.植物挺立

C.光合作用

D.气孔开闭

答案:C

17.生态学学派分化是在 ( )

A.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B.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C.现代生态学时期

D.生态学的巩固时期

答案:D

18.高原植物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加,并有花色素苷形成,其作用是 ( )

A.降低光合反应适温

B.提高光合作用量子效率

C.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

D.阻止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

答案:C

19.生态位是一个既抽象而含义又十分丰富的生态学专有名词,它的主要内涵是 ( )

A.生态环境

B.生物单位适应性的总和

C.生物单位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

D.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

答案:B

20.欧洲的穴兔于1859年由英国引入澳大利亚,十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与牛羊竞争牧场,成为一大危害。这种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 )

A.种群平衡

B.生态入侵

C.不规则波动

D.种群爆发

答案:B

二、填空题:2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21.生态学金字塔有能量金字塔、____和数量金字塔三种类型。

答案:生物金字塔

2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大气圈、水圈和____。

答案:岩石圈

23.建群种生活型相近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被型联合为____。

答案:植被型组

24.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存因子、____。

答案:生存条件或生活条件

25.在光照不足时,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称为光____。

答案:补偿点

26.饶基耶尔划分生活型的最重要依据是____。

答案:休眠芽(复苏芽)

27.可持续发展遵守的三个原则是: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____

答案:持续性原则

28.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叫____。

答案:盖度(投影盖度)

29.植被随海拔的升高依次成带状分布。这种植被大致与山体的等高线平行,并有一定的垂直厚度,称为植被分布的____ 。

答案:垂直地带性

30.成群分布的原因是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群居性和社会行为及___

答案:环境资源贫富分布不均

31.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这一法则称为____。

答案:有效积温法则

32.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称为____。

答案:社会等级

33.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那样,这种群落性质观点是____ 。

答案:机体论观点

34.根据数量稳定性、自然更新性以及人为再回收性等方面的差异,自然资源可分为___和可枯竭的自然资源两大类。

答案:不可枯竭的自然资源

35.世界植被水平分布一般规律是北半球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____以及热带的雨林。

答案:常绿阔叶林

36.高纬度地区恒温动物的身体住往比生活在低纬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这就是____。

答案:Bergmam规律

37.生态系统的两大部分是____和非生物环境(非生命部分)。

答案:生物群落(有生命部分)

38.某些生物种群的个体、配偶或家族,常将它们的活动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内,并加以保护,这种现象称为 ____ 。

答案:领域性

39.植被类型的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分布和____。

答案:垂直地带性分布

40.坡向主要影响光照强度和____ ,使不同坡向的水热状况有较大差异。

答案:日照时数

三、判断题:41~5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41.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结构单位,即指其形态结构。 ( )

答案:×

42.负相互作用是有害的。 ( )

答案:×

43.世界植被的水平分布的经度地带性规律,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大地形的影响无关。( )

答案:×

44.温室效应魄加剧将导致大气中CO2浓度降低。 ( )

答案:×

45.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能量游动过程中有90%的能量损失了,这就是营养级不能超过4级的原因。 ( )

答案:√

46.水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一般比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长。 ( )

答案:√

47.广适性生物是食性广的物种,狭适性生物是食性窄的物种。 ( )

答案:×

48.在温暖季节里,干燥风带来热而干燥的空气,受这种风的影响后,植物体内水分平衡受破坏。 ( )

答案:√

49.植物根系深入土壤,利于一部分微生物和穴居动物进入土壤的深层。 ( )

答案:√

50.次生演替的结果是群落复生。 ( )

答案:×

四、简答题:51~5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简述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后果。

答案:(1)出现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升高。

(2)导致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速度加快、海水受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受到海水的侵袭。

(3)改变了全球水热分布格局,部分湿润地区可能变得干燥,而部分干燥地区可能变得湿润。

(4)改变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一部分生物可能不适应环境的改变而濒危或灭绝。

52.简述二氧化碳使气候变暖的原理。

答案:二氧化碳影响地球能量平衡,即热量的辐射。能量主要是以光线的形式到达地球,其中大部分被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热量最后以红外(热)辐射形式,从地球再辐射出去。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要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热外流越受阻,从而地球温度升得更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除二氧化碳以外,大气中的甲烷、氮氧化合物等气体浓度的增加,都能引起类似的效应,但在全球增温作用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约占60%以上。

53.简述生态系统的动态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生态系统的动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进化和生态系统演替。生态系统进化是长期的地质、气候等外部变化与生态系统生物组分活动结果所引起的内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早期的生态系统应该是水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演替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改变。演替有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之分,也有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的区别。

五、论述题:54题。20分。

简述温室效应的危害范文2

摘要:

