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范文1

【关键词】 战国时期 商品经济 农业 手工业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商品经济是战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诸侯国为实现富国强兵目的推行的重商政策对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使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活跃起来,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成长,形成了那个时代令人关注的明显景观。

一、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突出发展的表现

1、手工业的繁荣

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这一时期的私营手工业有制陶业、制漆业、编织业、木器制造业、酿酒业、制酱业、屠宰业、矿冶业等等。其经营形式既有独立的个体家庭手工业生产,也有匠师与多个学徒所从事的作坊手工业生产,还有大规模的工场手工业生产。当时个体家庭和作坊手工业生产普遍存在,故出现了“百工”阶层。大规模工场手工业生产比较少见,往往在开矿、冶铸、煮盐诸方面才有所发现。战国时期的这种私营手工业构成,奠定了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生产方式的基本格局。

2、商业城市的出现

战国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繁荣的商业城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其中,最为著名的当首推“陶”,被誉为“天下之中”。齐国都城临淄也因商业发达而闻名天下。史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其商业发达和繁荣景象跃然纸上。

3、商品市场的完善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之一就是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春秋时期,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市”的数量明显增加。这时各诸侯国的都城都设有市。如《左传》中记载的周“王城之市”,楚国的“蒲胥之市”。甚至出现了“齐桓公宫中七市”的现象。都城以外的其他城邑和城乡之间也都普遍设有市场。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市”的建立已经成为普遍,商品种类更为丰富,所有“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以及东西南北的土特产品,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更广,“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纡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商品经济之发达由此可见一斑。

二、经济学视角下战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分析

1、社会分工及所有制的变更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社会分工。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因为社会分工,才提出了进行交换的要求,也才有了进行交换的可能。我们知道,商品的基本前提是发生于不同所有权之间的分工。具体来说,商品的直观前提是社会分工,一些人可以生产出超过自己需要的某种产品,而另一些人需要从别人手中得到这些产品,于是发生交换,产品转化为商品。也就是说,分工所导致的生产与需求的对立统一,是商品形成的必须前提,生产和需求二者不可或缺。当然,仅仅有分工并不足以形成商品,它的基础是不同所有权的对立。马克思多次讲过,“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会分工,但产品并不成为商品”。这种所有权的对立可以是私有权之间的对立,也可以是私有权与集团所有权的对立,或集团所有权之间的对立,正是由于这种对立,产品交换才成为可能。

春秋以前,是一种奴隶制的“工商食官”的格局。工商业严格控制在官府手中,生产的产品完全是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的需要,很少用于交换,即使民间有一些交换,也只不过是“抱布贸丝”的原始的物物交换,根本谈不上商品经济。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交换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求,生产者便必然要相互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生产而又需要的产品。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主的私营手工业者和专门从事商品经营的商人阶层。所谓“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这些手工业者在城里开设作坊,从事独立的手工业生产。

第二是所有权。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由此才发生了交换行为。战国时期出现的这些以生产商品为主的私营手工业者和专门从事商品经营的商人阶层,他们的生产过程就成为以直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过程。他们生产的产品,或是由自家销售,或是交给专门从事贩运的商人去销售。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社会需求的扩大,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货物贩运和销售的商人队伍。他们有的“居肆列货,以待民来”,在城里开设店铺,销售商品,故被称为“坐贾”;有的“负任担荷,服牛招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这些被称为“行商”。独立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出现,打破了奴隶制时代“工商食官”的格局,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的繁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标志就是铁器的普遍使用。春秋末期就出现了用于农业生产的铁农具。随着冶铁技术的提高,战国时期,铁器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有利于水利的兴修,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哀公9年,吴王夫差开凿了运河邗沟,目的是为了北上争霸,运送军队与军粮,但后来却使运河两岸收获了灌溉之利。除此之外,魏国开通了鸿沟、建造引漳水溉邺的工程,齐赵魏在黄河两岸修建堤防,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等,都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水运交通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牛耕的采用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生产技术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开垦了大片荒地,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从而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尽管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农民仍然必须拿出一部分产品投入市场,参加交换。因为他们必须从外界获得盐、铁等自己不能生产的生活和生产用品,也必须从市场得到货币以支付国家的税收。因此,尽管农民生产的基本目的是维持自己的生存,并不是主动、积极的商品生产者,但为了自己的生存,必须拿出一部分产品用于交换,而仍然保留一部分产品投入市场。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可知,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增加使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均向右移动,商品市场在资源配置的作用下达到了新的平衡,但是交易次数相较过去更加频繁,从侧面反映出商品交换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三、战国商品经济突出发展的直接原因分析

1、重商政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战国时期诸侯国实行的重商政策为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重商政策,是指统治者出于政治和经济目的,采取的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为求得生存与发展,诸侯国推行重商政策,以发展经济,巩固统治。