本文简述了焦炉煤气制甲醇的工艺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

焦炉煤气;甲醇;环境问题;经济效益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焦炭产量达47980万t,2015年为44778万t,同比下降6.5%[1]。一方面是环境污染问题,全国多地焦企停产限产,另一方面是国内钢铁产量下滑,焦炭需求减弱。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足以影响一个产业的兴衰。炼焦产生的大量焦炉煤气用来制备甲醇[2-4],不失为一条增加经济效益的综合利用途径,更符合了当前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六盘水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和煤炭生产基地,为当地的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提供了丰富的优质焦炭,而在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焦炉煤气,一直得不到较好的利用,普遍作为民用生活燃料,经济附加值低。事实上焦炉煤气作为重要的二次能源,还可用于发电、制氢、制备甲醇等,其中制备甲醇的工艺流程最为成熟,经济附加值也最高[5]。自2003年10月我国第一个焦炉煤气制甲醇项目在云南曲靖投产以来[6],全国各地相继建立大大小小的焦炉煤气制甲醇产品线,技术日趋成熟,工艺流程自动化水平较高,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制备甲醇的工艺流程中也存在着环境污染的问题。

1焦炉煤气制甲醇工艺流程

1.1焦炉煤气的组成

焦炉煤气是煤在隔绝空气中干馏到500~600℃分解出来的[7],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氮气、甲烷、氧气,还有少部分的硫化氢、苯、萘、噻吩类和焦油,具体组成见表1[8]。甲醇是将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通入反应器经过层层工序,并且控制适当的碳氢比、温度和压力,同时加入各种催化剂而制得。

1.2工艺流程

炼焦产生的焦炉煤气要先通过预处理,稳压后才能装入储罐。首先将压力加到约2.5MPa后对气体进行压缩和净化[9],净化是为了除去炼焦过程产生的废气和废料[10],其中的H2S、PhH、N2、NH3和焦油不仅会影响甲醇的制备,而且还会导致催化剂中毒[11]。净化按照湿法脱硫和精脱硫顺序来进行[12]。净化完毕后,利用催化转化剂和合成转化剂使CH4和CnHm转化为CO、H2、CO2;适当的碳氢比决定合成甲醇的产量[13],所以必须控制好碳的进入量。将气体压缩到约5.3MPa并通入甲醇合成工段中反应得到粗甲醇,最后在甲醇精馏工段得到精甲醇。焦炉煤气制备甲醇工艺流程见图1[14]。

2工艺流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2.1对人体及大气的危害

2.1.1脱硫工段和转化工段

除了脱硫工段和转化工段产生的CO、H2,还有来自焦炉煤气中的烟尘和SO2。CO无色、无味,故易被忽略而导致中毒,重度中毒可致死。H2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并能与氟、氯等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烟尘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钙和未经燃烧的碳微粒,除了降低能见度外,还会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SO2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体,人体呼吸道会感受到强烈的刺激,并与雨水形成酸雨,腐蚀建筑物和农作物。

2.1.2甲醇合成和精馏工段

甲醇合成工段排放的合成驰放气、不凝气和部分闪蒸气,主要成分为CO、H2、CH4和CnHm。CH4遇明火易燃烧和爆炸,芳香烃类物质对人及动物的毒性较大,如果长时间大浓度接触,会引起恶心、头疼、眩晕等症状。甲醇精馏工段为冷凝器排放的CO、H2、CH4和CO2,以及甲醇储罐区通过呼吸阀自由扩散出的甲醇,其中的CO2如浓度过大会造成人员窒息并加速温室效应。甲醇有一定毒性,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

2.2对水体的污染

2.2.1气柜污水、循环冷却水和化验废水

煤气气柜水封系统产生的污水,流出量约为1.0~2.5m3•h-1,循环系统产生的冷却水和化验废水,都含有大量的盐类、酚类、烃类、氨氮类、悬浮物、氰化物和硫化物等[15-18],任意排放会对地表水造成污染,不利于二次利用,地下水pH值和成分也会因此发生变化,影响人畜饮用。

2.2.2废弃催化剂和残液

脱硫工段排放出的脱硫剂,催化转化工段和甲醇合成工段产生的各种催化剂,甲醇精馏工段产生的残液甲醇、二甲醚、甲酸甲酯、丙酮等[19],如果不经过处理混入水体,不仅会污染水体,人体误接触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2.3固体废弃物污染

焦炉煤气制备甲醇时,各个工段都会产生固体废物,如脱硫工段排放的脱硫剂为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锌,催化转化工段排放的催化转化剂和铁钼转化触媒,甲醇合成工段排放的铜、锌、铬催化剂[20]等。以六盘水某化工公司20万t•a-1甲醇生产线为例,可估算的废弃物产量见表2。此类高危废弃物如随意露天堆放,会和地表水、雨水反应产生有毒性和腐蚀性物质,污染水体和土壤。