随着战国时期的“通商宽农”政策的实施及各国之间互通有无的社会需要,商业活动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细分,加之生产活动所具有的很强的区域性,客观上也要求商品交换存在,“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使“四民”之间和地区之间互通有无,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保证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延续。在重商主义的政策下,农民不从事手工业,可“以粟易械器”;而手工业者不耕田,也能“以其械器易粟”,农民和手工业者各自可以自己的劳动产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且,战国时期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贸易和农业、工业生产一样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经济活动。正如司马迁所说:“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2、小农经济的盛行推动着商品经济的繁荣

在战国时期的各种农业经济形态中,小农的自给程度最低,市场依赖性最强,因此在小农经济占据社会经济主导地位时,就会给商品经济提供最有效、最强烈的需求,从而推动市场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

小农的盛衰决定了市场的盛衰,市场的盛衰决定了国家农业税收形态,因此在小农兴盛的战国时期,我们不仅看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也看到国家赋税的极大货币化。在整个战国时期,自耕农始终是农业领域主导性的生产者,而佃农除了需租种地主土地外,其经营模式与自耕农并无二致,因此,小农经济在这个时期仍然是社会主导性的经济类型(见表1),它的盛行必然推动着商品经济的繁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主要依托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战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进行初步的探讨。文章首先从经济学中的社会分工和所有权的角度分析了战国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主要对战国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作出探讨。其一,重商政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小农经济的盛行推动者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在整个战国时期,自耕农始终是农业领域主导性的生产者,而佃农除了需租种地主土地外,其经营模式与自耕农并无差别,因此,小农经济在这个时期仍然是社会主导性的经济类型,它的盛行必然推动着商品经济的繁荣。

【参考文献】

[1] 国语[M].上海:上海书店,1987.

[2] 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 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5] 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 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 杨伯良: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8] 胡如雷:中国之财政与税收[M].北京:三联书店,2007.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范文2

宋代的商品经济处于全面发展的状态,表现为商业政策的改变、手工业的繁荣、城市商业的发达以及海外贸易的发展。首先,在商业政策上,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与过去历代王朝都迥异的重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发端于农业社会,从春秋战国封建制度萌芽起,农业都是作为国家统治发展社会繁荣稳定以及军事经济发达的基础,因此对农业格外的重视。在思想层面,汉代以后,董仲舒改革的新儒家思想更是为了体现帝王的统治目的,而将重农抑商思想融入进去,因此此后的历代帝王都鼓励发展农业,控制甚至打击商业活动。而这一点到了宋生了改变,宋初太祖赵匡胤认为“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以享天年”,以博民富。在宋太祖之后,宋太宗赵光义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宋神宗在位时“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这样的重视经济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朝,这是保证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其次,宋代的手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最为繁荣的程度。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坑矿、茶盐、造船、造纸、制糖、纺织、制瓷等有较为明显的进步。从特点上看,宋代的手工业产地逐步扩大,出现了区域性的手工业企业和家族式的规模企业。手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着生产区域和交易范围的扩大而增加。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当时的手工业技术水平提高非常明显,在制糖业、采矿业、陶瓷制造业等方面都有所提升,比如制糖业出现了“糖冰”(冰糖)的生产技术,宋瓷的技艺手法融入了多种艺术元素。另外,宋代经济发展还体现在宋代城市贸易的繁荣。在宋代之前,不仅国家不重视发展商品经济,而且在城市格局上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宋代以前的城市中,严格限制工商业活动的范围,将城市划分为坊和市“,坊”是指居民居住区“,市”是指商业活动区。同时还规定,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必须在“市”区进行,不得在“坊”区进行商品买卖活动“,市”的经营时间也被限制在白天有限的时间内。这种规定大大限制了城市商品买卖活动的时间和范围。而在宋代,这一界限被消除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城突破了市坊的界限,街道两旁和居民区都有商业活动“,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显示出商业的高度繁华程度超过了长安城。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同时,商业城市和市场数量在这一时期也急剧增多,除了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城临安两个最为著名的繁华都城外,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城市也十分发达,人口规模也逐年增加,汴京和临安的人口大致有170万和120万左右。除了大都市商品交换异常活跃外,众多商业性集镇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全国各角落,这些集镇多集中于海上贸易繁荣的沿海镇市或水陆交通枢纽的内陆商镇,甚至在农村也打破了往日的寂静,于频繁的货品交换中逐渐形成了“草市”或“墟市”,使得整个国家的商品贸易活动都十分活跃,深刻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

二、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律学发展的影响

1.商品经济对律学思想的影响。

不同的时代都有着不同的立法思想,不同的经济水平之下的法律思想和法律研究思想也有很大差异。作为经济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发达,也使得宋代的律学研究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封建法律思想从西汉董仲舒确立新儒学以后而确定,经过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的发展,到宋代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在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就需要一种新的世界观来适应这一变化,理学作为律学的思想基础就在这种情况下得以发展。理学名称的起源来自于宋代儒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它是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核心,糅合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而成的一种理论形态,其核心内容是强调“理”的先天的存在,把抽象的“理”提到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学习的目的就是“即物穷理”。理学思想肯定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认为“:夫天之生物也,有长有短,有大有小。君子得其大矣,安可使小者亦大呼?天理如此,岂可逆哉?”关于法律他们认为礼与法都是“理”的体现,是为了管理和统治人民而设置的工具“,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法者,天下之理”,“律所以明法禁非,亦有助于教化”。因此,认为治国就需要礼法合一,同时要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制定不同的领域的法律规范。在理学思想之下,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法律要依据这些规律进行,因此对待农与商他们都保持了同等的客观的态度,在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的情况吸取也加大了对商品经济的调整。立法上统治者调整了历代立法中重刑法轻民法的传统做法,开始探索民事立法和经济领域的立法,专门研究施行了盐法、酒法、茶法等法令。为了顺应商品经济的规律,宋代立法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民事法律,统一了国家与经济活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同时,立法的科学性也将政府的政策导向更好地促进了商贸发展和手工业的繁荣。

2.商品经济对应用律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律学十分注重法的应用,在法的解释和刑事技术方面的研究最多,形成的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客观上使得社会财富得以积累,民间财富的积累让民众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律学研究活动。从国家层面来说,也加大了对律学研究人才的培养,设置了律学博士专门进行律学研究,涌现出了《刑统赋》、《律文音义》、《律令释义》等一些著名的律学研究著作。其中《刑统赋》就是律学博士傅霖编制的,他在研究时认为《宋刑统》不便阅读和记忆,于是将《宋刑统》的全部律文的要旨,用韵文体裁撰为律学读本,并自行作注,解说韵文含义。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理学的繁荣,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更为客观,不再仅仅看到统治秩序的维护,而更加注重对社会个体正义的维护,突出人的个体价值,在司法实践上更加注重刑事科学技术的应用,出现了诸如《折狱龟鉴》、《棠阴比式》、《洗冤记录》等法律应用领域的著作。其中《洗冤集录》使得法医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法医学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结语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范文3

关键词:宋代;商品经济;文化艺术;商品化;价值观;审美观

一、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特征

从总体情况来看,宋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其主导性的经济模式仍然是自然经济,而处于次要地位的城市商品经济却获得长足的发展,呈现空前兴旺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坊市合一”是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宋以前的城市一般都是某一行政区域的政治中心,长期实行“坊市制”,将坊与市分隔开来。坊是城市居民生活区和行政管理单位,市是交易场所。市场管理极为严格,周围有高墙环绕,营业时间以市场大门的关闭为准。一般日落市门就关闭,交易时间受到限制,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唐末五代战乱,“坊市制”被破坏,宋初虽有所恢复,但无法重现旧貌。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东京开封的商业活动开始出现“侵街”的观象①。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临街摆摊,坊中开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打破了旧的坊市分隔的城市格局,突破了交易时间和区域的限制。朝廷对这种现象虽然干预过,但屡禁不止。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和咸平中(998—1003年)曾两次试图恢复坊市制,都终归失败。宋仁宗登基之初,只得认可这一事实,干脆将坊墙和市墙统统推倒,宣告旧的坊市制彻底崩溃。商店与作坊临街而立,坊与市合为一体,标志着近代城市的雏型已出现。当时的东京开封已是“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所谓花阵酒池,香山药海。别有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以万数。”② 可想见其商业繁荣的情形。由于坊市合一、近代城市雏型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当时的东京开封已废除了传统的“宵禁”法令,商品贸易已没有时间的限制,夜市普遍出现。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马行街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鬼市子”也是夜市的一种,在潘楼街,“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③ 东京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波及全国各地。当时,南方城镇的草市也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有镇市近2000个,而南方诸路就有1300多个。这些新兴的商业镇市已改变了旧的州郡规格和性质,由区域的单一政治中心变为政治、经济双重中心。这类本设于城镇之外的草市,随着“坊市合一”的历史进程也逐渐融于都市之中。许多市民为交易方便,便迁居于草市之中,使草市成为新的商业城市。