2.4噪音污染

焦炉煤气制备甲醇产生的噪音主要来源于气柜、焦炉气压缩工段、合成气压缩工段的压缩机和其他工段的循环泵和风机,声压级一般在85~110dB,远超过人类所能承受最大声压级44dB[21]。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下的直接危害是对人体听力造成永久性的损伤,同时会间接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3防止污染环境方案

3.1保护大气

在脱硫工段对焦炉煤气进行除尘和脱硫时,应结合实际生产要求和当地污染物排放标准,选择最佳的除尘、脱硫技术和设备。甲醇合成工段及精馏工段排放的甲醇驰放气、不凝气和部分闪蒸气所含气体大部分为可燃性气体,可与脱硫工段和转化工段产生的CO、H2集中回收,给各类加热炉作燃料,或者提供给厂区周围居民作生活燃料,既节省了燃料降低了成本,又增加了额外的收入。为了控制甲醇储罐区通过呼吸阀自由扩散出的甲醇,可安装喷淋装置以达到降低空气中甲醇浓度的目的。

3.2防止水体污染

气柜水封系统产生的废水,以及各个工段产生的催化剂和化验废水,含有大量悬浮物、酚类、氰类、和氨氮类等对水体有严重污染的化学物质,可通过A2O法生化处理达到COD标准后排放或者回收再利用。甲醇精馏工段的残液主要含有醇、杂醇和其他杂质,其经济价值抵不过回收其产品的费用,所以应和上述废水一同送入污水处理厂进行生化处理,以达到节约水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全厂循环冷却水含有少量悬浮物和盐类,可列为洁净下水,经过简单处理后再循环利用或者外排。

3.3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固体废弃物主要有脱硫工段产生的废脱硫剂,催化转化工段产生的废催化转化剂和合成工段产生的废合成催化剂,年消耗量相当可观,随意露天堆放不仅占地面积大还会和地表水、雨水发生反应,产生部分有毒有害物质和腐蚀性物质,污染水体和土壤。因此必须让有资质的相关单位按照相关危险化学品处理条例来进行集中堆放、运输和处理。

3.4隔音防护

由于气柜、焦炉气压缩工段、合成气压缩工段压缩机所产生的噪音,远超过人耳所能承受的范围,为了保护工作人员和减少噪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可修建隔音操作室并配发隔音装备,同时可在其振动部位加装消音设备。对于各类风机、泵则可以加装消音设备或者放置于隔音间内,以减少噪音的产生和扩散。

4结语

煤化工行业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焦炉煤气作为炼焦的副产品如果仅作为居民燃料,经济附加值低,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能得到更合理的利用,既能提升经济附加值,同时也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绿色、持续、可循环的产业政策。与其它回收利用焦炉煤气的方法相比,焦炉煤气制甲醇技术最为成熟,经济附加值最高。但是在生产甲醇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废气、废水、废渣,对厂区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在项目设计初期就应对各个工艺流程给环境造成的影响做出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实现增加经济效益与保护环境的双赢。

参考文献:

[2]吴创明.焦炉煤气制甲醇的工艺技术研究[J].煤气与热力,2008,28(1):36-42.

[5]寒江.2015年甲醇市场分析及2016年展望[J].煤化工,2016,44(1):71-73.

[6]云南云维集团.循环经济促发展—技术创新创效益[J].云南科技管理,2009(6):52-53.

[8]周朋云,赖晓峰,赵帅德.焦炉煤气组分含量的快速色谱分析[A].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体分会、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气体标样工作组四届三次会议、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析分会一届三次联合会议论文集[C]:2012.

[9]李洪晋.基于焦炉煤气制甲醇的工艺技术分析[J].山东煤炭科技,2015(3):182-183.

[10]柯国良.浅析焦炉气、转炉气的深度净化利用[J].现代化工,2015,35(7):1-3.

[11]侯俊艳,张伟.甲醇合成催化剂中毒失活机理及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12.

[12]边兴海.焦炉煤气制甲醇工艺中硫化物的脱除[J].能源化工,2015,36(6):29-31.

[13]余双菊.合成气制甲醇工艺概述[J].广东化工,2015,42(21):100-101.

[14]赵立宁,姚璐霞.简述焦炉气制甲醇清洁能源[J].化工进展,2010(s1):328-329.

[15]杜娟,高建军,刘伟.焦炉煤气制甲醇项目的环境影响问题及防治对策[J].山西化工,2010,30(5):61-62.

[16]张杰.针对甲醇泄漏对循环水系统的影响及处理措施[J].神华科技,2014,12(6):80-82.

[17]胡毅.460kt/a煤制烯烃装置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技改总结[J].中氮肥,2016(1):43-45.