坊郭户籍的出现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特征。宋代以前,城市与乡村在户籍上没有多少差别,也没有“坊郭户”这一专用名称。北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市民阶层空前壮大。据周宝珠先生考证,北宋崇宁时(1102—1106年)东京开封约有十三万多户(不含属县),总人口当在一百五十万左右。④ 而吴涛认为当时东京主客户合计应是二十六万余户。⑤ 可见当时东京开封城市居民的数量之庞大,它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城市人口的剧增,户籍管理遇到新的问题。宋太宗几次下诏整理户籍,都未解决户籍混乱的问题。因为当时无不动产的人口(客户)太多,不容易注册定籍。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二月,“命都官员外郎苗稹与知河南府薛田,同均定本府坊郭居民等。从户部尚书冯拯之请也。”⑥ 宋真宗依准户部尚书冯拯之奏请,委派苗稹为钦差,与河南府知府薛田一道在洛阳进行坊郭户列籍定等的试点,然后推广于全国。当时全国大约共有坊郭户九十八万户,人口约五百万之众。⑦ 这些坊郭户被单独列籍,按财产多少分为十等。坊郭户就是今天所谓的城镇户口,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不仅表明北宋城市商品经济呈现出繁荣之势,而且标志着市民阶层的正式形成,在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发展了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都以城市与乡村分裂为基础。”⑧ 坊郭户籍的建立,将城市与乡村分离开来了,进一步地促进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分工。

同业行会组织的形成是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特征。行会又称“行团”,简称为“行”或“团”。每一个行会都有“行首”或“团首”,一般推举行会中经济实力雄厚者充任。北宋共有行会160多个,南宋行业分工更细,行会更多。有的改称为“市”、“作分”。后不断合并,其组织越来越大,在商务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行会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变化来重新规定统一的价格;能够保护本地区商业的利益,抵制外地商人抢占本地市场;能够调节行会成员与官府的关系,在应付官府的“科配”和“供行”等赋税的问题上,尽可能地保护本行团的商人利益。正如美国经济史学家汤普逊所说:“行会控制资本并管理劳动;它们支配生产分配;它们规定价格与工资。但在它们的组织里,也有着一种社会的影响。行会的目的部分是社会性的,部分是互相的。”⑨ 行会是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因共同的职业和利益而组合成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在商品经济发展中产生影响、发挥作用。

二、商品意识渗透到文化生活之中

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意识在宋代城市社会中滋长和蔓延,并无孔不入地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又由于都市制度的变化——坊市合一、宵禁废弛,作为城市社会主体的市民阶层表现出旺盛的生活热情和欲望,创造出带有明显商品化色彩的都市文化生活。正如日本学者加藤繁在《中国经济史考证》中所说:“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不用说这种变化,是由于都市人口的增加,它的交通商业的繁盛,它的财富的增大,居民的种种欲望强烈起来的缘故。”⑩ 正是市民阶层的“颇为自由、放纵”的生活和种种强烈的欲望,导致了新的都市风情、文化娱乐的产生,导致了市民意识的形成。宋人极重传统节日,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些传统民俗文化已被商品意识所“侵蚀”。商人们利用传统节日,销售节日用品和纪念品。如端午节,东京开封“自五月一日及端午节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紒紜矠 由此可见,商品经济已渗透到了传统民俗节日中。许多本来是自产自给的民俗物品都已转变为商品,在相当的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过去一向表现为清净、庄严、神圣的寺庙道观也不能幸免于商品经济强有力的冲击。庙会,又称“庙市”,是我国商品交易的集市形式之一。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在佛教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庙会兴起于中唐以后,在宋代十分盛行。北宋东京开封的相国寺是当时一个十分著名的佛教圣地,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它的神圣灵光变得黯然无彩,成为商品交易活跃的场所。相国寺前门是汴河的一个码头,商贾、货物上下频繁;寺内场地空阔,游人众多,是商品交易的极佳场所。因此,它渐渐成了一个市集中心。相国寺的和尚在商品经济熏陶下,在利益的驱动下,无法稳坐禅床、念好经卷,也直接参与商业活动。有的竟然违背佛教戒律,开办了一个烧猪院,经营猪肉生意。和尚惠明成了名闻京城、专门烹调肉类菜肴的厨师。紒紝矠 商品经济使妙相庄严的佛祖、菩萨难堪,寺庙与市场简直同辙接轨,成了逐利趋财之场。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范文4

关键词国际语言现代经济竞争力有形力量无形力量新元素

随着经济形态从原始经济形态演变成商品经济形态,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并向更高更新阶段的演变,特别是信息时代的来临和信息时代的演变,国际语言便成为科学﹑技术﹑人力技能﹑环境等经济竞争力因素的构成要素,并成为新的﹑潜能巨大的推动和制约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国际语言在商品经济的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通过价值规律起作用,以其有形力量——本国与它国的语言教育相对成本和绝对价值加强其现代经济竞争力;以其无形力量——在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中,成为新的生产力要素推动或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

1经济形态演变是国际语言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的前提和条件

1.1经济形态是国际语言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第六”元素的前提

商品经济形态是一门语言可成为国际语言的前提和条件。在原始经济形态,出于对部落﹑社会形成的需要,产生了语言。但是这种语言只是在区域内交流,被地域和区域原始经济所分割,其远远未达到国家的语言标准,更不用说是世界语言。这些语言的典型如中国当时春秋战国的各国文字,如:秦国文字﹑齐国文字﹑楚国文字﹑韩国文字等。在封建经济形态下,由于封建国家的形成和统一,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原来的多种语言逐渐被经济实力最为强大的民族或者国家的语言取代。但是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形态下,即使最强大的封建帝国,其语言都不可能成为国际语言。其原因正如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一样,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使得语言不可能成为国际语言。如当时的中国,其唐代,元﹑明﹑清以及罗马帝国,古印度等当时的大帝国,其经济势力在当时雄霸世界,但这些国家的语言,在当时都没有成为世界语言。只有在商品经济形态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自由竞争和寻找世界市场使得世界区域界限被打破,使得最有经济竞争力的语言,成为国际语言成为可能。正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英语成为了国际语言。随着商品经济的演变和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一些新的语言成为国际语言,如汉语,日语,俄语,德语等。因此,商品经济形态是国际语言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的前提。

1.2商品经济形态演变为国际语言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准备条件

商品经济形态的演变包括了自由竞争﹑垄断竞争﹑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等。商品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为国际语言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准备条件。

在自由竞争阶段,语言的国际化是实现国际贸易的前提和条件。在垄断竞争阶段,跨国公司的出现,学习﹑培训和使用国际语言是从事国际经济的重要内容。在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即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阶段,为国际语言服务于经济向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其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元素转变质变做准备。

2国际语言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论

2.1从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分析

(1)经济学原理认为,价值产生于生产领域。对国际语言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的分析也要从生产领域来分析。在从生产领域来分析要明确几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语言不是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而只有成为了国际语言的语言才是现代经济的新的增长因素,就目前而言,只有英语等少数几门语言才是生产力的因素。因为其他语言还未参与语言的国际分工,因此还不能成为现代经济的新的增长因素;其次,在分析生产要素的时候,学习本民族语言与学习国际语言其比较成本要归结到生产的成本中;再次,学习它国的国际语言与它国学习本国的语言(如果本国语言成为国际语言)的收益差,是分析的关键。

(2)生产领域里,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者三要素中,国际语言首先成为培养劳动者的新要素。对劳动者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和接受教育培训中,接受国际语言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花费在这其中的成本,变成为产品的成本。因此,此成本的花费与国际平均成本(即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学习同一国际语言的成本的平均值)相比,花的成本越少,产品价值实现后的绝对剩余价值就越多,企业或者国家在贸易中就盈利。反之,则亏损;其次,国际语言转化成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人们使用生产工具生产,不可避免的使用语言,从信息要素来说,既是生产工具,也是生产要素。使用语言生产比较抽象,是无形的﹑非物质的,它区别于传统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要素,是生产工具和生产要素观念的大变革。

(3)从购买生产资料,投入生产到产品产出流通到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货币充当了核心,语言充当了桥梁。如果采取了非国际语言,那么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流通和价值实现则还是要选择国际语言。如果生产采取的是国际语言,那么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值实现则无须再选择其它的语言,本身不需要桥梁,可实现价值的实现。国际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便成为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基本内容,其学习的成本比构成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成本比的内容之一。众所周知,英语是国际语言,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学习英语成本是其它国家学习英语成本的几分之一或者几十分之一,而且向那些学习英语的国家输出师资和学习资料,并组织各种英语考试,其成本比和语言产品输出,成为这些国家的经济竞争力的新要素,也是这些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同等条件下的比较成本优势。

2.2生产新要素分析

(1)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仅仅把生产要素归结为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随着现代国际经济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家赋予了生产要素以新的内涵,并扩展了生产要素的外延。经济学家认为生产要素还包括技术﹑人力技能﹑研究与开发﹑信息﹑规模经济与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但是也忽视了国际语言对经济的作用。笔者从生产力新要素中分析国际语言对经济竞争力的作用,并从新要素角度说明国际经济和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格局变化。

(2)技术要素中的国际语言元素。作为生产过程中的知识,技巧和熟练程度所积累的技术,可以提高社会和个别生产率。国际语言作为世界科学技术的载体,作为技术和知识的载体和桥梁,是技术要素实现的载体和桥梁。世界科技发展的速度惊人,用于提高生产力的科技应该为全世界服务。承载这些科技的语言总是而且是必须要通过国际语言的传播和传载,才能在世界范围内转化成先进的生产力。因此,要获得先进的科技,必须学习承载这些科技的载体,即国际语言。在学习国际语言的过程中,学习方作为消费者,国际语言国家作为生产者,双方以语言这一特别的商品,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上进行交换。因此,国际语言便转化成商品,这种商品也具有一般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在市场的作用下,有其生产成本和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过这种商品是极其特殊的商品,其生产和消费比一般商品更容易掩盖其实质。有关理论,有待经济学家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商品是商品经济形态的全部内容和生产力的体现,因此国际语言成为商品便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容和生产力发展的新因素。