[18]张玉莹,陈秀荣,王璐,等.煤制气废水总酚负荷对反硝化的抑制效应研究[J].环境科学,2016,37(3):1055-1058.

[19]候悟生,袁社路.关于甲醇精馏装置增设调峰水冷器的技术改造总结[J].化工管理,2015(12):174.

[20]贺力荃.焦化联产甲醇项目生产及其环境影响的若干问题[J].干旱环境监测,2009,23(2):92-94.

简述温室效应的危害范文3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环境问题的特点,提出了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要实施环境污染的全过程控制;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

【关键词】

系统论;环境问题;协同发展



一、系统论简述

系统理论是20世纪兴起的一种科学理论,主张用系统的观点和思维去看待客观存在的事物,并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分析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托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就系统整体而言,任何系统又是更大系统的部分,并构成更大系统的特性。系统方法是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综合考察对象,求得整体最佳功能的科学方法。

二、系统论视角下的环境问题分析

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地球是由自然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其结构和功能是由系统整体性决定的,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破坏都会引起地球生态系统的不稳定。这个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自然环境系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容纳并净化废弃物;而人类社会系统是自然环境系统发展的产物,两个系统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并处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不断的征服自然,人类社会系统也日益膨胀,而自然系统渐趋萎缩,自然环境系统被人类社会破坏,系统整体性作用消弱,一系列环境问题随之产生。

环境问题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就是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更具体的说是人类社会在技术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而这种破坏和污染反过来又造成了对人类生存的危害。环境问题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态破坏问题。即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另一类是产业发展和人类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即环境污染。

三、系统论视角下环境问题的特点

1、环境问题具有关联性

环境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作用并相互影响。环境压力引起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又加剧环境压力。环境污染会在一定范围以及某种程度上造成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加速环境污染即环境的自净化力减弱。环境的各种单个要素之间存在紧密的连锁关系,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环境问题具有动态性

环境问题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是一个随时间、条件不断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因此,环境问题的形成是个长期动态的过程。这是因为它的环境系统在不断地变化,引起输入输出强度与性质的不断变化。一些环境学者认为环境问题的涨落参数很难控制在某一固定阀值内,当它超出时,便会形成涨落,产生一定量上的变化,但并不会停着,而是接着引发系列的连锁反应,进一步引起环境问题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从而呈现出显著的动态性。例如:在我们控制或解决一个或多个环境问题时,可能会引起另外的环境问题的形成。并且同一环境问题也会由于时间、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特点,也表现出显著的动态性。

3、环境问题具有不确定性

所谓不确定性是指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后果的难以预测性。每个自然现象,都已不再是纯粹自然力作用的结果,都可以找出人类行为促成的痕迹。使得自然确定性发生改变,人们也已难以从过去确定不移的事件预测未来的自然事件。尤其是环境问题的后果,难于预测,甚至难于想象。

4、环境问题具有长期性

环境问题是在人类的长期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治理也必须以人类的长期实践来完成。从出现农业文明开始,人们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强度逐渐加大,局部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而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由于人们不断的追求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影响也具有长期性,具有缓发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它的防护和治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四、基于系统论的环境问题解决方法

1、加强环境污染的全过程控制

传统的污染治理方法是末端治理,这种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只有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做起节约资源,并在产品制造、消费、回收等环节上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逐步恢复环境的自净能力,恢复生态平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经济活动中实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以减污、降耗为目的,用全过程控制的方法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

2、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社会经济发展都是一种传统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主要表现为对资源的掠夺,以及对资源的利用是一次性的和粗放型的,排放出的废弃物又是巨量的。仅仅以追求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如今,绿色文明时代的到来,人们才认识到经济增长必须与环境和谐统一。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以追求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能够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同发展。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人类活动必须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进行,遵循生态系统规律,对自然界进行合理开发和科学的管理。从仅注重眼前和局部利益的发展方式转变为注重长远和整体利益的发展方式,即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核心是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友好关系。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愈快,生态负荷超载愈重,这将致使环境越来越恶化。因此经济发展必须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尽量把生态问题发生控制在资源存量和环境状况的警戒线之内。

4、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循环经济应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用系统论方法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开展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生态工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建立结构优美、高效、持续的生态区域与城市,建立循环型社会。循环型社会是相对于以往的废弃型社会提出的。废弃型社会曾经是20世纪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带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同时大部分废弃物都是潜在的资源,在处理废弃物的过程中,人们实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花费了大量的治理费用。为此,必须推动废弃型社会向循环型社会转变,循环社会的建立,将会导致传统经济向新型工业的转变,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新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参考文献】

[1] 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3.

[2] 解振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环境保护,2004.12(23)226-230.

[3] 熊刚.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中国环保产业,2004(9)578-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