(3)人力技能要素中的国际语言元素。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实质上就是人力技能的差异。技能劳动即进行专门培训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进行的技术性劳动。对国际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成为人力技能要素的最重要元素之一,评价标准和重要内容,是企业和国家用人的标准之一,是定义和评估人力技能要素资本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4)信息要素中的国际语言元素。信息要素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渐重要,有的科学家和经济学家甚至提出了信息时代来临的观点。不管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有多高,国际语言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国际语言是一种能创造价值并能进行等价交换的无形资源,由于其历史原因和语言学的特点,使得这一要素的生产和消费都在传统意义上与一般商品相异,其交换价值取决于知识市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政治发展的政治力量。在信息要素中的国际语言元素下,密码形式的语言是国际语言的特殊表现形式,好比商品中的古董和历史遗迹。

2.3价值分析

(1)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前提下,学习和使用国际语言成为人们生活和贸易的重要内容。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中的各种形式:正规的学校教育;在职的岗位培训;合理的人员配置以及修养生息等内容中,外语尤其是国际语言都是必要而且必须的内容,且成为评价人力技能的基本内容和标准。在那些把国际语言当作第一外国语来学习的国家,开设的各级外语学校和外语培训机构,生产的外语学习资料,聘请的外国教师以及组织的各种考试和考核的费用总和,一般被认为是人力技能要素中的国际语言元素的资本。或者以成本计算,或者以收入报酬计算,这两种方法都是以工资差异来反映人力技能要素中的国际语言元素。这在非国际语言国家显得更加明显,那些能够使用国际语言的人从事涉外事务,其工资是从事其他行业,那些不懂国际语言的好几倍。而且,这些国家还把国际语言作为学校学习和考试的基本内容。如中国﹑日本﹑泰国﹑阿根廷等把英语作为国际语言,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课程和员工工作的内容。

(2)从比较成本论和相对成本论来看,国际语言是融入产品的生产要素。国际语言不仅本身是一种商品,在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中充当特殊的商品,形成特殊的语言产品和语言的加工生产部门:各级学校,涉外公司和机构,驻外大使,海外机构和学习途径等,有其特殊的消费群体:所有使用和学习该语言的人和民族,国家。而且国际语言是产品的构成要素,在生产领域构成生产要素;在流通领域构成流通要素;在销售领域构成销售要素。它已经从过去服务于经济变成经济发展的要素,与经济的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经济的国际化使其成为商品,加速了语言的国际化发展。而语言的国际化又参与了经济的发展过程,或促进,或抑制着经济形态的演变。

(3)从国际语言的有形力量和无形力量分析。国际语言的有形力量是通过它成为特殊的商品形式,通过价值规律表现出来的。国际语言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双重体促使世界上的每一个参与经济的国家都学习使用国际语言来最大限度的获取其使用价值或者实现国际语言的价值。国际语言的无形力量是它部分的转化成生产力,部分的转化成产品的要素以及其独特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推动或抑制经济形态的演变。国际语言的有形力量和无形力量作用于具体到国家化的经济,便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国际语言掩盖下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以及对经济形态的演变的关系,值得经济学家去研究。

参考文献

1PaulR.Krugman.InternationalEconomics[M].BergermanUniversity,German,1998(1)

2Curry,J.E.InternatInternationalEconomics:Understandingthedynamicsoftheinernationalmarketplace[M].Amercia,2002(7)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范文5

关键词:商品经济 市场营销 战略决策 调整

商品经济的本质是物物交换,不同商品之间以货币为中介而产生了交换关系,在满足人们日常商品购买活动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机会。新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范围更加广泛,除了实质性的商品货物外,也可以用商品生产技术、劳动力、资金等同等交换。面对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各个行业必须调整市场营销的战略决策,这样才能保持原有的经济收益水平。

一、商品经济的必然性

经济学家提出,商品经济是与商品相关的一系列活动综合,其涉及到了生产、交换、出售等核心环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事业经历了漫长的变革历程,传统经济逐渐被新型经济产业模式所取代,商品经济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早期我国一直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虽然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要求,但无法为生产者创造实质性的收益,这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不相符合的[1]。商品经济是针对不同商品提出的新方式,通过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等流程,不仅把生产出来的商品销售给使用者,也能为企业创造丰厚的经济收益。因此,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二、新经济时代下企业经营的特点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商品经济是从原始自然经济转变而来的新环境,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进入了另一个转变阶段。商品经济并非某个时期内的经济体制,而是社会主义经济在很长时间内积累的一种应用方式,这决定了商品经济时代下企业经营呈现了多种特点。主要包括:

1、市场性。市场是任何商品交易的主要平台,缺少市场为支撑的经商品经济不存在。商品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之间的经济联系,只能通过把它们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交换才能得到实现;并且商品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只有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交换成功,才能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

2、自发性。生产者根据市场需要、经营利益,自动地独立地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从而使商品经济的运行过程表现为一个由内在利益机制推动的自行运行的经济过程[2]。这是由于商品制造者与购买者之间形成的供需关系,为了更好地推动产品生产与销售,市场主体之间必须形成自发性的合作关系。

3、竞争性。商品价值的确定和实现过程,也就是商品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之间相互竞争的过程。商品经济时代出现竞争的根源,一是由于企业之间的营销利益冲突,各个企业都想赚得更多的经济利润;二是经济体制开放式改革后,外来进口商品对本国商品造成的冲击,使企业之间的经营更具竞争特点。

三、商品时代市场营销的战略性决策分析

商品经济时代是社会经济变革的必然趋势,企业要想维持稳定的经营模式则必须要适应商品时代的市场营销规则,这是创造理想经济收益的基础。市场营销是指个人或集体通过交易其创造的产品或价值,以获得所需之物,实现双赢或多赢的过程。笔者认为,随着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我国商品经济也开始朝着多元化方向经营,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调整过去的市场营销小站,以适应新经济时期的产业发展需求。

1、产品策略。不同产品参与市场营销都有其特定的方式,只有选对产品策略才能保证销售活动的正常进行。商品时代市场营销战略调整,必须先对产品策略实施新的改革。主要研究新产品开发、产品生命周期、品牌策略等,也包括了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和分销策略的基础。例如,新产品研发分析中,要顾及研发项目的成本、收益等情况。

2、价格策略。从消费者角度分析,其购买某一种商品之前,更多的是考虑商品价格,价格高低是决定其是否购买的关键要素。企业制定市场营销方案时要坚持以价格因素为中心,主要目标有维持生存、利润最大化、市场占有率最大化、产品质量最优化。以消费者心理价位为指导,提供切实可行的价格策略,这是带动商品销售的有效措施。

3、促销策略。人类社会是不断变革发展的,经济事业也是随着时间不断地改革变动,这样才能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商品时代市场营销战略要注重销售方式的调整,适当地应用促销政策推动商品的销售,其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强化认知、突出特点、扩大销售[3]。例如,商家推出打折、赠送等促销方式,往往会取得良好的营销收益。

4、渠道策略。不断拓宽销售取代是营销战略决策的重要步骤,这是指为了达到产品分销目的而起用的销售管道。发展商品经济是时代的必然需求,其带有深刻的时代意义,标志着国家经济产业创新时期的到来。企业必须快速地拓宽销售渠道,挖掘一切可利用的销售资源,以实现产品销售数量及营销收益水平的增长。

四、结论

回顾过去,若我国依旧坚持自然经济方式,则很难满足国内市场商品购买的需求,企业参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商品经济带动了产业收益的增长,这是时代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纪雯.浅谈商品经济是时代的必然趋势[J].经济周刊,2010,19(10):22-24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范文6

关键词 国际语言 现代经济竞争力 有形力量 无形力量 新元素

随着经济形态从原始经济形态演变成商品经济形态,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并向更高更新阶段的演变,特别是信息时代的来临和信息时代的演变,国际语言便成为科学﹑技术﹑人力技能﹑环境等经济竞争力因素的构成要素,并成为新的﹑潜能巨大的推动和制约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国际语言在商品经济的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通过价值规律起作用,以其有形力量——本国与它国的语言教育相对成本和绝对价值加强其现代经济竞争力;以其无形力量——在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中,成为新的生产力要素推动或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

1 经济形态演变是国际语言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的前提和条件

1.1 经济形态是国际语言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第六”元素的前提

商品经济形态是一门语言可成为国际语言的前提和条件。在原始经济形态,出于对部落﹑社会形成的需要,产生了语言。但是这种语言只是在区域内交流,被地域和区域原始经济所分割,其远远未达到国家的语言标准,更不用说是世界语言。这些语言的典型如中国当时春秋战国的各国文字,如:秦国文字﹑齐国文字﹑楚国文字﹑韩国文字等。在封建经济形态下,由于封建国家的形成和统一,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原来的多种语言逐渐被经济实力最为强大的民族或者国家的语言取代。但是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形态下,即使最强大的封建帝国,其语言都不可能成为国际语言。其原因正如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一样,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使得语言不可能成为国际语言。如当时的中国,其唐代,元﹑明﹑清以及罗马帝国,古印度等当时的大帝国,其经济势力在当时雄霸世界,但这些国家的语言,在当时都没有成为世界语言。只有在商品经济形态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自由竞争和寻找世界市场使得世界区域界限被打破,使得最有经济竞争力的语言,成为国际语言成为可能。正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英语成为了国际语言。随着商品经济的演变和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一些新的语言成为国际语言,如汉语,日语,俄语,德语等。因此,商品经济形态是国际语言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的前提。

1.2 商品经济形态演变为国际语言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准备条件

商品经济形态的演变包括了自由竞争﹑垄断竞争﹑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等。商品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为国际语言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准备条件。

在自由竞争阶段,语言的国际化是实现国际贸易的前提和条件。在垄断竞争阶段,跨国公司的出现,学习﹑培训和使用国际语言是从事国际经济的重要内容。在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即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阶段,为国际语言服务于经济向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其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元素转变质变做准备。

2 国际语言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论

2.1 从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分析

(1)经济学原理认为,价值产生于生产领域。对国际语言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的分析也要从生产领域来分析。在从生产领域来分析要明确几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语言不是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而只有成为了国际语言的语言才是现代经济的新的增长因素,就目前而言,只有英语等少数几门语言才是生产力的因素。因为其他语言还未参与语言的国际分工,因此还不能成为现代经济的新的增长因素;其次,在分析生产要素的时候,学习本民族语言与学习国际语言其比较成本要归结到生产的成本中;再次,学习它国的国际语言与它国学习本国的语言(如果本国语言成为国际语言)的收益差,是分析的关键。

(2)生产领域里,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者三要素中,国际语言首先成为培养劳动者的新要素。对劳动者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和接受教育培训中,接受国际语言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花费在这其中的成本,变成为产品的成本。因此,此成本的花费与国际平均成本(即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学习同一国际语言的成本的平均值)相比,花的成本越少,产品价值实现后的绝对剩余价值就越多,企业或者国家在贸易中就盈利。反之,则亏损;其次,国际语言转化成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人们使用生产工具生产,不可避免的使用语言,从信息要素来说,既是生产工具,也是生产要素。使用语言生产比较抽象,是无形的﹑非物质的,它区别于传统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要素,是生产工具和生产要素观念的大变革。

(3)从购买生产资料,投入生产到产品产出流通到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货币充当了核心,语言充当了桥梁。如果采取了非国际语言,那么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流通和价值实现则还是要选择国际语言。如果生产采取的是国际语言,那么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值实现则无须再选择其它的语言,本身不需要桥梁,可实现价值的实现。国际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便成为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基本内容,其学习的成本比构成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成本比的内容之一。众所周知,英语是国际语言,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学习英语成本是其它国家学习英语成本的几分之一或者几十分之一,而且向那些学习英语的国家输出师资和学习资料,并组织各种英语考试,其成本比和语言产品输出,成为这些国家的经济竞争力的新要素,也是这些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同等条件下的比较成本优势。

2.2 生产新要素分析

(1)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仅仅把生产要素归结为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随着现代国际经济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家赋予了生产要素以新的内涵,并扩展了生产要素的外延。经济学家认为生产要素还包括技术﹑人力技能﹑研究与开发﹑信息﹑规模经济与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但是也忽视了国际语言对经济的作用。笔者从生产力新要素中分析国际语言对经济竞争力的作用,并从新要素角度说明国际经济和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格局变化。

(2)技术要素中的国际语言元素。作为生产过程中的知识,技巧和熟练程度所积累的技术,可以提高社会和个别生产率。国际语言作为世界科学技术的载体,作为技术和知识的载体和桥梁,是技术要素实现的载体和桥梁。世界科技发展的速度惊人,用于提高生产力的科技应该为全世界服务。承载这些科技的语言总是而且是必须要通过国际语言的传播和传载,才能在世界范围内转化成先进的生产力。因此,要获得先进的科技,必须学习承载这些科技的载体,即国际语言。在学习国际语言的过程中,学习方作为消费者,国际语言国家作为生产者,双方以语言这一特别的商品,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上进行交换。因此,国际语言便转化成商品,这种商品也具有一般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在市场的作用下,有其生产成本和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过这种商品是极其特殊的商品,其生产和消费比一般商品更容易掩盖其实质。有关理论,有待经济学家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商品是商品经济形态的全部内容和生产力的体现,因此国际语言成为商品便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容和生产力发展的新因素。

(3)人力技能要素中的国际语言元素。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实质上就是人力技能的差异。技能劳动即进行专门培训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进行的技术性劳动。对国际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成为人力技能要素的最重要元素之一,评价标准和重要内容,是企业和国家用人的标准之一,是定义和评估人力技能要素资本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4) 信息要素中的国际语言元素。信息要素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渐重要,有的科学家和经济学家甚至提出了信息时代来临的观点。不管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有多高,国际语言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国际语言是一种能创造价值并能进行等价交换的无形资源,由于其历史原因和语言学的特点,使得这一要素的生产和消费都在传统意义上与一般商品相异,其交换价值取决于知识市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政治发展的政治力量。在信息要素中的国际语言元素下,密码形式的语言是国际语言的特殊表现形式,好比商品中的古董和历史遗迹。

2.3 价值分析